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5 10:47: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吉林中小企业;国际贸易政策;问题

吉林在我国众多国际贸易大省中,资格老、中小企业多、特点与众不同、产业结构和地域特色更加明显;吉林的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过,受到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无法利用地缘优势扩展业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吉林省中小企业国际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非常重要。

一、国际贸易政策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的发展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就越发显得重要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发生多起欧盟、美国针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反倾销案件,对国内企业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吉林省的国际贸易政策,尚未根据国际贸易形式的变化进行应对。

中小企业作为吉林省重要的经济群体,在对外贸易中占有的比值和创造的产值近年来持续递增。不过随着国外在相关政策法规方面的逐渐完善和健全,中小企业资质低、规模小、实力不足的缺陷就暴露出来。目前吉林省已经发生了多起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因为相关知识和准备不足,风险预估和应对不及时,政策支持不够造成损失严重的事件。

没有足够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在面对贸易壁垒和贸易投诉事件的时候,无法及时做出保护性应对,被动遭受处罚和制约,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积极性和信心。

二、国际贸易政策保护性不足

随着吉林省众多企业对外贸易规模的急剧增长,一些贸易国开始建立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种针对性的贸易壁垒设置,对抗压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风险。

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风险应对措施和观念,无法根据自身实力硬抗贸易国的贸易保护政策。而吉林省也没有快速收集信息建立起应对的政策保护措施,无法对省内中小企业进行政策援助。这加大了省内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失败的风险,影响了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安全性。政府政策保护力度不足,让中小企业在内外两方面受到孤立,虽然近年来吉林省的对外贸易依旧快速增长,不过中小企业受到损失的数据也在快速增长,这一点需要引起省内相关部门的重视。要及时保护省内中小企业避免受到毁灭性打击。

除了直接以政策保护来维护中小企业群体的利益,也可以尝试培养社会化专业型贸易保护组织和机构,帮助政府对企业的对外贸易风险进行评估。当前吉林省内众多高校都有国际贸易的相关专业,不妨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社会机构的专业化渠道,为企业提供贸易保护建议及应对策略,提高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三、国际贸易政策不注重中小企业的产业化调整

从吉林省全省的产业结构来分析,还是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尤其是中小企业,依托地缘优势开展对外贸易,也是以设备输出、成品半成品输出、配件器件输出为主。关键是中小企业的设备差、工艺不高,已经很难适应国际贸易中的高标准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又做不到全体中小企业的工艺升级、设备更新换代。

根据吉林省2011年以来的相关数据,吉林省对外贸易金额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预计达到二、三百亿美元的规模。大量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贡献,是实现这个预计目标的重要推动力。不过,随着相关贸易国政策的改变,省内中小企业依靠放养式规模扩张来追求高贸易额的思路存在极大的风险。为了避免在数年以后出现中小企业饱和,大批中小企业遭遇贸易壁垒无计可施引发大规模经济损失的情况,应该在政策上放缓中小企业的许可和支持,以产业调整为途径扩展省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产业调整的方向,主要是依托吉林省的地缘优势来进行服务行业、文化产业、森林资源、饮食行业、服装行业等行业和产业发展为主。这类轻工业、新型服务行业和地域特色浓厚的特色产业,更有利于规避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也是未来省内企业产业调整的大方向。

四、国际贸易政策尚未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对中小企业来说,要实现产业化调整,要更新设备和引进新工艺,无论各方面的调整,都需要大笔资金支持。然而目前吉林省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依然非常狭窄。这一方面是因为省内融资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各个银行、金融机构在政策、服务方面不够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融资信用度差、民间借贷情况严重且矛盾问题层出不穷,不符合融资机构的相关要求。

这就需要在政策上能够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保障和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扩展融资渠道;同时对内部机构设置不健全、信用度不佳的企业进行政策导向指引,促进企业体制改革,优化企业内外部环境,清查企业内部真假账目偷税漏税问题。通过企业内外,自管和监管相结合的策略,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更加宽松,风险更低。

五、结语

吉林省的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而且在当前国际贸易数额递增的大环境下,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规划性和指导性。中小企业盲目开展国际贸易的弊端近年来已经有所凸显,吉林省要尽快结合地域中小企业特色和贸易国的政策调整、贸易动向来进行调整。整体上放缓对外贸易增速,下大力气调整中小企业的产业化调整,提高企业应对贸易壁垒和贸易形势变化的能力。要保证企业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不钻牛角尖、不走死角,以宏观政策导向支持中小企业向着有利于国际贸易环境适应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刘剑.不同成长阶段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06(01)

[2]钟宏武,徐全军.国内外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现状比较[J]. 经济管理. 2006(01)

[3]程呈.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之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 商场现代化. 2005(10)

[4]彭伟.我国上市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基于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J]. 金融监管研究. 2012(01)

[5]童明军.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J]. 经营与管理. 2012(01) [5] 王志强,邹高峰.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模拟贸易 校企合作 实训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模式大多都停留在实训室软件模拟操作上,学生遭遇不到真实贸易环境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缺少风险带来的压力感和利益驱动机制,难于真正的成为企业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更好的达到高职教育人才主要培养模式的要求,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尝试建立了国际贸易专业模拟贸易公司作为学生实践基地。然而在模拟贸易公司的经营和实践探索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司经营存在局限性

建立模拟贸易公司与在实训室进行演习不同,学生进行的是实际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产品进出口的各个环节完全符合正规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而与真正贸易公司又不同的是,模拟贸易公司并没有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进行独立的业务经营。这决定着模拟贸易公司在经营上存在着局限性。

模拟贸易公司需要有国际贸易公司支持,公司的产品经营、进出口权限等要通过正规的公司运作才能进行,模拟公司的学生主要负责联系客户、与客户沟通、宣传产品、填制单据等,更像是国际贸易公司下设的一个业务部门。

因而首先必须有同意与学院合作的公司,从该公司中选取部分业务交给学生来操作。公司的经营产品类型、业务处理等,依附于其他公司,模拟贸易公司无法根据市场或自己的经营判断来进行抉择,并且一旦合作公司撤出,模拟贸易公司只能转向其他的公司寻求合作,则前期经营积累的经验,未必适合后来所合作的公司,模拟贸易公司的学生经营和业务操作处于一种被选择和不稳定的状态。

二、学生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存在问题

模拟贸易公司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业务能力,培养学生跟企业接轨的业务素质和经验,工作成员主要是大三学生,在前两年的专业学习中,对于国际贸易业务的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然而课本的学习毕竟还没有拿到社会上去实践,要将原来纸上的、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实际的业务操作,需要一个过程和多次的锻炼积累才能完成的,这个过程将在模拟贸易公司中完成。

进入模拟贸易公司工作的学生,都是自愿报名并考核通过的,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接触实际业务运作,也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处着手,无论是与客户的函电联系,还是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甚至是一个产品图片的正确设置,都暴露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薄弱,这个生疏青涩的学生业务团队,一旦业绩达不到标准,合作的公司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竞争压力,或者尽量交付一些简单的工作给模拟公司操作,或者直接中止合作,导致模拟公司的设置有违初衷,甚至无法继续生存。

三、合作公司业务合作存在顾虑

支持模拟贸易公司的合作公司,一般是与学院有密切联系的校企合作公司,这些公司对于学院的发展、学生的培养都付出了心血,从出发点来说,能够处处为学生考虑,给学生一个真正的实习环境。

然而合作的公司,首先自身是一个在市场中参与竞争的成员,其业务运作的方方面面都要从公司的长远发展相联系。学生的业务能力薄弱,不能有效的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仅仅是问题的一角,模拟贸易公司的工作人员是大三的学生,毕业之后是否会继续为模拟贸易公司或合作公司服务,或者合作公司是否愿意吸纳这些学生为自己的员工是另外一个顾虑的问题。

每个公司的运作都有自己的体制,公司的很多业务中都涉及到机密问题,公司机密轻易交付于流动性较强的一个外部团体人员手中,对于公司经营决策和发展来说都是大忌,而避开机密,核心的业务操作势必不能放手给模拟贸易公司,则模拟贸易公司所接触的工作也很难对学生有实质性的锻炼,最终可能会导致实践培养目标的落空。

四、经营体制运行问题

模拟贸易公司的经营体制设置按照正规国际贸易公司来设定,主要公司组织机构有总经理、副总经理、进口业务部、出口业务部以及办公室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岗位由内部成员竞聘上岗。

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脱离学校学生的思维惯性,对于同事和上下级的业务汇报申请程序,做得松散而不到位,模拟贸易公司的领导层大多以学生会管理学生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来进行,公司的经营体制运行,整个模拟贸易公司的经营体制文字上完备,实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每个员工的角色定位不明确,责权分工落不到实处,各项纪律的执行不严格,绩效考核缺乏实际有效的管理,从而使模拟贸易公司的经营陷入困境。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压力,面临严峻的挑战,用人部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怀疑,模拟贸易公司的建立和经营为学生锻炼走向社会的能力,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对于在经营实践中所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随着模拟贸易公司的成熟和完善,也将会逐步得以改进。该种实践方式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新模式也必将在实际中逐渐呈现出其优势,必将成为高职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要】 为了解决以往传统教学人才出口与单位人才进口不相匹配的矛盾,从高职教育环节入手,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模式,提升强化实际操作教学。从原有的理论教学,课堂讲解的形式转化到理论与实际操作教学相结合的阶段。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一线的高级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教学过程必须有生产岗位的技术情景来作保证,学生技能的获得,只有在实际操作训练环节才能更好的体现,已达到培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对进出口业务进行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已经涉足或即将涉足国际贸易。以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2002~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增长21.8%、37.1%、35.7%、23.2%、23.8%和23.5%,增幅连续6年超过了20%,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的。尽管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起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强经济危机,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仍达25616.3亿美元,增长17.8%,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迅速扩大。

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一、.1缺乏应用型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差

外贸企业招聘的人员主要倾向于那些操作能力强,对于进出口业务应用非常熟悉的毕业生,因为这样的毕业生不需要外贸企业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培训,就可以开展工作,而且工作能力较强,很容易打开局面。而现在相当数量的应届毕业生,除了理论知识扎实之外,根本就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甚至连制作一张汇票、发票也不会。

一、.2缺乏语言交流能力

做国际贸易的人员都清楚的知道,商品的交易从一开始的询盘、发盘、还盘到接受直至签合同,每一个步骤,都是靠双方语言的交流来完成的。很难想象两个完全不懂得对方语言的人,能很好地进行商务谈判。因此,外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被摆在了外贸企业与应聘者之间了。很多外贸企业都有反映,能真正用外语进行流利交谈的应聘者为数不多。

一、.3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商务与社交礼仪、风俗习惯不了解

商务与社交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或其他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当今的社会里,礼仪已不仅体现个人素质,同时,也体现一个优秀的外贸人员的业务能力,更成为一个外贸企业形象的延伸;而风俗习惯,更体现了对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这在国际贸易中商人之间打交道时就显得尤为突出了,有些国际贸易的失败其根源是对贸易伙伴国风俗习惯的不了解,因此,外贸企业对此尤为重视。但是在高职的教学中,很少有学校开设有关内容,学生也不注重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风土人情和商务礼仪的学习。

一、.4总体感觉综合能力偏低

对于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这是外贸企业招聘时所考虑的重点问题,它包括自信心、诚心、意志力、执行力、对企业的忠诚度、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仅仅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达不到要求的,因此,综合能力也是外贸企业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现在的跨国贸易几乎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整套流程的操作。这就需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在电子商务方式下的进出口业务操作技能,如根据IJC制单,本身外贸公司都是在电脑系统上完成,这就要求不仅准确无误地制作好全套单据,而且还要在电脑上快速完成。但相当部分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不具备这项操作技能。

二、培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用型人才的方法

既然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化的实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既让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实现“毕业生与上岗的零过渡”,也就是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工作。减少甚至消除了企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与毕业生实践能力之间的差距。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立一套优质合理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系,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才能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针对企业实际需要,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来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与动手能力。为企业培养好用的、顶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以下方法。

二、.1聘请外贸专业人员进行讲座

对刚进校门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有个感性认识,我们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外贸人员进行讲座。让学生懂得,作为外贸业务员除要具有国际贸易的知识外,还应具备语言能力(外语)、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有敬业精神、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要有与人的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的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规避风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2加强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重点、难点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案例的选择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内容精,尽量突出所选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并能体现出课程所学的内容。

例如我国某出口公司收到国外某公司开来的信用证,货物为40000只打火机,总价值为4万美元,允许分批装运,采用海运方式。后客户来传真表示急需其中10000只(总数量的1/4)打火机,并要求改用空运方式提前装运,并提出这部分货款采用电汇方式(T/T)在发货前汇至我方。遇到此类问题应该怎么做?

学生拿到此案例,不知如何处理,我们根据课上讲的有关分批装运和信用证的内容进行分析,由于对方开来的信用证允许分批装运,首先,收到T/T后立即空运10000只打火机;其次,在装运有效期内海运剩余30000只打火机;然后向银行递交全套单据进行议付。这时有的学生就会问到,“信用证上的金额4万美元与数量40000只打火机不符,银行可以拒付”。正是因为信用证规定允许分批装运,银行认为货物已经被分批装运,只要出口商所交单据与信用证完全相符,根据《UCP600》规定,开证行凭单证相符履行付款责任。这样就可以圆满解决这类问题。同时,还可以将问题延伸,假如该客户要取消其中10000只打火机,出口商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处理。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多种能力。一是培养学生对环境、情境分析能力;二是把分散的知识点综合到一个案例中,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讨论,使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思考能力,以及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

二、.3专业课教学与英语教学紧密结合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必须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主体,构建科学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开设综合英语、外贸英语、外贸函电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外语的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外贸英语和函电,书写要尽量口语化,源于现在许多外贸公司,通过建立自己网站,借助有关外贸函电的平台,向全球范围内潜在的客户,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吸引相关客户开展业务。

二、.4重视对外商务与社交礼仪的培养

从外贸公司的反馈来看,以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只注重专业知识,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经过努力,好不容易要签合同了,由于不懂得外国的礼仪、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等问题,使到手的合同被取消了。为此,我们开设商务与社交礼仪课程,让学生熟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礼仪与风俗习惯,经常进行演练,使学生熟练掌握。2.5引进进出口业务操作模拟平台

在学生学完所需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后,安排学生进入一家模拟的外贸公司。而进出口业务操作模拟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而开设的仿真实习,依托精心设计的课程平台,学生进入一家模拟的外贸公司,以公司实习生身份亲身体验一笔出口(或进口)贸易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动手完成每个操作文件并在线提交,将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做中学”,来实现“熟悉进出口贸易流程、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目标。

进出口业务操作模拟课程的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突出特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进出口业务操作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师也应要求自己不断实践“做中学”,才能准确把握既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又能在教学中实现的教学应具备的特点。

第4篇

[关键词] 技术贸易 技术引进 技术创新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按照商业条件签订技术协议或合同而进行的有偿技术转让,是以技术为交易标的的国际贸易行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内容有:各种工业产权,如专利、商标;各种专有技术或技术诀窍;提供工程设计,工厂的设备安装、操作和使用;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近年来,我国国际技术贸易迅速发展,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技术进口为促进中国工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我国技术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国际技术贸易活动规则缺乏了解和深入分析

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缺乏深入了解和分析,致使近些年高新技术类无形资产流失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许多人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特殊性、复杂性和程序知之甚少,以至于在技术贸易中束手无策,屡屡吃亏。此外,在签订技术贸易合同时,只重视有关技术价格确定、技术资料交付、支付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考核与验收、技术服务与咨询、保密责任等所谓“软条款”的内容,极大地损害了我方的利益。

2.技术的引进与输出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技术进口远远多于技术出口,而且,在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等硬件占80%以上,软件技术占的比重较小。出现的结果是引进的技术很多,但真正奏效和起作用的技术有限,不能很好地利用当前引进的技术为国内急需的技术领域和相关的经济建设服务,造成一些资金的浪费和技术的搁浅。

3.技术引进与输出的层次较低,技术的科技含量不高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新技术的贸易额逐步增大.但这些技术还远跟不上国际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世界高精尖技术相比,我国的所谓高新技术科技含量并不高,技术贸易的层次相对较低。

4.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不足

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只重视对技术、设备等的引进,而忽视了对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所引进技术的改进、研发与创新。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尚有4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缺乏技术开发活动。而且,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开发人员投入不合理。

二、我国技术贸易的发展战略

1.建立健全合理的技术引进和输出机制

(1)技术引进机制。技术引进是缩小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它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这是技术消化吸收的前提条件。建立合理的技术引进机制的具体措施有:扩大技术进口的规模,使先进技术和软件技术的进口不断增加;以技术密集型战略产业技术为进口重点,实施向战略产业倾斜的技术进口战略;优化技术进口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和生产管理等软件技术的比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投资、金融、税收和外汇体制的改革,建立有效的技术进口宏观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区的“窗口”作用,通过这些地区大力引进技术或提供技术信息.然后向资源丰富的内地辐射和传播等。

(2)技术输出机制。技术输出是技术贸易发展的重要环节。建立技术输出机制的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成套设备和以高技术为基础的软件技术的出口;制定促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技术出口信贷和风险基金以提供技术出口保障;加强技工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根据世界各国的不同需求,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以亚太和周边国家为重点,积极开拓技术出口市场;加强政府管理,重视知识产权,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密,采取经济手段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保护和促进技术产品的出口等。

2.提高对外技术贸易的科技含量,走科技兴贸之路

高科技含量增大是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手段。要使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的技术含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出口发展很快,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技术贸易的能力和条件。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对先进技术的选择和消化能力逐步增强,同时,我国在技术出口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有所提高。我国出口的技术和成套设备,如机电产品、重工业和轻纺织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在技术贸易中仍然要坚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升。一方面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档次、质量和科技含量以进军国际技术贸易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高新技术贸易的发展来促进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因此,我国有必要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城市和高新技术区建立一批高新技术贸易城,形成集高新技术信息交流、博览、贸易、开发及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内国际高新技术产品的集散地和信息库,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展示和贸易;了解、引进、吸收国内外高技术成果并带动以高新技术贸易市场为中心的金融、信息、商品、通信、劳务等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

3.加强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直接关系到对所引进技术的应用和横向扩展,这是目前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在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应作如下考虑:在资金安排上,把消化吸收作为技术贸易投资的重点,从金融、财政和税收政策上给出一定的倾斜,搞好行业规划以及引进项目的布局;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对引进技术设备进行合理合法的研究和推广,适当保护本国企业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此外,还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只有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没有技术的创新,技术水平就会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永远不能领先于世界。要建立合理的技术研发创新机制,加强科学与技术的合作。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系统化。加强开发与创新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高科技并促使其产业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技术贸易的层次和水平。才能应对国际技术贸易日趋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

4.加强技术贸易的宏观管理,完善配套的政策、法律、法规

随着国际技术贸易在政府间进行的比例增大及我国在技术贸易宏观管理方面问题的突出,加强技术贸易的宏观管理和改善技术贸易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抓好法律法规建设,保护知识产权,使我国的技术贸易纳入全面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发展技术进出口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其次,应抓好重大技术贸易项目的内外协调与管理,对引进的技术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估,做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避免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特别要杜绝一些企业对同一技术进出口竞相压价以及一些高新技术、核心技术泄密的不正常现象;再次,要加强信息引导,收集和传递技术进出口的重大信息,使开发和引进有的放矢,为技术贸易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面对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的技术贸易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从长远来看,能否顺利融入国际贸易体系,最大程度地参与并享受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取决于我国能否尽快提高对外技术贸易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获取技术贸易的最佳效益。只有加快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才能重新配置我国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未来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取得有利的位置,逐步实现向技术贸易大国和强国目标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王稳:全球技术贸易格局中的中国技术贸易政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6(2)

第5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一、宁波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贸易中,宁波长期以来是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国际服务贸易尚未系统地开展,与上海、天津、广东等发达、先进的开放城市相比,相当滞后。据统计,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很小,宁波的服务贸易远远低于货物贸易的比重,这与宁波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极不相称。宁波国际服务贸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现有工作基础薄弱

目前,宁波的国际服务贸易工作尚未系统的开展,基础工作相当薄弱,尚未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构。宁波市政府部门缺乏统一权威的信息监测和工作协调机制,至今仍没有负责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开展工作体制不顺,缺乏力度,协调难度大。并且,由于宁波服务贸易工作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推动。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的种类越来越多,而目前外汇收支统计体系的项目设置也已经不能全面反映服务贸易发展的真实状况;而服务贸易的外汇管理法规也比较缺乏。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的步伐,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是立法未成体系,许多领域还是空白的,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与国际上的法律体系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缺乏从事服务贸易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服务贸易能不能构成竞争力,其中高素质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宁波国际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运输、旅游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领域,而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贸易行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员工外语能力和基础商务技能不高,素质偏低,从事服务贸易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较为紧缺。

(四)第三产业的不发达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决定着服务贸易总体的国际竞争力。宁波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并且宁波市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上,但是在全球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上占最大比重的金融、保险、咨询、通讯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宁波市尚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第三产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第三产业的不发达,会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宁波大部分的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保险等)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宁波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只有尽快的发展宁波市的服务业,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市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五)高附加值或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贸易落后

国际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而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占最大比重的金融、保险、咨询、通讯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技术含量和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这促使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新兴服务贸易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在相比之下,宁波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贸易运输方面,极少部分分散在旅游、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产业的出口虽然有所上升,但是仍偏低,处于劣势状态,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

二、促进宁波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角色是管理者,保护者,扶持者,在必要时可以对服务的进口进行适度的控制,也可以对敏感行业中的外资企业的扩张速度进行适度控制,以维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安全。并且可充分利用《服务易总协定》的规定,对本国竞争力比较弱的服务业进行保护,不能任由国外强大的服务业冲击本国的市场。政府要加大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完善财政、信贷等的优惠措施。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政府应结合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GAI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尽快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且相互协调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宁波市的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二)加快培养精通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需要透彻了解并娴熟运用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旅游、国际展览、国际通信网络等业务人才。而宁波市的服务人才培养主要面对两个问题,即人力资本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较低,造成专业性的高级人才比较少。因此必须高度的重视并迅速的培养国际服务贸易所需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的专业人才,并且可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某些国际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人才和技术。现有宁波各高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专业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有条件的院校、科研所可以积极的筹建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培养熟悉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了解和熟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为宁波市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输入新生力量,从而提高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三)坚持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的相互促进,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

浙江的产业集群具有比较大的优势,而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则是其中的一个,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占比较大的比例。但制造贸易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服务业为代价,而应与服务业形成良性的互动。强大的制造优势,使生产要素与制成品的进出口将大幅增加,从而带动物流业的发展。不仅如此,事实上,未来制造业的“制造”指的是为用户创造和提品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制造业,而制造业企业活动的外置又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高度相关、双向互动。因此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转变观念,将其放到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协同共生发展,形成整体合力,进而保持其。

(四)促使宁波服务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宁波国际竞争力

要促使产业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并且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潮流,首先要大力发展宁波市的服务业。调整宁波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引导服务业在各行业中的发展。利用新型的技术不断改变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使得宁波市的服务业向着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型、技术型、中介型的现代化信息服务业发展。同时要关注服务外包、品牌战略等新型服务贸易方式,因为这些已成为现代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因此,宁波市要加快改变对传统国际服务贸易的依赖,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品牌战略等新型服务贸易,从而提高宁波市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并且,不同性质的服务行业应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于生产者服务,应当优先发展,产业政策的着眼点应该是:积极扶持、引进竞争,以产业化为导向、促进市场的发育以及扶持信息服务等的新兴服务行业;对于消费服务,如旅游、房地产等,它们的特征是与居民生活需求密切的联系,进入退出的壁垒相对比较低,产业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强调市场的调节,政府的功能主要是改进和协调市场的管理;对于具有公益性质的服务行业,要改变政府包揽的做法,实现“政府主办、政府参与、政府指导”的分层次的供给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除少部分具有特殊性质的公共服务以外的其他公服务业,促进宁波市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国际旅游、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国际运输等是宁波市传统国际服务贸易行业,占比高,要继续支持扩大出口;金融、保险、通讯邮电、特许专利等虽然目前出口金额不大,但属全球国际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领域,增长空间相当大,对这些行业要制定发展规划,要进行有效地推动;咨询与计算机信息服务,是宁波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的国际服务贸易行业,需要进一步重点扶持;文化、教育、电影音像、广告宣传等行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也需要得到重点支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1(C)-0278-01

引言:旅游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较具有天然的创汇优势,因此我们有必要清楚的了解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促进旅游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本文就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总规模(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7.69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07亿美元,同时,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总收入也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58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174倍。

我国从2009年开始旅游服务贸易首次出现了逆差,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2009年逆差规模为40亿美元,2010年逆差进一步扩大到91亿美元,我们应对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引起重视,因为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长期逆差,而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占中国服务贸易的很大比重,也是中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中国要扭转服务贸易的长期逆差状态,旅游服务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市场不规范,监督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旅游立法滞后,立法体系尚未形成,立法层次低,现行的旅游服务立法全部属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范,还有一些是地方性法规和内部规定,这使得这些法规的法律效力下降,对旅游市场的约束力较低。导致了旅行社违规现象普遍,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合法利益,而且有损我国国际形象。主要表现在强买强卖、随意加收费用、更改旅游路线、欺骗顾客购买质次价高的旅游纪念品收取回扣等现象上。

(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落后,自主创新意识薄弱。我国旅游企业经营手段落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发旅游市场的能力不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而我国从事旅游服务贸易的企业却未能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捕捉市场信息,以及宣传旅游服务项目和产品,这使得企业成本高,效益差;旅游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意识薄弱,旅游产品开发没有规模效应,存在“撒胡椒面”式投资开发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等浪费现象。

(三)旅游资源开发过度,保护力度不够。我国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有的地方资源开发不合理,不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盲目采取大力招商引资的办法予以开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人造景观水平低,不注意景点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景区的整体旅游价值下降。有些旅游区的发展存在短视行为,只顾旅游收入的增长,不重视区内配套的环保卫生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健全旅游法规,强化行业管理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旅游立法力度,并根据WTO规则补充、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旅游服务立法,建立起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规范旅游市场行为,约束国内旅游企业的行为。全面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不断改善旅游者的消费环境。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和经营水平,从而促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提升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自主创新意识

现代科技对旅游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旅游企业要积极引进和运用高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如目的地信息系统、饭店管理系统、计算机预定系统、销售现场系统和银行结算系统等,增加服务的科技含量,提高效率。另外企业还要加强自主创新意识,增强其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旅游。

(三)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旅游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制定合理规划,重视区内配套的环保卫生设施建设,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处理废弃物,尽快达到国际标准,一方面保证了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改善了旅游环境,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

(四)加大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力度

国际旅游业不仅需要一支在理论知识、外语运用和服务技能上达到相当水平的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同时还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懂得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熟悉国际旅游和善于旅游宣传促销的管理人才,要建立和健全旅游人力资源的开放和管理机制,改革现行旅游专业教育体制,使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机制更加健全。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贸易学

作者简介:陶玲(1988― ),女,汉族,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彦勇,郭昌欣.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对外经贸实务.2006.(6).

[2]袁振.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0.(22).

[3]沈月荃.我国旅游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视角.2011.(3).

[4]张莉.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7(2):56―58.

第7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15-01

一、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高新技术产品是指符合一个国家高新技术重点范围、技术领域和产品参考目录的全新型产品或国内首次生产的改进型产品,或属创新产品等,具较高的技术含量、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就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二、中国对美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较少

2009年1月至5月,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8%。2010年该比重持续增长,这就表明,外资企业在我国对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主要地位,其比重也在不断地攀升,尽管我国也在不断发展,但主要问题是自主品牌少,创新能力不够。

(二)贸易顺差逐年扩大,摩擦和纠纷压力日增

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2008年中对美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为148亿美元,2009年为224亿,2010年为308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顺差呈逐年扩大的趋势,顺差的金额逐年增加,这也使摩擦和纠纷的压力日益突出。

(三)美元持续贬值,严重影响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

近年来,美元的持续贬值,严重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一方面,美元的贬值会使以美元为单位的原料成本上升,我国企业为了保证利润的幅度,就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美元的贬值使得美国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甚至是单边主义政策来调整国内经济,这些措施很有可能就是针对中国这个贸易大国,从而使得我国贸易企业的出口矛盾加剧。

三、解决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问题的对策

(一)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有效地利用出口政策的导向作用,营造科技兴贸的良好外部环境,加快出口融资和出口信用保险体系建设,确定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市场营销战略;分析国际的需求,结合我国的技术优势,确定优先的行业和领域;建立创造园,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扩大提供快捷途径。此外,我们应即时扩充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规模,增加进出口银行的业务范围,加强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和对外担保等优惠政策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以增强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二)我国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要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就要形成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是关键资源。正如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指出的那样,知识是惟一有意义的一项资源。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掌握和学习该新技术方面的知识,建立起以知识为核心的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对整个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制定科学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规划,包括目标、方案、步骤、重点及保证措施等。这样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很大的益处。

(三)优化贸易环境,加大人才培养

我们要优化贸易环境,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引进技术的有效性,可针对我国引进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提高通过外资途径引进技术的有效性;探索技术引进新模式;重视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对技术创新的人力、财力投入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培养,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出口产品结构。

【参考文献】

[1]王桂新,沈建法.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J].复旦大学学报,2007年版,第53页.

[2]罗双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研究[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第8篇

关键词:金融业 服务贸易 对策建议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中期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经济重心逐步向服务业转移。金融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行业,以其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各国的重视。近年来,中国金融服务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等条件的制约,导致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缓慢,并呈现出以下问题: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类型结构不平衡

可以清楚地看到保险服务在跨境交付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占据绝对比重,而且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差距越来越大。如表1所示,其他金融服务占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除了2009年以外,其余年份均低于10%,说明我国银行业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

(二)我国跨境支付金融服务贸易常年逆差

过去的20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更加深入,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极大推动了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政策的实施,最终使得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从表2中的数据基本反映了我国从2006年至2010年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总体状况,即常年逆差状况,同时逆差额逐年增加。

表2 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情况统计总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6-2010

(三)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发展差距大

下图清楚地说明了在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保险服务贸易和其他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增长趋势。如图所示,保险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量贡献最大。同时也说明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相对比较落后,虽然还有很大发展潜力,但目前却造成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内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四)我国金融服务业监管制度不完善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金融发展的明显特征是“大一统”的国家银行模式,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的,相对应着金融服务监管理念的演变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每个时期演变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而已。因此,多头监管、自律组织弱化、法律配套措施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等缺陷仍然是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顽疾。

二、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创造良好金融服务贸易环境

政府加强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支持应从下列几点入手:一是努力打破任何限制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障碍。凭借政府的力量及双边和多边的市场开放谈判,对外国政府施压,迫使其进一步开放市场;二是增加对资金的投入。在众多的经济刺激投资中,要下意识地倾向于金融企业,增强其各方面装备,以提高其金融服务贸易的实力;三是颁布优惠政策。为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到金融服务贸易的行列,进一步促进金融服务贸易更好的发展,政府应制定并颁布与财税相关的鼓励政策。

(二)完善金融监管,提升金融服务贸易国际信用度

在当今全球经济紧张的形势下,健全的金融业监管体系是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必须要以国际标准为前提,对金融业进行业务监管和行为监督,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应针对金融业建立与之相应的控制和风险防范系统,完善信息监管体系;二是应建立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使各分业的监管主体之间能协同监管、相互辅助;三是对外资银行要加强监管,使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能够公平竞争,在两者间保持一致的监管政策,针对外资银行特别实行的种种不必要的优惠要逐渐降低或取消。四是要加大对金融秩序的维护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切实提高金融业的安全性。

(三)加快“走出去”战略,拓展金融服务贸易空间

为扩大“走出去”的规模,加快走出去的速度,深层次地占领国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可以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加快对海外金融机构的收购。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扩大当地业务,而且能够破除机构网点业务员的“本土化”现象,与此同时还为员工定期的实习及培训提供很宝贵的机会;另一方面对跨国公司以及本地的金融企业进行有针对性地投资,这样有利于在海外机构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从而达到拓展金融服务贸易空间的作用。

(四)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

我国在关于金融服务外包方面的法律体系接近空白,对这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加快完善与金融服务外包等相关法律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完善法规可重点考虑如下几点:一、完善个人数据资料保护法。我国可根据国际相关法规,对相应的资料跨国流通的监管法律加以完善,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二、加强保护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由于金融服务外包一般采取电子交付的方式,这就需要我国完善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立法,从而保护网络坏境下的新型知识产权。

(五)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培育多元化金融主体

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滞后。而引入有效的市场竞争可以说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惟一途径。为此,我国需要加快对金融市场化的改革,尽快培育出多元化的、具有活力的新型金融主体,促使同业间竞争激烈的同时,更有助于增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