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3 09:59: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常见经济学现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引言
学位论文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考察论文的创新无外乎三个方面:第一,是否提出了新的观点?如果没有,那么,第二是否使用了新的分析方法或新的分析框架?如果也没有,那么,第三,是否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在这三点中,无疑使用新的经验证据所要求的创新程度最低。而且经验研究具有相对统一和严格的写作规范,易于模仿,因而在本科学生论文中倍受欢迎。这表现为近年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经验研究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认真阅读这些论文就会发现,本科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际应用当中仍然存在大量技术问题,导致一些用心完成的论文并不能顺利通过答辩。这些问题也反映出我们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缺陷。因而,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经验研究的水平是我们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任务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本科论文应用经验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
应用计量经济学作为研究手段的本科学位论文普遍存在以下三种共性问题。
(一)回归模型设定问题。计量经济模型是对所关注经济现象或经济理论进行经验研究的基本工具,因此刻画经济现象有的计量模型的正确设定最为重要。然而,本科毕业论文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是模型没有选择正确的解释变量或者没有选择正确的函数形式。
(二)截面数据模型的应用问题。截面数据模型的应用问题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相当多的本科论文不重视经典计量模型理论是基于随机抽样的截面数据而建立的;二是本科学生没有注意到截面数据中常见的随机干扰项的异方差问题。在笔者参与的本科论文答辩中,很多同学论文喜欢使用问卷调查取得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而特定的样本不一定满足随机抽样要求的,因而,对于不满足随机抽样的截面数据我们必须使用选择性样本计量经济学模型,而其估计方法往往要使用最大似然估计,这是一般本科生所没有掌握的估计方法。
(三)时间序列数据模型中的共性问题。时间序列数据最丰富,也是最容易从网络数据库中得到的统计数据,但时间序列数据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时间序列数据才能适合本科生最为熟悉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理论上说,它们必须是平衡的时间序列,如果是非平衡时间序列,它们之间必须存在经济上的均衡关系和统计上的协整关系。由于课时的关系,时间序列往往是一个学期的计量课程无法在课堂上全面讲授的。这成为那些没有学习过时间序列的同学的薄弱环节,因而,他们的论文中充斥伪回归现象。
三、上述共性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应该确立理论模型指导计量模型设定的原则。计量经济学本身是研究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的。但是目前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后复习都在主要精力放在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分析经济讨论得较少。学生学了不少估计和检验的方法,却知道应该怎么用。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计量模型的设定(包括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模型数学形式的设定)和各种假设检验是由理论(包括经济学理论与统计学理论)决定的,这一原则需要在课堂教学上反复强调。实际上,学生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回归方程设定问题主要原因是课堂案例教学时,相关经济学理论与统计理论没有讲透,而且教材本身对模型如何设定重视不够,而且为了灌输回归计量上的东西,教材都往往不介绍理论模型如何设定和为何这样设定,甚至为了迁就学生的水平和课时进度要求,教材上会出现一些在理论上讲不通的模型,学生简单模仿自然在论文中会出现模型设定问题。同样老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时,也只讲如何进行参数估计,如何进行假设检验,如何进行结构分析与预测,不介绍回归模型如何得来。由于本科学生很少阅读文献,很少能从文献上学习计量模型的设定方法,因而,教材和课堂上有限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进行回归分析时破绽百出。
(二)课程学习不系统。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计一般是首先介绍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其次是放宽基本假定的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介绍违背基本假设的后果、检验和重新估计;然后是诸如虚拟变量、滞后变量等专门问题的处理;再次是联立方程组模型理论与方法;最后再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这些内容全部介绍大概需要70个课时。这些内容如果一学期没有讲完,那么学生学习就不会系统。学生虽然掌握了如何使用OLS进行了回归分析,并能写出毕业论文,但对于违背经典线性回归模型(ClassicalLinearRegressionModel)基本假设的情况不会侦测检验,不会进行补救;对时间序列数据不会根据情况进行处理,那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是站不住脚。课程学习不系统的原因主要还是课时不够,课堂教学跟不上大纲的进度。因而,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掌握的不成系统,对于经验研究中已经很成熟的方法,在学生自己完成的论文中却没有使用,致使经验研究得出错误的结论。
四、改进《计量经济学》授课效果的建议
基于以上几点分析,本人认为,为了加强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计量回归分析水平,应在以下几方面改革:
关键词:数学 经济学 影响
一、数学知识和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1. 数学课是各大院校必修的文化课。数学课是各大院校甚至是经济类院校主要的必修文化课,目的是要让学生接受数学学科文化思想的教育,数学可以简化经济学复杂的逻辑推理,简便经济数据的运算,在经济学的初级教程中,常常用简单明了、清晰易懂的图表形式来表示。但是市场上产品的生产涉及要素、及相关数据、和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社会市场上各家企业生产资金的调配,如果还需要考虑国外市场的需求量国际贸易和涉及汇率市场的波动,那么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的繁冗复杂,所以就单凭一张的图表会很难说明多于一个市场的一般均衡。换一种文字形式来表述,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是用再多的文字也难以表达全面透彻和一目了然,而通过实用经济数学中的不动点理论,就可以更快速、更直接地证明了市场经济中一般均衡理论的存在。可见,在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理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数学具备服务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人类最早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运用逻辑、思辨和推理等思维方法,加之有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的工具进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学习的实践活动切身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实用的基本方法,并深刻掌握加以利用。观察、实验、试验、合情推理、研究、归纳与验证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科研究和实验中。有了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做铺垫,相信会为其他科学领域提供敏捷的思路和学习方法。所以它具有精确性、严密性、简单性、唯一性、完备性等特点。
3.数学应用范围之广泛。数学对许多学科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贡献作用,如众所周知的力学、天文学、量子力学等等,当然它们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经济数学的地位更是不可忽视,因为它将数学与经济学两个不同的领域学科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有效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1)数学在经济学上应用实例
实例1:数学在经济学的影响巨大,例如举个我们最常见的数学中每个定理和公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函数的定义域,只有在定义域内取值才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二者相互约束,相互制约,以至于相同的函数可能存在不同的定义域,所以有时候看着相似完全一样的关系会有可能完全不同。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经济数学中的概率论知识说明:现实的许许多多的经济现象乃至生活现象总是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之间徘徊,即事物都会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只是出现的概率都不确定,概率大小问题,但是都是符合概率论科学的,同时当经济现象大量出现时又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又符合数学中的统计学理论,这种概率论中随机性、必然性特征为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说到统计学,统计学也作为经济类、管理类、营销类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因此它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是建立在两个数学公理基础之上的,即所有经济系统都可以看作是服从概率中连续性随机变量正太分布的随机过程,所有经济现象都可以看作是这个随机过程产生随机数据的过程。因此经济数学中的概率论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了论述计量经济学最有力的理论工具。
(2)数学工具与经济思想的紧密结合。
数学本身是一种计算工具,经济学借助数学工具能更加形象地表达经济学的各种理论,特别是最近三十年,许多经济学家利用数学工具作为主要研究手段,营销学、市场经济科学、工商管理科学及工程管理科学的实验项目和研究所得均做到了简单明了、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便是将数学理论和经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成功代表。同时建立数学模型也是经济学理论化的又一条明智路径。在经济学中建立了数学模型的地方能够保证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在经济理论的初始阶段,经济思想的产生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只有借助数学,建立了经济思想和数学模型,才能使经济思想和数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经济思想才会得到推广和延伸,数学思想得到诠释和升华;所以一定要足够重视经济学的教学和经济思想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敏锐的经济学直觉和坚实的数学思维,才能够明白相关经济数据之后的经济学原理及经济学概念,同时利用简单的数学工具表达繁琐难懂的经济原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即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步入经济科学的领域,成为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一大有力工具。
二、经济学中更需要高数学文化素养人才
引言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会有着直接影响。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多是以招收文科考生为主,数学基础比较差,对经济学有些难以理解。有时候,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起来却觉得干巴巴的、索然无味,像是过眼烟云,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科任老师,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说明经济理论。现结合我自己多年来教学的经验,谈谈我对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的一些看法。
1 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的科学,而生活中处处都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选择,这就涉及到经济学。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从起床到睡觉,从穿衣到吃饭,从睡眠到读书、游戏、身体的锻炼以及购物、聊天、休息,从生活起居到谈情说爱,都存在着资源配置与利用,存在着经济学问题。经济学的问题比比皆是、俯首可拾,比方说,我们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在外面走路,会感到孤单,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于是,见了陌生人他也可能会跟对方主动打招呼聊天、一起走一段路。经济理论很容易就可以解释这些事情,因为跟他人聊天可以增加自己的效用,两个人走路跟一个人走路相比,两个人走路可以打发寂寞时光、可以增加安全感,从而增加他们的效用,这也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用这些日本文由收集整理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来谈经济学,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与没有兴趣来学习同一门课程,其效果将是天渊之别。
2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生活中虽然处处都有经济学,但要利用经济理论解释它们却需要我们经常去思考。例如,关于物质与爱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人认为,物质是基础,但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物质和爱情何者更加重要,他们的关系如何,这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
我们可以用u表示效用,m表示物质,l表示爱情,a、b、α、β、γ为不为零的常数,它们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u=amα+bmβlγ。这个式子就较好的描述了一般人的物质与爱情的关系的观点。当m=0时,不管l是否为零,u都等于0,说明物质是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爱情也不能当饭吃。β、γ的大小代表物质与爱情孰轻孰重,当β>γ时,更加看重物质;当β<γ时,说明他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更加注重爱情。物质与爱情到底各占多大比重的问题,是一个效用最大化问题。
只要我们用心的去思考,就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太多的现象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甚至我们所说的一些在理的话,都包含了经济学原理。例如,在电视连续剧《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的大结局中乔省长有一句台词:“如果一个人有了害人之心就不可救药了。”用经济理论如何解释这句话呢?经济学有一个经济人假设,人总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有害人之心的人总是把别人情况变好当作是件使自己效用减少的事情,为了增加自己的效用水平,在自己情况不能变好的情况下,他只能通过损害别人利益来提高自己的效用水平。
3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经济理论不仅应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而且要解释社会现象。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最常见的社会现象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房产问题、三农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经济危机、欧洲债券危机等等,这些典型的经济现象无一不是经济问题,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有些社会现象,看起来不是经济问题,但也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如很多人在感叹物质文明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惊呼道德沦丧问题。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利·s·贝克尔(gary s·becker)就因把经济分析方法推广到人口增长、家庭、教育、犯罪和处罚、歧视等社会问题研究领域,在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地,经济理论还可以解释我国的文凭热、证件热、国考热、宰客门,甚至可以解释考生的作弊现象;也可以解释日本因地震而造成核泄露后中国出现的“抢盐风波”,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反腐倡廉将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有人对城乡居民的幸福因子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条件差得多与收入低得多的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更高。这种结果让常人难以理解,但在经济学里面,解释这种现象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常人所说的“幸福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得少”。
转贴于
4 善于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还可以用于指导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经济理论不仅来源于实际,而且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用来指导并解决“经济”问题的。因此,经济理论也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比方说,有的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与读书、打工与读书、游戏与读书、锻炼与读书等关系问题。有的同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部分人来到学校忘记了读书就是自己的天职。对他们可以用机会成本理论、消费理论来教育他们好好读书,让他们算一算自己来到学校读书的机会成本,不要以高昂的代价借入明天的钱用于今天的消费。
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另一类极端的观点: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读书读好了,其它方面都可以不必考虑。这部分人是学习至上主义者,他们可以忘我的读书,而不顾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还有一种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损害他人利益,甚至伤天害理也在所不惜。这种情况可以用产出函数来说明。我们知道有个这样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αkβ。y表示产出;a表示技术,在这里可以具体化为所学的知识或者本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a与普通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稍有不同,a的符号可正可负,当它是用来造福人类的时候,a>0;当它是用来破坏他人幸福、损害他人利益的时候,a<0;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指数α、β为常数。这个式子说明,如果不好好锻炼身体,身体搞垮了,使得l=0,产出y也将等于0;如果思想道德品质败坏,尽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他的产出将是负数,也就是危害社会的“产出”。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好,而且要锻炼好身体,尤其是要保证思想道德品质不要出现问题。
5 善于应用经济理论正确引导学生为人处世
经济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日常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为好人、处好事。前面的产出函数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做人的非常好的例子。其实,经济理论中有很多知识可以与为人处世联系在一起。比如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性问题教导学生不要做那些对社会、对他人有不利影响的事情,要多做一些好事情,至少不要做对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的事情。如某人生日party,寝室几个人一起在寝室里唱歌跳舞猜拳饮酒,彻夜狂欢、好不快乐。可是,他们的行为却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他们影响了别人正常的生活与休息。为了减少甚至消除他们的行为的外部性,他的生日party可以不要开得太晚,以免影响他人的正常休息,或者找一个不会影响他人的地方做他的生日party,如在酒店或娱乐场所。另外,可以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知识来分析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要与人为善、为什么要懂得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为什么要懂得感恩等等。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效用函数知识告诉我们,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的乘客可以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知识告诉我们应该关心弱势群体,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从经济学的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社会经济平等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6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涉及到经济学
知识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素质,就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知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经济学问题,可以看作是固定成本下的产出最大化问题,但这个问题与普通的投入产出问题有所区别。首先,人的综合素质是有很多方面决定的,我们不妨把每一个方面也称为一种素质;其次,每一种素质的培养又需要一定量各种“要素”的投入,同时,在培养这种素质的同时,其它素质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用z表示综合素质,yi表示n个素质中的第i方面的素质,xj表示m个要素投入中的第j种要素的投入,假设第j种要素的价格为pj,总成本c为常数,用f和g表示某种函数关系。我们同样可以将它们的关系用函数表示:
z=f(y1,y2,y3,…,yn)=g(x1,x2,x3,…,xm) x1p1+x2p2+x3p3+…+xmpm=c
(1)式有两个方程,后面的等号表示m种要素的投入,有n个方面素质的产出,这是一个投入产出方程;前面的等号表示人的综合素质是由y1、y2、y3……yn几个方面的素质决定的,z为综合素质,可以看作是由于获得y1、y2、y3……yn所得的好处或者效用,因此,前面的等号可以看成是效用函数。(2)式为约束函数,表示资源的有限性。因此,如何使得学生综合素质最大化,就可以归结为有限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学问题。
7 经济理论来源于生活,也可以且应该回归于生活
[关键词] 经济学数学化 经济英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我们已步入一个经济化的时代。其实,埃德蒙・伯克早就说过,骑士制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诡辩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的时代。在这个经济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正如保罗・A・萨缪尔森所言,“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从摇篮到坟墓,都会遇到经济学的真理……,经济学不会使你成为一个天才,但是,没有经济学,你简直非吃亏不可。”现在,大量的英文经济学原版著作引入到中国,进入到大学课堂;英文报刊、广播、电视英语节目,大量涉及国际、国内财经报道,广大的英语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大量的经济英语文献。经济英语是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经贸知识的结合。由于经济领域的浩瀚,以及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使经济学和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出现经济学的数学化倾向。“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家惯常运用晦涩费解的语言和复杂难懂的数学公式,其结果往往使读者难于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
一、经济学和数学
经济学是研究客观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是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经济学研究的经济现象,虽然不可以象自然现象那样进行精确地计量,但还是可以部分计量的。事实上,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考察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经济模型和经济理论,也可以用经验的统计资料对经济理论进行验证。科学的分析方法,必须在定性研究的同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量的分析,才能完善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数学方法正是对客观事物进行量的分析。在经济分析中,运用数学方法的优点在于:(1)所应用的语言是更严密和更准确的;(2)有大量的数学定理为经济分析服务;(3)由于它使我们明确地表达一些假定条件,可以使我们避免采用一些不理想的含义模糊的假定;(4)它使我们能够处理有几个变量的情形。所以,数学方法被广泛地用于经济分析。
1.经济数学化
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加强了数学分析,甚至出现了经济学的“数学化倾向”。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除了对经济理论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外,还广泛地运用几何、矩阵代数、微积分、概率论、差分方程和序列论等对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
2.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mathematical economics)是一种经济分析的方法。在这种分析中,经济学家使用数学符号以表述经济问题,凭借自己已知的数学定理来帮助其推理。数理经济学和所谓“文字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数理经济学中,假设和结论是以数学符号表述的。另外,代替文字逻辑的是应用数学定理来进行推理过程,使表述更为严密和准确。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则是在本世纪西方经济学“数学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把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兼容并蓄的特点。简言之,计量经济学是对已形成的经济理论所进行的实证统计考核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是数学分析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应用的集中代表,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二、经济英语与数学
经济英语主要指与经济有关,或涉及到经济的英语。经济英文语篇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英语经济学文献,即英文版经济学原著和英文经济学论文等。应用经济英语文体,如商务沟通(business communication)等;报刊英语经贸文章、报道(财经报道financial report)。国际经济组织文献。由于数学方法在经济分析中的广泛运用,使得在经济学文献中,随处可见大量的数学词汇。如curve曲线,variable变量,coefficient系数,index指数,function函数,multiplier乘数等等,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学术语,如endogenous/exogenous variable 内/外生变量;coefficient of price/income 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需求价格/收入/交叉弹性系数,Gini coefficient 基尼系数;Consumer’s price index,CPI消费品价格指数,Lerner index 勒拿指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社会福利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消费函数;deposit multiplier储蓄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对外贸易乘数等等,以及其他数学内容如:
1.图表
图形是说明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资料或变量如何相互联系的图示。它的优点在于,在很小的空间里汇集了大量的资料并易于理解。图形对于经济学者如同榔头对于工匠一样必不可少。你必须具备足够的图形的知识才能够掌握经济学。(保罗・A・萨缪尔森,1991:25)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附录1 就是“如何阅读图形?”。 所以,在西方经济学英文文献、英文财经报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大量的图表,如graph图表、图解,diagram简图,示图,curve曲线图,pie chart扇形图,bar chart条线图,block chart直方图等。其中,曲线图使用最多,如supply curve供给曲线,demand curve 需求曲线等。
2.数字
英文经济文献,特别是财经报道,总会涉及大量的数字(figure)。用数字来反映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情况,以数字说话。经济英文中的数字包括阿拉伯数字和其他英文数字。英文数字有表示准确数的,如dozen十二,double二、二倍,decade十年,century百年,hundred百,thousand千,million百万,billion十亿, couple两个、一对,duplicate二份、二倍,triplicate三份、三倍,quintuplicate五份、五倍,sextuplicate六份、六倍(多用于文件、合同中);也有一些表示模糊数的,如few,a few;little,a little,many,much等。
3.模型
这里的模型当然是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即经济实际的一个简化的解释,它可能是一个图形、统计表或方程组。总之,经济模型是各种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的反映(杨玉生,1995:449)。经济学家在经济研究中,特别注意建立各种经济模型。雷诺滋就认为,“理论研究,简单说来,就是形成模型,并从中得出逻辑预测。”(牢埃得・雷诺滋,1983:11)。在经济英文文献中,常见的经济模型有work-leisure model工作-闲暇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收入-支出模型, growth model增长模型等等。
综上所述,经济学数学化使经济英语与数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明显的标志就是众多数学词汇的使用,大量的数字、图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模型等。要真正完整、准确地理解经济英文语篇,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外,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语篇,特别是注意经济学和数学等背景理论知识的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经济学理论,了解国际国内经济信息,成功地进行商务沟通,使英语语言学习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经济现象间总是充满矛盾的,矛盾一词在生活中很常见。矛盾,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它在本质上属于事物的属性关系。这种属性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对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够构成矛盾。由矛盾自身的定义我们可以对应的得出关于经济矛盾的定义,经济矛盾应该是反映了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的本质属性,不同的经济实体间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构成了经济矛盾。
关于经济矛盾概念的理解
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但是矛盾却不是事物自有的。经济矛盾是无法脱离主体意识单独存在的,它反映出了不同研究主体的阶级属性。政治经济学是矛盾演化的产物,经济矛盾并非是先验存在的,它是由代表特定主体利益的研究者在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中规定的,正是因为主体性的差异,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会从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中得出不同的矛盾方面。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的主题是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实际上就是以资本所有者为主体,探讨如何最有效的实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则要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规定现实中国经济矛盾,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中国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要明确矛盾指的是作为研究主体的人,在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中,规定出现象之间的矛盾。
不只是经济现象,作为矛盾的研究者――经济学家的思维也是矛盾的,由于立场和时代的变化,他们处在不断变化的矛盾中。在资本主义研究的代表中,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自由的思想,运用大量的实证大量的比较进行研究,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社会上还有很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资本主义需要自由,封建和集权专制严重压迫着资产阶级,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家致力于批判研究,主张资本的自由竞争,深入分析经济矛盾。在资本统治全面确立以后,资产阶级摆脱了受压迫的地位,他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需要研究如何让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在对国家政策研究的同时引入了很多的衡量指标,效用就是最显著的例子。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将批判的对象转为社会主义,但是由于自身处于统治地位,所以这个时候的批判只是一种形式,在本质上这更多的是一种辩护。从矛盾的分析也本质转到了表层,力求解决一些表层上的经济问题而不是经济矛盾。
矛盾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明确主义。现实生活中处理事情时,我们经常会提到要使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好的方法,在矛盾分析中,我们同样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好”与“正确”是两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到底何为“好”,何为“正确”,这就需要考量你的目的,根据最后想要达成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这就是正确的、好的方法,有一个成语叫“南辕北辙”,就是在批判方法与目的的不一致。经济学学术研究也是有目的的,研究特定问题时有具体的目的,但是这些目的都离不开一个总目的,这个总目的始终围绕着你的“主义”。“主义”也就是立场,它具体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阶级”,其次是“利益”,你想要维护哪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当前迫切需要实现的利益是什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站在劳动者的视角上,而劳动者目前需要的就是改善自身的生活,成为这个社会真真正正的主人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绝不只是为了国家,不只是为了经济发展,因此单纯地去研究社会如何发展这是不全面的,这或许就是“GDP主义”的弊端。劳动者在这个社会上还属于薄弱的一方,要始终谨记研究目的,探索当前劳动公有制的矛盾对立面,用批判的方法去除那些阻碍劳动发展的因素,实现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以正确的哲学观作为指导。哲学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社会变革通常是以哲学观念的变革作为指引的,各学科方法论的变革也开始于哲学的变革。哲学的方法论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它是哲学方法论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哲学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有上帝论、之后是天命论,发展到最后形成了当今社会普遍认可的唯物论。后期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在唯物观念的影响下,站在资本所有者的视角上,探讨如何提高资本所有者的权利,分析社会经济矛盾,对于当时的封建统治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使得社会变革前进。马克思明确提出自己所代表的是无产阶级,集成并发展了当时社会主流的唯物观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刻反思,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独到的视野分析经济矛盾,铸就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先河。马克思在从事矛盾分析时,既运用了经济学分析方法也没有脱离哲学方法论的指导。我们在之后的分析中,应该沿袭这一先进的思路,不要将二者完全对立,应该继续把他们统一在自己的研究中,形成具有深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在实践辩证法的指导下研究经济矛盾。矛盾分析所用的根本的方法就是实践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是以“唯人主义”为中心,要点就是处理矛盾。在主流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客观规律,总结人类社会、自然界,研究其发展,总结其发展的普遍特性。在唯物辩证法中,人的中心地位被严重淡化了,人成为了客体不再是主体,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首先,对辩证法的来源存在误区,认为自然界是遵循客观原则发展的,人类在认识其发展的过程中从中总结出辩证法,这是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的;其次,对辩证法的主体认识错误,认为其主体是自然界,人只不过是从属于其的客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自然界的,人类的思维活动也不能脱离此。马克思的辩证法与此不同,是具有实践特点的,是对于传统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其出发点由自然界转向到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来,从现实的实践出发意味着从人类和人类社会出发,物质和自然界只是从属于人的,要在研究人的实践之后才对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进行研究。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具有变幻莫测的特点,其内容丰富繁杂,不可能对其每一个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为此,总结了以往时代对矛盾的研究,有建设性地提出了“抓住主要矛盾”的说法。这也就是说在对矛盾的研究中,要学会辨析居于主要地位的矛盾,同时要认清主要的方面。虽然矛盾的内容非常复杂,但是各个矛盾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不同的,有些矛盾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起引领作用,可以支配其他的矛盾变化发展,这就是主要矛盾。而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地位也不是相同的,会有其中一个方面从属于另一方面,受另一方面的变化影响,这就是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当然,矛盾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在一个时期居于主导地位的主要矛盾也可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演变为次要矛盾。
矛盾分析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边际分析;边际量;边际链;货币质量;财富积累;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3-0125-06
一、多因素边际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经济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对任何经济现象的结论几乎都有例外。究其主要原因是,要从可以无限外延的时空中的难以计数的客观因素中作出充要的分离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倘若针对经济现象的时空断面,只考虑可能作为其原因或结果的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发展倾向,无疑将使问题大为简化。事实上,在经济理论中早已存在这种观点和方法,即边际分析方法,如边际效用和边际消费倾向等概念。事实上,明确某一个经济因素在某时刻的发展倾向,对于多变的经济现象来说,边际分析方法往往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1.边际量。边际量是指当某一经济因素Y在某时作变动时所引起的另一因素X的变动倾向,通常写成形式为ΔX/ΔY这样的增量比,而不是dX/dY或?X/?Y这样的连续量比。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的边际量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概念,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2.经济因素间的三个效应。在微观和宏观经济现象之间并不存在鸿沟,两者的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区分并无先天的根据,而只是出于需要和方便。因为,实际上对宏观经济因素的总量也可以作时间断面上的增量描述。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诸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如下三个效应:
(1)关联效应。人们发现,决定经济现象的经济因素是互相决定的,这被称为经济因素的关联效应。古诺(Cournot)在1838年首先发现了这个效应。他说:“一个经济现象的各种因素不是被看作以连锁的因果关系逐一决定的,如甲决定乙,乙决定丙等等,而是将它们看作是互相决定的”。马昔尔(Marcher)在名著《经济学》中,把这一效应归结到他认为最重要的连续原理中去。
(2)边际效应。一个经济现象的变化倾向能够更敏感地通过其经济因素增量变动而得以反映,此即经济因素的边际效应。马昔尔说“在经济与物质世界中,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量的关系没有与增量的关系那么大”。威克赛尔(Wicksel.K)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提出边际原理时说边际原理就是“把既定的诸数量看作变量,把它们的变动率看作新量的思想。”可见,边际量是由两个以上的经济学量的变动之间的比率所得到的新量。所以,边际量概念并非单个经济学量的增量,也不仅仅是它“最后的增加量”(常见诸文献说法)。
由于边际量为某个非无限小(由于存在作用的延迟性)时间间隔的两个以上经济因素变动量之比,因而可以通过找出影响经济现象的诸因素,分别组成关联的边际量的组合,可以得到能反映特定经济现象的变动倾向。为此所作的边际分析即称为多因素边际分析。
(3)引致效应。人的需求是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一切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都可认为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中间接地引致出来的,并称之为引致需求。如称因为消费需求的增加,而诱发投资的增加为引致投资。然而,由终端需求而直接引致的效应是狭义的,因为大量的经济现象,虽然本质是都是由人的需求所引致出来的,但是并不都能明晰地归结为直接的引致,否则就势必改变对许多经济现象的描述习惯,造成不必要的复杂化。
注意到关联效应表明不存在某个经济因素有特殊的要求,所以可将广义的引致效应表示为:由某个经济因素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对别的经济因素的关联)引致出另一个经济因素的变动的效应。
这就是对经济现象的多因素边际分析的基本公式。
3.边际链。我们称上式为边际链,并称(n-1)=m为边际链的关联级(后文简称“级”),可见n=1时关联级为m=0,即无关联关系存在,是无意义的。所以有意义的边际链,其关联级m必须大于0。
边际链具有如下性质和作用:
(1)具有非唯一性和自洽性。只要能充分地辨识出一个经济现象中的所有关联经济量,即可有规则地得出多条可能不同关联级的边际链(只要它是非零级的),所以,它是非惟一的。由于全部边际链本质上都是一个恒等式的展开,不需附加条件,故是自洽的。
(2)具有联动性和指示作用。因为边际链中所有的边际量的变动不可能是毫无规则的,其中每个边际量都有可能是相互关联着的,而且总的倾向是受到边际链的平衡式所制约的。同时,由于每个边际量都是对经济现象有影响的经济量,所以联动的匹配程度就能表示这个经济现象的均衡程度。再因为非零级的边际链意味着由所有关联的边际量可以达到匹配平衡,否则就成为匹配失衡。因此,每条边际链具有对由它所表示的诸经济量所组合的经济现象是否达到均衡的指示作用。
(3)具有或然均衡性和可调控性。经济现象是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人的作用有巨大影响,因此,同一经济现象在不同的人、事、空、时条件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均衡边际链。所以,边际链具有或然均衡性。同时,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各种经济量都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为的影响。因此,人们可以按照良性预期通过对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边际量的边际倾向程度的适应、调整或控制,使得边际链优化。边际链的可调控性为采用多目标决策提供了可能性。
4.经济要素。本文用“经济要素”表示那些要素性的经济学量,即那些原生级(或者内涵性)的经济学量,以区别于次级(外延或派生)的经济学量。后者是多数,而且其中不乏很重要的经济学量,如价格、效率、利润、工资、地租、利率、投资乘数和各种弹性等,后文将证明它们只是前者的组合、外延或派生。本文选定的经济要素为如下七个经济学量:
(1)效用(Ufility)。效用是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理解为作为客体的物品或劳动满足作为主体的人或物品的需要或期望的能力。之所以要标上“客体”和“主体”,是由于主体和客体都可以是单数或复数的,由此可以拓广效用的内涵,以使之能使用于宏观经济现象。效用作为客体对主体输出的有用性可以是有形的或者无形的,而主体所得到的小到某种快乐,大至社会财富,本文均用U表示之。
(2)消费(Consumption)。消费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本文中均用C表示。当人作为消费主体时,通常前者获得直接效用,后者获得间接效用。现代社会大生产表明,生产消费是一个很复杂的多环节的链或图,其中每一环节作为“主体需要”延伸出来的“代表”,与前一环节的客体相衔接。
(3)劳动(Labor)。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或者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本文均用L表示。劳动是劳动力的表现,劳动力的物质载体是劳动者。因此劳动可以有量的表现和质的表现,两者只有在社会规范化下才可能统一为“社会必要劳动。”由于在一般情况下难以使劳动“社会规范化”,所以本文把劳动局限于劳动力概念,而这对于进行边际分析没有明显影响。
(4)资本(Capital)。在古典经济的生产要素三元分类中,资本是生产要素之一,被定义为生产产品所使用的实物形态的经济货物。在舒尔茨(Sohultz)提出了人力资本之后,资本拓广为有形和无形的两类资本。本文均用K表示之。
资本既是入量又是出量。当作生产要素投入时,资本是入量;当作为可以带来价值增量时,资本是出量。资本通常作为存量,但是,现实中资本本质上是一动态概念,资本只能在增值中运动,在运动中增值,所以资本可以表示为流量。
(5)收入(Imcome).通常包括个人可支配收入(DI)、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净值(NN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本文统一用Y表示;
(6)货币(Money)。货币是社会公约为充当交换媒介或一般化购买力的经济物品,所以,货币可以分为多种,本文均用M表示,因为全部货币(包括准货币和信贷)都会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7)土地(land)。是指包括土地本身和河流、森林、矿藏、野生动植物等所有的未经人力变动的自然资源,均用L表示。土地是来自大自然恩赐的生产要素,是自然状态的劳动对象,是人类财富之母,理应在经济学中起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可以无回报地吸取这个财富源泉的观念,因而忽略了它与其他经济学量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环境和生态恶化。
5、边际链演算规则。作为多因素边际分析的基础,边际链有如下三个基本演算规则:
(1)同一律。由任何相同的经济要素增量所构成的边际量等于1。
(2)恒等律。由任何两个不同的经济要素所构成的边际量,均可展开为乘以有关联关系的边际量的恒等式。
(3)交换律。只要保证每个边际量始终是经济学量,则在边际链中的任何一个分子(分母)的增量均可在分子(分母)位置上自由交换。因此,m级的边际链存在着m!个不同的边际链,即当一个经济现象中存在n个关联的经济要素,可分析出(n-1)!个边际链。
二、几个重要的边际量和广义边际效用
1.社会物价水平。常用以指示社会物价水平有两种指标:物价总指数和物价总水平,均非货币量。物价总指数是反映全部商品不同时期物价水平变动的相对数,是研究物价总水平变动趋势的主要依据。所以,这两指标只能反映社会消费程度在不同时期的相对变化,不能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的变化,因为它不能反映社会总消费与所得到的总效用的关系。
一、探究经济现象对供需曲线的影响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等知识,这类试题又可分为对“价格――需求曲线”的影响,对“价格――供给曲线”的影响。
解题步骤:(1)理解价格影响消费需求、价格影响生产供给、收入影响消费等知识,识记“价格――需求”曲线、“价格――供给曲线”的一般模式(注意:在数学中,一般用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表示因变量,但是在经济学中研究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时,人们习惯用纵轴表示自变量――价格,用横轴表示因变量――数量),排除错误表达价格与供需关系的曲线。
(2)审读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明确试题具体考查哪一类经济现象对供需的影响。
(3)对影响曲线的经济现象进行经济学解读,把生活现象转化为经济学术语,建立背景材料与理论的联系。
(4)结合相关理论,对曲线图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正确选择。
(一)经济现象对“价格――需求曲线”的影响
价格影响需求的曲线是高考政治最常见的曲线图。解题时首先要明确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试题一般不会单一考查价格与需求的关系,试题还可能涉及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比如:互补商品的需求同向变动,替代商品的需求反向变动,居民收入与需求同向变化,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奢侈品、耐用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大,税率与商品需求反向变动等等,考生在解题时要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例1】(2013・江苏政治卷第5题)一般来说,一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将会导致粮食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动。在图1中,可以较为准确反映这种变动的是
[解题思路]“产量增加”,表明本题涉及供给对价格的影响;“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动”,表明本题考查价格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在CD两项中随着价格上涨,需求量增加,与需求曲线的一般模式不符,是错误的;结合题干看,供给影响价格,某国粮食产量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AB反映了这一趋势, CD选项中价格不断上升,不符合题意。比较AB两项,要抓住关键词“粮食”,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A项中价格变动需求量变化不大,这符合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的特点,A正确。
【例2】(2013・广东卷第27题)假设甲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甲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飙升;受此影响,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使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2)发生变动。不考虑其他因素,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价格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对其替代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原来甲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其需求量显然大于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量,在AB两项中,D2大于D1,表明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量大于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量,AB两项不符合题意;甲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飙升,其需求量应减少,D1应该向左移动,BC错误;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D2需求量会增加, D2应该向右移动,故B、C错误。因此,本题选D。
(二)经济现象对“价格――供给曲线”的影响
价格影响供给的曲线在高考政治试题中也比较常见,解答这类曲线型试题,既要了解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即商品供应量与价格之间成正方向变化,供给随着商品价格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下降而减少),也要综合其他一些影响商品价格和供给的因素来思考,比如,商品价格与社会生产率反向变动,商品供给与社会生产率正向变动等。
【例3】(2013・全国新课标II第15题)支持价格是指一国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对粮食等农产品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我国某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如图3所示。该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分别为
A. P0,Q0 B. P1,Q2
C. P1,Q4 D. P2,Q1
[解题思路]为了顺利解答本题,我们先来了解“均衡价格”的概念(商品的均衡价格在教材中没有讲,但在考试大纲列出的考点中有“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基本相等时的商品价格,均衡价格与商品价值相符。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国家实施支持价格的目标是支持农业发展,可见,本题考查价格对生产供给的影响。只有当支持价格高于均衡点(即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大多数的生产者才能获利,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把支持价格定在P2会打击生产者,定在P0效果不明显,只有定在P1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其供给量将比均衡点的供给量增多,Q2错误,Q4正确,本题选C。
二、研究经济现象的曲线表达
这类试题的题干介绍了某类经济现象,要求考生选择正确反映该类经济现象的供需曲线。
解题步骤:(1)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坐标图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排出不符合经济理论的错误曲线。
(2)把题干内容与曲线进行对比,选择与题干内容相符的曲线。
【例4】(2013・全国新课标卷I第12题)2012年,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大增,但市场没有相应扩大,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图4的①②③④中,能够反映这种“丰产不丰收”经济现象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题思路] 在这四幅图中,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化,供给与价格成正方向变化,单独分析曲线没有发现错误。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大增,表明土豆的供应量增加,图①表示供给减少,错误;图②表示供给增加,土豆的价格下降,图②反映了“丰产不丰收”的经济现象;市场没有相应扩大,表明土豆需求没有变化,图③和图④分别表示需求量增加、需求量减少,不符合题目要求。
【例5】(2013・四川卷第10题)近两年,免费的互联网微信用户快速增长,这对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发送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近来有“微信向用户收费”的声音,但网络调查表明,如果微信收费,有近九成的用户表示将改用其他免费社交软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映上述信息的图示是
[解题思路] 价格与消费需求成反方向变化,④反映了微信价格变化对发送量没有影响,错误。免费的互联网微信“给短信发送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即微信免费导致短信发送量减少,②反映的是在短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短信发送量减少,正确;①反映的是短信发送量增加,错误;微信收费“近九成的用户表示将改用其他免费社交软件”,反映了微信发送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化,③反映了随着价格上涨,微信发送量减少,正确。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增长;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在我国,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长远历史的经济范畴,它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边界的区域经济,它有着量多面广、覆盖面大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类型之一。现在看来,目前对我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了省域内部的县域层次[1],针对全国县级空间单元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的一些改进。包括了使用中国内地县域的数据进行了县域增长集聚与差异的实证与研究;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建立需要相关的校验,本文就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作出了相应合理的的假设;并考虑了地理空间效应和诸多控制变量、还详细分析了影响我国的县域增长集聚与差异的多种影响因素。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从全球来看,经济增长与集聚理论在经济学界研究中都是焦点的位置。而关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体系也一直较为丰富,但集聚理论的起步比较晚,然而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提出后,集聚理论便开始成了新的热点。而从我国看来,我国在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研究上很少能考虑到空间地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仅有的少数的研究中表明。我国的省域在经济增长的特点看来也存在集聚现象,且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地理条件的依赖性,这种这种具有明显空间效应的经济增长在我国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而不论是在分析或计量统计时都不可忽略。我国的县域经济地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城币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时也和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空间上的依赖性。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理论
1. 区域经济增长本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在狭义上是指一定区内的生产总值的增数即是区域内GDP的增加。而在广义上来说,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人口增长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数、区域内对各种产品需求量的增加数等,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一般来说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等。它主要包括四个理论,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新增长与区域创新理论(包括着罗默模式、卢卡斯模式和科斯特模式)。
2. 经济集聚的基本理论
从总体上来说,经济聚集现象主要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一定区域内一个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受到在地域上相邻的另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所谓良性竞争往往也会给企业或人民带来好处,即聚集经济效益。从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开始的从杜能和韦伯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区位理论,期间经历了克里斯塔勒、勒施的新古典区位理论,艾萨德的区域科学理论,到阿隆索的“单中心城市模型”,再到俄林的区位与贸易理论,可以看到,在经济理论的框架分析中一直都未将空间因素系统地纳入,最后一直到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以及藤田昌久、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什的空间经济学的诞生,此时,空间经济理论在主流经济学才被接受。
三、县域经济增长集聚及空间差异估计与检验结果
就从空间统计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在前几年的绝大多数的县域在空间上都存在着较明显的集聚型和依赖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空间格局的集聚差异呢?这种普遍的效应又是如何发挥它十分明显的作用呢?要找出这些原因,需要我们从建立的增长模型中分析验证,包括空间效应在内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子[2]。本人认为,不同县域经济增长情况确实有空间聚集和不同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很多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空间集聚情况和格局分布。这种情况是可以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来检验并估计的,但是在估计和检验之前,首先需要展开变量的地域空间联系性检验。通过得出的参数分析,能够了解到我国县与县之间人均收入跟地域的确相关,也就是有集聚现象。所以,我们必然能用空间计量经济估计的极大似然法对建立的模型估计。从已存在的研究来看,教育和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是可以通过提高教育的竞争力保证经济的不断增长的,这个结论有很大意义,包括县域经济等地区发展策略的拟定,举例来说,在我国的西部开发过程中,要看重投资人力资本,也要重视人文大环境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高素质劳动力以及人力资本。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的方式对我国县域经济集聚与差异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地研究考察,但从总结的结果来看,对县域经济增长的集聚和差异现象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它与县域的城市现代化、信息化、文明化、工业化等的程度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前文所提到的空间依赖性相关。而就空间分析来看,就空间误差模型和OLS估计地比较来说,数据上十分接近。空间分析模型就与传统的分析模型的比较来说要进步很多,就空间分析的结果来看,县域的经济发展受空间效应的影响明显,比如说在地域相邻上的县域的经济发展会随着彼此的经济联系合作的深化而变得迅速加快。
四、结语
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规划对县域政府的工作来说是一个有效的考量,如在保证县域经济持续有效增长的同时,还能让县域走向城市现代化、信息化、文明化的道路。笔者认为,不论是基础教育的建设,或是劳动力市场的培养规划,都是需要政府通过长期的时间考察,根据实际来制定合理的政策方案。政府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的资质和服务或管理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