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光伏行业的发展

光伏行业的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6 14:44: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光伏行业的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光伏行业的发展

第1篇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九部委联合《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部门有关负责人就《指导意见》的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研究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是什么,有何意义?

答: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4年至2007年,全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出6到8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了GDP比重的5%。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需大幅度降低,不少传统产业增速放缓,而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文化部、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制定出台了《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的出台有三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鼓励金融业为文化产业输血,扩大文化产业的比重,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解资源能源瓶颈的重要举措。二是有助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能缓解文化产品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产业兼具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力量。大力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更好地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将有效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掌握主动。

问:请介绍一下《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

答:《指导意见》分七部分:

一是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意见》强调,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

二是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要根据文化企业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融资租赁等贷款品种,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于处于文化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三是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指导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根据不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要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要增强服务意识,设立专家团队和专门的服务部门,主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要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为文化消费提供便利的支付结算服务。继续完善文化企业外汇管理,提高文化产业贸易投资便利程度。

四是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指导意见》提出,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票据等方式融资,探索开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试点,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业态。

五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指导意见》要求各保险机构应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信用保险业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针对文化出口企业的保险服务,积极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

六是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指导意见》提出,要推进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建立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完善支持产权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各方权益。

七是加强政策协调和实施效果监测评估。《指导意见》要求,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制定并定期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建立多部门信息沟通机制,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强政策的落实督促评估,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问:对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在监管方面有哪些支持措施?

答:对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主要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监管要求。一是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创新;二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三是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四是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业务考评体系,强化贷款责任的针对性,构建健康的信贷文化;五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银行监管部门将会进一步细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管要求,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问:如何发挥保险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哪些考虑?

答: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保险业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保险机构可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文化产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如在现有保险产品的基础上,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险,演艺、会展、动漫、游戏、各类出版物、印刷、复制、发行和广播影视产品完工险、损失险,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等新型险种,以及各类责任保险业务,通过创新发展,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保险市场,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有效分散文化产业的项目运作风险。

二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便捷服务。《指导意见》中已经明确,“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险服务”。对于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保险机构将建立承保和理赔的便捷通道,对于信誉好、风险低的,可适当降低费率。对于符合《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条件,特别是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的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保险机构将积极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鼓励和促进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三是支持文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保险公司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投资文化企业的债券和股权,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还可以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工具,保险还可与信贷、债券、信托、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相结合,为文化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以探索开展信用保险业务,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融资方面的不足。

问:《指导意见》在鼓励文化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上有哪些支持措施?

答:一是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不仅可以推动文化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且为文化企业搭建了融资平台,有利于文化企业做优做强。多年以来,对于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的首次发行上市及再融资申请,证监监管部门一直持积极态度,支持其在主板、创业板发行上市及再融资。

二是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融资。积极发挥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的作用,为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发行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文化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鼓励中介机构适当降低收费。

问:对于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方面,《指导意见》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一是《指导意见》第十五条明确指出,“中央和地方财政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其中,中央财政资金将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项目补助、绩效奖励等方式,重点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等。

二是支持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目前,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已着手启动,该基金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重点扶持我国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和发行放映、出版发行、文化会展、网络信息传媒等传统和现代文化领域的发展,部分地方也已开始尝试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

问:《指导意见》在推动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有关部门打算如何推进?

第2篇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光伏农业目前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尚未得到有力的监管,因而,造成了许多不规范的想象出现。

例如,有的企业,大规模圈占农业用地却对农业生产漠不关心,其目的只是为了借助光伏农业之名占用农业用地搞光伏电站建设,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而且严重破坏了农地。把光伏摆在了主体地位,主要追求稳定的发电收益,而把农业收益放在了次要位置。

再如,有的企业,并没有理解光伏农业的内涵,只是受大环境影响跟风进行项目申报和建设,但因缺乏清晰的产业规划以及不懂农业生产,往往项目建成后仍没有想好要种什么,也导致项目收益大打折扣。

还有的企业,其自身并不具备承建光伏农业项目的实力,却也想分一杯羹,结果项目质量很难过关,不仅留下了安全隐患还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除此之外,光伏农业中还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目前从事光伏农业建设的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基本上都是光伏领域出身,而传统农业领域出身懂农业生产的人却相当有限,而且很多农业领域人士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看待光伏行业的进入,其原因也很简单:对农业鲜有助益,反而更多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

除了现存的很多不规范的现象,相关的审批流程繁琐以及融资困难等问题也是限制其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制定明确的行业规范,设立严格的准入标准、技术标准,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农业的主体地位,保障项目的质量,保障资金的合理利用,才有可能使整个行业走上一条规范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015年8月29日上午9:00,由中国光伏农业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光伏农业标准》编制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会议由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所长王进和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红炜主持。包括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农业部高级农业专家冯玉林,以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刘文研究员、商务部研究院唐淳风研究员在内的来自全国各地产、学、研机构、大专院校、光伏企业、农业公司等17 位专家、学者及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经营者与会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汉能全球光伏应用集团执行总裁、农业应用事业部CEO张凡在会议上就光伏农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发表了演讲。作为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发电企业,汉能自投身光伏农业领域以来,始终坚持做最正确的光伏农业项目,拒绝以农业之名单纯地搞光伏电站建设,始终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农业作为整个光伏农业产业的核心,积极推动光伏农业行业标准出台,为光伏农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做着不懈的努力。张凡先生从光伏农业宗旨及理念、现今出现的问题、光伏组件以及光伏大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光伏农业发展标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能使光伏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内容如下:

第一,以从业者的角度来讲。应该摒弃谋取短期利益的想法,不该过度依赖政策补贴,要深入挖掘自身的产业价值提升效益,同时要重视农民在产业中的地位,注重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以及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注重提升从业者的专业水平以适应更加现代化的生产需要。

第二,从农业生产角度来讲。必须要保证农业生产的核心地位,光伏产业在进入农业过程中要格外注重不能弱化农业的主体地位。同时,光伏农业建设投入过程中对光伏的投入比重不应大于农业的投入比重、光伏的发电收益也不应该高于农业生产收益。其次,要坚决杜绝以光伏农业之名侵占农业用地搞光伏电站建设的现象,而且还要抵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破坏原有土地生产结构,以及降低原有土地耕种能力的项目建设。

第三,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来讲。光伏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向推进设施农业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生产能力的方向发展。组件应该更加轻薄,更加结实耐用,同时应具有更好的透光性能。

第四,从金融的角度来讲。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大问题,很多很好的光伏农业项目也都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推动是关键。未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形成更加健全的金融体系,合理解决农业融资难的问题将对光伏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从国家政策与政府补贴角度来讲。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利好光伏产业的政策。在农业方面,国家针对农业的补贴也从2002年的1 亿元提高到了2013年的3000多亿元,且补贴力度还在逐年增强。尽管光伏和农业领域政策条件都是空前利好,但却并没有一条政策或者补贴是完全针对于光伏农业设定的,只能依照设施农业和光伏政策对光伏农业进行分别补贴,且补贴标准各地差异化明显,实施力度也不尽相同。因此,积极推动出台适合光伏农业的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做出合理性引导也将对光伏农业今后的健康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双反”措施;光伏产品;产业效应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贸易地位的迅速崛起,美国对我国实施“双反”措施的重点逐步从传统产业转为以光伏行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我国光伏行业的“双反”制裁数量逐年攀升。另一方面,我国光伏行业主要处于光伏制造的中间生产环节,上游技术开发、核心原材料以及终端市场始终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控制着。虽然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有所降低,但仍旧高达65%。这就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光伏产业“双反”措施的制裁力度和频率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利用COMPAS模型,就美国对我国光伏行业实施“双反”措施后对我国光伏产业出口量、出口价格、出口收入等效应进行模拟分析。并根据美国实施“双反”措施给我国光伏行业带来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文献综述

“双反”措施的实施会给双方国家的经济、社会、贸易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目前对“双反”措施的影响效应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包括经济效应、贸易救济效应和社会公共利益。鲍晓华(2007)首次利用计量回归分析模型就我国对外反倾销措施救济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虽然,这些国内外的研究也运用了计量方法考证了“双反”措施的贸易效应,但大多是对实施“双反”措施后,对已产生的贸易效应的衡量和验证,缺乏对相应产业发展影响的分析。

用于对贸易政策进行局部均衡分析的COMPAS模型弥补了上述研究的不足,它可以分析并预测“双反”措施对进、出口国家相应产业的产出、价格、就业、福利等深层次的影响。向洪金、赖明勇(2012)以我国白羽鸡的“双反”案件为例,运用COMPAS模型分析了“双反”措施的贸易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结果表明实施“双反”措施虽然保护了国内白羽鸡产业,但社会总福利受到了损害。宏结、何平(2014)运用COMPAS模型对美国取向性电工钢“双反”案件的产业救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对美国取向性硅电钢产品实施“双反”措施,削弱了美国硅电钢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有效保护了我国取向性硅电钢产品在国内的发展,阻断了美国该产品不正当挤占我国市场的步伐。

综上所述,国内外文献对“双反”措施的影响效应研究中以贸易效应研究居多,并大多是对实施“双反”措施后已产生的影响进行衡量和验证,缺乏对遭受“双反”措施的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另一方面,对“双反”措施的贸易效应研究大多针对的是进口国的相关产业,对出口国相关产业的影响研究不足。本文拟利用COMPAS模型,探究美国对我国光伏产业实施“双反”措施后,对作为出口国的中国光伏产业有何影响。

三、相关数据搜集及参数估计

(一)相关数据的搜集

根据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案的进程,本文将2015年作为基期,即模拟分析的基础,取应诉企业“双反”税率的平均值作为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的税率,数据来源为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因此反补贴税率为20.31%,反倾销税率为7.56%。我国光伏产品的对外出口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美国光伏产品的供给量、供给价格及就业人数等数据可以在comtrade数据库中得到,美国光伏行业设备使用率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光伏协会(SEIA)2015年的行业报告。

(二)弹性参数的估计

关于弹性参数的计算,本文借用佟苍松(2006)Armington弹性估计的方法估计弹性大小。并根据2005~2015年我国光伏产品对美出口量和出口额以及美国光伏产品供给量和供给额的数据,利用双对数计量模型,对有关参数进行估算。具体数据见表1。

四、美国对我国光伏产业实施“双反”措施的产业效应

确定了表1中COMPAS模型所需要的一系列主要参数后,就可以将数据输入Excel Solver中,模拟分析2015年后美国对我国光伏产业实施“双反”措施对我国以及美国光伏产业的一系列影响。本文COMPAS模型的输出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反”措施对我国光伏企业的影

美国对我国出口的光伏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后,我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价格上升了2.08%,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产量减少了23.7%,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美国的出口收入下降21.62%。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明显低于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的反补贴税20.31%,这说明,我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企业无法通过提高出口光伏产品价格来将反补贴税完全转嫁给美国的消费者。另外,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导致我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出口价格上涨0.18%,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产量下降5.89%,出口收入减少5.71%。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双反”措施的实施,迫使我国光伏产业提高产品出口价格来弥补被征收额外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的损失。但是,提高出口价格也使得我国出口光伏产品失去了原有在国家市场中的价格竞争优势,因而导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的急剧下降。综合考虑我国出口美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价格和出口量的变化幅度,光伏行业整体出口收入是下降的。并且由于反倾销税的税率比反补贴税率低,相比而言对我国光伏行业的影响较小。

(二)“双反”措施对中美两国光伏产业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当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条件保持不变时,征收20.31%的反补贴税会导致美国本国光伏产品的价格下降4.92%,美国光伏产品的产量增加30%,美国光伏行业收益增加25.08%,全行业就业人数和设备利用率都增加30.04%;7.56%的反倾销税使美国光伏产品价格下降1.51%,产量增加6.41%,全行业收益增加4.9%,光伏行业就业率和设备利用率增加6.41%。可以说,对美国光伏行业的生产者而言,反补贴税的征收起到了明显的贸易救济效果,也达到了减少我国涉案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三)“双反”措施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反补贴税会致使美国消费者在光伏产品上的消费支出增加约20.88亿美元,这其中由于我国光伏产品价格上升导致的支出增加约为15.64亿美元,其余增加的5.24亿美元支出为美国本国光伏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另外,美国光伏行业生产者福利月增加15.64亿美元,美国政府由于关税增加提高收入约3.75亿美元。综上,征收反补贴税减少美国社会总福利约1.49亿美元。同样,反倾销税的征收使美国消费者的支出增加9.81亿美元,因为生产者福利增加的2.19亿美元和关税的2.7亿美元收入无法弥补消费者的损失,美国社会总福利因反倾销税的征收而降低4.29亿美元。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反补贴税的实施虽然使美国生产者获益,但从整体市场福利而言,生产者的获利以及关税收入并不能弥补消费者支出增加带来的损失,从长远来看,反补贴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本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作用。

五、对策建议

(一)调整光伏产业扶持方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起步阶段得到大量的政策扶持,使得行业进入门槛低,大批企业进入光伏行业,并扎堆光伏产业链中游生产环节,大量同质性产品集中出口,这才使得国外“双反”调查接踵而至。因此我国光伏企业应提高自身技术开发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摆脱通过打价格战获取市场份额的传统销售方式。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调整扶持政策,对中游生产环节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的削减甚至取消,加大引导光伏企业向下游电站业务发展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出口预警机制

众所周知,提起“双反”申诉前,申诉行业会需要一段时间准备申诉材料,在这段时间内国外行业将会表现出一定的预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掌握预警知识的专业人才,尽早发现申诉预兆,发现预兆后便可以提前做出提高产品价格、减少出口数量、与准备提起申诉国家进行沟通交流等一系列反应,将“双反”调查遏制在准备期。所以说,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都应该重视建立健全出口预警机制,企业和行业协会可以据此及时调整产品价格和产量,政府可以据此加强对贸易摩擦的监控。

(三)光伏企业积极应诉

当然,除了建立对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当“双反”调查结果落实,面对“双反”诉讼时,光伏企业也无需闻风丧胆,埋头逃避。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双反”诉讼,并且要争取公平公正的裁决。另外,在应诉的同时,对已经发生的制裁措施,做出相应的弥补,转移“双反”制裁给光伏出口企业带来的影响。例如,到发展中国家开拓新兴市场,进行光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以此避开贸易摩擦,提高本光伏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等。

参考文献:

[1]佟苍松.Armington弹性的估计与美国进口中国商品的关税政策响应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03).

[2]向洪金,赖明勇.我国“双反”措施的产业救济效果与福利效应――基于可计算局部均衡 COMPAS模型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02).

[3]周鹏,胡凯.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结构与出口贡献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2015(09).

第4篇

一、光电建筑市场所面临的问题

光电建筑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其标志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分布式光伏发电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光伏应用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光伏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主导形态;二是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发展,对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三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光伏电价补贴,光伏并网电价形成了利益驱动;四是国内相对过剩的光伏产品产能,为光电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供给。光电建筑属于建筑行业,光电建筑市场属于建筑市场范畴,光电建筑的市场管理应纳入工程建设的管理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建筑活动应遵守各项监督管理,其中包括施工许可、从业资格、工程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等管理内容。因此。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建设水平,光电建筑企业应具备相应的工程承包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光伏发展起源于光伏产品制造业。上世纪末,由于欧洲光伏市场的大发展,导致我国光伏产品制造业蓬勃发展起来,光伏产品产能的90%都出口。2010年以后遭遇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我国光伏产品产能过剩,我国开始加大国内光伏应用的力度。首先是发展地面光伏电站,光伏产品制造企业成为地面光伏电站建设的先行者。随着光电建筑应用的开启,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又率先在自己的厂房上安装光伏系统,继而开始承接更多的光电建筑项目。当光电建筑市场逐渐开启后,光电建筑的建设方开始要求工程项目的承接方,要具备相应的设计和施工企业资质。由于光伏产品制造企业没有设计和施工企业资质,便导致光伏产品制造企业挂靠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和施工企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光伏产品制造企业比建筑业企业较早地掌握了光伏系统的设计技术,但毕竟不熟悉建筑的相关要求,很难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在光电建筑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建设方很难把握什么专业的设计和施工企业资质可以承接光电建筑工程,因为目前没有光电建筑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所以,现实中有要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的,有要求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的,有要求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的,也有要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的、建筑幕墙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的、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的、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的等,致使光电建筑市场管理出现一定的混乱。恰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进建筑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开展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案,研究修订工程建设企业资质标准和管理规定,确定取消部分资质类别的设置,合并业务范围相近的企业资质,合理设置资质标准条件。因此,增设光电建筑工程专业承包资质不符合当前的改革精神。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简政放权、开放市场、坚持放管并重”的改革要求,由光电建筑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的自律作用,加强协会的能力建设,推行光电建筑的市场管理。然而,建筑市场长期以来受到习惯管理方式的影响,依旧执行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而对光电建筑行业协会的管理办法持怀疑的态度。因此,改革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但是,为了全面深化改革成功,大力发展光电建筑,光电建筑行业协会必须勇于担当,迎难而上,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筑业发展和改革,团结光电建筑行业的企业,共谋发展大计,制定出符合光电建筑行业发展的管理办法来,促进光电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光电建筑行业将采取的管理措施

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和正当竞争,引导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充分调研和与广大会员企业协商的基础上,起草了《光电建筑应用行业管理办法》,并将在年内逐步开始试行。《光电建筑应用行业管理办法》是一个由若干文件组成的管理体系,包括《光电建筑应用行业企业资格登记管理办法》、《光电建筑应用行业自律公约》、《光电建筑应用行业企业资格登记等级标准》、《光电建筑应用行业诚信企业管理办法》、《光电建筑应用行业信用企业评价标准》、《光电建筑应用行业技术岗位设置及培训标准》、《光电建筑应用行业招标投标实施细则》、《光电建筑应用行业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等。该管理办法体系中的《光电建筑应用行业企业资格登记管理办法》是首先要推行的。它的登记对象包括,从事建筑用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系统集成、系统安装咨询及运营维护的各类企业。这些企业按照产品制造、系统集成、系统安装三种类别划分。产品制造企业分为特级、壹级、贰级、叁级四个级别,系统集成和系统安装企业分别分为壹级、贰级、叁级三个级别。会员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注册所在地的行业协会进行申请,没有相关行业协会的可以直接向协会申请,各相关行业协会的会员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注册所在地的行业协会申请。企业登记的条件包括:企业资信,主要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年度财务报告;企业人员,主要提供技术人员的学历证明、职称证书、注册证、上岗证、个人业绩证明等复印件;生产制造、安装能力,主要提供办公或生产场地证明、生产设备证明、质量控制程序文件;企业管理与技术进步,主要提供技术进步证明资料和荣誉证书,包括新产品、技术专利、工程获奖等;企业业绩,主要提供工程合同、设计方案、施工组织方案、系统集成方案、后期质保维护方案、施工照片等。

作者:章放 单位: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

第5篇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技术创新;政府补贴。

1 光伏产业的困局。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体系。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依赖外需以及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1。1 产能严重过剩。

据欧盟能源研究中心(JRC)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统计,2011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已达到33GW,实际产能达到63GW,产能过剩率约50%。由于今后几年全球光伏发电市场会有所增长,但增速不会太快,产能仍将严重过剩。我国产能增加是推动全球产能持续增长的主因,而产能过剩导致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企业盈利薄弱甚至亏损。

1。2 市场过度依赖外需据。

2011年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表明,我国光伏产品有近90%出口海外,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占比约15%,而欧盟市场占比约60%[1]。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各国对光伏产业削减政府补贴,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为了保护国内企业,2012年美国和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调查,在征收高额反补贴和反倾销税后,出口量明显下滑。

2012年第二季度,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量下降到287MW,同比下降了18。23%,较第一季度(766MW)下降了62。53%。

2012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立案范围更广,包括了光伏产业几乎全部产品,其不利影响会更大。

1。3 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受产能过剩和国外多晶硅企业低价竞争策略影响,多晶硅市场价格快速下滑,致使我国9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停产,仍在维持生产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也不高,亏损较为严重。

2011年度在美国上市的我国光伏企业净利润普遍由盈转亏,同比出现大幅下滑。

2012年第一季度,在境外上市的光伏企业全部亏损。

2013年3月,因无力偿还71亿元巨债,全国最大的光伏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正式宣告破产。

2 光伏产业陷入困局的原因。

2。1 过度投资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光伏产业不仅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国家的战略导向,而且还具有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拉动GDP等一系列显著效益,这导致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地方政府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的电费、土地和投资等补贴模式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容忍,破坏了市场规律,导致企业经营风险高。

2。2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放大了行业危机。

国内光伏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科学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导致企业的决策缺乏前瞻性,在风险来临时企业生存受到威胁。特别是在市场需求快速回落的成长放缓期阶段,重规模、轻效益、好风险的扩张模式导致光伏企业的负债率超过90%,使得企业陷入借贷危机,加剧了经营风险。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超日太阳、向日葵等光伏企业陷入困境,既有市场突变、产能过剩的外因,又有企业激进扩张而风险管理失控等累积的内因。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企业现金流吃紧。

为了保现金流,上下游之间的应收账款周期也在不断拉长,相互拖欠账款的现象较为严重,一旦有企业倒闭,将引发其他企业相继倒闭,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技术水平低对外依存度高。

我国光伏产业于20世纪末兴起,但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国外,并且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需要依靠国外。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但是光伏产业下游的发展极为缓慢,形成了与节能减排完全背离的“新能源出口、碳排放自留”现象。这导致我国光伏企业不得不选择国际化道路,并且深受国际市场变动的牵制,存在生产成本明显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2。4 国内市场尚未全面启动。

我国光伏企业长期依赖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仍然没有启动,并且光伏发电市场缺乏政策支持,造成我国光伏产品制造与应用脱节,产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基础。

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局限于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忽视了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造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通过特许权招标方式启动大型光伏发电站建设的模式不符合风电及光伏发电的特性和目前的技术水平,使得电网购买这些新能源电力极不经济。虽然政府补贴直接给了光伏企业,有力地支持了身处困境的光伏企业,但并未有效地拉动光伏产品需求。另外,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还比较滞后,光伏市场缺少智能电网技术的有效支撑,制约了光伏产品在国内的使用。

3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

3。1 加速启动国内市场。

光伏企业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形成的倒逼机制,着力扩大国内光伏发电市场,适度降低对外依存度。目前,我国光伏市场还很狭小,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和其他边远地区,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2012年下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意图快速释放国内需求市场,光伏企业也应该利用此次危机发展国内市场。2012年4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了《2012年金太阳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确定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总规模为1 709MW;9月,国家能源局《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 100万kW,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1 000万kW;国家电网在2012年10月26日《关于做好分布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承诺免费提供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服务,允许多余电力上网,并且全额收购多余电量。此项政策标志着光伏产业将逐渐由大型地面站建设转向独立、分布式工程。

2012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中大型荒漠电站的装机占比为73。4%,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系统装机量,但是西部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分布式光伏的应用客观上使电能直接在用户侧消纳成为可能,远比从西部荒漠向外输电更为经济,尤其是符合作为补充性能源定位的光伏电能属性。分布式发电市场容量和项目回报率均高于大型地面电站。因此,分布式示范项目是未来国内发展的重心,待分布式补贴细则出台后,行政力量的推动将促使国内分布式市场迅速崛起。

3。2 适度多元化来降低风险。

针对多元化的光伏市场需求开发相关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多元化价格互补。

1)拓宽产业链随着分布式光伏工程的增多,光伏企业开始尝试往下游延伸,通过开发光伏电站来销售产品,以商业模式创新来寻求脱困。

2)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拓薄膜电池、新概念电池等高性价比的高端光伏电池市场,从销售光伏面板和充电器为主,转为推出更多的光伏应用产品,如太阳能水泵、太阳能家庭供电设备等。

3)经营模式的转变通过尝试电子商务拓展业务,直接开通面向海外消费者的网上零售[2]。

由过去单一的产品制造商转变成为大型工业企业及公共建筑等提供能源项目咨询、设计、融资、建造与运营一体化的服务商,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节能减排、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综合目标。

3。3 转变商业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合理商业模式的探索是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光伏租赁是美国光伏企业一种比较成功的经营模式(以Solarcity、Sungevity为代表),可以为用户提供光伏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通过收取客户的租赁费,在未来20年内获得持续稳定的现金流。租赁模式创新贯穿融资、安装和运营环节,合理地顾及各方利益诉求。销售电价高于光伏发电成本、日照条件好、完善的政策配套和金融体系是租赁模式在美国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由于光伏发电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很高,对发电设备生产商方面来说,原材料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系统的制造成本高昂;对电力生产终端太阳能发电厂或是独立的个体光伏发电系统用户来说,设备采购、安装、维护费用太高。利用变售为租的新商业模式可以解决下游企业的初次设备采购的成本,减弱电厂或系统使用客户的压力,先保证开工生产或使用,分期付款;同时形成配套的安装维护系统,费用依然可以分期付款,以此达到双赢的目的。

3。4 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并举。

以技术进步推动应用创新,同时利用应用创新拉动技术进步,实现双螺旋式的协调创新,最终化解光伏产业的发展瓶颈。

1)在技术创新方面光伏企业应加强同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发平台,共同投入资金开发更经济、电能转换率更高和发电成本更低的光伏产品生产技术,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之路。

2)在应用创新方面加强应用创新,在新产业或新领域中寻找产品的新用途,从而提高效用[3]。许多光伏产品企业开始研究、生产家庭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来代替高额的远距离传输。但光伏产品不能仅局限于发电,更需要通过创新来拓宽光伏发电的应用渠道,降低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太阳能移动基站等产品的成本;或将光伏发电与其他营收方式相结合来降低发电成本,这种应用方式包括光伏发电与蔬菜大棚、制冷采暖、大型化工企业结合等。

4 光伏产业应对危机的对策。

4。1 加快转变光伏企业“走出去”方式。

1)积极应诉,争取有利结果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斡旋,并对欧美“双反”进行合理反击。光伏企业应当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下,积极应诉,合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争取对我方有利的结果。力争在诉讼过程中获取市场经济地位,同时要从规模经济和劳动力成本两个方面进行不存在倾销的抗辩,在判决中争取获得不存在倾销、只存在轻微倾销或者无实质性损害的裁定。

2)到海外设厂或投资海外光伏电站这是我国光伏企业短期内规避贸易壁垒,消化庞大过剩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有约20GW的产能处于过剩状态,导致企业库存巨大,关闭产能已成为光伏企业的无奈选择。转移部分产能到海外,虽然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但短期内可以规避贸易壁垒,也可以解决部分产能过剩的问题。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光伏产业的补贴金额较高,因此投资海外光伏电站的收益率要高于国内;同时,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环节的利润率也高于位于产业链中游的光伏电池生产环节;更重要的是,在海外投资和运营光伏电站可以 更 好 地 树 立 光 伏 企 业 在 海 外 的 品 牌 和形象[4]。

3)转战新兴光伏市场每瓦光伏产品的单价已经从2007年的超过4美元下降到现在的0。6~0。8美元,大批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具备了使用光伏产品的基础和发展光伏产业的能力,中东、非洲和南美采购商开始涌现,东亚、东南亚、澳洲等地的新兴太阳能市场也在迅速崛起。新市场的出现,一方面引发了美国、欧盟对光伏业主导权的激烈争夺,并为此想方设法不断打压我国光伏企业;另一方面也给未来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光伏企业应转变发展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太阳能市场以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

4。2 有序推进兼并整合。

我国光伏行业经过萌芽、缓慢发展和迅猛发展阶段后,开始进入反思整合阶段。目前,大部分企业仍在苦撑待变,大规模的兼并整合还未出现。但是随着危机的逐步深入,不少光伏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库存难以消化的问题,部分企业破产在所难免,光伏产业的大规模整合是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已有多家企业产能在吉瓦(GW)量级以上,企业主要以组件生产制造为主,并且都是民营企业,每家企业都没有把握能够在市场整合中握有竞争优势。如若仅靠企业之间的竞争进行优胜劣汰,则此过程势必漫长且残酷,即使胜出者也会元气大伤,甚至可能有损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特别是由于当前组件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企业普遍存在亏损,并且这些企业负债率较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配角,在税收、资金等方面可以提供必要的协调支持。

4。3 加快技术创新能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光伏产业还相当落后,尤其是技术难度最高的上游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产业规模小,产业链各环节中所涉及的一些专用原材料、关键制造设备和标准检测设备国产化水平很低。因此,光伏企业需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改变单纯比拼价格的竞争方式,力求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取得优势。

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应该重视研发平台的建设,以新型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基础,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育与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院所,攻克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多晶硅制备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形成以企业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增加核心技术投入。

依照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在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的同时,也很可能逐渐以度电补贴替代初装补贴模式。这就要求光伏产品组件在有限的安装面积内实现更多的电力稳定输出。光伏行业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向高效率、大功率和低衰减率的方向转变,这对光伏企业精细化经营、工艺升级、产品质量把控和高规格组件的设计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在具体技术方面,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通过改进现有的制造工艺,设计新的电池结构、开发新型电池材料等方式,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还要积极发展各类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其他新型太阳能电池,以大幅度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提高电池效率。硅片企业可以把重点放在单晶、准单晶上,争取在增加有限的成本下,较大幅度的提高电池效率。电池环节应关注开发高效电池技术,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结构电池包括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异质结电池和背面主栅电池等。

5 完善光伏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5。1 优化行业竞争环境。

为避免光伏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必须优化光伏行业的环境。应当加强产业发展的科学管理,维护光伏行业的发展秩序;加强行业的有效引导,规避产业风险。产业主管部门应规范光伏市场,提高准入门槛,避免盲目投资,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5]。

作为《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若干意见》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硅棒、硅片、电池组件及薄膜太阳能等光伏全产业链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可能将要出台。准入条件将从技术研发、生产规模和环保水平等多角度提出一系列量化数据,作为引导未来光伏行业良性发展的硬性指标。未来,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或项目,将受到银行贷款、土地审批和环评等多个方面的政策严控。在全行业引入准入标准,将加速光伏产业整合的步伐,并且有效推进产业升级,对光伏行业整体将产生长远以及积极的影响。

5。2 完善光伏补贴政策。

1)改进我国的补 贴政策。

我 国应该 依据WTO反补贴规则,制定对有关行业地区或部门的法律或法规,使补贴有依据,更加公平合理。我国目前还有多种不规范的补贴类型或方式,其中一些与WTO反补贴规则相悖,或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正是因为我国政府对光伏企业提供补贴的方式与欧美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了误解与分歧。因此,我国光伏产业应改变补贴方式,不必局限于资金上的补贴,可以运用税收抵免、分摊电价等补贴方式。

2)转变补贴方式。

为提高国家投入的经济性并使光伏发电投资者拥有合理回报,必须转变现有光伏补贴方式,逐渐将从产品销售、安装等供给端进行补贴,转向对光伏的应用端进行补贴。

如“金太阳”工程发电项目应从“事前装机补贴”,即国家对光伏发电项目的初始投资进行的补贴,改为“事后度电补贴”,即根据实际发电量采取度电补贴的“先发电后结算”模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应从补贴发电端,即每度电的补贴为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与当地火电上网标杆电价的差值,改为补贴用户端,即每度电的补贴为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与当地销售电价的差值;大型光伏电站项目从“最低价中标”模式,即通过竞标将合同授给要求最低补贴的企业,改为借鉴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理论的“低价中标次低价合同”模式,即在评标中出价最低的投标人中标,但以投标中次低价确定为补贴额[6]。

6 结语。

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光伏产业当前遇到的困难,既是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面对光伏产业的危机,我国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来拯救光伏产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光伏行业的前景仍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Alim Bayaliyev,Julia Kalloz and Matt Robinson。ChinasSolar Policy:Subsidies,Manufacturing Overcapacity &Opportunities[C]。December23,2011。

[2] 李钢.基于价格竞争力的我国光伏业“双反”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3(1):45-47。

[3] 王维成,朱欣民.创新双螺旋理论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的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28-131。

[4] 史丹,白旻.美欧“双反”情形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危机与出路[J]。中国经贸,2012(12):15-20。

[5] 朱晋伟,孙江涛.中国光伏行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2(3):125-128。

第6篇

关键词:光伏太阳能;双反;中美贸易;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能源利用技术不断进步,太阳能、风能和核能即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能源,其中太阳能在分布、技术上的优势使其前景和市场更加广阔。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新能源战略计划,大力推进光伏等新能源的科研应用,使得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受欧债危机影响,世界光伏市场随之萎缩,美国已先后有三家光伏企业宣布破产,而反观中国,金融危机后在新兴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动下,光伏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市场份额逐渐超越欧美,这让一直以清洁能源技术作为重振美国经济关键的奥巴马政府受到巨大压力。2011年10月19日SolarWorld 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提出“双反”申诉。本文以“双反”为切入,分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问题及遭遇“双反”原因,探讨应对策略,并对中国光伏产业今后发展提出建议。

二、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特点

1.较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可反映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比例提高说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由联合国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中国和其他几个主要国家光伏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见表1。由表 1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 2000 年的2.47%上升到 2010 年的 44.46%,相比下,美国由10.37%下降到5.74%,市场份额被中国挤占。

2.产业发展迅速,产能剧增

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兴起,太阳能市场需求激增,行业队伍不断壮大。小企业不断进入的同时大企业也在扩大产能规模。2010 年,无锡尚德的电池出货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十大光伏电池供应商中,5家来自中国大陆, 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产能扩充幅度为全球首位,2011年底,国内晶体硅电池和组件制造环节产能足以满足当年的全球光伏市场需求。

3.光伏产业链日渐完善

为避免光伏产业重蹈低端 制造强国的覆辙,国内光伏企业一开始便注重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产业垂直一体化是众多光伏企业改革首选战略,江苏天合光能2009年投资建设年产500MW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产品生产基地,这个项目促成天合在规模扩张和营运水平上的双重提升;无锡尚德,则是通过战略性投资来形成产业链一体化,借助投资参股的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其他一些企业也在走“多晶硅-电池-太阳能发电”路径,使中国不仅仅是“电池和组件制造大国”。

4.依赖政府政策

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政策导向型,目前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还处于需要政府扶植的阶段。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太阳能屋顶”政策和“金太阳”示范工程政策,国内的安装量逐渐增多。2011年,随着国家光伏上网电价的落实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继颁布实施,我国光伏产业规模逐步增大,国际化程度愈加增强,正是由于政策的大力扶持,导致了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利润空间减少,也是引起美国对中国光伏业进行“双反调查”的因素之一。

(二)中国光伏产业中的问题

1.产业与市场倒挂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90%以上产品依靠出口。产品生产在国内、光伏应用在国外,市场倒挂现象使得光伏产业严重受制于人。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光伏产品过去一直很昂贵,在人们观念中属于奢侈品,所以在国内市场使用很少。国内消费市场迟迟未能打开,与中国光伏产业强劲发展势头相互矛盾,国内企业只能寻求国际销路。

2.三头在外,大进大出

我国光伏企业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循环模式,原料、关键技术设备、市场需求“三头在外”的现象,早已成为我国光伏产业的严峻现实。2005年至2009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额增长超过10倍,出口比例占九成以上。有近 80%的原材料是从国外进口的,同时有超过 90%的光伏电池组件出口到国外。严重依赖国外市场使得国内光伏产业极易受到国际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抵御风险能力也较差。

3.贸易摩擦加剧

随着光伏应用市场的急剧萎缩,各国都在积极维护本国产业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发展。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美对华“双反”做出初裁,认定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价格低于其合理价值,对美国的光伏产业造成损害。美国商务部将继续展开“双反”调查,美国的连锁反应将会引发欧洲光伏市场做出同样举措,这种形势不利于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

4.产业链价值低端

中国的光伏产业逐渐嵌入到了全球光伏产业链当中,但中国的企业大多是处于光伏产业链的最末端的环节,中国光伏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的电池封装、光伏组件的生产制造。其中组装企业约占全行业的 70%,造成光伏产业的基础非常不稳。导致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只能依靠成本、数量等低层次因素取得竞争有利地位,而太阳能光伏技术的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国外。

三、原因

(一)国外原因

1.Solarworld公司在补贴的定性上采取双重标准

SolarWorld提出“双反”申请,而在2007年,SolarWorld在俄勒冈州新厂项目中接受了总额约为4300万美元的税收优惠和公共补贴。另外其在欧盟也接受了多种形式的政府资助,其金额不少于1亿3690万欧元。由此看来欧美各国在新能源产业上的补贴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一定程度上比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要大得多。在新能源领域,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是无可厚非的,很多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一领域和产业提供相关补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补贴和扶持。很显然SolarWorld公司在这个问题上对人和对己上采取了双重标准。

2.政治势力与产业利益相关联

2012年是美国大选的关键一年,奥巴马必须在经济改革上做出重大改进,实现重大经济战略,才能在新一轮的选举中产生一定影响。美国当局政府在保护自身排斥中国产业的同时却忽略了我国光伏产业对美国经济以及就业作出的贡献。SolarWorld公司2011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11年其在美国雇工也增加了11%。中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从美国进口相关设备和技术,并支付大量费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下游产业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此外,数以百计的美国工程技术人员在中国光伏企业工作,也为美国公民提供了大量海外就业机会。美国如果对来自中国的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就将在未来3年内净损失5万个工作岗位。

(二)国内原因

1.中国光伏企业的迅速崛起,给美国造成一定压力

中国光伏产业的膨胀是此次“双反”案的直接原因。中国的光伏产业在2004年之后飞速发展,连续5年的年增长率超过100%,已经连续4年太阳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光伏产量今年将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2011年1月至8月,中国企业光伏产品出口美国金额为16.9 亿美元。相比2010年同期,太阳能电池组件产品子增幅高达240%。但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市场优势是源自市场竞争,而不是欧美等国认为的低价倾销或政府补贴。恰恰相反,我国光伏企业在政府方面得到的补贴远远低于美国企业,因此反而要承担比欧美同行更高的利率成本,甚至在行业的周期内会出现亏损和危机。

2.中国政府补贴方式与欧美的差异造成误解与分歧

欧洲和美国都是直接从安装环节进行补贴,即直接补贴电价。而中国则往往是提供大规模的现金津贴及其他补贴,例如赋税减免、优惠的原材料价格、打折的土地、电力和用水费用、数十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出口补助金及出口保险优惠,对企业进行相应的扶持,也就是在生产环节进行补贴,易造成补贴政策产生误解和质疑。

四、应对“双反”及中国光伏产业对策

(一)政府扶持

首先,转变补贴方式。在国际上,德国采用的是提高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补贴,美国则允许光伏项目享有30%的税收抵免。而我国政府主要采取的是给予税收、土地、贷款等的优惠政策,因此不同的补贴方式造成欧美与中国的分歧误解。我国不必局限于资金上的补贴,可以运用税收抵免、分摊电价等补贴方式。同时应分区域、分主体进行差异化补贴。区别东中西部地区,区别家庭、企业与公共部门,实施不同程度的补贴,大力促进中东部地区及家庭对太阳能的使用。其次,开发国内市场,降低对出口的依赖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新的机遇。反倾销的严峻形势让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国内市场在目前的发展中是最具潜力的。因此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相关推动和鼓励政策来开发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将光伏的应用逐步引入市场的同时也要注意居民、工商业和公共系统在光伏市场中的均衡发展。另外,政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规则的制定,增加中国的话语权,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减少阻力。

(二)行业整合

一方面,需建立统一的行业联盟,应对外部危机。我国光伏企业组织松散,仅有的几个省级光伏产业协会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建立一个光伏行业组织并制定组织协调机制,协调国内和国外市场和企业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调整产业格局,以行业骨干企业为基础,建设国家级共性技术服务和支撑平台;扶持技术先进和已具一定规模企业的发展,尽快制定行业标准,让企业生产做到有例可循,同时在应对反倾销和反补贴时也有据可查

(三)企业自救

首先,企业应熟悉掌握程序,积极应对“双反”。很多企业在遇到此类双反案时大多处于很被动的境地,或单纯依靠律师来解决问题,或干脆放弃海外市场。“双反”调查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需要制定长期战略。此次光伏“双反”案的调查持续近4个月之久,企业完全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积极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式或采购渠道,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转变机会,从而降低应诉后的成本。

第7篇

关键词:太阳能企业 持续发展 制约因素 改善 分析

1 太阳能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早在2004年我国整个太阳能行业的产值就已经超过130亿元,全国太阳能热水器的销售量已经突破1200万平方米,数字是最明显的象征,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太阳能企业发展的速度之快,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利用太阳能为资源来为生活添加便利。

1.1 目前光伏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调查分析,2007年和2008年的上半年,是太阳能发展较好的阶段,但是,2008年金融风暴发生之后,各个行业的生产都受到严重的打击,经过行业内外一系列的调整,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渐进入了比较好的发展阶段。然而,光伏发电,也就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企业,在经历机遇的同时,也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与风力发电不同,光伏市场总在变化着,2007年,太阳能发电依靠着西班牙的支持,2008年依赖着德国的支持,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到2010年,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另外,谈到光伏产业的发展问题,产能在暴涨,而装备全部是用钱买来的,到12年底,预计是1500万千瓦,如果按这样的趋势发展,中国的产能业水平将接近60%到70%,这就会导致这样一些问题,诸如原材料的价格会上涨。

金融风暴是一场危机,同时也潜伏着百年不遇的机遇。对于光伏产业在这个阶段里,广泛的吸收国际的光伏专业的人才,并购国外的优质的资产,提升光伏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此阶段,将光伏产业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在金融风暴的关键时期,会使中国的光伏产业迅速蜕变,在未来的世界新能源里占据到一定的地位。这无疑是一场不容置疑的机遇。另外,在国民看到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面临危机的同时,也在感受着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更能够实现在经济方面、环境上、就业上的胜利,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将会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负面印象。从各个方面观察,再通过各个数据显示,光伏产业很可能会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引领着世界经济走出困境,重振力量,使各个行业恢复到健康、持续发展的正轨上。与经济发展本身具备的规律和周期一样,对于光伏产业而言,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逐渐消失,变为正的能量,世界的光伏产业市场不会消失,会永久存在的,政策也在不断推动着产业的发展,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不仅仅要考虑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要考虑光伏产业的市场成长的强大动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关注光伏产业时,焦点无疑是对于光伏产业的发电成本,发电成本也是光伏产业实现电通天下目标的关键要素。中国的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摆脱了以实用硅为主的缺乏理性的模式,逐渐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由于产业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多,这将会加快产品的升级,从而提升效率,光伏发电的成本也会在未来逐渐降低。发电成本是人们对光伏产业关注的焦点,更是光伏产业实现“电通天下”目标的关键要素。金融危机促使中国光伏产业由此摆脱拥“硅”为王的非理性模式,步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产业技术创新将加快产品升级、效率提升,光伏发电成本有望快速下降。假若光伏产业的成本降低,那么光伏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就更大了。

1.2 针对耗能行业现状分析 目前,能耗最多的行业无疑是建筑行业。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大规模的建筑的发展,这就导致我国的环境严重受到污染,城市中拉闸限电、燃煤燃气等都非常紧张,但是,国家要发展,企业要发展,居民要生活,这些都会消耗大量的能源,我国的发展已经在能源的短缺中受到限制,由于这些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使用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可再生资源也就成为了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使用源头,这对于大规模的,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提供能源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对于建筑业这个能耗大行业,在全国中,建筑耗能量达到约30%-50%以上,政府也对建筑业提出了相应的能耗指标,而针对建筑行业节能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无疑是利用太阳能。倘若使太阳能与建筑行业很好的结合起来,利用太阳能为建筑节能,实现太阳能供电、供热、制冷等行为,则实现建筑零能源供给也大有可能,这些项目值得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电成本是人们对光伏产业关注的焦点,更是光伏产业实现“电通天下”目标的关键要素。金融危机促使中国光伏产业由此摆脱拥“硅”为王的非理性模式,步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产业技术创新将加快产品升级、效率提升,光伏发电成本有望快速下降。尚德目标则是在2012年,提前实现1元/千瓦时的目标。当光伏发电成本与火电持平,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光伏市场将具有无限的成长空间。

今年十月,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作出“双反”的终裁,这将会进一步推进我国对能源结构加快调整。在短期内快速发展国内光伏发电,或许是我国光伏产业走出困境的一条道路。

2 制约太阳能企业发展的因素及改善措施分析

随着太阳能行业的迅猛发展,产业发展也逐渐出现了一些行业的弊病,正如不同的家庭,有各式各样的房子一样,各个太阳能企业的需求也都各不相同,有的用户是刚加入到太阳能技术产品的使用中,对于新接触这个行业的经营者而言,对这一领域并不是很了解,经验也少,企业对于这类创业型公司,都会给予指导,帮助客户明确目标。多数情况下,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建设一个生产车间和安装车间的生产设备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倘若确实技术人员的引导,则发展起来还是很困难,因此,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也是制约太阳能企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之外,技术未得到更新也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随着太阳能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太阳能企业也不断增加,但是有些企业则缺乏最先进的技术水平,机床和设备生产厂家在新的领域可以开发,从汽车工业制造领域获得的自动化技术的经验,在太阳能工业领域也可以发挥,有些公司就已经制成了成套自动化解决方案、自动化工作站和成套太阳能电池板模块生产线,并把其机器人产品的经营方向转移到了更加经济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太阳能电池模块的领域之中。有些公司也能为太阳能技术领域的用户提供有关拉丝、硅晶体接种和切片的专业技术和设备。利用这一硅晶片加工和切割的关键技术,也使其具备了提供生产硅晶片关键设备的能力。因此,采用新技术,对于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先进的生产车间与技术,创新的思维,则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太阳能领域不同于其他的生产型企业,这些技术问题更不能忽视,在太阳能领域的增值技术中,采用创新型的设备和技术,也会成为重要的解决方案,会为太阳能的发展更有利。

仍然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例,由于缺乏创新,太阳能热水器仍然运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结构,在一些问题上,例如太阳能产品无法很好地实现光电、光热一体化,假如在阴天下雨的时候,太阳能的缺点就暴露了,它不能很好的利用诸如热泵能源调配等其他热源来结合在一起,使不管是阴天还是雨天,都可以照常使用太阳能来加热水。太阳能热水器不能做到高效率的利用太阳能,实现光电、光热对太阳能的追踪等。

我们都知道,创新在一个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能否快速、稳步的发展,创新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太阳能企业而言,同样使用创新的思维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领域,可以克服许多太阳能应用所存在的弊端。创新将克服太阳能应用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创新将打破产品之间的同质化,使其根据不同需求而更具个性特点。此外,还要采取诸如加强技术革新,加快合理电价的确定等措施。

3 结语

以上内容便是对太阳能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的紧张,各个企业一定要重视太阳能资源的运用,科学发展,进行创新的思维培养,提高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欢怀,陈晓辉,包欢乐.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培育研究[J].企业活力,2011(04).

[2]张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08(04):56-67.

[3]刘帮成,姜太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可持续发展,2000(3):23-25.

第8篇

国际经济危机导致光伏市场萎缩,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最终导致了产能严重过剩。激烈竞争导致低价,低价导致双反,这就是近年的光伏悲惨故事。据估计,2011年,我国全年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达到21 GW,占据全球总产量的60%,连续五年位居全球首位。2012年美国商务部就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即太阳能电池)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做出终裁,对中输美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如果欧盟2013年效仿美国,那么中国太阳能企业将面临真正的“寒冬”。

产品不能卖出去,就意味着资金链断裂,等待许多光伏企业的很可能是破产倒闭。当然,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适者生存。此次太阳能光伏企业危机给中国太阳能产业提出了发展问题。太阳能企业在寻求短期应对危机办法的同时,也应当从长远角度思考整个行业发展。因此,光伏企业面临困境的时期也是光伏产业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反思的机会。那么太阳能企业该如何应对当前危机走出困局,又该如何谋求长远规划?

首先,合理把握市场风险。在国际低碳发展对清洁能源发展需求的刺激下,地方政府纷纷响应“新能源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召唤,加上国有银行对于“清洁”的支持,当然也基于光伏产品丰厚的利润,国内太阳能企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如雨后春笋一般迅猛增加,而且绝大部分光伏企业集中于光伏电池组件的制造。“井喷式”发展背后常常是行业整合,只不过,欧美“双反”使得这个过程更残酷。

这是一个深刻教训,其实光伏作为“昂贵”的能源品种,其消费需要政府补贴支持。然而通常在经济不好时,补贴就减少,这个风险应该是可以预见的。因此,企业要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更好地把握市场风险。就单个企业来说,应该发现和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自己擅长的环节,这往往比面面俱到更容易成功,位置也更稳定。而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需要避免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从而实现产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其次,注重技术研发降低成本。宏观地说,新能源产业链可以分三个环节,即研发、设备制造和利用。国内太阳能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即设备制造这一环节,经营方式相对粗放,研发和终端利用方面明显滞后。光伏产业链中的晶硅提炼技术属于核心技术,我国需要增加这项技术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的竞争力。在日益不利的贸易局势下,太阳能企业应该避免盲目扩张,加强管理,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而且从长远来看,太阳能企业今后谋求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自身技术的积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虽然说技术积累与突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但是,目前国内光伏企业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一方面,部分在国内起步较早的太阳能企业拥有了一些自主的技术,这些企业可以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就是提升自身在整个行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对于资金和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也应该考虑加强研发,因为设备和研发是相互支持的。加强技术研发,生产出具有差异化的光伏产品是避开贸易保护、帮助光伏行业走出困境的一条正路。

除此之外,成本和并网一直是制约我国太阳能发电规模化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将大大提高国内市场对光伏产品的消化能力。受光伏产品终端使用成本的制约,目前我国新能源中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能源结构中比例微小(0.27%,2011年),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国内光伏产品开发潜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