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6 15:23: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产业运营模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互联网+ 文化产业园 新兴业态 虚拟体验 跨界融合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互联网与任何行业都可以相互融合的时代,其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是传统行业向互联网靠拢,就连新兴文化产业在诸多具体领域也找到了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契机。“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模式系文化产业园经营型和教学型网络虚拟平台,通过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园的融合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它将缔造文化产业园的新兴经营业态和服务业态。
一、情景再造
随着互联网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通过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虚拟平台已成为可能,也为打造“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虚拟运营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依托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支持:一是采用B/S体系结构:基于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用于构建文化产业园网络虚拟运营实验室的整体框架;二是3D MAX三维场景建模:针对文化产业园的真实大型场景管理运作的拓扑关系,通过3D MAX对产业园场景进行渲染建模和动画设置,构造文化产业园网络三维模式,实现文化产业园运营情景的再现;三是采用ASP+SQL Server技术:主要应用于文化产业园整体网站的开发。
通过对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把现实的文化产业园的业务搬到网络荧幕。文化产业园虚拟实验室将分为两种业态:
其一是主要服务于文化产业经营行业,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业园进行网络管理工作、产业园入驻者经营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消费者网络体验消费等。通过嵌入管理程序、开发网页板块、建立网站在线销售及体验服务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园经营情景再现,在三维空间中,达到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真切体会到体验经济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和娱乐。
其二服务于教育行业,以社会效益为追求目标,为科研教育单位提供文化产业教学支持,促进信息化校园建设,构建新兴文化产业教学研究和交流试验的平台等。免费提供文化产业虚拟运营实验平台,情景再现文化产业园整体格局,展现文化产业整体运营模式,依照组织层级和管理结构打造虚拟教学实验室,应用于相关专业工作者及学生虚拟体验文化产业园的经营及运作模式。
二、体验经济
约瑟夫・派恩认为,体验是人类发展史上第四种经济提供物,作为一种新的价值源泉,将会给社会及个体带来巨大的财富。体验经济的开展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首的,以其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进行拓展体验经济,被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经济生活发展阶段,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经济生活不断提高的产物。“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可谓之及其重要的互联网文化产业体验经济的新兴业态之一,那么体验经济究其为何?简言之,体验经济就是人们为了获得精神的享受和心理、娱乐方面的满足,愿意为“体验”付费,这种体验是建立在能够给体验者带来意义和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体验经济是人们更高层次的消费追求。
体验消费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虚拟的,所以也要有实体体验的经历。笔者认为,之所以体验者愿意去体验性消费,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服务项目,通过“互联网+”的新兴业态展现体验性消费,不仅带来极大便利,而且还能够在体验消费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体验经济顺势而为,固然在经济生活的变更潮流中,寻找到其自身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将为体验经济消费提供一个方便、快捷而且具有高效率的体验消费服务,这种虚拟体验总体具有互动性、存在性、参与性、娱乐性特征。在“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运作过程中将会产生众多新的消费用户,开辟新的消费市场,并且也会拓展文化产业园经营业态,培育和产生更多著名的文化产业园,缩短了产业园与体验者的距离,使产业链更加完善、密集,使各个环节更加紧扣。
文化产业园的体验经济如何构造,这就要依托互联网虚拟技术将文化产业园情景再现,只有情景再现,才会致使体验者产生体验经济消费的欲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管理者数字管理化的实现,通过三维结构对各部门及入驻文化产业具体行业进行资源配置、管理方案制定等,将极大提高文化产业园管理效率;其次对于经营者而言,“互联网+文化产业园”网络营销模式,给自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开辟了新门径,作为独有文化产业园的官方渠道,免去了网络刊登信息的费用,并且还可以通过虚拟平台了解市场趋势,调查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然后对于消费者而言,为满足自己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找到了一种便利的途径,足不出户便可以达到目的,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最后是教育学习方面,网络模拟文化产业运作模式,并设置文化产业园各部门、其他行业市场、产品服务推广、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盈利核算等模块功能,实现体验性运营文化产业园,并加入创意开店板块,虚拟入驻文化产业园。
文化产业园虚拟体验是建立在真实文化产业园基础之上,并形成一种“超现实主义”三维空间,这种体验既是真实的,又具有虚拟色彩。文化产业的体验经济消费,在市场经济中,也往往由免费向付费的方向转变,通过开通不同的服务渠道,分划高端、中等、普通、一般的等级,进行不同的收费标准设定,进而满足不同体验者的不同需求,真正体现文化产业园体验经济消费存在的价值[1]。
三、跨界融合
文化产业园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将催生“数字文化产业园”的产生,就如同电视、音乐和刊物与互联网的跨界和交叉重组,形成数字电视、数字音乐和数字刊物等,这种产业链的延伸必然构建新的文化经济领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时代,它可以与各行各业之间相融合,将会重塑工业和互联网的生态。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将产生一个大数字产业集群化效应,文化产业园涉及众多文化产业具体门类,例如创意产品屋、咖啡馆、书吧、科技工作室、工艺制作室、艺术家工作室等,通过先进的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各个文化产业领域相融合发展,将会推动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构造新型文化产业园运作模式,数字化网络平台将成为这些具体文化产业在网络上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现的载体。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将是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一个新的历史结合点,以互联网的思维发展文化产业,运营文化产业园,在这样一种网络虚拟平台发挥互联网思维的互动性和极致性,加强体验者与产品服务的互动消费和体验消费关系。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开发文化产业园数据统计中心,对文化产业本身、经营者及消费者进行数据化管理,通过收集众多市场关联信息,整合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新兴业态[2]。当然,其融合发展也要坚持几个大方向:第一,要具有创新思维,精准巧妙,发展创新型文化经济;第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推广营销,实现其最大经济效益;第三,要迎合时展趋势,弘扬和传播优秀互联网文化,紧跟“互联网+”时代潮流,融合大众化、喜闻乐见、高品位的文化,注重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这一新兴业态的产生将会给社会带来诸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体验经济的便捷性
网络平台运行及虚拟平台的建立,无论是文化产业园的管理工作,还是体验者付费的形式都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增强了消费的及时性,告别以往文化消费的现场性;便捷的消费渠道方便了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其融合范围的扩展和产业链延伸,也不断给体验经济注入新活力。
(二)教育行业的实用性
作为新兴行业的文化产业,面对专家对文化产业教育途径的不断探索的窘迫现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文化产业教育模式探索指明了方向,“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虚拟运行实验室将形成综合性的文化产业运行模式,形成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网络营销平台。
(三)文化产业的补充性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这一新兴业态,丰富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经济,是文化产业体验经济的具体体现。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紧跟体验经济消费潮流,通过跨界融合,进行虚拟平台的情景再造和对文化整体的虚拟体验,不仅会提高文化产业现行运营模式的效率,增强再创新能力,也将是一种新的文化产业教育模式,促进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000多万!一个普通人要奋斗多少年才能挣到?这只是在刚刚过去的“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奇石分会场”上,广东潮州的黄龙玉收藏大家曾荣文先生十天的进账。深圳文博会龙园奇石分会场,曾荣文逢展必到,且都有新收获,今年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黄欣:
孔雀石多出自广东,在本土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及人缘优势,因此龙园展场是我们每年必来之地。今年比往年卖得更好,我带的孔雀石都换成了钱。
袁武:
龙园展会办了五届,我每年都卖得不错,但都不及今年的收获大。这次我带去了200片大理石画,卖出了一大半,最好的一块“山村一景”卖了8万元,总共有近九十万的成交额,龙园展是越办越好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大户”们之所以有令人咋舌的成交,是因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入行早,手上囤积了很多“好东西”,再加上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卖得好是必然的。
而那些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者的成交,也同样在不断出现:为期十天的展会上,尽管深圳连天阴雨,但这并未影响龙园展会的大好形势,仅开展的前两天,就出现了十几户商家因带来的奇石卖光后,紧急补运第二批仍被抢购一空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开展5天的交易额就高达12.6亿元之多;很多石商闻讯从各地赶来,即使在展会即将结束的最后两天,依然有石商陆续进驻;许多商家在撤展后的几天里依然坚持留守……
以上这些,都与一个叫做“龙园”的地方息息相关。
龙园,始建于1992年,是中国唯一以龙文化为主题的园林式公园。园区面积22.5万平方米,距离深圳市中心28公里,毗邻港澳,东接惠阳,西望东莞凤岗,处于深圳、东莞、惠州交界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作为连续五届的文博会奇石分会场,龙园目前已经拥有10000多平方米的奇石展馆,分别为近500平方米的石茶道馆、2000多平方米的龙岗奇石馆、1000平方米的客家精品展馆、3000多平方米的巨龙展厅和3000平方米的东区展销厅。
自2008年引入赏石文化后,龙园正式迈开了赏石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2009年又被中国观赏石协会授予“中国(深圳·龙园)观赏石交易基地”,以高起点、高效率、高标准引起了石界的广泛关注。从2008年的首届国际奇石博览会,到2009年的迎春石展,再到自2009年起连续五届成为“文博会”龙园观赏石交易基地分会场,龙园一步步走向成熟,用实力证明了赏石文化产业的魅力,更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石界奇葩和产业亮点。
龙园的成功在于大胆的思维创新和坚持不懈地身体力行,且得益于一个切实有效的发展模式——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文化产业由市场运营的发展模式和一个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领导班子——全力以赴的龙岗区龙岗街道办事处。
由于意识到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发展文化事业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龙岗区龙岗街道办事处适时而动,及时将发展文化产业并以其作为对文化事业的有益补充联系起来,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政府发展文化事业的思路,转变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思路上来。
首先,政府的公信力永远大于企业,企业则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发展文化事业本身就是政府的责任,如果政府能担负起这个责任,则文化事业将会更加繁荣,同时也能带动文化产业规范有序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其次,市场化运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龙园一直致力于引进实力雄厚的专业公司,走市场化运营的发展道路。其项目规划坚持“一条主线”(石韵龙彩)、两个原则(社会效益在先,经济效益在后)、“五个融合”(即龙园项目运营与龙岗素质教育相融合;龙园项目运营与龙岗城市品位提升相融合;龙园项目运营与龙岗社区文化建设相融合;龙园项目运营与龙岗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龙园项目运营与龙岗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和构建四个业务板块(深圳龙园观赏石博物馆、深圳龙园观赏石交易基地、深圳龙园观赏石鉴定中心、深圳龙园观赏石培训中心)。
关键词:江西 文化产业园 集群 定位 竞争力
以集群式可持续的产业园发展模式为核心
在我国经历了从工业园到高科技园区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后,文化的产业化、园区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文化产业园旨在将文化资源以产业运作方式进行协作整和以达到资源规模化及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资源的共同促进和发展,是后工业园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历史较短,处于起步后的成长完善阶段,但发展速度快,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迅速增加。从全国范围看,文化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江西省,文化产业及产业园建设起步时间和发展规模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全国比重情况和全国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可以看出江西省文化产业仍然存在居民文化消费比重低、文化产业集群程度不高等问题。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式园区建设可以为江西省文化产业提供一个平台,能将政府、企业、科研院校有机整和,形成产业群落,保护资源、协同发展;还能促进同质企业的公平激烈竞争,深化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劳动合作分工实现规模效应;此外还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方便供应商、生产商信息收集,缩短消费者产品和服务获取时间,提高其文化产业消费的积极性。因此,保持江西文化产业园集群式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改善文化人文环境,带动全省经济、文化、生态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明确具备比较优势的园区可持续产业定位
(一)合理规划布局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园设立的依托,是吸引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企业积聚于某一物理地块的重要依据,是文化产业园的灵魂;需求和消费市场是实现产业园经济目标使其保持可持续运作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文化产业园的整体区位布局上,可以综合考虑地块优势、文化内涵和市场支撑等多种因素,对于新建的文化产业园应避免再次出现野蛮开发、盲目模仿等一些产业园已经存在的问题。江西省文化产业资源以绿色生态、古文化、红色革命、动漫、影视为主,文化产业园区通常不能满足所有条件,因此,各地产业园区应依据资源禀赋的不同突出特色,差异化经营。江西自然条件优越,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县市能够直接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相邻,交通便捷,利于吸引投资与客源。有的地区同时具备独有的传统文化渊源,这些地区本身经济不太发达,当地居民消费能力低,以外部客源为主的休闲度假区、民俗文化博物园等文化产业园在这些区域具有均衡分布的条件;井冈山、南昌、赣州等地具备红色文化资源;动漫、影视类园区在国内竞争压力大,园区需要人才智力支持,宜设立在教育、人力资源较为发达区域。此外,人均文化消费能力的强弱也会影响到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保障。江西还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一些成熟做法,将城市内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和运营与旧城改造、拆迁开发、地铁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不同主题的生活创意产业园区。形成核心城区的生活创意、城郊制造文化、旅游文化园区的三层级分布。
在单个文化产业园内部布局上兼顾功能性与环境。充分论证,立足长远,合理设计利用现有空间,考虑后期规划扩展空间,在初期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实施建设,实现园区环境优美、建筑层次分明、设施设备共享、园区企业经营成本分摊。
(二)发展优势园区类型
目前,国内外对文化产业园的类型划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国外有研究将文化产业园按照区位特征的不同分为四类,分别是:提供设计产品、视听、电影、服装和时装的产业文化园区;以产权转让模式展示地方文明文化的机构文化园区,如葡萄酒节;以公共政策模式推广的博物馆文化园和以剧院、电影院、餐馆、画廊为代表的都市文化园区。国内有学者将文化产业园归为创造型、消费型、复合型、都市型、原生态型等。本文将江西文化产业园按照资源基础型、制造型、生活创意型进行了划分和竞争力分析。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依托的是当地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历史资源、民俗资源等,因本地资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这类产业园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不可复制性。制造型文化产业园主营业务为文化产品制造,典型的是景德镇陶瓷商品研发设计产业园、文港文化用品产业园,主要由当地传统手工艺发展而来,还有部分企业为文化旅游产业制造纪念品、配套设备,包括体育用品、文化用品、美术用品等。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主要涉及文艺创作和艺术设计,如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动漫作品的创作、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由表1可知,江西省的这三种文化产业园类型中,资源基础型与制造型文化产业园数量较多,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较少。通过前期研究中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法对江西文化产业园竞争力四个外部竞争因素指标(集成密度、发展规模、基础设施、经济效益)和四个内部竞争因素指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社会效应)进行专家打分和数据分析,江西各文化产业园竞争力总的优先分数的排序为:S资源>S制造>S生活,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的优先分数最高,其竞争力最强,其次为制造型文化产业园,最弱的为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其中,江西省生活创意型产业园主要由企业和民间组织自发形成,具备相对高的经济性和自由性,其建立和发展主要随市场供需关系影响而调整。文章认为,规划发展江西文化产业园的类型定位选择上,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最具发展竞争优势,但因其数量多,在今后的核心文化价值定位和运营策略的选择上应注意避免同质化将导致的恶性无序竞争;制造型文化产业园虽然排名第二,但竞争力指数相差不大,在品牌培养和规模扩大等方面具备很大空间。
对于三种不同类型产业园而言,共同之处是整合可持续的园区产业链并突出其核心价值。江西的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主要基于旅游文化资源,由政府主导广告推广、提供外部环境和服务支持,配合行政手段实施环境保护;旅游企业和中介网络则将包括导游、餐馆等旅游服务和旅游工具、景区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推向市场。在这条由政府、景区主管、中介企业、服务企业、旅游商品制造企业构成的内部产业链外,产业链的外延尚有欠缺,辐射范围还可扩大化,旅游文化园区之间存在集结联盟、联合开发、整合营销的潜力。制造型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链与工业园区最为接近,从文化产品的设计到产品生产、物流运送、广告营销、售后服务,用价值链理念审视江西此类园区,区内企业更多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规模小、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向创意设计等价值链上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通过合并入股的方式打造领头企业,产生品牌效应,注重衍生产品的利用,泰豪动漫产业园、江西出版产业园可以借鉴这种运作模式。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在江西处于起步阶段,餐饮、娱乐、游艺、休闲由各行业企业自发组成,国外经验值得借鉴,如柏林在新的城市空间设计中,以社区为单元,集聚时尚、媒体、建筑、设计、摄影等产业,定期举办摄影节、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文化消费者。
重视影响江西文化产业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从竞争力指数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八个指标中,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社会效应在专家打分权值上排名前三,是影响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促进创新和品牌建设
江西文化产业园起步晚,部分园区只是简单借鉴了其他省市较为成熟的园区主题和运营模式,在产品和工艺、管理、运营业态等方面缺乏创新意识。改善这种情况,具体应: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到创新能力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园区竞争力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其次,在机制方面,一是建全政府投资、园区企业投资、社会投资的科研经费投入保障体系,拓展园区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激励制度引进有出版、会展、演艺统筹、文化创意、文化营销、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确定适应的人才培养方向,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强园区管理者以及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携手地方政府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针对性地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设立知识产权部门。
文化品牌能够将文化产品附加值扩大化。在品牌建设上,一要打造区域品牌、二要扶持企业品牌,此外还要培育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区域品牌来看,江西拥有以庐山、鄱阳湖为代表的生态自然文化资源品牌、以景德镇为核心的陶瓷资源品牌、以南昌-井冈山-瑞金为轴线的红色文化品牌等;企业品牌则要求园区企业合理定位,集中精力能力培育实力雄厚、有龙头引导作用的领头企业,培育核心文化企业和核心文化商品,通过创意服务和运营带动其他企业的集聚,带动园区整体业务,引入优秀的品牌机构。
(二)强化园区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是交易成本最小化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文化产业园的运行机构需要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面的服务保障,包括成立具有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的管理机构、构建完善的园区规章制度、提供政务服务、物流服务、基础设施服务、金融支持服务、信息平台服务。例如:在政务方面,提供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一站式服务;物流服务上提供物流仓储平台,发挥园区规划选址的交通网络优势,与物流配送企业联手合作;通过金融支持保证园区企业资金链正常运转,保障科研创新成果经费并使其能够及时转化为产能;信息平台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降低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销售推广成本、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三)引导居民文化需求并发挥社会效应
与传统产品价值与稀缺性成正比不同,文化产品越普及,文化价值越突显。随着江西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趋向由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向物质、精神、享受的多层次消费,但是江西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与发达地区比较仍然存在差距,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文化产业园可以选择传播范围广泛、社会影响力大的媒介,做好前期文化消费引导,提高文化产品普及率,使门类繁多、内容多样、层次丰富、独具个性的文化娱乐消费品服务于大众。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规模优势和集聚影响力,实现文化传承,为社会规范、社会价值起导向作用,对居民的生活态度、消费习惯、情感体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有利于调整江西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扩张文化消费市场容量,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玉刚.对文化产业园发展的战略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6)
2.吴志华.基于集群供应链的文化产业园发展路径[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5)
3.陈瑾.生态位视角下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构想―以江西省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2012(6)
布局创新,文化产业换个“姿势”
传统文化产业小而散,没有聚集度。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从去年开始,邗江重点围绕“一地一特”的发展理念,打造大型文化旅游休闲产业、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服务类文化创意产业、现代高端文化服务产业三大重要文化产业,建设邗江文化产业孵化基地、甘泉影视文化产业园、方巷渔文化博览园、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四个园区,激活“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中国琴筝之乡”、“中国民间特色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瓜洲音乐节”五大品牌。通过精心策划、科学规划,将文化品牌进行分块,有针对性地引导各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分别引进不同的企业进行“组团化”建设。
目前,“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邗江文化产业孵化基地通过重新改造、包装,以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引进了各类优质小微文化企业14家。五亭龙国际玩具礼品城正规划打造情景交互式的玩具主题乐园,使玩具经济结构更加丰富多彩。区内雅韵、天翼等琴筝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举办大规模琴筝创意设计展演活动,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国内市场占比达30%以上,杨庙琴筝文化产业园今年将投入运营;方巷渔文化博览园内的各类文化展示区、体验区也将按照“一个类别一个组团”的形式陆续开工建设;杨寿微电影文化产业园建设进入编制规划阶段,已成功吸引了扬州光之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入驻。
有了文化产业集聚区,更要做足做好文化产业招商这篇大文章,在科技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依托扬州城市文化底蕴优势、大学城的区位优势和自身产业发展优势,重点推进“扬州智谷”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凤凰书城、软件园项目相继落户邗江,实现由创意产业向创意经济、创意城区的战略升级,使邗江经济开发区成为“智慧成长、科学发展”的新极点。
集聚带来的是传统文化产业的质变,“笛莎公主”是当地一家主要从事儿童服装、童鞋、饰品、玩具等系列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公司,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下,目前公司逐步脱离生产制造环节,转而专注于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年销售额已从数百万元增长至近3亿元。软件产业原本在邗江是空白,但随着引进国内一批著名软件企业,万名软件设计研发人才蜂拥而至,目前税友、宝能等国内知名的软件公司已纷纷在邗江落户。
做强存量才能打拼增量。邗江文化产业结构逐步健全,既拥有玉器工艺、动漫玩具、琴筝制造等彰显地方传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又形成了以汊河大学科技城为主体的多个产业集聚区,更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江苏甘泉影视文化产业园,竹西、蒋王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园等多个文化产业集聚平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明显。
模式创新,锻造文化产业竞争力
从文化产业的“管家”到如今的“保姆”,政府角色意识的转变让邗江文化产业充分沐浴了市场的雨露和阳光。邗江形成了“从政府建设到企业参与渐进化”、“从核心园区到各类园区组团化”、“从政府主导到以商招商市场化”以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三化一融合”发展模式。
新模式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去年5月,蒋王新城电商园启动。11月,竹西街道百分百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也正式开园。园区建设之初,邗江引导两地盘活闲置楼宇,对园区公共配套设施进行装修改造,使其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电商企业入园,形成一定规模后再引导企业参与的“渐进化”模式对园区进行建设开发。蒋王电子商务园成立后就引进苏州欧富朗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公司运营,目前已经招引电商(品牌电商和电商平台)及创意类电商服务商10余家,园区将致力于打造集电子商务、互联网信息运用和文化创意为一体的混合型园区。竹西街道百分百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园区面积1万平方米,已吸引5家体量较大的涉及文化创意的优质电商企业入驻。“从政府建设到企业参与渐进化”模式已经打通了两大电商产业园区建设的“主动脉”。
以江苏笛莎公主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和甘泉影视服务外包基地为代表,邗江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与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结合起来,以优质的服务,全力打造以中国三维成像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软件研发业,以五亭龙国际玩具城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动漫玩具业,以江苏甘泉影视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影视制作业,以扬州漆器厂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品生产业,以雅韵琴筝公司为代表的民族乐器制造业,以瓜洲国际露营地为代表的休闲体验业,以方巷渔文化博览园、瓜洲古镇项目为代表的旅游观光业等,构成了体系完备、门类齐全、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邗江文化产业结构体系。
通过积极营造发展环境,重点支持、扶持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和集聚发展,邗江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也得到不断提升。目前,全区文化企业数达1207家,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9%左右,去年,获得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300万元。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正成为邗江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内容创新,文化产业勇攀高新强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用“智谷”去承载基于创意产品的新交易、新服务方式,演绎轻资产、低排放、高智能、精生产、漫生活的产业“升级版”,是一次现实抉择,也是最理想的抉择。通过注入文化创意元素和高科技改造提升的方式,江苏笛莎公主文化创意产业公司打破传统销售观念,引入电子商务模式,迅速拓展了市场和销售业务,走出了一条传统制造业的创新之路。围绕江苏甘泉影视文化产业园,举办甘泉佛教文化修身及中医养生基地建设研讨会,拟将以汉唐明清文化为背景,惠照寺佛文化为核心,同时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建设集中医养身、修心、休闲、娱乐、体验、旅游为一体的禅修文化及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方巷渔文化博览园,充分依托沿湖渔民生活习俗、祭祀传统、饮食习俗、节日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邵伯湖八鲜、渔家三宝、春季开渔节、渔家民俗歌舞、捕鱼技能展示、渔家手工、渔民服饰等传统技艺表演及其产品展销体验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挖掘、整理、创编、研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演艺节目,设立传统演艺和非遗产品演示展销体验区,着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园区。
家庭终端联网化的发展与未来演进
从并购AMC看万达海外并购的产业逻辑
同城兴趣社区:杭州19楼
中国漫画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西安旅游新亮点关中民俗产业经
刘明清:市场化出版有利可图
出版业上市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分析
谁主沉潮——肆增髟、华渲核心竞争力比较
陕西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分析
中国综艺节目制播分离路径探析
移动互联网将进入关键阶段
乐视三问:发展的逻辑
融合求变:传媒再造的七个方向
文化企业经营的六个关键环节
文化企业管理的五大课题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试水电商
艺术品市场未来:搭建产业平台
绍兴、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比较
野性张北:音乐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数字出版产业版权纷争解析
英美独立书店的创意经营之路
盛中国:娱乐消费不能替代文化消费
安东尼:中国的动漫产业太过浮躁
方所:独立书店的非典型样本
数字出版产业版权纷争解析
野性张北:音乐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难题与政府应对
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共舞之路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试水电商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反思
风雨三十年路—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体育产业
数字时代的中国动漫发展问题认知
江苏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
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的国际经验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设计要点与完善之道
亚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舞台剧盈利模式现状探析
内容设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命题
宁伟群:我国文化标准制定严重滞后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
保险业助推文化产业大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国家战略助推文化产业腾飞
全国两会之后: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
文化企业海外并购,机遇与风险同在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传播模式;前景展望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概况
所谓互联网文化产业,亦称新媒体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或者数字娱乐产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当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领域。至2016年底,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将分成四部分:一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其市场价值将占70%;二是传统媒体,包括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大约将占10%;三是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大约将占10%;四是旅游和演出等娱乐活动,大约将占10%,由此将形成7∶1∶1∶1的发展格局。
互联网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平台为王,做平台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赚钱比较多的,做内容的企业赚钱比较少。而数字文化产业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的,这个平台有两个特点:一是向移动化发展,二是这个平台是无边界的。
这些做平台的互联网文化公司不仅做数字文化产业,还做其他内容,如网络零售、金融等各种各样的服务,会形成同质化大型平台集团。即企业经营的主业大体相同,如现在都做网络文学、游戏、广告,而接下来都做金融等。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格局。数字文化产业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很多创业领域和发展领域都将跟数字文化产业发生联系。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特点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一般条件下,互联网文化产业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规模,即海量的内容;二是要专业化,即做得很细。传统媒体的平台规模效益日渐萎缩,互联网则可以无边界。如百度可以无边界的广告数量,这就是平台的效果,所以它是真正具有海量内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媒体会受到互联网平台的巨大冲击。所以,今后传统媒体主要生长的路径就是内容的品牌化,即具有别人所不可替代的内容,譬如包括电视的黄金栏目、大型的选秀和娱乐栏目、电视剧等都是将来电视台竞争生存的主要空间。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新媒体,是新技术条件下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形态而言的,如数字杂志、数字电视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形态,除了满足传统媒体为人们提供信息、交流和娱乐的需求之外,还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独特优势。新媒体之“新”,不仅“新”在技术和形式上,更是“新”在理念上。理念上的创新带来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带来文化在创新模式、传播途径和影响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二者的结合更进一步地改变着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围绕着新媒体的创新所形成的新媒体文化,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源泉。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给传统文化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深刻地渗入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传统文化产业和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将来很可能还会受到更大冲击,文化产业中各个板块的新格局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最显著的现象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互联网公司在影视、文学、音乐、动漫等诸多领域的布局,这让传统文化领域从业者感到来势汹汹。图书、杂志或者报纸等纸质媒体从传统媒体的角度来看是转型不了的,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实现业务的扩展,而不是将报纸和杂志搬到网上去,那是搬不动的。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的合作也开启了全新的模式,在电视直播和在线互动进行了创新式的结合,开辟了“网台互动”模式。
互联网既激发了文化消费需求,又反过来推动了文化产品供给。互联网打通文化领域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整体业态升级。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知识产权保护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跨界融合,创新了文化金融合作模式。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在互联网平台下,众筹、股权投资等新的文化金融模式正在出现。专门的众筹网站的诞生以及淘宝网等许多网站成立的众筹平台,为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艺术家、小企业家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展示创意,预先向大众募集资金。众筹依托互联网拓展,是中小文化企业或个人融资的补充。
在快餐式阅读习惯的潮流下,提升内容品质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产品的质量始终是决定产业和市场发展水准的关键,而互联网内容产品的核心是产权保护。保护网络版权、培育正版消费理念有利于激发内容创作者的活力,互联网企业既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基于正版内容运营的盈利,也要发挥企业责任,积极打击盗版。内容产业其实最核心的就是版权,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一个市场价值越来越大的有机生态系统。
四、互联网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考
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自己。面对强大的互联网浪潮,企业的转型已成为必然。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离不开互联网平台,更需依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数千年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人们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传统企业价值链乃至于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大数据、大平台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互联网本身也不再是虚拟不实的经济体。任何文化企业都必须时时刻刻准备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变化。
要将创新机制纳入到企业制度中去。“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和变革的铁律。在文化产业从需求驱动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的今天,对新媒体条件下的新技术应用,使得许多传统行业要么破产倒闭要么被迫融合,传统的行业边界显得愈加模糊。在这种大趋势下,文化企业更需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在找寻新技术作为支撑的同时,努力在行业融合中进行相应的技术与文化创新、内容和运营管理方式创新、传播渠道与用人考核机制创新。同时,先进理念的变革和创新来自于企业的人才创新,这要求文化企业必须坚持把以人才为根本,以优秀企业家为中心,作为社会文化建设发展提升的指导,才能葆有文化企业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汶上县政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陈少峰《互联网文化产业环境下文化国企发展对策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5年第13卷第1期
[关键词]大明宫;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4-0107-05
作为陕西倾力打造的周秦汉唐大遗址文化区的重点工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已于2010年10月1日盛大开园。然而,对于一个存续千载、见证盛唐历史的宫殿遗址而言,这只是展现它辉煌历史文化内涵的冰山一角。千年前的大明宫不仅是大唐政治的权力中心,更富集盛唐璀璨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形成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恢弘建筑,书写了戎马倥偬的269载辉煌历史,更是彰显唐朝文化艺术成就的舞台,极具文化开发价值。那么,现实课题就是“在保护好历史风貌和重点文物古迹的前提下,努力使隐性文化显性化,使在地下的、书本里的文化,走上来、走出来、活起来,使之变成为可读、可感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让早已静默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新完整、鲜活地再现于当代人民的生活之中。而如何做好这一点恰恰是大明宫遗址区文化产业开发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考验。这一考验不仅在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自身存在不足,还在于大明宫遗址的特殊性。大明宫遗址现存留的主体是夯土台基。而不是辉煌的实体建筑形态,在这样的黄土台基之上怎样实现“可读、可感和可消费”?这决定了大明宫遗址区文化产业开发更大的意义在于实现大明宫遗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经济相融合,达到传统文化内核与现代文化要素的对接,促进文化的复活和再生。因此,这种转化不可避免地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需要和国际趋势紧密相连。这些要素助推文化产业开发的同时,本身的发展缺陷亦成为资源转化的阻障因素。总之,影响大明宫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因素主要是体制因素、人才因素、创意因素和资金因素。
一、体制因素
对于历史遗址的文化产业开发,国际性共识是:把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同城市现代建设相结合,保证经济价值的同时延续文化生命力。这表明文化产业开发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担负着传统传承的文化使命,必然需要政府的引导、体制的保障。大明宫遗址富有中国文化传统与精神财富的标志性人文价值,具有文化产业开发的极大前景,但其仅存夯土台基的实物形态,因历史久远、破坏巨大而缺乏观赏性的特点又极有可能在开发中带来周期长、见效慢的经济负担。因此。文化产业开发的启动要以政府为主导,形成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转化模式。
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后发市场经济与文化保护、文化发展叠加的必然结果。在积攒大量成果和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旧体制存在的弊端。大明宫遗址是我国首次以国家遗址公园形式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文物古迹,实施文化产业开发具有特殊性。所以,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和开发中遭遇的新挑战,都使政府对新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探索面临巨大考验。
第一,显性的经济利益功能与隐性的文化审美价值的权衡问题。政府力图通过行政行为探索动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双赢效应。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通过推进市场经济进程,加速实现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也助长了实用主义的经济倾向,惟GDP论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滋生出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交通拥塞、城市膨胀、官民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受“惟经济”理念的干扰,文化产业开发中获取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经验渐为一些地区的实际操作所取代,随即以文化旅游为主导打造的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经济比拼的筹码,愈演愈烈的名人故里之争、省级贫困县引资50亿打造“夜郎古国”的豪举,无不使其背后密切挂钩的经济利益追求昭然若揭。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文价值和审美情趣在过热的经济利益导向下归于消隐。
大明宫文化产业开发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西安市曲江新区成功开发的建设运作模式和资金运作模式,可为大明宫项目的实施提供经验。但大明宫是不同于大唐芙蓉园的尚有历史遗存形态的大型遗址。有别于简单修建然后商业开发的运作模式。也很难在国内找到类似的成功案例。它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部分,展现的不仅是遗存的实物形态,还包括对应的人文表达方式。民俗风情、礼仪庆典、艺术活动是其独特性的体现。既然地上的建筑实体已不复存在,那么,就需要通过文化产业运作使静态的历史文化资源动态传承、衍生价值,这必然要加大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和周边地区的商业运作和招商引资。但是,如何使具备显著人文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免受过度开发之痛。在合理利用的同时不掩盖大明宫遗址本身资源的富有和恢弘,仍是开发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二,系统保护与长效规划问题。对特定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需要社会形成相对稳固的文物价值认同感,从而与区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相燮合。这有赖于政府提出一套超前、系统、科学的保护与长效规划举措。成功的案例是存在了150多年的纽约中央公园,因政府的长远规划和合理景观设计,虽居核心区而不改其用。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绿洲。就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而言,需要建立历史文化资源档案,详尽展示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分布及其价值等信息和文化产业开发状况,建立独立核算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另一层面的现实问题是,政府官员受制于有限任期的政绩利益,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回避具体操作过程中复杂的现实矛盾,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的短视效应;文化产业发展薄弱和经验不足又会消弱系统、长效规划的现实效应。
被誉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西安曲江新区选择由介于政府与企业间的城市运营商即曲江新区管委会全力打造,而继续由曲江新区管委会鼎力负责大明宫遗址区文化产业开发工作。因此,可以汲取已有的成功经验推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但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期,园区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营利模式尚处于探索附段,同样会在大明宫遗址区开发中遭遇到一系列问题。如何超越大明宫遗址的局限,发现商机,做到保护与利用的相得益彰,处理好诸如遗址公园功能定位与遗址保护、城市空间格局与遗址保护、招商引资与失地农民就业等问题;如何在产业运行主体、运作模式、政府角色分期定位的探索 上树立典范,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问题。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旧有文化体制模式下,由于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即文化产业负载了主导方、生产者的文化品位、价值趋向、道德品格,产品通过复制性批量生产,塑造着消费者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精神境界,进而巩固或消减社会的精神内壳,补充或再造国家的文化架构。因此,我国的文化管理体制是一种直接、微观的权力导向型行政管理模式。
大明宫遗址区开发采用政府主导模式,为转变职能,政府由微观领域退场向宏观层面强化,突破功能瓶颈,重新定位角色,做好制定政策法规、建设规划、住户拆迁、周边环境整治、招商引资、日常保护和维修等工作。在后期开发中,要形成企业为主的运行模式,从而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自主动力机制。那么,作为大明宫遗址区这样一个特殊的案例和我国大遗址建设的试点,如何实现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政府先期要提出怎样的长效规划、运营方案推动文化产业集群步入良性循环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否有灵活的应对机制以缓冲由此带来的损失?现实中的管理体制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仓促开园,路标指示不明、服务设施不全等问题,暴露出的组织、管理问题是需要直面的话题。如何实现大明宫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循环、转化,达到政府和市场双赢,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二、人才因素
21世纪,知识经济愈发突出表现为人才竞争,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要达到高起点、高水准,尤其需要具备专业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文化产业是一种对文化价值进行符号性商品经营和服务的活动,其开发、经营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尽管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存在诸多差异,但并不乏共性和互补性。综合起来,文化产业的内涵包括符号性商品和服务、凝结知识产权、传递象征意义、传统与现代共存、具备产业体系。这就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明宫遗址改造后将成为世界上惟一、最大的唐文化遗址公园,而要完美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由西安的“新引擎”壮大为“新支柱”,就需要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兼具的“多面手”。这种人才不但要具备敏锐的文化产业意识,还要兼具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深谙西方文化特质,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将大唐开放、宽容、大气的民族精神融于现代城市发展中,更好地借助现代手段和现代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中西文化比较与融合中促进文化的现代化。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机制滞后、文化产业经营模式落后、地域视野局限等都揭示出招才、用才的现实困境。人才缺乏成为大明宫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瓶颈之一,阻碍了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文化产品,使其难以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品。
从国家整体培育机制剖析,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关注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适时提出人才强国战略,但是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才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考虑,文化与经济搭台由此迎来发展的“蜜月期”,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被提上日程并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八年多的时间所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对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态势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仅就人才数量看,与现实需要相比。文化产业相关的各类创意文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十分紧缺,尤其是应用型人才、高端人才的更加短缺。
从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看,脱胎于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化,遵循的是经济链条下的经营模式。在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之时,文化产业也必然要摆脱原有的粗放式、经验型经营,转向依托科技、创新和专业人才的发展。也就是说,目前支撑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还不是能创意、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换言之,我们不仅没有相应完备的教育机制。也缺乏培养和锻造优秀文化产业人才的实践经验。这种人才质量状况与大明宫文化产业开发的需要极为不相称。大明宫作为国家首个大型遗址公园,有着巨大的资金投入支持。因此,用优惠的条件,如在住房、户籍、职称、家属安置、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甚至允许以管理才能、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来招贤纳士。但从优的条件却难以纳到从优的人才,而简单开发或不合理利用,都会让传统文化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化的泥淖。
从地域层面看,东部、沿海城市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前期发展积淀的综合优势吸引、集聚了大批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学贯中西并有海外工作经历的综合性人才,而西安地处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因素大大限制了优秀产业发展人才的吸纳和引进。西安有各种高校近百所,每年培养的人才数以万计,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设有相关专业或成立有相应的文化研究所,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真正留在西安发展的并不多。就教育投入而言,中西部地属院校生均教育经费只达到部属院校的1/2,在地属院校中。东部地区生均拨款又比中西部投入高出几倍。而地属院校实为地区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中坚,巨大的投入差异加剧着东部与中西部人才培养层次的差距。
三、创意因素
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最具活力”不仅在于它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还在于它作为文化与经济的耦合体。以创新为其核心动力。文化产业在美国叫版权产业,在英国则称创意产业,其实都突出产业创意、创新的定位。其中,文化内涵和技术创新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大明宫遗址区要以保护为契机。建设集文化、旅游、商贸、居住、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新区,就必须引入富有创意的产业和项目,形成科学的创新机制,这也是目前大明宫遗址区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产业创意要以其依托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根基,体现既定的文化内涵。由此衍生的文化产品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华晨骏捷将极具民族特征的“中”字造型的脸谱设计融入汽车开发理念,宝马则新推出中国京剧脸谱造型的汽车主打中国市场。这两种创意的成功都是把民族文化元素植入产品设计理念中,从而开发出富有创意的产品。文化产业作为以文化为前提开发、运作的产业体系,无法脱离文化元素。在历史文化资源可能包含的众多传统文化符号中,应该着力挖掘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其中,在规划设计和创意中应明确哪些为核心利用资源,哪些为辅资源。
大明宫遗址资源不仅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独特见证。因此,大明宫的开发需要独特的文化创意,要融入中国元素和国际符号,既能再现昔日文化辉煌,又能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接。然而。大明宫遗址的现实状况是存留辉煌的建筑体已不复存在,只是数堆黄土台基,只靠再现或稀 释经典展示古人遗址来吸引大众注意力,并不能表现出当今中国文化应有的创造力。这就需要在挖掘其附属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但要明晰大明宫遗址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以及可供开发的前景,仍是有待继续加强的工作。如果对待挖掘的文化内涵没有准确定位,就很难利用其传透出的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创意。正如前所述。我国创意人才的短缺和国内没有可资借鉴的遗址保护和开发典范都加剧了上述的困难。
文化产业的另一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文化产品创意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需要高科技作为助推,高科技也相应的有赖于可操作性创意的反哺。显然,在技术与创意的结合上,西方已经走在我国前面。当我们苦于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时,西方文化产业已将带有中国元素的产品输入我国,由迪斯尼公司制作的美国版《花木兰》、《功夫熊猫》,并非对中国元素的简单搬用,而是融入迪斯尼特有的加工处理。也就是说,其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美国式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借用。他们不仅有优秀的文化产业人员,而且抢占了先进的现代技术。《阿凡达》所创造的全球近19亿美元、中国大陆10亿元的票房纪录,就源于高超的3D元素的运用,汇集了众多先进技术:三维建模、数字高清、高速虚拟摄影、图像渲染及合成等。堪称科技、创意与市场结合的典范。虽然我国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与美国尚有一定的差距,但3D技术并不亚于国际水平,之所以没有产生如《阿凡达》般的震撼效应,是因为我国有技术,却没有值得称赞的创意。或者说缺少耐下心来搞技术创新的研发精神。在未来的大明宫遗址区产业开发中。迫切需要技术、创意、资金的支撑,但如果不能克服目前国内存在的资源整合不佳的状况,就不能发挥合力效应。
四、资金因素
任何文化产业的开发都需要资金支持。而资金不足始终是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作为国家大型遗址公园的示范案例,大明宫遗址区开发依托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也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据统计,从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到周边地区的拆迁和改造需要资金1400亿元,而政府投资仅350亿元,其他约1050亿元的资金需要自筹。而大明宫遗址公园每年日常维护、运营就需1.8亿元,因此,大明富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资金压力一方面源自政府的有限投入。名胜古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先期主要是政府的作用,像大明宫遗址区这样的大型项目概莫能外。而实际出现的一些地区依托名胜古迹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最终陷入收支失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现行文化的投资体制依赖政府投资。缺乏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规划。除去一些必须靠政府财政供养的文物古迹外,一旦政府投入减少或者资金涨幅低于物价涨幅的情况,就可能出现文化产业区资金链不畅而难以维系的局面。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年预算2800万美元,只有1/3来自政府,却依旧是纽约城的核心地标,其经验值得借鉴。目前大明宫遗址区的建设主要为纯投入,但是进行文化产业开发就必须有利益回报。因此,大明宫遗址的系统保护和长效规划加快兼容大明宫遗址区的文化产业化进程,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收益等途径筹资,向开发大明宫的操盘团队提出了更大的现实挑战。
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源自市场吸资。文化产业作为新型产业模式要参与市场运作,作为吸纳资金的主要渠道,通过招商推动市场活跃。大明宫遗址区开发目前的城市运营思维是进行单纯的住宅地产开发和动力地产开发。住宅地产开发无法引进外资,只能由国内房地产商来投资。但在日益紧张的通货膨胀趋势和国家坚定的房价调整政策下,开发商是否有信心顶住压力,巨额投资建设商业住宅,是大明宫运营方规划面临的考验。
作者简介:帅志强,男,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朱志敏,女,湄洲日报记者,主要从事新闻采访工作。]
摘 要:随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领域的延伸,合作深度的加强,闽台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其“长尾效应”开始显现,闽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出。从产业集聚的方式来看特征,政府扶持型产业集聚与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兼有;从闽台文化产业要素的组合看特征在市场、人才、优势产业、资金要素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
关键词:闽台;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010-02
闽台“五缘”优势为闽台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领域的延伸,合作深度的加强,闽台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集聚特征愈加明显。
一、闽台文化产业园区
闽台文化产业园主要是分为福州和厦门两个板块。福州板块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区,总投资规模超过200亿元,规划占地约14.48平方公里,形成了以数字内容、动漫游戏和创意设计为闽台文化科技示范,以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为闽台文化交融示范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园区建立了包括金融、公共技术、展示体验、等服务平台的综合服务体系,拥有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厦门板块按“一区多园”的模式建设,总规划19.55平方公里,重点打造数字内容与新媒体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影视演艺、古玩艺术品、文化旅游产业五大产业集群,于2007年建成数字内容和数字新媒体产业园一期并投入运营,之后陆续有龙山海文创园、牛庄文创园、灿坤文创园等陆续投入运营。
二、闽台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性质的产业或具有相关性质的产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高度汇聚在一起,产业的资本要素在这个特定的空间区域内不断组合的过程,尤其是指将某种产品的不同企业或为这些企业做配套等相关服务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内[1]。产业集聚效应指的是产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集聚,在集聚区域内的所有产业会形成一种有机的组合关系[2]。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支柱性产业,指的是能给大众提供文化熏陶、娱乐性产品以及跟它所相关的服务性的产业集合,它具备高知识性、高附加值、无污染等独特性质[3]。文化产业集聚是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极其重视的一种发展模式,是文化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而产生的新态势,它所产生的集聚效应是指文化产业园区内部的各个企业根据其所独特的集聚方式,或因共同的市场导向、人才市场、文化因素等因素而汇聚在一起,彼此之间共同享受资源、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创造它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入住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企业占80%以上,吸引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捷联电子设计中心、网龙、神话时代、九洲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优秀企业落户闽台文化产业园。其次,随着产业集聚深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闻出版、影视制作、动漫设计、广告业、文化会展等行业逐渐增多,这些行业密切相关的边沿生产加工、制作业等也入住产业园区,以及相关培训机构、研究机构、市场咨询机构、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都集聚于此。最后,闽台文化产业园区已建成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业孵化、融资中介、版权、技术、信息、展示与交易等服务平台,构筑起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闽台文化产业园区集聚特征
研究“产业集聚”的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著述中,将产业区的产业集聚归纳为如下几个特征:与当地区域内同种渊源的价值观以及共同创新性的氛围;具有生产垂直性联系的企业群体;具备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拥有竞争与协作并存发展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产业集聚区域内最理想的市场;带有别具一格的最优信用系统[4]。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从产业集聚的方式来看特征
1.政府扶持型产业集聚。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政府在它的形成过程中的责任及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政府的介入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获得的一枚得以进步的“金牌”。据相关资料显示,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归结为两种类型:首先是“旧城改造”,改旧城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非就是节省这些资本的好选择,它不仅可以保留城市历史进程的足迹,还可以节约旧城改造所带来的资本。福建著名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是福建省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它总占地面积近40公顷,基本上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保存比较良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59座,它有着“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的美称。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三坊七巷成立了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规定它的文物保护建筑遗产不对外招租,或者搞商业性运营,主要是供展览使用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近年来,政府的重视及其不断修正与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它的产业集聚化发展。其次是“产业园升级”,城市经济的进步,带动了各大文化产业园区逐渐转型的步伐,促使它们去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本身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与许多大大小小的产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联系,具有极强的产业链渗透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就会出台各种政策文件,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方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打破了以往那种空间集聚的概念模式,而是建立以品牌特性为核心的产业链,将品牌战略规划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被称作“后空间集聚”的模式,走的是品牌创新的道路,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独具特色,不断地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发展。2010年,厦门市灿坤拟建设海峡两岸生活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油画专业市场,总占地面积有5.7万,总投资为5.7亿元。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打造集海峡两岸设计文化创意与厦门油画专业市场(油画展示/销售中心)、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服务教学基地等配套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性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孵化总部大厦、文化创意展演中心、美术馆、油画市场等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灿坤海峡两岸生活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油画专业市场集聚在一起,形成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独有的个性特征,使得海峡两岸的油画在此形成了一种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发展,促进油画品牌在竞争中更快地发展。
(二)从闽台文化产业要素的组合看特征
1.市场要素组合。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的市场容量差异相当明显。在台湾地区,由于地域的狭小决定了其人口的容量,也致使需求量极其有限。长期以来,台湾是以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半以上都销往岛外。面对此种情况,中国大陆的广阔市场无疑是台湾宝岛海销产品的最佳选择。而福建省刚好是连接台湾和中国大陆以及长三角等地区的核心地域,地理位置优势及其明显。加上其本身的经济辐射能力,台湾文化企业势必依靠福建市场容量的优势,开设福建为“经济文化窗口”,才能将大量产品销往内地,创造经济效益。闽地区所拥有的广阔市场容量也就成了闽台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产生的“助推器”。
2.人才要素组合。就目前来讲,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率比较低,人才资源短板急需得到解决。福建地区的许多学校开始创办相关的专业,每一年毕业的学生也都上千,但是校园内设置的教学内容总是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发展,这也对福建的高等教育敲响必要的警钟,找寻方法促进校园内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发展能齐头并进。相比之下,台湾地区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是比较有优势的,它们经常会由于招生资源不足的原因而降低招生标准,这就很明显地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过剩。因此,引进台湾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福建地区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弥补创意人才紧缺的偏差。在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过程中,海峡两岸人才培养资源的合作发展,势必会使得两岸文化产业变得大有作为。
3.优势产业链要素组合。当前,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链在闽台两岸文化的产业集聚中显示出较大的互补性。以影视动漫制作方面为例,福建地区有着较强的动漫制作能力,一百多家相关大型企业聚集于闽,从事此行业的人员数量过万,分布在福州和厦门两个重要的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涉及制作动漫游戏及开发衍生品等内容。福建地区创作影视剧本的能力却偏弱。台湾地区的动漫影视市场相对内陆来说,是比较有限的,还要受到大陆等劳动密集型地区劳动成本低廉的影响,会使其一时萎靡不振。可是,不能忽略了台湾动漫影视产业的本身优势,与大陆地区相比较而言,台湾动漫影视产业由于拥有长期代工处理的经验,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上都有独特的优势。再加上台湾加入国际分工领域比较早,在开发制作、策划营销等方面都拥有比大陆还完善的理念,台湾地区拥有大量著名的企业和品牌。将台湾地区的影视剧本创作能力与闽地区的制作技术结合在一起,无疑促使双方共同发展的最好方式。
4.资金要素组合。福建大部分的文化企业都属于中小型,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它们得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今后的发展。但是,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这也导致了大量的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有限,不易实现有效融资,普遍缺乏资金支持。而台湾地区,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它们的资金会比较充裕,资金流动能力比较强。1986年以后,台湾地区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让台湾经济在转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台湾也开始将大量资本抛向海外。这也正好弥补了闽地区文化产业资金的缺乏,因为仅仅靠闽地区自身的地方财力能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包括台资在内的海外资金就是“雪中送炭”的待遇。
参考文献:
[1]高国伟.不可不知的1000个财经常识(经济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2]叶依广,葛海蛟,王启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