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 10:46: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会计的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现状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短短二十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间接费用分摊由单一数量基础分配发展到以作业的成本动因为分配基础;由单纯注重固定和变动成本的降低发展到强调全面质量管理;标准成本系统和贡任成本中心的建立;投资决策中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成本、风险因素;采用投资报酬率等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标准;与此同时,已开始涉足从战略总体上进行成本管理。这说明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硬待完善和充实,还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此外,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现象较严重。具体来说,尽管一些大中型企业"零敲碎打"地采用了管理会计的一些预测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成本控制等专门方法,但覆盖面不大,许多企业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人员,不注重内部成本管理,成本分配方法单一,成本报表编制不及时,成本预算和控制更是流于形式。而对于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更是无人涉足。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应用,很难说其管理工作会有多大成效。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近二十年来,企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信息产品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便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界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势在必行。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方法的出现,大大强化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和成本计算的正确性。随着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战略成本管理,至此传统的管理会计也开始向战略管理会计转变。
战略成本管理以价值链分析为出发点,扩展到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价值链分析主要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至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相关作业的整合,包括与外部供应商和顾客的整合。按其分析范围又分为产业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从生命周期法着手,·选择发展、维持、收获的总体战略,采取成本领先或标歧立异战略开发持久竞争优势。而成本动因分析是对企业规模、范围、职工经验、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多样性等结构性动因以及员工参与程度、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工厂布局效率性、产品设计及与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等执行性动因的分析。
随着自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社会现象的出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成为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一个突出因素。着眼于环境因素,人们又提出了环境管理会计和资源外委制。环境管理会计涉及环境价值和环境成本,在保持资源平衡的条件下,归集环境预计成本,确认、追加分配特定环境成本,并在投资和产品评价中考虑环境因素。在环境管理会计中有效的应用方法为全面成本评估、生命周期法、可持续发展会计和环境业绩评价。只有对企业所处环境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能预测和控制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管理战略,把握机遇,主动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界环境,在竞争中取得主动。竞争者分析方法与基准调查方法的提出,都是通过比较最佳做法和竞争者之间的业绩状况了解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成本状况,提高竞争优势,强化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实力。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法成为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核心,它们均以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阶段为起点,其中目标成本法以预期售价减去目标利润后求得产品目标成本,以此成本为目标着手设计新产品。而生命周期成本法是指将每项产品从其研究阶段起,按照产品规划与观念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及测试、生产和销售及顾客服务五个阶段,按每一阶段累积其活动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
综合上述管理会计的新方法和新课题,可以预计在下世纪前叶,战略成本管理将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价值链分析、环境管理会计将是管理会计走向"战略化"的第一步。目标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改善成本法将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得到推广使用和发展,并成为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竞争者分析方法、价值链分析、基准调查将成为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信息相结合进行业绩评价的有力工具。随着管理会计范围、对象、目的进一步的扩展及理论体系的完善化,管理会计内容更具综合性,计量单位多样化,除货币量度孙,时间、实物量成为必要补充,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从主要重视定量分析发展到定且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甚至更加重视定性信息,"增加作业价值"的管理思路代替了传统单纯"降低成本增效"的狭隘观念。
三、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大体说来,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应是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化、实践应用灵活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领域的作用明显化。
(一)成本计量目的多元化和成本概念结构多维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企业面临市场经营、产品开发等经营管理问题,其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分析各方面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多,成本管理的目标也自然发展为融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体系。为满足预测、决策和计划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预计成本分为边际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固定和变动成本、目标成本等。而为满足控制、考核和分析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则要求建立正确的计划成本、标准成本、目标成本、贡任成本等成本计量制度,同时还要求成本计且能获取企业以前年度成本资料和国内外同类行业的成本资料等。多元成本计量目的要求相应建立多维成本概念,正如杨纪瑰教授所述:"服务于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和包括不同范围所进行的成本计算的结果,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成本概念和成本数字。"在管理成本的大框架下,各种成本的涵义和外延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发展。
(二)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将成为应用主流
目前理论界对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已有定论,但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在实际应用中也仅应用在少数制造行业中。事实上·作业成本法同样适用于非制造行业如金融保险业、商业、医疗卫生业等行业。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是采取多品种、小批量方式生产,以这些企业为试点单位并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提高以及会计和管理人员成本管理观念及水平的提高,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及大范围推广运用,形成全国范围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这不但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且有利于制订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加企业价值,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作业成本法势必成为我国未来成本管理的核心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一项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过程中,作业成本法主要实施于后半段(生产、客户服务),而目标成本法主要实施于前半段(设计、开发研究等),其特点为:(1)顾客导向以求竞争优势叫(2)以市场价格为上限,谋求成本降低;(3)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使设计者注重成本的降低;(4)采用超部团队方式帮助各部门管理者在未开始生产产品前就衡量产品的功能、消费者需要、产品的成本和利润;(5)采用价值工程等方法去维持产品功能并降低产品成本。传统的目标成本法在我国过去用得较多。目前,企业的战略观念和管理范
围也正在发生较大的改变。如企业定价政策已不仅仅从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着手,是开始拓展到考虑社会消费水平和售后服务质量、产品品牌效应。企业设计部门和产品开发部门已逐渐认识到产品以质量取胜,以功能争优的开发策略。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就是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前奏。在未来的二、三十年,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将会风靡一时,占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方法的龙头。
(三)以作业链分析为基础,迈出走向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价值链分析
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国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管理思想应运而生。目前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在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外均出版了许多专著和论文。但在实践运用申,较少涉及战略成本管理。
从作业管理的实质来看,作业管理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从外部顾客的角度出发,尽量通过作业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二是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尽量从顾客提供的价值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企业必须通过作业链分析,确定增值和非增值的作业;而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运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四)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成为管理会计中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
(一)多项目管理的概念
多项目管理是指针对组织中的正在进行的多个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企业中,能够对项目的选择、评估、计划、控制、执行等工作进行同时的管理和协调,能够使得各个项目的最终成果达到最优。总的来说,多项目管理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群、项目组合以及项目的成功管理来实现的。
项目群是指对现有的和即将开展的项目进行集群,最终创造出超过个体项目总和的价值。通过项目组合管理能够从整体出发,能够对类似的项目进行动态的选择,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生产要素和资源等方面更加地优化和整合,在资源的分配上也能尽善尽美,保障了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多项目管理的特点
1.战略性。组织范围内的项目管理是战略性的体现,站在项目决策层面上完成对组织中的各个项目的评估、计划、执行以及控制等等。
2.动态性。在进行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项目内部的环境变化而对战略目标进行改变,同时还对各种需求和特征等方面进行变化,能够及时地对项目进行调整,对项目资源和效益之间进行调整。
3.最佳资源利用率。一般项目管理在资源方面通常会假定为得到保障的,目标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固定资源。而多项目管理则需要对多个项目进行假定,能够对现有项目资源进行协调分配,最终实现项目实施组合的最优化,保证固定资源能够因为最佳配置而获取最大利益。
4.组织的整合性。一般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少沟通,另外在沟通的效率和质量上也较低。而多项目管理中,项目组中各项目小组成员在工作合作上较为统一,经常性地在技术和知识方面进行交流与沟通,合作观念较为深化,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较高。
(三)多项目管理的应用领域举例
GE为奥运提供了众多的服务,其中主要有能源配电、安防、照明及医疗等方面,涉及的范围除了众多的奥运场馆之外,还涵盖了不少的商业建筑。GE通过施行多项目管理,保证了提供的服务能够更加有效,更具有专业化。主要体现如下:
1.项目群管理。GE提供配电产品能够同时面对多个体育场等场地,因为不同的项目,所以在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上也会存在差异,但是不少产品的来源会相同,在订单处理以及物流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资源的占用方面也会有可能相同,因此可采用项目群管理的方式进行优化管理。
2.GE奥林匹克业务团队。GE为奥运专设了奥林匹克业务团队。该团队主要包括了业务销售、项目执行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帮助,使得GE内部跨事业部合作得以实现,通过对产品销售和项目执行的贯穿,能够使得各事业部各个职能部门和项目管理团队之间进行更加积极配合和支持,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行保证。
作为项目管理研究的一个最新分支,多项目管理在一些大型项目中逐渐得到了相应的运用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通过在奥运赞助项目中对多项目管理的理论应用与实践,使得多项目管理在供应商项目管理的应用更加丰富和完善。
二、会计理论单向的局限性和弊端
会计理论单向方法是根据传统的会计理论进行的一种研究思路,在这样的一个完整的会计系统内,会将循序渐进的有序的整体框架作为出发点来进行,在系统的和谐型和严密性等方面进行着重的考虑。此时的会计理论研究包括了众多的范畴,其中主要有理论研究方法本身、会计本身、会计规划和会计目的等等,并能够对会计中的各个概念进行严格的定义和规划,保证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处能够合理地处理,从而使得各个概念之间能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在这种单向的研究方向下,会计人员会受到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这就会使得会计工作需要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进行推断,最终致使了会计假设的出现,就是在有限的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来建立一个主观稳定的假想的环境。但是世界上这种单向的研究方法会带来一定的弊端,主要是会出现会计理论研究横向发展上的自我否定和纵向发展上的一些问题。会计实务的单项研究思路能够进行的一个前提是会计本身的自发性,认为会计仅仅是一种计算的程序或者方法的综合,认为会计的自然属性能够随着经济环境进行自我的完善和优化,然后对会计工作中的一些程序和方法进行着重的规定和限制,通过这些统一性的规定和政策性的限制来保证会计工作务实地再执行。
但是上述的会计的单项研究并没有对自己的研究目标进行确定,彰显出一定的盲目性。这种方法知识在实务的功能上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再加上因为没有完善的理论知识来对实务进行准确有效和标准的判断,阻碍了会计实务的同步性,并使得会计理论失去了本应该有的指导性。会计实务在缺少了实际的理论基础的情况下,会因此纵容了某些舞弊行为的发生,最终使得会计实务工作更加难以进行。
三、基于多项目管理法的会计理论和实践发展关系及其契合点
会计的单项研究存在一定弊端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对会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详尽分析和了解,不能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辨,不能对两者的发展方向进行判断,实际上会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既不存在着包含关系,也不存在相互之间的制约,而是相互依存,呈螺旋式的方向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两者之间契合点的研究,保证两者之间的正常发展。
(一)会计目标与会计本身的契合
会计不属于一种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它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处于决策支持系统中,提供会计信息流是会计的最终目的,并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将会计信息表现出来。所以说会计目标要想顺利地实现应该保证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通过会计信息的来源方面对会计目标的实现进行影响就是会计的真实本质。
通过会计的本质能够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客观的反映,在经济活动的横向发展上,资金的流动和实体的运动,前者能够反应价值的变化,后者能够反映使用价值的变化,这两个方向所体现的信息能够通过会计系统功能进行技术加工和变换,使得生成的经济信息能够真实地代表着经营活动的特征和状态,能够代表着资金的运动属性。在会计信息方面进行分类,可以分成非货币性质信息和货币性质信息,对此,财务报告是应该以这两种载体进行表述。
1.货币性质信息。货币性质信息也可以称为财务信息,通过其能够使得会计本质在会计目标中得以体现,也是会计目标实现的开始。通过货币性质信息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财务管理性质的服务,能够作为主要依据来保证企业的财务决策的正确性。会计本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些特点与财务管理过程中需求不谋而合。在真实性上,会计信息存在的根本意义就是真实性,失去了真实性的信息是无效的,甚至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可靠性上,可靠是会计信息的本身需求。通过保证会计的反映方法和手段来符合财务对会计信息要求的经济意义的就是财务信息与财务过程相谋和,所以说会计信息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确定和动态的方式来对财务管理所能涉及的投资等过程进行描述。
会计本质会对货币性质信息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也决定了会计目标的实现不是被动的,反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也就是说会计本质加强了会计目标的决策相关性。
2.非货币性质信息。非货币性质信息也可以称为管理决策辅助信息,对会计原始本质的一种有效补充是非货币性质信息产生的一个先决条件。通过会计信息的不同会计要素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使得会计信息具有了整体性和局部关联性。对此我们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出个别经济特殊的经济活动带来的干扰,保证会计信息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减少因为人为活动带来的特殊性。所以说通过非货币性质信息能够补充综合性带来的不足,保证信息能够在个性和共性两个角度上对会计进行完美描述。
通过非货币性质信息不但能够阐述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还能保证特殊的会计政策的实行,减少出现会计信息书面资料发生较大变动的非会计计量事项等等。实际上来说,非货币性质信息属于会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相交处,它能够在会计的角度上完成对管理思想的结合并对会计信息进行选择。通过非货币性质信息不但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严密性,还能体现出会计对经济活动的依附性,对此可以将非货币性质信息作为会计目标的一个重要的辅助信息,更好地保证会计目标决定的财务报告的目标。
上述的两种会计本质信息能够给会计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在理论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内涵基础。
(二)会计目标与环境的契合
会计本质与会计目标之间的结合是由会计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体现出来的,但是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需求上则是由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的契合上体现出来的。
正是因为会计信息属于信息体系,所以说应该服从于信息存在的先决条件,那就是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归宿,简称信源和信宿。通过会计本质能够解决信源方面的问题,而会计环境则能对信宿问题进行说明。通过对信息使用者环境的分析研究会计目标的实践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并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特点而成的会计背景,而是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内容所形成的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通过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能够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通过围绕会计信息使用者建立的财务报告目标,会受到使用者对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的种类、质量以及数量等方面的影响,客观环境中的主观因素就是会计目标的确定,能够对会计外在环境中人们的主观愿望进行体现。
正是因为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资源的占有权和使用权才有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根据产权理论,企业所有权和企业财产所有权是相互分离的,企业所有权是指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根据所拥有的权利的不同可以分为财产委托人和财产受托人;而企业财产所有权是指财产的占有、收益、使用和转让等方面的权利。无论是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会计信息能够获得财产收益状况和财产经营过程等方面的信息,保证两者在财产收益上的分割,并对剩余控制权的走向进行记录。
1.财产委托人。会计目标的客观性主要是由财产委托人体现的,在会计目标中,通过财产委托人能够保证会计信息能在企业的各个时点所控制资源的定量以及对资源的使用效果的定量,相比于财产的增值能力来说,财产委托人更关心资产的保值,所以会加强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
2.财产受托人。会计目标的主观性则是由财产受托人体现的,在会计目标中,通过财产受托人能够主观地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所需会计信息的选择,并按照自身的一些方法进行决策,与财产委托人在增值能力和保值能力上的关注度正好相反,所以会加强对会计信息相关性方面的要求。
正是因为财产委托人和财产受托人对会计信息内容的需求不同而产生了会计目标的多样性,使得会计目标的方向更加多样化。
这样,既违背了会计的客观性原则,又因账上无法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使得在填报会计报表时因需对账上数字进行一一甄别、分析计算而增加了难度,难免造成账表不一的现象。
笔者经过对《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总预算会计制度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参照有关法规和其他行业会计的原则,在对此类会计业务做了充分调研后,提出以下商榷意见,以供业内人员参考。
一、乡镇与街道办事处,的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应有所不同
根据《预算法》第二条:“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的规定,乡镇作为一级政府应设立一级预算。并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等各级财政部门的总预算会计”的规定,乡镇政府财政部门应设立总预算会计,对本级财政预算收支进行独立核算。
根据上述《预算法》第二条及《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根据本级政府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但不作为一级预算”的规定,街道办事处属区政府派出机构,非一级政府,它代表区政府执行政府各项行政职能。因此,街道办事处不能作为一级预算,而须将其财政收支纳入区本级预算,接受区人大的管理、监督。
按以上所述,街道办事处即相当于区政府的本级部门。并且,依据《总预算会计制度》第二条的规定,街道办事处未包含在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因此,似乎应将街道办事处视为区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来处理相关预算缴拨款和预算收支会计业务。但是,由于街道办事处本身具有他有别于一般政府行政部门的独特性质,其行政管理模式特点上更近似于乡镇政府,在实际操作中也难于将其归入《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适用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践工作中,为调动街道办事处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动性。各区政府在制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时,通常也将街道办事处视同乡镇政府,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划定其一定的财政收支管理权限。
根据以上所述,笔者认为,由于街道办事处在与区级财政办理上下级财政决算和乡镇政、府财政的近似性,其总预算会计还是应参照《总预算会计制度》来执行。但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街道办事处又不得作为一级预算。因此,区、街两级总预算会计在核算相关会计业务时,应采取与乡镇政府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既相近、又有区别的核算方法。
二、有关乡镇财政(未设立国库)的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提倡已具备条件的乡镇一级财政设立国库。但我国目前情况,大多数乡镇均尚未具备条件设立国库。因而采取的办法是,各地区根据当地财政管理体制,将应属乡镇的财政收入通过税务所或财政所收缴后尽数纳入区国库,待年终上下级结算时再予区分、确认。因此,对县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而言,其年度中日常会计核算所体现的收入是所属全辖区的财政收入,而支出则是区本级的财政支出,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账中体现却只有财政支出,而没有财政收入。因此,尚需对上下级之间有关往来办理年终决算。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县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处理业务时,未将根据当地财政管理体制应属乡镇的各项财政收入进行一一冲转,而是采取在年终结转预算结余时,直接冲转预算结余的方式,或通过补助支出科目来体现乡镇的预算收入,导致账上数字脱离客观真实。根据《总预算会计制度》第五十二条第二款:“补助支出是本级财政按财政体制规定或因专项需要补助给下级财政的款项及其他转移支付的支出”的规定,笔者认为,补助支出科目应用来核算各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结算,将其同时用于核算乡镇一般预算收入的结算易造成会计事项的交错、混淆。此外,这种核算方法也不利于县区级总预算会计参预并监控县区与乡镇的上下级结算过程。
三、街道办事处的相关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街道办事处的总预算会计与乡镇政府的总预算会计,在核算方法有些近似,但也有明显区别。
1、预算收人的确认:街道办事处年度中将各项预算收入收缴纳入区级国库,因这些预算收入应届区本级财政收入,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按常规直接确认为本级预算收入即可,不需另行会计处理。这一点与乡镇财政的相关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2、财政支出资金的调度和预算支出的确认:①县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平时根据街道办事处年度预算列支财政拨款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一般预算支出――x x x x(支出科目)――x x街道办
贷:国库存款
该笔业务,街道办事处总预算会计则列:
借:其他财政存款
贷:与上级往来
以上作法,会导致年度平时县区级财政与街道办事处的往来款不相符,需等年终结算后方能一致。但此作法有利于县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账真实体观本级预算支出执行的序时进度情况。
有另一种核算方式值得推敲,它采取与处理乡镇的日常支出需要类似办法,年度平时通过往来款来调度资金,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与下级往来――x x街道办
贷:国库存款
街道办事处总预算会计亦列:
借:其他财政存款
贷:与上级往来
待年终区与街道办事处办理决算后,区级财政再根据决算情况将街道办事处的预算支出决算数字予以列支,作以下会计分录:
借:一般预算支出――x x x x(支出科目)――x x街道办
贷:与下级往来――x x街道办
这种核算方法可使上下级之间的往来款保持相符,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违背了《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及《总预算会计制度》第十一条:“总预算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和结果。”、第十二条:“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法的要求,……”的规定。因为街道办事处不作为一级预算,其预算纳入区本级的预算,因此在区财政根据街道办事处年度预算拨款时就应该确认为预算支出,才符合会计客观性的一般原则。
②街道办事处平时根据年度预算列支财政拨款时,则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一般预算支出――x x x X(支出科目)
、贷:其他财政存款 ,
③如街道办事处需要调入区级资金时,区级财政应列:
借:与下级往来――x x街道办
贷:国库存款
街道办事处应列:
借:其他财政存款
贷:与上级往来
④如果有市级专项补助或其他转移支付时,区财政应列:
借:补助支出――x x x x(专项补助)――x x街道办
贷:国库存款街道办事处总预算会计应列
借:其他财政存款
贷:与上级往来
3、年终决算:街道办事处总预算会计在办理年终财政决算时,应依据实际决算情况分别作出会计处理。
①将划人本街道办事处管辖权限的预算收入从往来款中冲转:
借:与上级往来
贷:一般预算收入――X x X x(收入科目)
②其他结算事项:
借:与上级往来
贷:补助收入――X x x x(专项补助)
借:上解支出
贷:与上级往来
③而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则只需对街道办事处上解收人作以下分录:
借:与下级往来――x x街道办
贷:上解收入――x X街道办
和方法所提供信息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要求,强烈地呼吁在管理会计领域进行变革。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管理会计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段时间以来,尽管研究者试图寻找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和出路,但终无结果。我国的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向就是通过理论研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因此,积极探索我国现行体制下的管理会
计理论体系是一个必要的先行步骤。关键词:管理会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8).2010.10.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0-56-02
一、管理会计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
随着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从企业价值增值到企业核心能力培植的转变.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段时间以来。尽管研究者试图寻找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和出路,但终无结果。就这种局面的形成,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单的探讨。
(一)管理会计学科的特殊性质
从管理会计的学科性质看,它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毋庸置疑,管理会计是由多种学科交叉、渗透。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管理会计随着各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性。管理会计的动态性决定了其发展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其理论体系难以成型。这里一部分学者怀疑其是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另一部分学者甚至怀疑研究其理论体系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变迁
从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看,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方式、战略模式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战略模式的不断变迁.也使管理会计理论不断发生变化。致使管理会计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稳定的理论体系。
(三)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多变
20世纪后期,企业所处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如企业信息技术革命、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环境、制造技术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等,都迫使企业寻求自身的变革,同时,企业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因此.管理会计研究总是被动地应对这些环境的变化,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四)管理会计研究缺乏全局观念
此类现象多表现为:管理会计研究脱离我国国情,缺乏长期研究规划。第一,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主要是引进和介绍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总是不自觉地追随西方动态。西方研究什么,国内研究什么。第二,管理会计研究呈现出纷杂的局面,各种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在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而不像研究财务会计问题那样,捉住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准则进行系统研究,没有做到从全局上把握研究方向。
(五)缺乏良好的研究氛围
由于财务会计具有法律的强制执行性,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大量的人财物均投入在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上。而且,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尚在完善之中。有大量的制度准则工作等着去做,这就使学者们在管理会计研究方面,投入的都比较少。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
1952年,会计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于是。传统会计被称为“财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服务对象方面。财务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外部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因而属于“对外报告会计”:而管理会计着重为企业管理部门有效地改善生产经营进行最优化决策及时地提供有用的财务与管理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因而属于“对内报告会计”。(2]在工作重点方面。财务会计主要面向过去,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因而属于“报账型会计”:管理会计则是面向未来的,要能动地利用有关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因而属于“经营型会计”。(3)在信息管理方面。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突破传统“财务信息”的界限。进入一种更加多元化的局面: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物质层面信息与精神层面信息都将成为管理会计信息。(4)在程序与方法方面。财务会计采用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比较固定的程序与方法,并受有关会计规范的约束:管理会计对企业自身服务.所采用的程序与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
三.管理会计规范化建设
管理会计规范化的一个出发点是建立一整套为人们所共同理解的概念与方法体系来指导、协调管理会计的实务工作,并作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及应用效果的检验尺度。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参照财务会计准则的模式对管理会计进行规范化,这种做法是比较困难的。这不仅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发展仍然处于成长期,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应用上存在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规范管理会计的思路严重忽视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特性。在操作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如对于管理会计方法的限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能在管理会计内容上进行强制限定。所以。一旦对企业管理会计程序进行规范管制,企业就不再有动机去应用较为成熟的理论,也不会去研究和开发新的管理会计方法,以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管理会计是内部会计,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企业管理需要。由于管理会计在方法上和信息处理结果上不求统一,不同的企业各有各的做法,只要有效就行。因此,管理会计就很难规范。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看。财务会计的规范体系尚未最终形成,虽然我们始终坚持规范化的要求.但会计领域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还是屡有发生。因此,抓紧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从而加强和关注管理会计规范化的问题,是管理会计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四、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一)定位不准确,重会计,轻管理
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管理学与会计学融合在一起的边缘性新兴学科。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利用财务会计及其他相关信息为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二十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从西方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我国会计学者将管理会计定位为会计学的分支,与财务会计并列成为会计学的两大板块。在管理会计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众所周知,会计理论以复式记帐法为主线,并且贯穿始终。而管理会计中没有任何借、贷记帐法的踪迹。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管理会计“既是会计又不是会计”。过多的强调管理会计的会计属性而忽视原有的管理学科的特征是我们管理会计发展的一大弊端。
(二)理论体系不完善,不成熟
管理会计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本量利分析、成本性态分析、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但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原则、方法等涉及学科基本范畴的东西缺乏清晰的定性,导致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明确的中心、清晰的主线和实质性联系。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交叉重复的内容十分严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和学科体系的不规范,使得管理会计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
(三)量化模型过多,脱离企业实际
管理会计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模型,如:本量利分析的模型、成本性态分析的模型、经济订货量的模型等。这些数学模型往往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比如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假设不存在缺货现象,存货均匀消耗,订货能够一次性到货,不存在数量折扣等等前提。而这些苛刻的前提条件跟企业的客观实际是相违背的,现实经济活动复杂而多变,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不可能一一满足这些假设条件。因此,管理会计中有些看似完美的数学模型往往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缺乏“实际价值”。
(四)研究领域过窄,缺乏全局观念
我国传统的管理会计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在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时往往只关注企业的内部环境,追求的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以及非货币计量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市场变化以及对竞争者、顾客的分析。比如:本量利分析和全面预算的编制,都将销售量看作一个已知的常量,而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销售量的固定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太可能的。再比如,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中,分别采用了边际贡献分析法、差量分析法、相关损益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但究其实质,只要比较各种方案的相关收益和相关成本就可以了,具体到各种决策方案,如新产品开发的决策、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等,并没有分析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没有分析市场竞争者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在企业现实的决策过程中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二、探究“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上述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和推广,也严重影响了管理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在呼吁管理会计的改革。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门科学。管理会计应该摆脱单一的会计学科定位,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吸收和应用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取一种开放发展的态度。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蓬勃发展,现代管理会计也会取得新的突破。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技术层面外,我们更应关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元化的鲜明特点。
(二)决策支持模式由“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
在工业经济时代,我们实行的是物本管理。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运用“精确定量”的“科学思维”,去认识、分析、研究相关问题,并采用数量化的方法进行描述。数量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引出基本结论。但我们上面讨论过简化的数学模型跟企业所处的客观实际相去甚远,把数学模型的基本结论当作“最优化准则”来确定决策方案显然是不合适的。数学模型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但不能滥用。“在以人为主导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数学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的工具来使用”,这一点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中也有体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管理会计的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如H.Bierm,Jr等合著的ManagerialCostAccounting(1976),G.Shillinglaw编著的ManagerialAccounting(1977),JackGray等合著的CostandManagementAccounting(1982),RobertS.Kaplan编著的AdvancedManagementAc-counting(1982),都较广泛地应用了高等数学方法(如微积分、数学规划、矩阵代数、投入———产出模型、排队论、蒙特卡罗模拟法等)。但在九十年代,这一现象却出现明显的改观。如著名的Rob-ertS.Kaplan与AnthonyA.Atkinson合著的Ad-vancedManagementAccounting(1989年的第2版,1998年的第3版)删去了绝大部分用较深的数学方法表述的内容,减少了数学模型的运用,这对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影响,标志着以数学模型为特征的管理会计的时代开始终结。当然,适当地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强调。决策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就越需要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实行的是人本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运用“思辨定性”的“人文思维”,深入到人的心理、社会层面和丰富的感情世界中去。通过满足员工需要等多方面的激励措施,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个人和各种组织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人文观”来分析、研究和处理问题。用“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为目标进行决策。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舞台越来越大,但是管理会计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一直以来管理会计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在岗的总会计师和财务经理对管理会计感到非常陌生和新奇,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会计学术资源和会计制度资源向财务会计倾斜,管理会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实务热,学术冷”的状况,部分教管理会计的学者去研究财务会计问题;此外部分理论工作者并未基于“本土化”视角来展开研究,始终处于“拿来主义”状态,“拿来的洋品”放在我国这片土壤上有时并不能生根发芽,导致理论和实际相脱节。归纳总结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如下:
(一)没有统一的管理会计规范
相对于财务会计而言,财务会计有其自身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制度,2007年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的新的会计准则,并经过多次的修改,特别是2014年对准则的再次修改,对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更为严格的规范和约束,对会计核算、会计报告进行内容和格式上的规范和约束,使企业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然而目前缺乏统一的管理会计规范。
(二)管理会计学术研究薄弱以及理论体系不完善
一直以来会计学术资源和会计制度资源向财务会计倾斜,目前管理会计相关的研究较财务会计要少的多,国内会计领域的期刊长期被财务会计所占据,整个学术界的重心没有向管理会计靠拢,以致管理会计的学术研究水平极其薄弱,即使有部门学者潜心研究管理会计,多从事的是翻译和介绍类的规范研究,并且这些“拿来”的东西并不能融入中国的本土,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因为中西方的文化、经济背景有很大的区别,直接引进西方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工具并不能和国内的实际相融合,比如国外应用理论中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实践证明这些先进的工具确实有助于提高国外企业的价值,但是这些先进的工具“拿来”之后并不能助推我国企业的价值提升,所以学术研究的现状根本谈不上能够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二、管理会计变革的方向
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变革的重要方向应倾向于本土化、一体化和标准化,秉承“研究问题本土化,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国际化的”思想,在研究方法上从以规范研究为主到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并重。笔者认为未来管理会计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变革。
(一)学术研究
基于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管理会计的变革首先从学术研究方面进行,因为规范的管理会计指引的出台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支持,理论研究成果是实务的应用的前提,要实现产学研结合。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学术研究领域要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改变目前“实务热,学术冷”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变革。
1.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可能涉及会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对管理会计研究者来说要多角度、全方位展开综合研究,因为只有多学科交叉构建出来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才能解释管理会计现象、预测管理会计未来发展,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引导实务。
2.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和应用方法的革新。目前的管理会计研究大多采用的规范研究,还有个别的案例研究,未来管理会计研究方法要在现有的方法的基础上,引进实证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在应用方法上,管理会计有成本计算和管控方法、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业绩标准的设计和评价方法、长期投资评价方法、激励机制设计方法、内部控制设计方法、业务流程的改进和再造、平衡计分卡等,每一种应用方法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这些方法之间有重叠现象,此外国内外两套方法目前无法沟通,因此未来管理会计应用方法上要为未来两套方法之间搭起桥梁,实现沟通。
(二)管理会计教育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应用 发展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目前状况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探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短20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事实证实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探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功能。
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究竟不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探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待完善和充实,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现象较严重。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
(一) 管理会计本身的弊端。
管理会计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是会计的、统计的或数学的方法, 但用得最多的是经济数学方法。它将管理会计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 揭示有关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最优化的数量关系, 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至本世纪70 年代初,在管理会计思想发展中出现了“信息经济学方法”, 试图将成本会计的“绝对真实方法”和“条件真实方法”归结到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体系中。这种微观信息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使管理会计研究人员试图用理论来改变实践。他们在书斋中为实践工作者设计了一些复杂的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经济数学模型, 有些模型直到今天还难以在实践中运用, 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二)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的弊端。
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向,例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在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而展开。同时,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虽然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实务界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帐、报帐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
三、如何做好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
(一)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协会
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均早已设置了管理会计协会,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建立管理会计科学并且提供一个管理会计的专业组织。
1.建立管理会计协会可以加强会计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构架。同时,未来管理会计会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学界可以依托协会进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活动。
2.管理会计协会的建立可以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学术界可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查研究,从而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实务界可以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学术界相互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可以将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帮助指导下迅速的投入生产实践。
(二)管理会计实践要加强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管理会计师队伍,管理会计师由财务会计师承担。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管理会计师的素质要求要高于会计师。面对市场竞争,管理会计师作为既懂管理又懂会计的专门人才,应具有战略头脑,判断准确,勇于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当然,做到上述几方面并非简单之事,应博学多识,一专多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主动地更新知识。同时,应加强思想修养,达到“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思想境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1995年就有4 8 % 的管理会计师走出办公室狭小的空间,深人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沿了解企业的情况,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也有助于管理会计师上述素质的培养。
(三)学术界积极参与
学术界将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管理会计实践。企业为学术成果提供试验场所,并能促进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管理会计的实践又反过来有助于提升管理会计的理论,形成理论、实践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相信,随着管理生产要素的逐步深入人心,管理会计逐步得到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层次、规模将出现一番新的景象。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理论和方法必将得到完善。通过广大会计人员和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相信未来管理会计在我国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郭延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索》。北方经贸, 2006,(2)
[2] 徐波:《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再认识》,《上海会计》 2002 年 第 8 期
关键词:管理会计;创新;供给侧改革;发展;对策
一、当下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与瓶颈
管理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会计作为利用财务资料,并对财务资料进行专业的整理,帮助公司的经济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的重要部门。因此,管理会计的发展整个公司整体的发展前景一脉相承,虽然当下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需不断的完善,在此大环境下,管理会计也存有一定的弊端,需要我们及时整合管理会计资源,更好的推动管理会计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迎合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号召下推动管理会计的供给侧改革。当下,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1.重视财务会计忽略管理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之下,企业家追求企业的经济利润,在财务计算上,过度重视财务会计,对于管理会计存有不重视的心理。在笔者看来会计一方面要求财务人员要用专业的知识来整理、计算、整合公司的财务,即所谓的我们常说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另一方面更要求财务人员要学会记账,即要学会管理账目,从这里可以凸显出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现在大部分的公司往往只有财务会计,却很少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导致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这一现状。2.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与专业知识较低。当下一些企业的管理会计大多由本企业的财务会计担任,对于一些专业的管理会计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全然无知,这显然不利于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现行企业制度的革新下,一些企业积极响应潮流的号召主动推进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在这转型的背后,笔者发现一些企业并未对引进专门的管理会计,对转型的财务会计也并未进行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导致他们的素质低下,在管理会计的岗位上依旧从事着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工作,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专业知识的匮乏成为当下一些企业管理会计的标签。3.尚未建立完备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法律制度。管理会计作为舶来品,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当与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国情相匹配。但当下我国并未建立起完备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且相关的法律法律、司法解释也并未对管理会计这一新兴名词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与法律解释。尚未完备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法律制度成为我国管理会计行业发展的又一瓶颈。如果在现实经济生活实践下,管理会计理论仅仅借助国外的理论,这与我国的特殊国情也是不相符的,因此要亟须加快建立适合经济发展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法律法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1.转变现有观念,重视管理会计的创新。一个企业的效益应更多的追求长远的发展效益,而不应该仅仅追求于当下的经济利润。在现有企业制度之下,企业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在追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同时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也要创新,推动管理会计的创新才能够不断的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更好的为企业的经济预测、经济规划等方面提供专业而准确的指导。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或决策者必须转变现有的重视财务会计忽略管理会计的观念,从根上支持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唯有思想上的改变,才能从行动上注重管理会计。2.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当下一些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与专业知识较低,加强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企业的管理会计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才能够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在今后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上应注重如下几方面:(1)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要组织有关管理会计人员到高校进修,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企业也可以邀请高校的管理会计教授来企业为本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2)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升职业素养。一个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不仅仅要有专业的会计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管理会计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法律知识的学习,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3)对管理会计要有认同感。管理会计人员要对管理会计有着深入的了解,而不应该在管理会计的岗位上想着自己依旧是财务会计。在今后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管理会计文化的建设与宣传,让每一位会计人员了解企业的管理会计,让他们对管理会计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责任感。3.改善管理会计的创新环境,推动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全面建立。在管理会计的创新上,不应仅仅是从决策上或者预算上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应从公司的管理上影响企业的决策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要着重改善管理会计的创新环境,积极的为管理会计的创新开辟新的道路,企业可采取引进高学历管理会计人才、开展管理会计培训班、让管理会计参与公司的决策事项等措施改善管理会计的环境。此外,我国有关管理会计的理论尚未全面建立。我国是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有关的管理会计理论,不应仅仅依靠国外的管理会计理论,更应该结合我国的特色国情,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理论。在推动管理会计的创新上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为此要在现有创新环境下,颁布专门的管理会计法或者出台有关管理会计的司法解释,为管理会计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三、结语
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事关企业发展的大计。在当下的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下,推动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长远保证。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推进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响应了时代的号角,奏响时代的主旋律。只有国家、企业的全力推动,管理会计的创新才能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会计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才能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全面建立与发展!
作者:李扬 单位:武汉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