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营企业债务危机

民营企业债务危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8 10:18: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民营企业债务危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民营企业债务危机

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约束 担保链问题

当前,民营企业担保链的债务危机引发的企业信用风险依然在进一步扩散,甚至已经危及到相关的优质企业,给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给区域经济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对担保链问题进行研究并进行应对对维护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希望通过相关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担保链产生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

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前,必不可少的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进行考察,但无能怎样考察,由于道德风险导致的财务报表修饰的存在或者对财务报表理解的主观偏差的存在,银行是无法完全把握企业的真实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另外一方面,担保企业在考虑是否加入互保时,也会对被担保方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进行评估,基于同样的原因,担保企业同样无法完全掌握被担保企业的真实情况。于是,在担保链问题的形成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是贯穿始终的。

在银行业主导的中国资本市场,信贷关系中的贷款企业是处于劣势地位,民营企业尤其如此。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提供贷款赚取利息差,在保证收益的基础上,会尽量避免风险,尤其是贷款给民营企业时。在这种情况下,无疑银行更愿意贷款给有互保联保的企业。于是企业为了获得充足的资金发展壮大,采取互保联保的方式是获得贷款的捷径。一旦担保链内有一家企业出现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情况,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会担保链内的企业采取抽贷措施,于是,危机就波及整个担保琏,担保链问题由此产生。

(二)博弈论和囚徒困境理论

囚徒困境是非零和博弈中最经典的案例,反映的是个人最佳选择与团队最佳的矛盾。在担保链问题中,假设两种博弈参与人:银行和民营企业。当偿债风险出现时,双方合作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然而出于自身利益,银行更倾向于抽贷,企业则会选择拖欠债务,双方的选择难以互信,结果往往会出现纳什均衡中两败俱伤的局面。

(三)担保链形式的利弊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均已经证实企业采用互保模式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互保是担保链内企业向银行传递偿债能力信号的手段。另外,担保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经济功能,如降低贷款人与公司之间的成本问题,担保也可以解决投资不足问题等。

从消极方面来看,为了加入担保链最终获得银行贷款,企业会进行财务修饰,从而降低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度,甚至扭曲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防范机制

(一)治病要从根上治,担保链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释放金融市场活力,通过金融市场的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彻底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建立政府,企业,银行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平台。通过建立信息平台,降低信息成本和信用成本,提高互信水平,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解决担保链问题又重要意义。

(三)企业要有科学的融资担保决策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决策流程、完备的财务制度、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等等都是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的。

三、结论

在当前经济下行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将会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担保链问题的研究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枚房.2013.担保过度与风险放大:嘉周化工-基德案例――基于量子理性的解释[J].金融理论与实践,7:53~57.

第2篇

当前是减税的最好时机

《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 安体富

减税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1.应对不断加剧的国际竞争,各国通过减税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世界性的经济下滑,减税作为刺激需求和扩大投资的重要手段。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放慢,但宏观税负水平却在不断提高。保守估计,税负总体负担占GDP的比例超过25%,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除了税费总负担偏重,税负的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别和不公平现象。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从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来看,中国应该采取完善税制、适度减税政策,主要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改革和完善。而且,当前是减税的最好时机。

入世与资本输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入世与资本输出”研讨会会议论文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终身教授 徐滇庆等

资本输出并不一定是富国的专利。中国已经进入了资本输出的阶段。入世以后,中国的跨国公司应当迅速走向世界。

跨国投资的竞争力取决于比较优势和开拓市场的可能性。按照世界各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排序,最容易合作的国家也许就是在这个排列中比较靠近的那些国家。这可以称为跨国投资的“早半拍”准则。中国资本输出的最佳地区应当是那些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中国仅仅差半拍的国家和地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跨国企业在东欧和中亚未必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中国的资本输出既可以在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开展,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在下游环节突破,充分发挥商品营销的功能。

中国的产业升级完全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沿海的夕阳产业不仅可以向内地转移,也可以向那些发展程度尚且不如中国的地区转移。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前提条件是产权清晰。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表现出很强的竞争能力,目前已经有了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应当有计划地扶植民营企业,在金融、咨询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组织协作,鼓励更多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向世界。中国资本输出的主力军必然是那些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

金融

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发展趋势

《资本市场》2002年第2期

中信实业银行行长 窦建中

混业经营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从历史来看,我国目前实行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现状也将是最终走向金融混业的一个过渡性阶段。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及其它非银行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和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入世后外资银行大多是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基金等于一体,其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和不可分性,将对现有的监管要求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对中资银行的服务和产品会形成巨大的挑战。

对中资银行来说,一步跨入混业经营时代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理性的选择并加强与金融同业的合作才能增强自身竞争能力。虽然从合作内容上看,多数合作尚属框架性的,甚至合作机制尚未落实,但可以肯定,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些合作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得到深化和发展。

亚洲如何开展金融合作

《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余永定

亚洲金融合作实际上有四个不同的层次:1.国际的经济政策协调;2.区域性解救危机的机构;3.固定的汇率区;4.单一货币区。目前对于亚洲国家,最重要的是如何防范新的危机发生,因此建立紧急的救援安排和防止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对东亚国家尤其重要。在21世纪的前十几年,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很可能将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建立东亚国家之间的紧急救援安排。当某个国家由于国际收支困难,将会或已经出现货币危机时,其他国家将对该国提供紧急救援;2.区域汇率安排的管理。东亚国家和经济的汇率制度可能有两个发展方向:恢复美元本位制和实行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浮动,并提高其中日元的权重。短期看,钉住美元是一种更为实际和有效的政策,但长期看将不利于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东亚建立一种类似西欧国家所建立过的汇率机制(ERM)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阿根廷债务危机的启示

《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第3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出口企业;影响;对策

一、欧债危机的根源及未来发展

欧洲债务危机自2009年12月希腊爆发,并迅速蔓延至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至今仍没有退潮之势,俨然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大风险因素。欧债危机主因是欧洲各国为刺激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普遍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更使本已不佳的财政和公共债务状况雪上加霜并最终难以为继。危机的根源在于欧洲国家“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的社会发展模式,在于欧盟高福利社会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及欧元区存在的体制性缺陷。历史统计表明重灾的欧猪五国“PIIGS”都存在经常性的账户赤字,因为大家都处在欧元区,各国无法通过货币的贬值来以较小的代价把赤字降低,只能通过财政支出的扩大来减轻痛苦,于是便产生了当前的财政危机。

从危机近期的发展来看,当前金融风险已经从国家向欧盟各国商业银行蔓延,由于债务的交叉持有,导致欧盟各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受到了严重的危机,标普、惠誉和穆迪下调评级。尽管欧元区国家、欧洲央行努力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多次反复磋商、博弈与妥协,并出台了包括降息、降准、购买有毒资产债券、提供救援资金等大量的救市措施,但危机远未终结。

对于欧债危机未来的发展,乐观的观点认为会实现财政一体化。悲观的观点认为如果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重灾国家不能再次及时获得救援资金,将会出现债务违约,那么将不排除采取退出欧元区的措施以重新运用货币与汇率工具解决债务问题,欧元区的土崩瓦解将难以避免。欧元区各国与国际社会应尽力避免欧元区解体悲剧的发生,而要积极促成财政一体化,让各国政府交出更多财政权力也是很困难的,因此,中立的观点认为短期的维持现状就成为另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在危机远未找到解决方案之前,经济步伐的放缓将不可避免。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上一轮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今全球经济又受欧债拖累,放缓了前进的步伐,更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外需大幅回落,出口订单急剧减少

欧债危机使欧洲各国经济深受打击,全面抑制了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危机发生后欧盟迅速采取了严格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消减公共支出,减少市场需求减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欧洲国家居民的消费减少,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从而直接影响我国出口,我国出口企业从2011年开始即遭遇了出口订单急剧减少的困境。

(二)欧元大幅贬值,出口赢利急剧减少,贸易风险增加

欧债危机使欧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市场对欧元缺乏信心,欧元汇率不断降低。相对于欧元的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欧元从2009年12月至2012年8月初已累计升值33.4%,这使得我国对欧盟出口成本上升赢利空间缩小,出口商品价格优势进一步削弱,特别是依赖欧盟市场以欧元为结算货币的出口企业,将蒙受巨大的汇兑损失。

(三)贸易壁垒增加、国际间摩擦加剧

面临金融和经济困境的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使中国出口企业面对的贸易环境出现更多不安定因素,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壁垒在危机来临时得到强化,国际间摩擦不断加剧。同时,欧美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责难从未间断,旨在逼迫人民币加速升值。在美、欧债务问题没有明显改善,美、法等西方国家又逢2012大选年之下,利用外贸摩擦挥舞中国威胁大棒的可能性有增无减,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三、对出口企业的对策与建议

在欧债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危机也从很多方面为出口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采取必要措施,在这场危机中变被动为主动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稳定现有客户,开发新市场、新客户

尽管面临危机困境,我国出口企业应该积极与现有国外客户尤其是欧盟老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要想方设法与客户共度难关,采取更加灵活便利的贸易方式与客户保持合作。同时,要大力开发新市场、新客户,尤其是南美、南非、印度、中亚等经济发展趋势良好,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努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二)加快结构调整和出口转型升级

尽管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出口份额不断增加,但一直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粗放型增加的局面。在欧洲内需萎缩的情况下,出口企业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推进产品自主创新,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进而提高企业和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风险防范、避免贸易摩擦

欧债危机导致出口盈利减少、贸易风险增加、贸易壁垒强化、贸易摩擦加剧,出口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控制企业管理费用,降低出口成本,以减少亏损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企业内部风险预警机制,严格掌控出口收汇风险,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手段加以防范。其次,在危机背景下,要尽量避免与客户的贸易纠纷与摩擦,如遭遇摩擦,也应积极友好协商。

(四)利用“走出去”战略,积极对外投资

受欧债危机影响,近年来流入欧洲的直接投资大幅下降,投资环境十分低迷,欧盟成员国尤其是受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十分欢迎中国这样资本雄厚的国家来投资,这为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平台与机会。出口企业应该在注意风险防范的前提下,抓住国外制造类产业资产价格缩水、资金流动性不足的机遇,积极走出去,与发展势头良好的欧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参与企业并购换股等多种方式,获取更多品牌、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营销策略等战略资源,实现中国企业的跨国发展。

四、结论

欧债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积极稳健地应对危机带来的挑战,抵御外来冲击。同时也应看到危机下潜在的机遇,采取必要的措施,化危为机,实现逆势飞扬、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班月.欧债危机对中国民营企业影响与对策[J].区域经济,2012,7.

[2]冷静.欧债危机背景下我国对外经贸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市场,2012,19.

[3]潘晓惠,陆岷峰.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钱逸夫.浅析欧债危机与我国进出口贸易[J].北方经济,2012,2.

第4篇

关键词:欧美债务危机;影响;对策

债务危机即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现在所说的债务危机更多是指欧美一些国家发生的债务危机。2010年以来,随着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政府先后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债务,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相继调低了部分欧盟成员国的信用评级,标准普尔更是在2011年8月下调了美国的信用评级,致使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欧美债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和深化,是西方国家多年来经济虚拟化、产业空心化,长期推行赤字财政、高福利制度以及举债消费的结果。欧美债务危机大大延缓了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中国应对欧美债务危机的对策是稳定外需和扩大内需相结合。

一、欧美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出口不确定性加大

受美国信用等级下调影响,美国进口需求下降,中国对美国出口困难;欧元区国家政府债务缠身,都在紧缩财政,从而导致总需求退潮,中国对欧洲出口也随着总需求潮落而下降。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第三季度起,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欧盟市场的占比分别下降了1.3个和1个百分点。2012年1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726亿美元,同比下降7.8%。具体来看,出口增长乏力,主要还是美欧日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乏力,消费需求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进口需求下滑,特别是消费类产品的需求下滑所致。

2、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随着债务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化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民族产业、维持就业,为中国企业出口增设壁垒。除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外,许多国家还将针对我国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环境、劳工保护、人权等方面增加社会责任壁垒,并逐步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人民币汇率等多个领域。欧盟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同时也是中国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麻烦制造者,一旦中国产品被欧盟认定为存在倾销,就会被施以很高的惩罚性关税,基本上意味着欧盟市场在相当长时间内对相关中国产品关上了大门。

3、出口竞争优势下降

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美元和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趋势,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汇率升值吃掉本来就不多的出口利润,导致众多出口型企业陷入生存危机。与此同时,国内劳动力工资、原材料价格、贷款利息、厂房租金等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以鞋为例,中国年产量13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1.3-1.5美元/小时,印度年产量2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65美元/小时;越南年产量近8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48美元/小时。过去30多年,中国奠定了以加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世界贸易分工地位,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要素价格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大量的低端商品被移往其他国家。欧债危机给我们的警示是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未来中国的出口竞争优势将不断受到挑战,中国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稳定出口和开拓新市场并举

1、依托有利因素,稳定外需

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欧美债务危机虽然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巨大冲击,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累积形成的比较优势。仅就中低档产品和日用消费品来说,这类产品在我国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与国外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进口国居民压缩中高端消费的情况下,对我国中低档产品和日用消费品的需求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如果我们能依托有利因素,发挥比较优势,解决好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等问题,遏制住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势头,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的便利化水平,稳定我国国际市场份额是完全可能的。为此,一要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充分利用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手段,加大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力度。同时,继续坚持积极扩大进口的政策,努力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二要拓宽外贸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从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减轻企业的负担、帮助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等多个方面,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三要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在稳定外需中的积极作用。

2、抢抓外部机遇,开拓新市场

受欧美债务危机影响,国外一些优质资产大幅缩水,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新兴经济体获得了对外收购兼并的良机。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积极发掘国际产业投资机会,在量力而行、理性选择、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海外并购步伐。一是积极调整我国的出口发展战略。要面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引导企业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加强对新兴经济体的投资与金融支持,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带动面向这些国家的出口,努力挖掘新的出口增长点,加快出口市场多元化进程。二是加强资金、信息、管理、人才、外交等方面的综合服务,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按市场规则运作的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承包工程、建立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主动整合全球资源;进一步提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层次和水平,在未来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当中抢占有利位置。三是利用欧美债务危机以及中国经济成长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机遇期,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大力吸收国际高端产业与生产要素,吸引国际信息、生物和材料等新技术产业,重点推动能源、资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进口,缓解国内所面临资源约束瓶颈。

3、培育新优势,提高竞争力

稳定出口不单稳定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要调整和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我们现在出口的服装鞋帽,等于给全世界的所有老外平均每人每年做三件半衣服两双鞋。但非常遗憾的是,如此大的出口数量,却少有自己的品牌,我们耗费了资源,污染了自己,只是赚点微薄的劳务费而已,所以我们不能单一稳定数量,而是要提高我们出口产品附加值和质量。2012年1月份,尽管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一些地区、省份的出口仍然出现了较快增长,其中,福建省增长明显。这与福建省外经贸部门2011年下半年以来及时采取包括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有针对性的促进措施有关。鞋、服装、箱包等是福建泉州、晋江一带传统的出口产品,原来更多的是简单的加工贸易、低端产品,现在则更多地转变为生产自主产品、开展一般贸易,这类产品出口的增幅很大。正是由于提升了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才使得出口保持比较强的竞争力。

当前,要继续推进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新优势。一是支持企业建设研发设计中心,通过加大研发力度、培育自主品牌、完善营销网络等方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二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劳动大军的综合素质。三是加快制度建设,多种方式灵活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及再创新能力,提高中国产业的竞争力。

三、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

1、扩大内需是应对欧美债务危机的有效举措

在欧洲债务危机日趋恶化、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加,需求疲软正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蔓延。加上外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内有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国际贸易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

扩大内需是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出口,不仅消耗大量资源,加剧环境污染,还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动的冲击。危机造成的倒逼效应,为转变传统增长方式增加压力的同时也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和政府有更大的压力和动力来增加创新投入,降低资源消耗,开拓国内市场,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出口大国,贸易依存度高于世界许多国家。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扩大出口遇到越来越多的摩擦、壁垒和障碍,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外需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内需求发展。况且,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内需。只有立足扩大内需,才能使我们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需驱动力在不断增强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通常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开放度的评估与衡量指标。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进出口外贸依存度为50.1%。这一方面表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活动中地位举足轻重;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从2006年起,我国进出口外贸依存度达到67%的高点以后,该指标一直处于缓慢回落之中,这表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经济增长正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转变。

目前,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等4国的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4国低于50%,而我国与加拿大、德国等3国在5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这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世界工厂”的地位和我国外贸大进大出的格局一致,也表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有较大的潜力空间。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仍然处在较快发展阶段。中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扩大消费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这将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按有关方面数据,2010年我国消费率为47.4%,远低于美国的87.7%、欧盟的80.7%、日本的78.6%,也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67%左右的水平,我国内需潜力巨大。2011年我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约5500美元,进入了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处处都孕育着巨大的需求。

3、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在扩大内需方面,我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至今不太尽如人意,“扩内需”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扩大内需”提升到“战略基点”的高度,并提出必须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扩大内需重点在扩大消费,而扩大消费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是要让消费者有钱,二是让大家要敢于消费。为此,一要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使它成为内需的基础。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调整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缩小首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二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政策应加大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社会的公共福利的支出;要继续完善医疗、养老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安全网,为就业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要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三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潜力在服务业,要采取有效措施,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扩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研设计等生产业,大力发展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生活业,扶持中小型服务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联盛・欧洲债务问题:演进、影响、原因与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0(3).

[2] 李东荣.关于债务危机的若干思考[J].中国金融.2010(5).

第5篇

已近定稿的“十二五”外贸专项规划已基本明确。规划将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目标锁定在每年9%-10%左右。这一增长幅度意味着要在2015年实现4万亿美元左右的进出口总额。

这一目标的制定基本吻合早在2010年7月被商务部列为重大课题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的发展战略》的细化数字。课题执笔人、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钢将《战略》归纳了三句话:一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外贸战略就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战略;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外贸战略应该是着眼于提升中国外贸竞争力的战略;三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在中国已处于贸易大国地位,出口已经占据第一的条件下,要考虑外贸更均衡的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5年甚至更长,中国出口要以放慢速度换取出口方式的转变。那么,眼下中国企业整体出口存在什么样问题?在未来将孕育着怎样重大格局的变化?

“靠量出口”与“新贸易主义保护”

“加工贸易方式吹胀出一个浮肿的中国外贸。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100美元的材料,再出口120美元的成品,这一进一出,进出口额达到了220美元,但在中国的实际增值部分只有20美元。”这是对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出口创汇真实的描述。

客观地讲,时至今日中国仍是“出口大国”。据海关最新统计,11月份,进出口额首次超过2837.6亿美元,创今年以来第四次历史新高。其中,出口1533.3亿美元,增长34.9%;进口1304.4亿美元,增长37.7%,进出口顺差为228.9亿美元,增长20.7%。顺差规模连续两月高于200亿美元。

目前,中国出口形势处在十字路口。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任何国家的外贸发展方式都要经历先追求数量的增长出口,然后才会转向追求质量的提高;我们虽已选择出方向,但惯性向前仍无法避免。

现阶段,中国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出口模式仍未转变。我国商品出口额虽然居世界第一位,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不到10%,即使是统计中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部分也是中低端加工装配环节产品,附加增加值不高。据调查,中国出口企业中有50%是以加工贸易为主,金融危机发生后这个数字降到45%左右。实际上,目前这种加工贸易方式一定程度上仍然维持企业的基本运营和利润成本。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的消费发生很大变化。“2010年外贸形势复杂严峻。一是外需增长势头放缓。债务危机致使多个欧盟国家财政政策由扩张转向收缩,将极大地制约欧盟消费和投资增长。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开始收紧货币政策。随着危机后补库存过程的逐步结束,中国出口市场今后进一步扩大的空间有限。”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指出。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世界经济形势在今后的几年中仍充满动荡和不确定,美国和欧洲经济二次探底仍在继续,由此带来的贸易保护行为“越发猖獗”。2009年,中国的出口约占全球的9.省略数据显示,除优酷以外,截止到2010年12月中旬,另有包括当当网、博纳在内的四家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预计募集资金共计7.03亿美元。至此,2010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达到39家,创下年度新高,超过2007年的37家。

业内专家表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海外投资环境吸引投资,或资本运作壮大实力,的确有利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成长,民企尝试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发展,对于将来的实体投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客观地看,目前中国多数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进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用收购兼并、买壳上市等现代对外投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比较优势来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而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以“边贸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上。截至2004年底,规模以上的民营出口企业2119家,其中出口生产企业989家,占46.67%;在国外建厂的企业62家,占2.93%;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47家,占2.22%。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39.49亿美元,比2001年的86.20亿美元增长了70%多,年均增长达24%。

“中国贸易,以前是国有为主,后来是外资,后来增加了股份制和民营企业,现在看来,国有的比重在大幅度下降,非国有的在大幅度增加。但是在非国有当中,现在外资企业的比重很高,国内民营企业比重很低。我认为各种所有制要共同发展。”商务部副部长钟山指出。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钢表示,商务部出台的《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很多量化的质量目标:比如,要拥有若干世界顶级的跨国公司和一大批中小型跨国公司,争取在2015年之前,有四五家跨国公司进入世界100强,15-20家进入发展中国家100强等等;此外还提出用10年的时间,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品牌,并逐步占据技术产品、环境、劳工等国际标准的高地。要在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中掌握主动权,要力争战略性资源产品的定价主导权。我们将这些指标都纳入到中国外贸企业产品质量的指标中,通过这些标准化的考核,才能得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

中国贸易转型已开启。2010年9月29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告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进行调整,自2010年11月1日起,将44个十位商品编码增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其中,多晶硅、废碎玻璃等22种商品禁止出口,热压铁块、铸铁废碎料、废汽车压件等22种商品禁止进出口。

第6篇

【关键词】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现阶段的现状,应对

一、企业劳动争议的现状分析

1.深刻带有2008年经济危机的印记。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我国已经存在用工荒,企业出现招工难,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危机,政府开始制定政策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而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用工荒的现象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企业开始大量裁员。有些企业不裁员也采取了降薪或变相降薪措施来应对。在此种情形下员工也只有接受现实。我国劳动者保护政策也因经济危机而中止。而时至今日,企业还是借经济危机的影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企业劳资矛盾大量存在。

2.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使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世界经济的依然脆弱,随时都有衰退的可能性。现阶段美元贬值、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务违约风险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将来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而南方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更是证明现阶段企业生存的困难程度。这就造成了企业想尽一切办法降低生产成本,而延续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的员工待遇成为很多企业的不二选择。

3.用人单位和员工的诉求差异变大。降低员工待遇则造成了现阶段用人单位和员工诉求差异比以往情形增大,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保护的加强,员工可以因为企业违约而得到更多的补偿。有些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甚至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人,完全违反劳务派遣用工三性的规定。完全从资金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劳资矛盾。

4.当前CPI高企进一步推动劳资矛盾。CPI高企造成劳动者生活成本上升,生存压力加大。同时,CPI高企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升高,利润率下降。这就造成了劳资矛盾的升高。《工资条例》迟迟不能出台恰恰说明了劳资矛盾化解的困难程度,这就从国家层面说明了这种矛盾是现实存在的,而过去的20年来工资在GDP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二、企业化解劳动争议的应对方案

1.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从现阶段的情况来讲,企业为了避免经济下行的情形再次出现,不分岗位性质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甚至以非全日制用工的名义来雇用全日制工人。这虽然从表象上解决了企业现阶段的用工和成本之间的矛盾,但是其实际上是更加进一步积累了用工矛盾,最终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以至于有的企业在这种矛盾的影响下最终破产。

作为企业来讲,依法用工是用人成本最低的方式方法。劳动合同法对违法用工,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一般都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比如企业未按规定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则需支付双倍工资,而超过一年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则需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同时,劳动调解仲裁法也加重了用人单位一方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很难免除责任。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也是企业需要依法用工的重要原因。

从员工的角度来讲,企业能够做到依法用工,这是企业获得员工尊重的有效途径。如果一个企业连最起码的依法用工都做不到,这个企业也不过是员工暂时落脚之地,一旦有更好的单位则员工势必会跳槽。而这个企业会进入下一轮招聘面试培训新员工等一系列重复工作,最终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能提高。有的企业老总就讲,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能够缴纳社会保险看起来是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你只要看到企业的违法成本和企业不一样的人才竞争力你就不会觉的这是负担。所以,依法用工不仅是企业的用工的底线,也是企业良好经营的起跑线。

2.资方应当敢于面对劳资矛盾,善于解决劳动争议。由于现阶段劳资矛盾的存在,企业经常以经济危机和现阶段通胀预期造成的成本上升为借口来应对劳动争议,资方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对劳动争议自己没有过错,从而对劳动争议不能理性积极应对,从而造成被动。甚至有的企业形成了集体性的劳动争议,大大的影响了企业生存和发展。对劳资双方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个别企业连续出现员工非正常死亡,使企业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

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工会组织,形成资方和工会的合理互动,资方更好的了解员工需求,资方设定的企业文化才能贯彻到每个员工,员工也会感觉的自己受到资方重视,自己的诉求能够得到资方的重视。其次,建立企业内部独立的劳动争议解决方案,争取企业矛盾在企业内部得到化解,从而平息企业内部的不良势头。第三,出现劳动仲裁和诉讼,资方应当积极应对,和员工形成良性沟通,不能一概以对抗的形式来解决。一来能够降低企业的仲裁和诉讼成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来在企业内部的员工中形成正面影响,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3.建立于企业效益挂钩的工资激励机制。劳资矛盾集中体现在利益关系中,现阶段劳动者也能够理解企业的困难,而劳动者的收入不稳定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当前劳动者的困境。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式,企业应当建立与当前经济状况相协调的劳动者工资与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应当与当前的经济状况相关联,劳动者的收入应当与企业的命运相关联。现阶段银行银根紧缩,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同时民营企业在今年开始出现投资热,所以民营企业的在今年应当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而人才才是在此次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工资激励机制,但是随意性太强,资方不能自己遵守,当员工提前完成订单任务时资方随意增加订单任务,从而取消原来定好的奖励标准。有些企业为了调高利润率设定较低的奖励标准,使员工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动力。这都不利于企业长期效益,不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综上所述,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现阶段的经济状况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抓住机遇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这期间劳动争议的化解能力体现了资方的管理能力,是企业在这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

其实,我们很早以前就已经做出判断:一轮过度紧缩货币政策执行下来,企业财务状况一定会出现急剧恶化的情况。因为上一轮物价上涨主要是前端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推动。在此背景下,能够拿到贷款的国有企业必须增加贷款数额,因为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贵了,让他们为了维系原定生产计划的实施,必须增加贷款去购买原材料。如果这个过程中不能及时补充股权资本,其资产负债比率必然上升,财务报表恶化。加之紧缩货币政策带来的债务成本上涨,那将更加严重地摧毁企业财务状况。

同时,缺乏债务融资通道的民营企业更加不堪。他们的融资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同时数量还得不到满足。这就要求企业加快生产周转,但哪那么容易?市场情况稍有变化,他们的生产将难以为继。财务情况恶化的速度与程度要比国有企业更快。

赛维遇到的情况也许十分典型。从曝出的情况看,一方面企业应收账款大幅提升,以致公司周转失灵。这当然是市场变化导致的后果。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成本或许很高,因为如果是信托贷款,企业需要承负的利率当在12%以上。

其实,信托贷款许多都是银行贷款的变异。当银行贷款规模紧缺之时,他们通常将对企业的直接贷款转化为信托贷款。他们让信托公司发行信托产品,银行从自己的存款户中寻找认购者,然后银行、信托、认购者、担保者四家共同分享贷款利益,而这样畸高的成本,企业担负。但实业企业背得起吗?

有人说,那你活该。要贷款就必须承负这样的负担,你没有能力承负,就不要拿贷款。这样的说法对吗?表面上这体现的是市场经济的残酷性,但实际上是紧缩政策引发的金融过于强势、过于盘剥实体企业的典型特征。现在,实体企业撑不下去了,谁倒霉?大家一起倒霉,对吗?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上市公司报表体现出的不妙,这是特别可怕的事情。试想,上市公司是最容易获得“核心资本”的企业,可他们的财务情况严重恶化,这预示着什么?是不是预示着“非上市公司”情况更坏?赛维获得了政府的帮助,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私有公司也在国有化?是不是意味着政府负债规模会大幅上升?

我们必须立即采取措施修复企业的财务报表,同时拒绝继续以紧缩货币的手段去应对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后金融危机时代,机遇与挑战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依靠超大规模的“一揽子”财政刺激政策,我国经济率先触底反弹,成功实现保增长任务。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前景仍不明朗,未来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时期,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全面启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广义非公有制经济是指除国有、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以外的经济,主要有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两部分。本文所谈非公有制经济是狭义上的非公有制经济,即民营经济,不包括外资经济。

一、后金融危机的时代特征及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二是我国企业发展经过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目前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三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后,各个国家将根据国情和世界经济变化情况调整自己的对外投资、贸易政策,希望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率先走向繁荣。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表现为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地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010年7月对世界经济预测作出上调,预计2010年全球实际GDP将较上年增长4.6%,同4月的预测数据相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2010年上半年亚洲等地区的贸易和生产活动好于预期。

二是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来自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产业和企业已经遭遇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起各类“贸易救济调查”举措,涉及金额达到82.67亿美元。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不可能继续依赖出口增长的方式来支撑未来的发展。

三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泡沫上升压力将长期存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以煤炭、石油等为代表的能源价格上升,并拉动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电力、水、气等价格大幅上升。而国内市场也呈现出了类似的上涨情形,加上房租价格、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成本将继续上升,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将继续加重。

四是科技革命。每一次金融危机之后必然带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此次科技革命将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哥本哈根会议后毕业论文提纲,“低碳经济”理念必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被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节能技术经济所替代。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并没有完全消除经济风险,相反,在某些方面全球经济风险还在增加。这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宏观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

一是金融市场资产减值损失依然严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风险仍不容忽视;二是各国债务危机极可能推动全球经济进入以紧缩财政、缩小赤字及减少开支为标志的“去杠杆化”阶段,这很可能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种种因素都增加了未来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2009年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的推出,以及天量信贷有效减缓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但也对2010年宏观政策调控带来了困难。通胀通缩的风险并存,如果宏观政策手段和时机选择策略不恰当就可能导致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

(二)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环境或将进一步恶化

市场波动和投资预期的不确定导致风险溢价的上升,企业投资实体经济的意愿下降,这直接增加了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难度。虽然国家调增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但因受信贷终身追究制的影响,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资金安全和投放效益角度出发,加上非公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股权质押和信誉担保贷款几乎为零、贷款手续复杂和耗费时间长等问题,非公企业融资难度继续加大。以工业型投资为例,2010年工业型投入在上年较低的基础上,依然缺乏较高的增长,反映当前经济复苏过程中前景不是十分明朗,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和投资回报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

(三)生产要素价格短期内难以降低

一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累计大幅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大,上升水平快,企业成本短期内难以降低。二是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制约因素也越来越严重,中小企业房租等价格攀升。三是企业劳动用工紧张,劳动力价格提高。据调查,珠三角、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用工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劳动力不足,无法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四)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调结构”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调控的重中之重。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推出后,国家先后就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明确发文限制。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仍是我国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水平产能的主要集中地,转变方式的任务更加繁重。由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大部分处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型,加工贸易“贴牌”企业居多,同时又是就业容量巨大的群体,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的形势下,装备、技术、工艺落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资源综合利用低,环境污染,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变的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自主调整能力不足,产品和产业调整优化升级难度不断加大。

(五)自身实力不强,应对新经济形势变化能力不足

目前民营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起点低、底子薄,整体层次不高,竞争力弱。在我国,有关企业生存周期尚无明确的统计。但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大多民营企业是暴起暴跌,辉煌短暂。国内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一般只有6.5年到7年,而中国民营企业只有2.9年。这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在管理水平、技术实力、人才队伍等整体上的落后,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非公经济在应对新经济形势变化上的不足。如何在上述方面取得突破,改变落后现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新挑战之一。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非公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的同时毕业论文提纲,也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机遇包括国际、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机遇。

(一)来自国际方面的发展新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给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周边部分邻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所带来的影响尚未结束。国际社会多数国家仍然面临着需求不足、市场低迷、资金短缺等窘境,这为我国规模民营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积累经验、掌握国际战略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企业的国际竞争更重要的体现在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布局等方面,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可以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技术或市场,或通过海外并购打开营销渠道,或借助并购利用国际上的人力资源。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已有许多成功的。

(二)来自国家政策的发展新机遇

我国非常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10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把6大行业准入细化到18个行业,并对拓宽民间投资的渠道和领域做出了很多新的规定。7月26日,国务院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方面的分工和任务。《通知》明确了40项工作任务,每项具体任务多则有9个部门负责。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的投资领域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

(三)来自地方政府的发展新机遇

为更好地促进非公制经济发展,吸引民营资本投资,各地政府积极出台鼓励政策。北京市2009年对民间投资的壁垒进行了清理,并决定从2010年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建设,开展房地产信托基金试点,在高端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保险等领域重点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吸纳民间投资。山西出台了让民间资本进入农电改造领域的政策。贵州也于2009年出台相关意见,允许非公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地方政府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新领域投资,除引导资金外,还在税收优惠、房租减免、土地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来自行业政策的发展新机遇

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逐步放宽准入,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新机遇。一是后金融危机时代诞生的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等,国家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主动吸收民间投资介入。二是在基础设施、市政实施等垄断行业逐步放开市场准入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是近期国家旅游局也出台相关意见,放宽旅游行业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旅游业发展。今后,将有更多行业为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提供机会。

(五)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我国新一轮的西部开发和实施的产业转移战略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企业积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部分中低端制造企业则响应国家的号召向江西、安徽内陆省份和四川、重庆、陕西等西部省份转移。由于中西部地区在生产要素成本、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相对沿海地区低,因此,原先在沿海地区利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到中西部后重新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找到了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四、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贯彻落实“新36条”,为民营经济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均对非公经济开放;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对需要审批、核准和备案的事项,政府部门必须公开相应的制度、条件和程序。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环节、缩短时限,进一步推动管理内容、标准和程序的公开化、规范化,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二)引导民营经济的投资方向,优化投资格局

一是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民营经济投资从传统低层次加工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转变,切实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发挥区域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根据各区域及省区市经济发展规划,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筹资能力实施差别化的资本金吸引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流向中西部地区,支持民间投资主体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信息等本地稀缺的生产要素毕业论文提纲,同时增加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企业的投资机会,扩大配置资源的市场空间。

(三)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创新民营资本投资模式。通过社会资本,将BOT、BT、TOT,PPP等投融资模式与代建制有机结合起来,落实BT融资代建制,让社会资本有利可图,推动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二是建立以政府产业资金、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多方式的融资体系,积极打造面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以创新引导基金等方式推动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

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投资建设节能减排、节水降耗、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发挥创新引导基金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及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打破所有制歧视,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

一是推动国有资本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尽可能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准入的障碍,以确保充分竞争,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发挥。其次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集团化公司。

(六)改善对民营经济的的管理和服务,改善投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