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0 15:18: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健康教育核心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68-01
一、背景
2009年,课题组对临泽县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 13.4%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0.3%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46%的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作为家长、教育者就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育、疏导,以免问题严重化。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双亲心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即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引,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为目标,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心理指导和行为训练。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1、入学适应问题
不同年级的学生均存在着厌学、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适应不良现象,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2、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加之教师和家长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而且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象。
3、厌学与逃学问题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10% ,这些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有苦闷感,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学习比较吃力,或是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或者在下面玩玩具;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就容易产生厌学行为。
4、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当然了,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智力、神经、生理方面的问题,还有情绪、行为、兴趣、学习动机与策略等诸多因素。作为班主任,我们时常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都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想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1、心理健康辅导课与“知心屋”相结合
我们开设了团体辅导课,以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例如在心理健康课中我们就做了一个两人三足的游戏,通过此项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学们说:“上完课后感到特别轻松愉快。小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共性,还有个性,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团体辅导上,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个别咨询。为此,我们还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化。
2、“双亲心育”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双亲心育”就是力求让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老师和家长的关系能够达到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程度,所以,让小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该让小学生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再次,要让小学生有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
3、把心理教育引入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9.29
1. 引言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能够达到相应年龄组的平均水平,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情绪积极、较好的适应环境能力。幼儿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是同样重要的问题,但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常常只重视身体健康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人的眼中,孩子是快乐并且无忧无虑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存在着心理的障碍,他们的嫉妒、孤僻、胆怯等心理,以及因此产生的自私、任性、霸气等行为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有,我们要重视并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比较新兴,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比较落后,相关的积淀浅薄,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上就落后于其他国家,导致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有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在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采用一些比较零散的书籍,无法形成系统。
2.2 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幼儿园教师从事了大部分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多数地区,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没有达到任职资格,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所规定的学历要求。由于很多教师在校学习时缺乏对幼儿心理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缺乏扎实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造成时常会对幼儿的心理表现,种种现象而感到手足无措。这样既不能及时矫治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无法预见和预防幼儿心理可能导致的疾病。
2.3 医学化模式倾向
很多幼儿教育者,在工作中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成人化,经常借鉴小学甚至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导致了对幼儿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一些幼儿园老师对有问题幼儿进行心理矫正,照搬一些心理问题治疗方法,而不去考虑采用这种方法后,对幼儿能否造成消极影响。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并且缺乏经验,一些幼儿教师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做普通的个人习惯来对待。很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德育工作来替代,老师经常把幼儿心理问题片面的视为思想品德问题,所用方法也只是一些思想品德谈话、劝导等方法。
3 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有效对策
3.1 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校开设了幼儿心理学专业,这对幼儿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专业的能力。一些条件好的幼儿园可以成为其实验或科研的基地,这样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经常邀请心理学教育专家来园指导,比如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幼儿园实践也能为专家们理论研究提供相关检验依据。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幼教,提高幼教专业水平,进行心理学知识专业培训是解决师资缺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培训当作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者掌握有关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3.2 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要包括物质环境,如幼儿园的建筑、幼儿园的一草一木等;也要包括心理环境,比如师生关系、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等。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决定了环境创设要充分顾及到幼儿需要。幼儿园教室墙饰的布置,也要充分考虑到色彩如何选用,通常所选用的色要彩比较柔和,不宜选用比较鲜艳的颜色。还有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做好绿化与美化,在布局上做到美观、合理,符合幼儿审美方面的需要。除这些物质环境上的要求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心理环境看作是幼儿与教师、幼儿和幼儿之间的“心理场”。
3.3 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相得益彰
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中,游戏基本上是所有的话题。通过游戏的具体且形象的活动特点,幼儿的心理在不断成长和发展。在游戏的体验与训练中,幼儿不断的表现自我,不断的与他人交流,逐渐学会了自控、自理、自律,不断完善了他们的人格内涵,提高了幼儿自身的社会化水平。除游戏这种方式外,还应当在幼儿园的其他活动中,重视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一天幼儿的生活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既要包括德育方面,也要包括心理教育方面。幼儿园教师应当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在教学中注重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4 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家园合作共同促进
幼儿心理档案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姓名、年龄、家庭背景、所在的班级、个性心理品质测试、社会适应能力测试、幼儿园老师评价等。这些信息作为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应该对每一个幼儿都进行归档,及时发现并且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家园合作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家长们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并且要掌握一部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为家长提供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4.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心理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应特别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要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影响问题的因素。在教育中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帮助孩子纠正不良性格的倾向,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把自尊、自信、独立性、责任感、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等作为重要教育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 张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115-326.
如何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我的教学思路和想法:
1.抓住学生心理,结合学生实际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在《赢得友谊》这一课中,我从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感出发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有朋友的好处,促进学生提高自律意识,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尽快学会与人交往。
2.坚持核心原则,围绕核心问题开展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是在活动中进行有的放矢的体验,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开展活动,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例如《赢得友谊》这一课,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中觉悟到宽容、理解、真诚守信、平等文明的行为让人愉快相处,任性、嫉妒、抱怨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阻碍人赢得友谊,不利于身心健康和学习。这种认知使学生终身受益。
3.聆听他人故事,因势利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3.1 心理感悟:在课堂上,我因势利导经常会给同学们机会讲述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是很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
3.2 自我开放:如果心理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的表达自己、安全的探索自己。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把握契机,我在引入谈话时适当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一定的感染力,当然我会把握原则和限度。
当然,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足,如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法效果不太理想等等。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任务的定位更值得商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的意识,优化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和社会适应的能力,预防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发展与锻炼成才、人际交往与恋爱情感、求职就业与创业创新、情绪调节与人格健全,及社会适应等方而的困惑,促进德、智、体、关等全而发展。通过分析纲要发现,2002年的纲要没有把潜能开发这个目标纳入其中。有学者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适应环境、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全而发展,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促进潜能的开发潜能开发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可喜的是,教育部于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已经把潜能开发纳入其中,并确定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尽管大学生的《纲要》暂未公布修订稿,但把潜能开发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已经成为趋势。
潜能和潜能开发的定义、内涵等还没有得到统一的界定,通常认为潜能是指个体存在的潜在的能量或能力。托尼巴赞在著作《大脑第一》中说,我们当中隐藏着达芬奇式的人物,通过训练,有人会具有达芬奇那样的聪明才智。他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创造潜能、社会潜能、艺术潜能等九个方而的潜能。潜能开发,是指通过训练把这些潜在的能量或能力变成显性的能量或能力的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潜能开发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有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带有自己特殊的使命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并找到自己的天赋属性,充分发展自身特有的潜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我们每个人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和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而发展为基本特征。教育要唤醒每个人潜在的各种能量,让人的天赋能够自由发展。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大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各种天赋和潜在的能力,并提供各种锻炼与发展的平台,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发现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特长、完善自己的人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常规教育措施,不仅要正常开展,更应该发挥其潜能开发的功能。比如,个别心理咨询不仅仅只是解决部分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扰,团体心理辅导也不仅仅只是让部分参加的学生感受活动的乐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更不是仅仅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与平台,让每个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发展潜能,并通过锻炼来开发这些潜能。同时,使其不仅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发展,也在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及具有天赋方而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使人生意义和价值都能得到更好的彰显。开发大学生的潜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更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
大学具备开发学生身心潜能的各种条件。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原本就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遗憾的是,当下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没有能很好地发挥这种作用。甚至有人说,从小学学习开始到大学毕业结束,都没有能很好地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直到离开学校很多年后才从成功的事业中发现了自己的才能。中小学教育没能很好地开发学生潜能,甚至遏制了学生的潜能,是因现有的中考、高考政策和学生评价体系所致,且这些政策和体系也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彻底改变的。尽管教育行政机构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但是这些改革的推进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问题。因此,期望中小学教育通过快速的改革来更好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是不太现实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大学在学生培养方而存在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教育培养的需要来设置和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方式,及搭建各种学生锻炼发展的平台,为开发学生发展潜能创设良好的条件。因此,大学教育具备学生潜能开发的各种有利条件。
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对潜能开发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各大学和教育行政机关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但随着所谓最难就业季现象的出现,不少大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不够扎实、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等能力素质的欠缺问题暴露无遗。大学生不仅就业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欠缺。部分学生自上大学之后,没把学习和发展当回事。在中国,能考上本科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其智商毋庸置疑,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现象呢?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学生自身不够努力有关,更多的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等密切相关。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有些模式和理念确实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甚至阻抑学生的发展。比如,有些课程内容不能及时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差强人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特点,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水平较低;实践育人的理念没能很充分的执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等等。所有的这些现象,严重阻抑了大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所幸的是,这些现象已经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及许多教育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正在想方设法地进行改革。因此,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也是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所要求的。
充分认识大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并探寻有效开发大学生发展潜能的思路与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的成效。同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功能,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促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了有效实施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入手。
澄清功能认识,准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各级行政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从业教师应澄清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认识,明确意识到潜能开发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一些专家和从业者的呼吁下,教育部已经修订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把潜能开发纳入了新的纲要之中。从教育行政机构的角度,相关机构应尽快组织修订大学生的指导纲要,把潜能开发目标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中,并引导各高校认真研究如何在现有的工作机制中有效开发大学生发展潜能。当然,开展此项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日和程序。从各个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把潜能开发立即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并尽快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
整合各种师资力量,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功效。近年来,由于充分重视和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而取得丰硕成果,包括实践工作的,也包括理论研究或经验总结的。从专家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繁荣的背后,存在实效性的欠缺,大量的宣传讲座、普及性的心理健康课程等并不能让学生满意,没有能达到期待的功效。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学背景的专业教师非常欠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尽管辅导员也接受过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掌握了一定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但事实上离称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工作成效。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引进更多的、具有深厚理论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进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心理学专家团队的建设和充实,可以为深入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当然,要实现有效开发大学生潜能的目标,还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这两个方而的工作还没有充分结合,基本上还属两个系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学工系统的辅导员等完成,而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发展不一定熟悉;专业发展教育一般由专业教师开展,而专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一定了解。因此,各高校应整合教育师资力量,形成一支综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由心理学专家团队、各个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辅导员等共同组成。心理学专家团队统领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由各个专业学科的专业教师团队和辅导员共同做好学生的发展教育与潜能开发的具体工作。当然,要对专业教师团队和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培训,让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与特点、充分运用心理学原理的情况下,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有效认知自己与专业特点、了解本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学习方法,以便更有效的学习、锻炼和发展。
一、全程化心理健康跟踪指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航海类专业学生和普通专业学生相比,本身就是一群特殊群体,具有独特心理特征。由于学业紧张、就业问题、交往问题、经济压力等等,航海类专业学生本身就普遍存在较大心理压力,容易滋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在航海类专业学生入学初期就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心理健康普查档案,并做到及时更新。在普查中发现心理水平不达标的学生,及时通知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给予特别关注,跟踪观察指导,进行个案追踪,纠正心理偏差,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重视职前教育引导,多种方式提升“准海员”情商指数
“海员情商”,可以解释为航海工作者的情绪管理能力,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力方面的品质。具体而言,为了海员个体自身以及职业的良性发展,在职前,必须重视如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等方面的情商能力的培养,以更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未来工作的挑战。
当前,我国航海类院校都已经认识到了对航海类专业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落实此项工作的据笔者所了解目前只有大连海事大学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加强航海类学生技术培训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正式自我、完善自我。开设情商培养课程,分主题、有目的的开展相应训练。举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情商培养讲座和户外拓展训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普及情商知识,提高情商水平。其他航海类院校也应思考该如何对在校学生开展职前情商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智模式和较高的情商水平。笔者认为要有目的的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情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
首先,在面对航海专业招生时,要选择热爱航海事业,个性与航海职业要求相匹配的学生。入校后,在入学教育中,通过专业剖析讲座,职业规划讲座或课程,不断帮助学生主动认识航海职业的特性,增加对行业的热爱和自豪感。
其次,可以通过课程安排,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并量身制定情商讲座,以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为主,安排有实践经验的在职海员(可以分层次,分级别进行)进行主题讲座。每个讲座都有不同的培训目的,和未来实际工作紧密相联,以真实案例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普及渗透情商知识与技巧。
最后,还可以通过开展目前比较热门的职业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职业必备品质,磨练学生顽强的意志,帮助情商的培养,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树立健全的人格品质,应对职业要求,服务社会。
三、建构《航海心理学》课程体系
在航海类院校中,《航海心理学》课程是航海心理学教育的基础。在课程属性上,《航海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科和航海学科的交叉学科,是心理学在航海领域中的应用,是一门心理学基础理论和职业中实践应用兼备的课程。该课程涉及到海员心理健康与维护和海员心理训练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课程教育,促进海员对自身的合理认知,提高海员心理素质,保障航运安全。
笔者认为,首要就是建立航海心理学的课程体系标准。课程体系结构应分为主要三部分,为:主干课程、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共同开展。
主干课程以“三层关系”和“两个核心问题”为基础,三层关系分别为人与航运环境的关系、人与航运安全的关系、 航运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两个核心问题体现在海员心理健康维护,心理训练和管理中。航海心理学课程通过对航海职业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航海安全中人的心理因素的分析,还海员人际交往过程中良好人际关系网的建构等这些相互依存并又彼此独立的课程内容,合并构成了符合航海类专业学生心理需求和专业发展实际的课程教育体系。
同时作为课程衍生和补充,也为了进一步深化主干课程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理论事业,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的应用,设立相关拓展课程。以相关案例做辅助,贴合实际,关注社会问题,航运突况(特别是如“南远沉船 ”类事件),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等等,以专题形式进行。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根据课程内容聘请有关专家)的开展,达到教育目的。在拓展课程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安排以下拓展课程:心理学发展流派分析、航运发展与航海人才建设、航海事故分析、海盗现象对海员心理影响、青年期恋爱心理、成功与创造心理、职业预期与人生定向、心理咨询与辅导等,使航海类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支持。
四、建立心理教育长效机制
明确航海类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通过一系类的测评研究,得出海员在不同时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不同年级段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分开引导。比如:一年级时关注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二年级关注学习和交往方面的问题,三年级时关注学生社会交往,工作就业的压力问题等等,提早教育引导。
通过把大学后期学习期间设定为船上工作的时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长效性的相关训练。
关键词:高中;心理教育;行为;塑造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13-0291-01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接触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也越来越便捷,现代社会的高中生接触世界和社会的机会比以往要多,但是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加强高中的心理教育对高中生的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对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2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话叫“相由心生”,良好的行为举止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体现,是通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出来的。高中生正处于性格以及行为举止发展塑造的阶段,他们的身心都不成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指引,为其塑造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举止。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高中生形成良好的个性。现代的高中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宠爱的偏多使他们存在着怕苦怕累的心理,不能够面对一点点的挫折和失败,甚至是有一点点的失败都会被他们自己无限放大,导致他们出现自卑的心理,在行事做人方面有的高傲不可一世,有的自卑受不起一点指责,稍有不当的地方就会出现学生过激的行为。通过高中心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指导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正确应对,在自己的言行举止方面能够准确表达自己。高中生的行为表现是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内在表现,而真正对他们行为表现有影响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的行为举止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那么其中最严重的影响就可能导致高中生出现人格以及道德方面的缺失,对高中生的良好性格的养成以及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的健全等造成一定的阻碍,从而导致他们的行为偏离社会的正确发展轨迹。从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塑造,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高中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的途径
3.1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我国的教育体制很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则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和老师的升学压力非常大,学校也更无暇顾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高中生背负着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大的升学压力,他们的课业负担更重,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而时间的紧迫又使得他们无从发泄,导致他们只能够通过某种行为来将自己的压力和不满发泄出来,有时候甚至是过激的行为。因此,在高中的教育中,应该提高心理教育的意识,为高中生在文化课之余留下一些时间去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从而健全自己的心智。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去,为学生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关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正确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塑造良好的行为。
3.2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心理教育是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发来设定的一种教育手段,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性格的改变和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德育是心理教育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两者的关系紧密,互不可分。德育是对高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一种升华和提高,它可以引导学生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看待世界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心理教育则更多地是对学生的心理、性格的养成进行及时辅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良好的品德的基础和奠基石。因此,在高中生的良好行为塑造和培养上,应该将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用品德教育指导学生遵循正确的行为标准,而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正确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规范,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塑造高中学生良好的行为。
3.3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高中学生的文化课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迫,背负的升学压力与学习压力大。适当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对高中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导和指引,对高中生的良好行为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开设心理辅导课,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平台来正确认识自己以及社会,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与困难与同龄人一起分享和倾诉,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心理教育课上,高中心理教育老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针对性格比较含蓄内向的学生,老师可以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引,通过一些谈话等形式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消除对老师的畏惧感和陌生感,愿意将自己的问题与老师分享和倾诉,从而达到掌握核心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塑造良好的行为。而对于性格较为活泼开朗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将学生的倾诉意愿打开,形成一种良好的上课氛围,达到适时引导学生塑造良好行为的目的。
4结语
高中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的人群,他们正处于性格和行为塑造的成长期,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以及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塑造高中生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他们的良好性格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丹,姚兰.论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J].成功:教育,2013.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下对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1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广西20所高校,调查内容是网络背景下广西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随机选取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为100%。
1.2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选取《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该研究的调查,主要内容是了解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实施途径及其工作效果。
2研究结果
2.1领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现阶段,广西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初步的发展,建立了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但在网络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仍需要相关领导机构对其的重视。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高校没有一所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内容来研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会议上对于网络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也是极少的,“偶有涉及”和“从未涉及”两种比例之和占到了90%。是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会议的意义几乎没有,领导对于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少之又少。
2.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助教学力度不够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广西各高校都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开展,而课程的辅助教学作为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则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在广西占40%的高校通过网上选课和上传课件及有关资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仍有45%的高校没有网上辅助教学。虽然近几年来校园网飞速发展,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网上教学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几乎没有学生在网上进行测试、练习和在线咨询。由此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占据主体地位。
2.3心理测验系统的开发和链接不够完善
在日常的校园生活学习中,高校大学生通过心理测验系统来掌握心理健康情况,从而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和教育。学生在进行传统的心理测试以后要查看很多的资料,一些测验还需要进行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繁琐;而网上的心理测验系统,学生只要点击进入测验系统,测试完成后计算机自动处理得分,即可得出测验结果。调查结果表明,25%的高校都引进了在线的心理测验系统,40%的高校与一些知名的心理测验系统有相关的链接,但是33.3%的高校不提供任何心理测验系统的链接或者软件,这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无形中降低了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测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4网络心理普查成为主流趋势
心理普查一般是针对大一入学新生而言的,传统的心理普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因为数据量大,存在一定的缺陷,如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不方便,后期的数据统计费时费力。网络的便捷性,易操作性等特点使其在心理普查使用途径上逐渐受到高校的重视。本次研究显示,85%的高校是由网络的方式展开心理普查的,而15%的高校是由传统的纸质方式进行的,而非网络的形式,该数据表明网络已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用与重视。
2.5网络心理咨询工作有待加强
网络心理咨询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更具安全空间和易操作性,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在被调查广西高校中有,有60%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采用传统的面对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35%的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采用的是面对面和网络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只有5%的高校在对学生心理咨询时是采用完全的网络方式进行的,其主要原因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对较缺乏以及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技术、仪器方面的测试不能通过网络来进行,这也是网络心理咨询不能良好地进行发展的主要原因。
2.6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尚待提高
该研究者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别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做出了研究、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85%的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低于一般水平,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评价效果较差,这与学生的积极性评价是一致的,表明了现阶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仍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值得高校的领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者进行反思。高校在网络背景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目的、实施的途径都不明确,仍在摸索中占65%。由此可见,这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得不到良好的开展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主要原因。所以,各高校应提高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视程度,增加资金的投入,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方法途径,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
3高校网络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
该研究结果显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宣传力度的不足、目标和途径的不清晰等原因影响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现阶段,高校所提出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调查;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档案。该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互助-他助体系,有效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互补。
3.1设立完善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网络大学生心理档案,随时监控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同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心理档案主要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心理测验结果;心理咨询记录;心理健康综合评定等内容,以便学生及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整体心理面貌。设置院系资料、导入学生的学号、姓名、年级等学籍信息保护学生隐私性,不得私自篡改和泄漏学生的心理档案信息。由专业人员对学生的心理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要及时将学生心理的最新变化录入到网络心理健康档案系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构建“自助—互助-他助”有机结合与开发的网络体系
3.2.1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板块
建立最新的心理资讯平台,在该心理健康网站上提供校内外各种心理讯息,包括最新、最及时的校内外资讯,校内开展各种心理活动的信息,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果进行展示。同时,上传知名心理学家书目、心理健康教育书目、杂志及介绍优秀心理剧、心理影片等资料。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各类心理知识。此外,还应设立专题心理健康视频网站,视频包括校内外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学家、各类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以及针对大学生现阶段最关系的问题所开展的活动过程视频。学生针对个人情况进行自由选择以达到在兴趣中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并使其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则是建立完善的心理测验系统,利用专业的软件和测试问卷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善自我。学生可在多方面进行自我测评,随时了解自身心理健康问题。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站和数据库,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
3.2.2学生心理健康互助板块
建相关的论坛立、聊天室进行随时交流,实现多种形式的在线或离线交流;随时可以传输文件,对于网站进行有效地补充,达到相互帮助、相互了解的模式。设立讨论区,根据需要选择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一些大学生就业、人际关系处理等专题讨论。充分运用“朋辈心理辅导”策略,让学习者通过该平台进行网上讨论和辩论。通过交流形式,解开自我心中的疑惑,获得意想不到的答案,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大家的心理健康知识。增设留言板,负责站点的工作人员按时回复,指导学生走出困境,让更多具有相同问题的学生收益。站点负责人还可以选择典型心理问题作为论题,通过发贴和回贴的形式,实现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再深化的目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3.2.3大学生心理健康他助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