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0 15:18: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智慧课堂优秀教学案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教学机智 非智力因素 教学案例
教学机智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高度责任感和智慧水平的结晶,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现代课堂需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与管理中,师生必然有不可预期的突发性矛盾。教师只有具备应有的教学机智,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效果。新时期教师必须有意识培养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的培养应该加强教师的智力因素培养。我们认为智力因素只是影响教学机智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常教学实践中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作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从心理学上讲,非智力因素是内因,智力因素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认为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机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教学实践中,对许多教学案例的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机智的影响是巨大的。
教学案例1:体育课,老师做了上篮示范。学生进行上篮练习时,突然有一学生大叫“哇!我手流血了!”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一下子乱了,有的还离开自己位置围观。体育老师急忙跑到该生旁边,发现学生的手臂皮肤只是轻度划破并进行止血,然后用幽默又温和的语气对学生说:“男儿流血不流泪!”鼓励学生继续上课……原本闹腾的课堂平息了下来。在学生休息时,体育老师起身走到同学中间,借机向学生讲述各种安全知识,自救、救人的技巧,让学生牢记“安全就是生命,关注安全就是关爱生命”。此时这名受伤的学生原本还带着点怒气对着碰撞他的同学,看着细心的老师详细地讲解安全知识,他反而意识到运动过程中自我保护很重要……
这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突发事件,用他的关爱及时抚平了学生的伤口和情绪。如果当教师听到学生大叫时,假装没听见,随后当做没事一样照常上课;或则大声训斥“流点血,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种行为缺乏最基本的关爱,与“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明显是相违背的。导致课堂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将对教师采取敌对或不合作的消极后果。再好的教学设计,缺乏情感教学目标,课堂注定以失败告终。这次突发事件虽然打断了教师的教学预设,扰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令教师“手足无措”。然而这点“意外”在富有爱心的老师细心转化下却成了优秀的教学资源。这才是完美的教学机智。有爱心,关爱每个孩子,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情感,情感往往左右教学机智。缺乏爱心是不可能把这个意外转化为完美教学的。
教学案例2:数学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说,怎样写一个分数,并说出这样写的理由。”一位学生说应该先写分数线,再从下往上写,问他理由时他竟然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妈哪来的儿子”,惹得众生哄堂大笑,教师没有恼怒,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说:“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先有平均分的份数才能有所取的份数,所以把平均分的份数教分母,把取的份数叫分子。不就先有妈后有儿子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已经是掌声不断。由此及彼,教师马上想到了真假分数提到当前来上,继续引导学生:“那么在分数世界里有没有‘儿子’比‘母亲’大的?”从而形象地得出:“儿子”比“母亲”小的分数是真分数,“儿子”比“母亲”大或相等的分数是假分数。这样灵活机动地处理教材,精彩的教学机智,使学生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
名师课堂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新生代语文名师们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就是一种课堂实践智慧。学习和研究诸多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为己所用,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堂实践智慧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因此不是通过一般意义的学习所能获得的。也就是说,实践智慧的获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展。对于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我们不仅要学习、研究,更要实践、反思,而后再实践,再反思,如此往复,让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催生我们的课堂实践智慧,提升我们的专业化水平。
为此,我校组织广大语文教师走近名师,研究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探索小学语文新生代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途径与方法,感悟他们先进的教学思想,领会他们的教育追求;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情境和事件的关注、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生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学习积淀
名师之所以成名,他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闪动着智慧的灵性,最重要的是他们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修炼,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不是通过听其一节两节课就可以形成的,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不断学习,潜心感悟,长期积淀的。
研究中,我们首先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阅读新生代语文名师的专著,关注教育教学杂志上介绍他们的文章,研究这些名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的主要特征,领会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感受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灵动的课堂实践智慧。其次组织成员广泛地搜集新生代名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实录,进行研读学习,把名师们课堂教学的形式记录下来,把其中的神提炼出来,用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时时处处以名师文化的眼光来对待教学工作。在学习中,我们重点学习、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教学。
1.观摩录像。
在学习中,我们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观摩新生代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录像,以名师的一节录像课为研究载体,对名师的课堂进行多维解读、深入探究。我们要求老师们在观摩中不仅要“听”,还要“看”――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互动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学生学习的收获;观察名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并进行记录和思考,感悟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观摩其课堂教学录像时,就要求教师们观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具体表现,感受他情智语文的魅力。通过观摩学习这种途径,加深了对这些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感悟和内省。
2.研究课例。
研究名师的课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名师课例成为生成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的专业平台。课例研究是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借鉴,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将不同名师同一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如将王崧舟和孙双金两人所执教的《二泉映月》进行比较,找出他们对同一个课的不同处理,体会不同名师教学设计的差别以及教学理念差异,感受不同名师的教学智慧。二是将名师课例与自己的课例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借鉴名师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课例研究,让教师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名师课例,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生成课堂实践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3.赏析案例。
赏析案例也是学习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手段。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课堂中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案例赏析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不同于课例研究,它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而是围绕教学中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等,从而给人以启迪。开展案例赏析,有利于我们教师从中发现这些名师在把握教材、处理教学细节上的智慧和艺术,丰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性智慧。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引导学生抓住“坎坷”一词,披文人情,品词析句,涵咏意蕴,使课堂上真情流淌,生命涌动,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就以这个为案例,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真切地感受了王老师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积淀。我们又从“新课导入”“朗读指导”“语言品味”“读写结合”等方面品读名师,感受名师,深深领略名师的风采:他们的语言表达行云流水,活力四射;引导巧妙自然,浑然天成……他们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关注语感培养,有的追求诗意,有的注重情智发展,有的提倡简约,等等。他们的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幽默风趣、于文字中指点江山的大气和教学智慧,让我们叹服。通过学习,我们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教学中自然生成智慧。
二、实践生成
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情景化的教师精神与教育智慧的传递。教学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师课堂实践智慧的生成,完全来自于教学实践。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最根本的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1.模仿感悟。
模仿是创造、生成的基础。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可以从模仿开始,从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开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研究中,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名师的教学设计、教案拿过来,针对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一下,为我所用,通过对名师课堂的模仿,切身感受名师设计的巧妙;还可以借鉴名师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中的精妙之处,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如我们在观摩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教学录像《天鹅的故事》时,感到教学中他有三次“写”的训
练设计得非常巧妙,研究品析后,我们要求四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时尝试着模仿运用;观摩了孙双金老师的《观察作文》教学实录后,其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开头,多层面的观察指导,情趣盎然的评点赏析以及对学生精神的关注等环节,触动着每个语文教师的心,于是有几位老师纷纷“借砖生玉”,进行教学模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模仿中,我们要求各位老师认真写下自己在运用中的得失,进行反思,这样在体会名师智慧的同时,能生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有时,一些有机会外出听课学习的老师听了新生代语文名师的展示课,回校后我们便开展“模拟课堂”活动,即要他们模仿所听名师之课的教学设计,上一节汇报课,既加深听课者对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认识,也可以让其他教师间接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当然,我们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课堂,而是分步推进,渐入佳境。我们既要学习他们的“形”,也要学习他们内在的“神”,只有“形神”兼备了,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也如名师课堂一样精彩纷呈,灵性飞扬。
2.好课展评。
我们观摩名师教学,不在于纯粹地扮演名师上课,不在于单纯地表演名师的教案及教学设计,而在于领悟、掌握、运用那些支撑教案及教学设计背后的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学名师不能囿于模仿、移植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要以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这种真实有效的方式,来习得名师们那些支撑教学理念的精髓。只有将名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同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不断地叩问课堂实践智慧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会教学,在实践中生成智慧。为此,我们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好课展示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如课题组教师优课赛、课题研究汇报课、观摩课等系列活动。每一次好课展评,都是一次教学风采展示,都伴随着教学反思,同伴点评,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在对话中创生智慧,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我们关注教师常态的课堂教学,通过听随堂课,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将学到的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有机、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在实践探索中,课堂实践智慧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并形成各人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写作提升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他认为专业写作能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
之所以将教师的写作称为专业写作,是因为这种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点,它应是我们对教师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一种记载或研究方式。对我们教师而言,专业写作首先是一种研究,需要实践、需要思考。在写作中,教师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产生顿悟,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感悟能力,再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及时反思和总结教学行为,激活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写作是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催化剂。
我们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也需要引领教师进行专业写作,及时总结点点滴滴,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对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提炼、提升、发展,形成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不仅是打造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队伍的需要,更是将这些名师的思想观念、实践智慧发扬光大、传承创新的时代需要。
专业写作可以采用教学随笔、教学日志、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表达方式,写写对名师教学的感悟,写写学习名师的体会,写写模仿名师教学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等。通过专业写作对课题研究中所思、所闻、所想、所感、所悟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流淌的思想、灵感的顿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进行提炼和升华,揭示出内在的价值与蕴涵的教学思想,不断将实践经验内化为理性认识,如研究了薛法根老师的《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后,课题组的老师抓住了其中三次“写”的巧妙设计,撰写了《感知・感悟・提升》一文;听了窦桂梅老师的几节课后,觉得她的课大气而又不失精致,豪迈而又不失柔情,便撰写了《享受“玫瑰”的芬芳》一文;模仿孙双金老师《观察作文》的教学设计上了研究课后,写下了课堂教学反思《巧妙借“砖” 轻松作文》一文,等等。在写作中,我们更深刻而又更理性地感悟了新生代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和实践智慧,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Wiki 教师 协作发展 策略
[作者简介]张欲晓(1974- ),女,辽宁沈阳人,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教育理论。(上海 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65-03
从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来看,教师群体共同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教师专业发展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体现了终身学习的发展观,也是一种专业发展的文化需要。群体发展是相对于个人发展而言的,它避免了个体发展与教师群体发展、学校发展脱节的局面。随着ICT技术的深入应用,学校也开始把传统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措施迁移到信息技术环境中。而随着信息技术由web1.0时代过渡到Web2.0时代,以Wiki为代表的技术为教师群体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Wiki特有的技术特征也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提供了多种协作支持服务。
一、Wiki在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Wiki作为继Blog之后又一大规模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社会性软件,它对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具体有哪些作用?Blog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Wiki与Blog又有什么不同?下面,我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Wiki与Blog的区别
Wiki与Blog大致在同一时期出现,但Blog的应用和发展更好一些,Blog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有效的技术支持工具,事实上Wiki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两者有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各有所长。尽管Blog也被一些教育者用来作为群体协作的工具,但是通过许多个人Blog组织而成的Blog群明显不具备Wiki的灵活性和协作,其他教师也不能对其内容进行直接编辑和修改。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的使用更方便,也更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二)Wiki的基本功能
Wiki之所以能在教育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这与Wiki的基本功能有密切关系。这些功能是Wiki提供各种服务,乃至成为有效的群体协作发展支持工具的基础。Wiki系统提供的基本功能有:新增条目、内容修订、页面锁定、版本记录、版本对比、IP禁止、沙箱测试、版本追溯。这些功能为教师开展各种群体教研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保障,对于设计和开发适合教育情景的Wiki支持系统十分重要,它能帮助教师借助特别设计和开发的系统完成协作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相关教学实践工作。
(三)Wiki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1.帮助教师群体更畅通交流与进步。Wiki作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协作技术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进而集中集体的智慧进行探讨和扩展。同时,Wiki所具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实现教师之间更好的通力合作与协作教研,成为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Wiki的出现为支持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另外,Wiki平台还可以使教师群体以更加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一些传统的平台只允许使用评论或者留言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设计;而在基于Wiki技术的平台中,任何参与教师可以拥有与作者一样的权利在研讨的方案原文上进行修改或者批注等操作。这样,教师拥有了更大的权限,可以自主地修改任何教师的内容,也实现更广意义上的平等相对,真正让教师在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中保质保量地完成协作教研活动,实现群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可以激发教师群体进行协作教研的创造性意识。Wiki提供的协作教研平台支撑环境为教师之间进行协作教研提供了开放的共享空间,这使得在Wiki平台上的资源不再是某个老师所特有,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共有资源。任何参与人员都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直接呈现在Wiki平台上,协作者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创性,对其进行修改、删除、添加等操作,并以历史版本的方式记录协作过程。教师通过浏览和比较历史版本的资源分享、共享协作成果。
3.Wiki环境可以为教师群体集思广益、共同交流、协作教研等创设环境。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可能有些教师因为惧怕权威不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往往集体讨论变成了经验丰富、年龄较长的骨干教师的个人观念。然而在Wiki环境中,大家避开了真实身份,没有权威,用虚拟身份进行交流,于是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从而使一个研究方案集成多位教师的思想和经验,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潜力,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协作研讨模式,为教师群体协作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4.Wiki精神可以增强教师群体进行协作教研的内聚力。Wiki强调共享、互动、反思、发展,淡化了个人意识,强调群体的作用,要想成就一部作品,参与Wiki的成员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教师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往往会不约而同地积极参与其中,这样Wiki就形成了一个浓厚的、活跃的、积极的氛围,为所有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帮助教师群体协同教研工作,这种协作互动的精神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整合,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总之,Wiki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开展各种协作活动提供了巨大的潜能。作为群体协作支持工具,如何有效地结合Wiki的技术特征使其更好地适应教师协作发展的需要是Wiki支持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核心。
二、Wiki教育功能设计
从当前的一些Wiki教育应用情况发现,Wiki还处在教育领域中的初级应用阶段,Wiki的诸如历史版本及其比较、在线编辑、沙箱测试和最近更新等核心功能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并没有深入应用。而Wiki的这些功能恰恰是教师开展协作研究活动不可或缺的功能,是解决当前众多协作软件不能很好支持协作的有效方案。为此,从教师的协作教学、科研等特征来看,很有必要设计一个适合于教育的Wiki系统。因此,把Wiki的优势结合教师的教学、科研需求,设计和开发EduWiki(教育维客)系统。EduWiki被定位为一所或几所学校使用来促进学校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向群体专业发展转化的支持技术环境。为此可以把EduWiki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充分挖掘适合于教育需求的Wiki技术促进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以促进学校特色和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创新群体系统。
三、Wiki促进教师协作研究的策略
(一)构建实践共同体环境
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践共同体说明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中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共同体之于合法的个体实践的重要性。构建教师的实践共同体环境是促进教师协作研究的重要方式和策略。EduWiki系统开发的直接目的就是为教师群体开展协作教研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实践共同体环境。EduWiki系统设计的各种协作支持活动与支持功能为教师开展群体教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可以使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群体研讨、学习、科研等活动,这种基于网络的异步交流机制至少可以为教师提供两种认知支持:首先,认知资源的支持。教师可从协作者、教研伙伴和通过在线资源获得大量的知识性信息。其次,人际支持。实践共同体的存在有利于满足教师的自尊和归属的需要。
(二)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EduWiki既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师协作教研的认知工具,也可以作为一个模块整合到集教师专业发展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中,从而更全面地促进教师协作教研、共同发展。
1.课题研讨。教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在理论上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各学科教学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探索规律,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依据。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课题研讨活动经常是教师在真实情境中展开讨论,网上讨论也仅限于教师自己的研究内容,教师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协作研讨一般也是流于形式。一个优秀的课题研究平台会给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而在EduWiki环境中教师开展协作课题研讨可以得到真正的实现。利用EduWiki的协作功能开展课题研究无疑为教师组织研究课题提供了便利,利用系统的功能模块创建如组织结构、课题方案、研究历程、课题报告、研究成效、特色活动和特色学校等各种特色栏目的课题研究策略。此外,EduWiki系统还具备提供基于校内或校际合作的多种课题研究模式的途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Wiki服务部分的在线编辑、历史版本比较等一些零技术操作技巧的环境突破以往协作带来的弊端。
2.群体的教学反思。“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教学反思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技能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建高效的反思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上及时地抓彩是教育者一直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往教师成功地利用Blog开展教师叙事研究为教师个人反思提供了高效的平台,而Wiki的出现则为教师群体反思提供了技术支持手段。在EduWiki系统中,利用系统的创建反思札记功能记录教后反思的过程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群体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发生变化。此外,在EduWiki中通过创建小组教学前的反思,让教师能够在教前备课充分,而在课后教师通过邀请专家一起研讨,开展反思交流活动,教师群体之间通过头脑风暴把所有成员的建议与心得体会集成在一起讨论,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讨论对象,对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最后,教师通过在EduWiki系统自己的反思札记,目的在于让其他教师分享达成共同进步与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为教师减少聚集在一起的时间,同时还优化了整个教学研究过程。
3.教学案例观摩研讨。案例教学是指运用一些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是被剖析的对象,通常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教师和学生要共同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把这一教学研究方法直接运用到基于网络的同步课堂、课后异步教学的情境中。EduWiki系统核心功能――群体研讨与协同创作功能,正好为教师实施教学案例观摩的记录和跟踪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当前许多资源平台缺乏对协作过程的记录以及协作成员的监控功能,而Wiki所固有的功能决定了其可以为协作研究或为研讨过程提供记录和监控等支持服务。通过使用EduWiki系统,参与其中的教师能够实时关注研究的进展、成员的工作量以及成果的发展状况,这对形成经典优秀的案例研究促进校本培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只有全校教师积极学习,相互传播,大胆应用,才能让教师群体的努力和智慧得以流传,才能不断进步,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来说,利用EduWiki开展教学案例观摩研讨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EduWiki系统的团队子系统为教师群体观摩教学案例提供了群体研讨环境。通过教学案例观摩,教师群体,尤其是新教师获得的知识是通过“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内化了的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类似教学实践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
其次,EduWiki系统为教师观摩教学案例提供研讨空间。在EduWiki环境中,教师群体拥有一个良好且宽松的协作活动创造环境,为此,教学案例观摩研讨使得教师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第三,EduWiki系统开展教学案例观摩研讨可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因为教学案例观摩研讨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个别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思考、评价等,这种自我反思精神对教师的成长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在EduWiki中观摩教学案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教师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作出反应,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架起一座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在观摩、研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教学的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五,EduWiki系统提供教学案例观摩研讨对改进教师授课方式具有巨大的影响。观摩这种来自同行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和领悟到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应变技巧,尤其是对一些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的问题,有效的观摩学习,能有助于教师群体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哲学观。
综上所述,Wiki不仅帮助学校减少了教师之间思维碰撞摩擦,使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难点的突破和教学方法的处理等方面收获颇多,同时,还为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途径。Wiki帮助教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上升到教师群体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教师各自发展,脱离学校发展的局面,从群体层面带动了个体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之下,教师要想解决好以上问题,就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具备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能在一定程度满足教师的需求。该书总结了20世纪国际教育领域出现的11种新理念,如全民教育、全纳教育、生态与环境教育、生命教育、个性化教育、批判主义教育、智慧教育等。
该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从文字表达到内容编排,都力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例如书中第十一章,作者先介绍智慧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同时期发达国家的智慧教育发展情况;然后阐释智慧教育理念的内涵,讨论智慧教育体系与传统教育体系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举例分析学校如何开展智慧教育。这样的编排能让读者迅速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全方位了解智慧教育的基本情况。此外,书中每个章节的末尾都附有与主题相关的延伸阅读案例,如会议报告、论文摘要、报刊新闻等,以帮助读者扩展阅读范围。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善于接受新理念并将之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学习者。该书所阐述的新理念,应该成为广大教师学习并不断研究的对象,其兼具科普性与实用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升人文情怀和理论素养,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品读。
教育理念影响教学行为,新理念能引导教师自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该书介绍了当下教育领域的新理念,通过名师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实践这些新理念,有助于纠正教师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欧阳芬、贺义廉、屈智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定价28.00元)
一、专业阅读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阅读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必由之路。阅读会让我们的青年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青年教师更加富有教育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因此,要让阅读成为青年教师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这样,青年教师就会在阅读中不断有新的感悟和发现,形成自己的“睿智”和“卓识”。
教育经典中大师们深刻的、高度的感悟和解读,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和教育故事会影响青年教师,教育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不断思考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这样教育经典就能推着青年教师往前走,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二、集体备课 敦促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真正能使青年教师成长的集体备课是由备课、听评课、反思三部分组成。集体备课备什么?备对教材的理解,备教学过程的设计,备练习的设计,备拓展的内容,备学生的接受状况。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听评课。只有有目的的听评课,并做到结合理论及实践评价总结所听的课,才是真正的集体备课。
在集体备课中,有的教师能做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问题鞭辟入里;有的教师的语言如潺潺小溪,优美动听的词汇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自然;有的教师生活情感丰富,那饱满的情绪让人如沐春风;有的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独出心裁,给人曲经通幽之感;有的教师导入语、过渡语的设计“举一发而动千钧”,课堂能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目标制宜……如果用心的教师,在这其间必定会不懈怠地努力去取长补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其实,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就某一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真正有效的教学设计,还需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以便更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情,而就是在这样的反复磨炼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个性就慢慢地形成了。
此外,在集体备课中处于弱势的青年教师决不会甘于缄默其口,不甘于自己的见解不被人重视,不甘于孤陋寡闻。他们会在积极利用这个机会吸华取精的同时,注重自己的积淀。
三、案例分享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促进教师的成长,案例研讨必不可少。研究案例,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供青年教师分享,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二是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共享和讨论这些案例;三是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化对这些案例的理解。
要实现优秀案例的分享,首先需要总结和编辑教师提供的优秀案例资源,引入校外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校本教学经验与知识;其次是要在学校内部建立教师共享交流平台,通过教师的互动与交流,经专家引领,教师在案例知识分享过程中对教学经验产生多元的理解,并进一步实践创新。
四、以赛代训 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为激励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才华,尽可能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施展才能机会,组织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活动。
一是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课、青年教师展示课、说课竞赛、板书设计竞赛等。
二是在校内开展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的评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并对活动及时总结,表彰成绩优秀的教师,从而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是抓住一切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论文、教案、案例、范文等评选活动,把他们的科研成果送到各级教研刊物发表,为他们争取成功的机会。
四是办好校刊和教师成果集,这可为教师增加发表作品以及相互交流的机会。
一系列的教学教研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了青年教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积极性,真下收到了“我搭台,你唱戏;我评议,你进步”的培训效果。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笑容与希望一起荡漾,促使青年教师自信地走在专业成长的大道上。
五、精心反思 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法宝。教师只有反思才有感悟,只有反思才能提高,只有反思才有进步。
一个能迅速成长的教师,必定是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一个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必定是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一个能成为名师的教师,更是一个会“反思”的教师。当“反思”成为一种教师的自觉行为、一种校园文化,那便会有与众不同的价值意义,青年教师的成长就会突飞猛进。要做一名爱思考,会思考的青年教师,就应当从学会记教学“反思”开始。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总结课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梳理工作思路,捕捉精彩“插曲”。在回顾一段段教育经历的同时,扪心自问:“我做好了吗?我做错了吗?哪里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使青年教师在反思中学会反思,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乐于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反思,树立鲜活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融洽师生关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生命境界,使每一节新课都比上一节课安排得更合理。这样日积月累,青年教师的教学才会日趋完善,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
乘着博兴县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的东风,我有细细的拜读了李玉萍老师主编的《一份特别教案》。此书共分为十三章,通过对成功教育的故事和教学案例的分析告诉我们:素质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乏味的论证、抽象的定义和冗长的议论,而是由可触、可摸、可感的人和事组成的具体的教育过程。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性情各异、活生生的人,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可能因循固定的模式,只能遵循教育规律,寻求灵活而巧妙的教育方法。成功的素质教育应该体现在一节课的教学的过程中、一次活动的组织安排中,甚至一件小事的处理中。通过本书的故事和教学案例,我知道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如何呵护稚嫩的心灵、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我也从中体会到怎样让学生去“触摸知识”,怎样让学生的幻想绽放出花蕾,怎样使学生快乐的成长。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把教育作为艺术,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教育艺术家,而教育艺术的奥秘,则在于教师能以兴奋的情绪、赞美的语言、勃勃的生气、殷切的期待去赞美、唤醒、鼓舞学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所说的:“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事实正是这样,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学生便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一种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要让学生真正成人、成才,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每个时期,都离不开教育者的关注与呵护。其完善人格的构筑、良好习惯的养成、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健康心理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块璞玉要变成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需要创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精雕细刻;一个孩子要成才,成为对家庭、社会有益的人,自然也离不开教育者的精心培育。我认为走进学生的心灵,真诚的与其进行心灵对话,与其一同感受,一同思考,一同快乐,一同享受着由心灵的舒展带来的满足与欣喜,只有这样,教育才会成功,教育者也才能够从这种对于人的艺术的探求中体味到工作的快乐与人生的成就。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说明教师的教育方法科学与否对学生成才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表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遇上一位有爱心而又善于把握教育艺术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可谓三生有幸。正因为如此,教师一刻也不能放弃对教育艺术的追求。
整体推进翻转课堂
山东省昌乐一中实现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所县城中学有8200名学生,148个教学班,从初一到高三年级全部实现了“翻转课堂”教学。今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昌乐一中联合举办“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发现之旅――走进昌乐一中翻转课堂教学研讨会暨翻转课堂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对学校教学改革进行了推荐。昌乐一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网络课程可以使用的中心网络资源:
昌乐一中智慧教育体系是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所以,学校投入硬件和软件建设内部网络,是必不可少的。2013年4月,学校与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开发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阳光微课”,并无偿提供240台根据实验需要定制的平板电脑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便携终端,解决了网络和硬件两大问题。实施翻转课堂改革之后,昌乐一中无论是从学生、教师还是学校层面,都收获颇丰。调查问卷显示,82.94%的学生喜欢翻转课堂。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现在的昌乐一中,可以说已经成为体制内学校探索“互联网+”的一个样本。
长期关注在线教育发展的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评价:“把互联网加到教育里头,用新的模式,用慕课的模式改造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大有潜力可挖,都能解决目前在学校、在传统教育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智慧校园运作
智慧教室解决方案以智能录播系统、交互智能电子白板、实物视频展台、沉浸式教室解决方案为主体,配套多媒体中控、音频系统、推拉黑板等周边设备,实现统一管理的多媒体数字授课,为教育行业打造一个惊喜无限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从根本上克服单调、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
智慧校园的关键是资源的互联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教育资源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衔接,而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实现集约共享,推动资源建设与使用良性互动。为此,要构建一系列的应用平台,包括基础支撑平台、信息门户平台、共享数据平台为学校整体教学服务奠定了基础,实现信息分层、流程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学校整体运转效率。教学举例:
融合后的互动课堂教学系统、试题应用级评测系统及教育云服务平台,除了能够支持教师备课、课堂互动控制、监控和协同教学外,还能辅助教师试题采集、加工和管理,实现试题资源的积累和应用,为教学活动提供智能组卷、在线测试、训练诊断、查缺补漏等功能。不论校园内外的教育如何发展,基于视频的在线教育将大行其道,视频即服务模式早已成为在线教育的基本模式。
微课:新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内容的碎片化和传播途径的移动化,满足现代人们对学习方式的新要求,并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可能。微课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下应运而生。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和学习资源表现形式,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程度等维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教学案例
一名教师的成长,最显著的标志是他能及时并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在反思中总结、进步,最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国外有学者总结教师的成长是经验加上反思。新课改的实施呼唤着教师要善于反思,不要做一个上课的机器人,要做一名研究者、思考者、知识的传递者。
一、正确理解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杜威对教学和教师的反思就非常重视,在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大力倡导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他认为教师的反思是对问题的困惑,反思的过程是分析、假设、推理,然后经过检验形成最终的结果,从而解决最终的问题。衡量一名教师的优劣,肯定要看他是否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只有进行反思,教师才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思考发现的问题,最后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批判,有意识地进行教学的再思考,从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种行动是对自己教学的重新考量,有意识地进行二次探讨。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教书匠是人人会做的,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却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的。
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提倡教师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这个研究主要的内容就是要进行教学反思,并且形成一种经常性的、能够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反思,比如,对教学进行检查、分析、调整、修正、补充等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的教学日益优化和提高,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教学反思可以作为教师日常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教研实践活动。积极提倡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成果,从而在实践中总结和提高。高中物理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如果教师只是把教学作为一种展现知识和表演讲课技艺的舞台,那么教学只能是浮浅的。教师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更进一步地证明教学是一种实践智慧的体现,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技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应考能力。
三、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策略
1.反思物理教学中的理论
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而应该放眼物理学及物理教学理论中。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对自己一个学期来的教学进行反思,也可以借鉴别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有效的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教学理论是指导物理教学实践的源泉。教学理论反思,应该以教学实践作为支点,充分考量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等四大因素。把教学作为一次师生对话的过程,师生在教学中有效沟通,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理念和理论中进行反思。
比如,我在进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时,通过学习别人的教学理论,认识到物理知识的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现实质性的提高。我采取先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产生,然后再解释其具体的内容。学生在别人科学发现的感召下,激发了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教学案例中进行反思
物理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都会发生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故事。在这样的故事中,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规律,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些故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从中总结出教学规律,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工作。案例就是教学中产生和出现的一些特殊教学实例。对案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故事的剖析。教师反思的教学案例有自己的,也有别人的。教师在自己教学中发现的案例可以应用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别人的教学案例可以应用教学理论进行分析,通过观察别人的课堂教学,从中捕捉到一些闪光点,借鉴到自己的教
学中。
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地进行学习,以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反思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是对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策略的过程,长此以往,形成探究的习惯、反思的习惯,保证教学水平的逐步提升。一名物理教师,如果不能随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善于寻找自己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就不能很好地利用别人的成功经验,也不能看到自己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想提高教学质量很难。因此,在反思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冷静的回味,对教学不再是就事论事,而是总结和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孙金海.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三部曲”[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