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 14:43: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能源发电趋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电力企业;新能源;发展
1、电力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可以解决能源危机
我国的动力需求量一向都处于国际前列,动力需求在近来几年也都一向处于上升趋势,动力构造也需求不断调整完善。电力新动力作为新式的动力供给方法,尽管现在不是主流的供给方法,但是有无穷的发展潜力。电力新动力在往后有也许变成我国动力供给的主要方法,也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旧的动力形式供给严重的状况。
1.2有助于节能减
目前我国的动力构造以石化动力为主,石化动力在使用的进程中会发生、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电力新动力的发展,不光能够削减这些废弃物质的排放,也能够削减石化商品的开采量,削减大气污染的程度。
1.3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首要以煤炭等取暖,会造成环境污染和雾霾气候。在所有的污染物源头中,电力出产时首要的因素。经过电力新能源的发展,能够极大的满足社会的电力需求,也能够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改进环境质量和削减雾霾气候的出现。电力新能源已经变成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将变成我国经济出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2、电力企业新能源技术
2.1太阳能光伏发电
现阶段我们对于太阳能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太阳能作为新能源,其能源储备量较大,并且已经被开发,所以在各方面的应用中十分普遍。在电力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了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以及蓄电池等元件共同构成了光伏发电系统,为此,这也是一个发电的控制系统。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以及蓄电池的连接,以此进行太阳能的储存,再利用控制器以及逆变器对太阳能传输系统进行控制,实现对电网的管理,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现如今太阳能在人们的生活中十分普遍,例如热水器等,其运行原理便是通过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公共电网进行连接,进而构成光伏系统,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能源的损耗。
2.2风力发电
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推动涡轮形成能源,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风能的能源利用率很高,同时发电过程没有污染,是一种理想的发电方式,但是另一方面风能是一种不稳定的能源,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着直接关系,不能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有着时间的空间的局限性。我国的西北地区和沿海地区有丰富的风力资源,所以可以在这些地点设立大型的风力发电厂,然后再将电能并入电网实现能源的传递。
2.3地热能源的开发
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的取暖设施愈发先进,尤其是地热资源的应用,逐渐成为现阶段家庭中取暖的主要设施。在我国,拥有丰富地热资源的地区主要在云南以及一带,经过相关的调查分析可知,现阶段我国地热田数量约为300左右,天然热量能够达到1.1×102J/年。由此可知,地热资源的开发是现阶段推动电力新能源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地热资源的开发中,我国还存在比较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开发地热资源,不仅能够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2.4核能资源的开发
在电力众多新能源中,核能是其中最具效率、清洁性最高的能源,但是核能本身具备较高的危险性,为此,在对其进行开发时,需要格外重视核反应堆的开发。现阶段我国在开发核反应堆方面的技术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核能的应用范围也比较受限,所以,相关人员要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开发经验,在开发核能的同时能够降低风险,减少放射带来的危险,充分发挥核能对于电力的价值。
2.5生物质能发电
生物质能发电,很多人忽视它的重要作用,有专家统计我国全国的生物质能发电水平可以与三峡工程相比较,生物质能是利用利用生活垃圾和废物。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产生沼气,利用沼气发电,沼气不仅能作为发电材料,同时也可以作为生活燃气,直接用于做饭,或者将其加工为汽车使用的能源。生物质能发展仅在初级阶段效果就已经十分明显,所以在未来的能源发展这是一项可以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
2.6海洋能发电
海洋能发电主要是通过海洋中的可再生能量进行发电,清洁无污染,但是海洋能具有区域性和局域性,只有在特地的范围内才能对海洋能进行利用。利用海洋能发电主要是潮汐发电、波浪发电。海洋中储存的大量能量来发电对于缓解传统能源的消耗意义重大。其中潮涨潮落形成的动能可以带动水轮机使发电机运行工作达到发电的目的。其发电方形式能量比较稳定、电力输送配送比较简单、便于管理。
3、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
3.1统筹规划,实现科学合理布局
产能过剩是我国新能源发展较为严重的现象。因而国家应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新能源工业的发展思路和阶段性任务,及时调研和评估新能源资本,在新能源工业可以有计划、有方针的发展。
3.2加强研发,提高技术水平
新能源的发展要重视技术研制作业。为了能够支撑新能源产品、技术研制以及规模化出产,要保证新能源技术研制投入稳定增长。国家要在引入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挥出公司创新主体的作用,创新出合适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新技术。
3.3制定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与制度
协调配套的方针系统与准则是提供新能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的保证。为了处理新能源工业投资成本高的问题,要建立健全财政补贴准则,而且与税收减免和信贷优惠等手法同时施行。
结语
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传统的化石能源消耗量不断添加,已出现能源紧缺的情况;同时化石能源消耗导致排放量急剧增加,对我国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为处理我国经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发展新能源变成必然趋势。电力公司作为能源消耗公司相同面临着发展新能源工业的问题,公司只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速智能电网建造进程,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应对新能源产业带来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新能源发展到当前阶段,遇到一些问题,但是不必过分悲观,要看到战略方向的前景,要抱有信心。在他看来,应当充分肯定当前新能源所取得的成绩,理顺管理体制,顺应市场规律,在“十二五”末将迎来拐点。
市场持续扩大
从全球来看,因德国和意大利的部分企业赶在上网电价补贴下调政策生效前安装,上半年光伏需求增长超过预期。2012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设备需求13.1GW,同比增长了46%。中国国内需求也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划大大超过之前的估计,达到20GW。2012年上半年每公斤多晶硅的价格从30.5美元下降到23.6美元,降幅为22.6%。电池组件价格从年初的每瓦0.951美元降到当前的0.6美元。价格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制约因素,价格下降,就意味着市场扩大。“金太阳”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成本下降,原来计划1GW的装机规模,上调到1.7GW。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到“十二五”末,光伏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能够降到0.8元以下,用户侧平价上网成为可能。
截至上半年,我国并网风电达到5258万千瓦。2011年风电并网发电量732亿千瓦时。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风电发展逐渐走向健康可持续,风电与电网的关系在逐渐融洽,电网对风电的消纳能力进一步增强,风电每千瓦时价格已经降到0.6元左右,并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风电场建设趋于理性,从过去单纯“三北”风电基地逐渐向南发展,今年“三北”地区几乎没立项。
问题凸出
新能源发展到当前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体制和新能源行业自身情况两个层面。《可再生能源法》作为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基本大法,对行业所涉及的问题都进行了规范。在管理体制层面,最为突出两个问题,一个是电网的问题,另一个是价格问题。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协调、统筹、指导、调控。现在缺乏一个权威的部门统筹协调包括产业和市场发展、布局、市场准入,及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管理协调问题。
新能源自身与常规电力相比,在技术经济性和电力系统适应性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商品化仍是制约太阳能发电发展的主要因素。太阳能发电成本虽然已显著降低,但与常规能源发电相比,光伏发电的商品化程度仍然较低。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是常规能源发电成本的3倍左右,截至2011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只有350万千瓦,有统计的上网发电量9.14亿千瓦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商品化程度低是制约太阳能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并网运行管理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管理上,仍未建立与新能源发电相适应的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机制,制约了新能源的发展。三是新能源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我国新能源制造业产能扩张过快,国内应用市场培育不足,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和主要市场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加大。光伏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滞后,主要生产设备依赖进口,缺乏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低劣产品扰乱市场和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产业亟待整合和转型升级,行业管理需要加强。
解决途径
新兴产业在发展的初期急剧上升,到了峰顶,遇到一些问题,然后急剧下降。新能源大起大落,我们对此该有个正确的认识。虽然目前新能源面临一些困难,但是不必过分悲观,要看到战略方向的前景,要抱有信心。在新能源恢复到正常状况的时候,是逐渐稳步前进的开始。
当前风能和光伏相关制造企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按照市场规律,过剩只能收缩和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没有淘汰就没有进步。在市场竞争中,一个不变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市场中的优胜劣汰规律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企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否则不惜残酷无情地被淘汰。目前国内多晶硅制造业企业80%已经停产,因为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比国际市场高十几美元,甚至三四十美元。这个过程并不是新能源行业独有的问题,家电、汽车、计算机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只是新能源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才受到广泛的关注。
我们要不断总结新能源当前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解决新能源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完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逐渐转变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建立一个国内国际兼顾的市场环境,继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建立并完善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新能源发电国家补贴机制。其次,建立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电力运行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电网企业和电力用户的积极性,形成全方位推进新能源发展的格局。第三,从国家层面严格准入标准,规范市场准入机制。顺应市场发展趋势,遏制盲目扩张,对现有产能进行调整整合,使其发展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投资管理,控制产能扩张,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投入,支持重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光伏产品质量评定和检测认证管理,阻止低劣光伏产品进入市场。加强光伏产业市场监管,防止无序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下半年,受制于德、意等国对光伏补贴的削减及欧美国家的“双反”调查,去年弃风严重挫伤风电投资积极性等消极因素影响,新能源企业下半年经营压力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关键词:智能电网;新能源入网;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风电装机必须每年保持在20%的上升势头才能在2020年实现15%非化石能源的目标。国际拟在新疆、甘肃、河北、吉林、内蒙古、江苏建立7各超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26亿kW。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电网不稳定、电网建设滞后等众多问题,这也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此,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
一、智能电网破题新能源入网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2010年的“2010能源、经济、发展”论坛中,我国现任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江冰就表示,在面对高比重的煤炭一次消费额的形势下,我国急需优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而我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则表示,尽管我国风电工程的建设不断深入,但是却存在电网建设滞后的问题。随着风电规划目标的不断提高,电网的滞后性也不断得到体现。
另外风力属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具有不可控性,风力的出现和强弱具有随机性,而电源必须要具备稳定性,因此如何将不可控的能源转化为稳定的电源成为我国目前研究的重点。其中涉及的调峰能力也是我国目前技术的薄弱点,同时新能源建设的不断深入也使得调峰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对此有专家提出建立抽水蓄能电站是可行的措施,电站能够在用电量较低的时候将过剩的电力从下水库转移到上水库中并保持起来,在用电高峰阶段再释放出来,从而实现对电力的调度,而这一措施正在付诸实践,为了保证我国电网调峰以及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我国拟在2020年以前在华东、华中、华北地区建设300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将超过全国规模的57%。另外制定阶梯电价政策能够缓解削峰填谷的问题,即对未来6小时内的期货电价进行预报,以经济来将用户用电的时段转移到低谷电,利用较低的电费让夜晚风力多发的电得到充分的利用。
我国曾向世界承诺,我国将在202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15%,但是就目前来看,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新能源还处于盲目圈地、效率低下、重复建设的阶段,光伏产业与风电产业均面临一定过的问题,目前我对风电的控制比例仅为5%,主要是因为比重过高,那么风电本身的动态变化会导致整个电网的不稳定。
二、大力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
为了突破新能源入网瓶颈,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建立一个综合水、火、风联合调峰并且具有较高稳定性的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可以充分吸纳新能源的发电量,并且完成送出、用下等操作,最终保证入网后的高效调度和安全。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预计在2020年得以实现,东北和西北电网将成为主要的输送端,华中、华北、华东特高压同步电网将成为接收端,从而与全国范围内的核电、水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相连接,进而完善我国的电网结构。借助智能电网可以同时输送风电与煤电,从而将西北地区丰富的风电资源转移到华北、华东、华东地区,从而让风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消化。但是目前智能电网还处于实验和企业规划阶段,为了尽早的实现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把此项公共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主要也是因为智能电网的建设涉及众多领域,单一部门难以实现,必须要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对此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会分配出专项的资金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除了资金方面的投入外,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电网对新能源入网的积极性,我国曾调整了可再生能源法规,但是必须不断的细化和完善才具有实效性。调整之后的条文指出电网企业应该全额保障性的将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量进行回收,而电网企业还可以从上升的成本中获得发展基金的补贴,避免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害。
但是由于可再生资源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目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限制了新能源的利用与推广。对此国家发改委表示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石化燃料,例如小水电的发电成本是燃煤发电的1.2倍左右,沼气发电以及风力发电分别为燃煤发电的1.5倍和1.7倍,光伏发电更是高达18倍,这导致新能源不具备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严重限制了其商业利用和市场推广价值。但是在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发电成本相比以往以及出现了下降趋势,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风力发电成本与火力发电成本已经基本相同,另外还可争取到政府的资金补助,其成本甚至低于火电成本,因此风力发电在未来会有更高的应用价值,预计在五年之内我国也能够生产出大量的风力发电机组并投入使用。而太阳能发现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计在10年内取得质的突破,并且发电成本将不断下降,降幅约为没度0.8元。
结束语:
总的来说,国家政府必须认识到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并加强宣传推广工作,与目前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促进与新能源相符的消费结果转型,加大对生态保护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从而为我国取得国际新能源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利用产品来提高我国新能源的市场竞争力,利用经济刺激、宣传教育等方式不断扩大新能源的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薛晨,黎灿兵,曹一家等.智能电网中的电网友好技术概述及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15):102-107.
[2]李琼慧,代红才,汪晓露等.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能源,2011(5):25-28.
[3]李会涛.浅析智能电网与新能源[J].电子世界,2014(7):116-117.
“十三五”时期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电力需求长期平稳增长的总体态势和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超过2.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由于新能源产业各个子行业的资源禀赋、电能质量、空间格局存在较大差异,“十三五”期间各子行业将呈现出差异分化的发展趋势。
弃风限电形式加剧,风电发展将由规模扩张向高效利用转变。“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统一协调风电开发建设与市场消纳,着力推进风电的就地开发和高效利用,加快开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分布式风电,稳步发展海上风电,有序推进酒泉、内蒙古西部、内蒙古东部、冀北、吉林、黑龙江、山东、哈密、江苏等大型现代风电基地,风电行业将由规模扩张向高效利用转变,弃风限电问题有望逐步得到缓解。
太阳能发电装机迅猛增加,新商业模式助推产业化、协调化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促进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及成本降低,有序推进光伏基地建设,加快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协调化发展。这其中,“光伏+”模式和“领跑者”计划等新的商业模式将是主要亮点。一是“光伏+”模式将促进光伏产业的多元化融合发展,如光伏与扶贫、农业、环境、气候结合等;二是区域光伏规划可以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形成较强的协同效应,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三是“领跑者”计划有望引领国内光伏市场发展,“领跑者”基地建设将会得到加快推进。
核电重启带来新机遇,核电装备自主化和“走出去”将成亮点。我国是世界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在建核电站分布于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等多个省区。推动核电关键技术水平提升和装备自主化,是保障我国核电的长远发展是核电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核电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最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之一,在国家力推“核电出海”的背景下,我国核电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
“十三五”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部门。商业银行的经营根本是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基础上,追求信贷收益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在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信贷投放时,首要关注产业和项目的风险。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产业主要面临以下五类风险:
一是政策风险。我国风电、光伏的产业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各项政策文件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风电、光伏的电价政策和补贴机制尚不健全,审批难、补贴难等因素都将影响到行业的发展。
二是产能风险。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低端化和无序化,尤其是风电和光伏,导致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和低端产能过剩。风电、光伏行业产能都已达到或超过产能上限,平均产能利用率都在70%左右。
三是技术风险。从风电和光伏来看,资源监测不准、机位点微观选址不同、x择机型差异,都会对项目发电量造成影响。从核电来看,我国尚未全面掌握部分关键设备的设计,核电技术标准规范体系较不完善,技术和核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较为不足。
四是出口风险。在海外市场拓展的过程中,新能源产业会面临当地法律政策约束、贸易摩擦加剧、市场不稳定等风险。我国多数新能源出口企业的结构存在过度集中的现象,特别是向欧美日市场倾斜,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较为严重。
五是财务风险。新能源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电站装机容量的快速增加可能引起资金周转不灵,而诸多经济因素也会引起融资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引发资金风险,影响项目收益。
“十三五”新能源产业的商业银行机遇分析
随着我国能源效率的不断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做强做优风电、光伏产业,加快核电走出去,发展新能源核心技术将成为新能源政策的导向。同时为实现碳减排目标,能源结构将迎来大幅度调整,新能源发电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步入提质增效、科学发展阶段的新能源产业有望成为商业银行积极关注和重点扶持的机会领域。
但为避免前一轮投资的覆辙,商业银行对新能源产业的总体扶持原则应为“风险可控,分类进入,择优支持”,在做好政策研判和风险防控的基础上,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扶持新能源产业的机会领域。
首先,要重点支持中东部地区和低风速地区新增风电项目的信贷需求。
从开发区域来看,中东部省份受弃风限电影响较小,将成为新增风电项目的主战场。中东部地区将重点发展分布式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分布式风电可以直接并网发电,而且对电网的冲击性较小;由于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优质、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资源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特点。同时,根据近期风电建设规划,河南、山东、陕西、湖南、江西、广东、贵州、安徽、湖北等省份的规划装机大幅增加,而新疆、内蒙、宁夏、甘肃、山西、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的规划装机急剧减少,风电装机向低风速区转移的趋势日益凸显。
第二,要积极关注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区域光伏规划以及光伏领跑者计划等亮点领域。
在光伏发电扶贫方面,2016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光伏发电扶贫工作意见》。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光伏扶贫工程总规模将达到15GW,光伏扶贫工程总投资将超过1200亿元。
在区域光伏规划方面,2015年7月,国务院批复河北省张家口可在生能源示范区发展规划,未来五年将在张家口建立国际领先的低碳奥运专区,并辐射到京津冀及其他的周边地区,预计光伏装机将新增5.6GW。这种区域光伏规划的模式有望逐步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
在光伏领跑者计划方面,2015年6月,山西省大同市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成为国家能源局“光伏领跑者”计划首个被批准的项目。由于入选计划项目的技术产品有望优先被国家和地方政府用电项目采用,而且政府将在关键设备、技术上给予计划项目市场支持,因此多个地区的项目正在积极申报中。
第三,要重点满足核电新建、待建项目的资金需求。
2015年,我国正式重启核电项目,核电项目进入密集批复开工期,一批沿海新建核电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待建项目将加快推进,核电装机和发电量保持快速增长。按照2020年5800万千瓦的在运核电装机容量计算,2016-2020年每年大约有6台左右百万千瓦级机组投建,年投资规模将达到660亿元以上。
由于核电企业大都是国有企业,加上核电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收期长,商业银行可与核电企业以“总对总”模式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对其海外拓展、工程建设、资金结算等业务给予全面支持。或是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对核电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通过核心企业信用支持、企业存货盘活、应收账款贴现等方式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
第四,积极关注新能源产业兼并重组的业务机会。
随着政策不断完善,风电、光伏的市场环境将不断优化,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序幕将开启,进而形成一批资产规模较大、核心竞争力较强、具备区域整合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是产业链横向整合。具有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的优势企业将吞并运营状况欠佳但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产业集中度将有所提升。二是产业链纵向整合。一些生产多晶硅、电池组件的上游企业将兼并下游光伏电站企业,部分电力国企等传统企业也将收购上游设备生产企业。针对新能源企业并购重组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可提供借壳上市、定向增发、并购等投资银行服务。
第五,要择优支持海外建厂和布局“一带一路”的新能源制造企业。
前些年我国风电、光伏制造企业出口主要面向欧美等国市场,也造成了与美欧等国日趋严重的贸易摩擦。在面临欧美“双反”压力以及新能源产能过剩的双重约束下,我国新能源企业“走出去”亟需进行战略转型。在海外建厂,实现生产和销售的当地化,有利于规避欧美等国的贸易壁荆拓展海外市场空间;同时,要加快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成为我国风电、光伏产业的发展承接地和利润增长点。我国已实现在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等中亚和非洲地区的技术出口和产品外包,随着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的完善和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我国核电在“一带一路”沿线也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新能源企业“走出去”仍将面临较大风险,尤其是中亚、南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商业银行应对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实施差异化、精细化风险定价,进而在跨境贸易、境外贸易平台建立及运用、境外实体投资与平台搭建、全球资金管理以及全球资产配置等方面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助力。
第六,择优关注新能源技术企业的信贷需求。
随着电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频频告急,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资源,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被称为绿色能源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山东聊城安杰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专利技术作支撑,致力于科研、开发、推广、制造零污染、绿色环保的太阳能、风能新动力能源的高科技新兴企业。安杰新能源发电公司位于有“中国书画之乡”美誉的山东省高唐县境内,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研发能力强的科研队伍;公司研发中心主任、董事长崔文安先生经过近二十年的潜心研究,研发出系列太阳能源发电机组、循环式自增压风光能综合发电系统、风光能综合庭院灯、太阳能草坪灯、风光能综合型路灯等系列产品,已获十余项国家专利,并得到了行业专家和高唐县相关部门的认可及大力支持。
太阳能和风能作为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远离电网和电网难以达到的农村、边疆,作为解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一种可靠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能源供应安全和清洁利用的角度出发,世界各国正把太阳能、风能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作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由安杰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崔文安等人自主研发生产定型的,以AJD-2K为代表机型的安杰太阳能风能综合发电系统,于2007年6月27日通过了由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安杰太阳能风能综合发电系统(AJD-2K)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结果为产品性能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产品实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的综合汇流直接控制和微光、微风利用技术,提高了自然资源的转换效能,减少了制造成本,比国内同类产品价格降低30%,具有绿色、环保、节能、使用费用低、智能化自动控制等特点;由中国煤联节能技术委员会和山东聊城安杰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聊城风光能技术研发中心”,于 2007年9月28日在聊城安杰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进行了揭牌仪式,该中心的成立对我国风光能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应用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相信山东聊城安杰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依托成熟的经验和领先的技术条件,会把更多的环保节能、优质高效的高科技产品奉献给社会,将为我国绿色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聊城安杰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的目标是:让绿色的清洁能源永驻地球,与自然共和谐、与社会进步共同持续发展、与世界有识之士共创辉煌!
关键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远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04-02
近年来,能源科技日新月异,风电等新能源快速发展,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日益受到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1]。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专业(080503T),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增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2年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调整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如何办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的新专业是一项全新而艰巨的课题。作为传统能源特色高校的风电等新能源学科和专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由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调整转变过来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面临诸多现实和复杂的研究课题[2],正在进行中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予以及时解决。本文将结合校企共建远程监控中心建设项目的实践,探索一种新型的实际教学模式。
一、新能源专业校外实习面临的挑战
新能源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一项十分紧迫的F实任务。新能源专业直接面对新能源产业的生产一线,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实践教学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需要有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践基地[3]。学校办学应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加强校企双向调研,优化新能源专业设置及相关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在长沙理工大学的新能源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有两次校外集中实习和两次校内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探索有效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风电专业校外实习面临较大的实际困难。长沙理工大学开设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面向风力发电生产一线,实习单位主要为建成运行的风电场,而当前周边的风电场大都建在远离市区的山顶,风电专业学生实习路途遥远、费用高、费时长、交通不便、安全隐患重重,而且风电场一般不能为集体实习的师生提供住宿和饮食条件,生活极为不便,给校外实习的经费、实习时间、安全、住宿和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结合智能风场和互联
网+行动计划,学校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探索校企共建远程集中监控平台,探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校企共建风电远程集中监控平台建设的
可行性分析
远程监控技术成熟。现代远程监控与诊断模式是随着通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的[4],其特点是现场的采样设备将各种传感器获得的设备状态信息转变成数字信号后,通过网络传送给远程诊断工程师[5]。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异地控制,也可实现多风场大范围的资源共享。采用无线通信技术为安装具有开通快捷、维护迁移方便、造价低等优点的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已经运行使用多年,技术成熟、性能稳定可靠[6]。
校企共建远程集控平台和校企双方经济效益显著。将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中心建在学校校区,企业可以节省房屋建设或租赁费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相关资源和校区内完善的生活设施,降低运行成本和员工的生活成本。另外,企业投资建设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及仿真中心,学校则可节省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中心的建设成本;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中心由企业对其进行运行维护,学校还可节省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中心的运行维护成本。
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示范效益、人才培养效益、科研效益、社会效益。学校在全国电力行业特别是中南地区电力行业有一定优势,为企业的相关业务向中南地区电力行业推广有一定较好的作用。人才培养效益主要是为学校能源类本科生提供认识实习、风电场运行与维护实习、风电机组远程监控实习基地;为研究生提供新能源技术领域的课题研究机会,特别是风电场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的机会。在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建设和运行中开展科研合作能使校企双方共同受益;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与仿真中心建成后,可以对湖南省新能源发电进行监控和故障诊断,对相关人员技术提供培训服务,还可作为示范中心向全国相关单位推广。
三、新能源校企共建共享新模式的构建
学生在校内能借助“远程监控”完成运行跟班实习,充分利用多风场、多机型和多种风资源状况的实时运行情况,全面提高实习效果。建立一套具有统一软、硬件架构平台的集中监控系统,满足新能源自身监控需求及企业对所辖风电场、光伏电站的集中监管、调度控制,为新能源领域相关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科研平台。
随着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以及电网公司对风电场、光伏电站调度规划的需求,企业在借鉴国内外风电集中监控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统一软、硬件架构平台的集中监控系统,可以满足新能源自身监控需求,同时公司可对所辖风电场、光伏电站的集中监管、调度控制,实现湖南区域风场群、光伏电站群的远程监控和管理。企业还充分利用学校能源动力学科的优势,合作开展新能源发电领域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开展下属企业新进员工开展业务培训。
这种模式能很好地破解实践教学难题,全面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在整合学校特别是能源动力工程类学科现有技术机构、设施设备、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建成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与仿真中心、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与仿真产学研基地,以及“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与仿真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实行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从而大力提升学校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与仿真中心水平,推动学校新能源发电技术领域科学研究、学生实习、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学校新能源发电技术大学生校内实习基地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新能源远程监控中心建设的内容
根据项目建设目标,拟建的“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与仿真中心”建设内容主要分为“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平台、新能源发电实习实训平台、新能源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平台、学术交流与培训中心”等四个主要部分。
1.新能源发电远程监控平台。主要由企业负责建设。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该平台将纳入该公司下属十余个能源开发项目,总规划容量达1000MW以上。具体建设内容分为软件、硬件两大部分。软件部分包括大容量实时/历史数据库、报表系统等;硬件部分包括采集设备、存储设备、传输设备、互联互通设备等。
2.新能源发电实习实训平台。主要由学校负责建设。利用该平台可对在校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认识实习、运行实习、仿真实习、毕业实习、新能源综合实验、创新性实验、课外科技活动等),年均达1000人次以上。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场地建设、相关设备及仪器仪表建设、师资队伍教室、文档资料建设等。
3.新能源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平台。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和实验平台,对新能源发电的关键技术难题(如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先进控制技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风资源评估及风功率预测技术等)联合攻关,合作开发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场地建设、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测试及分析软件等。
4.学术交流与培训中心。主要由学校负责建设,可承接企业员工培训、相关教师的工程化锻炼及业内学术交流等,培训人工年均人次数达50人次以上,每年教师赴企业进行工程化锻炼3―5人次,每年不定期举行多场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建设内容包括培训教室、会议中心等场地建设、培训计划制订、培训教材编写、工程案例准备等。
五、新能源专业多环节实践教学的效果
在中心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研究新能源实验课程、核心R悼纬痰目纬躺杓啤⒎抡媸迪啊⑷鲜妒迪啊⒃诵惺迪昂捅弦瞪杓频然方诘牡髡,实验室和实习条件的建设方案等。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新能源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研究、省部共建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室功能的调整与改造、新能源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新能源新增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方案研究。利用笔者所在高校“电力生产与控制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优质资源,高标准建设新能源发电过程仿真实验室。
产学研结合不仅是新能源这样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能使学校学科和教学受益,同时也应做足做实让企业获利,实现双赢,这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本文不仅为高校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种新思路,也为企业的校企合作提供有用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俊峰,蔡丰波等.2014中国风电发展报告[R].2014.
[2]陈建林,陈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
式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
[3]饶政华,廖胜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4]Ahmed Mohamed A.,Song Minho,Pan Jae-Kyung,Kim
Young-Chon.Remote monitoring with hierarchical
network architectures for large-scale wind power
farms[J].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15,(3).
[5]赵飞.风电场远程集控中心的设计与应用[J].科技展
望,2015,(9).
[6]Park Joon-Young,Kim Beom-Joo,Lee Jae-Kyung.Dev-
elopment of unmanned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电力能源是现代社会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能源可持续发展趋势下,电力能源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电力能源体系建设进行科学管理,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其中,电力新能源产业建设是解决能源危机、环境以及通货膨胀问题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我国目前电力新能源发展的现状来看,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就风电而言,我国规划的风电基地所在地区电网规模偏小,需要依托更高电压等级、大规模远距离输送。这就使得复杂的电网技术和经济问题普遍存在,给电力新能源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大规模发展风力发电,导致了系统调峰调频问题的出现。目前,我国系统调峰主要依靠煤电。而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对于电力系统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得系统调峰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缺乏社会的支持。作为一种新型电力能源技术,太阳能发电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深入人心,被广大人们所接受。这就使得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社会的支持,各项研究和应用活动受到了严重制约。电力新能源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目前,中国的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知识产权掌握度不高,实质上是受制于国外研发企业为其“代工”。这就造成了技术应用存在障碍的问题,使得电力新能源发展缺乏先进有效的技术支持。
造成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问题的原因
目前,电力新能源作为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已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面对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明确影响我国电力新能源建设的因素,从而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造成我国电力新能源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我国新能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开发甚至开发过度;行业标准不完善问题日渐凸显,并严重制约新能源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或无力支持;管理体制不完善。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 智能电网 供电成本
中图分类号:TM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362-01
1 分布式能源简介
“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安置在需求侧的能源梯级利用,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设施。通过在需求现场根据用户对能源的不同需求,实现温度对口供应能源,将输送环节的损耗降至最低,从而实现能源利用效能的最大化。
分布式能源是以资源、环境效益最大化确定方式和容量的系统,根据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最优化确定规模。分布式能源是将用户多种能源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状况进行系统整合优化,采用需求应对式设计和模块化配置的新型能源系统。
分布式能源采用先进的能源转换技术,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使排放分散化,便于周边植被的吸收。分布式能源是缓解我国严重缺电局面、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潜力巨大。它是能源战略安全、电力安全以及我国天然气发展战略的需要,可缓解环境、电网调峰的压力,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智能配电网的作用和意义
智能电网,就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从而构成的安全、高效、环保的新一代电网。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实现电力光纤入户,电力光纤可输送电能、搭载互联网和电信、广播电视信号,同时也可满足物联网通信需求,从而实现资源整合。智能电网是信息与通信技术、发电、输电、配电及终端使用技术的互联系统,具有无限潜能。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重视实现电网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更加清洁、高效、安全、经济,既保证了用户用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又提高了电网设备的使用效率,能极大地促进节能减排,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目前新能源发电并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智能电网内容涵盖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以及电网调度等六大领域。新能源发电的目的是增加电力系统的电量,减少电力系统对一次能源的消耗。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差的特点,目前,在电网接纳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并网会给电力系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电网必须控制接入容量在可控范围内,以最大限度地减小不利影响。
大中型新能源并网系统的发展,有赖于电网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只有电网具有足够的接纳能力和功率调整能力,才能有效地发挥新能源并网技术和增加电力系统电量的作用。因此,坚强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是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系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环境。智能电网应具备适应新能源特点的电力调度技术和运行管理技术,确保新能源发电容量按自然条件进行发电,以增加电力系统电量,达到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降耗的目的。
4 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对智能电网的影响
4.1 分布式发电给智能电网所带来的效益
分布式发电是电力工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就近发电、分散供电的分布式发电能够给用户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包括减少输配电成本、减少排放、提高可靠性。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可以替代那些排放严重和占用土地大的中央电站发电。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分布式发电也可为一些用户提供一种"自立"的选择,使其适应易变的市场和应付市场垄断。此外,由于分布式发电设施的安装周期短,不需要现存的基础设施,而且与大型的中央电站发电设施相比总投资较少,因此在电力竞争性市场建立后分布式发电的作用将会日益明显和重要。
4.2 分布式发电对供电成本的影响
1、对投资者所有的电力公司的影响。由于长期的垄断经营使得电力公司对安装在用户端的分布式发电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们相信向用户历史取的电价应该是固定的,电力公司收入的多少、利润的多少取决于销售电量的大小。因此,电力公司将反对任何试图减少其销售电量的举措,包括用户所有的发电或需方管理等等。然而电力公司特别是发电公司将会从减少电力销售量中获得收益。
2、对农村自发自供的配电系统的影响。与投资者所有的公司不同,农村配电系统常常是自发自供的,一般只回收所提供服务的实际成本,因此也可以说是非赢利性的。它们与投资者所有的电力公司努力扩大其利润以返还给股东的动机完全不同。自发自供的农村配电系统注重成本降低而不是扩大利润,这意味着它们有义务避开峰荷,尽量减少购买高价时段的电力。电力公司需要扩大电力销量,认为安装在用户端的分布式发电会损害电力公司的利益。然而,农村配电系统则主张在用户端安装分布式发电设施,因为这样运行有更好的稳定性,并可避开峰荷,从而提高了农村配电系统的稳定性,并使系统运行成本降低。
3、分布式发电与可替代的输电和配电投资的比较。在一些情况下,分布式发电的安装可降低输电和配电的成本,或替代新的输电和配电的投资。对于负荷增长地区。为了满足临近负荷的增长,安装一台发电机的成本远比升级其现有的配电系统引进相同电量的成本要小得多,并可使电力公司和用户能够分享分布式发电效益。对于未与电网连接的大型用户。如果在一个原来用电不大的地区的某一大型用户建立自己的发电设施,电力公司无需新建输电或配电设施,也不用对原有的设施扩容来满足该用户的需求,故可以节省配电系统扩展的成本。但是,如果该用户所在地区的用户原先就有相当大的负荷需求,电力公司就无法从中获益。因为这样当用户脱离电网时,系统必须承担搁浅成本,并造成其他用户承担为现已脱网的配电设施所提供服务的成本。
4.3 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网后电力公司的角色
电力公司应与分布式发电用户协调发展。不同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每一次应用都必须经过技术可行性、安全、稳定和成本 等各方面的分析。在用户安装分布式发电之前,需要考虑分布式发电的安装是否经当地的配电公司规划和协调;如安装后能否给用户和系统带来效益;安装后对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会造成什么影响;安装后由谁来承担分布式发电的成本和风险等等。通过为这些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用户、电力公司和决策者将能够从分布式发电中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时又解决了分布式发电可能造成的安全、稳定性和经济风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