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区域医疗信息化

区域医疗信息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3 15:50: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区域医疗信息化

第1篇

【关键词】医疗信息化 医院管理 发展对策

所谓医疗信息化是以患者为核心,实现各个阶层医院、医院管理部门之间的高校网络交流和密切配合。在各个方面帮助患者。当前由于新医改的推行,信息化也为医改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截至目前为止,在各个区域的信息化医疗机构已有三十多万家。

1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1医疗信息化的规模

据IDC的数据分析,我国医疗信息化的投资规模的年增长率有望达到百分之十七。从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大大加快了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1.2各地区医疗信息化的进程

建立居民健康信息档案、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区域医疗体系作为新医改中的三大要点是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3医疗信息化建设负重致远

国家在三年内投入了八千五百亿元来推动新医改。这对新医改的推行提供了巨大的保障。由于我国的医疗信息化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医疗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依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许多卫生行政部门还没有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而很多医院的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仍然是以财务为重点的,没有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上来。很多地方不同地区之间仍然没有共享的数据平台,收集到的信息也是不及时不完整的,以及在城乡之间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大多数的信息化程度依然停留在表面上。如在门诊挂号系统上、病人的收费系统、却没有深入到卫生系统的各个环节。

2医疗信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资源配置的重复利用

在中国疾控中心有传染病直报系统、全国应急指挥系统等,很多卫生系统中拥有多条的网络信息直报系统。用于信息的传送、处理、分析等。然而在中央层面还没有建立共享的系统平台,各大医院都是根据自己量身定做相应的软件进行服务。一味的引进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兼容性太多,品种复杂。这些大多的系统只能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等低级的信息处理,不但导致资源的重复利用,而且使各大信息系统数据的统计带来了非常麻烦的问题。

2.2信息交流不通畅

由于各个地区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都是根据自身的需要量身定做的。他们通常没有统一的借口和标准,使用起来非常的混乱。于是各个医疗机构就被孤立起来。由于系统对接困难,无形中给医院的交流合作以及信息化的共享形成了一堵墙。实行区域医疗信息化的统筹、共享各个系统,可以提高信息的传输能力,统一数据信息从而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3大量信息却利用率低

很多医院都拥有病患的大多数资料,如:病史、治疗方案、反馈的信息等材料。应该仔细分许充分把这些资料利用起来。分析这些资料医院可以为病人提供更符合病人需求的服务;对发病原因、治疗方案、治疗成功率、疾病死亡率进行分析可以为医疗研究人员提供宝贵的科研素材,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

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医院却是空有大量的资料,却不能将这些资料充分有效的利用起来,也无法挖掘出隐藏在这些数据后更为有价值的知识,严重影响了医疗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2.4城乡发展不平衡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在城市中,各大医院都大量的投入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成功的案例在们珍和住院医生工作站,还有个别医院虽没有彻底实现电子病历和医学影像数字化,却也是在努力完成中。在农村,医疗信息化的进程却非常困难,县、乡级地区没有实现农村医疗保护信息的数据化。由于城乡医疗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也成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的绊脚石。

2.5标准不统一

当前医疗信息建设散漫自由,缺乏规则严重影响了推进医疗信息化的进程。每个医院都独立成形。各个医院的药名、检查方法、手术名称、诊断名称都不太一样,他们都自成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阻碍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2.6认识层次不高

医疗信息化不但要对医院信息化进行深入,而且还要开展公共卫生信息化和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完善国家、省、市、药品监管、检验检测、足部完善电子医药商务平台。当前社会由于人口流动较快,疾病的椽笔速度也随之加快。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建设需要覆盖全国的医学,高校快捷的疾病监控体系。实施网上疫情监测、救治等。加快了现代公共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与此同时,政府,医院以及医疗行政部门应该会如何开展和实施医疗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明确考量。政府的干预能够直接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而医疗部门可以提供动力。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各大优势,对建设医疗信息化势如破竹。

3如何推进医疗信息化进程

3.1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

根据统一的标准,把不同层次的数据拿出来共享,确保在不同层级、不同政府之间将这些信息收集起来,并且能够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流动。

3.2信息平台共享

通过建立数据库、数据集市、提供多角度的数据分析功能把地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数据收集和整合起来,为全民健康水平的评价、政策的制定等等,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3.3注重培养信息化的人才

当下,迫在眉睫的是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充满活力,具有复合型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因此要针对医疗工作人员进行医务教育、培训、培养出医疗信息化多需要的人才扩大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引入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对药品的跟踪、医疗废物的监管,同时也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结语

在新医改的颁布和实行中,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改变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建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服务水平,在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将会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唐凯,管世俊,黄钊等.区域医疗信息化中的医疗数据交换平台[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5):35-37,

第2篇

关键词:土壤;肥料化验;问题;建议

引言

现如今,新疆已有八十七的县市展开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本文通过相关调查,针对土壤肥料化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在该项目全面展开之前,大多数土壤肥料化验室的监测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除了相关的仪器设备十分落后之外,化验人员也没有较好的专业素质,以至于无法保证其土壤肥料化验能力。随着土壤肥料检验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部分化验室都陆续进行了设备的更新以及技术人员的培养。

一、土壤肥料质量检测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一)了解新疆土壤养分现状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了解到新疆耕地土壤养分的情况,对耕地土壤的平均PH值以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等平均含量有所掌握。通过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做比较,发现耕地土壤肥力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中有效磷富集,碱解氮含量出现了较大的增幅,而钾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缺乏。面对新疆耕地土壤养分状况与施肥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机与无机的结合,并执行增施有机肥以及补充性施磷等施肥指导方针。

(二)建立主要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

对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来说,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不仅仅是其核心内容,也是其肥料配方制定的关键依据。各个项目将“3414”田间实验数据与土壤分析值相结合,并利用当地专家的经营与农民施肥情况调查资料,进行棉花、小麦以及玉米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新疆的特色作物番茄、油葵、哈密瓜等,进一步完善其相应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诸如葡萄、红枣等果树,也展开了田间小区实验,使特色林果业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得以快速建立。

二、土壤肥料化验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仪器设备方面

现如今,大部分化验室都购置了新型的仪器设备,但即便如此,在进行仪器设备的使用时,专业的技术指导与技术顾问十分匮乏,以至于新型仪器最终都沦为摆设,使用率极其低下。另外,在进行检验使用时,若是仪器设备出现故障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则会造成仪器设备的资源浪费。新型的仪器设备都有着昂贵的造价,要完善新型仪器设备的配置,会产生极大的耗资,县级以下的化验单位尤为严重。仪器设备无法发挥作用而被闲置在化验室,不仅使资源极度浪费,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影响。

(二)专业技术方面

化验室的技术人员专业理论十分匮乏,没有良好的知识体系以及技术能力,以至于无法正确的操作仪器。并且在处理数据以及分析检验结果时,无法与最新的要求接轨,对土壤肥料化验监测的工作效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大部分县级化验室中,缺少专业的化验监测人员,由于该项工作与其他部门职能混乱,以至于土壤肥料化验工作无法顺利有效的展开。在当前的土壤肥料化验监测工作中,全面的分析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是相关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如此才能使检验结果更加可靠。

(三)监测能力方面

在当前的土壤肥料检验单位中,没有一个规范的用人制度,以至于相关的土壤肥料化验人员没有较高的积极性,在实际进行工作时,没有一定的执行力度使得检验工作无法按时完成。在土壤肥料化验监测工作中,监测能力是重中之重,只有对其进行不断提升才能使监测工作更加可靠。对于监测中的问题应当及时对其作出判断,并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使检验精度有极大程度的提升。

三、对土壤肥料化验工作的建议

(一)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人员体系在工作的开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土壤检测工作中,要想使工作能够顺利的展开,技术人员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在一个土壤肥料化验监测化验室中,一定要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此才能使监测工作更加稳定可靠。

(二)利用先进仪器设备

目前,土壤肥料检验工作监测要求越来越高,工作的展开必须通过先进仪器的使用。所以先进的x器设备是各个土壤肥料监测化验室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只有使其使用效率得到有效保障,并利用先进仪器设备进行监测工作的展开,才能够快速的服务当前的农业生产工作。

(三)提高化验人员的素质

要想使监测数据能够保证精确度,则化验人员的素质是关键,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是化验人员必须具备的。由于县级土肥化验室人员稀缺,因此每个化验人员都应完善自身理论知识,并提升其数据分析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四)培养化验带头人

除了要普遍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对于技术骨干的培养也是势在必行的。在进行实际的检验工作时,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与仪器故障,而培养技术骨干则能很好的开展日常工作,他们所进行的统筹安排使化验室工作的有序性得到了保证。

结语

不仅仅是在仪器设备以及技术人员素质方面土壤肥料化验工作有不足,在监测能力方面也有着许多需解决的问题,应当对目前工作中的不足有深入的了解,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对该工作进行指导。监测队伍的建立是首要任务,其次便是要提升技术人员的素养水平,另外还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最后是检测技术骨干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监测化验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阿曼古丽・艾孜子. 新疆县级土壤肥料化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新疆农业科技,2012,03:11.

第3篇

区域卫生信息化扩大试点范围

2011年区域卫生信息化市场投入成倍增长。从国家层面,卫生部2010年从财政部申请到2.1亿元用于首批5个省级平台的试点,包括上海、浙江、安徽、重庆和新疆。2011年又确定第二批8个试点省。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每个城市财政部补贴1800万,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各地配套经费不一。另外成都、武汉、绍兴、青岛等许多城市自发投资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专家估计,市场规模据总投资约10亿~15亿。

区域卫生信息化在各地的试点更多的是以地级市和县域为单位,各地根据医改的布局,以信息平台来整合医疗信息。县市级医疗卫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这一级的医改相对成熟,国家在资金投入上也比较倾斜。当县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做得比较成功的话,省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就有了基础。

企业丰收年

2011年医疗软件服务领域最大的事应当是卫宁软件创业板上市成功和东软收购望海康信股权。以医疗信息化为主业的企业上市成功在业界还是第一次,卫宁软件的成功上市让很多同类企业看到了新的发展道路,看到了全新的希望。

2011年是医疗IT软件服务企业盆满钵满的一年,年终很多企业都实现了营业额50%以上的增长,达到翻番的也不在少数。电子病历、区域卫生、县医院PACS三类项目的相关技术产品服务提供商就尤其的突出了。

行业需求的井喷在给服务提供商带来商机的同时,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人力财力能否跟得上去,以县级医院信息化为代表的基层卫生信息化地域分散,单个项目资金少,但对于服务的要求会更高,所以要求企业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前期投入更多的资金。

第4篇

医改的有力支撑

作为一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有如下一些具体体会:首先,必须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医疗体制的改革,区域卫生信息化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其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必然成为医改的有力支撑;第三,区域卫生信息化正在逐步扩大其受益人群,最终有一天,大家会像离不开互联网一样离不开区域卫生信息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很难立竿见影地产生直接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但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支撑、对于提高诊疗质量、降低就诊费用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从长宁区的实践来看,历经三年的耕耘也许还只是起步,但是已经收到了相当明显的效果。

长宁区有区属医疗机构16家,其中二级医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长宁区没有三级医院,从医疗机构布局方面来讲,这是我们的缺憾;但是从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提升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效能。

在长宁区的医疗机构中,不分级别,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相当均衡,HIS、LIS、RIS、PACS等等一应俱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二级医院相比,还增加了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全科团队服务信息系统等,具备了很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条件。从2006年起,我们开始进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工作,2007年建成,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区县。区域卫生平台整合了居民在全区各医疗机构就诊或者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记录,真正实现了居民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并实现了在各个医生工作站上的有条件的调阅。

深化平台应用

建立平台不是目的,平台的应用才是我们的目标。平台的应用不仅要靠培养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主动地根据需求去开发应用。根据我们近三年的探索来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的应用可以从医生、管理者和居民三个层面来深化。

1.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医生带来什么?

(1)全面了解病人健康状况,提高诊治准确率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立了居民在区域内的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了既往所有的诊疗信息、检验报告、检查报告和个人的慢性病管理信息等。对医生全面掌握病人的健康状况,提供有效的诊治手段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同时,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来说,这个平台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知识库,学习到上级医院医生和专家的诊疗方法,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诊疗水平。

(2)全方位提供诊疗路径,减少诊疗缺陷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生不仅能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平台还能够主动为医生提供警示功能,如重复检验检查、近期同类用药提醒、诊疗规范提醒(根据患者的诊断信息、近期检验检查对应规则库,提醒应执行的检验检查和诊疗行为)等。通过实时提醒的手段来提高门诊服务质量、促进诊疗规范、减少医疗事故、减少患者就诊费用等。

(3)一站录入,多方共享,减少重复劳动

对于医生来说,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还是如何从大量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医院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大大解放了医生的重复劳动,但是,如果医院与管理机构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那么仍旧存在很多的重复劳动,比如传染病直报、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等,这些都涉及到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疾控中心、疾控慢病管理机构、妇幼所等管理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有了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所有这些曾经需要手工额外填报的信息都能通过平台自动采集和传送了。甚至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协同,比如双向转诊和二级医院出院病人的社区随访,只要轻点鼠标,所有的信息都能自动收集和发送。

2.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管理者带来什么?

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管理者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首先管理者能通过平台及时掌控全区的医疗业务状况、区域内人群的健康状况分布情况等,及时掌控信息便于更合理地调配资源。

其次,区域卫生信息化带来了资源集约化管理,能有效地节约资金,提高信息化效能。

同时,区域卫生信息化使第三方的专业机构能更便捷地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如临床检验实验室、远程会诊中心、临床影像专家会诊中心、药品物流配送系统等,这些都离不开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

另外,区域卫生数据中心作为一个二级平台也成为了区域内各医疗机构与市级三级医院、市级卫生专业管理机构(市疾控、市卫监、市妇幼所等)及国家专业管理机构(国家疾控、国家卫监等)信息交互的桥梁,许多不得不花费医生大量精力的报表和报告卡现在都是后台自动抽取、自动生成,非常有效地节约了医生的时间,并提高了报告的准确率。

高效的另一个直接好处是,可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服务中去。如长宁区的慢性病业务协同管理系统上线之后,实现了慢性病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和干预,转向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的协同管理。仅仅半年的时间,慢性病的控制率提升了一倍,而慢性病的重点人群管理人数提升了三倍,效果是相当显著的。

3.省略,zhu_xiaobing@ccw.省略。也欢迎您登录“新卫生”网站(省略)参与区域卫生大讨论。

来稿请注明作者联系方式(单位、通信地址、电话等)。稿件一经采用,即按本报专家稿标准支付稿酬。优秀作者将有机会参加本年度“新卫生”主办的各种沙龙或论坛。

每周卫事

电子病历全国开展试点

从10月起,卫生部将在北京等22个省(区、市)部分区域和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卫生部拟在全国范围内至少遴选50家试点医院和3个试点区域进行电子病历试点。其目标是,利用1年左右的时间,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建立、完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探索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方法,建立区域电子病历数据中心;逐步建立区域内安全共享的电子病历信息管理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来源:人民网)

心脏将有IP地址

Android手机将成动态心电图接收器

IP地址不再是电脑、笔记本等产品特有的网络标记,在未来的无线健康监测系统中,每个人的心脏也将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IP地址进行区分。这在现有的 Body Area Network (BAN,人体无线局域网)中已经初步实现,来自荷兰的研究机构IMEC近日展示了这套系统。在BAN系统中,人体各个位置的传感器可以依靠连接至手机实现长期可靠的动态健康监测,包括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方式都可以在这套系统中实现。而且每个被监测的人,都将会获得一个独立的IP地址,方便进行管理并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快速地开启应急计划。

在现有的系统中,心电图电极被连接到一个小项链里,这里面有无线收发器和电池。无线收发器采用的是nRF24L01+网络,这样会比使用蓝牙或者近场通信更稳定,并省电。下一步IMEC还将采用超级功率射频发射器进行数据收发,这样可以提高耐力和传感器的可携性。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通常医生会给患者佩戴一个生物数据的收集器来持续收集数据,而现在Android手机加上传感器就可以代劳。这款设备由IMEC设计,由一个兼容Android系统的、可穿戴的无线心电图传感器构成。

这种轻量级的传感器可以收集生物数据,经过微处理器处理后通过低功耗的nRF24L01无线电台传输到Android手机miniSD插槽上的模块,并通过3G或者Wi-Fi直接传送到医院甚至是Facebook上的朋友,由此实现了动态心电图数据的实时转发。

第5篇

10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之前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相比,一个是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目标;一个则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心,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解决阻碍卫生事业发展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和体系结构调整为重点。《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深化医改的体系支撑,为实现医改提出的“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奠定工作基础,是一个“大卫生”的观念。两项政策法规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的蓝图,互为补充和支撑。

这两项政策法规都用一定的篇幅且独立的章节提出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卫生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并明确了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将基层医疗卫生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以保证全民医疗卫生普及的实现。该《方案》指出,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建设;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专业的信息运营机构;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强调为“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该《规划》指出,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各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诊疗行为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医药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普遍实行预约诊疗,实现电子病历跨区域医疗机构的共享。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跨区域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居民健康管理、社会化医药卫生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化建设项目将串起医疗卫生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使全民享受优质、高效、平等的医疗服务成为可及!

第6篇

关键词 需求分析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卫生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中国卫生信息化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医学信息处理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整个医卫信息系统产业正在迅速地成长并走向成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卫生业务的成熟、各级政策支持,目前中国卫生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

新医改首次将信息化纳入方案中,提出“要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化已经从过去现代化的标志变成了基础需要,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持为流程的优化提供了可能;相反,新医改的推进,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深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整个环节中的协同和整合,使病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解决长久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效率。需求分析是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先头军,只有仔细做好需求分析,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才能事半功倍。

1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人们希望得到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预防、保健和治疗服务,对预约看病、远程就诊、专家会诊等数字化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

居民是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是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受益者。获取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是居民的根本需求。卫生信息化要能够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和卫生保健的手段,提高居民满意度,从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看病,为带动区域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要能够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相关信息,为居民提供网络化、信息化的健康服务与健康管理,居民能够获得连续性、综合性、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够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减少居民看病等待时间;能够支持区域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解决社区与二、三级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间的合理分工、资源分配,重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及时、看病不放心:

看病难――由于医疗机构的资源不均等,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资源闲置,居民看病难。本方案中,预约挂号、远程医疗等模块,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看病贵――各医疗机构系统独立,信息不共享,导致了以下的问题:居民支付重复用药的费用;居民支付重复检查的费用,不同医院甚至不同的科室也存在要重复同样的检查,原因就是医院和科室之间资源不能共享,既增加病人负担,又浪费社会资源;居民对自我健康状况不了解,导致小病变大病,支出更多费用;医疗机构重复购置医技设备,成本均摊到患者看病费用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业务协同服务、双向转诊系统、远程医疗等可以有效缓解或解决上述问题。

看病不及时――看病不及时,从医患双方角度来看:患者不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没有自我保健意识,常导致重大突发疾病,无法救治;从医生角度来说,由于没有完整健康档案信息,没有社区服务系统,无法有效跟踪病人的健康状况,出现重大疾病,不能快速有效救治,导致伤亡。因此,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与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可以有效做到防治结合,解决看病不及时问题。

看病不放心――医院用药不安全;医疗行为过失、过错严重;隐私泄露对患者的身心的伤害。

2 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是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并成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卫生体系的“网底”,开展“六位一体”的业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分析个体健康状况和健康风险因素,针对个体差异采取干预措施,制定保健计划,降低患病风险,改进健康行为,提供细致周到的健康服务,是社区卫生的主要服务内容。

开展“六位一体”业务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为一体即“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每个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册,每个家庭有保健册,0~7岁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及8种重点管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把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作为重点服务的人群,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妇幼保健作为重要服务内容通过健康档案实现六位一体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开展健康干预跟踪服务的需要――通过数字健康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健康档案信息共享、联动二、三级的双向转诊、委托/受托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图像和报告传递,实现个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跟踪。健康干预服务质量是衡量一个区域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探索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间从孕产期保健到婴儿出生、儿童保健、终老的健康跟踪服务,利用手机短信预约服务等提供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可以有效提升健康干预服务质量。

3 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公共卫生各机构处理公共卫生事务时会产生很多数据信息,但往往应用于机构内病历记录的信息采集、保存和传输,无法实现共享与利用,所以对相关信息有以下共享需求。

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在区域建立格式、内容相对统一的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将能够确保居民的健康信息跟人流动,对跨区居住的居民,依然能够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包括疾病预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等内容,特别是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规定的九个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服务、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预防接种服务、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将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向辖区内所有居民均等提供,以解决居民群体性疾病的控制与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需要――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对于很多严重事件类型的患者,往往一时很难明确临床诊断,病情危急,重点是立即抢救生命、稳定病情,“治病”意味先要明确疾病诊断,再行相应治疗措施,因而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适时的查阅,提高抢救病人的“黄金时间”,为预防暴发大规模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与信息支持。

4 综合卫生管理的需求

卫生行业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利用信息化建设进行卫生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了配合新医改政策,满足更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以建设“居民健康服务”为主线,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广度和深度,实现以居民健康信息为基础更广泛的共享,充分利用居民健康信息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的需求,同时加强系统的运营维护管理,才能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深化改革。

卫生行业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区域建成后,卫生管理部门可以获得宏观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持,以辅助其决策,高效开展电子政务、疫情监测、应急联动等;通过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将使行政管理部门对卫生业务部门的监督和控制更加及时和准确,提高对整体卫生资源的调配力度,加强对疾病与疫情的控制,加强卫生监督,提高行业内的应急指挥处理能力。

卫生行业实现跨业务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利用的需求――由于过去卫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和部署,各区、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网络物理上不联通,业务标准、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无法共享,形成了各单位、各条线的信息孤岛。首先,各单位对基础与公共信息都要重复采集与存储,由此造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重复投资;其次,由于数据的重复采集与存储,导致数据冗余,影响数据的一致性与唯一性;最后,虽然数据被多处采集与存储,但由于标准不一致,数据还是无法共享。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应急联动的需要――卫生管理部门可以利用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处置系统,结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按照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要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能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5 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不管是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还是区域卫生综合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健康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卫生综合管理都离不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必须以居民健康信息为核心,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构建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在区域内不同卫生机构间共享利用,实现各机构间业务更加协同,以提高医疗卫生业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卫生监管与决策能力,逐步缓解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 初炜.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及需求意愿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0(1):9-14.

[2] 罗一.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与卫生服务需求的关系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8(2):219-222.

[3] 赵忠.健康卫生需求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方法[J].世界经济,2005(4):33-39.

第7篇

随着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国家卫生信息化的概念、内涵、架构、目标等应运而生。简单说,国家卫生信息化就是全国居民在全国任何一地就医能都“一卡通行”。就是“跨医院、跨系统、跨地区”都能够持卡就医、持卡取药、持卡付费、持卡报销。“一卡通行,终身使用”。做到了这一点,国家卫生信息化就实现了。尤其在胡总书记关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指示下,由各省、市、县政府主导的卫生数字省、卫生数字市、卫生数字县建设逐步展开。

国家卫生信息化的基本架构

当前全国卫生信息化的热情很高,但秩序很乱。根本原因是缺乏顶层设计,这需要统一思想、统一方法、统一标准。我们设计了下图,认为它可以作为国家卫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一种系统框架,供有关方面参考和讨论。

从系统结构上讲,国家卫生信息化应当有如下部分组成:1.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各级各类数字化医院;2.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字化社区和数字化乡镇卫生院;3.以信息共享为目标的统一的卫生数据中心(国家、省、市县三级)、统一的集成平台、统一的医疗专网和统一的协同医疗卡(社保卡);4.以人为本的面向公众服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包括协同医疗服务平台和健康管理服务平台;5.以保障国家卫生数字系统顺利运行为目标的配套技术标准、规范、法规政策和运行机制,确保成为国家医疗卫生行业的支撑体系,成为落实党和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快捷工具和全国居民医疗保健服务平台。

从系统工程上讲,国家卫生信息化包括如下三部分:1.基础工程。包括统一的医疗网,统一的医疗卡,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集成平台,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标准的电子病历和相关数据字典;2.功能设置。包括面向公众的医疗保健服务平台、面向医院的协同医疗平台、面向社区的健康服务平台、面向第三方的现代服务业平台、面向政府的综合管理平台和面向科研的数据服务平台等;3.系统目标。包括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患者的医疗信息共享、居民的健康信息共享、公共卫生信息共享、政府管理信息共享。形成国家全方位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网络信息支撑体系。

国家卫生信息化的实施办法

上述架构启示我们:国家卫生信息化必须是政府行为,只有政府主导,才能协调各方关系,形成合力;只有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才能顺利完成国家卫生信息化。目前信息化建设思路和秩序比较乱,重复建设和烂尾工程比较多。政府如何才能理顺关系,开创国家卫生信息化的新局面?

抓住几个难点

1.统一医疗卡难

目前用的“医疗卡”多种多样。所有医院使用的“医疗卡”互不相同;各省市的“医保卡”互不相认,还有各不相同的“健康卡”、“新农合卡”、“保健卡”等等。这些卡都只能在局部范围应用,形成大小不同的信息孤岛,严重影响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施。2010年推广的“社保卡”也没有解决全部问题。我们认为,国家卫生信息化对医疗卡的要求必须满足如下几点:

(1)能够“跨医院、跨系统、跨省市、全国通行”。须具备兼容医院ID号、地区医保号、社保号和身份证号。

(2)能够使患者“方便、快捷、安全、终身使用”。不仅能快速验证、数据安全,还能储存医疗信息和健康信息,患者可终身使用。

(3)能够保护个人隐私,能够兼顾特殊人群(如军民兼容)的应用和安全保密。

(4)能够具有小额支付能力。既能自助充值又能多个医疗环节交费,如挂号、诊疗、取药等。

2.统一医疗网难

目前,全国所有医院的信息系统都在自己的局域网内运行,只对医保开放。少数正在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地区,如厦门采用VPN组网方式,也有的利用政务网或医保网运行,解决的比较好之外,普遍遇到困难。

3. 统一数据中心难

国家卫生资源信息、国民医疗信息、国民健康信息、公共卫生信息等都是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应当统一管理、统一存储,并应当充分利用服务于国家医疗卫生建设和人民身心健康。但是,目前既没有统一的数据中心,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医疗信息散布于各医院,健康信息刚开始建,资源信息大多没有数字化。

4. 统一集成平台难

目前,全国医疗卫生行业有关的IT企业约有2000多家,拥有各种不同结构的医院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等多达100多个子系统。不仅标准、方法、规范、流程不统一,而且各级各类单位的需求也不一致,因而要将所有各种不同结构的子系统进行中央集成,并形成国家卫生部要求的三级(国家、省市、地县)集成平台和各相关单位的服务应用平台非常困难,必须进行非常艰难的标准化改造和升级完善。

5. 统一标准规范难

过去的标准规范都是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不断深化和发展而产生推广的,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但通常只适用于当时的需求,且留下了各个时期的烙印。因而距离真正统一起来,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

上述“五大难”,实质上都属于国家卫生信息化的基础工程,“难”的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协调问题、政策问题和机制问题。正如IT行业的著名专家薛万国一句名言:技术难,协调更难!

明确各方任务

近十年来,世界发达国家政府都十分关注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和国家卫生信息化。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有三种建设模式:一是英国模式: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二是美国模式:由国家引导、示范、标准化,各地自行规划、自己建设和运维;三是加拿大模式,由国家成立第三方机构,在技术、资金上扶持引导。

我国应当结合国情,采取美国与英国相结合的模式。即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通过示范和政策引导,由各省市统一组织建设、统一进行运维。但需要理顺几个关系并明确如下分工:

1. 各级政府

在国家卫生信息化中,各级政府均应当发挥重要的领导和指导作用。所谓“领导”就是主导,不仅要抓规划、标准、规范,而且要成为组织实施的司令部。政府应主要抓好四件事:

一是部署好基础工程。包括统一医疗卡(或社保卡)、统一医疗网、统一数据中心、统一集成平台、统一电子健康档案。尤其协同好与医疗卡有关的医疗、卫生、社保、公安、银行等部门;以及与医疗网和数据中心建设有关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部门。在政府主导下,形成合力,才能抓好基础工程建设。

二是确定好系统目标。简单地讲,系统目标就是在一个省市区域或全国范围,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患者医疗信息共享、居民健康信息共享、公共卫生信息共享(包括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社区卫生、新农合等)、政府管理信息共享。形成全国全方位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网络信息支撑体系。这也是政府检查验收的标准。

三是抓好功能设置。功能设置指依托上述网络信息支撑体系需要延伸出来的面向政府、医院、社区、公众以及社会第三服务方和科研机构的服务平台。如面向政府服务的是监管平台;面向医院服务的是双向转诊、病历调阅、远程会诊等的协同医疗平台;面向社区的是医疗、保健、计生、康复、健康教育六位统一的社区健康服务平台;面向第三方的是社会现代服务业为公众提供的医学保健服务,如医学物流、网上采购等。上述服务平台可使医疗卫生资源和信息利用最大化,并成为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四是选好指挥班子。任何地区政府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均必须由政府主管领导挂帅。医疗、卫生、通信、社保、公安、银行等多部门参与,工程指挥部设在卫生厅(局),依托卫生信息中心为技术指导和协调把关, 统一组织实施。选好指挥班子是区域或国家卫生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2. IT企业

在国家卫生信息化的过程中,IT企业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IT企业不仅储备了大量的优秀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成熟的软件。他们的人才、技术、设备、软件都已商品化、社会化,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但是,IT企业不能成为卫生信息化的主导力。它与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是商务关系。我国的许多实践证明,由公司主导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大多是不成功的。

3. 卫生医疗机构

各级卫生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是国家卫生信息化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信息化的直接用户。他们的主要职责任务是积极参与制定方案,认真做好需求分析,做好信息化过程中的功能设置和质量把关。我们认为,医院数字化应当由医院自己负责,院长主导。社区、乡镇卫生院的数字化以及公共卫生数字化和区域卫生数字化均应由卫生局统一部署、统一建设,卫生局长主导。信息科长、信息中心主任作为院长、厅(局)长的技术助手,主要职责任务是当好参谋,抓好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但不是主导者。

4. 电信部门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应当成为国家卫生信息化的主要技术支撑部门。这是国家赋予的重任,也是电信部门重要的发展机会。但至今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仍在国家卫生信息化的打转。虽然他们参与卫生信息化的热情很高,但是他们没有看清自己在国家卫生信息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责任。他们的主要兴趣是一些具体的医疗卫生业务的信息系统。对他们在国家卫生信息化中应当承担卫生专网和各级政府的数据中心的建设兴趣不大,也没有看到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5.有关银行

银行也是国家卫生信息化的重要部门。随着医疗卡(社保卡)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之后,卡的支付功能成为重要服务手段。尤其是目前开始实行的医保实时结算。同一医疗项目有两种付费方式,即医保实时结算部分,个人支付其余部分。采用同一医疗卡实时结算两种付费方式,对于方便患者、提高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突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新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是国家卫生信息化的目的,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结果。根据厦门的经验,新的医疗模式主要表现如下特点:

(1)就医流程:实行了网上预约、手机挂号、网上查报告、网上采购、社区取报告等优化和创新的就医流程。

(2)信息共享:实现了患者持卡就医,无需带病历、无需重复检查的“跨医院、跨系统、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医疗模式。

(3)资源共享:在社区、农村可享用大医院、大专家的远程会诊和高端设备体检。

(4)社区服务:建立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5)健康管理:建立了居民从生命起点到终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和管理平台,使政府破天荒第一次真正为全体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实施健康管理。

(6)政府监管:政府机关可实时通过系统监管卫生工作,实现“纵向到底,模向到边”的精细化管理,并能实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8篇

大城市的优质医疗服务,为急救争取时间;让省、市、县(区)三级医院实现检验和检查结果的互认、健康档案数据实时调阅,使百姓异地就诊、异地医保不犯难。快步而来的浙江智慧医疗,正将蓝图变成现实。

浙江省卫生信息化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全省范围内区域卫生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完成省级、所有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和80%的县(市、区)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全省80%的居民建立规范、动态、安全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80%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用标准化电子病历并实现共享,80%的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卫生专网,构建比较完善的卫生信息化体系。

数据交换已逐步推进

浙江省11个地市,目前已有10个地市按照国家卫计委提出的卫生信息化总体建设框架要求,初步建成或正在建设旨在实现本地区信息互通共享的卫生信息平台。杭州、绍兴、舟山等部分地市已实现和省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全省有4家省级医院和9家市级医院试行推广包括“诊间结算”、“检查结果互认”、“预约挂号”等智慧便民服务;有168家医院接入全省统一预约挂号平台,注册量213万多人,成功预约量561多万人次。真正意义上的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已指日可待。

在全力推进省、市、县三级平台建设的同时,浙江省还重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试点项目和居民健康卡试点建设项目。其中,由国家发改委立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试点项目,以湖州市为项目试点地区,着力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医院管理和信息共享系统。居民健康卡试点建设项目则在浙医一院和舟山市开展试点工作,根据项目要求建立医院健康卡管理系统及省级健康卡密管系统,并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密管系统实现互联。

浙江省“智慧健康”战略遵循“政府主导,顶层设计;市场运作,联合建设;互联互通,便民惠民;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提高以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服务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完善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卫生应急管理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卫生信息化体系,推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应用,推进以卫生信息资源互联共享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浙江卫生信息化建设也存在阶段发展的瓶颈及短板,呈现“四强四弱”特征:一是“纵强横弱”。一些单线的垂直业务系统建设日趋成熟,但各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的问题有待突破。二是“点强面弱”。部分地区和单位在加快卫生信息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全省卫生信息化的整体性、共享性仍然不高。三是“建强用弱”。对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投入力度较大,但信息系统的共享性、实用性、经济性有待提高。四是“内强外弱”。医院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大提升,但直接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还比较少,功能还比较弱。

着眼点是便民惠民

浙江卫生信息化以“便民惠民”为着眼点,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重点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同时在提高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等方面建立和应用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卫生信息系统,为老百姓提供连续的、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电子病历应用方面,全省80%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实时动态采集病人的医疗服务信息建立电子病历,与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实现动态交换和业务有效协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方面,加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终端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计算机终端配置率达到100%,紧密型乡村一体化村卫生室计算机终端配置率达到100%,健康体检、慢病管理、电子处方、电子医嘱、药品管理和绩效考核等系统的覆盖率和使用率均达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终端全部连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在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方面,通过建立或改造信息系统,优化诊疗服务流程,试点开展社区预约、普通号预约、检验检查预约、住院预约和在线支付功能;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提供方便快捷的自助缴费和检查结果查询服务、导医服务和即时结算服务等,推行“先诊疗后结算”、“边诊疗边付费”、“床边结算”等模式,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区域医疗协作方面,积极建设双向转诊、区域影像、区域心电、区域临床检验、区域HIS、区域病理、远程会诊等系统,推广“大院带县院”、“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庄”模式,建立覆盖各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三级远程医疗服务和教育网络,建立和完善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和共享。

为方便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和进行个人健康管理,浙江“智慧健康”战略还将启动逐步扩大到全省范围内统一识别的居民健康“医卡通”。利用市民卡、社保卡、农保卡、身份证等现有系统和载体,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和医院按照国家卫计委《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和《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及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开展居民健康卡试点。通过居民健康“一卡通”,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居民身份认证,各类个人健康信息归并、整合和共享,个人医疗服务费用跨区域跨机构的实时结报。

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浙江“智慧健康”战略重点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基层卫生、医疗保障、综合管理等五项信息化应用建设,构建比较完善的卫生信息化体系,满足系统化、精细化、高效化的卫生管理需求。

根据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现状,浙江省将着力整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完善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卫生监督现场执法、血液安全管理、卫生应急指挥等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依托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公室,有机整合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中的公共卫生数据采集交换中心,实现公共卫生信息数据纵向贯通、横向交互,同步推进公共卫生信息与电子健康档案、医疗服务系统间的有效互通和共享,实现医防信息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