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旅游行业现状

农业旅游行业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8 10:18: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旅游行业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旅游行业现状

第1篇

——在XX旅游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XX镇党委委员 XX

(20XX年XX月XX日)

各位会员、经营业主:

大家好,今天是XXX旅游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天,是XXX旅游人多年来期许实现的一天,代表党委政府对今天会议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下面,我围绕协会成立的背景、职责以及如何履职尽责这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一、协会成立的背景

行业协会是一种由会员自发成立的、以行业为标识的、非营利的、非政府性的、互益性的经济类社团法人。协会是规范行业市场,强化行业自律的中坚力量,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基于XXX旅游发展现状,成立旅游观光开发协会势在必行。

一是各项深入战略推进的必然结果。随着XX市委、政府“XXX”全域旅游战略,县委、政府“XXX”战略,镇党委、政府“XXX”战略的深入推进,打文旅牌,XXX是XX旅游的“龙头”,旅游发展必须走前列、打头阵,旅游行业市场必须规范。

二是全域旅游品牌创建的必然要求。县采取以创建促提升的举措,全力提高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目前正值XXX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关键期,创建规则严,标准高,对旅游市场规范运行,管理服务水平有极高的要求,协会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行业经营者内生动力,提高行业自律效能,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三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近年来旅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旅游市场逐渐细分,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农业旅游等产品逐渐风靡市场,与之相应的研学旅游协会、康养旅居协会等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旅游行业快速发展,协会力量也不断充实壮大。如今XXX旅游业蓬勃发展,呈井喷之势,成立XXX旅游观光开发协会正当时机。

二、协会的职能职责

XXX旅游观光开发协会是一种综合性组织,具有多重职能。一是代表所有会员的共同利益,要积极为会员群体撑腰呐喊,谋取利益。二是作为政府部门与经营业主之间的桥梁,准确向政府部门传达企业的共同诉求,同时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旅游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有关法律。三是制定并执行旅游行业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本行业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规范市场运行。四是对旅游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维护行业信誉,鼓励公平竞争,诚信经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五是受政府相关部门委托,可以进行资格审查、签发证照、资格认证,发放各类资格证书等。六是进行信息服务、教育与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举办展览、组织会议等。七是带头宣传推荐XXX,美化XXX形象,不断扩大XXX旅游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八是对旅游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结果,建立旅游行业发展数据库。九是针对基本统计数据进行深入调查,深度挖掘本地区文化内涵,提炼本地特色,研究本行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出版旅游行业刊物,供商家和政府参考。

三、如何履职尽责

一是树立大局意识。紧跟党委政府步伐,服务XXX旅游业长远发展大局,要有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要有长线思维,敢于舍弃短期利益,谋求长远利益,积极充当政府和商家之间的桥梁和剂,融洽政商关系,切实维护全体会员的利益。

二是固守法纪底线。遵守法律规定,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事,确保协会成立、登记、换届、备案、财务收支等都有规可依,有据可查,有迹可循。自觉服从行业主管、登记监督部门管理。

三是常态精进学习。掌握旅游行业最新动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保持敏感嗅觉,带领会员学习旅游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加强服务技能培训,强化与旅游发展高水平地区来往交流,汲取经验,取长补短。

第2篇

内容摘要:人力资源是旅游业最关键的资源。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必须不断优化与革新人力资源运行管理机制。为此,旅游企业树立人本主义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人力资源视为组织的核心资源,构建以人为本的旅游企业文化;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调研、规划和预测工作,深化旅游行业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搭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平台;旅游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旅游人力资源的培养与管理,发展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旅游人力资源 管理机制 人本主义 平台 校企合作

旅游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人力资源在其所有资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加之旅游业所需的人才大部分属于“青春型”,从而导致个人利益最大化倾向明显,对我国旅游业的形象和信誉造成了相当的负面效应。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人力资源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合理及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科学、高效配置旅游人力资源。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具体建议。

旅游企业树立人本主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许多旅游企业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仅由办公室代为处理人事事务。在许多旅游企业内部,人力资本运营的诸环节―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等都存在严重的缺陷,没有形成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或评估不规范、评估执行力不足、业绩结果不兑现,不能做到因事设人、用人所长。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任何社会财富都是由人创造。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随着人的存在而产生的。我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这个关键因素。旅游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旅游人才看成旅游行业中最具有活力、能动性、创造性的要素,着眼于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鼓励员工随着旅游企业的发展,自身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首先,旅游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使用的作用,将人力资源视为组织的核心资源,视作一项最重要的投资,不断激发员工的潜能,进而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旅游企业与其他行业员工相比,其工作具有自主性、流动性、难控制性等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业特征与企业经营特点使业内就业缺乏稳定感与安全感。管理者应从员工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要求员工为企业同心同德、尽职尽责,首先要问一问企业是否根据过马斯洛需求理论给员工他们想要的,旅游企业应树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为人才的成长搭建舞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新观念,建立全员、终身、灵活、个性化的学习型企业,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和归宿感,满足员工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创造条件,使员工有机会参与企业管理,从而增加他们的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使旅游企业员工及团队保持稳定并充满生机和活力。

其次,良好的企业文化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必须不断构建以人为本的旅游企业文化。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是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从旅游企业内部看,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实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更新。现代旅游企业文化应该是中西文化的有机统一,应综合东西方管理理念的精华,既包括西方管理文化中的重理性、重个性、尊重独立人格、鼓励竞争的要素,又拥有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重友情、重团队精神、追求和谐的内容。因此,现代旅游企业文化精神的核心应该是追求卓越为目的,追求和谐为手段,是竞争理念和现代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基于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群体规范等综合作用,企业文化能够强烈激励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规范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地纠正企业员工的不良习惯。它所蕴含的深层内容既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也对全体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旅游行业,应通过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忘我工作的作风、勇于奉献的工作态度,达到企业与员工交心,使员工有归属感,企业有凝聚力,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政府相关部门搭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平台

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应促进旅游从业人员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围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管理活动,以充分发挥旅游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努力留住和用好现有旅游人才,盘活现有旅游人才存量,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加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做好职业指导、信息服务、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就业服务工作。搭建旅游要素流通平台,促进旅游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消除城乡分割、区域分割和部门分割,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调研、规划和预测工作,对整个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制定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应大力组织和监督有关部门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紧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2008年8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精神,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指导下,到2015年,建立健全与就业形势相协调的旅游产业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旅游业特点的劳动用工管理、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该意见还要求各地把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纳入当地就业发展规划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旅游就业指标统计制度。

其次,不断深化旅游行业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严格的岗位认证制度,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开展岗位资格考试和岗位等级考试,实行持证上岗,是提高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今后应逐步提高旅游行业各类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学历要求和考试难度,并在现有的各种旅游行业岗位资格考试的基础上,实施一线服务人员的外语水平测试,全面提升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等级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第三,建立旅游行业人力资源信息平台,提供各种影响旅游行业人力资源运行的相关信息,如对旅游人才需求总量的预测、对旅游行业特种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旅游人才数据库等,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最终能够形成机制健全、信息灵敏、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的全国性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平台。

第四,政府相关部门还应积极鼓励各类人力资源中介组织架起穿越区域旅游人力资源市场壁垒的桥梁。中介组织可以为区域旅游市场中的各类企业提供旅游人力资源信息,招聘员工,可以帮助求职者学习各种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介绍当地历史、地理情况、社会人文风俗和生活习惯,还可以为异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直接见面和进行双向选择的场所,以促进旅游人力资源在区域旅游市场间实现有效的配置。

旅游教育机构的人才培训体系构建

随着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旅游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目前招收旅游管理博士的院校有11所,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的有90所,开设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方向)近30个,逐步形成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含高职)各层面的旅游教育体系。在院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06年全行业旅游培训总量达286.52万人次,已初步建立国家、省区市、地市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四级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虽然数量众多,但真正的高端人才比例少,而且比例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一方面,在管理层人员中旅游企业经济类、旅游专业类管理人员明显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和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缺乏,远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对人才的渴望;另一方面,旅游行业内人员平均素质及学历偏低,已不能适应旅游者越来越个性化的需要,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很显然,旅游专业人才的现状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旅游企业应意识到旅游教育机构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依托,从而更加支持旅游教育机构,积极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旅游教育机构也应结合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实用型的旅游专业人才,坚持培养人才的目标与企业的需要保持一致。旅游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用、讲创新、求特色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从知识结构上讲,学校需要给学生以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要注重为学生搭建可塑性强的知识框架,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与理论进行创新和二次开发的能力。从非智力因素上讲,学生要具备勇于创新的激情和思维模式,具备合作与团队精神。从能力结构上讲,强调善于发现问题和应用各种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多学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

此外,各地旅游院校在培养旅游专门人才时,应当立足本地优势旅游项目对旅游人才数量、素质和结构的需求,着眼于培育区域旅游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旅游院校应以推进区域旅游业务协作和增强区域旅游协作能力为落脚点,选设宽口径专业及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材内容要覆盖有关各区域主要旅游企业和产品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补充一些新兴的旅游专业知识,如国际礼仪、休闲管理、旅游信息化等知识。

同时,旅游企业为旅游院校的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提供广阔的舞台,坚持院校培养与岗前培养并重、坚持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并重、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力资源的需要。旅游企业要鼓励员工在熟练掌握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再掌握更多的技能,以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旅游企业应坚持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发展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和业余培训相结合。如此才能使从业人员坚持“终生学习”,不断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值得指出的是,当前为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旅游企业和旅游教育机构应共同培养一大批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如开发度假区、大型游乐园、主题公园、生态旅游、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规划等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加紧对紧缺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市场促销、会展管理、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等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行业人力资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4万家,旅行社达1.6万家,各类景区(点)达2万多家,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达1000万人以上,如果加上间接从业人员,旅游行业就业总人数超过4800万人,大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2%,达到历史上的最大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改进和优化旅游人力资源运行管理机制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由于笔者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的缺乏,本文的探讨只能是抛砖引玉,希望能看到学术界更多更好的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松.基于和谐理论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北方经济,2009(6)

2.刘宏盈,张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10)

第3篇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所谓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关农业政策的出台,农业生产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农业旅游的范畴和内涵亦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笔者认为,以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和传统生产、新型社区与古村落为本底形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人们进行农业景观观赏、农事活动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保健等活动的特殊旅游形式。

二、现代农业旅游现状

(一)经营和开发主体特征

1、个体经营

从最初的农家乐到现在的现代农业旅游,在自家的地块或承包邻居的土地所进行的个体经营始终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个体经营的主体直接由农民转变为农业旅游服务者,形成了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长期存在;又由于农民个体投资的资金限制,形成了短视和硬件设施高低不一的现象长期存在;再由于农民生活习惯与城市居民的差异客观存在,造成了饮食安全隐患现象长期存在。

2、涉农企业

由那些以种植、养殖、农业科技、农业服务等经营范围的涉农企业,借助生产设施、科技展示等开展农业旅游活动,以丰富企业经营门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塑造企业的新形象而开展的现代农业活动。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依托农业大景观、农业科技开展的现代农业旅游活动体现出经营规模大、接待能力相对个体经营有显著提高;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与项目更新,满足人们对现代农业旅游的需要;经营管理企业化、标准化运作;近些年涉农企业开发的农业旅游景区发展势头迅猛。

3、非农企业

非农企业是指那些原本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企业的转型,或作为企业科技与生产的转化基地;或为企业相对安全的食品和畜禽产品;或作为企业内部培训和接待的基地等。目前来看涉足的企业有,能源类企业、房地产企业、旅游企业、矿产行业等,这些企业的投资一般都比较大,注重现代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品味塑造。

(二)现状

1、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都市人群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引发了人们对于原生态农业环境的向往,促使人们将旅游目的地转向农村以实现与大自然良性生态的互动目标,同时伴随新型社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的提高也同样向往现代的农业旅游形式,实现在家门口即可旅游的模式,农业旅游的全面发展市场需求旺盛。

2、市场定位模糊

农业旅游由最初的农家乐、渔家乐在长三角地区出现,蜕变到融入现代农业科技、现代生态休闲、乡村文化景观等多元一体的旅游形式。由于发展历史的限制及原有发展经验的制约,农业旅游的定位还局限于都市区人群,未把农业旅游提升到区域旅游的发展潮流中,未能在区域旅游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明确的市场份额;加之投资主体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间相互模仿、恶性竞争的局面,缺乏明确的观光休娱乐型、科普教育型、休闲度假型等形式的农业旅游定位。

3、景观同质性严重

农业旅游的发展基础由原本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大景观、乡村文化为基础,区域内的景观本底差异较小,不同经营主体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景观的同质性,加之早期的农业旅游发展缺失统一系统的规划和规范,造成了区域景观的同质性严重。4、项目单一与文化深挖不够。现代农业旅游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的时尚产物,其实质是具有农业生态休闲、传统与现代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科普旅游。应该展现乡村文化休闲的体验项目;开发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娱乐项目;符合都市人群保健养生的生态项目;建设满足都市人群生活习惯的基础设施,从设施建设到项目设计上既体现农味又不失品味。

三、发展对策制约

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土地的权属问题、投资资金来源、从业人员的来源、专业的规划设计、相关政策的支撑等方面。

(一)引导个体经营为主的家庭特色农场建设

个体经营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最初形式,在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的弊端,比如,由于经营者的局限性,早期的农业旅游呈现出相互模仿,恶性竞争,开发档次不高、欺客宰客的现象严重。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合理规划布局,引导个体经营者按照规范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资金投入渠道,采取银行优惠贷款政策与民间合法融资渠道,丰富现代农业旅游的投资、融资模式,推动差异明显,精致化的家庭农场建设,推进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

(二)推进涉农企业农业生产与特色产业园建设

涉农企业是推进现代农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涉农企业有资金的积累,并在种植养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路开阔,引入高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意愿强烈,并以独立法人的优势投入到现代农业旅游体现的建设中。通过建立农业机农业旅游的专项扶持资金及项目支持,引导涉农企业依托已有的生产规模和格局进行现代农业旅游项目的更新和升级,形成既实现高科技农业的生产效益,又能在现代农业旅游体系中得到进一步的效益扩大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产业园,拉长纯农业生产的经济链条。

(三)打造非农企业农业生态文化主题园建设

第4篇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势越来越显著,人类对信息时代的认识以及人类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都与日俱增,无疑都强烈的刺激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水平和质量上的提高,消除了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使人们的身心达到完美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这种节奏快速的生活已经使许多人不堪重负,人们渴望在这种紧张的生活方式中寻求一点喘息的空间,旅游业的兴起恰好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难题。旅游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到如今,必须得注入新的活力才可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而将信息化技术引入旅游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客观需求变成一种可能。

一、信息化旅游管理的现实意义

资料表明,欧洲是世上国际旅游消费最高的区域,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财政收入依靠旅游业的贡献。而如今,人们对旅游也越来越热衷,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将旅游的目的地局限在本国范围内。所以,我国本土的旅游企业要想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势必要与其他国家的优秀旅游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然而,在旅游产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旅游产业的兴盛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旅游产业还导致了一些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被人为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旅游产业兴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且通过各方面一起努力来将这种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要在合理开发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信息时代下我国的旅游管理现状

(一)我国旅游管理所处的大环境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我国旅游产业呈现了不一样的经营方式。旅游企业都上网寻找新的机会,这些企业纷纷利用新技术以及配置先进的软硬件环境,拓宽销售渠道。众多旅游企业纷纷利用信息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宣传企业自身的优势并开展全国范围内至全球范围的直销业务,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一种现实。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新。

(二)我国旅游管理的特点

网络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前沿性,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快且传递量大,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旅游产业的管理必须务实、高效。旅游行业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先进的管理理念,还要掌握前沿的管理方法,而且在实践摸索中要学会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对旅游企业进行有效地管理。通过信息技术技术,在企业网页上体现新颖别致的风格,通过详实的描述和引人入胜的画面吸引顾客,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技巧,将精彩的旅游景点展现在网页上,勾起顾客的欲望,并在服务阶段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我国旅游管理存在的弊端

虽说当前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体制中,我国旅游企业应该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但是,我国旅游企业发展存在许多制度上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干扰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正常发展,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若是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就要被时代所遗弃,因此,我国旅游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种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

三、信息时代下旅游管理的途径

(一)针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由于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产业的竞争也逐渐演变成为优秀人才的竞争。是否注重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以及人才的吸引等工作也直接关乎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样一来,旅游高等教育便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春天。为了有效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了提供优秀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有针对性的旅游高等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旅游相关培训和教育工作是培育优秀人才的关键。在具体的培训教育中要以旅游景点为载体,以学校培训为促进,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强化从业人员对旅游行业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另外,还要重视时效性培训,旅游行业管理人员要从管理质量、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等不同方面对其进行考核,量化打分,考核后上岗。要善于督促各涉旅单位深化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要鼓励相关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到各式各样的专题培训中,还要通过开展企业内部培训教育活动,切实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整改,提高旅游企业接待能力和水平。

另外,旅游行业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应该作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切实理解什么是导游以及如何做好一名导游,要实地摸索调查游客的需求,协调好旅游线路中各项事宜,做到令群众满意、领导放心。一个好的导游往往会带来一次成功的旅行,而一个失败的导游往往会毁掉一次精心安排的旅行。第二、要具备丰富的旅游相关知识,要能够像文学家那样具备渊博的丰富的知识,要像歌唱家那样能够歌唱出动人的歌曲,要像幽默家那样能够带来妙语连珠。第三,要具有人性化的思想以及人性化的服务,对待游客要如同亲人般,提供主动的服务,热心的服务,让游客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第四、优秀的管理人员应该热情友好,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的思维。

(二)实施信息化旅游管理的具体方案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众多行业以及许多相关部门,发展旅游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旅游产业和农业、工业、商业、城建、文化、教育、交通等相关产业或相关部门的互动和联系紧密。如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同国际接轨,发展跨国合作项目也显得极为必要,我们要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

首先,考虑旅游管理的主体的话,应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推进旅游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由于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模式正处于转型换代的关键时期,正在逐步向信息化管理方向改变,这就对旅游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旅游管理者在做好当前旅游业务工作的同时,协调各方各面以应付各方面的挑战,同时,还有充分利用各种发展机遇,促进旅游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另外,我们需要注意到,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应该为游客提供多样性的选择,提供令游客满意的服务。利用现代信息化途径,对游客的要求进行采集并尽量满足,听取游客的意见并及时反馈。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切实提高旅游管理效率

鉴于旅游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发展至今,应该与时代接轨,特别是如今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旅游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早日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为旅游企业的管理增添注入新的活力。旅游企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响应政府颁布的政策方案。另外,要借鉴国内过优秀旅游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促进旅游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小结

第5篇

近年来吐鲁番市始终坚持“以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优势为依托,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市场,加速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开发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和旅游管理体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在把吐鲁番市建设为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城市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精品旅游城市的同时,建成为最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经济强市”的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深入贯彻“‘十五’末,把吐鲁番市建成‘最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总收入实现亿元,年均增长;年,把吐鲁番市建成旅游经济强市,旅游业总收入实现亿元,年均增长”的旅游发展目标。依托旅游业产生联动效应,变旅游资源为经济优势,全市发展旅游业的意识不断增强,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的增加值不断增长,吐鲁番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旅游格局。由新疆德隆开发和建成的葡萄沟游乐园、王洛宾艺术博物馆、坎儿井博物馆,由首德公司建成的葡萄沟第一村(民俗园)等形成了我市各具特点的旅游休闲项目。目前,全市拥有家涉外星级宾馆、座度假村、家旅游社、家旅游定点民族家访点。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年月,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收入亿。旅游业已成为吐鲁番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在第三产业中凸现领头雁作用,在改善全市投资环境、繁荣城乡经济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制定措施,加强管理,大力宣传,全面发展旅游业。

一是树立品牌,打造吐鲁番国际旅游形象。良好的品牌是吸引游客的动力。吐鲁番市十分重视旅游品牌的创建和培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旅游等有关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吐鲁番的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扎实苦干,抓机遇、争项目、创品牌,可以说至今吐鲁番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旅游品牌的创建过程。先后创建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风景区等多块国家级“金牌”,以及自治区级旅游经济开发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特别是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使吐鲁番进入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树立了吐鲁番旅游品牌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吐鲁番在全国乃至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进吐鲁番走向世界,加快发展,赢得了先机。

二是加强促销,全方位拓展旅游客源市场。近年来,吐鲁番市按照“政府牵头、企业运作、联合促销、共同发展”的市场开发机制,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深度挖掘和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效益,整合促销手段,把独具特色的火洲气候、戈壁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葡萄文化、西域文化、科普科考作为今年旅游产业的营销主题。坚持“三个一”原则(即:统一形象,统一资料,统一口号),协调行动,集中宣传形成气势,做到报刊、广播、电视三管齐下,在《吐鲁番报》上发吐鲁番旅游专版,在本市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和专题节目,制作了《吐鲁番旅游》等宣传品;抓住《新疆风情万里行》“首届旅游节”三条旅游线路途径吐鲁番的有利宣传时机,把主要景区和名胜古迹分为东、西两线,让中外旅游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亲自感受吐鲁番独特的人文景观,扩大了吐鲁番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严格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即抓住一条主线,建好一支队伍,健全六项制度,建成一个市场。抓住一条主线,就是抓住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这条主线,引导广大旅游从业人员树立文明窗口形象和优质服务意识;建好一支队伍,即建好旅游行管理队伍,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和法制教育,加大执法力度,有效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健全四项制度,即一日游管理制度、导游报酬管理制度、社会监督体系管理制度、旅游咨询和投诉制度;建成一个市场,即在度假区内建好一个集饮食、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商品市场,满足旅游者购物需要,保护游客合法消费权益,树立吐鲁番良好的整体形象。

四是理顺体制,保障旅游工作正常高效运转。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旅游的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吐鲁番市旅游协管领导小组,协调全市旅游工作。市党政班子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旅游工作汇报,协调解决旅游发展的实际问题。吐鲁番市十分重视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和旅游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了《吐鲁番市旅游行业诚信公约》、《吐鲁番市旅行社同业诚信公约》、《吐鲁番市旅游饭店同业诚信公约》、《吐鲁番市旅游汽车行业诚信公约》、《吐鲁番市旅游购物商店诚信公约》、《吐鲁番市旅游景区(点)同业诚信公约》、《吐鲁番市旅游餐馆同业诚信公约》等旅游管理规章,来规范服务行为,促进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五是注重投入,不断完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围绕创建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和城市“天山杯”竞赛活动相结合,实施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在城市绿化方面:完成了国道绿色长廊畅通工程(一期)、柏孜克里克路绿化带工程,上半年城区还绿面积近千平方米;在城市美化上完成了西环路、高昌路的绿化隔篱栏建设,清理了广告牌匾、新上了路灯灯箱广告,完成了柏孜克里克街头小品建设,在青年路、高昌路口设置了拱型花篮;城市亮化方面:在高昌路、绿洲路和市区中心公园设置了大型霓虹灯旅游风光广告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了水源地改扩建工程,使城市日供水能力达万立方,排水改扩建和东环路建设工程正在顺利进行;狠抓项目库建设,认真包装重点项目,积极召开旅游项目推介和招商活动。今年,引资千万元修建的北园春旅游购物商城已封顶开始预售,引资亿元的王府大酒店一期工程进展顺利,西域明珠塔项目完成了塔基底座的浇筑工程,位于火焰山的旅游商品开发基地已正式挂牌营业,葡萄乡百味果园正在开发建设之中;重点推出“百年粮仓”、“回城建设”旅游项目;加快了重点景区景点的改造和建设,完成了交河故城停车场的改扩建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不断丰富旅游形式,开辟了“民俗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新开辟民俗家访点家。为整合吐鲁番葡萄产业,塑造“旗舰”企业,“新疆吐鲁番葡萄股份有限公司”也在进一步筹建当中。

六是夯实基础,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农业和旅游工业是保障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吐鲁番市一贯十分重视发展旅游农业和旅游工业。在区域发展布局上,鼓励景区周边乡镇直接介入旅游,发展旅游农业,鼓励其他乡镇大力发展旅游工艺品、旅游食品、土特产品,满足游客对旅游商品的。在下策上,市、市政论对旅游工业、旅游农业基础上在收费、用地、审批、人才、信息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在具体基础上上,开发葡萄沟第一村、亚尔乡百果园、家访点、民俗园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万亩葡萄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农业观光项目。有效促进工农业的发展。同时吐鲁番市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景区管理工作列为长效管理来抓。

七是狠抓两手,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吐鲁番市充分认识到要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提高旅游行业的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做到一手抓旅游业发展硬件设施的完善,一手抓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成立了市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搞好全市旅游行业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旅游行业和窗口单位广泛开展争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十佳宾馆”等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全面推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二、发展吐鲁番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就自然资源而言,吐鲁番气候独特,有气势俊美神奇的火焰山、景色秀丽的葡萄沟,还有低于海平面米的艾丁湖。独特自然资源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其巨大的开发和经营优势,因此,籍此得天独厚的优势,应是吐鲁番开发旅游产业最有力的保证。

就历史文化资源而言,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再加上许多历史文物古迹及自然资源的陪衬,其旅游业发展价值极高。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等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集传佛教文化、洞窟及壁画建筑艺术,堪称瑰宝,苏公塔蕴含着维吾尔族浓郁、质朴建筑风格,丝绸古道,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发展旅游业潜力十分巨大。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与西部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就政策而言,我国政府已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发展到较深入阶段。因此,政府制订的政策的力度将会更大,相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西部人更新观念、发展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产权制度改革和吸引外资的关系,外资进入和行业准入的关系问题应比东部改革开放的时候有更大的开放度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虽然集中在公共设施上,但相当多的项目和工程直接间接地对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国家计委已公布的投资项目和工程有些是铁路、机场、水利工程,对改善西部旅游交通状况和旅游环境有支撑作用。同样,吐鲁番也加大了本地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后发优势而言,东部发展旅游业,为西部旅游的大开发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市场机制成熟度较高也使得西部旅游大开发能高起点、高速的发展。

(二)劣势分析:

吐鲁番地处西部,经济发展缓慢,对旅游产业投入、旅游资源的开发尚显不足,部分的抵消了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和降低了不同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效应。吐鲁番近年来公共设施尽管有很大发展,但较之内地,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同样,旅游企业无论经济实力还是经营水平都不如内地,并且也无法承担开发经营大的旅游项目,而西部大开发必须要旅游业大开发,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政府和企业只有凭籍现有资源进行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机制创新,才能积聚大的投资与经营力量为龙头来组织实施旅游业的大开发。

综上分析,吐鲁番若真要以旅游大开发来牵动经济的大开发,不在观念、机制、政策上有所创新、突破,以保证庞大资金的流入,显然,不会有大的作为。为此,必须要树立大开放、大开发的观念,我们的旅游市场及相关市场、项目等必须对国内的其他地方的投资者开放,同时也对国外的投资者开放。政府主要应做好的,一是建立保障招商引资能正常进行的法规环境,尤其是对政府行为的规范性法规;二是应制订外商准入的领域和条件,相应,建立向外商提供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咨询机构。三是推动市场化的进程,尤其是要建好资本市场,以利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方式的有效展开,保障外商独资、中外合资能顺利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大资金投入的热情,在启动阶段这尤其重要,有了大资金,才有大手笔,才能搭起旅游业大开发的大框架,投资人自然才敢跟投资,从而激活本地庞大的民间资金进入经济循环序列。

三、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吐鲁番市旅游开发的重大进展和主要成绩的同时,在调研和研讨中我们也了解到,吐鲁番市旅游业目前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总量还不大,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实际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协调;市场结构不平衡,入境旅游比例过低;速度与效益不同步,虽然游客数量增长迅速,但由于人均消费低,总产出水平并不高等发展中的不协调和不平衡。当前,制约吐鲁番市旅游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主要有:

(一)资源底数不清,限制了加快旅游开发的信心和决心。由于对旅游资源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普查和评价,对总体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环境、开发价值、市场前景等都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不利于进行国内外比较和综合评价,也难以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二)可进入性差,仍是首要“瓶颈”。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食宿条件等限制,吐鲁番市许多资源目前还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如艾丁湖自然景区尚未开发、火焰山景区因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使很多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三)资金匮乏,是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力的重要原因。吐鲁番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属于吃饭财政,而大规模引进外来资金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具备,目前还难以对旅游资源进行成片开发,因缺乏经费无力进行资源普查和科学规划。

(四)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亟待提高。有些景区、景点存在盲目开发,近距离重复建设问题;有的景区、景点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致使出现旺季游客数量失控、白色污染、文物古迹屡遭破坏等问题。

(五)品牌意识不强,对外宣传尚未形成合力。由于缺乏宣传经费,加之各自为战,吐鲁番旅游的整体形象还不够鲜明、生动、突出,很多旅游精品至今“藏在深山人未识”。

(六)产业与机制不配套。吐鲁番市发展旅游业的热情虽然很高,但旅游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多头管理、政企不分问题仍比较突出;旅游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间、旅游业六大要素之间、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都有待于理顺。

(七)旅游业发展的环境仍需完善。由于旅游行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特别是外语导游,旅游管理等方面人才缺口较大,整个旅游服务体系还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有的景区、景点旅游市场秩序较差,个别旅行社、导游人员、景区、景点违规经营、欺客宰客,随意降低服务质量的行为时有发生,仍需加大整治力度。

四、以“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理顺关系,完善体制,做到“五统一、一明晰”

针对目前吐鲁番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市委、市政府将设立“旅游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专设机构,权责明确,统管全市旅游业,实施“五统一、一明晰”的政府主导战略,全力打造吐鲁番市精品旅游业,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一是统一组织领导。就是由市旅管委统一领导全市旅游业的组织、规划、开发、促销和服务等工作,指挥和协调旅游部门与经济、社会相关部门“协同作战”,促进旅游业与农、工、商和服务业的融合与渗透,形成全市旅游统一循环圈,在全区、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大循环中独树一帜。

二是统一加强管理。要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路子,全市一盘棋,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加强旅游市场统一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业队伍管理、旅游环境管理,树立新型的旅游城市形象。

三是统一规划实施。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定位,科学决策,真正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详细普查旅游资源,突出特色,优势互补,认真策划,强化“精品”意识。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等要突出历史文化遗址风貌,葡萄沟、火焰山要突出自然景观风貌,市区应突出人文景观等等。二是要起点高,融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景点规划于一体,推行专家论证、政论决策、社会公示的“三位一体”旅游规划决策机制。三是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市场预测,准确定位,创造旅游品牌,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要注重失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以提高其档次和吸引力。五是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追求旅游景点景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我们常说“筑巢引凤”,旅游规划就是“筑巢”,景点、项目规划好了,就有吸引力,就可以引导政府、集体、部门、个人一齐上,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达到“双赢”之目的。四是统一开发利用。按照总体规划有步骤地开发,对尚不具备条件的不可急功近利,要严格保护。要强化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把握市场趋势,突出物色以开放促开发,通过借助外力,招商引资、市场运作来加快建设。采取政府出资源,社会出资金的办法联合开发,培育产业“龙头”。五是统一宣传促销。一景或一点的促销既增加促销成本,双不利于激发旅客热潮,应由市旅管委统一策划、统一坚持“多条腿走路”,整体对外推销,要有轰动效。一要将吐鲁番旅游精品宣传好,激发人们到吐鲁番一饱眼福的欲望。要同昌吉、和硕等邻近旅游县市造成“旅游促销宣传板块”,形成宣传合力,共同吸引国内外游客。二要形式多样、花样更新,可以节庆促销、会议促销、假日促销、传记促销、媒体促销等。三是找准主题,注重特色,铸造精品,以游客为中心,利用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主导产品,推动文化、艺术、休闲、商务多层次立体旅游。六是一个“明晰”。在“五统一”前,市旅管委就要设计好、评估好,视同组建一个股份公司,政府或有关景区都是股东,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权让给公司经营,公司必须是松散型的,统一规划、开发。外商或政府、集体、个人均可以按规划经营旅游景点开发,利益按股分红。同时,可用“租赁”经营办法,即由旅管委将景点“租赁”给人家经营,明确其与经营者的利益分配。在统一规划和布局的前提下,怎样开发和经营有利于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和获利就怎样经营。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整体开发,分散经营,利益明晰”。

五、发展旅游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近期需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中国加入意味着吐鲁番旅游业将步入世界旅游市场,必须提升旅游产业品位,使吐鲁番旅游软环境和硬环境与国际社会接轨。

一是地委、行署应制订和完善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旅游经济是“政策经济”,发展之初、中期,它对政论的要求主要是政策投入,靠政策刺激发展。政策要体现在“你发财,我发展,你受益,我壮大”上,并要严格检查落实。

二是政府主导资金的有力投入,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采取从旅游产业税收中返还一点,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提取一点,财政预算安排一点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基金”主要用于政府鼓励旅游投资、重点开发、政府宏观调控等,原则上有偿使用,定期收回。

三是高速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要强化旅游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政府要主导全社会协调,确立支持配合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格局。要按照建设旅游城市的目标,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把城市建设与发展旅游业充分融合起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旅游业提供基本支撑。

第6篇

关键词:旅游经济;金融支持;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4-0067-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16

建省办经济特区22年,海南省旅游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不断茁壮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海南旅游业总收入257.63亿元,占全省GDP的12.56%①,是该省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旅游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至2020年,海南省旅游服务措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1]。届时,海南省旅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吸纳就业和扩大内需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显突出,金融支持已成为海南省旅游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当前金融支持海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力度有限

银行贷款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来源之一,但从海南省旅游业历年发展情况看,辖内银行机构对旅游业及服务业的贷款规模较小。尤其自2005年以来,全省旅游服务贷款波动明显,增长不多。全省银行机构对旅游业及服务业贷款主要是短期流动性贷款,在同期短期贷款总额中的占比很小,五年平均占比约1.04%(见表1),反映出本地银行对旅游服务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与旅游业发展不相匹配的状况。

(二)资本市场对旅游的资源配置功能有待加强

目前,深沪两市A股市场中上市的旅游企业29家②。海南作为旅游大省,完全意义上的旅游类上市公司仅ST东海1家,海南航空、海南高速、ST亚太和*ST罗顿等也涉及一些旅游附属业务,拟上市公司至今仍未培育和储备。已上市和拟上市的旅游类企业数量少,在资金上制约了旅游企业快速发展。此外,海南省旅游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时期,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风险投资有着巨大的增值潜力,但由于海南省旅游企业散乱弱差的发展现状,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缺失,风险投资资本很难介入旅游企业。

(三)旅游险种针对性不强,产品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在海南省旅游保险市场上主要有旅行社责任险、旅行人身意外险等险种,这些险种很多条款都和一般的人身意外险没有较大的区别,而对日益火爆的“休闲游”、“自助游”、漂流、邮轮等项目,保险公司没有相应的产品与之对应,存在供需不对称的局面。有些产品虽然涉及面和涵盖面广,但由于专业性强、产品名目繁多,消费者不熟悉,购买率比较低,市场上没有积极反应。如旅行社全国统保责任险,海南旅行社截至2010年参加投保106家,占应投保总数53%,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旅游保险产品在营销方式和理念上还需进一步深化①。

二、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多措并举,发挥信贷支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杠杆作用

1.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旅游企业和项目融资授信支持力度。一是切实加强对旅游业的贷款支持。各银行机构应将支持海南省旅游业纳入总体业务发展战略,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盈利能力较强、经营管理规范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对旅游行业中资质较好、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如酒店业、餐饮业、旅行社、旅游景点、旅客运输、会展、文物及文化保护、民俗旅游、休闲健身娱乐以及上下游相关行业②等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大力推行旅游业综合性授信业务。对于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③,各银行机构应因时因事因地制宜,综合运用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贷款、票据贴现服务、出具保函、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经营性物业抵押融资以及银团贷款等多种授信形式给予支持。同时,根据旅游产业的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适当简化审批手续,开辟旅游贷款绿色审批通道。

三是完善旅游业配套金融服务。银行机构应在为旅游产业提供传统的信贷支持的同时,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咨询顾问服务。为符合上市条件的旅游企业提供协助资本市场融资、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服务,为符合各类市场条件的旅游企业提供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融资服务,帮助旅游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财务结构。

四是增加乡村旅游业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可充分发挥小额贷款业务优势,增加对“农家乐”、“采摘园”、特色餐饮、观光农业等旅游服务农户和相关企业的贷款,提高对旅游业贷款的覆盖面。

2.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支持。前段时间,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财政部联合推出了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不良贷款本息减免、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专项扶持政策,海南省政府也出台了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各银行机构可根据上述政策法规,积极支持旅游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根据政策规定,建议海南省设立为中小旅游企业授信服务的团队,根据旅游企业所处行业和业务种类的现金流特点,扩大分支机构的授权范围,简化部分贷款程序,提高贷款调查审核工作效率,为符合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旅游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并在利率浮动方面给予优惠。对不能提供抵押担保的旅游行业中小企业,由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解决担保难问题。

3.尝试开办旅游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旅游景区有效抵押品不足,但有一定现金流的特点。各银行机构应根据客户层级探索多元化的担保方式,不仅将收费权作为银行可接受的有效权益押品,而且也要针对旅游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综合使用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房地产或土地使用权抵押、现金和有价证券质押、一般法人保证、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质押、版权质押等方式,开展质押、抵押、担保等方面的创新,为有效解决旅游企业融资难问题开辟新的途径。

4.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联保融资。各银行机构可采用“联保互保、风险共担”的方式,推动旅游行业的相关中小企业选择合适伙伴共同申贷,解决担保难问题。对具有品牌发展潜力的中小旅游管理商或品牌加盟商给予适度的经营性物业配套信贷支持。大力开展符合县域和乡村旅游业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创新,发挥小额信用贷款证的载体功能,对“经营公司+景点+农户”模式等旅游相关配套经营项目发放贷款,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联保、互保等方式提供小额贷款,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

5.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2010年末,海南省推出首款“游中国”系列银联卡――海南国际旅游岛卡,各银行机构应以此为契机,以多种方式增强对旅游企业的服务功能,在现金管理、本外币结算、外币汇兑、个人信贷、旅行社质量保证金、金融顾问咨询、旅游年卡、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等领域与旅游企业开展各类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的金融产品。如在个人网上银行页面开通旅游景点的在线支付功能,发放用于家庭旅游事项的个人消费贷款,开办旅游保函业务等。

(二)拓宽资本运作渠道,发挥资本市场对旅游业的资源配置作用

1.各部门密切配合支持旅游企业上市融资。海南作为旅游大省,除ST东海外,还有博鳌、亚龙湾、南山、七仙岭等许多可挖掘的上市资源。证券管理机构应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省政府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优化成熟旅游景区资源配置,鼓励企业以市场方式兼并重组,进行股份制改造,借助创业板等资本市场,培植品牌。“十二五”时期培育并支持省内10家左右旅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增发、配股、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到资本市场融资或再融资,扩大旅游上市公司规模,迅速提升中小旅游企业的市场生命力和竞争力。

2.丰富资本运作方式,促进旅游企业产业升级。目前海南省旅游上市公司及相关公司旅游业规模普遍偏小,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证券管理机构应鼓励旅游上市公司借助资本运营手段,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束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型旅游集团,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促进旅游企业产业升级。

3.推进旅游企业资产证券化,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证券管理机构与相关部门应积极选择优质旅游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将其推广,扩大证券化的范围,通过建立旅游业资产证券化市场,为旅游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三)建立旅游业和保险业的合作机制,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旅游保险产品

1.创新旅游保险的合作经营管理机制。由于旅游经营主体、消费者、保险公司、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中介人或人都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保险机构应与海南省旅游企业建立旅保合作机制,通过双方相互沟通、信息互换等措施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互动合作关系。一方面,旅游行业可以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态势、新问题提出新需求,对旅游保险产品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促进作用,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增加对旅游行业的了解,在量化风险、精算旅游保险费率等方面更切合实际,依据性更强。

2.完善和创新旅游保险新产品。保险机构应结合海南省旅游发展实际,一是着力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二是改进旅游意外伤害保险;三是要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四是积极推进旅游各环节保险。例如要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对“生态游”、“休闲游”、“自助游”、“探险游”等新兴旅游业态,要在其开发推广过程中加强旅游与保险的合作,提前做好新兴旅游市场的风险管控工作。要深入研究老年旅游、探险、潜水、漂流等特种旅游类型的风险特点,积极开发涉及旅游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的保险新产品,为旅游业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3.进一步延伸拓展旅游保险销售体系。除保险公司、旅行社外,还应在宾馆饭店、旅游景点、交通部门等旅游服务网点广泛设立机构,借助银行、邮政网点推出简便、适时的旅游保险套餐服务。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或其他具有权威性、高认知度的网站上加挂旅游保险网上交易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投保、手机投保等拓展销售渠道。创新营销手段,借鉴国外保险营销方式,把旅游保险做成卡放在超市里,与电话卡、土特产、工艺品一起卖,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真正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分销渠道,使旅游保险成为人们出门旅行可以随时、随地、随意购买的日常消费品[2]。

参考文献:

第7篇

园林与农业的结合模式特点具有着可以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对于开发者来说,能够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来说,其乡土文化以及田园风光等等,对于建立以农业作为支撑旅游行业的基础,并且通过旅游行业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为二者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为此,以下来总结、分析一下景观园林与农业结合的观光园的特点。

1.1提倡绿色产品

因为观光园主要是靠农业生产发展而来的,通过旅游行业的发展来促进农业的宣传工作。其具有绿色产品的特色,帮助城市人民远离城市污染的产品,为提供具有特色并且绿色的产品是其最终的目的。

1.2游者身临其境

观光园很好的融合了景观园林的设计以及农业经济生产的有机结合,对其观园区进行种植花卉及农作物,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对于其生态环境的营造,可以使游客置身于其中,体会着大自然的韵味,远离城市的喧嚣。

1.3提供游憩场所

为促进农业经济的生产发展,在进行景观园林设计中,对于观光园内要设置各种游乐场所,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

1.4学习农业技术

由于现代城市的人们长期处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无法体会到农业中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其设计过程中,可以引进学习区以及个人体验生活区,通过亲自的种植以及摘取农家产品,从而亲身的感受到了农村的人文风情。此种场所,不仅有益于身心发展,还增长了其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尤其是对现代的学生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手心之上,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缺乏了解,不懂农作之中的快乐,可以通过体验来更好的了解生活。

2园林与农业结合模式的发展问题

2.1建园前期条件受限

很多情况下,由于其建园前期的条件不允许,且不具备建园条件。从某种实现功能意义上来讲,农业的生产是第一生产力,旅游业为第三生产力,为满足广大城市居民的需求,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因此,对于能否建立一个能与这个地区城市居民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园林,就要与周边的城市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质量、所处人文风格等等相关联的因素同时考虑。

2.2园内的生产内容单一

对于观光型的园林来说,在其设计上既要求美观大方,又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具有合理的色调调配以及相匹配。切记避免过于单一的品种以及色调的使用,使得设计单调、乏味。在进行园内的景观布置时,要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文化及主要特色为一体。同时附加与其特色相匹配的景观进行点缀搭配,这样有利于使其园林设计与农业生产在结合的同时,又增添着丰富多彩的韵味,以及自然的生态景观。而且对于产品的选择,要避免季节的荒凉与单调性景象,还有保证田耕土地的交替方式等等,这些对于景观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生产地结合有着很多的作用。在设计中,要凸显出其地方特色,不能一味的使用一种元素来进行建设。对于外来引进的设计很多都与当地的人文文化不相匹配,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现象产生。而且,在设计中一定要设计分明,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2.3建园不经济合理

就国家目前而言,农业园林的良好效益是众目所看得到的。因此,有一定的投资者便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不了解当地的水土情况就对其进行大量的改造,为了得到良好的效益成果。甚至可能对其设施、娱乐公关场所和住宅等进行改造而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于这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未能很好的权衡当地情况,将资金大量浪费的行为都违背了最初建园的意义,因此,即便投入大量的资金,也没有看到很好的建设成果。同时,还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破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4未考虑因地制宜

由于投资者的思想意思薄弱,并且对相关园林生态概念的缺失。致使投资者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进行温室的培养,即不利于现实中利用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影响,同时还对因地制宜的概念进行违背。更坏的可能性,导致水土流失,发展不平衡等等。

2.5园址选择不当

在选择园址中,既不能离城区较远,也不可以离城区较近。如果距离城区较远的话,人们不方便对其进行采购,则不能促进其消费能力;如果距离城区较近的话,由于城市污染严重,很多工业废气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使得其园林中的产物收到污染,很难创造出田园中的生态结构体系。同时,在选择园址时,对于原有的地形、地貌、水土等不符合造园的情况,一定要采用大量的施工人员对其进行改造,从而来改善自然条件的水平。反之,对其地址不进行改造,致使园林建造之后,所生产的产物不相匹配,且不便于管理,最终导致资金大量流失,园林建造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3景观园林设计对农业经济生产的影响

景观园林的设计对农业经济生产带来着正面的影响,对于其城市生活的质量以及农业生产结构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利于对于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中国的农业发展现状表明,我国的农业生产与空气净化竞相矛盾,并且越来越严重的凸显出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善,最终为达到生态平衡而为之努力。而且,农业经济的生产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通过观光园的建立,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相关经济的发展及劳动力的浪费。同时,有利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研制、应用以及传播,并且具有观赏性能。通过使用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做到更好的栽培技术以及贮存、运输各个环节,增加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度。

4结束语

第8篇

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现状对策分析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1993年,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科生,并开设相关的旅游课程,成为吉林省较早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院校之一。同年,延边大学在其经济系下设置旅游经济专业;2000年,延边大学和北华大学正式设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开启了吉林省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新时代。旅游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出了许多专业人才,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在人员从业过程中也暴露出我省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1.办学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在,吉林省不少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更多的是注重生存因素,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旅游行业的涉及面广,分支行业比较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类型多样。如目前我省高校旅游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主要分为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三大部分。而高校的课程设置,总体上是面面俱到,三大部分都是必修内容,再加上几个月的实习时间,学生不能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2.校企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

目前,我省的旅游行业和院校的合作,还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合作层次。对旅游院校而言: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旅游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操作能力不强,实习问题也解决得不好;另一方面,担任旅游课程的专业教师很少有机会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没有充足的实际工作经验,其结果是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而培育出来的人才也普遍存在着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3.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短缺

教育部规定,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例应为118,而吉林省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比严重失调。吉林农业大学的在校生达200人,专业教师只有5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达1000人,专业教师却只有18人,可见省内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只能通过外聘或者其它专业教师兼任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旅游管理专业部分本科院校的教师是从其他专业改行来的,在知识讲授方面,具有较强的原有知识背景的影响;而近年来刚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年轻教师又缺少实践经验,虽然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强,但他们在学历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可见理论性和实践性双强的“双师型”教师还很短缺。

4.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欠缺

旅游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娴熟的服务技巧,最不可或缺的是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内容。但各院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思想道德、情商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仅把它们看作是政治辅导员的事情。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正式上岗后最影响他们的不是专业技能的欠缺,而是心态的调整。

二、对策分析

面对目前吉林省旅游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加强对院校办学能力的监督

高等教育评估管理部门要对开设旅游专业的新增院校进行资格审查,确保其办学能力,同时对已有旅游专业的高校进行合格评估。对办学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确等的院校坚决进行整顿确保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强化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教育研究机构合作体系,共同促进旅游教育的发展,消除三者脱节的现象。教育机构要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省内主要旅游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旅游教育,共同促进旅游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加强联合,实施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的衔接工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人才。一方面,旅游院校可利用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等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师的培训基地,解决师生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可以从院校中优先挑选优秀人才,以满足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旅游企业的员工可接受院校的培训或到院校进修;旅游企业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

3.优化教师队伍

面对旅游业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产业,优化教师队伍,构建学者加专家型师资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从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业内人士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使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同时,各旅游高等院校应该鼓励和要求自己的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优秀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或者全职到优秀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工作1~2年,以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行业最新动态。

其次,旅游高等院校要积极输送一部分优秀的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重点高校去深造,提高旅游高等院校的办学活力。

再次,延聘业内精英人士,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要积极把旅游行业中一些有特色的高水平培训教师引进到旅游高等院校中,以突破传统的办学惯性思维,更新行业动态,增强专业化水平,促进教育整体效益的提高。

最后,把业内成功人士、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一线员工以及知名专家学者请到课堂上做专题性报告或讲座,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实现课堂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

4.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应该包括思想、业务和能力三个方面,所以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思想素质、个人品德修养、职业道德、服务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等诸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坚持把素质开发放在旅游人才开发的首位。把提高现有旅游人才素质特别是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优化旅游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旅游人才的整体质量。

三、结语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至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为国内外旅游业培养了优秀人才。旅游高等教育在呈现出多元化、多方向、多阶段、多层次特征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正确认识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的问题,引导旅游高等教育走向,满足旅游业人才需求,将一直会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朱峰.“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旅游学刊,2008.

[2]陈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