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项目管理培训讲座

项目管理培训讲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5 10:13: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项目管理培训讲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项目管理培训讲座

第1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国际水泥;总承包项目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经济往来越加频繁,企业之间需要签订众多合同。合同一方面可以维护交易双方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约束工具实现企业的管理能力。以下详细讲述合同管理对国际水泥工程总承包项目的管理措施。

2强化合同管理人员素质

强化管理人员素质,对国际水泥总承包项目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从根本上解决人员素质问题,严抓入职关卡。水泥企业可以根据合同管理规定,选择适应性管理人才。要注意的是:通过不同渠道选入人才要有不同入职门槛。例如,若采取公司内部选取法,企业管理者应进行公司内部培训活动,选出最优秀的水泥业务人员作为合同管理人员。若从外部利用招聘方式引入技术性人员,可以设置水泥知识相关的笔试内容,选出不仅具备承包项目管理能力、还具备水泥生产运用的人才。内外严抓的选人模式,能够有效规范管理合同人员,提升合同管理效力,强化水泥总承包项目的健康有序性,促进水泥行业发展[1]。第二,水泥企业应对上岗人员进行在职培训,让其具备优质合同管理能力。在实施在职培训计划时,可以根据水泥市场经济变化趋势进行针对性讲解,让合同管理人员能够实现与水泥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完美对接,制造更多经济利益。水泥企业可以采取多样化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只需要殊途同归达到合同管理培养目的。例如,可以采取布置作业方式,让培训人员完成规定任务实现业务能力的提升;可以利用定期检查的监督方式管控培训人员的学习情况,让其在压力管制下,增强合同管理能力;进行短期水泥合同管理培训实践学习,能够让合同管理人员认识到水泥知识和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促进业务能力的提升;通过相关性经济案例演示、参考、讨论工作能够让合同管理人员认识国际水泥总承包项目的管理核心,做好管理工作。另外,合同管理人员也能够进行自主性被培训工作,比如聆听水泥知识讲座,参加相关性合同管理法律业务能力培训考试,提升自身技术含金量,促进岗位能力的提升,增强水泥总承包项目的管理活力。第三,水泥企业应将合同管理人员送入专业院校进行培训,让其能够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管理技术,促进国际水泥总承包项目的有效管理。工作人员通过相关性知识学习,会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爱岗就业精神,兢兢业业为水泥企业奋斗终身,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使用效果,为水泥行业制造更多经济利润。高职院校教育能够为企业人员提供深造机会,弥补业务不足,会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变化、时局政策颁布等动态因素,采取有效实践性教学,对于水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四,水泥企业应实行岗位与人员的“一对一”管理,让每个人员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各司其职,做好本岗位工作。这种责任划分的合同管理模式,会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让管理人员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企业一些运行弊端。例如,当进行国际水泥总承包项目的合同管理工作时,企业将各个管理任务下发至每一个工作人员,本岗位员工只需要对自身业务范围负责,能够提高单个项目的管理成效,也能避免责任追究不清的难题。这种氛围下,员工只能自己完成合同管理工作,不能将工作内容泄露或者传送给其他人,会有效降低玩忽职守的行为影响几率,让水泥工程具有安全可靠性。第五,除了上述所讲四点之外,水泥企业也应注重合同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法治理念、语言训练等相关性业务知识,打造全面发展性水泥合同管理人员,才能促进水泥行业的持续发展。

3提升合同管理制度体系

合同管理制度体系能够创建纪律严明的合同管理氛围,让水泥总承包项目实现统一化管理目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包含组织网络和制度网络两方面内容。

3.1组织网络合同管理制度

组织网络实际概念就是企业从上到下实行管理措施,最终让企业的每一个层次遍布合同管理理念。水泥企业针对国际水泥总承包项目应设立专门合同管理部门或者项目研讨小组或者监管性团队,以期达到合同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管理目标。此次项目中还要设立法律专业人员,以便有理有据完成项目管理工作。例如,在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中,会建立专门法律管理岗,呈现法律管理行业的几率严明性。在规模比较小的项目里,一般选择聘请法律顾问或者法律咨询师的方法实现合同管理的法律性能。本文中列举的国际水泥总承包项目属于规模比较大的项目,应打造独立的法律监管部门进行组织网络管理工作。组织网络合同管理部门应具备法律咨询、合同评审、合同履约、组织裁定、依法诉讼、监督管理等法律性能,让水泥总承包项目受法律保护,也承担法律约束。

3.2制度网络合同管理制度

制度网络合同管理制度是让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制度化操作,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例如,国际水泥总承包项目中的合同洽谈、拟定、评估、签发、传达、学习、责任分布、履行、变更、修改、中止、解除、结束等过程,要实现制度化管理,保证每一步骤的实施都在企业的监控之下。在实行水泥承包项目管理时会与企业内部进行联通工作,所以建立制度网络合同管理制度不光要跟踪项目进程也要追溯到企业内部管理之中。水泥企业管理者应将相关合同管理规定下放至整个企业内部之中,让公司所用员工配合开展承包项目的合同管理工作。例如,水泥企业可以将国家合同管理的理论依据《合同法》作为企业宣传材料,张贴在企业规章制度宣告栏中,让企业员工能够正确认识法律的重要性,提升法律意识,做好项目管理工作[2]。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同管理对于国际水泥总承包项目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水泥企业应提升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等相关合同管理措施。希望水泥行业能够全面实行合同化管理模式,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第2篇

——2005年xx市阳光工程工作汇报

xx市阳光工程办公室

2005年,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在省的正确领导和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的统一布署下,我市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进一步创新“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工作机制,使我市“阳光工程”工作逐步向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5年阳光工程完成任务情况

2005年,我市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狠抓工程监管。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xx.8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xx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1.8万人(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8万人,结业率100%;转移就业16924人,占职业技能培训人数的95%);完成培训补贴性投资xxx.6万元;由xx所培训机构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全市累计外出务工162万人次,农民务工总收入65亿元,占全市农民纯收入的xx.8%,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为落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强化领导入手,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抓规范管理。2005年是阳光工程的规范管理年,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这项工作,我们主要从四个环节进行了规范管理。一是及时下发了《关于转发《关于在全省开展阳光工程规范管理年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商阳光办[2005]2号);二是签定目标责任书。为确保任务完成,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定了项目管理责任书,将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建立了相应的奖惩制度;三是举办了项目管理培训班。6月23日,市农业、财政、劳动、教育、建设等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联合举办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2005年市阳光办举办了项目管理培训班、信息监管培训班及工作会议共计7次,对各县(市)区阳光办、培训机构负责人和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工作安排;三是召开专题会议。7月14日我市召开由全市农业、财政、劳动、教育、科技、农办,建设等局委负责人参加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会议传达贯彻了省阳光工程座谈会议精神,市委副书记xxx和副市长xxx对抓好阳光工程工作都作了重要指示。为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抓规划布局。根据国家六部委《2004至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市政府下发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2004—2010年商丘市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全市转移培训工作做了全面规划。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等工作标准和要求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并将各个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进行严格的年度考核。

3、抓宣传引导。为了使“阳光工程”深入民心,家喻户晓,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春节前后务工农民返乡高峰期,市、县、乡三级积极组织人员利用快板、河南坠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集中宣传。此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制作专题片,开辟专栏),出动宣传车、刷写墙标和制挂过街横幅等形式,进行了有深度的和广度的持续宣传。部分县(市)区组织取得突出成绩的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长现身说法,开展巡回演讲。05年7月10日,市阳光办下发了《xx市阳光工程宣传活动月实施方案》(商阳光办〔2005〕3号)文件,规定活动时间为2005年7月1日至8月1日。市农业局局长、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主任xxx同志就阳光工程培训答记者问,并刊登在xx日报农村版上,市农业局副局长xxx在电台“行风热线”上电话接访了农民关于阳光工程培训的有关问题。把我市的阳光工程宣传活动推向了。据统计,2005年,全市共出动宣传车160余辆次,张贴宣传画、宣传标语3000多张(条),制挂过街横幅3600多条,举办各类讲座34期,接待咨询人数2.6万人次,编发简报92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

4、抓扶持政策落实。一是各县(市)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出台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政策,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采取发放培训券的形式进行直接补贴,让受训农民直接受益。二是充分利用xx农业信息网,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设置农民工培训、就业专栏,建立农民工培训档案,供用人单位从中选择。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定期调查并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逐步建立上下贯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信息体系。

(二)资源共享,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

为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源,促进培训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多层次、多渠道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市阳光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并在商丘日报上公布了培训基地认定的条件。在2004年的基础上对全市xxx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包括公办、民办),重新逐一进行摸底登记,通过自愿申报、公开招标和认真审查,认定xx所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商丘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市政府与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的xx所培训学校签定了项目管理合同书。并按统一授牌、统一编号、统一建档进行了规范管理。xx家培训机构都严格按照培训任务和审定的收费标准进行了招生培训,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阳光工程学员花名册、培训台帐和转移就业台帐。

(三)强化监管,切实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涉及面宽、工作量大。市农业局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的主管部门、牵头单位,为抓好抓实该项民心、德政工程,在政府的统筹下,密切协作各部门,狠抓了阳光工程各项制度管理,保证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向有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严格执行公示制度。以发《通告》的形式,将通过严格审核确定的培训单位、培训计划、培训专业、收费标准及资金补助等情况在各县(市)区的乡、镇、村和车站、商场、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张贴,并在商丘日报和xx农业信息网上公布了市阳光工程办公室监督电话和xx个培训基地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2、认真实行“第一节课”制度。在各培训机构开办培训班的第一节课上,各县(市)区“阳光办”的工作人员都要到培训班给参培学员讲课,让农民学员明白阳光工程涵义、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及如何实施等内容。尔后检查培训机构与学员签定的培训就业合同书,并对其发放补贴标准的培训券,让受训学员真正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3、严格资金管理制度。在市财政足额下拨中央、省、市财政补助资金后,各县(市)区对下拨的资金实行专帐、专户、专人管理。培训机构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凭检查验收合格报告,培训转移台帐等材料到财政部门兑付培训券。坚决杜绝资金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4、坚持培训月报制度。县(市)区都配备了专职信息统计人员,每月5日前定时向市阳光办报送培训内容、培训人数、结业人数、转移就业人数和就业去向等材料。每月8号市阳光办向省阳光办报告全市的阳光工程进展情况,较好地完成了信息报送任务。

5、强化系统监管制度。为认真落实今年“阳光工程”学员管理透明化、网络化的要求,市阳光办要求各县(市)区阳光办及属地化管理的各个培训机构都要配备电脑及上网设备,明确专职网络管理人员。各县(市)区阳光办督促培训机构对已转移学员及时上报转移台帐,做到学员进厂,名单上网。同时各县(市)区安排专职网络人员,对各培训机构学员上网情况进行定期查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监管功能,提高了商丘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管理网络化水平。

6、强化督导监管制度。一是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县(市)区阳光办和培训基地,检查核实项目落实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各县(市)区阳光工程负责人参加的培训工作督导会,总结、交流培训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2005年共组织专项检查5次,及时纠正存在问题,对弄虚作假、不执行项目有关规定、不按期完成培训任务等各种违纪违规行为,视其情节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二是检查指导承培单位使用微机上网情况,按要求及时把转移出去的农民工上网登记、是否有有登记错误的,及时提醒上报更正。三是检查承培单位建立培训台帐及学员转移安置台帐。同时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还不定期对每个县(市)区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电话抽查,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抓转移就业,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在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方面,我们首先积极发挥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和民间组织就业机构的积极性,指导外出务工农民成批结队外出务工,统一联系用人单位,统一时间运送务工人员,使过去“散兵游击”变为“正规部队”,变过去的无序流动为今天的有序转移。据统计,在我市去年输出的162万人次中,政府部门指导性转移输出农民工达17万人次,民间组织就业机构引导性输出达92万人次。如:xx县xx乡王xx村原来有5个人在常熟打工,从事服装加工业,后来发展成为个体私营业主。由于他们的带动,该村有600多人学了技术到常熟务工,年收入达360余万元,劳务输出成为该村一大支柱产业。其次,加强跟踪服务,切实解决了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全市各级劳务输出机构及培训基地对50人以上的外出务工群体都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除监督履约情况外,还采取巡回检查和寄慰问信等方式,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用工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并定期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代表座谈会,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在农忙季节组织互助组,支援务工者家属,帮助他们抢收抢种,扫除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从而形成了一人带四邻,一户带全村的良好局面,既稳定了输出队伍,又增强了劳务输出的吸引力。

(五)保障农民权益,充分发挥“阳光工程”的最大效益

农民受益是实施“民心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工作的根本目标。为此,我们通过保障“四权”,让参训农民实实在在受益,充分发挥了“阳光工程”的最大效益。

一是保障政策知情权。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明白纸等形式,让广大农民知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相关规定和优惠政策;通过宣传表彰“十佳劳务输出能手”和“十佳农村致富能手”,来激发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

二是保障培训选择权。我们重新认定的xx所学校承担了培训任务。把培训时间、培训人数、培训地点、收费标准、财政补助标准、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内容,以《通告》的形式张榜公布,为农民参加培训提供多种选择。

三是保障补助经费使用权。我们采取的培训代金券管理办法,农民培训,政府补贴,让农民用钱不见钱,保证了财政补助资金一分不少地直补到了参培农民身上,05年7月13日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下达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性任务和补助资金的通知》(商财字[2005]208号),确保了农民直接享受政府补贴的实惠,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加强了对承培单位培训和就业工作的监督管理。

四是保障合同就业权。只要学员愿意,入学后均可与学校签订培训就业合同,凡参训合格的农民,培训机构都履行承诺,安排就业,并且跟踪服务,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后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我市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市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多,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7%,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9%。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致使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只能从事建筑、养殖、种植、运输、缝纫、家政服务、仓储、捕捞等工种和行业,工资待遇很低。提高务工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一是通过引导性培训,提高其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选择就业的能力。二是通过技能培训,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和就业的竞争力。三是通过农业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二)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民收入。实施阳光工程项目以后,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凡经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工绝大部分都已转移就业,而且比普工工资每月高200-300多元。许多学员和家长反映,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没经过培训的相对来说就业稳定、待遇好、工资高。因此,大批的学员在培训单位踊跃报名,参加培训后外出务工,都得到了实惠。如:在虞城县中华技校培训后输送到xx昆山桦晟电子厂的xxx,女,今年20岁,现在每月工资1200多元。在xx县蓝天技校培训后输送到xx深圳佳冠华电子有限公司的xx,女,今年21岁,现在每月工资1300多元。而且她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稳定,每次往家寄钱,家长和乡邻都感到十分的欣慰和羡慕。xx县xx乡xx庄村经过培训后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18人,占该村劳动力的60%,2005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到508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56%,年收入万元以上的家庭就达到100多户。xx县xx韩楼村,全村1206人中有500多人经过引导性培训后,在大连搞仓储,收入十分可观。外出务工的农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三)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更加深入民心。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施,农民反响非常大,都感到通过学习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感受到了国家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和支持,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xx县一农民用快板说唱道“各位朋友听我言,过去一年不平凡。皇粮国税成历史,农民种地还奖钱。“阳光工程”送温暧,学习技能前途来。党的政策真是好,幸福生活比蜜甜、比蜜甜!”表达了他对阳光工程等支农惠民政策的感激之情。大家普遍反映阳光工程是“农民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的德政工程。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虽然我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门县(市)区领导认识不到位,导致阳光工程办公室办公条件差,没有办公经费,缺少必要的办公设备,如电脑,传真机等。

2006年,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省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本市实际,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部门协调。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发挥好牵头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

二是突出就业主题。把培训机构的就业推介能力、就业培训能力作为项目管理的重点,把农民是否真正转移就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3篇

一、***区奶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存栏奶牛1.5万头,共有16个奶牛小区(场),16个奶站,年可产鲜奶5.8万吨。全区奶牛养殖基本消除了散养和人畜混养,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场和示范园区。全区有存栏200-500头的奶牛养殖(小区)场4个,存栏500-1000头的奶牛养殖(小区)场9个,1000头以上的3个。规模化养殖场存栏占总存栏的90%。全区奶牛场中有两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和8个市级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二、现代农业生发展资金项目规模、资金投入组合及使用情况

(一)中央和省现代农业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1、项目批复资金

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总投资955.958万元,其中申请省级以上投资480万元。资金用途:标准化饲养场(区)建设资金432万元,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资金48万元。

2、资金到位、拨付情况

目前,项目总投资480万元已经全部到位并全部拨付到项目单位。其中标准化饲养场(区)建设资金432万元,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资金48万元。

   (二)整合资金落实规模及到位情况

整合区财政资金预算编制环节整合资金20万元,采取打包、拼盘形式投入资金455.958万元。实际到位情况:中央与省级其他渠道资金187.38万元,市级整合资金6.38万元,区级整合资金827.67万元(其中预算编制环节整合105.68万元,采取打包、拼盘形式投入资金721.99万元)。整合资金拨付情况:已拨付中央与省级其他渠道资金187.38万元,市级整合资金6.38万元,区级整合资金741.85万元(其中预算编制环节整合19.86万元,采取打包、拼盘形式投入资金721.99万元。

(三) 资金使用情况

奶牛养殖场标准化场改造:总投资907.958万元,其中土建:768.058万元,设备购置139.9万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48万元。实际总投资897.466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809.736万元,设备购置87.73万元。

三、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一)管理制度建设

    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内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建设管理办法》、《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绩效考核制度》、《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检查验收办法》、《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公示制度》、《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申报规定》、《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及《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九项制度。为确保各项制度尤其是资金管理制度得到严格遵照执行,增强了专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鉴于各项目场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项目领导小组要求各场聘请专业的财会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凭证收集、账务管理、预决算报告等各项工作,为资金的严格审验与及时拨付创造了条件。

(二)项目实施管理

在项目建设中,区畜牧局充分发挥生产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科技推广、资金监管等职能作用,采取督导检查、绩效考评、奖励处罚、验收考核等综合措施,围绕实施方案、管理细则和进度安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促进了项目的顺利进展。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制作了柱状图版,纵坐标为得分,将每个项目场按照青贮池改造、新建卧床、TMR建设、设备购置四项内容,区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技术培训和良种登记两项内容列出横坐标,根据各项工作不同的权重赋予不同分值,对整个项目建设工作实行全程监控。

四、实施项目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实施环境。成立了现代农业资金奶牛产业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督导、资金监管等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淑秀任组长,分管农业的政府副区长张洪龙副组长,区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畜牧局。同时成立项目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提供项目实施咨询、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培训、指导等。区畜牧局、财政局在区项目领导小组领导下,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全面落实与项目实施相配套的资金、技术、土地等扶持政策,搞好产业发展的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次召开现场会,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发现典型,树立样板,适时加以推广,放大了项目实施效应。对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广泛宣传,充分发挥了典型和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了项目推进步伐。

3、健全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实施。为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特制定了《***区现代这、农业奶牛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区现代项目申报管理制度》、《***区现代农业奶牛项目公示制度》、《***区现代农业奶牛项目管理制度》、《***区祁门熏肉项目法人责任制》、《***区现代农业奶牛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区现代项目检查验收制度》,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各项目单位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建设计划,落实工作责任。严格做好了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实施主体信息档案和项目实施信息档案。根据绩效考评制度,明确动态监控、监督检查、绩效考评、奖励处罚等措施。领导小组适时组织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开展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对违规违纪的进行通报,对不合格或未完成任务的项目进行限期整改。

4、加强资金监管,确保项目质量。严格按照《***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加大了对各级各类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了项目资金投入规模。各项目建设单位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建立了场内账务管理制度,并自觉接受畜牧、财政等部门的检查、审计,确保了资金的专款专用。严格推行了项目建设法人负责制、合同制、仪器设备采购招标制等制度。

5、创新监管模式,全程跟踪动态管理。为加强管理,绘制了项目进展监督一览表,坚持每周给各项工作进行打分,每月召开一次集中调度会议,有效地加强了对项目监管。对项目资金采取“先建后补、边建边补”,对配套的饲料青贮、奶站生鲜乳快速质检和数字化管理设备采取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资金拨付原则,有力地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五、项目建设现状及效益情况

(一)标准化饲养场(区)建设

1、项目任务目标

五个养殖场区标准化改造方面共计改扩建牛舍6100.8平方米,新建挤奶厅224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2656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50立方米,新建粪污处理场2466平方米,新建青贮池7879.5立方米,新建TMR车间1620平方米,新建消毒池、消毒室、办公及宿舍862.5平方米,路面硬化7290平方米,新建门卫、仓库192平方米,新建兽医室56平方米,沉淀池410立方米,牛卧栏28组,牛颈枷1100平方米,草料库320平方米,排水沟350米,粪污处理管道620米,新建院墙300米。新购TMR搅拌机4台,添置牛奶取样分流器24套、奶缸电子计量器2台,数字化管理软件1套。

2、完成情况

区畜牧局和各项目建设单位,精心筹划、积极组织、认真实施,现在已经圆满完成了奶牛场(区)标准化建设改扩建方案的任务目标。

(二)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

1、项目任务目标

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考察观摩、媒体讲座、专家服务团下乡等多种形式,重点对基层技术人员、养殖场(小区,户)的饲养人员、管理者进行现代化新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培训牛舍清洁化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应用奶牛卧床技术)、奶牛饲养管理、DHI测定,机械挤奶,标准化饲养场建设、数字化管理、玉米青贮等技术,计划举办培训班13期,培训对象为全区奶牛养殖场(小区)的所有技术人员和奶牛养殖户。其中举办牛舍清洁化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应用奶牛卧床技术)1期;DHI测定技术1期;牛场数字化管理技术1期;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班4期,分别为犊牛 期饲养管理技术培训、青年牛饲养管理技术培训、泌乳期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空怀期饲养管理技术培训;举办三大炎防制技术培训2期,分别为乳房炎防制技术培训、蹄叶炎和子宫炎防制技术培训;青贮饲料技术培训1期; 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培训2期,机械挤奶培训1期。在培训管理上,由畜牧局统一组织管理,切实把技术推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购置奶牛修蹄机1台,用于专家服务团技术服务。

2、完成情况

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一是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考察、专家服务团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基层技术人员、养殖场饲养人员、管理者进行现代化新技术培训。分别于7月26日举办机械挤奶技术培训及犊牛、青年母牛的饲养管理培训班;8月12-13日组织专家服务团在区行政广场、高都办事处常旺村举办下乡服务活动;8月18日举办夏季奶牛饲养管理、奶牛高产饲喂及接产技术培训班;8月27日举办泌乳期奶牛饲养技术培训;9月15日举办全区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及秸秆青贮技术培训;10月10日举办奶牛场DHI测定技术培训;11月3日举办奶牛全日粮配合(TMR)技术培训班;11月24日在册山办事处尚庄村举办专家服务团活动;12月5-6日举办奶牛三大炎防治培训班。2010年1月6日举办牛场数字化管理技术培训班。二是指导各场完善了生产记录、兽药使用记录、消毒记录、防疫监测记录以及奶站规范化管理制度。

(三)良种登记档案室、电子档案数据库建设

1、项目任务目标

建立奶牛档案登记系统,建立奶牛品种登记档案室,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通过项目建设,力争全区奶牛养殖户80%建立系谱档案,90%建立生产记录。

2、完成情况

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指导盛能奶牛胚胎工程有限公司、***区明超奶牛场、***市禄福良种奶牛发展有限公司以及高都奶牛养殖基地开展了奶牛DHI测定,大力推进奶牛系谱档案建设,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的奶牛数字化管理档案。对每头奶牛年龄性别、繁殖情况、免疫情况、发病情况、品种品系、体貌特征、泌乳天数等数十项指标进行登记和分析对比,确立奶牛的品系和繁殖情况,绘制奶牛档案表格,并且对奶牛个体形态和毛色进行照片记录,为下一步进行良种筛选、系谱登记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已建立系谱档案1460头,登记奶牛良种登记卡938头。疫病监测体系逐步规范健全,区畜牧兽医检测中心根据全区畜禽疫病监测方案,分期分批对各规模场进行疫病检测,现已经检测奶牛200余头。

(二)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1、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全区奶牛存栏量由现在的1万头增长到1.1万头以上,增加0.1万头,牛奶产量增加0.5万吨。

           2、规模养殖明显增多。全区年存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增加 2 处 ,奶牛养殖场(小区)总数达到13 处,规模饲养量占到全区奶牛饲养总量的90%以上,规模饲养场产奶量占到总产奶量的95%以上。

           3、生产水平明显提高。项目区奶牛平均单产达到5.0吨以上,平均增加500千克。

           4、产品质量明显改善。全区优质奶产量达到3.3万吨,比建设前增加0.9万吨,产量提高30%以上。鲜奶蛋白含量提高5%左右,达到3%以上,乳脂率提高8%左右,达到3.5%以上,生鲜奶质量得以提高,产品质量明显改善,每毫升鲜奶微生物含量控制在100万个以内,

           5、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项目建设带来的牛奶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水平提升共可产生经济效益0.34亿元以上,可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120元以上。

           6、技术推广体系日益完善。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推广生产管理技术、奶牛良种登记、奶站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技术、TMR饲喂技术、奶牛场卫生防疫技术等,全区奶牛养殖业在管理方面不断改进,饲养水平不断提高,精品意识进一步强化,建设优质品牌奶源基地战略方向进一步得到巩固。

     7、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目场生态建设和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使奶牛养殖场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六、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畜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项目的实施给相关工作带来了有力地促进。但是由于项目要求自筹资金的比例较高,处于发展期的养殖场区自筹资金压力较大,一定程度上导致项目建设初期进程缓慢。另外,项目软件建设部分效益的发挥还要依靠推广和培训力度的持续加强。

建议:一是加大项目扶持资金比例,适当考虑承建企业的资金困难,合理安排资金拨付步骤,发挥启动资金的带动作用。二是持续对项目管理人员、项目承建场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项目最大限度发挥效益。三是保持扶持政策的持续性,支持奶牛产业持续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建筑业的质量控制与监督问题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其生存的前提条件。要想建筑行业能在社会中有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广大人民有一个和谐、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最终使建筑业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建筑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影响着工程综合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直接体现着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好的质量管理方式不仅仅是预防控制工程质量问题,更是考验一个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人、料、机、法、环的综合把握能力,是一个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

2、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建筑行业内部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建筑施工企业利益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成本的竞争。企业要想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大自身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力度,不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水平,学习和吸取先进的质量管理知识及经验。质量是一个工程的生命,同时又是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的本质体现,良好的质量控制能力是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影响着整体工程的质量水平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工程质量的优劣。施工企业应当加强施工管理力度,从工艺流程、检测方式、技术方案、组织手段等方面着手提高工程质量。并结合技术、工艺、操作、管理及经济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确保管理方案真实可行。

二、建筑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

1、加强现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加强建筑企业的人员的培养,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加强所有人员的观念创新。只有在新观念的指引下,才能保证各种生产要素不断改革发展,促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人员的培训过程中,应该从业务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素养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培训。对于施工人员而言,要定期组织相应的讲座,安排施工人员学习最新的施工基础知识、学习相应的安全规范等,促进建筑施工质量可以不断提升。对于管理人员而言,要加强其管理意识的培养,加强管理能力的提升,利用企业文化的影响,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将企业的发展当做自己的一种使命,将管理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对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积极发挥企业文化的相应作用,加强管理人员以及具体的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从而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施工质量不断提升。

2、切实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控制力度

建筑工程理想施工质量的获得与有效现场监督管理工作之间联系密切,在具体操作时,项目管理者必须将施工现场涉及到的所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运用一系列手段持续强化监管力度。例如所有建筑材料包括混凝土、砂石等必须接受全面检查,不满足相关要求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在存储时必须安排专人看管。监管人员应该定期查看各岗位操作情况,如果发现不合理行为应责令整改,同时还应加强施工工艺现场验收力度。其次,施工现场中涉及到的所有器械应该接受维修及检查,预防运行隐患或员工不规范操作行为引发质量隐患。施工现场所有工作人员应该积极配合监控工作,自觉强化质量核查力度。

3、建立专项管理部门,落实管理职责

由于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的特征,在质量管理方面各部门责权不一,很多部门管理人员在担任相关的职位时却没有履行相关的职责,这样的部门很容易导致工程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责任错误或管理漏洞。因此,在当下的实际建筑工程管理当中,一定要设立专项施工管理部门与质量控制部门进行监管,以此对建筑施工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运行。在建立专项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部门后,还要将施工中的所有管理职责详细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启动项目动态管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责任分配细化管理职责,让其明确自身责任并做好相关工作,如在接手心的施工项目时做到及时考察,及时汇报,将施工情况进行详细整理与分裂,以此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所有程序都经过审核与管理,保证施工安全。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定期集合人员进行管理培训,最大程度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4、对不同工序进行质量控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运用合理的控制手段,重视施工工序质量问题。一项建筑工程,分别由不同分项工程和许多工序组成,不同工序对施工质量都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再有,不同工序都与施工人员、施工设备、建筑材料、施工方案和施工环境多个内容有关,在控制工序质量时也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才能控制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应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事前做好充足的预防工作,应用有效预防手段,在事故出现之前使问题得以解决,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工序的合理衔接,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5、做好施工质量的验收工作

加强建筑施工的质量验收是整个项目的最后环节,也是重要环节,对整个工程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建筑施工后期,工期紧张等原因,可能会造成偷工减料等现象。因而加强施工后期的管理极为重要,也是对质量的保证。施工企业可以组织有威信高效的队伍,严格按照施工制度进行质量检测,并对照相关的规划书、说明书、图纸、合同等,对于不合格的地方要返工,直到最后符合规定才予以通过。对于施工质量资料应及时整理汇报。对于工程中极为重要的施工,必须报备上级部门,让上级部门亲自验收。如果没有通过验收,就不可以进行下一步验收。最后,工程完工后及时向建设方交工。

6、加强与完善监督机制的建设

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现象--对监督人员和项目经理的监督和管理不够严格,以及对人员的约束力不够强等现象。此外,各个项目的负责人的综合素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其领导的队伍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技术水平、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管理能力等),从而导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该企业的财务控制不严格,则会影响其施工的进程,就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利润减少等不好的现象。因此,只有不断的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和监督管理工作、财务工作,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性,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顺利完成,最终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

结束语

质量管理控制水平是施工企业整体形象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其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施工质量实际管理控制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组建并持续完善控制体系,将工程最终建设目标贯穿在所有环节中,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理念,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所有工作满足科学化、合理化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罗东桓.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1(09)

[2]张志敏.探讨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房地产导刊,2013,12(23):62-65.

第5篇

关键词: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6月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于全面提高我国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纲要》中关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这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随着石化企业生产规模的提升、大型项目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产品的升级换代、技术的创新,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已迫在眉睫。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公司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总数738人(含具有各类各等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13人),这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具有专科学历的201人、具有本科学历的53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29人。数据显示,硕士以上学历技术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人数的3.92%,高层次技术人才明显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中年技术骨干知识结构老化

目前在岗的中年技术骨干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在公司不断引进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面前,他们专业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逐渐显现,迫切需要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

(三)新入职大学生急需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

为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公司近几年陆续引进新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年轻人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他们在技术上尚未成熟,无法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的能力要求,急需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养他们快速成才。

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企业跨越式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正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中石化集团武汉分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石化)上至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下至职能处室教育培训中心和各单位相互协调合作,紧紧围绕为企业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这一中心,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新路子。

(一)建立和完善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2010年,公司下发了《武汉石化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对公司的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各单位的培训职责、职能进行了清晰地划分,初步形成了以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教育培训中心实施、各单位分工协作的教育培训管理格局。同年,颁布实施了《武汉石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公司凡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都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参加各类继续教育活动均可按规定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具有初级、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各类专业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所获学分累计分别不得少于6、10、12个学分。并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完成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保证了武汉石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1. 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为改善公司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技术人才不足的状况,2009年,武汉石化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与行业领先院校“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联合招收35名在职“化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对象为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45岁以下优秀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硕士班所有课程聘请华东理工大学的教师担任,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每月集中授课一周。目前学员已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进入论文答辩阶段。为了培养立足企业的实用性技术人才,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采取“双导师制”,即:每位硕士班学员都必须有两位导师,一位由华东理工大学的教授担任,一位由武汉石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一方面可以确保在职硕士班学员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促使学员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公司的生产实践中,将学员的毕业选题引导到解决公司生产技术难题上,切实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2.外送培训,“走出去”交流进一步扩大

公司一方面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石化集团公司的培训资源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武汉石化每年年初,从总公司培训系统提供的数百个培训班中,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精心挑选出与公司生产经营实际相关的培训班二百多个,再安排适当人选到总公司接受培训。近两年来,“走出去”培训的人数明显增加,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送外培训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如图1:

图1 专业技术人员送外培训人数

此外,从2010年起,公司建立了外出培训人员的电子档案,把参加外出培训的人员纳入兼职师资库管理,要求外出培训的技术人员将外培的学习资料带回来,与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交流,实现优质培训资源共享,2010年、2011年适时安排外出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讲课和交流9次,参加交流的专业技术人员共315人次,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外培技术人员的作用,带动了公司各个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3.扩宽视野,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

为了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对行业前瞻性、复合性知识的渴求,公司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两位院士到武汉石化举办学术报告会,如:中国工程院姜德生院士主讲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及其在石化行业的应用”、李大东院士主讲的“石油资源的高效利用――未来炼厂面临的挑战”。参加报告会的专业技术人员达265人次,占全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38%。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报告会,使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到当前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学术水平,拓宽了专业知识覆盖面,开阔了视野,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

4. 促进技术交流,举办多场专题技术讲座

随着公司的扩能改造、新装置的建设,不断引进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迫切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除了岗位自学,请同行专家到公司进行技术交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2010年以来,武汉石化聘请行业内领先的兄弟单位和技术专家到公司举办了多场专题技术讲座,如:《加氢技术讲座》、《国Ⅲ柴油升级技术讲座》、《碳酸二甲酯的绿色合成新技术》等,参加技术交流的专业技术人员累计达396人次。技术专家们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有着非常直接的帮助,同时,对武汉石化在建新装置的正常开工和运行有着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

5. 发挥专业处室技术优势,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

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分散,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差异性很大,一度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难题之一。为了满足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教育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各专业处室的技术优势,与专业处室协调合作,结合公司目前的生产经营实际,举办各类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的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班,例如:机动处结合公司设备管理及运行情况,举办了“转动设备故障检测分析”、“加热炉优化操作”、“设备管理研讨”、“炼油设备防腐蚀”等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全厂设备主任及设备员;财务处针对公司各单位的财务人员举办了“资金集中管理培训班”、“BWBCS系统上线培训班”、“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班”,使公司财务人员及时了解国家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新变化,不断更新财务知识,提升了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2011年,针对全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举办的各类培训班达36个,受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达1810人次,充分满足了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

6. 以师带徒,促进新入职大学生快速成才

由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人才,公司从2007年起,每年数量不等地陆续引进几批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从刚走出校门到成长为一名基本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般需要约3~5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对新入职大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十分必要。武汉石化对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实行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入职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团队建设、职场礼仪、安全知识、DCS仿真培训、拓展训练等;第二步:到生产一线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在实习期间,与车间的工人师傅签订“一对一”师徒合同,培养目标为一年期满后达到中级工水平,通过中级工技能鉴定考试。第三步:对一年合同期满合格的大学生实行“导师带徒制”,与车间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骨干签订两年的师徒合同,导师每年初向徒弟下达年度、季度、月度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徒弟每个月要记录培训内容,写出培训心得,教育培训中心每月到车间抽查一次,每季度进行一次验收考核。经过三年严格的“以师带徒”培养模式,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独立顶岗,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已被充实到车间技术岗位,成为车间技术骨干,弥补了车间技术人员因抽调到新装置造成的人员不足,有效缓解了车间技术人员紧缺的局面。

(三)严格考核,保证继续教育培训效果

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考核是关键,这样才能保证继续教育培训效果。武汉石化对在册的738名专业技术人员全部实行学分制管理,每人都有一本统一印发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平时由各单位的培训员负责保管登记,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所有外出培训、公司内部举办的学术报告会、技术讲座、各种培训班按规定折算成一定学分,均要求记录在案,教育培训中心定期到各车间、处室检查,督促各单位培训员及时登记学分。每年年终,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证书”全部送到教育培训中心,由专人进行核查、验收,没有按规定修满学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年终绩效考核奖金中对其进行扣奖处理。由于严格的考核管理,2010年、2011年,武汉石化继续教育学分考核合格率分别为:96.7%、97.5%,均完成了《武汉石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考核合格率大于95%的目标。

三、总结与思考

(一)加强培训班管理,提升培训效果

虽然大多数培训班取得了预期效果,但有少数专业处室培训办班比较随意,培训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需求调研,定位不准、培训内容不够充实、对培训的后评估不够重视,这些都弱化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培训班的管理上,应改变简单安排办班上课的做法,采取项目管理的新模式,从需求分析、目标确认、组织实施、效果评估四个环节规范培训班的管理,强化培训效果。

(二)发展远程教育,解决工学矛盾

通过对近两年全公司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受训人员的统计,发现专业技术人员受训人数分布不均,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繁忙、经常出差等原因无法按要求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只能依靠岗位自学来完成规定学分,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因此,下一步应依托不久前开通的中石化集团公司远程教育平台,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学矛盾,在以往继续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继续教育培训,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省略/ 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2]许铭桂.人才发展纲要有关继续教育等重大问题解读[J].继续教育,2011,(2).

第6篇

《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有序发展,集聚创新资源,引导和服务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健全厦门科技创新体系,依据《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暂行办法》(〔93〕国科发计字060号)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面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厦委发[20xx]5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依托在行业或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研发实力的骨干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实体组建的财务独立核算(专账管理)的研发机构。

第三条 市科学技术局会同市财政局负责工程中心的确认和管理等工作。

鼓励、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工程中心,经确认后给予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政策。

第四条 工程中心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

(一)针对行业或领域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组织攻关,带动原始创新;积极转化有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组织技术集成和关联配套,开发成熟配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装备和新产品;协助企业引进急需的国外技术,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开展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活动;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装备。

(二)积极为行业培训急需的各类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结合国内外智力引进工作,积极开展各种技术和管理培训、行业或领域的新技术讲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等,特别是开展海峡两岸产业与科技合作交流活动。

(三)实行开放服务,接受地方政府、行业或部门以及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委托的研究开发和检测任务,创造条件争取各种认证资格,积极为企业提供研发、检测和技术咨询等各项服务。

第二章 申请与确认程序

第五条 申请确认市级工程中心的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请单位具有领先的研发能力、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能引领本行业的技术进步。

(二)企业必须是已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性企业年销售收入在8000万元以上,软件类企业年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高校必须依托专业院系,在编教师规模在50人以上;科研机构必须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在编人员规模在100人以上。

(三)工程中心的建设期一般不超过5年。生产性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工程中心建设投入800万元以上,拥有固定的场所,科研用房500平方米以上;拥有专门的仪器设备,研发设备总价值500万元以上。软件类企业的工程中心建设投入300万元以上;拥有固定的场所,科研用房200平方米以上;拥有专门的仪器设备,研发设备总价值200万元以上。工程中心具备工程技术开展所必需的检测、分析等科研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技术服务,确保工程中心每年持续投入100万元以上。

(四)企业持续进行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年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五)组织体系完善,所从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活动符合国家和我省的技术政策及产业政策。具有明确的研究开发方向和内容、未来发展目标和规划、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必须提供培训、咨询、测试、分析等对外开放服务。

(六)近两年内曾经承担至少1项国家项目,至少4项省市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已经获得成功转化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积极制订或参与制订行业标准,创新绩效显著。

(七)负责人重视工程中心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和科学化管理能力,能为工程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已成立技术委员会,成员不少于5人,其中依托单位的成员不应超过总数的二分之一。技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工程中心的建设,监督检查项目进展情况等。

(八)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应有3名以上技术带头人,具有硕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占中心总人数的比例达40%以上,且研发人员数量超过30人;拥有3名以上技术水平较高、工程化实践和项目管理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15名以上较高水平的工艺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分析检测技术人员。

第六条 申请工程中心确认程序如下:

(一)申请单位向市科学技术局提出书面确认申请,申报材料包括:

1、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确认申请表;

2、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情况报告;

3、相关证明材料。

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年研究开发费用情况表,并附研究开发活动说明材料。

(二)市科学技术局根据申请材料对申请单位进行调研核实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三)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由市科学技术局会同市财政局和相关部门进行审核,择优在厦门市科技信息网上公示10天,接受社会监督。

(四)经公示无异议的工程中心,由市科学技术局、市财政局联合行文批准,颁发统一制作的牌匾、证书,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和财政科技经费资助。

第七条 对于多个同类企业申请确认同类工程中心通过专家评审后择优认定。

第三章 绩效评估

第八条 对已确认的工程中心,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评估一次。评估程序如下:

(一)工程中心根据要求报送以下评估材料:

1、近两年的工作报告;

2、经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鉴证的企业近两年的研究开发费用情况;

3、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二)市科学技术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报送的评估材料及相关情况进行核实,按照《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估,评估结果在厦门市科技信息网上公示。

第九条 工程中心评估结果分为以下等级:

(一)评估得分85分及以上为优秀;

(二)评估得分75~84分为良好;

(三)评估得分70~74分为合格;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评估为不合格:

1、评估得分低于70分;

2、逾期不报送评价材料且未有正当理由的;

3、提供虚假评价材料。

第十条 通过评估的工程中心,可享受以下相关扶持政策:

通过绩效评估的工程中心,优先获得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并推荐申报国家项目;评估优秀的工程中心,参照科技计划项目的形式申请滚动资助,经专家评审后,市科学技术局将根据项目的创新性、前瞻性和行业带动性,以无偿资助的形式择优给予50~100万元的滚动经费资助;评估优秀且符合国家、省工程中心的申报条件,推荐其申报国家、省工程中心,并按有关规定给予配套支持。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其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格,两年内不得重新申请:

(一)不参与评估或者连续两次评估不合格;

(二)所依托单位自行要求取消;

(三)所依托单位被依法终止;

(四)所依托单位有偷、漏税或骗取出口退税、侵害知识产权等严重违法行为,或由于技术原因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五)所依托单位提供材料弄虚作假的。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工程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可与依托单位共有一个法人代表。鼓励、支持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工程中心。工程中心财务实行独立核算,管理规范。

第十三条 工程中心次年2月向市科学技术局报送年度工作总结。

第十四条 工程中心在国家和地方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机制,面向全市相关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承接技术开发和工程化设计任务,实行有偿服务,逐步实现科研—开发—产品—市场-再开发的良性循环,取得的经济收益,主要用于其自身的事业发展。

第十五条 工程中心要采取开放、流动和竞争的机制,不断吐故纳新,保持精干力量,逐步形成一支年龄梯次、专业结构合理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队伍。

第十六条 工程中心所依托单位发生改制、合并、分立、股权转让、更名等重大变更事项的,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三个月内,向市科学技术局书面报告有关变更情况;

如属国家、省认定工程中心的,需同时将有关变更情况向国家、省主管部门报告。对市级工程中心,市科学技术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原确认的工程中心资格是否保留。

第五章 资助经费及使用

第十七条 工程中心建设经费主要由依托单位自筹解决。对通过市科学技术局推荐或评审,批准建设的工程中心,市财政按厦委发〔20xx〕5号文件规定,参照科技计划项目的形式给予无偿资助,着重提高平台能力建设。经认定的市级工程中心,给予80万元科技经费资助;评估优秀的工程中心滚动资助经费另计。同一家单位建设的研发机构不重复资助。

第十八条 市科学技术局将根据资助资金年度预算安排,通知工程中心依托单位报送科技计划项目,经专家评审论证后,择优予以立项,会同市财政局下达项目资金。项目完成后,市科学技术局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第十九条 申请资助项目的自筹资金与专项资金比例不少于1:1,其中仪器设备总投入占项目总投入的50%以上。项目资助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且专项资金中70%以上用于购置研究开发试验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必要的技术及软件,不得用于基建支出。

第二十条 新添置的有关仪器、设备和高价值软件等,按照有关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经费使用情况由依托单位编报年度决算表,报送市科学技术局、市财政局备案,并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计与监督。

第六章 附 则

第7篇

关键词:水利监理;工程质量;控制措施;方法体系;论述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现实角度来讲,我国就水利工程实施监理形式的时间相对较短,虽然在制度层面予以了逐步的完善构建,但是对于市场建设范畴,所给予的规范程度依然不够。其次因为水利工程投资方面的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给监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问题。在本案中笔者将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系统的论述。

水利工程监理的发展历程分析

从水利工程建设的现实发展来看,其运用一直采取的是自营方式,浅白来讲即是采取以国家划拨款项,国营工程单位进行施工,在建成之后交由电力生产管理部门进行运营,并将收益上交于国家。对于工程的建设进度即资金成本使用与质量层面皆是由工程单位进行负责,并无现代管理意义上的项目管理概念。至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就国外市场经济发展规则及FIDIC合同条件之下的工程建设监理机制予以了引进。而人们对于此类监理规则机制了解认识以及接受的过程,也便是国内水利建设监理管理机制同国际管理相互接轨的现实过程。

水利工程建立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

缺乏严谨的监理评议机制,各施工环节监理力度有待加强

当前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极为广泛的预算超支现象,而工程投资预算超支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同监理人员监理不利有关。以设计阶段为例:当前设计管理机制改革与设计市场转型过程中,对于工程的设计管理层面,缺乏着严格的评议、协调、监督机制,对于设计的可行性缺乏具体标准的科学论证,且评价分析也多流于形式,从而即可能造成工程造价超预算、概算。而作为发现解决施工问题的监理人员,因为思想态度不端及在工作方式与能力方面的不足,在监理服务中未能就问题发现指出,及时协同组织专业施工队伍与设计人员共同配合,避免设计问题发生,从而导致了设计不具规范标准,丧失了监理人员存在的现实作用。

建立的过程欠缺规范具体

水利工程的建设同工民建工程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所涉及到的种类十分多,即使一个具有高资质丰富经验的监理工程师,若其不一直稳定持续的进行从事水利工程监理工作,那么其即难以保证可以良性胜任该工程监理的工作,因此具体来讲新时期水利工程监理工程师正呈现出极度匮乏的情况,从而在监理工作方面缺乏科学规范性,造成水利工程施工中不断产生质量问题,工期无法得到良好保证,给水利工程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亏损。

监理招投标层面存在着恶意竞价的情况

因工程监理隶属服务咨询行业,对外提供为智力型的服务,尽管当前政府机关对此行业已出示了具体的收费文件,但是在服务费用收取方面依然存在相应较大的弹性。由此也产生了工程招标单位与相关监理投标单位钻取政策漏洞,于招投标范畴恶意进行压价,令现实的监理费用大大低出概算值许多,甚至连成本价都无法达到。其次又因为监理服务费用方面多为定性标准,缺乏变通调整,而工程监理的过程之内,往往又广泛存在着追加投资及工程延期等情况,致使监理后期工作难以良性展开,最终造成监理服务质量降低,业主层面的控制目标难以实现。

监理人才的流失

因为招投标层面存在的恶意竞价情况,造成监理行业内从业人员收入产生下滑,这样一来原本效力的优秀监理人才出现流失的局面,开始陆续寻找新的事业单位发展,有的转业到设计行业或者造价部门进行工作。因为人才难以长久留住,造成了国内水利监理行业出现恶性循环,持有从业资质证书的人才,大多不再效力于监理行业,而无资质人员却充斥整个行业,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使得水利监理质量受到影响。

监理企业承包机制的盛行

因上述问题因素的恒虐,当前诸多建立企业皆面临着入不敷出的情况,很多企业在此发展态势下纷纷选择了内部承包机制,为了生存不惜低监理服务费用接手业务,继而转手于某总监人员,由总监个人自行组织监理人员,进行水利工程监理服务,自我负责业务盈亏。而此模式的盛行必然会直接就监理企业信誉造成损害,同时因为转包他人,他人为了利益也必然会尽可能的压缩人员成本,从而使得建立服务的质量无从谈起。

三、水利工程监理控制实施的方法举措研究

(一)严格践行水利工程监理合同内容

这一实施要求是自根本预防监理行为风险的最基本的原则,水利工程监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备深厚的合同意识,对待工作范围内涉及到的每一合同均需达到了然于胸,并对自身所肩负的义务责任具备一个高度的认知,无所保留的践行责任义务,同时还应注意在自身责任要求区域内进行工作的开展,将合同作为问题处理的现实依托,于业主委托区域,正确就合同所给予的权利,科学合理的运用,以此通过专业化技能切实服务于业主。

(二)提升水利监理人员自身专业能力

技术的创新是未来水利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监理行业发展过程中,势必要依靠监理质量而取胜,先进独特的工程监理技术措施,因此也就成为行业发展的良好保障,同时也是监理企业获取市场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水利工程监理人员的监理工作开展而言,精湛的专业技术是保障其开展监理服务工作的根本,而当前水利工程又处于不断的复杂变化中,所以监理人员必须要做到持续深化学习,就自身专业技能予以提升,满足于不断变化的专业服务需求。同时专业的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中必须要具备思考的意识,不满足于现状,经常性通过工程监理经验总结,来提升自身监理技术能力,锻炼现场协调组织技能,预防因技能不足而带来的水利工程质量风险。

(三)强化管理培训,完善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针对监理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当前应当强力依托网络进行展开信息化培训和管理,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努力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的监理管理工作。另外,可以聘请水利水电专业人员,强化展开专业培训讲座,明确监理人员岗位职责。另外对监理人员定期做出资质考核,经考核合格,再颁发聘任书。对先进个人要进行奖励和建立晋升机制,而对于者,则要给予严惩处理,强化监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与事业心。

另外应完善健全监理评议机制,通过统一标准的管理评议机制,就监理人员工作做出评价,尤其是对工程每一阶段造价监理成效进行评议。诸如在设计阶段,监理人员需全面发挥自身的工程调控能力,通过组织设计单位与工程造价部门与相关施工部门,来一同参与到工程设计阶段之中,以此就水利工程造价预算做出科学的把握,发挥自身监理成效。

同时针对监理人才流失的问题,应当建立与完善监理人才体系,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监理行业是否能够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其最终都是人才来决定的,因此水利工程监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强化监理人员对于工作经验的良好积累,打造出吻合于发展实际所需的人才梯级队伍。

(四)完善依托法律法规,优化水利工程监理行业

目前针对水利建设层面所构建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是还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所出台法律法规间存在着相抵触,以及协调度较为模糊的情况,且还有大量未曾涉及覆盖到的管理层面,在法律法规中未曾做出明确定义。诸如监理资费收取及招投标层面存在的极大弹性,即造成了招投标市场的紊乱,从而致使工程质量隐患问题大幅度出现。所以在当前,政府立法机关必须明确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方面,明确制定出具体详尽的法律规范,以此肃清在水利监理行业中,存在的诸类不法情况及投机情况,通过合理的招标投标机制政策,保障水利监理行业朝着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凤云,司恩来.水利监理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9):28.

[2] 李海松,胡松样,金奇彪等.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行业发展之浅见[J].价值工程,2010,29(12):39-39.

第8篇

Abstract: As China has many deficiencies in practice of PPP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 UK and Canada's PPP mode which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for the typical PPP mode cas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ontract disputes, cost, and private ownership doub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PPP model development, such as acceler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broadening the financing channels, improving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of the PPP mode etc.,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PPP model in China and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PP model.

关键词: PPP模式;合同纠纷;成本费用;私有制怀疑

Key words: PPP model;contract dispute;cost;private ownership doubt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226-05

0 引言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公私合营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1]。世界各国对于PPP的定义各不相同(如表1所示)。

表1列举了各国对PPP模式的定义,归纳而出:PPP模式最主要的是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通常是由政府部门作为牵头提供PPP项目,私营企业负责项目整体的设计、建设、后期运营维护建设周期全过程,通过适当的政府付费或使用者付费回收利润,政府部门负责监管和协调,以期实现以最低成本获得高质量的社会公众服务水平。中国将PPP模式定义为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在公共设施或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其合作方式为特许权协议[2]。现如今,PPP模式已成为投融资市场中最新型的力量,对整个金融界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为政府投融资提供新的思路,可以缓解政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压力[3],一方面也为企业创造了利润和潜在的宣传价值。

1 PPP模式的发展现状

根据2007年德勤提出的PPP的市场成熟度理论,将各国的PPP发展程度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发展中的,活跃而尚未成熟的和已经高度稳定发展相对成熟的PPP市场。基于不同的国家发展和现状,英国和加拿大的PPP法律体系相当健全完备,已处于十分成熟的阶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法制机制的改革。依据2012年出台的国际合作伙伴公告调查显示,全球五大PPP排行前列的最热门市场中加拿大位于第一,英国位于第五。欧洲市场的名义总投资高达3533亿元,领先于排行第二的亚洲和澳大利亚市场(1872亿元)将近1700亿元。中低收入国家则普遍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发展多次遇到瓶颈,缺乏完整的规范法律体制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PPP模式的运行环境困难。

随着PPP模式的飞速发展,在国际上仍然未有一套通用的专门的PPP法。依据各国的政治内外环境的差异明显,很多国家已对于PPP项目设置自己的规范标准来进行约束。例如有些采取大陆法系的国家常通过设置单独的行政法规来明确PPP项目的责权利关系,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合同约定不能违反行政法律的基本原则,并且将双方的权利规整实施,如政府享有单方面取消合同的权利,为了公共利益政府享有单方面变更合同的权利,私营企业享有合同谈判权和在建设期间由于政府疏忽或不可抗力因素等非企业方责任而导致的项目成本增加补偿权;与之相反的是,在大多数采取普通法系的国家,则没有专门的PPP项目约束守则,基本上由普通法律如民法、劳动法等来规定商业交易的几乎所有的基本原则,PPP法律体系欠缺。我国的法律机制尚不完善,市场体制不健全,PPP模式的发展具有很多问题。

2 中国PPP模式的案例分析

PPP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到中国,可供考察的最早的典型案例是1984年深圳沙头角B电厂的建设采用PPP模式,是我国PPP模式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从英国的PFI模式存在的问题来看,世界范围内的PPP模式均存在同样的问题,而各国政治环境和市场的变化,PPP模式的发展也存在自身独有的特点。

2.1 刺桐大桥项目

刺桐大桥项目是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备受争议的泉州市项目。项目实施初期,通过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进行招标确立了第二航务工程局为施工单位,采取BOT模式于1997年正式投入使用,工程质量达到全优。1997年至2006年间刺桐大桥项目创造了收益佳绩,但此后在后继建成的多座大桥等竞争对手的强烈冲击下呈现大幅度下滑。

究其原因,合同签订时的规范文本缺乏,刺桐大桥空有SPV的框架但未有双方都承认的契约文本,法律意识淡薄,就如何应对未来不确定情况的发生双方未能达成满意的解决方案,引发多重性的合同争议,索赔得不到合理解决;面对顺济大桥、笋江大桥、后渚大桥、晋江大桥、黄龙大桥、田安大桥多个项目相继建成通行而造成的利益分割,由于没有与政府部门的相关协议或补贴允诺,社会资本方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既无法与已经换届的政府做有效的沟通,也拿不出有利的契约证据和政府进行讨价还价的处理措施,投资方经营权和收益未能得到充分保障,也缺乏政府批准的配套服务设施。造成了项目的失败,也给了我国的PPP模式的发展以实际的经验教训,如何合理地应用PPP模式,切合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的利益发展PPP模式。

2.2 济青高铁项目

中国的济青高铁项目是第一条以地方投资为主的PPP模式实施成功的高速铁路,对于该项目,潍坊市财政局通过授权按照公开招标―资格预审―竞争性磋商的方式,吸引了十几家社会资本争相报名,确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社会资本合作方与其合资成立SPV(项目公司)。规定投资收益率不高于6.69%/年,主要来源为运营收益,不足部分由政府的运营补贴弥补,SPV合作期15年,社会资本享受高铁运营分红和财政可行性缺口补贴,政府享受未来股权优先运作权。该项目中济青高铁为了扩大社会资本的参与度,山东省专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用电按价格优惠、客流稳定后提高票价、增加第三产业收入弥补资金缺口,合同对双方责权利有明确界定,对项目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为了降低风险,增加社会资本的信心,在项目前期济青高铁建立了财务测算模型预测项目收益和前景,表示济青高铁是值得投资的PPP项目。

济青高铁项目中合同规定明细,双方责权利基本对等,政府对于私营企业有足够的补偿措施从而降低了私营企业的忧虑,提高了积极性;高效率的运作模式降低了成本费用,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后期的盈利做好了铺垫;政府在项目中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均衡双方利益合理制定收益率避免了项目的私有化,使项目真正能做到为国家人民谋福利,且又增强了私营企业对PPP模式的信心。它的成功为中国的PPP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是中国首次运行成功的PPP项目。

我国的PPP项目运行存在着许多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弥补本国的PPP模式的不足是一项重大的课题。现通过对英国和加拿大这两个国家领先的PPP模式发展策略进行分析探究,以加速我国PPP模式的发展水平,一方面提高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办事效率获得优质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搞好价值工程,使双方用最合适的合作成本达到彼此的利益最大化。

3 英国和加拿大PPP模式的运行

3.1 英国PPP模式的运行发展

在英国PPP模式的发展一波三折,但仍旧十分成功。英国采用标准的PPP合同而不是专门的综合的PPP法来指引项目的建设,合同体制相对完全。1992年11月提出PFI(私人融资计划)是PPP模式最早的雏形。1997年公私合营模式率先在英国实施,在全世界内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4]。2006年PPP模式的应用达到顶峰,后来经过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下滑趋势,到2012年英国出台PF2,提出了对PFI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英国财政部在2014年12月的报告中指出,英国在2014年3月之前一共出台了728个PPP项目,总资本投入已达到566亿英镑。其中政府部门单一费用小幅度增长,私人部门也呈现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仍然与政府部门投资差别比率较大。在截至2012年的717个项目资金已到位项目中,教育部份额最高,占了166个项目,卫生部、交通部、国防部由高到低依次为118、62和46个项目。在项目应用领域上最广的是学校、医院、市政建设、司法公共安全、交通、垃圾和污水处理这些主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如表2所示)。

然而,PFI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自2006年之后,PFI项目整体呈现下滑趋势,金融危机带来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巨大冲击,不仅是一个导火索,使PFI缺陷更加明显,问题重重。

一是合同纠纷:PPP模式大多应用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政府自PPP模式下要协调好各方关系,要受到合同的约束,可能会导致对公共服务设施控制力下降,灵活度降低,从而降低服务标准,引起合同纠纷。二是高额的费用成本:首先在PPP模式中,私营部门盈利不菲,私人融资成本显著高于政府举债成本,比如乔安・肖尔在对率先采用PFI的12家医院项目的研究调查中发现,当时英国的国债收益率已显著低于58%的平均资金股权收益率,政企收入明显不均衡。其次,在项目前期招投标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项目需要深入研究探讨,政府与企业进行交涉过程成本增加,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伦敦地铁改建的PPP项目中,政企双方签订PPP合同花费了4亿英镑左右,而项目的总成本才157亿英镑,几乎占了总成本的3%,出现了头重脚轻的局面。三是容易引发私有化怀疑:在PPP模式中私营部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几乎承揽了建造乃至运营全过程,这就导致人们认为政府的角色黯然失色,不能发挥作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企业替代,PPP模式就是渐进式私有化的特洛伊木马。在很大程度上给PPP模式的推广造成了阻碍。为了拯救金融危机出现的巨大财政漏洞,2012年英国政府正式出台了PF2,提出了对PFI的问题的改进措施,以此来提高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信心,提高市场的灵活度。

PF2的总体改革措施以透明化公共信息共享、调整公共股权结构、持续改进PPP模式和以实现VFM(物有所值)为主(如表3所示)。这在很大程度弥补了PFI的缺陷,全面调整经济结构,拯救了PFI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萎靡不振的现状,缓解了英国当时的PPP市场的萧条,重振了PPP的发展。

3.2 加拿大PPP模式的运行发展

相比较英国长时间PPP市场的低迷来看,加拿大的PPP市场不仅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活跃度还一直持续不减,堪称世界一流。加拿大的PPP模式在世界上都是公认的最佳典范。加拿大发展PPP最开始是由省一级政府在积极推动,促进了PPP的广泛应用,经过多年在PPP行业的摸爬滚打形成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开创了独树一帜具有加拿大特色的PPP模式。由于省一级政府主要分管教育、交通、医疗等基础建设设施,因此最初的PPP也主要是这些基础设施领域在采用(如图2所示)。

加拿大政府对于PPP模式的支持力度比较大,早期加拿大政府就充分意识到了PPP模式可能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瞄准此对与经济增长与国民服务的巨大作用从而为PPP模式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如表4所示)。

加拿大积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PPP模式的融资问题,一开始就由政府带头出动政府资金,拟定项目投资计划,充分调动了私营企业的积极性,保证了PPP模式参与者的前赴后继,不断为项目注入新鲜血液。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金融危机的巨大作用下加拿大的PPP金融市场依旧是生机勃勃,并未受其影响。2014年3月CCPPP的报告中指出,2003~2012这10年间加拿大PPP项目的经济绩效评估结论是PPP的实施累计增加经济产出近921亿美元、累积增加居民收入近322亿美元、累计增加就业岗位近52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加拿大的经济市场、就业市场和居民福利待遇的攀升。此外,这近十年的时间里,公共部门因为PPP项目的实施累计节省了99亿美元,联邦和地方政府因为PPP模式的实施则创造了75亿美元的税收。

从加拿大的成功经验来看,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目光够长远,项目准备充分,资金储备有保证;二是融资来源充足,灵活度较高;三是重视项目招标,运行流程效率高;四是国内外政治环境明了清晰,为PPP模式的推广应用铺垫了一个温和适宜的发展土壤。

4 对中国PPP模式的建议

在PPP模式实施的较广阔的基础设施领域,中国对于PPP模式的相关法律政策长期以来借鉴西方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并且取得良好效果。比如,中国在法律体系上一直使用体系,而在工程合同上则普遍采用FIDIC合同。因此,在一方面借鉴大陆法系对PPP立法的同时,也可通过借鉴英国政府通过对PFI合同的修改、PF2的引进改革等措施学习如何更好地落实到公共利益中去,借鉴加拿大的专业机构设置来加强管理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标准化PPP合同。2014年9月中国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作为指导PPP合作项目的纲领性文件拉开了PPP立法的序幕,2015年出台了《政府引导下PPP模式的快速推广》,2016年最新出台了《加快推进PPP立法,推动更多项目落地》,规定了PPP模式的相关事宜,宣布在全国范围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示范,由此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PPP热潮[5]。

PPP模式无论是从市场的拟合度还是迎合世界金融业的蓬勃发展都是必然趋势,对推动私营资本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意义。成熟的PPP模式能够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引进社会资本,增加国家的整体黏合度,提高人民的社会意识,将企业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但PPP模式的使用不当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从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以实现VFM为目标,为中国在PPP行业的合同纠纷、成本费用和易引发私有制怀疑这三个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4.1 合同纠纷

①完善法律体系,制定专门的PPP法(如表5所示)。

政府现阶段正在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通过调查监督第一批批准的正在运行的政府和社会合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对项目的各项进展工作作出实际的报告,收集各参与方的项目反馈意见和建议,列举PPP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以解决这些问题为根本目的,由各方专家讨论统一达成意见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律草案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PPP操作指南以规定PPP模式从项目选择、合作方权利责任义务的界定、合约达成、项目建设、运营、移交等各个阶段的对具体事项进行约束,明确PPP模式的适用范围、政府的招标审批流程、政企双方的合作规范、特许权经营权的转让标准,建立合理的风险的分担机制,严格将PPP模式的运行纳入到规范化的范畴。进一步从加强项目合作的管理机制、如何合理的提出项目实施方案和进行联合评审、如何选择合适的社会资本方、产生的争议解决途径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规范,找出可行路径,提供项目基础评估指南,包括VFM物有所值评估指南、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标准化合同,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合同纠纷,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

②构造有效的管理机制。从多项国内外PPP项目失败的案例中,英国和加拿大的改革很大一部分开始着重于补充管理层次的相关知识经验。PPP模式在我国毕竟算是发展中的新生事物,PPP项目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管理层的不作为和经验的缺乏,对PPP模式的操作流程不熟悉、对相关法律法规认知不全面,直接形成了PPP模式运行困难效率低下的局面。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要在充分了解PPP模式的基础上形成高效的管理系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专门的PPP管理公司和项目咨询公司。我国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数量少质量也处于劣势,这一点应借鉴加拿大的经验,设立专门的项目咨询公司和管理机构,可设立在负责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部门或财政部分管政府投资部门旗下,全面负责PPP模式的项目物色和政府拨款,为私营企业参与PPP项目提供建议,并组建PPP项目管理培训班子,统一对相关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的训练和知识的教学,定期组织讲座,提高工作人员对PPP模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减少政府和企业由于经验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不必要的风险。

③建立信用约束机制。PPP模式的参与方众多关系复杂而导致政企双方可能会由于利益的不同而相互缺乏信任,政府更加着重PPP项目可以带来的保障民生和比较高的社会效益,注重公众利益;而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私有的性质决定了私营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与政府合作可能带来的良好信誉以及社会的名誉效应,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一直是企业的目标。在双方谈判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出发点的不一致而导致双方不断商议不断期望风险转移给对方,希望自身获得更大的利益,一方面双方过分博弈拖延了时间,给项目实施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也更加恶化了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不信任的恶性循环。因此率先在PPP领域建立信用约束机制,从政企双方出发对信用体制严格约束,防止双方前后态度的转变,平衡各方利益,保证PPP项目的有效稳定安全的运行。

4.2 成本费用

①设立担保基金。PPP项目运行遇到资金不足的风险很大,如国家的政策整改、市场的利率汇率的调整、通货膨胀,地震、火灾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都可能导致项目资金缺乏而中途夭折。对于该点,在PPP领域设立专门的基金担保,为解决项目运行过程中由于政府信用问题或引发的银行贷款损失、保险公司的投资赔偿等可由担保基金做出相应补偿,调动银行贷款的积极性,激发私营部门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保证降低了资金不足的风险,使企业在参与项目中得到一定的资金保证,有效降低了融资问题的后顾之忧,完善了PPP项目的资金担保,为私营企业融资提供了保险配套机制。

②拓宽融资渠道。PPP项目普遍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大,除了需要有完整的约束机制之外,一个单一的融资渠道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才能使市场更加成熟更具有竞争力,提高PPP的效率。加拿大的PPP项目融资成本长期以来并未出现严重的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危险,甚至呈现增长的趋势,金融危机的影响微乎其微,其丰富的筹资方式值得我们去思考借鉴。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够灵活,PPP项目融资渠道单一,通过投资者参股、银行发放信贷和股票上市等方式参与度较低下。私营企业进入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方式多元化还有待加强加深,这方面可以从信托资金、ABS资产证券化引进社会民间资本,或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社会资本适应缺口补偿资金,以此来解决资金需求短期内有较大缺口而社会效益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周转问题[6]。

4.3 易引发私有制怀疑

①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包括准入与退出机制。准入机制一方面放宽引入到PPP项目中的私营部门资质、资历等硬性条件,为PPP市场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市场灵活性的同时改善准入环境;另一方面要严格把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资质条件的私营企业,防止部分私营资本伪造相关文献资料、与有关负责的政府部门相互串通、混水摸鱼的现象,导致部分企业打着公私合营的旗号谋取私利,并非真正的PPP模式,而是打着PPP之名无PPP实质的虚假PPP项目。退出机制则是当前需要加紧修改完善的问题之一。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增加项目股权转让的途径方法,为私营资本寻求合适的股权交易方式,提供完整的优质股权交易服务,使私营企业在收回初始成本的同时通过股权转让得到相应的收益,能够顺应天时地利人和退出PPP项目,将项目所有权或经营权归还公共部门,保证PPP项目公有的性质。

②建立收益平衡机制。我国的PPP模式参与方众多,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最重要最基本的参与方,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在利润分配上存在着博弈。双方都想要占取高额利润,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般来说,哪一方先发制人,哪一方就分配率远高于对方。私人部门一直以来以追求高盈利高利润为主,因此积极性和敏锐力较高,PPP项目后期可能会产生的超额利润大部分甚至全部由私营企业占有,政府由于其特殊的公益性质,一直以来以项目的公共服务质量为目标,这就导致政府在收益方面处于被动地位。为了防止私人部门在项目后期过分牟取暴利而损害公共利益,建议建立收益平衡机制,在合同中约定双方的超额利润分配比率,如果项目后期产生超额利润,则按照约定的分配比率政府部门占有大部分份额,私营企业占有余下份额,具体的分配比率经过双方签订合同时具体论证达到和解。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不仅能够阻止私营部门利用PPP项目过度逐利,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项目私有制怀疑,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5 结语

由于各国内部政治环境和外部市场环境各有差异,因此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切合本国实际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PPP模式尤为重要。立足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市场机制,健全成本费用机制,有利于PPP模式的改进,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冲突;有利于PPP合作的规范化,政企双方的互动合作;有利于发展本国的特有的PPP模式,联系实际项目坚持一带一路的发展方针,立足国际经验积极开展以政企合作为主的PPP项目试点,重点探索PPP项目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改进PPP模式的管理运营环境,进一步加速PPP模式的应用发展,完善整体政策环境,真正实现PPP模式的物有所值。

参考文献:

[1]The Canadian council for PPP Models of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EB/OL].

[2]陈双,夏志坚.浅析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论坛,2010(11):39-41.

[3]杜亚林,尹贻林. 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评述[J].建筑经济,2011(4):29-34.

[4]王颖琳.基于风险偏好的PPP项目期权博弈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3,27(2):49-53.

[5]刘晓凯,张明.全球视角下的PPP:内涵、模式、实践与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5(4):53-67.

[6]孙学工,刘国艳.我国PPP模式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5(2):28-30.

[7]李农.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PPP模式的应用[J].财政经济评论,2011(1):23-25.

[8]张文利.博弈视角的银行监管成本与收益分析[J].经济工作,2007(15):67-72.

[9]徐霞,郑志林,周松.PPP 模式下的政府监管体制研究[J].建筑经济,2009(07):105-108.

[10]伍迪,王守清.PPP模式在中国的研究发展与趋势[J].工程管理学报,2014(06):75-80.

[11]贾康, 孙洁.公私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特征与功能[J].财政研究,2009(10):2-10.

[12]刘航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研究及其应用[J].经济视野,2014(24):38-39.

[13]邓小鹏.城市公共项目中PPP模式内涵解析及相关概念辨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7(1):35-38.

[14]蔡黔芬.PPP 基础设施合同风险在私营部门的分担[J].管理学家,2013(5):31-33.

[15]冯芬玲.争议我国铁路建设引入项目融资的可行性[J].技术经济,2012(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