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10:18: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素质差的原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剧增,2013年毕业生人数在700万左右,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而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应对突如其来的创业形式,从素质理论和大学生主题角度来看,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能否由潜在创业者顺利转化为实际创业者的主观前提因素,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所谓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本研究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了探讨,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纬度: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特质及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这一主题,运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对策”这一分析框架,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现状特点,找出这些特点的成因,并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出建议。
(二)问卷编制
参照相关问卷设计文献,从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特质、创业相关知识等五个维度编制《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共52道题目。
(三)样本选择
此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的问卷发放范围涵盖了重庆的不同层次的5所高校的650名大学生, 学科包括文、 理、工、 艺, 对不同的学历阶段、学科和年级进行了控制性的问卷发放,力争使调查具有代表性, 并客观的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心理。问卷发放 7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650 份,回收有效率为 86.67%。
(四)数据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通过五点计分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
1、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比较分析
大学生创业动机指大学生创业者由于个体内在或外在的需要在创业之前所表现出来的目标或愿景,它驱动着个体的创业行为,并影响着创业行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动机中成就导向的均值为7.47,远远高于生活导向的均值11.32,他们创业以成就导向为主,与一般创业者持有一些相似特点。这与张美凤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他认为两者在创业动机上普遍持积极态度,并且创业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创业绩效。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能够客观的认识自主创业,并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其中以“创业是为了挑战自我,锻炼能力”、“创业是为了赚很多钱”作为自身创业动机的人数较多。同时,较少人赞同“创业是为了使自己当老板”,这可能与我国的“官本位”、“重工轻商”的传统有关,也说明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亟待提升。
2、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比较分析
美国学者Jimnons. J.A.认为,创业企业家创业时首先遭遇失败,之后他们在“做中学”,经历错误的学习方式的尝试,从而具备创业企业家的能力。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人际能力等。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较强的创业能力是学习能力(A=15.72)、应变能力(A=12.86)、合作能力(A=11.67),其次是创新能力(A=11.43)、领导能力(A=11.21),人际能力最差(A=10.74)。在各因素的频数分析中,大学生“利用书籍、网络获取创业信息”、“与创业者交流”的学习能力较高;同时大学生创业能力中“团队创业”、“别人认为我值得信赖”的得分较高;另外大学生“洞察市场变化”、“危机意识和应变能力”以及“灵活应对政府政策”的得分也非常高。
3、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的比较分析
人格被认为是每个人从自身中选出来的愿意公诸于众的一面。而后,人格又被引申出了包括气质、兴趣等的含义。特质指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是指大学生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并影响其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总和,同时借鉴西方研究中的“大五”人格结构,设置出包括责任性、相容性、开放性、外向性、情绪性在内的五大因子。
由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中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责任性(A=11.34)、相容性(A=10.39)、开放性(A=10.08)、外向性(A=8.92)、情绪性(A=6.08)。在各因素的频数分析中,大学生在选择“比较赞同”的选项上人数较多的是“勇于承受失败与挫折”、“做事情前有所准备”、“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有丰富的想象力”等。
4、大学生创业相关知识的比较分析
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知识”均值为6.34,得分较高,之后依次是实际操作3.25分,法律知识3.06分。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特点分析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通过“不同性别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t检验”得出,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各因素中,男生的领导能力(t=1.77)、责任性(t=1.91)、人际能力(t=2.13)、相容性(t=1.16)远远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情绪性(t=-0.40)、合作能力(t=-3.62)、应变能力(t=-2.82)、学习能力(t=-1.56)远远高于男生,而在创业动机、外向性、开放性等方面,两者的差异均不明显。
同时,大学创业者中男性有过创业经历的百分比为16.5%,高于女生中的13.3%的创业者人数;而且,通过进一步追问“未来是否有创业打算”时,数据显示男生有创业打算的人(76.7%)远远多于女生(58.7%)。
2、不同籍贯的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由“不同籍贯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F检验”得出,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p=0.02)、创业人格特质(p=0.02)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创业动机与创业相关知识上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同时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不同籍贯的大学生与创业能力各因子的差异性也有所不同,他们在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三者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性,而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这三面得分都比较高。另外,在创业人格特质的各因子中,他们在开放性和相容性表现出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这两方面得分也是最高的。
同时,通过对“大学生将来有无创业打算”的调查,表明60.7%的村镇学生未来有创业打算,远远高出39.3%的城市学生。
3、不同学历的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表13显示,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创业心理素质中的创业动机(p=0.004)、创业能力(p=0.002)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他们的创业人格特质以及创业相关知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性。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在学历程度上,专科生有创业打算的人数所占百分比相对于本科生来说较高;在年级差异上,二、三年级未来打算创业的人数占到61.9%,远远高于一年级和四年级的人数。这与 phan 在创业心理倾向模型中提到的正规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创业倾向的观点是相契合的。
三、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产生性别差异的原因
男女生在创业能力及创业人格特质中体现出的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与男女生所特有的性格差异有关,男生固有稳重、宽容等的特点。女性在交际方面也比男性戒备心理更强,而男性则比女性更加理智处世;第二,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有关,男生成人以后要慢慢担负起成家立业的责任,因此责任心远远高于女生;第三,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倾向于喜欢稳定安逸的生活,因此,有创业打算的人数远低于男生。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产生籍贯差别的原因
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两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可能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的不同。环境影响他们人格的形成,城市的大学生生活的环境相对比较开放,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的机会较多,接受先进文化的途径较多,从而在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开放性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优势。
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大学生会选择创业的人数远远高于城市的大学生人数。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他们选择创业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同时想改变家庭经济状况,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在学历上产生差异的原因
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与大专院校学生的学历在就业中面临的巨大压力有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他们希望自己能通过自主创业脱颖而出。
大学生创业集中在二、三年级的大学生之中,原因是大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处于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在探索自我理想的定位中充实自己;而大四的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对创业为自身职业生涯带来的风险性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更多的选择稳定的工作。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创业教育,激发创业动机
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教育应渗透在下列环节中:首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创业意识;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业动机;再次,营造鼓励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各种能力都是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形成的。高校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模拟赛或者实质性的创业政策,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比如组织户外拓展和校内企业沙盘模拟大赛、建立创业基地等。
(三)构建良好氛围,塑造创业人格
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对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生活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以及健康的心态;其次学校要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家庭和学校都要注意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人格培养方式。
(四)改善教育模式,形成创业知识体系
通过改善大学教育的模式,为大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而服务:第一,以创业计划竞赛为契机,开展创业教育;第二,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独立空间各种市场信息,同时向校外学生的创业创意,帮助学生吸引投资商;第三,设置相关课程加入创业教育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时椿,常建坤.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06.
[2] 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88-911.
[3] 李娟.贵阳市大学生创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
[4] 张美凤.关于大学生创业特征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53-54.
[5] Jimnons.J.A.Entrepreneurial Behavior[J].Glenview IL:Scott Forsman,1999:25-27.
[6] 理查德·格里格著.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88.
[7] 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的编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54.
[8] 李军红,蔡丹,王美艳.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5(9):13.
[9] 姚德明,彭晶.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9):77-80.
[10] 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39-243.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2-0087-03
The Research of Venipuncture Psychological Level of Quality Enhanced by QCC for Pediatric Nurse/CHEN Li-jun,ZHENG Wen-jua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12):87-89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promoting venipuncture psychological quality level for pediatric nurse.Method:From February 2015 to July 2015,75 pediatric outpatient childre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set up quality control circle group,the reasons of venipuncture failure events were analyzed,and used quality control circle to impro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of the nurse venipuncture.Result: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the once puncture success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implementati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Venipunctur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sychological quality level
First-author’s address:Kunming Children’s Hospital,Kunming 650228,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2.047
品管圈是由工作人员自发组成的小圈团体,工作人员均来自相近或相同工作场所,团体成员按照活动程序,共同探讨和研究工作现场中的文化、管理等问题,并予以解决[1]。医院儿科的服务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儿童,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操作的难度较大,容易出现穿刺失败的情况,经初步研究,发现多数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水平不高,给患儿穿刺时较紧张是穿刺失败的重要原因[2]。现对品管圈在提升儿科护士静脉穿刺心理素质水平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7月儿科门诊静脉穿刺失败事件的原因,并实施品管圈活动以改善护士心理素质,取得一定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7月儿科门诊接诊的患儿75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9岁,平均(5.23±2.17)岁;其中,药物中毒6例,过敏性紫癜8例,腹泻23例,喘息性肺炎38例。
1.2 方法
2015年2月召开第一次会议,品管圈团体成员应用头脑风暴方法,对护士一次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如何提升儿科护士静脉穿刺心理素质水平。圈员共同制定活动实施流程,分析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掌握改善措施的实施重点,并提出具体的对策,最终确认活动效果。
1.2.1 成立品管圈 科室护士中7名自愿入圈,并选定1名经验丰富且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资深护理人员为圈长,圈长负责整个品管圈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1.2.2 现状调查 品管圈组使用双盲调查表调查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共调查穿刺140次,结构比=(原因频次/25)×100%,详情见表1。
1.2.3 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中,护士穿刺失败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担心穿刺失败后续处理不力、操作前沟通不畅、担心家长态度和担心自身技术4个方面。
1.2.4 制定目标 提升儿科护士静脉穿刺心理素质水平。
1.2.5 对策制定与实施 圈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访谈护士,制定并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具有丰富经验的护士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授课,围绕临床案例传授静脉穿刺技巧,并现场指导护理人员正确地进行静脉穿刺操作,总结操作不足的地方,纠正护理人员的不当操作。制定静脉穿刺失败处理预案,由经验丰富的护士与经验较浅的护士搭班,促使经验较浅的护理人员学习,提高穿刺技巧。制定静脉穿刺前沟通脚本,改善儿科护理人员的沟通方式,规范护理人员沟通用语,并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进行考核。定期举办护士心理平衡和工作智慧讲座,全科护士均必须参与该活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品管圈活动改善对策实施后,调查2015年6-7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患儿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90.34%明显高于实施前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97,P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护理人员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品管圈活动主要由圈员利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分析近期护理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3]。圈员通过分析儿科护理人员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确定影响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这些具体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相关研究指出,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一切刺激均可能对穿刺成功率产生影响,而护理人员的思维状态、定势状态、意识状态、注意力等均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使护理人员中枢协调出现偏差,导致判断失误[4]。在临床上,患儿家属的态度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有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护理人员穿刺的成功率。患儿家属在护理人员行穿刺活动时,会以催促或不信任的语言给护理人员施加压力,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使得护理人员产生畏惧、紧张等不良心理,且害怕穿刺失败,这种心理素质极大地影响了穿刺成功率[5]。且护理人员害怕的程度越大,穿刺失败的几率越大。在本次研究中,担心家长态度这一因素在影响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中占有的比例为18.7%,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部分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水平不高,无法快速、准确地对患儿进行穿刺操作,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对自己的穿刺技术产生较大的怀疑,丧失穿刺成功的信心,进而影响了穿刺成功率[6]。本次研究中,部分护理人员对患儿行穿刺操作前,没有很好地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双方的交流不顺畅,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出现烦躁等负面情绪,且患儿配合穿刺的积极性不高,最终使得穿刺失败[7]。本次研究中,8.29%的护理人员担心穿刺失败后续处理不力,心理压力较大,无法正常地对穿刺深度和穿刺方向进行判断,进而导致穿刺失败。
品管圈活动实施过程中制定了改善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措施,主要包含加强护理人员对静脉穿刺技巧、沟通技巧学习以及如何克服紧张心理等内容。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和相关专业知识是决定穿刺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8]。本次品管圈活动中,主要针对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沟通技术和心理素质的措施主要有:护理部门定期举办护理专业知识课程,并由拥有丰富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护理人员进行讲解。护理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课程上,能够学习实践性较强的穿刺知识,且在讲师的指导下,护理人员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穿刺技术,进而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例如,护理人员完全掌握穿刺基本原则和技巧,且有计划地实施穿刺操作,不在同一穿刺位置反复穿刺,避免出现渗血、渗液而增加二次穿刺难度。护理人员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习相关的沟通技巧,学会如何安抚家长急切的心理,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语气、肢体语言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促使穿刺前沟通顺畅,增强护理人员穿刺成功的信心,进而降低穿刺失败率。
【关键词】舞蹈教学;心理素质;培养措施
【作者简介】张鹏(1981~),女,厦门歌舞剧院,研究方向:舞蹈创作表演研究
一、心理素质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舞者更好完成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是舞者在舞蹈表演中的核心,舞者往往能在训练过程中将舞蹈动作顺利的表演出来,而在实际演出过程中因为自身心理素质不够强大,而导致出现舞蹈动作的遗忘或者动作的不到位等情况,使得舞蹈不能很好的对观众展示,舞者自身的艺术水平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最主要的原因是舞者熟悉的同学和老师一般会在训练时陪伴着舞者,与之相反正式的舞台表演需要面对的是陌生的广大观众,如此心理素质差的舞者便不能很好适应,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不能沉着冷静面对。此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格外重要,舞者便能够准确无误的记住舞蹈动作,轻松面对观众,与之形成情感共鸣的氛围。
(二)增强舞者的自信力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自信决定了表演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拥有强大自信心的舞者能够更好的表现自己,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帮助舞蹈表演者做到这一点。一般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舞蹈表演者都会怀疑自己的水平,不够自信能够完成一整套舞蹈动作,害怕表演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然后在实际表演过程中真的会出现这种状况,明明是有很出色的水平却因为对自己的不相信导致了这种结果,实在不可取。相反拥有良好素质的舞蹈表演者往往肯定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可以完成目标。对于日常训练出现中的失败也能够坦然面对,一直怀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会总结失败原因,避免在下次表演中出现相同状况。由此见得要作为一名自信优秀的舞蹈表演家,拥有优良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舞者后期的自身发展。
(三)更好表达舞蹈中蕴含的情感
舞蹈表演者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需要将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情感自然的表现出来,但是心理素质差的舞蹈表演者即使在之前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也很难在现场表现出具有感情的舞蹈,而是生硬的肢体动作。观众很难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舞蹈表演者的艺术水准也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所以舞蹈表演者需要的不单是纯粹的舞蹈动作,更需要在平时训练中将情感因素很好的融入其中,此时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缓解紧张,才能将对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能到位的呈现出来。
二、培养舞者心理素质的措施
(一)加强练习基本功
一个个的舞蹈动作构成舞蹈表演,构成舞蹈表演的主要内容,所以舞蹈表演者加强练习基本功能为在现场更好的表现打好基础,这也是培养心理素质的措施之一。如果舞者的基本功没有打扎实,很容易在舞台上紧张,导致舞蹈动作失误。如此一来,舞蹈的动作的连贯性得不到保障,观众的观看体验也会得到影响,更不用说舞蹈表演者跟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互动。基本功的练习有助于提高舞者的表演艺术水准,只有日常加强基本功训练,将动作深深刻印在脑海中,才能在表演中轻松从容的完成舞蹈动作。舞者进行基本功训练的时候不能散漫懈怠,需要对基本功高度重视,只有日积月累的练习,辛苦汗水的付出才能换来台上一时的精彩光鲜。这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最好诠释。这样长期如此建立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强大的,舞者娴熟掌握舞蹈技能,也能更好的进行现场表演。
(二)创造表演情境
上文中提到很多舞者会在现场紧张焦虑,原因之一就是换了表演环境,一些熟悉的朋友同学没有陪伴在身边。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舞者在日常训练中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表演环境,以及去参加比赛在更大的舞台上锻炼自己,面对更多的观众不会退缩,获取更多的表演机会。这样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得到有效加强,在表演的时候能更加从容。此外如果舞者一直处于一成不变的训练环境,舞者容易思维固定,不能很好应对现场舞台。所以像校园、广场都可以作为舞者的训练场地,在这些环境中有过往的行人,他们可能成为观众,有利于提高舞者的心理素质,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现场反应能力,尽可能创建多种不同的表演情景,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的训练场所,对培养舞蹈表演者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加强自我心理调整
加强舞者的自我心理调整能力也不失为培养舞者心理素质的方法之一。这样可以缓解舞者在演出前的心理压力,减轻在表演时的焦虑情绪,能将自身的舞蹈水平正常的发挥出来。学会自我心理调整对于一些性格胆怯容易紧张的舞者很重要。由于每个舞者自身的生长环境的不同以及本身的性格所致,有的舞者自然散发出自信的气质,在人前表现自然,而有些在人前就莫名的紧张焦虑,以至于有很好的舞蹈专业素养,却在正式表演比赛中不能正常发挥出来,进而质疑自己更加失去信心。调整心理状态的方式有不少,舞者可以对自己催眠,反复提醒自己,我很好,这只是平常的一次训练等鼓励自己的话。
三、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舞者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亚于训练指导,为此舞者需要对基本功下更多功夫,适应更多表演情境,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日后的舞蹈表演中才能创造佳绩。
【参考文献】
[1]郭剑华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3)
关键词:中学生 篮球运动员 心理素质 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就是以运动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查阅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我国中学篮球运动的实际训练工作中,心理训练在中学篮球比赛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80年代以来,运动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旨在挖掘和发挥人的心理潜在能力,,当代篮球运动心理训练的方向应该是:为提高训练成效,应由注重克服训练时不利的心理障碍,转向事先积极创造有利的心理基础;为发展篮球运动水平,应由注重临场排除不利的心理因素,转向赛前主动创造良好竞技心态;为培养优秀篮球人才,应由注意暂时矫正不良的意志品质,转向长期主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广丰县广丰中学篮球运动员。
1.2主要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访问和阅读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观察:通过临场或从观看录象中观察运动员的表现.
访问:主要访问广丰县的几所中学的篮球教练员,听取他们对心理训练的具体看法和他们自己所带的篮球队员在比赛和训练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如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作者通过观察广丰县广丰中学初三年级100名篮球运动员,随机抽取了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均等的甲、乙两支球队进行了比赛。发现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甲队运动员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距。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甲队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在两分球或三分球还是总体比赛结果的得分均具有明显差异,根据对比,未进行心理素质的甲队在罚球命中率、篮板、抢断、犯规、失误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结果表明: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甲队进行比赛后,不管在技、战术方面还是心理素质方面明显弱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
2.2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训练和比赛中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分析
2.2.1学生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
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甲队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却表现这样的状态:赛前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在比赛中紧张.拘谨.缺乏参加比赛的渴望以及争取比赛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2.2.2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
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在训练和比赛中的都能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状态。例如:在训练与比赛中队员们都非常有自信心,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我控制和适应,并学会运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来调节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乙队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2.2.3原因分析
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方面的因素。
2.2.3.1主观方面的因素。(1)自信心因素;(2)适应能力因素;(3)情绪因素。
2.2.3.2客观因素。(1)比赛的客观条件;(2)运动员的自身身体素质。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的身体素质则是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四种,每一种素质都有其各自的心理特点。
(3)集体配合因素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队友间默契、流畅的配合,必定会增强队员的自信心和队友间的信任感,使运动员在场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由此可见,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与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训练和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心理素质的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正常发挥。
3、心理素质训练在中学生篮球比赛中的意义
通过心理素质训练,使队员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品质得到良好的发展,学会具体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手段,提高控制能力。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篮球运动员竞赛日益激烈频繁、赛程大、赛次多、竞赛规则的修改,赛场观众的倾向性与外界各种评价等大大加重了运动员的身心负担,只有提高心理稳定性,才能消除各种干扰。
(2).篮球运动员队伍的年轻化,知识经验不足,自心发展不成熟,心理不稳定,运动实践缺乏都妨碍战术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培养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勇敢顽强、果断镇静和夺取胜利的意志能力。
4、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由于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心理素质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客观事物的影响。因此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以下几个方法,即注意力集中训练、意志训练、心理调整训练方法等。
注意力训练,就是使运动员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的目标,不受任何干扰外来刺激、影响和内心杂念干扰。
意志训练就是在运动训练中有目的的培养和发展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在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是在较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和激烈紧张的竞赛条件下进行的。
心理调整训练方法是运动员经过努力训练即可达到的。
参考文献:
[1]崔丽莹.心理素质教育论[M].1版.广东出版社
[2]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朋辈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素质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1]。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寻求外部帮助的一种重要方式。朋辈心理咨询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具有乐于助人的愿望,更要善于理解他人和与人沟通等。因此,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心理素质是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2]。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十年来在高校逐渐兴起的一种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辅助教育形式。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有效的[3]。因此,我们选择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心理素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30名会员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11人,女生19名;大一学生14人,大二学生10人,大三学生6人;文科学生23人,理科学生17人;平均年龄19.65±2.38岁。本次团体培训对象均为身体健康、自愿参加团体活动,并有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心理障碍的大学生。
1.2方法团体活动方案的内容是根据参加培训大学生的心理测验结果及朋辈心理咨询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遵循研究假设设计出来的,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方面。整个活动共8次,每2周1次。每次2小时。
整个团体辅导共分4个阶段。第1阶段:相识及形成团体;第2阶段:自我探索阶段;第3阶段:行为训练;第4阶段:评估与结束,通过测试工具评估活动效果。活动单元分别为:①知你知我(相互认识,并制定团体规范)。②同舟共济(培养团体意识,鼓励相互信任)。③我是谁(认清自我,增强自我意识)。④学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⑤做情绪的主人(了解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整方法)。⑥面对挫折(了解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勇敢面对挫折)。⑦我们是朋友(用头脑风暴技术学会互相帮助)。⑧笑迎明天(结束团体)。团体活动包括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等。最后以分享感受结束活动。每次活动布置作业,要求学员写出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1.3测量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个人评价问卷(PEI)及自编主观自评量表。其中主观自评量表是用来了解成员参加团体活动前后主观感受的变化。共10项,分别为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接纳自己、信赖他人、相信自己、关心他人、乐于交友、与人沟通、有责任感、控制情绪等。每个项目计分尺度在5~+5之间,以刚参加团体活动时为0,让学员在团体活动结束时对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价。
1.4统计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的t检验。由Microsoft Excel 1997统计软件分析。
2结果
2.1团体活动前后SCL-90各因子得分及PEI分比较由表1可见,活动后团体成员的症状自评结果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活动前有所改变,其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5个因子较活动前的差异有显著性。活动后3个月追踪测查结果显示,总分及各因子分较活动前均有进一步改善,其中有7个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团体辅导不仅具有短期效果,还具有一定的长期效应。小组成员在团体活动前后的个人评价有所提高,并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通过参加团体活动,他们提高了自我认识,增强了自信心。
2.2团体活动前后16PF各因子均值比较从表2可见,实验后团体成员在乐群性、怀疑性、忧虑性、自律性和紧张性5个人格因素方面均有显著性改变,提示团体成员更加外向,愿意参加群体活动,学会了理解和信赖他人,更有自信和自控能力等。
2.3团体活动前后主观量表测查结果表3显示,团体成员在参加活动后主观评价自己在10个方面都有进步,说明团体成员从内心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他们除了更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外,还更加信赖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同时也愿意与人沟通和交流,有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些变化正是团体辅导活动的预期目标,说明本次团体活动设计较符合团体成员的需求。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心理素质是有效的。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将对团体的信任感扩展到对周围人的信任,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学会理解他人、信赖他人等都是有效的。究其原因,团体活动给每个成员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积极体验,在小组活动和讨合中,学生能体验到有一个真诚、温暖、尊重的交流环境,他们能够在交流中释放情绪,表现出真实的自我;通过学习和观察,学员们对自我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观念及行为上都有所改变,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提高;小组活动给学员提供了一个了解人际关系、学习人际交往的实践场所,每个学员都表示不仅乐于交友,更学会了如何交往和与人沟通的技巧,对今后的人际交往更有信心了,因为他们更能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信赖他人。
4参考文献
[1]肖沛雄,陈国海,许国彬.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350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3]樊富珉,王冰.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实验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76-83
关键词 射击训练 运动员 心理素质 体育
一、前言
在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教练常常关心的是运动员自身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以及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有无缺陷或提高,而对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却极少关心。公安大学警训部副教授章小辉等对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训练中致伤因素很多,但从运动主体而言,心理因素是致伤的最关键因素。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张少波在分析其培养过的陈旭、王鑫宇、孙杨、王孝磊等运动员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时,指出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和思想素质训练是获胜的关键。广西射击射箭运动发展中心的韦飞智教练对射击运动员的竞赛情绪与调控方法进行研究后,指出心理情绪对运动能力的发挥和成绩的取得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在训练中往往体现出急于求成、缺乏耐性、焦躁不安、害怕困难等现象,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训练,不但不能保证姿势和动作的准确性、操作程序的严密性,还容易在训练中由于思想意识不集中而造成运动损伤。因此,在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应将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列为关键训练项目。
二、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心理状态不稳定原因分析
(一)运动员自身因素
由运动员自身造成的心理状态不稳定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是身体素质,研究表明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往往表现更加积极、主动以及自信,因此对所受动作和技能掌握迅速。相反,身体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容易造成挫败感,对训练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运动员性格也是造成心理状态不稳定原因之一,性格内向的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偏于意志坚定型,对动作要领理解掌握能力强。而性格外向型的运动员表现活泼、敏感,易于表达心中不满,导致对抗情绪产生。
(二)教练教学因素
研究表明,教练所具备的素养、气质、情绪等,对所训运动员的影响不可忽视。训练中,运动员往往会根据教练的言行举止、精神状态、面部表情等判断自身训练的水平和状态,一个思想积极、举止得体、精神饱满的教练会给运动员极大地鼓励,提高整个团队士气,从而带动运动员进入训练状态。
(三)训练方面因素
在训练方面,训练内容、训练方法等同样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稳定。首先,在训练内容上,受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的影响,运动员对不同科目有不同的接受度。训练中,运动员遇到熟悉或擅长的科目往往表现积极主动,乐于接受。对于不擅长或不喜欢的科目往往体现畏难情绪。其次,教练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影响,教练讲解和动作示范是否清晰、准确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学习兴趣和心态。
三、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心理素质的提升方法研究
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升就是让其大脑通过特殊训练后,提高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对思维过程和内脏器官的调节支配作用,促进运动员的生理机能调控,使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能在训练和比赛中发挥出理想水平。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实验,发现以下四种心理素质提升方法在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比较有效。
(一)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稳定情绪,增强信心的方法。通过多次重复口诀、词句等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稳定自己的情绪。通过心理暗示,运动员会很快放松下来,身体姿势更加协调,呼吸气息更加平和,能更好发挥出应有水平。
(二)凝神敛气法
凝神敛气法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让其免受各种内外界条件的干扰。专心一致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训练或比赛中,集中精力去思考动作的规范性、操作的准确性、时机的把握等让其达到忘我的地步,这也是运动员比赛的最佳境界。
(三)心理承受法
心里承受法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许多高强度的训练,让运动员具备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唯一可以通过外界力量改善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心理承受法在实践中常用的为提高训练难度和技术要求,让运动员在训练中受到比比赛更严酷的挑战,使其在赛场上能收放自如,意志坚定,排除干扰,稳定发挥。
(四)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是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技能和经验,还能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通过无数次的模拟训练,让运动员达到身经百战,见怪不怪,熟能生巧的境界。
四、结论
本文在分析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运动员心理素质重要性以及心态不稳定原因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四种提高青少年业余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方法。其中影响运动员的心态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运动员自身因素;(二)教练教学因素;(三)训练方面因素。
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心理素质的提升四种主要方法为:(一)自我暗示法;(二)凝神敛气法;(三)心理承受法;(四)模拟训练法。
参考文献:
[1] 章小辉,许金锋.警体运动损伤致伤心理因素[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1.
[2] 张少波.浅谈业余射击训练中思想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J].运动训练学.2012.2.1.
【关键词】中高考心理素质挫折乐观
俗语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魅力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能使所教学生的终生收益。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取得优异的学科成绩,更能够带领学生在人生的路上披荆斩棘,跨过人生路上的种种坎坷。2014年中高考结束了,几家欢喜几家忧。有金榜题名者,更有名落孙山者。金榜题名的学生可以趾高气昂,可以谈笑风生,可以欢欢喜喜准备自己的大学生活。但是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些名落孙山的学生,实际上,这些老师眼中的“差生”,家长心里的“失败者”,他们更应该得到关怀,更应该得到社会的鼓励。但是,现实中的他们却是这样的:
2013年6月22日,四川崇州第二次高考的女孩杨媛看完成绩的短信后,自杀身亡。23日,就读于内江市第三中学的“强强”背着书包抱着一箱纸鹤,从该校一栋教学楼的4楼跳下,后经抢救无效死亡。2014年6月12日,合肥市铁静苑小区一名考生从27楼跳下,当场身亡。24日,“我跳楼自杀了”,给父亲发完这条6个字的短信,19岁的洋洋(化名)从自家15楼上纵身跳下。一条条鲜活生命的结束引起了国人沉重的思考,有的人谴责高考,因为“一考定终身”,有的人责怪当前的教育模式,因为“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其实,这些都是客观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我们学生的心理素质变得脆弱了,承受不了过大的外界压力。事实上,这些惨痛的教育最应该引起我们中学教师的思考,如何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外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挫折来临之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有关专家认为: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的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等。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比较敏感的阶段,他们心理素质的优劣直接奠定了其人生的轨迹。作为中学生的老师,我们要看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健全学生的品质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健全品质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强弱,与其智商与情商是密切相关的。高智商与高情商是学生健全品质的表现,但实际上有不少的中学生是高分低能,低能的主要表现是高智商低情商(情商,简称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由此可见,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有利于健全学生品质的。
(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作为在学校和家庭里加倍呵护的主体,其成长获得了社会众多的关注。作为教师,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能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微笑面对,从容不迫,敢于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直面人生的低谷,这样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
(三)有利于加深师生关系
老师作为学生的“传道授惑解业者”,除了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知识之外,能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让学生感受到严师外的温暖,师生共建和谐课堂,使得课堂内外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是有利于加深师生关系的。
二、如何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学会控制不良情绪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情绪和感情不够稳定。很多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例如一道题解不出来就生闷气或者发脾气,甚至高考后的学生因考试不理想而匆匆结束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控制自身情绪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呢?首先要正视现实。让学生学会接受并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由于人并非每时每刻都处于正面的情绪之中,偶然有一些负面的情绪也是非常正常的。其次,找到负面情绪的来源。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负面情绪,侧重分析自己主观方面的原因,避免下次再在这个地方产生负面情绪。最后,想出解决方法。心理学上认为,负面情绪的消失因人而异,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消除负面情绪的方式,如与他人沟通得到理解,或者听音乐、散步等活动来转移精力,缓解情绪。
(二)适当的挫折教育
有人说,人生就像心电图,如果一帆风顺的话人也就挂了。所以,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特别是中学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更要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考验。在即将面临的心理考验――中高考面前,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强,抗打击,经得起挫折,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经不住挫折考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我们中学老师在开学时就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挫折教育,避免中高考时发生悲剧。
(三)适当的乐观教育
与负面情绪相对立的是正面情绪,正面情绪的主要表现是乐观。乐观就是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现实世界。美国心理学教授马丁认为:乐观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学老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之外,还应该对学生有适当的乐观教育。首先,我们通过肯定学生的一点点进步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转换角度看问题,例如,题做错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有盲点,现在做错总比高考时做错要好。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幽默感,用轻松的心情看待外在的环境压力,微笑面对生活。逐渐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人生,感受自信积极、乐观向上所带来的成长魅力。
关键词:自行车;运动员;基础训练
1.相关定义解析
1.1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包括五方面:速度素质,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慢的一种能力;力量素质,是身体某些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和抵抗疲劳的能力;灵敏素质:是指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柔韧素质,指人体活动时各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和伸展度。
1.2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运动员心理训练是随着现代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运动员在紧张的比赛和训练中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争取在比赛中长时间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个别心理训练两种。
2.自行车基础训练的作用
2.1正确的骑行技术动作
自行车运动要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首先要掌握正确的骑行技术动作,正确的骑行动作可以帮助运动员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保证运动员的力量和运动技术得到充分的发挥。正确的自行车骑行技术动作为:运动员上体前倾,双臂自然弯曲,在骑行的过程中要适当降低运动员的身体重心,运动员双手有力握把,臀稳坐车座,在骑行的过程中保持人和车子成流线型。
2.2自行车运动的力量训练的作用
2.2.1耐力训练
耐力指人对紧张体力活动的耐久能力。具体的来讲:耐力是衡量一个人长期的做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动作能坚持的持久多久的一个指标,一般可以从身体素质和意志方面来讲的。耐力训练对于自行车运动员来说,耐力训练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着直观重要的作用。
2.2.2速度力量训练
速度力量是指运动员在运动时运动员肌肉收缩的力量与收缩速度向结合的一种综合力量。速度力量对于自行车运动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自行车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自行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2.2.3爆发力训练
爆发力是指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全身或局部肌肉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对于自行车运动员来讲爆发力在所有的力量结构中不占最主要的作用,但爆发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整体的速度力量水平。
2.3自行车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的作用
2.3.1心理素质训练定义
“心理素质训练”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本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运动员更好的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心理素质训练是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
2.3.2心理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的影响
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证运动员在正常甚至超长发挥自己运动水平;而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将对比赛成绩产生不良的影响。心理素质差对运动员的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2.3.2.1对生理状态的影响
在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心理素质差容易产生过度紧张,影响其运动成绩,通常表现为:呼吸急促,手心出汗,心率加快、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等。
2.3.2.2对技术动作发挥的影响
心理素质差会影响运动员正常技术动作的发挥,当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如对手时,在比赛中就容易产生技术变形,丧失获胜信心,从而最终放弃比赛;当遇到实力不如自己的对手时,就容易差生轻敌的心态,在比赛中往往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比赛等情况,并最终影响比赛成绩;当与对手实力相当时,由于意志力不够坚定,不能打持久战,特别在重要比赛中涉及到关键分和制胜点时,求胜心切,结果久战不赢,丧失斗志,输掉比赛。
2.3.2.3对情绪的影响
比赛时运动员由于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易造成情绪波动,影响比赛中技战术的发挥。如比赛中观众的倾向性呼声,裁判误判、错判,对方运动员有意识犯规或者突然改变战术以及对场地灯光不适应等都会对运动员的情绪造成影响。对此,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便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即不冷静、脾气暴躁,严重时还会与裁判争执等。
2.3.3比赛各阶段的心理素质训练
2.3.3.1赛前心理训练
一般情况下,如果思想、身体、技术和战术准备充分,知己知彼,认识统一,运动员在赛前的体力、技术和战术等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能变化的是以情绪变化为主的不同心理状态。而造成赛前不同心理状态的原因主要有对竞赛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和对成功的渴望与失败的恐惧。
2.3.3.2赛中心理训练
赛中心理状态:自行车比赛不仅要比智慧、比谋略、比体力、比技术和战术,而且还要进行心理上的较量。比赛不同于训练,除了要承受更强的身体负荷外,还要承受更强的心理负荷。赛中的心理状态一般有理想的、不良的和恐惧的。而赛中的心理战术是指根据比赛中的实际情况施加心理影响的策略,其目的是使本方在比赛的拼争中获得主动与优势,直至最后的胜利。
2.3.3.3赛后心理训练
竞赛结束后,运动员不仅会感到身体疲劳,而且也会体会到心理疲劳。因此,作为教练员在赛后要重视心理恢复。赛后心理调整的主要作用在于及时解决和消除直接影响下次比赛以及运动员整个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随着现代自行车竞赛的日趋激烈,胜负的决定因素,运动员情绪也变化万千,因此心理素质训练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影响比赛的结果,而且反映着教练员的智慧才干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吉.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研讨[J].少年体育训练.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