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11:21: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疗资源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即将进入老年型社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够充分,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人们在医疗保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医护工作进入社区,成为解决人民“看病难”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辟了广阔前景。
医护工作进社区的必要性
①由于老龄人口的增加和老人“孤巢家庭”的出现,没有家庭成员照顾或者家庭成员难以照顾,使得老年人就医难问题越来越突出,他们亟需就近医疗,上门护理。②可以从大医院分流那些轻症或普通病人到社区医疗点就医,既减轻了大医院的压力,又充分合理地利用了现有的医疗资源,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可谓一举三得。③可以大大地方便社区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的经常性需求,方便群众日常吃药打针,省去群众在大医院看病时办理繁琐手续之苦,同时也有利于医疗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④可以满足社区特殊群体对医疗保健的特殊需要,尤其是可以满足部分高收入阶层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高消费。⑤有利于逐步扩大正规医院对社会化的覆盖范围,抵制非法行医,净化医疗保健服务市场,提升医疗护理服务水平,彻底改变社区群众“难就医”和“乱就医”的状况。
社区医疗护理网点的职能定位
①轻症病人、非手术性病人、常见疾病的诊疗,以及其他可以在社区医护网点诊疗护理的多发性普通疾病。②对在大医院就诊的病人实施后续护理服务,如服用药物指导,给药打针,日常护理和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做好护理观察和评估等工作。③建立家庭病床,对有特殊需要的病人进行上门治疗护理和保健服务。④建立病人档案,对病人实施常规的健康体检可以及时发现重大疾病趋势,使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和控制。⑤充当病人与大医院之间的沟通桥梁,及时为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联系医院和医生。并做好住院前的病人咨询和指导工作,为医院提供病人的各种疾病信息。⑥进行医护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为社区群众提供康复保健指导。
社区医护网点的管理体制
关键词:GPRS;SPCE061A;无线传感网络;医疗监护
中图分类号:TP36,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08-0015-03
0 引 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生态环境与疾病谱的改变,居民健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务的内容也从疾病的治疗到疾病预防和保健。而医院及监护中心数量有限,是必导致医患矛盾加剧,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远距离的疾病诊断、治疗和健康护理等多种医学功能的远程医疗监护模式[1-2],势必将成为一种必然。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当前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的、涉及多学科高度交叉、知识高度集成,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等技术的前沿研究领域。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的大量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各类微型传感器节点对目标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形成的一个自组织的网络系统,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将信息传送至远程监控终端[3-4]。目前将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Internet技术相结合,已成为无线远程医疗监护研究的热点[5-6]。国内已经有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无线医疗监护网络产品的设计和研发,重庆大学杨永明设计了基于Internet的远程医疗监护即时通信系统,用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远程在线监控[7];北京生命在线研发的基于蓝牙的远程家庭健康管理监护网络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居家慢性病管理医疗服务;珠海中立电子集团开发的心脏病集群监护系统,清华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研制的多参数监护网络系统已经投入各大医院使用[8-10]。为了实现对患者的实时监护,系统设计将ZigBee和GPRS技术相结合,以SPCE061A微控制器、CC2520射频芯片为核心器件,构建了一个能实现生理参数的采集和无线传输的远程医疗监护终端,为监护用户和医生提供各种重要的生理参数变化,有利于对监护者健康的实时监护和疾病的预警、诊断及治疗。
1 无线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设计由智能监护终端、ZigBee收发模块、GPRS通信模块(GPRS网络)、Internet 、医院局域网及医院监护中心等部分组成,其总体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将ZigBee和GPRS技术相结合,利用Internet网络实现从家庭监护、院内监护到急救现场、社区医院乃至整个城市和全国的医疗监护网络的互联互通。医院监护中心服务器端随时处于监听状态,实时响应用户发出的连接请求与读取请求,以实现对监护用户全方位、全天候的实时监护。
智能监护终端由ZigBee生理参数采集传感器和ZigBee收发模块构成,若干个智能监护终端可以利用ZigBee灵活组网建立星型、树形和网状网络的技术特点,构成一个微型监护网络。利用SPCE061A控制器对所需要监测的生命指标进行采集,通过ZigBee收发模块将数据发送至ZigBee协调器,并利用RS232串口送至与其所连接的PC或由GPRS移动通信网络以无线的方式连接到Internet。通过Internet网络可以将数据传输至医院监护中心,由监护中心专家对数据进行统计观察与分析处理,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实现远程医疗。在救护车、自然灾害救灾或战争急救现场监护终端利用GPRS模块连接到Internet,实现将急救病人、伤病员情况的实时传送,以利于医院抢救室和远程指导工作。
2 监护终端的硬件设计
监护终端的主要功能为监护身份的识别、人体生理指标数据的采集,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至ZigBee协调器或利用GPRS网络发送到监护中心。设计主要包括生理参数采集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为了实现低成本、小型化和移动灵活的特点,以SPCE061A为主控芯片,它是一款具有语音处理功能的μ'nSPTM结构的微控制器,μ'nSPTM指令系统提供了具有较高运算速度的16位×16位的乘法运算指令和内积运算指令,为其应用增添了DSP功能[11],方便实现系统的语音和指纹身份识别功能的实现。
本系统将采集模块和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信模块、ZigBee模块相结合来实现生理参数的无线传输。首先由SPCE061A发出开始监测某项生理参数的指令,对人体生理信号(心电、血压、血氧、脉搏等)进行采集。该系统一方面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另一方面将结果数据无线上传至个人健康数据库供检索和回放。图2所示是本监护终端的硬件结构图。
2.1 生理参数采集模块
生理参数采集模块由传感器、微控制器单元、电源构成。采集监护用户的血压、血氧、体温和心电信号。系统心电信号的采集,利用心电导联线的方式获取,由信号调理电路进行放大和滤波,才能满足系统要求。快速检测并提取清晰的心电信号是进行监护和分析诊断的基础,由于心电信号属低频的微弱信号,设计采用ADI公司的集成单电源仪表放大器AD623进行前级放大,再经过后续的多级放大和滤波后,送入单片机SPCE061A的ADC接口,完成心电信号的数字化,并由SPCE061A进行处理和显示。AD623是一个在无外接电阻时单增益(G=1),在1和8引脚间外接电阻后可编程设置增益,增益最高可达1~1 000 dB,且具有很好的线性度和可靠的温度稳定性[12]。其电路如图3示。
系统中使用的血氧模块和血压模块分别为北京迈创通元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的BTN602无创血压模块和BTN604血氧模块。BTN602模块通过示波法原理来实现收缩压、舒张压及脉搏的测量,收到SPCE061A的指令后,对测量袖带充气加压,直至肱动脉血流阻断,减压放气,这一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脉搏波,脉搏波的最大值对应平均压,舒展压和收缩压与脉搏波的最大值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就可以完成血压及脉搏的测量,返回系统状态和相应数据。两个模块均采用UART口与单片机通信,信号电平为TTL电平,与SPCE061 A单片机可以直接相连,利用单片机普通I/O口软件模拟串口与其通信[13]。
2.2 指纹识别模块
指纹识别模块用于监护用户身份的辨识,无需帐号和密码即可自助完成登录和测量过程,这对于老人、残疾人群具有重要意义。指纹是指手指末端正面皮肤上凸凹不平产生的纹路,不同的人各不相同,在信息处理中称作“特征”,依靠特征的唯一性,就可以验证用户的真实身份[14-15]。系统设计采用台湾富士通公司的划擦型指纹传感器MBF300和MBF300属于电容性传感器,传感器发出的电子信号可以穿过手指的表面和死性皮肤层,达到手指皮肤的真皮层,直接读取指纹图案,从而大大提高了该系统的安全性。MBF300支持三种接口形式,,即MCU 接口模式、SPI接口模式和USB 接口模式。系统采用USB接口模式与SPCE061A单片机直接相连。
2.3 ZigBee与GPRS无线通信模块
医疗设备对电磁辐射的要求很高,辐射的电磁波既不能够干扰其他设备正常工作,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不受其他设备辐射出的电磁波干扰。系统射频通信采用TI公司专门针对近距离高速数据传输的802.15.4/ZigBee标准的CC2520无线射频收发器,具有出色链路预算、高工作温度、低工作电压、远传输距离等出色特性和较高的数据纠错和抗干扰能力。SPCE061A可以通过软件模拟SPI接口来实现对CC2520的工作参数配置和发射/接收数据,模拟的关键在于SPI 的读写时序。GPRS通讯模块选取Simcom公司研制的内嵌TCP/IP协议的GPRS模块SIM300,该模块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性价比高,具有标准的AT指令以及支持GPRS无线上网的AT指令。两模块与SPCE061A的硬件连接电路如图4所示。
3 健康监护终端软件设计
健康监护终端软件设计采用模块化的编程思想,使用单片机C语言完成底层程序的开发,主要包括心电、血氧、血压、脉搏等生理参数的采集、处理、存储、报警和显示以及各项数据的接收和发送。由数据采集程序、软串口程序、基于GPRS模块(GPRS模块初始化及GPRS内存读写等)、ZigBee模块的通信程序(模块入网、数据格式的定义、数据发送、数据接收等)以及数据显示与存储程序等模块组成。其中,ZigBee协调器负责建立网络,监护终端加入网络,然后周期性地采集各路信号发送给ZigBee协调器,协调器通过串口发送给PC机。监护终端的数据包使用的是结构体的形式,包含了数据包的头、尾、该监护终端的设备类型、网络地址、以及采集的传感器数据,当然还有检验信息等。同时,为了降低系统功耗,有效地完成多参数的采集,利用了多种中断方式来完成系统功能,包括键盘输入中断、串口中断、定时中断等。其程序流程框图如图5所示。
4 结 语
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社区、家庭为单元的远程医疗监护模式将得到逐步的兴起,基于ZigBee技术、GPRS技术、互联网技术及数据库管理等先进技术的远程医疗健康监护终端,将在家庭和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医院的健康管理与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经过多次调试,基本实现了各项功能,性能稳定、数据传输可靠。系统设计创新之处:
(1)采用低功耗ZigBee 无线传输技术,提高了节能效率;
(2)采用指纹识别模块用于监护用户身份的辨识,方便了老人、残疾人群的使用;
(3)应用无线传感网络与Interne结合,实现从家庭监护、院内监护到急救现场、社区医院乃至整个城市和全国的医疗监护网络的互联互通,让医疗资源的得以共享。
图5 监护终端程序流程图
参 考 文 献
[1]成转鹏,张跃.远程心电实时监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7,33(11):264-266.
[2]倪磊,李素琳.无线远程中央监护系统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09,6(4):27-29.
[3]邓中亮,张红星,延明,等. 基于S3C6410 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手持终端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 (2):1-4.
[4]李鸿强,苗长云,武志刚,等.医疗监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J].电子器件,2007,30(4):1490-1493.
[5]黄布毅,张海霞,常亚军.CATV在远程医疗监护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9,11(3):46-48.
[6]张迪,吴水才.心电远程监护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6):45-48.
[7]刘细亮,杨永明. 基于Internet的远程医疗监护即时通信系统[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6):11-13.
[8]曾启明,廖江海,纪震.基于TIOMAP3平台的多参数监护仪设计与实现[J].电子产品世界,2011(4):28-32.
[9]陈志江.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智能医疗监护数据传输络的设计[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10]姜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家用心电监护仪的研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11]杜刚.16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凌阳系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2] AD623 datasheet[Z/OL].http://.
[13]缪鹏程,孙凤飞.无线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的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3,21(6):27-29.
关键词:医疗 信息化 卫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卫生的需求日益增长,卫生领域只有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展开多样化的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量极其庞大,且相对分散,由不同科室,不同专业及不同层次的人掌握,传统的人工处理信息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质量不高,还极为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以客观地反映问题,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服务、医卫管理等卫生领域,推动医疗部门办公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及信息共享,是推动卫生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的投资力度,许多地区的卫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数字化医院建设和社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不断得以提高,这位医院管理者提供了一个便于了解医院各个部门及其医疗活动的可靠平台,有利于医院管理者进行科学地管理及决策,医疗卫生信息化为医院成本核算提供了详细可靠的基础资料,利于医院进行成本管理,同时减轻了医护工作人员的劳动,使其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病人身上,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的推广也是使国民能享有更多元化更便捷的医疗服务,诸如提前预约看诊医师,自助领取检验单,进行远程会诊等,卫生系统的医疗质量及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增强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各地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仍缺乏统一的标准及其规范,致使各个地区之间的医疗卫生系统之间难以实现联网,数据不兼容,共享程度较难,由此加大了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投入,加之多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水平,以及工作人员对互联网的认知度、参与度较低,信息资源开发不足,缺乏完善的产品体系,及完善的解决方案和行业规范等,我国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仍有待提高。
二、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首先,应加强卫生系统上下工作人员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更新工作人员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只有抓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服务。政府在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普及上应及时给予跟进,建立自上而下的普及概念,加速医疗卫生信息化意识的形成,将医疗信息化建设当中极其重要的任务来抓,争取争取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充分协调网络建设步伐,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作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体,工作人员应当充分适应现代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的发展,自身要有信息分辨和处理的素质,需要专业而持续的学习和培训,确保在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应用中发挥实效。
(二)构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我国目前的医疗信息化还处于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而医院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需要需要建立相应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卫生部及政府机构的支持下,我国卫生领域的医疗信息系统步入了以开发采用Client/Server结构和GUI界面为主要标志的阶段,我们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及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实用、共享、统一、高效的医疗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平台。首先,应当认识到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做足了准备再开始筹建,进行深入广泛地调查研究,对不同的网络建设方案进行反复地论证,吸取已建网单位的成功经验,确保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实现有机的结合,以经济、合理、实用、符合标准化、通用性为原则,以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其次,及时采集、整理和挖掘动态的医疗信息数据,完备数据库资源,将医疗卫生信息中心作为医疗信息的数据采集源,及数据存储、管理、查询、检索、传递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工作基地。数据库的建立、数据的录入和管理、隐含信息的挖掘,使完备数据库资源达到要求,使医院工作人员能充分利用医疗数据进行医院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医疗科研,用临床数据信息解决医疗质量监督、医疗经费构成比例监督等问题,对医疗信息数据及时有效地梳理也更有利于数字化建设的利用。再次,提高软件运用的起点,科学开发相应的医疗卫生信息软件,规范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简化其操作流程,这需要卫生领域投人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逐步、有计划地推进医院院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使信息化更好地为广大患者、医务工作者和决策者服务。
(三)更好地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
由于我国各地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仍缺乏统一的标准及其规范,致使各个地区之间的医疗卫生系统之间没有连接起来,难以实现联网,数据不兼容,共享程度较难。因此,以卫生部为首的国家机构应深入研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标准体系、医院基本信息数据集标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等一系列问题,着手制定并实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在医院内部及医院之间落实标准化原则,例如诊断名称、门诊的处方诊断术语等多方细节都应实施标准化,建立健康信息网,实现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整合和实时共享,不同站点的医生了通过网络进行专家指导,以及对同一个患者的病史进行统一归档,资源共享,提高诊疗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及医疗的安全性。医院之间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完整记录个人的健康和医疗数据,实现信息的安全而充分的共享,改变患者被动治疗的医疗模式,使其主动参与治疗,病人可以随时随地监控自己的健康状况,还可通过远程医学得到保健咨询,以满足人民大众的医疗需求,使其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同时规划并建设医院数据的集中存储,不仅能为医疗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积累经验,还能保障医院的数据安全,以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正在全面推进的 “中心”建设之一。要有效增强我市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吸纳集聚功能,就必须加快推进适应现代医疗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卫生综合管理等工作的卫生信息化建设。
一、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努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好基础,主要体现在:信息化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网络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信息化硬件建设初具规模,医疗服务信息化应用有所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和信息化管理初见成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进程加快。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已实现全覆盖,但是部分地区和单位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卫生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广大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卫生行政部门综合管理的需要。
二是存在“网通”而“信息不通”的问题。以市卫生数据中心为核心、覆盖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卫生专网已建立,然而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难以资源共享。如20__年以来已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00万余份,但实际应用较少。同时存在大量手工填报数据及重复采集信息现象。
三是资金投入与卫生信息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省市已拨款近20__万元用于卫生数据中心的硬件建设和平台建设,但是我市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统筹的、经常性的项目管理和经费安排保障。二、三级医院信息化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是自行筹措,由于难以获取直接经济回报,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卫生信息化知识普及和宣传不够充分。我委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等群体的调查显示,对卫生信息化工作的知晓率仅分别为30%、20.3%和9.6%,对于其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等作用更是知之甚少。另外,群众参与信息化实效体验机会偏少,尤其对老年患者等亟需优良服务的群体还缺少人性化设计。
五是卫生信息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整体数量少、高级人才奇缺和现有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市卫生信息中心仅有计算机、卫生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4名,其他基层医疗和管理机构多是毕业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和卫生管理知识,难以满足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二、对未来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确保前期规划的有序推进。各级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统筹安排的领导责任,严格按照我市“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的时间节点要求推进建设进程,将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业务系统应用情况列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建立例会制度,完善沟通、反馈和解决机制,真正提高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决策水平。
(二)多措并举,有效破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瓶颈。政府投资初期建设有利于统一目标和管理,但在短期依赖政府投入的同时,应该注重制定长期运营策略,包括分析和预测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充分整合协调各方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合作、科技专项、增值服务等多种方式,拓宽渠道,筹措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三)大力推进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促进区域信息资源共享。要做好已建系统、新建系统以及数据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必须政府主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和专业领域已有的规范和标准,如《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等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在整合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组织专家加快标准和规范制定,防止与实际需要脱节。实现标准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卫生信息平台各个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四)重视卫生信息化在淮海经济区的功能扩展。要在20__年全面实现新农合跨区域资金监管和费用即时结报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卫生信息化平台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中的进程,通过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区域内各大城市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委托检验和影像检查、图像和报告传递;实现我市大中型医院与淮海经济区医疗机构多形式联合与合作,加强科学管理、评价和分配,提高区域卫生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多措施多渠道向群众宣传卫生信息应用知识。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报纸、电台、电视、网站等媒体开辟专刊专题专栏,及时向市民宣传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内涵、功能作用、应用操作等相关知识;另外在市中心医院等卫生信息化建设程度较好的大型医疗机构设立信息化体验中心,让居民尤其老年患者等缺乏操作能力的群体切身体会信息化的好处,推动
卫生信息化成果广泛应用。
关键词:医疗档案信息共享;科研档案;重要价值;现状问题;管理对策
档案是准确、完整记录历史信息的重要资源,在医院档案管理体系中,科研档案是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可以真实、具体地反映医院科研工作的基本状况,为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推动医院科研项目顺利进行,对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极为有利。在医疗档案信息共享的时代环境下,医院相关人员应正确深刻领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明确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在实践中以多元化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为医院科研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助力。
一、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科研档案共享管理的重要作用概述
在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者应基于医院档案工作发展实际,积极推动科研档案共享管理工作开展,既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价值,又可以为高质高效地开展科研项目提供信息支撑,以此推动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发展。1.有效控制医疗科研成本医疗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可以实现医疗科研档案信息共享目标,进而可以为医疗科研人员展开科研工作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和档案信息资源支撑,且便于科研工作人员借鉴科研档案资料中记录的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优化科研工作,从而可以保障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有效降低科研成本。在此过程中,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对医疗科研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提高科研档案资源利用率和价值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为科研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支撑,从而有利于医疗科研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进而可以为医院各项工作的高效率开展提供优质服务,使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得以全面提高,最终有利于医疗科研工作的现代化发展。3.推动管理工作现代化发展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挖掘有价值的科研资料,为医务人员临床科研工作提供资源支持,进而整体提升医院综合服务水平。在当代网络信息环境中,积极探索基于信息网络技术手段的医疗科研档案信息化共享管理模式,可以为医疗工作人员参与临床科研工作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参考,在提高科研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同时,有利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提升,使得医疗科研工作能够高质量、有序进行,最终有利于全面提升医疗综合服务水平。
二、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信息网络时代,医疗档案信息共享是实现档案资源利用价值增值和档案管理水平提升的主流趋势,对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实上,当下的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共享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使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增值难以成为现实,总结医疗科研档案管理现状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医疗技术发展在科技发展支持下,医疗技术成果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等普及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为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传递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中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在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方面,建设成效不高,即使在医疗科研档案管理领域引进信息化技术手段,也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没有正确深入地认识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中应用的积极作用,使得其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信息技术发展思想观念僵化,观念守旧,不利于医疗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在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医疗科研成果的支持密切相关,一旦在信息化环境中没有加快推进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单纯凭借纸质科研档案,显然难以实现医疗科研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直接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对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极为不利。2.科研档案缺乏规范性科研项目活动是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与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密切相关,始终在医疗临床经验总结、医疗技术创新、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医疗科研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在于缺乏规范性的科研档案管理,不仅会影响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还会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会影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事实上,当前我国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其中科研档案缺失规范性是突出问题之一,主要原因在于相关医疗机构在运营中一味重视科研工作,片面地认为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但科研档案工作只是简单记录科研工作内容,缺乏实用价值,这使得相关医疗机构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未能严格按照要求来规范做好科研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从而出现科研档案资料收集不完整,科研档案信息失真等问题,难以提高科研成果准确性的同时,使得科研成果丧失了利用价值,还会影响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后续利用,最终影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不利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3.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素养有待提高现阶段,医疗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集中体现在科研档案管理业务能力和素养等方面,使得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难以高质高效开展。与此同时,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和素养,在具体的工作中未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来展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使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质量和效率,难以发挥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不仅如此,当前从事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并非专业领域出身,从而存在巨大的人员流动问题,难以全面了解医疗科研档案,且无法建立稳定性高、综合素质高的档案管理队伍,直接影响科研档案管理水平。此外,由于相关医疗机构缺乏稳定性高的专业档案管理队伍,不仅难以解决医疗档案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还难以在科研档案管理理念上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科研档案管理事业发展观念相悖,最终会影响科研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不利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
三、基于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在医疗科研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集中体现在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等,不利于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相关医疗机构应基于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并立足于科研档案管理实际,从建设高效信息化平台、加强监督、规范化管理科研档案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医疗科研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1.建设高效的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在医疗卫生领域,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高质高效开展,以及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推进,都需要医疗机构相关领导和档案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因此,医疗领域的领导者应该在思想层面重新认识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深入理解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势的基础上,立足于医疗机构发展实际,基于医疗机构长远发展目标、医疗档案信息共享等,重视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并要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医疗机构常态化管理工作范畴,不断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和效率。在实践中,相关医疗机构应基于医疗科研档案特点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要同步配套建设软硬件设施。在硬件方面,相关医疗机构应配套完善的相关存储和交流设备。在软件方面,相关医疗机构应建立开发高效率的网络软件支撑平台,并要结合医疗科研档案事业发展需求,开发系统功能完善的软件,具体包括操作、管理等软件。通过完善建设科研档案管理软硬件设备设施,助力提升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为医疗科研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切实提高医疗档案信息的共享程度,彰显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推动科研档案事业健康、长远发展。此外,在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大前提下,可以快速推动新医疗成果及医疗技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以此提高科研成果利用率,从而既有利于医疗科研档案事业的发展,又有利于医疗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2.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研档案管理规范化是医疗科研档案信息高度共享,并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重要保障和基础。针对当前医疗科研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的实际问题,应加强多方监督,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首先,以时展和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要求为立足点,牢固树立科研档案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意识和观念,加快推进科研档案数字化建设,不断完善新形势下科研档案归档范围、构成要件等系统建设,使得科研档案应归尽归,以此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而为科研档案后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其次,以科研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实现科研档案的全面公开、透明,鼓励科研档案信息交流与利用。最后,加强科研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明确责任。针对医疗科研部门,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还要重视科研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旨在保障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应在科研项目进行中,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方式,抽查科研文件资料,一方面可以有效把控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并指出科研档案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便于科研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共同确保科研档案工作的规范性,进而为医疗科研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提供支持,最终为科研档案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夯实基础。3.创新科研档案管理,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首先,相关医疗机构要积极创新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以传统科研档案管理功能为基础,深入开发科研档案管理利用价值,建立多样化科研档案信息数据库,完整呈现科研项目数据、成果和科研过程信息等,并要在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支持下,提供便捷且多元化的档案信息查阅服务。其次,创新和丰富科研档案利用模式。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使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具有海量化的特征,只有加强科研档案信息的多元化处理,才能为相关医疗机构今后科研项目的高效开展提供大量信息资源,最终有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并有利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最后,拓展科研档案应用范围。医疗科研档案应用价值集中体现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医校教学实践等方面,这要求积极科研档案管理部门积极创新科研档案管理,切实发挥科研档案信息利用价值,最大限度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4.基于医疗档案信息要求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相关医疗机构要想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水平,应强调信息化优势在科研档案管理中的充分发挥,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全面且准确的科研信息资源,这无形中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医疗机构应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且全面的针对性培训,具体包括计算机、部门交流与协作、档案业务等培训,以期通过专业且深度的针对性培训,持续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综合素质满足于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需求,切实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相关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高标准要求,要求正确认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缺陷,积极从建设高效的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为科研档案信息共享提供支持,有效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推动医疗档案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佞,卿粼.内控视角下公立医疗机构科研经费管理[J].质量与市场,2021
[2]陈栋.基于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对策[J].办公室业务,2021
[3]黄艳.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对医疗机构科研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
[4]黄艳.福建省医疗机构科研档案管理现状的横断面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
[5]苏凯.医疗档案信息共享下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20
[6]刘春.医院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9
[7]陈明喜.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9
[8]廖宇红.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J].兰台内外,2017
[9]刘慧萍.医疗检测机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研究[J].医疗装备,2017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认真总结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明确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安排部署年卫生信息化重点工作,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加快推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回顾
(一)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开发、资源共享;分级建设、分级管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32字建设方针。切实按照“五统一”原则开展工作,即:统一软件开发,统一硬件建设,统一资金使用,统一人员培训,统一日常监管,充分发挥现有资金、技术、人员的最大效益。
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盘棋,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立足全省看我市信息化建设,不能割裂的看问题。
(二)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按照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围绕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展开工作。
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设计包括新农合资金监管、居民健康档案、120指挥中心、药品医用耗材招标与采购、疫情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网络远程医疗会诊等功能,涉及到卫生综合业务办公系统、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新农合管理软件、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基本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平台软件等多个系统软件的安装。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单位。涉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医疗单位、其他局委办所属医疗单位、私营医疗单位等约204个网点。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成为我市卫生信息中枢,整合多方面资源,以区域内覆盖全市群众健康档案的采集、存储、应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该项目已经争取到省、市资金支持,力争今年初步建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与省卫生信息平台互联。
2.新农合管理市级平台建设
我市已初步完成对新农合管理平台基础上的新农合即时结报子系统县级平台信息系统改造。并将大病直补扩大我市各县市区,实现定点医院的即时结报。
3.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是卫生工作纵向业务引擎项目,以监测业务下沉、预案数字化为亮点和突破口,有机关联决策层、应急专家及应急值守人员,及时形成并实时完善执行方案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发挥决策支持的效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和带动后续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实施。继年省市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省级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行,应急指挥市级平台正在建设中。
4.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
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是公卫体系中的第一套业务系统,用于实时收集我市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并对接种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管和效果评价。目前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一是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支撑。我市基层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意识不强。二是缺乏标准支持,资源共享难度大。三是信息化建设是长期任务,人才、资金投入不足。
总之,虽然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自年以来,市卫生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高起点谋划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得到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也向战斗在卫生信息化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搞好设计。“十二五”时期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是:加强设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资源合理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强化卫生综合管理服务。在框架设计上,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监管能力、高效推进医改五项重点改革任务。
(二)把握原则。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惠及居民,服务应用。
让居民获得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政府主导,合力建设。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公益性为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要统一规划、顶层设计,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发和推进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
四是梯度推进,务求实效。
要根据各业务领域需求和能力条件,突出建设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三)明确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卫生部研究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工程”总体框架,建设好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把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作为横向联系的枢纽,系统整合五项业务的纵向功能和应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完善措施。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的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转变。
三、年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
根据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今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拓展卫生专网覆盖范围。依托我市电子政务网,建立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遵循网络建设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建立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市级(区域)平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网络连接,保障卫生信息高效、快捷、安全传输。
(二)加快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向医疗机构、居民和患者提供日常信息服务。服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基层卫生和卫生服务监管等业务,支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支持远程会诊,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社区转诊、健康咨询服务,支持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支持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数据管理。
各县市区地要积极争取当地级财政支持。同时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和安全体系,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和电子认证体系,将信息管理纳入等级保护管理之内。
(三)实现医疗服务网络化监管。努力实现全市医院信息系统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提高卫生局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应用系统建设,强化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医院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院前院后延伸服务,开展预约挂号、病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网上随访等便民服务,为医疗管理和服务提供数据、信息支持。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共享。
(四)继续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努力实现新农合信息平台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为实现全市参合农民异地跨区直补,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及政府职能部门实时监管,提高基金监管水平做好准备工作。力争做好年底前推广参合农民健康一卡通的准备工作。逐步完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监管、个人管理服务等功能,争取建立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各种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
(五)做好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应急平台对接,实现应急决策上下贯通,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级应急网点配置移动单兵设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上半年完成村卫生室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配置工作,提高基层信息化水平。加强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规范应用,推动规划免疫工作的科学发展。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对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加强信息化队伍力量,逐步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四、切实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逐渐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将卫生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这为卫生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新医改的大力推进,其作用将逐渐突显出来。各地要抓住机遇,下大力气推动项目实施,建设适应医改要求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为全面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
一、医疗服务行政管理概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且城市社区建设越来越繁荣,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且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使得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基于此种形势,我国逐步确立医疗体制改革并通过试点推行的方式,将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
二、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
从我国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即在医疗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建设不完善,医疗设施不完备,使得其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削弱。许多居民寻求医疗服务时,一方面考虑的是医疗费用高低问题,另一方面即医疗服务水平。在两者之间权衡之下,许多居民为追求治疗效果,宁愿选择费用相对较高、但医疗设施较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大医院。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仍不高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其服务水平不高,是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又一大问题。由于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多为小型社区医疗机构,其资源配置相对较差,医疗人员的收入水平不高,且未来发展的前景不明朗。许多医疗人员在尝试一段时间后,仍选择进入正规医院当中。同时,当前医疗服务体系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频率较低,导致其医疗服务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医疗服务相关制度尚未有效建立
我国医疗服务仍处于探索和建设当中,其在运行时的许多相关制度仍未有效建立,导致其在运行时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首先,社区医疗服务相较于大型医院而言,其当前主要的服务目标是对小型病症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对诊断出的重大疾病,并及时转由大医院。然而,双向转诊制度的缺失,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承担的责任相对有限。其次,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险政策对于社区医疗机构的就医报销问题仍未有明确的政策规范,使得人们在社区医疗机构就医时面临着报销过程复杂、报销占比较少的问题。
三、产生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
基于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则主要因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均匀,大型医院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多,社区医疗机构则因其运行过程仍不稳定、可提供的医疗服务相对有限,使得其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少。社区医疗机构为解决生存问题,不得不采取以药养医的办法,通过药物价格上涨来弥补医疗收入的不足。这就造成居民认同感下降,最终导致其失去市场资源,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二)发展空间较小,医疗人员培训不到位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服务水平较低,主要因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仍处于探索和发展当中,并未形成严密有效的运行机制,其未来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差,使得许多医疗人员选择跳出。当前的医疗人员队伍则普遍学历层次不高,且并未有健全的培训机制,使得医疗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培训资金的投入和管理人才的投入,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费用资金,也就反映到医疗服务机构获得的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上。
(三)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
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前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虽已经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表现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但该政策在各地方具体实施效果并没有有效保证。许多社区医疗机构尚未进入到医保定点单位系统当中,也就导致许多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医疗费用报销政策。此外,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医保用药目录与二三级医院不一致,许多高质量、高费用的药物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居民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四、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有效配置医疗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
为有效解决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实现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当前社区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匮乏,其医疗服务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政府可对医疗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对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需求量进行综合评定,确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同时,建立有效的医疗服务网络,使得各医疗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实现信息共通,并对资源进行分享和整合利用,有效解决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的问题。
(二)加大社区医疗机构扶植,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由于我国社区医疗机构仍处于探索发展时期,其运行过程仍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扶植,通过政策偏向的方式,使得其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得到重要保障。健全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国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地区性医疗人员培训机制的建设,使得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为医疗服务机构人才的发展打造有效通道,提高医疗人员的薪资待遇,使得医疗人员的服务热情和自我提高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三)加强监督管理,引进社会医疗服务力量
2013年初,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在经过几年建设后,正式开诊试运行。回龙观地区40万居民结束了无法就地享受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医疗服务的历史。
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投入使用,是北京市为解决中心城区外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问题、推动医疗资源合理分布、方便大型居住小区居民看病的一项重要举措。
北京市拥有66家三级医院,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目前,北京市采用举办分院、整体搬迁和托管等措施,将中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进行疏解转移,以使医疗资源配置趋向合理。
北京市卫生局社会办医服务处(发展规划处)处长樊世民,向《中国医院院长》记者介绍了北京市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外疏解转移的初步规划思路。
统筹规划
据樊世民介绍,北京市优质医疗资源由城区向郊区疏解的初步规划,涉及约30个项目。围绕北京市主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呈放射状向郊区扩展。
从南城说起,北京市南城的优质医疗资源非常缺乏,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亟需加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计划从天坛公园的,整体搬迁到丰台花乡地区,目前该项目已获市发改委立项批复,拆迁工作正在推进。同样在天坛公园范围内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也计划从南二环内整体搬迁至丰台马家堡地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则将在大兴区南五环外开办一个分院,分院定位为以妇儿科为特色的综合医院。“妇儿科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优势专科,西城区优质妇儿科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而南城却非常紧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的建设,将大幅度提升南部地区儿科、妇产科的医疗服务能力。”樊世民进一步解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在南城开办了亦庄分院,第一期于2004年完工并投入使用。“下一步将把亦庄分院作为亦庄新城的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提升规模和功能,同时逐步将城区同仁医院的功能和资源向外疏解,缩小其城区内规模。”樊世民说。
有意向在东边的朝阳区举办分院的三甲医院也有不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意在垡头地区办分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选择常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看中东坝地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有意向在望京地区发展。
“在尊重三甲医院意愿的基础上,举办分院一般采用就近方便原则,这样医院的管理更加便捷,成本也更低。”樊世民表示,“上述几个分院都布局在东五环边缘,该地人口增长迅速,优质医疗资源缺乏,现规划的上述医疗机构将作为未来的区域医疗中心。”
北部天通苑地区,已规划建设清华大学天通苑医院(或更名为北京清华医院),再往西是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今年初已经开业。
而为配合西城区人口向回龙观地区疏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将在该地区建立分院。在该区域附近的中关村国际生命医疗园内,由社会资本投资举办的北大国际医院主体工程即将完工,拟于2014年投入运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亦拟在海淀区山后的北部新区建立分院。
在城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合并石景山区的一家企业医院,建设朝阳医院京西院区。北京工人疗养院则将建设成为北京康复中心。
“围绕北京中心城区一周,优质医疗资源向外转移,这便是北京市医疗资源优化布局的大盘子。”樊世民表示:“这是初步规划,卫生规划跟着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变化走,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过程中。”
北京市通州区正着力打造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将建设成为高端医疗产业园区,园区不仅服务北京市民,更要成为全国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甚至辐射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因其受区域影响相对较小,所以选址在地理位置较偏但发展空间较大的通州区潞城镇。
方式选择
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口腔医院三家医院,选择整体搬迁至郊区。其中,北京地坛医院已于2008年完成了整体搬迁。
中医医院优质资源的配置,则多采取托管的方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托管原大兴区中医医院,成立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托管通州区中医医院,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郊区中医医院的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相对较低,通过与现有的高水平三甲中医医院直接配对,能快速解决大医院的发展空间需求和小医院的能力提高需求。”樊世民表示,托管模式还能规避现有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大医院派出管理团队和技术队伍,人员保持原来的隶属关系,绕过人事制度的制约,双方都能快速发展,实现共赢。”
办分院是目前采取最多的方式。“之所以选择举办分院而非更多地新建医疗机构,是因为新建一家医疗机构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技术力量从何而来?人员如何引进?”
而最为重要的是,品牌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淀,樊世民认为:“一个好的医院品牌和信誉,少说也要10~20年的培养。”即便从各大医院抽调优秀人才开办新院,也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医院文化的形成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一家缺乏统一核心价值观的医院,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因而,在樊世民看来,办分院的模式能够沿袭老院的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观,能立竿见影地迅速为辖区百姓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
资金出路
上述众多医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首先需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按照北京市的规划,初步完成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涉及30多个大型项目建设。“这么多项目,对财政来说压力较大。”樊世民提到,资金来源方面,将来可能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除政府全资建设,还会考虑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资金来源无非三种途径:政府出资、社会办医、两者合作。”
樊世民所在发展规划处最近加挂了社会办医服务处的牌子。“优质资本和优质医疗资源如何有效合作,将是下一步探讨的重要方向。我们正在研究探索社会资本和公立医院的合作新模式。若要找到可操作的合作模式,仍需在很多制度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