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4 14:57: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被纳入教育运行的轨道,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个方面,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途径进行了宏观的探索。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90-02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渐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约有1/5左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逃学、嫉妒、烦躁、耐挫力差、情绪异常、社会退缩、易焦虑、抑郁等,尤其在21世纪竞争激烈的的今天,中学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人际交往障碍、孤僻、抑郁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给学校的正常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担忧,因此,在中学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十分必要和重要。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途径探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知识化、教师非专业化、教育形式化以及教育途径单一化,等等,笔者主要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途径进行探索,以期能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指导性意义。

1.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可能面临的共同问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心理辅导,由教师和专家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适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可以采用集体讨论,交流的互动形式,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在特定的阶段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确定,也可通过征求学生意见确定,如:“人际交往困惑”、“考试焦虑”、“青春期的迷茫与困惑”、“如何走出自卑的阴影”等都是很好的专题。这些专题讲座既可以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引入心理拓展训练,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心理拓展训练以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这种体验式培训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在设计的一些活动里,学生完全是学习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教”是致力于通过一些游戏、活动设计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感悟团体的力量与凝结,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与支持。在遇到困难时,感受个体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向上的理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需给予启发与诱导。

3.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心理咨询师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直接指导,帮助其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相关诊断和矫治。给学生做心理辅导,首先咨询师要掌握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提问等多种基本心理咨询技术。其次,教师要做到理解和尊重相结合,设身处地平等对待学生,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心理辅导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课程学科渗透。通过课程学科渗透,也是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课堂管理等方面来实施。在教学目标上,应涵盖学生知、情、意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知,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体会课堂的精髓;教学过程上,教师要适当地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管理上,应逐渐走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取向,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造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

5.校园心理剧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定期、适时地举行校园心理剧比赛,是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教育辅导方式,它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讨论分析、心理陈述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同时关注自我心理发展过程。应用校园心理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加强对辅导教师的要求,丰富题材中的积极、健康人格内容,并注意与其它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结合,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促进同伴心理互助。

6.通过特殊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思想。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思想,班主任可以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如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给班主任老师的一封信或者给自己的一封信,通过这些学校信箱、心灵日记,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与思想变化,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复杂多变,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适当时候可以采取一些网络、电话访谈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7.学校家庭合作,达到教育合力。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教养方式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学校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形式是多样化的。总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统一认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且行之有效的保证,学校可利用心理讲座、校报、学校心理知识手册、学校宣传栏等形式来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转变其不适当的教育观念。第二,定期举行亲子教育活动,增进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增进亲子关系,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家长与学校的关注与爱。第三,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读书会、工作坊、心理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未来展望

现阶段,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已引起政府、学校、社会的重视,且初显成效,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仍需要利用多方面的途径与形式,增加多元化的途径与渠道,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使全体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参与进来,进行全员参与、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庆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5-126.

[2]高飞.心理拓展训练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8-111.

[3]马亚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J].时代教育,2012,(19):223.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着,都必然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

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

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转贴于中国3、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语文课中的表情复述、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师毛波在讲“长江三峡”一文时所创设的“创设情境——美读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创造”四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探索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资料: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现状;提高途径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阶段是青年所处的人生发展关键期,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向五只黑熊泼洒硫酸,致使黑熊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生物技术系学生马加爵与同学玩牌时发生摩擦,因无法忍受同学的指责,将四名同学杀害后潜逃。2013年4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投毒案。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名同学因琐事发生口角,1人被刺伤,抢救无效死亡。另有还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跳楼的事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但学习虽然努力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2、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

3、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

4、异往困惑。异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它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

5、悲观心理。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会产生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产生悲观心理,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

可见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压力带来的悲观心理。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人民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全面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经验阅历将对今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随着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整体价值观及对事物认识的新的思维方式。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危机潜伏期,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时往往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

1、 心理健康能够推动大学生透彻进程坚硬的心理。

品德是大学生透彻进程的基本恳求,也是今后走向社会,在劳作岗位上显示智力造诣、自动从事社会姿态和不断向更高层次进程的庞大条件。丰盛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并合进程,是以坚硬的心理品德作为准绳的,一个人心理坚硬状态径直牵涉和制约着透彻进程的实现。

2、 心理健康能够使大学生克服信赖心理超额独立性。

大学生通行一心的奋斗和浓烈的竞争,告辞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去了一个全新的生存世界。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本人。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仿佛“天堂”如常,浪漫神奇,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封禁的纪律,生存的环境,使他们难于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着重心理坚硬,即刻克服信赖性,超额独立性,自动主动适应大学生存,欢庆添补而蓄意义的大学生存。

3、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赢得事业获胜的坚实心理准绳。

眼前我国大学结业生的分推劳作已诞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遵行供需见面、双向拔取、择优挑刺等窍门,择业的竞争必定会使大学生心理上引起迷惑和不稳固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临新形势大学生要关怀持续心理坚硬,教诲自立、自强、自律的出色心理素质,磨炼本人的社会往来压力、使本人在变幻烦难的社会环境中,作出拔取方便本人角色的无误抉择,敢于面临灾难、挫折与挑战,追逐更加够了的人格,为事业获胜奠定坚实的心理准绳。

4、心理健康有利大学生教诲坚硬的特性心理。

大学生的特性心理特别,是指他们留意理上和行为上经常、安分地发扬出来的各种特别,通常发扬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假设指想法反映的特别,性格除了气质所涵蓄的特别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别。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别整个发扬为概念熟练、擅长独立思忖、干预意识较强、虎虎斗气的有神状态等等,这些受有益大学生的坚硬成长。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的力度。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性、持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首先宣传要有针对性。学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学教育。其次创新宣传渠道,提高宣传效率。要发挥大学生的集体智慧,使用更快捷、更有吸引力、更有效的新型载体,除通过校刊校报,校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络、等载体外,还可使用微信、人人网、微博等新型载体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学生更积极参加教育。通过知识普及,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了解、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并在知识的传授中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

(二)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各院系应为在校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由专门小组负责保管与整理。组织专业人员定期通过心理测量、谈话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不断健全心理档案。分阶段、分时期对学生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对策及时予以解决。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1、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2、成立心理健康学生组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之间易沟通,易聚成团,既方便教育,又能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激励。3、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四) 拓宽心理救助渠道,提高心理救援效率。目前,很多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心理帮助仅限于师对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一种途径。有的学校甚至连心理咨询工作也没有条件开展。其实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与人面对面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说清自己的问题与困惑。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心理救助的渠道,通过电话、信件、网络、手机留言等途径,通过团体咨询、专题咨询等形式展开心理救助工作,以提高心理救援效率和效果。

(五) 采取措施有效消除诱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对于突出、普遍的诱发因素,我们要科学性的制定相应解决方案,从源头上遏制问题发生。我们应致力于使学生明白一味地苦恼与困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付出现实的努力远比沉浸在痛苦中来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六)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组织观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听讲座、出板报等,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活动平台。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使学生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观念的转变、教育水平的提升、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破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难题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项新求、高桥:《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3]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M]。2009,(1).

第4篇

【关键词】范进中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From Fanjin Approval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U Qing-yu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

【Abstract】Fan Jing actually occur in the feudal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modern soci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still similar phenomenon, and frequent accidental, emerge in endlessly, the creeping cause social panic. How to objective reality is put forward in view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specific effective improve education method to prevent fan jing polite in disguised forms in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life tragedy, is our education workers and the common responsibi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Key words】Fan jing approval; College student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1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因素

1.1 环境改变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儒林外史》中,秀才范进中举因突然中举而突然癫狂,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环境的突然改变导致心理不健康也显而易见[1]。从上幼儿园开始,一个人突然离开父母家庭很容易引起情绪激动,儿童的反应就是大哭大闹,死活不依,赖学赖课。从动物心理学的角度,刚出生的小动物哪怕是小鱼小虾小猫小狗,都有依赖父母的心理习惯。养兔专业户都知道,到了小兔断奶的时候,决不能把小兔搬出兔窝,否则小兔就会着急上火暴跳而死。解决的方法是这样:把母兔搬出兔窝,让小兔待在兔窝里,减少小兔的情绪激动,安全渡过小兔断奶期。

中学期间中学生都住在自己家里,一个中学生一个房间,自己的床铺自己安排,座北朝南还是座东朝西全由自己作主,而大学生活是集体宿舍,学校指定,大学生睡不着觉很正常,相互陌生的大学生都是离窝的小兔,相互依偎相互照顾。小兔现象人人都有,但是个体差异不同,心理不健康状态的持续时间,有的大学生可能会持续一年以上,也有的大学生三五天也就过去了。同班同学、同宿舍同学还有相处是否融洽问题,有的同学生活习惯性格情绪志向合得来,也有的同学某些方面甚至全部方面都合不来。如果合得来,同学们集体心理健康;如果合不来,同学们集体心理不健康。

1.2 脱离家庭监护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当代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改革开放使国家和人民生活富裕家庭优越,大学生家庭对子女呵护备至,视若掌上明珠。过度的家庭优越地位在上学后突然消失,家庭的监护变成学校、社会、大学生的相互监护,习惯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改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冷暖不至,会使大学生很不适应。脱离家庭温暖的大学生并非感觉不到家庭温暖,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是:从来他都是被社会所爱的人,接受来自家庭和他所熟悉环境的爱,现在他的社会角色改变为他还需要爱社会,关心社会,并承担监护社会的权利和义务。社会角色的突然倒置有可能产生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1.3 新同学不合作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大学生宿舍和军营一样,有统一的作息时间,由于人口密度增加导致大学生矛盾纠纷密度增加,即便在课堂上和教室里也一样,学校纪律的遵守维护以及矛盾纠纷的行政处理必然会增加大学生不合作情绪,造成心理阴影,产生心理疾病[2]。集体生活的团结需要冲突双方中的某一方作出退却、妥协、让步,长期的退却、妥协、让步会使大学生产生低人一等的不健康情绪,胜利者愈胜利,失败者愈失败,胜利者的骄傲与失败者的沮丧同样构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1.4 学习成绩超乎预想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比较而言,学习成绩较高的同学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的健康,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同学更多的尝试到了失败的滋味,想要学习成绩翻身很不容易,继续维持失败则会遭到家庭和学校双重压力,学习成绩由多种前提条件所综合决定,各种前提条件又互为因果关系并此消彼长,鹞子翻身学习逆转的可能性不多,着急和焦虑是这部分同学普遍的心理不健康因素。

1.5 财产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大学生的家庭富裕程度不同,生活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很可能导致同宿舍低收入家庭同学的心理不健康。高收入大学生衣着华丽打扮入时,而低收入大学生衣着寒酸囊中羞涩[3]。由于学校和宿舍是人口高度密集区域,特别的直线近距离贫富差异对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影响特别大。

1.6 政治地位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政治地位的高低开始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程度。大学生行政职务、入团、入党、评先进、选三好学生、获国家奖学金等等各种政治利益接踵而来,荣誉往往集中于10%的优秀学生,90%的学生通常一无所获处于下风。分配不公最能引起海啸和山崩。

1.7 其他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有大学生恋爱因素、家庭离异父母单亲因素、大学生身体健康因素、痴迷网络因素、暴力因素、情绪因素、卫生因素、体质因素、人格因素等。

2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后果

范进中举的后果是欢喜过度神经错乱,引起从家属亲人到街坊邻居衙役报子一系列社会混乱。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同样会造成各种类型的一系列社会混乱。(1)精神疾病:包括抑郁、沉默、苦闷、惆怅、哭泣、悲伤、愤怒、抽搐、癫狂等。(2)违纪:包括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网络痴迷、卫生不达标、深夜不归、迟到早退、旷课缺席、上课打瞌睡、逃避自习、不做作业、不做实验、不参加开会、不交党费团费、非法同居、窥视他人、代做作业、代人考试、代人点到、发生争吵、酗酒等。(3)违法:包括自杀、自残、吸毒、违反治安管理、未婚怀孕、斗殴、传销等。(4)犯罪:包括杀人、投毒、爆炸、恐吓、威胁、破坏、捣乱、、泄露试题、盗窃、抢劫、诈骗、造谣、诽谤、诬陷、抵赖等。

3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危害

3.1 对家庭的危害

大学生是家庭的未来希望,许多人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虽然这是一种错误的社会观点,但这是人们普遍的价值观。在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时代,一个独生子女家长比外国十个孩子家长的子女私有观强烈一百倍。跟范进中举一样,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对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打击,尤以对家庭的打击最大。

3.2 对学校的危害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学校中普遍现象,只是事件大小程度不同,虽然各大学都设有辅导员制度和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值班制度以及心理健康危机紧急处理机制,但对事件本身只是事中干预和事后处理,严重的大学生心理不健康会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人人心理恐慌,尤其是血淋淋的事件,至少使人恐慌半年。

3.3 对班级的危害

同一个班级的老师同学,相互负有心理不健康问题监管责任,客观上是心理不健康事件产生的外部环境,主观上与事件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牵连。调查事件前因后果会消耗大量教学时间,班级里人人自危,可能会恐慌一年。

3.4 对宿舍的危害

轻度的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危害会时时干扰宿舍安宁,而严重心理不健康危害会影响到每一个同宿舍的同学达半年至一年,举一个例子,某宿舍一个女同学与所有的同宿舍同学没有共同语言,所有的同学要求老师把她调走,但老师却要求大家关心照顾这位很有性格的女同学,大家的要求不但没有得到批准,反而增加了大家的负担。

3.5 对社会的危害

有统计数字说明大学生自杀的案件已经达到几万起,差不多的大学都有这个问题。大学生杀人案件也是经常见于报端。每一起案件触目惊心,对社会心理是一个破坏,引起社会恐慌。

4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预防

4.1 超前预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国大学生入学率会逐年上升,社会知识层次逐年提高,大学生人口比例进一步加大。上了高中几乎都上大学,进了高中就是准大学生。现在的高中课程里,早已增加了过去大学里才有的一部分课程,例如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学、高等化学、高等生物学、高等文学等等。高中教学业已准大学化,从高中一年级起实行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预防正当其时,因为高中学生已经开始具备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某些前置原因,现在的超前预防教育不仅可以解决高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4],而且超前三年对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预防教育,可以大幅度降低三年后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风险,化大风险为小风险,化小风险为微风险。

4.2 加强体育锻炼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可以用加强体育锻炼的方法预防。清华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学习气氛很浓,学习任务很重。学校规定每年都要测试三千米长跑成绩,不合格不准毕业。为了完成这个铁指标,同学们每天坚持长跑,有一个胖胖的同学一年跑下来居然C了四十斤。强壮的身体,超强的学习,浓厚的学习风气,哪里还有什么不健康的心理。

4.3 轮流担任大学生干部

大学生干部轮流担任,可以让所有的大学生有机会平均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理解同学心理,学会关心每一个同学,学会从不同角度处理问题,同时学会被别人关心和帮助[5]。从理论上说,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既然是形成于大学生群体,当然就有可能消灭于大学生群体。为了增加大学生之间的集体温暖和管理互动,不妨增加所有的大学生干部名额和品种,人人都有职务,人人都有任务,人人轮换担任,人人都有机会,把大学生不健康心理彻底消灭于它的产生之前。

4.4 用丰富的课外活动时间充分填补课外无聊时间

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充分满足,由大学生干部自己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学校怎样支持这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呢?非常简单,就是给予加分,给予鼓励[6],而且加分的方法老师绝不过问,完全由同学们自己商量着分配,尽最大可能实行最大民主,尽最大可能消灭利益分配的不公平。让所有的大学生同学都觉得公平合理心平气爽,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根本就没有产生的可能。这种方法早在80年前延安就用过,非常管用,那个大学的名称叫作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5 结语和展望

从范进中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古代讨论到现代,从现在讨论到将来,范进中举其实本来不是问题,但中举以后就有了问题,古代解决范进中举问题用的是张屠夫简单粗暴的几巴掌,吴敬梓在这里很讲究心理学,试想:假如换个其他人也上去简单粗暴的几巴掌行不行?答案是肯定不行,其科学意义就在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来源于大学生群体,其关键在于人间的冷暖,就像小兔一直生活在兔妈妈身边是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一样。如果大学生就像生活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里一样感到人间的温暖,他们就不会产生大学生心理问题,他们就会成长成熟,成为有正常人格的人,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本文特意推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范进中举问题,由范进自己家里的人商量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大学生群体自己商量解决。从哲学意义上,这就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参考文献】

[1][5]刘晓明,杨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认知训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162.

[2][4]简鸿飞,刘康胜,肖祥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64,272.

第5篇

新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环境

中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要帮助他们发展健康、健全的人格,必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观念上,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策略上,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同时将心理教育与德育、社会实践等相结合;最后,从家庭教育环境出发,建立良好的教育网络系统。

一、观念创新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教育中,实行观念创新,这是保证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环境下,中学领导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进行更新,使教师对评价学生的方式得到提升,同时关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各中学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以便在认同国家课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力量与心理源泉,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学生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成绩唯一的观点。同时,教师们要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尤其对学习心理、组织心理与教学心理的思考。只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发展现状,按照其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引导,才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可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师心理观念上的培训,形成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老师心理观念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素养。同时,这对于正确认识学生在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也很必要。因此,培养教师的心理素养,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引导学生获取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培训,如对教师普及一些必要而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有关的辅导尝试,以便树立健康心理的根本观念,让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效果。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了解,使教师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如此,中学校逐步建立起专业化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二、多管齐下

1.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课堂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即便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也需要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遵循循序渐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有意识地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切身的心理体验,锻炼出他们更好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如在数学与物理的教学中加入思维教育因素、在语文课堂中加入情感教育因素、在政治学科中加入思想道德因素、在体育中加入意志锻炼因素等。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一个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缩短与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与沟通,这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健康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训练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随心所欲;对于外向型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与舞台,使他们的自控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对于内向型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交流,独立发表意见,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心里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形成。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综合实践相结合,同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是整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它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人格的形成。可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与良好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在现实的工作中,学生的不少行为举止反映出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强调外在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内心进行引导,以便形成健康人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在活动中,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健康,形成了劳动习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时存在着个别心理问题或障碍的,要及时认真耐心地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心理问题。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需要形成良好的网络系统。一方面,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渠道,帮助与引导学生家长们树立良好的教育观,以便更好的教育与影响孩子。在教育观念的宣传上,学校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对家长进行科学讲座、观念培训,让家长们放弃传统重视成绩而忽略道德、心理健康的观念,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解除,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让中学生获取更佳的心理教育环境。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动,同时,这有助于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形成,可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成才、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蒋应平.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2(7).

[2]孙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

第6篇

关于对全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厅《关于开展疫后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结合市教育育局《关于做好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对我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调研作出以下报告:

一、 基本情况

截止2021年3月份,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5所,中小学生15290名,专兼职心理教师44名,除石楼中学外,其他学校均无专用教室及设施设备。

二、 调查内容:

(一)、疫前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存在的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如:学习障碍、学习疲劳、儿童厌学情况、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考试作弊、不做作业、粗心大意、偷懒、偏科、不专心等)。学习问题是在中学学生中相对比较严重,这个时期的学生要面临升学的考试,家庭和学校对于学生的强调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改变目前状态的方法,过分的强调和重复使得中学生的心理承受着很重的负担。

2、社会交际方面的问题(中学):主要指教育不良而造成的问题。如:退学或逃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和吸烟、早恋等,学会与人交往并正确地进行社会化是这个时期中学生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由于我们目前教育的不适当使部分中学生难以与人进行正确的交往,由此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出现一些问题。

3、人格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人格缺陷(自卑、猜疑、陕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怯懦)。

4、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如:独生子女教育的问题、离异家庭子女的问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家庭中的不良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幼年或童年在家庭中所受到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却会伴随人的一生,家庭中的不良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离异、父母的期望与子女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亲子关系不佳等。

2、不良的师生关系

不良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出现忧郁、冷漠、孤僻、厌学、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消极心态,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接触的除了家庭成员和同学外就是老师,因此与老师的关系就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状态。

3、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中,过分关注学习以及不能与异性进行很好的交往是两个主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三)、高中、初中、小学疫后严重心理问题学生人数及比例。

截止2021年春季,全县中小学生总数15290 ,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约 150 人,占总比例 9.8 。到目前为止,无因心理健康原因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

(四)、疫后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对策及做法

1、学校全方位、多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要求各中小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工作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以及各科教学中。

2、保持开放宽松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中小学生成长的主重要环境,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体验如果是轻松的、乐观的、积极的,他的心理状态就趋于良好的,反之,则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3、尽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正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于教师所处地位的特殊性使学生对于教师的感情极其复杂,把握这种感情并进行相应的引导可以促使学生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4、教师、家长互相配合,营造良好而系统的教育环境。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和重要场所,家长和教师互相配合,及时了解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尽快使学生进入到正常的发展轨道。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意识和观念。

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对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有时候中小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是自我调整不易解决的,那么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寻求帮助也是非常必要的。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着力帮助心理不良的中小学生树立纯洁的情感,了解自我人格特长,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MSSMHS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133-02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独生子女已逐渐成为城市年轻一代的主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往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存在不同的观点,早期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但研究得到的主要是负面结论。近期有研究认为,两者并不存在差异。实际上,独生子女是一个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特征的整体概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和社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1]。高中阶段是人生的转折时期,对这一阶段独生子女心理特点研究不多,高中阶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别,我们就此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佛山二中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学生,共1 859人,男生873人,女生986人,独生子女820人,非独生子女1 039人,年龄15~18岁。

1.2 测量工具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是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较适合我国国情,是评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工具[2]。它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不能自控的想法和行为,并为此烦恼)、偏执(多疑、不信任别人)、敌对(易怒、不友好)、人际关系敏感(人际交往中紧张、不自然)、抑郁(心情不佳、情绪低落)、焦虑(担心、着急)、学习压力感(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适应不良(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情绪波动性(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不服气、嫉妒)。每个项目6道题,共60道题。每道题目给出1、2、3、4、5五个等级评分,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主要评定指标有因子分、总均分和心理问题检出率,评分标准见表1(以2分作为判断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的标准分数线)。

1.3 方法

我们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全体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3.0数据管理及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总体情况比较

非独生子女得分除在敌对上稍低于独生子女外,其余各项均高于独生子女,在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这3项与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P

2.2 各因子分异常(≥3)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存在较重心理问题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数相差不多,独生子女除强迫外,其余各项均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也就是说,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出问题(表3)。

2.3 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影响的比较

独生子女的父母至少一方受过良好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而父母双方都未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非独生子女高很多,由此可以认为父母的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4)。

3 讨论

国内外对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多数美国人至今仍认为独生子女是不利的,他们认为独生子女有适应不良、自我为中心、固执等个性缺陷。与此相反,Falbo 1925~1984年发表的有关独生子女研究发现,独生子女除控制力、自主性、心理成熟等个性特点优于非独生子女外,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差异。我国独生子女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其特殊性,无论在数量、结构和成因还是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国内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和个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对象的年龄、数量存在差异,所得到的结论尚不一致[1]。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又面临升学的竞争压力,也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互相矛盾所带来的烦恼。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

本研究结果发现,高中生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优于非独生子女。他们情绪比较放松,学习和竞争的压力较小,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与张运生[3]等人报告相似,南北地域差别不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较优越,坐享家人的劳动成果,竞争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独生子女团结合作意识和全局观念较强,不愿把同学视为竞争对手。在此基础上养成了独生子女豁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在其适应能力较非独生子女强,较少的抑郁心境和求全责备的要求。

虽然独生子女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独生子女良好,但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超过了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心理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个人的素质发展也不均衡。有的表现为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不合群,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敌视周围的人。这与独生子女自幼就是家庭关爱的中心,缺乏同龄、同辈的沟通交往有关,如果引导不当,势必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横等不良性格。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独生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家庭有较浓的文化氛围,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优于非独生子女,使得他们从小就更有优越感,其管教方式也较民主,所得到的温暖较多,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岳冬梅等[4,5]认为,不当的教养方式是子女患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优于非独生子女,但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比较大,发展不平衡,有问题的较非独生子女多。独生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对子女个性的形成有良好影响。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势利导。

[参考文献]

[1]宫志宏,汪玲.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6):520-521.

[2]许滋宁,朱湘竹,周雪萍,等.心理测验在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现状[J].江苏预防医学,2006,17(4):82-84.

[3]张运生,张百让,高留战,等.开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2,21(1):71-74.

[4]岳冬梅,李鸣,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1-101.

[5]王相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9):535-536.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78-01

健康不单指人没有疾病、虚弱或伤残,更指一个人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等方面。据调查,当今青少年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的性格、情绪和行为极易出现偏异,或孤傲多疑、畏缩消沉,或恃强凌弱、放任自流,或厌倦学习、自暴自弃,他们缺乏自信心,迷失了人生方向,常有心理变态甚至犯罪的现象。这不仅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埋下各种隐患,全社会都要给予关注。

学校是育人之地,自然担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是人类基本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教材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老师理应担当,成为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的“主治医师”。

一、强化课堂教育,把课堂作为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阵地

传统教学目标大多只关注知识与能力目标,而忽略了心理目标。其实,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很多,我们要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地设计心理健康目标,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心理疗伤”。比如,教学《背影》、《我的母亲》等我们就可以设计亲情目标,教学《我的老师》、《山中访友》等可设计友情目标,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纪念白求恩》、《皇帝的新装》等可以设计人格品德目标,教学《济南的冬天》、《美丽的西双版纳》等可以设计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目标……只要做到有的放矢,相信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学生心理教育之涓涓细流定能汇成滔滔江河。

当然,要实现心理目标灵活多变的教法是必须的。传统课堂,多是教师一言堂,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但是,启发教学、因材施教、情境教学、分层教学等教法都是心理教育的良策,我们要面向全体、立足个体、有的放矢、全面提高。比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方案,无论课堂问答、交流展示、训练巩固、考核检测等各个层面都要分层次。至于学生应该在哪一层由学生自主决定,这种“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做法一定能够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激活他们的学习气氛,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励其学习斗志。

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不要拘泥于传统教学的束缚,力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既要源于课本更要高于课本,有目的引导,有步骤深入,发挥想象,适当添加教材没有涉及的知识,比如,把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科技等知识充实到教学中,力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该放手时就放手,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当然,教师还要善用教学语言,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口语特长,还要恰当地运用好体态语言,二者完美结合,让优美靓丽地教学语言拨动学生心之旋律,营造最佳课堂氛围,收到预期效果。一句亲切真诚的问候,一组风趣幽默的话语,一个慈祥亲和的笑脸,一个温柔期盼的目光,一抹热情诚恳的挥手……都会像甘露滋润学生心田,似春风温暖学生心间。让心与心的碰撞,从而,启迪学生智慧,唤醒学生意识,抚平学生创伤,充分达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开展课外活动,把活动视为消除学生心理疾病的绿色通道

现代社会呈多元多变多姿的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存、适应和选择,还要学会发展、思考与创造,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实践探究、合作交流中,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展示自己,完善自我,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及和学生自身特点,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各项有益心理健康的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我们要利用一切有益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与向善向上的精神。

三、注重社会实践,把社会当做调理学生心理疾病的天然舞台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并要求我们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又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说课堂教育是其重要载体,课外活动又是其有效补充,那么,社会实践就是对其成果的检验、巩固、发展与完善。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跟社会教育经常脱节,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缺乏切身体验,因此,我们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补课。

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针对地把社会实践这门“精神大餐”添加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节假日等,走出学校,深入社区、集镇、企业、甚至是监狱等公共场所,让他们敞开心扉,体验生活,服务社会,通过观察、认知、判断、推理、归纳等手段收集并处理信息,利用日记、调查报告、新闻通讯等形式写出来,鼓励并帮助他们把文章发表到墙报、班报、校刊乃至其他各类刊物,让他们有机会表达心声、公开观点、针砭时弊、畅谈人生。让他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形成健康心理,接受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社会。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全部。我们要有奉献教育的精神,用心灵的温暖医治学生心灵的伤口,用精神的甘霖荡涤学生灵魂的灰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