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审计基础知识

会计审计基础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4 14:57: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审计基础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会计审计基础知识

第1篇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加速期,城镇化高速发展与基础设施短缺的矛盾更显突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而且要解决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问题。通过改革创新,解决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供需矛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是城市建设建设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其所担当的角色和地位的实现形式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市场化程度和现实的具体需求而发生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作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其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显著变化:观念上由简单的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投资由单一向多元化、社会化转变;建设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营运由垄断性、公益性向竞争性、经营性转变。

由市场主导的投融资活动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作用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大,但从近期看,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主导作用不会削弱。这意味着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和政策银行信贷融资在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活动仍将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未来的投资领域是公益性和基础性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领域;政府从大部分竞争性领域退出,也为政府大力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目前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融资中,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和政策性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占主导的形势仍将维持相当一段时间。

第2篇

[关键词] 审计教学; 审计职业判断; 教学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6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114- 02

1 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过程的核心

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5)指出: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职业判断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因素。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2)中也指出,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和保持职业怀疑。从审计实务的层面上看,审计判断在审计实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判断过程(张继勋,2002)。但是,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审计人员在具备相当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地通过审计实践来丰富和改善。为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审计判断的训练。但是,面对初学审计的学生,审计教学中对于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和训练偏少,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和能力均不强。

2 审计教学中关注审计职业判断较少的原因

审计教学中对审计职业判断关注较少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审计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严重。一方面,初学审计者要面对许多审计的专有名词和理论,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从应付各种考试(比如学校的期末考试、专升本考试,甚至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要重点掌握各种专有名词和理论,以至于有些学生认为学好审计不过是“背书”。这种机械的知识记忆,隔断了审计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根本谈不上审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另一方面,审计教学中专业的实践安排很少,实训工作更是严重不足,学生也没有机会接受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

二是审计教学理念狭窄。首先,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没有考虑审计学自身的专业性,片面地以会计论审计,审计学只是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而像管理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则安排得较少甚至被忽视了;再者,忽略了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及人际关系的教学,即使是独立设置的审计专业,其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单一。而审计职业判断本身离不了审计人员自身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积累,落后的教学理念显然不能满足进行审计职业判断的知识积累。

三是审计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在教学上,由于缺乏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审计学基本上由会计专业教师进行讲授,而这些教师既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也没有相关的审计工作实践,在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践上缺乏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就理论讲理论,就练习讲练习,理论与案例之间联系性不强,根本谈不上审计职业判断,只是“对错”判断和变通的简答题。

3 审计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审计职业判断

一是应合理安排审计专业的相关知识。针对审计专业,应考虑与之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要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为主。职业基础知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的前提是其职业知识范围的广泛。比如,审计人员一定要具备如下职业基础知识:一是会计和相关知识,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以及证券和资产评估等相关知识;二是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一名审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所必需的储备,比如公司法、经济法、税法等;三是企业管理知识,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审计,必须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组织学、国际贸易等;四是信息技术知识,无论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审计技术不断进步的角度考虑,一名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等。审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以上学科的知识内容,才有可能运用多学科知识有意识地进行职业判断的训练。专业知识应突出审计的特点,对审计理论、方法、程序、内容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并注意体现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审计能力为主。比如,审计职业判断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实现的,因此要在教学中,对审计职业判断的方法不断地学习、巩固。

二是重视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首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让学生认识到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普遍性,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审计职业判断,审计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判断过程(张继勋,2002)。所以,审计理论的学习也应该是建立在增强审计职业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再次,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比如,审计报告在其意见段中会使用这样一个术语“我们认为”,这就表明:审计结论是以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基础的。既然审计意见是审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就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就是说有可能出现判断的结果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存在。所以,从一开始学习审计,就应该意识到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审计工作就是一系列的审计职业判断,让学生在认识领域里重视审计职业判断的锻炼,为以后从事审计工作打好基础。

三是利用案例训练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审计案例是审计教学中经常用到,并且必须要用到的。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实践,无论理论知识如何灌输,也无益于学生判断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容易犯错误。审计案例是通过审计实践或其他渠道收集的真实案例,既与理论紧密结合,又充分考虑其社会性,能为理论知识提供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可以更易于掌握理论,并逐渐明白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中,形成一定的审计判断,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可以说,对学生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依赖案例教学进行。

第3篇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什么样的素质呢?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从应具备的知识方面来说,除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知识。 

    知识和能力可以互相促进,互相能动。本科毕业生必须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即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讲,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指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自制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研能力等。 

    综上所述,笔者将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身心健康,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会计通才。 

    二、改革专业设置 

    我国原来会计学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面对着企业经营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普遍存在着适应性差和后劲不足的缺陷。这也是会计毕业生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仍嫌不足的原因。国家教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了专业设置,要求只设一个会计学专业。但有些学校还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和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认为欠妥。为了使会计毕业生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可以有所侧重,如设立财务会计专业方向、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和审计专业方向等。但不宜有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因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即能成为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则要通过考试予以认定。再说,注册会计师只是为民间审计服务,社会还需要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显然审计专业方向比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涵盖的内容更广泛。 

    三、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都注意到通才教育,即不论哪一门理工科,一律要求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学习一定的课程。我国现在的课程设置是按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五大类,忽视了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学科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按知识结构的布局设置基础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学科课三类。每一大类课程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会计本科课程设置的具体设想如下: 

    基础知识课:政治理论、体育、心理卫生、心理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当代科技概论、哲学、社会学原理、法学基础、环境与自然、美学原理、诗词名着导读、音乐书法绘画欣赏、世界文化学、文献检索、中外历史研究等。 

    相关学科课:财政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统计学、运筹等、企业管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保险、国际投资、市场营销、价格学、价值工程、证券与期货、经济地理、广告学、工程制图、建筑工程概预算、组织行为学、调查原理与方法、计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经济应用文写作、外贸函电、人事管理等。 

    专业知识课可分为一般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 

    一般专业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政府及非营利单位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概论、会计实验、专业英语(含会计、审计、管理、商贸)、会计电算化、会计史、专业比较会计、财务管理学、珠算等。 

    专业方向课: 

    (1)财务会计方向:高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社会保障会计、会计理论专题等。 

    (2)理财方向:高级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学(含会计报表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案例、财务管理电算化等。 

    (3)审计方向:高级审计学、经济效益审计、电算化审计、非审计服务、会计制度设计、审计案例、审计理论专题等。 

    现在很多人认为应实行“大三分流制”。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前两年一点不接触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及时建立起专业兴趣;不利于正确选定专业方向。我们应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到会计知识,加强对会计作用的认识,培养起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大三选定专业方向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前三年要将一般专业课学完,到大三的下学期,再按选定的专业方向学习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会计素质教育的界定

会计素质教育是指学习者的分析、综合、解决会计问题能力、有效传输会计信息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继续学习会计知识能力为目标的会计教育方法、手段的总和。具体的说,作为会计专业人员首先应具对一般经济事项分析、综合问题的基础能力,这就需要其具有较为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然后是信息处理能力,也是会计人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具有较为深厚扎实的宏观、微观经济基础知识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是其为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潜能。

二、会计学科体系改革

我国现行会计学科专业知识课程多且导向不一。现行会计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从传统的单一会计操作转向管理、咨询、企业诊断等,所以教学要求也由应试模式转向素质教育模式,因此会计学科体系的改革必须提到日程上来。在会计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上,笔者赞同可分为三部分:一般基础知识、相关商业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各部分所包括的内容应根据现行会计职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循序渐进重新改革。

1.一般基础知识

会计学科一般基础知识与其他经济类学科基本类同,主要包括英语、汉语写作、哲学家学和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统计、法律等课程。一般知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历史、社会文化、经济学等基本知识,培养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理解、分析能力和交流沟通技能。笔者认为,对一般知识课程体系应进行如下改革:首先将汉语写作提高到语文文学高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加厚其文化底蕴;二是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和工业技术基础知识,以利会计人才掌握相关知识,胜任会计工作;第三,适当删减和合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以增强这些课程的科学性和可读性;第四,作为会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应当缩减其篇幅和课时。经过改革后的会计学科一般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英语、汉语言文学、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基础、数学、计算机、自然科学基础、工业技术基础、统计、音乐、美术和法律。其所占课时比例宜保持在40%左右。

2.经济基础知识

现行会计职业早已超出记账、算账的范畴,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在经济基础知识课程体系设置上,应明确,一是企业理财和税收应属于会计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范畴,企业理财技能是会计人员基本要求。管理咨询、企业诊断及企业财务报表离不开企业理财知识的运用,企业理财知识贯穿会计业务始终。同样,税收知识也是会计职业中的基本技能。这两种知识不是对会计人员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会计人员职业生涯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因此这两项课程内容应纳入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同其他会计课程体系一起进行规范管理;二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政府管理手段从直接型的行政管理转向间接型的经济调控,会计人员必须更清楚地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经济的影响,这一知识结构也应是会计素质的必备要素,会计学科课程相关商业体系中设置完整的宏观经济学很有必要;三是随着企业经济业务的日益发展和注册会计师管理咨询业务的兴起,会计职业更多地深入到企业管理内部,全面的微观经济知识也是会计人员必不可少的会计素质,与宏观经济学相对应,微观经济学开设也十分近切。因此会计学科一般商业知识应由国际贸易与金融、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微观经济学基础、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宏观经济学等构成。其所占比重宜保持在25%左右。

3.会计专业知识

在会计学科改革之中,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是会计专业知识课程。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较大的重复,如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等。特别是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重复至少达到30%以上。会计学科中的企业管理应立足于管理咨询、企业诊断和经营审计,课程编写应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科和企业管理类管理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尽早开设《会计案例》课程。案例的设计应与经济情况仿真为宜,由于现实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因而案例编写综合性较强。这样素质教育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企业理财、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理论与实务、审计、会计电算化、国际会计、政府会计、会计史、会计学习方法学、会计案例、会计职业道德实习等,其占课时比重仍保持在35%左右。

参考文献:

[1]罗宏,朱开熹.“不做假账”与会计学素质教育[J].会计之友,2002(1)

[2]殷国滨.浅谈新经济下的会计人员素质[J].现代会计,2002(2).

[3]李泰峰,周通德,.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1).

第5篇

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相结合,能够促使注册会计师更加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环境,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分析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影响程度,以便注册会计师恰当确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合理控制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职责就是通过鉴证财务信息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消除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与财务信息预期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辜负财务信息预期使用者的殷切期望。

《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框架结构研究》是对审计实务框架的一次重新构建,是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实务框架的新思考。本书由河北经贸大学董丽英副教授、孙拥军副教授历时3年多的艰辛努力,最终付梓成书。

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框架结构研究是一个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选题,它有益于注册会计师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有益于把握审计实务的结构和内容,有益于确定审计风险发生的主要领域,有益于重新思考与指导风险导向审计实务操作流程,有益于丰富审计学思想。

全书共分五部分,19.6万字,以系统理论、委托理论、控制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等为理论研究基础,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入手,用案例分析法分别介绍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在审计实务框架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从控制审计风险的角度探讨编制审计计划的要点,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信息不对称以及行为科学等方面探讨了审计实务中常见的舞弊行为,从经济活动的连续性、信息博弈等方面探讨了各业务循环的审计流程和审计技术,用系统论的原理构建了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素质模型,运用博弈论的原理对审计判断中的博弈进行了分析,例如,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策略与审计意见选择的博弈。

第6篇

一、依照现代法人治理的要求,健全会计结构体系

设立单独的理财中心,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职能结构,将事前的预测规划和事中的执行控制及事后的考核总结相结合,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作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充分发挥其在监督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

二、建设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在管理方式上,建设科学合理、适合我国国情、反映我国特色的方式和体系,由政府和企业双重管理向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企业所有者独立管理的方式转变;在管理对象上,有片面注重对行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管理向包括民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在内的全社会会计人员管理转变;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会计法规,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素质、道德素质修养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维护的力度,尽可能防止会计人员迫于“上司压力”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逐步建立起以单位所有者独立管理为主、政府监督和行业自律管理相配合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三、改革会计教育体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水平、尤其是综合分析能力都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在会计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加开放化、国际化、灵活化,对从业人员持续教育、持续培训更加日常化、制度化;不仅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的高素质会计人员,使在岗的老会计人员也得到及时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从业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

1.培养会计人员具备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基础知识是指培养会计人员求知、思维、语言、分析、写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识,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市场、财政、金融、管理、贸易等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涉税会计、会计电算化、国际会计、审计等有关知识;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主要靠学历教育来完成,也就是我国各级各类院校中所设立的会计专业;专业技能的培训是在学历教育阶段以实习实训模拟为主,但真正熟练掌握还得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完善,所以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需要我们的教育机构及全社会的配合努力。

2.培养会计人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高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是他们在短暂的基础理论学习完成之后,能够以自我独立的精神面貌持续学习、终生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中成长,在社会实践中成熟,在持续学习中完善。

3.在会计教育上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现代企业经营呼唤现代会计人才,而培养现代会计人才有赖于实现会计教育的现代化,会计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并实施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教育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教育目标仅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忽视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形势的变化,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日益暴露,如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以要求我们必须从培养人才的源头即各类高校入手,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多元化知识的教育,不仅安排基本知识及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课程,还要安排相关知识的学习,尤其要随机安排社会实践,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发现中思索问题、在思索中解决问题。

4.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思维的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与当代年轻人思维活跃、自信、个性、独立、朝气蓬勃的气质格格不入。所以,课堂上,启发式的、师生互动、共同交流式的教学方法应广泛推广应用,使学生在平等融洽、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借鉴、学会取长补短、学会解决问题。同时老师应该利用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设计企业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进行模拟,以便使他们加深理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合格人才。

5.搞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强化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技能的测试,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权威性。

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 审计学 教学改革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曾确切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其引起现代教育的目标任务的逐渐变化。此项改革导向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在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做出改变,以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求。与此同时也对我们地方本科建设提出了改革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而《审计学》是一门不仅理论性强,实践性也非常强专业核心课程。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在《审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准确把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一步结合审计学课程的专业特点,完善并提升授课内容和方式,设计更为优秀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对审计学教学进行改革,是提高本科院校审计学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审计学》课程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第一,从内容的深度看来,该课程理论性很强,涉及的很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往往不容易理解,教师授课难度也比较大,再加上其理论比较枯燥,所以出现了“审计难教,审计难学”的说法。第二,从内容的广度方面,其综合性比较强,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管理学、经济学及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知识,因此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综合专业基础,也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三,从内容的可操作性来看,该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学生仅仅通过课堂的审计实验去掌握该课程的实务知识是不够用的,只是纸上谈兵,还要进一步参与具体企业或事务所的审计实务实习,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实际出发更好践行审计理论知识,掌握好这门课程。

二、审计学教学存在的现有问题

审计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其特点决定了: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综合水平,另一方面又迫切要求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而目前的审计学教学现状显然没有满足上述要求,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从审计学理论性方面分析

由于本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教学内容会由于其专业性呈现枯燥乏味等特点,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传统的讲授教学手段,课堂上师生间缺乏交流,考试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难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此外审计学课程性质与特点来分析,它与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会计)不同,它是一种逆向思维过程,需要解决的是“what”和“why”的系列连贯问题。所以仅仅通过理论讲授教学与审计学的特点不符,抽象化教学难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厌倦并产生畏难情绪。又加上受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学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干预,导致片面追求理论测试成绩,割断了教和学的关系,严重违背教学基本规律。

(二)从审计学实践性方面分析

审计学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通过审计实务学习才能系统熟练地掌握审计知识。而从目前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实践教学目标依旧不明确,对学生的培养仍是纯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审计实务能力的培养,没有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具体表现为:审计学课程缺乏一定的实践训练模块,如审计软件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及校外实习等环节的协调,这些实践训练没有严格放入到审计学教学中去,甚至未列入到对学生课程成绩考察中去,明显对其重视和投入不够。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如果一味追求理论知识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最终会导致学不能致用的后果,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景,也造成了培养与需求的脱节。

(三)从审计学综合性方面分析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对审计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在本科院校教育阶段,审计学一般是在“大会计”架构下完成的课程教学,与审计学有关的课程内容大都是会计或与会计相关的知识,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现象将会阻碍学生开阔审计基础知识视野,使审计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适应性受到影响。部分学生拿学会计专业课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认为其是对会计学的进一步总结,无足轻重,所以导致学生忽视审计学学习的重要性。

从教师方面来看,审计学的综合性必然要求专业教师具备综合专业知识水平。而目前大部分的专业老师可能在理论知识方面可以达到要求,但实践经验这一块还存在比较欠缺的现象。所以这种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实践方面学习和认识的不足,只是纸上谈兵,毕业后无法较快地融入工作。同时由于教师培养模式的不完善,导师审计学教师缺乏参与审计实践的机会,缺乏对外交流的机遇,这样将不利于审计教师人才的成长,也不利用学生享受更好的师资水平。

三、基于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审计学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审计学的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在基于培养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前提下,针对目前本科院校审计学教学存在的不足,特尝试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改进审计学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其创新性

对于审计学理论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基于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我们首先应进一步改进审计学的教学方式,比如我们可以视不同章节采用过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丰富审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其次,改进课程考核方案,不仅仅依据学生的卷面成绩为评判标准,还应把实践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加大对审计实务知识的重视。最后,进一步淡化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学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多方面考核教师教学水平,而不只是通过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二)重视审计学专业实践模块的建设,提升其实务操作能力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实践教学而言,其目的是培养综合性专业审计人才。而传统的侧重理论教学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加强审计学实践模块的建设刻不容缓。而审计学专业实践模块的建设主要体现在:首先,学校应具备审计学课程实习实验室,采购与时俱进的审计软件,满足教学实践需要。其次,院校应积极与校外实习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实习场所,为其将来更快地融入社会工作。最后,积极引进高等专业社会人才,定期举办审计实务讲座,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其对外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实践性、专业性审计人才。

(三)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其综合能力

俗话说“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教师是传播者,教师的知识水平将直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构成产生影响。作为审计学专业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部分教师一毕业就进入高校开展教学工作,为了克服其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教学现象,对此各院校就必须要重视教师的后期成长教育问题。如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与交流力度,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着重派遣优秀教师到高等本科院校或科研机构进修,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此外也应注重“双师型”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同时也可增加教师深入企业或事务所的学习机会,提升其实务教学能力,进一步减少其自身综合能力与教学脱节的可能性。

四、结论

综上,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内容均需在目前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合理改革。具体改革思路为:授课理念上,强化教师的“传道”与“解惑”,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授课方法上,综合运用问题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实训教学等多种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上,进一步加强审计实务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应加强审计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的讲授,兼顾审计基础理论和实务的综合教学。只有进一步落实改革措施,我们才能离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齐兴利,郭云辉.审计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05).

[2]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

[3]张咏梅,孙希芸.审计教学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11(06).

[4]余玉苗.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创造力、就业力与创业力的塑造为导向[J].财会通讯,2011(12).

[5]徐向真,陈振凤.我国大学审计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01).

[6]马云平,许延明.浅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3(04).

[7]张F捷.大学审计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3(04).

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教育;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尤其需要财务会计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度的信息化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培养财务会计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那么应用型高校的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目标

一般对应用型教育的理解认为应用型教育是指相对于学术型(理论型)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专业人才教育,教育目标为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能力,又具有从事某一专业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是面向整个经济活动的教育人才培养类型。从应用型教育的内涵中我们不难发现,应用型教育应该具备两个层次的内容。

1.具备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力

2.对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并且具备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在建设应用型教育下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把握这两个核心内容,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从事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培养要求

为了完成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目标,构建应用型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明确把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教学课程、方案和质量与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吻合度;相关基础设施对教学的支撑度;以及社会对培养财务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满意度。完成上述“四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为: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基础

要热爱祖国,愿为社会和人民服务,有责任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品质,能吃苦、会做人,能自觉自愿地遵守财会职业道德规范。

2.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是关键

必须对理论知识有很好的理解,熟悉我国的有关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掌握会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报表分析等基本知识与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成本分析能力、财务报表阅读和财务指标分析能力等。

3.把握知识的全面性是学生创新的关键

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熟练应用会计语言;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熟悉通行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数据库操作,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检索相关文献资料,熟练掌握基本的汉字输入方法,具备文档的编辑、排版、表格制作等基本操作技能。

三、传统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本文把一般高校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称为传统财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大概可以总结为两大类。

第一类把专业课程按照三个大类进行划分,分别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财政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中级财务会计上、中级财务会计下、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会计信息系统等;而专业选修课程种类繁多一般包括15~25门课程。

第二类把专业课程按照“2+1”的模式进行划分。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与第一类基本相同,特殊的就在于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后按照专业方向课程来进行设置,一般专业方向设置有:涉外会计方向、内部控制方向、审计方向、管理会计方向、财务管理方向和金融方向等。

传统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我们初看起来是基础和核心课程分配合理选修或者方向课程设置明确,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各高校的课时分配情况和上课学期情况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不能满足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需要。

1.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比较晚

一般情况下基础会计专业财务会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国内大部分高校是在大二的上学期即第三学期才开设。这种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基础专业课程的实践比较晚,对学生在大学里面对专业课程的理解相对造成一种滞后反映,影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2.部分课程的课时设置不合理

例如,在国内的很多大学财务会计专业里《税法》和《审计》在很多大学里的授课学时数为36课时,这个课时数远远不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这对应用型教育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很大。

3.课程的安排顺序相对比较混乱

查找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里发现,《审计》与《财务管理》同时开课,《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同时开课。课程设置时忽视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四、应用型教育下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应用型教育下,我们要符合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本文认为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应把握突出重点的同时,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建设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上应完成以下几点才能完成“四度”的要求。

1.把握财务专业的主干

财务会计专业的主干为以会计的核算为基础,这里牵涉的基本课程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税法》,这是财务会计的基本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这样才能系统地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为应用型财务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2.主干课程与发散课程的课时数分配要合理

对于主干课程我们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课时数量应该比较多,一般不能少于54课时,个别课程应在72课时以上。对于发散课程和基础课程一般不应超过45课时,一些课程可以考虑以报告加自学的形式来完成,从而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什么。

3.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应在大一开始

财务会计专业起码在大一的下学期就应该学习《基础会计》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我们应该学什么,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度提前,促进学生对财务会计的兴趣培养。此外,在大一上学期我们应该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让学生知道作为专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我们要具体怎么做人。

鉴于以上几点总结出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列表及开课时间及学时数为:

第一学期开设《会计职业道德》(36);

第二学期开设《基础会计》(54)、《经济法》(45)和《市场营销》(36);

第三学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上》(54)、《管理学》(36)、《财政学》(36)、《金融学》(45)和《经济法》(45);

第四学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下》(54)、《税法》(54);

第五学期开设《财务管理》(54)、《成本会计》(45);

第六学期开设《管理会计》(45)、《审计学》(45)和《会计信息系统》(45)。

此外,专业方向课或者选修课可根据学校情况来开设,《证券投资学》一类的课程可以开设报告课程,会计核心课应适当设置实习课:

对财务会计专业基本的专业课程的构建,主要体现的思想为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合理安排课程的课时和上课学期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四学习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把握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最终使每个财务会计学生成为真正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论应用型本科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