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5 10:13: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儿艺术活动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紧贴主题活动,利用美术作品使美术活动与墙面装饰紧密结合
现在主题探究活动已成为幼儿园主要的课程模式之一,而环境创设更多的体现在墙面装饰。在这种课程模式和环境形式下,主题墙面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主题活动与墙面创设是相依相随的,墙饰为主题而创设,主题依靠墙饰更深入。要想有效地利用墙面创设促进幼儿发展,引导他们与墙饰相互作用,就必须让幼儿的美术作品紧贴主题,在墙饰中充分展示作品与主题的关系。这样促使主题活动与墙面创设相互呼应、相互支持,使墙面环境动起来、变起来、活起来。
如在大班“夏天”的主题活动中,我围绕主题展开绘画活动《夏天的雷雨》,让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很多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表现出夏天雷雨前的变化:小青蛙在荷叶上“呱呱”叫,燕子、蜻蜓飞得很低,白云变成了乌云等等。让我始料未及的是:作品完成后,孩子们立马动手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嚷嚷着要将我们的主题墙变成以“夏天的雷雨”为主题的墙面装饰。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通过主题活动,不仅能将美术作品与墙面装饰有效地结合,更能深化主题、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与墙饰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
这样,利用美术作品将班级环境创设与美术活动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
二、充分利用环境,发挥区域环境在美术活动中的教育、娱乐作用
园内的每一部分都是幼儿在园常见的环境,我们要合理利用每一块地方,让幼儿通过同伴或老师的帮助,在活动中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功能,使之应景而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在各自的种植园地里种植芹菜、白菜、萝卜、番茄、丝瓜等,为幼儿美术作品提供素材。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环境创设,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因为这不仅仅有实物作为美术创作的参照,也大大的增加了娱乐性,让幼儿在观察、操作中掌握事物的形态、特征,在创作时更好地发挥。
如春天来临时,我带孩子们在班级的植物角中种植了花生,在孩子们的期盼下,花生渐渐地长大了,孩子们便三天两头去观察花生的茎叶。在布置“春天”的相关主题下,大部分孩子居然把花生茎叶画得栩栩如生。布置在主题墙上之后,仿佛真的有一片花生地陈设在班级。这让我确信:班级环境的利用对孩子美术活动产生正面影响,为班级环境创设画龙点睛。
【关键词】幼儿园;探究性活动;审美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研究性学习重构整个课程已成为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如:美国的“自然与社会研究”、英国的“设计学习”、法国的“综合学习”等等。所采用的方式之一就是“课题研究型学习”。所谓研究型学习是学生通过对知识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针对这种学习方式,幼儿园该如何操作呢?幼教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念: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发现一些知识比知道一些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幼儿园课程改革必须遵循这种大的改革背景,探究性游戏活动应运而生。由此可见,探究性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开展,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园建立生活、学习、游戏三合一探究性审美活动研究,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确立的。
探究性活动是以幼儿的自主性、探索性活动为基础,把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不仅改变了幼儿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是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个幼儿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幼儿的发展创造空间。因此,幼儿园的探究性活动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审美活动是一种灵活的、开放的、创造性活动,是情感的接纳和表现活动,是左右脑协调的活动,是适合幼儿特点及幼儿乐意接受的活动。幼儿园的审美教育主要以艺术活动为载体,艺术活动是实施审美教育即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幼儿期是艺术素养发展的黄金期,对塑造完美人格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以审美为主线,以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来培养幼儿探究意识为载体,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学会探索,在探索中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审美,使幼儿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们的实验假设是:如果我们以审美贯穿整个活动,给幼儿创设一种支持幼儿学习的宽容、轻松、积极的心理氛围,并给幼儿创设惊奇的活动场面,肯定备受幼儿欢迎。使教师引导幼儿真正进入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审美体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能力,形成幼儿独特的审美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基于以上假设和目的,我们设计了本实验。
1 实验的对象、方法和手段:
1.1 对象:从实验班确定30名幼儿为本实验对象。
1.2 方法:观察法、活动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综合归纳法。
1.3 手段:理论学习、观摩研讨、教案设计、案例记实、幼儿测试等。
2 实验的实施途径:
以唱歌教学和手工制作为切入点进行实验研究。
3 实施过程:
3.1 实验前期准备
3.1.1 理论学习:在实验实施前,我们对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了培训。首先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明确“教师为什么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应注意的问题”等。其次学习《纲要》,明确《纲要》三大艺术活动目标的提出,确定了探究性艺术审美活动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及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在生活、游戏、学习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审美乐趣,切实发挥艺术活动的教育功能。第三,学习有关探究性艺术活动的理论。明确实验目标及实验策略。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将探究性艺术活动建立在生活、学习、游戏三合一的审美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学习、游戏活动解决生活中有关审美活动的问题。同时让幼儿在探索各种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和审美表现力。将生活、学习、游戏三者结合起来,构建以幼儿探究活动为特征,以幼儿主体性发展为核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模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需要。有此而来,明确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使教师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实践活动在理性上得以验证。
3.1.2 前期测查:我们对实验班的幼儿采取观察法、活动法和统计法进行了艺术表现、操作水平以及幼儿的活动兴趣两方面的测查。了解幼儿进入艺术活动的反应、操作游戏材料、合作交流的水平等。用表格的形式对实验班幼儿进行全面统计。
3.2 全面实施阶段:为了确保实验教师正常开展工作,,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们作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 根据实验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2) 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内容,调控幼儿一日艺术活动时间。
(3) 要求教师根据一日活动目标,充分采用教学游戏、生活材料、自由表现三种形式来完成。时间、比例、顺序安排自然有序有机结合。
(4) 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并有分析及教育策略。
(5) 建立相关的学习和总结制度,如每周听实验教师教学活动并进行评课与指导,每月一次课题组研究学习;每月实验教师做课题总结等。
(6) 保证实验的必要经费,如组织实验教师外出学习。
(7) 建立实验资料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实验资料齐全,高质量完成实验任务。
3.3 总结验收阶段:经过近三年的实验研究,教师积累了大量实验材料。观察记录有40多人次,学习心得达2万余字,教育随笔40多篇,活动设计与反思近20多个,过程照片近百张。进入总结阶段后,实验教师开始收集整理实验材料。将各种观察记录、随笔、心得体会、优秀教育活动设计、录制的优秀教育活动等都进行归档,并开始参与实验报告的撰写工作,为申请成果鉴定奠定了基础。
4 实验成果:
4.1 理论探索
4.1.1 构建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内容。
(1)评价的原则:坚持正面评价;重视评价过程;重视评价体验。
(2)评价的方法:观察评价;量表评价;随机评价;个案评价;集体评估。
(3)评价的内容:①幼儿参与探究性艺术活动的态度。我们通过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的许多外显行为进行评价。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探究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主动提出探究设想,在探究中不怕困难和辛苦。②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合作精神。主要对幼儿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乐于帮助伙伴、主动和伙伴配合、能够倾听伙伴的意见。③幼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一是观察幼儿在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二是通过幼儿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的实际表现予以评价。三是通过幼儿参与活动前后的比较或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情况。
4.1.2 关注幼儿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观。
(1) 艺术教育应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本着这一原则我们调整和端正自身的价值取向,理性地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念。我们的观点是艺术教育的核心是艺术启蒙教育,其实质是完成艺术的审美,创美任务;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更加关注幼儿情感的培养和自我表达的满足,使幼儿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美的人。这将使幼儿受益终身。
(2) 幼儿教育应该尊重和满足每个幼儿的艺术审美需求。儿童天生喜欢艺术,他们容易对艺术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又往往带有情绪色彩,不稳定,易转移;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创造的结果,喜欢他人的赞许;同时每个幼儿都有其兴趣需要和艺术潜能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在活动中我们能够重视和尊重幼儿的差异,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能开发其艺术潜能。如宋默新小朋友喜欢演唱表现力很好,教师就培养其独唱能力,多次代表幼儿园参加演出,使其表演能力得以更大的提高。
4.2 实践探索
4.2.1 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是满足幼儿活动欲望的前提。要想充分满足幼儿的活动愿望,我们认为首先要提高幼儿的操作技能。为此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结合幼儿的生活,以游戏为主分阶段制定教育计划。(以剪贴为例)第一阶段:剪直线、曲线、弧线。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摸板,结合形象的语言,如剪直线教师称为剪面条、剪门帘、剪胡须等。剪曲线又称剪小蛇、剪大山、剪鳄鱼牙齿等。剪圆形又称为剪娃娃脸、糖葫芦等。教师结合游戏、讲故事等边玩边剪,寓教育乐,使幼儿轻松自如地积累了剪的经验。第二阶段:目测剪直线、曲线、弧线、以及辅助线。在幼儿原有基础上,教师提供纸张,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幼儿动手剪的自信心。如剪圆形--两个小尾巴亲亲嘴,剪三角形--三个好朋友手拉手。第三阶段:结合活动剪贴基本形状。教师根据具体活动如'汽车带我去旅行'、'快活的小鱼'等,为幼儿提供实物或模型,让幼儿观察,剪贴其形状。第四阶段:独立按物体特征剪贴。教师提供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将实物概括成图形,这样幼儿就可以自由创作了。
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际练习,幼儿的细小肌肉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些技能的提高一方面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激活了幼儿的创作欲望,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究力。满足了幼儿的活动愿望。
4.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是幼儿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发展的基础。幼儿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1) 结合季节设计活动。春天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用撕贴画的方式表现春天美。夏天选用'黄瓜'制作大鳄鱼。教师将鳄鱼模型摆在他们面前,在共同观察鳄鱼的嘴巴、牙齿、脚和长尾巴是什么形状的同时,讨论黄瓜哪一部分可以代替。在讨论过程中幼儿自然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互相讨论来共同制作大鳄鱼。有一位叫张静含的小朋友他将黄瓜籽作为鳄鱼的眼睛,扎到黄瓜的两侧,看起来水汪汪的大鳄鱼真是活灵活现。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做做玩玩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发展。
(2) 结合主题开展活动。在'交通工具'主题活动中,“我设计的飞机”活动,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一些废弃物品,如牙膏盒、烟盒、药盒、线绳、彩纸等。在这节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向以往给幼儿出示图片或模型、录象带等,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想象、所看所想设计自己喜欢的飞机,为幼儿提供较大的创造空间,幼儿正是在这宽松自由的氛围中,释放了他们全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了形状各异的'飞机'。使幼儿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 广泛开展区域性活动。如“糖果店”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糖纸和制糖材料,幼儿制作的糖果色彩不同、形状不同,不仅满足了幼儿玩的需求,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再如:当我国航天飞船飞入太空的消息传遍祖国大地时,国人无不为之振奋,孩子们同时也兴奋起来,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开展'我是一名航天员'活动,在活动区中幼儿利用搜集来的饮料瓶制作了航天飞船5号、6号、7号,形状各异,充满了幼儿对航天飞船的遐想和征服太空的愿望。
4.2.3 在生活、游戏、学习中培养幼儿探究合作意识是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发现新知的基本策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开展的探究活动主要以结伴探究和小组探究为主。这种分组合作开展不仅仅是有效的学习手段,还有助于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目的。在组织形式上,教师追求引导策略,注重从幼儿一日生活到方案设计到材料提供都是可以引起幼儿结伴探究,引发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使之产生探究的主题。由此使幼儿按兴趣结伴、合作探究的习惯得以形成。如在制作'彩色溜溜球'活动中,教师提供报纸、各种彩带,幼儿在制作中出现彩带缠在球上容易掉,原因是一个人缠彩带时把握不好,接下来幼儿纷纷找到合作伙伴,一个人把住报纸球,另一个人缠彩带,共同完成任务。所以说在生活、游戏、学习中培养幼儿探究合作意识是教师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发现新知的基本策略。
4.2.4 触发幼儿艺术兴趣萌生是幼儿对新的艺术活动的需求和期待的基本条件。幼儿艺术教育最有价值的是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及其在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情感体验。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幼儿很容易对艺术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这种兴趣多属于浅层次的,往往带有情绪色彩。从理论上讲,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把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艺术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因此我们认为激发兴趣需要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比如开始阶段要鼓动起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作灵感的活动;结束阶段要把幼儿的兴趣引向自我欣赏和获得满足感上,从而将兴趣延伸到对新的艺术活动的需求和期待中。
4.3 幼儿发展
4.3.1 在手工制作方面:通过近三年的实验,幼儿手工、绘画作品达百余种。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得以发展和开发,其作品多次获奖,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扬。
4.3.2 在演唱方面:通过独唱、表演唱、大合唱等形式,幼儿的演唱水平大大提高,多次代表幼儿园对外演出,获得很好的评价。
4.3.3 幼儿探究性品质的迁移。实验组的幼儿其动手能力和表演能力的提高,不仅仅表现在技能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丰富而有趣的活动创设,幼儿的探究品质即兴趣、情感、态度、意志等逐步形成。而且这些品质已经迁移到了幼儿其他学习之中。这也是本次实验结果之一。
教师通过观察、统计,有84.87%的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更加强烈;有78.99%的幼儿更善于合作,喜欢交往;有58.60%的幼儿意志力有所增强。以上这些方面不仅表现在艺术领域,还迁移到其他领域,如健康领域,幼儿制作的投掷物'彩色的溜溜球'非常精美,表现出了很强的动手能力和极大的耐力。在制作过程中,由于在球上面缠彩条一个人不好把握,多数幼儿都是合作完成的。在科学领域中幼儿的观察力、探究欲望以及耐力都表现非常突出。如在'好看的蜘蛛'活动中,他们不厌其烦地寻找蜘蛛--观察蜘蛛--查找蜘蛛材料--讨论蜘蛛--制作蜘蛛。
5 结论:
在本实验范围内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5.1 在幼儿园开展探究性艺术审美活动的研究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表现力是可行的,训练的效果是可以迁移的。
5.2 实验对幼儿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发展有明显提高。
5.3 实验效果与被试者原有的艺术水平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秀伟 《幼儿园教育活设计与指导》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3] 裴娣娜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64-0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声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为基础,为幼儿园教育见实习、毕业设计等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艺术教育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艺术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割裂零碎。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各类型的活动缺少整合和领域渗透,因而学生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出现内容零碎和割裂的问题,缺少对幼儿经验的整合。同时,教学的实施仅仅关注引导学生设计和实施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集体教学活动,忽视了对学前儿童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的艺术指导,导致学生只会在集体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把握幼儿艺术发展,极少关注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去引导幼儿艺术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环节,教学的重难点仅仅落在知识层面而非行为能力层面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主动性不足,缺乏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在实践中难以设计和组织高质量的艺术活动。
(三)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践环节少,且少有的课程实践主要安排在课内完成,形式单一。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导致学生可以用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较少,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在实践中运用,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期末考查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占比非常低。在评价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际教学水平。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对教师评价指标的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和结果较少有发言权,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出现松散懒惰的现象。
二、对策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为了避免课程内容割裂零碎问题,首先开展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幼儿教师的工作过程。同时,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研讨,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反馈,摒弃传统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章节”式的学科内容体系,以真实职业活动为课程内容主线,最终将课程内容整合为设计实施歌唱活动、设计实施韵律活动、设计实施打击乐活动、设计实施音乐欣赏活动、设计实施绘画活动、设计实施手工活动、设计实施美术欣赏活动、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等8个学习模块(包含14项学习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结合当前幼儿园现行使用的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园课程统整的特点,重点理解艺术与其他领域统整的综合活动特点及统整原理,并且能够根据艺术综合活动的原理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此外,在各学习模块中渗透区域游戏。如音乐区、美术区的设计与指导以及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美,表现与创造美。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安排学习任务,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使学生设计和实施艺术活动的能力在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完成中不断提高。如设计实施歌唱活动,第一次任务是教师指定优秀的歌唱活动教案,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第二次任务提高难度,指定年龄班、题材,设计教案并模拟组织教学活动,第三次任务可再次提高难度,学生自选年龄班和题材,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素材特点设计教案并实施活动。
(二)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实施中,构建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每项任务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五个阶段组成。在下一个任务的资讯阶段,会对上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更高的任务要求。以设计实施歌唱教学活动为例:(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借助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归纳总结相关原理,教师适时进行讲解。(2)决策阶段,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教师布置的任务。(3)计划阶段,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明?_自己在本次任务中的角色,经过多次研讨制定出活动方案。(4)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设计、制作教具,进行组内试教,组内成员都参与试教,每次试教结束后其他成员提出建议。(5)检查与评估阶段,教师随机抽取一人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自评,接着进行小组互评,其他小组对该活动进行评价,指出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帮助学生提升经验,为下一任务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以“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了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教育情景,提高学生设计和组织幼儿园艺术活动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精选幼儿园艺术活动教案、教学活动录像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的要求和教学实施的要点。同时,引导学生迁移所学的知识与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避免以往教学中学与用相脱节的弊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情景模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创设相应的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演示、模拟组织片段教学或在实训室中模拟组织完整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教师角色”意识,锻炼教态、语言、提问、教育机智、活动组织以及与幼儿沟通等能力,帮助学生“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三)拓宽课程实践途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校内实训――模拟教学。校内的仿真实训室模拟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配备幼儿桌椅、移动黑板、钢琴等设施设备。在学习课程之初安排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艺术活动方案设计、制作教具、组内试教,最后每组选取一人扮演幼儿教师模拟组织活动。为了避免“表演式”的试教,由非本组成员扮演幼儿。在模拟的幼儿园教学情景中进行实践,有助于提升其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2.校外实训――实景演练。充分利用学生到幼儿园教育见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足,迅速提高艺术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教师在学生见实习前布置实践任务,如以见实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人担任主教,其他作为助教,共同组织实施活动。第一,活动实施前,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本班幼儿能力及经验,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课堂所学,商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过程,写出详细教案。第二,请指导老师(幼儿园或本校均可)审阅教案、提出建议,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到场观看活动实施并给予指导。第三,活动实施时,全组同学全程参与,分工协作,注意观察和记录活动实施的情况,用摄录设备记录整个活动过程,便于实习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活动研讨与交流。第四,活动实施后,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与全组同学共同评议活动,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对活动的反思和指导老师对活动的评议。第五,将教案、反思、评议于见实习结束交给任课老师批阅,教师选取典型的活动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摩研讨,并做进一步的指导。
3.以赛促改――举办教学技能大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可选拔学生参加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学校和系部每年会组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说课和模拟上课三个部分。比赛分班级选拔赛、系级初赛和决赛、校级决赛几个阶段进行,系级决赛和校级决赛邀请广西优质园园长作为点评嘉宾,对学生的参赛表现进行全面点评。学生通过参赛,能直观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通过观摩他人比赛能找到差距,进一步激发课程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艺术主题活动;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2.009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2-021-04 收稿日期:2012-01-10
艺术主题活动主要是以综合性和艺术化为主要特征的主题活动,课程从艺术学科着手,着重体现艺术领域中音乐、美术、文学等门类的渗透与整合,又考虑艺术领域与健康、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的相互沟通与融合,和其他主题活动有别的是,艺术主题活动不仅关注幼儿艺术技能和审美经验的提高,更强调综合艺术教育的作用,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多种艺术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幼儿整体的有机发展,最终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积极态度。
本着“教育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艺术主题活动的构建也必须是生活化的,“生活取向”是艺术主题活动的核心所在,为此,在主题活动网络设计与构建中,我们着眼于幼儿的现实生活,并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充分挖掘主题内容的艺术价值,并以多种方式展开主题网络,通过系统性建构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帮助幼儿获得更长远的发展价值。
一、确定主题内容,彰显生活化教育新主张
生活处处皆教育,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隐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化的内容选择不仅要考虑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且要做到有意识的取舍,关注幼儿对生活内容的兴趣点、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内容中所隐含的艺术元素。
以上这些主题内容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不仅包含了大量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而且还渗透着情感体验、审美表达、创造想象等发展价值,进而诠释出生活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艺术中的许多要素都可以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发现它们的原型,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但可以丰富幼儿的艺术感受和体验,提高幼儿艺术感知能力,而且能使幼儿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
二、梳理主题概念,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围绕主题内容,确定主题概念和相关经验是前提。主题概念网又叫“概念图”,是美国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个方法,它的出现源于教学需要,这里的主题概念也就是通过在相关概念之间建立直观的联系来帮助幼儿掌握和巩固新知识。只有当孩子们在不同的但是相互关联的概念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之后,他们才能融会贯通,才能达到知识的迁移,才能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在建构主题活动网络时,我们重视关注幼儿对主题内容的概念认识,并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发展需求进行梳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例图1:《秋》艺术主题活动网络
在《秋》艺术主题活动网络建构中,我们分别在小中大年龄段进行了主题概念的梳理,通过询问、谈话、观察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兴趣点、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幼儿对秋天的概念显然是不同的、上图中呈现的是小班幼儿的概念网,可以看出小班的孩子对秋天的认识已涉及天气、动植物,但更多的是兴趣点还集中在树叶上,大部分孩子提到了树叶的形状、颜色以及飘落的样子。由此,我们确定了小班艺术主题活动“秋之叶”、中班艺术主题活动“秋之彩”、大班艺术主题活动“秋之乐”(中大班概念网略),从3个不同的主题内容切入,以顺应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
三、挖掘主题活动的艺术核心价值
在形成主题概念网之后,下一步就是制定主题活动目标。艺术主题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主题活动,它更注重从美学的角度去挖掘艺术美的要素,艺术主题活动的主题目标包括:主题背景、艺术价值和发展目标。艺术核心价值的确定,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内容背后的艺术教育资源,明确艺术教育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培养目标,从而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实施。
例:《春》主题活动的小中大各年龄段的艺术核心价值
小班:春天是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季节,花儿的绚丽多彩,草儿的摇曳多姿,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色彩缤纷的世界。身临其境的观察、欣赏,能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兴趣;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法,能为幼儿提供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机会,促进幼儿表达、表现、创造等能力的发展。
中班:春天里,动植物朋友的生长变化能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兴趣,幼儿通过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柔美、舒展、快慢等不同音乐的性质,给予孩子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及创造表现的空间,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帮助幼儿获得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等艺术能力的提高。
大班:以春天的植物和多彩的风筝为主题活动,融入了大量艺术元素,这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感官来感知春天,萌发创造表现的激情。孩子在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中,会对春天有更立体、更丰富的感受和认识。
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对生活的不同经验和发展水平,小中大年龄段分别从3个切入点进入主题,小班围绕春天的色彩、中班突出春天的动植物、大班以植物和风筝为主线,在相应的内容中又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艺术能力来确定艺术核心价值,不仅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欣赏美、感受美,并通过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式来表现美,创造美,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寻找美、发现美的能力。
四、以多种方式展开主题活动网络
围绕其主题概念和主题目标,主题活动网络的搭建不仅应关注不同门类的艺术活动形式,关注五大领域内容的渗透和整合,更应根据主题内容本身的特点,采取多种主题活动展开方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
1.抓住艺术特性要素
例图2:小班《红黄蓝变变变》艺术主题活动网络
由图2可见:主题内容凸显的是色彩艺术,抓住“红黄蓝”色彩元素,以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展开主题活动网络,在多样化美术活动的形式下,将语言、音乐等不同艺术表现方式进行融合,从多元化的角度呈现色彩的美,在色彩感受、欣赏、表现和创作的层层递进中,帮助幼儿逐步丰富和积累对色彩美的认知经验,发展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对色彩的表现欲望和兴趣。
2.关注幼儿经验发展
例图3:大班《纸的艺术》艺术主题活动网络
由图3可见:主题内容“纸的艺术”具有极其鲜明的操作性,艺术活动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让幼儿与纸的多种操作活动,充分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内容。在分析大班幼儿现有学习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同时,关注各个活动之间幼儿经验的发展、嫁接、迁移和创造性运用。比如,在“礼物包装师”活动中获得了各种操作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在“报纸小人”“小小设计师”等活动中得到更多表现的机会。艺术能力和学习经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活动中幼儿学习经验的有效嫁接能保证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
3.学科领域有机渗透
例图4:《过新年》主题活动
中,小班《红红火火》艺术主题活动网络
如图4可见,主题内容“新年”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综合性,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以“红色”为线索展开主题脉络,对其所包含的与五大领域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切合幼儿经验的有价值的内容,既关注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又考虑各个学科领域的渗透,活动之间彼此关联、前后递进、有机渗透,让幼儿在寻找红色、欣赏红色、探索红色、表现红色等一系列活动中,整体性建构认知经验,体验红色带来的视觉美感以及中国红吉祥和祝福的含义。
五、主题活动建构凸显系统性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关注主题活动构建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纲要》精神,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既关注主题活动中幼儿前后经验的发展性,又强调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目标和能力水水平,让主题活动网络凸显系统性。下图为《秋》艺术主题活动中,小中大各年龄段分别构建的艺术主题活动网络:《秋之叶》《秋之彩》和《秋之乐》。
例图5:小班《秋之叶》艺术主题活动
例图6:中班《秋之彩》艺术主题活动
例图7:大班《秋之乐》艺术主题活动
一、邕宁壮族八音等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
所谓“八音”,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将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D、铙)、石(磬)、丝(琴、瑟)、竹(箫、})、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恰)八类,即八音。邕宁壮族八音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乐器组成,曾受“广州八音”文化影响,后又吸收了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步演变成今日以唢呐演奏为主,打击乐为辅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有“八音一响,喜事连连”一说,可见该艺术形式在当年的流行盛况。1983年,邕宁县文化局组织文艺专干深入农村开展文艺辅导活动,对壮族八音这一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加工,组建起以农民为主的百人“邕宁农民八音队”,形成了更具浓郁民族气息和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综合性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在原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器基础上,增添了四人齐擂的大鼓、师公“岳”鼓、壮家姑娘喜爱吹奏的无孔笛,另外加入壮族人民喜欢唱的壮族山歌“嘹”调、彩调、采茶调等,在单纯吹打表演的基础上配以“抬花轿”、背新娘、师公舞、“岳”鼓舞、舞春牛等民族风情表演,并在演奏内容上创作了一批热烈欢快的新曲目。此后,邕宁农民八音队每年都出现在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上,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和当地百姓,还应邀参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迎宾和表演活动,在中外嘉宾心目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今,邕宁壮族八音已经成为邕宁的“文化品牌”。
尽管邕宁壮族八音等本土民间艺术形式在政府层面受到了格外的保护,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些民间艺术与当代的年轻人和孩子都有相当的距离。
二、在艺术教育领域融入民间民俗文化的实践探索
(一)广泛搜集邕宁民间文化中的艺术素材
为了把邕宁本土优秀的民间艺术融入我们的园本课程,我们两个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集、民间采风等方式,收集到大量民间民俗音乐的音像及文字资料,包括一些邕宁原生态的山歌、歌谣、舞蹈等。我们组织教师走访邕宁区文体局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向他们了解邕宁各地特有音乐形式的传承情况;走访邕宁区花婆节研究会,了解花婆节节庆活动内容;前往邕宁区最负盛名的“八音之乡”――蒲庙镇那路村,在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乡八音传承培训基地那路小学调研、学习,并走访了壮族八音第六代传人黄才定老人;到“嘹山歌之乡”新江镇那蒙村,在那蒙完小向素有乡村百灵鸟之称的潘碧清老师了解、学习嘹山歌的知识和唱法;等等。
每年一届的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更是我们学习采风的良机,每次我们都会派老师去现场观摩、拍照、记录。
(二)选择适合的素材,融入艺术领域园本课程
保育院的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和游戏活动中。本土的民间艺术虽然来源于本土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艺术都是适合幼儿的,关键在于幼儿对它们是否熟悉和感兴趣。如果艺术形象鲜明、生动,便容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唤起幼儿欣赏和表演的兴趣。
1.音乐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首先挑选那些幼儿感兴趣的、浅显易懂的素材,直接应用于我们的园本课程。如白话歌曲《大西瓜》《花婆送福》,嘹山歌《星星》,白话童谣《团团转》《点虫虫》,舞蹈《鲤鱼与白鹤》《蚂y舞》等。这些音乐作品,内容生动,艺术形象特点鲜明。如:嘹山歌《星星》是用方言演唱的,歌词诙谐有趣,歌曲旋律中透着民间艺术的特有魅力;舞蹈《鲤鱼与白鹤》有角色、有情节,艺术形象鲜明,表演者的表情诙谐有趣,舞美造型独特、新颖。其次是筛选、整理、改编一些成年人所参与的、稍显陈旧或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的艺术活动素材,使之更具时代感,更易于被幼儿接受。如:民间流行的《花婆送福》歌曲原来的歌词较长,幼儿不易理解和记忆,旋律也不够美,我们从中截选了一段幼儿易于理解和演唱的词、曲,稍加改编,使之有说有唱,非常适合幼儿演唱,深受幼儿喜爱;大班舞蹈《鲤鱼与白鹤》是根据邕宁区百济乡一带的一个传说故事改编的,原来是成人舞曲,音乐旋律多变,舞蹈动作难度较大,我们先从舞曲中截选了一段快慢分明、生动有趣的音乐并稍加编辑,再简化原来的舞蹈动作,配上鲤鱼和白鹤的动作,改编成了幼儿喜欢和易于接受的幼儿舞蹈。这样的舞蹈编排工作,对专业的要求较高,但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总算小有收获。
2.美术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征,选编了那些幼儿易于接受、有助于提升他们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课程内容。如大班综合艺术活动《春牛》,引导幼儿用莲藕、杨桃等材料给春牛设计花纹,不但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还可以让幼儿在自由创作之后,把自己制作好的春牛舞起来,合作活动的氛围非常热烈。
(三)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
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隐性课程,创设环境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营造民间艺术教育的氛围,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
1.在特定区域创设兼具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双重功能的互动式环境。我们巧妙利用楼梯、走廊、墙面、门窗和房梁等空间位置,布置了大量含有邕宁民间元素的手工艺术作品,有春牛五谷庆丰收图、竹匾花婆脸谱、农家小竹楼图、布艺画、蓝印花布、泥塑、创意草帽、创意蒲扇等,为幼儿营造一种民间艺术的氛围,丰富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感受。此外,我们还在幼儿园的创意空间提供了竹筒、稻草、五谷、布艺、竹匾、蒲扇、灯笼、草帽、藤艺、石子、种子、树叶、瓶子、纸筒等材料,让幼儿与环境中的材料充分互动,鼓励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通过自主绘画、剪贴、拓印、编、捏等方式“创作”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力。我班乐乐一直对美术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动手,说自己不会画画,但是在这个丰富的创意环境中,他主动选择喜欢的石头进行涂鸦,涂得很专注,作品完成后还很兴奋地拿给其他小朋友欣赏,并慢慢爱上了美术活动。还有一些小朋友,在教室里画画时喜欢模仿别人,在创意坊欣赏了别人的艺术作品后,竟脑洞大开,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了。
2.在开放式区域为幼儿的艺术创作体验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把民俗音乐室创设成开放式的活动区。每个星期、每个班级都会有一至两次的区域活动时间,幼儿可以在里面选择喜欢的活动区角,自由地舞动、吹打、唱跳,分享快乐,提高自信。我们的“民俗音乐室”以“邕宁八音文化”为主线,通过图片、墙饰等把邕宁民俗文化如《水上婚礼》《壮乡歌舞乐》《抢花炮》《龙狮庆丰年》等展现出来,让幼儿进到音乐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在民俗音乐室,我们还创设了“小小音乐室”“妆扮区”“龙狮庆丰年”“壮乡歌舞乐”“表演区”等几个区角,每个区角都有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妆扮区”有各种民族服饰、现代服饰、环保自制服饰和化妆品,“龙狮庆丰年”区有大鼓、竹筒鼓、锣、镲、唢呐等乐器以及我院老师自制的竹龙、纸龙、狮子、春牛等音乐活动材料。
3.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活动中,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本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如:将本土音乐融入各年龄段的早操,配合体育老师创编《簸箕操》《铜鼓操》等;利用晨间、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民间民俗歌谣、乐曲等;亲子运动会上运用自制的“纸龙”“布龙”“竹龙”“牛头”“狮子”等道具开展《龙戏珠》《舞春牛》《狮王争霸》等游戏活动。
最后,引导幼儿直接参与到本土的特色民俗活动中,让幼儿直接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如一年一度的“花婆节”活动极富地方特色,我们会告诉家长带上幼儿,让幼儿实地欣赏独特的民间表演和民间趣味竞技活动以加深认识,再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去再现“花婆节”的热闹景象。
(四)开发适合的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
《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遵从这些基本原则,我们以邕宁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兴趣,发展幼儿人格。
1.音乐教育要用音乐打动和陶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将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当中,让幼儿得到美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传承本土的音乐文化。表1为我院大班“舞蹈《鲤鱼白鹤》”的活动教学案例。
2.美术教育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与节日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如:结合邕宁八音文化艺术节我们设计了“我的小铜鼓”手工装饰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铜鼓,知道铜鼓是八音艺术节的主要乐器;农历三月十二是邕宁传统的花婆节,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漂亮的花婆脸谱”绘画活动,初步激发幼儿对花婆文化的兴趣,将花婆“乐施好善,济贫扶困”的精神植入幼儿的心里;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上有个花灯会,我们便设计了一个亲子“创意花灯”手工活动,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传播环保理念;结合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我们设计了“五色糯米饭”手工撕贴活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庆期间,我们设计了“创意龙”“春牛”“我的小花炮”等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便于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表2为我院美术教研组开发的系列民俗文化美术课程。
【关键词】艺术氛围;恰当引导;乐在其中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92-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美化自己和生活。这就要求幼儿艺术教育要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促进幼儿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任务,是确定教育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 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本文想着重谈谈与音乐教育 密切相关的音乐艺术特殊性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1 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 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无论 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 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 ,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 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 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 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 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 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 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2 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
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 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 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 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 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 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 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 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3 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 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 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 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 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 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为了叙述方便、把音乐艺术主要的特殊性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它们是互有联系、互相 影响的。如,正因为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的艺术,因此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不能 发出音响,必须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乐产生社会的、教育的影响。正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有传情达 意的功能,而且声音与人的情感活动都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所以音乐不仅能抒发、激励、表达人的喜怒哀 乐各种感情,还能表达感情的发展变化。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目的是更有力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长, 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促进儿童发展。
1.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无论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2.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3.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延伸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这是剪纸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为幼儿创设富有浓厚民间剪纸艺术的视觉环境非常重要,它能使幼儿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美的熏陶。
1.1创设开放式的环境
我们布置了幼儿园剪纸长廊,创设开放式的环境,引导幼儿“观察—欣赏—感受”。首先由课题组的成员对当地民间剪纸艺人陈金、林桃、黄素等老一辈民间剪纸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仿剪,并将仿剪作品布置成长廊进行展览,同时在楼道两旁、教室走廊布置中、大班幼儿创作的剪纸作品。真实而又有趣的情境,让幼儿能够欣赏到家乡著名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和同龄人的剪纸作品,从而感受到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丰富和优美,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激发了幼儿对民间剪纸的好奇心和参与学习的兴趣。
1.2创设个性化的空间
为了唤起幼儿探索的欲望,我们还在班级设置了剪纸展区,创设个性化的空间,如:“剪一剪变一变”、“剪纸乐”、“剪趣”等等,把每一个幼儿的剪纸作品在展板上展出,尝试创设让幼儿能与之“对话”的环境,引导幼儿探索—参与—共鸣。实践证明,有幼儿参与的环境更加让幼儿有欣赏、研究的兴趣,也更能调动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关注。
2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法
这是剪纸教学活动的进行阶段。首先,是小班的撕剪——“阶梯式”剪纸培养的起点。小班以撕纸为主,运用撕纸活动锻炼手指肌肉的灵活及力度。刚开始的几次活动,我们先安排幼儿任意地撕纸。渐渐地在以后的活动中,逐步提高要求,不但要撕成长条,还必须粗、细均匀,中间不断开。为了让幼儿练习撕出图形,我们在图形边缘用缝纫机车出小孔,让幼儿沿着边缘撕出图形。撕纸内容主要以幼儿喜欢的水果、花儿、小动物为主,只要求幼儿撕出简单的图形。小班下学期,我们设立了剪纸活动区域,提供给各种废纸和剪刀,让幼儿自由地、宽松地进行剪剪,粘粘。幼儿会使用剪刀后,我们又为幼儿准备了充足的辅助材料,如:蜡光纸、颜料、毛线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丰富剪纸内容。
其次是中班的折剪,这是“剪”的第二阶段。折剪又分为对折剪纸和多层折叠剪纸。根据漳浦民间剪纸在构图上对称平衡及表现手法上的阳剪为主,阴剪为辅的特点,我们在中班上学期先让幼儿进行对折剪纸,学习设计二方连续纹样,下学期再进行多层折叠剪,进一步学习设计多方连续纹样。同时,我们还根据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每个活动设置难、中、易三种教学点,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准备不同的材料,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每个幼儿在该项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达到提高创造力的目的。
最后是大班的创意剪。进入“剪”的第三阶段后,大班幼儿小肌肉发展与协调能力发展较好,也掌握了一定的剪纸技巧。大班上学期,我们把剪纸教学重点放在构图的学习和图案的设计上,让幼儿学会知识的迁移。
3把民间剪纸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这是剪纸教学活动的发展阶段。如何把剪纸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这是一个突破点,也是“阶梯式”剪纸活动开展的升华。为了能让幼儿大胆地想象,自由地发挥,我们把剪纸活动与幼儿园的主题活动、领域活动、区域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感受剪纸艺术美的魅力。如主题活动中,我们以“家乡的剪纸”为主题切入点,从“剪纸知多少”、“剪纸变变变”和“剪纸的用处多”等方面制定主题活动网络图,设计一系列剪纸活动,通过欣赏、了解、自主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逐层深入,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在领域活动中,我们把剪纸活动与各领域相结合,通过区域活动、创造性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