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7 15:24: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儿童近视康复训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07例中,男32例(29.9%),女75例(70.1%),年龄1天~8岁。
方法:对所有病例通过二甲以上医院检查,并通过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诊断明确,根据《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中的23类出生缺陷的定义、特征及诊断标准进行监测。
结 果
弃婴儿童疾病分类及发生率:神经系统疾病共26例,是最多的一大类疾病,其中脑瘫13例(24.2%),智力低下10例和先天愚型1例,脑积水、腰脊膜膨出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五官疾病14例(13.1%),其中聋哑3例、双盲6例、单眼盲或近视4例、先天性白内障1例;先天缺陷或畸形12例(10.3%),包括兔唇+裂腭5例、闭锁2例、并指(趾)和多指(趾)畸形1例、小耳/外耳道畸形1例、尿道畸形1例、闭锁1例;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8例(7.5%);新生儿疾病:颅内出血1例、脐疝1例;精神障碍4例;左臀部包块1例;全身健全40例(37.4%)。
讨 论
弃婴儿童出现的原因分析:目前弃婴儿童现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我国一严峻的社会问题[1]。究其原因有多种:①主观原因:在弃孤(婴)儿童中有40例(374%)为正常儿童,其被丢弃的原因主要为主观因素。如人们“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丢弃女婴,本组病例女75例(701%),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家庭经济条件太差,抚养能力脆弱;意外怀孕;未婚先孕或少女怀孕;父母责任感的丧失等。②疾病原因:儿童病残对家庭的长期拖累,家庭难以承受,是弃婴儿童多的重要原因。③泸州地处云、贵、川交界处,地区经济条件差,人群的整体素质差,人口流动大,是外来弃婴儿童丢弃的主要场所。通常弃婴儿童多发生在流动人口的家庭,尤其是“外来务工”的家庭。
这些年来,随着到城市务工者越来越多,人口流动的形式已经也由过去的独身外出打工逐渐向举家流动型转变,因此出现了城市流动人口家庭剧增的状况。外来务工者由于其流动性、零散性及户籍管理等问题上的特殊性,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他们的收入水平低,生活条件低恶劣,多居住于城乡结合处或是集居在临时搭建的阴暗简陋的住房中。由于外来务工者的边缘性地位,使得他们比较容易远离各项制度法规的约束,成为管理的盲区,超生、偷生、逃生等现象也随之发生,客观上增加了弃婴儿童的可能性。
本组神经系统疾病和五官疾病是弃婴儿童最主要的两大类疾病,脑瘫+智力低下、智力低下、兔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对人体的损害大,不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也影响了我国的人口素质。加强外来务工者的管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有可能降低弃婴儿童的发生率。
建议应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保障体系能覆盖所有的婴儿童,尤其是流动人口家庭的婴儿童;提倡婚前检查,开展产前遗传和代谢疾病的筛查,预防和减少神经系统疾病和各种先天缺陷畸形的发生;建立社会先天残缺婴儿童康复支持网络,对这些婴儿童给予特殊的照顾;加强疾病防治宣教工作,让神经系统、畸形或缺陷等疾病婴儿童的家长了解国家有关政策,认识到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患儿的疾病是可以康复或部分康复的,增加他们对患儿康复的信心,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和康复训练。加强法制、法规和社会道德责任感的宣传教育,对于弃孤婴儿童的违法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努力营造“关心儿童、关注残疾儿童”的和谐社会氛围。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优生优育,减少出生缺陷婴儿的出生。
参考文献
1 董清.弃婴现象与脑瘫儿童的社会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84.
2 黄永梅,张朝芬,招晓华.广东某福利院2002年~2005年弃婴出生缺陷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6):465.
专家表示,扁平足可致脚部膝部腰部容易产生疼痛或疲劳,发病时痛苦不堪,家长们最好能掌握一定的知识,以便帮助孩子及早防治。
扁平足形成的因素有很多
专家称,在临床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家长,听到孩子是扁平足时就特别紧张,到处寻医问药,花了不少精力和金钱,可因病急乱求医延误病情;但也有一些家长听说孩子是扁平足却不以为然,通常会说孩子爷爷奶奶、什么亲戚朋友都是扁平足,也没什么啊!这两种心理都不可取。
什么是扁平足呢?脚的功能非常复杂,既要在站立和走路时为身体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也要在跑跳时提供很好的灵活性。脚的结构也很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结构就是内侧纵足弓,它是位于脚底内侧的弓形结构(下文简称“足弓”),由很多骨头、韧带、肌肉维持,起到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保护全身关节肌肉的功能。由于发育不良或受损,导致足弓消失或降低,就会形成扁平足。
扁平足在行走或跑步时,对于地面的反作用力,无法达到很好的吸收效果,也会失去正常的稳定性,容易引起脚部及腿部肌肉、韧带的过分拉扯及非正常的收缩,经常会出现脚、踝、小腿及膝盖的疼痛或疲劳感。
扁平足可以按严重程度分为三级:轻度:足弓降低;中度:足弓消失;重度:足弓消失,并且脚内侧中部骨头突出。
体重超重者、孕妇和护士、教师、店员等久站的人,均是扁平足的高发人群。引起扁平足的原因很多,有些是生理性的、有些是伤病引起的,有些是先天的、也有些是后天的。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因素、先天性脚部骨骼畸形(先天性垂直距骨等)、脚踝部外伤或慢性劳损、脚或腿部肌肉神经功能异常(脑瘫后遗症、跟腱过紧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足弓塌陷或消失(关节炎、糖尿病足、佝偻病等)、下肢生物力学异常改变(x形腿)、体重急速增加(孕妇、生长期儿童等)、儿童过早站立或走路等等。专家提醒:有以上问题,请记得不要忽略脚部问题的检查及治疗。
穿软底鞋反而会加重症状
大部分扁平足一辈子可能都没有明显的症状,据相关机构调查,只有0.5%的扁平足才会产生明显的症状,这些症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下肢对线异常:后跟外翻、膝外翻(x形腿)、大拇指外翻(大脚骨)、舟骨下陷、骨盆倾斜等。还会出现各种疼痛,如足踝部疼痛及肿胀、胫骨前区疼痛、前膝痛、髌骨外侧痛、腰痛、下背痛等。
据调查,意识到自己患上扁平足后,不少人容易走进一些误区:
很多人都以为扁平足的治疗是为了重塑足弓,其实扁平足的治疗还有更重要的内容就是调整脚部及下肢生物力学及控制,减缓由扁平足引起的脚、膝、腰部疼痛、疲劳等症状。扁平足是一种脚部的生物力学异常,但由于足部需要反复长期地支持体重、进行活动,这种生物力学异常很容易引起踝、膝及腰背部关节及肌肉的疼痛及不适。治疗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制订治疗目标。
足部矫形在国内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各种产品、治疗方法令人目不暇接。尤其在网络上更是众说纷纭。有些人用了一些产品或方法感觉很好,而有些人却觉得没有用处甚至比以前更糟糕了。其实,足部问题很复杂,就扁平足而言,它可以引起很多踝、膝、腰背部问题,也可以由很多踝、膝部问题或其他疾病而引起,因此在选择一种产品或治疗方法之前一定要分清来龙去脉,找到问题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很多人如果有足部不适就会选择鞋底很软的鞋,但常常会发现刚开始换上时还挺舒服的,最后却越穿越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足部问题大多与足部受力有关,而软的鞋子只能提供好的缓冲,让你刚开始觉得挺舒服,但是软的鞋子却不能改变足部的受力分布,而且软的鞋子容易变形,反倒可能加重足部受力的不平衡,加重症状。科学的做法是如果你有足部不适应该选择鞋底、鞋帮较硬的鞋子为足部提供足够的支撑与保护,如果觉得太硬不舒服可以加配软垫或定制矫形鞋垫。
适当体育锻炼可预防扁平足
专家称,扁平足的治疗应视不同的情况而定,幼儿由于脚底脂肪垫较厚的原因,经常也会出现足印图上足弓消失的情况,这种称为假性扁平足,可以不用治疗。
对于4岁以下儿童的生理性扁平足,如果中度以下且不伴随后跟外翻及x形腿等情况,可不用进行治疗,建议定期复查;中度以上或伴有后跟外翻、x形腿、舟骨下陷等明显的生物力学改变,则建议使用足部矫形鞋垫及矫形鞋进行矫形治疗,选择一双合适的矫形鞋,这就像近视眼需要配眼镜一样,每个扁平足孩子的脚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到相应的医院或机构做详细的检查和测试,量足定做一双扁平足鞋垫及鞋,才能改变运动过程中足各部分的受力特点,减缓扁平足带来的痛苦;如果伴有疼痛发炎等症状,还需要寻求骨科医生进行对症治疗。
对于成人扁平足,如果没有疼痛、疲劳症状或职业、活动等方面的需求则可不用进行治疗,反之则需要接受骨科及足部矫形方面的治疗。对于外伤或疾病引起的足腿部神经、肌肉、骨骼功能障碍导致的严重扁平足则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石膏固定治疗并结合足部矫形治疗。无论何种治疗都需配合功能康复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专家提醒道,很多人认为扁平足是无法预防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婴儿生长发育期,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站立或走路,要遵守儿童正常的运动发育规律;注意饮食,防止儿童体重突然过多的加重;应鼓励孩子经常参加适量的体育锻炼,使他们身体的肌肉及韧带得到适当的刺激和锻炼,比如跳绳等;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防止脚部受伤而引起扁平足,另外运动时最好穿专业的运动鞋;对于体重较大者、风湿病患者、多年糖尿病患者或孕妇等应该定期检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扁平足日常观察方法
一些扁平足的孩子,由于早期没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而发生固定畸形,导致足部功能缺陷。这部分孩子的年龄大都已在十六岁以上,而在他们小时候,家长对他们的平足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孩子长时间走路、奔跑后足部疼痛,但家长只是认为这是走路走多了,休息会儿就好了。确实,多数情况下,休息后疼痛就会消失。殊不知,正是由于这样的反复疼痛、炎症逐渐导致了固定性畸形。
扁平足应及早诊治,那么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及早发现孩子是否有扁平足呢?专家提醒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是否容易疲劳,容易跌倒?
孩子光脚走路是否有“啪啪”的拍地声音?
孩子的鞋子是否容易变形,鞋子后跟内侧是否磨损较多、较快?
孩子站立时双膝靠拢、双脚之间是否有明显的空隙?
孩子走路或跑步时是否别别扭扭、摇摇摆摆、有点像“鸭子”?跳跃能力比较差?
光脚走路时脚后跟或前脚掌向外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