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地理课的建议

对地理课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8 15:26: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地理课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地理课的建议

第1篇

《物理化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一般只开设一学期,实验项目可达到14~16个,包括热力学、动力学、表面化学及结构化学的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了一些普遍问题。下面针对我系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1《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

1.1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与物理化学理论内容的不同步

《物理化学实验》开设的各个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较多专业理论与实验不同步,指导教师在实验演示前要花双倍的时间及精力给学生讲述实验原理及数据处理。关键是,每堂课只有30min左右的时间,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完全接受该部分的理论内容,结果就是学生实验后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达不到培养的目的。

1.2物理化学实验某些仪器设备较少

鉴于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与其他基础实验课程不同,除了基本的玻璃仪器外,物理化学实验需要使用到较多其他整套精密设备,如精密控温仪、压力计、磁化率测定仪、电动势测定仪等,成本一般较高,需要较多的购买资金,导致某些仪器设备数目较少,学生分组后人数较多,使得有些学生实验过程处于没事做的状态。

1.3课程教师全程指导所有实验项目

物理化学实验中涉及热力学、动力学、表面化学及结构化学,知识面广,实验项目多,都是由一个任课教师进行全面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精通所有实验项目的内容、详细操作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在实验前准备各实验项目所需的实验仪器及试剂。这样的上课方式,不利于实验项目的更好进行,毕竟每个老师都不是全才,严重增加了教师的准备工作。要求任课教师完全弄懂每个实验项目,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1.4学生实验积极性不高

一般在实验的第一节课已经向学生说明实验前要预习,进实验室时要有预习报告。但是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不高,预习报告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才写的,这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教师进行原理、实验内容讲授时,少部分学生属于游离状态,教师在演示实验操作时,学生没有认真注意细节内容,真正到他们进行实验时,问题出现了,不懂得如何解决,而一味的在书本上找答案,还是没能最终解决问题。遇到此类情况,甚至有些学生干脆就不思考,任由错误的发生。由于需要分组进行实验,小组中有个别学生基本都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得很不积极。

1.5学生抱应付心理进行实验数据处理

物理化学实验中测定数据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这也是探究实验机理、剖析实验内容的必需步骤。有部分学生完全不理会实验数据处理是否正确,只是一味凭感觉简单处理;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真正明白原理,引起处理数据不完整;还有一部分学生查阅后采用软件进行处理,但是由于不知所云,所以很多也都只是给出了图形。比如在三液系组分相图的绘制中,很多采用了某些理论课提供的软件画图,只是纯粹的画图,当问到三角坐标中每个点具体代表什么,学生没法回答。基于以上的情况,主要的根源还是学生要完成实验报告的任务,只能这样的应付了事。这对培养学生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基于现状,有些事情无法完善。因此,某些时候,针对这些好学又不是很明白处理原理的学生,需要更加耐心指导,注重不同类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6简单的考核方式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一般都是考查课,通常采用平时实验报告及平时表现进行综合给分。但是实验报告都是组员之间相互讨论给出,甚至有些都是抄袭过来的,并且对于平时的表现也不好衡量,该课程考核结果不是很满意,所以应该思考下能否改变现有的考核方式。

第2篇

农村初中 地理教学 现状 对策

古话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推广和完善的今天,广大农村中学在地理教学中存在教学观念、专业师资薄弱、学生学习方式有待转化等问题。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问题

1.农村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初中地理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处于定势的老师学生包括学校都对地理不够重视。在人们的心目中,地理只是讲述山川名胜、物产、交通等知识的学科,学习地理对升学无用,学了地理也不能用于种地、发家致富,最多能找到回家的路。地理学科因此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农村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低下直接影响着地理课课时的分配,每个星期一两点课时少得可怜,名存实亡,导致地理教学非常薄弱。

2.在农村,整体师资力量存在着学历偏低、年龄结构老化、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很多农村初中几乎没有专业地理老师,多数都为兼职,兼职地理教师又存在如下种种情况:(1)大都是把地理课作为“副科”来教学。他们中有主教语文的、数学的、政治的、生物的等,甚至有的学校连搞教务的同志也来兼教两节地理课;(2)更换频繁,有的学校一年更换一个地理教师,个别学校一学期更换一个;(3)兼职地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缺乏地理基础知识对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这些都导致农村地理教师课程意识的淡化,很多教师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资源,只要把书上的内容完成就可以了,很多教师没有对其它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致使学生生活和学校教学环境里的许多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自然和人文事物,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和埋没。这种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创新。

3.农村初中由于受到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导致很多农村学生生性腼腆、性格内向,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甚少、视野狭窄、基础知识较差、在学习上依赖性很强、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远不及城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难以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二、解决目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几点建议

1.首先地理教师本人应提高认识,不能自怨自艾,同时学校应保证地理课的课时,不断丰富学校的地理课程资源,通过“家长会”等途径多向家长社会宣传,努力争取家庭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关注各学科的平衡发展,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也绝不能仅以成绩的高低简论学生地理课的水平和奖惩地理教师的唯一标准,要给地理教学一条和语数外并重的康庄大道。唯如此,才能使地理教学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效。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地理教学。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阶段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因而,教育部门应着眼于培养全面的人才的角度出发,放远目光,提高认识,自上而下形成重视地理教学的风气,稳定地理教师队伍,给地理教师更多的培训、观摩、学习的机会,公平、公正地对待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

2.地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快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在具体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当“导演”,而不是当“演员”,脚踏实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切不可好高骛远,机械灌输和填鸭式喂学生,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在时间上向学生倾斜,鼓励学生质疑和争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走上地理教师的岗位,就要对地理教学有责任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以增强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学习和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作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更应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不断提高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3.面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给广大教师不仅要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法上下工夫,而且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转化好角色,不断的创新,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给学生创造出更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色、多给学生一个期待的目光、多给学生一个灿烂的笑容、多给学生一分无私的关爱,相信农村的孩子也会更加大胆、更加活跃,积极地投入到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中来,使他们能够无所顾忌地施展,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遨游。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情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98-01

一 概述

“新课标”基本理念提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地理课程教学要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等。久而久之,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地理的动力;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地理是无关紧要的“副科”,觉得地理是不需要理解和思考的,是只要背背记记就可以的死知识;更有甚者,认为地理考得好坏根本无所谓的学生都是被动学习,教师一般把结论性的东西直接传送给学生,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对知识体系建构的思考和探究过程。随着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改变地理教学的现状,如何使地理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如何提升地理学科的地位,引发了无数地理教师的思考。将情境教学方法恰当地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一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去自主地发现探究知识,并最终梳理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中。

二 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地理知识实用化,提高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兴趣

地理情境创设通过把抽象的地理原理、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情境创设情境中认识相关原理、概念的现实作用。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对身边地理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使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的方法去关注生活和社会,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造性

各种地理现象来自于生活,而情景化教学需要学生开展观察活动,这恰恰培养了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周围世界细微变化的观察习惯,有效地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情境教学十分注重想象,为学生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

三 初中地理教学情景化的策略

1.借助诗词谚语创设情境

古诗词及民间谚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产物,其中能表现地理知识的诗词佳句数不胜数。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善于把那些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诗词谚语融到教学活动中创设趣味情境。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图的阅读部分,可以以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一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谜底是――地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又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增加故事情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历史故事、童话故事、奇闻怪事等作为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回味、深思,从而使地理学习更具趣味性。例如,在讲海陆变迁一节时,可以在开始新课之前播放沧海桑田的故事,理解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力。

3.运用地理活动创设情节

学生的体验往往不是自发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营造愉悦的情境,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召唤他们乐意主动地接受知识的熏陶,而地理游戏就是一种合适的创设情境途径。例如在讲授世界气候一节时,可以模拟情景教师将要前往伦敦、罗马、阿斯旺和新加坡旅行,请你为老师提供出行的建议或者旅行小贴士。衣食住行都跟气候有关,学习世界的气候,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在为教师提供生活出行意见中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知道去伦敦带雨伞、去阿斯旺抹防晒霜的原因是两地的气候差异,从这样的生活体验中学习地理,让地理学习更加有趣。

四 结论

总之,地理教学情境化是当代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需要地理教育工作者大胆创新并持之以恒地践行,并提出更多地理教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君.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3)

[2]沙国梁.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J].时代教育,2012(20)

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问题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15-01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地理这一门学科呢?过去大多数教师以及学校领导都认为不是主课,所以没必要去深入给学生去讲解,没必要将过多的时间放在这一门学科上,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地理太花费时间了,因为地理需要理解的知识还是挺多的,没必要,初三有不考,所以教师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才会出现现在这种局面。而随着发展,地理学科应该成为初三考试的主要成绩之一的,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对地理重视起来。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地理的每一节课呢?地理课应该怎样讲呢?

首先,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 。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就像上数学课准备直尺一样的,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甚至一些教师在上课时都没有准备地图。那样能上好一节课吗?不可能的。因此,上好地理课的前提是教师要准备相关的图片。

其次,地理课有不像历史课那样需要学生大量的记忆,更多的是要学生的理解。比如:七年级上册的地理第一章内容,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地球运动有两种,自转和公转,学生能不能真正的看到自转,能不能看到公转呢?不能,只能通过地球仪,可问题有出现了,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地球是顺时针转,到底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呢?地球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分成两部分,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很抽象。在比如时间计算这部分,学生就更加难了,东一区在哪儿,西一区有在哪儿,学生更难理解了,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呢?那就是教师的耐心讲解和学生的耐心理解了。在比如读图内容,大多数学生看到的是画的好不好,而不知道用来干什么,这有是一难点,世界在哪儿?中国在哪儿?甘肃有在哪儿?剖面图怎样转化为平面图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耐心的传授。

第三,要结合实地,比如我们这儿极端天气为什么越来越多呢?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冬天非常冷,夏天非常热。春季有那么干旱,秋季又暴雨不断,什么原因?学生可以自己总结。为什么我们这儿小河里面的鱼越来越少了呢?学生马上想到是环境污染,。所有,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现在不是都提倡互动式教学吗?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与地理有关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的。这样,学生教师都很轻松的完成每一节课的。

第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总之,怎样才能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呢?成为我们地理教师共同的责任,那就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要重视这门课,在此基础上才能使教师上好课,学生学习好地理课,进而能达到我们教师的目的。

第5篇

1.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含义

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按照学科实施的课程。其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仅仅靠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很难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等方面,要求重视学习过程,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提高综合素质等。学生参与这类课程通常是无意识地接受其中的经验,获得非学术性的知识。

2.隐性课程的研究内容及本课题研究重点

目前关于隐形课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设施、班级教室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校风班风、教师的人格、教学方式及学校领导风格等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各种仪式、班级的规章制度等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这些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才是实施教育的最根本与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学生产生最大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对显性课程的开发受到广泛重视,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自信心、团结合作能力等,这些作为无意识影响教育学生的隐性课程却较少得到开发。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既需要显性课程来使其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也需要隐性课程来使其拓宽视野、综合发展。

因此,要真正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更新教育内容,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在课堂中注重各种形态的隐性课程的挖掘,在课堂中设计好隐性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中地理隐性课程开发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1.调查背景与意图

湖北省面临全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本课题基于新课程实施的发展需要,结合武汉市三角路中学的实际情况,采用普通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中一年级学生做“关于隐性地理课程开发”的调查,以便确定隐性地理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以及开发的方式、方法,指导隐性课程真正走进地理课堂。

2.问卷结构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设计包括三大模块,第一部分主要调查高中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指向,内容包括高一学生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科学以及学生对于身边地理事物的兴趣、敏感性和关注程度等;第二部分主要调查目前学生对高一地理课程学习在内容与方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和心理需求,内容包括学生希望老师多讲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理课堂氛围以及学生参与活动、合作交流意向等;第三部分为主观题,主要了解学生愿意参加什么形式、什么主题的地理活动以及对地理老师如何改进教学的建议。分发问卷共230份,收回219份。

在地理学习的兴趣指向方面典型题目如下,调查数据请看图1。

①你是否想知道很多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如龙岗、龙洞的形成,如汶川地震为什么会爆发?( )

A、是 B、不是 C、一般

②你是否经常与身边的人谈论当今的环境问题?( )

A、是 B、不是 C、一般

③你是否经常关注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

A、是 B、不是 C、一般

在地理学习的兴趣指向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环境科学方面都有体现,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天文地理比较感兴趣;虽然学生对于地理科学的兴趣比较浓,但是平时看电视、报刊、小说时,知道有些内容与书本知识有关,但不会深究,不会用自己所学的课本知识来解释其中的地理现象;也很少有学生常与身边的人谈论当今的环境问题,关注家乡的变化与发展等。

这些结果都反映出学生对于教材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关联能力比较差,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对地理知识的敏感度不大,分析应用能力较差,也很少关注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地理问题,社会责任感不强,地理课堂学习的收获很有限。

在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方面的典型题目如下,调查数据请看图2、图3。

④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面多给你们讲些什么东西?

( )

A、围绕教材,稍微扩充 B、地理方面的奇闻趣事

C、地理学的最前沿动态

D、生活当中的地理知识 E 、其他

⑤若我们学校搞一些关于地理方面的活动你是否参加?( )

A、非常愿意 B、愿意 C、无所谓

D、不愿意 E、非常不愿意

在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方面,不少学生认为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气氛比较沉闷,对于地理方面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多讲一些地理方面的奇闻趣事,丰富地理课程学习内容。这说明现在的地理课堂还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切实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和能力的课内、课外活动,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将地理知识与社会现象相联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参与能力、分析能力等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建议方面,大多数学生建议开设野外考查课、社会实践课,对于进行网络教学有极大的热情。说明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希望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和改变教学方式等途径,优化地理课的学习。

3.问卷结论与分析

结合调查数据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目前高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地理学基础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与身边事物的关系,一方面是学生的探索意识淡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不够。

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新的使命,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育和知、情、意、性、行的和谐发展,这些隐性课程至关重要,不可缺少。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隐性课程对于教材课程的开发、处理以及各种课外活动的设置有比较大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地理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课堂中实施隐性课程的开发,在地理课堂中设计好隐性课程的实施方案,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才能适应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根本趋势。

三、新课改下挖掘地理课堂隐性课程的实施方案探讨

结合隐性地理课程开发问卷的调查分析和思考,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挖掘地理课堂隐性课程迫在眉睫,对于新课改下挖掘地理课堂隐性课程的实施方案做出以下探讨。

1.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隐性课程的开发,帮助学生设计和实施实践活动,摆脱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地理课堂更加有生命力。

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与防治”相关内容时可举行一次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发言,说出自己身旁相关环境污染的例子,并分析此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学生也可以亲自动手画出污染源分布地区,结合污染源周围分布的地域类型,“按图索骥”,从各种影响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拟写一份“给环保局长的一封信”,呼吁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关注。老师从中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加速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这样,学生的学习信心便会越来越强,兴趣也会越来越高涨和稳定。

2.增强时事兴趣,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

学生对抱有成功希望的事情才容易发生兴趣,如果经常用学生对升学的兴趣来支持学习,学生会感到压力大、负担重、精力消耗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鼓励学生看报、听广播、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与书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用专业知识分析社会地理现象。

比如神七飞天,万众瞩目,可是神七的发射时间、地点、返回时间地点都是有讲究的。学生在关注时事中掌握关于航天发射场地、着陆场地的区位选择、发射窗口等知识。呈现现实中的资源,这无疑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地理科学素养,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注重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开发课堂隐性课程,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

3.设计学习材料,重视经验等课程资源

师生的自身经历和体验是除了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外的最具推动力和指导性的资源。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的特殊趣味引起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作为隐性课程开发的有效资源。

例如,在讲授旅游的区位因素时,教学可以以“采访调查”的形式进行,比如,同组的一位同学负责“采访”:(1)你愿意选择什么类型的旅游?自然风光、人文遗迹还是其他?(2)你一般在什么时候出去旅游?黄金周、假期?(3)在规定时间内你愿意选择在什么范围内旅游?省内、出省还是视交通工具而定?等等。另一位同学负责记录,最后同组同学团结合作,总结出旅游的区位要素并进行交流。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模拟旅游活动方案。如此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课本理论,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扩大知识面,比如对旅游区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与享受,从而扩大对地理知识的探求。

4.加强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以及专业学习

地理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开发各种类型的地理课程,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基本理念,要求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这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机遇,深入钻研地理教材,灵活地采用并创新多种生动的教学模式。同时大力提高自身地理教育素质,加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深入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地理课程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 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

[3] 李朝奎,鲍振洪.隐性地理课程对地理教育的影响分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 庄可.隐性课程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启示.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常莉,丁凌子.挖掘隐性课程 滋润地理教学.教育科学论坛,2010(11).

[7] 刘国富.浅谈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误区.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6).

[8] 于丽利.浅谈“探究式”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9] 王宏宇.中学地理隐性课程开发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0] 任丽娟.关于“隐性课程”的几点思考.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第6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地理课堂有效性的界定

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有以下两方面的要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文以这两个标准来衡量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学地理教学课堂现状

1.课堂缺少有效的提问

笔者多次听课发现,就算是在公开课上,经常是教师充满激情地提问,而很大一部分学生能够回答的答案为“是”或“不是”,这样的提问无法起到提问这个环节应有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也就是说地理课堂教学的提问是无效的。一堂课只有教师提问学生,而不允许学生提问教师,这与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精神相悖,因此这类提问也是无效的。

2.课堂教学设计与课程资源目标的挖掘力度不够

(1)课堂教学中缺少好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应具备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答案的多元性,而目前中学地理课堂中缺少这样的案例。教材中虽然也有典型的案例,但是对学生而言尤其是农村学生而言往往缺少相应的背景知识认识案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材中的案例难以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开发乡土教材,而这方面正是我们做得不够的。(2)课堂教学中滥用案例。(3)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4)案例选择较为盲目,例如有些新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强,硬用案例。

此外,户外的教学活动偏少,尤其是对乡土地理的调查研究更少,这对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不利的。而且作业的有效性较低,缺少调查研究这一类的作业。

三、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建议

我们选取了备课、课堂提问、课堂作业等几个环节进行探索。

1.备课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上好课,必须要备好课,有效备课自然而然就成了有效上课的前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1)教师方面。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备课效果与教师的期望值和信念有很大关系,教师要有较高的期望值和坚定的信念,这是备好课的前提。备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教师要广泛搜集资料,汲取最新的教学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2)学生方面。备学情。一方面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地理知识水平、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学习风气等,以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了解全班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3)备教材。熟悉编写思想,弄清楚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做到“心中有书”。这样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有整体的把握,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教授”。(4)备教法。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情感需求。教学设计要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激活学生思维。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尽量做到文本让学生自己去解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疑难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成果让学生自己去展示,结论让学生自己去获取。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提问语言要有多样性。应该善于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提问,提问时疑问句的格式可以多样变化,如教师自问自答:为什么……呢?(停顿)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或者用与学生商讨的提问方式:能不能这样看呢?有时用语气暗示否定性答案,如:你们觉得他说的对吗?提问时善用各种形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2)把握地理课堂提问的时机。我们认为最佳的提问时机有以下几个:学生的疑惑处,学生的思维转折处,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教学环节的关键处。(3)创设良好的教学围氛。主要做法如下:微笑提问,用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候答时,用饱含希望的目光扫视全体学生,让学生感到被尊重;点名回答时,用亲切的言语――“试试看”“试着回答”等,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能力;学生回答时教师不插话,不打断,认真倾听。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就等于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学生愿说、不怕出错。

3.课堂作业的有效性

(1)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百学趣当先。在布置地理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巧用地理角色扮演、辩论会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动手的实践活动。结合教学,让学生收集废旧材料,制作一些简单的地理教具和模型。

参考文献:

[1]张素珍.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2003(4).

[2]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肖刚:有效性教学理论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22-0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对于高中地理来讲,其外延还延伸到了宇宙层面,囊括了对于天体运行的钻研和探索。高中地理教学,无论是对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还是让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奥妙,还是让他们知道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是一门十分具有实用性的科学。但是,受制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针对高中地理规律有效教学的研究还比较少,导致地理规律有效教学缺乏指导[1],使高中地理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一些误区之中。它使得原本应当充满乐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地理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使得原本应该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理课程变得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倦地理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人学习轻团队合作,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反思,以扬弃的态度对地理教学进行锐意改革,让地理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学生不再把地理课视为畏途。这里,我们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和改革策略探析这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降低教师的教学成本,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缺陷

高中地理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其深度,广度和难度都有了显著的加大。一般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一是重理论灌输,轻动手实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支配,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理论灌输而非动手实践上面,这导致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脱节。

二是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的交流。同时,教师不得不把原本具有整体性的知识系统,嚼碎了强行喂给学生,而不同学生之间在理解力,接受力方面的差异就不在教师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三是以学生的个人学习为主,缺乏团队性的合作。

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只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动手实践,会让学生变成虽满腹经纶但却欠缺实践能力的书呆子,使他们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原本应该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理课程变得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倦地理学习。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导致他们在高考中大面积失分。再次,由于把学生割裂成了一个又一个孤立进行学习的个体,缺乏团队性的合作,而如今的社会却是十分注重团队合作的。学生若在校期间得不到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来走入社会更是难以立足的。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如今,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社会背景下,地理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2]。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教学也要积极向这种全新的理念靠拢,变满堂灌为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变个人学习为团队学习;变死扣教材为鼓励创新。这样才抓住了教学改革的实质。

二、地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这里我们以人教版教材中《天体运动》这章为例,具体阐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和改革策略探析。

1、教学前的预备

地理教材的处理与分析是上一堂好课的基础与前提[3]。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准备好地球仪等教学用具,还要认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课题供学生讨论。同时,教师也要嘱咐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对知识点有个大概把握。

2、导入课程

教师首先以初二物理学过的运动学方面的原理作开场白: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初二物理课学过的原理吗?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天体的运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把地理课与其他学科进行融通。然后,教师为学生播放PPT,对将要学的内容首先进行概述。

3、开始小组讨论

在讨论前,教师首先布置讨论的课题:1、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每组派代表一人上讲台来各抒己见。教师要提醒他们不要光依附于课本,而是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学生发言完毕,教师对其发言的优缺点进行评述。最后,教师对所有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统一总结。

参考文献:

[1] 艾何.高中地理规律的有效教学探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民主合作;焕发活力;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08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然而,我们的高中课堂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那么,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起主动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文,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临海医药化工招投标的具体材料,分组让学生作为各乡镇代表来投标,提出自己承办这一项目的优点,并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客观指出对方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地参与讨论。当然,笔者事先提供了学生该思考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讨论的范围太多、太大,离题太远。这可以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与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再如,在知识疑难处进行交流,在知识辨析时与人交流,可以更加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清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对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文,笔者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让人类成为被告,其他生物作为原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这些角色展开辩论,这些别开生面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思维的灵光不断闪现。

二、生活融入课堂,提高学习主动性

实践表明,寻找与W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 生活实例融入地理。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 地理问题回归生活。地理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又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提前一周让学生了解本地区湿地的相关情况,同时撰写保护湿地的倡议书,并在上课时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教材中的观点后再修改自己的倡议书,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了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三、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比如: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 你认为今天课堂上有什么收获?你在课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2. 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哪一环节感到最满意,哪一环节感到最不满意?为什么?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及原因,回顾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客观地评价这一节课的得失,还能使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