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5 10:47: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第1篇

责任教育是校长管理工作的天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改变旧的传统管理观念,转变思维模式,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变集中思维为发散思维,敢于打破旧的管理模式,确定现代教育观念,并把这新的观念变为学校管理的实践。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民主管理是发展学校管理所必须的,将民主管理贯穿学校管理过程中,使教师、学生成为管理过程的主体。这样能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人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相互尊重才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它有利于学校管理和团结,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根本,通过加强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教育管理现代化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呢?我认为应该建立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培养、培训的内容基本与中小学开设的课程衔接,注重学校知识的系统性。同时,针对农村教师文化素质较低的状况,继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迅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要提倡教师教育终身化,建立教师自身学习的激励机制,逐渐取消教师资格终身制,把教师证书终身有效变为中期或短期,打破过去教师一旦以师范类院校毕业,便终身任职的一次成型状况,取而代之多次塑造。通过上述途径与做法,使我们的教师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为适应教育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要重点抓好村级学校校长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校长是办学的关键,也是村级小学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策划者。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因此,在一定外部条件具备之后,责任教育便成为学校管理的决定因素,推进教育管理责任化,就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开发村级小学校长的智力资源,增强管理的科研意识,引导村小学校长重视科学管理,用科研指导管理,由经验管理者转为科学管理者。通过对小学教育管理责任化的思考,我们对教育管理现代化这一内涵丰富的科学概念与特征有了充分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思想保障,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面对现实,增强信心,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不断根据教育发展规律调整学校管理的策略,促进责任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23-01

校本管理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模式、特点和需要,在发展规划制定、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管理等决策方面实施自主管理的一种模式。其显著特点是提高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应变能力,提升中小学学校管理的水平。笔者认为,运用校本管理的理念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抓起。

一、理顺各种关系,确保校长自,杜绝校长集权

实行校长负责制贵在确保校长自,杜绝校长集权。校长对学校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校一切事务管理拥有自,但要防止将这种权力演变为校长集权。对校长的职、责、权必须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校长作出的决策要有民主的审核机制。党支部如何监督,教代会怎样参与民主管理,这些问题必须细化,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校长的自,使学校民主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政府管理部门要主动转变职能,在着重搞好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服务等宏观管理的同时,要多种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减少对学校的干预和束缚,还学校一个真正的民主管理权。凡属学校职权范围内的事,放手让学校自主管理,为实施校长负责制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建立职责权分明、协调统一的党内监督和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校长负责制不是校长一人说了算,校长应是学校民主决策、自主管理的执行者。校长负责制下的学校班子,必须强化党的领导和监督。首先,要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由书记牵头,对校长的管理过程、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行严格监督,规范校长的管理行为,通过理性的督查和必要的教育反思,不断提高校长的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等素养,培养校长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民主决策的程式化。其次,要加强教代会的职能,培养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责任意识。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民主管理贵在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向上的氛围,多给教师留自主管理的空间,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积极性得以提高,创造性得以发展。

三、积极探索学生、家长和社区参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学校管理从内部而言,要正确听取师生的意见,合理地分析他们的需求;从外部而言,要接受家长和社区的监督,正视他们的意见。这样可以弥补现行校长负责制的不足。积极探索,借鉴国外校本管理模式的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各方能够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实施民主管理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和设立意见箱、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分析筛选,合理采纳。通过设立宣传栏、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和社区公开学校管理决策等,增强办学透明度,自觉接受社区、家长代表的监督,扩展民主管理监督权。

四、学习校本管理理念,转变中小学校长角色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多年办学中成功经验的经典总结。在校长负责制框架下,选好校长、配好班子是强化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校长的选拔、班子的配备要充分发扬民主,要让教职工心悦诚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校长要自律,要转变角色,提高管理素养和管理水平。校长应从以往传统的外控式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审时度势,当好决策者,真正达到果断而不武断。

第3篇

关键词 和谐管理 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

1 和谐学校管理的提出

1.1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要把建设和谐社会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从和谐的构建或营造而论,群体的和谐是建立在个体和谐的基础上的,社会的和谐有待于个体的和谐去促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而教育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需要和谐的学校管理。和谐学校管理能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在已进入了一个矛盾凸显期。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出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也未能幸免。学校各种冲突事件时常见诸于各大新闻媒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管理因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功绩而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导致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但是两者的不和谐由来已久,而且日趋严重。在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学生对老师望而却步,不敢轻易接近老师;教师则以“学者”自居,妄自尊大,瞧不起学生,视学生为学习的机器,动辄打骂学生。应试教育的盛行更是加剧了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和谐的学校管理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以“长者”、“权威”、“传道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路人。

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是学校的另一重要的人际关系。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管理就是服务。”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具有一种为教师服务的意识。人常说:“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领导应该关注教师的需要,倾听教师的心声,重视教师的成长和培养。学校管理者应是非分明,奖惩公正,实事求是,公道正派,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但是,当前教师与学校领导者的关系不容乐观。领导们越来越讲级别、讲派场,不关心教师的需要,对教师的意见置之不理,导致很多教师怨声载道,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1.3 现代学校管理的需要

在这个日新月异、变化莫测的社会里,我们的管理活动面临越来越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不乏管理理念的今天,在管理思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细心思考我们会发现,科学管理的理性已达到了极限,后现代思想已越来越强调回归自然,追求“和谐”之境界。在没有一个普适的管理理论产生之前,我们认为,和谐管理理论更适用于现代学校管理,现代学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管理更要注重和谐,建设和谐学校。和谐管理是和谐学校的应有之义。加强和谐管理是构建和谐学校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2 和谐管理理论与学校管理

和谐学校管理的提出源于和谐管理理论,是和谐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些研究者将“和谐”理念引入管理理论研究领域而提出来的。在我国,首次正式完整地提出和谐管理理论的是席酉民教授。席酉民教授的和谐管理理论遵循“则”,一方面用优化的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另一方面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人的主观情感、行为的一面,前者为“谐则”,后者为“和则”。 “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合理”的投入,考虑的是科学化、物化的内容,讲究的是比例协调、配合得当、科学安排。“和”是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合意”的嵌入,更多地看到的是人的心理感觉、感受。在则的引入和运用中,和谐管理理论的特色突出地表现在对于“和”的强调上,并认为经过传统积累和环境诱导下的行为协调形成的“和则”体系,对组织应对不确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遵循席酉民教授的和谐管理理论,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要关注优化科学管理,更要关注用不确定性消减的方式解决主观情感的人文管理,这样,学校管理工作就会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提高绩效。一所学校,只有在和谐中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也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发展。本文的和谐学校管理突出强调了“和则”的运用,因为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学校管理面对的是人的世界,学校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人”的管理,在学校管理活动中,人是根本,人处在中心的位置。因此,“和”是学校管理的灵魂,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所谓的和谐学校管理,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进行的管理,其核心和实质应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3 和谐学校管理的实施

和谐学校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没有现成的套路可循。探索和谐学校管理方法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任重道远,而又刻不容缓。这就必然要求管理者加强和谐管理创新,注入现代管理的新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的新方法、形成现代管理的新机制,通过和谐管理促进和谐发展,以构建和谐学校。具体说来,学校管理者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树立和谐的学校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理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和谐学校管理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学校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校里的“人”,说到底就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那么和谐学校管理就是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3.2 注重和谐的管理方法:柔性管理与情感管理

传统的刚性管理主要是运用权力的影响,通过权威、法令、制度、控制与惩罚,以法定职务角色进行管理,对客体缺少人文关怀和感情交流。和谐的学校管理应实现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促使管理者注意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柔性管理渗透了和谐思想,要求对师生员工采用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运用品格、能力、威信等因素进行协调和沟通,形成团体和谐状态。

情感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和谐的学校管理离不开情感管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人情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管理离不开感情,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效益与成败。所谓情感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教职工的心理需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注重职工的内心世界,其核心是激发职工的正向情感,消除职工的低沉情绪,通过感情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情感的力量是伟大的,它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3 健全和谐的管理制度:制度管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章”,任何一项管理,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就犹如游戏没有规则,一切都乱了套,学校的管理尤其如此。和谐管理并不意味着对制度管理的忽视,和谐管理需要规范、需要制度,通过规范与制度强化和谐管理,推进和谐管理理念的落实、保障和谐管理的成果。制度管理是和谐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学校的前提。实施制度管理有利于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和谐的学校管理需要和谐的制度管理。管理制度要在“理”的规范中显示真情: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调动教职工与学生的积极性,让师生员工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同时要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定期修改不合时宜的要求,使学校制度更富有人性化。

第4篇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管理 管理原则

一、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管理的共性

不论普通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都以教书育人为最高宗旨,都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地方,就学校管理而言,两者有很多共性方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学校管理的共性特点,对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质量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指导、借鉴作用,应予以重视。

首先,在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方面,无论特殊教育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应反映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都是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一般认为,学校管理原理的构成因素有目标、原则、过程、方法等,很显然,以上因素是构成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基础理论部分。

其次,如果把学校看做一个不断适应外在环境需求的有机体,那么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在组织目标的制定与达成、组织机构的职责划分与运作、组织制度与文化的建设等方面,两者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

再次,从学校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看,两者都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学校管理就是对以上要素的合理组织、运作,实现管理效益(率)最大化、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过程。其中,“人”是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具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因素,要做好学校管理工作,首先就要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因素。学校管理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的需求,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服务于人、服务育人,使人获得发展,这是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共同的追求。

最后,从学校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看,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有着基本一致的工作内容,都包括教学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劳动技术教育管理、总务后勤工作管理等。

二、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在遵循一般意义上学校管理的原则、方法、规律等的同时,存在管理方面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做深入思考和揭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立足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出特色,以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宗旨。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主要决定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为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他们可能有感官障碍、身体障碍,也可能有智力障碍、情绪行为障碍。障碍类别不同,教育上的特殊需求也会不同;同一种类别的学生,因障碍程度的不同,特殊教育需要也不一样。由于特殊儿童具有第一性缺陷和第二性缺陷,因此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方面,情绪与行为问题方面,甚至包括生活自理方面,等等,他们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在教师、教材、教法、课程设置、教学仪器设备、校园文化、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或特殊考虑,进而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与普通学校管理在方方面面的“同”中有“异”。这些“异”即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理念,应充分彰显平等、关爱、参与、共享的理念,尊重差异、维护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平等、博爱、接纳、和谐、自强、自立的校园文化。

其次,在校园无障碍环境构建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应营造适合特殊学生成长发展的无障碍的校园物理环境,更应重视营造平等、接纳、尊重、参与等有利于特殊学生健康、自由成长的支持性心理环境。

最后,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等方面,特殊教育学校有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贯彻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辩证统一的思想,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关注其缺陷的补偿,更强调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课程,如聋校的律动课、沟通课,盲校的定向行走课,等等,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即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人人发展,发展人人。以人为本原则不仅是学校管理的最高价值取向,而且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原则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的“人”,是多元的人,在学校管理中,主要指学生和教职员工。因此,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为各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即在学校管理的价值观上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全员共识,形成一种博爱奉献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教学计划、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都体现出个性化发展的尊重,体现出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的促进,依其原本,促其发展,助其完善。

以人为本,其次要以教职员工为本。相对而言,特殊儿童对教师的智能挑战更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历程更为漫长。特殊教育学校贯彻以人为本原则,首先,应尊重教师成长的规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其次,应注重团队合作,让新教师很快融入团结奉献博爱务实的教师团队中来,而不是孤立无援地面对特殊儿童。最后,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二)民主原则

所谓民主,除了尊重个人的尊严及价值外,还应给予组织成员参与问题解决的机会。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民主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尊重人权、实行民主管理。《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五章第四十二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加强对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由此可见,特殊教育学校的民主管理,在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全体教职员工必须依照符合国家法令政策的程序或制度行事。二是全体教职员工要有充分的民主参与和管理意识,不仅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主动地对各个职能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各项活动中。特殊教育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有效的、基本的组织保障就是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

经验表明,民主管理既是校长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之一,又是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在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在贯彻民主管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有助于学校从自我封闭管理向社会多部门参与的开放管理过渡。(2)有助于管理由少数教育行政人员独断向全员参与管理过渡。(3)有助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

(三)有效原则

所谓有效,是指管理工作要讲究实效,即以较少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绩效。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有效原则指学校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人、财、物、时等资源,经科学合理的管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

有效是对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之所以强调这一原则,是因为某些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还没有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往往不大讲究实效,效率、效益观念不强,意识淡薄,以致管理不能落到实处,甚至无为而治。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在水平和质量方面的不均衡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对资源的认识和使用中重硬件轻软件,重一般资源轻专业资源的误区有关。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贯彻有效原则,首先应特别注重选拔既有爱心又有事业心、业务素质强的人担任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而组建合理、高效的管理者队伍;其次,特殊教育学校要努力塑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重视师资培训,追求教学质量,切实做到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

(四)合作创新原则

伴随发达地区特殊教育的深度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已不再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和责任,而是需要校内外的各部门、各学科、各界人士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合作创新原则强调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内部人员与部门间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以创新性地高效解决各种问题,特殊教育学校与家庭、社会各部门及专业人员应开展密切广泛的合作。诸多经验表明,合作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走向成功与开放的基本实践途径,也是满足学生各种特殊教育需要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贯彻合作创新原则,首先要开展和重视校内各个层面的合作,以保证政策、理念的一致性。学校内部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学校领导层与教师、教师与行政人员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学校全体人员对校内各项事务的职责充分了解,对学校正在进行的改革创新达成共识,积极参与,态度积极,从中扮演正确角色;学校建立起保障各部门有效合作、畅通交流的组织平台或制度机制,已形成能促进以上合作的组织文化,等等。

特殊教育学校贯彻合作创新原则,还应充分认识到与校外部门、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部门、人员主要包括教育当局、普通学校、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社区、家长、校外专业人员、义工(或志愿者)等。办好特殊教育首先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在特殊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再怎么强调家长的作用也不过分,学校应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特殊教育学校还应与社区及专业机构经常保持联络,建立良好关系,以获得一些经费、人力的支持和援助。这些合作,能够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必要且宝贵的支持性资源,进而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志宏等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蒋云尔主编.特殊教育管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第5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 评价 途径 探索

学校管理评价是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评价,可以使学校管理者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状况及效果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全面的了解;帮助管理者进一步强化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找准位置、明确方向,发扬成绩,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决策机构了解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发展趋势的可靠途径。

目前,我国学校管理评价主要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来进行。评价主要通过管理者的述职述廉,检查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教学管理文件,教学教研活动评比竞赛成绩,常规项目达标率等途径来实现。这种评价的特点是行政性、管理型,缺少服务性、人文性。

现代学校管理评价,应以服务学校办学为宗旨,强化评价的科学管理与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对学校而言,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与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完成学校管理评价。实践证明,在学校内部,教学管理评价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与专业队伍

为了保证学校管理评价的常规化、制度化,首先应建设或完善学校管理评价的组织机构与专业队伍。学校管理评价工作的组织机构,可由各主管领导参与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组、后勤组等组成,主要完成评价内容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关信息的搜集、材料的分析整理、评价结果的反馈宣传等工作;学校管理评价的专业队伍,可由学校主管部门、职能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教育机构等人员组成。学校内部,要重点加强教学管理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后勤服务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科学评价、全面评价和无缝评价,保证评价工作的科学准确性、广泛性、细致性、深刻性。

二、创建特色的评价模式

在校长聘任制的前提下,学校实行校本管理,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本校特色的学校管理评价模式,把管理层的评价与被管理人员和学生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教育评价科学、真实、公正、公平,探索出“多元―三维―组合”的评价模式。

“多元”主要指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体系多元、评价方法手段多元等。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的主体不再是“一元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即管理评价除由办学主体实施外,管理对象以及学生、家长等也参与到其中。体现“人人当家作主”的局面。管理评价除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外,可有校校互评、管理者自评、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社区社会机构评等。在学校内部,学校领导可以考查教师,教师也应当可以评价校长。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即教学队伍与服务队伍双向流动、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双向流动,教学岗、服务岗竞争互转等途径来实现评价主体的互换。

评价内容可包括管理人员素质评价、学校管理效果评价、学校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等。评价方法要以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

“三维”是指从学校理念,行为、直观或环境等三个维度设计学校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理念反映学校对学生、家长、政府、教师、高一级学校、低一级学校等社会需求的关照;行为是指学校活动、工作项目和工作措施对内部需求针对性;直观或环境是指学校对促进教育对象个体发展整体环境的创设。

“组合”是指建立并强化“组合式”的评价机制。即在学校管理评价中,把校长评价―分管领导评价―分管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学生评价相组合;在教师评价中,把教师个体评价―学科组或部门评价―学生评价相组合;在学生评价中,学生个体评价―小组合作评价―教师评价相组合、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组合、课堂表现与课外表现相组合等。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标准

学校管理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的思想理念、办学特色、管理制度规范、评价组织机构与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水平与成果等。根据每一项评价内容,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赋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可参照常模标准、同类目标标准、历史资料标准等进行。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主要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培养与提高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使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总务后勤的评价主要从寄宿生管理、安全保卫、卫生医疗、食堂管理等方面来开展。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策略手段

学校管理评价,以促进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终极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如可采用多元回归的统计法、典型相关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多层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标准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等,体现评价的客观性、针对性。在信息的搜集中,可采用测验法、观察法、面谈法、评定法、调查法等。还可使用定量的方法直接评分、定性的方法直接评等,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等。

五、注重评价成果运用

学校管理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总结,更重要的是促进发展、是激励;学校管理评价的结果,不单纯是为了奖惩,与学校管理者、教师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诊断、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改善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水平,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的结果只有反馈于今后学校教学的各项工作实践中,其效应才会得到真正的发挥,同时,评价结果的使用还必须注意及时、恰当、有效,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才会持续、高效。

参考文献:

[1]孙立新.学校教学管理评价初探[J].职业时空,2007(8):43-44.

[2]彭娅.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提高学校管理效能[J].教育导刊,2007(6):58-60.

[3]孙绵涛.关于学校效能评价标准和方法的两点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7(20):19-22.

第6篇

Keywords: improve, management,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既是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挑战,又是对教研工作的挑战。因此教学管理者强化人本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是新时期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强化人本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化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作为学校领导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必须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学校管理领导者担当学校管理者队伍中的重要角色,理应具有并且必须强化这种管理理念意识,来充分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教学管理实现“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教学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表现出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使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学校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将是实现教学管理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一)学会换位思考。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考虑学校领导意图多,注重教学任务分配多,重视教学活动开展多,却很少考虑教师究竟是在怎样的心态下接受任务,他们是否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压力与快乐等,很少过问他们的事,与他们面对面的谈心交流非常少。如果我们在布置工作任务或检查工作时作一番换位思考,就会避免许多粗暴生硬的操作管理方式,就会使教师欣然乐意接受任务,并愉快地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学会尊重与信任。“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人们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由此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中,教师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管理氛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教师怀着快乐的心情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

(三)满足成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能被学校管理领导认可、被赞扬、被发现、被重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需要。不能按同一目标要求培养教师,不能以同一目标的标准评价教师,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能品尝到成功的甜头和喜悦;负责教学管理的领导要善于学会搭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显露身手的空间。

当然,教学管理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只有按一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常规要求为前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二、强化科研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课题化

学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管理领导者承担着管理网络的角色和目标实施的角色。因为,如何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质量的高低与好坏。

在学校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科研含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首先管理者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用心去研究管理工作,向科研要质量;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去引导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要有较强的感召力,去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带动学校的教研工作朝着课题化、科研化方向发展。其次,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努力实行常规管理工作的课题化,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运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1、拓宽常规管理的视野和范围;

2、在严把静态管理要求关的基础上强化动态管理;

3、在工作进程中要逐步实施多层次分类别管理。

由此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育人目标的充分实现。

三、强化创新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第7篇

【关键词】管理化;人性化;信息化

一、学校管理法制化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依法治教已成为党和政府管理教育的基本方针,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21世纪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依法治校就是把学校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对学校进行管理。依法治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内部事务。

为什么要依法治校?第一,依法治校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第二,依法治校是学校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三,依法治校是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推进学校依法治校的工作?学校管理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1.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要进一步的完善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力,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要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和其他的权益,应及时的对教职工公布。

2.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依法治校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学校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学校领导也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要把具备较高的遵守法纪素质作为考核与评价校长以及老师的重要内容。

3.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学校要依法聘任相应资格的教师,明确双方的权力、义务与责任,尊重教师权力,落实和保障教师的待遇,做到奖罚分明,杜绝教师侵犯学生人生权的犯罪行为。

二、学校管理人性化

学校管理是一种依靠人、通过人、为了人、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管理人性化,才能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然而,不幸的是现实中仍有一些学校管理者的行为背离了这一要求。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人们对于体罚缺乏应有的认识,教育上过度惩罚对于改变学生的行为在短时间内是有效的,但是它是以学生的个性扭曲和人格尊严的丧失为惨重代价的,这就是心理学家沸洛姆所说的那样,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更可悲的是,人们并没有从这些可悲的事件中领悟到什么,各种驯服人的手段照样被使用,教育悲剧每天都在上演,基于此,学校管理必须改变方向,应当按照人的方式来理解人、尊重人、教育人,以推进人性化的学校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人格和地位。为了把这种理念付诸实施,要做到以下工作,第一要考虑人的因素,一切要从人的实际出发;第二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要考虑人的个体差异,懂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爱好等;第三要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把满足需要作为工作的起点,通过激励的方式来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学校管理信息化

在信息时代,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学校运营模式的数字化、学校组织结构的扁平话、学习主体的多元化、学习方式的自主化,为了适应学校的变化,学校管理也呈现出新的起点,即管理信息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运用到学校管理上来以提高管理的实效。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带来的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第一是学校信息系统的建立,改进了学校业务流程,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力,提高了管理效率;第二是学校集成化管理系统的出现,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封闭与隔离,使学校人、财、物、时间、空间等信息得以有效的交流与传递;第三是学校的公共服务呈现普遍性和跨时空的特点,教师、家长、学生都可以利用学校的信息,学校信息服务的公开性既提高了学校的服务水平,也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

让信息化管理能够切实可行,要加强硬件投入与软件开发,为学校管理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要提高学校教职工的信息管理素养,要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使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顺利进行。

四、学校管理校本化

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与法规的指引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自主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也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管理。实施校本管理要注意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倡导集体参与共同决策,政府将全力下放到学校,并不是交给校长个人而是交给整个学校,为了把权力用好学校必须从集权管理变成民主管理;第二,开展校本研究,提高学校管理者的决策能力,管理者决策能力提高的途径有很多,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校本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字: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构成高等教育活动的三大主体。他们在学校组织活动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取决于它们所依赖的权力及其分配方式。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成员和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其主体性的发挥、展现取决于保证其主体地位的权力,这种权力表现在或受制于同管理者和教师的权力关系上。管理者的行政权力、教师的学术权力应为保障学生的权力、利益而存在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利益,延续自己的权力,尊重学生权力是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虽然人们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管理者和高校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问题,但对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问题却关注不够。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不容忽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负责人的受益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由于学生有成立作的参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理论与实践逐渐从政治经济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其它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教育民主化。正如杜威所说:“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形式,它也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民主是教育的一个理想的标准”。卡斯韦尔在《民主与课程》中指出:“应向学校直接提供民主的组织和指导,如果要使学校成为一支社会的维护力量,就必须按民主的方式来组织学校”。教育民主化是国家鼓励各种教育关系的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民主参与教育教学及其活动,建立民主参与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以提高教育质量,发挥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中的作用。教育民主化作为二战后发展形成的一种现代的教育思潮,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并通过教育立法加以确认。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让学生享有平等的管理权力,参与学校内部的管理,通过这一手段最终实现自身的主体性发展。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管理正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始终未能按自身应有的权力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对大学生权利的一种忽视,同时也导致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第二,目前我国还缺乏对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系统研究。理论上研究不充分会导致实践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也只是停留在一种理念层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多是形式上的参与,常出现参与管理的内容少、程度浅、方式简单等问题,因此大学生究竟应在哪些领域参与管理,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参与管理,有哪些参与规范和保障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有待于解决。

二、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本质研究

(一)主体教育管理观

“主体教育管理观是一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教育观。这种教育管理观,不仅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要求教育管理有助于他们主体性的发挥,而且还要承认管理者、施教者的主体地位,使教育活动、教育事业更有生命力,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主体教育管理观着眼于培养受教育者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认为受教育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品质,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认识外界、认识自身、认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培养他们既立足自身发展的现实,又超越自身发展现状的价值追求与自我教育能力。

(二)管理的交互主体性

交互主体性就是互为主体性或共主体性,这是一种主――主关系,即从一切有关管理活动的参与者的相互承认到建立起对对方的共同关系、共同态度和识见。相互性的基础是相互性认同,它导致了一种普遍的反应关系,即内在共同性。管理的交互主体性,即是指一个管理主体与另一个作为主体的对象是相互作用、互为主体的。管理的交互主体性范畴,实际上是力图从哲学层面上概括出管理活动和管理的伦理关系在形式、内容和规则方面的超个体的、稳定的特点。从管理的交互主体性要求出发,管理活动是结成一定的管理关系的主体的共同活动,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一个复合系统,既包括管理组织内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又包括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社会、公众、政府、顾客和其他组织等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它们之间的诸多相互作用关系。

(三)大学生的权力

传统观点认为,高校内部的权力主要由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构成,高校内部各种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作用的发挥,在高校内部管理中,这种由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构成的二元权力结构,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二者冲突的协调上。然而,在高等学校中,主要有三大活动群体: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他们在高校组织活动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完全取决于他们所依赖的权力及其分配方式。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成员和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主体性的发挥、展现取决于保证其主体地位的权力。所谓大学生权力,是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高校内部事务管理以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大学生是高校内部管理的必要成员,大学生的权力是高校权力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应与教师和管理者共同参与高校内部管理,这样能够减少高校内部管理的摩擦与内耗,加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高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将学生视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很少去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些高校也逐渐开始让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但是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思想观念上的欠缺。从管理者方面来看,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将学生视为被管理的对象,科层制下的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因此,大部分的管理者并没有将学生看作是一个主体,只是依据一些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来

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处于高校管理的边缘,其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自然都得不到有效发挥。参与必须扎根于整个教育组织、高校管理者和学生的行为和心灵中,从学生方面来看,许多学生一直存在依赖思想,依赖父母、依赖教师,缺乏自主的观念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思想,自然也就缺乏参与管理的意识。

其次,参与的内容与程度上的欠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多时参与学校的职能工作,主要表现在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图书馆管理等,这些大多是与学生个体日常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方面。但是,在学校发展目标的规划、学校定位的选择、改革发展的决策等方面缺乏学生的参与,即使有的高校允许学生参与学校领导决策,也只是停留在决策的初始阶段或只是形式上的参与。

再次,参与的组织机构与制度上的欠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长期以来处于多层管理、多种体制之下,管理制度和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交叉冲突的现象,就机构来说就有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机构,这些机构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往往在管理上容易出现步调不一致的现象。学生会作为参与高校管理的学生组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学生会的工作效能不高,很多实际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同学们的正当权益得不到表达和保障;另一方面,学生会容易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学生干部往往从中获取个人政治资本和自身利益,使得高校学生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二)原因分析

首先,从决策主体构成来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决策主体过于单一化。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决策仍然是一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紧密联系得权力过于集中的中央集权制下形成的决策模式,决策主体过于单一,学校内部管理决策权往往过多集中在少数学校高层领导手中,教师和学生所拥有的决策权微乎其微。高校内部单一的教育管理决策主体几乎包揽了学校内部管理决策过程的一切环节,缺乏民主参与,导致学校内部管理决策在制定高校发展目标、处理与高校外部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出现许多问题。

其次,从价值取向来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为从属社会的教育管理观占主导地位。从属社会的教育管理观注重教育的社会属性,注重教育价值的社会取向,它认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学校和学生都要实行严格管理,在这种教育管理观的影响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学校的管理,而缺乏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性。“这种教育管理观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驯服工具”。

四、有效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

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任何教育主体的时间活动都是一定思想观念的表现,高校管理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在传统的高校管理中,管理者认为高校的权力主要分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好划分这两种权力,而学生作为高校存在的一大权力主体竟被排斥在高校权力结构之外,学生处于高校管理的边缘,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发挥。高校管理者应从观念上接受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增强积极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大学生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是真正的参与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而非客体或者旁观者。大学生应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能更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引入利益相关人参与高校管理

政府、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社区以及社会公众等都与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大学是一个利益相关人组织,大学的各项决策都要尽量考虑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一大主体,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最大、最直接的利益相关人,因此,高校管理者在决策时应考虑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决策机构,董事会包括各类利益相关人的董事,形成利益相关人参与高校决策的共同决策模式,学生可以按一定人数比例,参与到这种共同决策模式中,这样高校的决策可以在诸多利益主体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三)完善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