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1 10:37: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遥感技术的涵义
1、遥感的定义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就具有这样的能力。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2、遥感技术的特点
①遥感具有宏观性和直观性。②遥感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而且能反映动态变化。③遥感使用的电磁波各波段之间,性质差异很大,用途也很不相同。④遥感获得的信息量巨大。⑤遥感技术的应用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可用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工作困难的地区。⑥经济效益好,成本低,收益高。由此可见,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的调查、监测和预测中具有显著优势。当前,遥感技术在分析、预测、评估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正发挥越来越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作用
1)遥感解译是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不可缺少的技术方法之一。从技术方法角度讲,遥感解译是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技术方法之一。利用航、卫片进行遥感解译,具有直观、真实、准确、实效性强等特点。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技术方法包括地面调查、遥感解译、样品测试、动态监测以及轻型山地工程等,特别是遥感解译,能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2)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大比例尺地面调查和高分辨率的遥感解译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能快速圈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形态、空间分布、规模及其地质环境条件,便于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提高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起到重要作用。3)遥感技术的特点为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调查提供了可能。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周期短、信息量大、资料获取速度快、客观真实、动态性强以及资料收集不受特殊地形限制等突出特点。发挥大比例尺遥感影像在调查中的作用,是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具有良好的解译效果。
三、应用实例分析
2002年10月,作者参加了某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野外调查工作,应用Quick Bird遥感数据对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塌陷坑、地面沉陷、地裂缝)的遥感影像特征,对矿区地质灾害现状、成因、分布规律特点和调查精度进行了分析评价。
1、塌陷坑
塌陷坑是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的局部地面塌陷,以第四系覆盖的农业区居多。由于开采煤层较浅,矿层顶板为碳酸岩且厚度较薄,受外力或降水影响,经常发生地面垂直塌落现象,形成小面积的塌陷坑。
实地观察发现,地面塌陷形成的塌陷坑,一般直径从3~30 m不等,塌陷深度一般2~3 m。多数塌陷坑的坑壁陡直,无法耕种,随着时间推移坑壁坍塌变缓,底部生长杂草,较大的塌陷坑经过改造还种上庄稼。遥感图像上塌陷坑呈独立的环形或椭圆形斑点、斑块状,呈独立个体成群分布,色调明暗不同。坑内植被呈微红色。由于塌陷坑是有一定深度的负地形,在阴影作用下,立体效果明显。与正地形(如坟墓、独立树冠)相比,形成的立体效果正好相反。塌陷坑的阴影出现在环形图斑内侧的下半部分,而土堆形成的阴影出现在环形图斑内侧的上半部分,这是塌陷坑判断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有的塌陷坑虽已填平,但从隐约可见的浅色环状还
能看出塌陷坑的轮廓。有的虽未形成塌陷坑,但小幅地面沉降造成土壤结构和水分含量的变化已经显现出塌陷坑的轮廓。
2、地面沉陷
地面沉陷是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引发地面不均匀沉降,主要发生在第四系覆盖的农业区。由于地下采空区打破了原有的应力平衡,当矿层顶板无法支撑上覆地层压力时,便发生整体大面积塌落现象,形成地表一定范围的不均匀沉降。
实地观察发现,地面沉陷面积比塌陷坑大的多,沉降幅度比塌陷坑小的多,一般只有几十厘米。地裂缝出现在沉陷区边缘,有时多条地裂缝同时出现,呈平行排列。裂缝两侧地形高差变化明显。由于第四系沉积物松散,地裂缝深度很小,裂缝宽度只有几厘米~十几厘米,容易被自然或人为扰动而消失。特别是经农业耕作改造后,形成舒缓波状微型地貌,并保持了原有播种方向和农田格状结构。但大多数地裂缝已经消失,只有水泥路面依旧保留着地裂缝的痕迹。
遥感影像中的地面沉陷显著特征是沉降区边缘形成有一定高差、宽1~2m、长数十米~上百米的不规则封闭、半封闭的环形带或条带影像,有时呈断断续续的带状。在环形带的上方(图1 A处,向阳面)色调较亮,下方(背阴面, B处)色调较暗,这种明暗色差变化的原因是沉陷形成的负地形,造成地形坡度、坡向突变,改变了光线入射角使局部光谱反射能量改变所致。在图2中,剖面亮度值得到了验证。地面沉陷区的形状与农田中的道路、田埂和植物行距排列极不协调,与自然地形坡度有显著地影像差别,是非人为因素迹象。受采空区面积影响,沉陷区具有一定的宽度,面积从数百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不等。通过微地貌的变化可以推断地裂缝的位置,据此,可以圈定并计算沉陷区的面积。沉陷区按形状可划分为环状、带状和平行状等沉陷类型。
图1地面沉陷剖面位置
图2地面沉陷剖面亮度值
3、地裂缝
地裂缝在基岩和平原农业区都有发生,是地下矿产资源采空区应力失衡引发的岩石钢性变形。开裂的程度、规模受控于地质构造、开采厚度、深度、岩性及第四系覆盖层厚度。
实地观察发现,基岩以岩石张裂、断裂为主要特征,致使岩石垂直裂开影响到地表。第四系覆盖区则以地面沉陷区边缘的拉张性地裂缝为主。主要特征是裂缝两侧地形高差变化很小或没有变化,未形成沉陷区。基岩山区张裂型地裂缝规模大,整个山体裂开宽度达1~3m,长达数百米,小型地裂缝不足10 cm,长度几米~几十米。大量地裂缝造成地下水・渗漏,水土流失严重,山上大部分果树枯死,只有稀疏的荒草。
在遥感影像中,发生地裂缝处的地表和浅层土壤结构发生了变化,造成局部土壤含水量增加、湿度增大或透水性增强、湿度减少。甚至地裂缝的产生使植物种类(缝内生长杂草)、长势发生变化,形成色调和纹理上的光谱差异。平原区地裂缝一般规模较大,呈线状影像特征。规模小的地裂缝隐约可见,尚未影响农业种植,具有地面沉陷地裂缝的影像特征。有的沿已有老地裂缝向前延伸,呈现或明或暗的直线、折线状。有的则呈交叉或平行排列格局。有时
穿过农田形成一定落差的断陷陡坎,在遥感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影像特征。山区规模较大的地裂缝呈条带状,裂缝内有植被呈暗红色。缺乏表土覆盖的小地裂缝,宽度10~20 cm,但从放大的遥感图像可以发现其踪迹,呈折线状断续分布(图3)。按地裂缝形状类型可划分为直线型、断续型和交叉型。
图3采矿造成的山体开裂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提供了矿山地质灾害的丰富特征信息,具有宏观、准确、高效的特点,是矿山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调查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一定条件下能为某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提供预测指示信息,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盛业华,郭达志等.工矿区环境动态监测与分析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1.
关键词:遥感技术 地质 作用
一、引言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遥感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遥感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因而使得遥感技术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科学技术。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属于地质工作中的一种新型的工作手段,充分结合了现时计算机高科技信息技术。在地质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地区岩性,构造的状况分析后服务与地调填图,矿产普查,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质灾害治理方面,有着其特殊的高效性,空间性和优势所在。正如中科院院士徐冠华等,所谈及遥感技术为地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导致了地学研究范围,内容、方法的重要变化,标志着地学信息获取和方法处理的一场革命。中国遥感事业自70年代至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也日渐普遍。相对国际发达国家,中国遥感事业与其尚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正证明了在学科应用教学方面的前景性和挑战性。
二、地质灾害遥感技术的历史与成绩
人口、资源、环境与灾害是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了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空间和规模的迅速增大及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引起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占有重要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发展中国家每年由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在我国灾害及其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中,据估计由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灾害损失的35%。其中崩塌、滑坡、泥土流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浅表生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55%。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末几年开始执行的“对地观测系统(EOS)”计划的主体。它具有时效性好、宏观性强、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可以准确地监测地质灾害体的形变与蠕动情况,从卫星遥感图像上可实时或准实时地反映灾时的具体情况,监测重点灾害点的发展演化趋势,增强地质灾害发生的预见性。因此,为了能及时地调查地质灾害状况,为抢灾与救灾工作提供准确资料,根据国民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地质灾害调查中采用遥感技术这一先进手段,是尤为必要的,这也是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方法主要是在上世纪最后20年发展起来的,现已基本形成了规范化的技术流程,在地质灾害遥感判读、分类及制作相应的图像方面都取得了较成熟的经验。
三、遥感技术的作用和方法
构造地质学在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后,不管是在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程度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研究精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提高。这也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以后遥感技术的运用,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产生了极高的效益。虽然遥感技术引入到构造地质学领域已经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的发展以及构造地质学对其利用的不充分,使得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在构造地质学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好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能够使得不同尺度构造的研究有可能在成因和演化及运动学、动力学上结合得好,研究得更深入。因此,遥感影像上这些特殊影像体得识别是遥感直接找矿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种金属矿体的露头,特别是富含硫化物的矿体的露头,经风化淋滤后形成的氧化物或含氧岩类矿物,呈现出与周围岩石迥然不同的色彩,在高分辨率图像上可直接识别。通过遥感解译,信息提取,确定矿源层、含矿岩体、含矿脉体、矿化蚀变带等含矿地质体的存在。通过地物波普测试,来寻找含矿地质体存在的波普特征,提取与成矿有关的某些蚀变矿物的波普特征,确定含矿地质体的可能所在。另外,从遥感影像上识别出矿化与矿化体的特殊形态特征,如某些含矿石英脉的浅色纹带。矿床模型是对矿床赋存的地质环境、矿床产出的时空规律、矿床特征等矿床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涵盖了矿产形成和保全的全部地质因素,显示现今地质科学对矿床学的研究程度,也显示了将矿床资料理论化的观念认识水平。利用遥感技术在打面积内寻找矿化集中区,将图像上的色、线、环、影纹图像与旷田构造的基本要素(成矿岩体、控矿断裂、围岩蚀变)相结合,提取矿床遥感地质信息,寻找区域找矿标志,并用矿床模式的概念来识别矿床赋存的遥感影特征,建立矿床遥感模型,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遥感找矿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这也势必能为影像矿床的分析开拓新的思路,把矿床遥感地质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遥感技术对区域性和全球性成矿带、成矿域研究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大量不同来源、不同内容的图像或非图像子量进行综合处理,把原来的地学理论和逻辑思维转换成三维的直观和形象化得、时间和空间模型,把原来的定性概念转化为定量的观念和分析方法,进行多元化地学综合成矿。治理和预测地质灾害是我国迫在眉睫的件大事,故遥感人才是国家急需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四、结语
遥感地质是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其实际操纵性较强,需要我们对理论基础知识不断地应用巩固。它在未来地质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摘 要: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测量以它独有的特点对卫星遥感与普通航空摄像得到了完美的补充。它不仅清晰度比较高、操作方便,而且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文章介绍了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测量的组成、测量的特点和优势、应用前景以及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关键词:无人机 低空航拍遥感测量 应急救援 地质灾害监测
中图分类号:P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002-02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越来越好,然而好的经济条件付出的代价便是自然环境的恶化。最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的研发补充了卫星遥感和载人航空遥感的不足,它具有运行成本低、机动灵活、操作方便、分辨率高等许多优点。利用其飞行较低,能快速获取数据的优点,辅助与一系列的技术方法,能有效地对地质灾害完成检测,实施救援和最后的灾情评估等一系列的任务。下面阐述了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测量的组成、优势和特点,应用前景以及在地质灾害的应用。
1 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的组成
1.1 飞行平台
一般无人机的机身是由多种材料制作的,包括玻璃钢、碳纤维、木材、金属等。它的机身有电池舱、任务舱、降落伞舱,而这3种舱都是独立存在的。在它的机身前端安置着发动机,机翼旁边连接着碳纤维圆管插接,外型构成了接进式后三点布局。无人机起落装置具有重量轻、强度大、减振好、拆卸便捷等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更适合飞行于山区野外生态环境。
1.2 飞行控制系统
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是由3部分构成的,它们分别是:机载飞控、地面站、通讯设备。这样的飞行系统使用时方便简单、控制精度高、GPS导航功能强,加之有各种各样的任务接口使其可以游刃有余地控制各种布局的无人驾驶飞机。
1.3 遥感系统
高分辨率数码单反相机具有其重量轻、体积小、可代替性强、可直接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使它作为无人机遥感摄影的传感器再合适不过了。
1.4 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分为监控软件、航线规划软件、影像处理软件。监控软件使无人机飞行过程中飞行区域的电子地图、飞行航迹、飞行参数、飞机航向参数、GPS定位状态、航拍影像的数量和关键参数的交互捕获的显示得以实现。航线规划软件具备了设置飞控和传感器参数,使其可以控制固定翼、动力伞、旋翼机等飞行器。影像处理软件可获取竖直摄影影像、交向摄影影像、复杂航线多基线摄影影像。
1.5 无线电遥控系统
无线电遥控系统可以是无线机按照地面人员的想法进行飞行,而地面人也可以通过无线电遥控系统掌握无人机和遥感设备的有关信息。
1.6 保障系统
设备维修系统和故障判别系统组成了无人机飞行的保障系统。
2 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测量的特点和优势
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测量具有以下的特点和优势[1]。
(1)无人机受空中管制和气候的影响较小,使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而这种特点使其能够不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下都可以直接获取影像,而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这种安全性体现在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人员的生命也可以得以保障。
(2)低空飞行使无人机不受云层的遮挡而获取影像,它这一优点与卫星光学遥感和普通航空摄影得以补充。同时克服城市高层建筑物遮挡问题,可以有效地获取建筑物多面高分辨率纹理影像。
(3)低空飞行使无人机可以近景航空摄影测量,测图的精度比较高,满足了测绘精细的要求。
(4)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无需机场起降,操作员培养时间较短,以至于其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系统的保养和维修都比较简单。在轻雾弥漫的天气中可以拍到合格的影像,这样的优势减少了野外工作的量度,一方面使得野外工作的劳动量变少,另一方面也改善了野外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3 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的应用前景
3.1 应用背景
为了使经济更快发展,一系列的措施应运而生。可就是实施这些为了发展经济的措施导致了一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而传统的地面获取信息数据的方法已经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出这些巨大的变化。商用遥感卫星和传统的载人飞机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地面人工测量的方式来制作大比例尺地图,耗时耗力。而无人机低空遥感系统的出现,使这样那样的问题得到了充分的解决[2]。
3.2 应用前景
天气的变幻无人知晓,可是一旦出现阴雨连绵、轻雾笼罩这样的天气,人们难以通过载人航拍及时获得高精度的遥感图片。伴随着载人航拍的限制性、天气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因其特有的技术特点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目前各种各样的情况对大比例尺数据的要求日益迫切而且相对较高,在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上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技术都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
4 地质灾害中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技术的应用
为了帮助地质灾害分布的详细调查和判别,无人机航拍遥感技术通过校正多光谱数据然后形成数字高程模型和正射影像图[3]。通过对数据一遍又一遍的检测,然后把这些数字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发现什么地方又存在着地质灾害。有些地方地形险峻,不利于运用人的力量调查时,无人机就会通过它灵活性高,飞行低来给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一手重要的资料能给救援的人们带来最有利的帮助,而这一手资料就是当地质灾害刚发生时所调查的数据。地质灾害在救援的过程中,对于时效有着很高的要求,而无人机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把地质灾害航拍遥感数据进行拼接和校正,最后形成了DOM、DEM、微波遥感与热红外这样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即是地面灾情得以解译的数据来源[4]。根据这一系列数据、影像解译会发现地质灾害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害,通过对这些损害的判别,进一步形成与灾害对应的解译结果图和初步统计的数据。
5 结语
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技术以其灵活性强、速度快、效率高、经济小巧等其他技术没有的特点,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测绘方式,而且这种新兴测绘方式通过国内外的研究开发,慢慢应用到了各个领域。文章贯穿了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技术的特点,然后分别介绍了其组成、优势、应用前景以及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频频发生,面对灾害的侵袭,有些系统会显得束手无措,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技术应运而生,希望在以后的研发中,让其技术得以改进,越发精湛,使得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刘刚,许宏健,马海涛,等.无人机航测系统在应急服务保障中的应用与前景[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177-179.
[2] 田建宏,高生飞,张萍,等.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在应急测绘保障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5(4):49-51.
作者:李智炯 单位: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地测公司
矿山测量理论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以及各种测量计算分析软件的推出,计算机已成为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测量数据处理、自动化成图最有效和必不可少的工具。相对于以前测量工作人员在小型计算器上编程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或者进行简单的平差数据处理,现在的测量数据处理则体现出智能化、自动化和可视化,且数据处理理论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灰色理论、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新的理论大量应用于矿山工程测量数据处理中,单一模型的变形预测与组合模型的变形预测均得到了发展。以公路勘测数据处理系统为例,这个数据处理系统主要包括3部分:1)数据获取和处理模块;2)数字地面模型模块;3)绘图与设计应用模块。矿山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测量方案的设计以前都是凭经验进行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设计正在向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优化设计是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下,使矿山工程控制网具有较高的精度。而在满足控制网的精度和可靠性的前提下,使成本最低。网的优化设计是一个迭代求解过程,它包括以下内容:1)提出设计任务。由测量人员与应用单位共同拟定,通常是后者提出要求,前者对其具体化,每一个优化任务都必须表示为数值上的要求。2)制定设计方案。包括网的图形和观测方案,观测方案指每个点上所有可能的观测,通过室内设计和野外踏勘来制定。3)进行方案评价。按精度和可靠性准则进行,同时考虑费用和灵敏度。4)进行方案优化。对网的设计进行修改,以期得到一个接近理想的优化设计方案。矿山测量信息管理随着矿山测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逐步自动化、数字化,测量工作者更好地使用和管理海量矿山测量信息的最有效途径是建立矿山测量数据库或与GIS技术结合建立各种矿山信息系统。目前,矿山测量部门已经建立了各种用途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矿山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数据检索与使用管理的科学化、实时化和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目前,矿山测量人员对这个问题都很重视,并且正在参与和从事各种信息的收集、传递和管理工作,建立矿山信息系统、矿山生活区信息系统、矿区信息系统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等。煤矿开采沉陷预计理论开采沉陷预计理论按采用方法的基础可分为:经验方法、分布函数、理论模型法三大类。而常用的预计方法主要有:概率积分法、负指数函数法、典型曲线法、威布尔分布法、样条函数法、皮尔森函数法、山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法、基于托板理论的条带开采的预计法、力学预计法和有限元法。近年来,随着变形理论的深入发展,灰色系统理论预计法和神将网络预计法被应用到了沉陷预计领域,并有了一定的实践进展。同时,基于地质观点的沉陷预计方法也有相应报道。
3S技术在采煤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数据库技术、地图可视化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对包含空间定位和属性关联的问题进行计算机化处理,进而提供辅助决策的功能系统。目前,GIS已经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地质灾害风险性分析和地质灾害预警等防灾减灾工作当中。由于GIS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因此,其不再局限于某种地质灾害的分布显示,而可提供综合多种地质灾害,并能进行区域划分的功能。RS技术的应用RS(遥感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手段,近几年迅速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的文章也多不胜数。总结归纳,遥感技术用于地质灾害监测是可行的,也是必要、可推广的。从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角度来看,遥感技术贯穿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参考。随着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的逐步发展,遥感数据源向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过渡,其不仅具有精确的空间分辨率,更重要的是拥有丰富的光谱信息,使具有特殊光谱特征的地物探测成为可能。这也必将使得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宏观调查、灾体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中大显身手,成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GPS技术的应用煤炭开采中,大量的采空区随之出现,给采煤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因此诱发的大量的地面塌陷灾害更给采煤区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以采空区为变形体所进行的沉陷观测,受采空区自身沉陷影响,很难找到稳定的地点埋设监测基点。同时,在对沉陷引起的地裂缝进行监测时,需掌握其空间位置,针对上述工作,如果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必将面临诸多不便与不利因素。作为新一代空间定位技术的代表—GPS技术,经众多技术人员从实践角度和众多学者从理论角度的验证,其不仅可以满足沉陷观测的精度要求,而且可以实现监测工作的自动化与实时化。目前,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变形监测项目中。而动态差分GPS技术的出现,更为地质调查、灾害地点确定等实时、高精度定位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国土资源;遥感技术;土地资源调查;国土资源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s a basic support technology which is widely used, it brings th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the impetus to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land and resources of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etter land resource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land resources survey; land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TP79
0 前言
遥感技术具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高效地获取高分辨卫星数据,快速提取土地利用程度和地质构造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优势使得遥感技术近年来在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对其变更调查数据的复核以及地质灾害勘察和矿产资源查找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1999年国土资源部在连续十年开展的国土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其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中,广泛地采用了遥感技术,使其渐渐进入到土地资源调查评价领域,同时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国土资源传感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和升级,其作用早已从初始时的遥感地质填土拓展到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测、矿产资源开发多角度检测,尤其是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检测等方面的运用,体现出绝对的竞争优势,也使得其研究应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1遥感技术与土地资源调查检测
遥感技术跨越式地提升了获取信息的效率,相比于传统的数据采集技术,遥感技术可以全天候地获取到更加丰富的信息,缩短了信息获取的周期,有更好的动态性和多光普特性,因此很广泛地应用到了我们的国土资源调查监测中。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土地状况调查到现在,已经逐步建成了全国性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在此期间,遥感技术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在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中所起到的作用逐步加强。在2007年开展的全国土地调查中,遥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规模化应用。
1.2遥感技术与地质及地质灾害调查
基于航空航天技术与遥感技术的长足发展,地质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研究呈现出广阔的前景。现代遥感技术在地震、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研究与调查中体现出了重大作用。
首先是新一代遥感影像填土技术的应用。其技术参数已经由当初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展到1:25万填土实验研究,在基于不同地质体的遥感影像差异基础上,划分了三级影像岩石填土单元,对三大岩类的解译方法和地质构造的认识也提升到新的水平。2008年汶川地震,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对环形构造和活动性线性构造进行提取分析,得到断裂、冒沙和位移等方面要素,而且以构造的活动程度、规模以及与其他构造的结构关系等方面为依据,对余震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作出识别和评价。另外,通过对比不同时相的遥感资料,可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地作出预测并及时预防。
其次,遥感技术可为地质灾害的检测提供实时性的点对点服务。在1998年长江水灾和2000年的易贡滑坡时,遥感技术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为指挥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与此同时,环境与土地的遥感检测技术已经实现了工程化应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现了对大部分城市的遥感动态检测部署工作,对每年进行的土地执法、土地利用利用状况普查提供了重要的便利、有效条件,使得每年的国土资源状况调查得以顺利进行。
1.3遥感技术与矿产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检测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监测得到了有效的技术支撑。通过搭载于航空航天平台上的成像光谱仪,高光谱遥感可以测量矿物等地物的光谱特性,得到图谱合一的信息,以此进行地物识别和环境探测。从第一台成像光谱仪A IS-1于1983年问世,实现了史无前列的“谱像合一”,成为遥感科学领域的一大跨越式发展,遥感地质的应用也由传统的多光谱定性描述发展到高光谱定量物质组成的鉴别。自上世界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对全国大部分省区和重点矿区进行了调查和监测,对不同矿种的开采位置、无证开采、废弃物分布等情况有了基本的掌握。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改进,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形成了完善的遥感监测和调查的方法流程,规范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健全了相应的技术体系。这位我国在以后对其他地区的矿产资源探测和开发奠定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基础。
另外,矿化蚀变提取技术的质地提升也为矿产资源的探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通过分析TM图像的比值主要成分,筛选出能够突出矿化蚀变的高特征量利用空间滤波等图像分类处理技术,在图像上显示出异常区,依次来辨别出矿化蚀变带。利用遥感信息挑选出异常带,已经成为矿产、油气资源探测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最后,还需提及的一项技术是微波遥感技术。实验表明,在地形起伏的高地,采用DEM数据,将地面监测点同步到卫星轨道参数中,借助雷达多普勒方程产生卫星空间数据,,保证SAR数据的准确性。处理斑点噪声时,只对噪声作出弱化处理,主要技术思路是主成分去噪声法。将雷达的弱信息和强信息进行分类合成,突出不同后向散射系数,加之利用纹理识别技术对不同地形的纹理度量分析,确定高山矿产资源的分布和量化。
2 国土资源遥感技术发展趋势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技术应用,它的发展状况与其构成技术成分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近年来,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GIS等都得到了卓有成效的进步,同时,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执法监察数据库等新形信息资料库的建成和完善,遥感技术的独特优势体现得更加深刻和广泛。
2.1我国国土资源遥感技术的差距
应用基础性研究存在软肋,发展滞后于当今最领先的水平。主要表现为对遥感新技术、方法等研发投入不足,现实工作中,主要精力忙于将现实已经成熟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生产中去,而对于新的技术研发、跟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使得我们的遥感技术一直都处于一个跟随者的位置。
另一个因素是,我国的资源卫星无论在规模、性能还是技术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尽管我们拥有自己的卫星,但是很多方面的实际应用中还不得已借助国外的卫星完成,严重制约了我国遥感技术的自主发展。
设备更新慢也同样是制约遥感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自动成图、数据库建设、数据获取、GIS应用等方面的设备严重老化,并且不是绝对地配套,难成系统。成为制约技术提升的一个重要瓶颈。
2.2发展趋势
鉴于我国的遥感技术发展现状,要改变我国遥感技术相对落后的局面,要从基础性的环节做起,引进国外的先进传感设备及其配套设备,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在创新。同时与国际前沿技术紧密结合,争取成为技术开拓的驱动者。总结起来,国土传感技术的发展在如下几个方面变化比较显著。
遥感数据源更加多样化,以满足更多领域的需求。为保证航空遥感在国内的优势,必须将航空与航天遥感技术同步起来。现在,环境与生态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国家对其关注的程度也是前所未有。鉴于此,机载光谱成像仪、数字航空摄像仪等设备的引进和再开发会更快推动航空遥感技术的发展。这将进一步拓宽地理信息数据获取的渠道和质量,使得遥感技术在新一轮地质填图、城市综合调查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为适应国家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必须努力追踪世界相关技术的发展前沿,采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推进对干涉雷达、3S技术系统的研究。对土地、海洋、地质矿产等资源领域展开更详细、更精确的数据采集,建成集动态性、完善性、系统性好的信息系统,为决策提供更有质量水准的基础资料。
借助航空航天采集到的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可以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性检测和研究,以适应我国城市的规模化和质量化发展。对于城市的各种指标如土壤、水体状况,电磁辐射程度等都可以有详尽、及时地了解。
3.总结
国土资源遥感技术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品和质量、更好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部分,国土遥感技术应被放在很高的战略位置来看待。
【参考文献】
[1] 赵福岳.遥感在1:25万区域地质编图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和作用[J].国土资源遥感,1997, (3):17-19.
【关键词】遥感;三维;滑坡
【Abstract】This article get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landslide by util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GIS technology,dealing with remote sensing graph of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then preprocessing like geometric correction and comparing images of the disaster area after the earthquake with the before;make use of DEM elevation data of the diaster area to display 3D visualization image of the affected area and the landslide,which show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disaster-affected body such as location and scope more accuratly and more clearly;a rough estimate the acreage and volume of the landslide by using the 3D analysis function of GIS is also in this paper.
【Key words】Remote sensing; 3D; Landslide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成为制约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诱发滑坡地震在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发生,尤其在山区较多的地区,其中以云南、四川地震滑坡造成的灾害损失最为严重。地震滑坡灾害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近年来,随着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提高和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逐渐成为快速获取地震灾情信息、震后应急和震害快速评估的有效手段。因此,利用现代遥感影像(RS)、遥感图像处理和三维分析(ArcGIS)等技术,高度逼真地呈现地质灾害形状、概略计算滑坡体的表面面积与体积、划定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及危害性评估具有现实意义。
1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
近年来,各项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在地震中,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海量数据存储等技术的发展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日趋成熟,为遥感在地震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第一,利用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获取震后灾情的宏观分布情况,以判断地震的影响范围,对活动断层、地震破裂带及次生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分析活动断层的几何特性、构造地貌等。
第二,利用遥感影像可以得到震后房屋的详细破坏情况,以满足灾情的详细判断和震灾评估的精度要求,以便尽可能地获取灾情信息,从而迅速地为专家进行震后评估提供数据源;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估算出山体滑坡的面积、土方,还可以通过遥感监测推断出潜在的滑坡区域,为民众的疏散以及次生灾害的预防提供参考。
第三,雷达卫星采用主动微波遥感方式,不受光照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可实现全天候对地物进行观测,初步确定震中位置和推定地震烈度分布,为制定救灾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2 三维分析技术模块简介
数据的表达和显示,是空间数据分析的基础。利用ARCGIS的3D Analyst模块可以创建动态三维地形和交互式地图,从而更好地实现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处理。
数据的三维可视化,一般通过以下3种方式实现。第一种是叠加影像到空间相应区域的DEM上。第二种是设置图层属性,以三维立体高度反映矢量数据图层中每个特征的字段值大小。第三种是直接使用3D Analyst三维分析模块提供的三维转换工具,将已有矢量数据特征转换到三维空间中。
本文主要采用第一种处理技术,实现数据的转换和三维图像显示,并利用三维分析模块中的aera and volume statistics功能,来初略计算目标物的表面积和体积。
3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3.1 数据收集
研究区以某城市的山区为研究区域,收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30m分辨率的TM卫星遥感数据、1:50000等高线数据,使用软件包括ERDAS IMAGINE 9.2和ARCGIS 9.3等。
图1 研究区遥感影像图
3.2 数据预处理
TM遥感数据处理的内容主要是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增强、正射校正、图像裁剪等,提高其识别率,从而满足遥感解译和识别地物的需要。由于原始遥感图像色调对比度不大,灰度级较集中,遥感层次较少,影像分辨力和解译力均较差,不适宜直接应用于遥感解译,因此首先要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段线性拉伸处理,对图像进行正射校正以减少地形起伏对遥感影像产生的投影偏差,最后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图像进行了分幅剪裁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如图所示:
图2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DEM数据的生成,是将传统纸质地形图上的信息,通过ARCGIS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将栅格数据转化为矢量数据,实质上是为将扫描得到的图像数据转化为图形线性数据,利用得到的矢量图为基础数据源源,精确定义图形数据中的各种拓扑关系,生成数字表达地形表面形态的属性信息,其数字描述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对1:50000地形图进行校正并矢量化,得到shp格式矢量图,用ArcToolBox模块中的3D analyst Tool的功能技术,将SHP格式矢量化成DEM-TIN的格式图形文件,再生成由TIN-DEM转化的地形高程灰阶图。
图3 研究区DEM图
4 滑坡解译与三维可视化
4.1 滑坡的解译
滑坡的解译是斜坡变形现象中最复杂的一种,自然界中的斜坡变形千姿百态,特别是经过长期变形的斜坡,往往是多种变形现象的综合体。遥感影像上滑坡的解译主要是通过影像中色调、阴影、纹理、形态进行,在对滑坡进行解译时,除了直接对滑坡体本身做辨认外,还应对附近斜坡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植被、水系等进行解译。遥感影像上滑坡体的色调与周围稳定地形有着明显的区别,刚发生不久的地震滑坡,坡体上大都有着松散的堆积物质组成,表面具有较强的波谱反应能力,在影像上呈现浅色调为主,处于变形阶段的滑坡,滑坡体周边一般具有相比滑坡平面形态色调较浅的色环,或在后缘出现浅色线条甚至前缘出现局部的崩塌现象。
4.2 三维遥感立体图形
利用ArcGIS软件的三维扩展功能模块,在ArcScene中,将已形成的DEM数据信息添加到高程图层,遥感影像信息添加到纹理图层,经过透视法叠加组合,从DEM获取高程数据,并设置拉伸系数后,实现三维仿真效果立体图,灾害体的位置、范围等信息表现更准确、清晰展现。
图4 三维立体图
4.3 计算滑坡体表面积和体积
ArcGIS软件具有计算某形体的表面面积和体积的作用功能,利用3D AnyalystSurface Anyalystarea and volume statistics的分析模块,可计算出在指定高程以上或以下,不同形态地质体的表面面积和体积。
文中选取某块区域为滑坡点,通过统计计算其滑坡面积与体积,得出该滑坡体表面面积为1.3×104m2,利用高程值计算估算其体积约为1.82×104-3.25×104m3。
5 结论
通过ArcGIS三维分析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分析功能模块使用,能够完成简单二维地理信息系统所无法完成的任务。与二维平面地质灾害预测图比较,三维立体地质灾害预测图,可使研究区域内的地形、地貌特征更直观表现,对灾害体的位置、范围等信息表现更准确、清晰展现。文中由于受数据获取难度与精度等限制,选取不具有代表意义的区域为研究对象,但估算滑坡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是可具有普适性,在真实地震中将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姜立新,帅向华,等.地震应急指挥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J].地震,2003,23:115-120.
[2]柳稼航,杨建峰,魏成阶,等.震害信息遥感获取技术历史、现状和趋势[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6):4-11.
【关键词】遥感;土地;监测
0.前言
众所周知,土地不仅仅是我们在地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石,社会稳定的保证,所以如何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们当前乃至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伴随土地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的应运而生,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调查、耕地保护、土地监察中已应用十余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遥感监测技术简介
1.1什么是遥感监测技术
所谓遥感监测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最后完成成像,从而对地面上的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性监测技术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遥感探测范围大,监测受地面条件限制少,遥感监测手段多样,遥感监测获取的信息量大等。
1.2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
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农、林业方面,地质方面,地理方面,海洋方面,水文方面、气象方面、测绘方面、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
2.空间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2.1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变更中的应用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将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的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完全的统一起来,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程现已全面启动。这一工程要求:全国各地区的国家土地监管部门,应该在遥感监测技术发现的变化图斑的引导下,将传统的土地的大范围变更调查转变为明确的点线形式调查,这样不仅仅为实际工作的人员减少了大量的工作量,使得调查工作有繁琐变成简单;也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准确性。在调查中,我们可以通过抽取部分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细致的实地核实工作。
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具有:监测技术方法先进,减少人为干预因素、保障数据真实可靠,监测数据覆盖面广,实际监测的整合度高等优势。
2.2在洪涝地质灾害预测方面的应用
我们知道,洪涝灾难作为自然灾害中的一员,其发生具有突发性、难预警的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救灾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安排时,我们要及时、准确、可靠的对洪涝灾害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反馈。洪涝灾害信息的传统采集方法,一般周期长,效率低,所以很难满足防洪抗涝工作的需要,而遥感监测技术则因为具有观测范围广,获取信息量大,信息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优点而广泛地用在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评估中。
比如,在具体的洪涝灾害发生时,一般情况下灾区的耕地,道路都会受损,发生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时国家为了快速的获取地质灾害实情,为灾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会开展临时的遥感影像灾情复合项目,获取相应的卫星影像,再由专门人员对卫星影像进行校正,融合,镶嵌等工作,最终制作出数字卫星正射影像图;还要将灾区的灾后影像与灾区标准时点统一更新二调数据库也就是灾情发生前的影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提取出灾毁耕地和地质灾害信息的图斑,结合相应的软件进行处理,最终得到灾害发生区域地形地貌,受灾面积和统计报表等信息的直观展现,可以说,遥感监测技术在灾区的灾情评估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3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执法检查工作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的执法检查,一般情况下,是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国家级外实地核查后,国家根据具体的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以及相应的土地遥感监测成果,还要参照对应的遥感监测影像,从众多的监测图斑中抽查出重点图斑,从而开展土地执法检查工作。
而对于遥感技术所得到的遥感影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客观而持久的解译数据源,同时由于这些数据结果还具有重现性,所以土地执法检查部门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具体区域土地利用中的不合理情况做到事前发现,事中跟踪,事后评估,最大限度地发现各地的土地违法行为,并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有效处理措施,从而在根源上杜绝土地的违法使用行为,加强人们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意识。
2.4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二次调查土地标准时点更新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实际土地使用情况调查中由于两次调查的时间跨度长,而遥感监测得到的变化图斑多,所以在实际调查中,调查人员面临时间紧,任务量大的问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利用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对全国土地使用现状的二次调查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土地利用的二次调查中,我们要充分结合二次调查初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利用计算机自动发现与人工判别相结合的方式,在遥感监测仪器上找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的最适图斑信息,之后再以实际土地变化信息图斑为基础制作调查底图,全面开展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做好土地图斑更新成果与空间遥感监测成果相衔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最终保证全国土地二次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2.5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在城市开发区监测中的应用
在开发区的具体监测时,我们首先要依据国家级开发区的四至范围和总体规划图对开发区的理论建设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再配合高分辨率的空间遥感监测卫星影像技术,对开发区实施具体的现状和变化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监测。当然,在实际监测工作中,监测开发区的土地利用与行业用地现状,结构,土地的规划执行情况,土地开发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及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的年度变化等有关情况是实际监测的重中之重。
对于具体的开发区,我们必须要分析其实际土地使用状况,并及时建立开发区的空间遥感监测数据库,这样就可以方便国家通过监测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变化与土地规划的实际执行情况,研究并确定适合具体开发区的国家土地监测指标,建立完善的国家级开发区预测、预警系统,为国家土地监管部门提供快速而可靠的信息,保证开发区的有序发展和国家土地的合理使用。
3.结语
当今社会,遥感技术由于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等特点,加上多平台、多传感器数据的不断涌现,其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所以,在土地利用问题上,我们要充分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一方面使国家对于土地的管理不断的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向平等.重庆市酸沉降污染造成的植被受害状况遥感监测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8,4:14-20.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环境保护
1.频发的矿区地质灾害
针对矿区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矿区资源产量不断减少,矿产储备明显不足(如图1),为应对矿区现状,提高地质灾害治理的成果,研究人员对于矿区主要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规划,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图1我国主要矿产储能比例
1.1地震灾害
基于采矿工程对于矿区地表岩石层的破坏。对于一些处于地震带及地震带边缘地理位置上的矿区,时常会发生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与破坏性,当灾害发生时,对人民的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监测手段对地表活动进行勘察。以预警地震灾害的发生。
1.2地表坍塌
由于矿区工程运作对于地表的破坏以及山体的镂空,矿区难免会发生地表塌陷等人为导致的地质灾害。由于某些矿区工程建设设计漏洞,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地质结构遭到破坏,引发地面坍塌,对于工程主体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现场的施工作业人员产生人身安全威胁。矿区的工程作业导致地表土壤结构的变化,土质松弛,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严重的地表坍塌。一些处在山体上的矿区,砍伐山体林场,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1.3地裂缝
地裂缝往往出现在区域性的地表断裂。由于地裂缝与地下水的运动有关,在一些开采水平低下,没有科学依据指导的矿区,常常会出现地裂缝这类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于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地下水枯竭,地下和结构坍塌,出现大面积的地裂缝。对于该区域的地表主体结构,造成外力因素下的非自然变化。
2.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应用
在目前的水工环地质工程中,有许多常见的基础应用技术与手段。包括GPS技术,地质雷达技术,瞬变电磁法技术,遥感技术,水勘测技术等。
2.1GPS技术
在水工环地质工程中,常用GPS技术提高地质地表监测的准确性。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时,GPS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作用。GPS技术在对地表状态进行测量与勘测中有明显的实用价值,能够帮助监测人员及时尽早地探知地质灾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
2.2地质雷达技术
在水工环地质工程中,地质雷达技术可以对地表环境进行短距离的探索。由于探索的距离较短,探索结果尽可能的准确。地质雷达技术在使用期间,通过电磁波对地表以下的部分的探测,遇到障碍物由电磁波分析将具置返回到地面,帮助研究人员掌握地表下的地质状况。实现地质勘测的自动化应用与信息化分析,预测预防地面坍塌与地裂缝。
2.3瞬变电磁法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勘测手段,瞬变电磁法技术在很多方面得到应用。瞬变电磁法技术通过电磁设备向地底传送脉冲电磁波,通过二次涡流场的变化来分析地质状况。研究人员借助瞬变电磁法排除某一区域的地质隐患。
2.4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组成一个地理信息技术的联合整体。研究人员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各地区地质状况各项参数整合分析。遥感技术在实际使用期间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图像信息结合,给勘测活动提供先导数据资料,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2.5水勘测技术
水勘测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化学分析法主要通过对于地表水质的化学性质分析,对水质酸碱度的检测,沉淀物的测试,得出水质成分综合性检验的分析。通过物理分析法分析地表水体内各成分的含量变化,使用光谱分析仪对水质进行准确检测。
3.实施水工环地质工程与环境破坏
3.1工程实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危害
水工环地质工程实际施工时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在执行地表勘测活动时,由于勘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设备辅助与人力投入,对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会产生难以避免的破坏。例如,工作人员在架设设备仪器时需要对周遭的地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在工作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垃圾与生活垃圾也一定程度上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在地质灾害治理的过程中,支挡、护坡、改造排水管道等多方面的施工产生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这些污染问题常常不被重视,导致不可挽回的环境破坏。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对于土壤挖掘,挖孔等工程活动,有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二次危害,对于矿区地质工程的治理产生影响。
3.2工程实施在社会环境方面的危害
对于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不仅仅会影响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还会影响该地区的社会环境。对于土地、生态系统等自然环境部分会留存大量的人类活动痕迹,导致该地区原本稳定的社会环境遭到破坏。搭建一系列的工程建筑,导致该地区地表景观发生变化。对于名胜古迹,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实施往往会导致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影响社会环境的文化资源。
4.环境保护措施的提出对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影响
在新的环境保护建设标准下,水工环地质工程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从多个方面有了严格的要求。相关的技术手段在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下进行了大量的革新,以减少水工环地质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
4.1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创新指导
随着社会对自然环境需求的提升与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保护部门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中的环保措施有了新要求。通过改进不够科学的生产工程方案,执行规范标准,调整政策,为水工环地质工程提供更为科学合理且明确的准则。在创新性需求的背景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数据化的工程实施方案相结合,工程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4.2水工环地质工程作业人员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由于加强环保措施,对环境的需求提升,许多矿区的水工环地质工程作业人员有了更为深刻的环境保护意识。整体工程在环境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贯彻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很好执行统筹规划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方改变了以往工程作业当中图方便图快捷的错误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环保工程建设理念。工作人员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良好推进了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
4.3减少水工环地质工程中污染物的产生
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施行,原本水工环地质工程大量产生的污染物也相对减少。工程作业人员更加重视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排放的污染物,尽量避免污染物的过量排放导致对环境的破坏。例如工程污水的排放有了有效的控制,在固体废物,气体,废物等方面也进行了严格地把控,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对于产生的一切工程废物都进行科学的处理,从排放源进行废渣分解,从而降低水工环地质工程中产生的污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4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提高了行业规范
根据传统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需求,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地质灾害治理成效。但对于从长久时间上的考量,依然会造成难以恢复的环境伤害。这一系列环境损害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工程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提出,整体行业在相关行为方面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规范。通过创新改变现有的工程标准,以达到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同时可以减少对于工程周围的环境破坏,使得工程总体口碑得到良好的反馈,从而推进整个行业对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践行。
5.提高工程中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向上的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工程质量,研究人员提出了以下的策略措施。
5.1将环境保护作为工程刚需
施工人员在开展某一区域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对该区域的环境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工程准备时期,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从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危害。对于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需要进行规范与提高,保证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人为的、低级的环境破坏。严格执行设计的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案,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
5.2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体系
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需求,不仅仅是工程施工方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一定的行为约束,政府与相关部门也需要制订更为严格的施工标准。以规范化的制度、准则对施工方与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管,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培训与考核。派遣专员对于工程进行环保标准的实时监督,建立严格的追责体系。对于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施工方与施工人员进行责任追究,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体系确保水工环地质工程在施工环节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严格遵守。
5.3完善对于施工地区的生态补偿
对于一些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立及时的生态补偿制度。由相关环保部门派遣专业人员对于施工区进行工程检查与评价,对于不符合生态标准与环境保护需求的工程责令进行严格的整改。对于已经造成污染威胁的工程,要求施工方给予周围原住民一定的经济补偿,或是对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
6.结语
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与相关部门制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无疑将推进水工环地质工程整体行业的改革与进步,施工人员将更加重视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使工程在长时间的检验下依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治理地质灾害的同时也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凡芬.水工环地质工程中环境保护措施产生的影响[J].绿色环保建材,2020(09):42-43.
[2]张艳.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0(20):162-163.
[3]王昌举.水工环地质调查在生态修复中的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01):84-85.
[4]孙晓民,李明慧,等;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1(01):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