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4 10:03: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渔业养殖技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水产养殖技术、成本管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水产养殖技术、精深加工技术,是推动渔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要素,相关龙头企业更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了解水产养殖技术与企业成本管理的关系,明确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特殊作用,对水产养殖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产养殖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
水产养殖企业控制成本侧重于传统的生产及养殖成本两个方面。管理者致力于影响生产成本或养殖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养殖期气候条件、苗种质量、饲料质量、养殖方式、饲养管理技术、病害防治等,来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随着渔业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各个部门的职能逐渐精细,成本控制的涉及面也变得愈加广泛。在水产养殖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领域中,大部分学者把成本控制的研究重点集中于生产成本控制或养殖成本控制上,对于企业成本控制的其他方面却少有涉及。因此,为了实现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剖析了水产养殖企业的成本构成,并阐述了水产养殖技术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二、水产企业隐性成本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能有效降低企业的决策成本
在整个企业财务预算的成本决策中,生产成本决策是成本决策的核心。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决策进行分析,可以让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最高效、最合理、最充分地利用企业的各类资源。水产养殖企业的成本决策也是如此。例如,某水产企业计划在某地新建一个水产品养殖场。那么,确定养殖场的养殖模式、建造成本、经营成本就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决策成本。在建造养殖场的决策过程中,选址是关键。选址时要考虑到交通、供电、水资源环境、排污条件等,特别是水资源环境要素尤为重要。因为,水产品养殖离不开水,较好的水质条件是水质清新、水交换好、饵料生物丰富、溶解氧等水化学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水体的养殖容纳量高。间接降低供氧积水处理设备的运转成本、降低饲料及药品费用、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养殖收益。
2、提高团队工作效率,降低水产养殖企业的用人成本
员工技术水平低下,容易对企业造成过失性损失。企业团队整体水平差,工作效率低,对生产中突发问题处理不及时,这些都会增加生产过程中的隐性成本。如果把水产养殖生产管理团队看作是一个木桶,各生产管理人员是每块木板,那么员工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高低就是每块木板的规格、质量。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构成团队的各成员往往是参差不齐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劣势成员往往决定整个团队的战斗水平,团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配合熟练度也影响着团队的整体战斗力。这就要求我们对短板进行加长,增加木板的厚度,提高板与板之间的密合度以便增加木桶的盛水量。因此,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拥有较高水产养殖技术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养殖团队成员的水产养殖技术知识及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养殖团队的整体技术实力,以达到提高养殖团队工作效率降低用人成本目的。
3、保障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管理信息成本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为了降低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利用信息所花费的代价,或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决策损失和纠正支出,包括企业为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利用信息购买的设备、购建的设施和相关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购买信息商品的支出,由于信息错误或不完全形成的损失,以及纠正决策失误、改选决策方案的支出等。信息传递滞后、信息传达错误等信息成本是隐性成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水产养殖企业的生产养殖过程中,管理者不可能事必躬亲,有些繁杂的工作需要下属去处理安排,那么在命令的传递过程中,有些技术类命令就会产生不理解或理解错误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信息的反馈过程中,生产工作人员对一些日常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表达不准确也会影响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增加生产成本。
三、降低水产养殖企业成本建议
1、多方面应用水产养殖技术
多方面应用水产养殖技术是提升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水产养殖技术不应该只应用于养殖生产过程中,它还可以被应用在决策、销售、宣传等过程中。水产养殖企业可以从水产养殖技术的专业视角来分析决策时的备选方案,以便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在水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水产养殖技术还可以提高其运输成活率、延长其保鲜时间、增加其科技附加值,从而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宣传中,无论是以何种载体为媒介,以专业的视角示于人众人,会让人更信服、打动人,便于在消费人群中建立信赖感。因此,多方面应用水产养殖技术是水产养殖企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实现水产养殖技术的自主创新
进行水产养殖技术自主创新是水产养殖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水产养殖技术自主创新是以水产科学研究为先导,在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实现水产养殖技术创新的活动。因此,水产养殖企业应该增加科技力量投人和资金投人来实现水产养殖技术自主创新,建立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技术体系和技术专利,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国内不少知名水产企业,如大连璋子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他们通过增加科研资本投人实现水产养殖技术的自主创新,进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保持技术先进性、最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企业员工文化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员工的水产养殖技术水平
企业员工对水产养殖技术知识的理解、创造力以及应用能力如何,决定着水产养殖企业的整体实力水平,决定着水产养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决定着水产养殖企业在水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辽宁地区的水产养殖企业为例,在从业人员中,接受过短期技术培训的占24%,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4.2%,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占0.35%,而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竟然高达71.3%。因此,加强水产养殖企业从业人员的产前教育培训是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必要措施。
4、加强企业间合作,促进水产养殖技术共享
水产养殖企业从外部引进较为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在科学的消化吸收基础之上加以改进、组合或创新,以实现企业提高自身整体技术水平的目的。“合则两利”是至理名言,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水产养殖企业可以通过企业间彼此协作、技术交流等方式实现技术优势互补,以达到共同提升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合理配置自身资源、降低企业成本、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5、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水产养殖技术快速提升
水产养殖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是从产业高度实现了资源优势的合理配置,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企业提高效益、为科研机构指出企业需要的养殖技术、为学校老师提供生动的教学案例、为学校的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提供平台。达到各取所需、各尽其用,实现水产养殖技术的整体性、社会性、合理性的迅速提升。
总之,只有加快水产养殖的技术,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水产企业得到良性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的水产养殖企业完善成本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在我国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情况下,培养创新型的高等教育人才至关重要,而培养创新型的硕士研究生是其主要阵地之一,创新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理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但目前各个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理念陈旧,完全没有体现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观念,培养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目标更是遥遥无期,因此,在国家大力提倡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背景下,在改革高等教育的整体态势下,职业技术教育学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人才,一次来促进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目前发展缓慢的状态,形成优势突出、步伐稳健、生机无限的螺旋式上升空间.我国各界现在都正在努力朝着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前进,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职业技术教育学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这一模块,目前来说还处于薄弱环节,在其培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积极讨论来解决这其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此来促进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一、创新型人才理论
1.1创新型人才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创新型人才
本研究将创新型人才限定到科研创新的层面,即创新型人才是具有科研创新精神、科研创新意识、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科研创新成果的人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科研创新,因此从这个层面进一步限定创新,更具有可造作性和实际意义。我们对于创新型人才概念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创新精神是指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引起的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方法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愿望和设想,包括创新的动机、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情感和意志。创新思维是指开创、革新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包括理论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等。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技能,不断产生新思想、研究新理论、应用新方法和获得新发明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信息检索能力和操作力。
1.1.2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本研究将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定义为,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职业技术教育学知识应用和有效转化为目的,打破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隔阂,将创新能力提高贯穿培养全过程的硕士研究生。其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具备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能力;在知识转化和应用工作中,针对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独立解决非常规性的综合问题;具备终身发展要求和突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2创新与教育
创新是不会自己发生的,而是需要创新主体的研究与实践.创新主体的培养依靠教育。教育的历史作用体现之一就是教育具有创新性。教育的创新型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而人才的创新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飞跃反过来又推动着教育的创新。教育是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地,知识创新成为教育与创新联系的第一层面;学校是创新人才发掘、培养和输出的场所,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教育与创新联系的第二层面。人才创新是主体,是学校的教育对象,人才将创新与学校联系起来,让教育以创新为指向,使创新以教育为基础。
二、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
2.1科研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在本科学习期间,大多数院校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没做什么要求,在转入研究生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创新基础,各个学院对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宣传没有怎么提上学校事务议程,也没有相应大范围的创新奖惩制度,学生总感觉创新是教师和科学家的事情,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在学科的学习中有没有创新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到将来的毕业,再者,研究生迫于繁多论文撰写及就业的压力,众多学生完全没有形成要在学科领域创新的意识。
2.2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竭力使学生成为职业领域中的专门人才.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趋同,一直遵循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各个院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下降,没有一个属于高职院校自己的明确的办学目标,也就无从谈到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整个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设置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偏重于实践课程的设置,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相对比较前沿的科学研究方法及信息没有及时传输给学生;教学的内容都是比较陈旧的知识,不能紧跟市场对职业技术的要求;教学方法上还是多数采用灌输式的方式,不能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模式.这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造成了难以形成创新型人才的直接原因。
2.3物质保证欠缺
依据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政策而言,职业教育方面相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在经费的投入上比例很少,创新方面的经费自然而然就更少,而这是培养创新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用于创新的设备仪器是进行科研的基本条件;图书馆可以给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源;实验室可以为学生进行科研提相应的空间.但是,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科研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不全,图书馆又不能提供全面的资料,而实验室虚设等现象极为严重,这些就从根本上抑制了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发展。
三、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策
3.1学生增强科研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都得不到国家足够的重视,它本身的发展目前还处于摸索状态,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所以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现状,从而要树立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和创新的自信心,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学才能继续向前发展;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因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对象是职业教育,而且又兼跨很多专业,这些都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2学校要革新创新培养模式
首先学校应制定一个明确并且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的创新培养目标,以提高最终的创新价值为目的来怎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管是今后老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学生自身的学习,都会向着创新这一目标迈进;另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实行产学研相互联系的培养模式,不断地为学生更新实践内容,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其创新的能力.再次,在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材施教,这主要是针对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中跨专业的学生,开创交叉学科,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努力发挥各个专业学生的优势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
3.3社会要给与职业技术教育学高度的认可和物质资助
社会环境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对他的发展给与支持;再者学会积极帮助职业技术教育学构建自己的学虎系统,尤其是教育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要大力倡导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传授给其在办学模式,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方面的经验,助其尽快成长;最后大力要求国家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以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大胆进行科研创新.当然充足的科研物质支持也少了,政府部门应号召社会各界力量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科研经费支持,一些知名企业要为其发展提供实际技术支持,通过将校企办学落到实处,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学也可以为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支持。
四、结语
关键词 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33-03
从专业整体发展来看,如何瞄准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高职业能力来提高就业率,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打破自身困境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内涵
与学术型人才相区别,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1]。
国际劳工大会认为,职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计算能力、编程能力;方法能力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如决策能力、自学能力;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冲突及与他人负责任地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2]。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职业能力的分类,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征,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界定为8个范畴,如图1所示。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构建
(一)专业方向设置
随着国家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维人员、网络安全人员、手机软件开发人员等在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占比很大。长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根据人才市场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办学能力及条件,设定了移动互联网嵌入式、互联网工程、软件开发与测试、软件营销与运维四个专业方向。专业方向的设置体现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以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为最终教育目的,拓宽专业的基础性和兼容性。
(二)课程群设置
一直以来,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对专业学术性的过分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内容设置以专业知识为本位,在教学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实际需要。而基于职业能力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整个课程体系依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分解为五个课程群,如表1所示,其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施
(一)工程实践课程的实施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与决策、合作与沟通等综合能力都在工程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工程实践课的教学尤为重要。长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从2014年以来,程序设计类课程均安排在实验机房,采取小班授课,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教师采用案例教学,边讲边练,现场解答学生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知其然”,在实践练习中“知其所以然”,学生之间由于遇到的错误不同,彼此间通过沟通交换知识、相互学习继承知识、创新进化知识,使他们的各种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生产实习、专题训练、工程实践、企业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采取校企合作方式,项目的选取借助企业研发一线的实际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知整个工程的周期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课程的调整
转型发展就是要将过度追求知识的学术性转到知识的应用上来,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到主动实践操作上来,因此,必须调整课程的理论深度,以能力训练和实践需要来裁剪课程内容。理论是支撑应用的基础,计算机的应用是依据理论算法编写的程序在机器上的运行来实现的。为此提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称为“捆绑课”,即将数据结构和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汇编程序设计等捆绑在一起进行授课,语言课程中的编程练习围绕其捆绑课程的理论代码实现来设置,通过这种实践贴合理论的教学,将抽象枯燥的概念、原理具象为真实可见的代码,学生在程序代码的操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专业知识,并提高了读写代码的能力。
(三)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设计
对于从业者来说,编程语言是工具,因此需要精通所使用的编程语言。但对于还处在“学徒阶段”的本科生,则先要认识并初步使用不同的语言工具,培养其在技术不断更新的大环境下的一种快速掌握新语言的能力。以此作为本类课程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设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统一归并与精简,避免重叠和冗余,同时从宏观上也降低程序设计课程的比重,如图3所示。
经过以上的基础语言能力的训练后,学生在高年级结合专业方向,再选择一门语言深入学习,例如嵌入式ARM汇编、JAVA EE、后端开发的PYTHON等。通过课程设计、各种竞赛培训、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编写可维护的、安全性高的优化程序,能应用各种设计模式及正确的开发工具,并会使用多种语言在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上工作。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
长春大学在教学中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每门课程的评价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把评价嵌入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对过程进行动态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设置3个一级指标:专业能力占50分,方法能力占30分,社会能力占20分。专业能力又划分为2个二级指标:知识能力、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包括4个二级指标:制定计划、确定方案、查找资料和自学能力;社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作态度、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3]。各指标的权重依不同课程的性质动态设置。
(五)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转型发展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而言,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决定培养效率。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具有大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经历,清楚软件开发的总体流程,对各种计算机语言有所了解并精通一种以上的设计软件,能够对学生的实际系统开发进行指导。为此,学校从2014年起有计划地派遣教师脱产到企业实习,时间为半年到一年,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学校充分利用寒暑假期,请企业的工程师先后为教师举办《嵌入式系统开发》《Android系统开发》《网络安全技术》等集中培训课程。学校还组建了包括企业兼职教师在内的重点研究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师团队,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学的设计,从而形成系统的职业能力培养队伍。
参 考 文 献
[1]吴中江,黄成亮.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关键词:畜牧养殖业;污染分析;清洁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4-0052-01
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因其导致的各种污染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在保持畜牧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降低其带来的污染,就成为畜牧养殖业在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关键问题。本文对养殖业造成的污染及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及清洁生产技术,供相关人员参考。
1 畜牧养殖业污染及危害分析
1.1 水体污染及危害
在畜牧养殖业中,畜禽的排泄物必须要经过处理才能进行排放,如果不加处理就排放到河流、水库、湖泊当中,很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导致水体发黑、细菌增加等问题,而这种污染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清理。过多的畜禽排泄物可能会破坏土壤自身的净化能力,降低土壤肥力。
1.2 大气污染及危害
畜禽的排泄物可以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释放出NH3、甲胺、硫醇、H2S、CH4等有害、有毒的气体,而规模大的养殖场可排出更多的排泄物,一旦这些排泄物超出了区域大气的承受能力,就会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严重危害到周围居民和动物的健康。
1.3 农田污染及危害
部分地区的畜禽养殖户缺少必要的环保知识,直接把未处理的畜禽粪便作为肥料施加到农田当中,导致禽畜排泄物中的寄生虫卵、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直接污染农田,并且过多的肥料被施加进农田里,可引发农作物贪青、疯长等情况,最后推迟农作物的生长日期,甚至对土地造成难以恢复的损害,降低农户利益。
1.4 传染疾病及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人畜共患传染病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已经确认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已经有100多种,这其中与牛、羊、猪等家畜有关的传染病就已过半,如结核病、日本乙型脑炎、布鲁氏杆菌病、口蹄疫、破伤风、狂犬病等。人猪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有30多种,人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有20多种,如禽伤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给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2 畜牧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及清洁生产策略
2.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畜牧养殖业生产中,养殖场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经过系统、全面地规划,务求布局的合理性,保证养殖场和居民点、水源、农田等都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并且根据当地土地容纳排泄物的能力和粪便自处理水平来控制畜禽养殖场的规模。
2.2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养殖场建设环保审批制度、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养殖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严格按照“三同时”方案施行,养殖场粪污处理工程应该和主建筑同时投入使用,对于那些已经建成但是超标排放,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场应该予以改造和重建。
2.3 开发粪污处理方法及技术
在畜牧养殖业中,畜禽的排泄物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污染来源,“无害化处理”就是把畜禽的粪污通过一些技术进行处理,以达到不损伤人类身体健康的标准,尽可能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证处理后的畜禽排泄物可以运用到农田中,并且不会对农田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畜粪还田利用前必须经过高温堆肥或沼气发酵处理,防止病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扩散。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系统包括畜禽粪便的收集、运输、贮藏、处理和应用。无害化处理技术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畜禽的种类、饲料、场所及其附近的农作物种类和地形、离水源及居民区的距离等因素。
2.4 建立区域循环经济模式
一、池塘条件
甲鱼仿野生养殖的池塘必须建造在没有污染的地方,水质必须清新流动性好,最好是远离人的居住点,但又要具备交通便利的条件。建造的池塘东西向、长方形,池底要铺设一层20cm左右厚的淤泥,面积根据实际情况可大可小,但一般在5亩左右为好。此外一定要配备必要的电力设施,以方便给池塘增氧和抽水。
二、防逃设施
在池塘四周建防逃墙,通常选择砖砌墙。墙应高出塘埂50cm,墙顶部应向池内出檐15cm,内壁用水泥粉光,墙上增设50cm的内倾式塑料网,进、排水口用50目双层不锈钢网封牢,以防甲鱼外逃和敌害入侵。
三、生态环境
1.设置晒台。在池塘北侧中部的防逃墙内设置一个露出水面的小沙滩,沙厚为10~20cm,供甲鱼上岸休息、晒背。
2.栽种水草。为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可在池塘中栽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等复合型水草。沉水植物有伊乐藻、苦草、眼子菜等;挺水植物有莲藕、茭白等;漂浮植物有芜萍、凤眼莲等。水草栽植面积应占大塘面积的30%左右。在甲鱼池中栽植水草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水草的光合作用增加池水溶氧;二是水草能吸收淤泥中氨氮和无机盐类等,防止水质富营养化,起到净化水质,改良底质作用;三是为甲鱼清洁身体,提供栖息场所,同时水草密集的地方,可以吸引螺蛳、小鱼、小虾等众多生物饵料供甲鱼捕食;四是高温季节水草可以遮挡和吸收部分光照,起到降低水温的作用,为甲鱼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
3.投施肥料。应定期向池内投施有机肥,施肥量应根据池水肥瘦确定。适当保持池水肥度,可促进螺、鱼、虾的繁殖生长,为甲鱼提供优质适口的天然饵料。施肥还可以促进水草生长,抑制青苔的发生。
4.投放螺虾。为保证池内饵料充足,应向池内投放螺蛳和青虾。螺蛳改以往的2次投放(4月份、8月份各投放1次)为3次投放。第1次投放时间选择在3~4月份,投放量为300~400kg/亩,此时水温适宜,螺蛳在池内自然繁殖,小螺蛳外壳很脆,营养丰富,极易被甲鱼捕食;第2次选择在6月份,投放量为200kg/亩;第3次选择在8月份,投放量为100~200kg/亩。螺蛳投放前需用8~10mg/L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0分钟左右。择机投放活螺蛳,还能起到净化底质的作用。可于5月份投放抱卵青虾,投放量为5~8kg/亩,让其在池内自然繁殖,为甲鱼提供适口鲜活饵料。
四、苗种放养
1.清池消毒。放养前15~20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7~10天后注入新水50cm,同时捞出被杀死的杂鱼及杂物,保持水质清洁,准备放苗。
2.苗种放养。甲鱼苗种来源最好是人工培育亲鳖,自繁自养的,做到同批苗种专塘培育,以提高苗种的育成率,降低苗种成本。苗种放养的时间宜早,放养的规格宜大,放养的密度应合理。一般放养时间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放养规格为250g/只左右,放养密度为300~400只/亩。另外,在养殖池塘内搭配放养部分鲢、鳙鱼种,不仅可增加养殖综合效益,而且还有利于甲鱼的野生化养殖。一般放养鲢、鳙的规格为150~300g/尾,放养密度为80~100尾/亩。
五、投喂管理
1.食台设置。在水陆交界的池坡上用竹帘或木板制作搭建长方形(3m×1.5m、2~3个/亩)的食台,供甲鱼上台“就餐”。食台向水下倾斜35°,倾斜的一侧延伸至水下20~30cm。
2.饵料种类。甲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主要投喂小杂鱼、鲜活螺蛳及人工配合饲料。
3.饵料投喂。甲鱼除捕食池内自然繁殖的螺、虾外,还需人工投喂,一般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1次。3~4月份主要投喂猪肝,小杂鱼;5月份主要投喂活螺蛳,小杂鱼;6~10月份主要投喂小杂鱼、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一定要加水充分搅拌,确保饲料具有一定的粘合度,将搅拌后的饲料拍成饼状,将饲料饼投放在食台上,让甲鱼“上台就餐”,确保甲鱼吃饱不浪费,减少饲料损失,避免水体受到污染。投喂的饲料一般以甲鱼在2小时内吃完为宜。具体的投喂量应视天气、水温、水质及甲鱼的摄食、活动、生长情况灵活掌控。鲢、鳙鱼以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资源为饵,可起到水体“清洁工”的作用,饵料投喂不再考虑。
六、水质管理
1.注换新鲜水。每隔10~15天注入新鲜水1次,每次注水20~30cm,保持透明度30~40cm。若发现水色过浓,可采取换水措施,先排出老水,后加入新水,每次换水量为30%左右。
2.使用生石灰。每15~20天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10kg∕亩左右,方法是过筛后加水溶化全池泼洒(过筛的目的是避免甲鱼误食石灰渣),将pH值控制在7.5~8之间。
3.使用生物制剂。每月使用1次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液等,用量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执行或请渔技人员指导。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制剂在分解有毒有害物质过程中需消耗池水中的溶氧,故应选择在晴天上午使用,泼洒后不要马上使用消毒杀菌剂,以免杀灭有益菌类,影响调水效果。
4.使用增氧设施。在增氧设备上安装溶氧控制器,设定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实现增氧设备的自动开、停机,始终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
七、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走健康养殖之路。
1.坚持苗种消毒。甲鱼苗种入池前需用10~20mg/L的高锰酸钾药液浸泡消毒10分钟左右,搭配鱼种入池前需用3%~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5~10分钟,以杀灭病原体和寄生虫。
2.食台及用具消毒。每天上午用毛刷清洗食台后曝晒消毒,每周用5mg/L的漂白粉或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对食台及用具消毒1次。
3.水体消毒。定期用10kg∕亩左右的生石灰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4.定期投喂药饵。每月投喂1次用中草药、维生素、大蒜素等药物制成的药饵,每次连喂3~5天,可增强甲鱼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5.疾病治疗。甲鱼一旦发病应及时诊断,对症下药。治病所用药物必须符合国家渔用药物使用标准的规定。
八、日常管理
引导本专业学生正确认知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和重视。这个“重要”性,既体现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性”“职业性”中,又表明它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强化人本理念,聚焦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渗透相关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熏陶。相应的,学生只有接受这种熏陶,才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学习者、吸收者,而应成为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探索者与研究者。事实上,这种探索与研究意识以及实际行为的存在是必需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要进入企业从事一线生产与管理技术性工作,而工作中新问题的出现在现有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事先的预案或解决方案可循,只能依赖于岗位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决策以开拓性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主要在于以实际的案例组织,引导学生集思广益、综合分析、相互观摩、自己动手,以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基。
2.引入5S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5S管理理念,又被称为“五常法则”或“五常法”,取自日文单词SEI-RI、SEITON、SEISO、SEIKETSU、SHIT-SUKE的首字母,其含义依次是整理,将工作场所内物品进行区分,必要的留下,不必要的清除;整顿,把留下的物品依照规定位置合理放置,并明确标示;清扫,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清洁,维持上述成果;素养,每位成员养成良好工作习惯,遵守规则做事。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管理理念的管理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即对生产现场的环境布局做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计划与管理措施,达成规范管理的目的。其中,员工职业素养是核心。把这一管理理念纳入课堂教学,即是要从教室这一师生(尤其是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的“环境”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环境管理意识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等。相较于工厂生产一线场所来说,保持教室这一教学的一线场所的环境规范,即是在为师生共同的教与学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与工作的环境。
3.以小组合作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能力
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无一不是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晶,合作能够聚集力量、启迪思维、激发创造性并能培养人的奉献精神等。因而,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时对员工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尤为重视。以本专业学生走入职场后的工作来说,对于类似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等工作,在多数时候是难以以个人之力去完成的而非要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成功。因此,在本专业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增加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与作业完成训练并保证其质与量;同时将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与作业任务的参与度进行量化,纳入学生考评系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精神,锻炼其合作能力。
4.结语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育;职业素质;能力;精神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相关的艺术设计行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成为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文化产业。由于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加,并且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改变现状,以求良性发展。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在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冲击下,面对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发展所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视觉传达设计、染织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设计、印刷工艺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在高职院校应运而生。
我国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遵循高职教育特点,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需求逐步发展起来。但由于在艺术设计专业这个领域的积累不是很多,现今学生在具体项目操作过程中,由于知识面窄、文化底蕴浅等原因,专业技能较为单一,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设计教育处于一种培养半成品的状态。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客观现实,对设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必然也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借鉴普通高校的少许经验,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设计素养,并根据自身条件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确定专业层次,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素质结构——知识与技能的比例协调。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加强计算机图形操作技能、工艺流程实习等实践部分;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校企间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教师要根据专业课程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实例与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职业关键能力,向社会输送被社会接纳、有特色、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
三、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探究
所谓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服务社会而进行设计,在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个认识与实践领域所进行的勤奋学习与涵养的锻炼,进而体现出专业领域内的职业意识、职业才能和职业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实用性和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所要求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要采取“三位一体、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中得以提高,达到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新时代要求。
1、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职业意识形成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前提下,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互教互学关系。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重心应该是“解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参与、促进和指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他们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兴趣,给他们一些适时的专业设计思路提示以及针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培养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特质潜能,增强学习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 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通过多样的形式思考探索来设计,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与独创精神。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的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升华,在今后的就业道路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2、提升艺术素养,显现职业才能水平
设立高职艺术设计学科,需从专业素质教育的高度,通过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工巧匠”的能力,除了技术应用这种显性知识外,还包括很多设计过程中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的隐形知识存在。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语言传达出来的审美活动过程。设计者的任务就是要设计出表现美、创造美的作品应用于生活当中。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采用“欣赏、体验、理解、唤醒”模式,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设计表现能力,培养艺术设计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审美教育角度出发,不仅重在课堂体验,还应主动带领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设计展览等,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汲取前沿的设计理念与艺术动向。从艺术教育自身出发,开展绘画、书法、摄影、舞蹈等艺术表现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学生在参与及欣赏中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加强对艺术的感受力、审美力、创造力。从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出发,在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艺术修养,从而体现到具体的设计工作中。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 掌握艺术设计领域所需的基本设计理论,才能具备完备的艺术素养。只有把艺术审美素养、专业的设计理论素养与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艺术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设计。
3、锻炼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精神
职业能力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它把职业技能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构成,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与今后的工作发展奠定基础。
3.1、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
首先,当面对一个不熟悉的工程或设计,该从何入手,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学生此时需要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找到清晰的思路和合适的设计方法。
其次,学生在了解设计的实际任务后,往往手头资料不足或对技术有生疏,必须培养他们有能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资料查阅来寻求案例参考的技能,使他们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比较几种设计方案和设计表现手段的优劣,最终选定合适的方案投入到应用中去。
再者,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会发现一些项目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探究过程中,帮助他们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同时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对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总结和自评。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发现问题和勇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思想品质和勤奋钻研的职业精神的形成。
3.2、企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耐心地听取他人的建议,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在走出校园后,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适应社会。比如,笔者本院学生处征集校足球队标志方案,学生为达到录用方的设计要求多方搜集素材,主动与录用方进行设计的沟通和交流,经过修改做出了让录用方满意的设计方案。学生在项目实训中培养了今后从事本岗位的职业沟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和各种艺术活动,也将促使学生群体意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得到锻炼和发展。
3.3、设计创新能力的挖掘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专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一、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社会需求调查,认为构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以培养经济单位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电算化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依据教育规律,科学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全面推进教学内容创新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应主动适应考证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调整、压缩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制定了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础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课程板块整体优化、循序渐进。基础培养以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为主体,重在夯实职业理论基础;专业培养以职业主干课和职业能力延伸课为主体,确定专业口径,突出个性发展。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有关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整合。对“Excel2000”“数据库”等课程经过专家论证,认为与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决定停止开设,并新开设了“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税收筹划”等课程。
三、“考证”是手段,培养动手能力才是核心
会计专科教育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思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通过考证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报表的分析等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真正的“实战”经验还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训练。实践教学采取三结合,即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会计业务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如果脱离企业,会计就不存在,如果学生对企业的情况不熟悉,那是很难理解会计相关概念,及其处理原理的。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模式,让学生了解熟悉公司运作,熟悉公司经济业务,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编制模拟公司概况,模拟公司经济业务。培养专业兴趣。手工操作实训中,学生明确了工作身份,由无从下手,看不懂原始凭证,到得心应手,编制记账凭证。逐渐进入会计工作状态。还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通过加强上机操作,让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教师指导下,在完成手工账的同时,学会使用各种会计软件同步完成“证―账―表’,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通过模拟实训的实践,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方法及步骤,增加感性认识,以一套完整的会计实务账作为原始资料输入电脑,从建账、输入凭证、记账直到输出会计报表。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四、全面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
教师水平的高低,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应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一种会计职业界与教师界的联系与交流机制,保证教师投身会计实践,了解会计实际问题,掌握会计实践技能,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鼓励教师在校外从事技术兼职,以增加教师阅历和实践知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税务师等兼职教师,进行实训业务指导。真正做到“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教室与车间的融合;作品与产品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院与社会的融合”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师资队伍,促进考证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
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实际需要,编写模拟实习讲义,革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行“三段式”(概念讲授、实际操作、交流提高)教学模式;推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并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各种凭证、账页、报表,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对探讨性的理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这样举一反三,使理论掌握的更为扎实。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财务公司进行业务实习;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及进行必要的考证模拟测验与考试分析,各种教学方式相互融合,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