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5 10:13: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74-0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开设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4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专业。2005年,教育部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并招生。此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地上生长起来。
目前,我国开办该专业或方向的高校已经有100多所,其中包括综合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和艺术类院校。开办高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三大地区的开办院校所占比率达74%,而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总和仅为10%,在数量上不足华东地区的1/3。同样,东北地区的数量偏低,只有3所高校。除此之外,在、甘肃、宁夏、海南等省份,尚无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1]这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自身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盛,高校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容易形成产学一体的教育经济模式。创造力是文化产业的精髓,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一个地区人力资源状况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高校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孵化器,加强对该专业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有的是按普通类方式招生,有的是按艺术类方式招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招生方式对课程的要求也不同,本文主要从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角度分析其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1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文化产业”一词属于舶来品,国外对其的研究开始于60多年前,但理论构建却相对薄弱。而“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名词在中国的起步较晚,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实践操作的经验都尚浅。就拿该专业在不同院校的学科设置来讲,也是五花八门,有的院校将该专业设置在历史文化学院,有的将该专业设置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有的将该专业设置在文化与传媒学院。不同性质的院校对该专业的定位不一致,从而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差异性较大。
笔者查阅了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资料,总结出以下三类情况:
1.1财经类大学
例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在原有中文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再加上该专业设置在财经类大学下,因此有较明显的文化与经济的复合体倾向。
中央财经大学于1995年将汉语教研室改建为中文系,后扩展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及文化产业专业方向,2004年改设“文化与传媒学院”,下设中文系、新闻传播系、文化产业系、艺术教育系和院直属逻辑学教研室,有“出版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传媒经济研究中心”和“现代逻辑研究所”等三个院属研究机构。
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具有适应出版、娱乐、报业、旅游、影视、网络等各级各类文化产业需要,能从事文化产业业务设计、项目策划、管理、宣传、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文化政策、管理、策划等有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其专业课程分为两类:一是公共基础课程类,包括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司财务;二是专业类课程有,包括艺术生产原理、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文艺思潮、影视艺术概论、中外美学史、中西文学比较、传播学理论、中国民俗学、文化产业概论、当代文化理论与政策、文化产品市场营销学、公司法与知识产权法、文化行政学、文化广告学、西方美学与艺术、华夏美学与艺术、大众文化与传播、社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
1.2综合性大学
例如,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3年该专业获得国家教育部本科学位资格。该专业设置在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下,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无论从人才培养方向还是课程设置来看,都具有明显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倾向。
其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文化产业、中国文化、策划营销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内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的毕业生可到文化事业、文化娱乐、文艺展演、新闻出版、影视音像、广告、信息传输、体育、旅游、民族民间手工艺等单位或部门以及党政机关、社科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业从事策划、咨询、开发、经纪、营销、管理、研究、教学等工作,就业面十分宽泛。
该专业主要课程为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民族文化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学、传播学、文化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社会心理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中外文化产业案例等。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教育;特色化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于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进行试点招收生,在2011年成为可授予管理学与艺术学学位的正式专业。经近十年的发展,全国已有近百所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硕士、博士、博士后教育为附体的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中渐趋成型。但科归属不明确、人才培养同质化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专业的发展。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教育的现状
(一)国内文化产业教育的概况
2002年以来,文化产业管理教育蓬勃发展。从办学规模来看,全国有近百所院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学校类型包括了综合性大学、艺术类院校、师范大学、财经类大学、理工类大学以及其他特色型大学等六类;从专业设置和方向名称来看,基本可以分成六种类别:一是直接按教育部同意试点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二是文学、历史类本科专业下设立的文化产业管理方向。三是一些艺术院校、电影院校和公共管理学科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设立的影视制片管理、文化经纪人、文化艺术管理、群众文化管理等方向。四是一些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的艺术学科优势,在音乐学专业和美术学专业下设立文化艺术管理或艺术管理与策划方向。五是借助国际贸易学科优势设立国际文化贸易方向。六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名义招生,但下面设立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从学科建设来看,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已经基本完成框架建设,相应的机构建制、课程教学、学术研究都取得较大成效。学科的规范化建设步伐逐步健全,培养目标逐渐清晰,培养规格逐渐明确;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主要形成了复合型与特色型管理人才的两种培养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综合性大学和特色性大学在专业设置方向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前者如山东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主;后者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其以培养传媒行业管理人才为主。
在发展同时,亦有诸多问题。学科定位模糊、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师资水平与教学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宽泛,专业学习形式大于内容、教材建设滞后等诸多难题深深制约着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发展。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教育的概况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规模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区仅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三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内蒙古大学在其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艺术管理方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05年开始招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其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08年开始招生。内蒙古财经大学在其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文化产业管理系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12年开始招生。三所高校的招生规模,皆为每年40-50人,在籍专业学生总人数不过200人。从学科建设来看,三所高校皆依托其固有的优势学科体系开设,内蒙古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突显其艺术背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以文史见长,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以经济管理为优。在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三所高校皆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虽初露峥嵘,但亦有许多问题。例如:专业整体建设起步晚,基础差,缺乏积淀;各高校办学专业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偏弱;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缺失的教育现状,缺乏科研支撑,无战略前瞻优势等。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特色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教育的特色,主要是由满足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需要,与拥有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即是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特色之路。
首先,按照营销学的原理,特色就是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系统差异。因此,学校要具备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特色,就需要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进行细分,选好进入的目标市场并进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定位。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各高校办学的导向与基础。各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办学过程中,应首先剖析自我供给的产品构成,明确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的内涵。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为市场所提供的核心产品即能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及满足文化产业需要的教育、科研服务。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形式产品即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学科建设的方式、本校的品牌、学科优势、师资结构、校友资源、行业资源等。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外延产品,即专业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创新,专业的声誉、口碑,对行业形式发展的引导等。在各层次分析得出本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后,进行目标市场细分,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同时依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进行自身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其次,按照相关利益者原理,一种产品及其产业链要能持续发展,必须使所有相关利益者分享合理的利益。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主要分为人才培养与教育科研服务两个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在一个竞争性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市场上,学生的招生、培育、就业涉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竞争对手、学校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在竞争性的教育与科研服务的市场上,教育与科研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涉及教师(科研人员)、需求用户、竞争对手、学校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学校要选择进入既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又能发挥自身教学科研资源优势,还能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特别是能持续吸引与满足学生和家长需要的教育市场,即要做到使相关利益者都乐于接受或满意学校的教育产品。
再次,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性、地域性优势是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重要核心竞争力。北方民族及蒙古族在繁衍生息中,开创出有别于农耕文化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并在与农业文明的长期历史互动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内蒙古不仅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而且北方民族及蒙古族的物质遗存、非物质文化都数量巨大。这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运营,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内蒙古地跨三北,拥偎京津,北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南近华北诸省,地域优势正逐渐彰显。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受辽宁半岛城市群影响,中部地区在京津冀城市群辐射圈内,西部地区的呼包鄂城市群正强势崛起。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最大差异化竞争力,同时也是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重要因子。
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特色教育实现的路径,就是在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与地域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科研项目招标单位需要,更好地满足毕业学生与家长需要,最优配置学校教学资源的人才招生、培育、就业与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系统。其计量指标具体表现在:毕业生就业率高、薪酬高,教师获得更多、更高等级的研究课题;毕业后工作好引致生源充足,学校也可以优选学生;教师与学校有积极性坚持办好这一专业等方面。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特色教育实现的具体路径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特色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各办学主体将自身优势与内蒙古的地域性、民族性融合在一起,聚焦细分市场,提供差异性供给,并使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最大化。主要通过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层面来实现。
(一)从单纯的学校资源角度供给转变到相关利益者共赢的学科建设
内蒙古开设文化产业专业的院校大多从自身的学科背景及优势资源,进行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这固然能彰显院校学科发展的差异性,但是却忽略了相关利益者因素。以课程体系为例,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从内容上主要分为六类:1、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学;2、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学;3、文化创意与策划课程,如文化产业项目策划;4、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5、语言类课程,如专业外语6、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三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虽各局优势,但形式大于内容,基本还是各教所长。单纯地从自身供给出发的教育,学生是否能有效接受?民族生预科生是否能很好完成高等数学课程?艺术类学生经济管理教育缺失是否可行?单纯地从自身供给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用人单位需要?
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建设应由单纯从学校资源供给角度出发考虑专业与学科发展的“单厢情愿战略”,转变到实施全面考虑学生成长利益、用人单位发展利益与学校自身资源优化配置利益的“和谐共赢战略”。
(二)定位目标市场,形成垄断竞争的人才培养模式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都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反映了办学单位努力进入一切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机会市场。这就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同质化,人才需求市场选入完全竞争状态。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从缺乏市场细分转变到实施市场细分,根据自身优势与目标市场需要进行定位。各办学院校在目标市场的需求上,突显自己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使人才需求市场出于垄断竞争状态。
参考文献:
[1]叶取源,乇永章,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8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胡惠林,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0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3]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组委会组编.第二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旅游学:新理论、新场域[M].复旦大学旅游学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林 .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J].理论导刊,2008(4)
[6]郭小婷.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研究综述与探析[J].职业时空,2011(1)
[7]赵欣,翁钢民.河北省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河北学刊,2012(5)
[8]李志雄.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的建构[J].现代传播,2012(5)
[9]张培奇,胡惠林.探索与发展的十年: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述评(上、下) [J].学术论坛,2013,36(1-2)
关键词:文化产业;艺术产业;视觉艺术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50-02
一、视觉艺术概述及文化产业的前景
视觉艺术(Visual Art)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传统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与产品、织物等设计。视觉造型采用手工或以手工为主、机器设备为辅的工艺手段。
20世纪初电影技术的诞生与20世纪中期电视媒体的出现,拓宽了视觉艺术的表现领域,视觉艺术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空间)和四维(时间、空间)。20世纪下半叶,数字软硬件不断发展更新,网络技术与设备应用得到普及,数码艺术与设计的飞速发展极大丰富视觉艺术的语汇,新的视觉艺术形态层出不穷:数字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数字游戏、数字影视、虚拟现实、数字出版物、网页程序界面、数字形象系统、数字广告、数字效果图、数码画、彩信……视觉艺术由传统形态上的实体化、静态化、单向化,开始逐渐向虚拟化、动态化、交互化方向转变。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文化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尽管各国依据不同的视角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和文化产业政策不尽相同,但是,其作用得到国际间的普遍重视和认可。近年来,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文化由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域扩大为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一国在国际间的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在此背景下,我国陆续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旨在将文化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和经济的全面振兴。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我国战略性产业,在未来经济社会生活中担任重要角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将“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 列为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从政策上界定了发展重心。视觉艺术的触角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等环节,视觉艺术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要素。“十二五”规划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战略先导型国家支柱产业后,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产业基地、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培养文化产业上市企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文化消费市场空间巨大,视觉艺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视觉艺术产业的定义及其发展
视觉艺术产业是以视知觉为主要满足对象,在唯美主义的意识支配下,使作品呈现表层上的、完全以娱乐视觉为目的继而产生心理和生理上满足以致产生商业行为的一切精神和物质的产业。视觉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业等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视觉艺术产业是融合了视觉艺术、数字技术、创意设计、工业生产和商品营销等的新型文化产业;也是信息化社会新型产业化道路的典型代表。视觉艺术产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其市场运作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生产、销售等环节必须有可操作性。
视觉艺术产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为特殊的商品,具有三重属性:一方面视觉艺术产品是以艺术手段创作出的视觉形式,无论视觉艺术产品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交互的,都具有视觉美学价值,能够带给人们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它必须遵循商品经济规则,以市场动态为导向,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生产和销售;再一方面,视觉艺术产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生动的形式,承担着“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的重要任务。视觉艺术产品的设计生产需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导向指导。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视觉艺术产品得以大批量生产和复制,并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在全世界迅速传播。个人手持移动终端的普及与4G网络覆盖,中国手机用户与网民人数跃居世界首位;3D电视频道开通与3D电视机、3D摄像机等硬件设备投入市场,使人们选择更多地在家中欣赏影视节目;数字办公、电子商务、虚拟社交、沉浸式娱乐、碎片化阅读等体现了数字化工作、生活、学习、娱乐方式,视觉艺术产品的存在越来越具有广泛性,消费成本越来越低廉、消费方式越来越便捷,视觉艺术产业消费主体呈全民性、大众化趋势,设计范畴涉及数字时代的每一个比特。视觉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无处不在。
与发展速度和广度不相吻合的是视觉艺术产业化整体停留在摸索阶段,配套管理滞后,视觉艺术产业企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普遍存在总量偏少、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资金匮乏等问题;视觉艺术产业缺乏管理运营经验,项目往往缺乏前瞻性的策划与有效的营销,以及贯穿始终的良好管理与资本运作。造成一些项目因资金断链而夭折或销路不畅,造成“有行业无产业”的情况;视觉艺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产权交易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浪费。视觉艺术产业在数字技术与手绘能力上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在脚本、情节设计与视觉形象等内容上缺乏原创,一些中小企业沦为为国外公司做“代工”,靠密集劳动赚取低廉的报酬。视觉艺术产业各行业专业人员匮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缺少管理、策划、创意、营销的高端专业人才。而每年艺术设计类高校的大量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供与求发展不平衡。
三、视觉艺术发展中存在问题之解决路径
视觉艺术的发展不仅仅事关经济生活,还需要从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予以重视。在现代社会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都离不开视觉艺术产业。健康良性的视觉艺术产业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影响力,其文化力甚至超过经济效益,对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影响力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文化产业的视域下,思考当前视觉艺术发展中存在问题,主要解决路径包括:
第一、建立产业集群,形成产业规模,完善产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提升视觉艺术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采取合理的市场化战略,引进竞争机制,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建设产业基地、产业园,在修造建筑与设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融资贷款、产权交易、创业孵化等提供大力支持与有效指导,为优秀视觉艺术产品提供畅通的销售、传播渠道。统筹政府资金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帮助视觉艺术产业发展走出困境。
第二、培养行业人才。培训经营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改变依靠经验、盲目摸索的现象,提升视觉艺术产业化各个领域的管理水平。培养文化素养、专业业务和市场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引入艺术经纪人机制,以经纪人为中间机构构建文化市场和视觉艺术创作、生产的桥梁,整合设计、创意、生产、销售、推广等各个要素,实现视觉艺术产品的经济价值并提升视觉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其它附加价值。
第三、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创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文化产业的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升文化创意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产业发展,发展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产业和品牌,鼓励视觉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髓和优越性。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取缔网络和手机等传播渠道上的文化垃圾,创建绿色清新的行业环境。
第四、以文化为本,创造高品质视觉艺术产品和品牌。中国有着历史悠久而丰富绚烂的文化与艺术,为视觉艺术产品内容设计提供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视觉艺术产业的策划、设计人员应立足本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表现优势,以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为基础突破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国艺术特色与文化意蕴、具有时代精神与新鲜面貌的视觉艺术产品。
第五、产学研结合,将艺术设计类高校学生的暑期实践、毕业实习与视觉艺术企业的项目相结合, 教师与企业策划师、设计师、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接轨,培养建设视觉艺术产业的创新人才,实现中国视觉艺术产业的腾飞。
四、结 语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十六大报告就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战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②文化产业政策和规划相继在国家、地方、企业三个层面铺开。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一个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在数量、质量、结构上不足。2005年4月,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揭幕仪式上大声疾呼:“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已经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是相关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有力的支持,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达到以下四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探索有益的培养模式
人才需求是高校培养目标的向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必须遵循社会对特定人才的需求趋向。只有以产业需要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广大的文化企业所要求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等院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具备面向市场的开放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一致,紧抓文化艺术发展的脉络,以产业需要、学生就业为着眼点;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树立培养理念,恰当定位培养目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经营、策划、管理人才,应该具备艺术鉴赏力、对政策的把握与理解力、管理经营能力等。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实现纵横课程的交叉渗透,力求相邻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同时建立综合教育体系,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确立专业特色的主导位置,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以研究文化产业价值链为课程体系的基础;突出地域特色、学院优势。文化产业在整体的运行过程中必须尊重价值规律、把握市场需求,要进行战略设计、资本运作和品牌管理,要关注文化市场和公共关系。因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以文化学科为基础、以经营管理为主导、以其他课程为辅佐来构建。③这既对文化的基础性作用进行了强调,突出了文化产业价值链中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又对文化产业作为经营产业所不能缺失的管理层面的价值内核提出了新要求。
(三)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复合性人才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应将其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当中。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并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同时,扩大学校的开放度和社会化,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横向联系,与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或联合体。
(四)建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树立“教亦学”的理念。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做到参与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参与项目研究。其次,用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模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理念的新思路
从当今国际形势看,综合国力竞争强调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同时,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要为实践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就要明确在我国现今的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文化要素和文化产业方法的作用,即对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文化要素的重视。换言之,以文化推动和提升产业价值实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打破文化作为标签的旧观念,变外在表现为内在驱动
实现文化产业管理的理念突破,要转变固有观念,树立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理念。文化产业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其作用应该由外在的表现形式转换为经济质变发展的内在蕴含,发挥物质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1.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要素、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品牌文化的作用,摆脱传统制造业拘泥于自然资源挖掘和物质形态产品开发的短板。利用文化在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凝聚、提升、约束等积极作用,使各环节参与者的经济行为转化为文化环境下的惯性。
2.转变经济与文化之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观念。“只有文化消费,没有文化生产和创新,就是文化的沙漠化”,文化生态观的形成和现实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使文化在经济中成为题中之要义。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现代化、文明化、集约化、全球性和人文性也促使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的新形态、新阶段到来。所以,以市场为先导发展文化生产应该成为新时代产业理念的主流。
(二)树立与时俱进的宏观文化产业理念
在新时期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下,文化产业应该注重推进文化与各项经济产业的交融,不单纯使用文化标签,而是努力促使文化产业具有更多经济含量,使经济产业更好地提升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在经济环境之下,实现文化与市场、创意、科技等要素的联合,用产业的思维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文化产业网络,是文化产业真正实现经济价值的必要条件。
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完善
网络文化产业是以网络技术作为基础平台,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从事互联网的文化生产、流通和提供网络文化内容服务活动的经营性产业。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当今文化建设工作,宏观视界的关键是紧抓文化发展主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新型的文化发展方式,通过加快文化自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当文化进入产业概念之后,其经济价值的功能将必然与意识形态的诸多功能相伴相生,上升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念,势必关系到区域文化、国家的形象以及社会的稳定。由此发展以意识形态传播为首的文化产业,是每个国家增强本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策略。而今广泛存在于生活各个角落的网络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文化产业的主阵地,对于它的监管便成为文化产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监管有力、有效。
由于长期受传统市场观的影响,对于网络文化产业的管理相对单一,缺乏多维度审视。针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独特性,我国的管理体制应该在组织架构、前瞻视界、技术驱动等方面做出针对性的完善。
(一)以发展的视野看待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管理理念
应明确网络的技术创新驱动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将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为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实现管理体制改革先于新时代网络技术创新,逐步实现前瞻性强、预见性高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1.重视“公共治理”管理理念,实现对于网络文化管理资源的科学化配置。建立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互动的网络文化产业轴心管理制度以及改革推进机制,实现对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市场主体与协同一致的管理主体的培育。
2.树立共同效益理念和区别化管理理念。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变革,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网络文化产业形态的相异性,特别是他们各自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方向、方式,并以此作为在具体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共同考量的管理标准。
针对网络文化产业中存在着竞争性与非竞争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等行业差异,基于“分管分制”的理念,对网络文化产品内容、网络文化从业者资格和资质、网络文化生产服务技术标准以及网络文化生产服务行为规范进行内容分级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绩效。
(二)实现多方协调、公共治理的优化组织结构
现实的网络文化产业开放性极强,急需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做出切合实际的调整,以期建立专业针对性强、效率高的优化管理机制。首先,政府部门的宏观地位是明确的,所有的监管都必须依此开展;其次,网络文化企业作为产业的参与主体,应该在网络文化市场中实现自我发展、自主创新、自我管理,实现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以期开放式发展;最后还应该包括网民参与管理的治理方式,以期完成参与者对产业活动的共同管理,使产业管理在结构上实现多方面、动态化、流动式的科学组合,优化网络文化产业的监管结构。
(三)培育前瞻性的产业管理制度
针对当下网络文化高强度、多层次的渗透力和权变效果,建立相对统一、前瞻性强的网络文化产业法律、政策体制势在必行。推进网络文化产业固化制度的突破,构建防止产业滞后的制度安排,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监管的预先防御力、长期有效性与强大驱动作用。同时,基于网络产业创新内驱力强、版权纷争的特性,应积极加快相关网络文化产业版权保护制度的建设,为活跃的网络文化企业版权、产权交易等网络产业经济行为提供有效、有力和清晰的制度支持。
重视科技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影响
综观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其进程与科技进步紧密相关,二者具有共时发展的特性,特别是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科技的力量日益凸显。
(一)文化产品的创意化创作模式和创新性生产得益于科技发展
立足于现实科技的进步,文化产业不再受制于传统表现形式的限制,文化产业从业者的诸多创意构思能够得到较直接、完整的表达,使创意活动得到支持和发展,进而催生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科技创新不断激发着创作者更自由的创新意识,催生了极具个性、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表达方式、表现形态和表述技巧,更好地实现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时效特性、附加价值和综合市场竞争力。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新科技的出现,更是对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行为的全面革新,促进了文化产品的消费模式、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市场行为的巨大转变。
(二)文化产业的延伸性、渗透性发展基于科技支持
科学与文化之间日趋深入的交互关系,对于高技术、集约型的现代文化产业形态的形成意义重大。基于现代科技,传统的文化产业获得了更新换代、提升科技含量、产业能级发展的变化,特别是科技在网络化、数字化和多媒体方面的发展,更使原有的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另外,科技的创新性发展加速了产业间固有边界的淡化,直接促进文化产业探索自我更新、跨界发展的新型文化产业链条,呈现出相互交融、互为支持的复合型产业结构模式。特别是以数字化网络媒介为平台的多功能立体文化传播,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中科技对于文化产业影响巨大的有力佐证。
再造农村文化产业管理体系,传承民间文化系统
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孕育的民间文化、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要得以重建、传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最有效的途径。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传承民间传统文化,要努力做到:正视中国农村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农村文化生态无序的现实;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整合有益文化资源,发展民间传统艺术产业;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加大文化政策的扶持,促进农村文化基建,培植农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加强文化产业管理、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开发农村民营文化产业。只有激活农村文化产业,民间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发、传承、发展、保护。
我们要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对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长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努力实现民间艺术向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工艺项目、民间艺术及民俗表演项目,整合旅游、农业、人文景观等各方面资源,打造节庆文化经济品牌,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文化产业管理应在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重视科技发展以及再造农村文化产业管理体系等方面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
注释:
①方彦富:《国内外文化产业管理若干模式探究》[J],《亚太经济》,2009年第6期
②《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1页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产学研模式;地域特色
贵州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民间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巴蜀文化、滇文化乃至儒、道、巫、傩等诸多文化事象,都有其实存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实现贵州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建设强省的逐步迈进,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对该专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市场需要,目前贵州已有六所高校相继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大部分院校均只招收本科生,呈现出对于专科层次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不够条件的现状特点。已有的培养层次体系也存在学科建设初探期的普遍问题,加之资源环境的限制,使得贵州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竞争力,学生就业率也不容乐观。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建设上的诸多问题
(一)学科归属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文化产业学’还很年轻,年轻到不知道究竟应该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归属到哪一个学科内”。文化产业所涉及的产业领域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会展策划、电视电影服务、演艺产业管理等,具有跨专业、垮学科的交叉性特点。尽管教育部现将文化产业管理划分为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贵州省各高校仍是按照自身教育资源及学校师资的客观条件来考虑专业的院系归属,导致该专业的学科归属不甚明确。例如,贵州大学专门成立了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则是将该专业设置在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将其划分在民族与社会学院等。由于专业归属缺乏统一标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相较随意。例如:贵州大学该专业开设课程有艺术概论与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济学、新闻与传播学、编辑与出版发行、表演艺术与经营管理等课程;贵州民族大学则侧重于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开设文化产业导论、管理学原理、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动漫与网游产业管理、文化娱乐产业经营管理等;而贵州师范学院则开设的是文化资源学、管理学原理、民族艺术与文化、美学概论、社会调查与方法、会展策划等综合性课程。可见,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所开设的主干课程极其缺乏统一性,而更重要的还是缺乏专业的方向性和地域性。
(二)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经验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时间不长,除了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在不断提高质量。兴办初期,贵州各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师资队伍组建主要来自于临近专业的调配,诸如之前从事管理学、历史学、艺术学等领域教学的教师。虽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学科交叉的特点,但对于大多数转型教师而言,他们本身也只是尝试教学,通过预先学习新的知识体系然后再传授给学生。近几年,一批毕业于该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陆续补充到省内各高校的师资队伍中,逐渐改善了该专业建设盲目探索的现实状况,但许多专职教师走上岗位后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到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兼职甚至脱岗实习,也没有与市场上该行业的实践单位保持密切联系,使得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无法更新换代,培养的人才也与当前市场严重脱节。
目前贵州各大高校中,贵州师范大学在文化产业管理相关领域的科研平台有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贵州大学有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等;贵州民族大学还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下属有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研究与服务部、民族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研究部等其他研究部,旨在培养各类文化产业人才以及拓展文化产业研究视野;安顺学院也根据地域特色设立了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专注屯堡文化及旅游产业的科学研究,其余各校也在逐步建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平台,但要实现产―学―研的合作战略,高校还需进一步鼓励教师参与到与各企事业单位的文化项目合作中,并尝试创建与其他高校专家长期交流的教研活动。
(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中,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重要环节,尤其对于贵州省这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实践提供了重要资源。贵州省因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许多文化消费形式还尚不健全,对于当地的话剧、戏曲、展览会和民族歌舞等表演,观众普遍反映水平不高。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对于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高校无疑是一个契机,然而大部分高校却没有利用好智力优势来与地方文化单位进行文化产品合作研发、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等。此外,校内实训室的实践内容也有待改善,部分高校实训室只是放置了绣花机、喷绘机等工艺品制作机器,这让学生片面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只是一个学习制作创意手工艺品的专业。事实上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的学生并不全是文化产品的一手制作人,他们更应该学习的是如何将已有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策划、运营、管理升级成为高附加值的创意产品,通过市场来实现创意提现,因此校内实训室真正的角色与作用应再作考虑。
二、对贵州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地域特色开展特色学科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同于其他类型专业,如果高校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无法侧重于其中一个领域,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然而对于侧重领域的选择,既要基于高校本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又要立足于本土的地域特色。对于贵州省而言,基于丰厚的民族民俗资源,在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但目前仍需在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整合旅游目的地和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内涵等方面,得到高端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的智力支持。因此依据当地文化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条件,贵州省各大高校应就市场需求来差异化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还可根据传统优势学科,进行学科交叉式培养,例如:贵州省师范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可与该校的地理与旅游学院进行深入合作,依靠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来培养侧重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管理的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特色来建设特色学科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学科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地域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毕业生在本地的就业。
在学历体系方面,由于贵州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两头少,中间多”的特点,即专科与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极度空缺。面对目前文化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压力,贵州省可扩大专科层次的办学规模,并重视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投入。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
首先,为了补充校内实践型教师严重不足等问题,贵州省各大高校可以在师资来源结构上作出调整,除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之外,还可考虑聘请来自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为客座教授,加大流动编制的比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可组建专业教研室共同合做相关课题、研究课改方案、集体备课等,校内教师可以通过与校外专家的长期交流合作来积累实践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打破对于文化产业认识的局限性。
其次,贵州各大高校应加强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增加此专业教师海外研修的机会,更大程度获取最前沿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拓宽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视野。
最后,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高校应鼓励在校教师到当地知名文化企事业单位中去兼职或脱产实习、组建创意工作室等,重视教师实践性的培养。努力创建“创意型”师资队伍。
(三)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在文化产业管理教学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理论教学的充分结合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地方文化市场。贵州地方高校目前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主要重视制作文化产品的动手能力培养而忽略策划文化市场营销的创新能力提升,因此校内可适当创建类似大学生创意产业孵化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与校内其他专业如艺术类、旅游管理类同学组建创意团队,学校与地方政府应通力支持,鼓励学生创意团队将校内文化创意作品与地方实际市场进行对接,通过实际运作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从事专业的热情。
贵州省目前有多彩贵州城、贵州文化出版产业园等十个文化产业建设基地,亦有贵阳荷塘月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贵阳交响乐团有限公司等三十余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各大高校应利用自身智力资源与各企业开展合作,创立“产学研”研究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各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意改造策划。对于高校与政府部门进行商业合作的平台建设,可进一步参考澳大利亚的ACID互动设计中心,该互动中心由昆士兰大学与政府部门依据自身优势资源作为股份入股后,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的准则进行盈利分红等,即可协调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也为企业注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总之,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训基地是一个共赢的新型模式。
贵州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学科建设正在发展,各高校应深思熟虑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管理学、旅游学、艺术学等传统学科,针对地方文化市场的需求来差异化培养人才。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创意型”师资建设、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创建等举措,为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 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彭爱萍. 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利用地域特色[J]. 中国高等研究,2006(7): 58
[3] 邹文贵,徐铁汉. 地方普通院校文化产业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1):175-176
[4] 田素美. 论贵州省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 企业导报,2015(23):103-104
[5] 彭雨良,李思雨. 澳大利亚“高校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绩效及其启示[J]. 新闻界,2013(2):73-77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2002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2003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它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
##的汉剧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汉剧在全国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在陕西仅次于秦腔,为第二剧种。据统计,##初步纪录汉剧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1000多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00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要考究。2004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了##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
##的民间舞蹈以“小场子”最为著名,流传于全市大部分区县,其它如“狮子舞”、“龙灯舞”、“彩莲船”、“地围子”等亦流传甚广。
##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遍布一区九县。
##的民间文学如神活、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以及民居建筑、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民俗礼仪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魅力。
目前,全市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遗址、石刻造像等文物点共3500余处。包括正在挖掘、推崇的龙舟文化、女娲文化、鬼谷子文化、“三沈”文化、“太极”文化以及茶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等,加速运作,都将会成为##颇有价值、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资源。
2、发展现状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八十年代中期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阵地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创收经营起步,经过全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在文化产业方面,创出了一些路,取得了初步的发展。近年来,社会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异军突起,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印刷业、演艺业、图书报刊业、民间艺术工艺业等。已占据相当的社会投资份额,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2个,从业人员830余人,在文化部门登记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经构850余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非公有文化产业单位经营收入近2500万元,上缴利税400余万元。国办文化事业单位收入100余万元。
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建设“绿色##”战略的重要内容。市文化文物局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及时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重点、发展特色、规模经营、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台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讨论稿),下发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组织专人制定了“一县一品”绿色文化格局实施的初步方案。各县区经过不断实践和充分论证,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品牌文化:汉滨龙舟文化、石泉鬼谷子文化、汉阴“三沈”文化、紫阳民歌文化、平利女娲文化、旬阳太极城文化、宁陕子午道文化、岚皋生态旅游文化、镇坪中草药文化、白河秦楚边城文化,初步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绿色文化格局。为我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开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存在问题
整体来看,我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陈旧,体制僵化,产业意识缺乏。
文化系统内许多单位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体制陈旧僵化,造成市场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乏力,生产与消费脱节。“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观念还比较浓厚,大多数单位还停留在出租房产收取租金的被动状态,对文化的生产属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意识不强,真正走向市场的单位还不多。
(2)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从产业本身看,这种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提出概念阶段。
(3)规划缺位,投入不足。
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构成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极为重要的部分,投融资政策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投入才有产出”,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资本血液的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各类文化经营小打小闹,短期行为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
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5)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足。
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同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另外,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
(6)民间艺术品市场亟待开发。
我市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大多数民间艺人是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足,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7)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亟待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合力。
(8)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稀缺。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思考与对策
1、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应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将文化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计划,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领导;有利于增强对各个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保证文化产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
2、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机制,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法规,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明确跟进的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政府有关部门在列年度计划和预算时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逐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资产运营,建议政府国有资产、国土资源等部门尽快将文化资产授权或部分授权给文化部门,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4、立足资源普查,尊重项目评价,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业态规划。
由于我市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所以,必须对全市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全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通过普查,对我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评估有形无形资产,建立全面反映##民间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搭建新型文化产业创意平台,依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区域竟合要素,按照“需求细分资源整合区位竟合产品设计”的思路,进行业态整体规划。
5、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重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构建区域和城市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将释放国有文化资源的存量潜力,与放开民营文化资本的增量实力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又要坚持锐意创新,适时融入时代精神,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文化资源具有其它资源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而文化生态又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因此,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要积极稳妥、不留后患,反对掠夺式的经营和践踏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7、激活旅游市场活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实践表明,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引力来源,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文化则是特色的基础,民俗是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努力将地方文化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优势,同时,借助旅游事业的繁荣,将我们蕴藏于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向市场。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高新科技,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柱。
8、制定民间文化产品整体发展规划,健全民间文化保护机制。
要本着“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制定民间文化产品的整体开发规划。成立必要的研究机构,指导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通过产业化生产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又确保民间文化产品不因产业化生产而丧失原汁原味的个性特色。政府应通过对产业组织、资金、政策、市场推广等作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扶持,丰富地方文化吸引的内容和语汇,提炼地方文化的多元象征要素。
9、组建文化产业专项基金。
应不失时机地组建文化产业投资专项基金,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出资,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股,设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对有市场前景的文化资源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10、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
应尽快成立发展与管理文化产业的专门机构,实现政府由“办文化”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管文化”的转变。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情,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1、积极引导、扶持和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
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使其成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这对于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协调和自律、防止恶性竞争、建立信息通道和交易平台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大连市文化产业争在文化实力、文化市场、文化生产及产业的研创能力上有明显的不足,属于劣势要素。根据国研网相关资料统计,2012年,大连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3.5%。2012年深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占GDP9%。2012年青岛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1.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8.2%.2012年,杭州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达1060.70亿元。可见,与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广州、深圳、青岛、杭州等相比,大连市的文化产业总量和水平偏低。在文化生产方面来看,大连市生产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佳的文化产品,在新闻出版、影视动漫、文化旅游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市场主体及骨干文化企业偏少,产业投入与产出相比,产能较低。总体来说,大连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劣势是文化产业总量和水平偏低,对经济贡献和影响偏小;缺乏规模较大和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型文化企业;缺乏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尤其是缺乏掌握进行资本运作、能进行市场营销的的管理人才。
二、提升大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兼顾市场和公共服务的双重导向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文化产业结构复杂、种类繁多,难以准确定义。但根据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文化产业首要任务是要满足并服务与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这就要求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开放、多元的复合产业体系来看待,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全方位地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个产业观念下,不仅包括商业类的文化产业,更应包括艺术、公共文化类的文化发展。从国际先进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经验来看,公共文化类及艺术类基础雄厚的地区,其商业类的文化产业发展也非常良好。两者之间呈现互相促进的态势。从产业发展的层面看,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同时兼顾市场需求和公共服务,大连市在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的问题,就是使得艺术类、商业类、公共文化类三种竞争力取得均衡发展。
(二)发展扶持公共类和艺术类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创意是根本,从这个角度来讲,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壤,而艺术则是形成文化竞争力的源头。目前,大连市在艺术类,尤其是当代艺术的发展较为落后。大连市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应加大对艺术类产业的关注,关注原创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的创作;支持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创作,支持当代艺术的发展,推动形成大连文化产品的优势。具体在做法上,可通过奖励励个人和企业赞助文化事业,建立各种文化基金会。对需要较多资金扶持的公共类和艺术类文化产业进行投资。此外,政府应继续创造更多的图书馆空间、建设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筹建各类型的文化节日,推进大连市的公共文化持续发展。
(三)注重战略规划,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联系在一起,可提升文化产业的战略高度,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新加坡2000年制定了文化发展战略《文艺复兴城市》,提出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座充满文艺之城,并通过支持文化艺术的发展进而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将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成功范例。大连市政府可学习其先进经验,进行前瞻思考,加强战略研究,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连市的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策略。《2011-1015年大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主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及空间布局与功能区分上对大连市文化产业发展做了详细全面的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但是规划并没有从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规划和统筹文化产业。目前,大连的文化产业虽然重点产业颇多,但仍就没有形成一个合力,即在战略高度上,形成大连文化产业的品牌,没有打上大连的印记。
(四)培养大连文化产业发展增长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大连市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种类齐全,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如文艺演出、会展业等,这些都是大连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但是从战略规划的角度讲,未来文化产业应以创意创新引领发展。所以,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强力激发各类创意的产生和应用,深度开发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加强技术创新,培养新的增长点。提升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原创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五)积极培育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是价值不断创新和增值的过程,要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必须打造完整有效的产业链。大连文化产业在许多方面暴露出产业断链的问题,比如,大连是一个会展性城市,但是展览业、广告业还并不发达,缺少能在国内外造成很大影响的创意和传播公司;大连最早举办国际服装节,但本土的品牌服装甚少,多从事低端对外贸易加工,缺少对服装进行文化整合提升的能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竞争力,必须接起断链,协同发展。在构建产业链的过程中,要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企业方面,应当整合产品结构、整合人力资源、整合渠道资源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方面,应当通过政策的制定及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等措施对文化产业市场做好监督、引导工作,为产业发展所需环境、制度等进行整合。
(六)组建行业协会,强化协会的管理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文化产业领域中市场配置作用日益加强,政府、文化产业协会、文化企业三层格局正在形成。国际上,许多国家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促进产业发展。比如意大利的戏剧旅游部下设专业咨询委员会4个,专门提出对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团体的资助意见,同时,该部还设有11个专门机构,对收到资助的团体进行监督。大连市也有相关的行业协会,如2008年11月由“文化娱乐协会”、“网络文化协会”、“音像协会”三会合一建立了文化市场行业协会。目前,行业协会在提供服务、规范行为、反映诉求等重要职能方面还显欠缺,不能发挥其监督和促进发展等相关意义作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连市文化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这要求协会还应该起到外交家的作用,使文化产业资源“走出去”,并让国外的优势资源“走进来”,形成互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的步伐,刻不容缓。
关键词: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21世纪,文化产业被称为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而且文化产业本身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也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
在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以知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比重,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占社会总产值的30%以上,每年达到4万多亿美元。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90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加拿大文化产业的产值也超过了诸如农业、通讯及信息技术等行业。
2.文化产业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整合,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市场化融资、工业化生产、商业化营销和大众化消费的产业体系。在融资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有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文化产品生产企业与投资人通过金融市场结合在一起。在生产上,发达国家很早就把文化产业列为以版权为基础的制造业,文化产业的生产与其他商品的生产并无区别。在营销上,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产品一开始就按照市场化运作,控制发行出版机构、电影院、经纪人等营销渠道。在消费上,发达国家把文化产品定位于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娱乐需求,注意培养比较成熟的消费群体。
3.以本国优势文化产业为重点,加强对文化市场的争夺
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并以此为龙头,加强在文化市场的争夺,以全面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例如,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注重引导摇滚乐的发展,英国大力开发本国的流行音乐,意大利的时装行业已经成为销售额高达800亿的巨大产业。
4.文化产业趋向混合经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媒体集团纷纷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收购扩张或重新组合,加快了一体化、集团化、规模化步伐,出现了一大批规模庞大的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成为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巨无霸”。据统计,以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等为代表的全球50家跨国文化娱乐公司,已经占据当今95%的国家文化市场。
二、国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
1.欧美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
欧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主要在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成功运作。欧美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附于发达的经济。但这只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在产业化中如何发展自身的文化,在全球一体化中立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尚需要各个国家针对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得力措施,发展文化产业。
第一,制定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欧美国家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良好的产业政策,各国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文化产业政策。英国政府为促进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政府强调文化艺术产品面向大众,鼓励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政府支持文化艺术门类的产业发展,特别是对那些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艺术门类提供帮助。经费主要拨向与公众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文化单位和艺术品种。并且,提高对文化艺术经济价值的认识,积极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强调必须保证文化艺术成为教育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
第二,制定和完善文化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欧美各国依据本国的特点采取了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美国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文化艺术进行支持。1917年美国联邦税法就明文规定对非营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1965年,美国通过了《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依据此法,美国创立了致力于艺术与人文事业发展的机构:国家艺术基金会与国家人文基金会。这一立法保证美国每年拿出相当比例的资金投入文化艺术。联邦政府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加拿大强调用法律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管理。在文化领域不同的方面,政府均制定相关的法律,如《国家图书馆法》、《国家艺术中心法》、《文化财产进出口控制法》、《公共档案法》、《加拿大多元文化法》、《艺术家地位法》等。这些法规自颁布至今并无大的变更,有的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完善。加拿大健全和完善的文化法规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管理文化产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
第三,多渠道的融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资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欧美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采取了多渠道的融资途径。美国文化艺术团体得到的主要社会资助大都来自于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的捐助等,其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英国政府拓宽文化经费筹措的渠道,以法规的形式将国家彩票的部分收入投资文化设施建设,支持优秀艺术门类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澳大利亚文化产业中的商业赞助闻名世界。通过赞助形式表现出来的商业参与文化活动,正成为澳大利亚一个重要的筹集资金的方式。澳大利亚政府1991年出台了文化组织登记制度,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向这些己登记的文化组织提供赞助,可免相应数额的收入所得税。澳大利亚政府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澳大利亚人文基金会)为企业和文化机构双方牵线搭桥,提供咨询,出版期刊宣传和指导,实施有关减免税政策。
2.亚洲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
亚洲各国在发展本土文化产业,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大都制定了长远的发展战略和优惠的产业政策,来规划和扶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一,制定相关的保护性政策。
日本政府的主管部门,包括文部科技省、文化厅、经济产业省、总务省、国土交通省以及各地方自治体,都大力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提供方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法规就是197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该法明确保护各类著作物的作者权利,以及相关邻接权的保护。在公正使用这些文化产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作者的各种权利,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韩国为发其文化产业,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法》、《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设立文化产业振兴基金,提供新创文化企业贷款。韩国政府还在组织上采取一系列措施:1998年成立游戏产业振兴中心,2001年又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为了促进文化产品的出口,政府还特别成立影音分支公司,将韩文翻译为外语,几乎全额补助翻译与制作费。
第二,多渠道为文化产业融资。
在日本,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多依赖于企业、公司的参与和资金赞助。企业也常常通过支援文化艺术协议会来参与文化活动。韩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韩国加大文化产业预算,近年来文化事业财政预算不断增加,2000年首次突破国家总预算的1%,2003年达1兆1637亿韩元。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2002年通过国家预算拨款、投资组合、专项基金共融资文化产业事业费5000亿韩元,为文化创作和基础设施建设、营销和出口、人才培养,各投入1700亿、1870亿、1430亿韩元。国家设立多种专项基金,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文化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广播发展基金、出版基金等。与此同时,韩国动员社会,采取民间共同融投资的运作方式。
第三,采取得力措施开拓国际市场。
日本每年都要举办各种文化主题年等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及众多的来自国外的艺术演出和美术及文物展览等,一方面向来参观的国外人士推荐本国文化,另一方面赚取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还通过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为本国文化产业注入活力。韩国则积极举办和参加国际性展销洽谈活动,集中力量开发名牌品牌,为提升国家形象和传播韩国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韩国还积极开展跨国生产合作,近年来与其他国家共同制作的产品逐渐增多,主要目的是解决资金不足,学习先进技术,打入国际市场。
第四,积极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韩国从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建立起了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文化产业振兴院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二是加强院校培养;三是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培养;四是加强专业资格培训;五是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三、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对江苏的启示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对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起到了重大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政府的支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和兴盛。
发达国家因为国情的不同,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方式和途径也不同。美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它的宏观战略方面。美国政府极力帮助本国的文化产业向其他国家扩张。美国政府利用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极力推广所谓的自由经济,阻碍其他国家对本国文化产业实施的保护性政策,其目的就是为美国文化进入世界各国扫除障碍。英国政府支持文化艺术门类的产业发展,要求政府为支持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而在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企业财政扶持、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品出口等方面做积极努力。英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等实施系统性支持。韩国游戏产业的发展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韩国明确地将它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还制定了与特定领域相关的政策法令,如制定电子游戏产业的相关政策法令,修改与之相关的声音、录像、电子游戏产品的法令等。从这些国家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方式和途径来看,政府所支持的,正是本国文化产业发展中迫切需要的。而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及在世界文化产业的地位。
发达国家政府特别是韩国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给我国一个很好的启示: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最好方式,是从国际市场的长远发展出发,以一个能够立足国际文化市场的产业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支持这个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2.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给予文化产业资助,州、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方面也提供资助。但美国文化艺术团体吸引的社会资助主要来自于各大公司、基金会和个人捐助,其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同时,美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公司等,背后都有金融大财团的支持。英国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实际投资。英国为拓宽文化经营筹措资金的渠道,以法规的形式将国家彩票的部分收入投资文化设施建设。韩国政府则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韩国还设立多种专项基金,扶持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于1997年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提供新创文化企业贷款。
3.走集团化道路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欧美国家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的大公司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几乎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站。全世界最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巨头都是大型的跨国公司,包括占领全球电影市场50%以上的美国电影公司中,82%左右的利润都是由华纳和哥伦比亚等跨国电影公司创造的。文化集团日益成为世界文化生产的主导者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文化领域的生动体现。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不仅能促进企业迅速成长,而且能不断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4.培养特色文化产业
发达国家竞相采用当代文化成果,千方百计保护本国民族文化产业和利益,大力发展符合本国实际、富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及其产业,如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产业、英国的音乐产业。美国2003年的票房收入为90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60%的市场份额。据统计,日本动漫产业的年总产值己逾1兆亿日元,成为日本排名第六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网络游戏是韩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其文化产品出口的主力军。2000年韩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1200亿韩元,目前占据了亚太市场的半壁江山。
5.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文化产业特别强调发挥个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一大批真正具有创造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文化产业繁荣的根本保证。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2000-2005年,韩国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培养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重点抓住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高级人才的培养。韩国还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库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负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协调等,设立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对文化产业教育机构实行认证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美国则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优势,利用各种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进入美国,使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始终走在世界领先行列。
四、促进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江苏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国外发达国家给我省的经验启示,要求我们在促进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加快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当前要解决宏观管理上政出多门,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还没有完全从办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还在继续办文化,行业指导和管理比较薄弱,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现象严重,文化市场零散分割,流通渠道不畅,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网络。
要努力营造适合于我省产业文化发展的政策、市场环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传统的封闭或用行政手段保护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做法,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大打击违法经营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努力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健我省文化产业化政策系统和法律系统,为文化产业化合理化进程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系统。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研究新情况,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化政策,构建符合我省文化省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化政策系统。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管理经济。文化产业化涵盖面广,牵涉到众多业务主管部门,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系统的“文化产业法”,是极不利于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文化产业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公司性质,它既要按照《公司法》、《合同法》、《证券法》等基本法规运作,又要遵循其自身运行规律和文化市场需求运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建立法律屏障外,应当在法规、政策支撑方面下大力气做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当前,文化产业化法规、政策滞后,影响了文化产业化的蓬勃发展。比如,文化企业用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问题,若不考虑文化产业化的特殊性而与其他产业同等对待,势必迫使文化产业化淡化思想认识、教育、审美等内在功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就会造成没有文化理性、科学理性、审美理性的利润争夺和文化衰落,违背了发展文化产业化的根本目的。
(二)抓住根本,实现文化产业的体制创新
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在于把握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使其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内思考和规划,稳步有序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以此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益文化事业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改革。要理顺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要改革政府投入机制,根据文化产业单位的基本职能进行投入,主要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转变对公益性文化的投入方式,对职能范围内的公益性文化项目等,可以执行政府采购制,事业单位通过竞标方式获得项目资金。改革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单位领导实行聘任制,内部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合同化管理。要改革分配机制,成绩实效与工资挂钩,按岗顶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着力推动自身的转企改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要解放思想,立足省情,审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发展战略。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江苏省文化产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做好创意“加减乘除”改革方程式。加,加大资金投入。减,减轻企业负担。乘,让资金发挥“乘数效应”。各地普遍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同时募集和引入创投基金。除,坚持优胜劣汰,推进产业集聚。目前,江苏一批骨干企业已经成长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行业杆标。今年5月深圳文博会上,凤凰出版集团、江苏省广电集团、江苏省广电网络公司和江苏省演艺集团均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相关信息来自中国记协网)
(三)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文化消费快速增长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四个环节,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是关键。要培养文化消费市场必须进行文化消费的引导,具体应通过扩大消费人群,提升消费品味,扩展消费途径
1.扩大消费人群
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增加文化产业消费者的数量,这样才能壮大文化产业,进而促进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扩大消费人群的前提是稳定基本消费人群,进而扩大一般消费人群,稳步推进。对于一般的文化产业来说,文化消费与消费者的文化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的人,文化需求的强烈程度又很大差距。开拓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对文化素养较高且收入较高的消费者,要满足其高层次精神文化享受和有助于自我发展完善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对于这个群体主要以提供精品化、形象化水平较高、档次较高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于文化素养较低而收入较高的人,重点加强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引导,引导居民加大消费比重,从而扩大文化产品需求总量,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稳定增长的动力;对于中低收入的社会大众来说,因为经济收入的限制,难以承受文化高昂的文化产品,只能定位于价格适中的底端产品。针对这一群体,主要以具有一定品牌和一定包装的文化产品为主体,实行低价和薄利是打开市场的关键。
2.提升消费品味
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文化大众内在的深层的人文素质。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的目的仍在于全面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对于历史悠久的江苏,传统文化仍然在我省人们的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所以把文化建设的目的放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上就更迫切了。只有培养了我省人民一定水平的文化素质和消费品味,才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持久的动力。首先,最主要的还是要着力于我省文化系统建设工程。坚决打击腐朽文化的传播者,在文化建设中要设计出便于操作的文化素质改革的具体方案。其次,利用现代文化,激发我省人民更高品位的文化追求。最后,应着力于提高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品味。
3.拓展消费途径
我省应该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提升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拓展消费途径。文化产业各门类,特别是音像业和网络文化产业等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产业,要以高新技术来提升自身实力和竞争力。积极引导和支持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等各类企业开发具有先进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民族特色和江苏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先进产品的差距。
(四)提高创新能力,加大高新科技文化产业普及度
1.大力发展地面数字电视
地面数字电视具有信号接收受地形地貌、自然灾害影响小,节目传输容量大,节目信号质量高,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费用低,维护省,可开展公众服务信息业务和个性化业务等特点。地面数字电视将最终实现电视终端从“到户”至“到人”的革命性转变。特别要指出的是,江苏加快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发展有利于解决我省广播电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推进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加快推进江苏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江苏,依托全省数字电视网络可以搭建数字电视电子政务系统和应急调度指挥系统;有利于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步伐,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打造江苏数字电视产业链,推进广播影视成为江苏文化产业乃至服务性产业的主力军。
2.全面推进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简称CMMB)在江苏的发展
CMMB具有高覆盖率、低成本、高质量、易接收、可移动、便携带、服务广等优势,是通讯方式以外的以广播方式的手机电视,是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我省将以国家大力推进CMMB业务为契机,结合江苏省情,全省统一联动,按照市场规律,实行产业化运作,全面推进我省CMMB业务的发展,全省网络覆盖拟分四步完成,力争2009年完成我省的覆盖任务,CMMB网络基本建成。在完成全省覆盖工作的同时,各市建设CMMB精品网,增加发射站点数量,组建单频网。
3.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及门户网站实体
我国拥有近3亿的互联网用户,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互联网视频用户已经突破2亿,30岁以下的年轻人约占75%。从一定意义上讲,做好了新媒体发展,就满足了年轻一代需求,就赢得了未来。我省广电媒体要发挥优势,创造条件,做网络视听新媒体发展的主力军,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网络视听新媒体实体,大力促进广播影视节目传播渠道多元化、数字化、网络化,使新媒体成为江苏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