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5 10:13: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安全工作 管理模式 具体措施
1.领导分工精细化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明确各自责任,夯实安全任务,把上级每次安全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到每位教师,确保学校平安。我校始终坚持以中央、省、市、县的一系列有关安全工作重要批示及有关会议精神为指导思想,以“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实”为自我要求,真正做到面面俱到,以面促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责任落到实处,工作做到细处,齐抓共管,确保学校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2.落实制度精细化
以制度为纲,以落实为要。学校公布了“安全工作问责制度”,实施了“学生安全全员目标责任制度”,建立教师值班制度等二十多项安全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若因,造成事故,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决不迁就。从思想上为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由校长负责,将安全工作列入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制定各类安全预案,学校建立事故处置领导小组,制定了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加大了对学校安全事故的处理,及时化解学校师生存在的矛盾,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做到管理处置有序。
3.签订责任精细化
学校始终坚决贯彻执行市教育局下发的有关学校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及学校安全工作的各项规定,从校长、副校长、中层、教职工到学生、到家长,层层签订《安全全员目标责任书》,形成一岗双责、全员目标、全员责任、全程管理的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班主任每学期都要作出本班切实可行的班级安全教育工作计划和总结,切实将安全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学校也将此项工作的考核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参数。
4.安全设施精细化
校园安全设施直接牵扯到师生的安全。近几年来我校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安全设施建设,先后配备了电警棍、警用钢叉、橡胶棍、辣椒水、盾牌、隔离堆和对讲机等警用器械在重点部位安装里红外线报警系统;在原有的监控系统基础上,又增加了监控设施并与派出所联网,安装了24个高强摄像头,实现校园全覆盖监控;在警务室设立校园监控室,安排专人值班,实现了校园24小时监控,使校园内不留安全死角。
二、推行程序化工作
1.学习法规程序化
我校每周组织教师利用例会,学生利用班会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精神,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使安全工作人人关心,处处把关,形成良好的安全防范氛围和环境。
2.家校沟通程序化
学校非常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每当遇到学校举办大型活动、教育教学活动的调整及在每学期的开学、放假典礼会上及大型节假日放假前,我校会对师生的安全提出具体要求,并向每个家长发出《致家长的信》并签订《假期安全公约》,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为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协同作战的桥梁。
3.隐患排查程序化
在校园的安全防范工作中,我校始终坚持首先确保教育教学设施的绝对安全。重视校舍安全、设备安全、道路安全、防火防盗安全、用电安全、食品安全等,做到防患于未然。从硬件设施上防范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坚决杜绝安全事故隐患。学校在重点功能室安装了消防器材、监控器材;安全科每天对学校的用电、楼房、卫生进行巡查。分管领导不定期进行严格检查,保证了全校师生的身心安全。
4.教师值班程序化
每天两名领导带班,四名教师同一起保安值班。早、中、晚提前半小时到大门口值班确保学生安全秩序的上学放学。带班领导及时填写值班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好的建议给于采纳,付诸实施。特别是楼道内的值班,有效的杜绝了学生课间打闹、楼梯上下秩序学生安全违纪问题。节假日安排学校领导和教师值班护校,保证节假日期间学校财产安全。
5.应急演练程序化
我校决定每学年举行6次应急疏散演练。分别在3月29日、5月12日、6月25日、10月25日、11月9日、12月20日各举行1次。学校在大厅和每个教室制作、张贴了疏散图,在教学楼和校园对疏散路线进行了详细标识。通过演练全校师生能够准确识别各种预防和逃生信号,确保师生掌握逃生技能。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师生们从教学楼到安全地点速度一次比一次快,所用时间一次比一次少,成绩可喜可贺。
三、坚持创新化育人
1.安全教育创新化
首先上好安全课,做到“三有”,即有教师、教案、作业。安全课上要加强学生的教育,促进安全意识提高和自护自救能力的增强。我们以安全教育为重点,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特别是抓好交通、逃生演习等的安全教育。再次,每周确定一个安全主题。每周都围绕安全主题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形成多样化的安全课。
2.心理咨询创新化
我校每周四课外活动定为我校的心理咨询日,有经验丰富的具有资质的副校长亲自坐诊,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排忧解难。及时观察、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现问题,立即与班主任、学生家长协商解决,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3.宣传防范创新化
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反对、崇尚文明》和《中小学安全管理细则》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学校利用宣传栏、广播进行普法宣传。定期聘请司法部门的专家来我校做法律报告。学校对黑板报、宣传栏进行评比,使学生在宣传活动中掌握法律法规。
4.特殊日子创新化
把每年的5月12日定为我校的地震逃生演习日,11月9日订为我校的消防日,并在当日进行安全防范演练。使学生不忘国难,心系祖国,为祖国繁荣而努力学习。
5.家校联手安全工作创新化
关键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 课堂实践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科学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课堂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对抗性,立足课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此发现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借助实践案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训氛围之中,对抗式的激烈气氛能够使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头脑风暴,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2]。经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案例法的一种,同样具有案例教学的所有优点,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苏格拉底问答式或讨论式,教师或学生通过特有的案例,对案例本身及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有较为规范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抓住和利用案例中的“对抗性”,将“现场招标”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像真实的招标一样,对同一个规划或管理项目不同的备选方案进行抗辩。大量的实践已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施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析,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序
“对抗式”案例教学与案例教学在程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关键在于对抗性如何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分三个步骤进行。[3]
1.典型案例的选择。“对抗式”案例教学的对抗性要求教师或学生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对抗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案例的典型性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意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有足够的分析价值,可引发出多种类型的复杂问题,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启迪。在“对抗式”案例中,若学生要在抗辩中战胜对方,“对抗性”案例的选择就是关键。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课堂实践。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抗辩是“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案例的辩论可以是分组进行,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也可以由个人负责案例的陈述,其他同学自由选择观点,进行混合式辩论。整个课堂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进行。教师可以在适当时候,发挥其主导作用,提一些建议,提醒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理论,但不能具体提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以给一些提示,增强案例的对抗性,活跃课堂气氛。
3.对案例的总结。学生在对抗发言中,对案例的分析是否正确、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概念理解和使用是否得当、对抗双方谁的分析更正确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中要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探析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在期中进行,因为此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尤其是作为课程实践的主体,为了保证课堂中对抗的精彩,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分析、研究案例,预习课程内容,查找资料,撰写发言稿。而做这些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前半学期的课程学习则是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必要途径。
在温州医学院2012-2013第一学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实践中,由学生自行选择课堂实践的模式,最终选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的选择与撰写,由小组中一人进行案例的陈述。辩论的进行,由小组成员对抗其他学生。整个课堂实践中,学生认真聆听案例的陈述,并按照需要做一定的笔录。陈述完成后,由台下学生对小组成员进行提问,问题主要围绕案例进行,可适当做一些扩展,每个案例的论辩限制在20分钟内完成。论辩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案例的总结和评价。
课程实施反馈中,学生一致认为“对抗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加强互相之间的协作能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观察,也可以明显看出,“对抗式”案例教学前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后半学期的课堂授课中,学生更加愿意思考问题,积极跟教师进行交流,学生互相之间也会因某个知识点进行辨析,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普遍觉得辩论的过程中,课堂时间过得特别快,意犹未尽。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同时从枯燥而单调的纯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能够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事件和问题。课堂实践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大大增强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课堂实践证实“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问题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但要取得较好的课堂实践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较好的专业背景,因此建议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使学生能有效针对案例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及时总结和评价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张秉福,许日才.“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516).
[2]宋军.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与角色分析[J].学理论,2010,(27).
交通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交叉口的精细化改善思路。
关键词:城市交通;精细化;交通设计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小汽车保有量的飞速上升,城市道路交通需求急剧增长,城市交通问题如交通拥堵等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人们
的正常出行,也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形象,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路网的交通容量,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已成为交通管理者面临的一大课题。交通设施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步伐、投资巨大、拆迁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大手笔的工程手段来解决交通问题越来越不经济,设计人员只有挖掘现有交通设施潜力,提高其使用效率,通过精细化的优化设计来解决交通压力大的问题。
1.交通精细化设计理念
缓和城市交通压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增建、扩建交通设施,然而,交通设施的建设速度往往跟不上交通量的增长速度,虽然在建成后短期内交通拥堵会有所缓解,但由于通行能力的增加会诱增更多的交通量,重新出现拥堵现象。在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常态的今天,通过大规模的工程手段来解决交通问题的局限性也越发明显―――交通设施供给满足不了需求、投资巨大、拆迁难度大、环境受影响等。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能以较小投入和代价达到较好效果的交通改善措施。精细化交通设计的主旨思想是在交通工程设计与实施中更多地关注细节问题,对城市交通微观层面的问题进行改造。主要包括交叉口精细化设计、区域和路段合理的交通组织、公共交通设施合理布设等,全面挖掘城市已有道路交通潜能、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尽量减少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保证交通的有序与畅通,达到充分发挥路网功能和改善交通拥堵的目的。
2.现代化城市的交通特征
2.1 交通潮汐现象明显,昼夜交通量反差大
城区高度的商业和办公集中与城区有限的居住容量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使得城区道路交通昼夜差异大,交通流时间和空间上集聚,早晚高峰时段,特别是进出城区的主要通道上,交通压力大,早晚高峰拥堵严重。
2.2 交通流量大,饱和度高,服务水平低
由于城市强大的交通吸引能力,产生了大量的集散交通;同时,由于部分主干道贯穿整座城市,穿过通也集中在这些道路上。城区的集散交通量与穿过通量的叠加,使得城区交通流量大,饱和度高,服务水平低。
2.3 慢行交通流量大,机非混行严重
城区的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出行量大,在交叉口,机、非、人交织在一起,既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又影晌交叉口通行能力。另外,商业步行街的设置,吸引大量购物客流,使得商业街旁交叉口的行人、非机动车和公交车的流量非常大。
2.4 交叉口用地条件有限,周边建筑集散交通干扰大
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大弊端就是商场、酒店、宾馆等高交通吸引建筑均习惯布置在交叉口的四角,交叉口周边设施产生的集散交通与交叉口干道上的通过通混合。商业功能与交通功能的综合,使得城区交叉口拥堵异常且拓宽改造与交通规范管理难度大。
3. 精细化交通设计的主要手段
精细化交通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挖掘道路交通潜能,针对城市道路微观层面的各类交通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精细化交通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3.1机动车交通精细化
机动车车道的设计要保证机动车通行的连续性与安全性,避免与行人、非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还要尽量减轻机动车流之间的冲突与交织。路段单车道度应根据行驶车辆的车型和设计车速来确定。一般而言,城市道路车道最大宽度不宜超过3.5 m,最小宽度不宜低于 3.0 m;对于靠近中央分隔带、机非隔离带人行道的机动车道,其外侧应有不低于0.25 m宽的安全距离。对于平面交叉口,拥堵现象主要是进出交叉口的车道数与路段上的车道数不匹配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一般是在交叉口的进口道处通过偏移车道中心线的方式来增加进口车道数;对于偏移车道中心线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则需视情况在控制车速的前提下,适当减小单车道宽度来增加车道数,可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
3.2 非机动车交通精细化改善
城市的非机动车流量很大,其通行特别是交叉口左转问题是难题。非机动的通行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同相位两次过街;二是左转非机动车与左转机动车同相位。因此,交叉口非机动车右转时应尽量实现其与右转机动车之间的隔离,减少交通冲突。
3.3 行人通道交通精细化改善
一般情况下,当过街流量较大时,人行横道宽度设置在8~10 m;过街流量较小时,人行横道宽度可设置在5~7 m,尽量节省空间资源。当行人过街横道大于15 m时,应增设行人过街安全岛。在商业区和人流最密集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具体条件设置行人过街地道或行人过街天桥。交叉口人行道的无障碍设计,明确、合理的道路标志标线,完善的附属设施设计等也是精细化、人性化设计理念的体现。
3.4 交叉通精细化改善
有研究表明,60%的事故及多数拥堵均集中在交叉口,通过交叉口精细化设计可大幅提高通行效率,经过合理的改造设计,有些交叉口效率可提高 2/3 左右。交叉口的精细化设计原则是:尽量减少交叉口面积;设置左转弯待行区;信号合理配时;明确人、车通行权,渠化交通。交叉口改善,需要跟踪评估改善后效果,循环改造,才能寻求得到最佳的交叉口改善方案与措施。
3.5 调头车道设计
不合理的调头车道设置 (特别是没有展宽设计)会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其缺点主要在于:一是调头车道占用了主线车行道空间;二是调头位设置效率低,每次只能一辆车调头,其他调头车辆依次排队。可借鉴国外的经验,优化调头位的设计。采用多调头位的优化设计形式,在一个调头通行信号时段,多辆车可以同时调头,尽量减少排队长度。同时视情况,在增加掉头相位会严重影响对向车流的安全运行时,可采用远引式左转的方式。
3.6交通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
新技术包括工程设计、施工工艺、管理控制等多方面技术,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影响、缩短工期,注重交通设施构件的轻质、简约、美观。如避免在立交桥下出现粗大的墩柱,既影响视线又破坏景观。路面、桥梁或隧道的结构层厚度如果过大,将提高相交道路控制标高,从而加大工程造价。另外,新材料的应用也是交通建设的一个重要精细化手段。可推广标志、标线、标牌的新型反光材料和新型路面材料等的应用,如彩色玻璃砂道路标线、彩色玻璃防滑减速路面、吸水与隔水路面材料、吸音降噪材料的应用等等。
3.7交通管理研究
通过交通管理,充分利用既有设施,减少无效交通流,提高交通设施使效率。常用交通管理手段有:
3.7.1交通管制
用于限制高峰小时特定区域内机动车流量和组成(使用容量控制或法规机制进行管理),如北京奥运会交通管理采用车牌单双号分时出行。
3.7.2鼓励共同乘用汽车。虽然目前合乘私家车有非法营运的嫌疑,还需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提倡。
3.7.3在交通繁忙地区对停车场进行管理和控制,如停车时间和停车位数量的控制,通过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尽可能地使车辆入库停放,减小对路侧交通的干扰。
3.7.4通过养路费、购车税及行驶里程税、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税、停车费等收费与价格杠杆手段,鼓励使用清洁汽车和公共交通系统。
3.7.5采用先进的交通控制手段和信息技术,如行车线路引导,停车管理和信息,车流量管制,公共交通自动调控等。
4.结语
采用精细化交通设计手段挖掘已有交通设施的潜力、改善交通环境,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尽量少动土木工程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化设计,充分利用现代交通科技发展成果,对于城市交通拥堵的改善及城市品质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晓光,等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长沙市 2009 年城市道路交通整治工程方案[R].2008
[3]上海市工程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S]
[4]翟忠民,景东升,陆化普 道路交通实战案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一、基层金融机构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基层员工的精细化观念淡薄
通过调查发现,基层员工对于“精细化管理”这个概念的第一印象是在文件和行领导讲话中听过。对于精细化管理,县支行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绝大部分员工对精细化管理认识还很模糊,甚至一些员工还认为领导搞“新花样”,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基层员工的精细化观念淡薄的现状,致使日常工作也处于盲目和被动状态。
(二)各类文件、制度繁多
部分基层营业网点的手工登记簿就有十余种之多,很多内容在不同登记簿中重复出现;业务办理中,重风险防控,轻操作速度,如办理基金业务,从开卡到基金购买完成,操作流程没有半个小时办不下来,这样的业务速度,容易造成客户流失;据柜面人员反应开户、开卡、挂失手续太麻烦、太繁琐,速度太慢,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到基层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
(三)业务流程设计不尽合理
贷款流程环节多、周期长,有时一笔贷款从客户提出申请到实际用信,需要经历大大小小的琐碎环节,快则需要两三个月,慢则需要大半年,还要内部沟通,客户意见非常大,很容易造成客户流失。现有的凭证设置较复杂,种类繁多,填写内容多,经常造成客户重复填写,例如客户在填写借记卡开卡并开通网上银行等业务凭证上,在多个回单上多次签名,重复填写信息,柜员操作时需多次录入客户信息,客户要多次输入密码,无形之中,延长了业务办理时间。
(四)企业文化建设亟待提高
一是少数员工作风不扎实,工作不在状态,无激情,混日子,对单位没有感恩之心,认为单位上给他什么都是应该的。二是执行力较差。无论是在日常经营工作中,还是在季末、年末冲刺工作的关键时刻,部分网点的整体观、全局观较差,对支行的指示要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执行力较差。三是风险文化缺失。内部管理粗放,精细化程度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违规问题屡查屡犯现象仍未杜绝。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全行事业的发展。
(五)网点转型进展缓慢
人员摆布不合理,少数机关员工在同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好几年,长期得不到轮岗,一线员工长期超负荷运转;基层网点人员普遍紧张,员工“老化”,临柜人员“青黄不接”,人员岗位职责难以落实,监管监督岗位人员如滞后复核、专职授权等岗位很难专人专职,监管员、会计主管等人才储备不足。贵宾客户管理维护不到位,部分贵宾客户都存在个人信息资料不全的问题,提供给贵宾客户的差异化服务不够,贵宾客户无法享受优先服务和优惠服务。在绩效考核方面,往往忽视网点柜员工作的最基本内涵,与业务量、工作质量、服务水平挂钩较少。
二、加强基层金融机构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积极传导精细化管理理念
教育和引导员工树立精细化理念,通过动员会、座谈会等形式,把精细化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员工,时时提醒、激励员工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来。通过专业授课、讲座等方式,利用信息简报、网站等广泛的宣传阵地,把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用通俗的方式讲清讲透,赢得员工对精细化管理内涵的理解。培养先进典型,总结成功案例,教育员工,增强他们的认同感。
(二)强化内控,筑牢风险防范防线
一是强化一线柜员的工作责任心,切实提高综合业务技能,教育一线员工认真执行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增强员工的岗位意识与合规意识;二是充分发挥监管员和会计主管作用,强化风险点的把控能力。根据业务岗位逐条逐项列出内控风险点,对这些风险薄弱点进行重点检查。启动柜员监督会计主管机制,促使会计主管全面履行工作职责。三是全面落实案件防范责任制和积分考核办法,加大整改及处罚力度,将制度、措施、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建立健全整改台账和登记簿,确保整改到位,追究到位;对屡查屡犯的违规行为,采取“违规问题大曝光行动”,加大处罚力度。
(三)深挖中老年员工潜力,实现其职业价值的提升
中、老年员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老化,处理新的和复杂的业务可能力不从心,但是他们工作经验丰富,会和客户打交道,在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后,完全可以在前台营销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基层金融机构可以鼓励中年员工从事大堂经理等前台岗位。营业网点还可以通过适当拆分或整合岗位职能职责,为中老年员工提供更多的上岗机会。最后,还要重视中老年员工对新入行员工的传、帮、带作用,形成新老互动、互尊互助的良好局面。
(四)操作流程再优化,工作效率再提升
一是以开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实地征求县支行意见等方式,查摆业务操作流程上存在的问题,整合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精细化、有效的解决方案;二是对于不同类型的贷款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操作程序,依据业务量大小、业务性质等设置个性化操作流程;三是整合业务凭条,对已有的操作凭条开展重整;四是完善弹性排班,根据网点业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安排窗口、员工数量及员工上下班时间,缓解网点员工工作压力;五是强化自助设备管理,安排专人加钞、专车运送、专人对自助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六是精细管理会计档案,推行操作凭条电子系统化管理。
(五)对分配进行改革,制定有效的奖励措施
把各项工作具体细化、分摊到具体的相关责任人,通过对不同岗位不同员工实行差异化的计价分配方法。对于从事机关后台业务岗位的员工,也相应制定可行的考核措施办法,以达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六)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关键词】网格化;高校;安全管理;探索
“网格化管理模式”最初产生并应用于城市和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革命和创新。这种管理模式依托科学化的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将人、地、物、事、组织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并以此为标准将城市管理区域划分成为独立的单元网格(实践中一般把一个社区划分为一至若干个网格),实施精细化、信息化、动态化的社会服务管理。
随着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要求不断提高,“网格化管理模式”渐渐频繁出现在创新讨论声中。高校安全管理创新要求各高校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运用现有资源和经验,对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构建新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平安校园”的建设,而“网格化管理”这一新兴模式的出现和推广,正迎合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改革趋势,对其极具借鉴意义。
一、高校推广“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复杂社会环境与确保高校安全的矛盾。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安全环境日益复杂,高校作为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安全形势和棘手的保卫任务。安全责任无小事,人员、区域、场所、设备网罗广泛的现代校园环境,需要一种多元化参与,多部门、多层次联动,能够实现职责明确、管理精细、全面覆盖、有效防控的管理方式,而“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准确地符合了这一要求。
(二)静态管理现状与动态管理需求的矛盾。大部分高校都属于开放式区域,人员流动性大、监管情况复杂,目前一般是由单一责任部门以静态方式观察,以事后整改方式应对突发问题,对于隐性安全问题无法做到及时甄别,使得安全防控工作面临较大困难。“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可以将各责任区域细化至校内各部门,最终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由此建立多级防控体系,扩大人员参与面,更有效地反映学校安全稳定信息变化情况,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抓住重点,有效防控。
(三)强制性管理与服务性期望的矛盾。更好地保障高校师生安全就是保障国家的未来。随着90后学生的入校,高校的安全管理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广大师生对安全管理有了更多的期望,对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促使高校从强制性管理向服务性管理转变,是顺应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可以从人员组织、专业培训多方面建立标准化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改善校园管理水平,逐渐变强制性管理为服务性管理。
二、高校推广“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整合,职责明确。“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推行,是将管理对象按照人、地、物、事、组织等进行网格划分,明确安全责任主体,有助于高校实现对不同区域和工作对象的精细化管理。具体即,将高校内的教职工、学生、流动人口等划入所属单位管理,将建筑、房屋、场所、公共设施等划入使用部门管理范畴。由相应责任部门通过教育培训、监督提醒、定期检查、安全防范等方式确保其所属所管人员及公共环境安全,使管理力量下沉,实现资源整合,做到职责明确。
(二)实时监控,响应及时。“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依靠信息平台,通过台账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的方式,对重点人员动态监测、对重点区域或设施实时监控、对隐患矛盾及时化解,最大程度地弥补管理漏洞。信息平台配备手持设备,通过语音、短信、图片、表单、群呼、无线定位、录音传送和视频传送等功能实现信息互通,相关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反馈至平台,有利于问题的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
“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有助于构筑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科学化配置、规范化运行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全覆盖”、师生诉求“全响应”,对于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极具优势。
三、高校推广“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路径及问题分析
虽然“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一些领域的运用已经释放出了有效产能,且存在其他管理方式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是将其用于高校安全管理领域仍需不断摸索及修正。
(一)新兴模式,无章可循。虽然“网格化”一词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已经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将其应用于高校并成功落地实践为数不多。现实推广缺乏经验指导,所以我们倡导建立高校间网格化安全管理交流体制,从成功案例中总结经验,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稳步落实并摸索修正,建立起完整的推广模式。
(二)数据支持,不可或缺。“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需要以科技信息为支撑,建设和完善校园网格化信息平台,快速、有效调度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力量,提高校园综合防控响应能力。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是信息数据,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包罗万象,其数据的分类、采集、更新以及科技手段的支持都将影响到信息平台的实际效果。如何科学、合理的划分校园网格,以及如何实现有效数据的汇集、整合将是“网格化安全管理”推行的一项重要挑战。
(三)摸索前进,循序渐进。“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应避免成为一项临时性的专项整治活动,目前固有的管理中,多以专项性的突击整治代替长效管理,致使“网格化安全管理”难以建立长效机制。对固有管理思想的渗透和改变需要时间,从安全构成的各方面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预案,使高校安全管理朝着规范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为“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推行奠定基础。
四、结语
“网格化管理模式”引入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是高校安全管理方式的进步,确保高校安全稳定,护航中国梦的实现,是每个高校安全管理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江.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3.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交通规划;课程包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57-03
一、“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的建设意义
培养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院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是让中国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接触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同时需要增强中国高校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国际化人才必须以一批高水准的国际化精品课程为依托。英语作为全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语言,理应成为国际化课程的载体。因此,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全英文专业课程,是培育中国学生国际视野的需要,也是推进国际人才交流、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整合了同济大学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交通规划》、《客运交通系统》和《交通管理与控制》,同时这三门课程也是国内许多高校交通工程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1]-[4]。设置该“课程包”的根本出发点,是适应近年来交通学科不断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和“国际化”的发展需求,提高三门核心课程之间的整体性、一致性及授课效率。通过多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全面的观察、思考能力以及采用综合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1+1+1>3”的效果,最终形成本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的建设内容
“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包括交通规划专业方向的三门核心专业课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客运交通系统及其相应的课程设计。三门课在应用领域存在密切联系。《交通规划》是“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的基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交通规划专业思想的来源[5]。通过《交通规划》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在“宏观层面”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理解城市交通的本质,包括出行需求的特征和模式、城市交通的组成和运行特点、土地利用与交通的相互作用关系、交通发展政策等。客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也是交通规划理念与技术方法的主要应用对象。《客运交通系统》在《交通规划》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讲授常规公共交通、大容量轨道交通系统的概念与规划设计方法,是《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在客运交通领域的应用实践。《客运交通系统》课程讲授客运交通系统的关键问题和规划设计难点,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规划设计技能,如公共交通线路设计、公交专用道设计等,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交通管理与控制》主要面向城市道路系统的运行与管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交通规划”提出的目标,保障城市交通系统高效运行。该课程主要对城市交通系统在后期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关注从“交通规划”到“交通建设”的过渡。可以说“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交通规划”方案能够落实的保障。在“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的建设过程中,首先梳理了三门课的知识点和侧重点,使之适应全英文教学的需要。针对全英文课教师授课难度大的特点,制定了精细化的授课质量控制模式。在课程包建设过程中,三门课程分别聘请了外籍教授进行了1~2学期的试点授课,帮助本院系教师提高英文讲课能力,并完善全英文讲义、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自2011年开始,经过3年的建设,“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已经形成了“既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又具备国内本地化特色”的教学模式和稳定的教学团队。
三、“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授课知识点协调
在“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建设项目启动之前,三门课程《交通规划》、《客运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均为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从学生实际上课效果来看,三门城市交通专业课确实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也开始显现出普遍的问题。例如,《交通规划》课程教师会讲授交通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机理,进而对交通系统产生的影响。《客运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授课教师也会讲到相关内容,而且讲解类似问题的方法、术语有可能出现差异,易使学生在概念上产生一定的偏差,各门课程之间的“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现出了“重叠”,也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一方面课时不够用,另一方面授课内容重复”的情况。各门课程都力图适应交通学科实际应用需求的变化,反而造成了整体课程体系的泛化。另外,由于三门课程独立授课,也出现了知识点安排次序不协调的问题,《交通规划》的基础理论本应该是其他两门课程的知识储备,但由于独立授课有时会出现其他课程所需知识点尚未讲解的情况,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外语能力限制,全英语课程教师讲解的信息量比同类中文课程要小。如果各门课程内容存在重叠、相关专业术语不一致、授课知识点次序不协调,对全英文课堂教学的影响更大。“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的一项主要成果,就是由三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牵头,花大力气对每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了重新梳理,对授课内容、方法和案例进行了充分沟通,确保各门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授课内容深度相近”、“知识点先后次序协调”,“教学案例不重复且有机衔接”。最终成果体现为《交通规划》、《客运交通系统》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全新的知识点目录。“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知识点目录详细规定了三门课程的具体授课内容。与同类中文课程相比,全英文课程包对各门课程知识点的描述更加细致。同时建立了专业术语词典,保证教师在开展各门课程的全英语教学时的术语规范。
四、精细化的授课质量控制模式
为保证全英文教学质量,并真正做到知识点、授课内容的协调,在实际教学过程提出了“授课内容控制表”的方法。教学团队将三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细化到每5分钟的“微板块”,将90分钟的课堂时间细分为18个“5分钟微板块”。通过对比三门课程的“微板块”,发现其中的重叠、不协调,甚至有所冲突的内容,再进行彻底梳理。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起到了授课内容整合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理念上的“提倡整合”或者大纲级别的“概念整合”。从全英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授课质量控制表对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授课效率非常有效。表1是一张授课质量控制表的示例,包括每个“5分钟”板块讲授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在整个课程包中,此类授课质量控制表总数超过100张。这些控制表在“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各门课程的授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业务操作层面实现了知识点的整合与顺畅衔接,避免无谓重复,提高了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效率。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遵循“授课质量控制表”提高了自身教学的规范性和课堂时间安排合理性。
五、“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授课实践
作者所在单位的本科生每年出国深造比例约占10%~20%,国际交流生3~8名/年,自2009年起每年6月美国犹他州Brigham Young University(BYU)的学生20~25名来本单位交流。建设“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交流、深造等需求,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在全英文课程包建设期的前1~2年,教学团队依托本校“985”学科建设平台,聘请国际著名大学教授担任全英文专业课程主讲人。2011年和2012年聘请的国外专家分别来自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三位教授分别主讲《交通规划》与《交通管理与控制》全英文课程。通过邀请外籍教师开设全英语专业课程,积极探索全英文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掌握学生对于全英文专业课的接受程度和课堂反应情况,为提高授课质量、形成完整的全英文教学资源体系积累宝贵经验。自2013年起,“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中的各门课程全部过渡到本单位教师自行独立授课。由于在全英文课件、讲义等方面,已经由外籍教师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本单位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国际化的基础上,更多联系国内实际。例如外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用的基本都是国外案例,而本单位教师则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国内典型案例,并调整和修正了诸多不适应国内城市交通发展特征的描述方法。经过近1年的继续建设,“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已经基本实现了国际化和本地特色的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建设全英文课程是开展国际化办学的前提。将交通工程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交通规划》、《客运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整合为一个全英文课程包进行统一建设,通过协调知识点、精细化质量控制、引进外籍教师等方式,提高了专业课程的国际化水平。从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学生对全英文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普遍认为全英文专业课的内容深度不及类似的中文课程。由于语言能力限制以及授课理念差异,全英文课程不可能是中文课程的直接“翻译”,但如何更好地协调两类课程的关系,是后续工作中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欧冬秀.面向卓越计划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大学:学术版,2013,(03).
[2]刘立新,宋年秀,等.交通工程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
[3]朱明轩,孙静怡,曾应昆.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4]严海,关宏志.交通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2010.
但大佬出手并不是让我们对其寄予希望的关键原因。阿里巴巴在几年前就部署了天网(基于阿里巴巴的一套智能物流系统,而“菜鸟”则被称为“地网”),此次马云表示,创办菜鸟的直接原因是,以电商的发展速度来看,目前的物流环境难以支撑未来需求。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提出的,中国即将进入“物流消费时代”,几年后物流的运作模式将与现在有天壤之别。
如果把眼光放在整个物流行业的概念上,会发现它的极端性:运输方式和环节奇多,链条最前端的货运尚未实现信息化,最末端的快递业已在尝试精细化管理。这是个听起来颇为重资产的领域,同样不缺乏创新力量,带有IT基因的小公司在以四两拨千斤的力度闯入市场,带来革新观念。“物流+IT”能否擦出新火花?创业者能否跟随马云一起豪赌一把?
干线——解决整车货运信息化问题 案例:物流QQ、运商行物流
物流大市场中,快递公司份额只占整个盘子的不到10%,还有整车物流、零担专线等模式承担公路运输中跨区域的干线运输(除公路运输外,还有内河航运、铁路物流等,可见市场的纵横交错)。
整车物流份额最大,由无数个体司机完成,行业中最大的难点是为司机“找货”、避免空载,萌生了一系列“货运信息网”。创新者如“物流QQ”,这款公路物流信息平台“笼络”货运司机的方法是,一方面建立“物流中心旗舰店”,为司机开设免费餐厅和电影院;一方面销售货车导航仪与定制机,产品带动服务,让司机成为物流QQ的会员。另一种切入点是“诚信”,“运商行物流”是一款基于电话的诚信信息查询系统,有“防骗”App,主打会员制,通过身份审核等方式帮货车司机找货、避免虚假信息。
支流——众包快递、限时速递等新“运”法 案例:TaskRabbit、快书包、Instacart、
Google Shopping Express、Dronenet
在同城或一些指定区域,可以选择更丰富的送货方式。比如众包快递,C2C劳务平台TaskRabbit支持“人肉快递”,新功能可以让发货者实时掌握送货者的位置信息;还有“快书包”、Instacart等电商品牌采取的限时速递模式;谷歌这个“创新风向标”也推出了当日送达服务Google Shopping Express。
还有更科幻的形式,美国的短途无人机送货网络Dronenet可以让你的货物被小型飞机“空运”,机器人有望成为快递员。
落地——储物柜、社区店替代收货方式 案例:收货宝、BufferBox、Cardropx、
沃尔玛、亚马逊
传统快递模式由于无人收货、安全隐患经常被吐槽,可见“最后一公里”还可以更完善。沃尔玛推出了“储物柜计划”,通过电子邮件给用户发验证码,利用验证码可打开储物柜取出商品;最早在城市中布点储物柜的BufferBox已经被谷歌收购。
中国公司“收货宝”是一个第三方代收货服务平台,与阿里巴巴、福奈特、好邻居等合作,让便利店等业态成为收货点;全家便利店与亚马逊也在合作包裹自提。
管控——实现精细化、智能化 案例:阿里巴巴、图科科技
精细化管理是必然趋势,阿里巴巴的天网很早提出了“智能物流化”;图科科技针对中小电商正在试水“物流BI”,为其预知物流信息、进行货物调配、提高仓储利用率;大型电商也在自行开发物流系统,优化物流配置。
整体——以仓储为重要节点、优化架构 案例:菜鸟网络
它的全名是“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马云希望它成为“一张能支撑日均300亿(年度约10万亿)网络零售额”的巨大物流网络。根据官方的消息分析,有几个关键点:从仓储入手,菜鸟相当于一个纠集多家地产集团之后打造的“物流综合体”;不做快递,不介入最后一公里,但它很可能会动“干线运输”的奶酪;用户体验方面的目标为“一日达”,需要智能化来支撑。
-------------------------
菜鸟以货为中心,有望站在制高点上
戴文建:物流QQ创始人
马云菜鸟的新闻,从我的角度很看好他,觉得他终于走对路线了。之所以叫“菜鸟科技”而不是“菜鸟物流”,因为马云要搭建的是一个全国性仓储体系,从仓储入手,可以将物流节点做得像一个动态仓库一样,干线的货过来在他那里分流,分给“三通一达”和顺丰,让人家完成最后一公里。这个动态仓库会像机场一样,把人汇集起来,分给航空公司,但自己不做运输。我甚至觉得它还会像宜家,仓储很标准化、智能化。
以货为核心,马云就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很多资源也受菜鸟调配了。国外没有大型物流园,只有类似于菜鸟这样的物流基地,都是以货为核心,而中国是以车扎堆,司机在物流园找货。
我们和菜鸟的生意慢慢地都会往一块靠,马云整合的是仓储节点,我们整合的是车辆。再给我们两年时间,如果我们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完全可以和马云合作,他需要有公司帮其整合货车资源。但我们的生意很难做,必须发展为全国性的,因为货车是高度动态的。
菜鸟引爆了资本对物流的关注。但是风投不理解我们的做法。比如我们为司机推出手持终端,喇叭声音很大,电池是一万一千毫安,风投会问为什么不让司机在智能手机装应用。这些司机一直跑在路上,智能手机待机时间太短,必须做新产品。
物流是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
方毅:运商行物流创始人
大家都觉得电商改变了物流行业,在我看来,改变的只是个位数。从中国物流协会的官方数据看,虽然快递业这几年飙升很厉害,但还是整车运输、零担专线份额大,而且物流是 “大行业、小公司”,全国最大50家物流公司只占行业份额的不到10%。中国有几千万的个体户运输司机,物流公司、专线公司都会租用这些社会车辆,每天都在不同省市跑,为了避免交税费、份子钱,短期之内不可能形成出租车公司那样的公司化运作。大家不知道这个行业的散乱程度,最近菜鸟出来才把市场炒热的。
菜鸟带来了一个很好的趋势,让我们思考到未来更理想化的物流环境。也许有一天,菜鸟或某家公司可以整合到中国所有货车的信息,完成对所有运输车辆的调配,利用条形码分检,再采取甩挂运输的形式,一辆车运到了一个地方把载货的车身甩下,挂上另一个车身,再去另一个地方送货,一直在路上跑,尽可能节省资源。
这样甚至能形成最快的送货效率,电商公司之所以都在做“一日四送”,因为人们愿意为了快而买单的。包括一些“收货点”的形式也很有前途,现在收快递都是人和快递“互相等”的状态,新的模式可以节省双方的时间成本。
“最后一公里”的机会比干线多
郭保卫:酒仙网全国干线网络总监
从一个电商公司物流负责人的角度,首先,我觉得“最后一公里”比干线物流更有创业机会。这里的最后一公里指快递公司以及“落地配”公司(一般覆盖一个省份,可完成最终配送的公司)。
如果一个某偏远地区的顾客买我们的产品,使用落地配都未必能送达。干线物流顶多是到达县城,然后把货交给落地配公司,后者再往下派送到顾客手里。干线运输如果招标,全国能有上万家投标,而落地配公司非常少,很多是由一些送报纸公司演化过来的。
而且我们也做过评估,货品在干线运输的稳定性远远高于最后一公里,在干线上,几乎没有什么丢件、少件现象。中国的干线运输发展几十年了,而最后一公里只有五六年。干线运输离天花板近一些,而落地配、快递这个环节离天花板会远一些。
还是从电商的角度去分析,我觉得物流行业的很多创新,国外能做到,中国做不到。社区便利店变成收货点是个好的概念,但是中国缺乏诚信体系,如果是货到付款,社区店很难帮顾客代付,况且顾客取货要不要出示身份证?这些环节都不好解决。
还有物流的精细化管理,帮中小企业做物流的数据分析很靠谱,但是在国外,电商网站可以精确分析到何时发货、何时可以到达顾客那端,中国不行,地大物博,农村交通也不发达。
新模式会受困于快递公司的运营模式
罗辉林:物流智联网创立人、《物流智联网》作者
首先说货运信息平台方式。物流QQ这样的产品最近很多人在关注。但我觉得这类产品做到了最简单的信息交换,有价值,但难以做大,一旦需要收费,供需两端就可以直接跨过平台自己进行交易了。如果一直不收费,那么信息会杂乱。如果货车司机只收到了几单货,难以凑成整车,又会不爽。
最后一公里的收货箱模式,我认为是一个好的方向,未来的物流行业会大量引用社会资源到快递网络来,但是快递公司的运营模式又会有限制,网点多是加盟形式,派件不赚钱,货到收费能赚到钱,但如果有个第三方收货模式横在中间,加盟店无法和终端客户接触,就没有收入。
物流的精细化管理是需要的,物流车辆需要有更高的装载率,电商发快递业需要拼仓。如果创业公司为电商做物流精细化咨询服务,自身就是工具型公司或者咨询公司,很难成长。中国的物流行业发展速度慢于电商发展,未来物流要互联网化,这条路很漫长。
“菜鸟”是把双刃剑
刘二海: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有目共睹,去年阿里平台超过1万亿销售额,确实让人瞠目结舌。快递(下文有时会用“物流”)还是整个电子商务的短板,速度、服务质量都还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当年阿里也曾经投资了几家公司,结果都不太好,足以证明新进入者非常不容易。
从政策面上看,中国邮政物流(EMS)和邮政总局还是政企不分,难免总想利用自己的政策获得领先。前一段,炒得沸沸扬扬的所谓普遍服务费就是例证。不过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终端,GPS、照相、计算能力使得古老的快递行业创新不断。
1流程管理
当全球都对近年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巨大的建设量以及惊人的建设速度感到惊叹时,国内的设计机构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建造手段及建造材料趋同,业主的项目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普遍年轻化,业主对建筑品质要求不断提高。面对这一严峻的生存现状,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建筑设计机构不得不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成熟的设计管理就是精准、体系的过程控制,是设计机构内部的设计方法与流程控制,即把项目做详细流程划分,并制定各个动作的设计成果控制标准和操作工具,通过设计流程管理逐级把关。笔者通过对多年项目管理经验总结,在本案实际操作过程中尝试了以下设计流程:1)项目接洽提出服务建议书;2)现场踏勘和基础资料收集;3)项目资料梳理融合;4)制订规划目标和进度计划表;5)中期汇报沟通整合各方意见;6)制订方案成果目录及框架;7)建筑效果数字化表达指导;8)成果排版输出报审;9)和施工图团队三维化技术交底;10)施工阶段立面控制专项设计;11)施工现场外立面材料选定;12)竣工现场影像采集总结。设计流程的精细化一方面让业主对项目进度一目了然,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认可设计团队的专业性;一方面也规避了目前建筑设计市场中甲方任意无理地压缩设计周期、打乱正常设计思路的递进。设计机构与业主之间以项目为载体,在流程上通过制定相互咬合的统筹管理流程,增加配合交流频率,从而提高项目的推进效率。
2业主管理
建筑设计市场所服务的业主来自各行各业,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也是千差万别,主要分为以下五类:1)有专业背景,对营造主体有明确合理的想法;2)无专业背景,但有自己潜在偏爱的建筑风格;3)无专业背景,也无偏爱的建筑风格,但相信专业人士,可以被引导和说服;4)无专业背景,但看得多,喜欢杂糅各种建筑风格;5)无专业背景,想法游走于各种建筑风格,且不易被引导和说服。对第1类:只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合作通常会非常顺利。对第2类:可通过案例借鉴法挖掘出业主所钟爱的建筑风格,或让业主指出其欣赏的工程案例,实地踏勘或请业主提供图文等相关资料,进行拟合式设计。在此大框架下设计的方案一般不会被全盘否决,只会在细部和材质推敲上进行修改调整。对第3类:可预先准备一些风格迥异的同类型工程实例,不期望业主看中哪种,但起码可以知道他不喜欢哪些,再结合项目的具置、周边环境和业主要求,提出专业构思引导说服业主,只要拿出诚意和耐心肯定能得到业主的认可。对第4类:和业主就风格形式进行广泛探讨,归纳出其重点喜欢的类型,做2~3个比选方案,再进行相关设计元素和符号融合。对于第5类也是建筑师最头痛的一类,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耐心对待,在掌握业主的建设工期计划后,适时适量地交流方案,并在每次交底后形成书面意见让业主签字确认,此法并不是强制业主不能反悔,方案可以换个思路重新设计,但起码让业主不至于太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同时通过此方法也可以让业主感受到设计机构规范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精神。本案业主属于第3类,尊重设计人员的专业意见同时也会提出市场化要求和倾向性意见,是通情达理和豁达的地产开发商。对等和谐的相处之道也能更好地激发设计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