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5 10:47: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洪涝灾害治理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存在问题;防汛抢险

中图分类号:TV69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163-01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河流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洪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在汛期中,如何科学地维护、加固堤坝是抗洪抢险工作的重中之重。

1 近年中小河流出现的灾害

近几年,除了大江大河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中小河流也出现不少问题,带来的灾害越来越严重,2009年,中小河流造成的灾害损失约占总损失的80%。据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消息:2012年截至7月29日,全国洪涝农作物受灾1.18亿亩,其中成灾5414万亩,受灾人口多达11915万人,因洪涝灾害死亡652人,房屋倒塌45.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525亿元。

中小河流大部分是没有防洪工程的,流域中最多有一些小型的水库,在洪涝灾害发生时,调节能力并不突出,甚至有可能“帮倒忙”,如水库堤坝没有达到标准,不牢固,持续暴雨时发生决堤,加剧洪涝灾害。由此可知,中小河流并没有形成综合的防洪能力,尤其是在汛期期间,山区和半山区的中小河流域问题更加突出,因为持续的雨,突发性强、强度大、破坏力大,而中小河流域的防洪能力小,抗洪抢险环节非常薄弱。因此,加强中小河流的防汛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 中小河流防汛抢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数中小河流堤坝工程老化、破败

中小河流域上的堤坝工程没有得到重视,特别是中小河流支叉河更加没有重视,如我县滁河上的善厚镇内洪河、石杨镇内官渡河等支叉河,在中小河流治理中,根本没有治理。近几年汛期堤坝出现塌方、渗漏等严重问题之后,往往是今年此处出现问题修补此处,明年彼处出现问题修补彼处。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堤坝的问题,这些建设上不到位,堤坝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防洪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是目前造成溃堤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2.2 防洪体系不完善,标准低

按国家标准,农业防洪应该按照20年一遇的堤防工程设防,建造堤坝,城市防洪应该按照50年一遇的堤防工程设防,建造堤坝。但是,在中小河流域,许多堤坝都是达不到要求的,只防一时,没有考虑其他突发状况,给以后留下防洪的隐患。

2.3 防汛抢险意识淡薄

许多中小河流域在旱季河流水位较低的时候,周边村民在河道上开垦耕种,有的河堤甚至被损毁,因为有的村民没见过洪涝灾害的发生,没有设身处地的感觉,在河道开垦耕种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真正遇到洪涝灾害的时候,通常会手无足措,这也同样会加重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2.4 堤坝易受渗穿透,质量不过关

在中小河流域,很多堤坝的修筑都是就地取材的沙土,并没有使用符合标准规范的筑堤材料。而沙土往往粘性差、易受渗穿透,尤其是遇到暴雨时,容易受流水侵蚀,加重灾情,加大了抗洪抢险的难度。

2.5 人口不集中,加大抢险救灾难度

许多中小河流都是发源在山区、半山区,持续雨时,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而在这些地区,往往人口稀少,居住地比较分散,不集中,给防汛抢险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2.6 堤防无人管护

我县圩区河流堤防杂草杂树丛生,堤防附近农民在堤防上养羊、养鸡等家畜,降雨量上防水土流失严重,堤防损坏等问题,堤防无人管护,汛期查险无法查找,往往渗漏发展到较在时,才有可能发现,有时出现堤更坍塌时才发现。

3 应对措施

3.1 加强中小河流堤坝建筑的质量监督

无论在中小河流堤坝的建筑施工过程还是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相关部门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监督,对每一个建筑施工环节都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以确保堤坝在建筑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

3.2 完善防洪体系和标准

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更完善的中小河流域堤坝建筑标准和规范,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采用符合标准规范的建筑材料建筑堤坝,培训施工人员规范操作,以保证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序等方面不出差错。

3.3 加强中小河流域附近村民的防汛抢险意识

往年由于中小河流域附近村民的防汛抢险意识不够强,导致洪涝灾害发生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中小河流域的群众学习相关抗洪抢险的知识。也要培训村民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抢险方法,有能力者也可以配合防汛抢险人员一起抗洪抢险。减少洪涝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4 汛期前做好防汛抢险的准备

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及早解决险情,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之时自然是最好的。要做到将险情扼杀在摇篮中,则必须寻查险情,做到“四勤”:眼勤、手勤、耳勤、脚勤,“三快”:发现快、处理快、报告快。

防汛人员应该全面了解所防护提防的防护能力,以及其薄弱环节和潜伏的隐患。这样在发现险情的时候,才能尽快分析出其产生原因、危险程度及发展趋势,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控制险情或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做好防汛物资的和撤离群众的准备。重大险情发生时,应该抽调专业的抢险队及驻地部队参与抢险。

3.5 组织人员学习常用的抢险方法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多的地段大部分是在农村或小村镇,抗洪抢险的方式大多秉着就地取材、安全、快速、有效的原则,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险情控制住,把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小。对抗洪抢险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备万一。

在中小河流上,常见的堤坝险情有四种:背水脱坡、临水崩塌、渗漏、滑坡和漫溢,以下从渗漏险情和临水崩塌的处理方式上略微阐述。

渗漏的抢护原则是临水截渗和背水反滤导渗。临水截渗是处理渗漏险情的有效措施,具体操作方法为临水坝坡堵截,又可分为:土工膜堵截、抛散粘土截渗、强堵漏洞进水口等。背水反滤导渗是让渗水通过反滤层流处,被保护的土壤颗粒不能通过滤层而阻止土壤流失,已达到固定堤坝的目的。可分为反滤导渗沟、反滤围井等。

临水崩塌险情的抢修原则是缓流消浪、增强堤坝的稳定性和抗冲能力。缓流消浪,可以通过挂柳挂枕提高坡面抗冲能力,或者用竹木排防浪。

增强堤坝稳定性,在修护中小河流堤坝时,可以采用护脚固基的方法,散抛块石,和桩柳固坡,当水不太深,迎水坡又因为受水流的冲刷坍塌时,可以在坍塌的下部分,间隔1m打排桩来加固堤坝的稳定性。

加强堤坝的抗冲能力,可以通过土工织物防冲,土工膜布防冲,或者土袋防冲,用土工编织袋,麻袋等装沙土,八成满,缝好袋口,袋口向内,依次错缝叠加放在受冲刷坡面上,直到超出浪高,以此提高坡面的抗冲击能力。

3.6 明确抗洪抢险组织纪律

全体抗洪人员,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抢险人员,都应该树立全局观念,严格遵守抗洪纪律,服从上级调度指挥。明确自身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分工要明确,快速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当中。

4 结语

当前,我国各地中小河流引发的洪涝灾害不断加重,抗洪抢险工作虽然已有长足进步,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国家应该对全国的中小河流进行分批分期治理,竭尽所能改善中小河流的防汛堤防和防汛工作,让中小河流的防汛工作能够得到保障。重视汛前的准备工作,在险情发生时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掌握有效的抗洪抢险方法,治理好中小河流的防汛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2篇

关键词 防洪减灾;传统方法;高新技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与资产不断增加,即使发生同等规模的洪水,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是防洪减灾的主要目标。自从工业化以来,治河手段迅速提高,对洪水的调控能力显著增长,曾一度助长人们战胜一切洪水“人定胜天”的信心。但是当美国所兴建的水库库容相当于多年平均年迳流总量的60%的时候,水灾损失却依旧在不断增长。反思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必须努力适应自然,因为人类已经认识到,自己不能也不需要控制所有的洪水,但可以采取控制措施,也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如今这一认识又转而成为世界治水的主流派,被各国普遍接受。当然各国之间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社会状况也差异较大,在具体实施方面,又有各不相同的办法。

一 社会化防洪减灾体系之构想

1、提高工程防洪标准

(1)尽先安排经过论证的重要控制性水库建设和病险库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对削减洪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设想,在今后50年内全国水库总库容增加到1万亿立方米,达到可调蓄50%径流总量的目标是需要的。水库除调洪外,还有发电、灌溉、供水等多种效益,在水库上投资可谓一举多得。

(2)加固加高现有堤防。我国江河堤防绝大多数是土堤,是精华地区的防洪安全屏障,是防洪的重点工程手段。

(3)蓄滞洪区的运用和管理。垒国防洪规划确定100座蓄滞洪区,颁发了蓄滞洪区管理条例。但地方从发展经济出发,并未强调对蓄滞洪区的人口和经济实施必要的控制,以致有蓄滞洪区而难以启用。蓄滞洪区削减洪峰比临时决口的功效成倍增加,损失成倍减少,甚至在发达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防洪手段,因此,必须在强化管理和研究适当的开发方式方面下功夫。由于我国的江河洪水变幅较大,因此,蓄滞洪区在防洪工程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防汛抢险实用技术现代化研究‘98洪水显示出部队在抢险中的重大作用。而对于一般汛情,地方抢险突击队的组织和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堤防战线长,现场交通、电力条件差,普遍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困难,‘98抢险主要还是应用传统技术。因此,总结传统技术,同时应用现代设备、材料、工艺加以改进和完善是捷径之一。

(5)城市防洪中的雨洪排泄和利用。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和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不透水地面使水灾损失急剧增加。为改善城市防洪排水条件并结合水资源利用,应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水灾害防御与水环境治理一起纳入城市规划与管理。将城市绿地高程降至下水道进水口以下,对于排洪和储蓄地下水有显著的效果。

2、调整社会以适应自然的减灾措施

这是针对洪水灾害社会属性的减灾对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环境建设发展与增长不能以透支生态环境为代价。加强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不单是防洪的需要,也是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改善中国大陆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东、中、西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基本保障。

(2)预留洪水的容身之地,退田还湖,湿地保护。实施的关键在于居民的妥善安置,因此必须科学地论证,细致地安排。适度退田应有标准,例如:以农田丰歉为准,近10年中有一半以上年份遭灾者还湖;以综合效益为准;以是否妨碍行洪为准;以湖泊淤积趋势为准等。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必须以全局利益为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3)加强法制建设以规范垒社会共同承担防洪义务。由于洪水灾害影响巨大,牵涉不同地区的安全和利益,有些防碍和削弱防洪运用的因素是水利建设本身所无法解决的,需要部门之间的配合,地区间的协调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因此尤其需要以法来统一协调各方权益和维护整体利益。在减灾社会化的推行中,需要依法办事。

(4)改进科学决策历史表明,治水方略的得失与资金投入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关。而决策的科学化对治水成败更有广泛的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方针、政策和法规方面系统的宏观研究。事实上,作为科学决策基础的宏观方针政策研究在我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 防洪减灾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防洪工程标准还不能一时达到较高标准,因此通过非工程措施达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更属必要。随着现代通讯、计算机、风险管理等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在防洪减灾中也出现了全新的技术方法。在这一领域我国尚处于较落后的局面。因此,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可大大提高我国防洪减灾的能力和水平,投资少而效益大。

1、洪涝灾害动态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应用3 s技术对洪涝灾害发生后的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利用遥感监测淹没范围的变化过程,利用地面灾区淹没水深测量及卫星定位系统辅助遥感监测,再利用gis技术对大范围洪涝灾害实现用多媒体技术生动表现,提供洪涝灾害信息服务。

2、农业地区洪涝灾害减产幅度遥感评估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减少,我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将成为十分敏感的问题。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多层次分析,在对洪涝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的同时,判断灾后灾区粮食减产的幅度以利正确制定全国粮食供应计划。

3、洪涝灾害信息社会服务技术

洪涝灾害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用gis及多媒体技术可为社会交通、旅游、商业、企业等各部门提供通俗、生动、直观的信息服务。有关水情,灾情、预报、预警等各种信息按不同行业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提供服务。由信息中心统一加工后,通过网络系统供用户使用。通过及时、完善的社会信息服务,有利于各部门及时采取主动减灾行动,减少社会洪涝灾害损失。

4、流域产汇流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发

目前流域的产汇流模型种类繁多,多有其限定的适用范围,如选用不当,则造成洪水预报的重大误差。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输入流域代表单元的降雨信息,可直接预测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对有较长系列观测资料的流域,可实现较高的精度。

5、复杂河道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发

对复杂的河道,如网状河道、多沙河流、或改修河道,用一般水文预报方法难以准确,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适应新环境较快,经3—5年试用调整即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第3篇

大通县县城位于大通的南边,许多乡镇的排洪最后集聚在桥头镇,像华林乡、塔尔镇、城关镇等一些乡镇的排洪都流到下面来,我们的城市必须要有很好的排洪工程才能使我们县人民的生命财产有所保障,另外,笔者所在县的牦牛山和老爷山都座落于县城,易于遭受山洪和泥石流威胁。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随着我们县的兴起和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财富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商贸和交通中心,人口和财富的聚集地,城市聚集性使同样的洪水造成的损失增加。

随着县城的发展,西宁市的发展,大通成为了西宁市很多人的水源地,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形成严重的地面沉降;城市因为水土流失问题,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河道堵塞,使洪水灾害变得越来越严重。城市化趋势使得同样暴雨而发生洪水的可能性和洪灾损失都大幅度提高,洪水威胁更加严重。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按照客观规律考虑城市防洪问题,破坏防洪工程设施,造成防洪标准降低。因此,在我们大通发展过程中,城市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不容忽视。

洪涝灾害的防治除了依靠防洪工程建设外,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对于及时了解洪水水情和灾情,指挥抗洪抢险,避免城市洪涝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河道整治,修建堤防等防洪工程,避免或减小城市遭受洪水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城市防洪还要重视非工程措施,在流域上加强水土保持和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建设城市洪水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城市防洪的生命线,对于减免洪灾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抵御城市特大洪水尤其重要。

除此之外我们县还必须要有总体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江河流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洪水特性及其影响,结合本县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发展需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讲求效益。因此,防洪工程建设,包括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将是任重而道远。

总而言之,要结合自身发展的趋势,把城市排洪放在重要的位置,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增强防洪意识,做好城乡防洪的相关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建设一个完备的防洪体系,从容应对夏季洪水的到来。

第4篇

【关键词】塔里木河干流;防洪现状;存在的问题;防洪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

引言:塔里木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周边,其流域地理位置低,排水不畅,加之其支流众多,在夏季冰雪消融大量水流快且多的进入河道,致使其同时进入汛期,干流接纳不及,排水不利,易造成洪涝灾害。再者,塔里木河流域周边多城镇,人口密集,极易发生汛情、受灾严重,所以,塔里木河干流的防洪工程格外重要。面对塔里木河日益严峻的防洪形式,沿流政府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防洪工程,但这些工程大多因灾害而建,不具有长久防洪的技术,再者这些工程技术不高,防洪能力有限,难以形成一整个防洪体系,难以解决塔里木河的长久防洪问题,因此,研究解决塔里木河的防洪工程措施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塔里木河干流洪水灾害情况

(一)塔里木河的自然概况

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新疆南部,起源于天山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围绕整个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带,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是源流河,本身不产生地表径,其干流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部,起始于阿克苏河、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交汇处,与源流关系密切,其地表水流域产生于山区消耗于平原区,径流流量不均,6月至9月的总流量占全年水流量的70%~80%,其中冰雪融化水入流及降雨是主要原因,该段时间为塔里木河洪涝灾害的高发期[1]。

(二)塔里木河的洪水灾害情况

塔里木河干流全长1321千米,上游长495千米,河道较顺直;中游长398千米,河道弯曲,水流缓慢;下游长428千米,河床稳定顺直[2]。塔里木河多年来洪灾严重且频繁,主要发生在干流中游地区,其原因是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河道弯曲不利于泄洪,洪水泛滥时容易在弯道处冲出河道缺口,并且局部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泥沙沉积严重,导致河床不断上升,河道内水流容积大大减少,常出现洪水外溢造成灾情。

二、塔里木河干流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塔里木河干流的防洪工程现状

塔里木河的洪涝灾害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显现出其严重程度,从1956年至今,几乎每年其干流区域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洪涝灾害,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生命威胁和经济损失。对塔里木河的防洪工程我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建设,上世纪90年代,在塔里木河干流的中上游区域建了180.86千米的不连续简易堤防;在后来的不断建设中,现上游流域附近的沙雅县段有28.86千米的堤防和3.8千米的护岸工程,阿拉尔市处有3.975千米的护岸工程;中游流域现已由附近建厂的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及沿线政府筹资建立了152千米的防洪堤坝;由于下游流域没有洪涝的危险,所以只修建了部分河段的输流工程[3]。

(二)塔里木河干流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

塔里木河干流的洪涝灾害一直不断,主要是因为现有的防洪措施问题诸多,不足够来预防洪涝发生时的汛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河道无堤坝路线长,不能防御洪水,其次是由于现有的防洪工程的标准低,防洪范围小并且抗洪能力差,最后就是因为干流河道弯曲,泄洪不易且河岸植被过少,抓地吸水能力差,一旦水量过大过急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三、塔里木河干流防洪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防洪工程措施

为减少塔里木河的洪灾频率,解决其防洪问题,需要根据塔里木河的特点及防洪现状对塔里木河进行一定的防洪工程措施。防洪工程措施在布置上要按照“上游重控制,中游重险段,下游重生态”的原则,充分利用已有防洪工程,并在考虑信息采集及通讯传输通畅的基础上在河道沿线合理布置堤防、护岸堤坝、丁坝和防基坝等防洪工程,才能在洪水来袭时更好的保护河坝不奔溃,保护沿岸的经济作物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非工程措施

1.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及防洪预报预警系统

为将塔里木河放生汛情时的灾害降到最低,在最好各路段的防洪工程措施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灾前灾后非工程措施,其一就是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及防洪预报预警系统。其要求根据塔里木河的实际实质情况,运用水文测设手段采集其水流的水文信息,尽其可能的找出洪灾规律,并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一定数量的信息采集中心、情报分享中心和防洪预报预警系统,做到资源、情报共享,并能在洪灾发生的最短时间里将各种情报送到各级防汛指挥机构,以便其及时的做好防汛准备。

2.洪水调度方案及防洪避险方案

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的地域地形特征及发生汛情是的洪水流向等情况,实际考察制定出一套适合各个路段发生汛情时的调度方案及防洪避险方案,确保洪水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到周围村落内村民的安全转移和有效的经济财产抢救,将洪水所带来的灾害降到最小,为生活在该流域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3.洪水保险

估计塔里木河流域沿线的公民参与购买洪水灾害保险,参与保险的公民只有定期缴纳规定的保险费,就能在洪灾后得到一部分洪灾财产损失赔偿,有利于加快灾后重建和恢复速度,减少自身损失和国家对灾情的救济经费,减少灾情对当地公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结语:通过对塔里木河干流的自然概况的研究与现有防洪工程的分析,给出了以上对防洪有效的工程建设措施,通过合理的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洪预案,有助于全面提升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的防洪能力,能够有效减少洪水泛滥漫溢情况的发生,避免遭受大洪水可能带来的灾害,保护流域内生活公民及生产企业的财产安全及个人生命安全,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性。同时能够提升为下游河道输水的能力,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刘哲,王军.塔里木河干流现状防洪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C].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2014.

第5篇

——雨果

有些不能复活

1632年,中国江西省建昌府建昌县一名男子漂洋过海,来到日本长崎县。两年后,身为当地兴福寺默子禅师的他,在穿流整个长崎县城的中岛川河上,指导建造了一座眼镜形状的双孔石桥。

1647年6月,这座日本最古老的石造拱桥被大洪水冲坏,次年得以修复。1982年7月,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眼镜桥,桥面铺装、防撞护栏和连岸桥台又一次被大洪水冲跨,但桥基、桥墩和桥梁等主要结构得以幸存,很快又被修复。

20年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参加长崎大水灾20周年纪念活动时,在一堆介绍日本长崎风光的小册子中随手一翻,就看见第一页上印着修复后的镜桥倩影。

桥,可以一次次修复或重建。而30年前,在长崎这场城市型水灾中丧生的299名市民,却再也不能复活。

上帝的灭世利器

1982年7月23日下午5时左右,从海面飘来大团乌云,像块黑布,一下子遮住了长崎市的天空。随即,几道闪光,几声霹雳,豆大的雨点瓢泼而下。不一会儿,闪电发狂迸射,撕裂天幕,大雨倾盆如注,有如天河决堤奔泻。狂风如猛虎咆哮,雷声如大炮轰鸣,房屋街道都似颤抖起来,一些旧门窗破屋顶吱吱摇晃一阵后被轰然掀倒。

长崎市上空正好是暴雨中心,据暴雨观测记录,19时至20时,一小时降雨量最大达到了187毫米,总降雨量达到了500毫米,这是日本至今仍保持的一小时降雨量的最高记录。长崎市与周边地区的雨量过程图表明,最大24小时雨量超过了600毫米。暴雨肆虐,在天空上耀眼闪电和建筑中昏暗电灯的照耀下,眼见雨水在大大小小的斜坡平道上快速汇集如溪,奔流向下;很快又壮如瀑布,冲刷直下;不久就形成汹涌洪流,狂泄而下。洪水旋卷着垃圾、桌椅、牲畜等各色杂物浩浩荡荡地一路摧枯拉朽,冲倒电线杆、树木,冲走洗衣石、车辆,冲垮房屋、桥梁,冲到河道后沿河低洼处蓄积反涌,街道渐渐变成河道,杂物车辆飘如小舟,在水中旋转碰撞。

正在户外或地势低洼处的居民,有些被洪水冲击卷入水中溺水而亡;有些碰到漏电的电线杆触电身亡;有些因为车辆电路浸水无法打开车门,连车一块儿,被冲进海湾活活淹死。这场暴雨夺走了299人的生命,形成重大人员伤亡。暴雨造成23346户人家进水,1193户人家的房屋倒塌或损坏,小汽车损失超过了2万辆,交通、通讯、电力等生命线系统完全陷入瘫痪,财产损失重大。

洪水过后,到处道路破裂、桥梁垮塌、房屋断壁。垃圾袋、衣物、花草等挂满斜倒在地的电线杆、树木,瓢盆、收音机、床垫、门扇等深陷在淤泥堆里,四处狼藉,满目疮痍。有人到处寻找亲友遗体,哀哭之声时时可闻;更多的居民清理自家残局,在废墟中扒拉可用的物品;政府机关、医疗卫生机构、公用事业单位等相关人员在脏乱不堪、臭气熏天的环境中,忙着抢修水、电、气设备设施,忙着调集配发粮食衣物饮用水,忙着救治伤患,消毒防疫,防止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各种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流行爆发。

长崎的这场水灾,建立起“城市型水灾害”的概念。城市型水灾,即城市地区不能及时排出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而产生积水洪涝灾害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现象。近些年,强降雨造成的城市水害,在许多地区许多城市频频发生,已呈愈演愈烈的趋势。2000年,韩国首尔,洪水肆虐后的街道上,无数汽车像搭积木似的交错堆叠,水灾导致49人死亡。2002年8月,捷克普降暴雨,首都布拉格上游梯级水库像推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紧急泄洪,致使低洼处积水深达4米左右,大量建筑地下室进水,市内3条地铁均成了地下河,到次年3月才完全恢复通车。在美国,政府年平均花费的水灾救灾款高达30亿美元,但年平均洪灾伤亡人数仍是稳中无降,未投保的财产损失逐年增长。在非洲,暴雨洪涝后的城市贫民窟,往往尸横遍地,更如人间地狱。

由于老天爷发难,以现代化城市为受灾主体的“都市型水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在电视等媒体现场报道、微博随手拍等图片、视频冲击下,城市水灾看上去格外惨烈。一系列城市内涝洪灾,像是在证明水灾的确是上帝的灭世利器。而如果我们继续对自然的教导充耳不闻,也许《圣经》中上帝以水灾灭世、也以水灾创世将不是传说。

总关风雨总关情

日本长崎是一座三面环山的港湾城市,城市如只八爪章鱼,从海岸线依次向山坳山岗触须蔓延,市中心就处于圆形剧场底圈。长崎面海环山,同一地区存在着海洋性气候、季风性湿润气候和台风性气候三种形态,降水量年均约2000毫米,雨水充沛。加之四周山陡坡急,地势比降低,自古以来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长崎市遭受1982年大型水灾,客观上是由于降水过强,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崎市在这次水灾中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首要的是,城市人口高度聚集。1945年长崎市原子弹爆炸时人口只有24万,死亡人数达73884人。近半个世纪后,长崎已成为拥有42万人口的现代城市。在城市快速扩张中,新增市区或为山坳或在山冈,本身洪涝风险较大,地下排水管道建设、防洪排水标准与实际降雨量差距巨大。城市内天然绿地面积有限,很多地表被钢筋水泥覆盖,使得地表径流剧增,有限的下水道无法及时将雨水排除。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两岸高楼林立,被挤压成市内的排水沟渠,向市外排水的能力减退。城市建筑向高空发展的同时向地下发展地库、车库、设备等占用空间,一旦洪涝发生,各种地下设施即遭灭顶之灾。城市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共系统防洪意识和能力不高,1982年长崎水灾中很多死伤源于倒地电杆漏电和全自动车门断电后无法打开。

总体来说,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财产的高度聚集与城市排水防洪意识和能力之间的落差,是造成城市型洪涝水灾的另一个客观原因,也是城市型洪涝水灾人员财产损伤惨重的主要原因。现代城市面对暴雨非常脆弱。即使只是水电气、交通、网络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某个局部出现问题,也会给城市的运转及经济社会活动带来极大阻碍,甚至波及临近城市。可以说,城市型水灾所带来的间接影响和衍生灾害还要远远大于被淹区的直接损失。

暗处已无秘密

其实,日本上世纪6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后,城市化进程过快引发的城市治水矛盾在70年代就爆发出来了。1972年7月9日至15日,发生在大阪一带的暴雨总雨量只有328.5毫米,1小时最大降雨量才25.5毫米,却形成了洪水四溢的局面。1973年,大阪府大东市71户灾民,依据1947年“国家赔偿法”第二条和第三条联名国家、大阪府、大东市三级政府,要求5255万日元的损害赔偿。1975年,继这起日本水害诉讼第一案后,水害诉讼案件猛增到18起,成为推动“日本河川行政管理变革的前奏曲”。

首先,大东水害诉讼事件之后,日本各级政府感受到民间对治水需求的压力,对都市防洪治水的认识深度和重视程度都显著增加。1975年第5个治水五年计划投资完成率从第3个5年计划的71%迅速上升到100%。日本河川治水、灾后恢复重建等相关事业费占国家公共事业费的比例提高,1977年最高达到20%。将“新型都市水灾”成灾机理与治理对策列为一级资助的课题、科研投入也明显增大。

其次,针对城市型水灾害的新特点,采取了系列综合变革措施。20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资本(国家经济基础资源设施)整备审议会下设的河川审议会,在对口的河川局工作指导下,建议促成了日本特定河川综合治水对策,即对高速城市化的流域,实施以综合治水对策为骨架的流域整治计划。1979年日本鹤见川被建设省指定为“综合治水特定河川”,1980年成立的“鹤见川综合治水对策协议会”,在着眼于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雨水蓄滞”技术,即在小区周围、楼间空地、学校操场、河道边公园等地方修建雨水调节池,以临时蓄水,分滞洪涝。并大力推广“雨水渗透”技术,即将不透水路面、蓄水池改用透水材料建设,让雨水回补地下。鹤见川流域成为日本综合治水对策的成功典范,其经验模式得以在日本全面推行。

再有,日本非常重视依法治水,以法律制度推动防洪治水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日本1949年就制定了《水防法》,此后在国土水资源利用和保守方面先后颁布了《治山治水紧急措施法》(1958年)、《水资源开发促进法》(1961年)、《河川法》(1964年)、《水源地域对策特别措施法》(1973年)等。在城市建设方面与防洪治水相关的法律有《都市公园法》(1956年)、《下水道整备紧急措施法》(1961年)、《都市公园整备紧急措施法》(1962年)、《都市绿地保全法》、《废弃物处理设施整备紧急措施法》和《住宅建设计划法》(1966年)、《都市计划法》(1968年)等。2000年,在名古屋城市大型水灾后,又痛定思痛全面修订了《水防法》,加强水灾害应急管理,强调向社会公布洪泛预想区和包含有避难场所等信息的“洪水灾害地图”。2003年,日本又颁布《特定都市河川浸水被害对策法》和相应的实施规则,打下了日本城市防水体系的重要基础。该法案对特定都市河川的指定、防水规划、防水措施、规制方式及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定,特别要求新建设施雨水渗透阻碍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必须取得许可,并必须根据地面硬化增加的径流量按防洪标准配建相应雨水蓄滞渗透设施。

还有,日本近些年来非常重视地下骨干排水管建设和城市洪涝灾害信息管理建设。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对东京、大阪等超大城市投入巨资改建地下骨干排水管系统。在东京城区地下60米深处,逐渐形成了净空高达20~30米的地下巨大运河系统,并且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RS管理系统等电气和探测技术,对整个地宫基本上实现了电子化覆盖和控制。在紧急情况下,其通风、排水设施还能够作为核爆紧急避难场所等的比例提高,1977年最高达到20%。将“新型都市水灾”成灾机理与治理对策列为一级资助的课题,科研投入也明显增大。

构建良心的法律底线

由于大都市气温高、粉尘大、热气上升,容易形成周边气流汇聚的热岛效应,而上升热气流一旦遭遇高空的冷气团,就容易形成暴雨。城市雨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相伴而生,超大型城市暴雨的频率与强度会高于周边地区,因此大都市更容易成为暴雨中心、更容易遭受洪涝灾害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然而,除少数发达国家发达城市外,许多大城市针对都市型水灾害,并没有未雨绸缪,甚至遭受惨痛教训也未能亡羊补牢,大灾大治。雨果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日本、美国这些国家大型城市下水道建设经验、综合洪涝防治经验已轻轻松松可以获得。

现代城市建设中,许多建设工程会带来阻碍行洪排水的负外部性,这些因素绝非个人、家庭、团体的力量可以防止;而大型的防洪治水工程更是公共工程,没有政府主导实际很难推动。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地上地下工程的同步进行,需要许多个公共部门协调进行。城市洪涝水灾防范工程建设与水资源的蓄积开发利用的并存和并行,需要综合的权衡和周密的论证。城市水灾风险防范中市民的参与和动员,需要建立政府与市民间的信息畅通和良好互动。大都市城市排洪与周边地区城市间的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冲突与协调,需要不同政府间的沟通和支持。这些都需要长远的规划、详细的方案、具体的标准和切实的执行,都不是单凭社会结构中的某些组织和个体的良心就能顺利推动的,根本上得依靠一套可行的制度去形成正常的工作机制。

法律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在频频发生的城市型水灾面前,当务之急需要建立完善与城市水灾防范相关的法律制度,在城市地下管道规划、公共工程投资、建筑配套设施、地面施工标准、绿化渗水措施、洪涝风险信息公布、洪涝保险计划等方方面面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则和法律责任,才能做到排蓄兼顾、风险可控、长治久安,才能避免短视工程、豆腐渣工程、污染工程带来的更大危害。

我们只有构建起城市建设良心的法律底线,才能构筑好城市洪涝灾害的抵御防线。

公民的责任

城市洪涝灾害防控是非常复杂的。现代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现实经验表明,完全控制洪涝灾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理念应从控制转向预防管理,走上洪涝风险预防与合理承担结合的新型模式。而良好的城市洪涝灾害管理需要应将雨水排放与雨水蓄积利用结合起来,应将工程与非工程的措施结合起来,应将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民众结合起来。可以说,公众的参与和民众的整合已成为现代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一个共识。

第6篇

1.暴雨突发性强、强度大、历时短。每年汛期,午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暴雨,丝毫没有前兆,一次暴雨过程一般不超过1h,而降雨量可达40~70mm,降雨范围在10km2以内。

2.暴雨与冰雹经常同时出现。尤其是7月的暴雨,往往是雷鸣电闪,狂风大作。先降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冰雹,紧接着倾盆大雨随之而来,集水迅速汇流,2~3h后下游遭受洪灾。

3.上游受雹灾,下游受洪涝灾害,即在暴雨笼罩范围内成雹灾,而下游地区有时滴水未降,却易遭受洪涝灾害。

4.洪水造成财产损失大。山区洪水峰高量小,洪水历时短。由于洪峰流量大,所到之处,河水猛涨,冲毁农田、房屋、桥梁、堤坝,使水库漫溢、决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县共决口小型水库13座,塘坝近60座。

二、防洪措施

1.注重坝群建设,层层设防,削减洪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园河流域建成了“五库一坝”工程,即张湾、碱泉口两座中型水库,园河小(1)型水库,刘湾顺坝,阳山、赵壁山水保骨干坝。控制流域面积687.15km2,总库容达4000多万m3,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总调蓄量2900万m3。

汛期运行方式是:上游的阳山、赵壁山两座水保坝拦泥排清水,轮流冲刷张湾水库库区泥沙,中游碱泉口水库调洪淤泥压碱泉,下游的张湾水库是中型调洪骨干水库,起拦洪调蓄、补给园河清水库水源之作用,刘湾顺坝分洪导清,将洪水导入排洪渠入原河道,园河水库利用张湾水库“澄浑排清”的水量灌溉西安乡1333hm2水地。“五库一坝”联合运用,有效地拦洪滞洪,调洪蓄水,确保了下游2333hm2农田,西安、罗山两乡近3万名群众,3条公路干线及京呼银兰通信光缆的度汛安全。

第7篇

我县地处浙东沿海,境内多山多溪,是浙江省四大暴雨区之一,属于洪涝灾害频发地区。1988年“7.30”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吞噬了180多人的生命,今年“麦沙”、“卡努”台风暴雨又给我县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河溪道防洪坝、拦水堰坝等工程设施毁坏最为严重,河溪道防洪工程已成为我县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洪涝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我县背山面海溪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km2的独立水系共13条,其中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白溪(包括支流杨溪)、凫溪、青溪、中堡溪和颜公河等五大溪流。溪流干流总长度272.64km,支流总长度817.8km,总流域面积1390.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2.03%;流域内总人口42.3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2.56%。我们习惯将干流、支流通称为河溪道,防洪坝是河溪道防洪保全的屏障。流域内现已建成防洪堤(坝)369.9km,其中干流堤防229.9km,支流堤防140km。但现有堤防防洪标准普遍较低,仅有61.5km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其中干流堤防41.5km,支流堤防20.0km。

我县平原河网主要分布在宁东平原和临港平原两片,宁东平原片的河道为毛屿港、车岙港、胡陈港三大水库区的河网,包括长街第一、二、三干线,横直河、岳井王家十字河、毛屿十字河、越溪十字河,一市港内河等。平原河网河道总长556km,其中干流总长107.9km,堤防长141.9km,支流总长448.1km,支堤防长263.6km。

宁海河溪道坡降大,溪短流急,加上过去对小流域治理标准较低,又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因此小流域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必须加大对小流域的治理力度。针对小流域现状,宁海县委、县政府决定全面推进小流域治理,并进行专项规划。根据调查,全县1100多公里河道中,保护村庄、学校、企业、农田等设施的有351公里,其中51公里已达到防洪标准。对未达到防洪标准的300公里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制订了三个五年规划,每五年投资约3.3亿元,治理河道100公里,总投资10亿元。

二、宁海县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堤防设施标准低

除少数已建的达标堤防以外,我县现有的防洪坝基本上是各村分段自建,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年久失修,防洪等级普通偏低,不能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并且大多数没有正规设计,施工方法简陋,堤坝结构普遍是单层干砌石,强度低,很难抵御洪水的冲击。有些河段甚至是赤膊岸坡,经常发生崩岸等灾害,造成水土流失。根据统计数字,今年“卡努”台风期间,受暴雨洪水袭击,全县防洪坝共溃坝缺口155处,总长度109公里,基本上是全线受损,其破坏程度不亚于97年“818”台灾的海塘线损失。

(二)河道人为设障问题严重

违反《河道管理条例》,乱占河道、随意缩窄河道行洪宽度、改变水流流态等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严重影响了河道防洪能力,降低了河道防洪标准。比较典型的有:

1、越溪大桥过水能力低。白溪在越溪大桥处规划防泄洪宽度为360米,而现在桥孔过水宽度只有160米。根据“卡努”台汛时的洪水调查,最大洪峰通过时,桥上游河道水位达到4.77米,而桥下游水位仅3.85米。导致大桥上游至水车段河道水位大幅涨高,这也是造成下园村沿海南线受淹的原因。

2、随意兴建过水路面桥。中堡溪、凫溪等过村河道,随意兴建了多道过水路涵桥,共同特点是未经水文复核,过水能力大大下降,结果造成上游淤积,水位大大提高,下游跌水冲刷严重。当洪水来临时,下游堤坝往往是溃决比较严重的堤段。

另外,不经科学论证,随意兴建拦水堰坝,填溪建房,河道内无序开采砂石等也是加大洪灾损失的原因。

(三)水土流失严重

宁海县属沿海城市,人口众多,历史上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各种滥垦、滥伐、滥挖、滥建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据最新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普查结果表明,宁海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454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3.4%,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86.52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8.2%,其中轻度侵蚀96.93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33.83%,中度侵蚀137.36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47.94%,强度侵蚀29.34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10.24%,极强度侵蚀11.63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4.06%,剧烈侵蚀0.17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0.06%。各小流域均有较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存在,水土流失最大的是高楼溪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36.90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小流域面积40%以上的小流域共有7条,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当地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导致河床严重淤积,使河床抬高,降低了水利工程的蓄水与防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

三、宁海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随着新标准海塘的全面建成,小流域洪涝灾害已成为我县当前发生频率最高、损失程度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防洪保安”也成为完善我县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中最迫切的一环。县委、县政府及时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列入“十一五”规划,这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为了顺利完成这项系统工程,进一步加强对宁海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我们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小流域治理基本上已遍及全县行政区域。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此项工程,县里应该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制定方针政策,并组建专门的机构,负责制订年度实施计划,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指导组织项目的具体实施。乡镇可以研究组建由相关受益村庄组成的流域管理协会,统一进行政策处理、自筹资金、施工协调等工作。

(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订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坚持走“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路子。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要坚持全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处理好治理与财力的关系,做到治理一处成功一处;要坚持科学治理,体现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保护治理与开发发展的关系,把小流域保护治理与综合开发利用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以防为主,突出非工程措施,处理好预防与治理的关系,实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生态防护。要把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与防灾减灾等规划衔接。

我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面广量大。现有的五大溪流治理规划编制于1995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自然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重新修编流域治理规划已刻不容缓。科学合理的规划是计划实施的“龙头”,建议水利部门尽早实施这项工作。

全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以分5-7年计划实施,其中五大溪流及其它小流域重要河段应该在“十一五”期间完成。项目实施应分强化保护,提高巩固、全面维护三个阶段。首先对威胁到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安全的,今年水毁破坏比较严重的河段堤坝,应尽早立项建设;其次对保护乡镇、村庄比较重要的防洪堤坝,应按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改造、加固,提高标准。关键是要做到治理一段,达标一段。对原生态的河道,以维护、整治、美化环境为主。

另外,对河溪道阻水严重的违章建筑物,县里应组织专门力量,集中整治。不满足防洪要求的桥梁,交通部门应负责拓宽或重建。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一些拦蓄引水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兼顾沿溪广大群众的利益,减少用水纠纷。

(三)强化管理,加强管护

强化管理是巩固治水成果的关键,除了要加强对堤防堰坝等水利工程的日常维修保养外,还应积极开展非工程措施方面的工作,如科学调度洪水,发挥流域内山塘水库的群体作用,开展洪灾保险等,此外还要在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同时,切实加强水法宣传,从而保证水利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同时还要加大管护力度,巩固治理成果,发挥工程效益。对在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的项目区,各地在管护方面亦有一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这些范例表明,只有管护到位,工程效益才能得以较快显现。以太湖流域为例:项目建成后,镇里组建了专门的管护队伍,由项目区周边六个自然村每村出一名管护员,对项目区实行严格的看护,在告别了任何破坏的良好条件下,项目区生态迅速恢复,每到夏季,项目区内酷似一座天然花园,鸟雀明显增多,处处洋溢着和谐之美。而且随着环境的改善,爱护项目区一草一木已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自觉行动。

(四)加大投资,广筹资金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投资大,社会融资能力弱,如何克服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已成为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项目建设资金方面,除了县财政安排专项治理资金外,还需多方考虑筹资渠道。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通过省、市列项的“城市防洪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争取专项补助资金。

2、从土地出让金中筹促建设资金,一方面通过全县的土地出让金中按一定比例明确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资金,另外通过流域整治,对河道附近废弃地改造增值等手段,通过拍卖或开发,所得资金全额作为建设资金。

3、将水利系统征收的水土保持费、河道占用费,砂石管理费等一部分规费转入工程建设资金。

4、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制定政策,鼓励受益的乡镇、村、企业及群众自筹资金。

四、结语

通过这两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宁海县小流域防洪标准已有较大提高,行洪能力得到一定的加强,溪流逐渐平顺,河道逐渐畅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建立起了较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了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我们相信,只要进一步加强对宁海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内容摘要:宁海县多山多溪,易受洪涝灾害,各级部门都非常重视小流域治理工作。本文拟通过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堤防设施标准、河道设障、组织管理、规划设计、政策处理及资金筹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洪;灾害;管理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河流保护的发展阶段与思考[J].中国水利.2004(17).

[2]张柏山,陆德福.世界江河防洪与治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3]汪松年,阮仁良.浙江省水资料普查报告[R].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水稻种植期; 农业气象灾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34

1983—2006年,我国平均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逾2 500万hm2,占整个农业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1997年、2000年和2001年等特大干旱年,旱灾造成的粮食损失分别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9.6%,13.0%,11.8%,对粮食生产造成较大影响[1]。

南昌市水稻种植期一般在3月下旬(双季早稻播种)到10中旬(双季晚稻收获)。水稻种植期间可能遇到的农业气象灾害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有:(1)温度异常引起的灾害。春季低温连阴雨[2],导致早稻烂秧,影响早稻秧苗期生长,对培育壮秧不利;春末夏初低温冷害,影响早稻幼穗分化;早稻灌浆成熟期出现高温[3],易导致早稻成熟期提前,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下降,对产量造成影响;秋季低温冷害(寒露风)会影响二晚开花授粉,使空壳率增加、产量下降[4]。(2)降水异常引起的灾害。暴雨,一般出现在汛期(4—6月份),影响早稻生产,不利于壮根、壮秆、壮穗,易引起茎叶徒长,后期根、叶易早衰,同时还容易引起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盛发和蔓延[5];早稻抽穗开花期遭受连续的暴雨袭击,造成单穗颖花数减少、结实率下降和千粒质量降低等;水稻生育后期遭受暴雨袭击造成植株倒伏,在成熟后期还会导致穗粒发芽、霉烂而降低产量和品质。洪涝灾害,以洪涝害为主,湿害为次,常以大雨、暴雨形式出现,雨量大且过于集中,易造成农田积水,严重的将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园林,毁坏农舍和农业设施等使露田晒田难以进行,易引起水稻茎叶徒长,后期植株和根系易早衰[6]。短期内倾注大量雨水,地面强烈径流,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和渍涝成灾,易引起水稻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等病害 。

笔者针对2011年南昌市双季稻种植期间出现的气象灾害,进行研究分析,以利于粮食安全,为双季稻栽培提出防灾减灾措施,降低栽培气象风险。

1 温度异常导致的农业气象灾害

1.1 “小满寒”对早稻拔节的影响

1.2 “寒露风”对晚稻抽穗扬花的影响

1.3 “高温逼熟”对早稻灌浆的影响

2 降水异常导致的农业气象灾害

2.1 降水异常偏少出现罕见春旱影响早稻育苗移栽

2011年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春旱严重。受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持续明显偏少影响,南昌江湖水位持续偏低,3月下旬春播春耕开始后,农田需水量增大,农田用水出现紧缺现象,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旱地缺墒严重;降水过程少,过程降水量少,旱情反复出现。据南昌市农业局调查,至 4月11日,南昌有4.4万hm2农田缺水,占早稻播种面积的27.4%,在各级政府和粮农采取紧急措施后,缺水状况得到较好缓解;4月28日,又有3万hm2农田出现旱象;5月10日,0.11万hm2早稻因缺水无法移栽;5月26日,早稻受旱面积达1.6万hm2, 5月30日,又出现3.53万hm2的旱情,其中有0.53万hm2的中稻无法翻耕,旱地2.18万hm2缺墒严重;6月3日,有3.2万hm2早稻田缺水,0.05万hm2中稻田因缺水无法翻耕,1.72万hm2旱地缺墒严重。

2.2 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引发洪涝导致农作物受害造成经济损失

涝灾是指降水时间过长、过于集中对作物造成的危害。按水分过多的程度,涝灾可分为洪水、涝害和湿害。洪水即大雨、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农舍和农业设施的灾害。涝害是雨量过大或过于集中,造成农田积水而使作物受到危害。湿害(渍害或沥涝)是连阴雨时间过长或洪水、涝害之后排水不良引起的,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因缺氧而受到危害。

涝灾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大气环流异常,使雨带在某一地区长时间停留或徘徊,是引起涝灾的主要、直接的原因。此外,地形、土壤类型及结构、水利设施、种植制度及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等也影响到涝灾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由于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期的抗涝能力不同,加之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也影响到涝灾的发生。

3 防御双季稻种植期间出现农业气象灾害的对策

3.1 “小满寒”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小满寒”天气对处于分蘖末期的早稻可造成短穗、小粒现象,影响早稻产量和质量。为减轻“小满寒”农业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适当灌深水的措施,以减轻低温影响;天气转晴后,缓慢排水;当分蘖数达该品种目标产量有效穗数的75%~80%时,因地制宜进行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3.2 防御寒露风的措施

关注气象预报,在“寒露风”来临之前利用晴好天气对已处于抽穗始期的二晚田块应抓紧时间喷施“九二O”,促早齐穗;未齐穗的二晚可采取灌深水的方法,减轻低温影响;冷空气过后转晴时,及时排水,以于利提高土温。冷空气影响时可采用喷施保温剂、增温剂等方法,使叶温和穗温增加,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空壳率。

3.3 防御高温逼熟的措施

当高温出现时,对处于灌浆期的早稻田块,水源充足的地方可采取流水灌溉,或日灌夜排,以降温增湿,改善田间小气候;水源不足的地区,中午前后以水喷雾或喷灌使穗部降温增湿,减轻高温危害。

3.4 防御干旱的措施

(1)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2)根据干旱规律来安排农业生产;节水灌溉,如用先进的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

(3)培育和选用抗旱的作物品种。

(4)采用覆盖或用化学物质喷洒来抑制土壤蒸发。

(5)人工增雨等措施来减轻、防御干旱。

3.5 暴雨及涝灾的防御措施

(1)兴修水利,治理河流,开挖渠道,增雨的排泄能力,使暴雨后的积水能及时排出。修筑水库能拦蓄河水减少流量,从而有效地防止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

(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合理开沟,降低地下水位,使地表水、潜层水和地下水能及时迅速地排泄出去。

(3)根据暴雨发生的规律,合理布局农业,确定适当的种植制度,选择耐雨、耐涝作物。同时在汛期,要加雨监测、预报和情报工作。暴雨出现后,要做好暴雨的实时评估分析,提出相应的防灾、抗灾和救灾措施。

4 结论与讨论

总体上2011年总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利,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是局部和阶段性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但如何在灾害来临时避免或减少损失是农业生产部门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这需要气象、农林、水利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气象部门应密切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提前预测或预报灾害性天气,及时开展防灾减灾服务,为农业生产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赢得时间。农业部门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建立防灾减灾服务系统,合理安排作物播期及熟性,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 搜狐财经网.气象灾害致粮食损失年均超500亿公斤[EB/OL]. http:///20110301/n279574807.shtml.

[2] 许孟会, 赵辉, 王晋,等. 春季低温连阴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J].湖南农业科学, 2008(6):63-65.

[3] 李仁忠,刘海英,李建业,等.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防御措施[J].浙江气象,2011,32(1):23-45

[4] 彭春瑞,刘小林,李名迪,等.江西水稻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 2005,17(4): 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