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

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4 14:57: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

第1篇

1.针对担忧焦虑、不知所措的学生

这类学生重视语文的学习,但由于基本功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担忧和忧虑,常常感觉不知所措。

针对基础差的学生,以《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为阵地,系统地有选择地给他们补充基本的理论知识,并结合习题,达到理解、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也许有同学会想,高考又不考理论,学习理论不是浪费时间吗?其实不然,高考并不直接考理论,考的是理论的应用,这其实是变相地考查理论。比如,词性的掌握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它不仅关乎到字音和字义,而且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关系尤其密切。病句修改以及句式变换都跟句子成分有直接的关系,尤其语言应用,仅靠语感是不行的,必须有理论做指导。

针对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采取时时关注,积极引导的办法,尤其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跟踪观察,个别讲解,这样既避免了浪费课堂时间,又达到了练习的目的。跟初中语文相比,高中的语文从授课方式到知识考查都完全不同,它考查的重点不再是记忆能力,而是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有些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是完全按照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来学习高中语文,虽然他们在语文学习上很下功夫,可是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在学习方法上,及时引导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转轨。

2.针对不重视语文甚至是轻视、漠视语文的学生

这类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初中时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照样可以拿高分;还有些同学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语文拉不开分数,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针对这类学生,一方面,以鼓励他们有更高的追求,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不能满足于现状;另一方面,针对他们在平时作业或练习往年高考题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目前的水平离高考还是有距离的,如果不努力学习照样会考不好,125分这样并不算特别高的分数和105分这样并不算太低的分数,照样可以拉开分数。从而,因为压力,从内心产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另外,针对语文本身比较稳定的学科特点,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让语文来替其他科目分担压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针对应付老师、投机取巧的学生

有些学生迫于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缺乏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甚至抄袭同学作业,来应付老师的检查批改,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还有一些学生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或者是干脆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

针对缺乏兴趣的学生,我采取多鼓励少批评,课堂上鼓励、课下批评的办法,培养他们的兴趣。如果发现作业有抄袭现象,我并不直接询问是否抄袭,而是提前私下把学生单独叫出来,先表扬一下作业中的进步,然后提出具体要求,让他把做题的具体过程展示在作业上,以便我对症下药地讲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促进了他们的学习。

针对投机取巧的学生,可以先肯定他们勤奋学习的精神,然后拿他们的成绩和付出与那些因语文学习方法得当而成绩好的学生相比,让他们认识到题海战术对语文学习效果并不好,鼓励他们就做过的题认真进行归纳总结,鼓励他们多思考,争取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效率,从而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语文学习最主要的阵地是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这一直是我谨守的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充分地利用课堂的一分一秒,有效调控课堂就成了最关键的一环。为了真正做到有效调控课堂,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我一直在两个方面不懈的努力着。一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钻研考纲和教材,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真正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2篇

一、转变教学行为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在的教学空间狭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唯一的空间,特别住校生,基本上高中语文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语文课堂应带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以便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使训练形式多元化。传统的训练,大多足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新课程标准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有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训练形式的多元化应是教师探索的方向。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着名导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米实现对学生的“启”。借助多媒体段,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与之谐和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避免课堂冷场

根据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及心理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大和加深,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着发展,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上的现成答案,喜欢深人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的构建开始出现“闭锁心理”,他们已意识到“我”的存在与作用、“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并开始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非常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意教师或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在公开场合发言的勇气,掌握学生因为害怕答错而被人取笑的心理。

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班级授课的长处是可使很多人同时受到教育,还可以造成竞争气氛:短处是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基础好的越来越积极,基础差的越来越消极。如课堂提问后思维能力强的抢着说出了答案,思维一般或较差的却还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少学生年复一年的充当陪客,最终对答问也就失去了兴趣,结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处于一种高效状态。

三、让人文关怀走进语文课堂

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高层次需要才是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第3篇

关键词:师生关系 师生合作 情感体验评价体系教学方法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下总结:

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学生们坐在座位上毕恭毕敬,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流,且不能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新时期的教学过程已经趋向于教学交往和对话的过程,平等性和民主性是必然前提,因为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教学主体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进而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亲近一些,用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能说自己的心里话、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老师。

二、更新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如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

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三、要重视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只着眼于评价对象过去的表现,学生处于被评、被考、被管理的被动状态,考试也就成了主要的评价方式。如此的应试教育,造就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但有教师评学生,更多的则是学生的自评、同学的互评及家长、社会的评价。 “成长记录”就是一种较为提倡的评价方式,它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最能反映学习进步的成果、学生的作品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同学的评价、家长的反应等等,将这些优秀的案例装在一个档案袋,便形成了“成长记录袋”。它不像笔试测验,用分数定终生,让很多学生埋头于题海战术,不断地产生畏惧考试、厌倦学习的心理。“教育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可“成长记录袋”的收集过程耗时费力,有的地方采取的“素质评价手册”相对来说很简单,但对学习过程观察少,观察内容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我们在结合多种评价方式的同时,要构建起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成功的地方。

四、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第4篇

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更应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载体。这些习惯包括作文习惯、阅读习惯、听说习惯,等等。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卷组老师,一直在呼吁优秀的议论文作品。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高考考生的作文很不尽人意,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堪忧。加之高考作文总分60分,占试卷总分150分的40%,所以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挖掘课本素材便是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方法之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也为后来的高考作好备考工作,更符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现在,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挖掘课本素材的学习习惯,结合几个实例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培养意识。激发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习惯意识的培养。这些年来,高考试卷几乎不直接从课本中取材出题(名句默写除外),但是课本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阅读、写作、听说等能力的媒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本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性,对素材的积累,应先课本内,后课本外,读写相联,由易到难。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老师讲课,课外真正拿出时间来积累素材的学生不会很多,而且也费时费力。特别是对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就有点“天方夜谭”了。如果我们呼吁学生尊重课本,他们就会发现课本素材其实是很精彩的。同时,教师可以举出几篇灵活运用课本素材而得高分甚至满分的高考作文,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引导学生挖掘课本中的素材,好好利用身边这个既实惠又方便的素材宝库。

例如,2006年广东省江门市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陆游,一位爱国的诗人,热衷于诗歌,一生勤奋创作。可人的一生不会风平浪静,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绊脚石。可大家不能灰心,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了,这就是我的名句。对于此诗的由来,请听我娓娓道来。……

听了我的故事,大家必然有所启悟。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名师对这篇高考满分作文解读时说,“作文素材其实无处不在,只是如何发现的问题,即便是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课本素材,只要精心采撷,照样能够出彩”。

二、钻研课本。构筑平台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能力和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有备而来。

为了培养学生挖掘课本素材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花大力气钻研课本,挖掘课本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又如何为观点服务。总之,教师事先要设想出本课素材的实际效用,如适用话题、深度立意、构思布局、精彩语段。

例如,上高二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三课《民为贵》时,笔者选取课本注释(即“武王,指周武王,姓姬名发,文王之子。商纣暴虐无道,他率军打败了商纣,夺取了天下,定都镐京,分封诸侯,建立了周王朝,是古代名君之一。纣,商代最末的君主,沉迷酒色,暴虐无道,曾杀害九侯(又称鬼侯)、鄂侯、比干、梅伯等人,又曾囚禁周文王、箕子等。武王会合西南各族进攻商,商的士兵前线倒戈,纣王失败自焚”),作为培养学生挖掘课本素材习惯的突破点,设想从下面几个角度去思考如何与作文挂钩:

1.学会提炼话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才”、“性格、命运”,等等。

2.对材料认知要具体而细微。“具体而细微”,即对材料要十分熟悉,渗透到细节。有些学生在举例时通常太笼统,甚至张冠李戴,犯一些知识性的低级错误。如果举例论证时注意了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就能提升作文的知识文化含量,从而充分展现出作者知识的深广度和思维的严密性。如“定都镐京,分封诸侯”好过只会说“周武王有武有谋”,“杀害九侯、比干等人”“囚禁文王、箕子”好过只会说商纣残暴,大杀忠臣。

3.材料的陈述要精炼。语言精炼、优美是议论文出彩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长短句、整散句就是使语言精炼的一个好方法。如“武王夺取天下,定都镐京,分封诸侯,建立周王朝”,谓语成分用的几乎都是四字的动宾短语,读起来铿锵有力,使语言具有整齐美、匀称美、节奏感,文采由此而生。

4.运用对比论证。在论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时,可举商纣暴虐无道失天下和武王替天行道夺天下二例。两个素材正反对比,鲜明强烈,完全可以使议论文说理更透彻,更能以理服人。

三、强化训练,深层诱导

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挖掘课本素材的习惯,是在不断地训练中逐步形成的。在训练前,教师应大致预测一下学生挖掘素材时会遇到的困难,如能提出多少话题,能学到什么样的构思。这样,在强化训练中才能及时有效地点拨冷场的学生,让他们凭借教师这根拐杖,顺利实现这节课的目的。若要课堂气氛活跃些,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协作竞争),集众人的智慧,交流出更多的思想。无论是学生个人作答,还是小组的智慧结晶,教师都应及时点评学生问题反馈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并给予诚挚的赞许和科学合理的建议,使学生既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清楚了自己思维中的欠缺所在。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强化训练的过程。

当然,光有这些素材是不够的,笔者又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尝试给课本素材加些议论分析的文字,再由学生毛遂自荐(较困难,习惯了名正言顺地点名回答)或学生推荐他人(也可抽学号等)读出自己的“杰作”。听学生答完后,笔者先赞后评再总结,如总结“隐士与孔子对比,无不看出孔子关心天下纷乱,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天下变革的情怀,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孔子及其学生积极参与乱世的治理,和牺牲自我勇于改革的精神,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有些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也时常出现,因此,每个人都应立足本职,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稳定发展的各项活动”。

强化训练的过程与方式,教师可自由把握,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挖掘课本素材的学习习惯,挖出对作文有帮助的“宝典”。

《2009年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广东卷)》,将作文要“深刻”解释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即好的文章应该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因此,在强化训练的同时,还要诱导学生思索、研究课本素材深广的思想内涵,课文蕴含的哲理和相关道理,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或某些作品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等等。在评改学生作文时,笔者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记起的大多是课本素材的表层现象,对深层的东西理解不了,也不重视。比如,在论述“古来圣贤皆寂寞”这一观点时,一学生举了《先秦诸子选读》中孔子的事例,即孔子的抉择得不到长沮、桀溺、荷礤丈人等的理解而寂寞。该生阐述到此就戛然而止了,并没有挖掘孔子寂寞背后的闪光点——“仁”以为己任。浅尝辄止,只能使文章思想内涵单薄肤浅。甚至有的学生举例时张冠李戴,打着墨子的旗号干着韩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