发布时间:2023-12-14 10:03: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执业兽医知识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全日制兽医专业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应用型人才 培养建议
近年来,我国招收研究生专业的范围越来越大,而硕士研究生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的几率越来越小,毕业后更多地从事生产、销售和管理等基层工作。目前,社会上急需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高等学校改变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学术性培养为主,转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开设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而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就是其中之一。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面向动物医疗、动物检疫、动物保护、畜牧生产、兽医执法与管理等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现在实行的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照搬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存在对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研究不够的问题。经过4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需要学校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适当的管理制度,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目标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要尽早确定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精专的兽医人才,只有尽早确定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由于全日制兽医硕士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建议在研究生入学复试时,校内导师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进行辅导,帮助已通过复试的研究生选择感兴趣的企事业单位,鼓励其利用假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践。开学后,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确定大致的职业方向,通过调研和资料检索,对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导师的参与下设计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在第一学期结束时,使每一位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都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
二、全日制兽医硕士班的课程设置要与未来职业联系紧密。
学校在第一学期开设全部必修课程,在学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后,与导师协商选修有利于职业发展的课程。这就要求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要合理,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例如,如果研究生确定将来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重点学习五大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技能,同时选修或自修《病理学》、《人畜共患病与公共卫生》,以及一些管理与法律类的课程,增强人际交流能力,善于与动物主人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如有研究生确定将来独立开办动物医院,就要增设经济学等课程,使他们懂得成本核算,能看财务报表,会做市场调查,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如果以兽药研发和养殖场为目标,则需要增加制药和管理等选修课。
此外,不定期聘请高水平畜牧兽医一线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讲授国内外动物疫病现状和控制、兽医诊疗的新方法新技术、绿色环保养殖技术、兽医与人类健康等。根据学生和兽医临床的需要,增设《动物疑难杂症分析》、《动物诊疗方法》、《宠物美容与保健》等注重实践技能训练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三、全日制兽医硕士的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全日制兽医硕士要比学术型硕士有更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目前,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反馈机制等。一味地套用“学术性”硕士学位的招生对象标准、课程设置标准、教师遴选标准,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管理是不完全适合的。高校应当以实践性、专业性、职业性等要求来评价教学质量,建立独立的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包括学生对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参加工作后的感受;任课教师对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反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对院系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全面了解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育状况,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体系应由3个部分组成[2]:一是学位课程和必要的选修课的考核,主要以考分来评价;二是兽医专业的临床课程,这是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的核心内容,应以兽医临床综合能力为评价标准;三是毕业论文答辩。目前,这部分在考核形式上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在具体内容要求上应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提交的论文,可以不做动物实验,以病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和管理类论文等作为毕业论文。
四、加强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实践环节和监管。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产生和兴起是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这种“实践”特性的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在“职业”需要,而非“学术”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则应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实践”,而不是把实践当做理论的附庸。目前,许多全日制兽医硕士对实践教学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实践者”的身份缺失。只有加强全日制兽医硕士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才能形成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需要有效的监管,不能流于形式。这个监管机制通过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监管,学校督导组、实习小组或企业管理层提供意见。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课程应占总成绩的50%~60%,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应从检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来命题;实践能力考核,应对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服务“三农”活动等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效果的优劣给予相应的学分,为兽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有利于学校更客观、全面、切合实际地评价学生,达到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五、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校外导师既要有数量更要保证质量。
为了培养研究生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等工作,需要在用人单位设置校外导师。在研究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后,校内导师帮助联系学生心仪的校外导师,利用节假日派学生到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锻炼。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尽早地适应工作环境,还能提供就业信息,进一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为此,学校聘用校外导师的数量要充足,让全日制兽医硕士有选择的余地。而且校外导师应该是该领域的佼佼者,既要有较好的教育背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目前,普遍存在校外导师的聘用不足的现象,不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学校要依靠校内导师联系相关用人单位的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给予校外导师一定的荣誉,帮助其所在单位提高知名度并给予优先选派毕业生等政策,确保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
六、校内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是否很好地针对了专业学位的特点?是否采用了适合专业学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校内导师多是由指导学术性硕士的导师担任,无论在指导方法还是教学方法上没有转变观念。有的教师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育方式不够了解,对其特点的认识不够清晰,这可能造成对全日制兽医硕士进行教学时直接照搬了学术性的教学方法。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一般的职业技能教育,在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理论教育。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是摆在研究生导师面前的问题。
增强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到研究生阶段理论课时较少,不可能循章逐节地讲授,我们采用精讲重点疾病和类症鉴别、疾病专题讨论,给学生布置宏观和微观上的思考,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调动学生各抒己见、围绕各类问题充分讨论,把系统理论、临床实践、最新观点和自己思考的结果充分融合。在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了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趣味式和比较式的教学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临床诊疗水平。
通过4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从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实践环节、校外导师和校内教学6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希望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社会和学生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关键词]实践教学;兽医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08-02
近年来的研究生复试面试(动物医学专业)给面试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了解个别知识点,缺乏对问题的系统理解和宏观把握。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学校临床主干课程的实践操作部分通常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的,学生几乎没有动手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由此可知,有不少农业院校的兽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学生的临床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学生未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是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融合点,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根据社会行业需要和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等基本要求调整专业及相关课程的内容和比重,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是我国动物医学专业教育今后必须要走的路。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建设和不断优化,现将各环节具体介绍如下。
一、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实践教学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在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具体指实验课、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特点是每个实践教学单元与理论课紧密衔接,但每个实践单元的内容简单,时间短,基本没有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这就造成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1],而且课程间的有效联系较少,学生只能接受单一、分散的临床课程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进行有效贯通和灵活应用。
目前这种状况在很多高校仍没有明显改善,很多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较差,无法直接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需要相应机构或单位的再次培训。以我国推行的执业兽医制度来说,我国原计划于2014年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规定动物诊疗机构、养殖场等必须配备执业兽医师。2012年,我国约有五万人已通过执业兽医师考试并获得兽医师执业资格证,但由于获得执业兽医师资格的人数较少,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的时间推迟到2017年,但2017年能否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仍没有充足把握。[2]其原因是获得资格证的人数不够,而且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虽然通过笔试获得了资格证书,但他们大部分缺少临床诊疗实践经验,虽有执业兽医师资格但仍不能“执业”,于是出现了“租证”等违规现象。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虽获得了该证书,但他们大部分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很少到诊疗机构、养殖场等开展工作。这同时反映了执业兽医资格证属于行业准入资格证,而不是“技术专业资格证”。可见,专业实践对兽医师的培养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多数毕业生反馈大部分课堂教学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后就忘了,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需重新规划课程设置,减少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小的课程,或将其列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环节的考核要求,一些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理论知识可在实践教学中加以阐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合理编排实践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除了教材内容,教师还应根据新形势下就业方向和生产一线的新需求,设置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变课堂教学为实地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专业教学最有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从研究生面试所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往往对自己曾经参与的教学实验或在动物医院见习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较为清楚。鲜活的实例有助于从多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患病动物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不少急性病如犬产后缺钙引起的抽搐、高热等症状在用药后迅速消失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认知体验。此外,现场教学还容易建立职业认同感。在诊疗现场,学生除了直接参与疾病的诊疗过程外,还能感受到动物主人对治疗手段和疗效的肯定,以及诊疗前后的情绪变化,这些知识或技术之外的体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现场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观察或者参与诊疗过程,教师应该注意及时对不同疾病的诊疗要点进行分类总结。教师应在某类疾病治疗或抢救成功后的间隙或抽出专门时间,将现场观察到的现象与现象背后的理论支撑体系串联起来解说,从而使学生对各环节的知识点能够融会贯通。目前我校动物医院每天下午安排值班教师在固定时间为见习学生进行病例总结,并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以当天自己参与的病例为素材与教师进行直接互动,能够督促学生积极回顾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经验。
现场教学还有助于学生体验医患间的沟通艺术。在现场诊疗过程中,除了望诊、切诊或触诊、仪器设备的辅助诊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与宠物及其主人的沟通交流。这些交流对疾病病因、性质、甚至预后等的判断往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对宠物主人平时饲养管理、护理等方面的适当建议也是在恰当的沟通中完成的。这种沟通不仅会影响到药物疗效,还会影响到宠物主人对诊疗的满意程度,增进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
学校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因此定期安排本专业学生到基层相关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基层生产实习的多元化、复杂性,并不是校内单一、程序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或单纯课堂教育所能比拟的。因此,要将经常性的“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合作交流融入实践教学,并形成工作常态。
坚持“走出去”了解现状。例如我院为加强2014级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先后安排他们参观了三家知名实验动物企业,经过现场观察和讲解,学生们对现代实验动物发展的前景和医学意义有了更清晰、直观的认识。另外,对光明奶牛场和天成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参观学习也让学生们对兽医专业的认识更充分、更全面。学生们的惊叹足以说明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比课堂说教要强得多,而这种与生产一线企业或相关基层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应有侧重主题且分批次的贯穿于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这对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专业水平及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加强教师与基层单位的合作与交流。“走出去”还应考虑国外相同专业和行业的实践。近年来扬大兽医学院开始每年选派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参观访问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认同、学习热情和科研积极性。
经常“请进来”进行现身说法。学院经常性地邀请国内外兽医相关行业的管理者、技术负责人等来学院开展主题讲座,为学生带来行业现状、发展动向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经验等信息。这种主题讲座更贴近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实施并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或者学院应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多样化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应积极建设公共实验平台或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提供参与平台。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导师制,可以让学生适当参与科学研究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思考及表达能力等科研素养。鼓励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积极独立申报各级创新课题,并独立实施试验、得出结论并结题,以此锻炼学生的科研“自理”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考核力度,避免“只挂名不做事”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主题报告或校内授课,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对其创新思维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训练,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及完成质量均会有明显提高。
总之,实践不仅是兽医学专业,也理应成为大部分农科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亮点。为了国家能够尽快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肉、蛋、奶食品安全,提高兽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而构建并规范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 参 考 文 献 ]
[1] 司淑梅.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近年来多次举办动物技能大赛,从思想上提高了学生们对实践技能的重视,提高了学生们对于兽医临床实际操作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们学好了专业,毕业到单位后由于专业技术好、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而深受好评;因此,现在每年有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提前到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招聘人才,许多学生到毕业时都有3~4个国内外一流的企业供选择。动物专业技能大赛给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技能的平台,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结合,培养了学生们对自然、对科学的热爱,对动物世界的了解及对生命科学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充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大赛提倡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和谐发展的精神,增加社会对动物的关注,也为广大动物爱好者提供一个深入交流动物养护知识的平台[2]。同时,该技能大赛还结合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加入了相关考核知识点,为即将备战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学生打牢基础,充实专业知识[3]。
2兽医外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大赛的组织者之一,笔者以兽医外科学为例,探讨大赛在教学质量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引发的思考。兽医外科学是研究动物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和预防规律的科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物外科疾病临床诊疗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理论,深刻理解动物外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熟悉外科疾病的临床表现,掌握诊断和防治方法,并具备扎实的兽医外科疾病手术治疗操作技能,为从事临床外科工作奠定基础,并为学习其他临床兽医学科,特别是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临床兽医学科的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该学科中小动物外科学发展非常快,成为宠物医院发展的支撑学科,且向显微外科、微创外科等方向发展,在该学科中,小动物眼外科、骨折内固定和骨盆置换外科、小动物胸外科发展都非常迅速,成了动物医学专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3以前兽医外科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兽医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较好的解剖学知识作基础,局部的肌肉走向、血管神经分布要非常清晰。由于解剖学等基础学科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而学生们忽视了这一点,因而在前几年的兽医外科学习中感到比较机械枯燥,动手时放不开手,有畏惧心理,尤其是兽医外科学在大学四年级开设,学生们忙于考研究生和公务员,因此学习兴趣不高,时间投入不够。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于某些基础知识差的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难懂难记,上课听教师讲课也是一知半解,学习起来感到比较机械枯燥,所以学习兴趣不浓,课堂到课率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其次是教学方式局限,教学方式以讲解为主,由于受学时的限制,教师的授课内容不能涵盖整个教材内容,一些图解做不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实验动物少,实验课是少数学生做,多数学生看,外科动手能力提高不明显,同时教师没有太多时间与精力去主动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使师生之间感到不够熟悉,影响了兽医外科学的教学效果。
4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对兽医外科学教学的促进
通过每学年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动物技能大赛,学院、教师和学生对兽医外科学的重视有很大的提高,形成了教师进行兽医外科学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勤奋学习兽医外科实践技能的浓厚氛围。学生上课非常认真,到课率高,课堂回答教师提问和课堂讨论非常积极,课堂氛围很好,教学效果好,学生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兽医外科临床实践以提高外科手术技术,勤练,多动手,打结和缝合的熟练度大大提高,专业基本技能大大增强,学生与外科教师联系非常频繁,获得了更多的教学信息。学生们还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去长沙市宠物医院实习,在临床第一线学到了实用的兽医外科操作技能。通过动物医学技能大赛,教师加强了与全国同行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学质量,并认识到了学生们在兽医外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课程教学课件的制作,录制技能操作示范光盘,制作挂图与标本,添置影像资料等先进教学手段,使课程教学变得形象生动,给学生课程学习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该课程的许多基本操作如果单凭口述,学生们很难理解;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放映所收集的各种教学录像片,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学习知识;进行正误对比,并放映利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前几届学生操作比较好的视频录像,以此激励学生,同时也放映一些错误的操作,并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改革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实验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课程面对的主要动物除了牛、马以外,也越来越多地增加了宠物犬、猫等动物,这就要求该课程的教学也要增加相应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在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学校兽医院观摩各种就诊动物的手术过程,以实际例子来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学院开展了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观摩外科手术操作、优秀教师实践技能示范教学、宠物医院医生手把手的技能培训等,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总之,专业技能大赛对于学校、企业以及学生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学校方面来说,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专业技能大赛,在企业的支持下,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较好的平台,同时还可以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也成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战略。各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企业为平台,开展专业课程培训;安排学生暑假或寒假进行养殖、门诊和销售实习;组织开展市场调研、技术下乡等所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校企之间的经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让学校、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企业,学生毕业愿意选择企业,企业也能吸收好的优秀毕业人才,两全其美。对学生来说,技能大赛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技能的平台,给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技能水平方面得到提升,也帮助其发现自身某方面的不足,从而综合素质更上一层楼,为毕业以后成为优秀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