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

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7 15:24: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

第1篇

高专护理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因此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有其特殊性,应更注重人体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常用穿刺、注射、插管等技术涉及的局部结构的掌握。而目前高专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尚没有成熟实用的教材使用,大多照搬3年制临床专业《系统解剖学》教材,内容过深过多,缺少局部解剖学方面的内容,更缺少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其内容过细过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阻碍护理专业必备知识的学习,非常不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连续3年使用由我校教师主编的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人体解剖学教材,其中缩减了大量与护理专业无关的内容,并增加了部分局解内容。同时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应用解剖学》作为补充教材,教学效果较好。因此正积极组织相关教师编写适合护理大专用的解剖学教材。

2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护理”这个中心,以护理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2]。

2.1缩减或删除与护理操作无关的解剖学内容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在护理解剖学教学中适当地减少对医生来讲是必需的,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只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周围神经系统则删减细小神经的分支分布,内脏神经及神经传导路损伤后病例分析则一带而过;内脏学中重点阐述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对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适当压缩器官的内部结构与功能、毗邻等;在脉管系统中削减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结的分布等内容;运动系统中简明介绍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删除了颅底的沟、管、孔、裂等结构,肌学部分着重强调肌性标志,略讲肌肉的起止点,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感觉器中删减内耳的部分内容。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增强了实用知识的掌握。

2.2增加与临床护理操作有关的局解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

掌握常用的体表骨性和肌性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着突出实用,注重实践的原则,我校在相关章节适当增加表面解剖学的内容,培养学生活体触摸体表标志的能力;同时增加和突出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如与注射技术、各种放置导管、内镜、各种穿刺及与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内容,为专业课所需的操作基本技能奠定基础。

3探索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魅力

解剖学由于教学内容多、名词多,图片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PBL教学、网络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升课程魅力。解剖学知识很适合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弥补教具的不足,增强学习内容的生动直观性,突出重点、难点,使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身心享受。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播放些与之相关的解剖操作和临床护理操作教学录像,可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解剖学教学入门期,常规教学方法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剖学知识。但在后期,我校适当引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方法,紧紧围绕临床护理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网上解剖学学堂突破课时空间限制,将解剖学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学生可以登录我校解剖学精品课程网站,自行学习网络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图片、临床护理操作录像等教学资源,并进行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答疑,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量,有利于学生自主、交互和个性化学习。而且也解决了人体解剖学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我校还开设解剖学第二课堂,组织学有余力、且渴求亲自动手来提高操作能力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进行尸体解剖标本制作。要求学生明确操作目的,制作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标本;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解剖步骤进行操作,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也为今后临床护理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4建立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掌握知识的量,知识巩固程度为标准,以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理论考试来评定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单一,将促使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知识积累方面,严重地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元化,抹杀了学生个性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改革考核方法着手,可直接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逐步建立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素质。其中理论考核占5O%、操作占2O、平时课堂讨论和互动占2O%、实验报告占lO%、课外科技和竞赛活动额外加分(满分1O分)。(1)减少理论考试成绩比例,增加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大学教育旨在培养综合能力。(2)理论考试中缩减大量单纯记忆性知识的考察,增大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性知识的考察比例,每套试卷最后另设一道密切与护理专业结合的开放式讨论附加题,重点考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创新性的回答,给予优秀的评定。(3)平时成绩将把实习课知识的讲授、资料的查阅、课堂交流与思辨、团队协作、出勤等作为评分依据,建立平时少量多次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较大的发展。(4)课外解剖学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均可适当加分,包括参与实验准备、解剖标本制作、参与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知识竞赛、解剖结构手工制作大赛等,这样大大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外解剖学科研活动。(5)增加与护理有关的实验技能考试比重,如在标本或模型上进行穿刺、插管、按摩等技能。这样可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动手能力,为后期专业技能培训打下基础。

5强化解剖学教师护理操作的感性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临床专业,往往习惯用临床专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不熟悉护理工作,难以把解剖学与护理融为一体,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不能体现护理专业解剖学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长期从教,对临床护理中的科技进步、护理模式的转变及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十分了解,造成了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需要的解剖学师资不足。基于此,我校解剖教研室一方面有计划地选送承担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师去教学医院参观学习护理工作,增加对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尽可能掌握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要领及发现操作失误的原因,及时发现护理工作可能需要的解剖学知识和遇到的解剖学问题;另外召开解剖学教研室和护理教研室座谈会,讨论护理专业技能训练中常用的、基础的解剖学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以便在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教学,为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护理技术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 解剖学 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我国高职教育自创办以来,已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职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职护理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目前的护理学教材中70%的内容与解剖学相关 ,其中抢救技术操作 100%与解剖学有关。护理人员掌握解剖学知识的熟练程度与护理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而目前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现状显然已达不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仍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进行“ 填鸭式” 教学, 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此外, 高职护理专业现用的解剖学教材专业名词和术语多,且其中一些字、词非常生僻,加之解剖学又是在第一学期开设,此时高职生年龄偏小,故学习方法上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在学习解剖学过程中感到很不适应,常常流露出厌学倾向。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就如何上好高职护理解剖学进行如下探讨。

1、结合专业,突出重点

高职护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护理专业知识与操作技术的一门科学,因此,教师要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还应强调与临床护理应用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人体解剖学的特点,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增加与护理操作、病情观察、抢救知识、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要重点讲解易发生骨折的骨骼、常用于肌注的肌肉、易脱位的关节;在内脏系统中,重点掌握与临床上常见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如插胃管、导尿管等各种护理操作的注意事项;脉管系统中,重点掌握与注射和急救有关的血管,如四肢的浅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等。

2、文、图、物相结合,重视理论教学

人体解剖学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多、形态描述多,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仅僵化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合理、高效地上好解剖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学习解剖学兴趣的关键。具体应做到文、图、物三结合。所谓文是指教材的理论叙述,图是教材插图、解剖学图谱以及教师画图,物即解剖学标本和模型等。

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上课时能够先对着解剖学挂图讲解一便,然后再在黑板上边讲边画一便,最后在对着模型在讲一便,同学们可以很快掌握这些内容。例如,在讲颅底内面观时,里面有很多的孔、管、裂。如果让学生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很难记住。但如果能够按照文、图、物结合学习法,同学们能够很轻松的掌握。

3、注重体表标志和活体触摸,加强记忆

护理人员掌握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以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如学习臀大肌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关节的运动和脱位的临床表现;讲解脉管学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等。另外,通过触摸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例如就骨学教学而言,教师讲课时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触摸。如胸骨角和心尖搏动点的位置.以后上到临床课.定心、肝界等就容易了。又如测量血压时,首先要触摸到肱动脉的搏动.学生似乎都触摸得,但量血压,能快速将听诊器放准确的不多.特别是急诊病人测不准血压的现象时常发生。但是只要先触摸到肘窝的肱二头肌腱,在其内侧就很容易触摸到肱动脉的搏动。

4、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挂图、模型及标本的同时,教师可以巡回指导,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给予简单的提示,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标本模型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识方面,更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要认真地对待标本模型考试,并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中。

5、注重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比较直观、形象,因此在以往理论教学中多采用挂图、模型进行讲解,而多媒体教学法拥有以往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借助声、光、影像、动画、文字等方式,将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且可应用计算机将平面图转化为二维或三维立体图像[3],具有直观性强,立体感强的特点,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在讲授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点滴体会。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把过去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思想 ,改之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4]。因此,在高职护理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为培养高层次护理专业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卫红. 高职护理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 解剖学杂志,2006,29 (4) 524—526.

[2]吕伯实.浅谈腹部局部解剖学教学法的改进[J].解剖学杂志,1998,21(2), 185—186.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85-02

高职经历了五年到三年学制的转变,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学工作也受到一些影响。高职护理解剖学的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难,教学效果差。分析高职护理解剖学的有效教学是高职护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只有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实现护理专业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高职护理解剖学有效教学的目标

有效教学可以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全面的发展,尤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有效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效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对本专业教学的专业成长,掌握有效教学对教学水平的提升。解剖学具有很强的学科意识,具有细、难、繁的特点。很多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学生对课程的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不能深入的理解,也就不能将知识灵活运用。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快的掌握知识,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提高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的实效。

二、高职护理解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占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中,很难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的创造性。有些内容学生完全无法理解,使教学根本不具有有效性,而学生也对学习产生厌倦,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学生综合能力的下降。我国经济已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教育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大范围的招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低。随着升学率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却在下降。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实践动手能力弱等问题。学生对未来和人生缺乏科学的规划,导致学习态度懒散,逃课、挂科的现象时有发生,护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不愿意进解剖课进行实践学习。

3.解剖课的教学缺乏针对护理专业的设计。很多高职学校护理专业在解剖学科的教材选择上,还沿用各专业通用的教材,缺乏针对护理专业的特色教学,并不能更好地应用到护理专业的教学中。

4.解剖学实验室设施落后。大多数高职学校护理专业的解剖学实验室,既没有用于护理专业设计的标本,也缺乏对护理专业的实际操作指导。解剖学实验教学与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不能有效融合,不能实现护理专业培养目标。

三、高职护理解剖学的有效教学改革措施

1.结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改革。护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既要突出护理专业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特色,也要融合基础的医学知识,培养学生护理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护理为目标中心点,保证护理教学的系统化,为学生在护理专业课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合护理专业的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改革。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收集临床护理的教师、医院一线护理人员、护理专家等的建议,对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材进行重新修订。教材的修订要符合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要适应医院实际发展的需要。教材的修订还要遵守科学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加重实验教学的比例,最少要占40%的比例。为学生顺利拿到护士资格证,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护理专业的解剖学课程内容要适应护理专业的需要和岗位的特殊性。对护理专业课程中不必要的内容进行精简,关于护理的内容要着重描述,既可以有效解决课时与教材内容的矛盾,也可以对课程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教材要针对护理专业的特色,对教材结构进行规范和调整。对课程的章节开始,提出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教材适当插图,保持与教材内容的一致,各章节后面增加思考题或者练习题,使学生对课时内容加深理解。至少40%以上的课时章节后增加实验指导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解剖学的实验指导,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

3.结合护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改革。(1)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教师通过挂图、模型或者标本等教具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指导学生将抽象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2)比较的教学方法。解剖学中,涉及到很多器官、内脏,例如肝门、肾门与肺门等。教师将知识点进行串联,通过比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学生通过对各知识点进行异与同的比较,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3)口诀的教学方法。解剖学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细、难、繁,学生很难记忆,有些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口诀的方法进行知识点的传授,这样更方便学生记忆。将教学内容进行口诀式的精炼与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灵活生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口诀的自我创新,使知识化难为简,化繁为易,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4)直观的教学方法。解剖学作为形态学科,结构具有直观性,教师要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的教学重点都是观察标本与模型,没有结合活体。而护理专业学生在护理工作中,主要服务的群体是病人,对注射等操作的技术需要在活体上开展,所以,要将解剖学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要加强学生对活体的观察与触摸,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未来的临床护理工作打好基础。(5)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多媒体可以更好地表现文字和图像,通过生动的表现,减轻教师负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护理专业的解剖学课程可以以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辅完成教学工作,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实现教学的有效性。(6)网络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解剖学课程网站学习,通过网上的解剖答疑和解剖讲解等栏目与教师实现网上的交流,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4.结合护理专业的考核,开展教学改革。考试作为检验学生效果的重要手段,还要继续沿续使用,但是,在考核内容上,要针对不同学科的专业特色进行科学的设计,分成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部分,完成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考核。例如:实践考核中,考核学生测量血压、注射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护理解剖学的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对高职护理的解剖学课程开展有效的教学策略改革,也是我国新时期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基础医学能更好地为护理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尚,吕俊峰,董芙蓉.高职护理解剖学精品教材建设探索[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06(07).

[2]祁宝奎.创新目标教学中的提问模式构建高职护理解剖教学和谐氛围[J].解剖学杂志,2012,30(1).

[3]丁自海.护理应用解剖学学科建设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南方护理学报,2013,1(6).

[4]李玉山,王平,邓利群.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第4篇

师高弟子强,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南昌市卫生学校解剖生理教研室现有教学人员11人,内含5位高级讲师、3位硕士研究生,可谓老中青搭配,师资力量雄厚。本教研室在学校的支持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精品战略,为留住人才、留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加大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请进来讲习、派出去学习等措施,使学术梯队日趋合理,不断完善,巩固和加强了师资力量。如2015年暑假,我校全体教师去华中师范大学集中培训一周,并准备于2016年寒假期间,请华中师范大学获全国数字教学一等奖的教授来我校为全体教师培训;对于初上岗的解剖生理学教师,我校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予他们一对一的辅导,要求他们先听一轮老教师的课,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见习1~2个月,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实施,打造了一支忠诚于解剖生理学教育的年轻师资队伍,为创建护理专业解剖生理学精品课程创造了基本条件。

二、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是创建解剖生理学精品课的先决条件

我校有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并且有多年与高等医学院校联合办大专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然而,我校教授护理解剖生理学的教师大多数是医疗专业毕业,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照搬医疗专业的,有些内容相对护理专业来说偏难且不实用。如在护理技术中,有些病人需要卧位,有些病人需要半卧位,其解剖学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在插胃管时一定要嘱咐病人吞咽?胃管经过重要结构的特点等。另外,解剖生理学教师对护理专业知识了解较少,仅仅知道解剖生理学知识,并不能把解剖生理学知识和临床的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上中职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学生不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教学和科研的水平,护理解剖生理学教师必须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趋势,深入护理临床的第一线,以实现解剖生理学与临床护理的“联姻”,使解剖生理学教师了解临床护理工作中最需要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优化课程组合,增设与临床护理关系密切的护理应用解剖生理学内容,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三、教材建设是创建解剖生理学精品课程的关键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护人员,服务于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其产品形成的规律是高投入、低产出、周期长、显效慢。这就要求我们用精品育精英。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一部质量高、水平高的教材是医学生的良师益友,南昌市卫校解剖生理学教研室一直把教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自始至终抓住教材建设不放松。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罗明老师就主编出版了《正常人体学学习指导》的省级辅助教材;21世纪初,陈桃荣老师主编出版了护理专业的《生理学》省级教材,参与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药剂专业的《生理学》教材。2013年,我校创建国家中职教育示范校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解剖生理教研室编写的教材全面开花,如罗明老师连续编写了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解剖及组织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助产专业的《解剖学基础》教材;陈桃荣老师参与编写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生理学》教材;龚巧珠老师参与编写了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农医专业《解剖及组织胚胎学》教材;2015年9月,经过解剖生理教研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农医专业《正常人体学》校本教材顺利出版。通过编写教材,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而且培养了新人。现在,罗明老师正与何可立老师合作,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解剖学基础》网络增值教材中的脉管系统章节,我校解剖生理学教材建设正向着更新、更精、更实用的精品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四、教学改革是创建解剖生理学精品课程成功的灵魂

1.加强解剖生理学科与护理学科之间的协作解剖生理学教学应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压缩一些对医生来讲是必需的,但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删减各学科之间重复的内容。大多数解剖生理学教师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相对缺乏护理学科的改革、发展和护理学等前沿知识,不知道哪些解剖生理学知识需详讲,哪些需补充,哪些需要学科协作研究。因此,我校解剖生理教研室制订了护理、助产、农医专业的“解剖生理学调查表”,然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南昌市卫生局主管部门的协调下,问计于临床课教师、学生以及医院的医护人员,调查走访了五千余人,历时半年,最后把统计结果汇总到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这样,既满足了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促进解剖生理学科的改革与发展。2.加强人体解剖生理教学中的趣味性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必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力求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如在讲解《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时,有关腹膜内位的器官可用一句话来描述:“胃空回来,忙着横着勺子吃饭,大开脾胃入暖舒。”其分别代表“胃、空肠、回肠、阑尾、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教师可以这样解释:“现在天气已很冷了,中餐时间到了,肚子也空了,忙着回家,横拿着勺子吃饭(教师可以一边讲,一边做吃饭的动作);菜饭香喷喷的,脾胃大开,饭后身上暖暖的舒服极了。”这样,不仅惹来哄堂大笑,而且使学生轻松地记住了腹膜内位器官的名称和数量。

五、规范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解剖生理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自始至终监控教学质量。我校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由于我校护理班学生较多,任课教师也较多,所以坚持每周二的集体备课制度,统一授课计划、案、统一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即统一突出基本内容的讲解、基本概念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演练、基本数据的记忆。同时,在备课中,教师可以集体讨论如何引人入胜、娓娓动听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在课堂中引进教学改革内容和本学科科学研究的理论新进展。2.坚持听课制度为了解解剖生理学教师讲课的情况,南昌市卫生学校坚持听课制度八十多年,不仅体现了我校重视教学质量,而且学校能充分了解每个教师的业务知识、基础理论和讲演能力水平,以便分类指导。对于那些教学能力差的教师,学校坚决予以及时调整。尤其从2009年以来,杨海根校长来我校工作后,他除了要求所有校领导每周坚持听课一节以上之外,还要求每学期由督导室牵头,召集各教研室主任及专家教师组成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听课,听课对象随机决定,但必须保证能听到每一位教师的课。这样就会使教师产生无形的压力,促使教师自觉备好课、上好课。听完课后,督导组再次召集教研室全体教师,从教师风范、举止作风、语言组织、时间安排、重点难点的教学、总结指导等诸方面进行“评头论足”,提意见、评水平,从而打造出一流的师资队伍。3.实行教考分离方法 教考分离,即出题人不上相关班级的课;试卷分A、B卷,在考前抽签决定;没有教研室主任签章的试卷不予采用;实行教研室主任第一责任人制度,考试完毕后,总结考卷水平,分析学生的答卷情况,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每年按学习成绩评出全校优秀护理、助产专业毕业生前20名,由南昌市卫生局统一分配到南昌市公立医院工作(合同制),其他优秀毕业生也由学校优先推荐工作。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喜人景象。4.学生反馈与公开教学 在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南昌市卫生学校解剖生理教研室都会组织学生代表给授课教师进行评教、打分,并把学生的意见反馈给相关的授课教师,作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考。另外,每学期放假前,由校领导牵头,组织教师进行公开教学,由基础部、临床部、文化部各出一名教师上台讲课,全体教师观摩,同时邀请校领导、专家教师和学生当评委,使评估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权威性,最后由督导室主任公开讲评,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临床护理工作接轨,是对解剖生理学精品课教师的要求

在解剖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对易理解的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感觉器、内分泌等章节,重点精讲、难点讲清后,用1~2个时补充护理应用解剖学,从解剖学角度重点讲解注射术、穿刺术的部位选择、进针穿经的层次结构和失误防范等。如运动系统补充腰椎穿刺、骨髓穿刺、肌肉注射,内脏学补充胃、气管插管术、导尿术,脉管学补充静脉注射术、静脉穿刺插管术,皮肤补充皮内注射、皮下注射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架起了桥梁,使学生实现从被动的“要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的转变。一旦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原动力,他们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使精品课真正成为精品。

七、不断维护、完善和更新精品课的内容

第5篇

1 产生硬结的原理

中医理论认为,肌肉注射后硬结是因经脉运行受阻、气滞血瘀所致;由于肌肉内注入大量药液,导致血行不畅,久而久之则形成血瘀而成硬结。西医理论认为,在注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致肌纤维受损、变性、萎缩,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形成硬结。其产生机制是因臂部较长时间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后,首先局部出现水肿,组织细胞代射紊乱,药液不能及时被吸收而滞留在局部,对局部产生化学性刺激,加之针头反复穿刺和注射时的机械刺激,引起化学性和创伤性肌纤维质炎;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多,反复连续的刺激,使肌纤维逐渐变性萎缩,出现结缔组织的大量增生并取代肌纤维;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结缔组织内毛细血管逐渐减少,胶原纤维增生并相互融合而形成硬结。

2 影响因素

2.1 药物因素。局部肌肉注射后短期内产生的较大硬结,一般与药物刺激有关,如:青霉素混悬剂、长效青霉素悬浊液、油剂(D3、黄体酮等)、中药注射液(当归等),此类药物在肌组织中不易很快地渗入毛细血管而影响吸收,从而形成硬结。由于注射药物的量、次数、溶剂(油、水)、种类(刺激性强弱),硬结出现的时间也有一定差异,一般药物刺激性强、药量大,不管是油剂或水剂,注射后出现硬结早,反之则出现硬结晚。其他常用药:如青霉素、黄体酮(油剂)的使用也有不同程度硬结发生,证明硬结的出现与药物的化学刺激性、量[1]、次数、针头大小有关。

2.2 微粒。临床上的玻璃屑、橡皮粒、纤维、蜡粒凡小于针孔的微粒,均可随药物注射到组织中药物可以逐步被吸收,而微粒不仅不被吸收,还会被多核巨噬细胞附着或包围。局部可产生肉芽组织将异物与健康组织隔离,肉芽组织变为结缔组织,异物包裹其中,形成硬结。

2.3 解剖定位。注射位置较深时,针头进入肌层,药物在肌层吸收好;注射位置浅时,由于进针深度不够而将药液注入脂肪层中,脂肪层中血液循环没有肌层丰富,不利于药物吸收,所以肥胖患者易发生硬结。例如:臀部肌肉注射部位多从髂后上棘到大转子上缘连线的外上区进行[2]。以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连线为界,将臀部外上区分为上、下两部分,并通过连线的前、中1/3交点处和中、后1/3交点处分别作两条垂线,将臀部外上区上、下两部分各分成前1/3区、中1/3区和后1/3区,下中1/3区皮肤至血管神经层的厚度大于2cm,适宜作肌肉注射[3],但个别过度消瘦者除外[4],下前1/3区上部的厚度大于2cm,且肌层中无臀上血管神经干,为肌肉注射的安全区,但其下部因脂肪较多,血管分布较少,吸收较差。如果注射药物不当可能导致局部硬结或钙化[5]。

2.4 心理因素。患者恐惧,精神紧张造成肌肉紧绷,不易放松,药物不易吸收,形成硬结。

2.5 个体组织反应性。有的病人很易形成硬结,这与个体组织反应性有关。例如:瘢痕体质、瘦弱体质、肥胖病人等。

3 预防措施

3.1 了解肌注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对肌肉组织的结构、生理、生化、内环境的不良影响,避免滥用肌注法。必须肌注时,宜避免或少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对难以吸收的药物应限制注射用量。

3.2 掌握好准确的肌注深度,以保证药物注入肌层。一般情况下,应根据患者的体型选择针头。此外,避免连续在同一处反复、多次注射。

3.3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肌注操作技术,增强无菌观念,防止肌注时微粒污染。

3.4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肌肉注射后嘱患者及其家属给予局部按摩或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肌注药物的吸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

3.5 操作时宜选用锐利的针头,注射点要尽量分散,针对有长时间注射的患者可选用臀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等部位交替注射。推药时要缓慢,并且用力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3.6 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恐惧心理;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主动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使患者身心放松。

4 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上针对局部硬结治疗方法报道不少,总结归纳后发现以马玲薯疗法,中医药贴敷法、热效应、物理疗法最具代表性。顾菊凤[6]、杨雪梅[7]、肖长凤[8]等先后报道了马铃薯片外敷对硬结的确切疗效,目前临床及家庭护理应用也较为广泛。李海燕[9]等报道电脑中频治疗仪预防肌肉注射后皮下硬结疗效显著,西医药物外敷常用药物包括硫酸镁、维生素E丸[10],中草药贴敷常见有麝香壮骨膏、散结膏、芒硝、跌打丸等。有人报道云南白药外敷加艾灸治疗肌肉注射硬结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1]。总之,目前治疗硬结的方式以临床经验总结为显著特点,缺乏统一的治疗指南。

5 讨论

近年来对肌注后局部硬结的病目及发病机制都有了较深的研究。防治方法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特别是药物外敷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特点,易于推广使用,临床报道也是层出不穷。笔者认为,根据中医“瘀者,固定不移”的理论,认识到本症的主要病理机制在于“血瘀”,故选用一些具有化瘀散结功效的中草药直接涂、敷局部,结果能使肌注后硬结消除,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在临床治疗注射工作中采用以上针对性措施,可减轻患者疼痛。注射后要求患者自己用手掌按摩,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还需不断探讨,以预防和延缓硬结的发生。可见继续对本症的深入研究,前景是可喜的。

目前对肌肉注射导致局部硬结的研究报道,如治疗方法、临床实验,多局限于临床经验总结为主,而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和治疗指南,因此,有必要确定统一的临床治疗路径和指南,这对本病继续深入研究将具有重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孟清,芦秀丽.药物剂量与肌注后硬结形成的临床观察及防治[J].现代保健杂志,2006,1(3):61-62

[2] 基思.L.莫克(加),阿瑟.F.达利.临床应用解剖学(第四版)[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60

[3] 李龙腾,杨晓勤,韩芬.臀部肌注并发症解剖学解析及临床应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2):34-35

[4] 王景真.臀部肌肉注射部位的解剖学观察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6):14-16

[5] 汪景新.肌肉注射产生硬结的原因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1992,(4):243-245

[6] 顾菊凤.生土豆片外敷治疗肌肉注射后硬结的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7):1373

[7] 杨雪梅.马铃薯外敷预防罂粟碱肌注致肌肉硬结[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2(17):1643

[8] 肖长凤,廖芳.鲜土豆片防治黄体酮肌肉注射致肌肉硬结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36

[9] 李海燕,朱贵芳.电脑中频治疗仪预防肌肉注射后皮下硬结[J].广州医药,2010,41(3):46-47

第6篇

关键词:生理学 临床实例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22-02

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正常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在于阐述生物体生命活动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但是,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抽象繁杂,较难记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费神,表现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和长效性不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1 运用临床实例课前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的生理学知识饶有兴趣,我认为课前巧妙运用临床实例吸引学生很重要。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学的一线教师,我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询问一些与自身或周围人有关的疾病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输血时为什么要输血型相同的血液?人为什么会打喷嚏?糖尿病病人为什么会尿糖?为什么有的人粗脖根?这说明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授课之前,精心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恰当地导入临床实例,构造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释疑欲望,启发诱导学生思维。例如:在讲授刺激的三要素时“为什么有些护士打针痛,而有些护士打针不觉得痛?”;在讲授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时,可设疑“为什么人在蹲下后突然站起来时会感到头晕、眼前发黑,过了片刻后又能恢复正常?”。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而是由简单的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生理学在临床学习中重要的基础作用。

2 运用临床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生理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除了需要记忆外,更要注重对知识要点的理解。这就会使大多数学生觉得生理学难学,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在讲授机体散热方式时,联系临床上发热的患者可以采用戴冰帽、开窗通风和酒精擦浴的方法给患者进行物理降温,相应地运用了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的原理。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不慎给患者误输蒸馏水这种低渗溶液,严重的患者将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患者可出现溶血,重者危及生命。这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达到了强化知识、加深记忆的目的。

3 运用临床实例课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与解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甚至临床医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兼顾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做好前后知识的衔接。这样,适宜的临床实例就起着重要的桥梁衔接作用。例如:在讲授心肌的收缩能力与静脉血回流的关系时,就要运用解剖学的体循环中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收集静脉血的范围这个知识作为基础,从而解释病理现象:右心衰竭时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肝淤血和下肢水肿;左心衰竭时出现肺水肿和肺淤血。通过临床实例,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维持机体的水平衡。这样教学有水到渠成之感,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

4 运用临床实例课后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会知识并不是教师“教”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达到会学的目的。通过运用临床实例,课后可以巩固学习效果,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授完尿的生成与排放这一章内容后,引入下面临床实例,让学生综合分析。某男,14岁,学生。十天前咽喉肿痛,发热。现水肿,血尿3天,前来就诊。经入院检查:尿蛋白(++),少尿,血压轻度升高,最终确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问题1:解释患者少尿的原因;问题2:解释患者血尿和蛋白尿的原因;问题3:解释患者水肿的原因。让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寻得答案。反馈时,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前两个问题仅依靠本章内容就可得出结论:滤过膜的面积影响尿液的量,而滤过膜的通透性影响尿液的质。而第三个问题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前两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要联系曾经学过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才能全面解释现象:主要是由于蛋白尿的产生使机体丢失大量血浆蛋白,致使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下降,使得水从血浆渗出进入组织间隙,便出现水肿。通过从理论到实际的讲述,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增强了,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5 反馈与思考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临床实例是成功的,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法的运用,首先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层面,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其次,由于临床实例生动具体、直观易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不断变换的教学形式,可使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及时调节,有利于学生精神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同时师生互动充分,收效良好。

总之,在生理学课堂中运用临床实例,可以将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和运用理论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分析临床实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好地解决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衔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实施硬膜外麻醉和全麻的应激反应和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26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平均分成硬膜外麻醉组和全麻组各63例,分别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和气管插管全麻。对麻醉后的患者进行监测并记录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 及测定血糖(GLU)浓度,并将两组患者气腹后与麻醉前比较。结果 与气腹前比较:全麻组HR、SBP、MAP明显升高;且GLU升高显著(P<0.01)。结论 全麻应激反应较高,且对设备、操作及术后护理方面要求也高。而硬膜外麻醉操作简便,应激反应低等优点,更适合临床应用。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手术 硬膜外麻醉 全麻

随着医学的发展,腹腔镜以其具有的创伤小、恢复快及出血少等优点,已得到广泛应用和并为广大的患者所接受,而妇科腹腔镜手术主要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及气管插管静吸全身麻醉。本文对近两年我院所收治的126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别实施硬膜外麻醉和全麻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0年15月我院所收治的126例ASAⅠ-Ⅱ级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年龄17-54岁;体重41-72kg;其中宫外孕20例、子宫肌瘤43例、卵巢瘤17例、卵巢囊肿30例,浆膜下肌瘤16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全麻组各63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于麻醉前均肌注阿托品0. 5 mg, 苯巴比妥0.1 g,进入手术室后患者均开放静脉及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硬膜外麻醉组选择硬膜外穿刺点为L2-3或L3-4间隙硬膜外穿刺, 穿刺成功固定好硬膜外导管,给予2%利多卡因3 ml量,5min后再给予0.75%罗哌卡因7-8ml维持,阻滞平面上界控制在T6-8。术中常规面罩吸氧及予以氯胺酮30mg、氟哌利多12.5mg强化麻醉。全麻组采用芬太尼0.1-0.2μg/kg、维库溴铵0.1 mg/kg、异丙酚1-2 mg/kg、琥珀胆碱1.5-2.0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将呼吸控制为12-16次/min,潮气量8-10ml/kg;1-2%异氟醚或2%-3%七氟烷或持续吸入及每小时异丙酚3-5 mg/kg持续泵注,间断静注维库溴铵及芬太尼,麻醉维持平稳至术毕停药。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拔出插管,未吸氧时血氧饱和度(SpO2)>95%。术中予以DUSH4000监护仪监测并记录HR、SBP、DBP、MAP及测定PetCO2和GLU浓度指标,并将两组患者气腹后15min各数值与麻醉前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 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统计, 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与气腹后15min比较,如图1: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有诸多优点,但麻醉-人工气腹能造成患者的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干扰和变化[1]。人工气腹所需的CO2易被组织吸收而进入血液, 产生高碳酸血症及导致环潮气量减少,从而影响体内循环的稳定。有研究表明气腹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随气腹压力增大而增大及导致乳酸盐的升高和代谢性酸中毒。并会使胸腔体积和顺应性减小、气道压增高,致使通气下降和CO2潴留;还由于患者特殊,使膈活动受限及腹腔内容物上移,亦能使患者通气降低和发生低氧血症。

结果显示,气腹后两组患者HR、SBP、MAP、PEtCO2、GLU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有研究表明由于充气腹膜的机械性牵拉易使迷走神经产生兴奋、心脏负荷增加,引起患者心律失常[2]、HR加快和SBP升高[3]。与气腹前比较:全麻组HR、SBP升高明显(P<0.05),MAP(P<0.01)。而GLU是比较敏感的指标,其升高能反应患者的应激情况,本研究中全麻组GLU明显升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全麻组应激反应明显高于硬膜外麻醉组。全麻主要是通过抑制大脑高级中枢达到麻醉的目的,但不能阻断低级中枢间的传导,易使交感神经产生兴奋。而硬膜外麻醉则是能阻止刺激传入低交感中枢,减少应激及神经末梢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4]。

在实践过程中硬膜外麻醉要大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的监测,防止CO2聚积和缺氧的发生;还要注意气腹压力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通过镇静及镇痛类药物的合理应用,以避免手术对患者的刺激和影响。再者妇科手术患者大多情况良好、时间较短及手术部位低,是比较适合此麻醉方式。而全麻对设备、操作及术后护理方面要求较高。因此硬膜外麻醉其操作简便,应激反应低等优点,更适合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明清.丙泊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5):363~364

[2] 蒋庆方,余志豪,罗艳,等.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对下肢手术患者腰麻阻滞平面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2):138-139.

[3] PascalA,AntoineV,MarcC.Cardiac function during intraperitoneal CO2 insufflation for aortic surgery: s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ic study[J] AnesthAnalg, 2006, 102(5): 1304-1310.

第8篇

[关键词] 外科护理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4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45-01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应用性学科,是护理学的一大分支.其内容包含了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学基础理论和护理学基础理论及技术。由于该课程涉及范围较广,内容繁多,加上中专学生生源大多为初中毕业生,起点较低,基础及学习能力较差,增加了教学难度。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将所授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机地结合,通过教学内容自身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结合课程实际和近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几种有益的教学方法。现总结如下:

1 兴趣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是以直观教学为出发点,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学习动机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护和发展对于激发中专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许多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由于缺乏必要地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时间一长甚至发展到厌学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设计制造出专业教学的亮点,实施兴趣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维持并发展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程。如笔者在讲述绪论时,以故事的形式开头生动描述了南丁格尔的事迹,当讲到战争中受到外伤的士兵由于南丁格尔在环境生活及心理等方面的护理死亡率由50%下降到2.2%时,学生中发出了惊叹,再结合生活中常说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充分说明护理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南丁格尔精神的向往,激发学生学习外科护理学的兴趣。如学习破伤风时,通过学生对电视中主人公发病时的特点的熟知,来比较破伤风发作时的异同点:两者都是肌肉痉挛,出现张口困难;不同的是破伤风出现的是角弓反张,《哑》是身体蜷缩。学生兴致很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及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记忆,一举两得。

无论讲故事还是举例子,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一旦激发出来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到知识,真正做到寓学于乐。

2 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过程是教与学的交流与融合,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此法的运用可通过三个环节:课前准备、课中互动、归纳总结。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在老师的主导下进行,使其不偏离教学目标。

2.1课前准备:学生应根据教师事先设计的案例或提出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查询相关的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为课中互动积极准备条件。笔者在即将讲'门静脉高压病人的护理'之前,先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为何分流术病人术后的护理中要观察神志变化?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门静脉系统的解剖特点、肝脏和小肠的生理功能及何为分流术。查阅的资料有:生理学、系统解剖学、外科学等。最后还要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得出答案。

2.2课中互动:可采取问答式或师生讨论式。简单问题一般用问答式,相对复杂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选择师生讨论式。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8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秘书、发言人及收集资料者。组长负着管理分配任务,秘书负责记录,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发言人不固定)。发言过程中,小组各抒己见,思维非常活跃,虽然不能完全串出结果,但是发言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小组甚至从问题挖掘问题推出分流术病人的饮食特点。可见同学们查阅了一定量的资料,并且真正去思考了。最后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笔者不直接去解答,而是通过解释分流术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推出问题的答案。

2.3归纳总结: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每个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学效果:这节课讲了什么,自己学到了什么,那些是最重要的?根据学生评价,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互动教学法的恰当运用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使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创造出一种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我建构知识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的目的。中专卫校教学医院提供的资源相对有限,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临床,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对所学的疾病护理缺乏感性认识。在学习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内容之后,根据教学目标举出一个或几个相关病例(最好是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笔者在医院外科进修时专门收集了外科比较典型的病例,在提供资料时可增加学生的亲近感,加深理解。如学习过腹部疾病病人的护理后,举出一临床病例:乔某,女,38岁,已婚,务农,2年来常感下腹部隐痛不适,12小时前突发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查体:T39.1℃ P90次/分R22次/分 BP130/85mmHg,一般情况可, 腹肌紧张、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 ,肠鸣音消失 无移动浊音界,双侧肾区无叩击痛。辅助检查:Blood RT: WBC 16*109。N 92%,BUS示,考虑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右侧麦氏点穿刺出脓液,尿常规未见异常.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穿孔,急性腹膜炎。问:①术前主要护理诊断②急症手术术前主要护理措施③术后护理措施。和学生共同讨论,得出结果:①疼痛;体温过高;体液不足②病情观察;术前常规准备(强调禁灌肠导泻) ;输液③术后半坐卧位;继续抗感染护理;肠胃功能恢复后进饮食;早期活动;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而且能将学生带入临床及现实情景中,学习到各种临床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更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培养开放型现代化护理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

在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好的学习方法。做为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愉快的学习外科护理学知识,使他们成为独立学习、勤于思考的护理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邱才训.教学模式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