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4 14:57: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第1篇

生存与发展是一切组织的基本目标,作为职业教育领军者的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发现并设法满足他人的需要和欲望,就必须通过交换,也必然存在营销。营销虽然起源于企业管理领域,但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专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营销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作为一个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特殊教育群体,高职院校应积极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不断增强教育营销意识,实行营销管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是营销的本质要求。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它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从这一概念上来看,营销并不是企业所独有的,凡是存在市场交换的地方都需要营销。因此,对企业来说,如果不懂得营销就很难在竞争中取胜。同样,对于高职院校,如果不重视营销管理也无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在营销活动中只有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组织,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话,那么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学生,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教育,双方通过交换满足各自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日趋深化的今天,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理念与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加强营销管理,以营销的理念来分析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专业,满足他们学习知识、技能的需要,并最终满足学生与学校双方面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运营自主性的扩大催生营销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在逐渐扩大,其作为特殊商品的生产者已成为自主办学、自我管理的经济主体和法人实体,已具备了开展市场营销的主体资格。因此,高职院校运营自主权的扩大是高职院校实现营销管理的催化剂,促使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利益的要求,自主地开展营销活动,实行营销管理。

(三)高职院校运营的市场性呼唤营销管理。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切经济活动都在市场的调节下进行,所有经济组织的运营无不具有市场性。高职院校存在于市场经济社会中,其经营活动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市场各方面力量的影响和制约,具有一定的市场性。

市场的本质是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高职院校运营的市场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实行营销管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多样化的今天,高职院校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是每个高职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就体现在对优秀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及社会资源的争夺上,并最终归结为对顾客的争夺问题。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消费,更是一种投资,而投资的就依据就是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即能否用较合理的价格“买”到符合自身今后发展需要的、优质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服务。因此,高职院校为了竞争到更多的顾客,就必须重视顾客需要的满足,必须加强营销管理。

二、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的价值

(一)实现顾客满意。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一直是各高职院校奉行的办学宗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顾客的需要和欲望,确定其所能提供最佳服务的目标市场,并设计适当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实现顾客满意。

(二)增强核心竞争力。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执行,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高职院校生源的绝对数量也相应下降。生源危机的到来,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更为加剧,“马太效应”势将出现。因此,高职院校通过实行营销管理,可以增强办学实力、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品牌效应,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生源,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三)获得多方支持。高职院校虽然在经营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其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拨款,许多建设项目会因为经费问题而流产。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营销策划树立品牌形象,宣传其办学的宗旨与效果,以获得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认可与支持。

(四)提高管理效率。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运营低效的情况,通过实行营销管理,可以实现由粗放型管理方式向集约型管理方式的转变,通过市场调节各种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并没有市场营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企业界和学校等非营利组织才逐渐引入营销机制,开展营销活动,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仍然处在摸索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营销管理水平偏低,营销观念淡薄。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起步较晚,故高职院校引入营销管理理念也相对较迟,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水平整体偏低,还处在摸索阶段,许多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实践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同时,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统包统揽的思想,高职院校的领导与教师教育营销意识普遍淡化,许多人还抱着“铁饭碗”的思想不放,没有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仍然奉行生产导向观念,只是一味地关注自己的“生产能力”,而忽视了“顾客”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营销目标市场不确定,市场定位不清晰。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根据“顾客”和自身的特点进行市场细分,没有明确自己所面对的目标顾客群,认为所有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都是相同的,不存在差异性,教育营销活动缺乏针对性。在市场定位上,许多高职院校也较为模糊,没有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没有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别开来,没能在“顾客”心中树立与众不同的形象。

(三)高职院校营销策略单一,营销活动缺乏系统性。高职院校的营销策略较为单一,缺乏营销策略组合的整体运用。营销手段僵化,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营销活动仅停留在学校新闻和招生广告上。这些营销活动零星的分布在学校的相关部门,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从整体上发挥营销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基本策略

(一)明确目标市场,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高职院校的顾客群的需求是具有差异性的,即便是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高职院校也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所有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即高职院校准备以自身的教育产品为其服务、满足其需求的那一类顾客群。目标市场是高职院校开展营销活动的中心,一切教育营销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市场进行。高职院校目标市场的选择主要是生源市场的选择,因为招生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关键,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源目标市场选择时必须首先从市场调查着手,发现人才需求的现期和预期趋势,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进而明确高职院校想要吸引以及有能力吸引进来的学生类型和人数。

此外,还要考虑如何吸引目标顾客群,如何在高职院校林立的招生市场中凸显自己,在目标顾客群心目中树立怎样的形象等问题,这些问题即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就是明确或凸显高职院校自身的形象、地位及特色,且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别开来,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留下特殊的印象,帮助目标顾客更好地认识和识别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一定要明确、有效、切合实际,切勿盲目求大、虚假夸张,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市场定位一旦确定,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

(二)强化营销管理,整合教育营销策略

1、强化“人本管理”营销策略。正如企业强调“顾客至上”的策略一样,高职院校也应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人本管理”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指导地位,将为学生服务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种宣传手段。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学校内部形成上至校领导下至每一位教职工、从招生、教学到后勤、财务、人事等部门都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人本管理”策略还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上,努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聆听式学习”为“参与式学习”,教师也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2、强化专业设置营销策略。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教育营销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细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紧扣时代脉搏,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自身的资源条件为基础,通过市场调研、市场分析,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发现市场机会,及时调整、完善专业设置。

3、强化“名师”营销策略。教师是教育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需要的满足程度及对学校的满意程度。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社会认可的“名师”。“名师”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品牌效应,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吸引学生报考,宣传效果较为显着。

4、强化公共关系策略。“酒香也怕巷子深”,高职院校除了练好以上内功外,还要充分运用公共关系策略,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公共关系是高职院校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品牌形象、彰显独特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应根据其在目标市场上的定位,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独特形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学校,赢得公众对高职院校的了解与信任,提高公众的认可度。宣传的手段可以是学校自己的网站,也可以是校外的各种媒体;可以介绍学校的校园文化、专业设置、就业渠道,也可以报道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教学改革成果、优秀学生事迹。通过各种公关手段的运用,实现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五、结论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低值耗材;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7

实验室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具有时间性强、头绪多、内容杂等特点。随着高校管理变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许多问题逐渐也在显现出来,并具体到实验室工作的方方面面。就当前而言,许多过去认为行为有效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实验室发展需要,不能适应高校建设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高校师生、实验室、管理部门之间建议一套快速响应的低值损耗管理系统,实现快速、有效地沟通,不断提高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实验室低值耗材管理的问题提出

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的实验室的管理,现在也是滞留有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子。具体表现为没有真正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管理,管理效率低下。

1.1 缺少科学的采购流程,不利于人力及资金的统筹。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对对低值消耗材料管理重视不多,管理手段也不够科学。在耗材购买方面,有的院校采用双重管理,先审批、后购买、再库里用。今天,这种采购和管理相对落后,手续复杂、效率低。

1.2 实验室功能单一,实验设备利用率不均衡,难以发挥教学科研双重优势。建立实验室只考虑局部利益争夺盲目使有限的资金不能有效地削减预算,导致重复购买同类设备试验设备造成实验。实验室的过度使用和闲置使用常有发生。

1.3 不利于实验管理部门对消耗材料的整体用量的控制和存档管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专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果继续保持传统的做法,不仅造成资金分配不合理、购买力下降,同时也会造成资金损失,而且对管理部实验管理控制和提交材料总消耗量。

因此,可以针对我国现行高等院校实现室现状,利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管理,建立实验室耗材管理系统,对实验耗材进行动态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 低值耗材管理系统的实现

要实现计算机对消耗材料的管理,我们需要对所研究的管理事务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的逻辑和数据处理特性抽象出数据类型,从而建立起相应的管理系统,将抽象的问题最终达到物理实现,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总的来说,我们知道,购买的材料要有采购部发放材料,仓库管理人员再次对买方的订单,如果需要的话,计算机必须提交下列资料:姓名、订单号、材料数量、目前价格、库存临界值,并这些数据上传到仓库,仓库管理员通过终端CRT把相关信息报告给定货系统。其物理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当库存是一种材料是小于临界值的库存,订货系统通过局域网将信息传递到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应重新决定是否再次定货。上述的采购部财务报表是仓库管理人员根据材料实际领取的情况,电脑输入后,对发生报表处理。同时,还应包括供应管理、统计查询、低值产品管理、低值变化管等子模块。

耗材管理子模块负责实现对耗材接收、验货、储存、取消、领用、统计等业务流程及实验室自行耗材采购登记与报账管理;耗查询模块主要担负耗材库存及库存经费统计查询;耗材收、验货、储存、取消、领用明细及相关经费查询;并可实现账目查询与打印等功能。

对上述模块进行分析,这类问题的计算机处理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仓库管理人员将库存变更录入计算机,则相应的数值就会发生变化,一旦存储数据和材料库存阈值达到预设的逻辑关系,计算机就会进行提示处理。同时生成报表通知采购部,采购部结合物资消耗情况,根据价格比较系统进行合理的比较,实现网上采购。采购部对拟进行采购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并通过网络反馈到与之对应的数据库,则此时计算机会对库存数据进行变更,对相关数据进行更新和补充,并重新通过网络把库存情况发送到各个使用单位,方便各个实验中心领取使用。整个耗材的管理、申报、比对、采买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低值耗材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结构图

3 利用计算机对高校实验室低值耗材管理的意义

3.1 满足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需要。高校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发展中心和创新实践能力人才的摇篮。。因此,实验室建设、管理、设备配置、实验内容、实验教学和管理水平,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利用购买设备,建立一个共享资源,环境和服务开放实验教学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实验室管理有效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和实验室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开发设计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大学实验室耗材管理系统,为高校实践教学的正常秩序稳定,加强实践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等意义重大。

3.2 加强低值耗材的监管力度。从上述功能的实现可以证明,实现对高校实验室消耗材料的日常管理是可行的,它不但实现了对庞杂琐碎的消耗材料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而且杜绝了管理中的一些漏洞,它可对家用性极强的一些消耗材料实行统一的系统管理,只有各实验室在真正需要时才能领取,使仓库管理人员随时跟踪家用性消耗材料的去向,以便控制其使用时间和范围,随时了解其使用情况。

3.3 帮助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大学实验室耗材管理系统,实现了一种新的信息交换方式,充分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将工作人员从烦琐的手工计算和手工复制等日常工作,多次释放,大大减少工作量,节省大量人力,降低劳动强度,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整体管理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教学管理活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相一致,教学活动的质量水平也在一并提高。在高交实验室教学活动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规范化管理,采用实验室低值耗材管理系统,不仅能有效管理实验室资源,提高办学效益,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促进高校实行科学化、信息化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军.利用计算机对高校实验室低值耗材管理的探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2]梁晓锋,刘科财.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8(31).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实施 精细化 管理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4-01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近年来,我国诸多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和正在推广精细化管理模式,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者,面对职业教育目前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生源紧张、学生素质较差、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压力大、办学经费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1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首先,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管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和锻炼管理队伍本身的过程。要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就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学习和理解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学习有关学校和相关部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此过程就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还要参与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细则和办法,这对管理人员来讲,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后,管理人员本身也将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又因本身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起表率作用,所以自己的行为应更加规范,责任感应更强,这也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

再者,精细化管理也有助于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教师作为学校员工中的主体,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受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的约束,这必将使教师责任心更加增强、更加钻研业务、更加努力的开展教学改革、更加努力做好教学工作,这样,教师的业务素质自然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参与学生管理。教师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去管理、教育学生,这又使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得到锻炼,使教师养成“精细”的工作习惯。同时,教师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注重为人师表,更加注重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

2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首先,教师是学生管理队伍的主体,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必将影响学生管理的效果。如前所述,精细化管理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必将使学生管理水平获得显著提升,继而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学生管理的制度更精细、更规范、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这将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管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3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教师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促进了教学责任心的增强。这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得到进一步好转。这也将使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校内实训设施的管理更加规范,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也有助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对学生学习的各项考核更加严格和科学。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4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校声誉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如前所述,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必将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使学校声誉获得全面提升。

第4篇

关键字: 建筑施工 施工技术 技术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建筑领域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建筑市场空前巨大,吸引了较多公司在这个领域注入资金。为建筑领域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导致建筑领域管理杂乱。为贪图眼前的利益,许多缺少相应施工资格的建筑公司鱼目混珠。还有些公司为加快工期而忽视对工程监管、验收的必要过程。建筑缺少相应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这将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危害到人民利益与生命。所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简介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定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指建筑相关企业对建筑施工采取一系列的技术管理工作的统称。在建筑施工中,相关施工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施工管理措施来满足能规范要求的施工质量。其主要的要求如下:为保障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同时严格遵守相应的施工规范与标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应贯穿整个工程,直至建筑工程顺利竣工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主要内容:

1)按规范对建筑设计文件进行细致审核:要求技术人员在拿到图纸后要对图纸进行审查,在浏览图纸后应当掌握建筑工程总体概况。在发现图纸中设计不合理处应当记下,并与设计人员交汇,改正不合理之处再进行相关施工。

2)了解施工环境:在审核完图纸后,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对施工场地进行察施,大致了解施工场地的条件和特点为后期施工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3)对施工现场进行测量:按照技术规范对施工现场进行必要的测量,掌握相关数据。

4)制定施工计划:在对施工场地进行测量后应当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要求制定施工计划,以保证工程能顺利进行。

5)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必要的技术管理与控制:根据国家建筑领域相应规范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技术管理与控制,主要是对工程施工方面进行监管来满足施工标准与施工期限的要求。

6)将建筑设计施工中涉及资料妥善保存:按照国家要求,相关设计施工单位应当在建筑工程项目完工后对该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图纸妥善保存,以便在出现建筑事故时能够调用。另一方面也能为建筑工程结算时提供必要的数据作为依据。

(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作用

1)在建筑施工中合理的进行技术管理与控制,能够保证施工过程顺利地进行,减少不必要的返工。

2)能够在建筑施工中提高技术人员的施工能力,为建筑企业培养相应人才。同时也确防止施工中不合理的行为发生,让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

3)合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能在保证规范要求的质量下将施工成本降低,以此来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建筑领域的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工作与先进的发达国家还无法相比。如何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管理与控制制度将是施工管理中一大难题。这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及工程量的积累,通过技术人员的反馈来完善该制度。另一方面导致我国施工技术管理难以顺利提升的是施工队伍的不固定性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单位中分包队伍施工人员以农民工为主,这就必然会出现施工队伍缺少相应的技术培训。而且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造成施工队伍具有不固定性的突出特点。这将导致施工队伍很难高效的管理,必将耗费人力物力在管理不固定的施工队伍中。相比于专业的施工队伍,这样的施工队伍缺乏施工技术的创新能力,也很难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

1)满足施工及工期要求:采用规范的建筑施工管理能够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提高施工质量,从而避免因为施工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实际施工中应当重视施工工期问题,做好工程技术管理与控制工作来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竣工。

2)提高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中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能避免因不正确的施工方式所造成的设备故障、技术故障,排除建筑施工安全事故。

3)节省施工成本:建筑领域竞争激烈,能降低施工成本将会大大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建筑领域往往鱼目混杂,许多建筑企业为挤压盈利空间,以牺牲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来换取盈利。但是好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能在不降低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成本,对此建筑企业应该具有长远的目光,望能正确的认识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在施工中开展技术管理与控制可以预防一些施工问题,从而减少在验收与返工中的成本。

4)提高建筑企业竞争能力:如今的建筑领域竞争激烈,做好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工作将有力与建筑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施工质量。我国建筑企业往往具有较多的技术人才,但是总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将导致施工水平的下降,从而影响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完善技术管理与控制制度以成为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建筑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

三、落实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1)在施工中妥善保管技术资料:建筑施工中往往会需要或者产生管理性资料,这些资料是施工控制的措施。同时它们也记录着工程施工中相关说明和数据,为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对这部分的资料的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以备需要时可供查阅。在建筑施工技术相关资料的管理中可以采用分项管理模式,将工程技术逐步细化管理。

2 )将技术管理与控制职责落实:为保障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顺利落实,可以将技术管理职责落实到相关施工人员身上。提倡技术管理人员能积极参与职业培训,深入学习规范,了解施工中各个部分的技术要求。在技术人员系统培训并通过职业考核后,将技术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来提技术高管理效率。

3)完善施工中的责任制度:建筑施工中应当注重施工安全问题,应当根据安全原则来保障施工顺利进行。在建筑施工中应当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用制度形式将项目施工与安全负责人、技术人员联系起来,以确保安全责任的落实。

总结: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在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尚未完善。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将能促进施工技术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春雨.浅议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与控制[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4)

[2]黄明钢.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浅析[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1(7)

第5篇

关键词:地铁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必要性;对策

近年来,地铁作为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大城市的青睐,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均建成了城市地铁并已投入运营。而大规模修建地铁的同时,由于地铁施工所带来的事故也时有发生。2003年7月1日,上海地铁4号线联络通道施工时,掌子面内突然涌水涌砂,引起初期支护开裂及地表沉降,造成毗临近高层房屋不均匀沉降超限,黄浦江防汛墙局部塌陷,引起管涌,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2007年3月28日晨,北京地铁10号线苏州街站出入口发生塌方,6名施工者被埋身亡;2008年11月,北京地铁10号线呼家楼站施工中突然发生塌方,引起上方的污水管破裂,进而导致京广桥桩基沉陷,整个交通几近瘫痪。2008年11月15日下午3时15分,正在施工的杭州地铁湘湖站北2基坑现场发生大面积坍塌事故,造成2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961万元。这些惨痛而深刻的事故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必须在地铁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安全质量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地铁施工带来的安全问题与环境破坏问题。

1 安全质量管理的概念

安全质量管理指的是将安全管理过程分为策划、组织、控制、沟通并提供指导和改进,将不同的安全管理活动溶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评估并验证组织的安全管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工作或过程。对于地铁施工来讲,安全质量管理适用领域遍布施工各环节,包括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材料控制等,主要指向安全生产过程和管理体系。

2 地铁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很多城市的地铁工程均为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所建,因此城市地铁工程多数均处于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或商业区,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与制约,甚至施工中的任何微小差错和闪失都会对城市公共环境产生恶劣影响。具体说来,地铁施工对城市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地铁施工对公共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的地表下沉,对地下管道线路产生影响,对地铁沿线毗邻建筑物产生影响,及对已建成的地铁线路的影响等。②地铁施工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如施工引起的塌陷、涌水涌砂、机械事故、火灾等。因此,加强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管理力度,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2)当前,各城市的地铁建设正逐步向大规模、长工期方向发展,安全质量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为尽早实现投入运营,使工期节点大大提前,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但越是如此,越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3)由于地铁建设规模的不断拓展,行业主管部门往往对施工检查力不从心,甚至流于形式,既没有从整体施工设计、技术方案、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严谨严密的审查,也没有组织有效的专项安全检查,监管范围未进行明确划分,存在严重的职责不清的现象。因此,必须抓好地铁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密切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施工检查的长效推进。

(4)地铁施工一线作业人员大多为农民工,他们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安全与质量意识,直接导致工程事故频发和工程质量下降,加之施工企业的安全质量培训普遍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导致一线作业人员安全质量意识差。必须在地铁施工过程中融入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推动一线作业人员主动保质量保安全的意识,为建设精品地铁项目夯实基础。

3 地铁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完善组织机构,落实职责管理

在地铁施工过程中,要有序地进行总体施工组织,针对制约工期的关键工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坚持基础力量建设,不仅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加强人员配备,而且要积极落实职责分工,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及生产工作。为了发挥组织机构及人员效能,必须在内部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组织机构。同时,进一步落实职责管理,明确领导班子的职责分工、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及每名员工的岗位职责,有效推进地铁施工的顺利开展。

3.2 加强人员配备,完善管理制度

在深入分析承接地铁项目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要重视各类人才的引进,加强人力资源配置,科学选拔具备丰富地铁施工经验、责任心强、年富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精英入驻参与项目施工。同时,积极加强制度建设,从工作职责、工作程序、日常巡查、工程监督、安全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实现规范化和管理的有序性,关注执行,严格落实,为地铁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3.3 严控安全隐患,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是确保完成地铁工程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施工管理,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以培训教育等方式强化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促使全体员工逐步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内化于心。同时,多措并举严控安全隐患,做好安全防护管理。一方面,制定了完善的安全施工方案,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及隐患排查力度;另一方面,重视施工现场的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购置基本安全设施,并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专业性安全检查。

3.4 加强学习培训,提升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项目施工全方位培训力度,激励员工汲取国内外优秀地铁项目建设经验,通过各类有效培训不断增强自身业务技能和素质水平,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令人钦佩的工作能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同时,力争在各项培训的激励下,促进全体人员严格根据技术细则进行施工,严格根据技术规范做好本职工作,为提升地铁工程的质量夯实基础。

4 结 语

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地铁项目的飞速发展,现代地铁项目的设计及投资规模日益壮大,施工强度也在不断增加,加之各类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广泛运用,我国的地铁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着极大的考验。为确保地铁项目能够顺利投入运营,必须重视安全质量管理工作,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明确职责、完善制度、严控隐患、加强培训,确保工程的安全质量,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促进地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双赢”。

参考文献

[1]蒲建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总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蒋长成,顾荣华.建筑安全事故管理的研究与探讨[J].建筑安全,2008(9).

[3]周智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第6篇

关键词: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特征;重要性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road and bridge project has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it has increasing concern of the people on the road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quality, road and bridge projec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s, it is not only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ntire road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carried out smoothly also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entire project. Construction link road and bridge projec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to do a part of quality management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road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common problems, started a series of analyzes explore to the importance and how to effectively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 road and bridge projects;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importance of

中图分类号:U45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路桥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重要工程,近年来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质量是所有施工工程的生命和前提,更是施工项目存在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路桥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路桥工程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各种质量问题也不断出现,质量问题的存在

一方面令开发商蒙受损失,另一方面给行人带来不便和困扰。加强工程质量的控制已经是路桥工程项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效的质量控制能为施工企业带来方便,避免后期失误所造成的责任追究。同时也使投资方能够很好地了解到资金的使用情况、有无浪费等,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引起的材料浪费,从而使项目能够给投资方带来效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1 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的特征

路桥工程施工项目有别于一般的工程项目,它是以工程项目管理单位的委托为前提,由专门的项目经理领导,负责管理项目从开始实施到竣工全过程的施工生产过程。路桥工程项目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发包和承包关系,而是一种以发包单位的要求为准则,对承包单位的建设过程进行全程控制的手段,路桥工程施工项目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路桥工程的质量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核心。路桥工程项目的质量是工程项目的关键,也是整个工程项目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工程项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度,不仅仅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而且会影响施工建设单位整体施工水平的提高。

2)路桥项目的规模变动大,复杂程度高。路桥工程项目一般是以合同量为基础进行项目建设,而普通路桥的项目也有大有小,面对的具体合同量也会出现不统一。作为路桥工程施工单位,其完成的项目合同量的规模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效益。项目规模大,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可能要求比较高,需要考虑环境、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项目规模小,建设施工单位就有可能将工程量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完成,其对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的考虑较小。但是,无论是什么种类的路桥项目,由于其投资者、使用者的要求高,使得施工单位在进行项目建设时,会加强质量、工期等因素的控制,使得项目的复杂程度较普通项目高。

2 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有效的质量管理是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的保证,路桥工程施工项目作为特殊的工程项目,其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败。目前,市场上的路桥工程项目出现的问题事后查明主要原因都可以归咎于质量管理失效,例如出现的所谓的“豆腐渣”工程,甚至一些政府形象工程也会出现质量问题。面对这样的弊端,路桥工程项目只有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保证项目的照章进行,以合同而行,按工期而进,遇到可能影响到路桥质量的决策性问题可以征集有关专家的意见,结合投资者的要求,进而调整方案,从而保证路桥工程的顺利完成。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国际的竞争压力和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路桥工程施工如果要想成为人们放心、值得信赖的项目建设,必须要坚持质量管理的科学理念。保证在优质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成本,从而为投资者和施工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

国内路桥施工建设单位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普遍采用施工队承包的体制。加之施工队的管理理念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加强自身队伍的管理建设,使得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无法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目前,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对施工现场进行规范的政策,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不注重整个体系的管理,使得建设场地建设垃圾堆积较多,机械不按规定停放,更有甚者,一些施工单位现场工作人员精神面貌差,工作没有积极性,作业效率不高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质量。

3.2 施工流程中材料浪费严重

施工流程是指施工的各个过程,是一系列连续的活动。现在,由于施工建设单位和投资方的经济地位的对立性,使得施工单位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注重成本控制,因此,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严重的浪费。甚者有些施工单位为了保质保量,不考虑投资方的利润等,刻意采用一些新型材料,如此使得施工成本偏高。有一些单位在日常施工结束之后不注重施工材料的处理和回收,加之一些材料会因时间而变质,所以造成了材料的浪费,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3.3 项目采购管理落后

项目采购管理是路桥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保证,是实现项目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由于项目采购涉及到的物资品种极多、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同时对质量、价格和进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并具有很大的风险。同时市场材料价格变动较大,所以稍有失误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工期等,甚至会造成承包单位的亏损。现有的施工建设单位的项目采购管理都比较落后,没有加强监控,使得一些材料、技术等成本过高,甚至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随意采购不合格的项目材料,造成项目质量不合格,最终给投资方和施工单位造成损失。

4 提高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4.1 强化控制结构

对施工单位的整体建设进行适当的控制,其结构应该进行加强和完善。控制结构的合理性必然会影响施工单位的整体施工效果,这包括其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效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发生意外事件所做出的相关回应等。施工单位应加强自己队伍的机构建设,为投资方提供一些投资选择参考,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施工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能力。科学的控制结构必然让投资者信服,放心投资。同时,它也能让施工单位更好地进行项目实施步骤,按照具体的结构步骤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采用相关的技术和人员进行监督等,从而保证路桥工程项目的合理性、可行性。

4.2 强化施工管理

在具体的路桥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除了遵循其制定的相关具体方案之外,也应该有一定的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面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施工单位不能总是向投资方寻求解决办法,而应该结合自己的特长,组成突发事件小组,集思广益,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在路桥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也应该采用独立的监督体制,采用投资方提供的监督人员或者第三方监督人员进行施工过程监督,保证路桥施工的有序进行。

面对着重大的路桥工程,施工单位在具体施工之前,一定要制定严格的执行方案,进行合理、科学的施工管理。强化施工单位的施工体制,细化具体的施工操作步骤,科学地安排相关人员具体实施,同时,可以建立合理的责任追究制度,避免出现管理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时的责任推卸。

4.3 强化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施工单位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它不仅能够让投资者了解投资动向,更能控制投资者的经济支出。施工单位作为整个路桥工程的主体,其每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建设的支出。如果能够加强施工单位的成本控制,做到“该省则省”,不挥霍浪费材料,如此必然会给施工单位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有效的成本控制会为施工单位带来良好的形象,令投资者青睐。

4.4 强化管理理念

施工单位应该具有相应的管理理念,摆脱传统的管理束缚,不断进行管理观念的改革。特别在路桥工程项目实施的具体操作中,施工单位应该考虑不同投资方的要求,结合自己单位的具体实施的可能性,采用合适的、恰当的管理办法。做到管理科学,方法恰当。不仅如此,施工单位应该定期进行再培训,接受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提高自己队伍的综合实力,从而保证项目施工的质量。

5 结语

在路桥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有效质量管理将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施工单位在路桥项目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以工程质量为前提,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结合具体的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合理、有效地加强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和投资方才有可能真正的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 董关富 . 浅析路桥施工项目管理问题 [J]. 经营管理 ,2010(11).

[2] 苏荣荣.浅析我国路桥施工项目的管理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

[3] 程谦明.路桥施工项目管理探讨[J].工程技术,2010(19).

[4] 徐友虎.路桥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及一些问题探讨[J].公路与管理,2010(19).

[5] 罗家俊.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安全保证措施[J].价值工程,2010(6).

第7篇

【摘 要 题】信息法学

1 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始于1997年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稍后,1998年8月文化部提出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一个项目以国家图书馆为项目组长,在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的参与下共同进行,经过长达四年的科研攻关,开发了以六大馆的藏品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对数字资源从采集、加工、存储、管理、调度、到服务等全过程进行管理,该项目在2001年5月通过了国家鉴定。后一个项目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电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航天工业总公司、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联手合作,其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拥有大规模的、可以智能检索的海量数据库,使之成为我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几年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在我国进展顺利,许多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隐藏在大量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背后的是不容忽视的著作权问题。一方面,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如果被搬上网络,著作权人会依法提起诉讼,要求保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如果过度保护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则会阻碍科学文化知识的网上传播,既不利于作者权利的实现,也不利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2 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著作权管理的现状

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图书馆仅仅将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数字化来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对各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建设,使得一些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也被数字化,这样对现行《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著作权人的权利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图书馆数字化作品的权利对著作权人的复制权产生了冲击。“数字化”作为作品的一种复制方式,是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机构,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的规定,享有对馆藏作品的数字化权。但图书馆的这种数字化复制权只能用于陈列和保存版本的目的,而不能用于阅览和其他目的。这就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目的——把数字化的作品放到网上供在线阅览或下载阅读存在矛盾。

其次,图书馆传统的定题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对著作权人的汇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产生了冲击。汇编权是将作品或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这是著作权人的一项权利。在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中,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选择或编排而提供的定题服务,是一种合理使用。但在图书馆提供网上服务之后,却不再是合理使用了。从网上可以看到,有的图书馆按一定主题对某些书中的某些文章进行扫描后放到网上形成固定栏目,这些栏目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因此浏览次数较多,下载量比较可观。从图书馆服务的角度来看,这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方式;但从著作权的角度来看,栏目成为作品或作品片段的集合,实质上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库,图书馆的这种行为是汇编行为,由于这种汇编行为往往没有得到著作权人的授权,且在网络上传播,因此与《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人的汇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存在矛盾。

第三,视听资料的问题。主要涉及MP3试听和下载以及影片下载等。有些图书馆为了丰富服务内容,在其网站上开设的音乐栏目中收集了有MP3歌曲的网站,有的还可以通过本馆的搜索引擎使用户无偿试听或者下载MP3歌曲。这样的行为与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存在矛盾。此外,还有少数高校图书馆提供一些影视作品,供用户下载欣赏,虽说下载控制在局域网内,传播范围也仅限于本校,但从理论上说只要是校园网的用户都可下载这些影视作品,这就与合理使用中要求的数量上的“少量”存在矛盾。

总之,从对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著作权管理现状的网上调查来看,大部分图书馆都比较注意对著作权的保护,但由于修订后的《著作权法》扩大了著作权人的权利范围,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得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出于满足广大用户信息需求的目的,在对作品的网络传播上出现了一些侵权行为,这就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问题,也引发人们从深层次上来思考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价值和必要性问题。

3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价值和必要性

从目前著作权保护的趋势来看,人们基本上认同了著作权人利益优先的国际保护原则,著作权人的权利随着技术的发展得到了不断的扩张,公众合理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小。但从著作权的立法精神、著作权保护的目的以及著作权保护范围主要针对作品的商业性利用而设定来看,基于个人学习目的、基于公益事业或其他不以赢利为目的而进行的“合理使用”,就仍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3.1 著作权法“平衡”精神的弘扬

著作权制度的核心是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也保护与著作权有关的传播者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在著作权的理论中始终存在一个矛盾,即如何既能保护权利人对著作权的独占以承认其智力劳动价值,又能使作品为社会充分利用,达到繁荣社会文化和科技事业的目的,这一矛盾在现代社会表现得格外突出。

伴随新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著作权法,始终以协调各种可能相互冲突的因素、追求各方利益的平衡为己任。从最早的《安娜法令》规定作品的保护期限,以限制作者的专有权利到合理使用,从判例发展到成文法,都体现了著作权法协调作者个体与使用者个体之间的利益对峙,以解决作者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冲突,追求法律正义的精神。这一精神作为著作权法的精髓,将久存于著作权法之中,并随着著作权法的发展、完善而不断发扬光大。因此,不论技术如何进步,作品的表现形式如何多种多样,使用作品的手段如何先进,著作权法为了实现其促进作品传播、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理想目标,仍要在著作权的限制与反限制的多元选择中作出抉择,以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弘扬其保障作者及其他主体利益、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精神。

3.2 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自1709年英国《安娜法令》实施以来,著作权法一直随着新技术前进的步伐在调整自己的保护范围。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如摄影、影印、广播、录音、录像等,都为使用者使用作品提供便利,使著作权人利益受到损害,对著作权法造成冲击。因此,在原有法律条文难以适应新技术变化的时候,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都会对著作权法进行修订。这样的修订,在著作权法发展史上有过很多次。据国家版权局有关人士统计,发达国家近年来频繁修改本国的著作权法,如法国、德国、日本等,而美国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修改著作权法。每一次的修订,都既要强调著作权人的利益,又要在著作权人和使用者之间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因为法律的精神——平等、公平、合理、公益,是著作权立法的价值目标,利益平衡应该是永恒的立法原则。

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著作权法的每一次修订,合理使用的范围是越来越小了。比如当复印机作为新的使用作品的技术设备出现时,著作权法尚未修订,也就没有增加著作权人的复印版税权利。当时(1968年)美国发生的Williams & Wilkins一案,在著作权法没有修订的情况下,原告败诉,被告(图书馆)的复印行为不受影响可以继续进行,因为那时合理使用的范围还没有缩小。但到1985年再发生Texaco一案时[1],被告——复印者却败诉了,败诉的理由是研究者服务的公司的营利性,实质上是因为此时著作权人的复制权已得到了扩张,美国已修订了著作权法,开始征收复印版税,合理使用的范围已大大缩小了。

现在,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著作权法提出了全面而严峻的挑战。有学者甚至断言,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合理使用制度将从著作权法中消失。就合理使用制度而言,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如何,为著作权界所瞩目。毋庸置疑,在规范著作权作品的使用时,立法者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恪守合理使用的传统领域,著作权人将无法从现代技术带来作品广泛利用的过程中受益;如果取消合理使用制度,社会公众则不能分享现代技术条件下信息广泛传播的利益。”[2]

但是,从现在国际上的立法趋势来看,合理使用的范围虽然越来越小,但合理使用制度仍将作为调整著作权人与使用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而继续存在。如1998年10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的《数字千年著作权法》,为了公共利益,在第四部分专门规定了非赢利性图书馆与档案馆的豁免权:“允许制作3份复制品,其中包括可以制作数字复制品,但条件是数字复制品不能向图书馆以外的公众传播。此外,如果作品的原始形式已经过时,阅读作品所使用的机器已不生产或者已无法在商业市场上合理获得,就允许图书馆或档案馆制作该作品的新形式复制品。”[3]同时,WCT、WPPT也都主张应“保持作者的权利与广大公众的利益尤其是教育、研究和获得信息的利益之间的平衡。”[4]2001年5月22日颁布的《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关于协调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特定方面的指令》(2001/29/EC),第二章第5条也规定了“图书馆、教育机构、博物馆或档案馆等公共机构的没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或商业利益的特别复制行为”的例外或限制[5]。可见,合理使用制度并不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对立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不应导致合理使用制度的消失。考虑到在信息社会里大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小到公民个人的衣食住行都更加依赖于信息,如果一味强调著作权人的权利,不断扩展著作权人的权利范围,将不利于信息的流通,最终将影响著作权人权益的实现。因此,各国著作权法及有关国际公约仍然坚持合理使用是权利所有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合理使用的范围虽然越来越小,但它在信息社会里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3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合理使用的必要性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图书馆仍然需要合理使用制度。

(1)从图书馆的性质看。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图书馆是否可以享有合理使用的权利。也就是说,如果图书馆仍是公益性的机构,则可以继续享有合理使用的权利;如果图书馆变成商业性机构了,则合理使用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了。当代著作权保护的范围之所以越来越广,水平越来越高,主要是由于它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如果图书馆变成了商业性的机构,对作品进行商业性利用的行为就会受到法律的限制。现在有学者提出要重新审视图书馆的法律地位,认为“如果仍然把数字图书馆列为公益机构,作者的权利岌岌可危。”[6]因为“从网络上阅读、租借作品,作品没有印刷过程,图书馆只需把作品数字化并存储于信息资源处即可。而作品数字化的实现可谓是极其简单的过程。读者可以通过网上购买获得此无形作品的浏览权并可以储存,那么如果数字图书馆仍处于公共信息资源的地位,则读者不需付费或仅需支付低廉的费用便可自由浏览和下载。”这样,数字图书馆可以集出版、销售数字作品的功能于一身,这势必改变现有图书馆的性质。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一方面我国目前对出版单位的设立实行严格的审批登记制度,图书馆不可能成为商业性的出版机构;另一方面,图书馆仍将作为政府或有关单位举办的、通过传递文献信息资料为一定社会读者服务的公益性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而存在。由于图书馆从事的仍将是公益性的服务事业,因而合理使用就有了存在的基础。

第8篇

关键词 :企业知识管理 水平式管理 柔性管理

一、 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二、 中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现实性

三、 中国企业实践知识管理的艰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