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管理会计的认知

管理会计的认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8 10:18: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会计的认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管理会计的认知

第1篇

1.信息时代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会计人员个人素质提高,进而为企业赢得更多经济收益,企业内部相关管理者,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通过完善管理内容,优化管理手段,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也进一步满足企业当前的发展需求,迎合信息化时代市场对企业发展的要求。

2.新会计准则下有助于信息技术创新

科技的腾飞,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同时,企业面临更多挑战,加大了企业经济风险,为此,新会计准则下,财务人员应该以自身的能力提高为基础,重点分析自身在财会管理过程中的不足,积极去学习与提高,进一步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动力和支持。此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也需要不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迎合新会计准则的各项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强化意识,从而不断促进企业财务实力提升。

二、加强会计个人素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Y源配置缺乏合理性会影响个人素质提高

从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市场经济背景下,资源配置对财务管理的稳定实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不同地区、行业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采用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有所差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资源配置方式大致相同,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这大大削弱了财务管理的效果和力度,不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

2.财务信息披露准则不够完整会影响个人素质提高

现阶段,企业渐渐朝着信息化时展,电子商务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且一般商贸和电子商务间存在一定差距,通它可于两个没有联系的主体之间进行交易,待交易完成以后,二者间关系就消失。经此种交易模式,不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尽管为人们间的交易创造更多便利,而也对之后进行财务管理带来相应的挑战。

3.内部控制不够严格会影响个人素质提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发展范围也慢慢扩大,这就造成企业在实施很多经济项目的过层中,常常会出现资金短缺方面的问题。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所设置的内部控制准则财务管理人员并未严格遵守,使其在实施期间,未得到较好地控制,从而使财务管理作用未得到较好地发挥,不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最终影响企业的市场发展。

三、加强会计个人素质对企业财会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企业财会管理的工作效率

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是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良好开展的重要保证,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公平、公开开展的重要品质,这两种素质是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根本保证,缺一不可。会计的工作具有复杂性、繁琐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及对市场形势的分析能力,提高财会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会计从业人员在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中起到协调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会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加强个人素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不断完善自身,才能保证企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顺兴时代潮流的发展,与时俱进,减少财会管理工作中的失误,对企业资金的动态进行全面及时的掌握,并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减少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支出,推动企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3.有利于保证企业财会管理决策的合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带来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各行业间的竞争,在这种形式下,就要求财会管理工作者要提高对资金风险的预判能力,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会计从业人员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对企业的运行的各个环节都有全面了解。企业的管理者通过财会管理的数据分析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经济对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对于生产管理存在的弊端及时改善,保证企业财会管理决策的合理化。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推动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才能使企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作为一名会计人员,要时刻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跟上未来会计行业的发展脚步。会计人员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的提高,能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企业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我国今后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重点。

第2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转型

一、引言

2014年财政部文件《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力争在5到10年之内我国管理会计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管理会计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会计,它通过加工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业务资料等相关数据,向内部管理者提供有助于经营决策的信息,从而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最优状态。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逐渐突显。能否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的作用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中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此外,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财务工作开始向经济业务具体事项的源头延伸,财务核算已不再是主要职能,以预算、规划、分析、管理、绩效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职能日益变得重要起来,财务人员面临转型问题。在以上背景下,进行管理会计职能下财务人员转型的研究无论是在企业发展层次还是在国家政策层面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财务人员转型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相对滞缓,无法为财务人员转型提供理论基础

一项改革的实行,改革者必须要了解改革的目标、内容和预期效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推动财务人员转型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实现管理会计职能下财务人员转型,必须首先要对管理会计形成正确清晰地理论认识,才可能设定可行适当的转型的目标、内容,确保推动转型的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并取得效果。回顾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引进管理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的最早出的美国相比,足足晚了60年。且在近三十年间,由于社会各界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不高,进行管理会计研究的人员远远小于财务会计且获得的研究资源极其有限,国内学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的研究成果的介绍,没有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这使得管理会计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现实经济的需求,也使得管理会计职能下财务人员转型缺乏清晰地理论指导。

(二)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职业准入资格体系不完善,不利于财会人员的转型

技术性强的行业为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供保证往往设立职业准入考试。比如,对于会计行业来说,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等。然而,现阶段并没有专门这对管理会计设计的资格考试,管理会计往往依托着财务会计的准入标准,这极其不利于财务会计人员向管理会计职能的转型。建立既具可以考察专业技能,又着重考察胜任能力的管理会计从业人员准入资格体系具有十分的迫切性。

(三)管理会计的教育供给不足,财务人员寻求培训的渠道匮乏

管理会计的教育供给不足,财务人员寻求培训的渠道匮乏首先体现在高等院校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从目前情况看,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管理会计虽然是会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但是很少有将管理会计专门作为一门专业对学生进行培养。

(四)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会计绩效考核体系,财务人员在管理会计职能下的转型缺乏具体引导

财务人员在管理会计职能下的顺利转型并不单单是财务人员自己的事,企业高管的重视、内部职业规划的建设以及企业推崇的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等企业大环境都会对转型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很少有企业具有完善的管理会计绩效考核体系,实现财务人员管理会计职能下的转型,虽然成为企业的普遍呼声,但却缺乏具体可行的考核目标。转型完成与否,完成的怎么样无从把握,极大的阻碍了转型的进度。

三、推动财务人员转型的现实思路

(一)加大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科研投入,为财务人员转型提供理论支持

要想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必须提高全社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显现,绝大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作用。首先,国家要加大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科研投入,发动高校的学者和专家积极引进管理会计的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形成中国化的管理会计体系,尝试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在管理会计实际操作第一线的实践优势,积极推动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系统的创新,探索适合本企业的,更有效的管理会计运行模式和信息系统。

(二)建立注重职业胜任能力的管理会计准入资格体系,推动财会人员的转型

管理会计准入资格体系必须同时涵盖对专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的考核,对于专业技能方面可以将现有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准入体系作为依托,补充管理会计人员从业的专业知识,构建更适于管理会计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而对于需要着重强调的职业胜任能力的考核指标的构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AICPA)特别考虑了管理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制定了相关规定并提出了三种胜任能力。第一种是功能性胜任能力,具体包括建立决策模型,进行风险分析、计量、和报告的能力。第二种是个人胜任能力,包括职业风度、决策制定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领导、协作、沟通的能力。第三种是广阔的商业视野,具体涵盖了战略思维、批判性思维、行业、部门以及国际视野。

(三)增加管理会计相关教育和培训的供给,推动管理会计职能下财务人员转型

增加管理会计相关教育和培训的供给,首先要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加强建设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加强对管理会计专业的方向建设,加大对会计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争取培养一大批专业技能和胜任能力俱佳的管理会计人才,从而通过优秀人才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整个财务人员群体向管理会计职能的转型。此外,加强高校以及社会培训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性的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这样,既有利于高校获得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又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降低企业培训成本的同时为财务人员转型培训提供宝贵的机会。

(四)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绩效考核体系,引导财务人员在管理会计职能下的转型

企业要加快财务人员在管理会计职能下的转型,就必须积极引导这一转型过程,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绩效考核体系。企业可以根据管理会计的职能内容,并结合本企业情况,挑选对于本企业发展重要的几种能力,量化为相关指标。在与员工协商确定每年的目标及发展计划时引入这些指标,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基准体系,从而引导财务人员在管理会计职能下的转型。举例来说,管理会计职能[s1]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因而,企业可以将专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细分为具体的指标,比如建立决策模型的能力,进行风险分析、计量、和报告的能力;职业风度、决策制定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领导、协作、沟通的能力等指标,并给予各指标适当的权重,得出综合指标后,纳入年终考核体系。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14年,财政部文件《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更是将管理会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作为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重中之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看,实现管理会计职能下财务人员转型主要存在着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相对滞缓、管理会计人才的职业准入资格体系不完善、管理会计的教育供给不足,财务人员寻求培训的渠道匮乏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利于推动管理会计职能下财务人员转型,无论是对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是对国家经济的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屈亚慧 单位:成都蜀锦织绣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Z].2014.

第3篇

人力资源会计,就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加以评估后,然后把它当作资产在财务报表上表示的一种会计处理程序。作为人力资源会计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运用对企业及各类组织来开发自己的人力资源,根据其所花费的成本来进行计量。当然,还需要对自己雇佣的员工进行计量,来反映员工对组织的经济价值。所以运用人力资源会计来计量成本数是会计上的一种程序和方法。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和研究可以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使用者提供正确的信息帮助决策,以此来充分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向政府主要管理部门和相关利害人提供有关企业履职信息放映其社会责任。

二、研究意义

1、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对于如何提供人力资源的获得、开发、配置、维持、运用、评估、报偿等一系列内控资金数据,便于企业经营者能第一时间了解本企业在人力资源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的实际效益。

2、对于广大资金投资者来说,人力资源成本让他们能真正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来了解人力资源项目,了解一个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真实的经营效益和状况。

3、对于整个社会会计来说,人力资源会计能了解社会资源分配问题,真正掌握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以及运用状况。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在人力资源会计研究领域中,最具有学术权威的是弗兰霍尔茨。弗兰霍尔茨认为一个人任职在某个企业是自身状况决定的,当然也具本文由收集整理有偶然性在里面,真正外界对其的影响不是很大,对于整个组织来讲需要通过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体现自身的价值,对于随即过程如何提供优质服务和为了报尝怎么样创造组织价值,这样的过程被称为有尝报偿的随机过程。赫曼森却一直认为由于人力资产素质上的不同,不同企业之间的水平差异直接影响其盈利水平,与此同时需要我们调整成本,如何运用效率来调整系数十分重要,职工的未来工资报酬根据企业定价标准来调整。”

布鲁梅特、弗兰霍尔茨和派尔等人(1968)认为人力资源可以计量,并介绍了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列弗和舒瓦茨(1971)认为如何通过预定的服务期限对运用贴现率来反映企业的利润贡献率。pouran(1981)认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可以影响财务分析师的决策,应在各期的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与此同时,众多国外专家学者对于运用人力资源会计以及其计量方法的探讨。不同的方法带来的思维方式对我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潘序伦(1980)提出,目前我国最迫切需要开展的就是人才会计研究,如何确定计量标准,在讲成本的基础上也要讲效益。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已经从国外介绍转为系统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大致可分为:

1、对人力资源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裴玉(2001)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核算、计量、报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建立是内部管理、国家宏观调控及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需要。葛小羽(2004)从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障碍、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若干设想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应该综合运用多种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与模式、加快付诸实践步伐和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创建宽松的社会环境。

苏晖(2004)着重于人力资源会计应用方面,提出完善用人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明确劳动者权益。

2、对人力资源会计现存问题与难点所做的研究:

刘良惠(2003)提出只有人力资源产权界定清晰,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和计量,才能对人力资源权益组织会计核算,人力资源产权所有者才能参与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

程淑荣(2003)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人力资源会计需要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观念的更新、机制的引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第4篇

[关键词]责任会计;作业;作业管理

传统责任会计制度在改善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方面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企业所处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该项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此,企业应积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责任会计制度进行改进,使该项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本文在分析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特点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就作业管理对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谈一点看法。

一、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的责任会计制度。这种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稳定,市场竞争不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二是企业生产一般追求规模经济,生产改进分阶段进行,并且允许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三是企业一般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订价方法,对顾客偏好的关注甚少。四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按职能权限划分,具有层次性、等级性。

与上述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有以下特征:一是按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划分责任中心。我国的一般做法是分级归口管理,即横向按设计、计划、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划分责任中心,纵向按分厂、车间、班组和个人划分责任中心,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二是主要采用价值指标作为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如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等。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三是通过对各责任中心可控指标的实际值和预算值的比较考核业绩,并区分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作为奖惩的依据。四是把责任分解到各个责任中心,每个责任中心再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和传统责任会计存在的缺陷

随着经济的,企业所处的生产经营环境在发生变化。在当今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下,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必须正视需求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提高灵活反应能力,改变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生产出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高质量产品。二是企业需要采取满足顾客需要的营销策略。企业要不断创新,不能再以成本为基础计价,而需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订价模式,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按职能设置部门,向强调顾客、销售渠道和产品的组织形式转变。

面对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传统责任会计那种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以较单一且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做法,显然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首先,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不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生存。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以稳定的标准考核企业业绩,显然不能促使企业各部门向更高水平发展。再次,顾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对产品质量、产品交货期、产品售后服务的要求等,以单一指标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显然不够。

面对种种挑战,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满足环境所需,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此,企业管理思想应进行重大变革,以形成新的企业观,使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新的企业观是把企业看作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样一个企业就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作业链,亦即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从顾客那里收回转移给他们的价值,形成企业的收入。收入补偿完各有关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价值之和后的余额,形成企业的利润。在这种观念下,企业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便于索本求源,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同时努力提高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在满足顾客所需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利润,这样就形成了作业管理。企业将其责任会计制度建立于企业管理基础之上,就形成了新型的责任会计制度。

三、作业管理对传统责任会计的改进

当企业实行作业管理之后,其责任会计制度便相应实现了多方面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其一,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跨跃厂组织机构界限,克服了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也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在现代生产经营环境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而改进和创新的基本单位是由相互联系的作业组成的。组成过程的作业是联系投入与产出的桥梁,资源通过作业形成产出的价值。因此,以相互联系同质的作业组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便于责任的划分和业绩的考核。

其二,以动态的业绩考核指标代替传统相对稳定的业绩考核指标。业绩考核指标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且以过程为导向,与过程的效率和产出相关。另外,为了激励企业不断增加顾客的价值,该指标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现实情况下尚达不到的目标。

其三,以多样化的指标补充传统较为单一的价值指标。虽然成本仍是一个重要考核因素,但在经营环境下,时间、质量、效率等同样对顾客有价值,所以不仅像成本一类的价值指标,而且更多的非价值指标,如交货期、生产周期、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等同样成为考核业绩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四,以更复杂的奖励制度激励职工提高效率。虽然引入作业管理后,奖励方式和传统责任制度相差不大,但在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下,奖励制度比过去更为复杂。由于强调过程改进,而过程的改进是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以群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比以个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更为合适。

四、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

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责任会计控制要素来。制定责任会计控制要素的核心是划分责任中心,建立业绩考核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和奖励。对于控制要素的前两项,笔者认为,作业管理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分析作业,寻找成本动因,划分责任中心(作业中心),进而建立考核指标。在后两项的应用主要是出具评价报告。

其一,分析作业。分析作业是作业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对一所进行的作业辨认、描述和评价的过程。该过程需分析企业进行了多少作业,有多少人参与了该项作业,作业耗费了多少时间和资源,并评价作业对企业的价值,分辨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分析作业首先要确认作业。因为只有确认了作业,才能据此寻找成本动因,划分作业中心进行业绩考核。笔者认为,确认作业应遵循“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的原则,即先粗线地描述出企业大体的作业情况,然后再分层次、分步骤地细分。这里要把握作业细分度,不可过粗,也不可过细。过粗不能提供管理所需信息,过细则工作量太大,导致管理成本过高,企业整体效率。

现以一制造企业为例,说明作业的确认。首先,把该企业的工作分为5大类过程(若干作业的集合体),即厂部维持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产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和顾客维持过程。其次,把各过程分别细分为若干个子过程。厂部维持过程可细分为人事管理、会计记录、财务计划以及咨询等子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可细分为开发、广告促销、方案论证、订单处理和人员培训等子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可细分为设计研究、产品计划、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调试等子过程。生产过程可细分为预测、采购、生产、安装、维护等子过程。顾客维持过程可细分为包装、销售、顾客培训、技术指导及维修服务等子过程。再次,在各子过程基础上,再细分为若干更低层次的子过程。如生产过程中的采购子过程可再细分为购买材料、存储材料和质量检验等更细的子过程。最后,把更低层次的子过程细分为若干作业。如上述存储材料这一低层次的子过程可细分为收料、运料到仓库、存料、发料等作业。

其二,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管理作业必须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业成本的发生,以便有针对性地减少不增值作业,合理安排作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同样,寻找到作业成本动因,有助于企业合理确定作业考核指标,更好地明确责任归属。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时应注意,对于一项作业成本而言,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应在其中找到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作为该项作业成本的原因。例如,设备调试费的发生原因可能与产品的批量大小、设备的新旧程度、调试的次数有关系,但调试费用的大小则主要由调试次数的多少来决定,所以应选调试次数作为调试费这一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第5篇

事务所接受指定担任管理人后,应根据法院送达的决定书,成立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项目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并依据破产案件的复杂程度选派项目组组成人员。

选派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管理人工作人员,是事务所尽责履职的保证。按照管理人需要履行的职责要求,管理人参与企业破产案件甲理,涉及到会计、甲计、资产评估、诉讼、仲裁、拍卖、财产管理、方案制定和营业等多方面事务。因此,事务所接受指定后,应根据破产案件的实际情况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必要时可通过聘请本专业的其他社会中介机构或者人员协助履行管理人职责,也可以聘任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重整期间的营业事务。

二、完整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

在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时,事务所应根据《破产法》第31条的规定,要求债务人移交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最少一年内的账簿,并对移交的账册、会计凭证、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资料进行核对,登记造表,办理交接手续。同时,应注意向债务人收集已经向法院提交的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有关财务会计报告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收集资产的抵押、担保合同、贷款合同、抵押、担保物清单;根据债务人移交的资产明细账,与债务人的有关人员一起核查实物资产实存数量,确认资产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核对债务、债权清册余额与接管的账面余额是否一致;设定抵押、担保的资产实存数量与抵押、担保物清单是否一致。对已接管的债务人的财产、账簿等资料,应由管理人聘用的工作人员与债务人的有关人员一起负责管理、保管,并明确相关的管理办法。

接管债务人财产后,事务所还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债务人的企业经营现状、技术人员构成情况、严品生产的技术情况、设备完好情况、市场适销情况以及销售的盈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

三、全面调查债务人财产状况,制作财产状况报告

事务所接管债务人财产、账簿、文书等资料后,应对债务人的财产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尽快制作财产状况报告,为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准备资料。

一方面,要按《破产法》第31条、第32条、第33条等有关规定,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债务人破产申请裁定日的财务状况和破产申请裁定日前至少一年内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或审核,检查债务人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有无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或放弃债权的行为;检查债务人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有无属于债务人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仍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清偿的行为;检查债务人有无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的行为和虚构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的债务的行为。

在进行上述审计或审核时,管理人应对债务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帐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等分2006年8月27日(新《破产法》公布之日)前(包括当日)所欠和2006年8月27日后所欠进行调查并予以公示。还应关注债务人的出资人出资义务的履行情况,设定担保物权的资产情况,并将设有担保物权的资产与普通财产分别造册。

另一方面还要按照《破产法》第48条的要求,登记债权人申报债权。

在接受债权人申报债权时,应当要求债权人书面说明债权的数额和有无财产担保,并提交有关证据。对债权人主张抵销对债务人负有债务的债权,应按《破产法》第40条的规定确定是否可以抵销。管理人收到债权申报材料后,应当登记造册,对申报的债权进行审查,编制债权表,并提交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核查。同时将债权人的债权申报情况与债务人的账簿记载情况进行比对,并将比对结果告知债权人和债务人。对比对结果不一致的,由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四、加强破产案件审理期间的日常管理,控制、监督共益债务和破产费用的发生

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的职责履行期间,应当自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指定管理人起,至重整监督期届满、管理人向法院提交监督报告之日或法院裁定认可债权人会议通过和解协议以及债务人与全体债权人就债权债务的处理自行达成协议、管理人向债务人移交财产和营业事务并向法院提交执行职务的报告之日或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管理人向破产人的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完毕的次日止。而会计师事务所对债务人的日常管理职责应贯穿于整个企业破产程序之中。

其间要注意以下事项:

1.管理、监督共益债务的发生,使其最优化。由于共益债务可以以债务人财产随时清偿,因此,为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事务所应加强对共益债务的管理和监督,力争共益债务发生最优化。如出现符合《破产法》73条规定,在重整期间,经债务人申请,法院批准,债务人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情形,“为债务人继续营业而应支付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债务”以及其他相关共益债务发生的实施主体为债务人,事务所应加强对共益债务的监督,必要时可选派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债务人所属行业专业知识的人员入驻债务人企业,进行事前、事中监督。

2.关注重整期间债务人的经营状况和财产状况。如发现债务人的经营状况和财产状况继续恶化,缺乏挽救的可能性,或者债务人有欺诈、恶意减少债务人财产及其他显著不利于债权人的行为,应及时请求法院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

3.代表或协助债务人参加诉讼、仲裁或者其他法律程序,掌握债务人详细的法律关系变化情况。

4.登记债权人未在法院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内,但在破产财产最后分配前补充申报的债权。

5.管理、支付破产费用,对可控费用力求最小化。

五、及时进行破产清算,做好破产财产的变价、分配工作

一般来说,法院宣告债务人破产,破产人进入破产还债程序后的工作,是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的重点工作。此期间无论是破产财产的变价方案还是破产财产分配方案,都直接关系着债权人和债务人以及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会计师事务所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聘请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破产财产进行评估。除债权人会议对非国有资产的破产财产的市场价格无异议并经法院同意后可以不进行评估外,其他破产财产在变价前均应进行评估。

2.拟订破产财产变价方案。管理人拟订的破产财产变价方案应有利于破产财产的收益最大化。一般来说,对能够独立产生效益的生产线、流水线宜整体变现;对市场流通性强、二手设备市场活跃的通用设备应单台出售;对专用设备可考虑“打包”转让;对房屋、建筑物及其相应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变价,如国有土地使用权系出让、转让方式取得,应采取“房地合一”变现,如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划拨方式取得,由于企业破产时,有关政府可以予以收回,应将房屋、建筑物和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别出售。

对专利、商标、工业技术、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如与能够独立产生效益的生产线、流水线关联性较强的,应与生产线、流水线一同转让。

由于破产财产按整体或部分变价出售时取得的变价收入可能包括了有担保物权的财产,因此,破产财产变价方案要说明取得的变价收入在有担保物权的财产和无担保物权的财产之间的划分方法和依据。

如果破产财产采用拍卖方式变价,破产财产变价方案中应说明拍卖底价和拍卖机构的确定方法。

如果破产财产中有按照国家规定不能拍卖或者限制转让的财产,破产财产变价方案中应将该部分财产单独列示,并说明按照国家规定可以采取的处理方式。

3.拟订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管理人在拟订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时应注意:

(1)虽然《破产法》第109条规定了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但第132条规定同时了破产人在本法公布之日(2006年8月27日)前(包括当日)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依照本法第113条的规定清偿后不足以清偿的部分,以本法第109条规定的特定财产优先于对该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受偿。因此,在拟订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时,应将破产人在2006年8月27日前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的分配顺序优先于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2)对破产人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应根据法释【2003】6号“如果企业对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时,履行了法定的甲批手续,并依法办理了抵押登记,抵押权人只有在以抵押标的物折价或拍卖、变卖所得价款缴纳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项后,对剩余部分方可享有优先受偿权”的规定,将应缴纳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项优先提存。

4.事务所在最后分配完结后,应当及时向法院提交破产财产分配报告,并提请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

第6篇

【关键词】责任会计;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

一、责任会计理论概述

(一)责任会计的概念

责任会计就是把企业各个实施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责任实体所承担的各项经济责任同会计方法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反馈的一种会计制度。责任会计的本质是以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和各环节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为对象,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目的,以反馈企业经济信息为手段,为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微观会计管理活动。

(二)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发展较快,小企业竞争逐步变成大企业竞争,于是资本家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以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和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管理工程师泰罗首先提出和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即所谓的“泰罗制”,到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少数会计学者提出了“供管理上用的会计”这个概念,1920年,美国会计学家麦金西在芝加哥主讲“管理会计”,1924年正式出版世界上第一部《管理会计》书籍。

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深刻的经济危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处于困难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运用泰罗理论己经不够了,于是企业在管理体制上逐步将成本控制责任、利润管理责任和资本利润率紧密结合起来,以明确划分责任中心和责任范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责任会计体系。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的经营和生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泰罗制管理理论在好多方面越来越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因为企业既要考虑微观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宏观经济的制约,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和行为科学便应运而生,把责任会计提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公路施工企业的成本分析

(一)成本构成分析

施工项目成本是指项目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消耗的主、辅材料、构配件、周转材料的摊销费或租赁费,施工机械的台办费或租赁费,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以及项目经理部为组织和管理施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施工项目成本不包括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入税金和计划利润,不包括不构成施工项目价值的一切非生产性支出。按成本管理的要求分类,成本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工程预算成本反映施工企业的平均生产水平,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基础,是编制计划成本的依据和评价实际成本的依据;计划成本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根据计划期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计算的成本,是考虑降低成本措施后成本计划数,反映在计划期内应达到的水平。

(二)影响成本的因素分析

要做好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工作,必须对影响成本的诸因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一般而言,影响施工项目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人员技能,项目部人员的水平、工作效率、团队适应性、沟通能力等都会对施工项目的内外产生影响,其中技术水平是关键的因素。

2.施工方案,具体包括了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计划、材料机具需求计划、现场布置图、劳动力组织以及安全组织措施等。

3.机械设备状况,机械设备状况主要考虑其设备状况、功率以及设备能否在施工过程中正常运作。

4.材料供应,材料供应在工程施工中,由于材料供应不及时,就会造成工期拖延,也会因为个别专业材料供应不好,造成交叉作业的专业被迫停工等待,进而影响整个工期。

5.施工质量,质量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质量要求等级越高,必然会增大成本。

6.组织管理,项目部人员配置是否与项目的规模、进度等相互吻合,都会影响项目部的管理费用的变化,从而对项目成本有影响。

7.施工进度,在施工中,要充分考虑进度与成本的关系,使工程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顺利完成施工工期。

三、责任会计在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划分责任中心

构建合理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地划分责任中心,以分清各部门的责任,克服各责任中心之间权责划分不清的弊端,避免推责争权的现象,责任中心的设置应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和单位现有机构编制及内部管理层次、劳动组织来确定,根据公路施工工艺及特点,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其责任中心可划分为项目部责任中心、工程队责任中心和施工工段责任中心。工程项目部既是本级的责任中心,又是下一级施工队的汇总部门和管理部门,该中心实际是以项目经理为最高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人项目管理班子协同进行管理,负责整项工程的施工;工程队责任中心实际上是工程队队长负责的中心,同样体现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其中心是责任,以责定权,以尽责定利;施工工段责任中心是在工程队领导下对其所负责工程段进行直接施工管理,可以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分为多个工段责任中心。

(二)责任成本的预算和分解

责任成本预算是保证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的情况下,核定给项目部的成本限额,它既是各成本中心的努力目标和控制依据,又是考核责任中心业绩的依据。对工程预算价进行分解对工程预算价进行分解,主要是企业将构成工程总成本的各项成本要素根据市场经济及项目施工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开,为成本管理及控制、考核提供客观依据,是成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施工总成本的构成,可把它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为项目部责任成本即项目部无额定利润的工程成本,包括项目部本级开支和项目部所属施工队的各项直接费,另一部分为项目部上级机构成本包括上缴税金、间接费、以及财务费用,对分解开的这两部分费用,可分别由项目经理部和项目经理部的上级机构(企业)来掌握控制,项目经理部在责任成本限额内组织施工队实施项目施工,企业对项目部进行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指导项目部在成本限额内完成项目施工任务。

(三)责任控制与考核

公路施工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等特点,成本控制与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及施工过程的材料、机械、人工的合理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责任指标下达后,要想在施工过程中较好地执行目标责任成本,不能光靠指标约束施工主体,还必须配以切实可靠的管理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对责任成本进行控制,这些措施应当是配合责任成本的完成而进行的。比如,项目部对大宗材料统一采购,以免采购权分散成本难以控制,在实施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采购部门根据月度、季度或年度的施工计划,对施工所需材料的质量、价格、规格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及时认真分析材料价格趋势,严格按照材料消耗定额和工程进度灵活安排,保质保量地完成采购任务。

【参考文献】

[1]姚巧英.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

[2]刘红.试谈对责任会计的认识及推广应用[j].理论界,2004,(4).

[3]张春芳.责任会计推行的难点与对策[j].山东税务纵横,2002,(9).

第7篇

(一)未设置独立管理会计部门

当前,大部分企业在会计工作监管方面,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财务会计报告的审查,忽视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企业内部分领导者与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对管理会计的全面认知,在管理会计这一领域,未设置相应的管理会计部门,导致被分摊相关管理会计任务的部门或个人,既要负责自身岗位主职工作,又要兼顾管理会计的各项事务,往往对兼顾任务产生懈怠心理,最终造成管理会计的各项制度与措施难以落到实处,管理会计工作效果不佳。

(二)管理会计工作分散

企业内现行的管理会计报告中,普遍存在系统性缺失的问题。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会计工作中,未能建立健全的报告运行体系,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得不到体现。一些管理会计工作还处于无组织的分散状态,管理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缺乏紧密联系,管理会计工作流程没有统一标准。

(三)系统实用性较弱

部分企业内所实施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还存在实用性差的问题。一些管理会计报告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在报告中过于强调理论性内容,忽视了其报告的可行性,未考虑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在报告中,重点突出企业资金与物资的使用状况,缺乏对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归纳,导致最终形成的管理会计报告无法被应用于现代化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四)管理会计报告作用难以发挥

在国内,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型学科,对其内容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因而还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与操作体系。管理会计学科的不成熟,直接导致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不健全,其报告体系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出来,难以让社会公众全面地认识到其重要性。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改进对策

(一)加强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重要性认知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与方式,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工作的效率。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不具备法律强制性,其应用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讲直接取决于相关管理者的认知。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管理者与相关管理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知,组织管理会计技能培训,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实施,提供专业的人才队伍。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运行状况,在很大程度受企业制度的影响。企业制度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会计体系。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健全与有效运行,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管理需求与发展特点,建立科学的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让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竞争中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设置独立的管理会计部门

为保障管理会计体系在企业的正常运行,需要在企业中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并配置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在管理会计报告的相关制度方面,结合企业实际管理会计需求,制定科学、可行的制度与指导标准,协调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工作。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可设置相关管理会计师考核部门,评定管理会计师等级,并颁布一些有利于管理报告体系推行的指导意见,帮助企业更规范地运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四)健全管理会计监督考核机制

在管理监督考核机制方面,企业应纳入管理会计内容,并将其作为监督考核的重点,要规范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督促其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填写相关内容,并认真合适报表数据的准确性,确保报告的真实、有效。同时,还要对报表进行详细分析,整理、归纳其中存在的影响因素,以供企业的经营决策参考使用。制定相关激励机制,调动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有效运行。

三、结语

第8篇

1.管理会计的概述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做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

在管理会计的实践运用中,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可以对其整个生产流程环节进行监控,对降低企业成本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管理会计工具,可以分为五大类,如下表所示:

表 常用管理会计工具

2.企业成本的概述

企业成本主要包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针对使用成本各方面信息的不同,可以按不同标准加以分类。如上表所示。

3.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在现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管理会计伴凭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逐渐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管理会计通过一系列方法可以有效的对企业成本进行监控,通过对其方法的运用,可以对存货的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材料成本率等一系列指标进行分析。结合公司规模、行业特点及产品特性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出对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首先,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的。它通过全面预算发挥着作用,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着事前控制。通过全面预算,可以让企业内部成员,更深刻的了解自身在计划期间内工作职责,能够促进企业合理的开展工作。管理会计充分应用着现代数据模型的定量计算分析,为企业的经营预算提供行之有效的实际依据,对企业成本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管理会计运用方法具有多样性。它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例如,1999年,华润集团6S体系的建立,成为了我国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管理公司的经典。该体系以全面预算为入口点,建立在管理会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个集结全面预算与多元化信息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随后2003年华润引入的平衡积分卡补充6S体系,更有效的促进了华润集团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如,北汽福田,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管理会计体制,使用多样性的会计管理方法,有效控制了企业成本,由当初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快速成长为国内汽车行业第三大品牌。

最后,管理会计促进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管理会计既重视局部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又兼顾整个经济环境的全局。能更好的为企业经济生产服务。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的运用,在企业发展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并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投入,而解?Q这些问题,是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结合相关文献及数据,发现如下问题:

1.对管理会计缺乏全面的认知

大多会计行业的会计人员都是来自非会计行业的从业者。他们所谓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对管理会计认识的表面,对管理会计具体所包含的内容,仍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出现该问题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有以下几点:一是管理层的不重视,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对管理会计接触不深,无法以身作则带动公司的员工参与对管理会计的认知;二是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管理层对会计人员的认知,仍然没有从传统的“账房先生”的思想局限中跳出来,使会计人员受到牵制,缺乏独立性;三是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认知差异。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会计更多的应该是辅助经营管理,而非仅仅是会计核算。管理会计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企业成本的监控。对管理会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就无法使其对成本的监控作用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下

管理会计的实践运用,关键是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大部分企业中相关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相对较低,导致企业管理会计无法满足企业成本控制的需求,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企业缺乏对专业人才的任用。第二,大部分企业不重视对在职职工的后期培训。第三,在职职工不重视自身的继续教育。第四,在职职工因自身原因,对管理会计认知低下。许多企业即使启用了浪潮、航天A6、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但由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偏低,也很难利用财务软件,对汇总的信息,利用管理会计做合理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利用财务信息的效率,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

3.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协作性差

我国当前仍有一部分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协作性较差。如今我国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繁杂,各种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不同及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企业规模庞大,有不少子公司或分公司,有些下属公司与总部使用不同的会计软件,这让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很难衔接,不能满足企业对成本控制所需。例如,在大企业一般运用用友等财务软件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因为这样的软件可以给他们带来便利。然而,在小商贸企业或者分公司使用金蝶更能给他们工作带来便捷。下属企业启用财务软件主要是侧重对往来业务账务的记录整理,而大公司对软件的需求则更多的侧重对资源的整合,对预算和决算的模块要求性更强。软件使用上的多样化为企业成本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障碍。

4.对成本控制的认识狭隘

管理会计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对企业成本管控是非常有效的。而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成本监控的认识非常局限,没有把对企业发展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部分企业员工认为,对企业成本的监管,只是财务和生产部门的事。企业的管理者对成本控制也存在思想认知上的误区,认为缩短员工的工作时间就能降低企业投入的成本。正是由于管理者的这种错误意识,促使许多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使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低下,最终影响了企业声誉。企业从设计到产出产品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成本的投入,各有关部门只有相互配合,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以降本增效作为工作的核心,做到全员参与管理,才能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5.不能运用管理会计量化应用成果

目前,我国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实践运用,还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部分企业对该方法的使用认识不足,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不利于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从企业的整体成本控制指标来看,各企业间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这导致许多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不能有效的通过数据量化。不能让企业了解到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到底给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多大的成本控制贡献。例如,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进行企业的资产债务重组时,当年的年度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非常好,然而我们却不能通过年度财务报表了解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带来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增值。

三、改善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控制方面的建议

1.改善企业领导者自身的认知度

只有管理者正确的引导,企业才能长足发展。当管理层对管理会计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就会有意识的引导,全员参与到本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和管理。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管理者自身对管理会计的认知度,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有关管理会计的相关培训。第二,注重理论与本身实际情况的结合,形成本公司的特色管理会计实践体系。第三,注重合理分配本公司的资源,合理的组织本公司的成员,参与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和监督,给企业会计人员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其充分发挥专业性的作用。

2.重视人才引入加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优秀会计人才的引进。因此,一方面,学校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极为企业输送优秀的管理型人才。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应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积极吸收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最后,各企业本身应充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入优秀才,在其上岗后,注重后期教育。在职人员的后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进行后期的培训,定期更新专业知识,才就满足企业运用管理会计对企业成本的控制所需。为此,企业应积极的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引进专业的教授、学者来单位授课,创造机会让会计人员进行知识的学习;第二,积极与相关单位进行联系,鼓励会计人员走出去学习;第三,积极拓展管理会计对外交流的方式,积极鼓励会计人员参与企业间的管理会计实践论坛,积极借鉴学习先进理念。

3.加速管理会计电算化协作进程

采用会计电算化处理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企业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也能够极大的提高企业整合所需会计信息的效率。因此,一方面,各有关企业应积极加快财务软件的研究开发,尽快的研究出符合时宜的财务软件,促进总公司与子公司财务信息的有效结合,提升其协作性。另一方面,各企业应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他们最大程度的了解财务软件的运用,熟练的掌握各个模块的功能操作,更好的让会计电算化的使用为企业发展所服务。

4.优化企业内部建设形成本企业特色管理会计运用体系

首先,作?槠笠档牧斓颊撸?在拟定本公司战略计划时,应积极引入成本控制的概念,积极加强各部门成员对成本监控的认识,督促各职能部门,严格的按照成本监控计划进行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和管理。其次,企业的领导者在拟定本公司的成本控制计划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特色的管理会计使用体系。最后,各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有意识的去优化自身的内部建设,在制定成本战略计划时,充分全面的考虑生场经营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5.用数据量化应用成果

针对不能用数据量化应用成果的问题,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一方面,企业可以拟定一套统一的管理会计方法使用标准,制定相关条例,监督其在成本监控中的行为。有效的确保管理会计方法的使用成果达到合理的量化。另一方面,企业应该积极学习,系统深入的去了解管理会计方法的使用精髓,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绩效考核对企业成本的控制。通过全面预算,可以对企业的成本投入进行一个系统的监控和预测,同时也能进一步明确,企业各个成员在成本监控中的职责,可以使成本控制分工更为细化。通过绩效考核,可以考察各成员的完成进度,根据各成员不同的表现,对其进行褒奖,有助于调动各企业内部成员对成本监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