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资金流动风险

资金流动风险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0 10:49: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资金流动风险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资金流动风险

第1篇

一、超常规发展基金战略与机构投资者结构失衡

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来说,由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加上证券市场成立时间较短,制度建设很不完善,至今仍未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制度平台。不断发展演化的制度因素,对证券市场的规模、结构、交易成本和绩效等不断施加着影响。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相比,我国的政府和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仍是影响市场状况的主要力量,政府在市场的制度建设方面仍起着主导作用,从而对市场施加着重要影响。

在证券市场中,为了快速实现赶超式发展战略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政府选择成本最小的便捷方式就是以国家信用代替市场信用,来保证证券市场的跨越式的发展。国家信用在证券市场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国家形式为证券市场发展提供担保。虽然这种担保并没有采用明确的契约方式,而是体现在政府对证券市场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市场管制中,通过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理性预期和利益偏好(如对证券市场赶超式发展的偏好、对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结构的偏好、对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歧视等),来实现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就是政府对证券市场的一种“控制”,而此时市场的均衡就是政府干预下的“控制均衡”。这种“控制均衡”是一种低水平的均衡,它在证券市场的发展初期是十分必要的,是推动市场主体发育、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保障;是完成从传统信用条件下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向现代证券市场融资方式转变的有力的助推器。但是,与此同时,这种控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效应,即政府主导型制度安排与证券市场发展内在规律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导致了严重的制度缺陷。在这种有缺陷的制度安排下,市场风险和制度风险相重叠,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为了达到干预证券市场的目的,政府干预市场一般采用行政手段来控制上市规模和发行速度;甚至通过制度规则的修订来引导市场主体结构或者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近两年来,通过调整市场投资者结构来干预市场的运行已经成为政府干预市场的一个主要手段。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基金(开放式基金),不仅是政府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的必要之举,更主要的是为了达到有效干预市场的目的。

人们普遍认为,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西方成熟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以投资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证券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

政府大力发展投资基金不仅是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得出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成立十几年来,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过度投机是主要的问题之一。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主要表现为:市场换手率过高、股票指数波动幅度过大、股票价格暴涨暴跌、市盈率偏高。这使得证券市场的价格很难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证券市场价格没有反映资源配置效率及资源的稀缺程度;投资者在二级市场进行投资的机会成本和风险都相当高。

面对市场的过度投机现象,学术界和政府都进行了深刻反省,做了多方面的分析。人们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分散的投资者太多,从事长期投资的人太少,市场缺乏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机构投资者。国内很多学者甚至认为,投资基金是证券市场的内在“稳定器”,它的发展将导致“投机的终结”,它在“熨乎资本市场波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等等。作为政府观点的现实反应,1997年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设立基金的主要宗旨。而且,在投资基金的发展初期,为了促进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和基金管理公司的成长壮大,政府管理层给予了基金许多政策优惠。如2001年以前,基金在股票申购上有着优先配售和保证金申购等一系列优惠,这使得基金从一开始就处在管理层的呵护下。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也极大地促进了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发展,截至2004年底,已经发行了48只开放式基金,募集资金1734.36亿元,超过了前5年基金募集资金的总额。目前,中国的基金资产已有3200亿元,基金所持A股市场流通股市值的13%。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许多西方成熟市场的比例,而仅次于美国市场的水平。并且,政府仍希望稳步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努力实现基金募集规模有较大的发展,基金持股占流通市值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但是,近年来伴随着基金迅猛发展的是证券市场上其他机构投资者队伍的迅速萎缩。在2003年之前,券商的投资和私募基金机构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其投资曾经主宰了证券市场。但是,随着近年来大势转入“熊途漫漫”,券商和私募基金都陷入了泥潭而无法自拔。

在有关制度安排下,市场机构投资者结构出现。了基金“一股独大”、其他机构投资者萎缩的不均衡发展,其结果就是在现阶段投资者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投资者同质化与投资者投资决策与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是市场发展的关键,它是指市场在尽可能不变动价格的情况下迅速买卖证券的能力。流动性大的市场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而提高证券价值和降低筹资成本。流动性的两个方面—一即时交易和不变动价格的能力——都与相应的微观结构密切关联。交易的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交易者人数和交易机制。对于给定的交易机制来说,交易者越多,一个交易者的订单与其他交易者的订单配对的概率越大。

机构投资者作为证券交易市场的主体,其数量和买卖双方的恰当比例影响着市场的流动性。这是因为足够数量和“异质”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直接影响着市场流动性。从理论上分析,投资者行为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决定是否进入市场;二是选择交易对象。投资者的第一个选择,是决定证券市场的交易者数量,进而决定交易规模的重要因素;即市场规模的大小是决定市场流动性,进而决定市场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从这点上说,市场只有“做大”才能真正“做活”。投资者的第二个选择,涉及其在信息、信念和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决定投资者数量和结构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他们不同的风险偏好程度和投资策略,不同的信息反应模式和操作手法,会导致投资者在同一市场对同样的信息做出不同的反应,进而产生出不同的买卖需求和不同的交易对手。正是由于众多投资者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才使证券市场的高流动性成为可能。这样,需求和供给就可能互相抵消,市场高流动性和价格相对稳定才可能实现。相应地,市场投资者的同质化即由投资者的信息、信念和风险偏好的同质化引致的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趋同将影响市场的流动性。

阿罗(Arrow,1965)认为信息是根据条件概率原则能有效地改变后验概率的任何可观察结果,即任何改变原有概率分布的事件都可以看作是信息。金融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切有助于揭示预期变量真实状态的可传递、可交换的知识和消息都是有用的信息。信息一般是指新出现的增量信息,信息服务指的是提供增量形式的信息服务。而信息按照拥有者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私人信息和公共信息,其中私人信息是指为某个体所了解的信息;而公共信息则是指被所有人所了解的信息。

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就是所掌握信息状况。所以,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是投资决策的基础,收集和加工的信息质量决定了投资的投资决策质量。提供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证券中介服务机构使得市场分工得到了细分,其向客户提供的信息对投资者投资决策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投资基金对于证券中介的服务有很强的依赖性,因为一般基金管理公司的研究人员是有限的。加之每个基金公司的运作模式都是研究驱动投资,所以绝大部分公司采取了将相当部分的研究实施外包。现阶段基金公司的研究基础就是各个券商研究所提供的研究报告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讲,基金的信息来源的差异是很小的。基金的信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的趋同化是现阶段我国投资基金的一大特点。

第2篇

【关键词】流动资金;财务风险;影响;对策

企业因流动资金周转不畅而导致经营陷入困境,出现财务危机,甚至宣告破产的例子屡见不鲜。许多知名的大企业也难过此关,纷纷在流动资金周转期长、到期债务不能偿还的事实面前破产。因此,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给予充分的关注,以及正确分析它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对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一、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内部原因。由于部分企业负债能力过重,导致融资复杂性加大,融资成本及代价高,从而造成了财务风险。部分企业筹资规模不当,资金来源结构不当,筹资方式和时间选择不当,信用交易策略不当,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和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这样就造成了财务风险。部分企业的投资缺乏可行性,主观臆断严重,造成企业筹资成本高,同时浪费了大量资金,这也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也容易造成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2.外部原因。由于利率、汇率等处于不断的变动中,而企业负债的利息率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未来利率呈下降趋势,企业仍然要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高的利息,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未来市场利率呈现上升趋势,企业尽管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低的利息,但随着市场利率的持续上升,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一旦货币升值,公司债券可能遭到赎回的压力,则企业还本负担加重,从而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

二、降低流动资金周转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1.良好的资金周转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正确评阶流动资产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流动资产周转良好,就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到期债务的偿还,就会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只有充分及时地了解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情况,才能对症下药,采取积极的措施,保障财物安全。评价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财务比率有:

(1)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它体现一定时期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流动资产经营利用效果越好,企业的经营效率越高,进而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增强。反之,应结合企业的历史资料或行业平均水平判断。

(2)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应收账款变现速度越快,从而相对增加企业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高低还与客户的信用情况、企业提取的坏账准备等因素相联系。在实际测量时,可以与若干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对比,以得出较准确的结论。

(3)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平均存货。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周转速度越快,表明其变现速度越快,占用资金少,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在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要特别重视对存货的分析。在分析存货周转率时应结合存货的批量因素、季节性变化因素等对存货周转率做出合理的判断。

2.增强短期偿债能力能有效抵御财务风险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在短期(一般为一年)内偿还债务的能力。用来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财务比率的具体应用及注意事项。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说明企业用流动资产偿还到期债务的保障程度。企业能否偿还短期债务要看有多少短期债务,以及有多少可变现的流动资产。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历产总额的一半,企业的财务状况才比较稳妥可靠。不同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行业特点,结合经营实际情况分析流动比率。只有和同行业平均流动比率、本企业历史的流动比率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这个比率是高是低。但当流动比率较高时,还要进一步分析是否是由于存货的积压,或应收账款的呆滞所造成的,如存在此情况,则企业仍可能因现金不足而偿债困难。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资产指现金和易于变现、几乎可以随时用来偿还债务的那些流动资产,它剔除了存货待摊费用。部分存货可能已损失报废还没做处理,部分存货已抵押给债权人,存货估价还存在着成本余额和市价相差悬殊的问题。而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付,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一年以内的各种费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核算原则而设立的一项“流动资产”,实质上是费用的资本化,所以,该项目根本没有变现性,应当剔除。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货币资金+有价证券)/流动负债。现金是指企业的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可从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额”项目取得数据。现金比率代表了企业随时可以偿债的能力或流动负债的随时支付程度。在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时,最稳健、保守的方法是用现金比率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三、财务风险的管理与对策

1.企业通过合理配置资金、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要准确预测资金的收支时间和收支额度,保证收支平衡。企业要合理分配资金占用,使各项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做到最优组合。

2.企业要加强应收账款,减少资金的占用,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企业要定期对应收账款的发生及形成进行核查分析,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回款责任制度,加大产品销售及回款考核力度,减少资金占用,防止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

3.企业应关注现金流量,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企业管理者必须更多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了解企业的现金流状况,特别是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分析现金流量表,掌握企业的现金状况和现金的来源及使用去向,预防财务风险。

4.企业要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后生成的,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对同样会计要素,往往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结果,在账务处理上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是避免因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流动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亦或八年、十年甚至更久。随着危机的缓和,经济逐渐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危机并没有完全解决,世界经济形势还很严峻,处于动荡与缓和并存的状态。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受到重创,同时也使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二是全球金融格局变化。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经济收到重创。在这新的经济形式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要进行变革,加强资金流动性,加强抗风险能力,争取在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稳定发展。

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

所谓流动性是指银行对全部应付款的支付、清偿能力及满足各种合理资产需求的流动性。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负债的流动性,即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二是资产的流动性,即银行的资产在不发生亏损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商业银行作为高负债运作的金融机构,其业务性质需要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师商业银行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银行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付到期的债务,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问题,流动性风险一般包括资产流动风险和融资流动风险。资产流动风险是指由市场风险而导致银行资产出售出现困难,导致流动资金不足;融资性风险是指银行在履行其到期债务的义务时,所造成的银行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对银行的经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着银行的存亡。2008年得金融危机将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暴露无遗。危机爆发之后,大量银行由于人们的挤兑纷纷倒闭,同时也使得人们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大大降低,因此也导致银行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运转,进而引起资金流动风险。银行业务的开展具有传导性,因此,银行的倒闭具有连锁效应,在很短的时间里,金融危机就席卷全球,导致了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由这次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银行的流动性对银行的关键性作用,流动性风险完全可能会直接导致一家具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的商业银行的破产。因此,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更加凸显,破坏性更强。被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关闭的银行大多资产大于负债,具有清偿能力,仅仅是由于不能及时清偿债务而破产。因此,最终把银行打垮的,不是资本金,而是流动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决定我国经济能否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世界经济特征有所变化,因此商业银行在加强其资金流动性方面也要有所调整,在保持其有效的资金流动性措施之外,还应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做出创新性改革或加强其风险监控与预防,使其保持良好的资金运转。

(1)加强存款业务经营,防范资金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主要是以存贷款业务为其主要的经营方式,存款业务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要防范银行的资金性风险,就必须从存款业务下手。在存款方面,银行除了做好大型存款业务外,还应重视个人存款的作用,由于个人存款分散性较强,风险小,有较好的流动性,因此银行应加强对个人存款的吸收,以减少资金来源的风险。

(2)加强贷款人资信状况监管,有效防范融资流动性风险。纵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其根本原因是美国银行放贷过多,超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最终由于不良信贷的积累过多后爆发,引起存款人挤兑,而导致银行大量破产。对银行的健康发展而言,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在后经容危机时代,银行要不管加强其贷款人的资信调查,严加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有效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促进银行良好稳健运转。

(3)加强银行经营的过程控制,完善风险防范体系。随着世界金融运转方式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运行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更加深刻,各国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当部分国家经济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时,将严重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如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是具有强有力的支配作用。因此,各国金融发展受到风险的不确定性大大加强,完善银行危机防范体系至关重要。

针对其加强流动性以及防范金融危机而言,银行必须要有自己的风险防范机构或完整而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体系,经过对以往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以及风险应对措施进行总结归纳,制定出应对风险的资金流转机制,在金融危机抬头之势,能够快速的启动其过程及意外防范机制,有效遏制或尽可能降低金融危机对银行的破坏性。

每次金融危机背后都暴露了世界金融机构运转的弊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了世界各国以及警告,在今后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给各国在经济发展带来挑战,是否能做好银行的流动性,将决定一国经济能否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传峰.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金融发展研究,2008,(8).

[2]廖岷.从全球金融危机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西部金融,2009,(1).

第4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统计 预警监测

近年来,随着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换,外汇统计分析作为新时期外汇管理工作的基础,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各项外汇数据,是做好统计分析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应当以统计分析为主要工具,充分发挥其预警功能,与非现场外汇监管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外汇监管的实效性,有效防范跨境资金的风险。

一、积极主动开拓外汇数据来源,保证外汇数据真实性,打好统计分析基础

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地区涉外资金流动的全貌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外汇局要从多方面开拓数据来源入手,首先利用现有各外汇业务系统作为主体数据来源,对跨境资金流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其次辅助数据由金融机构和交易主体提供,外汇局结合实际制定报送国际收支数据核对表、外商投资项下资金大额结汇情况表、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特殊非贸易项目售付汇登记表、大额交易核查表等要求,广泛深入了解数据。

外汇局通过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现场和非现场监测制度,采取在日常业务办理中对跨境资金交易行为进行真实性审核、利用现有各外汇业务系统对跨境资金流动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对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信息进行核对等三种方式,对辖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本项下等跨境资金流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全面监测,重点对跨境资金流动金额较大、交易频繁或有异常行为的交易主体进行监测,分析存在的风险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防范外汇运行风险。日常工作中,要突出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信息核对的监测方式,各业务岗位对有疑问的数据信息及时与相关业务系统进行核实,按季以国际收支系统数据为核心,以外汇交易主体为主线,对各业务系统之间相关联的交易信息进行全面核对,在准确掌握跨境资金流动状况的同时,及时发现外汇指定银行、涉外企业在执行外汇政策和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统计分析数据,发挥预警监测功能,有效防范跨境资金风险

(一)主要采取非现场监测手段进行数据分析

在非现场监测中,要重点监测货物贸易项下出口不收汇、收汇不出口、出口报关额与收汇额不一致、进口不付汇、付汇不进口、进口报关额与付汇额不一致、进出口逾期未核销、企业退赔、退汇等情况。服务贸易项下须凭税务证明办理的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收支项目与交易主体的行业类型和经营范围不符、分拆收支等情况。直接投资项下资本金未到位、资本金结汇改变用途、外资转内资、撤资、减资、利润汇出划转、转增资、再投资等情况。外债项下国外股东贷款、外债结汇资金改变用途、外债逾期未偿还、企业预收、预付、延收、延付等贸易信贷行为未作登记及注销、贸易信贷额占贸易总额比率较大等情况。个人项下个人大额、频繁结售汇、个人分拆结售汇、个人手持大额现钞结汇、提取大额现钞等情况。

(二)对在非现场监测中发现的可疑或异常信息,要及时向银行或涉外主体进行调查核实,查明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

对业务操作不规范的问题,要求银行或涉外主体及时进行整改;对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给予监管提示,进行动态监测;对发现的违规问题,开展现场检查,依法进行处理。

三、合理利用统计分析资源,创新分析监测方法,提升外汇监管水平

(一)合理利用有效资源,提升综合分析水平

通过加强现场和非现场监测工作,有效整合现有的各外汇业务系统内的数据信息,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外汇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为全面了解和掌握辖区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状况和交易主体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提高综合分析水平。外汇局要根据非现场监测情况,及时捕捉信息,开展调查研究,撰写有价值的分析报告和调研文章,为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提升外汇监管效率

通过加强非现场监测,发挥其分析预警、事后监督的作用,促进外汇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外汇监管的有效性,提升了外汇监管效率。外汇局要积极运用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对跨境资金流动外汇资金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监测、对交易主体进行重点监测,分析判断外汇交易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和风险隐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检查,防范外汇风险,为辖区涉外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汇金融环境。

(三)适当运用现场监测手段

充分利用现有外汇系统进行数据查询,对非现场监测中发现的大额和可疑信息进行梳理,工作人员前往银行和涉外交易主体工作场所,现场调阅与涉外收付款相关的原始交易凭证及其他相关凭证,可以具体、直观地了解到企业从事的涉外收支交易的真实情况,以及交易的完整记录,对大额和可疑信息进行真实性和合规性监测。

第5篇

关键词:跨境资金流动;汇率;利率;人民币升值预期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6-0010-05

一、当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特点

资金的大规模跨境流动是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其作为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中充当必不可少的交易结算和媒介作用,为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跨境资金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储备货币发行国货币政策相对畅通的传导机制。对大规模跨境资金流动.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将会对一国的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带来严重冲击,弱化一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形成资产泡沫,并危及一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当前跨境资金流动的特点包括:

(一)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远超过实体经济规模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主要国别信用货币直接充当世界货币: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浮动,并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全球货币供给缺乏有效的约束。与此同时.金融监管逐渐放松及金融创新大幅提升了货币流通速度。各国基础货币供给及货币乘数得到了无限扩张,形成了全球流动性规模的快速扩展,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2008年全球衍生品名义值已达649.8万亿美元,约为全球GDP的1.1倍。2010年4月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已达4亿美元,但其中外贸支付需求的外汇交易只占整个外汇交易量的极小部分。

(二)跨境资金流动具有高度波动性

跨境资金流动的动因错综复杂,但其中货币因素的影响日趋明显。其具有的高度不稳定性,增加了跨境资金流动的高波动性;错综复杂的产品链及交易对手关系、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趋同的模型分析及信用的脆弱性等各种原因,放大了金融市场。对具体事件的反应。后危机时期,上述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跨境资金流动对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跨境资金的自由流动,造成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供给内生,货币政策有效性大幅降低;外部的通货膨胀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隔绝,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内面临调整内部价格的压力;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国汇率可能“超调”(over-shooting)。外部的通货膨胀压力,最终通过本币对内价格、对外价格(汇率)的变化,影响本国部门间的资源配置。

我国作为全球经济金融的一个新崛起力量,跨境资金流动既有上述特征,同时兼有独特的一面。资金跨境流动,体现了资金的逐利性,其流动与政治、经济、金融体制、产业政策等有着密切的关联,直接决定着资金流动的方向。以下本文仅就资金流动与汇率、利率两个因素的关系作深入的分析。

二、跨境资金流动与汇率、利率关系的实证检验

汇率、利率分别是货币的对外价格和对内价格。根据利率汇率联合作用说,利率和汇率两个因素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最主要因素。套利交易(carrytrade)就是将跨境资金流动与汇率、利率维系在一起的一种投资工具。在套利交易中,投资者利用两种货币利差,借低息货币,买高息货币,并通过货币大额买卖实现高息货币币值稳定或升值,最终实现盈利的投资方式。

为研究汇率、利率与跨境资金净流人压力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2003年9月至2010年12月的代客收付汇差额作为跨境资金净流入压力。将利差定义为3个月的人民币回购利率与3个月的美元libor利率的差值,人民币升值预期定义为(NDF-即期)/即期*100%(上述数据分别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及路透.均为月份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1、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检验结果,从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情况看,只有第一个检验在10%的水平下被拒绝,即人民币升值预期是代客跨境收付差额的格兰杰因。

2、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后,还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对代客跨境收付差额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回归检验。在进行回归检验之前,首先确定各变量是否平稳,表2给出了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3、回归检验

由表2看到,三个变量的原始值都不是平稳时间序列,但一阶差分之后都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对一阶差分之后的变量进行回归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变化对代客跨境收付差额的变动有显著影响,即对跨境资金影响较大的套利交易,可能主要通过汇率预期影响跨境资金的流动。其通过交易行为及其他信息渠道为市场确定了较为稳定的汇率预期。并可能促成预期的自我实现。进行套利交易的主体主要为投资机构如对冲基金、银行等,其以高杠杆率进行投资交易,并采取集中行为模式,即单一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会很快被其他投资者模仿。上述特点决定了套利交易对市场价格具有显著影响力,其通过羊群效应进一步扩大影响,促进市场主体不断地购买高息货币、卖出低息货币。加大高息货币的升值压力,并可能促成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规模巨大的套利交易下,可能使得跨境资金流动及汇率脱离宏观经济基本面变动,如近期新兴市场国家汇率的超调。

从深层次看,上述现象反映了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问题,即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完全独立、严格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三者不可兼顾。随着跨境资金流动的逐渐放开,货币当局无法兼顾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

三、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现状

(一)我国近十年跨境资金流动

对于跨境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包括两种方法。按照国际通行的口径,仅指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不含储备资产变动)。此外,我国还采用跨境收付数据(主要指银行代客跨境收付数据)及结售汇数据反映跨境资金流动的情况,上述数据同时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反映口径更为全面。本文主要采取跨境收付口径考量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情况。

我国在2001年11月宣布加入WTO,2010年

最终完成WTO的所有承诺。2001-2010年间是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关键性时期。该时期,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及顺差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跨境收入、支出分别为1.9万亿美元和1.6万亿美元,较2001年扩大了5.9倍和6.3倍;跨境收付总额年均增速明显超过GDP增速,2010年其占GDP的比例已达59%.较2001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跨境收付长期保持顺差,且逐年加大,十年内跨境收付净流入累积达2.3万亿美元。

(二)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及顺差快速增长的原因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的快速增长是全球流动性急剧增长、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快速上升的结果.符合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近年各国货币供给实现了明显增长,其占GDP的比例逐年增长,2005年美、欧、日M1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3.9%、42.0%和75.1%。在此基础上,经济金融全球化及经济金融化和市场化造成了全球外汇市场迅速增长,1989年,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是7160亿美元,2010年4月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增长了近5.6倍;全球债市市值及股市市值也急剧增加。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快速增长与国际市场的资金流动保持了一致的走势。

其次,货币性因素对我国跨境资金净流人压力持续增加有明显影响。我国经济前景看好及快速增长的进出口顺差,客观形成了跨境资金净流入局面。但货币性因素对这种流入趋势起到了明显加强作用,投资者套利交易在人民币相关产品上也明显增长。根据BIS统计,2010年第四季度.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香港股票指数相关的期权、远期交易量较上一季度分别上涨了45%、26%。套利交易对跨境资金流动影响明显,包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产生较大的影响。继而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境内外企业、个人在财务运作中实现“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加大了我国跨境资金流人压力。

四、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特征

(一)经常项目跨境收付是我国跨境收付的主要构成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中,经常项目规模占比明显高于资本项目。2001-2010年间,该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货物贸易跨境收付则约占我国跨境收付总规模的七成。上述收付结构的形成,可能原因包括我国资本项目仍存在管制;国内金融投资工具有限,资本市场深度和广度有限,相应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跨境收付规模有限。

(二)我国跨境资金净流人以货物贸易及长期投资资金为主

我国跨境收付顺差来源中,2001-2010年经常项目跨境收付顺差年平均占比为63.09%,货物贸易跨境收付顺差年平均占比为62.17%;资本项目跨境收付顺差年平均占比为32.45%,其中直接投资项下跨境收付顺差占比为29.1%。

从统计口径反映的跨境收付顺差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常项目的跨境收入,特别是贸易项下跨境收入,往往是以前期生产产品为等价交换物,对当前及未来不产生负债。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相对经常项目顺差更具有脆弱性。其资金流入,不管是直接投资款项,还是购买证券支付的款项,均以本国投资主体未来的盈利为对价进行交换,表现为我国居民的对外负债。但相对而言,直接投资项下资金流入,主要为长期资金流入。波动性弱于证券投资及外债等跨境资金流动。

需关注的是,从各国经验得出的一个普遍结论是:资本管制可能改变跨境资金流动的结构。我国从统计口径上表现稳定的跨境收付顺差结构,同样可能与我国现行的外汇管制现状密切相关,不排除部分资金利用上述合法合规渠道实现异常资金及其他波动性较强的资金流人,内含不稳定性。如货物贸易跨境收付顺差,部分来源于真实的有交易背景的进出口顺差,部分源于贸易信贷及贸易融资等,后者属于当期的贸易多流入资金。贸易信贷及贸易融资形成的跨境资金流动波动性大,与人民币升值预期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不排除部分投机套利资金通过上述渠道流入。

(三)异常资金流人流出的主要渠道及特点

对于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中存在的异常资金情况(即受货币性因素影响明显的资金,我们通常称为热钱),本文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根据杰格迪什・汉达(2000)的定义,热钱是指在国家之间流动的,对汇率预期变化、利率波动、安全和兑换性安排极为敏感性的资金。我国的异常资金跨境流动情况包括:

1、异常资金流出入特点。

一是主要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流动。二是大部分以长期投资方式存续,除经常项目跨境收付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最主要项目。总体而言,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及人民币汇率的前景长期看好,其多以长期盈利为目标,资本存续时间相对较长。三是许多套利资金的操作主体为境内机构。以货物贸易跨境收付为例,货物贸易较大的跨境资金净流入压力最主要来自于进口项下境内企业的少付汇和少购汇。上述境内企业主要利用关联交易或者境外市场进行财务操作,实现套利。四是一些资金流入确也发挥了支持境内企业发展的作用。

2、异常资金流出入的主要渠道。

流入方面,一是贸易途径包括加工贸易中通过高报工缴费和转移定价,或利用虚增可收汇额度等方式多收汇、转口贸易企业利用收付汇时间差扩大外汇净流入。二是外商直接投资项下,一些外商设立空壳公司以直接投资名义调入资金结汇,一些企业内外串通进行虚假并购,增加资本流入;三是外债项下。少数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扩大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的差额大量借用外债调入境内;四是个人外汇项下,通过个人携带外币现钞、分拆结汇等方式规避相关外汇管理等;五是地下钱庄方式,其交易隐蔽灵活,大部分进行本外币对敲交易、轧差平盘;不能轧差平盘的,往往采取伪造或虚构交易凭证方式,以贸易或投资名义收结汇或骗购汇。

对于异常资金流出,最值得关注的是前期外商投资企业留存境内的大量未分配利润和已分派未汇出利润形成了我国的隐性外债。根据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外方留存利润有1708亿美元。一旦国际收支形势发生逆转或者汇率波动较大时,这些累积利润可能集中汇出境外。同时,根据各国经验,资本管理短期有效,其对跨境资金流出的抑制非常无效,形势变化后,虚假的贸易方式、服务贸易及地下钱庄等渠道都可能被用于异常资金流出。

3、我国异常资金流入规模。

对于异常资金(热钱)规模,目前较为普遍的测算方法是间接测算法或称残差法,是指以外汇储备的增量,剔除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相关项,得到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方法。该方法由世界银行于1985年首先使用,后经多次修改调整。如国内一些学者将该公式修改为:

异常资金规模=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贸易顺差-FDI+其他调整项。

该测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外汇储备的增加额是官方外汇收入的净增加,其与本国跨境资金净流入压力并不完全相等;二是贸易顺差与进出口所造成的实际收支存在差异,部分贸易方式的进口、出口并不对应收汇、付汇,贸易顺差变量用于上述公式并不可信;三是对于其他调整项的估计,如对贸易顺差及FDI中隐藏的热钱规模缺乏准确的判定。

五、未来变化发展趋势及应对

目前看,尽管国际社会对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明显.但相关动议并未触及对各国货币发行的约束机制及对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稳定机制等核心制度的改革,未来一段时期全球货币供给仍缺乏有效约束,储备货币国的货币政策缺乏有效约束。在监管方面,各国差异悬殊的利益诉求,在短期内可能无法达成国际政策协调机制及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套利交易等还将继续存在,并成为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力量,影响国际金融安全与稳定。

第6篇

要:本文利用2006—2012年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人民币汇率预期与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与人民币汇率预期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人民币升值(贬值)预期能够导致跨境资金的大幅流入(流出)。通过对样本企业调查发现,汇率预期在微观角度上影响着跨境资金流动机制的形成。最后,本文对完善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汇率预期;经常项目;跨境资金;协整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2006—2012 monthly time-series data is used to research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and the current account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t account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and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appreciation(or depreciation)could lead to a substantial cross-border capital inflows(or outflows);at the same time,the mechanis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influences the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in microcosmic environment is presented through sample enterprises surveys. On this basis,this paper gives some brie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Key Words: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cross-border capital flow,co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2-0020-05

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由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改为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汇率市场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强。此后,伴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了较为一致的人民币汇率预期。与此同时,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持续扩大,对国际收支平衡、国内货币政策等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受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判断跨境资金流动方向和规模的难度不断增加,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的因素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与跨境资金流动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凯恩斯主义国际收支分析理论,结合我国人民币尚未完全兑换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现实,将汇率预期变量引入模型中,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以及样本企业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汇率预期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的具体途径、梳理了管理人民币汇率预期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和模型设定

从理论上讲,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是国际收支的一部分。凯恩斯国际收支宏观分析模型认为: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收支是由国内外的收入水平和衡量两国相对价格水平的实际汇率决定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则受到国内外利率水平和当期汇率及汇率预期的影响。即:

(1)

(2)

其中,CA表示经常项目,实际指贸易收支;X和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Y和Yf分别表示国内外的收入水平;R表示实际汇率;K表示资本和金融项目;I和If分别表示国内外利率;E表示当期名义汇率; 表示在t期对t+1期的汇率预期,汇率均以直接标价法表示。

对于经常项下收支而言,国外收入水平上升会导致本国出口收入增加;国内收入水平上升会增加本国进口支出;本国实际汇率贬值导致出口收入增加、进口支出减少。对于资本和金融项下收支而言,当国内利率水平高于国外利率时,则资本会流入以套取利差;当预期本币升值幅度较大时,则资本会流入以套取汇差。

该理论隐含的前提是资金能够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当预期到本币升值或本国利率上升时,资金可以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流入以套取汇差或利差,因此经常项下收支只与国内外收入和实际汇率有关。但是,在人民币仅实现了经常项下自由兑换而资本和金融项目仍受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当预期人民币升值时,跨境资金可能会通过经常项目流入,从而绕开资本项目管制。因此,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因素可能会影响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日常监管经验对此也予以了证实。

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对凯恩斯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利用相关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修正模型将国内外利差和汇率预期纳入影响经常项下收支考量因素中,则有:

(3)

其中, 为其他影响因素。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说明和数据来源

1. 中外利差(LC):目前,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所以本文选择上海银行间市场1年期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作为国内利率指标。国外利率水平选择市场化程度高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1年期同业拆借利率(LIBOR)指标。

中外利差(LC)=LIBOR-SHIBOR

LC为正,表明国外利率高于国内利率水平。LC越大显示国内外的利差越大。

2. 人民币汇率预期(HY)①:人民币NDF市场形成的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国际社会认可的人民币汇率远期市场价格,但要作为汇率预期的替代变量还应将NDF远期汇率与人民币即期汇率进行对比。本文选择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即期汇率(E),NDF汇率则选择交易活跃的一年期报价。

人民币汇率预期(HY)=NDF-E

HY为正,表明人民币兑美元的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即人民币汇率存在贬值预期。HY越大显示人民币贬值预期越强烈。

3. 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变量(SFCH):目前,尚未有研究文献将经常项下资金流动予以单独计量。本文基于日常监测经验和所掌握的数据情况,以收汇与付汇之间的差额来衡量跨境资金流动,以SFCH表示。

SFCH为正,表明经常项下跨境资金呈现“净流入”特征。SFCH越大显示经常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规模越大。

受数据可得性制约,上述指标数据的时间区间为2006年10月—2012年5月,数据为月度数据,共计68个样本点;其中,LIBOR和NDF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数据库(CEIC);SHIBOR和人民币即期汇率数据来源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网站和中国货币网;SFCH数据来源于国际收支相关报表。

(二)实证分析

1. 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法验证变量的平稳性。结果显示:原有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 协整检验。采用Johansen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确定了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即SFCH、LC和HY三者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如下:

(4)

3. 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中外利差不是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格兰杰原因,而汇率预期则是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格兰杰原因。

4. 方差分解。在不考虑自身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对SFCH方差分解发现:相较于利差变动,汇率预期变动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更大,最大能够解释跨境资金流动的16%。

5. 脉冲响应分析。分别给中外利差和人民币汇率预期一个正单位大小的冲击,可得到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脉冲响应函数图。结果发现:在本期对汇率预期一个正冲击之后(贬值),收付汇顺差会减少,且在第4期达到极值。

(三)基本结论

1. 汇率预期与山东省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具体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期贬值1个点,则经常项下收付汇顺差会减少44.9亿美元。

2. 与汇率预期相比,中外利差虽然也与全省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具有稳定关系,但却不具备因果关系。格兰杰检验显示,中外利差不是收付汇顺差的格兰杰原因,尚无法对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方差分解的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3. 从影响期限上看,汇率预期变动对全省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在滞后4个月达到最大。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在4个月后汇率预期的影响逐渐弱化,但直到15个月后这种影响才会消失。

4. 实证发现,存在资本项下资金通过经常项下实现跨境流动的可能。根据国际收支理论分析,汇率预期主要对资本项下资本流动产生影响,而实证结果却显示汇率预期也对全省经常项下资本流动产生较大影响。

三、汇率预期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机制分析

实证分析证实了人民币汇率预期对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具有较大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汇率预期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的微观机制,本文选择了山东辖内部分样本企业开展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不同人民币汇率预期下,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采取多元化跨境资金运作方式,直接影响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企业资金运作方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贸易信贷)和银行信用(贸易融资)。

(一)样本企业选择

本文选择41家样本企业开展问卷调查。样本企业均为山东省大中型进出口企业,其贸易项下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较大、跨境资金操作方式多样、对人民币汇率预期较为敏感。样本企业2012年1—6月进出口总值为100.5亿美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7%,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汇率预期对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机制

1. 商业信用(贸易信贷)。贸易信贷是货物交易方之间提供融资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即由于商品的资金支付时间与货物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债权和债务,是一种建立在买方和卖方商业信用基础上的融资行为。贸易信贷包括四种形式:出口预收货款、进口延期付款、出口延期收款和进口预付货款。调查表明,在不同的汇率预期条件下,企业选择的贸易信贷种类差异较大,而贸易信贷种类的不同则直接影响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方向和规模。

以人民币升值预期情况为例,企业利用贸易信贷实现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入的机制如下:人民币升值预期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当期收汇增加和付汇减少实现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入。

企业倾向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的主要原因是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和获得汇兑收益。例如:A企业2011年3月1日收到出口预收货款100万美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5706。2011年5月31日货物报关出口,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4845。A企业汇兑损益为100*(6.5706-6.4845)=8.61万人民币。该笔预收货款造成2011年5月经常项下资金净流入增加100万美元。再如:B企业2011年3月1日进口货物100万美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5706。2011年5月31日支付进口货款,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4845。B企业汇兑收益为100*(6.5706-6.4845)=8.61万人民币。该笔延期付款造成2011年3月经常项下资金净流出减少100万美元。

对样本企业的调查表明,汇率预期之所以能够对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产生影响,主要是企业基于规避汇率风险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主动采取不同类型的贸易信贷和贸易融资产品的结果。因此,建议进一步增强监测分析的针对性,加大对贸易信贷和贸易融资的分析,关注贸易信贷和贸易融资产品的发展动态,尤其是对贸易融资产品组合加强监测管理,深入研究贸易信贷和贸易融资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的具体渠道。

(四)鉴于经常项下跨境流动资金中无法排除存在资本项目资金的可能,建议进一步深化外汇主体管理改革,提升外汇管理有效性

实证结果显示汇率预期对经常项下资本流动产生较大影响,而传统国际收支理论却认为汇率预期仅对资本项下资本流动产生影响,因此实证结果无法排除存在资本项下资金通过经常项下流动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在日常监管中尚未发现资本项下资金通过经常项目渠道进行流动的典型案例,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开一闭”的管理现状势必会带来“资金串项”的风险,从而大幅削弱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建议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主体监管改革,打破分项目管理现状,对企业主体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业务统一进行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外汇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注:

①国内相关文献对汇率预期指标有不同的选择。王刚贞、王光伟(2008)根据合理预期假设选择下一期名义汇率作为本期的汇率预期;李晓峰、钱利珍和黎琦嘉(2011)选择了彭博资讯终端(Bloomberg)每月公布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对人民币的季度汇率预期;潘成夫(2008)则将黑市汇率与官方汇率之间的差作为汇率预期;此外,还有文献将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价格(NDF)直接作为汇率预期的替代变量。

参考文献:

[1]王刚贞,王光伟.汇率预期与贸易收支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8,(1).

[2]李晓峰,钱利珍,黎琦嘉.人民币汇率预期特征研究[J].国际金融,2011,(12).

[3]潘成夫.银行结售汇与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3).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7篇

修订原《条例》顺势而行

原《条例》自1996年1月29日和1997年1月14日修订以来,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外汇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解决。一是,外汇管理改革日益深化,经常项目已实现完全可兑换,企业可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个人的外汇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需要修订原《条例》以巩固改革成果,并为下一步改革留出余地。二是,中国国际收支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由外汇短缺转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原《条例》重在管理外汇流出,需要修订原《条例》以对外汇流入流出实施均衡、规范管理。三是,在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国际资金流动加快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以有效防范风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此次新《条例》的修订,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吸收近年来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成果,并为下一步改革预留政策空间;围绕宏观调控的重点,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对外汇资金流入流出实施均衡、规范管理;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取消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差别待遇,按交易性质进行监管;按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内容、方式等规定,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约束。

全面修订原《条例》

据了解,新《条例》对原《条例》作了全面修订。

一是对外汇资金流入流出实施均衡管理。要求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应当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取消外汇收入强制调回境内的要求,允许外汇收入按照规定的条件、期限等调回境内或者存放境外;规范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结汇管理,要求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资金应当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增加对外汇资金非法流入、非法结汇、违反结汇资金流向管理等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明确外汇管理机关有权对资金流入流出进行监督检查及具体管理职权和程序。

二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营结汇、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符合规定条件的其他机构,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外汇交易;调整外汇头寸管理方式,对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实行综合头寸管理。

三是强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建立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健全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完善外汇收支信息收集,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统计、分析与监测;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规定国际收支出现或者可能出现严重失衡,以及国民经济出现或者可能出现严重危机时,国家可以对国际收支采取必要的保障、控制等措施。

四是健全外汇监管手段和措施。为保障外汇管理机关依法、有效地履行职责,增加规定了外汇管理机关的监管手段和措施,同时规定了外汇管理机关进行监督检查的程序。

重点规范资本项目外汇管理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规范是《条例》修订的重点内容之一。

为拓宽资本流出渠道预留政策空间。新《条例》简化了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的行政审批,增设境外主体在境内筹资、境内主体对境外证券投资和衍生产品交易、境内主体对外提供商业贷款等交易项目的管理原则。

改革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方式。除国家规定无需批准的以外,资本项目外汇收入保留或者结汇应当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资本项目外汇支出国家未规定需事前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的,原则上可以持规定的有效单证直接到金融机构办理,国家规定应当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的,在外汇支付前应当办理批准手续。

加强流入资本的用途管理。要求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后人民币资金应当按照有关主管部门及外汇管理机关批准的用途使用,并授权外汇管理机关对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后人民币资金的使用和账户变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简化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管理

与原《条例》相比,新《条例》大大简化了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管理的内容和程序。

原《条例》规定,境内机构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应当卖给外汇指定银行,或者经批准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外汇账户。而新《条例》规定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并进一步便利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取消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要求,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按规定保留或者卖给金融机构;规定经常项目外汇支出按付汇与购汇的管理规定,凭有效单证以自有外汇支付或者向金融机构购汇支付。

为保证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新《条例》要求办理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同时规定外汇管理机关有权对此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可以通过核销、核注、非现场数据核对、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

进一步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第8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资金管理模式 持续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02-03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领域或快或慢地出现了资本及其管控的集中化趋势,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企业资金管理的新挑战、新机会。可以说,资金管理模式的差异所带来的资金流动性、使用效率、风险管控等都有所不同,重视资金管理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浙江省国有NF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实践探索为蓝本,解析前期的落后原因、探索技术改进的路径,进一步优化可改进的思路和对策。

一、原有资金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来源于实践,每一种资金管理模式都是伴随着不同问题的出现而形成的。在企业集团处于初步阶段时,资金分散和效率低下是主要问题,从而出现了统收统支和拨付备用金等方式,重在强调资金监管功能。随着企业集团向大中型规模发展,集团下属成员变多,业务范围变广,区域布局分散,衍生出的交易成本高企、融资成本高企、流动性降低、规模经济效益低则渐渐成为新的困惑与问题,相应地,集团结算中心等半集权化结算模式出现了,体现出对“规模经济效应”的追求,强调资金融通和结算功能。NF集团作为一家中大型企业集团,近几年业务范围拓展快,在原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入了金融、地产等领域,集团规模发展快速,资产已破百亿大关。随着集团的快速发展,融资成本抬高、流动性逐渐紧缩、盈利质量下降等难题渐渐明显了。凡此种种,经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病因在于集团范畴的资金管理存在着需要改进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病情。

(一)资金预算执行不到位

虽然NF集团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与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善的预算体系,但对于预算的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可圈可点,有效的预算管理不仅要考虑企业可以控制的预算,还应考虑到一些不可控、意外风险可能发生的因素。如2011年,集团没有考虑到可能的宏观经济风险,只是根据集团近几年良好的市场状况和经营业绩推算未来的增长空间,从而加大了预付款力度,预付款从2010年的12.4亿元,增长至了2012年的24.08亿元,占用大量的资金流,不仅造成流动性压力,而且损失了资金的时间价值。NF集团的资金预算不仅在科学性及前瞻性存在问题,在执行力度方面也不及预期,一些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支出远超出预算之外,如差旅费、保险费、招待费等,从2010年的1870万元,增长至了4360万元,导致资金预算的可参考性不高。而且由于下属成员自主经营决策权较大,集团对预算的执行约束力度有限,这也是导致资金预算效果不佳的原因。

(二)结算功能不到位

“交易成本理论”和“内部市场理论”所提示我们的成本降低、资源有效配置功能毋庸置疑,被企业集团和跨国企业组织广泛采用,这也是企业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理论基础。在NF集团,实行内部资金融通、调剂功能确实有效改善了集团的对外负债和成本,但这一功能还不完善,关键在于缺乏“统筹结算”功能,离一个完善的集中资金管理模式所具有的功能还有一定距离。无论是主流的“结算中心”模式、“内部银行”模式,还是“财务公司”模式,实现统筹结算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NF集团财务部还未突出其“结算功能”,未设置专门的资金结算中心,以统筹内部资金融通及内部交易。如下图左所示,在NF集团未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时,作为内部资金融通和调剂中心,下属成员之间的资金往来(除内部交易)需通过集团账户调剂。NF集团下属3成员之间的资金调剂与结算需通过6个资金结算过程,总共需要的备付金为m1+m2+m3,涉及财务审批、操作及审核人员较多,随着下属成员资金往来关系数量的增多,结算流程和需准备的备付金也将相应增加,同时交易成本也相应增加。而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统筹结算的模式下(如下图右),下属成员的资金由集团统一管理,银行账户与内部账户关联,实现资金自由调配,发生内部资金关系时,由集团统一划拨。在这种模式下,成员账户与集团账户之间没有发生实质的往来结算,在同时涉及三方或多方(N个)结算时,需要准备的备付金为所有净支出头寸,即大大减少了企业结算占用资金和交易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涉及的财务人员,提高资金流动效率,而且这种结算模式不仅用于内部资金融通,而且用于内部交易。

(三)资金监控不到位

NF集团在资金监控方面,主要通过事后财务会计报告和定期内部查账验资,这都是事后的,对于事前和事中的资金活动监管缺失,从而导致对资金预算的约束力度差和上报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难以保障。

二、资金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教训,可以得出该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病因集中表现为个方面:

(一)制度完善、手段缺失

从NF集团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以及实际资金管控方法来看,集团从预算、执行、监控到风险管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了集团及下属财务部门职能清晰、财务人员分工明_、财务岗位职责不相容、资金统筹管理、定时定期查账验资、上报银行账户及重点事项变动、定期上报财务报告的财务管理制度。但由于集团下属成员在行政和业务上都有很大的自,且集团缺乏相应的监控、反馈及控制手段,面临了“有制度无手段、有体制无机制”的问题。“制度”要求“应该怎么做”,而“手段”要求“必须这么做,不这么做的成本”。就像“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律规定了必须这么做,不这么做是要付出成本的,而以德治国规定了你应该这么做,不这么做无成本或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对于企业集团这种大规模的组织体,决策层与经营层关系错综复杂,不仅存在集团公司内决策层与经营层的“道德风险”问题,而且存在集团公司与下属成员之间的决策层与经营层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出现三级、四级甚至五级层次的下属成员,这种“委托――”导致的“道德风险”会越来越大,如果无手段,无机制,那么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会很大。

根据NF集团的实际情况,NF集团下属成员在经营决策方面有很大的自,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务自主。NF集团下属成员各设置财务部门,相互独立,所得资金均各自留存,具有使用权,除集团规定了“大额资金运作”外,不需经过集团批准。二是账户独立。NF集团下属成员可以自主开立银行账户,只需蠹团备案,不需要在集团财务部建立内部结算账户。三是业务独立。NF集团目前的财务操作通过各自的财务软件,并无形成统一的操作平台,无法共享、监控。可以看出,NF集团目前的财务体系侧重点过于宏观,集团对下属成员行为的事前控制主要在于“大额资金运作”及“内部资金调剂”,集团下属成员在经营决策方面有很大的自,集权管理程度较低,这种松散的管理体系,只通过完善的制度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权限的审核和行为的监督,才能做到资金的有效事前控制、事中信息反馈及事后风险防范。

(二)财务信息化程度不高

NF集团对集团经营和资金状况的掌握主要来源于定期上报的财务会计报告,财务网络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集团无法监督和控制下属成员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动,集团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务系统独立。由于没有实行平台化的财务系统,各子公司的财务系统相互独立,虽然使用了统一的用友财务软件,但属于本地化办公,无法网络连接和信息共享,这样导致对资金流动的监控力度较弱。二是结算系统传统。NF集团目前没有统一的结算中心和结算系统,在结算方式上仍以现金、支票及网银支付的方式为主,这样导致集团结算涉及的财务人员、票据、凭证复杂,与银行的联系频繁,提高了结算的成本,增加了结算的时间,降低了结算的效率。三是没有实现“银企直连”。“银企直连”是目前大型企业集团、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广泛采用的一种资金管理手段,通过与“财务系统”、“ERP”系统的对接,可以实现集团内部资金流动与经营流程及财务操作流程的有机结合,实现资金审核、流向、结算到票据传递、复核的全方面功能。

三、优化资金管理模式的思路与对策

为改进NF集团资金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从思路来革新创新,其次需要在创新思路下寻找和选择具体的技术对策。

(一)优化思路

对标管理同样可以在资金管理领域立杆见影,认真研究和分析,科学吸收和学习国内先进案例,是该集团获取资金管理科学良策的最直接有效做法。

1.国内先进企业经验借鉴。与NF集团类似,国内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都是由国企改制、重组而来,如中海集团、中交集团等,在逐渐向市场化经营转变过程中,很多类似的国有企业集团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面临机构庞杂、资金关系复杂、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企业集团是我国现代资金管理模式运用与完善的先行者,为一些成长中的企业集团提供了借鉴作用。在本章中,笔者主要通过中海集团、中交集团的资金管理经验,理清NF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优化思路。

中交集团的经验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账户清理,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对下属成员的账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资金集中管理制度,要求专用收款账户、)专用付款账户、一般用途结算账户、其它账户。二是优化财务组织结构,成立分结算中心;三是财务信息化建设,强化资金监管手段。而中海集团的相关经验也集中表现在:一是严格账户管理,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二是化财务组织机构,建立“总分结算中心”模式;三是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四是统一债务管理。

2.NF集团资金管理模式优化思路设计。根据国内先进经验,要防范NF本来的“预算控制不到位”、“结算控制不到位”和“资金监控不到位”等弱点,务必降低“制度与手段不匹配”和“财务信息化水平低”的劣势。分析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优化思路。即要实现NF集团有效的预算控制、结算控制和资金监控,需从“管理手段”和“财务工具”两方面着手:

第一个关键点是管理手段。要实现既有制度又有手段的资金管理,就要明确“制度配合手段、非手段配合制度”的管理理念,在有可选择手段的情况下,完善相关制度,如果制度的建立缺乏手段的约束,则存在很多灰色空间。NF集团在向集中化资金管理模式的调整中,应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着手建立相关的手段与措施,继而完善相关制度,这五个问题为:如何知道资金动向?如何约束资金流动?如何降低资金成本?如何降低资金风险?关于资金动向?一种有效的资金管理更应该是对事前和事中资金动向的把握,而不是事后的复核和审查过程。资金的流动最终离不开银行,因此要知道资金动向,关键是集团、银行与下属成员三方之间的关系,强调“资金集中管理的前提是账户集中管理”,只有账户集中了,才能追本溯源。关于约束资金流动,约束资金流动主要是约束不合理的、超计划之外的资金流动,那么要加强“资金预算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可靠性及执行力度”,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既可以方便企业集团未雨绸缪,减少必要的闲置资金,同时可以为企业集团预算资金流动提供可靠的标准。关于降低资金成本,主要可以通过手段或工具降低或消除的成本,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占用成本和利息成本。可以消除的资金成本主要通过约束手段,如非预算内的融资等;可以降低的成本主要靠集约化的手段,如统一结算、统一对外融资、内部资金调剂等。因此要降低资金成本,需依靠预算管理和结算管理。如何降低资金风险?资金风险有很多种,有内部的风险,如流动性风险、偿债风险、操作风险等;有外部的风险,如利率风险等。要降低资金风险,除了加强预算制定的科学合理性和执行的力度外,最关键的是加强“结算管理”。以“结算管理”为资金管理的核心,无论是内部收支还是外部收支,无论是内部融资还是外部融资,都要靠结算来实现,企业集团作为资金监控中心、调剂中心、风险管理中心,结算功能是否强大直接影响这些功能的发挥。

第二是加强财务信息化。从账户管理、预算管理和结算管理三个方面建立手段和完善制度,而这些功能的发挥还得依赖于硬件设施的完善,即财务工具。在强化资金管理手段的同时,辅之以财务信息化工具是必须的,建立高效的财务信息网络和平台,是企业加强资金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实现资金统筹管理的关键。形成制度、手段和工具相辅相成,制度解决“应该怎么做”,手段解决“必须怎么做”,工具解决“可以怎么做”。

(二)优化对策

依据上节提出的“NF集团资金管理优化思路”,笔者提出以下具体优化对策。

1.加强银企关系和账户管理。NF集团现有下属成员企业众多,且分布区域广泛,形成的银行账户众多和银企关系复杂,要实现账户管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锁定合作银行。选择硬件设施完善、布局网点广泛、信息化水平高的全国性银行,如四大国有银行、中信招商银行等,通过缩减合作银行,加强单一银行的资金往来,既可以降低结算的复杂成本,同时可以使银行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及提高银行的授信额度。二是建立分级账户体系。NF目前集团账户与下属成员的账户是完全无关联的,集团对下属成员闲置资金的调配通过传统借款、转账的方式进行,要经过“填写借款通知单――集团审批――签订协议――下属成员转账”四个流程,集团既无法知晓下属成员具有闲置资金的真实性,下属成员可以推脱,又使程序变得复杂。在账户设置和关联上,建立集团账户――结算中心账户――下属成员账户的分级账户体系。集团账户作为集团集中管理的主账户,通过归集集团所有资金,实现货币资金总额控制,相当于NF集团的“现金池”;结算中心账户作为集团统筹管理资金结算的主账户,实现货币资金头寸控制,相当于“现金池”到下属成员资金中间的管道,调节资金流的大小;虚拟账户是所有下属成员在集团内部开立的虚拟账户,只是作为内部资金核算、统筹资金头寸使用;成员账户是允许企业根据需要以各企业的名义向指定的合作银行开立“经营性收支基本账户”、“用于融资用的资本收支一般账户”及“专用账户”,集团、企业与银行签订协议,实现下属成员自动归集,其中经营性收支实行零余额管理,所有收入归集到集团账户,所有支出通过“集团账户”划拨;“资本性收支一般账户”和“专用账户”根据预算和实际情况实行限额管理,超出部分自动归集到集团账户,保障集团的债务水平。

2.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在实现账户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对资金来源和使用的控制所考虑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来和如何使用”,而在于如何保证“资金是预算内的流入和流出”,非预算内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只会使得集团难以掌控资金存量,难以合理调剂资金流动。有效的资金预算不仅要做到资金预算是合理、科学的,还应保证是能够执行的,这需要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持。特别需要强调:一是提高集团研究分析能力,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资金预算不仅仅要考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更是考虑集团全面管理的水平和对经济和市场的了解程度,包括未来生产成本会怎么变、市场景气程度等,因此有必要提高集团的经济和市场研究能力,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二是加强预算执行力度的奖惩机制,将预算执行力度纳入下属单位业绩考核指标,对资金预算完全不合理(特别是支出高于预期,流入低于预期)的企业实行惩罚制度。三是建立统一财务操作系统,加强ERP与财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集团的精细化管理,将成本、收入、税费、债权债务等以货币价值为衡量标准的财务指标融入到人力、采购、生产、管理、销售、存储及投融资等环节,从细节上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明确“财务信息系统为主、行政决策为辅”的资金操作与决策流程,突出“财务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业务工具,更是资金信息汇总、分析、决策及预警的手段”,做到资金流动的所有环节,在财务信息化系统中能追本溯源,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资金违规操作,通过内部关系,绕开部分审批与决策程序,损害部分股东权益;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资金不入系统导致的信息不全、分析不彻底Ю吹木霾呤误。五是资金结算环节,建立对预算外资金的分析与决策机制。一方面要结合集团的总量控制,根据集团规定的总的偿债率、负债率、利润目标等财务指标,将预算外资金控制在总体财务风险范围内;一方面结合预算外资金下属成员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实现年度财务目标和财务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对季度、月度资金预算实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式,进行分析决策。

3.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涉及集团内职能部门、财务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的三方配合,而不是由某一个软件就能实现。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应做到:

一是加强集团内局域网建设,形成统一操作平台。目前,集团的财务操作都是单独的,没有形成统一平台,集团内部之间的信息报送还是以人工跑票和通过内部即时通讯软件完成,形成大量的非统一票据,费时费力,且容易导致操作风险。可以通过引入平台化的财务操作软件和建立局域网,通过网络共享往来信息,传递票据,即减少容错率又提高效率。

二是加强ERP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加强ERP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除了简化职能部门收支到财务部门操作的流程外,同时可以对收支的具体情况进行监控,避免实际与上报的数额不一致。

三是通过银企直连,强化资金监控和调配。完善账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银企直连”系统,并与集团的财务系统、资金管理系统实现对接,提高账户管理、资金调动及资金结算的效率。

四是以资金管理平台为核心,外接财务系统、银企直连系统。通过建立信息化、程序化的资金结算平台,如用友的NC系统、专门针对资金集中管理的深圳拜特资金管理系统等,并与集团的财务系统、银企直连系统对接,实现集团对资金的网上核算、审批、结算、预测与决策分析、报表传递等工作,提高资金管理的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慧.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作者单位:浙江润和房产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