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等教育必要性

高等教育必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9 10:32: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等教育必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等教育必要性

第1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高等教育 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以学生为本,实施个体化、开放化、多样化、信息化等教学方式,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日渐流行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Flipped Learning)教学紧随 “慕客”(Moocs)和“微课”等数字化教学形式的步伐,已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教育革命。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业化人才的主要平台,注重提高综合教育质量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那么以何种教学方式对知识进行有效地传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最大受益,引发了许多教育人士的思考与实践。目前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中,“翻转课堂”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我国特定的教育形式下,翻转课堂实施步伐是缓是急,还值得深思。

1翻转课堂

1.1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在2007年由美国教育先锋Jonathan Bergmann 和Aaron Sams开创的。翻转课堂的主要特征是将学生集体授课模式转变为直接教学法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其最基本的理念是把传统课堂上对课程内容的直接讲授移到课外,充分利用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从而实现个体化教育理念。

翻转课堂并不等同于在线视频教育,而是提供了一种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存的新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实现的“自我教育”才是唯一有效的教育,而翻转教学模式正是为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做知识的主人,自主地安排学习的时间、空间、路径以及步调,灵活地学习“永久存档”的知识,再在课堂上进行内容的深化,从而达到利用科技实现翻转课堂一对一学习的目的。最终实现从“教-学”模式向“学-教”模式的转变。

John Carroll提出,知识掌握的程度是由学生付出的学习时间与其本身所需要的时间共同决定的。在此基础上美国著名的教育家Benjamin Bloom指出,若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达到教学目标,获得良好成绩。而翻转课堂教学则通过课外的在线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握学习进度;其次,翻转课堂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制定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视频观摩、游戏制作、习题自检、课堂讨论、课堂答疑等,从而避免了传统大班级授课的制约,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此外,翻转课堂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所需的反馈机会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从而通过个性化的教育达到学习目标。

1.2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活动以“教”为中心,进而忽略了学生以“学”为本的主体能动性,难以实现个体化教育。许多教师已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仅仅源于书本,“满堂灌式”地传授知识,单一化的教学手段,枯燥乏味的课堂活动,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并且磨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此外,学生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必须跟上班级群体学习进度,最终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掉队,使得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辐射面大大缩小。

传统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占据着我国教学的主流模式,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了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丢失了创新性思维和个性化特点,最终导致学习能力大幅倒退,造成“学会”,而不是“会学”的局面。

1.3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教学,从形式和主体上颠覆了常态教学模式,使掌握学习得以真正的实现,甚至利用科技实现翻转课堂的一对一学习。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改为“学―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本”得到了充分体现;另一方面,翻转课堂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将知识“永久存档”,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学生可以更自由、更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去学习,同时师生以及同学之间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对知识进行讨论;再者,翻转课堂为每个学生提供反馈学习效果信息的机会,以揭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教师可通过个别化辅导,有针对性的协助学生矫正错误,不仅增进了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翻转课堂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优质学习资源,实现了教育的均衡。翻转课堂的实效已显现,如美国拜伦高中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后,其州数学考试的通过率从2006年到2011年提高了43.9个百分点,学校的高考数学平均分提升3.3分。我国“本土化――山东昌乐一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

2我国高等教育

2.1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主要的生力军、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先进文化和技术的掌握者和传承者,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平台,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全力践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革新,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师资力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业化人才的主要渠道,应特别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更应关注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把高效的教育产出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向综合化、国际化、大众化和终身化发展方向迈进。

2.2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是培养知识化、专业化人才的基地,当今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伴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知识视野的不断开阔,大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日益复杂。就目前来说,思想活跃,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90后”群体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构成的主体。

在大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及意识显著增强。除了专业课程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选修课程,并且可以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课外时间,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特别是对于绝大部分“90后”学生,他们个性张扬、渴望表现自己,宽松的课堂环境符合他们自由的成长氛围,这样使得他们更能够积极的参与学习,展现自己。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正符合这种自由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和体现。

大学课堂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以基本的课堂教学为支撑,大学生还有机会通过第二课堂、学术讲座、讨论小组、实验、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伴随着新型网络课程的出现,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在电子产品的使用率明显上升的前提下,相较于传统的知识传播途径,很多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阵地来获取信息,对传统富有挑战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这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此外,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大学的知识传授已从定论的结论向最新的学术发展动向和各派理论热点的争论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而“90后”群体突出的特征是崇尚创新,勇于探索,这与翻转课堂的目标导向是一致的。

Papadopoulos和Roman对《电子工程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调查发现翻转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数字工程导论课程实施翻转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提高了他们的设计技能。这充分表明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3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瓶颈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考虑以下问题:

3.1教学内容如何确立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的运用都有其局限性,就翻转课堂教学本身而言,并不是所有的高等教育翻转学习都有积极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需明确什么学科、什么类型的知识适合运用该形式呈现。一个统计学导论的翻转课程研究显示,学生的满意度比给定课前任务形式的满意度还低。在一个研究方法和统计课上,学生不满意在线接受教学,但是很满意在课堂上与同伴进行协作学习。

3.2学生本身的因素

翻转课堂教学的宗旨是实现群体教育模式下的个体化教育。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个性特点是多样化的,因此,对于课程翻转教学设计的要求不尽相同。再者,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完成课前任务,学生对整个教学计划的参与度如何也很难把控。这就对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要求更高,从而增加了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难度。此外,不同的学生对翻转课堂适应性过程需要的时间不尽相同,进一步增加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进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增加了难度。

3.3教师的专业技能

翻转课堂可以通过提供标准课前资料来解放教师,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减少。相反,教师需要在整体教学构思、教学活动形式设计及组织上花费更多心思。这不仅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还要全面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营造丰富的课堂氛围,拓展前沿的学术知识。这必然要求教师对课程的目标定位精准,能够恰当地利用布鲁姆分类法模型即BLOOM目标支架: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设计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目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掌握知识;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课前的学习情况,采用动机激励模型――ARCS模型(注意,关联,信心,满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解决学生理解层次不同的问题。目前来说,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对于翻转课堂的认识以及一些教育理论的实践并不深入,其本身尚处在学习探讨阶段,所以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还需不断的摸索。此外,良好的课前任务设计以及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如教学素材的准备及视频录制、后期剪切等技术,对于部分老师而言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4教学环境的影响

网络信息学习平台是翻转课堂启动的基础。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到学生参与学习,以及学生之间协作、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平台。所以,整个网络平台构建的完整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此外,对学校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多以期中、期末或单元测试成绩等总结性评价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定。而翻转课堂主要从学生学习自主性、团队协作情况、学习参与度、表达沟通能力、组织协调性以及创新性等多方位来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弹性的评价形式与传统评价机制间的冲突对翻转课堂模式的推广也是很大的挑战。此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入至整个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整个教学团队的协作,时间精力投入如何合理分配,新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实现途径的探寻,以及管理团队对于新型教学模式实践的尝试、改进与完善的支持与引领等,都将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摸索。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容量的持续增加,知识网络的不断更新,专业化、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个性化教育的要求等,都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挑战。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已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在改革的摸索前行中,翻转课堂是否能以其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担当重任,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前行,还需做好本土化的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 王芳.翻转课堂,未来课堂教学模式[J].中小学电教,2013(3):20-21.

[4] 王忠华,谷跃丽.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118-120.

[5] 王小彦.基于翻转课堂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12-15.

[6] 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J].教育研究,2001(5):50-52.

[7] Fulton,K.Inside the flipped classroom.The Journal,2012.

[8] 董晶,郭桂真.用翻转课堂撬动教学改革 开启ICT深度融合新篇章[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4):3-6.

[9] 于家明.“90?后”青年群体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56-58.

[10] Papadapoulos C,Roman A.S.Implementing an inverted classroom model in engineering statistics:Initial results.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Statistics,2010.

[11] Warter Perez,Dong Jianyu.Flipping the classroom: How to embed inquiry and design projects into a digital engineering lecture,2012.

第2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钢琴教育 措施 优势

我们应当认识到,想要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必然要从事物的本身发现问题,如此才能透过本质,从事物表观深入其内涵。同样,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来说,想要了解优化钢琴教育的必要性就要从其本身展开研究。特别是钢琴教育原本是要培养有关钢琴类人才,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旨在培养钢琴教育类人才,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进行合理的研究分析格外必要。

一、初识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

一般的钢琴教育教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个别具有钢琴才能的学者,而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钢琴教育则是培育钢琴教育的接班者(即钢琴教育的教学者),笔者将就其各方面进行研究,使其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有初步了解。

(一)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目标和理念

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育是以市场和行业要求为导向,旨在打造面向基础钢琴教育教学一线人才。高等师范院校希望集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将普通学员培养成具有良好钢琴艺术修养和优秀钢琴艺术表达能力的钢琴教育的传播者。学生在学习过后应当具有扎实的钢琴教育能力、钢琴演奏能力等,从而能够进行独立音乐活动,将钢琴知识加以弘扬。

(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教学内容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是为社会输送具有钢琴教育职业技能的人才,因而其教育教学的内容相对于其他钢琴教育显得更加全面。除了正常的钢琴技能、钢琴理论的学习(如钢琴、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与曲式基础、钢琴艺术史、钢琴伴奏等),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这其中将涉及心理学、教育学、钢琴教学法等。

(三)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钢琴教育是音乐发展的不懈动力,那么高等师范院校进行的钢琴教育则是连接这份动力的纽带。它是塑造钢琴教育人才的工厂,将普通的钢琴爱好者转变为钢琴教育的传播者。它在满足社会对钢琴教育从业者的需求的同时,更使得钢琴教育理念普及到日常生活。高等师范院校进行的钢琴教育在促进钢琴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传播了钢琴文化、音乐文化。

二、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现状分析

时代的进步,带来的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变换。不同时期主流的影响因素可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一种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及具体事物就应在该事物具体的生存环境下进行综合考量。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如今的钢琴教育已然同过去的钢琴教育相区别。所以想要正确了解优化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必要性,就应从现实中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状态进行合理的研究,如此才能正确把控其发展规律,为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必要性探讨提供现实依据。

(一)不断扩大的生源与有限的教学资源相失衡

高校扩招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福音,然而教育改革者可能未曾考虑教学资源问题,盲目扩大招生,生源的质量不说,单单是教育资源已然令教学实践者头疼不已,扩招的生源使得教育资源变得紧张,许多钢琴教育教学的场地、器材远远无法满足日益过度饱和的学员。原本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就是一对一的小课形式,这就使得资源与生源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更正,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二)陈旧的教育教学与时展潮流相脱节

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一直秉承着培育合格的钢琴教育人才的传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未免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会以师为大,盲目跟从,一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偏差,将会影响一大批学生。在这样背景下的钢琴教育总是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的,它总是“我行我素”的进行教育实践。固守的教学方法,固执的教学理念,这些都与现代社会要求的统一、和谐、协同、融合的社会目标相悖。如果继续坚守这种不切实际的观念,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分离

钢琴教育不单单是理论上的东西,它更需要实践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钢琴教育是空洞而让人厌恶的,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钢琴教育则是无力而晦涩难懂的。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育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缺少联系,教育者往往只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忽视了理论研究的学习,学生即便收获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总是有限的,很难有质的飞跃,因为一旦缺少理论支撑,任何优秀的实践都很难让人信服。

三、优化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必要性

如果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一直保持原有的发展状态,不做一丝改变,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钢琴教育体系濒于崩溃,教育教学内容过时,越来越多的人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丧失信心,转而放弃对钢琴教育的学习,钢琴教育的发展滞留不前。由此我们应当拥有这种危机使命感,应当高度关注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发展。可以说优化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首先,钢琴教育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渴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钢琴教育,在家长眼中学习钢琴是儿童教育的最佳方式,这就逐渐确立了钢琴教育的群众基础,为开展钢琴教育打下坚实的根基。正是由于这股钢琴热潮,现有的钢琴教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这就推动着钢琴教育向前迈进。在钢琴教育发展的同时,钢琴教育的弊端也逐渐显露,缓慢发展的钢琴教育已然与学习钢琴的浪潮形成鲜明对比,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也逐步意识到优化改革的必要性。

其次,即便社会逐渐对钢琴教育产生好感,但是具备高素质钢琴艺术实践者依然少之又少。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就承担了培养高、精、尖钢琴人才的任务,依附于传统钢琴教育模式,即使是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也很难有作为。由此,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进行优化势在必行。通过优化,将明显改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现状,钢琴教育的教学更加新颖,教育手段更多样,教育环境更适应,这将极大提升优秀人才钢琴教育才能的发掘、培养。

再次,时间会潜移默化的使得事物发生改变,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一样,它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展、逐渐趋于完善,这是事物发展必然经历的一段过程,相反的日益完善的事物也会影响时代的进程。就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来说,与其说是时代迫使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发生转变,倒不如说是优化改革后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将会造就一个崭新的未来。当改革完善后的钢琴教育呈现的时候,我们将会注意到它必然会成为众多钢琴教育的楷模,引发学习热潮,引领时代潮流,这是一种必然的姿态。

最后,我们应当相信,只要有所追求,就应有所悸动。优化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不能仅依靠外部改变而做出相应联动,这更应是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本身发展的内在渴求,用以满足人们对其大概理解。在人们的诉求下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渴望自身发生改变,以期更好地适应人的目标准则以及心理预期。因而,依托其自身的期望,把握原有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发展,其进行优化改革自然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四、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优化措施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来说,进行优化改革的措施就应该从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摸索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发展规律,对其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改革方案。这个过程想必是艰难的,因为其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而探索的结果未必精确,这需要时间的检验。下面笔者就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优化提出几点措施:

(一)改变单调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我们的教育模式自很早以前就显得过于单调乏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很难开展,更不必说教学相长了。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度压抑,钢琴教育成果日益下滑,因此有必要改变这样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才艺比拼、进步成果展示、课堂与社会演出结合等,这些举措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更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如此,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想必会收获良多,他们对钢琴教育的理解也必定更加形象而具体。

(二)设定合理的教育教学内容,以培养为核心

可以明确的是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就是以培养为核心,这个培养指的是培养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钢琴教育才能的精英。既然明确了培养精英的目标,那么钢琴教育就应当设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这其中包括尖端人才培养计划和普通人才培养计划。决策者在总结钢琴教育经验的时候,保留合理的教学、去除不合理的内容、增加有利的资源,以期以一种最合理的教育教学内容,完成对学生钢琴教育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文化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的钢琴教育更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不只是时展的潮流,更是顺应钢琴教育发展的潮流。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多媒体展示、数字信号模拟技术、互联网等,可以在完美、完整呈现钢琴表演的同时将钢琴教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再现的方式,使得原本难以呈现的钢琴内容变得生动而具体,而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也必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的同时,钢琴教育的教学质量势必得到改善。

(四)有针对性教学,合理划分学习组

可以说不同的人可能在不同方面所具有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因而针对不同学员,钢琴教学内容应当有所偏差。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这避免了因为个性差异带来的钢琴教育学习方向的不合理现象,使得学生能够更尽其能、术业有攻,极大地解决了因为学习方向不合理而引发的人才浪费。通过有针对教学,培养出具有专项才能的钢琴教育理论研究、钢琴教育实践杰出人才。

五、明确合理的钢琴教育改革的优势

合理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改革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改革的成功与否我们很难想象,这需要经过改革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检验。而单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现状来看,其能够进行合理改革有着相当的优势。

从改革的时间点来看,现在正处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改革初期,对其能够轻而易举地进行合理化改造。虽然改革时间可能有点漫长,但相对于我们理想中的钢琴教育,这点等待是值得的。从改革的领域来看,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属于尖端革新,这样的改革容易进行,改革是从上而下自发进行,效果必然是十分明显的。从改革内容来看,现代社会对钢琴教育十分重视,钢琴教育的发展是众望所归,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又是钢琴改革的重点,它改革成败与否直接与钢琴教育相关联。对其进行革新是人心所向,这就肯定了人和的优势。所以,势在必行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改革集成了天时、地利以及人和。

结语

总之,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优化改革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的碰撞,这其中可能会有融合,也可能爆发冲突,这都是优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常心的姿态加以对待。而笔者在研究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优化措施及必要性的探讨过程中,可能评判的尺度没有完全把握,对其理解可能会有偏差。但是无论怎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其优化改革还是有一定领悟的,这也许能够为改革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吉他;选修课;教学模式;高等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6-81-2

高等师范院校一般是多学科多系别的综合院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进入教育行业。所以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课外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大学生爱好广泛,多学科的氛围使得学生不会拘泥于本专业的学习。在校学生一般兴趣较为广泛,所以课外的各类学生社团往往非常活跃,如话剧团、舞蹈协会等等、当然少不了吉他社团或协会。

吉他这种乐器,以它独有的魅力赢得广大年轻人的喜欢,基本上每个学生宿舍都会有一两把吉他。练习一门乐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无疑十分有益的,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靠自学来学习。所以正确引导学生在本专业课程之外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学生自发组织的吉他协会,有的学校开设了全校性吉他选修课,无疑为学生的兴趣开辟了一个舞台。

学习吉他的学生的兴趣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喜欢独奏形式的古典吉他,而有的学生则喜欢弹唱形式的民谣吉他或新兴的指弹形式的民谣吉他,也有极少数学生喜欢实体电吉他,可谓各有特点。可以说,弹吉它成了大多数学生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手段。而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大部分并未开设吉他选修课,很多学生都是买书自学或参加社会上的培训班来实现。这使得很多学生的技巧很不规范,甚至有很多不正确姿势得不到正确的纠正和指导演变成不可改变的错误姿势。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高师开设吉他演奏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情况下,古典吉他教学与民谣吉他教学一是直以两种形式存在的,有点河水不犯井水的趋势,实体电吉他教学更是独立于二者之外。因为每种吉他的演奏内容和演奏方法也是非常不同的,分类教学也自然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但作为一门校性选修课,教授内容却不能过于专业和单一,这是校性选修课的特点。所以有必要将各类吉他的演奏教学综合在一起,做到既全面涵盖又能有所侧重才好,这正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吉他选修课的必要性

吉他这种乐器,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它既能演奏高雅的古典音乐,又能为流行音乐伴奏,可谓雅俗共赏同时又价格便宜(普及型)。所以深受年轻人喜爱。学习的同时又能学习音乐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学习音乐入门的最佳的乐器选择。

(一)有助于调解学生身心健康预防心理疾病

目前社会发展迅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有些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出现各种问题,若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疏导对学生身心健康尤为重要。尽管有些大学对学生有心理咨询服务,但毕竟都是来自外部的力量是被动的因素,而学生自身若能进行良性的主动的心理调解,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无疑学习乐器是很有效的一种途径,练习乐器可以让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在练习和学习中得到心理放松。加之音乐本身既能娱己又能娱人,通过学习吉他演奏或弹唱,很多大学生的个性变得开朗和易于沟通。

(二)增加学生艺术修养和自信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非常不规范,城市与农村学生差别更大。而有些地方的音乐课形同虚设,基本不教授乐理内容。这导致很多人上了大学连简谱都不认识,更别说五线谱了,这种情况这在发达国家这是不可想象的事。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所以在大学阶段,很多大学生都希望弥补一下自己在音乐知识上的不足,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因为在未来社会,只会某种专业技能“书呆子”式的单一型知识分子将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例如,音乐上使用的打谱与音乐制作软件都是欧美国家制作的,因为这需要既精通计算机又精通音乐的人才能设计出来。

很多学生由于单一的学习模式和专业的关系,个性很容易变得沉默拘谨。而通过练习吉他以及上舞台表演,学生的自信心得到锻炼和提升,朋友圈子也会扩大,个人交往能力不断增强,有的人甚至会变成了音乐社团活跃分子。

(三)开发智力

练习乐器是手脑并用的一种过程,而吉他不但需要一只灵活的右手,同样也需要一只灵活的左手。通过练习可以使较少使用的右半脑得到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开发,对自身专业也有潜移默化的帮助。并加强左右半脑的配合与协调能力,对大脑保健有良好的作用。国外有研究表明,练习乐器者可以防止中风带来瘫痪的危险,因为乐器练习会在大脑内部建立更多的神经通路,一旦有部分神经通路中断,仍然会有其他通路可以来实现替代功能。

二、古典吉他教学模式的利弊分析

古典吉他是兴盛于西班牙的一种以演奏古典吉他乐曲为特点的独奏乐器,技巧丰富,风格细腻,是吉他的代表性乐器,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一)古典吉他教学模式的优点

单纯的古典吉他教学,主要以五线谱为载体的各类练习曲为主,包括琶音、音阶、分解和弦等练习内容。而演奏姿势也要求颇为严格,对左右手的要求也各有不同要求。所以以古典吉他作为入门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养成正确的演奏习惯,体现了其作为专业器乐教学的特点。

然而作为选修课,学生一般出于自发的爱好,有必要作一种变通。因为师范院校的开设选修课目的并非要让学生成为演奏家或专业音乐工作者,其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进身心健康、扩大思维视野。所以无法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专业的特点来教学,必然需要一种灵活变通的教学方法,如结合六线谱对照教学,图示记谱教学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

(二)古典吉他教学模式的利弊

其一是受练习曲目进度的影响,学生往往学习进度比较慢。如在初级阶段的分解和弦练习,音阶练习等内容,对力量型的训练重视不够。如各类和弦的大横按,小横按,而这些练习其实可以和上述内容同时练习。

古典吉他初学曲目较少和弦换把的练习,或不够突出。而民谣吉他却不同,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就有了和弦换把练习,一首简单的校园民谣,就要不断换和弦,所以民谣练习者对吉他左手换把的掌握速度往往比较快,而古典练习者对音阶练习等掌握的比较快。

其二是学生容易失去信心。由于练习进度受到识谱等问题的困然,枯燥的练习缺乏吸引力,并且对于节奏感的培养也非常不利。所以单纯的古典吉他教学在高等师范院校的选修课中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三、民谣吉他模式的利弊

(一)民谣吉他教学模式的优势

民谣吉他训练的内容主要是歌曲弹唱,所以一开始学生就能很快接触到和弦与节奏。并且随着进度的提高,各类琅琅上口的歌曲加入练习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对于节奏感和乐感的培养非常有利。教学的开始基本是开门见山式,老师直接教授音阶、和弦以及节奏,学生一般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弹出一些简单节奏以及和弦。即使在学生不懂五线谱甚至乐理的状况下,就已经能感受到吉他音乐的魅力,是练习吉他入门的一种快捷方法。

(二)民谣吉他教学模式的不足

民谣吉他教学模式的优点同时也是其缺点。一些社会上的吉他培训班也是利用民谣吉他的特点,宣称一个月甚至一星期学就能教会一个人弹吉它,甚至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省略了乐理部分的教学。直接教学生练一些经典的和弦模式,代替本质的乐理教学,因为有些歌曲的伴奏和弦都是一个模式,这样学会一个模式就可以唱很多首歌曲,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一部分吉他学习者。

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学习进度的提高,如果继续停留在和弦与节奏的初级阶段,学生也会很快厌烦的。因为很多学生不懂乐理并不知道自己在演奏什么,对于和弦连接的原理以及和弦的性质根本不了解,只是按照图式谱在照猫画虎。所以根本的乐理知识学习才有重新回到学习中来,演奏姿势的不正规与随意性在后来的提高学习中也暴露出来,导致学习进度难以继续提高。

很多学生在练习吉他很久以后还根本不知道靠弦演奏与不靠弦演奏的区别,所以在改为演奏古典吉他后,弹奏音量极小,并且演奏得乐曲毫无音色层次。因为学习乐器不仅仅是学习一门技术,还必须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增强自身艺术修养。

这就要求加在教学中人更多的专业理论学习,如增加乐理教学的内容以及五线谱视奏教学,为学生打开更多学习的窗口,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以及学习进度自由选择学习方法,而不是狭隘的单一窗口学习方式。

四、以古典吉他为主二者相结合的优势

(一)运用古典吉他训练模式练习民谣

作为练习使用的普及型吉他一般即可装尼龙弦,也可装钢丝民谣弦,造型上常常也不严格,所以即可演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民谣伴奏,初学者应以古典吉他的学习方式建立正确的演奏概念,然后便可学习民谣吉他演奏手法,这样可以有一个相对的参考标准,学习者明白自什么是自由的姿势,什么是严格的姿势,以古典吉他的姿势和演奏手法入门,

(二)运用民谣吉他训练模式奠定古典吉他基础

民谣吉他的练习模式是块状的,力量训练占了很大的比重,大横按以及频繁换把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已经进入训练日程。这正是古典吉他练习在初级阶段缺乏的,因为一首古典吉他练习曲所涉及的换把可能很有限,也不是针对性的,古典吉他练习曲强调最初阶段强调右手的训练往往比左手多,右手有很多分解和弦、双音以及靠弦奏法和不靠弦奏法练习,左手只有一些非针对性的换把训练。

民谣吉他刚好相反,更加强调左手的基本功训练。右手除了固定模式下的分解和弦,如三拍子和四拍子的模式,多数是一些节奏性扫弦。左手则配以各种调性的和弦连接转换,练习者入门不久即可直接进入专门的换把训练,因为和弦换把正好是民谣吉他的基本技巧,一首小型的校园民谣歌曲至少也要换三个和弦,而且一般每小节换一次。为了不影响演唱的节拍节奏,就必须强调换把速度和准确度,所以民谣吉他练习者往往很快能掌握快速的换把能力,这是古典吉他学习模式所不具备的。

第4篇

从实际出发,探讨在医学类专业《医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医用高等数学; 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

《医用高等数学》是一门医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随着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数量化进程的加快,数学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应当使未来的医学人才具有应用数学分析的头脑去研究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能力。许多教育者正在不断探索、尝试各种途径,以提高《医用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实行分层教学对于提高《医用高等数学》教学效率是一种必要、可行的方法。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后续课程的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在课时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上进行区别,如药学专业开设课时是一般医学类专业的两倍,内容也是增加了许多,包括了微积分的基本内容、级数、微分方程的基本解法等;二是针对同一专业、同一要求,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进行教学。对于第一种我国的高校基本上做到了,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分层教学,但对于第二种尚处于起步时期,探索阶段。下面就医学类专业《医用高等数学》中进行第二种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谈谈自已的看法。

1 实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1 从教育时代特色上有必要

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跨世纪的宏伟计划,在本世纪初我国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逐年大幅度提高,到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9%,我国已进入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有些大城市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的普及教育。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新生入学基础的差别相对增大。按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将更加突出,高等教育形势的这一变化必然对《医用高等数学》教育提出新的按不同层次进行教学的要求。

医学类专业中有多个专业是文理兼招,如预防专业、临床专业、妇幼专业等,这些专业是必须开设高等数学的。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高中文科、理科中学数学有些区别,对某些知识点要求不一样,如反三角函数这一知识点文科生不作要求、理科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高考指挥棒下,有些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对于文科生反三角函数不进行教学。但反三角函数是基本函数之一,是《医用高等数学》中必须涉及的内容,这样如不进行分层教学势必对某些学生是一种重复学习,对文科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因此分层教学是必须的。

2 实行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掌握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同一专业实行分层教学,应遵循“掌握学习”原则:作为同一专业的课程,分层教学并不是降低对学生要求的教学,而是教学要求相同,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是相同,只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课时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教学方式。

对于文、理兼招的医学专业,一般可以分成A、B两组。A组对象主要为原理科生,B组对象主要为原文科生(当然这样的分层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有可能原学文科的会自愿到A组,而原理科的自愿到B组)。现行教材是可行,编者们在编教材时,都是“宽编窄用”,兼顾了文、理科学生,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性。经过几年的发展师资上较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来的本科生教本科生基本都不存在,教师的学历与实际教学经验都得到了提高,教师完全的能力胜任这样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汤自凯.医用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体会.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44~45.

第5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改革高等教育,高教市场化。把教育看作一个产业,按照产业的方式运作教育,在运作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以此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效益最优化的目的,这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按照传统产业分类,教育是一种产业;按照知识经济的角度,教育更应该产业化。

一、我国高校产业化的必要性

21世纪,中国高教成为经济增长点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产业化,具有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生产力

一方面,教育对象与教学内容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教育运行机制应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21世纪,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投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各国大幅增加教育投入,个人也加大教育投入。因此,积极发展高教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二)高校产业化扩大教育规模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我国高教发展任务艰巨。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大大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一流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矛盾。

(三)高校产业化应对国际高教市场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影响,高教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我国高教资源外流不断加剧。国际高教市场竞争激烈,中国高校尽快产业化发展。

二、我国高校产业化的问题

我国理论界一直认为,高教产业化是大势所趋,主要目的在于弥补教育经费,提升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高校产业化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一)高校扩招速度过快

1999年较1998年我国高校本科招生实际增幅达47%,2000年招生200多万,2001年再扩招l3%,实际招生数达250万,2005年招生数超过510万,2005年硕士生达到37万人。在招生、就业体制尚不健全的条件下,不考虑市场需求结构以及高校的办学条件有限等情况,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教学质量必然滑坡。

(二)高校收费偏高

高校产业化以来,各省市出台学费大幅涨价标准。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大学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和生活费,每年平均8,000-12,000元,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这种高收费的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三、我国高校产业化的对策

(一)树立教育产业观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是一种纯粹消费性的公益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为具有较高回报的先导性的产业。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个人可以增加工作能力、文化水平、技术水准,更好地适应职业的变动。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劳动者数量增加,可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满足变化的市场需要,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八的增加。

(二)密切注意的几种认识倾向

第一,不宜过高估计我国当前教育资源的可挖潜力和供给规模。当前阻碍高教供给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性限制以及经费短缺。如果这两方面松动,教育资源大有潜力可挖,教育供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放大。

第二,不宜过高估计我国教育产业的家庭普遍支付能力。全国范围,能真正支付高教费用的家庭不可能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要逐年增加国家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此外,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盘和贷学金项目,尽可能地解决农村落后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

第三,强调教育产业的特殊性,尊重教育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偏离社会最优化目标时,坚持国家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

(三)高教办学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改变我国高教办学体制上的弊端,改变政府包揽办学或单一办学的格局,逐步开放高教市场,建立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办、民办、私立及其他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通过合作办学、共建重组、院校改制等途径,实现办学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四)理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健全劳动力市场

理顺高教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建设连接高教与市场经济的机制,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知识价值实现的机制。宏观改革,调整工资政策,足额补偿教育成本和教育资本循环。

(五)加强政府高教质量的宏观控制

教育具有经济功能、政治、文化等功能,缺乏市场需求的高教部分只能通过公共财政给予支持,国家和政府在高教产业化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通过财政拨款,国家和政府应该制定法律、制度、标准以及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宏观凋控和监督管理,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

参考文献:

[1]张铁州,教育产业论[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1998.

[2]靳希斌,教育经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赵扬,求铮.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得理论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1999,(5).

[4]李鹰.国外教育产业化的几种运作模式及其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142-144.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创新 必要性 创新思路

1前言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它将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要求,尤其是教学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进行创新,它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尽快采取相应的创新思路,从而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向着整体化、系统化、综合性和实践性方向发展,进而切实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

2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宏观背景和微观环境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教学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具体创新的必要性如下。

2.1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根据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人马丁・特罗的分类,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50%,就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自从真正实施扩招以来,也进入到了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那么,这就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与这一重大的变化相匹配;

2.2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改革。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化,相应的也要求社会各方面进行全面性的变革。其中,高等教育体制也要发生相应的改革,尤其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那么,这也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推向深化。

2.3高校当前的教学管理工作正变得日益复杂化。由于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和布局不断扩大和变化,使得高校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变得日益复杂和多变。比如说,当前形势下,高校的学生数、教师数急剧增加,跨学科管理越来越普遍,跨校区管理更是让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和分散。

3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思路分析

既然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着创新的迫切性,已经让高校面临的高等教育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一切都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进行创新。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说,学校定位模糊导致高校教学管理理念模糊甚至步入误区,教学管理体制僵化,灵活性、人性化不足等。那么,我们就必须尽快实施创新思路,具体阐述如下。

3.1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创新管理理念。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来说,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创新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这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升质量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切实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让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价值观层面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同时,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定位自身,办出教学特色,引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走出创新的误区,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民主特性。

3.2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实现真正创新的中心环节和关键点所在。作为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较低的状态,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为了应对这一现状,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实行较为灵活的、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方法、内容和培养方式上,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其完全社会化角色的转变,从而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3.3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对于高校来说,其教学管理工作除了创新以上几个方面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还应该从教学管理体制、评价机制、教学管理方法以及手段方面实现创新,这是教学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创新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全面落实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据教学改革的具体发展需求来努力健全自身的教学管理体系,健全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体系,构建新型教学内容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教学法规管理体系,把握管理特点规律,努力创新教学管理方法,从而使得对学生实施弹性管理,自主式管理和精确化管理,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适应学生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特点。

4结语

总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必须实现创新,这就需要高校广泛调查、认真论证,编制科学合理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全校协同、上下协调,严格执行教学规范,确保教学工作稳定运行,树立质量意识,重视教学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以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从而切实发挥出理念创新的先导作用,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让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通过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来真正步入到创新的层面,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马翔.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2]龚发云.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7

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社会工作;必要性;专业化

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将近2500万,按照辅导员与学生1:200的比例配备,全国有将近25万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要求辅导员应具有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因而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改变工作方法,树立良好的工作理念,不仅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更要学习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在工作中运用专业社工方法来辅导、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形势

1.高等教育自身的深化改革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的突发性膨胀。新生素质的下降,大学教育资源紧缺,弱势群体增多;其次,学费分担和就业市场化,学生成为高等教育的“用户”和“消费者”。大大改变其对原有大学生教育和学生工作的态度和评价,这些情况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社会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要求辅导员工作专业化

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丰富物质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精神层面需要面对的问题。当今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社会思潮都会对大学生有所影响,尤其是一些诸如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在这种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客观、科学地摆正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洪流之中,是辅导员所应该重视的问题。

3.以往的思政教育工作方法遇到挑战

在当前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教育模式“重管理轻服务”的特征与当下大学生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大学校园里的自杀行为、网络成癖、校园暴力等失范行为层出不穷。传统的学生工作主要采取教育和处罚的手段进行规范和管理,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和解决新时期发生的高校学生问题,引入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角色重塑和功能拓展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也即要求辅导员的专业化。辅导员应掌握对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其次,辅导员是要具备做人的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有健康的人格、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关心爱护学生等。最后,辅导员都应懂得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和工作规律以及要懂得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二、辅导员运用社会工作方法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就是一种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的职业。现代社会工作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科学方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代社会工作的领域、对象日趋扩大,社会工作的制度功能也日趋完善。就其领域而言,已经从社区、慈善场所扩大到学校、医院、福利机构以及企业、监狱和法院等。就其工作对象而言,已从困难群体、边缘群体逐步扩大到所有需要社会支持和帮助的人群。就其功能而言,已不再仅仅是帮助穷人的慈善行为,而是一种专业的社会协调与社会控制手段,运用它可以有效地扶贫帮困,整合社会矛盾,预防社会犯罪,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升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就学校社会工作而言,高校辅导员高校社工功能拓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当前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高校辅导员功能向高校社工拓展。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变革。随着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陆续爆发了出来。反映在高校领域,这些剧烈的社会变化和变革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加之,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80后、90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抗干扰的能力弱,旧的、传统的社会观念已被打碎,新的、正确的社会观念尚未建立。社会上的一些斑驳复杂的不良现象和观念都会影响到“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也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所有这些问题和挑战都为高校辅导员向专业社工的延伸提出了要求,要求高校辅导员以一种专业的、科学的方法和艺术来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使教和学的两极达到平衡,创建和谐校园,从而达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的。

其次,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要求其向高校社工功能拓展。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往往成了大学生的 “保姆”。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且也与我们所要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不符,培育不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人才。总体而言,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不良,机制不活。高校辅导员整日埋头于繁杂的事务中会导致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主导性差、渗透力弱。社会工作既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也应对个人与社会的日常问题。社会工作运用多种技能、方法,开展多样活动来实现它全面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宗旨。其工作涉及面很广,从基础的个人社会心理发展过程到社会政策及其制定与发展,都可以找到社会工作的影子。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辅导员向社工功能拓展是建立健全和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甚至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高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思斌.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C]∥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

第8篇

一、我国高等教育推行质量认证之必然

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源于质量认证,是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是一种以相互约定的质量标准为准绳,以同行专家评估为手段,以高等学校质量连续性提高为目的,从而获得社会认可和信赖的一种质量保证行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因而推行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在我国有其必要性。

1.是提高我国高校国际竞争力的必要前提。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教育机构凭借其教育科技优势会大量涌入国内,争夺国内的教育市场,各高校的竞争不再仅仅是国内范围的竞争而是全球性的竞争。国际上通常采用1SO9000系列标准进行认证,对学校教学服务质量的保证能力进行评价,及处理相互交流中的教育服务质量问题。如果我国高校不能适应这种国际化的趋势,必将在国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阻碍我国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因而,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有必要进行教育质量认证,严格学校的管理程序和强化管理过程,使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具规模,我国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一个多类型、多层次、日益庞大和复杂的教育体系,由于各类学校的办学目标不同,课程各式各样,教学组织的形式十分灵活,有着一定差别的软硬件条件以及管理水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的教育机构,为保证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同一基本的质量水准上运作,制定一个合理的认证机制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务之急。

3.是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有力手段。高校数量迅速的增加及各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从数量上已基本满足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但其教育质量却不禁让人为之担忧,社会上有关对高校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的评价不绝于耳,如:“当今的大学生还不如几年前的中专生,现在的研究生也不过相当于以前本科生的水平。”这些说法确有夸大其词之嫌,但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前现状,开展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机构自我完善和改进,以确保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二、目前我国教育质量认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教育质量认证工作,对高校的内部控制与管理以及提高其教育质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教育质量认证活动还处于一个初步探索和发展的时期,在经验方面还存着明显的缺乏和不足,因而在推行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1.教育质量认证标准单一,有悖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要求人才既有精英型,也有大众型;人才质量的定位既包括精英型的,又包括大众型的。为适应高等教育这一特点,我国不同类别的学校、同一类别的学校办学特色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因此人才的质量标准的侧重点也不同,而我们还沿用统一规定的教育质量标准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每年的升学率或就业率去衡量教育质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在我国部分高校,质量认证已经渗透到高校的日常质量管理之中,其中以国际标准组织为代表的质量认证推进速度最快,在认证活动中,综合性的评估与认证远多于以教育质量为主的专门认证,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整个教育质量认证也基本上是按照ISO9000质量认证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的,我们不能否认ISO标准认证在高等学校的应用价值和积极意义,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完全采用商业认证来规范高等学校,是不能解决高等学校质量保证的全部问题的。

3.教育质量认证机构由政府主导,形式单一,从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活动有失客观公正。根据质量认证的原则,教育质量认证应是第三方中介机构向社会传递真实教育质量信息的活动。为确保向社会传递质量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认证机构与认证对象(各高校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不应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和经济上的往来关系,以确保认证活动能客观公正地展开。但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估与认证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与认证对象存在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高等院校采取行政的方式对高等院校进行认证与评估管理,因而在认证活动中容易产生主观、不公正、有失公平等形式主义现象。

4.质量认证审核评审与咨询分离不够彻底。根据有关法规和国际惯例,所有从事教育质量认证的机构与人员不得兼做教育开发和教育质量机构质量认证的咨询服务。但社会上一些教育质量认证人员经不起经济利益的诱惑,身兼二职或数职的人员大有人在,这些身为教育质量认证、评估人员同时又是咨询人员,使得教育质量认证活动难保应有的公正性和保密性,从而导致各认证对象不平等竞争现象的出现。

三、实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过程中需思考的对策

鉴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活动实施之必然,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与建议,希望能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标准性的质量认证体系。标准是质量认证的核心,没有特点的质量标准,所构建的质量认证体系也就缺乏生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层面的概念,潘懋元先生也曾指出应该多层面地培养人材,而不能以一个质量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质量衡量标准。因而我们必须考虑质量认证标准的多样性,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多层次性、多标准性的质量认证体系为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准确而又有多层次的定位,培养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人才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认证制度。欧美一些国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其认证标准、程序及实施办法已经规范制度化了,我们不妨借鉴其先进经验,在国际广泛承认的质量认证方法基础上,结合本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教育质量认证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如在建立机构质量认证标准的前提下,再做专业分类认证标准。在专业认证制度上突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和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的专业两个因素,在有中国特色专业上,要以我国特有的专业为先,如中国文化与语言相关专业、中国医学和药学相关专业等;从与国际接轨程度来看,理工专业可以提前建立认证制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可以随后。如此分步骤进行,做到步步为营,不乱方寸,当机构质量认证和专业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完毕后,再去完善特殊性高等院校质量认证制度,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认证制度。

3.转变政府职能,改组教育质量认证机构,确保教育质量认证活动的客观公正性。世界各国质量认证机构的建立一般分为官方、中介机构和半官方三种。从质量认证的理论来看,采取非官方的中介机构是最佳的选择。在这里笔者认为私立性、非政府性的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设置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认可6个地区性认证机构和59个全国专业性的认证机构。这些认证机构都是私立的、非政府性的组织,他们不受政府干预,有一定的自,因而能保持认证活动的客观性及公正性。鉴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改变我国政府主导型的认证机构,通过强化政府监管,如成立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由政府宏观指导,委托专家构建的教育质量认证委员会将会更有利于加强我国教育质量认证的客观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