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 14:43: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从众心理的危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青少年犯罪当中的不良心理
对于犯罪心理学来说,环境、心理和行为活动作为三大变量,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很明确地向众人揭示-——客观世界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青少年犯罪现象就是社会上消极因素在一些人不良消极心理因素中能动的反映,从整个社会着眼加以预防和控制尤为必要。但青少年个体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如反常的人际关系,过高的物质需求,畸形的需要结构,轻浮的生活态度,错误的思想意识,愤世嫉俗,偏执倾向,精神空虚,心理失衡,承挫能力低等又决定了他们对不良刺激内容的选择和消化,如不及时矫正和消除,其直接恶果必然导致各种违法犯罪的发生。犯罪是不良心理的结果及外化,青少年犯罪不是偶然的,哪怕是激情型犯罪也不例外。青少年犯罪往往始于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像毒瘤随时可能恶化、扩散,侵蚀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为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据中国法制网统计:青少年中存在心理适应不良者为数不少。在初中生中的比例为15%——30%。高中生中为20%—25%。大学生中则为25%—30%。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青少年群体庞大,仅在校学生就有二亿四千万,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校学生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对这些特殊群体加以诊治,提供“心理医疗”良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当务之急。
二、必须关注和矫正的不良心理中的几种现象和危害
1、家庭结构残缺导致的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理。青少年在结构不整或畸形的家庭中,生活心理压力过重,对家庭易产生离心力,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岐途。如四川成都12岁女孩小丽因幼时被亲生父母送人,养父母待她很好,她也很活泼可爱,而随着养母的病逝,养父再娶后,小丽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总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开始不服管教,常离家出走,浪迹社会并交往了一些不良青年,盗窃犯罪,而她自己却不以为然。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单亲家庭少年成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概率增大。20__年广东省少管所的少年犯中单亲家庭占三分之一,20__年10月浙江破获的一个少年盗窃团伙,13人中有12个来自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离婚等残缺家庭子女违法犯罪较多与其不良心理是分不开的。
2、争强好胜心理。青少年在刑法上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容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青少年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逞强好胜心强是头脑简单,分辩是非能力差,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其犯罪动机盲目、模糊,只为显示自己,证明自己,不考虑后果如何。
3、心理极为脆弱、偏执,逆反心理重。家庭结构健全而教育方法不当,导致青少年存在不良心理极为普遍已越来越为家长们所注意。如溺爱使子女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心理,有百弊而无一利。有的来自父母的高压,专制和棍棒,造成少年的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样的青少年一旦犯罪,暴力性犯罪就是其主要犯罪类型。对子女不加管教自由放任,包庇纵容,使他们产生孤僻、冷漠、放荡不羁、狂傲自负等不良心理,常常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满,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冲突,被坏人教唆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的常常是为一点小事和几句话就吵、打,完全无视他人的生命和痛苦。如大学生郑某只因室友睡觉打呼噜引起口角就持刀杀死两名同学。熊武因心烦就砍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可谓“心病猛于虎”。
4、嫉妒心理。“嫉妒是人之天敌”,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嫉妒心理,但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不加控制的嫉妒心,如脱僵的野马,势必带来严重危害。青少年中由于嫉妒而杀人和故意伤人的犯罪,也为数不少。某市林运二车队的张会东(男,23岁),因开歌舞厅不景气,看着别人生意红火产生嫉妒,而实施犯罪,连续三次用炸药爆炸了三家歌舞厅,当第四次伺机作案时被民警当场抓获,问其作案动机时,回答说:“看到别人家的生意比我好,我就非常气愤,就想去炸掉这家人。”由此可见嫉妒心危害之大。
5、报复心理和心理。青少年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易表面化、直观化。在当今多元思维并存,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更加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腐败等问题,易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对社会不满,甚至仇视心理,对法律、社会信任度降低。书本教育、教师的教导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使青少年觉得无所适从。青少年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而故意去犯罪。
6、从众心理。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青少年纠合性犯罪的特点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如楚雄州1997—1998年所查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单独作案的1257人中占429%,两人以上共同作案的1675人占总数的571%,三人以上团伙犯罪的731人,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249%。青少年结伙犯罪影响大,连续作案多,危害广,成员的共同心理是:要偷大家一起偷,要打大家一起打,你吸我也吸。从众心理还加剧了团伙犯罪,某某市公安局破获的以刘发辉(男,16岁),王超(男,15岁),李育武(男,17岁)三人为首的16名青少年组成的抢劫犯罪团伙就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由起初的6人发展起来的。
上述六种表现是易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心理的,各种不良心理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多样,既有家庭的,又有学校的,有社会环境的,还有个体主观原因的。
三、对青少年不良心理的矫正措施
青少年犯罪是诸多方面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综合症,也反映出矫正青少年不良心理的复杂性、艰难性、长远性,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过程。应采取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坚决狠抓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明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发挥政法机关的主力军作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各部门通力配合联合行动,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彻底清理,歌舞厅、电子游艺室等公共场所,对青少年设立,加大消除视听污染力度,减少污染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克服单打一,背靠背,形成多维立体的预控网络。
2、坚持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气氛。家庭是传播和学习科学文化,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和课堂。家长的素质如何,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对此,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习和掌握基础心理学,教育学知识,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惟命是从,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3、持续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正不良心理。心理作为内在活动,往往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以此为信号,家庭、小区片警、学校之间应常沟通,在信息上相互交换,杜绝家长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没法管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动向。一旦发现有不良心理的苗头和症候,及时教育挽救。决不能对已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症状掉以轻心,如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下降、纪律松懈、厌恶学校生活、经常与行为不轨者交往、爱说假话、大话、空话、贪玩无度、无所事事、经常成群结伙逛商店、过分追求吃喝玩乐、迷恋黄色读物、聚众结伙、离家出走、赌博、打架斗殴、调戏妇女等。家长、教师和成年人都应有所警觉,因势利导,及早矫正,把不良心理遏制在萌芽初期。
关键词:心理保健;预防吸毒;“防火墙”
中图分类号:D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37-02
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目前吸毒人数已超过2亿,每年因吸毒而死亡的人数在10万以上,因吸毒致残的达200万人;另据国内统计表明,2002年中国内地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到100万,其中青少年占75%以上。众所周知,吸毒是“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的一大公害,而且用传统方法戒毒,复吸率极高,联合国禁毒组织1989年10月在中国云南省瑞丽考察后指出,全世界禁吸海洛因的有效巩固率一般为5%,如果中国能够达到10%,就意味着中国在禁吸毒工作方面创造了奇迹。因此,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吸毒的心理动力,以及如何加强心理保健,预防吸毒。
一、吸毒的心理解读
对吸毒者进行深度心理分析后表明,“吸毒者沦落成瘾君子前都有心理障碍或者人格缺陷”。笔者对大量吸毒者进行心理分析后,认为导致吸毒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健康的心理。
1.好奇心理。据说能带来美妙的欣和虚幻的满足感,一些喜欢追求新奇刺激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由于对的成瘾性、危害性和违法性认识不足,一旦有机会,就有可能尝试吸毒。调查表明,在青少年吸毒者中,有80%以上是在对无知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他们声称,吸毒后“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实际上是吸毒后产生的幻觉,对大脑神经功能损害极大。吸毒人群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绝大部分吸毒者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而大专学历以上的吸毒者所占比例不到8%,他们对危害的认识辨别能力普遍偏低。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人轻信吸毒能止痛、减肥、治病等误导,最终染上毒瘾。
2.逃避心理。一些意志力脆弱的人,一旦遭遇人生挫折,如失恋、离异、配偶出轨、重大工作失误、失业、创业失败、巨额债务、重大疾病等,心理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从而不敢面对,无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感到悲观失望、精神极度痛苦,最后自暴自弃,或者企图从中寻求解脱,染上。
3.从众心理。绝大部分吸毒者在吸毒前都有吸毒的朋友,他们的“第一口”或“第一针”,常常是在朋友的怂恿和引诱下开始的。尤其是意志力还不够坚定的青少年更容易受群体的影响。据调查,有22%吸毒者是受“免费尝试”的引诱而落入黑色陷阱;有42%是受同伴或朋友的影响而成为的俘虏。
4.享乐心理。一些人由于缺乏理想和追求,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感到空虚和无聊,为了娱乐和消谴,他们把吸毒当作吸烟、喝酒一样,看成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减压方式,最后难免坠入生不如死的痛苦深渊。广州戒毒所对116名吸毒青少年的调查表明,其中的40%是由于精神空虚,为了从中获得刺激,寻求安慰而吸毒的。
5.时髦心理。一些人把吸毒当时尚和气派,甚至当作炫耀的资本。这种现象在青少年和一些明星吸毒者中比较明显。在青少年吸毒者中流传着这样的荒唐说法:“吸海洛因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时髦,不吸就是落伍,吸了神气、够气派!”
6.叛逆心理。青少年正处在一生中最叛逆的时期,心理上又处于半成熟状态,行为上却偏好我行我素,不服管教,很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冲突和对立,如机缘凑巧,这样的青少年也容易染上。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的吸毒人群都存在仇恨父母的心态,六成吸毒人群来自问题家庭,要么父母离异,要么是继父继母。
二、加强心理保健,筑牢吸毒“防火墙”
以上分析可见,不健康的心理是导致吸毒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加强心理保健,筑牢吸毒“防火墙”,预防吸毒。
1.树立人生理想,升起心中不落的太阳。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心理的“最高调节器”,它就像心中的太阳,能照亮心灵的每一个阴暗的角落,能给人以温暖和无穷的力量。目标则是一个人理想的具体化,因此,要善于给自己在不同阶段树立不同的人生目标,这样人生才有方向和动力,才不致于坠入空虚无聊的人生怪圈。
2.深刻认识的危害,增强对的免疫力。众所周知,吸毒的危害极大,堪比社会的“毒瘤”,是“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的一大公害。要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对危害的宣传教育,使之深入人心。事实上,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广州市对某中学55名高一学生的调查表明,有14.5%的学生表示不反对试吸一两次海洛因。
3.密切亲子关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青少年是预防吸毒的高危人群,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人一生中的“危险期”,他们面临青春期的困惑、身心发展不平衡和巨大的学习压力,特别容易出问题,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因此,此时家长要学会尊重、满足、引导和限制孩子,争取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好家长,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学公会宣泄和减压,防止在人生挫折中沉沦。人每一天都在生产“心理垃圾”,时时刻刻都要面对压力,因此,学会宣泄和减压是非常必要的。宣泄是一种负性心理能量释放的过程,但宣泄要适度,更不能损害他人利益。健康的宣泄和减压方式主要有:倾诉:是宣泄负面情绪最简便的方式;书写:是宣泄负面情绪最“艺术”的方式;运动:是宣泄负面情绪最实惠的方式;哭泣:是宣泄负面情绪最原始的方式;呐喊:是宣泄负面情绪情最直接的方式。
【关键词】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面面观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增容扩招,大学毕业生总量逐年攀升。加入wto后,国家产业政策日趋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才选拔注重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题诸多,容易产生以下不良就业心理。
1.焦虑抑郁心理。焦虑是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多半是由不能实现目标或不能避免某些威胁而引起的。抑郁是悲哀、沮丧、郁闷等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和沉默寡言。大学生正处于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满怀激情参与就业竞争,结果事与愿违,必然感到失望,多次受挫会产生焦虑,若不及时调整心态,能发展成抑郁症,危害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犯罪或自杀等极端行为。
2.随意矛盾心理。求职就业中,以我为中心,片面强调“双向选择”,常表现出随意违约频繁“跳槽”的矛盾心态。他们渴望就业急于求成,轻率辞职好高骛远。随意矛盾心理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3. 从众攀比心理。 从众是个体受群体影响,放弃自己主张,转变原有态度,在认知、判断、信念、行为等方面与群体多数保持一致的现象。攀比是盲目地与他人进行不对称比较。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重组和完善时期,易忽视个体特异性,形成自我价值取向的从众攀比心理。在就业中,盲目涌向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一味追求热门行业或知名企业,想进大机关不愿下基层,常与他人攀比收入待遇、行业单位和工作生活环境。从众攀比心理使目前“有人无业就”或“有业无人就”的结构性失业现象更加严重。
4.自负偏执心理。自负偏执是自命不凡,盲目清高,刚愎自用,不善团结的心理表现。求职时,期望值偏高,偏执地追求择业高标准,无视跨专业的职业选择,“该出手时不出手”;一旦未被录用,不从主观上检查,往往偏执地认为社会不公,人为地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5.自卑依赖心理。自卑依赖心理常出现于两种群体:(1)家庭贫困或就业有困难的大学生常常自我评价偏低,表现出害羞、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消极自卑情绪。他们是就业的弱势群体。(2)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不成熟,遇事犹豫不决,常过分地依赖父母或亲属决策。他们应聘面试要家长陪伴,签约要家长拿主张,甚至报到时还要家长陪送。
二、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
大学生群体正在步入成年期,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和“心理延续尝负期”,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多重价值观和人格的再构成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因,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是大学生诱发就业心理问题的外因。
1.自身因素。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可是大学生择业认知心理却依然停留在精英化阶段。首先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他们普遍表现出焦虑抑郁心理和自负依赖心理;其次,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容易产生自负偏执心理和从众攀比心理;第三,初次就业时,过分理想化,心理承受力差,稍微遇到点困难或不满意就表现出随意矛盾心理,在择业、就业、“跳槽”和再就业的循环中反复徘徊。
2.社会因素。(1)传统就业观念,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少大学生不顾自身条件,热衷于考研、考公务员,一心想“端铁饭碗,吃皇粮”。(2)就业市场缺陷。全国的就业市场五花八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入市成本较高;人事管理制度仍带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毕业生异地就业派遣、落户口、接档案,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等方面还存在着种种壁垒。另外,大学生招聘或使用过程中,凭关系、走后门,搞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竞争也时有发生。(3)用人单位制度性歧视。不少单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不接收女大学生,甚至还有身高和体貌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单位劳资政策不透明,钻国家政策空子,工资薪酬、福利待遇、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等随意性很大。也有单位重招聘、轻培养,对招用的大学生,缺乏人文关怀,这也是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原因。
3.学校因素。(1)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问题突出。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性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如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矛盾。高校扩招,基本上只是招生总量的扩大。出于自身师资力量的考虑,高校专业设置未能同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2)高校的实习实训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大学生普遍感到实习难,找到学以致用的实习单位更难,尽管政府已对大学生实习、学工交替予以政策支持。但要做到全社会都主动吸纳大学生实习见习,关心其成长成才,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3)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必须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在毕业生创业教育,求职能力培养,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滞后。另外,高校注重“初次就业率”,强调“先就业后择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助长了毕业生仓促就业,随意毁约,频繁跳槽等随意矛盾不良心理的滋生。
4. 家庭因素。父母期望值过高而毕业生急切地要感恩父母,这些家庭因素也是大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诱因。
二、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应对策略
1.构建社会防御体系。(1)全社会都要切实落实国家的《就业促进法》,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要确保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充分就业的良性互动和正向循环,激励用人单位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目前应着重解决毕业生异地户口准入和同城就业享受同等社会保障等问题,促进全国城乡人才双向流动,让大学生领悟到西部就业去基层锻炼的可行性和光明前景。(2)完善公益性人才市场体系,减少人才交流环节和入市成本,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切实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用人单位应当兼顾毕业生的人格利益和其他利益,减少各种就业歧视,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就业氛围。
2.构建学校防御体系。(1)深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切实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2)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3)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以创业教育和就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行个性化和全程化指导,大力开展就业心理咨询,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为毕业生提供合理的就业平台;同时,要建立就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双困”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机制,确保他们顺利就业。
3.构建家庭防御体系。家庭是大学生心灵的港湾,父母与子女间应多交流,增进理解和信任,配合高校做好思想工作。在求职受到挫折时,大学生最需要家人关心和抚慰,才能重建自信。同时,高校应从新生入学起就要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家长认清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共商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共建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家庭防御体系。
4.构建大学生自我防御体系。大学生应从学业、就业、创业几个层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抓紧在校时间,拓展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多种兴趣爱好,构建不良就业心理的自我防御体系,学会自我排解各种心理问题,理性地参与就业竞争;还要确立创业意识,暂无条件创业应先就业,积累经验和人脉,等待机会再创业。
综上所述,只要有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心和竭诚帮助,大学生毕业生就一定能自立自强,消除不良就业心理的影响,有效地破解就业难题,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伟大理想。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高段学生 课堂问答 随风倒 对策
【场景回放】
一次听课活动,最后的作业环节。张老师拿着作业本问道:“这道题目谁来回答?”(题目内容是根据意思,从“词语盘点”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在几只高举的小手中,张老师选择王×同学回答(后来才知道其为学习委员)。王×一道一道说了下去。当说到“形容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时,王×说是“天涯海角。”张老师随即问道:“对吗?”下面同学异口同声道:“对。”于是,王×又讲了下去……
听到这里,笔者不禁愣了一下,这答案怎么是“天涯海角”呢?应该是词语盘点中的“与世隔绝”。虽然执教教师当时没及时指出,可学生怎么会那么众口一词,一个也没有提出异议呢?下课后,笔者悄悄地询问了一些学生,他们是这样说的。
学生1:王×是学习委员!她一般不大会错。她怎样讲,我就怎样讲。
学生2:开始我选的是“与世隔绝”,后来看着大家讲的都是“天涯海角”,我怀疑自己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所以也就随大流了。
学生3:起先我相信自己是对的,后来我感觉,若我一个人与别人不同,自己觉得怪怪的。
学生4:我是看出选“天涯海角”有点不对头,但别人都这么说了,我也就跟着讲。张老师起先好像没反对呀!
听了这几个学生的回答,笔者不禁感慨:我们的学生,怎么会如此相信别人。虽说,起初也有异议(从他们的回答中可知),可还是在一片异口同声中随大流了。类似从众行为,我们平时的课堂问答中也不少见。我们称之为课堂问答“随风倒”。其行为的实质是缺乏分析判断,盲目地接受多数人影响的结果。
这种行为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如它多半会压制学生的见解,影响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群体的一致见解,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就不知道自己的创见是否正确,更不会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从而影响了自主思维的激发和培养。同时也多少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完善。盲从别人,以同学的对错为对错。久之,思维上养成了依附他人的习惯。思维缺了自由,少了独立,其人格的形成及完善也就是一句空话而已。
【原因探究】
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除了教师权威自居,问题偏难等原因外,还跟教师、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一定关系。通过平时的实践和资料的收集,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种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
一、迫于压力迎合期待
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应该跟教师的“有意”培养有关。如教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环节后,常会问道:“听懂了吗?”待听到下面稀稀疏疏的回答,便会提高嗓门再来一遍:“听懂了吗?”“听懂了!”学生齐声答道。教师这才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此乃课堂问答常见一幕。此种情景,教师的目的或用意,无非是需要这句齐刷刷的话,满足其心理的需要,烘托一下课堂气氛,显示学生是积极参与的。至于是否真的都听懂,则不会去深究。教师如此要求,无疑会给持有不同见解者以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不得不从众。
二、避免犯错求得保险
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在其潜意识里,有种避免犯错的保险情愫。混在人群中跟着众人回答,既轻松又省心。而站起来回答就差远了,你骤然成了全场焦点,那心理压力,两者感觉大不一样,更不用说站起来回答错了。也许有人以为太言过其实!其实“随风倒”者,多乃学习成绩中游或中下的学生。他们多半缺乏能言善说的课堂本领,几乎没有游刃有余的问答表现。
三、信人轻己习惯使然
也许在这些学生的内心深处,众人,或众人中的某些人,在课堂回答中,总是好过自己。特别是那些优生,他们的回答也往往代表正确的一面,而自己,跟他们确实有点距离。于是,这种相信,可能会积淀到“随风倒”者的心理深层。久之,耳濡目染,在别人正确、优秀的不断强化下,这种相信没准会逐渐升级,最后质变为盲目相信,其表现行为就成了“随风倒”。
四、时间紧迫无奈所致
课堂问答,问与答之间多少有些时间限制,否则其他环节的教学就难以完成,这就决定了学生思考时间的短暂和紧促。由于时间上的仓促性,加上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准确性相对较差,遇到需要转个弯、探个究竟的问题,那点滴时间思考,显然不够。当然,思考全面、思考准确也就无从谈起。于是,在其他同学争先恐后的回答中,他们几乎想也不想,就选择顺从了他人的意见。
【策略探寻】
根据以上的原因分析,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对应策略,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探讨,克服盲从行为
(一)利用情境交流
选择一些课堂问答“随风倒”的案例,这些案例应尽量贴近课堂教学实际(对人物姓名适当处理)。如此,有助于学生感同身受。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数学课上,陈老师分析完这道应用题后,大声问道:“现在懂了吗?”
“懂了。”我和着众人的声音,其实我根本不懂。
“不懂的举手,不要不懂装懂。”陈老师提醒我们。
我刚欲举手,可环顾四周,竟没有一人,我又看看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几个,都没动静。于是,我也放弃了。
“王××,懂了吗,还有任××,有问题吗?”陈老师报了好几个名字,还点到了我,他显然不放心。
随着一片“懂了”声,我又附和着说:“懂了。”陈老师就布置了一道题,现场检测。
我一看,傻眼了,偷看起同桌。同桌不耐烦了,小声嚷道:“刚才不是说懂了,怎么又不会做了?”
确实,这则案例里面的“我”面临好几次机会,自己也有解决不懂的愿望,遗憾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众,最后被同桌揶揄。深入剖析到此,学生对盲从行为,无疑又多了份克服的决心和勇气。
(二)利用专题互动
最近,笔者在班级中组织学生就“课堂上要不要从众”展开辩论。正反两方的选手都能以鲜明的观点,来诠释“要”还是“不要”,激烈的场面出乎意料。以下是部分观点摘录。
[要从众的观点摘录]
1.同学认真思考,积极举手,我也应该这样。这种从众就要得。
2.同学回答后,自己经过思考,也赞成这种说法的,这种从众就允许。
3.同学能在回答中说出自己的疑惑,我也应像他们一样。这样的从众就需要……
[不要从众的观点摘录]
1.别人不举手,我也不举手。别人举手了,我就举。这种从众就不要。
2.有自己的想法见解,当听到别人的回答,便不管对错,毫不犹豫地顺从了别人的回答。这种从众不可取。
3.自己稀里糊涂,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当然就反对……
通过辩论,学生深化了对课堂问答从众行为的认识,即因其合理积极肯定,盲目从众需要克服。
二、交心,消除盲从心结
(一) 教师主动出击,实施针对交心
针对交心,就是有选择地面对面进行心灵的沟通。一般地说,对那些回答从众、声音响亮、有时还伴以起哄、指名回答又说不出理由的学生就可针对交心。如笔者班上的吴××同学,语文课一味跟着人家说对对对,错错错,笔者就和他单独交流。先听他说这样做的真实想法,了解到他以为声音响了,真理就在他这边,想以声夺胜。笔者开导他,课堂回答关键不是说对或错,而是说对或错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根据,还得经过自己的思考。这样几次交流下来,他课堂上改进了不少。当然,这样的谈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若我们用真心、真情去做,是有可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泛起涟漪,激起波澜的。
(二) 搭建沟通桥梁,经常QQ交心
QQ交心,很少有师生面对面的紧张感。金××同学在QQ里告诉笔者,面对旁边几个阅读分析都比较出色的同学,每每听了他们的回答后,总是放弃自己的观点,拿他们的说法当成自己的说法。她感到很无奈,想让教师给支个招。笔者和她进行了好多次QQ沟通,可在一个问题上卡住了。她认为,盲从优生,往往正确率较高。针对她的糊涂观点,笔者和她进行了多次QQ联络,后来建议她去百度中搜索求助,果然,网友们给她提了许多建议:
1.你虽然接受了人家的回答,可你真懂吗?要是不懂,还不是生吞活剥,吃在肚里消化不良。甚至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2.你回答时,总是放弃自己的想法,也许你的也是对的,甚至见解独到呢!况且,你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想法整合起来,形成新的思路。
3.不怕错,即使说错也没关系。因有错才学习嘛。相信自己,人不自信,谁信之?你说呢!
看了这些建议,她的想法开始转变。几天后,她QQ里对我讲:“老师,现在课堂上,我努力在改变自己,我应该相信自己,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因为我的想法我做主嘛!”笔者心头一热,随即发了一张笑脸和一只大拇指,表示肯定和赞赏。
三、融洽,构建心理暖场
(一)改变心态,亲近学生
学生的“随风倒”,跟教师课堂“权威”有关。更多的是对于不依从他人而敢于发表己见的同学,当做另类看待。殊不知,我们的课堂问答,好多是一些主观理解题,答案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各人理解角度不同,见解也不尽相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因此,克服教师的权威心态十分重要。教师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况、表达水平等方面来思考和引导。而不是想当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同样,对学生提一些“懂了吗,对不对 ,掌握了吗”之类的话,实践证明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学生肯定顺着你回答。若定要问,不妨待学生回答后,检测反馈一下,是否真的学懂。那样,教师对自己的这种“要众”心态,多少会有所感悟反省,而变得心平气和。
(二)改变方式,贴近学生
教师在抛出问题时要多做一些铺垫,多给一些中差生思考的时间。尤其在个别优生举手示意时,教师应耐着性子等待一会,让中差学生思考。此时,教师殷切的期待,适当的点拨,无疑是加速学生深入思考的催化剂。没准学生的见解甚至独到的见解,就会从这短暂的等待瞬间迸发出来。为防止他们放弃思考,一般情况下,对首个或前几个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妨对优劣、对错暂时不表态。而应该多用“这是你的见解,其他同学或许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等一下,也听听他们的”之类的话语,促使学生继续思考,防止他们“随风倒”。
四、解惑,畅通思维之路
(一)课前早准备
既然课堂时间有限,思考无法深入。我们不妨在课前做文章。告知所要问的主干问题或关键问题,以利于学生及早思考,充分准备。当然,我们也应提供问题思考的思路及方向。这样做,无疑提升了学生课堂问答的积极性、准确性。
有时,想不如写,因为写下见解的过程需思考、分析、整理。研究表明,如果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点,那么,他对自己最初的观点就产生了某种承诺,从而会减少他的从众行为。因此,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常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见解,结合自己的分析写在本子上,那么在课堂回答时,他们已有了充分的思考,同时又有了字面的整理,表达的流畅性相应提升,被同学的见解左右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
(二)课后再反馈
学生的不懂,需查找疑源。是不专心听而不懂,还是理解上偏差,抑或无法理解等其他原因所致。笔者曾经询问过因不懂而盲从的学生小丽。她起初低头不语,问她是不专心所致,她拼命摇头。问她是哪一步不懂,她也默然不语。这样僵持了几天,我才从其他同学处了解到,原来,她碰到这类溶液浓度应用题,就傻眼了,一窍不通。原因既已查明,举措便会针对有效。由此,我们通过优生互助结对,教师单独辅导,家长从中配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有了收获。小丽从最初对这类应用题一窍不通到初步领会、试着模仿,再到深刻领会、自编自答,自信心有了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关键词】青少年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影响因素 解决措施
一、青少年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现状
消费行为指消费者为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即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消费心理指消费者在消费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映。
(一)青少年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
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中消费的宣传者和实践者,是追赶时代潮流的一代,是一个特殊的任重道远的青年群体, 其消费具有特殊性。
(1)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当代青少年迫切希望通过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达到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人情消费也是学校校园里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木的发展,信息消费无疑成了青少年们日常消费的重要内容;由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毕业生要想找个如意的工作需要从各方面投资自己,比如参加各种培训讲座、参加各种考试、美容化妆、购买衣服等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旅游是一种高消费,据统计当代青少年一年的旅游费用高者达l万元以上,最低也在100元左右。
(2)消费倾向趋于两极化。生源地相比,城市的学生每月生活费要高出农村的学生生活费用较多;男女生相比,男生烟酒、网络消费多,女生则化妆品消费多;年级相比,一般情况下,低年级用于考试的费用较少,但是到高年级时,考试所用费用较多。
(3)消费时尚性愈加凸显。多数青少年接受“借贷”、“信用”“透支”等新的消费方式,信用卡的办理和使用在校园已成普遍趋势,尤其是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习惯更加前卫。
(二)青少年消费心理的主要特征
(1)时尚前卫的消费心理。青少年时期由于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与好奇,对自我个性的发挥和彰显,在消费的决策过程中通常表现出追求时尚化和前卫性的特征。
(2)彰显个性的消费心理。个性化成为这一群体消费的必然选择,成为他们体现自身可区分、可辨识的独特方式。
(3)习惯攀比的消费心理。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消费时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相像的方式,甚至通过消费的方式达到自我认可。
二、影响青少年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因素
(一)个性心理因素
众所周知,心理影响行为。青少年群体也不例外,其特定的消费行为都是由主体的个性化心理所致。
(二)家庭教育因素
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只单方面的给予关怀与呵护,却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家庭的经济状况,故而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不知持家的困难,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导致许多人消费过度。
(三)社会文化原因
社会文化的种种因素造成了青少年消费的越来越趋于时尚化、以及从众性,由于兼具青年与知识分子两种身份,他们受社会各界的影响也非常大,社会上各种流行马上能反应到学生校园。
三、青少年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消费结构不合理
青少年群体不能合理地管理与分配金钱,生活、学习、娱乐等各方面的消费安排不均衡,据可靠调查调查,74%的同学有消费透支现象,35%的同学有过为了买奢侈品或者去旅游、看明星演唱会而牺牲学习时间做兼职的经历,有75%的同学曾经有过借钱度日的经历。以上数据都表明了,当代青少年在消费中自身缺乏理性的消费和理财能力。
(二) 攀比消费严重
当今青少年将IPHONE手机,掌上电脑,数码相机等作为潮流身份的象征,在发型服饰等上又强调与众不同,不要雷同。前者是随波逐流的盲目从众的消费心理,后者是典型的攀比心理所致。
(三)盲目消费不可忽视
青少年有限的消费知识导致其难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最终产生盲目的、情绪化的消费心理,这种心理会造成不可控的消费行为,一旦进行了消费行为便后悔莫及。
(四)超前消费大有人在
由于r下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开放式的网络空间,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出现“今天花明天的钱”的西化消费观,这种观念看起来新鲜前卫,实际上却是非常错误的。
四、构建青少年健康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措施
(一)发展个性消费
现在的青少年群体作为新兴时代的宠儿,更应承担起进一步振兴中华的责任,秉承创新精神,坚持独立人格、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消费,真正做到“把钱花在刀刃上”。
(二)消除不良消费
只有储备好今天才能迎接更好的明天,不良消费正让我们未来的路越走越窄,这已不仅是对金钱的消费,更是对未来精力的提前消费,所以我们应该消除不良消费。
(三)倡导文明消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有提到了第三款国家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反对浪费。这恰是广大青少年群体应当遵守的。
(四)提倡科学适当消费
科学适当的消费不是不消费更不是乱消费。众所周知,凡事都应有“度”,任何事情想要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务必坚持“适度原则”的科学合理的消费。
(五)增强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是青少年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石,因此做好对大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对于消费能力的科学合理化有很好的助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了新的通讯工具―手机。它以其小巧、易携带的特点和上网、游戏、购物等功能,很快受人们的欢迎,地位变得愈加重要,普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到2012年11月底,移动电话用户已达到11.04亿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拥有11亿手机用户的国家。尤其是在大学校园内手机随处可见,它的那些功能与特点,特别受大学生的喜爱,给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大学生过度的依赖手机对学校的管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找到应对策略的。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1.手机依赖概念
由于大学生过渡地使用手机,导致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心理,进而导致大学生心里和生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是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概念。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者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2.大学生手机依赖表现
由于手机功能的多元化,大学生成为手机使用的主要群体,几乎是人手一台。上述的症状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多方面的体现。比如: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会随身携带,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宿舍,躺着还是坐着手里都会捧着手机玩;上自习或者看书时,只要手机在旁边就会下意识的观看手机,打破人的思路,导致无法专注地学习;手机如果长时间没有响,有些同学就下意识、不由自主地去翻看;手机一旦不在身边或者不能使用时,很多人就会非常不适应,总觉得好像少了一样东西,心里空落落的,变得焦躁不安;有时甚至会产生幻听,总觉得手机在响,将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手机上,生怕别人打电话或者发短信不能及时的回复。这些都是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里和生理上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产生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
1.手机多元化的功能
由于手机功能的多样化以及更新速度非常快,它的这种新异性和变化性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其次,手机的可操作性很强,可以很快的了解并控制它。从非智能手机到智能手机,它不仅交流方式从简单的点对点交流到运用网络交流进行了改变。同时,手机交流中带有的娱乐新闻、搞怪取乐等话题,满足了一些大学生想要发泄的特殊心理。
2.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受到他人或者社会群体的一致性影响或压力时,自己的认知或行为遵从公众舆论或者群体大多数人,甚至会出现违背自己意愿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3.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中国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大学以前非常严格,学生一直处于被管的状态,一旦进入这个自主性的大学校园,他们在心里上就会产生松懈。同时,大学课程相对于比较轻松,大学生业余时间比较多,这个时候手机就成为他们的消遣对象,长时间就会形成手机上瘾,出现手机依赖症。
三、提出应对措施
1.学校教学方式的改变
大学生手机的过多性使用已经从侧面暴露了学校校园文化的“贫乏”,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发挥他们的长处,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的认识自我和发掘自我。
2.群体氛围的改变
群体氛围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氛围之一,学校应该重视手机依赖症的危害,通过宣传活动,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手机。同时,学校倡导合理地使用手机,发挥“随大流”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减少手机依赖、手机攀比等不良风气的产生。
3.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大学时期学生的心里尚且不成熟,情绪波动较大,学校应注重关心学生的心里疏导,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大学属于小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生会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通过手机上网进行排遣。这样就使得他们越来越依赖手机,慢慢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这个时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恰当的释放,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改变手机依赖的现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校园内非常普遍,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学生和学校都应该注重,通过改变学校教学方式、群图氛围以及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等途径,使他们克服手机依赖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青春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春期中的孩子常会发现个别人中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型”。这种逆反心理.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矫正和指导,也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把逆反心理和行为化为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谓“不听话”的学生背后往往隐含新奇的想法。假如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科学开发,必将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一、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特点
少男少女青春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管理制度约束的逆反;对班主任教育管理的逆反;对班级管理规定和对班级多数人的排斥;对学科教师的逆反;对家长短时期教育行为的逆反;对成绩优秀者产生无以名状的逆反妒忌…。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谈起某种现象,他们马上表现出你还没做到怎么能要求我做到,有的同学家长管教孩子学习,孩子却说:你是那个学校毕业的啊!你还没有我学的好呢!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他却认为自己身后还有比着的呢?有的对理想、确立目标及政治教育不感兴趣,一听就反感,还有的就是当前社会父母离异后再婚的孩子反叛心理就更加严重,难以说教。如些等等。
纵观青春期中的逆反表现,可以看出逆反心理有如下几个特点。
1.盲从性:在些事情,不管是否正确.都盲目跟从或抵制,或反其道而行之;凡事,无论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只要我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由于感情用事的多,理性分析、思考的少,理智被感情所支配,所以,逆反心理的人常常表现出很大的跟从性。
2.抵触性:即任何逆反心理,都与社会某些行为规范、道德要求,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相容性。
3.放纵性:由于盲目跟从,不知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具有逆反心理的人往往是听不进别人的忠告、劝阻、批评,我行我素。
4.从众性:看到人家那样做,他也跟着去做。如人家有文曲星、MP3,他也要有文曲星和MP3,甚至是有了这些后还不够,还想拥有kIP4或更好的,用不用是另外一回事。这一从众性逆反心理在独生子女家庭表现尤为突出。
5.极端性: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极端性的表露。你止、我这么干,我偏那样干,干吗非听你的。就是不听能怎么样?不撞到“头破血流”是绝不回头的,如有些父母离异后再婚中的家庭矛盾多数是因为孩子的叛逆造成的。
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假如不加消除而任其发展,那么就会导致种种逆反行为,带来很大的危害性。
二、青春期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看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二是社会因素,家长对子女的溺爱或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重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
首先是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就使部分学生感到进步无望,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教师的教育内容单一化,教学方法呆板化,教学方式强硬化,都会造成学生厌学、逆反的心理。
从思想方法上来看,青春期思维的发展加速。他们思维敏捷,敢作敢为。对世界和生活的追求具有极大的热情。但是,易走人偏颇,爱走极端。对周围反应快,但易主观武断,以偏激,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自尊心强。但由于过份自尊,往往是固执己见,爱强词夺理,缺少逻辑说法,只用自己的一种思维方法去想周围事物,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感情代替理智,因而,就会表现出逆反心理。
三、如何走出逆反心理
1.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有逆反心理了。
2.经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另外,还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3.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丽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4.教育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即使一时犯了什么错,也不要横加指责。教育者应耐心地让孩子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更新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
关键词:功利性;从众性;心理;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徐林菊(1984-),女,河南卫辉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助教。(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264-02
基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电力系统向智能电网方向发展,电力设备趋于国际化。电力行业加大了对电力专业掌握科技英语人才的需求,要求他们具备专业英语翻译、读懂电力设备英文说明书以及电力沟通等相关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具备电力专业英语知识对未来电力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本文针对目前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了学生的功利性、从众性心理,探析了电力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
一、电力专业英语学生的学习态度
文献[1-3]指出目前课堂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为:存在教学模式单一、任课教师不专业、考核方式不合理、使用教材不合适、讲授内容不新颖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专业英语学习现状差的原因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对电力专业英语不够重视,教学时数较少;教师对电力专业英语备课不足;学生课堂状态较差等。本文针对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态度,分析了学生学习电力专业英语的现状。
通常电力专业英语在大三的下半学期授课,而此时学生比较重视学习电力专业课程和考研知识,出现了部分学生翘课,或上课学习其他课程的现象。在电力专业英语课堂上,学生不带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不学习电力专业英语知识,而是将电力专业英语课堂作为其他专业课程和考研补助学习的时间,甚至有部分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打闹,不遵守课堂纪律。这些现象都充分表明学生不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
二、功利性、从众性心理
1.学生的功利性心理
《辞源》中功利解释为“功名利欲”,文献[4]认为功利是眼前的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功利化则是将功利追求或物质利益视为唯一的价值与行为标准。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从找工作的角度考虑,认为电力专业英语似乎对找工作没有太大的影响,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专业英语,应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学生从考研的角度考虑,专业英语对考研作用不大,从而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英语,且将专业英语课堂作为考研学英语的学习时间。学生从学分的角度考虑,选择电力专业英语就是为了增加相应的学分,认为专业英语通常为考查课,很容易得到相应的学分是选修电力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原因。
2.学生的从众性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大学生的从众性指的是人们在群众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与大家安危同在的选择。学生在电力专业英语课堂上,认为大部分学生都在学习考研或专业主要课程,所以自己也不注意听讲专业英语知识,随波逐流;或者抱着教师如果批评,大家都会受到惩罚的心理而不去认真学习专业英语。
三、与学生心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和从众性心理,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专业英语的正确的价值观,强调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提高其主动性。
1.树立学习专业英语的正确价值观
(1)从学生工作就业的心理出发。在电力专业英语的第一堂课向同学强调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第一,在发电厂或变电站中工作,需要操作相应的电力设备,而部分设备的开关是由英文表示的,因此读懂相应的英文很重要。第二,在国内智能电网的发展中,智能设备的研发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参考借鉴国外已研制出来的先进设备。而这些设备通常附带英文说明书,需要具备读懂英文说明书和按说明书操作的能力。第三,电力系统趋向智能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国际之间必然会相互学习先进技术。国际的学术交流通常以英语为工具,除了需要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以外,电力专业英语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学生具备电力专业英语能力对从事电力事业来说十分重要。
学习电力专业英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读懂设备的英文说明书以及操作和注意事项。因此,学生需掌握电力专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科技英语应用的能力,以及电力专业英语表达、听说、读写、交流的能力。
(2)从学生考研的心理出发。电力专业英语是学生继续深造的基础,在EI、SCI期刊发表电力科技英语论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电力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资料的交流主要靠使用英语获得最新的国内外专业前沿动态和最新学科研究动向。在申报国家奖项、专利申请时也需要用英语表达。因此,应使学生树立起学习专业英语的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自己的学习目标,避免盲目性和从众性的学习。
2.新颖的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讲解专业课相关的电力英语知识外,还应把使用国内外电力系统最新发展状态等相关资料,电力设备的英语说明书,EI或SCI等相关期刊上的文章作为课堂学习内容。
以电力系统最新发展的状态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相关的先进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电力专业英语介绍新兴事物。
给学生提供电力设备的英语说明书,指导学生使用电力专业英语表达电力设备的说明,读懂电力设备的英文说明书。这与学生毕业从事相关电力专业接近,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电力专业英语的兴趣。
学生考研继续深造,在EI或SCI等相关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电力专业英语的词汇、句子结构的正确表达非常重要。在专业英语教学课堂上,给学生提取EI或SCI文章作为例子,强调不能临时从谷歌或CNKI翻译上随便提取词汇,说明那些英语专业词汇表达是不通用的;给学生讲解相关的专业词汇和相关专业英语文献的表达方法,使专业英语文章变成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而不是中文的翻译。另外,文章的写法要符合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特点,强调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是符合英语通用的语法特点,语法的学习同样适应于一些考研的学生学习阅读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英语语法表达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3.与学生心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大三学生想更多地学到满足工作和考研的相关知识,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增加与电力专业工作和考研知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1)电力专业英语学习实践的互动性。可以设定具体的电力应聘英语场景,分角色练习专业英语的表达。教师可以作为电力招聘者,而学生可以作为应聘者,用英语提问学生相关的电力知识内容;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特别是对电力专业术语的准确表达。这样,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互动,并在互动中学到了相关的电力英语知识,满足了学生特定的学习心理需求。
要求学生制作关于电力设备的PPT,在课堂时间用电力专业英语介绍电力设备,且要求其他学生对所讲PPT进行提问,与所讲PPT的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对重要的电力专业术语、电力设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电力英语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力专业英语实践能力。
设置电力行业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成两组,用英语思考、分析问题。然后让两组学生用电力专业英语来解决问题,并且分析解决方法的异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电力相关知识,更提高了学生用电力专业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水平。电力专业英语学习实践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克服了从众性的心理,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2)课堂全程贯穿电力专业知识点的讲解。课堂全程贯穿电力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强调电力专业词汇、科技电力英语语法特点、电力专业英语的翻译与表达、科技电力专业英语的写作方法等。
给学生放映相关的国外电力专业的英文表达讲座。要求学生仔细听讲座的英文表达,然后请学生用英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所听到的电力英语术语有哪些?英文讲座所要传递的电力信息是什么?是怎样用电力相关术语传递电力信息的?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电力专业英语知识点渗透到课堂之上。
以SCI或EI的相关电力文章作为课堂内容,讲解电力专业英语写作的要素、写作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特点。满足找工作和考研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对于文章中所涉及的长难句子的理解,先为学生讲解电力英语词汇与语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句子、阅读理解、准确翻译的能力。从每组学生中选出两个学生进行翻译,翻译过后,让其他同学对这两位同学翻译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并说出理由。
竞争性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电力专业英语的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电力专业英语相关的知识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四、结束语
本文从学生心理角度探析了电力专业英语教学实践,学生因自身生存的需求学习专业英语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从众性。因此,在电力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需要,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将电力专业英语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电力专业英语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灿.电力专业英语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152-153.
[2]王雅宁.电力院校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8,(22):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