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5 15:33: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统计学的知识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机电系统控制基础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课程教学的实践和应用,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的内在含义。基于此,文章对《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详细分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TP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21-01
作为一门包含了多个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机电系统控制基础中主要有离散数学、复变函数以及微积分等。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不能进行充分的理解,由于这些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无法具体阐述工程与物理的意义。另外,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比较少,其实践环节基本上都是对数学理论知识的验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文章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础,对机电系统控制基础的课程教学实践展开了具体分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计现状
在大多数的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设计中,都会将模拟放大器、电容电阻作为控制对象,让学生以实验箱为基础进行装置参数和设计的计算校正,从而顺利开展测试模拟实验,在系统性能转变的情r下对其进行认真观察。于学生而言,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对象基本上都是模拟电路,而系统性能即曲线与数据,在整个系统设计完成之后,仍然需要学生进行抽象的实验体验。
2.实验课现状
试验箱控制在目前机电系统控制实验课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形式,其模式具体为:实验讲解、实验验证、实践应用,需要学生按照具体的步骤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一步一步进行,在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要求基础上顺利完成实验,从而得到一定的实验结果,并在机电系统控制原理、含义以及性质的基础上对所得数据进行认真分析。该种实验模式过于古板,不利于发散学生的逻辑思维核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1]。
二、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实验分析
1.实验组成
对于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实验的组成而言,如果按组成结构划分,可以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按实验台型号划分,包括82sxy电机旋转实验台、DBM200电机-磁粉制动器实验台以及DBM200电机旋转实验台等。
2.实验目的
开展相应实验的目的主要包括: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台硬件部分的功能进行掌握;通过实验获得电机的死区电压;充分了解软件的编程方法,做好程序的声明、调用以及编写等;检测电机转速与电枢电压之间的关系,并求出正转反转的转速电压曲线斜率。
3.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为:首先,在直流电机中一直存在死区电压,开展实验时系统之间的摩擦转矩就会产生死区电压,即0v开始加载的电压到电机开始转动的电压,都称为死区电压;其次,电机的标定就代表着输出转速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输入电压一般都是通过程序输入得到,而输出转速即码盘检测转角与程序计数器时间间隔的比值。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正转和反转时死区电压与电机标定曲线是完全不同的。
4.实验流程
在开展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的实验时,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首先,将实验装置的电源打开,点击桌面上命名为实验的文件夹,之后点击文件正转标定.vbp,之后双击frm文件,实现电压输入,随后点击电机的启动按钮,将电机开启。当电机转动1s之后,点击停止按钮,并记录下电机的转角与时间;其次,增加电机的电压,并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输入电压增加到25v为止;再次,调整电机的正负极接线,并重复上面的步骤;最后,加大负载,重复上述步骤。
5.实验报告
在完成实验之后,绘制出电压转速曲线,并将死区电压、曲线斜率标出,求出电压的转速函数。将负载前和负载后的曲线进行对比,探讨负载增加后是否会对电机的转速标定产生影响。
三、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实践教学改革
1.开展演示性实验
演示性试验的开展方便学生掌握机电系统控制相关知识,并更好的理解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和构成。因此,在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改革时,要积极开展演示性实验,并为其提供相对完整的硬件配置、软件程度以及控制参数等,从而加强学生对曲线和数据的控制,并在分析系统调试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机电系统控制中的工程含义以及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组织数字仿真实验
在机电控制系统中MATLAB语言和Simulink仿真环境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同时,MATLAB Simulink语言在国内外高校中成为了非常有效的计算机工具,能够为高校学习提供内部函数、模型库,方便控制系统详细分析频域、时域以及根轨迹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数字仿真实验融入到一些基础课程中,使学生能够应用现代技术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另外,如果将演示性实验与数字仿真实验结合在一起,取得的效果会更加好,能够以传递函数模型为基础的数字仿真设计根据位置的随动系统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实现系统的有效运行[2]。
3.完善课程设计
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的设计目的为在实际系统的基础上,对设计系统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校正,并有效利用控制理论和相关知识。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以教师所提出的设计思路和要求为前提,利用演示性实验、数字仿真实验获取相应知识,完成设计系统的有效分析。
4.转变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转变是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改革的关键,要在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而且,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教师要对过程评价引起重视,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信心上面,进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机电系统控制基础的实践性教学,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系统设计、系统调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字仿真实验、演示性试验以及课程内容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的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通信;课程;电子技术;项目载体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开启了通信大发展的时代,使社会对高职通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电子技术课是高职通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领域课程,是完成好通信技能培养的奠基石。开展电子技术课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电子技术课开设的现状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高职通信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电子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电工电子应用职业能力,包括熟悉元器件与性能、掌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熟悉电工电子一般应用、熟练使用常见仪器仪表;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为专业领域课的学习奠定电工电子基本理论知识。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囿于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方式和讲授式的教学模式,电子技术课普遍采用了“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的分设方式。仍然遵循着课程、实验、实习分离开设,一学期理论教学和实验,另一学期再实习;一位老师讲授理论,另一位再指导实验实习。在教学内容上,电路分析、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的理论知识体系严谨慎密,但实验基本以实验箱验证测试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学生常常是为完成实验而实验,很难将实验上升到知识;实习则用1~2周,完成某单一电路安装为主。在教学考评上,一般以单独的理论笔试、实验验证操作、实习操作等终结性考核为主,辅以平时出勤与纪律的考核。与本科相比,高职学生底子相对薄、基础相对弱,对单纯的知识讲授感到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倦电子技术的学习。
学科化的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和授受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精英教育时期,以及在学生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较好的学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职进一步放宽入学门槛,高职学生普遍趋于行为导向能力和感知能力较强,对策略性体验型知识易于掌握。因此,电路与电子技术课就亟需改革传统学科化的课程组织模式和授受式的教学模式。
二、通信类专业的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需求
通过对高职通信类专业面向的主要从业岗位职责进行调研,分析提炼岗位工作典型任务,登逋ㄐ爬嘧ㄒ蹈谖坏暮诵闹耙的芰Γ分析核心职业能力所在的专业领域课程,建立通信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对电路与电子知识技能的主要需求关系,如图1所示。
三、以目为载体的电子课体系建构设计
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就是把项目作为学习载体,教学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开展。重构以项目为载体的电子技术课基本思路是:先选择合适的载体,即设计出能承载图1中技能和知识点的项目。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教师对项目任务进行“布置、引导、提问、检查、小结、反馈”,从而达成电子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电路电子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四个部分:电工与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路和常见仪器仪表。但高职通信类专业一般只包括图1所列的24个基本知识点。为此只需对应选择相应的有效载体,如图2所示,可选择7个项目24个子任务,来承载24个知识点并完成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电子课教学模式构建
选定了7个载体24个子任务,逐一明确每个任务引导知识点,其设计思路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还需站在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去组织教学。先引导知识点,再采取“关联、主动、合作、对话”的方式去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即在在关联方面,情境化的设置,体现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主动方面,让学生领受任务任务阅资料制定计划,分析解决问题并进行具体实施。在合作方面,小组讨论提升团队能力。在对话方面,学生展现项目,书面和口头总结策略、步骤,展现成果。
实现电子技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路径:一是要设计编写项目任务所需的引导讲义;二是要准备项目任务书材料;三是要建立任务所需的教学情境并做好准备;四是要合理教学调度安排。通过项目设计、任务引导、情境设置、学生咨询决策计划、讨论实施总结、教师点评、布置作业等步骤,达到“让我去做,我会理解”的目的,从而实现电子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五、构建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考核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学过程必备的重要环节,既要达到考核目的又要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电子技术课教学改革后,需要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也需要知识考核和项目动手技能相结合。考核方式的设计,着重要体现完成任务与掌握知识并重,知识融于任务过程。避免改革后出现轻知识的情况,考核方式建议包括:平时成绩由任务引导的准备与提问、分工与提交的任务方案计划、任务总结发言情况、作业练习等环节构成;项目成绩由任务进程中的观察记录、制作项目结果情况、操作规范情况等构成;笔试成绩由单元知识测试、半期笔试、期末笔试等构成。
六、结语
实施高职通信类专业电子技术课教学改革,着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设计、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过程评价和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设计。突出学生参与电子项目后再上升到知识的过程,契合了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愉悦度,从而提高电子技术技能和知识素养,为后续通信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爽,朱凤武,郭瑞娟,孙上媛.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高教学刊,2016(9).
[2]庄晓燕.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5).
[3]韦泽训.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方法[J].继续教育,2011(9).
在对我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转行业的践教学改革,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诚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专业 实践教学 诚信 岗位能力
个人简历
王丽云 1973年04月 女 籍贯天津市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会计专业带头人 讲师 主要从事会计基本核算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和研究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与确定,其课程体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通过对会计岗位及能力的分析,会计电算化专业全面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以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环境和真实业务为载体,采用“互映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诚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而体现出“诚信是会计人员立身之本,能力是会计人员发展之源”的教育宗旨与理念。
为了配合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构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诚信+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把知识运用、职业判断和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备应有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新课程体系的需求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会计职业认知,先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会计职业有一个概况的了解和体验,即入学第一堂课以游戏的形式,以沙盘为教学载体,让学生带着“诚信”去体验“职场”,感受会计岗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对今后的会计职业进行憧憬,以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会计单项任务技能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经济业务拆解,重构成符合能力递进的单项任务,实施于会计专业基本职业道德、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的方法与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会计从业的标准,该阶段的学习考核形式采取以证代考,从而开始步入“会计殿堂”。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须的“诚信、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为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在此阶段进行会计单项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虚拟与现实,分工与协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校企双课堂:变“传统教学场所”为“企业财务部式的专业教室”,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场,走入各个会计岗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虚拟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完成会计单项岗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坚持“诚信”的职业素养渗透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同时培养严谨的职业习惯和创新的精神并且让学生通过电算化会计等级资格的考核,准备迈进助理会计师的队伍。
第三阶段(第五学期)会计综合岗位训练:进行会计综合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现实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财务室”搬进课堂,体验企业的真实业务处理过程;将课堂嵌入企业,体验真正的企业文化,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处理,以比赛的形式考核,综合的考查学生诚实守信、会计职业技能、分工与协作、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的综合职业素养,使之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
第四阶段(第五学期第11周至第六学期)顶岗实习: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打造实践教学的就业平台,达到形成会计职业态度的目的。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纵深改革的重要环节。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这一真实的工作环境由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该实训基地基本由中小型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中介公司组成,每年可向学生提供在企业财务、内部审计等岗位的顶岗实习,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及实践的需要。其财务人员的已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及较高的职业道德,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融入顶岗实习的各个方面,实现“师傅带徒弟”的顶岗实习模式。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经济实体,融入职业现场,强化校内知识的运用,逐渐形成会计职业习惯,培育会计职业素质,实现岗位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全接触,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它是学生各种能力的集成运用和综合体现。这一过程的实训安排,是使学生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作为合格会计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态度”。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对企业的会计岗位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与适应,根据完成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选择毕业设计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
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与实践技能
(一)以“诚信”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系统设计
职业素质也称之为职业素养,它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发生职业行为而形成的一种职业品质。一般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包括:思想道德意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竞争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其中除了个人素质和专业精神之外,职业道德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伴随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将二者相溶,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各种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教育,使得高职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设计实践课程过程中,融入了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课程系统,诚信是为人处世、社会交往、治国理财的根本要求。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曾经高屋建瓴地概括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高职会计诚信教育,即高职会计专业领域实施的诚信教育,就是将会计诚信与诚信教育予以有机耦合,是一项基于财会专业技能培养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将会计诚信作为从事会计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进而培养掌握财会知识技能和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与品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其中包含:诚信教育、严谨与创新、企业文化、职场压力分析与应对、沟通与协作等课程。这些内容分散在每个学期,使得每学期形成一个关于会计职业素养培养和学习的课题,通过讲座、实践、讨论、专业课程学习过程的渗透和学生管理过程的渗透等全方位的进行培养与教育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会计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距离,该系统按照“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形式,层层递进的实施“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三位一体技能训练过程,以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详见下表:
通过本学习领域的学习,采用“轮岗制”的方式,将以前学习过的各个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到一起,以实务的形式,并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手段,让学生进入虚拟的工作空间去,真正体会会计的每个工作岗位的内容、职责。
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 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顶岗实习
及毕业设计 行业综合模拟实训实践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掌握了会计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经过一系列实践环节训练的基础上,开展的面向社会的专业实践。通过顶岗实习,真实锻炼学生处理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和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为其毕业后从事会计核算业务操作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新型会计实践教学系统的顺利实施,我们结合着我院的特点,提出了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的保障
由于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模式,将原有的学科体系变为岗位技能体系,这不仅要求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求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要提升。采取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分批次下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二)会计教材的保障
“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教学形式,“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使得必须配备与之相符的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安排实训内容、实训时间、实训方法和实训地点等。
(三)实训基地的保障
真实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此,要想实现该时间系统的教学效果,必须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基地。以我院为例,为了配合“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的实施,我们建立了“会计技能训练中心”,即会计手工训练中心、会计信息化训练中心、会计岗位综合训练中心和“校中厂”等校内会计技能实训中心,该中心既可以完成会计的手工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既可以完成会计分岗位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岗位的综合训练,既可以完成虚拟岗位的技能训练又可以体验真实岗位技能训练,同时还建立校外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 侯丽平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教育与职业 第21期
关键词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81-03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核心是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出发,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逼真的企业环境中边学边做,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征,有效解决企业所需与学生所学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就业竞争力[1]。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借着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改革的精神,2009年,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教研室对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该课程已建设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1 课程定位
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后建立课程体系。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是为电气装调与维修岗位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知识覆盖面广,是强电与弱电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求通过该课程及前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独立进行整台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元件的布置、连接、调试及电气故障排除、维修。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共88学时,在电气工程基础1与2、机械技术应用基础及相关实训课程完成的基础上,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依据,选择数控机床为载体,通过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训练,使学生根据数控机床电气原理图计划、决策电器元件布置图及接线图,以决策结果实施元器件的布置、接线、电气调试、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电气装调知识、技能,具有数控机床电气安装、调试、维修及设计的综合能力,为后续课程数控机床PMC控制与调试、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中级工、毕业顶岗实习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课程开发思路
根据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职业岗位(群)中的数控机床电气装调与维修的任职要求,参考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中级工考核模块之一——数控机床电气装调与维修的考核要求,并且结合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经过多次走访数控机床制造及应用企业,对其工作岗位的实际任职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相关技能、知识、素质、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归纳、整合,进行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工作任务的开发,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情境显现、模拟仿真等方式组织教学,建设典型工作任务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课程开发思路设计如图1所示。
3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在分析、整理典型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的前提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构。
3.1 岗位职业行为能力分析
在深入理解工作过程系统化后,本专业教师经过对包头及周边地区数控机床制造及应用企业的电气装调工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与总结,确定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岗位的岗位职业行为能力如表1所示。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在进行岗位职业行为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原则是凡是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知识都纳入教学中,无关的知识尽量不讲,针对其预设能力目标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3.2 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岗位职业行为能力拟定该课程教学目标,包括应知知识、应会技能和应具备素质三大项教学目标,其中归纳出如数控机床电气原理图识读与分析等15项应知知识,能够独立完成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等9项应会技能,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5项应具备素质。
以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学习载体的选择,载体选择的原则是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3种典型数控机床为载体,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划分5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3项任务,共计15项任务。
情境1 简易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1开环进给轴、1主轴及刀架换刀控制功能运行,计划学时18学时;
情境2 简易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2开环进给轴、1变频主轴及刀架换刀功能运行,计划学时14学时;
情境3 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2半闭环进给轴、1变频主轴及刀架换刀控制功能运行,计划学时16学时;
情境4 数控铣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3半闭环进给轴、1伺服主轴功能运行,计划学时24学时;
情境5 加工中心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4进给轴,其中3直线轴、有1直线轴是全闭环控制、1旋转轴、1主轴、1刀库换刀功能运行控制,计划学生16学时。
4 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六步法原则:教师下发任务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电气原理图;学生咨询,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计划与决策,主要是绘制电器元件布置图和接线图;教师给予指导、答疑、评价;根据下发的元器件清单和工具清单进行准备,依据计划和决策的内容进行任务实施,即将数控机床电气系统安装调试好,实现该任务的功能运行。在计划、决策、实施过程中贯穿小组及教师的检查与评价。
4.1 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改变传统的“一言堂、一张黑板”教学,坚持“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采用行之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及手段,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操作技能,达到理实合一、交互渗透、逐渐递进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情境1的任务1“刀架控制电路”为例,来说明使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师用任务驱动法引出任务1“刀架电路连接与调试”,用引导文法引出任务1需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在进行刀架控制相关知识点传授时用主讲教学法;用演示法向学生演示刀架动作过程,可直观形象地说明刀架动作过程;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实练法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消除学生心理害怕的顾虑。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知识点传授时采用经典板书、PPT课件相结合;用数控机床调试维修教学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可增强学生对元器件的布置和接线的感性认识;实物真做法可以提高学生实施的可操作性;学生可通过学院该课程精品课网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从情境1至情境5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增多,教师的主导性逐渐减少。
4.2 考核方式改革
在课程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分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并且过程考核占最终考核结果的70%。过程考核强调学生素质和能力,每一学习情境对学生每个工作过程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
5 教学质量保障
为了更好地达到改革后预想的教学效果,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完成企业真实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需要有相应的教学保障,分别是师资队伍、实训中心及教学资源。
5.1 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敬业、团队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研究和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服务于课程开发与实施;其次,把握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生困难的解决者、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最后,能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了解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把握所授知识的重点和深度,引导学生运用电脑、网络等新型学习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5.2 具有企业真实环境的理实一体化实训中心
需要有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建设的具有企业电气装调工真实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的实训中心,为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及资格证书考核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实训平台,能够创造良好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理论、实践教学环境和职业氛围。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利资源,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保证该课程及电气装调工岗位实训、毕业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
5.3 丰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为了保证该课程顺利进行,需配套相应教学资源以满足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现在该课程已为省级精品课程,配套资源有自编讲义、项目任务书、引导文、考核评价标准、习题库、PPT课件、配套说明书、精品课程网站、多媒体教室、网络平台等。
6 改革前后比较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后,与改革前的情况比较,主要有3个方面的不同,如表3所示。
7 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的改革,经过笔者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在教学内容上创设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应用性,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中注重过程考核,是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增多、教师的主导性逐渐减少的诠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燕栏.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装调》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6).
[2]陈志平,尹存涛.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核心课程开发[J].当代职业教育,2011(1).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 磷酸肌酸钠 心功能指标 核转录因子κB 可溶性CD40配体
Effect of amiodarone combined with creatine phosphate sodium treatment on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and serum NF-κB and CD40L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ZHANG Sheng-hong ZHU Fang-yi MA Ying
Department of Arrhythmia,Qinghai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Hospital;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miodarone combined with sodium creatine phosphat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the effect on the patients'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and serum 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 B( NF-κB),soluble CD40 ligand( CD40 L) levels. Methods Patients with 110 ventricular arrhythmia who were treated in Qinghai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9 were prospective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n = 55)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n = 55) according to the stratified random grouping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miodarone alon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reatine phosphate sodium based on the treatment plan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serum NF-κB,CD40 L levels and quality of life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wo courses of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the adjusted QT interval( QTc) and heart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 05),and the QTc and heart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 413. 9 ± 32. 3) ms,( 67. 6 ± 5. 9) times/min]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 389. 7 ± 34. 6) ms,( 75. 4 ±5. 4) times/mi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5).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the levels of serum NF-κB and CD40 L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 05),and the levels of serum NF-κB and CD40 L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25. 4 ± 3. 1) pg/L,( 1. 3 ± 0. 7) μg/L]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 38. 5 ± 3. 2) pg/L,( 2. 2 ± 0. 8) μg/L],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5).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and quality of life comprehensive questionnaire score( GQOL-74)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4. 2 ± 6. 7),( 94. 2 ± 6. 9) poi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 83. 9 ± 6. 6),( 80. 7 ± 7. 2) point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87. 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2. 7%),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total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5. 5% vs3. 6%,P > 0. 05). Conclusion Amiodarone combined with sodium creatine phosphate in the treat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indicators,increas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NF-κB and CD40 L,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and improve clinical efficacy without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High level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Ventricular arrhythmia; Amiodarone; Sodium creatine phosphate; Heart function index; NF-κB; CD40L;
室性心律失常既可以发生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但更多见于明确诊断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与离子通道病患者群体中,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以及心室颤动,临床表现具有较大的差异,可以表现为心悸或黑矇乃至心源性猝死,也可以无症状[1]。对于心脏结构异常的患者而言,室性心律失常通常是早期临床表现或者唯一临床表现,对于存在多种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而言,室性心律失常通常是作为伴随症状出现[2]。胺碘酮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效果较为明显,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如心脏功能改善不显著、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效果不理想等[3]。磷酸肌酸钠能够有效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功能[4]。本研究观察胺碘酮联合磷酸肌酸钠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心功能指标及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 B,NF-κB)、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CD40L)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5]中关于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97 m L;(3)左室射血分数(LVEF)≥45%;(4)无脑、肾、肝胆等其他内科疾病;(5)患者知情同意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浸润型心肌病;(2)患有肥厚型心肌病;(3)合并瓣膜及心包疾病;(4)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55 mm;(5)合并有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6)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7)治疗依从性差、对本实验所用药物及其有效成分过敏。
1.2 一般资料
应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应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配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68~82岁,平均年龄(70.5±3.9)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1±1.6)年;心功能Ⅲ级34例,Ⅳ级21例;室性早搏19例,室性心动过速24例,心室颤动12例;合并冠心病47例,高血压44例,糖尿病20例,脑卒中17例。观察组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69.3±4.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67±1.1)年;心功能Ⅲ级36例,Ⅳ级19例;室性早搏20例,室性心动过速24例,心室颤动11例;合并冠心病48例,高血压45例,糖尿病22例,脑卒中15例。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等一般及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实验的研究方法符合伦理学标准,并经过青海省心脑血管病医院伦理会研究同意。
1.3 治疗方案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加胺碘酮治疗。基础治疗方案:常规卧床休息、吸氧、对症补液维持酸碱平衡,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常规抗感染,给予降压、利尿剂、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科学饮食,合理控盐,加强健康宣教,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合理确定体能训练方案。同时,给予盐酸胺碘酮片[生产企业: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600 mg/d。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生产企业:吉林英联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 g/d,静脉滴注。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的心功能指标:包括校正QT间期(QTc)、心率,采用心电图仪进行检测。(2)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的细胞因子水平:包括血清NF-κB、CD40L,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进行检测,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的生活质量水平: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综合问卷评分(GQOL-74)两个评标体系,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4)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参照《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5]制定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率降低>90%,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数量降低>80%,室性期前收缩发作频率降低70%。有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率降低>50%~90%,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数量降低>50%~80%,室性期前收缩发作频率降低60%~70%。无效:治疗完毕后,临床效果未达到上述标准。临床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本实验内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功能指标
治疗前,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校正QT间期(QTc)、心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2.2 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血清NF-κB、CD40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NF-κB、CD40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F-κB和CD40L水平比较
2.3 生活质量水平
治疗前,2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GQOL-7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GQOL-74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良Barthel指数、GQOL-74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2.4 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2.5 不良反应
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35,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二尖瓣脱垂、风湿性心脏病以及冠心病患者是室性心律失常多发、易发群体,心电图检测结果一般表现为QRS波畸形或提前[6]。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室收缩不规律,会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几率大幅度增加,相应地造成患者心脏器质性病变的风险也大幅度增加,反过来又会加重心律失常,最终形成恶性循环[7-8]。胺碘酮是临床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它的作用机制是,有效成分进入患者体内后能够快速抑制钙离子通道,降低心肌纤维传导速度,同时阻断细胞钾离子通道,延缓窦房结的自律性[9]。临床实践结果证实,胺碘酮能够有效改善室性心律失常,其较利多卡因治疗心室心律失常的疗效要高10%~30%[10]。但临床单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仍有部分患者效果较差或无效,而长期大剂量应用胺碘酮则会增加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势在必行。
磷酸肌酸钠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对于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较大的积极价值[11]。磷酸肌酸钠是心肌与骨骼肌里面非常关键的化学能量储备,能够促进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合成,它为心肌提供能量的方式是通过ATP分解形成的肌动球蛋白来实现的[12]。有试验结果证实,心肌能量供应不足是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心肌损伤的重要诱因,在临床上治疗此类患者时应用磷酸肌酸钠,能够促进ATP合成,提高心肌细胞内ATP水平,在改善心肌细胞的收缩能力、提高细胞生存时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13-14]。
在本研究中,胺碘酮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后,观察组的QTc、心率要优于对照组,表明磷酸肌酸钠能够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具有较大积极作用。血清NF-κB是观测患者心律失常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表达水平高低与心律失常的状态存在重要关联,其低水平表达时,心肌细胞一般在静息电位;CD40L是一种能够指示心肌细胞的电位转运状态的指标,可从微观角度上反映患者心律失常状态。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NF-κB、CD40L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磷酸肌酸钠改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的重要作用机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改良Barthel指数、GQOL-74评分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并无显著差异,表明联合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大作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期待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和补充。
4 结论
总之,胺碘酮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能够显著改善心功能指标,提高NF-κB、CD40L表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体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于迎根,彭颖秀,史咏秋.慢性心衰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医学,2016,44(8):1074-1076.
[2]王雪生,周祁娜,顾琦,等.经皮迷走神经耳支刺激抑制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机制[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8,22(2):161-166.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工作组.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5):377-385.
[4]梁善福,孙运,陈丰毅.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0):17-18.
[5]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0,34(3):189-253.
[6]边容,赵宇新,陈文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7):834-837.
[7]潘林烽,陈康玉,宇霏,等.心脏逆重构对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9,31(3):237-243.
[8]金正云,黄忆.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QT间期缩短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J].心电与循环,2019,38(2):124-127.
[9]桑明敏,朱芳一,马生龙,等.胺碘酮分别联合比索洛尔与美托洛尔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比较[J].疑难病杂志,2018,17(8):762-766.
[10]龙军成.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0):40-42.
[11]武艳.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致心脏损害的疗效和可能机制[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2):2657-2660.
[12]李万太.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9):32-33.
[关键词]课堂总结;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17-02
课程总结是教师在即将结束某一教学内容时,通过归纳总结、提问、讨论等方式回顾概括课程的主要内容,使授课内容系统化的行为方式。作为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总结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深入理解及兴趣,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一、课堂总结对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意义
医学统计学是将统计学的原理及方法与医学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医学生从事基础研究、临床研究、预防及卫生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课程。作为一门以理论授课为主的课程,医学统计学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概念抽象,很多基本概念例如t分布、p值等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十分生涩难懂的;二是知识点既分散又相互关联,例如方差分析与秩和检验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但是应用起来需要同时掌握这两部分的知识,以便根据数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三是方法选择容易出错,在卡方检验中,不同的计数资料数据应该采用不同卡方检验方法,甚至有些计数资料不能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因此,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已经把概念讲解得十分清晰,学生的知识体系可能仍然是零碎的,甚至可能出现学生越学到后面越糊涂的现象。[1]所以,及时利用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统计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
二、课堂总结的设计要点
要发挥课堂总结的作用,就不能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而应该通过对课堂总结进行精心设计,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升华。对课堂总结进行设计,首先是要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重点和难点的再次强调,及时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问题。其次,要设计课堂总结的时间。课堂总结是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总结,它并不一定在整个课堂结束时才进行。再次,课堂总结要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不同层次的学生其知识背景不一样,教学需求也不一样。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不同的设计,使得课堂总结既能涵盖本次授课的重点内容,又具备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最后,要注重课堂设计的形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不同的授课对象改变课堂设计的形式,使学生能及时吸收和消化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达到对授课内容进行“画龙点睛“的目的。笔者下面对常见的课堂总结形式进行总结。
三、课堂总结的形式
(一)结合哲学思想,启发学生思考
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医学研究中很多知识都体现了哲学的思想。[2]在授课内容结束之际,将统计知识与哲学思想结合,让学生体验医学统计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是一种有意思的课堂总结方式。
假设检验是医学统计学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它是用来判断样本与样本、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是由抽样误差引起还是本质差别造成的统计推断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需要对所研究的总体作与待研究问题相反的某种无效假设,在该无效假设成立的条件下,由实测的样本计算出统计量的值,根据统计学中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在一次抽样中发生的思想和预先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做出是否拒绝无效假设的判断。在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假设检验是学生公认的难点,而很多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既然已经从样本数据中看到了差异,为什么还需要进行复杂假设检验?利用哲学中的“现象与本质“原理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检验的概念。
以下面的例子为例:欲考察某种疾病对男性血红蛋白的影响,收集了20名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值(g/L),算得均数为104.4 g/L,标准差为19.48 g/L。当地健康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40 g/L,问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与健康成年男性是否不等?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既然104.4g/L与140 g/L是明显不同的,为什么还要做假设检验?”
在哲学中, “本质”揭示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在本例中,欲回答的是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与健康成年男性是否不等这样一个关于本质的问题,而所观察到的104.4g/L与140 g/L只是一种现象。因此,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就必须借助假设检验来做出判断,这样才能回答关于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与健康成年男性是否不等这样一个关于本质的问题。
(二)巧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思考
医学统计学的很多知识点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孤立地学习某一章节必然会导致“学用脱节”的现象发生。在一个章节学习完毕时,及时利用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或者区别,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完参数估计、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秩和检验等知识后,可以询问学生要证明两地高三男生的身高是否不同,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鼓励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将学生的不同回答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总结相互有联系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对比、归纳,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思维导图,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传统的课程小结往往强调知识点的罗列,教师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对课程的重要概念及理论进行简单的总结。这种总结忽略了前后知识点间的关联性,从而使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变得孤立、零碎,这样不利于学生从整体及全局的视角思考问题。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通过构建系统完整的思维导图,帮助学习者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综合,进而呈现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和思维顺序关系,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完整的统计知识框架,使其避免局限于若干抽象概念的机械记忆当中。而图像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可以把有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研究表明,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理论知识,对教学有积极的作用。[3]下面以计量资料相关知识为例。
(四)融入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案例讨论也是课题总结中常见的方式。在授课之后,由教师根据此次授课内容,准备一些综合性的统计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修改意见。案例结课的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案例结课可以使用导课时的案例,这能使授课内容首尾呼应,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新知识,又照应了开头,使一节课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知识的应用和记忆。案例结课也可以采用错例辨析的形式,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让学生在辨析中消化知识难点,建立正确的统计思维。例如,在学习卡方检验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本该使用校正公式进行检验而未使用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找出案例中存在的方法误用问题,进而总结卡方检验中不同公式各自的适用条件,让学生在以后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够准确做出判断。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方式外,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总结方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实践。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课堂总结就是一种积极思考的方式,它使得学生由单纯地接受知识到综合地吸收知识。在总结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思维框架,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学习过的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如果说精彩的教学如同乐曲,那么课堂总结则恰似一首乐曲的“终曲”,要做到“余音绕梁”。授课者要充分重视课堂总结的作用,对课堂总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设计,做到艺术化的课堂总结。
[ 参 考 文 献 ]
[1] 金丕焕. 中国生物统计学的现状与挑战[J].中国处方药,2002(9):62.
[2] 贺幸平.论统计学的哲学意蕴[J].统计与决策,2007(13):31-3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独立学院 统计学 连贯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07-0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双重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最终加以解决。在统计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独立学院所开设的统计学课程,学生基础知识相对于一本二本学生较为薄弱,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的。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经验,参考学生的反应,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连贯性应用。
一 案例教学法的连贯性说明
一般情况下,案例教学偏重于提出问题,引入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使用,练习巩固。传统教育模式大致如此。优点在于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思考,掌握相应知识点。只是,往往一个知识点换一个案例,彼此没有衔接连贯性,总是缺少一种联系。实质上,同样一个案例,可以引入很多个知识点,不仅贯穿于某一章节,甚至可以贯穿整门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完完整整地体会统计学的真谛,明白“统计是一门用数据说话的艺术”,教学效果就可以更上一个台阶。
1.某一章节中同一案例针对不同知识点的连贯使用
统计指标是统计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对于初学统计学的学生而言,指标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电视、网络、报纸、杂志天天都在播放,诸如CPI、居民幸福指数等;陌生,是因为作为大一或者大二的学生在没有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之前,根本就不能准确定义到底什么是指标以及怎样计算使用指标。因此,传统教学当中,会针对不同的指标给出不同案例加以介绍,并要求学生进行计算以牢固掌握。根据案例的连贯使用方法,笔者选择一个适当的案例,把各类指标结合在一起进行完整介绍。针对会计系学生对公司销售较为熟悉的状况,以某一公司为例,进行如下案例分析。
例1:A公司职工1000人,2010年各分公司销售情况见下表(同行业领先水平为6000万元)。
对于此案例,可以把综合指标的所有内容全部包括在内。(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同时,可以更进一步使用该案例详细说明相对指标的具体使用,具体如下:
(1)结构相对指标:该公司有两个分公司,知道每个分公司销售额,可以通过部分与总体之比计算出各分公司销售额所占的比重,即为结构相对指标。这是从内部构成上解析该公司的销售额情况。
(2)比例相对指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学生是分公司经理,更多的应是关心与其他分公司销售额的对比,因此计算各分公司销售额比例。部分比部分,即为比例相对指标。此例中为2∶3,乙分公司销售业绩较好,那么在制订下一年销售计划时可以赋予重任。
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主要体现的是事物内部的对比。从内部到外部,以及外部对比可以采用比较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
(3)比较相对指标:公司与同业相比,处于怎样的水平,这也是在解析过程中应说明的问题。此时可以使用比较相对指标。同类现象不同空间进行对比,说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所以用该公司本年销售额与同行业领先企业对比以显示自己的不足,此中销售额仅为同类领先企业的43%,尚有发展的空间。
(4)动态相对指标:进行同类现象的不同时间对比,说明发展速度。将该公司本年销售额与去年销售额相比为118%,说明本公司今年有所进步,来年可以继续发扬。
(5)计划完成相对指标:根据以上种种,检验今年计划,实际与计划进行对比,得到计划完成相对指标,此例中为104%,说明今年该公司已完成计划,并且有超额部分。
通过以上综合指标,对于这家公司的销售情况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而此时学生也掌握了通过指标来认识某一现象的基本方法,由总体到局部,由内部到外部,由空间到时间,由计划到实际,脉络清晰可见,教学效果良好。案例的连贯性可见一斑。
2.案例贯穿教学法的跨章节使用
案例贯穿教学不仅在某一章节,更可以在整门课程中串联起来。比如下面介绍的时间数列等。
统计学大致是讲述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一门课程,联系性本身就很强。因此,案例贯穿教学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若以同一个案例贯穿始终,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还是就上述那家公司,当通过一年的分析得出这家公司的经营情况后就可以类推,分析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情况,再将这十年的数据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这就得到了将要讲述的新内容――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的分析又可以分为水平分析、速度分析和动态趋势分析。水平分析主要说明该公司这十年以来的一般发展水平,如年平均产值是多少;速度分析是说明这家公司的潜力如何,年平均发展速度和年平均增长率若按此速度发展,将要耗费几年的时间可以追上同类领先水平,等等;而动态趋势分析,可能是这些知识点当中最难的部分,但也可以通过案例贯穿法进行简化。将年平均发展水平视为长期趋势,再根据季节比率等分析出季节变动情况和循环变动等,以说明未来公司的发展,作出预测。这样就从描述统计发展到了预测统计。而这种预测是否靠谱,还可以用抽样推断加以估计。若不止一家公司而是整体行业,指数就步入到了前台,如果说指标只是针对简单的现象,那么指数就是针对复杂社会的现象,诸如一个行业、一个市场,等等。所以可以通过案例贯穿法把所有的知识点、章节联系在一起,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框架。
二 案例教学法的连贯性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
在市场营销、会计系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选择企业作为案例,信管系的学生可以选择网络覆盖、网站作为案例。案例的选择应是大而全,不要单独就一个小的知识点选择特殊案例,这样不具备代表性,也无法覆盖大部分知识点。
2.案例教学的贯穿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案例,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加以拓展
某些单独小的知识点,不适合联系在一起的,应该单独使用案例。比如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定义独特,适用面窄,需要使用单独案例的如人均国土面积,更能让学生区分它与平均指标的区别。同时独立案例也可用在学生课后练习当中。如果说完整案例便于学生的全面掌握、有清晰的认识,那么课后练习时的案例就应该使用小型案例,有针对性。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的连贯性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就达到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笔者探讨的是全校的统计学公共课中案例教学的实施问题,鉴于课程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较多,而分配的教学课时偏少,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在整个课程中全程或者大量应用案例教学法,于是选择了教材中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章进行案例教学。之所以选择这两章进行案例教学,是因为在这之前已将统计学的大部分基本理论知识介绍完毕,学生已经熟悉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另外与课本中之前章节侧重理论知识不同,这两章内容更侧重统计方法的介绍与应用,更能完整地体现统计学在实践领域中应用时的思路、方式和方法。教改试验班级为经济学院的几个不同本科专业的混合班级,总人数达八十多人,人数较多但是具有比较一致的专业背景,所以我们选用来自经济金融领域的实际案例。此类案例非常多,相应的数据获取途径也很多,我们在选择案例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原则:1.案例所阐述的问题应该具有实际背景和现实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最主要的区别,所以这是我们在选择案例时应该首先考虑的原则。2.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清晰的。在课程中,案例是作为一种介绍统计方法的媒介,我们希望学生在使用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统计方法,因此不可选择那些过于复杂庞大的案例,重点在于方便学生厘清思路。3.解决案例问题的所需知识和方法最好能够涵盖已学的所有知识点,并能最后留一些思考和引申的空间。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案例教学,最终目的都为了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如果一个案例能够充分地展现已学知识的用处,在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同时还能给学生留有一些思考的余地,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兴趣是再好不过的了。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与操作
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介绍统计方法和思想,是服务于实际案例的一种工具,并不是案例需要解决主体问题。因此在组织统计学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与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案例教学组织方式有所不同。后者更注重从宏观层面分析问题,而统计学更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找出统计方法能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所在。因此对于统计学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具体来讲,首先,通过教师讲授只包含有少数知识点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在这个层次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但是应该有相应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巩固,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后,给出一些较为综合的包含多个相关知识点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给出解决方案,并报告各组的分析结果。该层次下的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由于统计案例的分析离不开统计软件对数据以及模型进行分析,因此该阶段最好放在机房进行,而且应该提前给出案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研究,在上课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讲解自己的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各组之间可相互评论。在此,教师可针对报告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者学生的一些好的想法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总结。最后,当学生对中型的案例分析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并对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可以给出更加综合的实际案例,可称之为项目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最终以研究报告的形式给出分析结果,在此层次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教师可以进一步对研究报告的形式内容,以及分析思路上给予指导和点评。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有一个概括总结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所讨论的内容,整理案例分析的思路。以上的实施操作思路是一种理想状态,更适合于小班教学。考虑到公共课人数较多,而案例规模不是很大,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寻找解决办法的需求不大,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简化了上述过程,教师先通过一个较为简洁的例子引入讲解知识点以及进行案例分析的思路与步骤,交代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格式与要求,然后给出一个新的案例,学生单独自行分析,并通过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来汇报分析结果,没有以小组形式进行分析讲解。如此操作当然会减弱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但是只要案例选择得当,基本能够达到训练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并非一定要执着于某种形式的教学,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就可以不用太拘泥于形式。教师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报告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案例教学的效果及评价
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以及其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我们需要构建以思维状况的考查为主体的成绩评判与考核机制,改变以往那种以知识积累的考查为主体的机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如无必要一般对学生案例分析、讨论的表现不宜作优劣评价,而应以鼓励表扬为主,要避免学生由于答案对错的优劣而影响对思维过程的关注。评判时,教师要克服主观随意性和自己对案例理解分析的局限性,应着重考量学生分析的步骤是否恰当(即思路是否清晰)思维要点的选择是否科学、能否抓住重要问题和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以及从什么角度看问题等等。针对我们上面提到的考核方式,即学生单独分析案例并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完全取决于报告的质量了。虽然老师无法针对报告对学生提出问题用以考察学生对问题的真正了解情况,但是一份好的报告基本能够反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的考察方式是一种介于传统教学法的知识点考试方式与案例教学法中常用的分组讨论报告之间考察形式,非常适合我们统计学公共课案例教学法的尝试,不但考察了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技能的掌握情况。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