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9 11:24: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1篇

一、认识到位是前提

由于我区是四平市核心主城区,多数村为城郊村,农民收入水平不低。因此,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心都是二、三产业,“三区一建”工作一度拉全市后腿,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只是利用省补资金在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上作表面文章,小打小闹。201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对照省、市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反思,深感4.8万农民虽然衣、食基本无忧,但生产生活环境很差,幸福指数急需提升,为百姓打造整洁优美的生存环境是最大的民生。基于此,我们及时召开区、乡、村、社四级干部座谈会,并组织召开了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了全区干部的思想认识。

二、重视到位是关键

美丽乡村建设能否取得实效,能否克服一阵风、出现形式主义,关键看区、乡、村三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关键看区、乡、村三级领导是否真抓实干。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明确由区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副区长具体负责。全区抽调18名区级领导包村,52个部门、52个区属企业包18个村,明确了包保任务、完成时限。二是领导亲自指导。我们区委书记亲自包保一个村,并经常到所包保村及重点建设村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工作落实。四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实地踏查调研、现场办公,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三是严格检查评比。明确每月领导小组检查一次,每季度一评一通报,建立激励机制,并将全年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主要内容。四是坚持以奖代补。区财政每年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用于奖励行动快,效果好的村项目建设,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三、措施到位是保障

第2篇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到党的十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简而言之,就是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把握三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二是文明新境界。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不是物质财富增加而自然受到伤害的文明。三是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从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工业抓住了宝贵的黄金十年。从实际情况看,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将面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限制这两大约束,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恶化和生活质量下降,就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空前突出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突出表现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这有我国国情、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还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发展方式的原因。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概念。长期以来,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但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却未相应地提高。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在相对减弱,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求结构变了,生产结构、发展方式就要变,否则就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就违背了发展的目的。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着力解决好自然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的物质生产之间的矛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任重而道远。一定要在思想上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工作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一定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这一国策和方针。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第3篇

一、顺应大势,科学规划,确立绿色生态发展战略

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延寿县依托自身生态良好优势,提出了“建设民生事业强县、打造特色产业名城”的“强县、名城”发展目标,确立了“四兴”绿色生态发展战略:实施“兴产富县”战略,延伸生态产业链条;实施“兴园强工”战略,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实施“兴水拓城”战略,推进生态水系综合开发;实施“兴业惠民”战略,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绿色生态发展战略的推出,标志着延寿县的发展思路发生重大转变,延寿由此拉开了推进美丽城市建设的帷幕,走上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延寿县从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长远发展考虑,克服财政收入减少的压力,关停了5家高污染的利税大户、高消耗企业。倡导低碳出行、绿色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辟建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延伸城乡公共交通辐射半径。实施县城内沟渠改造工程,建成了横亘县城南部7000米的带状公园,其里程长度、完整程度、意蕴深度,均创哈尔滨周边县(市)之最。主动加强与农垦庆阳农场、森工亚布力林场之间的联动,广泛开展协作同建活动。积极推广沼气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推广“有机水稻覆膜生产技术”,有效控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

三、突出特色,调整结构,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品牌

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延寿县在发展产业项目建设中,严守生态底线要求,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坚守保护生态底线的理念,使延大牧业、香其酱业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延寿工业园区,构建了以绿色食品、亚麻纺织、医药制造、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养生旅游为主体的特色产业体系。依托延寿独特域名和生态优势以及养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养生旅游业,集中打造了长寿山石林石海、长寿湖、长寿村等特色景点,推出了“登延寿石林、赏天下奇观”、“游长寿湖、体验天下第一寿”等精品旅游项目,叫响了“绿色家园、养生延寿”旅游品牌。努力把延寿打造成绿色食品名城、亚麻纺织名城、养生旅游名城。

第4篇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项目建设质量

不断拓展经济建设发展新空间

强调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为此,我们要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提升大项目建设质量,扎实推进,切实拓展经济发展建设新空间。推动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着力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切入点、着力点、分解点、服务点,以迎宾路集中区、新榆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和群力新区为重点,搞好产业规划,做强优势产业,迅速补齐短板,切实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提升项目建设质量效益。着眼招商引资任务,明确7个招商推进组和9个招商分局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产业项目落地,重点促进群力外滩湿地项目、创新性金融产业园项目以及其他重点项目落地,确保按计划完成、运转、增效,切实保证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同时着力培养善谋事、能干事、干成事,特别是把思想解放、敢闯新路、带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优秀干部选,全力推进项目落成增效。全力优化发展环境。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推动地域经济振兴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培养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作风,坚决推进“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为目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市场化进程。要认真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搞好项目包装推介,切实落实简政放权,同步配套跟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内外资本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构筑道里区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

强调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扩大规模经营、升级绿色经营、拓展特色经营,倾力打造哈尔滨菜篮子、后花园。扩大农产品规模和销售。依托天顺园、立业村等国家和省市r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棚室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采摘等优势产业,切实增强道里区绿色经营影响力。依托建设新发镇红旗村哈尔滨绿色农产品及粮食交易中心项目,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销售平台建设,形成外销窗口,切实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丰富绿色产业业态。大力培育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道里区绿色产业链条,把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充分融合,全面推广市场认可度高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构建集山地运动、会议度假、温泉康养、文化休闲、民俗体验、冰雪娱乐等于一体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深入挖掘“食、住、行、游、购、娱、节、演、会、赛”等十大旅游要素潜力,把农、林、牧、渔等产业融入其中,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切实在整体上提升市场竞争力。突出生态品牌效应。通过合理划分功能板块、因地制宜设置景点、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对沿江生态湿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努力在创建品牌项目、塑造品牌文化、发展品牌经济、突出生态品牌叠加效应上下功夫,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人文环境的完美融合,全力打造“夏季亲水近绿湿地漫游,冬季赏雪溜冰极限体验”生态保护大品牌,进一步形成以群力外滩湿地为核心,以“弘扬绿色生态文明、彰显湿地独有特色,展现地域人文风貌”为目标,整体再现松花江原生态湿地的自然风光和大美景象。

着力强化底线思维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11-01

党的十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从战略上来审视和谋划,抓住根本、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扎实推进。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其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可以说,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和粗放是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根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不够快,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这一要求,以更大力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和发挥科技的力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一方面可以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应通过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先进工艺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对于已经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应通过开发和应用净化、改造、恢复等技术进行治理、修复和补偿,特别是着力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和工艺设备,切实搞好废物和垃圾的分类处理、循环利用。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党的十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生态文明制度同样涉及方方面面。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当务之急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轨道。应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加快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使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中心、不顾自然承载力而任意开发利用自然的观念和做法,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行动上和实践中。

二、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共识

生态文明建设要成为政府的自觉行动。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要创新顶层设计,需要一系列有效措施、制度来支撑,这其中,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全社会要健全“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制度,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要破除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径依赖,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探索一条生态低碳、统筹协调、永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第6篇

对照始兴县“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讨论调研阶段(第二阶段)的工作要求,现结合我县实际,就“我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献一策”活动谈些浅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年”学习讨论活动启动后,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始兴,打造始兴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让生态县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今后几年,笔者建议在构建生态文明始兴,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方面下功夫:

一、建议着力夯实生态基础,建设绿色始兴。建议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目标,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生态基础工程建设,创建一批省级生态示范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积极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推广使用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__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8%,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以上,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

二、建议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明始兴。建议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诚信建设,形成以德治政、以德聚才、以德兴业的良好社会环境。深化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建设,提高创建成效和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建议着力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建设活力始兴。今后几年,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立以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城镇、特色旅游为主的特色经济体系,努力把始兴建设成为资源合理开发、环境有效保护、城乡面貌优美、人与自然协调、经济良性运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县。

(一)建议发展特色工业,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一是改造提升玩具、cd-r、积层板、茧丝、林产化工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木材、茧丝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等新兴产业。三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步伐。重点做好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宝石工业园、民营科技工业园和东湖坪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和项目引进工作,在继续把玩具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着力培育铝型材、线路板、安保设备、蓄电池、林产化工、矿产加工等产业,形成几个产值超十亿元,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产业集群。同时,要进一步优化环境、降低门槛、加大扶持、改进服务,形成人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生动局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内源型经济发展动力,实现富民富县。

(二)建议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做强黄烟、蚕桑、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业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是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强农业品牌的申报认证工作,坚持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宰相故里,始兴制造”扬名省内外。

(三)建议突出地方特色,建设山水城镇。一是重点推进县城“一二三四五”工程建设:一间酒店,即新建天元酒店,标准为四星级;二座桥梁,即兴隆大桥和兴澄大桥;三个中心,即市政中心、体育中心和货客运中心;四条大道,即北山路、沿江南路、体育东路和县城至顿岗一级公路;五个小区,即城东新区、亿城金海岸、红旗中路旧城改造、莲一新区、城南新区。二是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逐步把中心镇建成具有产业特色、经济实力较强、富有地方风貌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路升级改造,加快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构筑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

(四)建议发展特色旅游,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始兴是粤北第一古郡,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有盛唐名相张九龄,抗日名将张发奎,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著名数学家朱熹平。要加强对人文资源的整理,利用始兴的名人效应,打好人文文化牌。始兴有形状各异的客家围楼263座,集岭南围楼建筑和客家民居建筑艺术之大成,既有古朴雄浑的气势,又有精致高雅的韵味。要以满堂客家大

第7篇

[关键词] 林业 生态 文明 建设

[中图分类号] S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65-02

党的十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是指引我国科学发展的英明决策。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明,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发达的生态产业为撑,以繁荣的生态文化为载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必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和发挥主要作用

纵观历史,人类文明进程与森林兴衰息息相关。森林作地球之肺,是维系自然界有机统一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林业,在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维护森林植被的生态秩序方面具有要作用。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在国家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以其林业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示范作用。为实现森林多功能利用,林业必然获得进一步拓宽产业链、谋划新产业体系的社会需求和条件。林业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保障了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及社会安定;林业建设的大力发展,不仅为社会就业提供大量岗位,也为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实现、促进社会进步作出新贡献;森林景观建设为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传播生态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载体。

二、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林业持续发展动力

在思想观念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业的功能在不断拓展,林业的效益在不断凸显,林业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必须进行适时的解放和转变,使我们的生产关系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应该说,在有些问题上我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比如其他一些城市提出了林子上山、项目上山,在对项目建设前后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对山林进行综合开发建设,我们在这方面研究的很少。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实现林业由单一的生态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变。在发展思路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以现代林业建设为主题,以植树造林为主要任务,全力构建林业的三大体系,努力拓展林业的三大功能,充分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不断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日照林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采取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方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突出抓好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补植、完善,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其次,抓好生态廊道网络工程建设。对全市范围内所有铁路、公路、河渠及重要堤防等各级廊道两侧分不同情况建设与廊道级别相匹配的绿化带。第三,抓好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和城郊环城防护林带建设,在城市周围的宜林地,适当营造城郊森林或建设森林公园。第四,抓好村镇绿化工程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为重点,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努力打造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俱佳的村镇生态系统。加快推进林业法律法规建设,创新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加强普法、执法工作,推动林业走法制化快车道。

四、加强林业科学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我们要大力推进林业科技创新,整合林业科技资源,构建林业科技研发平台,充分利用社会科技力量,采取科研攻关、科技示范、科技创业、优化产业链、加强培训、强化基础等多种措施,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林业生产水平,为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提供持续动力支撑。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投入。目前我国森林建设的技术含量仍较低,生产周期长,经营相对粗放。因此,应尽快构建森林工程科技支撑平台,开展相应的研究。重点开展优良珍贵乡土树种、木本油料植物筛选及繁育、现代苗木设施技术与配套产品开发、有害生物防控、林地生产力提升等关键技术创新,全面调研、系统总结不同地区发展林下产业和农林复合经营方面的类型、模式和可持续经营的途径,通过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对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有效整合,对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加强森林监测与评价,开展全球变化响应与对策的研究, 让森林在建设美丽中国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加强森林结构调整、创新林业发展投资体制

全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盘活现有森林资源,采用有偿转让林权,依法开发森林和林地矿产资源等方式,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森林、林木所有者可以将其拥有的森林资源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后作价抵押、入股、转让或出让。支持广大林农、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发展林业,拓宽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林业建设的渠道,使商品林建设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投资领域。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林业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开拓林业投入新渠道。进一步明确林业投资、管理和责任主体,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各类景区的业主既是对森林管护的责任主体又是促进发展的投资主体,业主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多年来,我们重造林轻经营。近几年,国家林业局把森林经营的内容提到工作日程上来,提升森林质量。但是,在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提升森林质量方面的投入力度还是不够。特别是经过多年造林,剩下的林地条件越来越艰难,人工林结构单一、生产力低下、不稳定的问题比比皆是,我们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同时,在一些有潜力的现有林地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措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升森林质量,显著增加碳汇能力,这是值得大力推进的工作。

六、在弘扬森林文化中提升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弘扬森林文化,以森林文化引领现代林业发展,要在生态建设中注入人文理念,彰显历史脉络,强化文化符号,让生态更有底蕴、森林更有内涵、人民生活更有品位。一要加强森林文化资源保护,保护繁育为重点的古树名木、珍稀动物保护工作,做好防火减灾、虫害疫病、人为破坏等预防工作。二要不断扩大森林文化载体建设。三要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加强森林文化研究,鼓励森林文艺创作,扩大森林文化对外交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先进成果,不断丰富森林文化的内涵。四要认真落实林业救灾扶持政策,特事特办,维护好林业生产秩序,特别是防止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针对基层清障设备缺乏的实际,市林业局积极组织市森林消防大队和各区县森林消防专业队伍,支援各地清除折倒树木,确保道路、河道畅通。加强对林木采伐的监督管理,坚决制止借灾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保护造林绿化成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推动富民强市的重要力量。我市林业人将一如既往忠诚党的生态事业,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努力把党的主张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态成果,让日照的天越来越蓝,地越来越绿,水越来越净,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舒适。

参考文献

第8篇

随着城市建设向生态、绿色、环保型发展,园林绿化成为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到战略发展新高度。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出台的《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城市园林绿化作为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承担着生态环保、休闲游憩、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科普教育、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园林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城市园林绿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切实加强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推动园林绿化从重数量向量质并举转变,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从重建设向建管并重、管养并重转变,实现城乡绿化面积的拓展、绿地质量的提高和管养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园林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科学发展,量质并举、功能完善,因地制宜、资源节约,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各地市都在加强道路、广场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本文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生态环保性和经济节约性谈谈粗浅看法,与业界共同探讨。

一、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环保性给建设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提出了深层次的专业和审美要求。由于园林绿化工程大部分实施对象是具有生命的活本。并通过各种彩叶植物的配置,利用各种苗木的特殊功能,来净化空气,吸尘降温,隔音杀菌,营造观光休闲与美化环境空间。 尤其是园林绿化工程在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等方面更讲究艺术性,其景观效果应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城市绿化不仅是增加绿地面积,还应该对城市具有较强的美化效果,体现赏心悦目的美学功能。园林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核心所在。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园林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户外空间,它不仅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因此,园林绿化、美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园林工程的绿化效益有以下几方面:

二、园林绿化建设的经济节约性给设计和施工人员提出高标准。由于园林绿化的建设能有效改善气候条件,净化空气质量。特别是随着市中心大型绿地的建设,结合旧城改造建设绿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其绿化生态效益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1、发展垂直绿化。垂直绿化能充分利用了土地和空间,在短期内形成绿化效果,美化了环境,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墙面绿化可保护墙体结构和保持室内适宜温度、湿度,增加空气负离子,减少粉尘和噪声。2、增加乔、灌木层绿化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草坪发展越来越快,甚至大有以草代树之势,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草坪和乔、灌木相比,草坪层厚度非常小,其绿量少,生态 功能弱、种植及维护费用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茂密森林层厚度非常高,绿量差别明显。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只在很有必要的地方如广场等才单独种植 草坪,其他地方应多造乔木混交林和乔、灌、草混交复层林,改善植物空间结构,向立体空间要绿量和效益。3、绿化大环境,发展城郊森林

三、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生态环保和经济节约性给建设者提出新要求。目前要形成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系统,必须越出城区界,向城郊一体化的大环境绿地方向迈进。通过绿量实现大规模组合,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谋求人与环境进一步和谐的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是做好城镇绿化的根本依据。因此在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时,要保护好城镇的自然面貌,尤其是要保护好有绿化基础和潜力的山体、水体;各类建设要按规划预留足够的绿化用地。并且在规划城镇景观时,应把绿化作为重要内容。很多园林植物有多种用途,既是经济植物,又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可以兼收不少副产品。因此,把园林绿化和生产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可观的经济收入,又起到绿化美化的效果,进而实现园林绿化产业价值。园林植物可提供工业原料,也可提供多种经营货源;还可利用园林植物树种的根加工成盆景和根雕等,发展艺术产业。

要按照节地、节水增绿的思路,探索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原则,在道路改扩建或旧居住区改造确需迁移的树木,需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审批许可。实施市政工程建设时,坚持优先考虑保护大树原则,遇到需要占用绿地、移植树木的现象,尽可能地对改造设计进行特殊的改动,保护现有绿化成果。公共绿地上的树木移植统一由县园林绿化管理处进行实施,从而降低了大树移植量和确保移栽后树木的成活率。老城区存在树木遮荫和路灯透光的矛盾,为保护树的自然树冠,使大树免受破坏,对路灯进行升高改造,使路灯和树木景观相互衬托。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力推乡土植物,鼓励建设单位积极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大力推广宿根花卉和繁殖能力较强的地被植物,优先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