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9 10:32: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问题
现阶段,城市规划面临着全球化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之下,创建低碳化、零排放城市环境成为世界的基本共识。要想合理规划低碳城市,需要从方法、理念、管理手段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城市是有效减轻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城市的合理规划应该为创建低碳城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想要有效解决气候问题,发展低碳化城市是最基本的途径。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怎样合理调整城市化与低碳化、生态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 简述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最早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理念之中,这里的低碳思想就是采用最少的能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的规划理念运势而生。想要了解低碳城市的概念,必须清楚低碳城市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之内,注重低碳城市建设,事实上也是追求生态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是采用缩减碳排放量为主旨。低碳城市的概念就是把建设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理念相互结合,达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系统,进而创建出低碳型生态城市。
2 规划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
2.1 高效性
城市是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水平各部相同,对所追求的东西也有所不同,生存竞争比较激烈。低碳城市的高效性主要表现在城市的运行、生产确保低能耗处于最小化,城市物质与能源获得最高效利用率,很好的提升城市规划的持续性。低碳城市内容的高效性则表现在城市能源的有效率,提升城市转换系统的效率和效率。
2.2 循环性
循环性是有很大生命力的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不同层面的良性循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规划城市不同系统的循环速率,确保整个城市的循环系统处于平衡状态。(2)建立明确堵塞城市循环机制,可以快速辨别、解决阻碍城市良性循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3)依照自身完善的生态系统,为有效改善整个城市生态循环系统发挥积极的作用。
2.3 和谐性
规划低碳城市的和谐性,首先,这里的和谐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之上,人们热爱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之中,城市和自然相互结合和谐发展;其次,低碳城市也展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低碳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采用自然景色修饰居住环境,从而建立关心人、陶冶人,实现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状态。这里的和谐性很好的展现出低碳生态城市的特征,也正是规划低碳城市需要达到的效果。
3 低碳城市规划设计要求
3.1 资源低碳化应用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产业机构存在较大的减排潜力。我国在发展低碳城市中,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缩减化石能源的比重,合理开发应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性能源,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对产业、建筑、交通城镇三类碳排放主体,合理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节能建筑确保达到产业、交通、建筑低碳化发展,从整体上缩减城市碳排放情况。
3.2 扩大绿源碳汇使用
碳汇就是采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于生物碳库的过程。依照城市规划布局情况,依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固碳效益相关要求,加大森林、耕地、草地的碳汇,科学合理的设置低碳城市人工生态系统。
4 低碳城市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
4.1 科学处理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生态和低碳城市是目前世界各地关注的重点,这二者建设理念和规划内涵具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思想上必须保持一致,都必须关注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同时这两者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生态城市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全球气候变化,由此可知生态城市范围更加广泛、综合性更强,低碳城市重点关注如何缩减碳排放情况,提升碳汇,从大范围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子集中的一个。所以,有关学者给出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把低碳当做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概念进行叙述。
4.2 合理定位低碳城市规划
为确保低碳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必须对低碳城市的规划给予合理的定位,。依照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可以采以下几种编制类型,现行城乡规划体系之外的低碳城市规划,这是一种新的规划模式;当做现在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展开编制,采用独立的编制形式规划到低碳城市设计之中;把低碳理念合理应用在城乡规划编制系统之中,确保城市各个规划内容达到低碳效果,把低碳理念落实到交通、用地布局、产业设施等多个模式之中。那低碳城市理念融汇在现今发送城乡编制系统之中,把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作为创新的主要方面。
4.3 创建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进行规划设计的主要掌控手段,是把低碳城市规划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创建低碳城市必须重视一下几点:(1)界定指标体系的范围,规划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无法包揽全部,重点在于是否达到减碳和固碳这一要求,确保指标体系更加明确、简化;(2)发挥指标体系的实效性:低碳城市的各项指标运用在城市规划模式之中,进行合理的控制和操作,发挥有效的控制效果;指标体系的适用性;(3)因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资源环境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各个发展地区应建立不同的指标数值,确保指标体系更贴近实际,确保指标有利的实施和推广;(4)确保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能:依照常规的办法对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城市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对城市规划方案碳排放量进行评估,这是考虑不同发展战略的因素之一。对各个地区碳排放量进行评估,确保城乡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评价作为本次分析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中,实现合理开发土地和生态绿色系统这两个概念进行整合评估。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分析,规划出生态敏感区域,创建生态安全网络系统。在已经规定的开发土地上,对基础建设、在建项目、已有规划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从而确保城市的布局和规划更加合理。
5 结束语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较快、经济也处于迅速发展的状态,碳排放量日益增多,建设低碳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文中以低碳城市规划为研究依据,概述了规划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姗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研究[J].新材料新装饰,2014(2):415-415.
[2]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2011(2):32-38.
[3]袁贺,杨 .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27(5):11-15.
[4]张洪波,陶春晖,庞春雨,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302-305.
[5]孙强.临港新城低碳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1(5):24-29.
关键词:植被;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生态
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逐步恶化,噪音、污染等问题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些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重点。生态学作为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研究课题,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显得尤其特别。生态学理念的最初出现到它在城市绿化规划代表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进步:从最初的观赏设计深化到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生态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和现实意义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构成的景观,是由斑块、廊道、边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开放空间,也是城市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性规划,重点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利用生态学的角度来进行环境设计。它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生态总体规划的城市特性、城市发展目标、用地规划等规定,科学的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内各类园林绿地的建设和区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最终以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来进行城市的生态性规划建设。
当今世界中,生态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城市建设与自然发展的冲突越来越多,所以城市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酸雨、热岛效应、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都急切迫使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其中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2.1 对城市绿地系统没有相适应的规范,导致规划中生搬硬套 我国对于绿地指标的规定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四项,定额指标相同。然而,不同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等各不相同,想要用定额指标来评判一座城市生态绿化的等级,明显是缺乏科学理性与依据、不够真实。
城市绿地应该和当地的城市建设相符、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城市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归属性。但由于我国的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一直发展比较缓慢,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长期照搬照抄苏联时代的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 和一些构图的原则,特别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多年来一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布局原则。
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具体的规划中,由于工作阶段的划分、主管部门的分置不同等原因,经常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分离,形成两个单独的规划。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间形成的前后上下关系,迫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中脱节。
2.3 现有绿地现状水平差,研究调查不规范 形成这种绿地指标虚高现象的原因,一是不少城市现状指标严重失真,规划指标存在不明确的现象。二是绿地规划指标提出比较盲目,依照相关规定和工作要求,采取简单类比的方法,对城市的现状、不同地区的差异考虑不够,一味追求规划的高指标。
2.4 规划协调性不高、互动性不够 由于专项规划的进行往往在总体规划完成后才开始,这样协调的难度非常大导致我们经常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被动的、填空式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城市的全局观。只有将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很好地融合兼顾,才能有效地协调不同专项之间的矛盾。
3 提高城市绿地规划的要素
由于不同城市环境基础和城市特征的差异,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各个城市都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规划。
3.1 根据城市现状建设 把握城市的基本特征,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的特色加以保护和运用,立足于建设现状和水平,制定实事求是的可操作的规划目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规划指标具体化。
3.2 对关键问题提出规划对策 对城市的绿地结构、背景、出入口等关键性的问题提出实施性规划对策,提高对下一层次规划、设计的指导性。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规划策略在不同层次的规划设计中得以运用,规划意图才能得以实施。
3.3 增强各项规划之间协调 在规划的操作方式上,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互动,通过沟通和协调达到相互促进、提高规划整体水平和贯彻实施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设计 树种选择 树种搭配
中图分类号:TE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014-01
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相关部门加强了园林规划和建设,力图改善环境质量,因此园林设计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节约型、生态型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方向,城市园林绿化的设计与实施,主要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整体性,还应该要考虑到细节,要从植物、园林构造等方面着手,加强对园林景观的构建,使得城市园林景观能够与当地的建筑风格、城市文化底蕴保持一致。树木是城市园林绿化造景过程中的重要材料,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树种的合理选择,尤其是要加强对本土树种的选择,从而使得城市园林的耐受性更强、美观度更高。除了加强对树木的合理选择之外,还应该要对各种园林景观进行搭配,从而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给人们营造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
一、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城市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城市的风格、文化底蕴等都不相同,这些因素使得每个城市都是独具个性的,特别的。多样化是自然环境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生态园林树种选择过程中,应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景观植物,比如要按照当地的环境、土壤、气候等基本特征,形成适宜当地环境的植物群落,并且要通过一些人工手段,比如不断推广种植土,提高绿地维持机制。很多城市为了丰富园林景观的类别和层次性,在造景的时候都会选择多种类别的植物,比如在种植基调树种的基础上还会增加草坪、观赏花木等,从而使景观空间更加丰富,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观赏性植物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来确定,有的观赏性植物只适合生活在北方,有的树木则只适合生活在南方。
(二)视觉优美的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规划,要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树木一般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力量,尤其是一些常绿树种,给人带来很多正能量。为了要丰富园林景观,在城市园林造景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常绿树种的应用,还应该要加强对其他树种的选择和使用,比如一些观花树种、观果树种等,其颜色更丰富,在城市园林造景中可以带来更加良好的视觉体验。(见图1)
(三)生态原则
城市绿化园林的规划和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城市的h境问题,给人们提供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把握生态原则,生态原则的根本是利用景观、树种、花草等植物的多样性,针对整个空间进行合理的绿化配置,从而使得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得到满足,可以在城市构建一个小型的、完善的生态系统,发挥出更大的生态效益。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树种选择
(一)选择多种树木
树木的功能很多,比如吸收二氧化碳、丰富视觉效果、提供阴凉、保持水土平衡等,树木是园林造景中的主要植物,使得城市中的空气得到净化,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在选择树木的时候,应该要对树木的种类进行丰富,比如在对植物进行选择的时候,可以以构建复合性的群落结构为基础,选择乔木、灌木、草本等植被。另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对空气的净化效果也是选择植物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在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考虑选择一些叶面积比较大、光合效率比较高的植物,能够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更良好的小范围气候环境。(见图2)
(二)选择本土树种
树木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很高,尤其是一些外来树种,虽然形态好看,但由于对当地的水土环境不适应,则很容易导致死亡,成活率不高。本土树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更好,更易成活,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本土植物的应用。以云南昆明地区的城市园林绿化为例,昆明市的乡土树种十分丰富,比如香樟、滇朴等,当前在昆明市的行道树种植过程中,有很多银桦、桉树等外来品种,本土的香樟、滇朴等所占的比重不高,近年来,当地加强了本土树种的培育,比如云南松、云南樟、金银花、棕榈等,已经开始在各地大量种植,在行道树的配置上也更多的选择了本土树种,养护更简便,而且树木的成活率更高,更适合当地的水分、土壤、气候、温度等环境,而且这些树种本身的观赏价值极高,给人带来丰富的视觉效果。
(三)加强特色表现
在树木的选择过程中,应该要结合城市的特点,城市的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因素进行选择,使得树种能够为城市景观增添魅力。比如在我国南部的一些地区,其常年气温较高,四季如春,在树木的选择上应该要把握这一原则和特点,通过树木的搭配,来改善环境,让居民可以看到四季风景,体会到四季变化。比如可以增加常绿阔叶乔木和常绿灌木的数量,同时,要选择季节性植物,使得城市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赏。比如冬樱花一般在冬天盛开,在冬季给人营造温馨的感觉,而滇朴则一般在夏季生长较旺盛,给人带来乘凉之地,在秋天,则可以通过银杏叶的黄来点缀风景,使人感到心情舒畅。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不仅要遵守节约、生态的原则,同时要考虑到美观和艺术性。在园林树种选择过程中,应该要对植物进行合理地搭配,选择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类别,进行科学合理地搭配,提高城市园林造景水平。另外,在树种的选择过程中,还应该要考虑到人文、城市环境、气候条件等各种因素,尽量增加本土树种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提高其对气候条件的耐受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彦钧,温仕英,蔡静会.城市绿化中园林树种的选择[J].现代农村科技,2007(02)
[2] 金冬冬.关于园林绿化中植物的配置及选择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8)
关键词:城市边缘空间;城市文脉;公共空间;空间美学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3-0076-02
1、城市边缘空间概念辨析
城市边缘空间如何界定是本文的起点。“边缘”在辞海中解释为延边的部分,靠近界限的区域。“边缘”与“边界”不同在于边界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界限,而边缘则更关注靠近边界的区域,而不单单是一条界限。城市边缘即指靠近城市主要城区的外缘地带,是城市联系乡村的过渡区域。城市边缘也不同于城市,城市指城市主城区之外的区域,城市是相对城市内部而言的,而城市边缘是介于城市与城市内部之间的部分,两者的属性在城市边缘都有所映射和传递。
对于城市边缘空间的理解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各个学派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奎恩(Queen)和托马斯(Thomas)将城市及其地区称为大都市区,并将这种地域结构分解为内城区、城市边缘地区和城市腹地三个部分,率先进行了城市边缘地区的研究。
社会学家R.J.普里沃在1 968年为城市边缘区作出了解释,他认为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
加仑・尼克(Gallent Nick)提出城市建成区外在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游憩/发展机会等方面具独特性的多功能城乡转换交接地域。
我国学者武进认为城市边缘空间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实体,它是城市与乡村相互渗透,非农业活动与农业活动相互作用形成的土地利用发生急剧转化的地带。
综上所述,城市边缘空间是城市主城区,在土地利用、社会文化、经济活动、环境效益等方面发生转变的过渡地带,兼具城市与乡村的基本特征。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核心区的影响力在不断放大,城市集聚力在逐步加强,在城市形成了依附于城市的“缘地带”,它既是城市发展的边界,又是城市进一步扩张的发酵地。
2、城市设计视角的特点
城市设计视角有哪些特征是本文需要解释的第二个问题。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2.1 人文性
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设计人们可以感知的城市空间,人们脑海里形成的空间意象、使用感知、情感变化是评判城市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城市设计的人文性首先要关注城市文脉,尊重和了解城市的历史,将传统文化作为体现城市特色、塑造可识别空间的重要元素;其次要关注空间使用者的行为与心理感受,尊重当地人原有的生活方式,赋予空间更多的场所内涵,做到空间多样化、功能多元化。设计传承文化,塑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情感空间。
2.2 空间性
城市设计的设计对象是城市空间,通过空间的设计来实现对城市方方面面的改善,因此城市设计的落脚点是空间。凯文林奇(KevinLynch)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构成,企图以此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空间类型的归纳总结的目的是为了阐述某类空间的在城市中的意义,告诉人们哪一种空间是积极地、舒适的,同时揭示空间改进的方法。所以城市设计关注城市空间的形态、肌理和组织方式。
2.3 艺术性
城市设计以视觉秩序为媒界、以城市美学为原则,以空间设计为手段,以塑造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为目标。城市设计的艺术性表现在将城市的自然美与人工美完美的结合上,一方面保留城市天然质朴的本色,尊重城市肌理、地形地貌、生态本底的原有生长规律;另一方面通过人工的方法对城市空间要素进行改造,使其符合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标准。设计结合自然,两者的相互结合形成了艺术化的理想空间。
3、城市设计视角F城市边缘空间的基本特征
3.1 文化的多样性
城市边缘空间通常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与地缘文化相互交汇,多种文化并集的区域。距离城市越近,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占据主导,反之乡村文化和本土文化占据主导。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之间的趋同性逐渐显现,传统文化与城市特色在逐渐消退,而城市边缘空间由于受到文化冲击相对较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得以保存,因此文化多样性成为了城市边缘空间的重要特征。
3.2 空间的过渡性
城市边缘空间通常是集中的城市空间向分散的郊野空间过渡、高强度开发向低强度开发过渡、紧凑的城市景观向舒缓的田园景观过渡的区域。这种空间上的转变使得城市边缘空间具备了形态上和景观上的独特性。人们乐于把去城市边缘的行为看作陶冶心情、增添乐趣的一种方式。同时由于地价便宜,产业园区、居住新城、大学校园、新农村等一系列开发项目选择落户城市边缘,又影响着边缘空间的形态变化。
3.3 艺术的包容性
城市边缘空间是城市中人工美与自然美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区域。城市边缘的门户、街道、村镇、郊野公园、历史遗迹体现了人们对于城市美学的理解,同时随着审美标准、意识形态和技术手段的转变,这些人造痕迹也随之变化;而自然要素受到外界影响的因素要少得多,城市边缘的河流、山地、林场、田园是城市对于自然的敬畏与依赖。当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谐拼贴在一起时,就体现了城市边缘空间的艺术包容。
4、我国城市边缘空间的现状窘境
4.1 文脉的缺失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边缘空间缺乏对传统文脉与地缘文脉的保护,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对城市文脉的保护意识。崇尚推倒重来,城市内部的大拆大建之风延续到城市边缘,能够体现城市文脉的街道、村镇让步于凶猛的城市扩张,城市文脉的痕迹被无情地冲击,同时在城市边缘空间更新与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决策者与设计师很少站在历史的角度展望城市发展,“快餐”式的作品比比皆是,城市的文化内涵被淡化,结果出现“干城一面”的结局。第二,缺乏制度保障,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下,关注的重点是“规划区”或者“主城区”内部的保护,如历史街区、城市“四线”的划定等等,然而城市边缘空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城市边缘的特色景观、特色风貌没有准确界定和适当的保护措施。
4.2 空间的无序
我国城市边缘空间往往呈现空间的碎片化,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表现在:第一,用地不够集约,城市边缘空间的用地权属相对复杂,国有土地与村镇集体土地相互混杂,这对项目的落位以及用地的成片开发带来困难,可以看到很多用地既不是农田,又不是建设用地,呈现出的状态就是建设项目遍地开花,用地既浪费又无序;第二,城市发展的盲目性,城市边缘空间属于城市发展的敏感区,由于用地相对充裕、建设条件相对简单、建设要求相对宽泛,往往出现“发力过猛”的现象,城市边缘建成了中心区,边缘地区应有的质朴和韵味缺失了。
4.3 景观的乏味
我国城市边缘空间的景观塑造相对滞后,有些地区甚至空白。城市对于景观的有限投入多释放在城市内部,如气派的城市广场、整齐的城市街景,而城市边缘地区的景观往往被无视,殊不知城市边缘空间才是认识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边缘地区景观乏味除了投入少外,另一个原因在于思路的偏差,多数城市重人造景观、轻自然景观重建设高标准,轻地方特色。几乎每个城市入口都有一处“马踏飞燕”雕塑;寂静的田园风光里充斥了各种楼盘开发;道路景观、街道小品让人感觉似曾相识,枯燥乏味的景观风貌大大降低了城市的品质。
5、改善城市边缘空间的城市设计思考
5.1 延续边缘空间的场所文脉
这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种是历史的文脉;另一种是空间的场所。边缘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阶段产物,应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尊重传统的生活场景。在城市边缘空间塑造中,延续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新的建设内容应从传统文脉中汲取营养,使新老城市环境协调共生,有意识地保留城市边缘空间的乡土特色,使其更富有地方特色。
另外,应赋予边缘空间更多的功能,增强空间的场所感,与城市内部功能形成互补,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丰富其心理体验。城市边缘空间相比城市中心生活节奏慢、绿化景观好、乡土气息浓,因此考虑将更多的养生度假功能、休闲游憩功能、景观展示功能、生态种植功能布置在城市边缘空间,增强边缘地区的吸引力。
5.2 构建内外渗透的开敞空间
城市开敞空间是城市中除建筑之外的空间,包括自然空间和人为空间,担负着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生物的自然消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表现地景,以及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重功能。
城市边缘空间是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的部分,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因此城市边缘空间内的自然生态要素应严格保护,对山体、河道、植被、特色农田划定保护范围,避免因城市建设而带来的生态破坏。另外,城市边缘的生态开敞空间应与城市内部的开敞空间建立联系,通过带状绿地、自然河道形成内外渗透的开敞空间系统。
5.3 具备弹性发展的设计思维
由于边缘空间具有过渡性和阶段性特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先的边缘地区会向外扩张,演变成为城市内部的组成部分。在空间设计中要对这种空间演变有足够的预判,明确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在规划中要留有余地,适应城市的快速扩张。
城市边缘潜在的发展区域应具备快速新城代谢的可能,对未来增加开发规模和建设强度留出余地,使城市每个新的生长区域在各个阶段都相对完整,具备功能完整、配套齐全、空间有序、风貌统一的特征。
5.4 引导城市有序生长的活力单元
与城市边缘空间内向型空间演变对应的是城市产生一系列活力单元形成外向型的发展动力。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的开发项目越来越青睐城市的边缘地区,如产业园区、大学城、居住新城、文化创意基地等等。这些项目有效的规范和梳理了城市边缘用地,促进了城市边缘空间的健康发展。
在选择和安排这些活力单元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活力单元与城市周边已建设施相互衔接,活力单元不应游离于城市之外,而应视为城市新的组成部分,城市内外做到功能互补、交通便捷。另一方面活力单元应具备一定的自给能力,配套适当的生活服务设施,尽量做到职住平衡。
5.5 体现地区特色的形象界面
城市边缘的空间界面由自然界面和人工界面构成,通过两者的组合和变换可以很好地展现城市的自然美与人工美。
一方面在二维平面构成上,城市边缘应尽量打破整齐划一的建筑界面,结合地形变化、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形成凹凸有致的边缘空间韵律变化,将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有机的融合,形成丰富的视觉变化和心理体验。
另一方面在三维立体的天际轮廓线组织上,将建筑物、构筑物、自然风貌有机综合。城市建设密集区域,应突出建筑轮廓,合理布置高层建筑,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轮廓线;生态控制区域,应强化山脊线和山体绿化,建筑仅起点缀作用。合理协调人工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处理城市近景与远景的关系。
关键词:西北地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途径
Abstract: the harmony of human and nature is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s important content, ecological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idea is put forward to meet the this one requirement. This article to the northwest of ecolog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of city this problem are discussed. This article first i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city know read,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On the basis of how to realize the northwest area ecology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way,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northwest region; Ecological garden city; Way to build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基础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对优化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生态园林城市”概念的提出,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充分地利用环境生态原理,来规划和建设城市,进一步地建设好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效地防治城市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
1、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1.1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特殊环境中提出的,它和我国传统的私家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前身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有些类似于欧洲国家提出的“花园城市”。他们都强调城市景观的塑造,犹如绘画一样,用人为的审美情趣来建设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园林城市”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城市作为园林的载体,在一定的立地条件,通过山石、理水、建筑、植物和园林小品建造出适合城市文化、适合人们生存的环境。
生态园林城市是中国园林工作者创建的跨世纪城市园林理论,是制定城市绿化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运用生态园林观点,重新认识园林绿化的三个效益,是一门园林经济学,是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园林模式。其中主要以生态的观点来建设园林,使城市更加接近自然,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园林境界。使人们在城市中感觉到自然的原生态,同时,在绿化的基础上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
1.2生态园林城市的特征
生态园林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不仅具有园林的观赏、美化环境等特点,还具有诸多的生态学特点,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公共性与共享性、协调性和变化性、无界性与一体性以及综合性和完备性,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融合在整个生态系统中。[1]在功能作用上,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能调节小气候、维持碳氧平衡、衰减噪声,美化市容提供游憩的空间;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生态的城市,体现着生态城市的特点,具备生态城市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一个人工制造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现代的生态园林城市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体现。
2、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设计原则
2.1体现生态优先、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理念
确定生态优先和节约园林理念指导下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高城市园林城市规划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土地、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争取城市园林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城市园林城市与历史、文化、美学、科技的融合,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最优化。
2.2能实现各种社会功能的需求
城市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应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脉络、满足绿地的功能需求、突出景观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优化配置各类绿地空间,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游憩、科教、防灾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
2.3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原则。
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并在单位绿地内,通过改善植物配置、增加乔木种植量等措施,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2.4充分保护和高效利用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原则
公园规划场地内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构筑物等应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策略加以保护和利用,同时城市的历史文脉、风土人情等是城市园林城市特色的基础源泉,要善于深人挖掘和体现,使城市园林城市的景观空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
3、生态园林城市构建的思路与实现途径
3.1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市的园林景观系统。
西北地区的城市园林景观应坚持点、线、面相结合,以骨干道路立体景观为骨架,以广场、公园景观为重点,以小区景观为点缀,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西北地区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环境的树种,提高成活率;还应该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突出某一方面的功能,如一些耐旱、耐寒、耐盐碱、抗污染、节水型植物品种。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保留现有的自然景观,既可以保证植物的多样性和原有的生物平衡,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建设费用。
3.2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地
在布置城市园林绿地时,首先以生态平衡的原理做主导,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使城市生态园林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利用天然的森林与植被,把自然引入城市中,拓展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以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其次,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和互惠互利的原理,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又形成了优美的景观。第三,要保护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尽量不要建造纯林,多造混交林,使植物种类尽可能的丰富,提高物种多样性,强化群落抗干扰能力,也降低了养护的要求。
3.3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仅仅满足于“自然生态”是不够的,还必须建设好“人文生态”,这样城市才具有全方位的吸引力。西北地区的城市自然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人文、风俗民情很突出,应该充分挖掘其内涵,并加以利用、创新,巧用自然、形成特色。特别是对于西北地区的一些工业城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展现工业城市的形象,也要让市民充分了解城市的发展,并逐步融入到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去,进一步体现城市特色、丰富城市内涵。
3.4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就没有基础去搞生态建设,脱离实际搞生态建设和只抓经济忽视生态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其发展之路也是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我们应该根据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状况综合分析,协调好城市建设和生态化的关系,制定详细、可行的发展计划,探索发展新思路,踏踏实实地走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之路。
3.5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没有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没有企业界的积极响应和努力,美好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就只是一张图纸而已。因此,我们应广泛而积极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建立健全道德教育网络,家庭、学校、单位各尽其责,认真抓好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和志愿服务、送温暖活动。加强教育引导,强化秩序管理,规范文明行为,不断提高市民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人人讲素质、个个重修养的社会风气。一方面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全力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另一方面要全民动员,献计献策,参与城市建设,保护建设成果得到延续、发展,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
4、结束语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问题关系到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建设生态园林可以有效地实现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加适宜,通过城市的生态建设能够改善城市的气候、卫生环境、美化景观、节省能源等多方面的功能。生态园林的建设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要遵循生态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得更加理想与美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城市化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突破,特别是城市规划建设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因而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也就变的非常的重要。
二、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社会、城市经济、城市环境资源为达到可持续的目标而做的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即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最少的劳动、技术、资金和资源消耗,在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以人的观念更新,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取得城市增长、城市结构变革和城市进步所产生的聚集效益,从而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从宏观而言,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从而使城市数量的持续增长,即在一定区域以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城市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微观而言,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是把城市规划得更好,更有利于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在功能、规模、结构、运行等诸多方面的进化和扩大,提高城市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实现城市的进步(城市质量的提高);就时间而言,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规划、运行、渐进式的目标,即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短期的、局部时段的行为,它不同于城市在某一时段范围的发展,它必须站在更高的视角为后代考虑的建设行为,它亦有别于从其他理论出发的持续发展。简言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和挖掘,使城市的功能、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变化过程,因此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应是以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聚集性为基本特征的。
三、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定位不合理,城市发展规模控制失误
城市的发展始终应当基于自身历史,基于现实的规划才能站稳脚跟,真正实现其可持续性。而一些城市规划未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城市定位盲目跟风。同时规划时我们往往首先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然后确定所需的土地资源等其他资源,当城市发展规模对资源和环境的占用超过基地本身的支撑能力时,就会导致资源无法供应发展举步维艰。错误的城市定位以及规模规划造成城市规划偏离现实,即使再漂亮的设计也无法最终得以实现。
2、生态、环境保护的忽视或滞后
尽管城市规划中设置了环境保护专章,但更侧重于环境整治规划,只起到补救的作用成效不大。此外规划布局未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城市规划设计者环境保护能力的单薄,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力的不确定性导致政府的控制力欠缺,很多城市规划对环境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
3、历史文脉缺失、地方特色不浓
不少城市自然生态条件、地理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迥异,但城市规划趋同造成“千城一面”,丧失地方特色。尤其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者错误的去改造和建设,严重损害了城市的古香古色。此外,自然特征是一个城市的天生特色,往往城市规划中对其理解不够,一些城市的森林、湿地等被挤占,既失去了自然本色,也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
4、规划缺乏执行力
规划执行中的多变性导致建设后原有规划早已面目全非,这对城市整体空间系统、景观系统以及环境系统造成了威胁,不仅导致规划布局的混乱,也使规划变得毫无意义。
四、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1、实施科教强市战略
利用正确的方向进行引导,把城市的发展与规划与现代知识经济接轨,采取科学教育,科学宣传,提高城市规划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内在素质,使城市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2、支持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密集、清洁型的工业逐渐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更有效地使用能源,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最终不需要以相应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为代价,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城市历史保护与改造
城市历史保护问题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以后,在概念上更加明确,即城市历史的保护是以保护城市的地方文化、景观特色和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名城外,还包括保护不同时期的优秀建筑、历史街道环境、历史性景观特色和地方性风俗民情。
4、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我国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城市的总体规划决定了城市每个具体地段空间形态设计,城市规划只有局部服从整体,只有在这样的控制之下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城市环境。
5、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需求。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因此规划应研究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生活的规律,研究不同时间和地点人们的活动特点,满足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需求。
6、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人类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要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其间的关系,决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的合理功能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7、创造积极的城市缓冲空间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以此区分开自然与城市这样一些基本元素之间的特征。一方面在城市中注重人的活动空间的建设,积极营造以人为中心的环境和空间,以人性化的街道景观增加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魅力,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吸引力和活力,如建设有顶街道、中庭等公共空间对社会开放,为人们营造环境舒适的公共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在城市的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晰边界的原生态自然空间系统。这两个系统用一个明显而强烈的缓冲地段区别开来,同时这两个系统之间是应该非常容易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的。这种城市缓冲空间有相应的具体功能以及有机地生存和存在的理由,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这样的自然景观区域,公共开放的城市空间区域,提高环境质量,增强舒适性。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使得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发挥城市规划建设的作用,从而使城市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迪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心得体会《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第24期
关键词:树种;地域;功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8-78-1
1 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不宜频繁求新
每个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气候带,在长期的自然演变进化过程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产生的植被种群必然是最适宜本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因此乡土树种应该始终是城市绿化的骨干树种。城市发展,追求景观的丰富和美观,可以适当引进一定比例的新品种和培育乡土树种的变种,但不应该废除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重要地位。时装可以常变常新,追求标新立异,建筑的外环境可以效仿其他国家和地区,因为它们与当地气候环境关联不大,不需要温度、水分、阳光来进行生命活动。而植物是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的,植物做为生命体,应先保证其健康成长,扎根成阴,然后才是其它。所以,园林绿化选用树种不应一味求新、求变,更不应该新植的树木还没有成荫,就频繁更换新品种,致使树木在城市中的生态效益基本消失殆尽,只剩书面上城市绿化成果的数据体现。因此,选好、用好乡土树种,体现树种应用的地域性是科学绿化的前提。
2 新建绿地追求的最终目标
园林景观设计做为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其设计的目的是以植物、硬质铺装、水体等创造美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不同于书画、不同于时尚的美,人做为主体不光是要欣赏,更要能切身的享受、体验这种美,不光是视觉的,更包括味觉、触觉等身心多方面的感受,甚至是长期积累出来的感受。它不应是瞬间的,而应是一个不断成长、逐渐形成的感受。因此,做为东方人,我更喜欢“人造”与“天成”之间的园林意境,不同于台地园等单纯追求形式美,将植物简单的看做是软质建材,堆砌、组成宏伟的室外景观,而忽略、弱化了植物的主题特性。
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造园形式。如沈阳的小区绿化,为了求新、求美,多种形式不断涌现,甚至房开老总亲自“操刀”,尝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好的范例,于是大家纷纷效仿。景观的美是无穷尽的,但从发展的角度,从人的基本需求的角度来看,视觉上的美只作用于人们最初处于这个环境的一小段时间,而长期的感受,人们更注重休闲、放松和健康。对于小区绿化更是如此。如何能使居民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健康和身心的愉悦,将是更加重要的。也许一片杂树林带给孩子们的乐趣,要远远大于一片绿油油的、禁止踩踏的草坪。因此,新建绿地应逐步弱化其形式美,加强其保健、休闲功能带给人们的长期、深远的影响。
3 技术人员在行业发展中应起的作用
做为绿化行业的技术人员,无疑应该在行业中起到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专业技术与先进理念、完善规划相结合,才能形成健康的行业发展。城市的绿化建设与管理做为城市环境建设的一部分,由上级机构做出统一规划部署,这其中不可避免要融入多方面的意见。技术人员在决策层需要技术支持时,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为绿化行业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绿化的季节性、地域性、时效性等行业的基本特征是不容改变的,不能为了迎合某些特定的因素而忽略园林绿化的基本需求。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现草坪热、广场热、大树移植热、南方树木移植热等现象,当发现并不适合本地实际情况时,往往已经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在建设和管理中,技术人员要现场指导,在决策和规划时,技术人员也一样应该起到行业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会比现场指导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的国际都市。它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流、休闲旅游等方面有着先天的巨大优势。这也为北京的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业基础性、融合性、创意功能,为世界城市提供生态宜居环境,保障世界城市高端服务需求。发展都市型农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提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它对北京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是通过总结目前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项目,重点从环境保护方面研究其发展建设中的经验,对北京都市型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本论文采取实地调查与政策分析、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特点、运行机制和如何最大化的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
1.2 国内外都市型农业中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1.2.1 国外都市型农业中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荷兰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以首都阿姆斯特丹为首的几大城市借助于发达的设施农业,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类制品,不仅满足本国的需求,还以优异的产品质量,成为了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该国所兴建的现代化温室设施占全世界温室面积 1/4。年生产鲜切花,盆花能够占国际花卉市场总贸易量的 60%,也是世界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全国农业出口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厉为民在《从荷兰看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中研究发现荷兰的都市农业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具有国际化、专业化、优质化和高新技术等特征,其发展目标不再是追求产量,而十分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这就为荷兰形成“绿色生产力”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8]。德国的都市农业以“市民农园”和林业为主要代表,强调的是“生活”和“社会”功能。政府提供城市或周边地区的公有土地出租给市民。租赁者自行决定如何经营,如种花,种菜,栽树等,形成了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经营方向,让市民享受耕种、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该国有许多工业城市,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政府在城市及周边大量植树造林,因此这些城市又有着“森林城市”之称(邢可霞等,2007)。新加坡的都市型农业是典型的高科技、高产值的都市农业。一是由国家投资开发建设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通过招标的方式出租给经营人进行管理经营;二是发展农业生物科技园,主要进行新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三是依靠兴建水产养殖中心和养殖研究所发展海水养殖业,总量上基本保证自给。新加坡的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个城市仿佛置身在一个美丽的花园中,其间绿地、花草随处可见,公园、街道宽敞整洁,其园林艺术水平非常之高(甘庆华,2007)。
……………
第二章 都市型农业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2.1 都市型农业的概念、内涵
2.1.1 概念
都市型农业一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农业的生产活动是以城市的需求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依托城市,又服务于城市”的理念。当前的都市型农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承载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市场化、科技化、集约化、产业化、信息化和人文化的新型农业, 是现代化农业在大城市地区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农业都逐步确立起走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都市型农业可以根据地域特点,不仅可以提供新鲜、优质且符合当地市民需求的农副产品,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观光农园、绿色生态村等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农业实践,农业文化展示,农业科普教育的基地,为市民提供农作物种植及采摘、休闲观光等体验农耕乐趣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