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6 10:41: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1]。临床工作中,合格的医师除了要具备精湛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人文素质也不可或缺。尤其是上世纪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心理”模式的转化,以及国内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早层次的要求,这也更加凸显了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在部分医学院校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部分医学生不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就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可行性措施。

1新时期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1.1特殊的职业属性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医学是以人类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疗”。“救死扶伤”是亘古不变的医学职业精神。人不仅具有生物学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学属性。医学相应的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教授提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文学,需要人文滋养”。医学不仅是针对病理生理的学科,更是关注人心理和生命意义的学科。所以对于一名优秀的医师而言,只有优秀的人文素质与过硬的专业素质相结合,我们的临床、科研工作才得以顺利高效的开展。医师特殊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Trudeau医师著名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提醒我们,临床工作中,医务工作者要从生理和心理双方面去帮助患者,不仅具备高超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关怀和尊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

1.2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自从1977年美国Engel医生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由工具化的“生物-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并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现代医学模式认为患者不仅是单纯的生物个体,同时还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具有不同心理学特点的个体。医师对患者的救治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修理机器”的过程,而是一个医患互动的复杂过程,而这需要医务工作者的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因此,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的专业培养必须融合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环境里进行。尽管如此,目前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中不同程度的以生物医学模式为指导,部分医学教育者仍然抱有“重专业轻人文”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观念。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往往是只见“病”不见“人”的“偏才”,明显落后于现代医学的需求。

1.3解决医患关系困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我们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近年来国内暴力伤医、甚至暴力杀医事件层出不穷,引发了诸多社会关注和思考。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到了医疗服务质量,而且严重威胁了临床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究其原因,医院的公益性、国家法律制度建设、医生的技术水平、患者的经济条件与人口素质、媒体的错误引导等等,是不可推托的深层次原因。但是,部分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道德水平低下与人文精神的缺乏,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诚然,解决医患矛盾主要依靠政府的“多管齐下”的医疗改革,但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临床工作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对于避免或减少可能的医患纠纷,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帮助医学生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4],更能让医学生认识到“人性化医疗”的本质,对患者施以充分的爱心和耐心,并且能够理智和长远看待医患矛盾。只要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总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1.4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医学同时具有科学属性与社会属性。现代医学教育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综合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现代多元化社会中,医学生应该在全面积淀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术业有专攻”。1988年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仅仅治疗某些疾病的医生,而是培养促进全人类健康的医生,同时他还应该成为专业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5]。这对于新时期的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生诊治工作不是简单的“治病救人”,而且同时是优秀的管理者、有深度的思想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学者。目前,部分医学生在繁重的医学课程的压力之下,在社会趋利的现实和实用至上的理念指导下,思想上不予重视人文素质的学习,自觉或不自觉放弃了人文精神的学习。部分医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临床医生的“高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认为一切学习,都是为了获得医师资格证书、掌握临床技能,缺乏对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样的医生明显不能满足现代多元化社会对于医生的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医学生教育中,只有一手抓专业素质教育、一手抓人文素质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培养出一名“通融识见、术业专攻”的合格的“白衣战士”。

2新时期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分析

2.1重视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奉行的教育模式,是仅仅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究其原因,社会发展阶段和前苏联大学教育体制的影响所致我国高等教育“重理清文”。再者,我国目前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并没有合理地衔接,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显著欠缺。因此,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在满足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大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例,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2.2注重对医学院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是重视对医学院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院校往往专业氛围浓厚,但是部分人文类教师受重理轻文思想同化、学科信心不足,这也是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高校教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医学生人文精神贯穿于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的始终,才能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医学是一门实践学问。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会使医学生受益终生[6]。在医学生实习课程教学中,带教老师应该重视人文精神教育,注意增加医学生与患者的接触机会,培育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带教老师在临床授课及临床工作中表现出的“仁心仁术”,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信的、积极的老师带给医学生是满满的正能量。

2.3引导医学生自身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

引导医学生自身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因素。人文社会知识在塑造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对于医学生而言,专业成绩和专业技能的高低是校内评优的关键考核指标与求职的重要评价,但是长远来看,未来职场乃至社会大众将会越来越看重医师的综合能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影响其职业技能的提升。因此,医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引导医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以人文素质渗透入到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医学生应当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成长为关注时代、关爱生命,并且“博闻强识、术业专攻、妙手仁心”的人间大医。

2.4强化社会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积极引导

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医患冲突的报道上,并且负面新闻屡见不鲜。这虽然刺激医学生意识到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但是负面的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会给医学生带来巨大压力,使得原本不够成熟的医学生产生消极的甚至退缩情绪,反而容易不利于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如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对良好医患关系进行正面宣传,利用名医名家的榜样的无穷力量,激励医学生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社会媒体更应该利用舆论优势,创设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社会大环境,则更加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综上所述,新时期下对于临床医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应的对于未来的医师-医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合格的医学生除了加强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外,强化人文素质的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尤其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以及国内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凸显了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医学生自身的努力。只有重视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注重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并强化临床实习中的人文教育;社会舆论积极引导,创设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医学生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才能真正解决医学技术先进而医学人文素质缺失的困境,而这对于将来更好的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乃至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京华,刘泽英.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8):73-75.

[2]崔立谦,叶慧玲,余金龙,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并贯彻医学教育始终[J].继续医学教育,2009,23(4):22-24.

[3]王瑞涛.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举措[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7):110-112.

[4]刘志红.人文教育之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35-36.

[5]李艳芬,马兆明.医学素质教育与人才全面发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0(2):42-43.

第2篇

1.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与欧美国家的医学生选拔方式不同,我国的医学生生源几乎都是来源于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而我国的中学教育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时期就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从文理科生源比例上医学生以理科生居多,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只对理科招生,造成大学生入校时艺术、文史、伦理等基础人文素养整体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入医学院校后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机械式的背读,缺少对史诗、名著、时事的兴趣,轻视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对现今政治的剖析了解,遗失了对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认识。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医学生对人文素养和人文服务知晓度甚低,完全没有听过的占41.1%和54.6%,仅听说过但完全不了解的人占55.6%和45.1%,这些数据充分体现出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知识的匮乏[3]。2.医学生培养模式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是生物医学模式的体系,注重知识的完整性,但未将对人文知识、综合素质的教育列为重点[4]。医学院校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重过多,由于这些课缺乏生动性,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大都“一心二用”。人文类课程门类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关于政治教育的课程占据了较大比例,而社会经济类和历史文化类所占比例较小,同时人文教学缺乏连续性,绝大多数院校在入校时开设大学基础课,大二以后的辅修课程门类十分有限。不同院校间开设的课程各不相同,开设课程较多的有原上海医科大学,人文课程的学时数在医学教育的总学时中占到了17%~20%,国内院校的平均水平在7.54%左右。[5]3.独立院校校园文化薄弱。人文素养教育是需要长期培养、多方协作方可完成,良好的人文环境也是推进人文教育和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推力。一个大学校园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而独立院校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成立于20世纪末,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办学资历浅、历史积累少等等原因,导致独立学院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积淀和形成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难以让“三本”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因而很难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形成助推力。4.“三本”学生自身原因。“三本”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大多本身基础知识稍显薄弱,或者在高考中发挥失利,或者志愿填写失误,因此独立学院学生与公办本科院校的一本、二本学生相比,存在文化功底较浅、接受能力差、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自卑感和依赖性较强等特征[6]。他们对于人文知识的接受比较被动,且接受能力有限,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少。尤其是医学类学生,专业课知识繁多,同时还要接受各种医学技能、实验操作的训练,完成基本的专业知识学习尚且吃力,人文知识的加强更加无从谈起。

二、医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它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人文教育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引领人们前进。1.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受“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当前医学教育注重要求学生机械的复述书上所提到的知识经验,刻板的学习先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在生物医学、技术医学、实用医学等观点的影响下,医学生的培养过分注重专业技艺化,强调各类化学检验和机械检查等方面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医学生往往只是高级技术人员,而不是人格全面发展的个体。社会的发展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相辅相成,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也应该包含知识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才能具备独立健全的人格,才能胜任治病救人的职业要求。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现代医患关系强调尊重病人,将医生诊治病人的过程,看做是一个双方交流互动的过程,是一种主体间交互的心理和社会过程。一位优秀的医生,首先要有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样才能关怀和理解病人所处的情境,才能对病人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不是用机械、淡漠的态度面对病患。医生如果不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将病人看做鲜活的生命个体,就无法对病人的病痛产生同情,对病人的心情形成体会;医生如果没有浓厚的人文素养做依托,就无法与病人进行交流,无法给予病人人文关怀,专业技能的提高必然会受到限制。因此,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3.人文素质教育能够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医患纠纷不断,医生与病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一触即发,这也反映了医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因为在缺失人文素养的医生眼中,病人将变成“待修理的机器”,而不是具有知、情、意的鲜活生命。生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病人得不到预期的人文关怀,就会更加加深医患之间的误解,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根源之一。因此,新的医学生教育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医学生学习最新的文化成果,不仅学习先进的医疗知识和技术,也要不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从维持病人自我尊重的人文精神出发,尊重病患,爱护伤者,真正做到医者仁心,重建患者对医者的信任体系。不断增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形成机制,让医患之间有进一步了解的机会,从而不断缓和当前的医患矛盾,进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第3篇

关键词: 新形势 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努力把医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者、卫生事业的推进者,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增强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医学行为的抉择能力,确保医学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目前,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然落后于医学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理念上重视不够,依然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从属位置,实践上落实不到位,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教学方式和评价途径等方面达不到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一、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大学诞生于西方中世纪,初始以教学为中心,课程以“七艺”为主体,注重绅士教育,强调人文素质培养。19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知识进入高校课程,柏林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在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的同时,尤其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期望学生能够以理性驾驭科学技术,造福人类。20世纪以来,针对人才日益“技术化”、“工具化”的倾向,美国大学更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学“通识教育”,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芝加哥大学的“名著阅读运动”等,进一步加强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是“舶来品”,初始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20世纪50年代院校调整后,随着过细的专业教育发展,人文教育便逐渐弱化,在一段时期,甚至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代替。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院校调整后,人文素质教育又逐渐进入大学教育视野。可以说,一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

(二)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的发展建立在自然、社会、人文学科发展的基础之上,是众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医学研究对象和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学是人学,更是“仁学”,无论是从健康、疾病的概念、临床决策的过程,还是从对患者的关怀角度,都蕴涵对人类价值的关怀。因此,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职业,要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医学教育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西方很多医学院,在课程体系建构上,都包含了自然科学、社会人文学、医学三大部分,把社会学理论、医学法律学、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等列为必修课。有的高校还建立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研究机构。本世纪,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并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并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末,中国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了高等医学教育工作会议,2012年上半年,又联合发文,部署医学教育改革工作,提出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

(三)当前医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医疗事故,客观上要求对医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诸如此类的医疗事故,出现原因主要不是医学技术水平不高,更多的是由于医学价值观不正确,对病人缺乏关爱,没有坚守住医学职业道德的底线。这些方面,都属于医学人文素质的范畴。这表明了医学高等教育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以下三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

(一)观念上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让位于专业知识教育。新的医学模式,要求高等医学院不仅教会学生诊断和治疗,而且对学生进行社会医学、行为医学、环境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教育。但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仍然强调注重人的生物特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学生的智力训练,忽视德育培养;重专业教育而轻人格修养;重知识传承而轻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将医学与人文统一对待。另外,由于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效果难以像临床课程那样在人才培养上即刻体现出来,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成了“软指标”。总体上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处在医学知识技能教育的从属地位。

(二)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一是人文素质类课程所占比例小。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教材为例,只有《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较多地体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某些要求。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建构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更多的是起“陪衬”、“应景”作用,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大都是以选修课的身份存在。有的高校以思想政治类课程代替人文素质类课程,把二者混为一谈。二是医学专业知识课程没有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贝克说:“当真正反映事物本质的知识按人类的需要组合起来并满足人们的希望时,智慧就会从知识的背后呈现出来。当这一过程完成时,科学家的发现就转化成为人文科学。”也就是说,医学专业知识课程,比如《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但学校在课程教学要求中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对任课老师在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提出了要求,使得医学人文教育失去了宝贵的一类载体。

(三)教师能力水平和教育教学方式难以胜任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要求。部分医学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师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把课程讲授提高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度。比如解剖学老师,只是单纯讲授人体解剖学知识,对本学科发展进程很少涉及,对学科中伟大而又鲜活的事例不涉及,知识上升不到智慧层面。更多的任课老师,则是来自于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老师,这些老师,更多的是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讲授人文素质类课程,致使效果大打折扣。且人文素质类课程主要是要求理论讲授,缺乏实践的锻炼和升华。因此,总体上看,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素质类课程,最后要么缺乏理论的系统性,要么缺乏实践的生动性,内化成为学生素养的效果不显著。

三、改进和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适应新医学模式要求的教育观念。人文精神的培养取决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导。确切地说,努力把人文与科学结合起来,摈弃传统医学模式将医学仅仅视为生物医学、自然科学的观念,更好地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理念,用系统观念指导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统一思想认识,齐抓共管,在医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传授人文医学知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提高医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二)构建新的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医学院校应根据社会与医学发展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优化和重组医学课程结构,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既要有必修课,又要有选修课。不仅要开设医学史、医学文化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传统的医学人文课程,而且要开设美学、文学、艺术、礼仪等课程。同时,要开发解剖学、生理学、外科学等医学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知识内涵,把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融汇、相互渗透。大一、大二阶段,以学习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为重点,大三至毕业阶段,以实践类课程为主。

(三)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高等医学院校应将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规划,定期组织培训,开发多重渠道,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培养出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引进专门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另一方面,对担任医学专业知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能力的培训。同时,建立比较科学的考评机制,对老师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

(四)构建有效的人文教育方法。作为一种体验性和反思性知识,人文知识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出的是一种主观感受和智慧。单纯讲授式的人文素质教育虽不能完全排斥,但这种方式往往让受教育者生厌。可采用对话、讨论等方式,借鉴各种传媒技术,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这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于人文知识的内化。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必须改变单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协同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多渠道、多层面地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和体验人文精神的价值,发现和反思内心矛盾与冲突,最终形成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

(五)加大社会实践教育的力度。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多领域、形成合力开展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社会主题实践活动等,促进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等人文素质的养成。要有计划地举办专题学术活动,如各种人文专题报告、辩论会和人文艺术节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另外,充分利用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的机会,促使学生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亲身体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体会医学职业的庄严和神圣,从而增强献身医学事业、呵护人类健康的信念。

四、结语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高等医学院校需准确把握时代对医学赋予的新要求和内涵,从整体设计、合理安排,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作用,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辉.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革新之研究[J].上海高等教育,1997(2):38-41.

[2]刘献君.知识经济呼唤人文素质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9(2):12-16.

[3]张锡昌.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析[J].学海,1997(6):18-21.

第4篇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1-01

人文素质是医学生文化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医学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以及医学的职能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1.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高校方面

(1)过去到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医学学院与学校和另外的非文科学习机构一样,是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去替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却把学生处于社会学习生活学习中需求处理的大部分关系和价值观方面的不解放在一边,忽略了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智育的特殊性内容。

(2)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务必需要有一股高素养的医学人文师资生力军。现如今,医学这类学院与学校相当多一部分都没有专业的,能够和学生采取人文素质交流培养的教师。人文社科的老师有的对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有关知识、医学科技研究知道的不多,有的对人文社会科学分析不到位,于是在专业学科之间互补融合上有很大的不足。老师的知识框架、学历学位等级水平和对相关专业学科的深层次探究、梯队建设相关项很难满足医学人文学科进步的需求。

1.2医学生自身方面

(1)看重专业学科,轻视人文素质:这些年来,由于社会风气相关多方面的熏陶,引起学子广泛的看重专业学科而轻视了哲学、伦理学等社会人文专业的学习。所以,学生最后在其工作岗位工作时,没办法恰当地处理好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缺少在医疗工作中的热情,更甚者某些在临床学习的学生和年纪较轻的医生,在写病人病历和实践报告的时候,常常是错别字、语句不通顺屡见不鲜,同时更严重的是其本人对待这些毫不在意,缺少责任感,经常导致医生或院方的沟通理解阻碍,引起患者或其家属不满意,从而造成医疗纠纷。

(2)价值观趋于功名利禄:处于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中,突出了浓厚的个人主义情感。看重利益轻视情义,更甚者实习的医生学生中发现收病人或者家属的“红包”,还有索取财物的例子。

(3)政治思想不强,信仰不坚定:在近代大学生中,有的人对“政治”无一个正确的认知和掌握。于是处于这样的思想状态下加入党派加入团的结果便带有功利原因。

1.3社会正面引导不足

这些年来,社会大多对人文教育不加以看重,于是对一些学院学校和医学生自身的人文教育的重视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很不乐观。

2.改善措施

2.1教育机构的改善措施

2.1.1首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关注教师的素质培养,老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教师的人文素质如果得到了培养,那么就可以间接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提高教学水平,更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目前一些院校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例如:为教师提供更多更高水平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可以鼓励教师去进修学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为教师队伍提供更多的人才和精英。另外还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临床实验,让他们更加熟知医用器材等。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宣传,鼓励教师去自主学习。

2.1.2其次,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力度,完善学习环境。人文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渲染,环境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在校园里摆设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植物或是假山奇石等,建筑物也可以融入一些人文元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培养人文素质。

2.1.3再次,改善医学教学的授课内容,例如可以加入一些人文精神。学生的知识一大部分来自教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人文因素,人文精神,这样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属于意识范畴的,它的加强培养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实现的,所以需要在细节上关注,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课程中。改善医学的教学课程,让教学能够更加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2.1.4最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医学教育体制。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传统的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仅仅只停留在初级的理论方面,教育体制比较落后,所以要想改变现状就要加大对医学机制的完善和改革,医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人文教育,两者应当相互结合促进,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的将人文教学与医学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机制,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人文素质的培养。

2.2医学生自身完善措施

除了教育机构改善以外医学生也要从自身出发,完善自身的素质。医学生要树立一种正确的思想,学医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学医是为了从医,从医要面对病人,因此要懂得如何处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人文素质。所以医学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外还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在临床实践中多积累一些经验,学会与医生和病人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医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人文教育,两者应当相互结合促进,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的将人文教学与医学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机制,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人文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宋现涛,李培,杜旭. 浅析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09)

[2]陈亚军,郭峰. 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9(S1)

[3]董丽华,静香芝,章函. 内科临床教学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 卫生职业教育. 2008(17)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89-02

人文素质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通过学习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临床实践、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医学生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有医学人文素质的医务工作者。然而在如今日益严峻的医患冲突下,“轻文化、重教育”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本质并未改变,本文主要通过了解目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提出如何加强和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价值观较模糊,意识淡薄,人文知识不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现实社会的变迁、人的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对医学知识的积累更加重视,却忽视了人文知识、人文修养的积累和培养,学校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偏向专业化,使得部分医学生的价值观渐渐偏离主流,以自我为中心,功利性思想倾向比较严重,未能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的医生的崇高性及所需要承担的重任,社会责任感较弱。

2.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注重医学的专业课程教育,人文修养类的课程一般只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在教育资源投入上也偏离了人文教育,很多高校都只是将它列为选修或辅修课程,从而导致医学生的总体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偏低,人文精神缺失,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有调查表明医学生普遍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讲座的质量太低或缺乏适合自己的讲座,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医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患者缺乏应有的耐心、责任心和爱心。

3.专职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不足,意识不够。师资队伍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撑,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成败和人才的质量。如今,医学模式已经由原先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也逐渐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未来对医生的要求已不止局限于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然而我国现有的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拓展,以及各种人文知识的传递培养仍然达不到要求,医学院校专职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数量不足。

4.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烈。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需要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氛围熏陶,这种氛围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能让学生自觉地、习惯性的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一部分,而如今我们很多高校都只是营造“知识的殿堂”,没有将人文情怀、人文知识真正的融入到课程中,使得整个高校、医学生都缺乏应有的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981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尔德(霍夫曼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想成为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素质。因为,一个科学家只具备自然科学素质,只能算是一个“残缺的人”。缺乏人文修养,很容易使人从简单的角度片面地看待世间的一切事务,使自己的事业很难成功,自己的人格也不可能完整。2002年香港知名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也曾向我院题词:医德医术兼优,爱心奉献济世。这句话是对当今社会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的综合要求。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对医生要求的不断重新定位,已显得日趋重要。众所周知,人文素质是一名德才兼备的医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医生,面对的是病人,是急需要我们用专业知识给予人性化治疗和人文关怀的群体,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更需要有一颗医者之心,认真用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自然科学技术的素质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素质是相互并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多年来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良好深厚的人文素质,就不可能有卓越的医学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必然会违背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必然导致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医学与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才能培养医学生关爱生命、关怀病人的高度人文精神。因此作为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提升医学生的伦理道德修养、医患关系沟通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避免医疗纠纷。

三、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及对策

1.加强医学院教师的素质培训。高等医学院校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首先离不开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队伍,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时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然而作为医学院校的专任教师,特别是基础临床专业的授课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及临床诊治疾病的经验,但大部分都缺乏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或培训,因此,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只能单一的对课本或疾病本身进行阐述,而无法加入人文科学知识的熏陶,仅仅靠学校开设的几节思想政治课程是远远达不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要求的。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具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才,举办医学科学或医学人文精神的专题讲座研讨会、或者通过送出去进修学习的形式,鼓励医学专业教师参与到人文科学的教学中,并将相关的人文教育反过来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激活学生的思路和兴趣,成为具有交叉学科学术能力的教师,这样才能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人文素质也得到熏陶和提升。

2.课程改革,增设人文科学类课程。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把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作为一名未来职业有特殊性的医学生,更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此高等医学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广大的医学生开设形式多样的人文科学课堂,把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与医学教育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纳入到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大纲中,通过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将人文知识贯穿于医学专业教学的始终,实施完整意义上的医学教育,加深医学生对社会历史、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及医患关系等的认识和了解。现在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开设有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但基本上都为选修课,且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建议可以增设医学史、医学美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甚至医患沟通学等与未来职业息息相关的人文知识丰富及艺术类的人文课程,并可以考虑作为必修课的内容,弥补医科院校由于专业特殊性导致的课程设置不足的弊端。在临床见习实习的同时也可以穿插人文教学的内容,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强化。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左右,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重视医学院校的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同样也是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的硬环境,如在校园内建立古今中外医学发展史上的名医名师雕塑、在图书馆、教室、壁报栏、宣传板等装饰张贴具有人文情怀的宣传资料等。也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人文科学知识讲座,如邀请医学相关专家,特别是心理学、伦理学和法学专家,或者思想政治学专家到校做学术讲座,传授行医心得,与学生交流医德等,使医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能在校园生活中受到人文知识的启迪和熏陶。还可以利用学校社团的力量,通过社团举办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人文沙龙等弘扬医德医风、传播普及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以此让医学生享受到精神文化大餐,在自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4.参加社会实践,拓宽教育平台。拓展教育平台,让医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感触,激励学生自觉提升人文素质。医学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三下乡”、“走进社区”、“义医义诊”、“健康查体”、“宁养服务”、“科普宣传”、“社会调查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的医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能提前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学会与患者沟通,初步掌握处理问题的能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锻炼增长才干,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这种与社会密切接触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会让医学生感觉更加深刻、持久和丰富。

四、结语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还偏低,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方法还比较单一,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思想潮流中,必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此,对高校医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学校应该以培养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兼备的高水平医学生为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人文课程改革,采取多种形式营造良好和谐的医学人文环境,多方面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为新世纪的医药卫生事业培养综合素质一流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

20世纪70年代开始,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紧密联系起来。医学生应具有以下素质: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及医德修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学校应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为社会培养“德高医精”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1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99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学生基本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包括4个方面:一是人文知识,涉及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二是人文思想,它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内在逻辑,反映基本的文化理念;三是人文方法,它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四是人文精神,它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1]。人文素质是医学生诸多素质中最核心、最基本的素质。近年来,有些学校忽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于强调人才的实用性,而着眼于培养“医匠”,这种“重专业轻人文”的做法使得医学生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道德意识淡薄,缺乏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恐于承担社会责任,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心理便无法调适,极易走向极端。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和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医学院校可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学生成为既有丰富医学专业知识与较强技能、又有较高人文素质,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协作精神的全面发展型医学人才。

2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会议讨论等形式对我校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调研,如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医学生人文知识自查和人文素质自评等,分析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和途径,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如“人文素质教育调查问卷”“人文素质选修课调查问卷”等。调查对象为我校2016级临床医学、护理、助产、医学美容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有效回收率96.8%。针对“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问题,35.0%的医学生认为是社会主流导向,27.0%的医学生认为是学校缺乏相应的措施,24.0%的医学生认为是个人缺乏兴趣,14.0%的医学生认为是课业负担太重。关于对自身人文素质的评价,57.0%的医学生自评一般,7.0%的医学生自评高。问及“你觉得培养人文素质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73.0%的医学生认为是“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课程”,其中大多数医学生希望开设历史类选修课,一部分医学生希望开设文学、艺术类选修课,只有不足10%的医学生希望开设哲学类选修课。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摸底自测”,发现医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知识面窄、人文意识淡薄等。调查结果表明,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3对策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学校要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人文素质。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会对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产生影响,还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医学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医学专业毕业生,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知识背景相似。学校可以从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人手,提升教师人文素质,促进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第一,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引进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类教师或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师比例合理,逐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第二,尊重教师,营造“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大学氛围,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第三,通过进修、培训、讲座等方式,为教师搭建人文科学继续教育平台。

3.2优化课程结构,突显选修课的多样性与人文性

美国佩利格里诺教授曾说:“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医学的学科特点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医药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应用型卫生技术(研究)人才。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类,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生理、微生物等学科,社会科学包括医学心理学、卫生经济学、法律等学科,人文科学包含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等学科。根据我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检验、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学时占校内总课程学时的百分比分别为21.6%、29.1%、21.5%、25.9%、25.7%、22.1%,其中人文学科课程学时占校内总课程学时的百分比过低,建议增加这类选修课的数目和课时。大学的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课时可以占到总课时的60%左右。学校应当鼓励学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选读选修课,尤其是人文学科的选修课。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选修课教学,课程名称要让人耳目一新,如古诗吟诵、中国十大古画欣赏、考古有趣且美、我行我摄等,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3.3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标之一。城市的自然山水、文化底蕴滋养了大学,而大学以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蓬勃向上的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不喜欢千城一面,更恐于千校一面。每所大学都有其发展历史、校园文化、优秀校友和特色专业等,要注重探索自身特质,形成独具魅力的大学精神。学校的建筑风格、景观设计、绿化美化等是大学精神的有形载体,而校风、学风等是大学精神的根本所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是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例如,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参观校史馆,因此,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医学生了解学校的渊源、愿景、校训;举办医学生宣誓仪式,当医学生念到“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时,他们能体会到一名医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二是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如“五四”艺术周、新年晚会、大学生辩论赛等。三是举办各种人文社科类讲座,如“汉字的演变”“与九零后作家对话”“上饶文化元素探讨”等,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四是借助学生社团的魅力,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塑造自我,提高人文素质,如我校的考古、文学、笛子、拉丁舞等方面社团。五是通过社会实践,使医学生汲取城市的文化素养,如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参观信江书院、采访非物质文化继承人等。总之,医学教育重在培养医学生以人为本、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医学院校要将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寻求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如通过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优化课程结构,在图书配置、师资培训、校园环境等方面加大经费投入等措施,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6(7):111-113.

第7篇

 

关键词: 医学生;临床;人文;素质教育 

 

新世纪的医学生应该成为既有科学技术,又有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核心,也是促使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1]。 

目前国内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足,首先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并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欠佳, 缺乏医学知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受当今社会“一技之长”以及“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改变,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因此,应该加强临床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但医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临床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为日后成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2]。 

1 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1.1 重视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的入科培训多集中在临床技能操作方面,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如医德医风、法律法规、人际沟通能力等非技术层面的培养。鉴于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医疗环境,更凸显了临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设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入科前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临床人文素质的一种理性认识,初步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不为名利、刻苦钻研、献身医学的理念;结合具体病例,现场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进入临床首先就有一个认真的态度,从查体的系统、病案文书书写的规范、查房及记录的严谨,始终保持科学态度,使医学生认识到医疗与法律的关系,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注重环境熏陶,经常开展专题讲座、科技竞赛、文化节等,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邀请知名专家及教授座谈、讲课,结合他们精湛的医术与崇高的医德,使学生亲身感受真正的医者所应有的风范,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以济世救人为荣,以索要红包为耻;以服务患者为荣,以欺骗患者为耻;以博学精业为荣,以愚昧无为为耻;在医院人文文化环境建设中,体现出医学特色、医学文化,如:摆放历代医学名人的雕像,修建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在尊重、理解患者的基础上,进行诊疗活动,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如:冬日天寒,查体前将手或查体工具稍事暖一下、做完治疗后给患者盖好被子,这一小小动作不仅温暖患者的心,拉近医患关系,也是良好人文素质的一个缩影。 

1.2 注重在医疗实践中言传身教 

老师要在医疗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患者交往的技巧,培养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其次,临床教学中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而不是单纯针对疾病本身;要增加伦理、社会、法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某些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第三,临床实习期的人文素质评估应该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个人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估学生。

1.3 积极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到基层、贫困地区,走访各级医疗机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并深入到农户中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健康普及教育,赠送药品和医疗器具,送健康到基层,使医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为社会服务中得以充分实现;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其服务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第8篇

[关键字] 综合素质 人文素养 英语教育 实现途径

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合理处理其与自然、社会、他人关系,以及人自身富有的高尚的思想意识、理想情操、心理性格、价值观念和文化修养,它既是道德理想与知识智慧的统一,也是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更是理念和行为的统一。人文素质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如果不注意吸取新的人文知识强化自我修养,就可能退化,甚至变质。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种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不仅使人获得人文知识,而且使人认识人的本质,逐步培养和完善正确的价值体系,塑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医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世纪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拥有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适应经济社会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杨叔子先生曾经指出:“没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就不打自垮。”只有首先并主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将人文素质的内涵凝结为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理科生加强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和科学素养。

医科学校过分强调专业特殊性,过多强化医学英语的市场性,更长时间安排学生在校接受专业知识学习和在医疗单位见习实习,严重弱化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特点,淡化了对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虽然筑牢专业基础是医学生日后执业必备的,但是,过硬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只能解决医疗“是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一位仅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人,……,却无法保证他的每一项成功都能对社会真正有益;而一位同时拥有精神和人文自觉意识的人,所作出的一切才是对社会和人类发展具有真正的贡献。”[2]也只有解决了医疗“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才能在维护人生命和健康的神圣职业中,始终把握和坚持正确的理念,始终富有责任心、同情心和使命感,实现医技、医德和医风的完美统一。当前,少数医疗部门和个人医德医风滑坡,医疗事故频发,医患矛盾突出,这就更需从头抓起,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联系

语言表面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总和,却承载着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和思想,总是和一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教育部教育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包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这本身就要求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入到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深刻领悟和内化人文精神,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增强医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

当前,为“考级”而教,将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割裂开来的情况依然存在,“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自下而上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运用不好语言”[4]。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与宽容性,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英语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郑越,2006)。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就是要求教学中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将传授知识、人文与个性化的创造统一起来,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主体精神的个体,激发师生双方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掘潜力。医科院校英语教学,应改变其仅仅作为职业技能式的教育模式,逐步从纯工具型向突出人文型的教育价值观转变,在英语教学的目的、内容和过程上都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

2.创设英语情景教学,培育人文知识底蕴

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大学英语》选材均是情文并茂的经文范作,它流露或再现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和痕迹,反映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渴求,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5]这些作品呈现在教学情境中,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要深挖人文主题,设计情景模式,以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语言综合技能训练,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尤其是所要培养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等化整为零,潜移默化地融合、渗透于主体课程学习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内容,更深刻地明白生活的意义,提高自身人文修养。实行情景教学,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查询、观摩、跟踪思考直至升华,通过动态设计情景点,持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

3.加强精品教材建设,融合人文道德精神

现在高校基础英语课本编写理念先进,选材科学,实用性强,人文知识涵盖面广,无论从道德、道义还是法律、尊严,都给学生以实例思考和分析借鉴。但编写特征突出、先进实用的专业教材和精品教材,还是医科院校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当今,医疗科研、生产、销售、服务诸环节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如英文版医学科研资料、国际通用医学技术标准、有关计算机操作指令、提示信息、软件使用说明、互联网调用命令等等,这些尚未涉及的内容都可编入教材,纳入教学范畴,构建以培养医学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英语课程。

在教材选取方面,首先应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教材应考虑专业特色,突出岗位特点,在教材设计上,可大量增加与医药、医疗有关的产品简介、服务说明、操作提示、维修指南等素材,并辅以相应的课堂活动安排。其次专业英语教材在选材及体例上,应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交互活动,避免内容上与基础英语的重复。第三,教材必须新颖,思想性强,贴近生活,体现极强的人文性,为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实现自我夯实基础。

4.丰富教学形式,提高人文知识渗透力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坚持能动创新,合理发掘人文因素。授课前,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充分挖掘人文点,以点带面,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拓宽学生道德信念培养渠道。首先要求学生多浏览那些对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著作、报刊读物等,了解文化信息,准确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神韵。其次要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再次要广泛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插入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介绍,从不同角度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最后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竞赛、辩论、模拟对话等,让学生在语言阵地里发挥、锻炼、汲取,还可以在医学生实习期间组织他们到涉外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交易会等进行实践锻炼,增强人文素质。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突出的重点,社会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大学英语教学教授英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还应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操守、人生观和世界观,真正培养出既懂专业、能熟练运用外语、知识面广,又具有人文知识底蕴、富有创造性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现代人才,这正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2110(5):12.

[2]唐冬梅.大学英语教学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8(11):7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杜瑞清.文化自学开拓创新[A].张后尘.外语名家论要[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