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法理学研究方向

法理学研究方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1 11:27: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法理学研究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法理学研究方向

第1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课堂管理;策略

一、项目教学概述

“项目教学”又叫做项目学习。当前台湾以及香港讲项目教学称作专题导向学习或是专案式学习以及主题探索等。项目教学的英文为PBL,(Project based instruction的缩写)。

项目教学形式多样,较为常见的是给学生总体方向或是指南或是为学生提供框架,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根据项目教学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结构式项目教学、体裁式项目教学、主题式项目教学、模板式项目教学以及开放式项目教学。

二、当前高职院校课堂管理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在课堂管理上存在较多问题,主要集中在这样几点上:课堂秩序混乱、课堂气氛不活跃,显得死气沉沉、学生素质偏低、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特点。下面从这几个方面具体来谈:

(一)课堂秩序混乱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为“90后”,多为独生子女,个性主义较为强烈,认为反规则就是有个性,与老师对着干。与学校规定的纪律对着干就是有个性。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在整体素质上偏低,行为自由散漫,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措施无视、漠视、看不见、不合作,缺乏集体意识。再者,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上较为匮乏,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当中经常会看到学生不守纪律、目空一切,对教师的善意劝导直接无视的现象。

(二)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除了课堂秩序混乱,高职院校课堂氛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上文中提高,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较低,在学习基础上较为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初高中阶段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缺乏进取意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个不停,学生在课堂下面自己干自己的,要么玩手机、要么讲小话、甚至偷着吃零食。多年的教学让教师习惯了这种课堂现象,直接无视课堂中不和谐的现象,也不进行劝阻,仅仅单方面的进行“满堂灌”,一堂课讲完了就走人。这种教学课堂往往死气沉沉,不仅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学习,老师也觉得难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几乎为零。综上,这种课堂氛围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抹杀了教学的教学热情、同时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模式枯燥、学生厌烦情绪明显

大学与高中相比,每一节课的课堂内容成倍增加,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更加庞杂。以理工类的课堂教学为例,单单是基础的理论课程就非常的多,涉及到的基础概念繁杂、数学关系的推导更是成倍增加。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内容其理论与逻辑性更强、内容更加的抽象,不仅枯燥而且难懂。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满堂灌,进过初高中的洗礼,学生早就厌烦了这种教学模式,在加上学习内容难度更大,学生的厌烦情绪被无限扩大,课堂教学效率被无限拉低。

三、基于项目教学的有效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利用项目教学进行课堂管理有利于维持课堂秩序、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下面基于项目教学,对有效课堂管理提出了几点策略及意见。

(一)利用“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对课堂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利用“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进行教学设计能够有效的优化课堂管理效果。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教学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在其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因为有项目导向的存在,其目的性更为明确。

(二)利用“分组分阶教学”组织课堂

在进行课堂组织的过程中,利用分组分阶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组织效率,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在分组分阶教学当中,给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都有自己的“课堂任务”,学生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课堂任务。在课堂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引导学生利用“计划、采用、咨询、计划、决策、实施、评估”这一做项目的思维解决遇到的问题。分组分阶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老师更多的是充当课堂的引导者。

(三)利用项目评估评价课程

恰当的评价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增加教学收益。在教学过程中,模拟项目评估对学生的掌握课堂知识以及课堂效果进行评价,在课堂中加入过程考核,教师对学生每一个教学项目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一一检查、记录。作为学生的平时考核成绩的重要依据,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度。

参考文献:

[1]郑文红,元伟擒.高职学科教学巾实旌项目化教学的探索田[J].职业时空.201l.(10)

[2]徐宏丽.论优质高效的课堂管理策略[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8)

[3]马雪.新课程改革中的有效课堂管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2)

第2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11-02

1、引 言

项目和项目管理实践的历史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古长城等都是早期成功项目的典范。项目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今天已成为推动人类生产与进步的主要动力。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应用领域的扩展和项目的复杂化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当前,国内各大院校相继在计算机专业、工程类专业和相关学科领域开设了项目管理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强,理论和实践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实际,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收获。

2、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1提倡案例教学

很多学校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都只局限于讲述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单向地传递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而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灵活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进行照本宣科式的介绍,更应该基于学生自己的体验、理解,结合较多的项目管理案例,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表达出来。项目管理案例可以来源于教师自身的工作实践,也可以从网上或其它渠道收集。例如项目管理者联盟网(ht-tp://WWW.省略/),提供了许多非常好的项目管理案例和学习资料。

笔者通常对收集到的案例素材都要进行整理和提炼,把案例情况介绍控制在一页A4纸的篇幅,做到内容完整、简明扼要,并针对案例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精心设计若干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我的感触是,一个好的案例,可以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融洽气氛中,既领会到了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加深理解。例如,在讲到项目团队建设的问题时,可以举一个优秀的项目团队――唐僧师徒为案例,以众所周知的西天取经为背景,概述项目团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师徒四人的性格类型和各自的优缺点,及其对项目成败的影响,并就一些映射到现实中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等等。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样的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学生是非常欢迎的,也能积极地参与其中。

2.2大胆尝试情景教学

项目管理的许多内容都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东西,本身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项目沟通管理。项目管理实践中非常重视沟通管理,项目经理的一项重要软技能就是沟通能力。项目的沟通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贯穿项目始终。良好而有效的沟通甚至能决定项目的成败。学习项目管理,要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但如何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沟通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项目沟通技能,就不是仅凭教师的讲解就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情景教学法是针对高校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而创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真实案例为背景,以角色扮演为手段,在特定的情景下模拟操作或表演,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笔者在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借助一些优秀案例,精心设计了若干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各种角色,通过角色在特定场景的演绎和互动,在生动活泼、迭起的课堂氛围中,达到了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获得的良好效果。

2.3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为目标。将合作学习引入课程教学当中,对改善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让项目管理学习者亲自去演习,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项目团队中,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大家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策划、计划、分析和模拟实施。我的做法是,在每学期的第一次课堂上就让学生随机分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项目团队,由学生推选“项目经理”。由各团队自主选择一个模拟项目,围绕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和五个过程组,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线,有序推进模拟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穿插许多项目管理的实战演练,例如制订项目计划和项目章程,召开项目启动大会,创建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绘制项目网络图并制订项目进度计划,制订项目成本管理计划,等等。在每周的课堂上,安排一个环节,让各个“项目经理”进行小结和汇报,以便及时了解和协调各模拟项目的进展情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逐渐喜欢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鼓励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自己,锻炼了口才和胆量。

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由过去占总评成绩的30%提高到60-70%。平时成绩占比增加,考核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项目管理课程的平时成绩,可以围绕课堂综合表现、平时作业、小组讨论、小组成绩及个人贡献、以及考勤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评分标准及各项权重应该事先公布。课程考核方式的转变,客观上也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注重平时成绩和综合表现,当然也就强化了课程的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结 语

从实际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反馈情况来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方面笔者通过教改提升了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通过教改激发了学习热忱,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了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翟宁,项目管理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世纪桥,2008,(7):122,123

第3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66-02

收稿日期:2011-01-05

基金项目:铜仁学院基金项目(TH1016)

作者简介:符能(1964-),男,贵州铜仁人,讲师,从事教材教法研究。 铜仁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的东北部,地处贵州省、湖南省和重庆市两省一市的交界处。铜仁地区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总人口386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23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684%,主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回族和布依族等。85%以上的中学基础教育分布在全地区的各个县及乡镇。从近几年的中、高考成绩来看,中学英语基础教育教学水平还非常低下,有待于大力提高。随着铜仁学院近几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大力发展,省内、外报考铜仁学院就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方言区学生和省外普通话地区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通过对各地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和对比分析,笔者认为,阻碍本地区学生英语学习热情、制约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区方言对英语学习效率有着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

一、铜仁地区方言特点

铜仁方言以汉语北方方言和西南官话的川黔方言为主,与全省其他地区方言差别不大,与邻近的重庆市、湘西自治区等地的川黔方言也有很高的一致性。但同时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东四县和西五县的语言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其语言特点大致如下:

一是铜仁地区地方方言具有西南官话的一般特点。声母无翘舌音,平翘不分;鼻音边音不分。韵母无后鼻韵母|ing|、|eng|、|ueng|音。声调以阴平、阳平为主。

二是铜仁地区地方方言也有着许多不同于西南官话的特点。如西五县方言中,儿化音很突出,几乎所有生活用品甚至人名都带儿化音。例如,张大毛儿、今天儿、晚些儿、要带小妹儿、去看电影儿。

三是西五县方言中有很多表达是独有的,有的词语没有对应的文字,而有的发音连汉语拼音都不能标注。例如:他吓得飞起口口儿|da da er|(答答儿)跑。方言中“答答儿”意为辫子。又如,“到百货公司去买黑皮鞋”。方言读作|dao b huo gong si kei mai h pi hail。

四是在词语表达方面也很有特点。例如:普通话“今天很热”。方言为“今天儿热死个人嘞热”。其构词法和形容词程度表示有独到的一面。

五是在外地学习和工作多年的人回家后仍然只说本地方言,不然就会引来人们诧异的目光。虽然这只是一种文化心理表现,但也反映出本地区较为闭塞的语言现象。当然,随着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新一代年轻人说普通话的越来越常见了。

二、铜仁地区方言对英语学习的不利影响分析

国内所有的各级英语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英语词典的英语词汇释义全都是用规范的汉语普通话为基础编撰出来的,这就使得许多英语词汇的基本词义与普通话的表达形成了某种特定的“语义对等”现象。普通话地区的学生自幼就是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因此,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只存在“一次”的学习迁移活动。相比之下,生活在方言区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就多得多。概括起来,方言对英语初学者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英语语感培养缓慢

方言地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进行“两次”思维活动,汉语普通话成了方言和英语之间的桥梁。当学生需要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必须首先把自己熟悉的方言思维转换成自己不熟悉的普通话,然后再次把普通话转换成自己完全陌生的英语语言;反过来,当学生需要对英语句子进行理解的时候,学生眼里看到的是英语句子,头脑中思考英语句子中自己不太熟悉的普通话释义,最后经过思维转换,才能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地方方言把英语句子理解透彻。对于方言区学生来说,不论是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用汉语来理解英语的句意,都要经历“三语交互转换”的加工整理过程,在大脑里进行一系列的语言码转换。这使得初学者想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变得极为缓慢。

2语言思维地域化

铜仁地区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据调查,铜仁地区广大学生基本是在13岁左右(七年级)开始正规学习英语,在这一年龄时期学生的母语(方言)已完全形成,对汉语普通话的掌握只是处于低级阶段,(能听得懂别人用普通话表达,而自身不能用普通话进行思维和交流)。在英语学习的最初阶段,母语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产生影响。

例(1):What’s this?与汉语普通话“这是什么?”除了词序有差异以外,其基本词义完全对等。普通话地区学生只需要进行一次迁移就能掌握好。但对于铜仁地区的学生来说,日常生活中不习惯“这是什么?”的表达,当需要有这种表达时,常常表达成“支哦是啷?”意为“这个是哪样(东西)?”当需要用英语表达“支哦是啷?”时,初学者常常会无所适从。

例(2):“你到哪地?”这是典型的铜仁地区方言表达,其意不是问对方“你要去哪里?”而是问对方“你现在在什么地方?”相当于英语“Where are you now?”初学者常常表达成“What place are you now?”

例(3):“His words made me very angry”普通话句意为“他的话使我很生气。”在铜仁地区人们通常要说成“他的话把我气心慌了!”或“他的话把我气蹬了!”好像这样说才能表达出“很生气”的情绪。

例(4):铜仁地区有五个县的人在发音中没有普通话中的|ian|和yan音,对这些字的读音全部读成|ing|或|in|音。

“我们今听吃命”,外地人听后可能莫名其妙,句意为“我们今天吃面条”。相当于英语“We had some noodle today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可见一个人要改变母语的思维和表达是多么的困难!以上只是铜仁地区方言中的极少几个例子,由此可以看出方言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干扰。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运用语言学对比分析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系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对比分析,研究内容涵盖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形态、音位、语义和语法等若干层面。探讨出了该领域内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国内一些特定方言语音和英语语音的发音异同。如有学者对四川方言、客家方言、山东方言等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干扰,对英语汉语普通话及地方方言的语音节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为方言地区的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宝贵的经验。但是,笔者认为,仅从两种语言的语音上进行探讨是不够的,因为语言迁移涉及到语言的很多相关因素。文化、心理和社会因素在母语和目标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母语对外语习得的影响是整体的,两者在各个层面是相互交错作用的。要正确认识母语迁移现象,就需要从宏观角度来观察语言迁移现象。因此,从母语对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整体影响着手,对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探讨,对“方言思维―普通话过渡―外语习得”的学习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三、应对策略

铜仁地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型地区,生活在本地区的人民世代以方言作为生活交际语言,普通话普及率和应用率不高。据笔者调查,普通话在本地区只是一种“工作语言”,只用于按规定需要用普通话的工作时间和环境之中。以中小学基础教育为例,98%的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说普通话,即使在课余时间跟学生交流时也不说普通话,只是在课堂教学的45分钟内才会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且绝大多数教师的普通话是含有浓郁地方方言的普通话表达,俗称“贵普话”。众多农村学生在上学前只会说母语(方言),上学后也只是在课堂上接触到普通话。虽然目前很多农村家庭有了电视机,每天都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接触普通话,但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习惯于用方言进行交流,基本没有养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和交流的意识和习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很多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交流时,谈起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惑,他们都认为“三语交互转换”现象确实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干扰;每当需要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总是先得把自己的思想转换成比较规范的普通话,然后再把他们组织成英语的相关句型表达出来,就如同要把古汉语先译成白话文再翻译成英语一样。其中三语间词语的选择与转换,英语句法、语法的把握耗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使得他们怕出错而不敢说英语,从而导致他们在英语学习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学习效率却提高缓慢。这也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种新的思考,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和避免“三语交互转换“学习模式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语音方面,铜仁方言尾音较重,英语初学者朗读英语时也有同样的习惯,往往把失去爆破的辅音也读得很重,且没有连读,读出的英语句子不连贯、不成调。这就需要在语音、语调、重音、连读和失去爆破等基本技能上严格训练。

二是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词汇、语法方面,在需要用汉语解释时,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和书面语言,切忌使用方言,以减少方言的影响。

三是各级学校应大力推广校园普通话,在校园内师生都以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缩小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距离。能说好普通话,就能提高对语言的认知模仿能力,

第4篇

关键词:理想实验,理想模型,理想化思维方法

 

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的建立都与理想(思想)实验和理想模型有关。建立这些理论的科学家都是一代巨人,他们所取得的科学成就无疑是划时代的,但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他们取得成就的过程中所用的思维方法。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结论总不免受到时代条件的局限,但正确的方法却能给人们提供独立探索的合理途径。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一切哲学家那里,体系都是暂时的东西,但包括在体系中的真正有价值的方法都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思。思维方法又是一切方法手段的灵魂。笔者试图通过展示大师们设计理想实验和创立理想模型的过程来揭示他们所用的思维方法——理想化思维方法,以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

一.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

1.理想实验

作为力学基础的惯性定律,不是从实验中得出的,而是从理论实验中得出的一个科学定律。伽利略曾经注意到:当一个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又滚上第二个斜面时,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高度同在第一个斜面上所达到的高度近似相等。他断定这一微小差异是由于摩擦的结果,如果将摩擦取消,那么第二次的高度完全等于第一次的高度。他又推想,在完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不管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多么小,它在第二个斜面上总要达到相同的高度。如果第二个斜面的斜度完全取消,那么球从第一个斜面滚下来之后,将以恒速在无限长的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当然,这个实验室是一个理想实验,无法真正地操作这个实验,因为永远也无法把摩擦力消除尽,也无法找到和制作一个无限长的平面。伽利略是理想实验的先驱,后来牛顿把伽利略的惯性原理确立为动力学的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论文修改。

牛顿继承了伽利略的传统,在思索万有引力问题时也设计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抛体运动实验。一块石头投出,由于自身重量的压力,被迫离开直线路径,如果单有初始投掷,理应按直线运动,而这时却在空气中描出了曲线,最终落在地面,投掷的速度越大,它落地前走得越远。于是,我们可以假设当速度增到如此之大,在落地前描出1、2、5、100、1000英里长的弧线,直到最后超出了地球的限度,进入空间永不触及地球。这个实验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不能实现的。牛顿在真实的抛体运动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力量把抛体的速度推到地球引力范围之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理想实验的卓越大师。爱因斯坦的侠义相对论源于追光理想实验。爱因斯坦创建广义相对论的突破口——等效原理亦源于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虽然也称实验,但它与真实的可操作的科学实验是有区别的。可操作性的科学实验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通过物化过程而进行的实验;而理想实验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设想出来的,是现实中无条件物化的实验。理想实验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而是有其客观基础的。理论实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它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客观对象的实际过程进行更深本质的探究。

2.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是为了便于研究问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对象。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理想模型的建立必须有真实实验或客观事实作基础。二是理想模型既是模型又是概念,是科学抽象的产物,反应事物的本质属性。三是运用思维把事物的某些属性引至极限的结果。论文修改。

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是科学史上最著名的理想模型之一。1907年卢瑟福为了验证他导师的原子模型,建议研究生盖革和马斯登观察镭发射出的高度a粒子穿过薄的金属箔片后的偏转情况,结果出人意料。卢瑟福以a粒子实验为事实根据,发挥思维的力量建立起了类似太阳系结构的原子有核模型,开创了原子能时代。论文修改。

原子有核模型建模过程:

(1)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

1)绝大多数a不偏转,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2)少数a大角偏转,说明原子核的存在。

3)极少数a被反弹,说明a粒子在原子中遇到比它本身质量、电量大得多的物体并发生正碰

(2)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设想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从以上这些里程碑式的科学史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师们跳动着的思维脉搏——理想化思维方法。

二、理想化思维方法

理想化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运用非逻辑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抓住事物性质的主要方面,剔除次要方面,塑造理想化实验过程、创造理想模型而从事科学创造的一种思维方法。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曾经就卡诺研究蒸汽机的基本过程方法,对理想化思维方法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卡诺提出,在理想情况下,热机循环是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的,这就撇开了工质温度的变化以及工质和外界热量交换等次要因素;又提出理想循环是可逆的,这就略去了摩擦等不可逆的因素;还提出理想循环式封闭的,从而忽略掉真实热机工质在循环末了被系统抛弃、使循环非封闭的情况。经过这样的简化和纯化,就以纯粹的形态显露出热机的内部过程。尽管这样的理想循环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恩格斯指出,卡诺“发现蒸汽机中的基本过程并不是以纯粹的形式出现,而是被各种各样的次要过程掩盖住了;于是他撇开了这些对主要过程无关重要的次要情况而设计了一部理想的蒸汽机(或煤气机),的确,这样一部机器就像几何学上的线和面一样是绝不可能制造出来的,但是它按照自己的方式起了像这些数学抽象所起的同样的作用:它表现纯粹的、独立的、真正的过程”。

理想化思维方法包括在“假象实验”、“理想实验”、“抽象实验”和理想模型的具体的理想化过程之中。

1、理想化思维方法的特点

(1)理想化思维方法的客观性

理想化思维方法主要贯穿在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之中,理想模型和理想实验的客观性决定了理想化思维方法的客观性。

由科学抽象得到的理想模型,在现实世界中是找不到的东西,但不能说它是纯粹思维的创造。理想模型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近似的反映,它突出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一主要矛盾或主要特征,完全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矛盾和特征,因而使物质的规律具有比较简化的形式,使人们易于认识和掌握它们。

(2)理想化思维方法的逻辑性

它的推理过程,是以一定逻辑法则为根据的,而这些逻辑的'格'是在千百次实践中形成的结局。理想化思维方法可以加深人们对真实实验的理解,克服具体实验的局限性,进一步揭示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3)理想化思维方法的创造性

理想化思维方法的非逻辑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与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毫无物理知识、一个不从事物理方面科学实验活动的人,是绝对不会进行斜面思想实验的,也不会总结出惯性定律。

2.理想化思维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1)理想化思维方法是科学抽象的重要手段

现代科学积累了与日俱增的、数量庞大的经验材料,如何从经验层次的认识上升为理论层次的认识,是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理论建构需要科学抽象,科学抽象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科学抽象就是抽出和排除事物非本质的次要因素,通过思维揭示其固有的本质特征。在一般的实验研究中,不可能完全排除次要因素和外来干扰,而在理想化过程中,可以发挥理想化思维的力量,经过高度抽象得到理想客体,把对象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特征,以纯粹的理想化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深刻地揭示自然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2)理想化思维方法有助于指导进行理想实验,从而直觉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事物具有质的多样性,事物的质又具有隐蔽性。对于事物的本质不可能一次就认识清楚,当认识到事物的初级本质之后,还有二级、三级本质,因此,就需要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可以运用可操作性的观察和实验,但是,比如认识了万有引力,无论怎么做操作性的观察和实验,也无法得到物化的结果;又比如,无论做多少操作性的观察和实验,也无法得到'时间是可疑的'物化结果。可是,理想化思维指导下的思想实验可以克服客观条件限制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可以超脱逻辑思维的束缚,可以充分发挥非逻辑思维能力,构想理想化的精神客体,进行意念性的操作思维,剥开种种现象的迷惑,直觉地把握事物更深层的本质。

理想化思维方法在现代科学中显示出突出的作用。但是,由于理想化思维方法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和公理,仍然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它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来验证,并由实践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3)理想化思维方法有助于建立理想模型,形成科学预见

理想化思维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理想实验(思想实验)和理想模型。建立理想模型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特殊本质,形成科学预见。〖JP2〗例如,在固体物理学中,常把普通金属当作没有'缺陷'的理想晶体来研究,科学家根据理想晶体的研究,作出预见,减少金属结构的'缺陷',可大大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人们根据预见,用技术手段来减少金属的'缺陷',研究一些极细的金属丝,其强度逐渐接近理想晶体的强度。又如,在数十年前,人们发现104号以上的元素都有极强的放射性,寿命极短 ,为了预测后面的元素的稳定性,科学家们分析了已有元素的质子数、中子数与稳定性的关系,建立了一个类似立体地图的理想模型,用该模型预测到114号元素将极其稳定。1999年1月俄美联合小组合成了114号元素,4月美国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合成116、118号元素。

参考文献:

【1】陈毓芳、邹延肃,物理学史简明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

【2】【美】阿特·霍布森著,秦克诚、刘培森、周国荣译,物理学基本概念及其与方方面面的关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

【3】王瑞坦、黄善炎编著,物理方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第5篇

关键词:英语听力教学;提高方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68-02

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国民英语水平的提升已经迫在眉睫。整个英语的学习主要包括了“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英语听力是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会对其他三个部分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英语听力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水平也就成为了各大高校所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一、英语听力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地域性的差异,因此各大高校的英语听力教学也会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各大高校的英语听力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我国的各大高校的英语听力教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自身角度。①地域的限制造成某些学生语言知识的先天不足。众所周知,语言作为一门用来传递信息和加强沟通交流的有效工具,其使用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我国是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有着众多的民族和发展程度迥异的地区。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受不同程度的听力训练。因此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也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和影响。每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带上本民族的特色和印记。如果语言学习者没有充分意识到地域的限制和影响,以后的大学英语学习,尤其是听力学习就会有许多的困难。②语音基础知识薄弱,很多的大学生对英语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对英语语音的了解还有待于加强。例如对基本的语音知识还存在许多的曲解,/t/和/d/两个音素间依旧会存在混淆的现象。同时,部分学生还极易忽略语音的连读情况以及句子之间的重音现象等。并且英美之间的语音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我国的大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听力的阶段,由于对这些基础的语音知识缺乏足够的理解,而导致以后的听力学习存在不足。③听力词汇和口语词汇薄弱。目前,我国各个高校的大学生都忙于四级和六级英语考试。因此,许多的大学生并没有花时间去进行自身的口语和听力训练,听力词汇和口语词汇相当薄弱。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听听力材料或与留学生交流的时,很难听出英语对话中的单词强读和弱读,以及一些意思相近的词汇。例如alter和altar两个单词具有相同的读音,但是意思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学生根据实际的交流情景来进行区分。

2.英语专业教师角度。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师在英语听力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的英语教师自身的学习程度和教学方法的差异会对英语听力的教学产生影响。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对我国各大高校的英语听力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实际的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英语专业教师过度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造成了学生未能对常见的英语听力策略以及某些听力重点和难点有详细的理解和训练。总而言之,英语专业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会对英语听力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

3.各大高校角度。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各大高校在对设备和英语教师的引进方面也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能引进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和高质量的听力设备。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以及教学设备质量的好坏会影响英语听力教学的效果。

二、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相关措施

英语听力教学对我国的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科学有效的英语听力教学方法会促进我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升。提高英语听力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与英语听力有关的所有要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与英语听力有关的因素包括语音、语调、节奏、意群、同化音以及各种连读和弱化等。所以在常规的听力教学中,要对各个部分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和传授;在讲解的时候英语专业教师要分项进行,有专门的知识讲解课,也有专门的专项练习课程。比如在讲解句子“Iam sorry,but you have got to do it better.”的时候,对“I am”进行连读的教学,同时要进行升降调的处理,并且注意说话的节奏。“But”要进行句重音的处理,“to do”要注意对“to”的弱化处理,“It better”中的“it”在发音的时候要进行爆破。根据这些分析来让学生理解听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对英语听力中能采用的技巧进行系统地传授。在实际的英语听力学习、考试和评测中有很多的技巧可以应用,如记笔记、速记、预测、关键词和主题句等。碰到不懂的单词时,先大概记住其读音,不纠结于具体的意思。听完之后再仔细想想可能的意思。考试时先将已知信息大致地浏览一遍,做好心理准备,这样听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太陌生。听的时候适当的做一些笔记,包括关键词和主题句,为理解听力内容提供一定的帮助。在技巧传授时可以先集思广益,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的活动,从而将听力的各种技巧进行交流和传递。

3.加强对学生的英语听力进行训练的力度。英语听力是一种高难度的工作,但它可以也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来加强。正所谓熟能生巧,通过加强对英语听力的练习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没有自觉地进行英语听力训练的习惯,所以要提高英语听力的水平和质量,教师要通过一些硬性的规定或是创造性的方式来进行。

4.建立教师听力研究小组。在学校建立英语听力教学小组,通过讨论一些比较典型的听力材料以及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同时对学生的语音和语感进行训练,为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提供一定的环境和方向,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听力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加强对大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在实际的英语听力教学中要求英语教师采取各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既要及时解决大学生的英语听力问题,又要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和质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吕建军.涂继涛.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1).

第6篇

【关 键 词】质的研究 研究方法 应用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大多是通过量的研究。量的研究首先是基于某一种假设,将这一现象数量化,由此得出较为客观的、科学的研究结果;质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研究者亲身的体验式感受,了解研究对象思维方式,收集最真实的资料,形成一定的描述性解释。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可就同一研究对象,得出不同角度的研究结论,进而更加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境遇中的质的研究方法

就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上来讲,学者们习惯性使用哲学的思辨的方法研究问题。他们更多的通过结合社会的时弊问题,发表一些评论性的个人观点或就此社会问题阐发个人感受,进而提出相关建议或改进措施。后随着实证主义引进,教育研究方法也跟着发展,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们渐渐使用量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学者们一致认可,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注意到仅仅使用量的研究方法,不能够满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需求,因此质的研究方法在此背景下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领域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实际参与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互动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也课堂教学本身性质要求。因此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研究者应深入研究对象,即课堂,实际参与课堂之中,在作为课堂参与者的同时身兼研究者的身份,同时,自己本身作为研究的工具,能够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一切原始信息。

(二)自然情景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若要取得最真实的成果,必须做到在最自然的情景下获得最原始的资料。研究者若要研究有实际意义,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深入到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研究的意义。

(三)资料多样性。对于课堂而言,研究其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资料作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亦是如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需要研究者进行详尽的课堂观察记录、相关文件资料、与教师或学生的访谈、照片等资料的准备,以在保持事物原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进而全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四)分析归纳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需要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了解在实际状况下观察和发现事物间的发展和影响关系。这种分析和归纳不需要设定某种假设进行论证,也不需通过量化的数据,生硬的分析相关性。

由上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特点可见,量的研究方法过于生硬的将一切研究对象数量化,对于研究对象为社会关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质的研究方法恰可弥补量的研究方法的不足。

陈向明教授认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

因此质的研究方法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所要求的,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实际参与研究,收集多样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符合其研究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需要考虑研究对象的特点与该研究方法结合的实际可操作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引入质的的研究方法有其现实的意义:

第一,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随着全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也应遵循这一理念。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活动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个性。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深入教学现场,细致观察同时在保持课堂原有状态下以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考虑问题,正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

第二,是人与人沟通、互动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教师、和课堂,而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这过程中的变化是而非用数量化的标准明确规定和区分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理论式的描述可以记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而这也是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之一。

质的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际需要催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虽然量化的研究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其发展方向,但基于其学科研究的性质,微观上对研究对象细致、深入的把握,更能符合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也更能真正意义上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第二,研究环境允许。质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较长时间内融入研究对象的环境中去,在自然状态下了解研究对象的原始状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其研究所需要的原始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常设学科,研究者可长期跟随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自然状态,在环境上无需特别创设。

第三,研究者专业度满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大多是高校教师、专业学者或有专业学者指导的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质的研究方法需研究者将本人作为研究工具,也就要求其对该专业有很强的敏感性,能够抓住研究重点和对研究有重要作用的细小影响因素。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原则

一般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问题时的步骤通常为: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研究框架、抽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建立理论、体验效度、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等。[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也是按照一般研究方法的一般步骤实施。

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质的研究首先需确定一个大的研究背景,而要提出的研究问题并不是非常明确。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收集与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的所有可能影响研究问题的资料,不仅包括文字、图片、甚至包括动作、录音等。在完成资料收集之后,研究者通过对资料的分析,通过对资料自然状态的描述和解释,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构建。同时,相对于量的研究可以大范围的进行调查和选取资料来说,质的研究适于较小范围内的调查,较多的倾向于个案研究。其原因在于,质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长期亲自参与研究,以自身为研究工具,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自然状态下的本质。若选取大范围的调查,研究者将无法长期深入研究,更无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结合在其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其他研究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在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时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质的研究要求研究对象处于原始状态。质的研究是对研究对象自然状态下原始状态的研究,是对实际发生的事实进行记录,并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的总结。因此原始性是质的研究应首要把握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在进入研究环境时,应尽量不破坏原课堂的原始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原始状态的体验和资料的收集,是研究者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的关键。

二是质的研究重视研究者融入研究环境。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即融入研究环境。这样研究者既要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又要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本身研究工具的身份。研究者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份子时,能够从研究对象的思维出发,理解研究对象的意识世界,进而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也就易于了解研究对象是怎样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当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时,其能够将自己体验作为研究对象的感受描述出来,从而了解最真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状况。

三是质的研究要求研究应从全局出发,从整体性考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应当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从研究的全局出发,把握研究的这一宗旨才能真正从整体上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滤和影响因素,研究才有实际意义上的价值。这要求研究者在考虑研究对象的特征、发展规律以及提出相关建议的时候,能够全面的考虑问题,将研究的过程看做一个整体。具体来说,研究者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能把研究的各个变量分离开来,而应把研究对象中存在的现象、人、事物看作一个整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者应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态性作为一个整体,不能把思政课教学研究活动分解成各个不相关的片段。

从总体上看,质的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是相当薄弱的。无论是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发展还是就研究本身而言,都应不断尝试各种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也应不断加强,进而提出真正适用于我国国情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耕.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4(1).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14-36.23.

[3]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第7篇

关键词:理工科;学习困难;问题导向;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81-03

一、引言

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由于以往应试灌输式教育,高校扩招,家庭教育偏颇、学习方法不当及心理障碍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1]鉴于此,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学习效率较高的学习方法,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Barrows首先提出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2]我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于2000年左右响应国外PBL的做法,并开始组建班级进行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后,首都医科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机构针对基于问题式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能较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4]但是这几家单位几乎针对的是医学学生的课堂教育方法的改革,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并且由于课堂学时有限,实施起来比较困难。[5-6]鉴于此,作者提出一种基于问题导向的理工科大学生自我学习方法,通过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不同的学生身上,提高了积极性,[1]增强了自信心,改善了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优点

学习困难是指智力正常,由于心理状态、学习认识、学习方法等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况。[1]问题导向学习模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以书面形式记录、解决提出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看到稳步的提高,花了时间就能看到效果。很多人并非学习不用功,而是虽花了时间,下了功夫,但基本上看不到效果。采用基于问题模式的学习方法,提出了问题,并且记录下来,如果提出问题得到解决,便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即使问题不能全回答上来,下次看到所提问题时,能很快知道自己是卡在哪里。

2.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题目,学生要提出问题,并记录下来,在提出问题后,学生还需要针对自己所提问题,找到“答案”,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直接的目标,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保持专注。

3.操作简便,适用性广。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只需把问题描述记录下来。如遇到一无所知的题目,那么可以这样提问:这道题目的关键是什么?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解这道题涉及哪些知识点?这道题第一步应该做什么?这道题的出发点在哪儿?突破口在哪儿?……这些问题看起来很普通,但当把这些问题记录在相应的题目上,并把“答案”找出来时,我们会发现对题目有了更深更系统的理解。

4.能让学生更有意愿、更有动力去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比较排斥别人提问,但如果是自己提出的问题,这种排斥感就会顿时下降。因为问题是经过自己大脑思考出来的,是自己主动提出来的,自己原先有所思考,因而会激发学生去寻找一个“答案”。

5.能建立符合自己思考过程的思维方式。由于每个人的智力、学习经历、知识结构、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个题目产生的思考也不同,因而产生的问题类型和产生问题的顺序也不同。而且,对于同一个人而言,这种思维往往是比较固定,因而根据自己产生的问题便会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解题思路。

6.能明确哪些是懂的,哪些是不懂的。如果只是思考了,而不将思考的问题记录下来,就不清楚哪些内容是懂,还是一知半解,或是完全不知,这样便会造成知识的模糊。把思考问题记录下来,就能避免不懂装懂,或是其实已经懂,但还以为自己不懂。便能针对不懂的内容进行学习,避免重复做已经会了的。

7.方便复习。提出问题后,把问题解决,复习时,便知道当时存在的问题在哪儿。如果复习时先不看当时的问题,又没有思路,再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再与之前提的问题进行对比。如果问题大体相同,说明自己之前的问题没弄真正弄懂,如果差别较大,说明自己还有其他知识不懂,这样就能全面地发现、解决问题。

8.能有效地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把想到的问题用语言组织记录下来,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记录下来的问题,如果是请教他人时,有利于他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提问者要表达的含义。同时也利于胆小、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在需要保持安静的课堂、图书馆、办公室等场合进行交流。

9.能提高学生成就感,同时能使之产生紧迫感。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并且解决一个问题,都会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提问能使其进步,多提问就能多进步,学生便会对学习产生饥渴感;同时,随着学习的深入又会发现自己一直都会有问题产生,又能防止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和停滞不前的现象。

10.有利于充分思考。把一个问题记录下来,并解决它,就有可能去思考下一个问题并解决。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整理与归纳,对于专业课的学习而言,要提出个像样的问题都是需要经过大脑加工与思考的。

11.能够将困难分解。于理工科而言,解决一个题目、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往往需要较长的逻辑思维,而这种较长的逻辑思维往往是大多数学习吃力的同学所畏惧的。而通过逐一地提出问题,就能将较长的逻辑思维分解,也就是将困难分解,最后再将每一部分衔接起来便得到了系统的思维。

12.能提高创新意识。[7]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有差别,心里的困惑与疑问也不尽相同,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符合个性的建立及学习的一般规律。

三、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实践

为验证这种学习模式的有效性。本文作者对不同的人群做了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问题导向学习模式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流程如图1所示。

实验一:自己考博。本人虽是工科出身,但理工科目一直学得不好,并且一直学习没有底气,花了很多时间,但学习效果总不是很好。自己一直以为是智商不如别人,或者把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兴趣,不擅长读书之类的。后来在考博复习数学过程中,无意发现提问题这种方法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让自己从一个害怕数学,转变喜欢数学,最后如饥似渴地通宵学习数学的人。

实验二:女友考研。女友之前也是一个对学习数学没有底气的人,虽然学习很用功,但终究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在笔者的劝说下,她开始使用笔者给其推荐的学习方法,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她的数学由原来的90分左右的目标,到最后考试获得了115分的较好的成绩。

实验三:《工程力学》教学。《工程力学》是典型的工科科目。需要较好的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所教班级是一个专转本的刚进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但大都学习很用功,也听得进去老师的建议。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同学都习惯了积极主动地提问,期末考试也取了较理想的成绩,全班39个同学没有一个不及格的,在学生对本人的教学评价中总体平均值超过90分,而全校的评教成绩平均在82左右。

实验四:学生数学考研,这四个考研的学生是以前教过的班级,虽以前上课时也极力提倡多提问,但由于当时是大班教学,无法一一进行辅导,故真正能严格去做的学生较少。自从他们把办公室隔壁的教室当考研室后,也渐渐熟悉起来,有一天,有个学生和我说最近复习数学感觉没什么效果,看了前面的又忘了后面的。于是让学生找一道他会的题目,本人在看完题目之后,把心中的疑问写下来,由于很久没做过数学,一口气总共写了十几个问题,学生竟一个都没回答上来,而之前学生说他会做,我问他是如何会做的,他说他看了答案就觉得会做了。然后我和他一起通过查找参考资料把我提的十几个问题一一回答出来了,学生顿时有所悟,然后我把提问的作用及如何提问又和他细说了一遍,学生听完之后激动地说今天的这番话解决了他二十多年学习的困惑,这种学习方法肯定要让他受益终身。在场的其他三位同学也对这位学生的话表示认可。

实验五:学生《材料力学》考研,因为此前教过这个学生的《工程力学》,学生问到我有一个题目不会做,能不能给他看下,当我拿到他的题目时,我心里也没多大把握能做出来,但我按照我的思路把心中的疑问一一列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查找资料,很快,不到十分钟就解出来了。学生很惊讶地说:“我思考了整整两天,一点头绪都没有,老师在也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这么快就解决了,真让我佩服。”

四、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五个实验,看到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其他人,运用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后都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能使学习效果有明显提升的原因在于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具有能让学生无论什么样的基础都能看到自己稳步的提高,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能让学生更有意愿、更有动力去解决问题,能建立符合自己思考过程的思维方式,更有针对性去学习,能得到充分的思考,能将困难分解等优点。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的问题有:大部分学生是遇到几乎难以超越的困难时才听得进去建议,单独交流的效果要比集体交流效果好,部分人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监督才能做得比较好。

五、结论

1.问题导向模式具有明显促进学习的效果,并且操作简单,能将困难分解,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稳步地提高,能保持注意力集中,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能方便复习,提高成就感,也产生紧迫感。普遍适用于学习吃力、学习没有兴趣、基础较差、思维敏捷度较低但又渴望进步提高的人群。

2.大部分学生是遇到几乎难以超越的困难时才听得进去建议,单独交流的效果要比集体交流效果好,在形成习惯之前部分人需要监督才能做得比较好。

参考文献:

[1]孙玉文,刘作权.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及帮教对策[J].黑河学刊,2010,170(9):119-121.

[2]马建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2007,27(5):1-3.

[3]魏国义,郑青敏.以问题为基础互动式教学法用于临床药理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9):704-709.

[4]陈继红,罗和生,董卫国,等.案例教学法与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法相结合在内科消化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2010,30(2):250-252.

[5]汤丰林,申继亮.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我们的教育现实[J]. 比较教育研究,2005,176(1):73-77.

第8篇

【论文摘要】本着满足企业需求,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职业教育理念,笔者在从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对高职酒店管理系列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对这些方法及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了职业化教学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推广。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实现被教育对象的顺利就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能够掌握所学领域比较实用的操作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如何让受教育者达到行业要求。就成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大多数高职人才的培养都沿用本科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毕业时既没有技能优势,在理论上也远不如本科生,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高职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在从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笔者发现要解决上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乐于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做一个标准的职业化酒店人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了一套方法,并在运用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将其定义为职业化教学法。下面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职业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加以阐述。

一、设定教学目标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具有餐饮服务的常识(中、西菜点知识,酒水知识等),具备对客服务的意识(重视服务的价值,即笔者曾提过的“服务为王”的价值观)。掌握餐饮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例如。托盘、斟酒、折花、摆台、接受预定、引领入座、点菜、上菜、分菜及结账等),能处理餐饮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例如,餐前小会、分工及处理顾客投诉等),拥有餐饮服务者的气质(站姿、走姿、谈吐及基本的肢体语言等)。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实现在东部沿海的中高级涉外酒店餐饮部门就业。并具备一定的成长空间。

这些目标中有些需要在课堂上着重强化.有些则要求学生课后的自我巩固;有些需要教师利用案例加以诠释,有些则要求学生亲身体会。因此,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根据知识技能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二、几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分析

(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理论知识

这种方式目前仍为最普遍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非常被动地吸收枯燥的理论知识.使得原本有趣的专业课程变成了睡觉时间。据了解,采取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师有两大原因:一是自身不具备专业实践技能,因而无法传授给学生:二是学校缺乏实训条件,也只好做无米之炊。

(二)盲目使用多媒体,大量地填充影像资料

最近几年.多媒体教学被认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推动教学互动的有效教学手段,于是不少教师和学校对多媒体教学趋之若鹜,不根据专业及课程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把原来的文字榜书内容敲上去。有些则填充大量图片,还有的干脆成了电影欣赏课。当然,也不乏运用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还是流于表象。

(三)机械运用案例分析,像在培养阅读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非常缺乏,有不少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而学校又没有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在从事教学时只好从理论到理论。特别是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由于缺乏实际经验,教师分析案例空洞无力,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主要表现为案例教学针对性不强,无法体现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教师仅对案例文字进行分析,不能延伸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去,尤其在案例中事件的处理上,仅凭想当然的分析。这种乌托邦式的职业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尤其是对应变能力的增强没有发挥作用。有些教师甚至把案例当堂拿出来让学生阅读分析.俨然成了阅读课.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职业化教学法的运用

(一)讲解知识要领,演示服务技能

按照“理论够用”和“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然后演示服务技能。例如,在讲到西餐摆台操作技能时,教师先讲解西餐服务与中餐服务的异同,然后把西餐摆台所需的餐具展示给学生.并告知每种餐具的摆放位置、先后顺序及相关要求,接着由教师亲自演示两遍给学生观看(其中,第一遍会按照标准操作摆台,并逐一解说要领,当学生完全看清楚后.第二遍则会有选择地在某几个操作上出现偏差,让学生找出问题),最后再总结摆台的要领.并编成口诀,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记牢。

(二)练习操作技能,逐个纠偏达标

当讲解完一项操作技能后,要求学生课后去体会,在下一次课堂上,学生需要在教师面前练习操作。练习一定时间后,教师逐一审核,指出不足的地方,讲解纠正的方法,并挑出其中几位较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帮助不达标的学生提高技能水平(这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很受学生的欢迎。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都处在比较放松的状态,更容易纠正提高;另一方面,对于较优秀的学生,则可以培养其基层督导的沟通能力),每一项操作技能结束练习之前。教师再逐一审核,并考评打分。计入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端正态度,认真练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标。

(三)分组模拟演练。融汇职业精神

模拟演练是酒店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模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酒店职业精神。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该项目结束后告知学生下次课堂演练的内容及相关要求,并安排各组学生提前到附近酒店参观考察。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并练习。演练课上,每组学生就是该项目的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该项目的全部流程。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餐饮对客服务过程时,小组中的成员分别扮演迎宾、服务员、收银员、基层督导员等角色,由另一小组成员扮演顾客,如此循环。表演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分别提出提出本小组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四)案例讨论分析,培育管理思维

案例分析教学可以提升学生能力,尤其是对统筹管理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在前面基础知识讲解和大量技能实训基础上,科学地安排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的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案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资料。案例分析课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并总结出本小组的意见,由其中一位代表发言。各小组发言结束,教师解答学生提问(主要是解答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疑惑的问题)。最后,根据学生的发言和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分析问题方式,懂得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教学实践运用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实施案例教学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教师要提前至少一周将文字案例印发给学生,或提前一周将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二是案例的内容应该与前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相符。

(五)专项技能竞赛,重点突破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经验学科.对操作技能的要求高,学生在毕业上岗前必须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课程教学中,必须不断巩固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