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6 15:23: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危机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清洁能源;能源产业;投资
中图分类号:F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2-0021-04
每次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往往伴随产业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也正是这些变革帮助各国走出衰退的泥潭并迈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各方面迹象看,本轮金融危机将催生以“能源经济革命”为目标、以清洁能源投资 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力引擎和最新动力,主导21世纪全球经济重要支点。
一、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特点
(一)清洁能源投资增长迅速
2004-2008年,全球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从340亿美元增加至1550亿美元,约占目前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支出10%左右。在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一直都是以每年近50%的速度呈跳跃式向上增长,特别是与2004年相比,2008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增长近4倍(见图1)。
(二)投资价值链环节:从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到能源配送、储存和效率投资
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不仅需要增加新的清洁能源基础设施,而且在能源配送、储存和消费等环节也需要大规模的转变。近年来,清洁能源投资领域也已从其基础设施投资逐步扩大到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减缓碳排量增速的能源效率投资、提高电力配送效率的智能电网投资、用于节能汽车和电器的能源存储技术方法投资以及应对碳价格上涨的碳捕获和封存研发投资。日本2009财年预算中用于提高能效的预算占全部清洁能源投资的47%,比能源基础设施投资26%的比重高出21个百分点。奥巴马政府推出美国电网改造为智能电网的商业计划,初期投资1.5万亿美元,长期投资5万亿美元。
(三)资金来源:以企业内部资产负债表为主体的资产融资
清洁能源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四类:一是风险投资和私人股本基金投资于开发清洁能源技术的公司的股权;二是通过公开市场对开发清洁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发电的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三是通过公司内部的资产负债表投资于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的资产融资;四是新的企业买主购买开发清洁能源技术或经营清洁能源项目的公司的现有股权价值的兼并和收购。数据显示,在各年新增清洁能源项目投资中,80%来自资产融资(见图2)。此外,创新型小额贷款正成为某些发展中国家为有效解决能源短缺,支持清洁能源小型项目建设资金的重要融资方式。
(四)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风能领域,太阳能项目投资增长迅速
风能作为最成熟的清洁能源技术,2007年其发电量已达到所有清洁能源新增发电量的一半以上,其稳定、风险可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投资者投资的主要领域,每年风能领域投资约占清洁能源发电容量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见图3)。由于投资者支持硅胶薄膜和太阳能发电等新兴技术,太阳能成为近年来投资增长最快的部门。2007年太阳能领域吸引177亿美元的项目融资,占全部新增投资的近四分之一,同比增长250%。2008年对太阳能的总投资额约为260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10%。
(五)地理区域分布:由欧洲逐步蔓延至美国及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
近年来,在对清洁能源投资增加的同时,在地理区域上也呈现多样化的分布态势。2004年以前,清洁能源仅限于丹麦、德国和西班牙的风能。随着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能源短缺日益严重,清洁能源产能的扩张已从欧洲转向能源消耗高的中国、美国。2007年,发展中国家(非经合组织)吸引了资产融资的23%,而2004年仅为13%。尤其是随着金砖四国(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将清洁能源作为其能源发展战略之一及其经济的迅速增长,投资资金也开始大量流向这些国家。[1]
二、金融危机下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相继出台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在这些金额庞大的刺激计划中,清洁能源经济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韩国、欧盟经济复苏和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力引擎和最新动力。
(一)发达国家在现有清洁能源技术的基础上加大应用范围
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在金融危机以前就拥有较为完善的节能法规和先进的节能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关于能源改革主要侧重于扩大节能技术的应用范围。以清洁能源法规和技术都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和日本为例,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发展大量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和广泛运用节能技术,已成为美国政府本轮能源改革的发展方向。美国约660亿美元的预算资金是为振兴清洁能源产业,占全部刺激计划总支出的8%,以此带动美国进口石油的资金转向清洁能源,再造美国富有竞争力的能源产业,占领未来能源发展的制高点,进一步主导21世纪全球经济。[2]日本的节能政策和措施主要运用在住宅、办公室和交通运输领域。为了促进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普及和发展,2009年度日本财政预算中相关预算比2008年度增加约1300亿日元,增长幅度为50%。
(二)新兴市场国家在推广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依靠能源密集型的工业相辅相成,部分国家为实现产业升级,降低能耗,加大了清洁能源研究开发和应用力度。以韩国为例,385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310亿美元用于资助27项非晶硅膜太阳能电池、生物能电池等低碳技术研发,约占其全部刺激计划资金的80%。其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韩国经济结构和97%的能源需求依赖昂贵的进口燃料的能源结构,促进韩国从贸易立国转为科技立国。同时,借助整合信息技术和节能技术,建设全球第一个国家级智能电网,提高输电效率。韩国政府承诺建设上百万个清洁能源住宅,提高超过百万户家庭的能效。从2009年下半年起,政府将陆续推出一系列清洁能源增长刺激计划,并着眼于长远的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消费方式。
(三)政府投资以财政政策为主,金融政策为辅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失业率持续上升,金融机构慎贷、惜贷严重,为保持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势头,各国刺激方案主要依靠财政政策为主,金融政策为辅。如美国财政部以直接拨款补助金的方式代替以往用清洁能源生产的税收抵免政策。根据现行法律,纳税人可以要求对用清洁能源设备发电、投资购买清洁能源固定资产给予税收抵免。这些税收抵免政策将吸引私人资本投资于清洁能源项目。但是,目前的经济状况已经严重损害了这些税收抵免政策的效力。因此,《美国经济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允许纳税人直接从财政部领取补助金以替代税收抵免。这部分补助金相当于清洁能源设备成本的30%。[3]日本的税收措施主要是对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清洁能源的工业投资给予加速折旧,以及对清洁能源投资给予所得税税收抵免。作为辅助措施的金融政策主要是向清洁能源项目投放低利率贷款或进行贷款担保,以激励普通投资者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
三、推动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和消费比例,为其提供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
一是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提高清洁能源供应比例。自2006年6月颁布《可再生能源法》以来,我国能源结构中以火电结构为主、清洁能源比例太少的状况没有得以根本改善。由于我国能源消费仍将持续增长,传统能源仍未优质化,同时风电、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属于长期战略性替代能源,有较长的研发示范周期。因此,目前我国应尽可能发展短期内就可以大规模提供能源供应的清洁能源,如水电、核电及天然气作为现阶段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这些可以市场化的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二是在能源消费方面,各级政府应通过政府采购来促进清洁能源市场发展。由于在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中,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动占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35~45%,所以公共部门的采购可以成为强大的力量。在政府采购中应要求使用清洁能源,为在运输、供热以及电力领域的领先革新者创建有保障的市场。
(二)改进与落实针对清洁能源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
一是调整和完善清洁能源增值税政策。清洁能源在我国属于新兴弱小产业,清洁能源产品的可抵扣额非常有限,而我国目前只对部分清洁能源产品给与增值税优惠,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风力发电无进项额抵扣,导致风力发电增值税即便减半征收,其实际税负也远高于火力发电。建议进一步降低风力发电增值税率,至少应与火力发电相当或更低。
二是调整和完善清洁能源企业所得税政策。在未来我国所得税并轨改革中,要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措施。对所有的清洁能源产品一律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行投资抵免制度,即清洁能源企业的投资可以用新增所得税抵免一部分;实行加速折旧,加大研发费用的支出份额。
三是调整和完善清洁能源设备进口关税政策。目前内资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上处于不平等地位,今后应逐步缩小乃至消除内外资企业在进口设备税收优惠上的差距,对利用国内资金进口国外所有清洁能源设备,应等同外资企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以确保内外资企业保持同等“国民待遇”,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三)加强电网规划和布局,将智能电网建设与清洁能源发展紧密结合
一是加快制订风能、太阳能发电并网等相关标准规定。目前,电网规划和建设的滞后,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远不能适应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远距离输送和大范围消费的需要,也影响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尤其是风电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积极推动建立电网与清洁能源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协调发展的新机制,统一国家技术标准。在布网和输配电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充分与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整体发展规划与布点相配合。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给电网企业明确下达收、售可再生能源电量的任务,如可明确未来各个时期收、售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占其全部销售电力的比重应分别达到的目标等。[4]
二是确保电网企业对可再生能源企业所发电力全部收购。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原因,绝大部分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都存在着电力供应量不稳定、电源地远离电力用户等方面的竞争弱势。一旦遇到局部地区电力供应过剩,电网企业不时会有限量收购可再生能源所发电力的倾向。建议各级电监机构强化对《可再生能源法》的执行力度,确保无论电力供求关系如何变化,各级电网企业都认真执行《可再生能源法》,履行对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企业所发电力全部收购的义务。[5]
三是扩大分布式电网应用范围。我国在电网回购小规模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已不存在技术难题,应鼓励五大发电集团之外的普通居民或小型企业利用自然条件,如小型风电、太阳能电等销售给电网,从而保证小型清洁能源的上网比例,提高居民一次性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所占比重。
(四)运用金融手段撬动清洁能源发展
一是运用货币与信贷政策对清洁能源产业提供激励。面向清洁能源发展的金融投入,应该在利率优惠、专项再贷款支持上实现政策引导,特别对于在短期内不具备较高盈利能力的清洁能源项目,应该鼓励、引导项目投资机构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银行间市场的企业债券及金融债券。
二是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新兴产业往往与商业银行信贷不相符合,只有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在国内主要金融中心城市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私募股权投资,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把社会资金动员到清洁能源产业,推动清洁能源部门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袁炜,成金华.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现状和管理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2008,(12).
[2]杨明钦.美国经济危机的复兴与应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的关系[J].中国能源,2009,(4).
[3]周淇.美国:推动新能源发展[J].望,2009,(5).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2-0042-03
一、引言
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出口和就业受到严重影响,因而纷纷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大多体现在通过大幅提高进口关税以及对进口的数量性控制,来保护本国企业不受或少受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但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这类措施将招致其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应,并可能遭受报复性贸易保护措施,其结果难免两败俱伤。自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的形式及措施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本文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总结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一)以环境保护为名筑起“绿色壁垒”
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定规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为保存有限的天然资源,允许对贸易进行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对本国的市场甚至某些夕阳工业加以保护,构筑起所谓“绿色壁垒”。其主要形式有:一是绿色标志制度;二是绿色包装;三是环境成本。
(二)凭借技术优势构建技术壁垒
各国对产品生产标准的技术法规及生产产品的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制度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透明性,对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设置重重障碍。一是严格的产品准入条件。主要集中在对产品制订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标准、法规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广泛涉及产品适用度、安全、卫生等方面。二是技术认证。随着著名的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该体系的推出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环境意识,规范其环境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实行过于严格的认证标准和要求,在发展中国家全面推广尚有一定难度。这就给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造成障碍,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三)对外贸易管理和反倾销
新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干预本国对外贸易,来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最著名的是1988年美国国会修订并通过的《综合贸易及竞争办法法规》。该法案301节包括了所谓“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前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世界上美国认为“自由贸易”方面做得不够的国家和地区提出名单和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谈判”迫使其采取符合美国要求的开放措施,否则将对其进行报复;后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未适当有效保护其知识产权的国家以及未给予依赖知识产权的美国企业公平进入市场机会的国家进行调查和考虑实施报复。以上条款事实上已成为美国政府向其他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武器。
新贸易保护主义另一表现形式是把反倾销作为控制进口的有效而便利的手段。新贸易保护主义运用反倾销战略,将受指控方原本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比较利益优势消除殆尽,彻底违背了世贸组织关于反倾销协议所规定的准则。除此之外,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劳工标准、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和“灰色区域”措施等也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所采取的手段。
三、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化
(一)从商品贸易领域扩展到劳动力雇佣和金融领域
美国政府出台的“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受到其他国家的一致反对,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由此引发的贸易保护倾向却不断发展。各国在谴责美国“自私条款”的同时,也各自出台相关法案进行贸易保护,将贸易保护从商品领域扩展到商品生产、劳动力雇佣和金融领域,部分国家开始严格限制外籍工人。
美国参议院通过议案,要求接受政府救助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招聘时,首先考虑美国国籍的申请者,而外国雇员不得超过总员工的15%。英国政府2008年就制订了相关政策,对外籍工人的签证发放进行严格控制,限制低技术含量的劳务输入。德国如宝马、西门子等大型企业裁员的首批对象,几乎全部是以外籍劳工为主的短期合同工。据国际劳工组织对全球就业情况的评估,到2009年底,金融危机将导致世界新增失业人口2000万,总失业人口预计达到2.1亿。各国通过劳动力就业歧视政策,实现了过去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同目的。
在金融领域也出现了保护主义的倾向,一些国家为了帮助国内银行应对危机,从新兴市场中把资本抽离。这可能会造成新兴市场资金的短缺,使它们缺少资金的支持,导致全球经济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二)更多地运用法律规制和行政干预手段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经济体为给大量过剩商品找到买主,往往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排斥他国商品的进口,让本国企业独享本国市场。生产能力越过剩的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意愿越强。[1]当前在西方发达经济体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实施手段上,欧美等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或者行政干预手段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2009年2月1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7870亿美元的振兴经济方案,方案中就包含“购买美国货”条款,条款规定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的工程项目中必须使用美国国产钢铁和其他制成品,限制使用进口钢材。受美国反倾销政策的打击,我国相关企业出口已受到重大影响,如潍坊东方钢管公司已中止了对美出口计划。美国众议院通过的2009年综合拨款法案727条款规定:“根据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拨款,不得用于制订或执行任何允许美国进口中国禽肉产品的规则。”该条款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用途的方式,不允许美国相关政府部门开展自中国进口禽肉产品的解禁工作,限制了中国禽肉产品对美出口,造成中美禽肉贸易的巨大不平衡。
(三)表现形式更加软化,更具隐蔽性
1.限制进口产品进关。如印度尼西亚要求服装、鞋、玩具、电子产品和食品饮料等五类商品,只能在丹绒普禄、丹绒埃玛斯、丹绒北腊、勿佬湾、苏加诺哈达机场、锡江哈沙努汀机场及泗水朱安达机场进关,并且这些货物必须由注册立案进口商进口,以监督货物流通。此举延长了进口产品进关时间,间接阻止了产品进口。
2.实行非自动许可证制度。如阿根廷政府为了加强对本国相关产业的保护,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倒闭和失业,阿根廷生产部公告宣布,对进口汽车轮胎包括汽车、公交车、卡车和农用机械使用的轮胎采取非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来自中国的轮胎占阿根廷进口数量的8.3%,中国对阿根廷出口轮胎受到了一定影响。
3.提高进口标准。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南美等国家在商品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方面设置了多种贸易技术壁垒。特别是各种技术认证制度差,由于异性大、认证难度和成本费用高,正成为扩大出口的主要障碍。
4.加大行业补贴。奥巴马上台后,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重点是加大工业和农业补贴。据世界银行报告,出口补贴成为各国实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
5.利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集团实施新贸易保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减少贸易摩擦,新贸易保护主义转变为以区域性经济一体化集团为基础实行贸易保护。这样既增强了区域内部经济实力,也扩大了贸易保护的范围。成员国在集团内实行统一的规则进行自由贸易,而对非集团成员国建立贸易壁垒,阻止非成员国进入本区域的市场。
四、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我国商品拓展国际市场,削弱了我国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也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及投资业务向世界范围扩展,打击了我国企业参与世界贸易活动的积极性。[2]但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实行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也客观上刺激了我国企业为了跨过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不得不加大技术投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的各项认证,这将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诉讼程序
我国是WTO正式成员国,一旦发生贸易摩擦,政府应当充分利用WTO解决双边和多变贸易纠纷的协商机制。一方面,我国应合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积极有效地化解我国企业所遇到的贸易摩擦。如中国政府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于2009年9月14日正式就美国限制中国轮胎进口的特殊保障措施启动了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如果通过磋商仍无法解决争端,则我国可以采取第二步行动,即要求世贸组织成立专家组就美方措施展开调查并进行裁决。另一方面,我国应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国民健康、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等方面,争取达成相对有利的WTO条款,充分利用WTO中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优惠待遇,并将这一待遇延伸至我国内地。鉴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收入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极大差距,无论按何种标准,仍是发展中地区,应该享有类似发展中国家的待遇。因此,可以通过谈判要求欧盟继续给予我国中西部地区普惠制待遇。这样,可以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也有利于保护国内相关行业的正当利益。
(二)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应对贸易摩擦
针对我国面临的日益增多的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应发挥企业、行业与政府协调应诉的积极性。采取“谁应诉,谁受益”原则,鼓励涉案企业积极应诉,挽回市场;组织行业协会,代表全行业进行反倾销应诉;商务部则专门代表国家,帮助企业与外国政府谈判。同时,不仅要鼓励企业积极应诉国外反倾销,而且要推动企业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及时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这就需要研究WTO规则,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制度,实行有理有节的保护,避免国内某些产业受到严重损害。
(三)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出口方式,尽快由粗放式出口转变为集约式出口,从盲目追求出口数量转变为追求产品质量的提高。并制止低价倾销和盲目竞争行为,加快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商品出口,大力提高商品附加值。企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尽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产品质量,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完善我国技术标准,应对更为隐蔽的技术壁垒
应该承认,作为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手段的技术标准,常常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国际标准,而目前我国的很多技术标准还大大低于国际标准,这也是我国产品屡遭技术壁垒的原因之一。发达国家基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原因而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我国必须大力推行国际标准化战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规则意识,加快国内技术标准和措施的国际标准化进程,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我国的意见和要求。企业也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效应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被人们认为是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虽然危机的中心是西方发达国家。但在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想避免全球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变得十分困难,尽管中国以过去30年成功的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实力。具备了一定的应对这场危机的能力。但是,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将是非常严重的,如何应对这场危机。这成为我国当下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目前我们采取的最大的行动就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手段,来缓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2008年11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一项旨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总额达4万亿元;时间到2010年的投资计划,这一财政政策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如何规划财政政策的取向?具体选择怎样的财政政策手段和对财政政策作出怎样的结构安排?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为此。本文的研究涉及如下几个内容:当下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中国影响的程度;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功能及取向;适应当下金融危机形势的财政政策选择
一、当下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中国影响的程度
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超预期的恶化。它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基于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而出现更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出现较大的下滑,同时还会出现。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上升等现象。甚至还会伴随社会动荡或政治危机。然而,这些特征在不同的金融危机下表现得不尽相同,正是由于各次危机不同的具体特征。决定了应对金融危机时总是难以照搬其他的经验。本次金融危机还有一个深层次的特点。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转移对我国的影响。这是指我国金融机构购买美国金融创新产品遭受的损失。对此,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大规模开放,这形成了一道较好的“防火墙”,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金融危机向我国扩散。当然,在这场危机中,我们的一些金融机构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其次,金融危机通过对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由于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外贸易。
二、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功能及取向
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发挥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或政府想达到某种宏观经济目标时,就可以采取财政政策,有时是将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一起加以使用,有时则需要在两种政策中加以选择,或者加以组合。因此,对财政政策的使用不在于要不要采取财政政策,而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某种财政政策或科学地组合各种财政政策。
在面临金融危机冲击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最有利的举措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一笔总额达4万亿元并将在两年内完成的财政投资计划,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强大的中国具有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实力。
在财政政策的两种手段中,财政支出是与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并列构成国内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支出政策就是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来达到刺激经济或抑制经济增长的目的。在当下的金融危机中,我们为避免受金融危机冲击而出现经济衰退的关键是想尽办法扩大内需。因为金融危机对我们冲击最大的是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对此,设法保持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增速自然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面。但是,以扩大内需来补充出口的降低更是需要我们考虑的。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对外贸的较大依赖严重地抑制了国内需求的增长,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扩大内需就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从一般的逻辑来讲,扩大内需必须要增加居民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就增加居民的消费来说,除了增长居民的收入外,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以及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本身是一个需要综合和系统解决的问题,其中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政府的作用,或者政府借助财政政策发挥的作用。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的效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达到,一个是通过减税和扩大转移支付水平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三、适应当下金融危机形势的财政政策选择
财政政策是应对当下金融危机不可替代的政策工具。因为在人们的信心遭受打击而一时难以恢复时,政府站出来施以积极的经济行为不仅是对人们信心不足的弥补,而且也是恢复人们信心的保障。因此,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不是财政政策是否具有效应,而是如何正确地选择实施财政政策的手段。从财政政策本身来看,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对此,进行财政政策的选择就是我们在当前的形势下,到底该实行财政支出政策,还是实行税收政策,或者是二者的某种组合。从财政政策调控的对象来看,财政政策通过调控消费*投资*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施以影响,还会对就业、通货膨胀、社会保障等产生作用。因此,财政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这些调控对象的特点进行,或单独采取财政支出政策或税收政策,或进行这些政策手段的某种组合。
参考文献:
[1]许成钢.解释金融危机的新框架和中国的应对建议[J].比较,2009,(39).
关键词:经济改革;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金融自由化
一、引言
金融危机又俗称经济危机,其一旦发生,将会给金融市场一次致命性的打击,其后果往往伴随着经济的逐渐萧条,大量的公司倒闭和工人失业,严重的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等严重后果。金融体系有其脆弱的一面,金融危机的形成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导致在风险来临时承受能力低下;外因是来自金融系统外部的资金冲击,比如国外大量资金的恶意打压等都可能造成一定的金融威胁。金融危机还具有超周期性、传染性等特点,金融危机一旦爆发,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各行各业,是一种无差别攻击模式,当全面爆发后,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会遵循上一次金融危机的时间节点来进行破坏,所以金融自由化的放任力度要适中,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全盘掌控。充分认识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是做好防范工作的必要前提,结合世界各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对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行自由化改革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金融危机成因
(一)经济周期
金融危机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金融风险的产生,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由人们对市场的不理性投资或者不正当行为造成的后果。当经济飞速增长时,带动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人们开始进行各种投资,以求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扩大在银行的债务,使得经济陷入一种“假繁荣”现象,随着投资的不断追加,最后导致债务人无力偿还高额的债务,形成市场上的资金短缺,这就是俗称的“泡沫经济”。由于债务人无法偿还欠下的高额债务,随着时间的延长,会被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强制清算资产,这种行为一旦蔓延开来,会造成一定的恐慌,造成很多债务人逃跑,进而导致一定的流动性危机、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
(二)内外经济不平衡
货币危机在狭义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某种固定汇率的突然崩盘,而广义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货币在其固有的流通领域内发生混乱。在国际化金融市场大环境下,收支平衡一旦被打破,货币的汇率就会出现大的动荡,各国为了维持其当前的固定货币汇率,势必会提高国内的利率,其目的是为了维持汇率的平衡。然而金融市场的货币贬值一旦无法通过提高利率来平衡,投资者势必会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而决定强行兑换高利率的外币,如果投资者在心理上承受不了就会出现大量的跟风现象,这种行为会推动金融危机的产生。由于货币不断被别国投资者大量兑换走,造成国内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了填补财政赤字,国内的金融市场势必会极度扩张。如果银行的监管力度不够的话,极易造成信贷失衡,严重的会导致金融机构大量的非法资金增多和增大流动风险,同时国内的经济市场也会面临严重的投资风险的冲击。
(三)制度建设薄弱
健康的金融市场,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会计制度,完全透明的管理制度,清晰的商业和金融机构的固定结合法律条款,金融市场本身对金融风险的免疫力很低,一旦发生金融风险,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肯定是金融市场。一个健康的、积极地金融市场,前提必须要实现是制定出相对应制度来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管,有制度来不断规范金融市场的一些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现有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三、我国金融体系现状
我国早期的经济是计划型经济,所以现有的金融体系完全集成了计划经济的特点,在全球金融体系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金融自由化改革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有效管理机制,市场的主体还是政府来进行引导把控,缺乏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资本架构也没有构建完善,现有的公司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很多制度还未完善,导致银行体系出现混乱,国有企业出现大量的道德方面的风险。当前我国的金融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励和监管机制的失效问题以及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称矛盾。我国金融市场直接受政府控制,资金的融资在政府的把控下出现不均衡的情况,时常出现金融腐败现象。这种种不良现象会直接导致市场的不稳定性,造成较大的波动,通过金融危机的易传染性特点,会迅速的关联到整个金融市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也不够强硬,到时金融市场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可依,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金融市场受冲击的能力下降,投机倒把的现象会更加的肆无忌惮,所以金融市场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四、金融危机防范
(一)构建完善的金融危机预警体系
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需要对金融市场的前期评估,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检测和分析,这几个方面在其中起到很关键性的作用,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预防金融危机的产生。一方面要根据金融预警体系来不断的深入研究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性原因,选择出相对应的预警提示,另一方面在结合实际状况来确定濒临爆发的临界点,通过这两方面的内容来确保预警系统发出信号的准确性。
(二)循序渐进地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
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必须要逐步进行,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必须要在宏观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进行稳定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很多方面内容,比如避免货币利率的上下起伏过大,对外汇率的不规则流动等问题,特别要注意的千万不能引起银行危机的出现,否则会很容易造成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自由化改革必须做好价格方面的改革,要在价格在趋于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自由化改革,否则极易造成资金的流向出现偏差,导致资源的分配出现严重不均衡,进而造成整个金融经济的不稳定。在实施改革的同时,要密切警惕和防范国外投资者的投机倒把,一旦发现此类现象的出现,要及时根据国内外的经济现状做出合理化调整,最后还应当合理的控制对外的贷款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好放款的比例,在足够资金储备的前提下,在根据经济条件进行证券投资和短期贷款业务的拓展。显而易见,单一的政策调整或单纯的依赖于汇率来进行资本升值,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国际上的收支不平衡问题,所以还是应该以消费需求为前提,通过扩大内需、降低银行储蓄利率、调整国外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扩大进易量、市场的全面性开放等结构性政策,同时辅以汇率规律性浮动,各方面共同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源上解决我国在国际上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避免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率。
(三)完善金融制度,加强金融调控和监管
金融制度的完善,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当今金融市场经济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创新,均衡市场架构,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性发展。建立一套能及时进行信息提醒的预防性体系。建立健全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制度,首先,逐渐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其次,加强相关部门对金融市场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合理化检查。金融市场体系要正确区分发展与监管两者之间的关系,坚决把预防金融市场风险放在首要位置上。对金融市场要搞好各类问题的调查分析,以便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各项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并保证其正确性。再者就是要增强金融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意识。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后,还要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来行使监管权力,监管者根据不同的监管制度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明确确立个监管部门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各自的职责和地位,建立一个和谐的金融监管体系。首先要确立中央银行的宏观统筹能力,其次要逐步提高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以便于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止出现跨越市场、体系等金融市场信息方面的共享,出现延误的现象,最终是要在强有力的监管下,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眼里打击违法违规现象和行为。
(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金融市场不断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金融市场注意到中国市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据着世界五分之一还多的人口,中国早已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GDP所占比率还不高。中国经济牵制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中国经济市场出现问题的话,世界经济必然后会出现相对应的问题,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而是应该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去看问题。金融危机是全球性质的危机,它不可能只局限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因为它一旦爆发,将会是全球性质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秉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与研究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要提高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危害的能力,比如要积极参与到国际化的金融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金融危机冲击力的抵抗力。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金融大环境的经营、内部掌控、国际金融市场的制约以及监管力度的合理化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好的进行各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在世界上也是占主导地位的,所以更应该提出大胆的建设性思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逐步向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靠拢,以增强自身在金融危机中的抵御能力。总之,在我国现有经济体制改革下金融危机的防范,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索,为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繁荣发展不断努力。
作者:李慧玲 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金融危机有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金融危机的特征是的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金融危机的产生多数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以21世纪最大的美国金融危机来举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二、金融危机下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措施
根据金融危机的爆发特点和分析归类,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针对金融危机影响的领域和服务行业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避免空前的信用灾难和货币灾难在无形中吞噬了人的正常生活。在这里,我们将分别举出必要的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增减的必要讨论。各层级会计人员应充分履职,提高制度执行力。对于整体的管理制度而言,执行制度、操作制度及完成服务项目的都是个体行为,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自身做到充分履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慌乱,时刻保持头脑冷静,恰当的分析和处理数据和第一时间信息,将变得非常重要。会计人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时间、程序和性质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设计,已使从个体做起,完善整个体系的应对金融危机所结成的网络。加强人员管理,防范道德风险。无论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意识形态,人性的本质不会改变。金融危机下会有两个层面的暴露:私欲主义和集团主义的极端对峙。各层级会计人员充分履职是在整体的监察、监督和管理制度下能够掌控的,但是单个的个体永远是能动的,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所以对人员管理的加强,也就是监督体系在大的人为灾难面前的强化,也将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出于隐性的考虑,道德危机也有可能在这个时候极端爆发。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在总体上造成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最大的就服务行业,而尤以银行业为最。在金融危机期间加强服务管理,用人为的智商控制隐性的灾难持续性危害就是最好的应对手段。以上三点措施为防止、防范、主动改变三个层次的分析,也是我们从理性出发,能对金融危机所造成冲击的最好回应。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1.财务风险的发生因素
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因素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金融危机会间接影响银行的放贷行为,从而导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资金短缺,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的严重后果。同时金融危机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投资项目,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整体上影响了经济体系的架构,使企业在投资的时候更加谨慎、保守,这有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实现预期,进而蒙受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原因进行分析,掌握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财务风险生成的原因。企业的管理模式对投资活动有所限制,某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意识,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才能意识到风险来临,但为时已晚,如果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风险规避机制,将会直接地受到风险的影响,以致企业管理人员出现盲目投资、盲目管理等现象,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企业效益产生不良影响。
2.财务风险的主要特性
财务风险在企业发展和经营中,应当被管理经营者重视,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中,逐步实现发展和增长企业效益。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对于企业来说,财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内部综合型活动,因此,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原因的也是十分复杂的,企业的每一个环节的运营,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可能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诱因,所以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企业各种风险现象的综合表现。同时,企业的财务风险还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都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要想正常经营,想要生存下去,每时每刻都有风险存在,只有处理好企业正常运营与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企业更好地生存下去。此外,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企业在运营的同时,每一个发展的环节都具有不确定性,无法保证企业是否盈利,所以正是因为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才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一般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财务风险有可能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可能会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甚至是造成企业的亏损和倒闭。
(二)企业的风险控制现状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的企业采取自认为有效的方式解决风险,认为只要在资金上进行长期的投入和支持,就会让企业顺利的度过。但是企业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和国际社会接轨,不再是原先的“闭关锁国”,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市场环境的改变会严重地影响企业合理地发展,所以虽然企业内部能够进行有效控制,但是没有办法改变企业外部环境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会使企业深陷于泥潭,从这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企业仍对外部环境有过分的依赖问题。此外,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一个企业完善的治理结构是需要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状态,但是在我国的企业中,三者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严重。即使目前国内的某些企业开始模仿国外治理结构,开始建立监事会,但是监事会的真实作用并不是很大,形同虚设。治理结构的不完整,会使企业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不稳定,财务风险几率大,企业损失率较高。
二、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影响
(一)加剧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主要是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了银行的放贷行为,由此造成了企业在资金方面很紧张。当企业面对财务风险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相关的业务活动,严重的会造成企业倒闭。当金融危机过后,每个企业都开始认识到流动资金的重要性,在企业日常的管理中,企业也开始对企业各项资金作出一些必要性的使用制度等,保证企业资金充足。造成美国次贷危机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资金流动性问题,著名的雷曼公司破产是代表性的例子。同时在金融危机下,会影响央行的有关政策,不断地调整利息利率,进而使企业的筹资风险也在不断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会将国外的支付能力拉低,这就会间接影响到国内的出口贸易经济,导致国内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市场饱和。当市场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的时候,筹资风险也会进一步的加深,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每次金融危机的覆盖面都十分广阔,几乎每个国家都会有所波及,我国企业也不例外,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国内企业也很受其影响,所以企业和政府都应当时刻的避免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筹资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投资风险的影响
所谓的投资风险就是指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由于财务投资的原因,市场环境在不断地变化,风险也随之而来,这种风险就被称为投资风险。我国内部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就会造成企业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承受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会造成企业一定的损失。同时,企业的投资风险会带来运营风险,最后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所以对于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者需要以谨慎的态度进行相关的投资活动。此外,金融危机的到来,会直接影响到国际房地产,原油,股票等一系列的金融问题。由此看来,金融危机会影响到投资者本身的判断能力,这样会让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加剧投资风险,当企业没有办法承受风险的时候,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可能。更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危机对虚拟经济的影响也十分大,国内的证券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国内证券市场环境极不稳定,造成了许多企业的倒闭。所以,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要十分的注重企业的投资项目,不能进行盲目,没有预期的投资,这样会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的损失。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还要认真的思考金融危机对投资风险的影响,有计划的进行风险规避。
(三)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流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出现,让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没有办法保证正常的资金运转。同时,银行,社会和企业的客户等也会无法保障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而影响企业整个的运营生产计划。企业在有计划的经营时,在遭遇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较好的方法进行解决,就会使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没有办法让企业获得更加充足的资金流运转。同时金融危机也会导致其他相关联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所以,金融危机影响了整个行业圈子,致使企业不能将结算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目前我们国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已经达到6万亿人民币,接近于总企业资产的30%,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应收账款所占的比例更大,已经超过了60%。这就说明,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企业对资金流的控制力较低,使得企业受到资金流影响较大,进而导致坏账损失,这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对大型企业来说,也会影响其生产运营。金融危机还会导致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不断变动,会使企业没有办法做好预算,在短时间内,企业的融资能力较低,这些问题都会造成企业对现金流的控制力减弱,因此,金融危机会影响企业资金流的正常运转。
(四)金融危机对汇率风险的影响
金融危机不仅能够使企业内部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也改变了外部环境,如国际汇率问题,就会使企业在国际交易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金融危机会使各个国家的产品价格产生不同程度的浮动,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做出很好的判断,严重的可以导致企业在业务操作时,发生巨额亏损或者是破产。某些公司在国际交易的时候,由于汇率改变的问题,原本获利的交易,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元等货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致使企业在交易时发生经济损失。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这三次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出现,都会改变当时的经济体系,汇率的上下浮动较大,同时还具有不稳定性,很多的公司在汇率问题上都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使企业在国际交易中损失过多地资金,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国际性企业要十分注意汇率问题,尽可能的较少损失。
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方面针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建立财务预警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对金融危机进行规避,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合理的财务预警管理机制,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预警金融危机。财务预警机制指的是以企业的信息化为基础,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企业潜在的风险,并给与一定的解决方案,使企业提前处理危机和风险。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够使企业有更长的时间对金融危机作出应有的准备和处理,并能够在财务问题处理方面实现更加合理有效的效果。金融危机的本质属于一种货币危机,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企业过度的负债,致使企业没有更多的流动资金维持运转,进而造成企业损失或破产。合理的建立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能够让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解决企业较差的支付能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能好的完成业务流程。企业在运作的时候,财务风险无时无刻都存在于企业中,对企业发展进行监测和预警,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财务处理,这是对企业良好发展的保证。因此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当今国际市场经济体系随时都在变化,企业间的合作和竞争也越来越多,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多,建立一个及时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机制十分必要,同时也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推动流动性资产的流通
企业能够不断地发展,就是因为资金能够在企业中不断的循环和流动,这个过程中,货款回收就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只有控制资金流动线的通畅,在推动流动性资产的流通,这样才能保障企业正常的运营。金融危机时期,市场环境不断地变化,所有的商品没有很好的贸易流通,使得企业面临着资金不流通的困境,没有资金的周转,企业是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生产经营的。所以,在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要重点把握各类关键信息的收集,时刻对市场进行监测和观察,进而及时作出反应。同时企业还可以在内部建立资金控制机制,时刻对企业内部资金进行监控并加以管理,保证企业内部资金充足,防止资金流失或不通畅。
(三)优化资本结构,控制资产负债率
负债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种好事,在某种情况下同时也是企业的累赘,所以负债是企业发展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促进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当金融危机或是企业财务风险来临时,很容易造成资产的负债率过高,使企业净资产收益降低,所以当企业的负债率过高时,企业基本就处于财务风险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处理,就会使企业的盈利能力迅速下降。因此,企业在正常经营的状态下,一定要注意负债率问题,将企业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计算,设置企业负债底线,企业运营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不能低于这个底线。同时还要注重企业的资本结构,并进行合理优化,当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降低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调整,降低负债比率,进而降低债务风险,当资本回报率升高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增高负债比率。所以企业想要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及时的优化资本结构,这样才能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资产负债率,让企业快速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
(四)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要做大做强,需要不断地完善企业机制。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就需要在企业内部不断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中,要以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为主,保证每个工作人员对自身职责做到明确和了解,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方面,要做到尽职尽责,明确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企业工作人员在业务操作等环节上,不断降低出错率,并明确其责任,从内部逐渐形成监管体系。加强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会有效的较少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间接地减少企业的损失。
(五)谨慎投资,规避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企业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同时市场竞争也势必会随之增加,变得更加的激烈。同时现如今的经济形势呈现出了不稳定的发展态势,在一些领域甚至是下跌的状态,所以企业在这种市场环境中,要保持平常心,不能冲动和盲目,在投资的时候,以一颗谨慎小心的心去面对企业的运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可以肯定的是,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并且是与机遇并存的,所以,企业要严格对内部进行控制,同时保持当前良好的状态,寻求和抓住机遇,实现企业规模和业务上的突破。企业在经营的同时,也要时刻地注意资金问题,将企业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让企业的经营更加得顺畅。总而言之,金融危机和财务风险都是企业发展的潜在隐患,只有及时地发现,并加以控制和规避,才能使企业顺利地度过危险时期,并进入很好地发展状态。本文就金融危机条件下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思考,进行简要的叙述,说明了目前企业在金融危机状态下存在的问题,同时还给予了几点应对策略,保证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得以生存,并能良好的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娟.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探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2]张敏.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3]罗美娟.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控制[J].会计之友,2009(8).
[4]周恒芳.金融危机后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7).
摘 要 本文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措施
这场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随着2008年9月15日美国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其影响迅速向外扩张,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作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的经济在这场金融危机已受到重创。2009年1-7月,与2008年同期相比,我国外贸出口下降22.9%。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正在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挑战转化为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动力。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比以往任何时候具有更为强大的后盾和更大的回旋余地。笔者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途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一、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
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企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这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金融危机影响的范围广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企业遭到重创,如著名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收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08年9月16日晚宣布,已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陷于破产边缘的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美国政府届时将持有该集团近80%股份,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巨头。由于美国是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中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到目前还未有停止的趋势。
(二)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且破坏性非常大
由于影响危机的因素积累时间长,且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强,金融危机正如多米诺骨牌效应,第一块骨牌倒下后,我们很难预见从第一块骨牌到最后一块骨牌的传递过程会有多久。但根据目前情况看,危机持续的时间会很长,要走出低谷至少需要两三年时间。
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使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全面衰退,七国集团无一幸免。据预测,2009年七国经济增长将为-0.4%,是战后首次整体负增长,衰退程度接近上世纪80年代那一次。美国已有70多家银行趋于倒闭。欧洲形势比美国严峻。欧元区四大经济体同步衰退,使欧元区前景十分暗淡,有关机构将其2009年经济增长预测调降至-0.6%。英国政府承认经济将陷入一场严重、持久的深度衰退。日本官方最近正式宣布,其经济时隔七年出现连续负增长,已经陷入衰退。其他各个国家也遭受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出口困难,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人们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市场萧条,金融危机严重的国家和地区还会引起经济持续衰退,引发政局不稳定。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我国出口增长速度连续数月回落,2008年11月出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增长率降到-2.2%。部分出口企业倒闭,目前出口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我国不同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不同,呈现以下特点:
(一)外向型企业受到强烈冲击
外向型企业是指以原材料进口、产品外销为主要特点,该类企业更容易受到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影响,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受冲击也更为显著。外向型企业分成两类,一类企业是在“三来一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依靠出口,缺乏自主的技术和产品。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部分企业出现了停产甚至倒闭情况。另一类则是顺应行业发展规律主动参与国际细化分工的企业。一般而言,这类企业拥有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尽管目前开工不足,采取减少工时的应急措施,只要没有流动资金问题,仍然可继续在国际专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外向型以外企业出口受到明显影响
国有企业由于长期经营自主品牌,注重扩大内需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如2008年1--10月份,957家国有控股电子信息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605.7亿元,同比增长16.8%,比2007年同期增速提高11.13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609.4亿,同比增长14.3%,比2007年同期增速提高12.4个百分点。虽然国有企业整体发展尚未受到明显影响,但是其出口增幅已出现显著下滑。2008年1--10月份国有企业出口328.4亿美元,增幅19.66%,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85个百分点。
(三)出口企业压力大
出口企业面临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出口产品下降、资金短缺等压力。很多企业存在原材料价格大幅动荡的情况,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经营风险增加。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带来的汇率失衡问题挤压企业利润。如上海、青岛、大连等地一些出口纺织、服装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2008年利润因汇率变动被吞噬了6%--10%,企业出口订单减少,外贸需求萎缩。国外市场需求量的减少,使企业无法提价,甚至被迫压低价格,因而无法转嫁由于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增加、出口退税降低等因素所提高的生产成本。一些外向型企业利润空间微薄,甚至面临亏损。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持续走高。
三、企业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迅速采取了紧急措施应对金融危机,作为企业个体,更应该审时度势,分析本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加强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建立会计岗位内部牵制制度
会计内部牵制就是指把会计工作中不相容的职务分开,而不相容的职务就是指如果放在一起由同一个人来执行就可能发生错误或舞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务。内部牵制制度包括适当授权、不相容职责分离、凭证和记录、岗位轮换等环节组成。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还须有复核和会计主管审批环节;出纳不监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收入和支出账目的登记工作、银行调节余额表的编制;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保管、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在内部牵制中,还应实行岗位轮换制,关键岗位轮换频率应适当高些,次要岗位轮换频率可适当低些。岗位轮换可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揭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上的缺陷。
(二)主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企业应该制定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建立针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制度,建立针对实物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政策,合理设置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加强对筹资活动的会计控制,加强对销售环节的管理,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
(三)认真执行内部会计控制
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建立科学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会计信息真实、准确的基础。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一要抓好关键人,如各被授权部门负责人和财会部门负责人;二要把握住关键环节,如审批项目、资金调度、交接工作、电脑操作密码等;三要控制住关键岗位,如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验收和保管等。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应该严格执行制度,企业内任何人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
1、金融危机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由美国次贷“多米诺骨牌”倒塌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新的方向转变。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为负增长3.8%,创下了27年来单季降幅最大的纪录;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在2008年亏损280亿英镑,创下英国企业史上最大亏损纪录;花旗银行与美林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分别出现82.9亿美元和153.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花旗银行面临被肢解命运。如果说次贷危机第一阶段是从产品危机转化为产业危机、行业危机进而形成世界范围金融大海啸的话,那么次贷危机第二阶段的最主要特点则是由金融危机转化为全面经济危机,并将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和持续的破坏性影响。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具有颠覆性、全面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而它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它对世界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2、全球金融危机颠覆了过度泛滥的金融创新模式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信用的滥用。在金融创新的旗帜下,金融衍生品泛滥无度,与经济本体发生了重大偏离。创新的红利被拿走了,创新的风险却留给了市场。过度金融化、过度证券化、过度全球化给社会经济种下了一个个无法割舍的毒瘤,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却只能是政府和纳税人。次贷危机不仅导致了美国投行甚至华尔街的毁灭,也给整个世界的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修复的重大灾难,这种灾难的最直接承受者不仅是美国,而是整个世界。
3、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势
尽管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救市的效果却并不明显。从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演变中还会出现新的危机源,危机本身也会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全球金融危机还主要出现在次贷领域,但优质贷款的危机也已经若隐若现。如果危机深化的过程不能得到有效阻止,那么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与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源就可能会进一步扩散,整个金融体系就可能会面临更严重也更剧烈的动荡局面。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
1、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稳速增长
2008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中国进出口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1~9月,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6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1亿美元,增长29%。
2、外贸领域面临的问题较为严峻
(1)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净出口贡献率降低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蔓延,新兴经济体发展也受到拖累,其中俄罗斯股市大幅下跌,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印度主导产业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减速;越南、印尼等金融市场动荡,经济运行波动较大。1~9月,中国对俄罗斯出口234亿美元,增长14.7%,同比下降69.8个百分点;对印度出口244亿美元,增长43.1%,同比下降24.4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869亿美元,增长28.4%,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中国对新兴经济体主要国家出口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2008年出口下滑趋势。
(2)进出口实际增速下降,贸易条件恶化
2008年中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中国长期实施外贸导向型战略,鼓励企业积极扩大出口,相应生产能力基本形成。二是过去人民币实际价值长期被低估,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低廉,“中国制造”产品性价比高,导致出口数量迅速扩张。三是工业制品出口比重上升,不但没有改善贸易条件,反而起到了恶化作用。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目前主要工业出口品种为附加值低的纺织品、家用电器等,而进口产品主要是发展重工业所需的资源、能源产品。以上因素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在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条件下,表现并不明显,而在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反转的情况下,其带来的影响就会凸显。
(3)企业经营压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降低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方面因素影响,当前,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整体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加大、利润严重降低的局面。具体表现为: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国际议价能力差,在下调出口退税、汇率升值背景下,出现大面积破产倒闭现象。二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一方面由于原材料、零部件进口价格增长幅度高于加工制成品出口销售价格增长幅度,企业利润被压缩;另一方面受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经营活动受限。这导致部分沿海地区如广东省等大量加工贸易企业被迫停产,加工贸易增长速度持续减缓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我国与美欧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经济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大,这可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进一步不公平的打压。
2、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
受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强劲、部分资源产品供给公司垄断以及航运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产品以及粮食、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高位运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增加,而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也将向下游传递,这对纺织品等附加值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影响较大。
3、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
2007年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明显提速,截至今年3月底,5个月累计升值了5.4%,这比2007年前10个月升值幅度还高0.9个百分点。2008年,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美元贬值的趋势恐难扭转,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
四、中国如何应对危机,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当前,对我国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危”中有“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