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6 15:23: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唐土红(1976-),男,湖南临武人,长沙理工大学学院原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陈兰(1987-),女,湖南常德人,长沙理工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1010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77-02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对教学过程中诸要素和活动进行逻辑组合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活动程序及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的内在结构由五个部分构成: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这五个部分(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支撑,教学模式就是由这五个部分有规律的联系而组成的动态有机系统。[1]
1.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思想或理念起主导和统率作用,它决定着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模式就是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相应地形成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或理论是构成教学模式的关键,因而也是教学改革或创新出发点和前提。
2.教学目标
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它在整个教学模式的内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体现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决定着教学活动程序及方法,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往往有不同的教学模式。
3.教学条件
是指教学活动顺利展开所依赖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等。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条件中的基本要素,也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主体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素质和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效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方法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的成败。
4.教学策略
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的客观条件而设计和选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集中体现。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策略,它规定了教学组合活动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内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教学评价
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要素进行考核与评估,以检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的一系列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模式实践效果的检验,不同的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自然地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现状
教学模式上承教学理论,下启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实践性,因而对教学模式的探索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热点,也是难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创新,逐步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并推行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来看,目前仍存在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两大阵营。
1.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探索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语言、板书以及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按照特定的教学大纲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向学生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讲授既定知识;学生则通过听讲、看教科书、做作业、讨论等方式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拥有绝对权威。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则单方面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课堂为中心,把课堂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场所,课堂上,教师通过采用教科书、粉笔、黑板辅助教学。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许多教师也会借助多媒体课件等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材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固然有一定的优势,如有利于保证政治教学的方向性和计划性,使教学有条不紊,课堂井然有序,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知识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新型教学模式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些新型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和专题教学模式等等。
(1)从教学主体的角度进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有参与型教学模式、互动型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2]其共同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互动来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1)参与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和教师双方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是相互统一的,教师的主体作用在于“教”,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学”;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在互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学生也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从而使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3]
2)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师生平等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构建师生相互交流知识和情感的平台,使师生在相互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型教学模式的互动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体互动),还有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手段与教学主体、教学对象之间的互动(物人互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知行互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时空互动),课内与课外之间的互动(场所互动)以及思想与心灵之间的互动(性灵互动)等。[4]
3)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和意义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由被动变主动,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处于次要地位,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积极思考,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自觉地获取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掌握和控制,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结果自己评估,简言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从教学方式的角度进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有案例式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模式,其共同特点是通过情景式和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
1)案例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设计成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分析,学生掌握到基本的理念和知识结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一般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活跃课堂气氛。
2)专题式教学模式就是打破教材的章节,将各种现实问题按性质分门别类,总其大要,形成专题,以专题为单位设计各门课程和教学内容,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式的教学模式。如在“思想政治和法律基础概论”中进行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社会主义道德专题教育、家庭道德专题教育等以专题为单位的课程教学活动。专题式教学模式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时代性和实效性,进行专题讲授能使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更深入,能力得到更大的磨炼和提高。
3)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主动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独立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积极获取并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由自主地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从教学手段的角度进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如网络教学模式。传播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决定了理论大众化的深度和效果。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声光电音像技术,以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抽象深刻的理论生动且直观地阐释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感性材料来理解理论、掌握知识,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网络教学模式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一种大胆的尝试。所谓网络教学模式就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以网络作为教学传输媒体来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共享和管理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5]许多院校的教学实践证明,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顺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和学者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大胆的创新,不断探索出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并且在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模式上的总体现状依然是基本上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教师通过教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教学质量的检验也主要依赖考试,偏重于知识传授效果的考核。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一门课程,有自身的独特性和规律性,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应该结合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社会实际等多方面的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地改革和创新,而某一种教学模式本身是很难同时关照到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社会实际等多方面的需要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博采众长。笔者认为,“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经验和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的,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各种合理的情境,通过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发展个人能力,并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6]
“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注重过程”;在教学目标上注重落实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条件上综合运用课堂与课外两个场所,板书、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互动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策略上充分汲取多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广泛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和意义;在教学评价方面,依据教学目标,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平时考核与终极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信仰和知识能力。
四、总结
总之,“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它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和策略。
参考文献:
[1]袁玉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洪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2009,(17).
[3]罗碧珍.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历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4]吴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评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2).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了解高职学生对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师的满意度;通过问卷,个别访谈等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意见与建议。通过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和科学性。调查方法为不计名方式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共发放103份,回收问卷共101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比例达98%。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本次调查对象是重庆七所高职院校2011~2012级的文、理科103名学生,调查主要围绕“目前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学的态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及任课教师的满意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态度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认识,共设计了22个选择题,每一选题都设有3~5个选项。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当高职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大多数高职学生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最重要的素质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勤奋、品德,并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人格是否高尚以及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认为对自己的成长相对有积极意义的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这都说明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理想与信念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利益选择上基本能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二)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上课、舆论媒体宣传占多数,并且有60.4%的学生认为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式可以接受的占35.6%,而选择“没有必要”的仅占2%,说明课堂仍然是高职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并且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持肯定的态度,只有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认同感。
(三)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有近乎一半的学生对我市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评价比较满意,有43.6%的学生认为我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仅有2%的学生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这说明学生对我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上是满意的,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并且有46.5%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学生自己,要通过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大学生愿意接受的课程。
(四)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虽然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其教学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大多还是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重教有余,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调查中有43.6%的学生认为要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就要选出更加实用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7.7%的学生则认为要采用多媒体教学,28.7%的学生则希望采用互动式教学。
(五)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我市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基本持认可态度的,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有19.8%的学生认为师德师风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发挥主导作用。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吸引力和说服力,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
(六)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可以看出我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着重从加强专题教育;强化案例教学;保证实践环节等三个方面入手,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实效性与感染力。
(七)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将近一半学生赞成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有30.7%的学生希望能通过听学术报告来加强实践教学,11.9%的学生则赞同通过“三下乡”,搞社会调查,7.9%的同学建议通过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等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有效性;针对性;路径分析
引言
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和谐校园理念进一步得到了推广和宣传,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能够从根本上实现高效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的积极意义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高素质、专业化技能,虽然学生属于一个相对敏感群体,但学生自身也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高校学生应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而针对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二)全面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以科学为指导,逐步加强思政课教育,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并且还能采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地应对,高校思想政课教师应该肩负起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责任,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认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和内涵,能够从根本上明确自身明辨是非的目标,正确的区分和抵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相关内容,还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通过对思政教育进行一个系统化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校对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较低
由于思政课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占有的份额较少,也不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有很多高校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培养高精尖等人才方面,更加注重学生专业化和技术化知识的学习,常常忽视了对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视和关注,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还有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单一,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无法提高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和质量,降低学生的思政教育理解和觉悟。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教师具有传到授业解惑的作用,他们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栋梁人才的艰巨责任,但很多高校思政教师思想落后,经验缺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不高,这直接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提高,影响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落后单一
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高校思政教育仍然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为主体,上课形式主要为自己看书和老师讲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和理解的地位,还有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教学就是形式主义,在考试之前给学生画画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住答案就能够应付考试,并且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正确的思政知识,同时还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提高。
三、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接受了思政教育之后,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思政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形成自己的实践行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就目前而言,能够影响学生思政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党政部门和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占到23%,社会环境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占45%,教师的自身认识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为25%,其他外在因素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为7%,由此可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得十分重要。
(一)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提高人们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网络不良思想,社会拜金风气严重,这种不良思想都会侵害高校学生,使其树立错误的人生活,严重者还会导致高校学生误入歧途。因此高校应该创新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其出现偏激思想,从而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课堂效果。与此同时,在整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真正提高整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校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应该提高其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学校和教师应该让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课外时间活动,让学生能够将已经掌握的思政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只有将高校思政课内容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做到学以致用,逐渐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自身文化和知识素养,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与学生积极进行交流,采用课堂提问等多种方法,增加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思想误区进行指导,并且及时的纠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力量信念和人生观念。学校可以对高校思政教师组织再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和主人翁地位,使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肩上背负着重要的使命,努力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和园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栋梁人才。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学校应该提高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适当的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活动和课时,丰富高校思政课的内涵的形式,将传统的枯燥的思政教学模式转变为丰富多彩的思政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认真的学习和理解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注重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聘请优秀的思政教师来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努力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使其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优化整个高校思政教学的课堂效果,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热情和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因此各大高校必须立足于高校发展的现实,从实际出发,通过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等方法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总之,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大高校、教育者、以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慧杰,速继明.试论加强高校恩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37-139
[2]周新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与针对性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2,(1):129-130
[3]雷彬.浅议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时代教育,2015(9)
[4]曹炳志,高丽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关键词】思政课;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在高校思政课当中对于大学生群体开展婚恋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同时也是当前许多大学生所重点关注的热门内容,与每一名大学生都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怎样能够在面对巨大的社会冲击前提下继承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并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发展现状作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构建出新的价值体系是当前各大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同时怎样应对大学生婚恋观所产生出的新改变并同时对其采取适当的引导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婚恋观,目前也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1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婚恋观即为大学生在处理爱情、婚姻,甚至是相关的道德与法律等问题上的个人观念及应对方法,是人生观当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个人的道德观、法律观及价值观在婚恋问题中的体现。在目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其在逻辑结构的处理方面主要将婚恋观教育划分为了道德与法律两部分来进行讲授,在教学内容之中,其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向大学生讲授在婚恋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以及相应的知识内容,并主要体现为在大学当中“要不要谈恋爱”,“如何正确的谈恋爱”,“怎样避免恋爱所带来的负面干扰”等问题。目前在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主要以“90后”为主,这一代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发展阶段正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阶段,同时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经济的巨大繁荣以及文化思想的解放,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因此使得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困惑,在面对婚恋问题时也更加茫然。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当中开展婚恋观教育,同时就针对婚恋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情况给予必要的解决方法指导,其重要性也便愈发凸显。
2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在目前的婚恋观教育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共性教育特点,对于个体的差异性未予以足够的关注,这对于婚恋教育效果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当代“90”后大学生群体相较于以往大学生而言,其更加注重个性意识,他们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兴趣更加浓厚,拒绝教条主义与权威主义。对此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若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及思想观念,而只是向其强加讲授理论知识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没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当前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所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教学方法的选取通常是以教师、课堂及课本为中心,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由于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人们对于恋爱、婚姻等问题的看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婚恋观教育中只讲道德、原则,而不讲人性、技巧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再满足于当前的婚恋观教育。
2.3社会环境错位
环境由人创造,而环境同时也对人产生着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自然人必然要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当中。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将会对大学生的婚恋观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一些低俗的价值挂念,例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均对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高校之中开展婚恋观教育应当加强对教育环境的净化,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样也是开展好婚恋观教育的关键环节。
3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策略方法
3.1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教育主体
当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教学实效性产生影响的问题,大多仍体现在教学理念的偏差,其依然对大学生群体在婚恋观问题当中的主体性需求未予以满足。尽管意识形态的影响,主流价值观念的培养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职责所在,然而就这一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需要大学生自身的接受来达成的,而不应当仅存在于表面形式,因此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应当是开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核心。
3.2整合教学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为指引
在目前最新的婚姻法当中对于婚恋价值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当增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尤其是婚姻方面知识的宣传;开展婚恋伦理道德教育,建立其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婚恋伦理体系,积极推动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将思政课当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婚恋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及法制观念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健康婚恋观的积极引导。
3.3创新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对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教育绝不应仅限于在课堂之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因而应尽可能的将课程教学拓展至课堂之外,例如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亦或是进行专项主体讲座活动。在教学方法当中一方面要在把握好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坚持。通过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良好的掌握相关婚恋知识,更加有效的应对自身所面对的具体婚恋问题。
4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婚恋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其能够为大学生在处理今后的婚恋问题上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提高其婚恋幸福感。本文重点就目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所存在的理念陈旧、方法单一、社会环境错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并基于此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课题组.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J].调研世界,2012(10).
[2]卫晓君,宋振宇.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探析[J].新闻知识,2012(10).
[3]于苗,胡雁波.浅谈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2).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18-03
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可以激活教师和学生双向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发师生情趣上共鸣,促进师生共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变师生双方的被动、消极和应付式教和学态度和相互提不起兴趣、课堂效果很差的现状,从而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但是问题在于究竟哪些教学因素,能够引起真正的有效性互动,使教与学达到共鸣共振呢?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就是要综合利用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的积极因素,启动师生共同的内在有效需求,进行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的目标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通常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用性,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其活动能否对学生思想素质内化和思想活动外化产生效用。即不仅体现在这种教学能顺利把教师所教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还体现在能够自觉地外化为符合时代要求的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高的人才。二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率性。教师教学活动在投入一定的精力包括体力、脑力和物力后所获得的学生认同度或者说学生普遍接受程度,认同度越高,受教师教学影响的面越广,从而获得教学效率越大。西方的教学效率性核心思想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普遍标准,最高境界就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学会学习,而且强调尊重主体能动作用,遵循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学实际需求,实现特定时代的教学价值目标。
从当今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目标,不仅仅是指学生能力提升,而且是双向能力提升,有效性互动教学要既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终身受益,收获自己的知识,并内化为素质和外化为能力,同时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别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仅仅指教师投入的精力和物力的效率性,而且是指师生双向投入的效率性,有效性互动教学要既能使教师投入的精力以及物力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思想辐射和影响程度高,使更多学生产生认同度,其理想境界就是所有的学生对教师所教的一切都已经接受(事实上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一理想值),又能使学生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迅速理解、消化甚至内化教师的知识,特别是能够外化为自己行动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渗透内化,而且是体现师生双向的包括思维和人文精神在内的综合素质提升,要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教学中来,主动思考,寻求答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升华,从而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表达沟通协作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育人目标,同时又提升教师包括师德在内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指学生在互动教学中的喜爱程度,即达到学生真心喜爱目标,而且指包括教师自身在内的双方面的喜爱程度。因此,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价值目标是一个侧重于师生双向的受益度、接受度、升华度、喜爱度等多样化的教学价值目标,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实现教育部和所要求的终身有益、真心喜爱的总体目标。总之,采用有效性互动教学,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向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影响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的因素
(一)教学规模要适当控制
、教育部规定要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必须控制课堂规模,人数在100人左右,最好是小班上课。一个成功的有效性互动教学的课堂人数不宜过多,因为如果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太多会直接影响到课堂互动的形式和效果,无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是交叉互动,课堂互动起来会比较困难,参与面也会受到影响,很多学生就会浑水摸鱼,不愿参与,将自己置身事外,另外教学时间安排也会受到限制,教师与学生交流和及时点拨环节也会受到影响,难以达到预期互动教学设计目标。只有适当控制学生的规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且都能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才能真正达到体现有效性互动教学的价值所在。另外人数控制得大少,也不现实,因为每个高校都会考虑到教室等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因此,从互动教学设计要求来说,鼓励学生人数适当,最好是小班上课。互动环节将会更为精彩,互动效果将会更好。
(二)教学资源要优化配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指标;体系研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94-02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在不断提高,而大学生们的内心已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以及理想信念的缺失、思想的迷茫、道德已出现了滑坡等等现象,然而我们的现实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实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难以给当代青年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的教学更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这就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然而怎样去改变呢,这就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效果价值体系去着手。找到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西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效果评价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有效途径,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效果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有效,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然而要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就必须按照一定的科学评价原则。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思政理论课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原则。当前的高校的教学评价一般都是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也不例外。它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科学的、客观的原则,所以科学性原则的另一个要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因此这个科学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真实地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各种指标体系的价值关系。
2.思政理论课指标体系的政治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中的政治性原则。必须是高度的政治教育为目的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是不断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这是最大的政治原则。
3.思政理论课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原则。在思政理论课指标评价体系中包括主题评价系统、评价对象系统、评价指标系统和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系统等等。这些评价体系必须客观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要素、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4.思政理论课指标体系的实效性原则或可操作性原则。思政理论课指标体系的实效性要求教学评价体系特别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贵州高校的大学生,使他们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可操作性原则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特点,以定性评价和等级评价为重点,同时加大学生为主体的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把学生思政理论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综合起来评价。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西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西部的高等教育已得到了发展,使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倍加关注,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关注又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一种对大学教学活动的价值评价,它在教学方面首先表现为各种宏观的、微观的、整体的、个体的教学评价实践活动,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评价活动已为大学教学评价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许多新的正面的和负面的许多思考,这些思考引发了人们对教学评价的创新探究,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客观的思考,从而让我们去追寻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科学可行的思政教育之路。
在西部高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制度更多地演化成一种国家管理高等教育的政策工具的角色,行政化色彩很重,没有把教学评价与实际结合起来,落到实处,被评价者完全处于一种上下级行政管理的被动的地位,在教学评价中、实践中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其可信度降低。而教学评价的单一,则重点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严重缺失。
三、当前西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普遍存在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和不完善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质量的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和评估的重要手段,使之更加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就当前的思政课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仍存在一些缺失和不完善,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完善。
1.当前思政课评价指标不够完善。当前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不够完善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较为突出的情况是评价指标体系专业性不够强,实用性、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各高校采用的教学评价指标不同,缺乏创新,难以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的发展。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与其他专业课程完全一致,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便于操作,但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质。事实上不同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对教学指标评价有较大的影响,实际效果已不同。用同一指标体系对所以课程进行评价显然不够合理。
2.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从当前的指标评价体系来看,学生在评价中居于主体地位,他们对评价的效果起决定作用。然而学生们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的影响,以及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同时还有教师的严厉程度,这些都会使学生对教学评价的真实水平有待商榷。然而,从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价的发展来看,行政管理现象特别明显,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由教学管理者们制定,主要靠学生们来评价,教师们根本不能参与评价指标的制定,对教学指标评估的参与度非常低,导致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3.学生在教学指标评价中被忽视。西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不是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而是盲目地进行测评,在评价指标的建构上,更多重视管理者的看法,如有的专家在测评中“搞形式”,人情式或关系式评分。或者把指标建构重心过多地移到教育教学上,如教育教学条件、教育教学特点等,又或者在评价上只是重视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平时成绩、卷面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定教育教学指标体系就是为了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把学生的学习效果放在重要的位置。
4.指标评价缺乏广泛的多样性。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都是依靠其他课程的教学评估方法,这些评价方式,很难实际地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单一性较大。同行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受到限制,如果评价者不能深入课堂教学考核教师授课,考核学生的想法,而要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是比较困难的。当然,对当前的评价指标全面否定是不客观的,但这些存在的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评价本身的准确性,而且还会使评价的真实意义模糊不清,最终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失去意义,失去价值。
四、西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新思考
要构建好西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要有新的思考,并且要有新的思路,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新思想建立新的体系。
1.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综合评定方案。在已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方法基础上,创新改革评价的方法,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要把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把最终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教学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构成的新型评价方法。
2.在教学中建立典型案例分析制度。在教学完成后都必须对思政课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记录,并由教师和教务部门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与总结,并挑选优秀的学生及个别学生进行研究与个别分析总结(当然注意隐私),进行研讨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的成效与不足,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
3.建立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重点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参与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对于教育教学条件与计划的调整、师资队伍的配备上都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同时对于指标体系的建构与运用我们应该由被动到主动,从被动接受政府、社会、学校关于建立教育教学指标体系的意见到主动去构建一个具有西部高校现状、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体的指标体系,实现以“学”为中心,“教与学”的统一,研究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06-02
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现状如何改变?这一切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教育的担子更重、更神圣。、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更是提高思政课效果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然而,目前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预期效果远没有达到。如何使实践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凸显?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有重大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
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铸造。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和充分运用实践教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的理解,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观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应该界定为:根据思政课教学大纲要求,配合理论教学,由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在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1]。其次,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与理论课程的内容密切相关,但其又不是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而是理论课程的扩展,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综合素质。再次,实践教学活动必须由教师主导,这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最后,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其中。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自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方案实施以来,各地、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距预期还有差距,现状差强人意,找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对症解决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主体性缺失”
高等院校的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2]。学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而不仅是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对实现思想课实践教学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现象普遍存在,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中话语权的掌控者,使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被遮蔽。许多高校确实也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大多形式大过内容,比如暑期“三下乡”等,这些实践活动大都不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实践教育不仅是一种“身体在场”的活动,更是一种“心灵在场”的活动[3]。
(二)教师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毫无疑问,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多数的思政课教师都能对理论教学得心应手,但实践教学意识不强,且经验和能力较缺乏,这就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平等对话很难实现,是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弱效的重要原因。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先受教育,现在高校中的思政课教师自己都没有参加过实践的不在少数,因为这些教师大都是由校门到校门出身的硕、博研究生,他们本身就是纯受教育者,没有思政工作的切身经历,或者是在校学习期间参加过那些形式大过内容的效果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青年思政课教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比较匮乏,也致使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如果为了完成教学要求,而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也难免流于形式,走过场。
(三)实践教学系统规划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不是一门课,而是几门课合起来的总称,是一个严格的课程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设计的范围较广、难度较大,实践教学要顺利进行就要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系统性的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现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在思政课教学计划中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有的还制定了比较规范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有问题随之而来,不同思政课程老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自行其是,他们之间没有统一的协调、安排,每门思政课教师由教师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条件来自行组织实践教学。因此一直停留在自发的、随意的的层面,导致不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单一化,甚至重复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化内容,应该从整体上规划不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欠缺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长期的、系统的教学任务,高校要把其作为长远教育规划进行设计,这就需要一套高效的保障机制。需要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的各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然而,事实上目前多数高等院校这方面的保障机制欠缺,主要存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经费支持等保障机制的欠缺,进而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低效果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学部门远远不够,还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目前许多高校领导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每年的计划都是应时而定,形不成规范化,还有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但很少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形同虚设。制度设计的缺失也是实践教学低效化的重要因素,很大一部分高校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目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平时处于“放羊”状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老师和学生走出教室,走上社会,这需要经费,实践教学的课题研究需要经费,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需要经费,然而许多高校经费短缺现象普遍、保障机制缺失,这都是影响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
如何使实践教学回到思政课教育的本真状态?唯有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才是走出当前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切实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马克思始终强调人是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实践教学又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一环,其终极目标必然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一定要综合多种形式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现实生活是人的主体性生成之地,当然它也是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养成之地,实践教学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依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向实践学习,为社会服务。人的主体性不是先验的,而是在现实实践中产生和提升的。列宁说过:“学习、教育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5]学生自主性的培育和提升只有和生活相连,切实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能获得巨大的内在动力。
(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素质与能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对任课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其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思政课教师需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予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对者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升华,思政课教师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教育。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必备的的理论素养,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把控能力。高等学校十分有必要有计划地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思政课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其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素养,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有机会探索出实践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才能最终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有助于顺利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的人力、物力、信息等所有资源。靳诺在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上说过:“我们要考虑实际可用的实践教学资源问题。全国每个大学生要参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实践资源如何保证充足?实际上,实践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对潜在和隐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6]因此,高校要对思政理论实践教学进行统一规划,使各个部门单打独斗、没有合力的现象成为历史,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系统评价等方面的零散化合为有机整体。实践教学资源的功能不会自己产生,这就需要高校领导、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以及学生等各方一起努力才能挖掘思政理论课内在的价值。
(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长效运行和保障机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实现高效化,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势在必行。各高等院校的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都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各方面一起努力共同合作是实践教学长效运行机制规范化、制度化的保证。有了组织保障还要有制度保障,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的做好事。”一些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文件的制定是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这样才能做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最后还要配备必要的经费支持,如按照学生人数确定投入经费的比例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诠释出其自身的魅力,实收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0,(2):70.
[2] 汪馨兰,戴钢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55.
[3] 汪馨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电子科技大学[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6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是高等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应该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还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有四个方面:教师自身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思政课的编排以及高校对思政课的不重视,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要加强思政课教材的改进,高校也要不断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思考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现状与存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通过对宜昌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具体现状和问题如下。
首先,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不浓,课堂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宜昌某高职院校2000名学生调查发现60%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课上没有认真听讲,思想政治课上参与程度较低,还有不少学生表示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
其次,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通过访谈发现不少思政教师反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投入课堂的时间较少,参与度低,教师讲起课来很吃力,教学效果不佳。
第三,思政课在高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高校而言,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地位不对等,专业教师更受到学校的重视,一方面,思政课作为人文社会科类学科不像其它工科类专业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思政课的硬性指标要求不高,容易给人造成谁都可以担任思政教师的误解,因此,思政教师的地位、经济收入、待遇在高校中不能得到重视,造成思政课师资不充足,思政课得不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差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思政教师作为思政课教授的主体,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上好思政课程的核心因素。第一,教学方法单一,思政课教师课堂一般主要采用讲授法,与其它教学方式的结合较少,与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和互动,因而教育效果难以得到提高。第二、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思政课教师大多常年教授同一门课程,十年如一日,缺乏新鲜感,难以维持较高的教学热情和激情。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设计和组织创新的较少,大多都以传统的模式为主,难以吸引学生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其次,学生学习动机缺失是无法上好思政课的根本原因。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思政课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因而缺乏有效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度不高,思政课投入不够,从而导致思政课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思政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安排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教师无法上好思政政治课的客观原因。思政教材本身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很多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内容前后重复较多,无法吸引学生。
最后,高校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是教师无法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原因。思政课地位不高已经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对于高校而言,较为重视专业课程、重点课程的建设和投入而忽视了对思政课程的关注。久而久之,思政师资力量不足,思政教学投入不高,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缺失,教学效果下降等现象日益凸显,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
三、上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对策建议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在课堂中主要充当的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要将传授知识变成对学生的指导学习,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把课堂变成一个平等的、讨论式的交流学习场所,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2、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讲座、演讲、课题、辩论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打造一个“立体”的课堂,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3、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认真备课。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较为贴切的知识点,制作精美课件,收索最新素材,丰富课堂;在课堂组织上,要精心策划和安排,从课程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精心琢磨,让学生充分全面的参与到课堂,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是当代大学教育所提倡的热门方式,尤其是对于思政教育意义和作用更加突出,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可以通过“日行一善”的实践活动将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通过“新闻每日一播”的实践活动将时事政治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其次,对于学生来说,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思政课程的学习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对学生来说是必须完成的一门学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以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摒弃重专业课而轻公共课的思想,与此同时,在课堂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课堂。
再者,要加强思政课教材的改进。教材的编排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差的教材往往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难题,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上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接近校园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与时俱进,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分析为主,图文相结合,更能吸引学生。
最后,对于学校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进,从而促进思政课程的教学。
1、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首先学校应该将思想政治课纳入学生考核的重要课程指标之一,以此提高思政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引起学生重视。其次,学校要大力宣传思想政治课学习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科建设,引起学生和教师对思政课程的高度重视。
2、大力加强思政师资建设。教师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关系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思政课是一门涉及法律、思想政治、哲学、历史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型课程,对教师综合知识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单一的学科背景难以满足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政师资的建设,才能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3、学校要多开展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关的竞赛活动也是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全面的了解自己对思政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此外,通过竞赛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的研究和探索,提高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洪泽.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毛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