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6 09:32: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578-02
Study on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HAO Hai-tao
(Zhongshan Radio & TV University, Zhongshan 528403, China)
Abstract: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education in China. Considering actual situation of Zhongsh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this paper discussed a series of detailed program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system resource shar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Key words: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shar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1 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和意义
随着社会科技与现代教育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通过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建立开放性、标准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学习平台,共享开放的网络教育资源,实现终身学习。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是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特色,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对提高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边实践边研究,至今已初步完成了具有分布式特点的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制约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现实问题,例如资源共享与管理体制不完善、优质资源匮乏、网络设施和服务平台差异大、资源标准不一、共享与管理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实现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方便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针对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结合中山广播电视大学实际情况,本文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3 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实施方案
3.1 更新观念
远程教学所具有的开放性、协作性、交互性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中要树立起开放、协作与交互的观念。
首先,要搞好校内的网上教学资源共享工作,校内的课程教学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益,校本品牌的网络课程要走出去引进来,不仅要共享网上教学资源,还应共享校外的教学支撑服务体系。 其次,网上资源建设要加大经费投入,减少重复建设,协作开发丰富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资源、试题库及网上测试系统,保证网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如通过认证或收购建立电大系统共享的课件库,尽量减少学校自行建设课件的重复,保证国家投入的经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产生最大化的效益。
教育资源建设和学习过程要互动结合。老师和学生一方面是资源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又是资源的创建者,他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断创建新的资源。人人都共享资源,人人又创建资源,使资源库变成一种动态生成式的资源库。资源共享是人类智慧的共享,而且需要互动的共享,这样才能水涨船高。如果孤立的建设资源如同封闭地搞经济建设,一则闭关自守,搞重复;二则没有使用已有的成果,进步不大,最终是效益不高。
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形式和管理机制,形成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滚动发展机制。
3.2 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和制度保障
对于远程教育,国家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相关标准。教育部于2000年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力求在跟踪国际相关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远程教育标准。科技司正式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研究项目。教育部制定了《网络课程(课件)评审标准》 用于遴选优秀课程教材资源。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通过中央、省级以及县市级广播电视大学三级统筹规划管理,制定学分互认的政策,协调教学资源的共享,从政策上既鼓励推动共享,又保持地方自身的特色。
这种机制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3 实施服务平台
到目前为止,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已建立健全了中央、省级和县市级三级网络教育资源服务体系,中山电大的服务平台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山电大已建成中山电大网站服务、电大在线学习平台以及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节点资源库(以下简称节点资源库)学习平台服务体系。
每个服务平台的用户只通过浏览器即可使用本平台的各种资源。信息基于数据库保存的网站架构配置,可提供信息交流的模块,亦可采集网上的用户数据反馈如在线咨询中心等。可以通过授权、审核等步骤控制不同类别信息的内容;作为基于Web的资源库管理平台,集资源管理、优化、积累、检索、使用为一体,其资源规范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的规定为准则,能够有效地整合和管理学校自有资源、共享资源库管理平台及其它资源库内的各种教育资源。
3.3.1 网络设置和管理
网络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必须重视技术系统的优异性。通过规划网络结构以及设置软硬件进行网络设置、流量控制,有效的管理资源,从而更好的提供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如中山电大在网关进行服务器组的流量、网络访问实时监控,并制定相应的带宽、流量控制、上网权限以及网络准入设置策略等,从网络数据传输角度确保服务器的正常、高效的运行。如图1所示,通过网关设置,提高服务器的服务能力。
通过网关的流量设置,控制网内其他上网用户的流量和会话数,保证服务器组的网络带宽。通过服务端口设置,校外用户可以访问三个服务平台,而校内用户则可以访问除此之外的FTP资源、视频点播、数字化图书馆等。
3.3.2 服务安全设置
电大系统的各级网络教育资源服务体系都通过访问控制权限、注册账户及密码方式进行安全控制。通过访问控制策略设置,控制用户访问服务平台的资源。跟据用户属性对注册用户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规定用户可访问和可管理的资源类型、数量等。如:在网关开启杀毒、入侵检测防御功能,降低服务器感染病毒的隐患;在电大系统的在线平台把不同的访问与管理资源权限分配给教师和学生;在节点资源库中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进行资源访问和管理,如图2所示。
3.4 建立健全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与管理方式
远程教育资源包括教学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CAI课件、案例、试题试卷等多维信息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及物流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学、法学、英语等品牌专业,合理的利用和管理这些丰富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与兄弟电大、下属单位共享这些资源,则能促进优质教学资源交流、拓展其应用,这也是资源库得以拓展和延伸到各教育单位、各社区,使库存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共享的必要前提。
对于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管理方式,电大在线平台的资源通过授权访问,节点资源库把优质资源分为免费,付费,共享三种,其中付费资源主要是保护一些优质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如图3所示,当课程资源管理者上传资源时,要把被上传资源进行合理的归类和共享方式的设置。
4 总结
本文对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机制的进行了一些探讨。在远程教育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如何建设丰富的精品课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向华,张彦洁.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J]. 现代情报,2002.22(9):39-40.
[2] 张学波. 建立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的探讨[J]. 中国电化教育,2005(4):68-71.
[3] 邓辛涛. 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远程教育,2002(2):6-9.
[4] 马费成,裴雷.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展[J]. 情报学报,2005.24(3):22-24.
[5] 刘亚红. 试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69.
【关键词】云计算;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45-06
随着云计算技术引入我国,各个领域的专家针对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有效共享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教育云、资源云、企业云等一些新鲜词汇应运而生。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其拥有的强大优势也得到世界各大企业青睐。根据IT市调机构的预估,2013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950亿美元,更将云计算列为IT产业未来十大趋势之首,其报告指出未来五年云服务的平均年成长率会高达26%,世界500强企业中,将有400强使用各种方式不同的云服务。鉴于当前云计算及其理论体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基于云计算技术来构建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已具备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地提出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即要求通过资源库的建设、优质资源引进、网络课程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等手段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共享。在此政策的提出之前,国家就已经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例如,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CADLIS)、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等等。国内的一些学者也较早地关注数字教学资源的“区域性”问题的研究,都试图采用区域性来解决教学资源的孤立、重复、低质以及难以共享等问题,探求一种合理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就是我国高校群体庞大,数量较多,地域分布比较散,各高校之间差异性大,在目前的条件下也很难实现高校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利用云计算的强大功能来解决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所遇的瓶颈问题。
一 云计算概述
1 云计算简介
随着各个领域的专家研究云计算的深入,对云计算的概念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想法,以至于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美国国家技术与标准局(NTST)信息技术实验室给出的云计算定义相对比较全面、系统。它指出云计算是对基于网络的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能够方便地,随需访问的一种模式。这些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并且这些资源池也以最小化的管理或者通过与服务提供商的交互可以快速地提供和释放。这样的云计算有5个基本特征:一是客户按需获取服务;二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网络访问;三是模块化划分各独立的资源池;四是快速的提供和释放资源;五是服务可被监控和控制。
2 云计算的服务体系
云计算的本质是访问者通过网络提出各种服务的请求,因而其服务体系的构成应以服务为核心。如图1所示的物理层、虚拟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是该服务体系的核心部分,加上用户访问层和管理层一共六个部分构成了云计算服务体系的整体结构。
(1)用户访问入口
用户访问入口是访问者与云服务系统的接口,是一种可视化的操作界面。访问者可以通过Web浏览器进行注册、登录和获取相应的云服务权限,其呈现的界面如同本地计算机操作桌面系统。
(2)服务目录
服务目录是一个云服务的列表清单,访问者在获得云服务相应权限后,即可从中选择需要使用的云服务。
(3)物理层
物理层是底层的基础设施层,拥有大量的软、硬件和网络设备,提供大量的服务器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资源。
(4)虚拟层
虚拟层是将底层基础设施虚拟化,构成一个共享,按需分配的资源虚拟化环境,为上层提供虚拟资源服务。
(5)平台层
平台层是基于虚拟层支撑上层的云服务,是连接虚拟层和应用层的纽带,主要用于检测和响应应用层提交来的用户服务请求,动态分配虚拟层的各种虚拟资源。
(6)应用层
应用层是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用户的接口,主要是向不同的用户请求提供不同的云服务。
(7)管理层
管理层是贯穿在云计算各层服务中,包括安全管理、用户管理、服务目录管理、服务任务管理、服务资源管理、部署管理和服务监控等。
二 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内涵与现状
1 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内涵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指的是各所高校所拥有的,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各种物质、人力和信息资源。而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带有“区域性”的特征,这里所指的区域性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以各个高校为单位共建、共享、共用数字教学资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涵:(1)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是以区域为空间载体,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莱联性、相对独立性和时空差异性。(2)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要相对脱离于各高校,有其自身独立的发展途径。(3)涉及多主体的利益关系,如:区域内教育管理部门,资源研发部门,各高校相关部门以及师生等。(4)建设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促进了该区域内教学资源均衡配置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协调发展,对提升其教学效果产生了深刻影响。
2 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现状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拥有着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和建设人员。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也卓有成效,然而区域内各高校对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效果却并不乐观。一方面从教学资源自身出发,不同区域的优质教学资源表现出极大的“贫富”差距,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资源配置明显匮乏于经济发达地区,表明了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再者,区域内各高校对于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大多数以自建为主,共享不足,不能满足各高校师生教与学的需要。还有各高校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成为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障碍。
另一方面从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出发,多年来区域内的各高校相继开发制作了精品课程库、课件库、试题库等数字教学资源已经上传到网上,但是由于各高校在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时,使用的硬件软件、网络编程语言不同造成教学资源平台的通用性和兼容性较差。其次区域内各高校的服务器大多采用Browser/sever网络结构进行集中式地访问教学资源,这种方式容易造成网络阻塞,导致访问者对教学资源的获取不通畅。还有就是对于现有的网络资源学习,学生以自学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的氛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当前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师生教与学以及科研的需求,需要创建一个新兴的、全面的、多元的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该区域内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实现区域内数字教学资源的最佳均衡配置。
三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可行性分析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高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南京大学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其通过建设数字化共享平台,有效地整合南京大学全校丰富的优质资源,为实现远程教育和其他分类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数字支撑服务,着重体现整合、共享、持续和实用四大特色。笔者以南京大学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四大特色为依据,结合上述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云计算建设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可行性。
1 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
“整合”就是将不同种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规范进行整理并作有机集成。云计算最大的性能就在于资源的整合,它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信息的融合,存储并通过网络服务进行共享,这个使得用户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区域内各高校在云计算技术支持下,依据本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进行分布式的教学资源开发制作,并进行模块化的规划设计,将教学资源建设成精品课程库、课件库、教学案例库、教学音视频库等模块,然后利用云计算的灵活扩展性,将该区域内各高校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各高校共建的云计算数字教学资源中心,为该区域内的各高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
2 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
“共享”就是对数字教学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均衡配置,云计算支持下可以将区域内物理分散的数字教学资源集中化,减少教学资源建设的重复率。另外,云计算能还实现统一访问入口途径。区域内各高校师生可以使用注册后的用户名、密码在不同的教学平台上统一认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所需的数字教学资源,实现区域内各种数字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3 数字教学资源的持续
“持续”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上,要求方便资源的在线更新与资源的及时扩充,即对教学资源管理和服务的易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云计算具有灵活的扩展性和伸缩性,可以轻松扩展虚拟化资源,只需增加网络服务器的数量即可提供更大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提高区域内数字教学资源发展的持续性。
4 数字教学资源的实用
“实用”就是指高校师生和资源服务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包括教学资源的获取和上传,搜索资源的简易程度以及后台管理等。云计算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配置上,区域内各高校无需购买昂贵的服务器也无需支出大量的经费维护和管理,将所有涉及的计算和存储都放在云端进行,而师生只要拥有可联网的终端设备即可随时随地地获取云端教学资源,大大减少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购买软硬件的开支,既方便高校师生对于教学资源的获取,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1 模式的保障管理机制建设
基于云计算完成对区域内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作为建设主体的各高校必须健全保障机制,改善管理体制,优化整合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部门,并且加强各高校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规划与管理。要求组建一个“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区域内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各高校教学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组成,这样的领导小组具有一定的决策权,便于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实施,其次还要求在各高校设立教学资源管理小组的分支,形式一个系统的管理机制。领导小组成立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形式,组内成员分成三个不同的子部门:监督指导部门、资源建设部门、技术实施部门。如图2所示。
监督指导部门:组内领导层次,主要负责区域内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资源规划和调配措施的建立,并定期召开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的协调会,指导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的实施。有着监督、指导、决策和检查的功能。
资源建设部门:组内资源建设和管理人员层次,主要负责资源库中各种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即采用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对上传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审定,交流,筛选和评价。如针对教师上传的课件、教案、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的筛选,确保建设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
技术实施部门:组内技术人员层次,主要负责该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构建,运行环境的设计开发以及后期的软硬件设备和服务器的管理与维护等。
2 模式的逻辑模型构建
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仍是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校际之间缺乏统一标准和统筹规划,系统性和兼容性较差,导致校际之间的数字教学资源很难实现共享。其次是区域内各高校之间普遍存在着应用系统水平低下,缺乏统一的资源管理器。因此,从区域内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视角看,各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出于此原因笔者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建设区域内数字教学资源的逻辑模型,即各高校采用分布式共建、共享、共用数字教学资源的模式,具体模式构成如图3所示。
区域内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将其统一上传到云端服务器上进行集中的管理,作为访问端的各高校师生无需知道所需的教学资源在哪台服务器上,只需要通过Web浏览器即可打开服务目录(学资源目录)就可以不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访问云端的教学资源。
3 模式的“两大主体”构建
(1)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的构建
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是该服务体系构建的两大主体之一,其建设的目的就是将该区域内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进行集中的管理和分配。以实现该区域内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减小校际之间在教学资源上存在“差距”。不过区域内的大部分资源分布在各高校、教育部门以及部分教师的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形成了资源“孤岛”现象。众所周知在一定区域内各所高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差异性很大,存在其优势的学科资源也必然存在相对薄弱的学科资源,如何在校际之间实现优质资源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达到优质资源使用效果的最大化,提高区域内各高校教学质量,是各高校值得思考的地方。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真思考后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整合优势来促进区域内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具体的模型如图4所示。
在区域内教学资源构建中,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做好师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由各高校根据其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分布式建设相应的数字教学资源,然后通过网络上传到云端服务器上,最后在云端利用云计算的高度扩展性将各高校上传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学科类型进行模块化设计,形成各学科类独有的教学资源,例如,理学资源、哲学资源、文学资源等。每个学科资源库中都有相应的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教案、课件等素材类教学资源库。而作为云客户端的各高校师生只需要可以联网的终端设备就能够通过Internet访问和使用云端各种数字教学资源。
(2)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构建
云计算服务平台是其服务体系构建的另一个建设主体,即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层次促进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它是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载体。服务平台的搭建要考虑到教学资源的因素,二者是相互支撑的,缺一不可。不仅如此,还要充分利用好“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管理小组”的职能,根据各高校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进行合理分配资源来构建。
图5所示的位于架构最底层的是物理层也称为资源层,主要包含服务平台中所有物理设备,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和其他硬件设备。这些硬件设备主要有区域内各高校集体提供。虚拟层位于资源层之上,其作用是按照高校师生及其服务的需求从底层选择资源,从而形成不同规格的计算资源,即虚拟机。平台层位于虚拟层和应用层之间,主要任务是提供云服务开发和运行的环境,方便高校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也方便技术人员对云服务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应用层位于最上层,提供各类教学相关的应用软件,是高校师生和云服务体系的接口,提供最基本的网络服务、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等。云计算操作系统包含各个管理中心,是负责云计算数据中心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管理监控的系统软件。通过其系统性的管理实现云计算的三层服务,即云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云平台即服务(Paas)、云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为区域内高校师生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高效获取途径。
4 模式的实现机制
客户端的交互接口是以Web Services方式向访问者提供各种应用服务,这种方式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使用设备都是要求最低的,即可用最低配置获得最大化的教与学效果。然而设备要求降低也扩大了访问终端设备的范畴,不再局限于笔记本电脑,各高校师生通过移动手机、I口ad等移动设备即可进行随时随地地学习,扩展了室内课堂教与学,真正使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得到了践行。
高校师生基于云计算服务体系获取数字教学资源的方式很简单,只需要注册即可获取相应的权限,然后进入虚拟化的桌面,获得一定的虚拟化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对该用户权限内的可用资源进行管理和分配。
5 模式的评价机制
哈瑞顿曾经指出: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如此看来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教学资源获取也可以看成是社会服务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也应该具备社会服务评价的各种指标。在市场营销的领域中,客户对于服务质量的评价主要关注于两个因素:一是服务过程质量与服务结果质量的区别;二是服务质量的五个维度。下面以市场营销角度来评价云计算服务的质量:
(1)云计算服务过程质量与服务结果质量
第一层面是云计算服务结果,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是否对各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有帮助;是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有帮助。
第二层面是各高校师生对服务过程的总体印象,主要来源于服务平台和服务的数字教学资源两大建设主体。服务平台要关注其访问速度、信息检索简易程度、导航的清晰度、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服务教学资源评价是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自身的一些特点评价,主要有内容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可行性、导向性等。还要关注内容的更新程度。
(2)云服务质量的五个维度
一是可靠性,从云计算系统构建要实现的目标出发进行评价,主要考虑区域内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的程度;二是对高校师生的回应,主要从回应要及时,提高师生交流的互动性维度进行评价;三是可信任度,主要从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和资源的科学性方面进行评价;四是对高校师生的个人关注,主要从高校师生对数字教学资源需求分析角度进行评价;五是有形资源,主要从服务平台软硬件和服务器等物理设备出发进行评价。
五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高校数学资源建设注意我问题
1 教学资源建设要整体规划,促进优质资源建设
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求各高校在资源建设部门的领导下,统一规划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各高校教学资源的简单堆积,而是要依据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分布式建设各类的优质学科资源库,防止资源的低质、重复的建设。其次要将云端的资源分学科集中式的建设和管理,即采取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该区域内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要充分发挥“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管理小组”在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上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对于共享的各类教学资源要进行审定,交流,筛选和评价,确保建设优质的教学数字资源。
2 云计算平台建设要符合规范标准,促进共建共享
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求各高校在技术实施部门的领导下,采用相同的软硬件设备和同一种网络编程语言进行搭建,建设成本区域内各类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标准平台,有利于各类教学资源的系统开放性和灵活共享性。
3 重视任务与激励相结合,促进主动建设
基于云计算建设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各高校现有资源的上传;二是各高校的对新资源的开发。相比于前者,后者对于资源的更新和可持续使用显得更为重要。资源的建设多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各高校师生在“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管理小组”协调和统一规划下,合理安排各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任务,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不仅如此,还要充分调动和鼓励各高校师生开发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如提供一定的资源开发资助经费,培养师生在建设教学资过程源中的主人公意识等。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和锻炼教师、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共同发展。
4 重视应用,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目前,在网络资源建设和使用上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即重开发而轻应用。各高校和教育部门对资源的开发研究相当重视,反而对资源后续的使用研究关注较少。因此,在资源开发后要加强对平台和资源的应用,只有在应用过程中,才能检测教学资源对各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程度。也只有重视对其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有效的提升各高校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建设;理念;维度;优化策略
推动法学实验教学是法学专业创新的手段之一,加强法学实验教学环节可以扭转法学专业传统教学进程中只重理论的单一教学形式。新时代对法学的教育定位为职业教育,对法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其职业能力,因此重视法学实验教学建设对于提升法学专业总体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理念
我院法学专业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在推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特别是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正是经历了搜索资源的艰辛,体验了编篡资源、重组信息的不易,使我们对待教学资源的态度有了较大转变,科学保存、共同分享已融入我们的建设理念中。搞好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我们实现愿景的最佳途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系统[1],具体包括多媒体课件、电子教学文档、教学音视频、网络学习平台及虚拟教学软件等。在法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秉承的理念是:
(1)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以往的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往往是零散的,形式各异的,不利于保存和管理,导致一次开发一次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就是要把各类教学资源以数字化的处理方式形成电子文档、图像、视频、音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等利于保存与管理的教学资源,达到一次开发、永久使用的目的。
(2)利于教育公平化、学科发展均衡化。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学科发展的不均衡始终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难题。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远程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已成为缓解该类矛盾的主要措施。在远程教育的模式下,网络和平台是载体,真正输出的是教学资源本身。网络传输对信息本体是有要求的,能够传输的是数字化技术处理后的资源信息,即数字化教学资源,因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育共同发展的大问题。
(3)利于智慧的联结与最大化。数字化资源易于管理、保存和传输,一个年轻教师不仅可以借鉴到身边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资源,还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借鉴到不同世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大家”的智慧精华,这样的机制可以促进知识的最大化传递;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重组、再创造,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这对于智慧的联结与最大化意义非凡。
在汲取其他学科专家智慧结晶的同时,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与再创造,
(4)利于自主学习体系建构。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技术、新媒体在不断涌现,各级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令人目不暇接,从静态的电子书到动态可交互的演示课件,再到集声、像、音等多媒体复合的体验式教学资源、虚拟仿真类教学资源,一代代产品的推出不断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感、认知感,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多样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学习者可依据个人偏好和学习需求选择不同类型、不同科目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建立自主学习体系。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维度
我院法学专业根据实验教学建设的实际需求,从资源形式、资源设计、资源共享、资源管理四个维度进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1.资源形式
我院法学专业的实验类型主要分为模拟法庭实验、虚拟仿真教学实验软件实验及司法鉴定实验,依据不同的实验类型,教师和学生需要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资源。其中模拟法庭和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是线上线下,相互支撑的两类实验,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提高其职业能力。其教学形式前者主要是搭建真实的实验环境,学生真实参与到法律审判的各个环节中;后者区别于前者,利用的是虚拟的场景和虚拟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体验整个法律实验的各个环节。虽然形式上有所区别,但是两类实验需要的核心实验教学资源大致相同,只是实验的环境载体不同。司法鉴定类实验,该类实验在非警院类高校中开设较少,受限因素其一是仪器昂贵,其二是教学资源和案例不足。针对以上现实情况和教学需求,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开发与整合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形式偏重不同。对于第一类和第二类实验,共同建设的数字化资源包括收集与开发电子文档案例库、视频案例库、多媒体交互案例演示课件、精品案例课程资源等,后者还需提供网络平台及虚拟仿真实验软件;鉴定类实验由于现成的网络资源匮乏,教师需自主根据实验任务及知识点编制电子教学文档、录制并处理教学视频资源、开发虚拟演示课件资源等。具体形式如下表1所示:
表1 法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形式
2.资源设计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往往过分关注于技术的实现手段,而忽视教学资源的设计,使得开发的资源华而不实,利用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优秀的教学资源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最利于学习者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用最恰当的技术来整合教学素材和资源。法学实验教学兼具了教学的一般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因而在对其教学资源数字化的建设中,我们应依据其特性选用恰当的教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针对每门课程、每个知识点个性化、科学化的组织、开发教学资源。依据三大实验类型分别简述各自实验教学资源的设计方法。
(1)模拟法庭:这类实验旨在通过对法律各环节的模拟训练,使受训者各类案件、各环节所应具备的法律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基于以上特点,我院法学专业对该类教学资源的设计以模块化教学及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文字、图像、音视频处理的相关技术为技术支持,按照科学、规范的开发标准,组织、整合、开发模拟法庭实验教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模块化教学的主要操作方式将每个案件、每个环节应掌握的法律职业技能点设计为一个单独的实验教学资源模块。任务驱动式教学也符合这类实验的目标需求,它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具体操作方式是将单个案件设置成一个任务,一个独立的案件就是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就是一个实验教学资源设计的对象,任务的完成具体步骤就是实验教学资源设计的主要内容。
(2)虚拟仿真:该类实验通过建立仿真实验环境,使学生在分析案件事实、收集证据、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和沟通、起草法律文书等技能方面的训练得到强化,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2】。这类实验的特点决定我们在设计教学资源时应注重仿真虚拟环境的搭建,应以情景学习教学理论为指导,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的相关技术,建设能够提升学习者沉浸感和体验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具体操作方式是我专业购入法学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服务于实验教学,软件中已搭建好虚拟的法院、检察院等相关场景,学习者通过在虚拟场景下模拟真实操作,学习掌握法律职业知识和技能。
(3)司法鉴定:司法鉴定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具有法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区别于法学其他课程,其理论与实践并重,不谈实践只谈理论的教学就是空中楼阁。因而在其教学资源的设计中应借鉴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和模块化的教学理念。具体操作模式是:将实验内容划分为不同模块,不同模块在细化为子模块,最终形式一个鉴定内容为一个基本模块单位。在每个子模块的资源设计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鉴定步骤、鉴定方法、鉴定现象与原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即掌握了鉴定的技能,同时也理解相关自然科学原理。
3.资源共享
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攻坚阶段是资源的共享问题。解决好资源共享才能真正解决教育资源分配失衡,教学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在资源共享的实现上我们采用的是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数字化处理后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上供教师和学生教学使用,使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便可轻松访问教学资源平台,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操作。平台的搭建借助的是Moodle平台,Moodle的开源性、简单易操作性、支持SCORM2004标准汇入汇出、支持教师离线上传课程资源等优势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法学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资源上传下载、在线浏览、在线开发教学课件、开发网络课程等。同时平台还支持协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凡是具备使用权限的使用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相互分享资源、相互切磋教学心得,进而进行资源的优化与重组;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平台多教师共同合作完成一个教学资源任务的开发,这样开发出的教学资源凝结了集体智慧,对教学资源的质量起到了保障性作用。
4.资源管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化教学体系建构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校园理念的深入,国家及各高校都大力支持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不管从人力、物力、财力的角度都高成本的投入。但是开发好的资源如果不能科学的管理,同样会造成资源开费的后果。鉴于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我们拟采取的是三类实验教学资源分别管理、自成体系、专人维护的管理方案。具体方法是,首先借助Moodle平台对资源进行分类上传,然后对所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入库管理,最后对入库的资源进行备份保存。与此同时在资源入库与备份的环节遵循专人维护的原则。所谓分类是指在三大类实验类别的基础上细化分类。资源的上传应严格依据类别上传,这样便于后续的管理。所谓入库是指入单独开发的数据资源库。在入库过程中,三大类实验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分别按类入库。备份是指对已入库的资源备份保存,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出现网络瘫痪、系统异常等突发事件,资源都能正常恢复,不需重新开发。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优化策略
在法学实验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虽然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优化建设模式,但是我们的资源建设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通过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结合我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拟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细化教学重点,建设微课资源
法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很多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训练,特别适合就单一知识点和技能点设计教学资源,这与微课资源的设计理念非常契合。因而在下一步的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建设该类资源,方法是将知识碎片化、细化,依据知识点的类型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开发出包含微课件、微视频、微课程等不同“微”资源的实验教学资源。
2.借助新兴技术,多样化资源形式
我院法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主要形式还停留在传统的电子文档、音视频资源及网络课程资源等。如何多样化教学资源形式、提升法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平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目前比较热的移动开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是我们关注的方向。移动教学资源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类数字化教学资源有移动课件等。虚拟现实技术以提升学习者的体验感为目的,使学习者在虚拟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类技术典型的教学资源是模拟仿真软件。增强现实技术开发出的教学资源能大幅提升对学习者视觉、感官的冲击,有利于提升其认知能力,该类技术实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未来之书”“三维立体书”等。以上三类新兴技术和优秀案例如能恰当引入,必将对法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3.扩大智慧联结,建设众创资源
教师实验经验不足,知识面有限等问题也是阻碍我们建设法学实验教学资源的难题之一。
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跨平台的集成和融合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这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样的环境下,各平台上的资源可以互通有无,达到智慧的最大化。同时这样的网络环境可以实现教师间、专家间的协作共享,有利于实现智慧的联结、重组、再创造,平台共享、大众共建已然成为发展的新趋。这样的资源建设模式一旦成熟与普及,法学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因而推动该种建设模式是我们主要的努力方向。
4.统一接口规范,实现资源共建
低水平资源重复建设,“信息孤岛”这类问题我们尚不能很好解决。随着共享共建机制的推进,我们意识到实现资源共建的重要性。想要实现资源共建,首要任务是解决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等问题。资源只有在出口和入口标准相同的条件下,才能在各个网络及平台间顺畅的交互与传输,进而实现资源校校间、校企间的共享及协同共建。因而统一接口规范,实现资源共建也是法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下一步的优化方向。
随着互联网+、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等新理念的提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也被推向了新阶段。传统的建设模式俨然不能符合新理念、新标准的建设要求,资源的共享化、最优化、可持续化发展始终是我们建设的目标。法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作为我院法学专业构建现代化教学体系的先行者,其建设过程虽然崎岖,但我们坚持不懈。相信在科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新技术的支持下、集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建设好服务于法学专业全体师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法学专业的更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一、充分认识教育统计工作在高教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要实现高校管理效益最大化,必须提高对教育统计工作在高教管理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1、必须提高对高等教育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有的人认为,教育统计工作可有可无;统计数字是文字游戏;等等,这些认识是片面的。高等教育统计工作是各高校掌握本校基本办学情况的重要依据;也是各高校进行科学管理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更是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的各类统计数据更加科学、全面、准确的精准决策参考价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教育改革日益深入,高等教育统计的重要意义日益引起关注,提高高等教育统计管理成了政府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社会各界需要通过高等教育统计数据来认识、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可见,统计信息是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决策助手,在教育逐步趋向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高等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统计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密切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化,全面了解和掌握学校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办学效益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和差距,加强教育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明确发展目标,不断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加强高校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教育统计工作,保障各项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工作在高教管理和多层次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国家教委1986年3月31日《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教育部门建设了基础数据库。各省各高校每年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筛查分析报告》,复核其相关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工作,按时完成数据核查工作任务。不少省份已成立了高等教育统计学会,积极发挥学会组织的作用,公正、客观地承担高校教育统计数据的核查任务。
3、必须重视高等教育统计工作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唯物辩法的观点,既要看到高教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又要看到目前高教统计工作还有些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时效性受限制。高等教育统计呈现出统计信息复杂、统计层次性增多、工作量明显增大、统计和审批环节增加,周期拉长等特点,数据的采集和公开的时效性受到影响。其次,数据管理不统一。教育主管部门对数据的采取时间节点不一,目前有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库、高等学校基础数据库、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数据库,其中一个按年度采集,两个按学年采取,而数据中大量数据是相同的,研究分析的内容大体相当,存在重复劳动的情况。再次,信息不精准。部分高校为达到教育部的教学评估指标水平和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而隐瞒学生人数或其他信息,按主观意志人为调整数据,以致存在信息不精准的问题。对于一些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在学生管理上打破了传统的学年制,不能准确地体现高校的经济管理和运营等情况。最后,统计制度不尽完善。统计数据上报审批程序健全的制度是工作质量的保障。对于现有高校来说,尚未制定较为统一的统计制度,对统计人员岗位设置和统计责任的规定含糊不清,人员配备随意性,相关职能部门也无固定的兼职统计员,造成数据上报责任不明确,不统一,导致数出多门。部门之间统计数据链接脱节,同一数据差异性大,二者之间在数据对接时问题较多,部门之间数据无法进行数据核查。学校无对部门负责人的统计数据上报责任制度或承诺制,从而导致部门负责人对数据的上报重视不够,工作质量难以保障。
二、我国高等教育统计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统计信息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信息,是公民和经济社会组织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统计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高等院校的统计工作归属于国家统计工作,它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深入了解高教现状和把握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制定政策、计划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高校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统计的现代转型与现代国家的建设和成长密切相关,马克斯韦伯认为,从前现代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就是国家的“理性化”,而他为理想的现代国家所?粤械暮饬勘曜贾?一就是“国家具有了‘计算能力’,把‘成本一收益’作为了行为的首要原则”。如果没有以统计信息为基础的反思监控能力的提高,那么现代行政国家的建立就是不可能的。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高等教育统计面临新的挑战。
1、政府对高等教育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政府对高等学校教育统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也为教育统计展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空间,它赋予了教育统计以新的使命。统计是政治科学化的工具。作为一种兼具政治性与技术性的权力工具,统计始终处于政治系统这一外部环境之中,并直接受其影响与规训。以科学化为行政目标的现代国家,在西方实践的示范下发现了现代国家重视统计的奥秘。“近世欧美,国不论新旧,地不论大小,观其兴一事业,草一法规,皆缜密周详,可行可法。吾人徒惊其规划之迅速,布置之完善,而不知皆取材于统计,其极奥秘处,正极平庸处也。”因此,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看来,西方的飞机大炮原子弹电力机器以及民主自由平等种种东西固然很要紧,统计这法宝的重要程度似乎也并不在那些具体的抽象的东西之下。”至此,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统计对于现代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欲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能力,在学习西方现代化经验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统计的积极作用。
高等教育统计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政府施政及决策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和监控重要依据。面对自身行政职能的重要性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政府统计工作一直在进行不断的自我完善和革新。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就是数据质量,也是实现教育决策和管理科学化的前提条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才能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始终作为统计工作的核心。信息虚假,数据不准确,将导致政府错误地判断形势,危害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客观的高等教育统计信息,是帮助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估和考察,并从中掌握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科研成果、办学条件等情况,为确定国家对学校的投入、支持力度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2、社会对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字与人类的认识和思辨之所以密不可分,是因为数字被认为是与人的触觉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文字是我们最公允、最客观的感觉即视觉的延伸和分离一样,数字是我们最亲密、想到关系最深的活动即触觉的延伸和分离。从本质上说,“追求社会秩序,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控制贯穿于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一切社会中,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控制技术和手段的变化。”统计技术正是这样一种贯穿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技术,其区别在于统计技术的成熟程度以及其与权力的亲近程度。
信息构成了权力的来源之一。“一个容易得到信息、并且能够支配和说明这种信息的当事人,对于必须使用这种信息作为他们进行选择的输入信号的另一些当事人,会发生非常实际的影响。”信息量的优势不仅会转换为权力关系中的优势,还能对政府决策的效率产生直接影响。
高等学校教育统计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基础环节,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影响着政府制定宏观发展规划和战略,也影响着微观经济主体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社会各方面对基础数据和统计分析的需求不断扩大,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公众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
社会各界需要高等学校提供数据资料揭示高等学校在特定时间和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人们定量甚至于定性的分析这一事物,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是因为如此,要求高等学校教育统计信息越来越多地与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和舆情信息等,以便能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人们不仅可以利用高等学校统计信息对高校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利用统计信息对不同高校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从中既可以横向对比,也可以总结历史和预测未来。
3、高校管理对教育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高校管理的科学化要求出发,必须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高等学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平台建设是高等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在教育逐步趋向信息化、全球化的形式下,高校教育必须全面掌握统计数据提供的信息,搭建起信息平台,通过对高校各项活动的客观现实进行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化,掌握和了解学校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加强教育市场的分析和预测。
从提高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出发,必须发挥教育统计工作辅助决策作用。高等教育统计信息是高等学校管理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的得力助手。高等学校统计信息在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学校管理工作科学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全面地反映了学校的过去、现在各种情况,是学校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最有效的工具,为预测学校的发展、判断学校竞争力提供了基础数据。
三、强化科学管理推动独立学院教育统计工作不断提升
独立学院是按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18])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新型办学形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近年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科学管理,推动独立学院教育统计工作不断提升。
1、学校性质带来直接影响。由于大多独立学院是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既存在高等教育的公益和服务性,又要比公办高校更讲求节约办学成本,致使很多独立学院在办学管理中出现很多“一人多职多岗,一岗多人”的状况,独立学院的统计工作多数是由办公室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兼任。虽能完成报表,大多不是统计专业毕业,对统计的专业知识、统计功能、作用等知识掌握不多,容易从而带来统计人员的服务意识薄弱、短期观念强等问题。难以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致使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职业精神难以形成。所谓“职业精神”,就是即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信仰上帝一样信仰职业、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的精神。一些统计人员甚至感到无所适从、非常苦闷。本来需要长期稳定的专业化队伍的军心非常不稳定,制约了独立学院的教育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发展。
2、统计管理制度有待健全。目前,独立学院的统计工作,大多尚未制定较为统一的统计制度,对统计人员岗位设置和统计责任的规定含糊不清,人员配备随意性大,相关职能部门也无固定的兼职统计员,造成数据上报责任不明确,不统一,导致数出多门。部门之间统计数据链接脱节,同一数据差异性大,二者之间在数据对接时问题较多,部门之间数据无法进行数据核查。
3、统计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统计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增加了数据系统性风险作为收集原始数据的基本单位,职能部门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统计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数据统计工作涉及很多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由于行政职能的交叉性特点,数据逻辑关系无法验证的现象时有发生。容易造成各职能部门会上报不同口径的数据,而出现汇总孤岛,缺乏统计逻辑。很难保证统计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虽然独立学院现阶段已经实现网络化办公,但是统计工作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主要依靠各相关部门基层的统计工作,统计人员主要依靠上报数据单机录入后再进行数据处理。对计算机的应用,也只停留在利用现有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缺乏创新。很少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使资源能够在各信息主体之间实现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这样的统计信息难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配套综合分析,信息利用停留在初级层次。统计结果较为简单,缺少科学高效的统计决策辅助工具对大量业务数据进行加工、整合、挖掘和分析,缺乏高层次、有深度的信息,无法为学校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不同维度的、有价值的、科学的参考或建议。
关键词:终身学习;服务系统;结构与功能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8-1725-04
当今的时代是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知识和信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数量和更新速度,通过网络全方位、全时空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具有一技之长必须要不断学习;一个企业要想不断创新、更具竞争力必须不断学习;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长盛不衰必须不断学习。因为网络通讯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竞争的白热化。竞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要想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占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终身学习。因此探讨建立终身学习的服务系统,建立适合未来信息发展的学习环境,并督促社会提供一个可行性的终身学习服务系统平台,达到掌握新技能、迎接新挑战、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
1 终身学习在人生学习中的地位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圣吉有一句名言:“未来唯一的竞争优势就在于,你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比尔.盖茨提出:打败竞争对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比对手学得更快。杰克.韦尔奇讲过: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因此,我们要终身学习,而不是作为学历教育或者是义务教育的补充,确定终身学习在人生学习中的决定地位。所谓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成员个体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自身人生全程的持续性的学习行为。
建立终身学习系统也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各类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重新建立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关联性和持续性、并促使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以及广大学习者的潜能充分开发的新的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各种教育类型、各种教育形式和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沟通、资源共享,满足社会人对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
鉴于终身学习的地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套适合终身学习的系统平台,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将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结合,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容。
2 终身学习的必要需求
终身学习有如下三方面的必要需求:
1) 个人生存的需求。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高速发展,为适应21世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积极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这即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也是学习型社会时代的需要。美国著名学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R.M.Hutchins在其《学习社会》一书中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善。
2)组织成长的需求。个人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组织这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而组织(企业)也需要个人终生学习。拥有自主学习的素质是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企业或组织智力资本的增值以终生学习为前提条件,终生学习对智力资本的增值起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的开发、结构资本的积累。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学习能力的竞争。
3)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终身学习系统组成要素分析
终身学习系统是:基于网络优势,在终身学习的思想引导下,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重构学习资源和环境,以资源共享为条件,建立一套终身学习指导,主动学习,学习评价,能力考评的综合系统。终身学习系统是基于网络,数字化等电子技术实现的全民电子化学习系统,真正的实现了全民系统化学习与管理。从系统组成角度说,它是由学习者、学习辅助提供者、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和其他与实现学习目的相关的条件组成的有机整合。
统筹建设全国和各省市远程终身学习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不断开发各类远程终身教育资源,为全国终身学习系统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及各级各类远程教育提供资源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和学习支持服务。
建设终身学习系统,除了继承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其适应终身学习目的外,还必须是远程开放教育。
4 终身学习服务系统的架构与职能(顶层设计)
终身学习系统构建的目的就是要满足终身学习各要素的需求,因此构建终身学习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包括合理的框架体系和完整的人员、软件、硬件配套支持和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专门机构通过一定的权力,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管理与执行体系,负责终身学习的宣传、引导、政策建议、规划与执行,健全终身学习的各项制度,协调各类学校,社会培训、社区学校、民间社团以及学习者个人在终身学习方面的行为 [4]。
如何通过构建终身学习系统的软件平台,来实现整个系统功能和目的,是建设终身学习系统人员都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一个软件系统的实现过程,需要经过几个步骤:软件需求分析设计、软件设计(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软件流程设计)、代码实现、测试调试、提交验收、运行维护。
终身学习系统是一个要满足多种需求的庞大的系统,从组织架构的角度分析,可以构建:为了能够清晰的说明组织架构图中各个部分的职能,下面通过用例图来说明,用例图中的小人代表系统中的某个角色,用箭头指向的圆代表某个职能。
1)政府高层
政府高层(如教育部),类似于韩国的教育科学技术部,作为推动终身学习制度的负责部门,带领各单位,制定政策,并列出每年的工作计划,组织专家团制定所有课程认证标准和流程,让终身学习账户制能够在充足准备之下正式开展实施。政府高层的职能如图2所示。
2)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类似于韩国的终身教育振兴院,作为主要执行单位,负责执行高层政府所制定的计划,并保障系统平台的维护和运行。同时,地方政府还负责地区内的统筹工作,如各地区终身学习系统的运行以及接收学习课程的评估认证申请书。并对各个培训机构进行管理监督。功能如图3所示。
3)培训机构(包括培训机构、学校、社区教育、社会团体)
每个以终身教育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各类学校,社区学校和社会团体,均可以申请注册在终身学习系统中,并申报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标准,经过地方政府的审批,按照终身学习中央或地方政策的规定,可以招生进行教学活动。培训机构功能如图4所示。
4)个人学习者
学习者是系统的最终用户,也是终身学习系统服务的对象。学习者可以通过注册身份登录学习账户,选择培训机构,并参与终身学习课程的学习,根据所学课程的标准累计学分,最后根据达到要求的累积学分换取资格证书或学历证书。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学分的获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累计学习时间,累计时间超过所规定学时的一半以上记录学时,并转化为相应学分,另一种是通过考试,考试通过的记录学分。学习者可以实现的功能如图5所示。
5 终身学习系统的主流程设计与模块定义
终身学习系统的流程设计,就是对终身学习系统要实现的功能的实现步骤的定义与说明,流程图常用来说明各个部门或人员的互动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
图6是终身学习系统运行的主流程图,主要说明终身学习制度政策的制定、课程认证标准制定、学习和评估认证过程。
1)终身学习系统功能归类
平台综合管理功能:主要实现网站常规管理、资源管理、积分管理、系统维护管理。包括对要管理平台的相关信息、资源以及设置网上信息,专题学习活动的组织;对网站会员各类资源的上传、审核、及对资源分类的管理等。
学习测评功能:主要是为每位在线学习者提供一个阶段测试,包括考试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等功能。
学习者档案跟踪记录功能:为学习者建立学习档案,定期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资源,通过活动鼓励学习者坚持学习。
视频点播和直播功能:根据学习者的喜好选择需要的视频进行点播增加学习资源的互动性和实时性。
平台流量分析、监控及告警功能:终身学习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大量资源,因此,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营是非常必要的。可对平台流量及访问量分析、监控和告警,帮助管理者很好的维护平台的正常运行并对平台进行及时的配置调整[5]。
2)模块划分
在终身学习系统平台实现的过程中,可以按不同的管理对象进行模块划分,分别实现其功能,比如针对政策制定、与执行工作,可以定义为政策模块;针对培训机构(社区学校、社团、学校)申请、审批、管理的工作,可以定义为培训机构管理模块;针对学习者个人信息和学习过程与结果信息的管理,可以定义为学习者学习模块;针对课程申报、课程考核标准以及考核办法,课程对应学分等相关内容的管理,可以定义为课程管理模块;针对资金的规划、助学金申请与审批、发放等管理工作,可以定义为资金管理模块;这些模块虽然有相互的交叉验证的问题,但在设计的过程中,只要将接口和条件定义好,在实现阶段完成就可以。这样的分析、设计和实现过程,能有效地保证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易维护性和功能实现的可能性。
6关于终身学习系统构建的建议
1)举行大规模终身学习活动,加强舆论宣传,培训终身学习系统
定期举行大规模的生动有趣的终身学习活动,比如举行大型的“学习周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展示多种学习内容,使大家在有趣的活动参与中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加强舆论宣传,宣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终身学习的先进典型和经验,为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全体公民破除传统的“一次受教育,终身受用”和“学历至上”的教育观念,在全社会普遍形成终身学习的氛围,让“工作化学习、学习化工作”变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使学习变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入人心并成为每个公民自觉的意识和行为。最后,通过培训活动还要让大家了解终身学习系统建设的目的,学会使用终身学习系统。
2)发动社会力量,加大终身学习专项资金与人员投入,鼓励和协助社会各方力量投入终身学习系统
终身学习系统平台的建立是一项人类的巨大工程。建议采用政府积极倡导、政策扶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并充分利用民间资源。采取化整为零,由点到面、逐次推进的策略和方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奖励政策,把企业、社团和个人的投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样,覆盖全球的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成将大有希望[8]。
终身学习系统的专项资金使用应该偏重于对弱势群体的学习辅助,弱势群体包括:残障、聋哑人士,低收入人群,偏远地区,民工,留守儿童等。给弱势群体学习费用上的补助,能促进弱势群体成为终身学习系统中的一员,他们素质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的进步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办得好的社区学校、社会学习团体、培训机构、学习型企业和个人给以相应的奖励,使社区学校、社会学习团体、培训机构获得更多的扶持和资助,鼓励各级学校,提供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与场地,鼓励优秀企业提供面向职业发展的技术培训资源,以此带动社会办学和学习型企业的逐步发展。逐步扩大终身学习系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辅助服务范围。
3)激励和帮助用人单位构建成学习型组织,积极促进学习型个人的形成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激励和帮助用人单位建立学习型组织,也是促进学习型个人成长环境建立的重要一个环节,有了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终身学习个人的成长,从而促进全人类的终身学习。
4)加强终身学习系统建设与运行的过程管理,建设过程中目标细化分解,分阶段实现。可以将终身学习系统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基础建设期、实行期、推广期、稳定期。基础建设期首要工作,确立终身学习账户制的合法性、唯一性和开放性,政府高层(教育部)首先组建终身学习系统及设立终身学习账户制协议会,进行与学分银行、学历教育与自学考试制度等整合与合作。在建立基本架构之后,便开始在不同的城市展开一连串的示范开展工作,以确定运行系统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再根据示范开展结果进行讨论与修订,使终身学习账户制能更加符合需求且顺利运行[7]。
总之,终身学习系统平台的实现是一个需要不断建设的过程,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合理的机制来实施,这就需要以法律、政策、制度、管理机构、社会团体等的建设为基本保障,以整合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开发新的教育资源为基本途径,稳步地建构终身学习体系[4],构架终身学习组织架构,完善工作流程和各部门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加强目标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终身学习系统组织的工作效率,是有效加快终身学习服务系统建设的步伐手段。
参考文献:
[1] 马宝艳,黄爱美.理解终身学习概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EB/OL].http://.
[2] 卢国良,桂建生.发达国家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J].理论纵横,2010(4).
[3] 李建芳.关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5(9).
[4] 吴晓光.山西终身学习网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5] 王云,史浩山.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21).
[6] 王涛涛.韩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学习账户制探析[J].成人教育,2011(8).
[7] 李洪军.终身学习的价值分析与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1(1).
关键词: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专业发展;需求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应世界环境教育之趋势与需求,许多国家和地区已陆续成立具有教育、研究、保育、文化、游憩等功能的自然中心、环境学习中心等相关机构。中国内地在此方面亦有发展,称为“环境教育基地”。台湾的林业管理单位——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自2006年起将所辖八处国家森林游乐区发展强化成为自然教育中心。[1]然而,林务局在推动环境教育业务上,最大的限制在于“环境教育专业人力的缺乏”,“人员的专业发展”是主要面临的课题之一[2]。林务局对于其同仁在组织的核心工作之能力,均有相当的要求与培养。而自然教育中心属新发展项目之工作能力。故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讨台湾林务局人员在原本应具备的职场专业知能之外,对于从事自然教育中心工作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能。因此,本研究目标为:(1)探讨林务局人员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2)了解林务局人员对于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之看法,以及其专业发展之需求。
一、自然中心人员的专业发展
自然中心(nature center)与环境学习中心(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的发展有其历史意义与价值,自然中心是使用较早与较久的名称。[1]台湾林务局发展的机构“自然教育中心”,其功能意义、目标宗旨与自然中心的精神一致。在定义上,自然中心是在一片具有环境教育资源特色(不论是大或小)的土地区域内,整合环境教育专业人力、专业课程方案与适当的环境资源,整体发挥其能量,提供环境教育专业服务给第一线的顾客如学生、一般社会民众,以达成教育、研究、保育、文化、游憩之多功能目标的环境教育专业设施。而一个自然中心的成功运作,需要的要素包含方案(program)、设施 (facility)、人(people)、营运管理(operation)。[2]在上列要素中,欲达成教育的目标则需要有“人”去执行。相关研究也指出,一个好的自然中心应具备“专业的师资与活动引导人员”、 “专业的环教人员”[3-4]。所以,专业人员的具备,对于一个自然中心的营运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专业知能(professional competency),又称专业能力,指专门行业的从业人员欲成功地扮演该职务的角色,在工作上发挥其功能时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态度。[5]而专业发展是设计用来提升专业知识、技巧及教育态度的活动。[6]但影响人员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专业发展实施的形式以及过程中的挑战等,可能影响他们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的意愿、态度与成效。
农业委员会林务局自2006年起,将所辖国家森林游乐区,发展强化为“林务局国家森林游乐区自然教育中心”。包括东眼山、罗东、八仙山、奥万大、池南、触口、双流、知本等八处自然教育中心。在这项计划中,各中心皆组成专业成长团队,但在专业训练的课程上较缺乏系统性的训练与发展,对户外教学或是其他参访团体的学习成效之影响有限。[7]研究者认为,林务局在推动自然教育中心的挑战之一,便是缺乏专业人力、能力及缺乏专业发展的制度。故在先了解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能以及专业发展的需求后,应能逐步建立其在自然教育中心方面的专业发展培训课程与制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针对欲达成的目标,主要分两个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搜集信息与意见,详述于后:
(一)第一阶段目标:探讨林务局人员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
先通过文献分析,搜集林务局相关学术研究与自然教育中心发展计划报告书、国内外自然中心相关书籍及网站、国家公园及博物馆教育人员环境教育专业知能与专业发展课程、专业发展课程理论、环境与永续发展、自然资源保育等相关文献资料[8-21],并结合林务局专业成长团队成员讨论结果,整理并草拟出林务局人员在自然教育中心方面可能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能架构项目。再进一步委请九位具自然中心相关领域专业之学者专家,及三位林务局负责自然教育中心业务推展且经验丰富的同仁,对研究者发展之《林务局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架构之语义文字咨询问卷》之内容语义及文字适当性、内容完整性进行审核与修正。最后修正调整,形成“林务局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架构”,共计四大项目与三十条细部内容。
(二)第二阶段目标:了解林务局人员对于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之看法,以及其专业发展之需求
1问卷设计
依据“林务局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架构”,并参考相关的需求评估研究,进一步编制《林务局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与专业发展需求调查问卷》。本问卷包含三部分,共44题,说明如下:
(1)应具备之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本部分目的为了解研究对象对林务局人员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之专业知能的看法。题目以李克特式(likert)五点量表之方式设计,填答者依据自身的看法,认为自然教育中心各类别人员(经营与管理、教育与解说、场域与设施)应具备各专业知能项目之程度予以勾选,分别为“非常不需要”、“不需要”、“无意见”、“需要”、“非常需要”。 (2)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发展之需求:过去进行与自然教育中心有关之专业发展的形式、对于未来进行与自然教育中心有关之专业发展形式的参与意愿、过去进行与自然教育中心有关之专业发展时曾遭遇的困难、未来进行与自然教育中心有关之专业发展时所需要的协助或支持。
(3)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专业背景之基本资料、林务局填答者曾负责之工作与年资,在林务局工作的总年资、非林务局填答者之专长领域与工作资历及在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发展计划中之角色。
2问卷寄发
①林务局行动研究团队: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发展计划执行之初,林务局八个林区管理处分别组成行动研究团队,并由林务局本部组成指导顾问团队,以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式,具体落实自然教育中心相关方案发展。其工作在于拟定发展蓝图及自然教育中心计划、研拟课程方案架构及内容、发展专业人力、建构在地伙伴单位、设施改善工作及经营管理运作测试及执行等。2008年5月23日将《林务局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与专业发展需求调查问卷》寄发给林务局各管理处自然教育中心之行动研究团队①成员填写。取样为“典型的”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寄发单位包括林务局森林育乐组、罗东林区管理处、新竹林区管理处、东势林区管理处、南投林区管理处、嘉义林区管理处、屏东林区管理处、台东林区管理处及花莲林区管理处。
3资料分析与诠释
回收问卷后,即以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问卷统计、分析与诠释。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林务局人员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
通过文献分析、群体讨论、专家审核的方式,整理出“林务局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知能架构”(图1)。该架构包括四大项目:自然教育中心的整体性理念、自然教育中心的经营与管理、环境教育与解说方案之发展与推动、自然教育中心的场域资源与设施。每大项目包含两到四项不等的中项目,中项目下又包含一到七项不等的小项目内容,所对应之意涵内容项目详述于后。
1自然教育中心的整体性理念即能了解自然教育中心发展理念与愿景、环境及永续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及其精神。
(1)自然教育中心之认识。 能了解自然中心(nature center)之定义、定位、内涵、发展、愿景、使命、目标及其发展趋势; 能了解林务局发展自然教育中心的理念与愿景、从业人员之角色、责任与分工。
(2)自然教育中
心的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能了解环境教育的理念与内涵;能了解永续发展教育的理念与内涵;能了解并落实自然教育中心的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之方法与策略。
2自然教育中心的经营与管理:熟悉自然教育中心营运之相关法规,并具有组织发展、经营与管理的能力,能掌握中心公共关系之运作。
(1)相关法规。能了解中心人事、行政运作、环境及核心议题等相关法规。
(2)组织发展、经营与管理。能进行中心的策略规划与整体发展规划;能了解中心的有效经营管理与领导方式;能掌握中心各项业务的标准作业流程;能建立与推动中心内部人员的专业发展与学习型组织;具有危机处理及风险管理的能力;能建立与落实中心的防灾救难系统;能进行中心之信息服务及管理。
(3)公共关系与营销。具备自然教育中心所需之公共关系与营销的知识与能力;能建立中心与小区的关系;能建立中心的伙伴关系网络。
3环境教育与解说方案之发展与推动:具备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环境解说,及教育基础理论之实务知识与能力,并能应用于课程与解说方案的规划、设计、执行及评估。
(1)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理论及应用。能了解当代全球性、国家性与地区性的重要环境议题;具备环境教育与永续发展教育的基础理论与实务之知识与能力;能有效执行非正规环境教育系统规划与推动。
(2)教育理论与实务。具备基础的教育学理论与实务知识、应用之能力;能了解与掌握国民教育之课程发展与状况。
(3)环境教育方案规划、设计、执行与评估。具备环境教育系统规划与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能有效进行环境教育课程发展、规划、设计、执行与评估的能力;具备户外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 能引领环境教育与解说人员之专业发展。
(4)环境解说方案规划、设计、执行与评估。具备环境解说理论、知识及应用的能力;具备环境解说系统规划与发展的能力;具备环境解说方案的发展、规划、设计、执行与评估的能力。
4自然教育中心的场域资源与设施:能在自然教育中心有效进行环境管理与资源保育,并将永续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中心场域设施之规划与设计之中。
(1)环境管理与资源保育。具备在自然教育中心有效进行环境管理与资源保育之知识与能力。
(2)永续规划与设计。能将永续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中心场域设施之规划与设计。
(二)林务局人员对于应具备的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专业知能之看法,以及其专业发展之需求
研究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为86%,其中有效问卷为106份,有效问卷率为88%。填答者男女比例近1∶ 1,以31~40岁为多数。多数具有硕士学历,其次为大学,且多数之专业背景为森林科系;工作场域以在林务局为主,比例最高的工作经历为森林育乐业务,此工作与目前自然教育中心业务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最高年资为20年,最低年资不到1个月。以下依据问卷调查结果逐项分析、讨论。
依据问卷填答情形,勾选“非常需要”者配分为五分,勾选“需要”者配分为四分,三分以下则代表需求程度较低。故本部分之叙述以平均得分为四分以上的专业知能项目为主,以呈现较明显之需求倾向。兹针对参与运作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可能的三种类别人员(经营与管理、教育与解说、场域与设施)需具备的专业知能,对问卷结果加以分析整理如下:
(1)经营与管理人员。问卷显示需要“自然教育中心的整体性理念”及“自然教育中心的经营与管理”两大方面的专业知能。专业知能项目前三高分为“能了解中心的有效经营管理与领导方式”、“能进行中心的策略规划与整体发展规划”、“具有危机处理及风险管理的能力”。此外,每项专业知能项目皆具有4分以上的平均数,故研究对象对于经营与管理人员需具备的专业知能可能具有较多的期待与需求,其需求程度整理如表1。 育与解说人员。问卷显示需要“环境教育与解说方案之发展与推动”及“自然教育中心的整体性理念”两大方面的专业知能,排序前三位的专业知能项目为“具备户外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能了解环境教育的理念与内涵”、“具备环境解说理论、知识及应用的能力”。多数填答者亦认为教育与解说人员也应具备危机处理及风险管理、环境管理与资源保育、建立与推动中心内部人员的专业发展与学习型组织等业务相关专业知能,其需求程度整理如表2。
(3)场域与设施人员。问卷显示最需要认识“自然教育中心的整体性理念”、“自然教育中心的场域资源与设施”、“自然教育中心的经营与管理”三大项目,而专业知能排序前三位的分别为“能将永续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中心场域设施之规划与设计”、“能建立与落实中心的防灾救难系统”、“能了解林务局发展自然教育中心的理念与愿景、从业人员之角色、责任与分工”。另外,在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发展的认识也是关切项目之一,其需求程度整理如表3。
(4)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人员应共同具备的专业知能,问卷分析结果显示,此三种类别人员皆有得分平均数较高、共同应具备的专业知能项目,可视为林务局人员从事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之工作者,必须共同具备的最基础之专业知能。包括“能了解自然中心之定义、定位、内涵、发展、愿景、使命、目标及其发展趋势”、“能了解林务局发展自然教育中心的理念与愿景、从业人员之角色、责任与分工”及“能了解并落实自然教育中心的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之方法与策略”,是共同需具备的专业知能。这表明,研究对象大都认为先了解自然教育中心推动的整体性理念后才能在其业务上以自然教育中心的宗旨、愿景、使命与目标为基础,了解各角色的分工及其重要性,进一步推动各项符合经营理念的工作。
综合以上结果,发现填答者对于各项专业知能项目多抱持肯定的态度,且“经营与管理人员”及“教育与解说人员”对于应具备的专业知能显然较“场域与设施人员”为多。
(三)在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之专业发展需求
(1)过去进行与自然教育中心有关之专业发展:形式以“向资深同仁咨询”、“参与林务局举办之专题演讲、课程或研(习)讨会”为多。显示在遇到问题或需要专业意见时,倾向采取较方便且立即可得的解决方法,而专业发展活动亦提高人员进修的机会。
(2)对于未来进行专业发展形式的参与意愿:除了向资深同仁咨询外,包括“参观访问、考察”、“林务局举办之专题演讲、课程或研(习)讨会”、“举办座谈、讨论与经验交流”及“其他公部门举办之专题演讲、课程或研(习)讨会”等。显示研究对象重视信息分享、互动与交流的精神,及在对话中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能,并展现对于公部门办理活动的信心。
(3)过去进行专业发展时曾遭遇的困难:最多的挑战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参与”,其次为“无法配合训练的时间”,再者为“课程缺乏层次与进阶性”等。显示出成人在工作职场中时常面对繁重的业务,即使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意愿,但往往受限于没有时间参与,或无法配合训练的时间。此外,许多专业发展活动可能缺乏较完整的系统性规划,课程间的安排较独立,关联性低,或无明确的目标,使参与者感到成效不大。或者有时因课程安排太过浅显或艰深,无层次性与进阶性的安排,无法得到实质上的专业提升,而降低其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意愿。
(4)未来进行专业发展时所需要的协助或支持:期待的协助以具方便性、立即性、自主性,且具备较完整专业咨询内容的“建置数据库以提供适当的专业发展数据”为最多,如此一来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此外,“提供具有层次与进阶性的专业发展课程”亦是需求所在。尤其是环境教育教学法与活动设计、人员领导与人力规划、环境解说规划、执行、发展与经营管理等。此外,研究对象也期待“服务单位有清楚的人员自然教育中心专业发展的目标和策略”,以便于自我的专业发展有所依循。
四、建议
本研究依据结果提出结论与建议,以提供林务局在规划自然教育中心方面人员专业发展活动之参考。而对于其他有意发展自然中心服务的自然资源管理机构,以下之建议多少也具有参考价值。
(一)针对自然教育中心发展与运作之人员,建议课程内涵说明如下
(1)经营与管理人员:建议课程方向为自然教育中心发展理念与愿景、环境及永续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及其精神、自然教育中心营运之相关法规、组织发展、经营与管理、公共关系与营销等层面。
(2)教育与解说人员:建议课程方向为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环境解说、教育基础理论、环境教育课程与解说方案的规划、设计、执行及评估、自然教育中心发展理念与愿景、环境及永续发展教育等层面。
(3)场域与设施人员:建议课程内涵包括自然教育中心发展之理念与愿景、环境及永续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及其精神
、自然教育中心环境管理与资源保育、自然教育中心场域与设施之规划理念、危机处理与风险管理等。
(二)逐步建立系统性的专业发展课程架构及制度
建议林务局及其他发展自然中心类型的单位,能依据各类型人员的业务不同,制定明确的人员专业发展目标与策略,规划能提升各类型人员专业知能的课程内容,建立完整之专业发展课程架构及专业发展制度。
(三)规划以经验交流、参观访问、现场实务应用为主的专业发展活动
成人对于专业发展活动的形式较偏好互动性高、信息交流方便、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座谈会、讨论会、实际参观访问等。建议未来能规划较多元且符合成人学习需求的专业发展活动,以现场实务应用为主的内容,有助于达到专业发展的目标与成效。
(四)建构自然教育中心人员专业发展数字学习平台
建议林务局可建构自然中心之专业发展内容之数据库与互动之学习平台,内容可依据人员的工作情况与需求,建置与实务工作有关之经营管理方式、教育方案执行、场域设施管理等面向之个案讨论、实际问题解决策略等内容,使得平台不仅有知识及技能的内容,更具备与现场实务工作有关之多元议题讨论、交流的分享功能,引领同仁以数字学习的方式进行弹性、自主的专业发展。 立自然中心学习型组织
本研究显示,研究对象无论是过去参与经验或未来意愿,“向资深同仁咨询”是研究对象最能接受的专业发展形式之一。peter senge曾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强调成员间不断的自我充实与相互激发,共同塑造组织愿景。[22]目前台湾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的发展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亦是学习型组织的执行方法之一。因此,建议相关单位可以行动研究团队为基础,进一步组成学习型组织,让内部成员更了解自然教育中心的目标与愿景,通过对话、批判思考等共同解决问题,提升工作质量与整体团队的动量。
(六)建立自然教育中心专业发展的制度与规准
建议可建立一套专业发展制度与规准,以明确的规范,提高业务相关同仁的专业发展活动的参与率,并加强职前训练,或规划留任制度,避免因人事的流动而造成专业人才的流失,导致经验无法传承与持续。
参考文献:
[1]周儒. 实践环境教育——环境学习中心[m].台北:五南图书, 2011.
[2]周儒. 寻找一个环境教育的实践场所——“环境学习中心”的需求与概念[c]//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中华民国九十年度环境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 2001: 72-80.
[3]周儒. 另一种休闲产业——台湾的自然中心需求与可能[c]//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休闲、文化与绿色资源理论、政策与实务论坛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 2003: 2a7.1-2a7.22.
[4]周儒, 姜永浚.透过德怀术探讨优质环境学习中心之特质[j]. 环境教育研究, 2012,9(2).
[5]jarvis p.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1990.
[6]guskey t r.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2000.
[7]周儒.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国家森林游乐区自然教育中心发展计划结案报告书[m].台北:行政院农委会林务局, 2007.
[8]何森元. 探索林务局推动环境教育现况及未来发展需求[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 2003.
[9]周儒, 蔡慧敏, 王喜青. 探索国家公园解说员环境教育及环境解说专业成长需求与课程架构[j]. 国家公园学报, 2002, 16(2): 61-83.
[10]向丽容. 台湾自然史博物馆教育人员环境教育专业知能与发展之需求[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 2007.
[11]黄明月. 自我导向学习、专业社群认证与博物馆专业人员发展[c]//台湾历史博物馆.博物馆专业人员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历史博物馆, 2004: 269-292.
[12]day b a, monroe m c.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communi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world: handbook for international practitioners [m]. washington: the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00.
[13]byrd n j. the nature center handbook: a manual of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ield [m]. logan: association of nature center administrators, 1
1998.
[14]evans b, chipmanevans c. how to create and nurture a nature center in your community [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8.
[15]meredith j, cantrell d, conner m, et al. best practice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uideline for success [m]. columbus, ohi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uncil of ohio, 2000.
[16]moffatt t, jurin r r. frontline to back stage. surviving the transition from interpretation to administration [j]. the interpreter, 2007,3(6): 9-11.
[17]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audubon teacher naturalist workshop program design & delivery [m]. n y:audubon center, 2004.
[18]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initial prepar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ors [m]. ga: naaee, 2000.
[19]wilke r l, peyton r b, hungerford h r. strategies for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eries, 25 [m]. paris: unesco, 1987.
[20]young a j, mcelhone m j.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unep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eries, 23 [m]. paris: unesco division of science,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