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0 10:49: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思维 职业教育 教学效率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专家也指出[2]:计算思维包含的内容不是一门课程所能承担的。计算思维教学需要贯穿在所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需要有一系列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作支撑和拓展,如数据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各种专业的问题。各高校普遍根据教指委等相关文件及指导精神采用了“1+X”(大学计算机基础+X门应用课程)的课程体系,硬件(设备、保障)、软件(教师、环境)较好的高校甚至采用了“2+X”(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X门应用课程)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规范化和科学化,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专家还指出[1]: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和数学、物理、外语一样的通识类基础课程。然而同样也有“基础-学时-内容”的矛盾,破解这样的矛盾从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面,寻求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最小集合;二是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利用 MOOC 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本文主要从职业高等教育一线教师的实践角度来论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坚持与实践,以达到教学效率的共同目标。

结合文献学习与实践,我理解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是对大学生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精神的一种具体描述和抽象总结,是对一线教学执行教师的一条指导主线、设计主线,也是教师在每个具体教学知识点和每个具体案例教学中一以贯之的概要控制和基本法则之一。

二、职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

职业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基本也分为专业计算机教学与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以我院为例,属于后一类型,主要针对全院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根据学院的软硬件实际情况该课程分为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周学时2学时,一名教师承担6~8个班教学,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情况作为质量考核权重指标之一。

特定阶层教学对象分析(以近两年我的教学班为例):我院招生对象主要为四川中西部学生,一年级学生个人电脑拥有率只有8%左右,在周学时只有2学时的情况下,知识的遗忘率较高;开课学情调查显示50%左右学生对电脑基本没有基础。多数专业目前只有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同时还有一定的量化考核指标,学时紧、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与需要不断细化和提高,所以对一线教学执行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这更加要求一线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有扎实全面的专业功底、高效的教学艺术以及坚持的专业教学情怀。

大学计算机教育专家指出一门课程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计算思维,那么在职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没有计算思维?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特别是从职业教育的教师这一角度来看,因为具备较为规范的专业计算思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方法和保障。计算思维在职业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体更多表现为计算机操作与应用中的科学思维、规范性思维、程序化思维、结构化思维、数字化思维等。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坚持与实践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并不是把“计算思维”作为一个教学理论知识点在教学课堂上讨论,而是让这一专业思想理论根植于头脑中,在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学指导精神之一自觉贯彻执行。以下例举几个《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块),阐述计算思维在教学执行中的具体表象以及相应的教学思考。

表1中知识点(块)1.1,快速的常规讲解以外,还要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计算机的“计算”不仅不是“算计”,反而是一个严格、严谨执行程序和命令的工具和朋友;关于课程评分标准,我在每个教学班的第一节课一定会郑重告诉同学们:“没有任何因素可以影响我对每一个同学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与评分!”。传递科学、严谨、规范、平等的计算思维,同时也尽量避免了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来自教师这一角度引起的影响。

表1中知识点(块)1.2,二进制这一知R点,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出现率并不高,但一定要快速让学生掌握手工与计算器两种二进制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世界中的十进制是约定俗成,但理论上来说,任意进制都是成立的。在教学实践中实时问题调查,70%左右的一年级学生不知道还有其它进制,也就是说许多学生对世界的数学思维角度非常有限,同时在许多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内容中,只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才有这一进制知识点。同时二进制这一知识点也是数字化的基础,比如容量单位、ASCⅡ码、汉字编码及应用原理。对多数学生而言,认识这个世界的数字化从学习进制相关知识开始。

表1中的知识点(块)1.3,office的应用教学在各种视频中可以做到细致和直观,但教与学的过程中高效率的总结不多,比如对Word文件的结构化控制功能,应对学生加以强调,要上升到结构化作文的高度来认识和学习Word文件的结构化控制功能。PowerPoint中的母板及版式应用也可从结构化这一角度来总结。这样做学习者更容易融会贯通,记忆长久。

表1中的知识点(块)1.4,Excel函数是课程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在多用实用型案例的基础上,应该注意培养学习者规范的函数编辑习惯。许多计算机一线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叹:如果学习者学习过哪怕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再学习Excel函数,就会感觉非常容易了,至少从理解上熟悉度较高,教师讲解力度不大。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让学习者按近似于写程序的要求进行,例如if( )函数的编辑,要求输入括号一定要将对应的后括号输入完整,再调整光标焦点输入参数;还有对函数的参数认识,在计算机程序语言中学者应快速理解变量与传统数学中的变量有很大的不同,计算机程序中的变量是一个地址,内容会实时变化,而传统数学中的变量相对固定;但要让没有程序语言基础的学习者马上理解不容易,讲解中就用比喻的办法进行形象化,比喻化的讲解再结合具体案例练习对学习者快速理解相对和绝对引用效果良好。其它还有看函数帮助的习惯和方法等。这些方法和实践既是一种规范培养,也是一种思维的培养和要求,因为职业技能的训练中规范与正确思维往往是岗位工作效率的保障与体现。

规范化思维的培养其实贯穿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这一点在职业教育中更加重要,培养现代职业人的规范化意识和思维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和目标之一。比如教学实践中,我对作业的命名一般格式为“学号_姓名_项目名.扩展名”,对于哪怕是错了一个符号的命名,学生会发现我很“生气”,就会问为什么?我的思考和回答是:“第一,数字在前面,排序的效率;第二,快速切换输入‘_’训练了标准的键盘操作与规范;第三,在计算机的程序代码中‘_’是自身功能较少的符号之一;第四,在面对未来工作、生活中无数的数码设置,你们可以尝试使用一个特殊符号比如‘_’连接两个或三个自己熟悉的字符串,这是密码学中一个简单的应用。”所以无数这样的细节坚持,就是我所理解的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象。

四、综述与思考

在职业教育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而言可能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和境界,只是特点更加具体化,特别对教师来说,应该从高度和广度提高认识,备课、教学都要以计算思维为代表的专业素养、专业规范来要求自己,从而达到对教学对象更为专业的规范与长远的影响。同时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翻转课堂”、MOOC、网络课堂等技术及手段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是不是一线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我的实践,把视频放在教学班的QQ群,在上课前作抽查,结果并不理想,只有5%到~10%的同学做了学习,且学习效果并不好,当然可能还有设备、意识、习惯等因素,所以我认为一线的面对面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依然会长期存在,全面、高效的实时讲解与答疑也是新技术及新手段不能完全替代高素质一线教师的地方。所以作为职业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线的教师在一定条件支持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计算思维及素养,同时结合新技术和新手段进行教学,才应该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与方向之一。

参 考 文 献

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谭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级经济师,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7-0165-04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具有高等教育属性的职业和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适应生产经营与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传播科学技术和指导操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以专业基础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把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向。要做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做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1)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合理。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目标既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又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职业岗位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相互脱节;既缺乏现实的针对性,又缺乏未来的适应性。(2)教学目标的表达过于抽象。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形同虚设,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过于抽象,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特别是在以往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化,即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或淡化品德、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培养,造成了职业人才素质培养的缺失,教学内容偏离行动体系。(3)教学目标的构架重教学、轻实践。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仍受高等普通教育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技术能力的培养,以综合技能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未能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实践,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还停留在黑板上种地、开汽车、开机床、做账户时代,实践实习跟不上时代的进步,教学与实践跟不上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为做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必须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新的探索:(1)确立发展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各行各业经济、技术发展状况,预测其未来对各类人才需求情况,从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本地区及各行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2)确立以技术能力为本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应以职业技术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淡化学科意识、体现出各个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特征和职业特征,专业理论知识要有针对性,不能过于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或只重视技能而轻视理论知识的作用,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要了解高职毕业生将面临各种职业情况及其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了解其发展空间、职业变化范围及各种职业能力等,以确定总体的教学目标。(3)确立教学目标原则,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应分析各门专业课程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以及各种知识的产生、使用情境,在此基础上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以及各学习章节和每一次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二、实行课程变革是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条件

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许多困境,存在许多问题,其表现为:一是课程趋于学科化。高等职业教育仍沿袭高等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呈现高等普通教育倾向,其课程体系也呈现出学科型课程体系,按知识的逻辑体系构建,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与企业工作结构和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的学习和学习需要相脱节。二是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实践只是理论的延伸、验证和附属。

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已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中,确定课程改革方向,积极实行课程变革,主要课程改革方向为:(1)以就业市场需要进行课程开发。树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观念,根据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实践和探索为主的观念,从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上培养学生会操作、会应用、会探索,形成较好知识技能结构为开发目的。(2)以职业能力培养和社会岗位需求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通过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项目课程教育和社会需求设置课程作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向,既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能力,又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3)以完善产学合作为举措,促进资源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发展,走产学结合之路,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作用有:一是促进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二是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有去向,减轻院校和社会的压力;三是解决院校办学经费不足问题;四是促进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了解自己的人才状况;五是促进院校不断地改进专业、课程的设置。

三、转变教学模式是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前提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课堂主体角色严重错位,许多院校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输型教学形式仍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教师将书本的知识“照本宣科”、“言传身教”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地、片面地接受视听和模仿,通过封闭的推导和演算,学生充其量获得一些事实性知识和理论概念。这种教学方式距离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要求的从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相差甚远,学生缺乏创造性、独立性。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转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区分清楚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改变“教师讲,学生学”的陈旧教学方法。在对已有教学模式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其内涵和功能,主要教学模式有:(1)“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2)“情境-达标式”教学模式。即以提高学生的就业

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以创设职业情境,实行达标教学为突出特征的,有关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评价操作规程和策略体系,是以目标和情境为切入点,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改革。其目的是通过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系和选择正确、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和带动整个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3)“基于实践导向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参与职业工作实践中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并支持其确立作为一名有价值的社会成员的积极身份。创设实践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支架式教学、项目教学、工作本位学习、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参与具体领域活动,亲身经历接受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开展合作、展示成果、总结和交流经验等完整的工作流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案。(4)“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原来学习过并延伸过来的语、数、外、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界定为基础辅助教育,在完成一定量的基础辅助教育的基础上,以形成某项技能的要求来编制专业技术培养模块,组织“理论和技能一体化教学”,其特点是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工艺知识,按技能特点分类,建立若干教学功能模块,将理论教学和实习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四、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与高等普通院校相比,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储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较高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既要成为专业的讲师、教授,又要成为专业的工程师、经济师,因此,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就必须建设一支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专兼职的专业教师队伍。但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存在着许多问题:(1)来源渠道单一。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就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虽然专业理论知识功底很强,但缺乏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尽管有的教师参加过挂职锻炼或到过相关单位实习,但大都没有真正掌握专业技术能力,实践效果不理想,与实际相差甚远。(2)专业技能素质不高。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具备了理论教学的素质与能力,但在指导学生技能、实践方面,基本上是纸上谈兵。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缺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条件,直接影响了教师向“双师型”的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应采取的措施有:(1)拓宽来源渠道,大力引进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要拓宽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等人才的来源渠道,加强引进力度,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应有计划地聘请本地区各行业的精兵强将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2)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技术。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在师德、师表、师风上能高尚廉洁、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和团结协作,同时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加强教学与教研、科研结合,推动产学研出成果,大胆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科研新路子。(3)选派挂职锻炼,参加企业培训。高等职业院校选派青年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直接到紧密型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挂任企业或企业技术管理部门领导,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投入到产品开发设计、加工生产和销售管理中,以此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经验。同时专业教师走出校门,面向企业,随时与企业保持业务和信息的联络,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和产品客户培训,不断推动校企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有效地促进课程内容的改革,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互融、优化师资队伍的培养效果。

五、建立教学体系是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是从系统论、整体论观点出发,在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体系,其主要内容为:(1)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指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各样实践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职业技能,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其主要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三大模块。通过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四部分组成,根据各专业的要求确定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基础课的基础理论为专业课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理论教学侧重为掌握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提供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都是围绕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各自发挥自身作用。(3)教学质量体系。从教育的价值观来看,教育教学质量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认为知识是理性之本、为善之本;二是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人要服务社会;三是学生本位价值观,认为教育应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潜力的发挥,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自由的人,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做好教学质量工作,应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一是质量考核制度,二是教学督导制度,三是教学档案制度,四是学生信息员制度,五是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评价制度,六是教学评估制度,七是多媒体教学应用制度,八是网上评课制度,九是青年教师培训、导师制度,十是人事改革制度。同时将实践教学岗位化,用企业岗位的管理制度去要求学生、考核学生,进行岗位能力训练,力争在此阶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岗位环境,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成为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

第3篇

关键字:高等 职业 教育 课程结构 研究

一、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概述

1、课程结构的概述

课程结构,顾名思义就是课程的架构,根据各个地方的教育水平的不同,可以把它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照学生的选择,又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课程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但是如何设定有效的课程结构,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育内容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凸显办学特色,提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准则,合理调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安排,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是由课程的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其中包括宏观课程结构、中观课程结构和微观课程结构。宏观课程有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观课程可以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微观课程就涉及到了教材内部的结构。

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分析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来,各个课程是一个整体,但是课程的选择,如何设定这些课程,以及各个课程之间的相互补充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重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应该遵循当前的社会因素和外部环境来设定,比如说国家对会计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那么当前的课程设定就需要以会计类课程为主,填补国家人才的空缺。探寻市场需求和课程结构设定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有效合理的设定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二、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对比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模式

从我国开始推行义务教育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可以说是延续了普通教育的模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转变为当前高职课程的结构;第二,安插实践课程去实现课本上的专业知识;第三,延用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课程,在增加相对应的知识点,来构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总的来说,就是以课本知识为主,实践求证为辅的一种教学结构。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越发的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单一性和难发挥性等特点,但是由于各个地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致,难以把先进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机构全面推广,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当前的国情,抽丝拨茧,研究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

2)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式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主要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的教育方式”为主,这种结构模式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很多欧美国家,这也是当今比较先进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学校会针对性的聘请一批专家,根据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和学校教学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归纳,然后制作成教学大纲运用到教学中来,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保证了相对应岗位需求人才的培养。但是针对这种结构模式,又过分强调了实践能力,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限制了学生以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国外教育部门加强了基础知识课程的部分,实现了理论结合实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之后的工作生涯中更快的适应工作,提高了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够更好的完成工作。

三、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对于专业性知识的研究还很薄弱,课程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能够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因素发生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方面,所以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合理做出有效的调整,充实教材内容,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发挥出课程之间相互补充促进的作用,结合成功经验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成果,不断的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理论,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2) 实践意义

虽然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依旧要积极的吸取国外的先进的理念,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鉴于人才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偏差,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调整是非要重要的,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优化学校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比较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凸显了学校的特色,而且使学校和人才市场之间的供求更加协调,走一条与市场经济协调的课程结构,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储备更多的力量,为迎接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打下坚实基础。

四、研究的回顾

通过了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组成,我们可以比较有针对性的做出措施,不断改进课程结构中的漏洞,并且能够有效的把先进成熟的课程结构引入其中,更加合理去安排课程,充分发挥各个课程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有效合理的针对性措施;再者,拿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对比,我们可以站在多个角度去分析,并且借鉴先进成熟的结构模式,去弥补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不足,构建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为之后课程结构的改革提供有效的资源。

五、 小结

经过多方面的阐述和对比,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构建更加契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本文所涉及的方面又过于片面,希望有更多教育事业的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对高等职业学校在课程结构的不断改革和调整提出更多有利的观点,培养更多迎合市场经济的专业性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林来寿,.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学习效果评价:一项实证研究[J]. 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7:74-79.

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实践教学;构建

与传统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同,高等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学校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应试为目的,没有认识到技能培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不适合当今社会的人才发展观,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性,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要重视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日常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撑和依托。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中也要重视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加强基础设施和教师团队建设。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化教育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大学教学,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职业化教学应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技术的应用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在日常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现代人才培养观,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3.社会实践特征

高等职业学校应该重视校企合作,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立足于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案例进行模拟,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践场所,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学校应该不断完善教学设备和教学实践体系,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满足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建立一套适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保证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以及相关的从业资格证等。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根据相关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体,进行实践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学生的就业为目的和企业的需求为前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3.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和职业能力考察方面。通过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评定。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和考察体制,通过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对考核体制的改革,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让学生在考核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四、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促进教学设施的完善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构建合理完善的教学体系,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彦伟.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32-36.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特征;研究创新

一、课程目标:体现职业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技术教育,是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职业性。“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源动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性的定向教育,是从职业岗位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第一,在当前我国面临改造传统工业、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等任务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将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人才结构的发展变化而作相应调整。第二,高职学生在校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职业岗位所应知应会的知识能力,都是与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然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与培训中,培养培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无一不是以掌握岗位技能为目的,无不把目标与劳动市场的需求,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职业教育课程这种定向性的特征,要求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二、课程内容:体现应用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目的在于从事职业的准备教育,一种以学习为将来的职业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教育,要求学以致用,学以谋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体现应用性:第一,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强调具备从业能力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知识的传授,强调规范、价值和事实的主导作用。职业实践所需要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课程内容的重点。而针对这些技能所进行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态度或行为方式的培养,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紧密围绕典型的职业活动,有目的地将专业知识按心理认知规律展开,同时兼顾学科理论的逻辑顺序,这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实用,也更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加扎实。

第二,强调职业教育课程的应用性,并不意味着否定课程的理论性。作为系统的学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职业培训,理论基础知识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常常是相近职业或某职业群的共同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学习专业理论技术和实践技术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在智能结构上要具有较强的现场性与综合性,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要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保证教育对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三、课程组织:体现整体性特点

传统学校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实施是一种对课程内容进行的报告式、描述式的诠释,往往只有观察和思考但缺乏实践行动。传统企业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实施则是一种对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进行的演示式、模仿式的学习,往往只有行动但缺乏对行动的修正即反馈。因此,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是一个开环教学系统。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求构建一个闭环教学系统,即把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整合起来。这表明课程实施、评价以及学生相应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包括观察、思考、行动和反馈的整体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整体性的特征,实质上是职业活动系统整体性的反映。职业活动的整体性要求劳动者对职业活动具有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课程组织以实践为中心。这种以实践为中心的综合,不是强调简单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是强调课程要紧紧围绕切合实际需要的技术运用与开发活动,综合安排多种课程成分。具体地说,在课程成分方面,它强调高职课程同时有情境设置、学生活动安排、技术信息呈现三种要素;另外它强调课程单元要同时具备明晰具体的学习目标、结构完善的学习内容,以及与目标一致的简便而又不失效度的评价方案。这种以实践为中心的综合不是片面强调固定化简单操作,而是注重开放性的高水平的技术学习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功能,并不意味着忽略课程的阶段性,即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局部功能。

四、职业能力:体现融通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就业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学历学识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个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体现融通性特点:第一,体现变通性特点。即学生能“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既能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此基础上,在相近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能力迁移,实现上岗不需要过渡期,转岗亦不需要过多的再培训。第二,体现融通性特点。即学生既具备职业领域的方法和能力,又具有社会活动能力,且能将这两种能力运用自如。这些能力包括科学的价值判断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社会交往与互动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第三,体现潜通性特点。即学生应具备今后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质,包括创新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学习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人的职业角色的变换,得益于每个人的潜在资质。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都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仅导致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而且导致新的产业、新的行业、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不同职业岗位的内涵处于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越来越频繁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劳动者对不同劳动岗位有更强的应用能力和就业弹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8.

[2] 黄慧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M].南

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3] 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8.

[5] 穆晓霞,陆霞.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

研究导刊,2009,(3).

第6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目标 正确定位 科学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课程活动的方向,是从事教育活动的重要结点,是各种课程活动的核心,也是课程论的首要问题,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和科学构建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质量、提高就业机会,是教师教学研究的航标。课程目标正确定位和科学构建两者之间是动态的、互补的、有机的,更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进步的内在动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涵盖了涉及到自然和社会许多领域的需要,以及构成这种需要的人的各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狭义上讲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是学生学完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取的知识、能力、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以及学院围绕教学所进行的各项活动。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的表述,也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应发生的变化和达到的学习结果。

在现行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已经用“课程目标”的概念代替了“教学目标”的概念。与教学目标相比,课程目标要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从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呈现。在国家课程标准中,各课程门类或科目在课程目标的规定上,总体上降低了知识性的要求,但由于课程目标体现的是一种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因而更重视和关注非知识性的要求。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是提高了要求,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提出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要求。为此要想正确定位和科学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有必要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方方面面。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

所谓课程目标正确定位是指课程目标的确立要兼顾四方面的情况而定。

1.兼顾社会的需要

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的。人类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个共同的需要:把社会文化遗产传递给年轻的一代。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都是通过课程为中介而达成的。同时,训练迁移规律的环境相似性原理,使当代社会的课程目标价值凸现了出来。而训练的迁移,只有在学生确认生活中遇到的情景与学习情景之间具有相似性时,才有可能应用他所学习过的东西。如此而言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尤显重要。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所以要让课程达到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就必须加强对社会生活的研究与兼顾。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及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更需要依据对社会需要的研究,原因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一般普通教育不同,是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社会需要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等因素。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必须通过社会需要的分析、选用和识别,得到关于要在课程里处置的社会内容需求的共识,从而来正确定位。

2.兼顾学生各种能力的差异

各门课程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的获取与提高。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有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的规定性。就社会地位而言,学生的含义往往表明了一种文化上的不足与差距,因为学生毕竟处于身心发展未成熟的状态,学生群体的未成熟状态与成人社会和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才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就角色而言,学生有一套与其角色相应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方式,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角色特征的前提下实施教育,缩短他们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差距,从而获得社会正式成员的资格。学生是教育现象的基本要素。我们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时,必须把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课程的总体设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就可以发现教育上的需要,从而揭示出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

3.兼顾教师的教研能力

课程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由于所授不同课程的教师谙熟本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社会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本专业教师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正确定位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与课程目标正确定位联系最密切的是教师对职业的热爱程度、教学经验的多少、社会实践经验的多少、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和掌控能力,对本学科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对学科社会功能的把握。教师的教研能力反映出了院校的教育水平,关系到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功能是多重的,它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转换职业岗位、接受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条件。教师只有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进行认真研究,才能准确地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进行正确定位。

4.兼顾学校自身的基础

学院环境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设备是构成学校物质教学环境的主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学设备以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另一方面,以自身的一些外部特征影响教学活动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学校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一定程度上能改变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化教学设备成为教学信息的第三载体,各种特定功能的教学设备在学校教学中有了广泛的使用。尤其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功能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现代物质教学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现代院校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当课程目标正确定位以后,应全面细致地将课程目标按上述四项逐一表述出来,同时还应围绕课程目标对学院的软硬环境进行科学构建。

(一)教学形式的构建

1.改革原来固定式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从静态向动态的、实用的教学组织模式转变。具体地讲,就是采用新型的互动式教学和开放型试验室以及产教结合等教学组织形式。

2.改革原来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人力资源开发性教育模式。注重人的综合能力开发和培养,淡化专业学科意识,缩小学生所学与社会需要的差距。

3.改革原来的符合型教学质量观念,构建满意型教学质量观念。由原来的教学质量是符合教学计划、大纲和教学要求,转变成为社会、学生、学校和教师满意的“四满意”模式。

4.改革原来金字塔的层次教学模式,构建扁平的、网络结构教学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应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成果。

5.改革传统学科的严密性、系统性和层次性,构建松散型、并行型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社会实际要求,分别从各个知识点切入,按水平高低、兴趣要求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向现代的“公共课、专业技术课、专业特色课”转变。

(二)教师素质的构建

1.改革教师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构建放弃教师自我权威意识,尊重学生个性、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

2.逐步对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作全面分析,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强化其优势,弥补其不足,以适应正确定位的课程目标。

3.大力开展教师的应用技术研究、科技开发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特别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时,要求教师选择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的课题,以增强其本专业、本学科的造诣。

4.加强考核工作,构建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的机制,以创造良好的教研环境。

5.加强合作,构建到社会实践中选调、聘任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当教师的机制,改变过去师资队伍从学校到学校的单一结构。

(三)教学环节的构建

1.以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主旨,构建好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2.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针对课程目标要有一定的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结合、可行性与可塑性并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兼顾。既要考虑到学科间的纵向衔接与连贯,又要注意到横向的沟通与配合;既要较好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共性要求,又要逐渐增加以利于学生个性与爱好发展的课外活动,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教学计划。抓好教师授课,不要以教师的强弱、偏好肢解教学内容,切忌重点、难点一闪而过,不经意的地方却占了大部分课时的做法,增删、取舍一定要科学。

3.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大部分教材只重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很容易陷入理论说教,而当讲授技能知识时又显出空泛、呆板。所以在教材问题上要注意两点:一是严格遵循课程目标选订教材;二是如实在难选,最好组织力量自编。

第7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体育高职院校  公共英语  课程改革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现什  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体育类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一员,应当按照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加快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公共英语课程作为体育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必须融人到这股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

2改革背景

2.1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各高等职业院校深刻认识到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教高[[2006] 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高职教育不断改革的大趋势下,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加大了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公共英语课程作为体育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职业基本素质课程,也必须融人到这股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突破原来单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的传统模式,根据最新的课程改革思路,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公共英语课程改革道路,真正实现以就业为目的培养学生真实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英语基本应用技能。

2.2体育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公共英语课程作为体育高职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参照本科学科系统型的教学模式单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没有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方法和方式的使用上也比较单一,一贯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开展教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多数从高等学校毕业,他们长期接受的是高等学校学科系统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潜移默化地会带到高职教育的课堂上来;二是多数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老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任何在企业任职的经历,同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改革思路也不是很了解。基于这种现状,按照教育部教高[[2006] 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体育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必须要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

3体育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

3.1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群)要求重新设计与构建课程体系

3.1.1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高职教育课程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重视学科的普适性向重视能力的培养方向转移,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从当前体育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现状来看,要全面提高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3.1.2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重新进行公共英语课程定位

    公共英语课程的定位一直以来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来定位的。课程教学按照学科系统型模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并没有真正从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出发,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工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英语应用技能。而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虽然公共英语课程只是体育院校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同样可以借鉴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从岗位(群)出发,分析学生实际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英语技能来重新进行课程定位,即让学生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真实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英语基本应用技能。

3.1.3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

    课程是实现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两重性—职业性和高等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有别于传统学科型教育培养的人才,它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紧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来进行。

第8篇

关键词 中医;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2-0043-03

中医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医文化和培养中医临床技师的双重任务。如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医师,成为目前中医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身就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词的综合体,涵盖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人才培养定位。因此,中医高等职业教育既不是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也不是过去高等中医药专科教育,而是一种全新的中医药教育方式[1]。依据国际教育标准(ISCED)的分类方式,中医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属于“职业准备”的教育范畴,其人才培养定位不是专科医师,也不是科研能手,而是能够从事中医药服务事业的专业人员。中医护理、中医保健、中医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社会需求量逐年剧增,这为中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从业岗位,也明确了中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要求,就是培养具有一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熟练医疗保健技能的合格毕业生,从而为中医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训设置等提供依据。

二、中医高职实训模块的设置

中医实训是以中医理论课程为指导,以中医实训基地为平台,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医技能力为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实训课程不同的是,高职实训课程以实用、熟练、模拟为标准,力求学生通过实训在理解中医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同时,能娴熟的进行医疗保健各类技能的正确操作,达到毕业就能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学要求。根据课程设置,将实训分成中医文化及基础知识模块、中药识药鉴别与煎煮模块、中医护理及急救模块、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模块、中医社区实习模块等五大模块,并实施实训单独考核评定的机制,确保实训课程的培养质量,避免以往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训考核的弊端。

(一)中医文化及基础知识模块

中医的学习首先是中医文化的传承,中医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中医文化底蕴的培养。中医文化及基础知识模块以中医传统文化概论、五运六气选读、古诗词赏析等文化积淀课程和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等中医理论课程为主线,以学校运气教学基地为平台,通过节气气候特点图片展、诗词创作大赛、运气推演罗盘制作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了解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在实际医疗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实践课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运气作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在生活中凝练的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规律性的总结,以及其对现实生活中人类健康维护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中药识药鉴别与煎煮模块

随着国家对中药及中药保健食品的大力开发,很多药食同源的食材与中药,以其特有的四性五味对不同体质的人群的重要保健作用,已逐渐被大众所认识。让学生认药识药是运用药食调节人体的基础,同时针对目前医药市场中药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中药鉴别也尤为重要,而药物的正确煎煮方法也是影响药效发挥的关键环节。因此,在中药识药鉴别与煎煮模块,以中药学、中药鉴别学、方剂与中成药等课程为主线,以学校七星百草园教学基地、模拟药房、方剂实训室等为平台,从药物的生长环境、药物种属分类、采摘季节、入药部位到药物炮制处理、真假药物鉴别、不同药物煎煮方法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训练。经过一年的实训环节,学生在完成学业从事医疗服务工作后,能快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满足了医疗服务机构及药企对中医高职学生工作能力的需求。

(三)中医护理及急救模块

对于中医高职学生而言,护理与急救是其专业技能中重要的一环,中医特色护理是中医服务岗位的技能要求,而中医急救则是医疗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在本模块,以中医模拟实训室为平台,将中医护理学、中医急救学等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到实训的每个环节,从不同级别病人饮食、饮水、卫生及保健、心肺复苏等多方面进行训练,并针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病、哮喘病等临床常见病病人护理进行实战考核,以加强学生对护理与急救知识要点的掌握。

(四)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模块

中医针灸与推拿是最具中医特色的治疗和保健方法,尤其是对于高职类中医学生而言,特色的外治法是学生从 事医疗服务的主要手段。因此,该模块将中医按摩手法、艾灸方法、刮痧操作、微波理疗等医疗技能作为重要的实训点。以经络腧穴、推拿手法等课程为主线,以模拟病房为平台,采用模拟病人和互换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间可以通过互换体验式方法练习手法,感受治疗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病人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达到实训教学的训练目的。

(五)中医社区实习模块

经过模拟医院的系统训练,学生全面掌握了规范的医疗服务技能,实战是检验和加深记忆的最佳方式。因此,学校与多个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疗实习可以通过实战,了解患者的需求,同时也进一步了解自身医疗技能有待提高的方面。实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实习的典型录像在班级内展示,以微课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学习,并进一步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完善实训效果。

三、模块管理及考评机制

(一)实训课程独立开设

目前大部分中医高职教学中,理论课时由原来的70%下调至50%,实训课由30%上调至50%,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2]。以往的实训课程都是与理论课融合在一起的,每门课程均分为理论课与实训课,这样的教学优势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实训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而中医高等职业教育,不是要培养中医的理论研究人员和临床专科医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就要加大中医高职课程的改革,将中医实训课单独开设,形成一个由浅到深成系统的训练机制,在整体教学课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加大实训课程的整合。目前长春中医药大学将中医高职教育中的实训课程独立,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其优势是将实训形成体系的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实践教学不能与理论教学相脱节,一定要保证实践教学有理论知识点的支撑,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二)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

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是适用于实训课程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对实训每个操作点的针对性评价。在实训课程独立开设伊始,课程组将每学时教学任务中的重要操作点进行赋分和标准制定,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每名指导教师负责对10~15名学生的操作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每学期将每单元成绩综合后占本课程成绩的80%,加入期末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占20%,总分作为学生一学期实训课程的最终分数。这种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更注重日常实训环节的实训效果,提高了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四、社会及用人单位综合评价

通过整合中医实训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考核体系,加强了对学生实训课程的管理,学生的医疗技能有了快速的提高。2015年6月,采用实训课程模块化培养的第一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学校跟踪式开展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和意见反馈的调研工作,并与传统实训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进行了对比。用人单位中有区级的社区服务中心、健康保健及管理机构、私营及个体中医门诊等,基本满意度达92.3%,较2012年调研的基本满意度74.6%高出近20个百分点。首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投入工作的状态方面给予了很高评价,一致反映毕业生掌握了很多常用的诊疗技能,能用按摩、刮痧等简单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与认同,能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及保健。其次,用人单位反馈,本届毕业生工作中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大大提高,能运用医学知识为患者解答常见医疗问题。第三,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有较强的自信心,较以往学生能更快的适应医疗服务工作。综上,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训练,有了熟练的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就拥有了从业的信心,也能够从容的对待服务对象,同时全面的医疗技能也赢得了被服务人群的认同。

参 考 文 献

[1]余甘霖.中医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医教育,2005(2):68-71.

[2]王录军,姬水英,牛菲,等.中医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4):128-130.

On the Practice of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Practice Teaching Modul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Qin, Su Xi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substantial distinc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from ordinary higher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of the file spirit of“Decision on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2014, and the education idea of“six melting, eight together”, TCM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curriculum reform from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providing the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the new method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