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10:18: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管理的定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疑惑1 文[1]提到课本上求过已知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方程的例题的解题过程分为两步:先利用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求出所求直线的斜率,再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作者认为“这种解法解题过程不够简练,特别是当所给已知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用上述方法求解这类问题,更使人无从下手”.我认为,该观点有些言过其实了.理由有四:一是教学实践表明,过一点求直线方程,就需要求斜率,涉及斜率,就得看斜率是否存在,这种思维是一环套一环的,学生容易想到.二是在具体求解过程中,若所给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是直接可写出所求直线方程吗,怎么就“更使人无从下手”了呢?三是相比直接套用定理写出所求直线方程,课本上的例题的解题过程“不够简练”,但把这种定理的推导和记忆负担加给学生,有必要吗?四是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涉及分类讨论思想,这正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提高数学素养的大好时机,不可省略.
疑惑2 文[1]中的定理1和定理2分别给出了过一个已知点与一条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方程,其推导过程分已知直线斜率存在或不存在两种情况讨论,然后根据点斜式或数形结合写出方程,解题思路同课本例题如出一辙.其证明过程甚至略嫌重复,定理1的证明过程中的“Ⅱ)证明:l1∥l2”“Ⅲ)再证:直线l2过点Mx0,y0”显得多此一举.定理2的证明过程中情况类似.
疑惑3 文[1]给出了定理3:过点Mx0,y0且与直线Ax+By+C=0其中A2+B2≠0夹角为θθ≠π2的直线方程是Btanθ-Ax-x0-Atanθ+By-y0=0.
其实还有一条直线方程应为Btanθ+Ax-x0-Atanθ-By-y0=0.导致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定理3的证明过程中“1)当θ≠π2时,设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根据两直线相交所成角公式tanθ=k+AB1-ABk”应为“…tanθ=k+AB1-ABk”,进而可得到不同的k.相应地,作者将定理2归结为定理3中当θ=π2时的特例是不合适的,因为当θ=π2时,tanθ没有意义了.
疑惑4 文[1]中的例1(课本54页,第9题),利用定理3得到的直线方程为3x+7y-13=0.根据上文的疑惑3知,正确答案应为3x+7y-13=0和7x-3y-11=0.几何直观也告诉我们,所求的直线应该有两条.
顺便提及,文[1]被寸土寸金的数学通报2012年第2期和第5期两次登载,是编辑疏忽,还是另有隐情,令人费解!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解读了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关怀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瘠,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于危害他人的事情。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可是,当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11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中疾呼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可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一、内尔·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诺丁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以其为基础思考学校德育问题。《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是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书中要求我们彻底反思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并认为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学校对学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过分重视。却对学生的其他天赋和才华严重忽视。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的学术进步。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并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书中系统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论点:
1社会变化与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社会变化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百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声称,没有成人真正关心他(来自美国女子军团的调查)。现在孩子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
学校面对这些变化采取的措施就是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教学法的改变,这些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诺丁斯通过分析学校改革来阐述她的观点——对课程标准化的强调不仅无益于学校改革。而且实际上还可能导致学生们更为严重的游离行为。对于人们试图将教与学简化为一种模式,即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学,那么他就能够获得知识,而且他所得到的知识与其他掌握同种方法的人所获得的完全一样,诺丁斯认为这样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其实是旨在消除不愿看到的行为产生。”这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不能一起认真探讨那些行为,仅仅通过打压学生的不当行为来维持课堂秩序。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诺丁斯认为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学生们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这样的抱怨提醒我们,一定是在师生关系的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诺丁斯认为,在讨论教学以及师生关系时,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成为关心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也不是人人都学会了关心知识、其他生命以及客观事物。我们想当然地把关心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可以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学校目前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二次方程式上,而不去关心任何一个具有终极存在意义的问题。诺丁斯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目前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地方。她认为学校教育面临挑战。必须将关心引入学校。
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要求连续性。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学校生活而去学校学习,与其他日常生活缺乏连续性,这样的学校生活无疑是干枯无意义的。学校生活还应该与学生人生中其他的生活阶段浑然一体,如果学校生活只是突兀的一个阶段,是其人生中的一个跷板阶段,它就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被人为割裂开的与整个人生不连续的阶段。诺丁斯认为为了有效应付时代的挑战,把关心引入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的连续性,教育目的的连续性,学校场所的连续性。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二、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诺丁斯的许多观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她所描述的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中人际关系冷漠、学生抱怨没人关心等等,这种现象在我国职业学校尤为普遍。在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等各方面素质较弱。他们较少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关心,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紧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愈演愈劣。然而,在我国很少有学者像诺丁斯一样著书立说在职业学校中呼吁“学会关心”。此外。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茶。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多得多的成功的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擅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
因此,关怀伦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富启示:
1.关心的关系性
“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关心关系中,付出重要,接受同样重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行为反应更为重要。关怀的关系性包含有关怀的相互性之意,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在职业学校,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对他们的关心根本不当一回事。也当然不乏学生抱怨老师根本不关心他们。这样的抱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师生关系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是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不予理睬。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抑或是教师与学生在关心的关系中移位错位了?根据诺丁斯的描述,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即“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是关心过程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的职业学校,当教师“关心”学生时,其心理状态真的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吗?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领导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去关心学生,为了让他不再惹祸,让他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工作提高就业率,还是真的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去关心他?这种“关心”与诺丁斯强调的“关心”之间的区别值得探讨。同样。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取决于道德环境、特别是被关怀者的道德状况和回应能力。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回应,必然影响关心的有效性。在我国的职校中,尽管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不少素质并不是很高的学生。他们由于以前的学习经历、与老师的关系等原因,可能并不会恰当地回应教师的关心。例如有的学生尽管对教师抱有感激之情,但并不表现出来。甚至以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有的学生干脆对教师的关心不屑一顾,学生的反应势必影响师生间关心关系的建立,影响德育工作的进行。
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美德。认为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往教师关心学生被视为是师德的高尚体现,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并不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也被默许。但在诺丁斯的新教育模式中,关心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和学生长期相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无论是人还是知识或者事物,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关心关系就建立了。诺丁斯主张将关心融人到教学与平时的生活中去,教师并不需要为了关心学生而刻意地去关心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之中.通过共同关注的人、学习或者事物等,关心的关系就建立了。如果一个教师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给予不同的反应。关心的关系性还告诉我们,关心是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的,教师不是圣人,并非关心的永动机,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反应。也会破坏关心的关系。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需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在关心学生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教师引导职校学生如何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接受关心同样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关心则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认为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教师关怀。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和关怀能力,就不能只是泛泛地讲授关怀的大道理。只教授给他们相关的知识也不行,因为现在识字能力已不是阻碍学生接触思想的障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来获取相关的知识。识字能力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出现去道德化的现象。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感受,建立师生间信任的关系。教师的关心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但不能否认,在职业学校大面积存在这样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评说学生的行为素质低下,抱怨学生的人情冷漠。一方面应付性地上课,冷漠地对待那里的学生。诚然如诺丁斯在关心的关系性中指出的,学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关怀行为。学生的消极反应可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关怀感,但教师的关怀者角色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付出比普通学校教师多得多的耐心。在我国职业学校工作的教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是需要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相对来说较少得到关,而关心他人能力的高低与被关心的经历有关,由于较少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常常以冷漠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如果职校教师以一种冷淡或者无奈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学生则更难学会关心。职业学校的教师更需要以耐心的关怀行为来鼓励学生,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奏来实现其个性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命节奏来规划他的职业发展。教师要通过示范的作用演示如何关心,而无需告诫学生要学会关心。可是我们得承认,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没有反应,那么关怀行为可能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得先花点功夫了解学生,师生的交往与相处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诺丁斯提出连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频繁地更换教师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当教师与学生熟悉了解之后,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易引起学生的模仿。职校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千差万别的小世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用学生的眼睛观察,用学生的心灵感受。诺丁斯强调实践的“教师的关怀”.认为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
3.教学与课程中的关怀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语数外学不好并不代表智力低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人的智力因素不仅仅只有一种.学生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任何教学都应该从学生的目的、兴趣和能力出发”。一位法国教育学家曾调查发现,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对教师的关怀需要明显不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积极的态度,从中获得平等感和信心,从而促进其学业的提高;而学业优秀的学生看重的则是教师进一步促进自己学业成长的能力和耐心以及赋予自己的学术自由度。而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看到错位的关怀:教师对学业弱的学生往往百般关注其学业的迅速提升,实令这些同学恐惧不安;而对学业好的学生往往给予过多态度上的褒奖,倒未必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教师的关怀要与学生的需要一致。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学生水平的差异更要求教师在实践关怀时加以有效区分。
【关键词】 内部交易;固定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
一、归纳类型
(一)交易当年编合并报表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被抵销的固定资产金额×所得税税率)
贷: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当年抵销的,当年虚增的累计折旧金额×所得税税率)
(二)连续年度编合并报表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被抵销的固定资产金额×所得税税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当年抵销的,前期虚增的累计折旧金额×所得税税率)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当年抵销的,当年虚增的累计折旧金额×所得税税率)
(三)特定期间编合并报表
1.提前报废
(1)未清理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被抵销的固定资产金额×所得税税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当年抵销的,前期虚增的累计折旧金额×所得税税率)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当年抵销的,当年虚增的累计折旧金额×所得税税率)
(2)已清理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被抵销的固定资产金额×所得税税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当年抵销的,前期虚增的累计折旧金额×所得税税率)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当年抵销的,当年虚增的累计折旧金额×所得税税率)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尚未抵销的累计折旧金额×所得税税率)
2.使用完毕
(1)未清理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被抵销的固定资产金额×所得税税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当年抵销的,前期虚增的累计折旧金额×所得税税率)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当年抵销的,当年虚增的累计折旧金额×所得税税率)
(2)已清理
与使用完毕未清理完全相同。
3.超龄使用
(1)未清理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被抵销的固定资产金额×所得税税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当年抵销的,前期虚增的累计折旧金额×所得税税率)
(2)已清理
无需编制与递延所得税有关的会计分录。
二、实例分析
西南公司2008年2月2日从其拥有60%股份的被投资企业北方公司购进生产设备一台。北方公司销售该产品的销售成本为62万元,销售价格为80万元,销售毛利率为22.5%,西南公司支付价款总额为93.6万元(含增值税,假设该增值税不能抵扣),另支付运杂费1万元,保险费1.4万元,发生安装调试费4万元,于2008年5月10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西南公司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设备用于行政管理,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原价的4%(注:抵销该固定资产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时不考虑净残值)。西南公司与北方公司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
要求:
(1)计算确定西南公司购入该设备的入账价值。
(2)计算确定西南公司该设备每月应计提的折旧额。
(3)假定该设备在使用期满时进行清理,编制西南公司2008年度,2009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合并会计报表中有关购买、使用该设备的抵销分录。
(4)假定该设备于2010年6月10日提前进行清理,在清理中发生清理费用2万元,设备变价收入30万元(为简化核算,有关税费略)。编制西南公司2010年度合并会计报表中有关购买、使用该设备的抵销分录。
(5)假设该设备至2014年仍未报废,编制2014年该设备的抵销分录。
(答案中的金额用万元表示)
分析过程:
(1)该设备入账价值=93.6+1+1.4+4=100(万元)
(2)该设备每月应计提的折旧额=100×(1-4%)÷5÷12=1.6(万元)
(3)该设备在使用期满时进行清理的情况下,西南公司各年编制合并报表时的抵销分录:
①2008年度
该设备每月多计提折旧=[(80-62)÷5÷12=0.3(万元)
2008年多计提折旧=7×0.3=2.1(万元)(因为5 月10日安装完毕支付使用,从6月份开始计提折旧)。
借:营业务收入 80
贷:营业务成本62
固定资产――原价 18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2.1
贷:管理费用 2.1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4.5 (18×25%)
贷:所得税费用 4.5
借:所得税费用 0.525(2.1×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0.525
②2009年度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18
贷:固定资产――原价 18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2.1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2.1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3.6
贷:管理费用 3.6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4.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4.5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0.5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0.525
借:所得税费用 0.9(3.6×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0.9
③2012年度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18
贷:固定资产――原价 18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2.9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12.9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3.6
贷:管理费用 3.6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4.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4.5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3.225 (12.9×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3.225
借:所得税费用 0.9 (3.6×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0.9
④2013年度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1.5
贷:管理费用 1.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4.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4.5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4.125 (16.5×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125
借:所得税费用 0.375 (1.5×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0.375
(4)假设2010年6月10日提前报废并进行清理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12.3
贷:管理费用 1.8
营业外收入 10.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4.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4.5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1.425 (5.7×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425
借:所得税费用 0.45(1.8×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0.45
借:所得税费用 2.625 (10.5×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625
(5)2014年编制合并报表时的抵销分录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8
贷:固定资产――原价 18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4.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4.5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4.5 [(2.1+4×3.6+1.5)×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4.5
根据2005年7月21日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现就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1.5%的幅度内浮动。
二、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挂牌的美元对人民币现汇买卖价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2%,现钞买卖价不得超过现汇买卖中间价上下1%.
三、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挂牌的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现汇买卖中间价,由外汇指定银行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为基础参照外汇市场行情自行套算和调整。除本通知第五条规定的情况外,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现汇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现汇买卖中间价的0.8%([现汇卖出价-现汇买入价]/现汇买卖中间价×100%≤0.8%),现钞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现汇买卖中间价的4%([现钞卖出价-现钞买入价]/现汇买卖中间价×100% ≤4%)。特殊情况需扩大买卖价差幅度的,外汇指定银行应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批准。
四、外汇指定银行可授权分支行在上述规定的范围内自行确定挂牌汇价。对于单笔大额交易,外汇指定银行可在上述规定的浮动范围内与客户议定,大额金额的标准由银行自定。外汇指定银行对信用卡、旅行支票等支付凭证购汇可在以上规定的幅度内给客户更优惠的汇率。
五、外汇指定银行可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的边贸地区加挂人民币兑毗邻国家货币的汇价,其买卖价差自行确定。
六、外汇指定银行应根据本通知规定调整本行挂牌汇价实施办法,自执行之日起1个月内报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支机构备案。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报送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抄送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或外汇管理部;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报送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或外汇管理部。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
(2014)01_0062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1.24
本文采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并与单用单硝酸异
山梨酯进行了对照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住院的患者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符合2010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诊断标准[
1]?排
除标准:经检查证实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脏病?重度神经官功能?颈椎病所致胸痛
者,合并有中度以上高血压?重度心律失常?重度心肺功能不全?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
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男34例,女
28例,年龄52~68(61.32±3.95)岁;对照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53~69(62
.45±4.12)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观察期
均未出现死亡病例?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拜阿司匹林?ACEI或者β受体阻滞剂?阿托伐
他汀等),同时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糖尿病患者使用木糖醇)+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
液
40mg,1次/日,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250ml注射液+灯盏花素(
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80mg,1次/日,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两组
患者用药后心绞痛症状?体征,心电图以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观察并记录治
疗中的不良反应?疗效判定标准[1]①心绞痛: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
痛发作次数减少>80
%为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为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电图: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为显著改善;压低ST段回升≥0.05mV,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
或由平坦转为直立为改善;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为无改善?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版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或
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及对照组各有1例因头痛退出,其余各例未发现不良反
应,且对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影响?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其发病机理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
血管狭窄和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并引起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密
切相关,易发展为心肌梗死[2,3]?
灯盏花素是从中草药灯盏花中提取的一种注射溶液,总黄酮是其有效成份,具有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的作用?贾俊海等[4]观察灯盏花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血管紧张素
Ⅱ(AngⅡ
)?醛固酮(ALD)?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自由基代谢的变化,探讨大鼠心肌缺
血再灌注(MIR)损伤的机制,结果发现灯盏花素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
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_PX)水平,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减轻脂质过氧化和自由
基损伤,改善心肌组织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灯盏花素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
指标发生明显变化,血粘度明显降低,因而能显著改善冠状动脉及心肌微循环的灌注量,有效
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及心电图缺血改变,总有效率为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
究与黄豫军[5]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且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互补作用,减轻了
单硝酸异
山梨酯长期用药耐药性及副作用的发生,安全性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
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
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
[2]Yiadom MY. Emergency department treat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Emerg Med Clin North Am,2011:29(4):699-710.
[3]Piras O, Travaglino F, Autunno A, et al. Chronic systemic inflammatory synd
rome in patients with aecopd presenting to emergency department[J]. Eur Rev Me
d Pharmacol Sci,2012,16 Suppl:1571-61.
[4]贾俊海,陈素仙,苏一星,等.灯盏花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江
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16(6):477-480.
一、教育管理伦理性与伦理基础
1.教育管理的伦理性与伦理基础的内涵
(1)教育管理伦理性的内涵。教育管理说到底是人的活动和行为,而伦理是人在进行其活动和行为时应遵循的规则和理念。所以说,伦理性是教育管理的固有属性,是其内在的规定性。教育管理具有社会性、专业性、文化性等多种属性,而这些属性都涉及伦理性。那什么是教育管理的伦理性呢?首先,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包含伦理意蕴。教育目标的确定,不仅要体现其自身的客观要求,更加要体现教育及其客观规律的要求,这就是说教育管理目标最终必须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教育目标是教育组织的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它是通过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反映出来的。而培养人的过程也是塑造人的过程,伦理道德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伦理道德的完善与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教育管理离不开伦理的规范。马斯洛的观点指出: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到某种价值观特别是伦理道德观的制约和影响,人们必定会把一定的价值观灌注到他们行为包括管理行为中去。因此,也就是说教育管理离不开伦理道德的约束,教育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受到伦理的规范。再次,教育管理中的主客体关系也是一种伦理关系。教育管理中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有重视人的精神需求,才有可能正确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即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伦理关系。所以,教育管理的伦理性就是指教育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基本道义精神,即对教育管理系统及其职能内在的伦理诉求和道德规定性。
(2)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的内涵。伦理基础是通过把教育管理看做是人类社会具体领域的一种实践活动的层面上,进而深入研究支撑其能够有效运作所需要的伦理体系。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基础”是指伦理作为教育管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关键的条件或者因素。
2.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与伦理性的区别
关于“伦理基础”和“伦理性”,王本陆教授在《教育伦理哲学刍议》一文中是这样阐述的:“教育的伦理基础或伦理性,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伦理追问,是对教育基本伦理预设的审查,是对教育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伦理精神的概括”。文章还指出:“在教育伦理哲学中,探讨和关注教育伦理基础或伦理本性问题,其焦点和核心在于追问构成教育合理性基础的伦理前提是什么,即教育成为教育而非其他物的伦理基础,它强调的是教育与其他物的比较以及教育的伦理预设。也就是说,教育伦理哲学的提问是:从伦理学角度看,教育为什么是可能的?教育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教育管理既是人类社会具体领域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文化现象。将教育管理作为一种伦理文化现象来研究,考察教育管理本身具有怎样的伦理性质和伦理特征,这就是教育管理的伦理性问题。广义的伦理性就是把伦理的定义从道德范畴提升到价值论的高度。由此视角来解释教育管理的伦理性,就需要考察教育管理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有效组织方式怎样体现着人的价值和给人带来了何种价值。
伦理基础的视角则不同于伦理性的视角,它是将教育管理看做是人类社会具体领域的一种实践活动,研究这种实践活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伦理价值体系来支撑,才能得到有效地运作。教育管理想要作为一种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的协调性活动来进行,那么就必然离不开各种条件来支撑与配合。所以,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就是指伦理作为教育管理在运作过程中的一个要素或条件。
3.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与伦理性的联系
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有着其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教育管理的基本伦理假设就是这种依据,即我们默认为教育管理本身具有伦理性。正因为教育管理活动在本身运作过程中就具有伦理特征和性质,所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才能自觉地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管理的伦理观念,从而确立相应的教育管理伦理规范,目的是发挥伦理在教育管理活动中重要的支撑作用。表面上确立教育管理伦理观的过程,在实质上就是探寻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过程。
我们可以使用结构的方法和分析的方法来对“伦理基础”进行解释,这样我们可以理解是把伦理作为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一个因素而发挥其重要作用。从结构要素上把教育管理活动进行划分的话,显现的是教育管理活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出伦理作为单一的要素是如何同其他要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发挥自身作用的。在这个条件之上,我们再来对伦理本身进行结构性的分析。
因为我们的分析是在对教育管理的伦理性有了一定认识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两者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性。详细一些来说,站在伦理性的角度是把教育管理作为一种伦理文化现象,其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教育管理自身的伦理本体性,来发现教育管理本身所含有的伦理特征。这种伦理特征可以理解成是人们的经验道德,当我们对教育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伦理特征和伦理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就形成了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概念。而伦理基础并非教育管理某一方面的伦理内容或伦理特征,而是一个有机的伦理价值体系。这种伦理价值体系的实现过程就是教育管理伦理基础展开的过程。这种展开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过程,而是与其他教育管理活动的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教育管理的协调过程中实现的。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伦理基础与伦理性只是我们在研究教育管理伦理问题上的两个不同的视角,在实际上并不应该存在独立的伦理基础和伦理性,他们原本是统一的,都是伦理文化现象。
二、现今我国教育管理中伦理问题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管理取得了飞速进步,教育管理水平也日益提高,但是我国教育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伦理价值缺失的状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权的不尊重人权是人实现其生命意义的重要表征和途径,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是遵循基本人道精神的重要表现。由于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以及当前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我国广大教师的人权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在教育管理的实践活动中经常会有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这不仅在肢体上践踏学生的人权,而且在心理上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应该指出的是,当前教育管理活动中所出现的人权问题,不仅局限于对学生人权的侵犯,教师的人权也经常会受到来自行政部门、家长乃至学生的侵犯。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和偏远地区,拖欠、克扣和挪用教师工资、侵犯教师基本权利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的专业自、教育教学权、甚至生育权都会受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限制与侵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许多时候要完全听从于行政部门领导的“摆布”。所以,在尊重学生人权的同时更应该尊重教师的人权。
(二)教育公益的缺失教育是一项崇高的公益事业,这一性质决定了教育管理机构和个人必须坚持公益原则,来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教育是非营利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教育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教育产业化的论调甚嚣尘上。用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的话来说:“所谓教育产业化,就是要按像办企业一样办学,企业可以有多种经营成分,国民教育也应该搞私有制学校;企业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学校也应该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企业搞股份制,学校也可以搞股份制;总之,凡是企业可以去做的事情,学校也可以去做”。在现今所谓的“教育产业化”的冲击下,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把公共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当做以营利为目的的产业来运作,这严重背离了教育的公益性质。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当把它当成手段。如果把教育当成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学校一旦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远行的”。所以,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应该严格坚持公益原则,真正维护教育的公益性。
(三)对伦理教育的轻视我国的“学校管理学”和“教育行政学”两门学科都来自国外,而且当前我国也正处于经验教育的时期,没有什么现成的教育管理理论可以遵循,而现行的教育管理不同于西方的实证主义影响下的教育管理,特别是缺乏西方教育管理中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也缺少对伦理教育的研究和重视,这明显有悖于教育管理的初衷。
三、完善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途径
针对我国当前教育管理伦理缺失的现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
(一)建立先进的教育管理观念教育管理伦理基础是由一系列伦理观和伦理原则构成的价值体系,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重新建立就是伦理观念的重建。要想改变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伦理缺失的状况,就必须建立先进、科学的教育管理伦理观念,强调教育管理的目的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二)创建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政府决定的教育政策活动的传统,引入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制度。要改变现有的招生政策,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考试制度。还要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统一的终身教育制度。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终身学习的机会,都有平等的自由发展的权利。
关键词 教育管理 创新机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01
Innov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LONG Xin
Abstract Management work of th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security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smoothly,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effective analysis,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research of th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ee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echanism, realize self innovation mechanism, to be able in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management, for the smooth of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effective basis and guarantee.
Key words educ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1 高校教育管理中创新教育的内涵
在高校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创新的人才,从而完善我国的教育机制,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既要在理论上加强管理的内容的创新,更要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教学模式,使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①高校的创新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从制度建设到学生的管理都要体现教育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够全面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
2 高校教育管理中实行创新机制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处于不断的更新过程,尤其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各大高校都加强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我国高校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众多国家栋梁和社会紧缺人才,这与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是分不开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现实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②因此,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进行必要的创新机制的研究,才能够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1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适应高校时展的需要
面对国内外的教育管理变化,尤其是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教育的管理开放程度逐渐增大,国内外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发展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人才,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而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根据中国的时代特色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校管理模式,才能够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提供有效的保障。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育管理,尤其是现行的创新形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面临的发展形势要求进行管理的创新机制。
2.2 为了优化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高校的优秀教师出现短缺的状态。而为了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这需要对于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有效的培养。这就需要运用创新机制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在教育管理方面,要引进具有高度的管理能力的人才,才能够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种对于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管理的教育,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3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解决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需要
创新价值的实现表明,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创新不但具有动态性,而且这种动态性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创新具有动态和开发的特征。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多种的弊端,教育管理观念
1 高校教育管理中创新教育的内涵
在高校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创新的人才,从而完善我国的教育机制,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既要在理论上加强管理的内容的创新,更要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教学模式,使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①高校的创新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从制度建设到学生的管理都要体现教育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够全面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
2 高校教育管理中实行创新机制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处于不断的更新过程,尤其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各大高校都加强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我国高校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众多国家栋梁和社会紧缺人才,这与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是分不开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现实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②因此,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进行必要的创新机制的研究,才能够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1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适应高校时展的需要
面对国内外的教育管理变化,尤其是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教育的管理开放程度逐渐增大,国内外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发展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人才,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而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根据中国的时代特色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校管理模式,才能够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提供有效的保障。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育管理,尤其是现行的创新形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面临的发展形势要求进行管理的创新机制。
2.2 为了优化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高校的优秀教师出现短缺的状态。而为了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这需要对于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有效的培养。这就需要运用创新机制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在教育管理方面,要引进具有高度的管理能力的人才,才能够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种对于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管理的教育,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3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解决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需要
创新价值的实现表明,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创新不但具有动态性,而且这种动态性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创新具有动态和开发的特征。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多种的弊端,教育管理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传统的经验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处理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机制的管理,才能够使一些保守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能够发挥教师的作用。这种民主化的新型管理方式才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运用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 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校都具有自己的教育管理机构,同时也有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教育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不够完善,尤其是涉及到学生守则等管理方面的制度,行政化和体制化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对于高校的管理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即使已经形成的一些制度也没有及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修订完善,很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层次上,这就使得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现实管理依据和标准,管理的计划性和程序性不够强,有的管理处于应付和混乱状态。④
3.2 高校教育管理手段简单化
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方式和手段的实施对于高校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简单化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面对新技术和新信息的更新,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从人本化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路问题。才能够不断丰富教育管理的经验,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服务,从而在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手段如果过于单一和简单化,这就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人才的培养,这种缺乏民主化的管理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3 高校教育管理内容更新不及时
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内容大多数采用的是行政命令式的教学模式,因此造成了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并没有根据时代的特征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教育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教育管理的发挥。
4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重要措施
4.1 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平台建设
把网络技术应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建立起高校的教育管理平台,能够使得高校管理的信息及时更新和传达。尤其是针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时进行网络的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为学生的知识的增长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义。另外,建设高校教育管理网络平台,间接加强了教育管理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使得学生针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更好地促进教育的管理水平。
4.2 举办多种创新活动,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途径举办具有特色和创新能力的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管理的作用,这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得到了有效的支持。保持传统教育理念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3 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
评价标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进行高校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实行开放的和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需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根据学生的自主评价方式,结合教师的评价方式共同进行评价标准的考核,才能够在教学手段上进行管理。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高校的教育管理手段相结合,是高校教育管理的进步。高校教育管理应该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尤其是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才能够全面建立师生平衡的评价体系,为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
5结语
新形势下,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要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实行创新的机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从而能够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动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实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从而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教育管理思想 比较分析 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
1 教育管理思想概述
美国学者罗尔德.坎贝尔认为教育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把它作为专门的对象进行研究,形成学术观点,并指导管理实践,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教育管理的概念是在现代社会“大教育”背景下使用的。本文关于教育管理的理念来自美国学者D.E .奥洛斯基的《今日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即:“管理科学加教育。”
西方的苏格拉底和东方的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大师。他们早在公元前数百年就提出了关于教育管理的思想并付诸实践。这些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文化遗产,对于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2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管理思想
2.1 孔子的教育管理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早在二千多年前,他就对教育管理思想进行了建构和实践。
(1)关于教育管理权:孔子提倡国家办学和私人办学相结合。在春秋战国末期,官府办学逐渐衰落,私学日益兴盛。孔子周游列国,创办私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当时教育是为政治和统治阶级服务的,教育管理的主体仍在官府;但孔子兴办私学,顺应了历史潮流,使教育的管理主体多元化,让国家和个体都可以成为教育的管理者,具有教育管理主体多元化的进步意义。
(2)关于教育管理对象:孔子生活的时期对于什么人可以读书和应该受教育没有特定的标准和概念。孔子根据“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基础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倡导从“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打破贵族阶级对于教育的垄断地位,并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监督指导,具有教育管理民主化的启蒙意义。
(3)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孔子在教学的管理过程中,以“文、行、忠、信”四教为原则,德育和智育并重。同时,孔子提出教学过程包括“学、思、行”三个环节。这就是说,作为教育管理者首先必须使管理对象“学而知之”,再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孔子从培养治国安民的贤才和道德高尚的君子的目的出发,在教学内容的管理上,对古代先贤的典籍进行了补充与改造,实施全面的教育,尤其重视诗、礼、乐的教育。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倡导“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的先进教学过程管理思想。
2.2 苏格拉底的教育管理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管理思想一直影响世界至今。
(1)关于教育管理权。苏格拉底从政治与教育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国家应该担负教育管理的责任,培养才智优异、道德完善的治国人才;从制度与管理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国家要建立完善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法令,规范管理国家的教育事业。
(2)关于教育管理对象。苏格拉底的教育对象非常广泛,没有职业、年龄、身份的限制。他说:“我愿意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从人性论的角度苏格拉底以全体公众为教育对象,认为“在承认人天生是有区别的同时,指出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同时进一步指出不管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相对差的人都必须勤学苦练。”
(3)苏格拉底“产婆术”。在教学的管理过程中,苏格拉底创造了“产婆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一系列机智的问题,在与学生的问答中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从具体到抽象,从普遍到特殊最后使学生自然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个过程充满了技巧,智慧和艺术,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唤醒其求学意识,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4)倡导德智体全面教育的管理理念。苏格拉底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提出了:“智慧即德行”的观点。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的人才,所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除了讲授思辨哲学之外,还强调算数、几何、天文等实用科目的学习。同时,苏格拉底认为体育非常重要,并积极推行体格锻炼。
3 比较分析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说:“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这两位古代教育家的教育管理思想,各自源于东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二者和而不同,。
孔子生活在战乱的春秋时期,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兴邦的人才,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孔子从中国古代先祖的思想中,吸取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孔子的教育管理思想中倡导办学主体合一,学思合一、知行合一、博约合一的观念。孔子的教育管理思想中渗透着整体的,联系的,能动的辨证法观念。
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那时社会出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苏格拉底创造性的把当时盛行的“自然哲学”发展成“伦理哲学”。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视美德的教化,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强调广博知识的培养和强健体格的塑造。
4 教育管理权和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比较
4.1 教育管理权的比较
孔子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主要是各诸侯国自行办学并对其实施教育管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在思想上百家争鸣,私人办学应时而生,形成了国学和私学并存,国家和私人共同管理的局面。苏格拉底处于古希腊奴隶民主政治衰落的时期,对其城邦极为忠诚,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治国兴邦,所以极力推行国家办学。同时,苏格拉底受到古哲学和神学的影响,以略带神秘主义色彩的伦理哲学和理性主义为基础,提出了要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和法典。
4.2 教育管理对象的比较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其弟子中有出身贫贱的颜渊、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也有出身贵族的孟懿子、南宫适。但是,孔子对于教育民主平等的改革并不彻底,认为下等民众和女子都无需受到教育。苏格拉底受古希腊自由主义影响,教育对象完全面向所有民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权的平等。苏格拉底甚至说:“我不仅不索取报酬,而且有人愿意听我讲,我还愿意倒付钱。”
5 教育过程管理的模式比较
5.1 自我管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广博知识、修炼德性。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着,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真诚无私的教育学生。师生间应形成互敬互爱,教学相长的和谐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好学”,“乐学”。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自己品行影响学生。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教师要成为高尚美德的典范。黑格尔说:“苏格拉底是各种美德的典型:智慧、谦逊、节约、有节制、公正、勇敢、坚毅……不贪财、不追逐权利。苏格拉底是具有这些美德的一个人――一个恬静的、虔诚的道德形象。”苏格拉底作为“众师之师”以身作则,严以律己,用自己的言行和品格教诲他人。
5.2 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管理
(1)关于教学内容。中国是文明古国,在孔子之前古人就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孔子对其加以整理完善,修订出“六经”,作为成文的教学用书。同时,孔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分为“六艺”,实行分科教学。而苏格拉底的时代成文的典籍较少,所以没有固定的教材,主要是讲授伦理哲学和一些实用知识。
(2)关于教学形式。孔子的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孔子开始兴办私学,有供讲学的“堂”,有学生住宿的“内”,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方式。后来孔子开始游历四方,教学的形式也变的较为多样或在大树下讲授礼仪,或在空旷之处讲授射御之道,或在杏坛公开演讲。苏格拉底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在大街、集市、广场随处可讲。他讲学的主要方式是公开的演说和面对面的辩论。
(3)教学方法的管理。孔子对于教学方法的管理,主要采用的是启发诱导的方式。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说,只有在学生真正进入思维模式后,教师才开始启发诱导,引领学生学习;而不是在不合时宜时,勉强地进行教学。苏格拉底对于教学方法的管理则是著名的“产婆术”即:在问答和辩论的过程中,通过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引导学生受到启发,最终达成对真理的认识。
6 两位古代先贤教育管理思想的启示借鉴意义
(1)对我国教育管理思想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启示。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管理思想中就蕴含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因子。从科学化的角度,我国的教育管理首先应该实现整体的优化管理。这既包括对教育内部各教育要素的职能进行管理;也涉及与教育外部环境实现有机的联系,从而真正使之成为“有效的管理”。从民主化的角度,教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由国家、学校、个体三者共同组成。三者的职能各不相同;但在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地位上的民主平等。
(2)对我国教育过程管理控制的启示。现代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整体,连续循环的PDCA管理模式,运用到教育管理过程的控制中就是关于教育计划的制定,教育决策的执行,教育效果的评价,教育影响的改造过程。对于教育过程管理的有效控制,孔子和苏格拉底虽然没有提升到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高度,但是在实践中诸如选择广泛的教育对象,细分科学的课程体系,施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等都对于今天教育过程的控制管理具有启发意义。
(3)对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管理模式建立的借鉴意义。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充满着挑战与机遇,通过对东西方两位教育先贤教育管理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首先,我国的教育管理主体应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国家办学为主体,辅以地方、集体、私人办学。同时,要加强教育制度和法规的制定完善。其次,我国要推进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如真正实现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实现教育公平,和苏格拉底一样普及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最后,在教学的管理上,应该继承他们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启发诱导的教学观念。
(4)对教育系统本体发展的进步意义。管理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必然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教育管理作为教育的子系统,同样对于教育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西方的教育管理思想从孔子和苏格拉底所处的“轴心时代”和“元典时代”就开始发展,所以我们需要通晓古今,博采众长,从古代东西方教育圣哲的思想中吸取先进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不断完善时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从而促进我国当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2] 王炳照,郭齐家,刘德华,何晓夏,高奇.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