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2 15:27: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

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引发行为问题,最终导致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凶杀、自杀等恶性伤害性事件也不时发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有关,扩招使得高校在校生数目猛增,即便当前大学生群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与扩招前持平,以现有高校规模,大学也已是“多事之地”;另一方面,高校现有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远不能满足学生求助的需要,预防性、发展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讲座,不能有效解决某些心理障碍较为严重学生的问题;而针对某一种心理问题组织的团体辅导虽然能帮助数量较多的学生成长,但依然受团体规模和辅导周期的限制;至于为了替当事人保密,连续几周甚至数月针对某一个来访者进行跟踪辅导,对为数不多的专职心理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以现有的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专业人员的培养规模和速度,高校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扩充心理教师队伍,而要较稳妥地解决当前大学生求学过程中尖锐的矛盾,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而其中高校辅导员队伍无论从工作职能、业务范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样本群体,心理完全健康和心理障碍特别严重的学生都只占大学生群体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在某个心理维度较为倾向不健康或亚健康,常态分布于两个极端的连续体中,所以非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在心理问题程度较轻的学生群体中可以发挥适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分担专职心理教师的压力,从而促进构建大范围的“和谐校园”、“平安校园”,而高校辅导员因职务、素质方面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优势

(一)沟通优势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二)信息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经常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调研、春(秋)游、评优,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插曲,辅导员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群体,并充分利用班级群体效应——对同辈群体强烈归属感的特殊制约功能,健全、规范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对话、学会自我管理,探索如何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班级环境。

       (三)功能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中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有前述种种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劣势或不足,其中包括经验有限,心理学专业素质不强等。高校辅导员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实践经验不足,处理生活危机、心理危机的能力相对欠缺,对某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位欠准确等,所以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在常规工作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正规的课堂教学和咨询门诊,辅导员的常规工作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下转第92页)

(上接第73页)

四、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

        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应该不断加强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素养与心理咨询水平,在原有专业知识结构基础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等,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如通过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照了解学生对事物做出反应的速度、强度以及灵活性等行为特征,对不同学生科学归入相关类别,同类学生进行小群体活动,既有针对性,也有实效性,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高校辅导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专业水平的不足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辅导员心理学教育的力度,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性的讲座、辅导班,提升辅导员的业务素质,使全校师生均受益于辅导员队伍心理素养的提高。积极拓展多种渠道,定期组织辅导员与心理咨询专职人员交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效衔接。由于条件限制,大学新生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在很多高校还没有开展,这对于辅导员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在补习心理专业理论的过程中,辅导员老师应该审慎把握学生心理,不要随便根据书上的症状给学生贴标签,对于有疑惑的学生案例,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和学校负责的精神及时请教专业人员的帮助。

总之,高校辅导员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而目前大学生群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抚育模式变迁、基础教育模式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联。高校、家庭、社会需要联手,借助心理学的专业力量,科学界定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得到有效避免。 参考文献

       [1]李晖,郭林春,汤腊冬主编.心理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谢安邦等主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2篇

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 健康

当前大学生大多处于20岁左右,虽然大学生在生理方面已经成熟,但是他们在心理方面还没有达到成熟,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的高发人群。并且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发生由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引发的犯罪,如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残酷杀害同学案件等轰动全国的事件,以及许多大学出现的自杀现象都折射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面对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人际交往问题

良好的人际交往将促进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也是保证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重要保证。大学生阶段的人际交往较中小学阶段显得复杂。大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性格特点等将带来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复杂性。许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在寝室关系、同学关系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交往障碍。如当前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断增加,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细心照顾,容易养成自私、万事都从自我利益出发,不管对方感受如何,不喜欢关心他人,也不愿意去了解别人的性格,很难与同学友好相处,容易受到孤立;有的大学生性格有些孤僻,不自信,比较敏感,他们不愿与或者是不敢与同学交往,如果在人际交往中被人误会或错怪、受人歧视冷遇、与人发生纠纷,对于这些同学来说都是重大的打击,会因此焦虑,总是怀疑自己不与别人合群,很容易与其他同学产生隔膜,无法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产生惧怕心理。

2.学业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会感到已经考入大学“如释重负”,往往会表现出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毅力不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自己的学业期望不足,会产生学习惰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上课不能集中,旷课,考试作弊,考试前焦虑等等现象的出现。

3.恋爱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20多岁的年龄阶段,但是许多大学生还不能成熟的理解恋爱的意义以及对人生的影响,并且大学生由于性格,就业,家庭,诱惑等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恋爱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的大学生存在恋爱动机不纯,有的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与孤独。有的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性草率,有的同学在恋爱不久就发生性关系,在外同居。不能正确的面对恋爱挫折,失恋后表现出悲伤、颓废、逃避现实、攻击等消极情绪,感觉到一无所有,可能会引发身心疾病,严重的会产生轻生的意识与行为。

4.择业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找到的工作往往达不到期望值。随着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的困境,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表现为:(1)焦虑的心理,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毕业时是否能够找到工作,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如果在寻找工作中不断的碰壁,但是工作还没有着落,就会显得焦虑不安,变得消极不自信。(2)工作不能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值。许多大学生一心想端铁饭碗,进大城市,到沿海发达城市,效益良好的大企业。但是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进入这些理想单位的难度逐渐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的择业很难满足达到预期,会出现失落,沮丧的心理。

二、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辅导员在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的同时,也应该多找机会与同学沟通,与大学生交朋友,了解大学生的性格、家庭,了解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与思想动态。帮助大学生解决困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应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促进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内在人格魅力;其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真诚,真诚的对待同学,才会获得真诚的回报;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与尊严,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平等待人,不歧视。不盛气凌人,不高人一等。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对于交往能力差的大学生,辅导员要加强对这类人群的辅导,提高大学生的整体交往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在高校四年生活中快乐的学习与生活。

2.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

辅导员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要向大学生介绍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需要充实那些知识,同时,也可建议大学生多看一些其他专业的书籍,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并根据从事的职业丰富自身的知识。从而为大学生将来的择业做好心理与知识的储备。在择业过程中,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建立信心,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不要一味追求热门职位,要及时的调整就业目标,降低择业的期望值,开拓就业的思路与市场。以平常心面对择业中遇到的挫折。

3.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的处理恋爱挫折

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对大学生明确,大学生学业仍然是第一,学业是事业的保证,同时也是爱情的基础。理性的思考爱情,爱情不仅仅是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义务与责任。不能为了解决空虚与无聊而盲目恋爱,爱情要对的恋爱对象承担责任。帮助大学生建立独立的人格,防止人格未完全独立的大学生在激情恋爱中难以自拔,如果出现恋爱失败,将会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丧失自信,甚至是生的希望。

4.帮助大学建立正确的学习观

帮助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并在大一帮助大学生科学的规划学业目标与计划,要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克服自身惰性,积极面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平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监管,了解学生的上课状态,对于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的学生要进行多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找原因,走上学习的正确轨道。加强班级的学风建设与考风建设。

各高校应聘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如大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恋爱、学业、就业等问题以及贫困家庭学生、离异家庭学生等所面对的困难。开设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恋爱心理方面的课程等。帮助大学生充实可能引起心理健康问题的知识储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心理咨询的渠道。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要多与大学生交流,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所面对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多元价值观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于辅导员长期处于和大学生沟通接触的第一线,熟悉学生情况,因此有利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有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是新形势下赋予高校辅导员的新使命。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生理上逐渐成熟,心理状况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和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 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方面的问题

对大多数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讲,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好奇而又陌生的新环境。在这个新环境里大学生们要开始过独立的、集体式的生活,这就要求他们既要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由于环境的这种变化而带来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2 学习困扰带来的问题

首先,许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突出,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宠爱,自我感觉良好。进人大学后,这种学习上的优势可能不复存在,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状况,就可能出现自卑心理。其次,中学和大学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很大不同,部分学生仍沿用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疲于被动应付,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佳,心理压力随之加大。久而久之就出现焦虑、紧张、厌学等情绪和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

3 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的.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进入了社会群体交际圈,部分大学生则由于不懂人际交往的原则和交往技巧,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信心,以至于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产生戒备、观望、多疑、掩饰等心理,导致他们感到孤独、不安、精神抑郁和心情烦躁。

4 恋爱引起的情感困扰

大学生在校生活期间正处于青年时期,也正处于性发育成熟阶段,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对异性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都是高校学生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由于接受青春期教育和性心理知识的不足,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恋爱中出现的挫折,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他们意志消沉、精神不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5 家庭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高校昂贵的费用对贫困学生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由于经济原因,部分贫困生整天节衣缩食,不敢与那些家庭富裕的同学相处,也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他们既希望得到帮助,又不愿意让别人过多地知道自己的困境.从而造成抑郁烦恼,而物质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生活的匮乏又进一步促使这些贫困生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我封闭。

6 求职择业困难引起的心理焦虑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不断加剧。一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对自我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这些状况都使得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恐惧、焦虑、烦躁都会破坏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思想问题的产生根源不仅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而且有可能是由不正确的认知、不良情绪、人格异常等心理问题引起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能正确识别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根源,对症下药。高校辅导员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1 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担负着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深入,这使得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地进行疏导,从而将消极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借助心理咨询老师等多方力量进行积极治疗,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

2 高校辅导员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双重角色易与学生沟通。当今,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是刚从大学或研究生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等与大学生接近,有较多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语言,这种状况可以淡化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身份,大大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向辅导员倾诉,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和意见。辅导员也可以从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交流中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情况和问题,从而可以及时处理。

3 高校辅导员可以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有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辅导员可以从学生、学生干部等多种途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教育专家等,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又可以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或治疗。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与家长沟通,获得社会支持和帮助,借助心理专家、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高校辅导员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咨询门诊之外。日常生活中教师和辅导员的言 行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育功能。辅导员与大学生的相处时间最长,有的辅导员甚至住在学生公寓里,因而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的。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开班会、与学生谈心、组织各种活动等形式,引导与教育兼顾。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从而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及时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辅导员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1 不断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专业知识不熟悉、措施不当或教师道德水准不高。预期效果往往就难以达到。因此,首先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学生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追求心理美,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不感情用事,善于控制消极情绪等。其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阅读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学习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学校相关部门也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力度.为辅导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邀请专家开展相关知识讲座等。再次,辅导员要经常开展与兄弟院系、院校辅导员和心理学方面专家、教师的交流,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讲座,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此外,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学生朋友的身份,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采用朋辈辅导提高辅导效果。

2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地接受各种党性教育和良好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要从心理的角度人手,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恰当地、有效地应付现实生活面临的各种压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行情绪调节,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广泛地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校园媒体宣传、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辅导员要随时关注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及时与学生交流,通过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危机的阴影。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把握尊重主体、平等相处、倾听观察、捕捉信息、情理相融、重在说服、理解关心、宽容待人、言传身教、身正为范等原则和方法。

4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不少心理问题都是由特殊时期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完成角色心理转换,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大学二三年级是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时应加强心理辅导.对其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正确恋爱观教育、抗挫折教育等。促进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四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趋于稳定成熟,但就业的压力使很多学生变得焦虑、烦恼,因此,这时要注重生涯辅导,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适应社会教育等,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

第4篇

关键词: 新形势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先后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1.新形势下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各种社会变化亦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此外,近年来大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的辅导员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2大学生心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角色与环境改变的适应障碍,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独生子女大学生后遗症,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就业压力。

2.新形势下辅导员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首先要端正态度,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起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2.1客观对待出现的问题,尽快适应环境。

环境的改变是一个客观事实,大学生从中学步入大学,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徘徊,辅导员应该首先教育学生在心理上说服自己接受这一客观存在,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尽快调整心态,熟悉新环境,接受新环境,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环境,尽快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当中去,然后逐渐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

2.2教育学生合理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中国,一直以来学习、读书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实力、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紧密相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学业是同关注自我紧密联系的。因此,辅导员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根据客观条件调整自己的需要和心理渴望。这样学生可以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2.3辅导员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认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排解不良情绪,学会心理调试的正确方法。辅导员要特别重视性心理和恋爱观的教育,使他们对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性发育规律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教育学生既要反对禁欲,又要反对,更要批判性解放、性自由等错误观念,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2.4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首先,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教育他们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又要客观评价他人。其次,辅导员要教给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学会信任、学会尊重、学会宽容,用真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最后,辅导员要适当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5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人格品质,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从而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要促使老师与同学之间在心理上实现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只有集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达到情感上的满足,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2.6辅导员应注重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委员是一批心理健康并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大学生,他们作为辅导员与班级的在心理方面的联络员,要及时发现、关注、关怀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委员是生活在大学生周围的“心理专家”,通过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和专业培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人、成才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激进作用,大学生成才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而高校辅导员更应该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和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莹.大学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2]张梅英.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1).

[3]董海艳.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学生为本[J].职业圈,2007,(16):78-79.

[4]陈丽文,胡凯.长沙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3).

第5篇

关键词: “80后”辅导员 “90后”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多元价值观冲击着当代大学生,部分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硬指标”,做好心理健康工作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特殊使命。近几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扩大,曾经饱受争议的“80后”逐渐成为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面对的是同样饱受议论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90后”大学生,“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90后”大学的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群体,把握好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辅导员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

(一)个性化表现突出。

“90后”大学生充满激情,追求时尚,追求另类,强调个性的发展,敢于对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甚至挑战权威。一方面,他们更强烈、更鲜明地追求生活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奇装异服、火星文、围脖、非主流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另一方面,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忽略别人的感受,关心自己比关心别人要多。此外,“90后”大学生中有更多的特长生,他们喜欢展示自我,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1]。个性化表现突出容易使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淡化集体主义观念,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当自己得不到他人认可时易于陷入孤独和寂寞。

(二)假性心理成熟明显。

“90后”大学生们进入大学后,逐步进入成人社会,生活空间不断扩大,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当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后,试图表现出超龄的成熟,但实际上又很不成熟,属于假性成熟[2]。受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影响,“90后”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了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学校、家长给予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要求要有相应的社会地位,突出的表现就是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极为强烈,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三)抗挫折能力不强。

“90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简顺,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缺少生活磨炼和挫折洗礼,耐挫能力差。由于缺乏对挫折的心理准备,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一类学生遇到挫折后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对生活失去信心和追求,另一类学生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采取过激的行为,还有一类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为了掩饰错误,一错再错,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内心表达方式私密。

伴随网络服务一起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习惯于通过QQ空间、博客、上网打游戏的方式来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表达可以“私密”化,他们可以通过BBS、博客等途径快速地、勇敢地、没有负担地匿名说话,他们可以在网上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用最直白的语言,批评任何人任何事。正因为匿名表达的自由随意,“90后”大学生不太愿意与辅导员正面交流,越来越倾向通过网络秘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二、“80后”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非常好的分析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健康的人格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面对学生问题能一直保持热情且有耐心的工作状态。然而,刚刚进入职场的“80后”辅导员往往有其自身的不足。

(一)工作精力不足。

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对学生全方位的观察和了解,而辅导员的工作往往是事无巨细,涉及学生的学习就业、党团建设、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学生活动开展,等等,有的辅导员还要兼任党委秘书、团委书记等职,导致工作精力分散,使得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不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二)社会经验不够。

“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年龄相差不大,易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熟悉校园生活,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生活阅历不够、工作经验缺乏使得他们在学生中威信不够,话语缺乏说服力,大学生往往带着怀疑的态度接受辅导员的教诲。

(三)自我平衡力差。

心理健康工作要求辅导员能够将学生中的负面信息造成的不良情绪排除,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对平衡,不因个人的心理情绪干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0后”辅导员自身正处于青年初期,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其情绪控制力正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自我平衡能力还比较差,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中容易表现出急躁、焦虑等状态。

(四)工作难度加大。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90后”的生活,“90后”大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等变化极快,“80后”辅导员针对“90后”大学生们惯常采用的了解方式逐渐失灵,认知方式、认知程序也无法正常发挥,甚至没有了解他们的机会,“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难度明显增加,这些会让“80后”辅导员缺乏工作耐心和信心,容易出现工作倦怠[3]。

(五)工作技巧缺乏。

大部分辅导员都不是心理健康相关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工作技巧[4],尽管现在各大高校都重视并开展了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的相关培训,但对于初出茅庐的“80后”辅导员毕竟缺少实战经验,在具体工作中,语言表达、情感交流、危机处理等工作技巧都显得比较笨拙。

三、“80后”辅导员做好“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

(一)包容学生是做好心理工作的前提

“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化差异,包容学生就需要辅导员能够接纳和容忍学生表现出来的个性化差异,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有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并帮助他们去发现去挖掘自己个性品质中的闪光点。辅导员要将管理的刚性和心理学的柔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知,处理好人际、情感、学习、情绪和人生定位的问题。对于在表扬声中长大的“90后”大学生,夸奖永远比批评更有行为塑造力,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本身有问题的人,他们脆弱,需要鼓励和支持,另一类则是极其优秀的人,这类同学更习惯于夸奖和赞美,只有怀有包容的心态,才会用夸奖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很多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但处理问题的态度会使其演变成为问题。

(二)“三生教育”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让每一位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是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则是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5]。“80后”辅导员要尽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样他们才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才会有生存的动力,才会有生活的热情。要通过讲座、培训、典型宣传培养等方式帮助同学们学会自救、救人和自我防范,提高生存技能。还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和科技活动等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危机发生。

(三)当好“网络辅导员”是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新机遇。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90后”大学生私密的网络表达方式是辅导员开展工作难得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网络表达能更真实地反映“90后”大学生的想法,但也存在偏激言论较多、使用网络暴力等问题,习惯随身携带手机上网的他们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出声音、表明态度,并汇聚成强大的公共意见。“网络辅导员”是能够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优势而开展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6],“80后”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上相近为网络沟通创造了不少便利条件,要深入大学生的网络世界,抢占网络教育的制高点,争取网络舆论的主动权,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并引导他们正确选择信息,有效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营造积极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网络环境。

(四)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提高心理工作技能是预防心理危机的主要途径。

“90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导致了他们在成长中会遇到各种烦恼,这些烦恼的交错和泛化,导致了他们人际关系、情感、学习、情绪和人生定位等方面的障碍,而这些障碍最终又导致了大学生焦虑、抑郁、强迫等等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要把握“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学理论学习,提高心理工作技能,在宏观上,对同学们开展团体辅导,帮助同学们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探索自我成长。在微观上,对于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要学会采用危机干预,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五)与学生共同成长是做好心理工作的根本理念。

“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已成为现今大学校园的主体人群,彼此的成长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辅导员的工作是有压力的,但决不能因为难而拒绝,要有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决心,不断克服职业倦怠感,与学生相知相契,互相砥砺,尊重和关爱学生。爱可以让人有信心去迎接挑战,爱可以让人有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长成才,爱可以让人包容一切委屈和压力,“80后”辅导员在用自己的生命“蜡烛”照亮“90后”大学生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甘容通.“90后”大学生的情感思想特点和教育方法探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8-20.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3]刘斌,王秀林,李晓庆.面对“90后”大学生,“80后”辅导员创新工作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0,(9):217-218.

[4]赵鹏,施永红,于智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53-55.

第6篇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示范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174-01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这不仅阻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也威胁着大学校园的安全稳定。本文提出通过塑造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健康心理,发挥其心理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心理。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占到学生人数的15%―20%。面对大学新的环境,以及人际交往、学习等问题,大学生容易产生迷茫、孤僻、焦虑、自卑、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与学生个体的心理、生理特征有关外,还与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有关。高校在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建设专业的心理教育队伍等。以上措施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对象,采取教育、辅导等直接影响的方式。本文提出,以高校辅导员为对象,通过加强辅导员自身健康心理的建设,发挥辅导员心理示范作用,间接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二、辅导员的心理示范作用

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艰苦性等特点。示范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特点,学生容易将教师当做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的方式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包括宿舍管理、课堂管理、组织管理等,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等。可见,辅导员的工作与学生有着广泛而密切的接触,每一项工作都需要通过语言、行为、思想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辅导员可以发挥显著的示范性作用。辅导员的心理示范作用是指辅导员塑造和展现自身的健康心理,通过发挥其示范性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示范作用主要是通过其个性来发挥。个性是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理想、信念、气质、性格。辅导员通过发挥心理示范作用,间接地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心理,具有很强地科学依据和实际操作性。

三、辅导员健康心理的自我塑造

发挥辅导员的心理示范作用,首先必须保证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目前,高校辅导员也存在某些心理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化的意识形态无不影响着社会每个个体,很多辅导员禁不住诱惑,造成了很强的功利性心理,工作浮躁,作风严重,这些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无疑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心境发展的良好状态,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适当评价自己的能力;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情绪表达与控制等。简单地说,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包括:智力健全、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二)辅导员健康心理的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辅导员应该有怎么样的行为表现,以及有怎么样的行为表现,才能很好地发挥辅导员的心理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这是本文重点要解决的问题。1、树立远大目标,坚定思想信念。大学生目标缺失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指引者,辅导员自身必须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坚定思想信念,并且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不懈地努力。通过这种示范作用,使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对人生充满信心和热情,摒弃腐化思想和生活方式,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和学习。2、注重礼仪修养,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礼仪是表达对对方尊重的重要形式,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重要方式。辅导员要在言谈举止、外在形象、人际交往等方面,严格按照礼仪规范要求自己,然后通过示范作用,逐渐使学生举止落落大方、言语谈吐温文尔雅。这些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渐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3、意志坚定,不畏艰难。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较差,意志力较弱。为此,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成为大学生的榜样,遇事沉着冷静,从容果断,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在这种榜样作用下,学生容易逐渐坚定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活。4、耐心宽容,用心感化。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用尊重、关心、爱护、理解、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不仅有利于完成各项工作,而且有利于为大学生塑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不仅心态平和,而且也会学会用尊重、关心、爱护、理解、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别人。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张立显(1982.09― ),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现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德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2]朱珍葶,包生耿.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教育导刊.2009,(12).

第7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频发,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探讨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90后甚至95后大学生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主体,这一代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度发达的特殊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化信息的冲击、家庭过分保护、激烈的人才竞争等,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和冲击。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不断增多,这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是以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以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引导工作为基础,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掌握和及时跟踪、反馈;同时以学校或学院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上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基础、最广泛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高校辅导员负责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接触范围最全面,涉及内容最具体,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广泛而密切的接触,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鉴别和早期干预,成为了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1]。其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例如举办心理讲座、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等,一方面可有效调节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可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学生[2]。再次,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既可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又可跟学校、家长沟通,及时引导和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借助多方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3,4]。

二、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足

离开了家长的精心呵护,大学生需要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制力,对于这种转变的适应需要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引导和协调,但有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辅导员不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沟通较缺乏[5]。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管理和协调着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内容,工作繁忙而杂乱,而且更加注重传统的党团建设、学风建设等工作,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不足。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以简单说教为主,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没有更丰富的专业处理措施,工作力度不够,工作层次较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知识欠缺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一方面他们缺乏思想教育工作经验,依靠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大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员并未接受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理论学习。尽管在他们工作之初,大部分学校安排有心理基础知识的短期岗前培训,但仅靠几天授课、几次讲座的学习很难让辅导员真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因此,辅导员在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时,大多数辅导员仅仅抱有开放、尊重、共情的态度,采取倾听、以理说服、情感教育等方式,虽然有时也能起到适当的疏导、缓解作用,但实际效果有限[1]。

(三)角色冲突

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者,又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和辅导者,二者在工作性质和工作原则上都存在冲突。作为管理者,要求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在工作中以比较明确的规章制度为标准,有明确的价值取向,遵循公开性的管理教育原则;作为心理辅导者时,需要师生双方相互配合,地位平等,心理辅导者需要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选择,不以自己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遵循保密性原则。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双重角色冲突增加了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难度,也影响了其工作效果。

三、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端正态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新闻媒体时常报道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辍学、自杀、自残、他杀等极端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校园的稳定、教学秩序的维护、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密切联系。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自己工作优势,端正对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态度,切实负起责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健康成长[6]。

(二)完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素质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不具有心理咨询的专业素质,所以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常感到工作难以推进,因此,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准备,提高专业素质成为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必然选择。辅导员可采取定期培训、业务进修和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了解、掌握教育及心理规律,丰富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顺利、有效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6]。

(三)协调角色,发挥优势

尽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的角色冲突,但辅导员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协调角色冲突,使二角色发挥“1+1>2”的效果。那么如何处理好两种角色的冲突呢?一方面,辅导员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学生对其有着天然的尊敬,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劝说等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心理工作者的沟通原则,关心学生,与之共情,能更轻易的获得学生的信任,这对进一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具备心理学专业素质的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工作两种角色结合起来,相互辅助,相互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在心理辅导时发挥辅导员优势,这是辅导员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基础,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1]。

(四)开拓渠道,发挥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问题的预防,而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开拓多种渠道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整能力和适应力,积极发挥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作用。首先,辅导员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组织心理学教师为学生开设心理学讲座或交流会,普及心理知识、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和疏导的方法,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其次,辅导员可利用班会、例会等形式,如定期举行与心理有关的主题班会、心理沙龙活动等,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贴近、了解学生内心,与学生达到心灵的沟通;再次,辅导员可通过多种网络媒体工具,建立新型沟通平台,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如公开专门的邮箱、微博、微信等平台,让同学们能够方便快捷地向辅导员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有助于辅导员随时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的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同时有助于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5]。

四、结束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力量,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探索有效的工作途径,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赵鹏,施永红,于志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3-55.

[2]裴鑫,李波.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78-80.

[3]冯祥.浅谈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7(26):144.

[4]周雯.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7(34):163.

[5]樊瑞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24-25.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教育部等在相关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由此看出,高校辅导员由于其自身的工作特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1]

当代大学生具有高智力、思维活跃、有朝气等等特点,同时,大学生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作为辅导员已经不能简单的用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问题,应当结合自身以及专业特点,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和提高心理咨询能力,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2]

1.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有关部门曾在全国范围内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0.3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疾病,各高校退学学生中,有近一半直接原因是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迫在眉睫。[3]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竞争越发激烈,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作为高职高专的辅导员如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高职高专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时可以以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出现,有足够的时间去与学生相处,应用心理咨询等方法和技巧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2.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性

2.1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相同

两者的服务对象都是在校的高职高专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的相同

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相互联系的,在本质上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备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相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辅导员的水平以及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效果。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3.1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

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辅导员心理上帮助求助学生的过程,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发现、帮助和指导求助学生解决心理失衡、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因此,辅导员要系统学习心理咨询师的相关内容,例如:普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并懂得使用一些基本的心理量表分析。

3.2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大学生的心理常见问题包括就业、求学问题、恋爱问题、青春期综合征、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自杀等重大心理危机等,因此,如果没有宽广的知识面,就没办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作。

3.3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必须具有保密、热情、真诚、专注、尊重以及耐心等等心理素质。[5]

4.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

4.1参与到新生心理普查

笔者所在院校在新生入学后会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随后对测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及反馈。辅导员可在开始之处参与进普查,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正对性的制定帮扶措施。

4.2心理问卷调查

心理问卷调查一般在每个学期开学初或者学期之末进行,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情绪状态、负性事件、成长障碍、挫折反应等个人经历及反应类信息。根据调查结果及时分析反馈。

4.3团体咨询

团体咨询咨询的对象是正常健康的人或有共同苦恼的人。咨询的形式是一个团体,这种咨询效率高而且效果显著,在增强同学与人交流团结力的同时,也能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4.4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系列讲座

根绝各个年级的不同点,分别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例如大一的新生适应性讲座,大二的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等,大三则开设就业心理系列讲座。

4.5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

与一般同学不同,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等等与工作之间的冲突,都可能会影响学生干部的心理状态。辅导员作为学生干部工作的负责人,也必然要承担起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

4.6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利用每年的“5.25”心理活动月开展系列开展一些能以情绪升华、自我感悟为特点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心理情景剧本大赛、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游艺宫等等,使得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在如今社会,高职高专辅导员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效的。笔者认为,广大辅导员需加强自我修养,自觉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让自己成为教育者、长辈、朋友、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相统一的新时期辅导员。

【参考文献】

[1]夏翠翠.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教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2]谭娟晖.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角色新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8,4:107-109.

[3]张信军.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国土资源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