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1 09:39: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学风建设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74-02
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是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衡量标准。
当前,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改变学术型大学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向立足应用、贴近行业、培育特色的战略选择,以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知识型工人、农民和商业服务人员为目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
学风建设长久以来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国内不少文献研究都是从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来进行的。郑少雄、李波提出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角度,加强学风建设[1,2]。黄长喜、张建宝提出把学风建设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在一起,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做法,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学风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3,4]。徐冬梅从实践创新训练的管理体制、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实践创新训练的保障体系,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5]。金文斌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教风师风建设的角度,提出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策略[6]。对于正在建设中的应用技术大学来说,结合实践教育来促进学风建设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将分析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中的教育管理问题,如何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研究构建良好的学风,建立健全加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当前应用技术大学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学风建设是高校的基本工作之一,长久以来,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大多是受体的角色,主体作用发挥不强,积极性不高。这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学生只是为了获得文凭,对大学学习的看法认为只要考试不挂科就行,不注意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到毕业时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就业能力欠缺。也有部分学生对学习和能力培养有需求,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比较模糊,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专业认知不够,缺乏自主性学习。目前,大学生中存在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主性学习的应有能力。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积极性不高,积极性下降,精力分散,迷恋于网络、游戏,自制性差,不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加强专业学习,不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研究,动力不足,把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最高目标。
2.部分学校实践环节设置与实际应用衔接不紧密,创新不足。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完成专业基础课程,进入到大三,则需要面向社会,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知识技能型的新型劳动者为目标,但是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还处于发展阶段,加上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剧增,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速度和数量无法容纳和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和深度都明显不足,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3.部分学生职业规划不够明确,就业能力有待提高。随着大学扩招和经济环境影响,加上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国内企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数据调查研究表明,2013年大学生数量比上年增加15%,而就业岗位却比上年减少10%,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这样的形势下,部分学生尚未适应这样的转变,职业规划不明确,导致就业时出现准备明显不足,竞争能力不强。
4.大学生个性化才能差别较大,培养模式滞后。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性化发展是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质需求的结果,也是大学生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突出个人特点的方式之一。如何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体现个人特长,从而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要,对于正处于建设阶段的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尤其是工科专业,尚不明确。我国高校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成长,但因为受到师资等多方面的约束,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仍然不足,学生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学校在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上,并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结合实践教育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风建设策略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但高校教育改革相对于社会的急剧转型而言,还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精英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和观念,已经不适合当前发展的需要。如何发挥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高校教育管理永恒的课题。
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模式是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体系,服务企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是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问题。结合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方式和特点,提出以下策略:
1.加强专业认知,提高自主性学习。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在现代大学生的学习中尤为重要。对此,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在学生入学时开设系统的专业导论课程,并随着学习深入不断加深,通过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创新大赛,以及鼓励和组织学生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完成创新项目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活动,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还可以通过与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交流和毕业生回访等形式强化专业特色,注重引导,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到专业学习和自主研究的重要性。
2.发展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技术和人才支持的情况下,应用技术大学需要面向区域,为产业发展培养大量专业人才和产业工人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流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教学平台,让广大学生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去,深入了解企业、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从而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针性,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企业、社会的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3.把学风建设和职业规划结合起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求大学生具备专业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与学风建设内容具有一致性,二者结合,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利用应用技术大学本身实践应用型的优势,引导学生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定位,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在大学生活中按阶段、持续有效地实施,一方面可以逐步让学生有所收获,树立信心,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实际意义。
4.搭建个性化教育平台,做好服务工作。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培养和检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发展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重视潜能开发,注重素养教育、学历教育、阅历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等。在专业学习中培养专长,为学生提供各种专业技能的学习平台,加强国际合作,增加图书资料,特别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外文书籍,丰富教辅设施,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水平,为学习树立目标。良好的学风能够起到很好的潜移默化作用,在校园中倡导优良学风的典型事迹,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起到榜样作用。
三、总结
学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与学过程中形成的,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常抓不懈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突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实践加强学风建设,既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偏差认识,挖掘学生潜力,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也适应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
――――――――――
参考文献:
〔1〕郑少雄.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
〔2〕李波.浅谈高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3(2).
〔3〕黄长喜,刘芳芳,邹佳莹.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4〕张建宝.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0).
学风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是一所学校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生活学习其中的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营造优良的学风,使学生自觉养成求真务实、严谨自律、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学生工作与学风建设具有高度一致性。从学生工作出发,学风建设的主体对象根本上讲还是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的德育优势和管理效能,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获取新知识的习惯并具备严谨自律、求实创新的精神,形成优良学风。因此辅导员抓学风就是要重视学生“学”的研究,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环境等方面入手,着重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引导和服务。
二、学风建设的具体做法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学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从不同层面推进,牢牢把握思想是先导,学生是主体;管理是基础,教师是主导;教育是关键,建设是重点;自觉是前提,服务是动力;课堂是阵地,氛围是助推。
1、抓教育促学风。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学风建设的长效手段。我院在学风建设中积极探索、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载体和内容。抓源头教育,通过加强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帮助他们明确努力方向。每学年奖助学金发放后,召开专题动员大会,教育学生珍视党和国家给创造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合理花费,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诚信教育方面,在每学期期末考试来临之际,组织全院学生召开考风考纪动员大会,组织学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对学生在考试中的不诚信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通过抓考风促诚信。在励志教育方面,定期组织学院在学业、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自立自强等方面涌现出的优秀学子为学生做巡回报告,在学生中树立一批听得见、看的着、可模仿的活教材,同时积极拓宽渠道,走出学院,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各行业成功人士为学生作报告,有效提升学生奋进求索,励志成才的意识;在创新教育方面,搭建平台,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赛事,申请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
2、抓管理促学风。重点通过抓课堂管理、寝室管理、行为管理和制度管理促进学风建设。在课堂管理方面,规定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深入课堂;班级学习委员每日向辅导员报告课堂出勤情况;每月召开一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系会,沟通学生学习状况,一年级辅导员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习题册,形成了形成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共抓学风的局面。在宿舍管理方面,每名辅导员每周至少深入学生宿舍一次,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寝室的安全、卫生和学习状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动员学生整改,从思想上保证学生专心求学。同时积极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建设活动,提高寝室安全卫生状况和学习氛围,增进寝室凝聚力,促进学生寝室和谐人际关系、整洁安全的生活环境和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从氛围上保证学生专心求学;提醒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学生中出现的优秀典型或好的做法,以及不良行为都要在学生中通报,鼓励学生学习先进,抵制不良,从源头上引导学生行为走向。同时加大了对学生行为的奖惩力度。
3、抓服务促学风。在学风建设工作中,我们一直提倡牢固树立服务育人意识,树立良好的服务就是先进的管理意识,不断加强服务学生思想、服务学生学业、服务学生生活。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新生同学制定并发放《入学指南》,指明大学学习特点及须注意的问题,指导新生同学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各个专业认真筹备并积极开展专业介绍会,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特点,有针对性进行专业学习;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组织学生党员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取得显著效果。
4、抓制度促学风。制度是学风建设的有效保障,用制度管理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学习是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几年来在工作中我们把工作中一些成型的经验或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发挥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批制度出台和实施,保证了学生工作顺利开展。
5、抓载体促学风。学风建设的促进要通过载体的搭建来实现。在学院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开展了学风建设思想教育活动,并出台了学风建设的五项工程,即五好班级建设工程,星级寝室建设工程,读书创新工程,党员示范工程和困难帮扶工程,通过班级、寝室建设抓学风建设阵地,通过抓读书创新,营造学习氛围,通过抓示范树立学习方向,通过抓帮扶,促进后进。
三、当前我院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不浓。部分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中缺乏竞争意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精力投入严重不足。“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去了对学习最基本的兴趣。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学习目标等原因造成大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产生学习倦怠感。
2、学习纪律松散,部分同学存在厌学情绪。有的学生不求学知识,只图混文凭,在学习中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上课迟到、旷课、不带教材、笔记现象时有发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甚至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屡屡发生。
3、学生业余时间浪费严重,校园学术氛围不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业余时间浪费现象严重。学校学生活动较多,但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校园品牌活动少。所开展的活动中,灌输性的活动多,启发式的活动少;文体活动多,学术活动少;理论说教多,实践引导少,校园活动缺乏学术氛围。
4、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严重,忽视理论及素质学习。经调查显示比例最高的是认为大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提高社会地位;其次是改变个人命运。这说明大学生将学习作为赢取物质利益的手段,围绕毕业找工作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对基础理论课和素质教育课通常都不够重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逐渐退出大学生的视野。学习目的功利化,这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根源因素。
5、缺乏对学生的科学有效评价体系。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保研、评奖评优过程中既要考察学生学习过程,又要体现学习效果。现有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过程,轻结果,很多平常不学习,期望期末老师划重点,学生考前突击复习。
四、学部学风建设的几点体会
通过近三年来在学风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风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总结分析这几年学风建设工作,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1、学风建设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风建设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影响学风建设的不良因素进行疏导、化解,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由被动监督、管理向主动求知、自觉进取转变。学校的学风建设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内心的合理需求进行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相继产生,其中体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风问题。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以及生存与发展。为此,我们应当对高职院校的学风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联,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意义重大。
2.高职院校学风现状
(1)高职院校生源基础差、素质低。目前,高职院校在招生中是最后批次录取,学生不到万般无奈是不会选择高职院校的,因此高职院校的生源是非常差。再者,随着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不断增加,致使录取分数非常低。(2)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和传统育人标准的指引下,当代大学生往往把脱离高中生活,进入大学校园等同于“脱离苦海”。大学与高中大相径庭的学习氛围让高职学生对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难以适从,时间长了,便产生了厌学心理。(3)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一、学习缺乏计划。有的学生没有严谨的学习计划,甚至从来没有拟订过学习计划。其二、缺乏主动思考,缺乏总结。学生注重被动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和结论,忽略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和训练。(4)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偏失。这部分学生受社会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偏颇,加之少数学生家庭经济存在一定困难,他们课余时间忙于挣钱,身心疲惫不堪,思想认识、生活情趣都集中于挣钱穿名牌,向往高层次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上,没有兴趣、精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5)枯燥的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比如在课时分配上,实践课的比例还不到位,学生动手机会太少,所有这些原因都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使之枯燥乏味,不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积极性。(6)就业前景不乐观,对前途感到渺茫。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有些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期望值太高,不愿到基层去,不愿到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这些学生对前途感到一片渺茫。
3.“反串”式教学法的提出与实践
以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矿山机电专业教学为例,经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我们提出了“反串”式教学法,通过实施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认为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为学院学风建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所谓“反串”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进行讲解或演示,学生听讲,之后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串为教师,由学生站在讲台上进行讲解或演示,教师反串为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讲,学生讲解或演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教学法实施之后,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学生不再在课堂上睡觉或玩手机等,因为不认真听讲的话,等站在讲台上充当“反串”教师时,角色扮演不好,台下所有同学和老师的眼睛都集中在他身上,没法下台。所以,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坚持实施“反串”式教学法,而且在课堂上由教师随机任命,每个学生都有成为“反串”教师的可能,久而久之,所有学生的学习精力集中了,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与此同时,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也促进了学风建设的长足进步。
4.“反串”式教学法实施的意义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读民办院校,不少同学都是早有准备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原因。
1.高中填高考志愿时有68.66%的同学第一次就填写民办类院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怕在高考中发挥失利,读不上本科院校;(2)不清楚情况,抄袭同学的志愿;(3)给予自己更多的选择。
2.有25.37%的同学是补录进来的,究其原因是家人要求和自愿。这部分同学开始不填写民办院校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还有就是觉得民办院校知名度不高,生活高消费,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民办院校已经开始在当今教育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它的地位也逐步得到大众的认可,本院虽然学费相对较高,但是“本科”和母体学校的招牌已经吸引了不少同学的目光。
(二)对于我院中具体的不足之处,我特地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如下:教学质量占14%,环境占28%,设施占22%,课余生活占16%,学风校风占20%。调查结果显示,众多学生眼中的民办院校是比较完善的学院,因为学费高,所受到的待遇应该要好。相反,我院众多配套设施与同学们设想的相差甚远,故不少同学多抱怨,而忽略学习,由此可知同学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有待提高。
(三)选择民办学院,学生的原因不尽相同:影响学生就读民办学院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意愿、学校宣传影响、名校附属和其他原因,比例分别为17%、14%、62%、7%。每个同学的家境不同、阅历不同,但是上学都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积累丰厚的资本,由于学费较高,大大加重了亲人的负担,因此认真学好本领很重要。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大一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四)现在入学即将两三个月了,看待自己当初的选择,有27.36%的同学认为选择这里很好,18.23%的同学认为来这里是错误的,而46.95%的同学认为这里一般,也有7.46%的同学仍然模糊不清。
(五)不管同学们的看法如何,他们中的大部分有所得益,具体结果如下:21%的同学培养了自学能力,20%的同学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34%的同学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际,还有25%的同学较快适应了新环境。
(六)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有93.54%的同学认为我院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比较好,但也有7.96%的同学对这里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不认可。
(七)在很多问题中,教学设备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只有6%的同学觉得教学设备好,认为一般的仅有37%,57%的同学不满意。
二、对策和建议
(一)对策
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使被动教育转向主动自我教育,由他率转向自律。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热情退减,甚至出现迷茫态,对上大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大学学习以自学为主,但是精彩的大学生活让大一新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活动当中忽视了对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老师和学校应该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宣传、广播、网络等手段多管齐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当做是提高自身水平和能力的基础,而不是“被学习”,只有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在步入社会前有一个飞跃。
2.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促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发展。
放眼国内高校,学生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只要仔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很多的活动其实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活动数目多、质量差、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是当前学生活动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所以对于活动项目的开展,我们应该更好地与学生专业相结合,通过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当中获得知识或者让自己真正得到锻炼。
3.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等非理论因素。
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良好的心态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大一新生比较容易在人际和情感方面产生问题,老师和学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密切关注和留意学生的动态,在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积极伸出援助之手,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二)建议
1.民办学院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基础上需不断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硬件设施、体育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了外在条件的影响,学生方能把重点转移到正常的学习当中。
2.学校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多进行思想道德观念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培养同学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做到学生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积极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三、结语
我针对我院的问题做了一次调查,同学们主要就教学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发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它们直接影响了同学们学习的热忱和信心。在我院良好的学风、校风的熏陶下,很多同学逐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但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始终还是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同学们的心情,希望学校相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晓荣.化学系一年级学风建设经验总结.华南师范大学04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李小鹏.加强低年级大学生学风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3,(6).
关键词:学风建设;大学生;学涯规划;学风监控
推动学风建设是高校改革与发展永恒的主题,是高校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风是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1],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具体反映在其学习、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中。良好的学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巨大力量,激励学生“想学”、“勤学”、“善学”、“乐学”的热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风建设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校自身发展和提高、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学生学风问题
当前,高校学风总体是好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但当前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换导致入学门槛降低,以及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给高校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高校学风建设形势严峻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2]:迟到、旷课严重,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宿舍里上网、玩游戏、追剧;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等等。总结来说,高校学风建设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1.学习目标缺失,危机意识缺乏
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目标明确,就是考取大学,而进入大学后则认为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不能及时树立新目标,或者说家长及中学教师给予了“大学很轻松,玩着就能过”的错误理念。理想的缺位、认识的片面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目标缺失,且认为毕业尚远,寒窗苦读十二载,现在要充分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享受人生,从而缺乏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
2.专业兴趣不足、学习热情不高
学生不能适应“基础知识学习”到“专业学习”的过渡,且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专业知之甚少,很多学生的专业是家长或老师代其选择,或者因为成绩的限制,调剂为非志愿专业。因专业兴趣缺乏,逐渐对专业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演变为排斥和逃避的心理,出现过度上网、游戏、追剧等行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
3.学习方法改变滞后、学习纪律不严
大学教育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上课只是起到引领、提示的作用,且课时短、容量大,学生不能适应从高中灌输式的被动学习到大学探索式的主动求知的转变,呈现出“跟不上进度”、“一拖再拖”的现象。大学里注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习惯养成,学生在脱离了高中阶段学校和家长的严格管束之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不足,出现了自由散漫、纪律松散的现象。
二、造成高校学生学风问题的原因
1.缺乏理想信念,学习动机模糊
荀子言“志不强智不达”。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为谁学”,没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做支撑,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责任意识,缺乏学习原动力。
2.诸多客观因素阻碍学风建设顺利开展
首先,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不如有个好父亲”等歪风邪气,甚至有家长或者中学老师“大学学习很轻松”的错误理念灌输,以及大学高年级学长对“60分万岁”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对学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扩招形势下学生人数增多,而相应的教学资源有限,增加了学风建设的难度;再者,传统授课方式存在弊端,部分教师理论素养、教学水平一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受学生教学评价的制约,为得高分出现“媚学生”、“不敢管学生”的现象[3],严重影响学风建设;最后,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电脑成为大学生的必备品,而这些电子产品功能的扩展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也极大干扰了大学生的学习。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学风的形成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要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实现良性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促其“想学”;需要老师的引导、平台的推动,使其“善学”;需要管理与监控等教育手段的运用,保其“勤学”;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乐学”。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
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建设优良学风的根本所在。志当存高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来激励学生,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感召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学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学生,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有效抵制社会不良理念的侵蚀,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正确对待学习、学术,提高自身学术修养的一种态度和方法[4]。尽快适应中学到大学的改变,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成就辉煌人生。
2.整合学校学习资源,创造安定学习环境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高校学习资源紧张、学习场所紧缺,尤其是临近期终考试时。另外供考研同学学习用的教室太少,甚至出现“一座难求”、“花钱买座”、“早6点出门排队占座”的情况,且自习场所不时有人打手机、聊天,打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建议高校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学习生活环境的硬件建设,多设置自习场所,为学生创造安定、安全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良好学风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硬件保障。
3.重视教师主导地位,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科学、严谨的教风可以带动学风、促进学风的发展,对学生产生“从游式”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5]。教师发挥引领作用,需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学术水平,做到有德、有才、有爱、有严。有高尚的师德,学生才乐于追随;有精湛的业务能力、高超的教学才能,学生才能受到点拨与启迪;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才愿意亲近;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治学要求,学生才会敬畏,不敢懈怠,从而实现春风化雨的教化。同时,作为教师应坚持原则,坚持底线,勇于负责,针对课堂出勤率低、学习氛围差和上课违纪等纪律问题要敢于亮剑,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引领学风建设。
4.立足学涯规划,发挥辅导员督导作用
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应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立足于学生的学涯发展,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针对大学各阶段的特点,以学风建设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并督促落实。大一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学习动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辅之以必要的管理(如大一强制规定上好晚自习等措施),做好过渡引导,不可放手太快、太急;大二要求学生打好学习基础,确定主攻方向,培养综合能力,可以英语四级为抓手,培养学生树立目标、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理念;大三加强专业学习,提升职业技能,鼓励创新教育,并以考研为着力点,培养学生自己做出人生抉择的能力,砺炼其坚定的学习意志,统筹安排学业的能力,并通过其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感染周围学生,带动学风建设;大四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就业择业教育,引导角色转换,助力自我突破,并以自身经历引领带动学弟学妹。从而有效发挥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形成良好学风、良性循环。
5.搭建学风建设平台,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平台共同推进,促进学风建设深入开展,助力学生历练成长。如: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传递学科最新前沿信息,拓宽专业视野,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注重朋辈辅导,树立优秀的学习典范,将某一方面领先的学生引到台前,将其经验推广到同学当中,营造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开展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深化第一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创建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从而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建立就业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拓展第二课堂教育,邀请专业教师进行启发式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动脑筋想办法来改进方法、节约成本、提高性能等,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6.严明学风纪律要求,建立学风监控体系
要保障学风建设,严明学习纪律要求并建立健全的学风监控体系势在必行。要让学生熟知学生管理、学风建设、违纪处分、学业警示等相关规章制度,从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将考试违纪导致的后果让学生理解吃透,以考风监督学风,引导学生不能有侥幸心理,功夫要下在平时。当学生所学达不到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时,严格执行学习警示、退学警示制度。建议大学推行淘汰制度,不做“温水煮青蛙”,严进严出,保证培养质量。当学习不及格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坚决劝退,从而使学生形成危机意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不掉队。学风建设有效推进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自管”与“他管”完美结合,保障学风建设持续进行。要加强任课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加强监考老师对考试过程的监控,加强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如上课考勤、是否存在沉溺网络、沉迷游戏等行为),特别通过学生自律会组织对学习行为常规化的检查,强化学习纪律,并将其制度化,实现“罚有所依”,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7.重点帮扶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特点,确定重点帮扶对象,提高此类学生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全面推动学风建设。关注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督促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组织高年级或同年级学习优秀的学生予以“一对一”、“结对子”辅导,帮其树立信心,勇于挑战;关注心理出现不适的学生,通过心理疏导,释放其压力,并以健康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心他们生活,激励他们成长,通过资助政策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对于专业学习特别困难或无法建立专业兴趣的同学,建议通过休学、留级、退学或调整专业来调整认知。
8.结合家庭教育,发挥家长作用
家长的亲切关怀是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虽然大学生普遍远离家乡,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距离已不成为限制,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大学的表现,强化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学校要与家长建立联系沟通制度,可采取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等快捷方便的方式实现信息沟通,还可以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新生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能够建立大学教育认知,并给予孩子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思想不稳定、学习兴趣不高、沉迷游戏、出现学习困难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将学生在校情况进行反馈,并征求家长意见,找出合理的教育方案,从而做到点面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家长也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关心孩子成长,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并教会学生感恩,从而珍惜来之不易大学就读的机会。“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与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6]。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大环境的推动,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家长高度重视,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从而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促进校园良好学风的形成,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李娜 范勇 郝军 单位:济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焉丽平.独立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学风建设策略分析.教育现代化.[J].2016,(4):170-171.
[2]赖军辉.大学生学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6,(8):112-113.
[3]邹团.论“师道尊严”与当代高校学风建设.高等农业教育[J].2013,6(6):71-74.
[4]孟波,白云.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与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16,(5):31-35.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当今最便捷的交流工具,很快便在青少年之间流行开来,但是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例如:很多学生沉浸在网络聊天、玩游戏、上网等,从而忽略了学习,有的甚至利用手机在考试时进行作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进行管理,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管理存在着一些实际困难,所以,学校和老师们至今也没有寻找到有效的方法,规范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鉴于此,本文对大学生手机管理进行研究,通过实践探索构建大学生“手机管家”的模式,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手机管家;独立学院;学风建设
一、独立学院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围绕着大学生手机管理问题展开,结合学院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由于独立学院中的学生身份、地位、年龄均不同,进而每个人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班级学风建设问题、不能及时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意识差、缺乏自我约束力,考试诚信度低、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等情况。
1.班级学风建设问题
在调查部分班级时发现,有部分班级连续出现听课出勤率低于80%,一般出勤率的高低不仅和教师有关,而且还和学生的年级有关,对课堂管理较为宽松的教师的课出勤率降低,高年级学生出勤率低于低年级的学生。部分教师对学生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熟视无睹,缺乏师生交流,有些同学为了应付直接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考试期间投机取巧并在考场作弊。并且学校并没有对这种现象进行严肃处理导致很多学生明知故犯。虽然学院曾经针对这类问题做过讨论,但都只是从表面上提出一些口号,并没有深入分析案例,因此最终的效果不佳。
2.不能及时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意识差
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一所独立学校学习是大材小用,因而在心理上选择了排斥,整天沉浸在失落的生活里。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对前途没有信心。有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缺乏激情,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教学模式过于呆板,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为什么学习没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学习心态不坚定,并且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有的学生则只会死记硬背而不理解实质问题,有的学生自学能力差,需要别人监督,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踏实。总体看来,学生在刚进入大学后自我控制力降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如高中时期。
3.缺乏自我约束力,考试诚信度低
很多同学的诚信意识淡薄,考试期间利用手机、传纸条、偷看等形式作弊,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上课期间没有认真听讲,课下没有仔细复习,并且学校还有严格的补考制度,所以大部分人只为了及格,从而在学习考试上投机取巧,不追求上进。
4.学生迷恋网络游戏
有些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小说和游戏之中,逐渐地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沾染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还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用在网络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学习成绩骤降,最终影响学业;有的学生则是为了减轻学习压力而玩游戏,最终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二、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具体的方法
目前大学生在网上发表言论的机会更多,这对于大学生的管理方式、方法和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加强学生的宿舍与课堂管理,实行网上值班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网络沟通能力等。为努力构建“手机管家”模式,促进独立学院学风建设,必须对手机使用进行科学的管理,避免大学生手机使用的负面影响,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独立学院良好学风的形成,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体要求如下:
1.明确大学生手机管理的理念,健全学风建设的责任制
在学风建设方面,学校应当将学风建设提到日程上来,建立健全学院监督小组,各司其职,确保学院学风建设的落实,在学生中选择学习优良的学生重点培养,通过他们带动学习氛围,推动学院学风建设。
2.提出大学生手机使用管理的具体方法
对于上课时、课后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构建无手机课堂,无手机晚自习,考试手机集中上交等模式;建立大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制度,明确手机使用管理的内容和流程;通过学院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在课下、宿舍、晚自习等时间对学生使用手机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实施奖惩制度,促进班级学风建设,对优秀和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奖励。逐步引导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教师在课堂上也要与学生互动,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考勤,逐步地减少旷课、逃课等行为。
3.实施大学生“手机管家”模式,建立
反馈机制和保障措施,推动独立学院的良好学风建设在班级中发展优秀的学生干部,在班级内进行学风检查监督,并及时向学院反馈行为恶劣以及学习刻苦的学生名单,给予相应的处罚和奖赏。严格整肃考试纪律,杜绝考试中出现的手机作弊行为。首先发扬学生班干部及党员的带头作用,在考试前签订承诺书,在考场上规范教师的职责,加强考场上的纪律,学院建立考试巡查小组,对考场进行不定期的监督,在考场中安放手机信号屏蔽器,防止通过网络传递答案,制定明晰的考试作弊处罚政策,并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对于作弊行为一律严处,从而实现考试零作弊。
4.建立各种保障机制,创办实践活动
为了加强对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要充分发挥班干部和班会的作用,根据班级的实际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改变以往由教导员自己讲述的方式,尽量让学生上台演讲,对自己这一时间段的学习进行总结。通过学生的集体努力促进班级学风的建设,良好的班级学风建设是学院学风建设的前提,但是,优良学风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程,需要学院领导和个人共同努力,积极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精神,为社会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论述,要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消除负面影响,从而保证学生的身心发展。目前有关大学生手机管理的研究还比较少,大多集中于大学生手机上网问题的研究,虽然,很多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针对控制大学生手机上网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这些资料对于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但是,有关大学生手机管理模式的研究还没有,运用“手机管家”模式推动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此次对于大学生“手机管家”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从研究方法来看,采用调查、实践等实证方法,相对于简单的理论分析,更加客观有效,这一点也是研究的创新之处。本文对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学校提高对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模式,形成良好的学风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唐阳阳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叶美艳.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2]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3]杨越.我国高等教育中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4]李静.基于学生管理视角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5]吕芳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2.
[6]王瑜.独立学院学风建设方法探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08-111.
(一)缺乏学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自我定位不明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端,是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入学教育告诉学生从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就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和设计,但是由于进行入学教育指导的人员一般都是学生工作人员(学工部),只能从考取国家等级证书等方面进行引导,缺乏对专业学习的介绍,无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规划指导。很多高校没有重视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仅靠入学教育是不能全面引导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的。每个学生所在专业不同,对专业也只有浅显的认知,对未来的定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迷茫、厌学,不良学风也逐渐严重。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和学校缺乏专门的学业生涯规划教师,缺乏推广学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经验,缺乏学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体系密切相关。
(二)教师专业导向不明,学生学业目标模糊学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课程,更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一些年轻教师社会经验少,由于自身对专业的认知和实际应用还不清楚,也缺乏对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只是机械的灌输理论知识,不与实践相联系,因此,这些理论知识将只能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临时记忆。如果学生不知道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未来就业有多大帮助,也不清楚所学知识如何在工作中应用,那么学生将会失去学习目标,丧失学习动力,模糊的学业态度会让学生产生“应付学习、混张文凭”的想法。教师的专业引导不足,导致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业目标模糊,因此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频频出现,久而久之,学习纪律松弛,学风散漫,这些都是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消极因素。
(三)学生就业意识薄弱,缺乏远大志向刚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就业意识还比较薄弱,不能将学业与就业相结合,而且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影响着学生,比如“学得好不如有个好爸爸”、“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体系,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如果没有对未来个人职业定位的远大志向,就没有力争上游的学习动力,即便来到课堂,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待问题浅尝辄止,对知识的学习也仅限于书本表面,不做深究,那么学业生涯规划也就是空谈。没有明确的学业规划、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必然会助长一些不良学风。
二、做好学业生涯规划促进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意识,正确引导
1.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活动学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在入学初期,有针对性的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新生专业导入教育和新生学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合理规划学业计划。例如,邀请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向学生介绍行业发展与专业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学业生涯规划转向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举办新老生交流会,以老生亲身经历与新生分享成长经验、学习经验和就业经验,为新生提供借鉴。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和新老生交流会,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和社会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促进学风建设打好基础。
2.建立专业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学风建设是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对促进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高校中缺乏进行学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指导教师,也不能形成系统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和师资团队。从大学学习生活到专业培养,需要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人员、教务部、专业教师、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密切配合,促使学业生涯规划从学生管理、教学工作、学习指导等方面同时入手,齐抓共管,让学生从考研、就业、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等级资格认证等方面树立未来发展目标。根据学生要求合理帮助学生规划学业生涯,正确引导。一支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不仅为高校培养了高质量人才,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的整体学风建设。(二)合理培养,教书育人
1.制定符合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是专业教学的准则,必须把握社会需求,突破传统模式,建立有专业特色的培养计划,通过分析和预测专业前景,切实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形成清晰的专业学习思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增加实验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把理论教学融入到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何处应用,如何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应用的实践意识。
2.提升教师职业素质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以师德师风影响学生、感染学生。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自主向学,明确自己在专业领域中的努力方向。高校应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全面培养,专业教师除了讲好专业课程之外,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带领学生参与实践和实习工作,同时高校还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学生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的培训,增强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意识。专业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把握专业发展动态,切实引导学生分析和预测专业前景,帮助学生在专业方向中正确定位,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正确引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动力奠定良好基础。从小课堂的学风管理做起,逐步形成整个专业的良好学风氛围,进而推进高校的整体学风建设工作。
(三)加强学生管理,强化学风意识
1.以班风促学风班级管理是学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让置身其中的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主导、班委是协同、班级成员是主体,三线一体,通过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潜移默化的讲授学业生涯规划内容并做好相关工作,让学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班风促学风,通过评优工作鼓励品学兼优学生,激励班级更多学生努力学习,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素质,共同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
2.建立学风管理制度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学风建设贯穿始终,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高校应根据学风建设的相关内容,组织和实施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工作,加大投入,落实相关专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形成具体的制度管理规定,保证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的开展。对于教态不认真、学生管理松散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应加大监督力度,秉承从严执教,认真负责的态度,自觉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学生起到教书育人的导向作用。学风建设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不仅要求学生强化学风意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
201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一级学科艺术学确定为一个新的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这不仅是对我国艺术学科发展成绩的充分肯定,也紧密地呼应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发展的困难与矛盾。一是理工类开设艺术类专业的侧重点不一样,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2]:一类是着眼于办专业的社会责任,同时兼顾学校的素质教育;另一类则相反,着眼于学校素质教育,同时兼顾办学的社会责任;再有一类则着眼于学校的创收,兼顾办学的社会责任和学校的素质教育。因此学校在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搭建、学生管理等方面各有侧重,人才培养参差不齐。比如第一种类型的,其定位于专业办学,就会把艺术设计类专业和其他理工类专业等同对待,容易办出特色,其他就未必了。二是自身专业特点突出。艺术类专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专业门类,这一门类的学生个性特征突出,而理工类院校中的艺术类专业,其特点更为明显,问题也更为棘手,特别是学生的学风建设方面。在经过一阶段的升温后,理工类高校里面的艺术类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在办学定位、专业设计、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等方面陷入一定的发展困境,各高校开始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招生,压缩规模,“艺考热”有所回落。
二、理工类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及学风建设困境
理工类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其专业情况较为特殊,生源背景复杂,他们具有更多的不同于一般专业的大学生的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彰显专业特色的标志,另一方面又直接影响着大学学习和良好学风的形成,学风建设不容乐观。
(一)重视专业技能,缺乏人文素养
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接触专业比较早,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情结,艺术情结浓厚,专业学习得心应手。相反的,受传统的“重理轻文”思想的负面影响,艺术教育被视为边缘学科,具备较高艺术天赋的且文化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更不愿意报考艺术类别的专业,报考学习艺术类专业文化课基础都比较薄弱。另外,我国高考对艺术类学生的选拔对文化基础要求也较低,无形之中加剧了艺术类大学生对文化素质课不感兴趣、文化知识缺乏等现象,自然而然的文化素养也不高。再者,“为艺术而艺术”的职业观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一定的影响[3]。这样在学习生活中极易导致两种极端的现象,一边是专业课的学习氛围良好,另一边则对专业课外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消极对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秩序。
(二)重视自我意识,缺乏集体观念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人才培养上有别于其他专业,比较注重个人的自我设计与发展,上课方式灵活多样,以小班为主。这一方面为艺术生进行艺术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激发创作激情与灵感,培养了学生独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这种过于追求自我、崇尚自我的学习方式和环境,也慢慢滋生了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比如习惯于独来独往、不喜欢集体生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个人主义意识浓于集体、大局意识,崇尚自我,缺乏团队合作协同精神。在学习生活中,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非常渴望展现自我,希望自己能够主宰自己,对于师长的教育引导缺乏耐心,听不进去;对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比较反感,甚至有抵触心理和叛逆行为,在教育管理上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
(三)重视个性自由,缺乏组织纪律
艺术类专业学生以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浓厚的创新能力见长,个性越强,往往越具有艺术创造能力。长期的艺术专业学习和独特的行为处事风格,使得这类学生的情感细腻、思想奔放,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艺术类专业学生注重个人追求,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欢张扬个性,热衷于追求潮流和新事物,常常以时尚的引领者自居,奇特的服饰、造型往往深受他们青睐。同时,由于艺术类专业的授课方式比较多样,有很多的户外采风实践,他们的学习生活相对自由宽松,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缺乏纪律意识、纪律观念淡薄、生活学习松弛懒散、对规章制度熟视无睹或逆反等现象。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就是染有迟到、旷课、早退等不良习惯,无视校规校纪,纪律意识较为薄弱。
(四)重视功利主义,缺乏吃苦精神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和自私思想。且艺术类专业学习成本要远高于其他专业,学习艺术类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优越,宽绰的生活习惯易滋生功利思想。从社会环境看,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给艺术带来了急功近利、利益至上的负面效应[4]:一是学校考虑经济效益,不断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而人才培养却没有跟上;二是教师积极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投入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做兼职、搞创收,学生在无形当中受到了影响;三是学生禁不住诱惑,热衷于兼职,低年级时便纷纷外出兼职挣钱。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让艺术类的学生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思想,使他们注重追求个人实惠、名利,爱慕虚荣,不善于吃苦,学习上怕苦、工作上怕累、生活上怕穷,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浅尝辄止。
三、理工类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学风改进对策
随着理工类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科学把握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征,探索一套适合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5],因材施教地开展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上述艺术类专业学生所具特点及存在的学风问题,学校应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来抓,狠抓学风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坚持德育教育为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党课在学生“三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宣传教育,参照国内一些高校做法,在校园网开辟“学风建设专题”栏目,开展舆论宣传与引导。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提升理工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开展符合艺术类学生发展规律的形势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美化、完善艺术类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6]。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培育与打造特色品牌活动,走精品化路线;规范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的组织开展,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二)注重典型示范教育,提升学生集体意识
构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学习产出,做实综合测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向先进模范学习;做好文明班级、先进团支部、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及优秀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交流会、报告会等方式,总结推广经验,树立典型,营造争先创优的学习氛围;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注重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干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开展有效的帮扶引导工作。通过充分发挥优秀干部、优秀党员的典型示范作用,结合各类形式多样的集体性校园文化活动,提升他们的全局观念,进一步强化艺术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严肃学校校规校纪,弘扬优良校风学风
缘于人情及各种人为因素而出现的对个别学生违规现象处理的模糊不清,无形中加剧了学生的违纪违规现象,纵容了学生藐视制度约束性。对于这一群体,要加强制度建设,并把制度落到实处。要把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考风建设与道德、诚信教育相结合,贯穿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提高学生自律意识。特别是要加大对违规违纪现象的处理力度,对于考试作弊及无故旷课现象,要简化处理环节,提高处理速度,从思想源头上断绝学生的侥幸念头,让规章制度真正发挥约束和规范的作用。
(四)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