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6 10:41: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西方经济学;应用;策略
1 案例教学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设置好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能力,综合评估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意义如下:
(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多,纯讲授理论学生理解效果比较差,也会影响学生接受效果。通过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案例,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心学习的驱动力,从而高效学习。
(2)有效引导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掌握后,理想目标就是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有效地做出市场行为或经营决策,但是不少学生是书呆子,不能灵活运用知识,通过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3)增强师生互动。传统的理论教学注重的理论讲述,不可避免地变成教师的主场。通过案例教学,过程强调师生互动,学生理解案例、分析案例,主动消化案例中不懂的知识点,从而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对于教师提出更难的问题,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2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过程
(1)精选案例
西方经济学案例主要来自于西方世界。对于学生比较好理解的案例肯定是本土化的案例。案例类型主要有信息式、问题式、陈述式、决策式、实录式案例等。教师应该根据经济学中不同的知识点,预先确定好案例类型,同时在讲解经济学概念时,让学生自己先查找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选出最适合这个概念的案例,目标主要是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自我感知。
(2)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不是教师呈现,而是加强学生的参与。主要是激励学生分组竞赛,通过分组,选出组长和分配好成员,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知识点,将精选的案例,制作成PPT,案例呈现部分包括,讲述者(讲述者的仪容仪表、表达流畅程度、知识传达)、PPT内容(案例简介+案例分析+案例启示)、PPT形式(制作颜色、图文)。
(3)分析与讨论案例
由组长引导,成立讨论小组,分析案例呈现中呈现的案例简介,引发学生对于案例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分析案例时,注意学生的角色定位、讨论的氛围,教师在分析与讨论案例过程中,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于引导与监督者,尽量让学生积极讨论,小组长代表小组发言。
(4)评价案例与知识开展
学生分析与讨论完案例,对于案例有一定结论陈述,教师此时才开始真正进入教学角色,将学生的案例进行评价,并开始进行知识点开展,教师结合自身学识并要讲解的知识讲述新案例。
(5)形成案例库
一学期完毕,要求每一组组长共同努力,将案例整理,形成电子案例库,让学生加强复习,巩固案例中所传授的知识点,并通过案例库让学生感知一学期来自己所做出的学习成果。
3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应用策略
(1)案例教学的本土化
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案例的西化不可避免,从而难以让学生理解,因此很有必要将教学的案例本土化,这样能够案情清晰好理解,本土化的案例,透过现象理解本质,一方面化抽象为具体,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学生对于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解。
(2)案例开发渠道多样化
鼓励商学院教师自主开发高含金量的教学案例,教师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更多的经济现象,将经济现象与经济学原理结合;与多家企业合作,校企共同来锁定案例,比如说经济学中的市场行为,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于市场行为和决策的理解;与校外其他资源合作共同来开发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案例;在报纸、杂志、电视媒体上选取案例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取案例。
(3)增强案例趣味性
趣味性极强的案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促动师生互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查找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典型的案例,增添趣味性,比如:古人吃饼,吃到第五个后悔迟了前四个,叫学生思考古人结论是否正确;通过俗语或成语故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经济学原理,主要体现在机会成本。生活中丑男配美女的经济学原理等。
(4)凸显案例实用性
经济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但是如果学生机械地记忆理论,那么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作用就不明显。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凸显案例实用性,在讲解概念时先要引入生活场景,将生活案例加以分析,在经济学原理分析题中加入生活小常识。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参与热情,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案例教学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重要意义,既能改变师生角色,也能改变教学氛围,但是目前西方经济学案例的本土化还存在不少问题,未来西方经济学中案例教学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还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经济学乃致用之学,深深植根于百姓生活之中。按照汉语本意,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之经验总结,它本来就是一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古老学问。
虽然这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能将其清楚地叙说出来的专家学者却没几个。许多“小师”级的经济学者,则往往出于某种功利主义或商业利益考虑,炒作概念,玩弄学术,造成“巫师庸医卜卦者,秘方真传漫天飞”那样一种混乱局面。此外,一些不大不小的“中师”级经济学者,常以“专家”身份自居,以大家似懂非懂,最好是听不懂的语言讲一些故弄玄虚的学说或理论。
相比之下,只有“大师”级的经济学家,能够通过自己高超的学术技艺将蒙在所谓“专家”头上的神秘面纱揭下来,把“真知灼见”语重心长地、通俗易懂地讲给读者听,使他们听后总有“恍然大悟”之感,获得“返璞归真”的思想体验。
在中外经济学领域,都不乏大师级经济学家。西方经济学大师级人物,如加里・贝克尔、米尔顿・弗里德曼等,都曾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上做过很多经济评论,并专门写作出版诸如《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样的普及性读物。
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张五常等,也是贴近老百姓生活诉说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的“行家里手”,都写作出版过很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普及读物。
百花争艳的情景虽然令人欣慰,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真正符合大众口味、具有“心灵鸡汤”作用的经济学科普读物还是太少,尤其是对今天处于经济危机下的广大民众来讲,更需要一本经济学读物来给他们解疑答惑。
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这种基础性经济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个明显偏误,那就是:只注重照本宣科地介绍一些有明确结论的现成经济学原理,而严重忽视经济学方法论的训练,不注意引导大学生们去直面“火热”的现实生活。其结果是课程学完了,“考试成绩”也不错,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没有能真正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学思想方法,更不用说学会用经济学家的头脑和眼光去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了。
这显然是一种遗憾。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罗格・A,阿诺德教授著的《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书,则与其他经济学大众读物迥然不同。翻看一下目录和章节,再随机读几段文字,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原来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面对面向读者“说”出来的。实际上,这确实是一本“讲”出来的经济学故事集。从头至尾,阿诺德教授都像在课堂上一样,面对着你侃侃而谈,将有关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结合生活中的小故事娓娓道来。作为读者,读着这种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口语化文字,你会觉得面前仿佛坐着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在跟你聊天,你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漫游在有着深厚生活底蕴的知识殿堂中,领悟着一个个经济学基本概念、精髓理念和思想方法。
为此,努力通过数学教学,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他们观察所及的事物或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教学中感受经济学的入门知识,有助于学好数学,用好经济学。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结合小学生日常生活的经济学经验及背景,可以设计以下一些情景问题: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朋友聚餐,用AA制。假如你与两个好友一起去吃西餐,说好花费三人均摊,那当你点自己的餐饮时,你就不太会慷慨。因为,尽管你点的东西有三分之二的餐费由另两位朋友来负担,但你也要负担整个花费的三分之一。而且倘若你多点,朋友便要多负担,就算朋友嘴上不说,心里也会犯嘀咕,对你有意见。反过来也一样。所以,将心比心的结果就是每人点的大约会与自己单独用餐时差不多。三个人可能会有一些浪费,可是绝对不会浪费太多。不过,经济学告诉我们,要是你今天是去参加聚餐,一共有30个人,也是AA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你少点一些,他人不过少付1/30而已;你多点一些,他人也只是多负担1/30罢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想:我又何必当傻瓜,浪费一点也无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结果就是每人最后点的会远超三人吃饭或者自己单独用餐时点的量;而每人最后分担的也就远远高于自己一人用餐时的花费。
由此可见,在小团体内人少,相互之间观察、约束较容易,因此每个人都较容易有责任感。但是当团体变大时,个人的重要性就下降了,责任感也就随之减少,最后所呈现出的常常就是一盘散沙的局面。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大组织所造成的效率低下几乎随处可见。例如,尽管许多大都市“彻底解决交通问题”的呼声很高,但在上班高峰时段,因为谁都不愿停在路边休息而让他人先走,这就必然会导致塞车。尽管这些现象让人难过,可是却不让人困惑,因为这是人多时十分自然的现象。对这些现象,仅仅呼吁人们该怎样做是没用的。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应用经济学知识,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以及各种条件的相关结构,然后再考虑用现有的资源进行调整和改变。例如,现在如果再遇到多人聚餐的场合,就会建议约定每个人花费的上限,这样一顿饭下来,就不会出现太大的浪费了。
再比如,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思考将来去国外的留学问题。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判断留学的选择正确与否,就要考虑到留学的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以及边际收益。在经济学上,有一种说法是“稀缺性”,指的就是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欲望的有限性来说的。它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永恒问题,而同时正是由于人类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因而才会有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种稀缺性决定了社会与个人必须做出某种选择。欲望有轻重缓急,同种资源又可以满足不同的欲望。选择是以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抉择。因此,在考虑留学时,留学的欲望是否是最重要、最迫切的,这是做出选择的基本前提条件,若除去留学还有别的选择的话,此时千万不要盲目做出决定,不然出国之后就会后悔。因此,在选择留学时,我们应该先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是否可以留学;二是是否应该留学。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经济学中的实证方法来解决,因为它涉及留学国家的费用价格、消费者(留学生)的收入水平(经济负担能力)以及留学生需求量(留学国家的签证名额)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只需客观地研究这些现象自身的内在规律,便可做出辨别。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规范方法来解决。是否应该留学?简单来讲,就是留学属于好事还是坏事?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会截然不同。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可以依据一些媒体的客观报道或参考已经留学的前辈的经验做出一些判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主观分析,多问多看,综合分析会比较好。
作者:吴建雄
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当我终于发现厕所原来是很多人获取知识的主要窝点,地铁原来是很多人了解世事百态的重要场所,跑步原来是很多人妙思泉涌的绝佳时机时,我便开始试着去寻找更多这样的时机与场所――适合思考。
你习惯在哪里思考?这是个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首先,你需要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以便可以集中精力认真地胡思乱想;其次,你需要一个便于记录的场所,因为那些极其细微且天马行空的想法通常稍纵即逝,捕获他们的最佳工具便是纸和笔;最后,你还需要一个足够复杂的环境,因为灵感通常来源于人与人之间超乎个人想象之外的差异。如此看来,飞机上倒真是个适合思考的绝佳环境――因关掉手机而被迫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舒适的座椅以及面前尚算宽敞的小桌、飞机上千姿百态的乘客,几乎符合了上述几乎所有的要求。正如作者吴健雄在书的序言中所写的那样,飞机是一个移动而独立的空间,一个可以让他远离世故的安静场所,在其中可以产生一些感性加理性的思考。
《云端经济学》正是这样一本孕育自8000米高的飞机舱中的经济学随笔。作者从行业大佬对头等舱和经济舱的不同选择谈起――为什么麦肯锡只坐头等舱,而比尔・盖茨却对头等舱不屑一顾;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些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普遍现象――三流企业比价格与实惠,二流企业比技术与模式,一流企业比感觉与认知;为读者展示出一副日常生活的经济全景图――从大佬们对飞机舱的选择可以看出他们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营销理念。
当手机被迫调整到飞行模式,飞机呼啸着加速冲上云霄,除了这个狭小且不能随意走动的空间以及你身边的乘客,你便与外界彻底断了联系。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你不得不打消一切与遥远的人群、事物产生关系的想法,专心地定下神来,回归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要么一个人精彩、要么与身边的唯一一个或两个人进行交流。而似乎大部分飞行者,尤其是空中飞人们更倾向于前者。
你曾在飞机上思考过什么?你有没有想过选择飞机出行的人们与选择其他方式出行的人们在手机品牌的偏爱上有什么不同?头等舱的旅客与经济舱的旅客在飞行时间的利用上有什么区别?究竟是这些对时间利用上的区别造成了“飞人”们乘坐头等舱与经济舱的区别,还是因为坐了不同的机舱所以在对飞行时间的利用上有了或大或小的区别?
如若照此仔细分析开来,《云端经济学》与其说是从日常生活出发,为读者细致地展示了那些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哲学,倒不如说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将高高在上的经济学拉至人人触手可及的地表,让更多非经济学专业人群去认识它、熟悉它甚至将它带入自己普通的生活中。读者顺着作者所提供的放射性思维方式,推及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真正体会到,学会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远比学会一个经济学原理更为实用。
而事实上,本书在给人展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亦给读者展示了一种作者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没有无聊,如果你觉得无聊,那是因为你没有试着去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譬如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长途飞行这样漫长且枯燥的事情。当读者再次感叹时间去了哪里,或者说好的趣味性去了哪里时,不妨试着像作者那样:仔细地审视一下四周,以评论和分析的角度去思索看到的人或事件背后更深一层的含义。除了经济学理论,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了读者:这个世界上本没有无聊的人或事,如果你觉得它们太过枯燥,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个方式去看待它们。
《云端经济学》是一本很好的大众经济学读物。它将枯燥、严肃的经济学原理融入简单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给人们展示小生活中蕴含的经济学大道理的同时,也为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及生活方式,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值得读者反复阅读,并从其中获取除文字表面之外的更多信息。
藏在身边的经济学
经济学一向以严肃而呆板的形象示人,然而近些年,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读物却大行其道。不论是2008年的《牛奶可乐经济学》、《集装箱改变世界》,还是更早以前的《卖竹竿的小贩为什么不会倒?》、最近新出的《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经济学仿佛在一夜之间,一转往日高处不胜寒的状态,开始稳稳地站在红尘之中,用兴致盎然的眼神看待周遭的现象、思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揪出这些藏在身边的经济学,你准备了吗?
《牛奶可乐经济学》
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原名为《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作者罗伯特・佛兰克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将源自生活的经济学加以整合,将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应用于普遍的日常生活,用经济学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他提出,生活中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合理的解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植根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艺术学为核心的硬科学。
《集装箱改变世界》
作者:[美]马可・莱文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华尔街日报》称它为写给集装箱的赞美诗,但即使是赞美诗,作者也从经济学角度将为什么对它进行赞美描绘得头头是道。本书从集装箱的发明与使用入手,分析了集装箱产生前后对国际贸易产生的重大影响。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不起眼的航运集装箱如何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以及这一发明如何让全球商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卖竹竿的小贩为什么不会倒》
作者:[日]山田真哉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推荐理由:为什么即便家里晒衣服的竹竿五年也不用换一根,沿街叫卖竹竿的小贩的生意却依然没有倒闭?为什么天价的法国餐厅会选择开在人烟稀少的冷门地点?为什么打麻将最后一圈胡的大多是庄家?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有趣现象引出思考方向,然后用经济学的原理、朴实的语言对其加以分析。书中既没有枯燥的理论,也看不到让人头疼的各种报表及术语,而是巧妙地将经济学带入生活,引导着人们去思考更多。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
作者:[日]吉本佳生
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西方经济学得到了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但是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比较复杂,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运用多媒体进行行教学就能够把经济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
西方经济学通常情况下开设在本科低年级,为了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为学习其他管理类专业提供了基础。西方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经济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在课程内容上,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对经济中的成本生产、福利经济、失业理论和供求理论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三、多媒体教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案例教学的演示,提升学习分析能力
通常经济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以外国的研究为基础,很少有对中国状况进行分析。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学起来就会很吃力,普遍认为经济学枯燥、无聊。这样的背景下就应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之前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口述为主导,学生不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很难记住教学案例。从而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但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够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方便了学生的思考核分析,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分析能力和水平。[1]
(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学的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了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讨论问题之前进行充足的准备,间接地提升了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也能够更加深层次地对问题进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地学习,实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2]
(三)有利于学生经济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可以融入很多现实中的材料,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现实中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经济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研究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还能够体会到西方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加强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四)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书写大量的板书,耗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学生进行机械地记笔记,不能和教师教学的节奏吻合。但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大量的经济学概念展示在多媒体上,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学生也节省了记笔记的时间,能够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的演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
四、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形式的背景下进行多媒体教学主要以构建主义为理论教学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情境、协商、会话”。在网络条件下的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师说教教学的模式,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地分析和探讨,并且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把网络上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在运用多媒体的前提下,充分地讲解教学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网络多媒体教学还会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实现大量的网络教学还有一定的挑战。因此,需要我们制定出相关策略。[3]
(二)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模式
进行多媒体教室教学主要以认知主义为理论基础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演示。这样的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多媒体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的目标就具有特定性和完整性。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能看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就充分发挥了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同时丰富的教学资源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传统教学和现代媒体结合的教学模式
现代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教学资源通过影音图像等形式传达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来,利用声音、表情和手势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媒体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上的不足。并且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在讲解的同时适当书写板书。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传统上的课堂教学。所以,运用传统教学和现代媒体教学的模式。促进西方经济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语
一、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的差异
(一)教学主体不同
国内高校在教学中,普遍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弱化甚至忽略学生的地位。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听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单一和单向的课堂关系,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领导者。
美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经济学自学网站。网站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练习题目、模拟试卷和答案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互动,可以进行在线交流、问题答疑、小组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方便。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他们主动听取教师、同学对知识的分析和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学安排和进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不同
国内经济学教学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偏向社会本位,阐述较为宏观和宽泛,多是考虑国家、社会的层面,强调经济学对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中提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明辨是非,区别西方经济学的有利或有害之处;二是为了权衡取舍,即结合我国国情,决定西方经济学说的适用程度和范围;三是为了了解西方的国情,更好地扩大对外开放。教学目的与社会联系较多,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缺乏紧密联系。
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对于教学目的的描述多是强调个人本位。如美国经济学教授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学习经济学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学习经济学将使你能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使你的政治行为(支持或反对某项政策)更理性。这种对经济学教学目的的阐述,将经济学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材选用不同
国内教材市场上,有种类繁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译本,也有高校自己编写的经济学教材。与美国经济学教材代表著作,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相比,国内的经济学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复制、节选,案例较少,模型和公式较多,结合中国实际较少,实用性和适用性较差。因此,重点大学较多选用国外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但是国外翻译过来的部分教材,存在着版本滞后、翻译错误等问题。
在美国经济学教学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600余所大学一般选用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该书通过名人传记、故事、新闻、时事等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晦涩理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学校每年都会对这本教材进行修订,与此书配套的专门教学网站、教学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丰富,经济学教学系统性、完备性强。
(四)教学内容不同
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是解释经济主体行为的科学,一般是微观经济学课程结束后,才能学习宏观经济学。如果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也是先学习微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然后学习宏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相对宏观经济学而言,微观经济学课时较多。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不但内容划分与我国不同,而且教学次序也不一样。许多美国高校将宏观经济学开设在前,微观经济学在后。
在我国的高校经济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经济发展滞后,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脱节。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得较少。美国的经济学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由于经济学理论需要数学论证和解析,美国经济学教学强调数理统诈概率论等数学知识的实证应用。
(五)教学方法不同
我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讲授内容较多,学生与教师互动少、交流少。有些高校看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对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不足,多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案例,而国外案例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差别大,学生难以设身处地地考虑经济问题,理解经济学知识较为困难,对知识的把握比较片面。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专家讲座等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精神。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学生会产生诸多困惑和不解。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查阅大量相关资料,阅读、思考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将一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赋予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话语权,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六)评价方式不同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一考定终身,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多采用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试和作业相结合的证明价方式,是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过程缺乏监督和监控,对考试结果过度依赖,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些学生通过考前几天的突击学习,也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这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是形成性评价。教师会布置大量的课程作业,有时作业涉及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需要学生大量翻阅资料、整理文献、归纳总结,才能定时、定量地完成任务。这些都在最终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给出的课程成绩是包含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评,如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小测验成绩、考试成绩等。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课后作业中熟练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二、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差异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上,使学生能自我监督、自我监控,对于存在的问题能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应相对宽松和开放。教师的角色要有所改变,站在学生的角度,成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鼓励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课堂的绝对领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展现,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明确教学目的
我国长期以来社会本位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单一和片面。灌输式教学或者填鸭式教学己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要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和学两方面目标一致,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落实到经济学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详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从简单到复杂,明确经济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经济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培养学生既有从事经济学相关工作的能力,又有从事其他工作所具备的素质。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尊重经济学发展的实际,选用国内外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作为教材,如萨缪尔森、曼昆、帕金等,避免因为翻译、编写等问题导致的差错,缩小我国与国外经济学教学的差距。
案例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学生,借用精品课程、教师教学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等项目,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多方面、多角度地选取一些当今社会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国外教学经验建设完备的经济学教学网站。选择西方经典著作中的典型案例,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学著作中汲取知识养分,筛选、提炼案例。联系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现状,有意识地编制一些涉及多章知识的综合案例。
(四)丰富教学内容
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明确认识到,不能把实践教学错误地理解为一种形式。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实质、产生问题的缘由等,要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理论教学。本科阶段的经济学学习是基础,基本假设、概念、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本科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和问题,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验课、实习课的地位。
(五)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在经济学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从学生角度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变以往PPT教学、黑板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开设专家讲座,组织精品课程、时事热点讨论等。组织学生实时收看并学习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经济学相关课程,了解世界经济研究前沿问题,开拓知识学习视野。
利用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生产实践单位,组织学生走出去,建设学习小组,去企事业单位,实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典型经济案例。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观察经济现象,参与经济实际,总结、分析经济问题。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更多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
《经济学》在高职院校中也被称作《西方经济学》,素有“社会科学皇后”的美称。当前阶段,高职院校以及本专科院系的商科专业学生均要学习经济学这门课程,但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教学的划分还不是很明确。尤其是高职院校在进行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均存在较大差异,凸显出许多问题,并且经济学是一门生涩难懂、内容抽象的课程,经常用到数学推导等公式,导致此门课程在广大师生间被定义为最难教与最难学的学科之一。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对高职院校的经济学课程进行改革,以便培养出更符合时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 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现状
1.1 经济学本身存在的特点难以突破
经济学本身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经常需要运用数学推导以及理论内容抽象是其独具的特点,也是自身难以突破的特点,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该门学科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刚接触经济学时就被复杂的理论难倒,弄得措手不及,以致之后一到上课的时候课堂上的学生寥寥无几,或是睡觉或玩手机,对经济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1.2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难以联系实际
经济学这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经常遇到教学任务与教学质量相冲突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加快教学速度,经济学本身便不是一点即透的学科,加之教师不顾教学质量,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最终导致学生根本没有真正掌握与接受这门学科,无法将其应用在实践中,也就失去了学习该门学科的本意。教师在授课时,本应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单纯的讲授专业术语以及经济理论图形,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使经济学变为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1.3 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缺少学习主动性
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是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特点之一,而且在经济管理类的学科中又有很多文科的学生,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此外,经过高考后,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进入本科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后进生,这是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经济类学科很难接受,提不起较大的兴趣,不愿去深入研究定量分析的步骤与方法。课后的学习自主性又较差,在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内容课下不愿去回顾,而且经济学本身存在的难点就较一般学科多,使得学生在课后不愿意主动学习经济学,导致出现上课前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上课时被动听教师讲课,下课后懒得花时间复习这一循环现象。因此,很难完成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1.4 学习方向不明确
学习的方向不明确是很多大学生步入高校时感到迷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想象,一直从小在动物园养大的老虎,重新把它放到野外后,它的生存能力几乎为零。所以很多学生挣脱应试教育的牢笼,步入大学生活以后,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些什么。高职院校的学生,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而不是以应付课程考试为主。
2 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2.1 运用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
当前经济学教师具有四大分类: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深出以及浅入浅出。深入浅出是这四大分类中的首选。课程内容过于深入容易使课程进出枯燥乏味的状态,难以自拔,无法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要将经济学恰当的应用在实际情境中。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经济学的影子,教师在进行经济学教学时,应当对其实用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使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手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经济生活,或者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问题,以现实当做抽象知识的载体,将原本晦涩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事例,通过合理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还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2.2 对经济学案例进行引导
长久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以及理论图表、公式等的学习自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学案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具体可感的内容,将枯燥乏味的图表、公式等化为生动有趣的事件。这样,学生学起来便更加容易接受。对经济学案例进行引导与讲授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经济学中的经济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可以具体感受到。比如在讲授“机会选择”这一经济学原理的时候,可以先对“机会选择”这一经济学原理概念进行解说。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其实也就是被放弃事物的价值。相关概念解说清楚之后,教师便可以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对这一经济学原理进行进一步的解说。就以买水果的机会选择为例。现有三种水果在我们面前,分别是橘子、葡萄以及柠檬。这三样水果的价钱都是一样的,而且一次只能买一样水果。也就是说如果买了葡萄,就必须放弃对橘子和柠檬的选择机会;如果买橘子的话就必须放弃对葡萄与柠檬的选择机会;如果买的是柠檬,就必须放弃对橘子和柠檬的选择机会。教师还可以举一个比较经典的历史实例---大炮和面包。在战争时期,前苏联为了提升本国的军事实力与美国抗衡,大多选择了大炮,使其军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前苏联没有很多的比例选择面包,使得前苏联当时在食品业与轻工业方面的发展非常落后,连人民生活的供给都难以得到基本的满足。经过这样一番解说,学生对经济学原理便能理解得更为透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专科院系,只要是商科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对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然而,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对经济学进行教学的时候,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音符,亟待改革。因此,对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金秀,张璇,王劲羽.对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0-72.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
一、课程背景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政府管制与产业政策的新兴学科。在我国,产业经济学研究和教学起步较晚,直到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产业经济学列入应用经济学中的二级学科,自此,产业经济学引起教学界参与和重视。目前,产业经济学这门课,全国各高校经济学专业开设的比较普遍,但并没有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提到同等重要地位,产业经济学学时数是48学时,相对来说,课时较少,内容较多,仍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而社会需要的、学生毕业后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实实际际的经济学,是能够应用所学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人才。因此,本文结合本人《产业经济学》本科、研究生教学实际,提出产业经济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改进,培养社会实际需要人才。
二、《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
东西方对于产业经济学的认识有所区别,欧美经济学学界把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而中国、日本等国经济学界研究的产业经济学内容要宽泛的多。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产业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密不可分,是连接宏观与微观、经济与管理的桥梁。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个体经济行为及后果,而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在产业层面研究经济学,研究产业内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等。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更贴近实际,是对所学宏观、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的应用。如产业经济学研究和解释现实现象,如:市场中只有一家厂商,按照微观经济学所学知识,属于完全垄断市场,应制定垄断价格,但事实上,该厂商并未将价格定在垄断价格水平;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那么如何解决?旅游区的产品比其他地方的价格要高很多,即使旅游区有众多厂商,也不会形成竞争性价格。
三、教学方法改进
经过本科、研究生《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认为产业经济学在教学方法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首先,注重案例教学。就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而言,产业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应用,采取更贴近、更现实的观察,使用微观经济学模型,解释现实中企业的行为以及现实中的市场结构等。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理解、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更深刻的理解“生活中处处是经济学”。
其次,考虑学生的长远收益。大学生不像小学、初中、高中一样,教师教授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重要转变,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教师的职责不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达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学为习,为学生踏入社会、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教学效果上,大学教师要采取恩威并施、刚柔并济的态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出席率、学生学习成绩等教学效果衡量指标上要秉持着统一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威”和“刚”。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心慈手软”,即使出现挂科现象,也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学生的“痛哭流涕”而“心慈手软”,这是对学生自己负责,对其他同学而言,也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在出题原则上,要把握好基础和拔高的比重,基础题应该在卷面上占一定比重,而不是在考试上一味的追求“偏、怪、难”,考试主要是为了衡量学生是否对所学科目有了全面的把握,而不是为了突出老师所讲内容有多高深、有多难,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第四,教师要在实践中领悟、逐步提高。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合理、准确。而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课下要付出比50分钟高十倍、甚至百倍的辛苦,并不是老师学会了就完成任务了,最重要的是,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所授内容,而且要把自己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掌握自学的能力。应探索容易让学生接受、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这就要在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突出上做到平衡。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别,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实效。也印证了一句古语“人前一分钟,人后十年功”。
第五,考核方式上,要注意综合运用。考试成绩要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大学期间,学生获得好的分数、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唯一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会方法、学会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释实践。期末试卷100分,其中基础题60分,那么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不来上课的学生,期末考试突击也是可能及格的。由此,考试成绩应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三部分,这样,不但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起到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