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 14:43: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旅游 资源 开发保护
一、相关概念分析
1.循环经济理论的含义、本质及遵循原则
循环经济就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按照生态规律规划、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环境容量,尽可能以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为来源,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融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一体经济活动,以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充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少的程度,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得生态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向,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利用模式遵循了生态规律,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在实际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是针对输入端的,旨在减少物质和能量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从而达到尽量节约资源及减少废弃物排放之目的;再利用原则:目的在于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地使用产品,延长产品从投入使用到成为垃圾的时间;资源化原则(再循环原则):就是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实现回收利用的最大化,以减少末端处理量。
2.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旅游新时尚,生态旅游的主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满足人们对自然区域的向往,保护其资源与环境;二要考虑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使经营者意识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并重性,从而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促使旅游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与传统旅游最本质区别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生态旅游区的建立则可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此对生态旅游城市进行如下定义: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生态旅游城市是生态系统、旅游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体系。建设生态旅游
城市,必须要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促进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文环境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
1.两者都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甚为密切,早在1983年“生态旅游”一词被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理解为: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里已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特质。现今,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它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将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于旅游业各个层面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也是生态旅游的灵魂之所在,因而,可以说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着循环经济之路。
2.两者都以生态经济为实质内容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将经济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一个分支率先触及了循环经济的实质――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而生态旅游无论其核心理论、支撑理论,还是相关理论都体现出其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实质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真正生态化。
三、生态旅游城市的循环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无规划,造成了城市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建设生态旅游城市,重视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就是城市生态发展的结果,倡导的就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性循环。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认识城市的循环结构系统,并应该借鉴生态系统的共存原理,加强城市系统的内部循环与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能源,建立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建立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睦循环。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循环经济理论是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取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上,应该把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和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并实现其内部之间的循环和谐,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建立生态城市系统,取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旅游城市,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求城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休憩质量,又要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的现代城市发展之路。
四、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城市旅游资源是城市居民所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融入一体,从而使城市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城市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系统地减少和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
1.重视对城市旅游生态的综合保护
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更新陈旧观念,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忽视旅游污染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治理污染源。要建立和健全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管理和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培养和提高生态保护的专业技术队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治理。另外,还应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基金,除由国家从旅游收入中适当拨款外,主要应由游客和旅游经营单位缴纳,以弥补生态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基金也要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使之不断增值。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保护城市旅游资源,必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务院己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海洋保护法》等10个有关保护生态的法规,并酝酿制定《旅游法》。各城市及其旅游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法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并逐步组建一支生态执法队伍,宣传生态法制,严肃处理破坏生态的案件,培养公民的生态法制观念,促使生态保护走上法制的轨道,蔚为风气,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良胜循环。
2.重点保护城市的建筑格局和文化遗产
城市是立体的图画,流动的风景线。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也是文化产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结晶。大众的流行文化和心理,鲜明地积淀在城市建筑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城市名胜古迹、建筑景观不一样。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城市旅游资源时要注重保护历史遗留的古城遗址、古建筑风貌,加强各名胜、景观、景点的防火、防盗、防腐蚀等安全保护措施,加强人们对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同时加强执法监督,杜绝破坏景观、景点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通过城市现代化建设优化城市旅游环境
旅游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和享受,游客到一个城市首先接触的是城市的旅游环境,它体现着城市的物质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水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目前,各城市都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并在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的综合环境质量,如各城市均在努力争取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另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提供了现代化科学技术,从而提供便捷的交通、通讯,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城市、旅游景点进得去、出得来,交通方便、安全、舒适的要求。再次,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加强了城市的法律效力,使得城市旅游能够做到依法加强管理,从而保护景点、景区的旅游设施,以及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正泰等: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张广瑞等:2002~200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青藏高原独特、复杂和多样化的气候、水文、地势特点,以及众多的美丽山川、植被、多样的物种,使其形成了丰富而多彩的自然风光,这都是其先天具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如闻名遐迩的九寨沟,因其独有的原始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人间仙境”。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海拔湖泊之一,这里不仅风光秀美,更以无鳞湟鱼和鸟岛而闻名。
青藏高原自古以来是多民族集聚的地方,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珞巴族、和哈萨克族等。古朴壮丽的大自然塑造了各族人民宽厚、勤劳而又豪放的性格,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创造了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并保持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俗,高原各民族节日异彩纷呈。高原主要民族藏族在同严酷的自然环境斗争中,形成了剽悍、粗犷、爽朗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学艺术、巨石文化,以及以藏医藏药学、天文历算、建筑、宗教学、农牧业技术著称的科技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高原特色,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对青藏高原之外的世界各地旅游者充满了吸引力。青海境内的可可西里、沱沱河沿岸、柴达木盆地小柴旦湖湖畔沙砾层中,的苏热、珠洛勒、扎布、多格则等多处采集到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说明了青藏高原至少有几万年人类发展历史。青藏高原的宗教文化之厚和影响之广,宗教氛围之浓,为其他任何地方所远远不及。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独具特色的壮观的宫殿寺庙建筑和珍贵的宗教艺术品。青藏高原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它源于自然,利用自然,高于自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创造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园林建筑艺术,成为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青藏高原生态旅游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青藏高原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其特殊的自然地理背景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以藏传佛教为主线,又构成了高原独特人文旅游资源,二者都具有极强的独占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是青藏高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优势。青藏高原的旅游资源类型多、品位高,仅以青海省为例,按其规模、级别、价值和管理权限,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州(县)级三种。全省有一定价值可供游览的景点900余处,其中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家级景点49处,省级旅游景点350余处。这些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发展青海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市场优势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在追求吃、穿、住的同时,越来越向往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背景下,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就有了十分广阔的市场。由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交通闭塞,这里极少受到污染和外界文化干扰,原始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环境保存完好,存在着许多人迹罕至的后续储备旅游资源,使其成为人们十分向往而又可畏的神秘之地。市场前景较好,挖掘潜力巨大,是青藏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在优势。
3、政策优势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无疑给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结合青藏高原地区本身拥有独占垄断性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把这种政策面的因素,有效地进行放大,使青藏高原生态旅游资源得以高品质、深层次的大开发。实际上,随着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青海省和自治区不断加大高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步伐,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宗教旅游、生态旅游、登山旅游、探险旅游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业是全区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特色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
青藏高原虽然环境优美,但同时也因其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使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这给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其一,由于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很难吸引熟悉区域情况、有知识、有能力的各类人才。就目前青藏高原的从业人员来看,能满足特种旅游实际操作的人员严重匮乏。其二,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由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严酷、脆弱,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人们的环保意识单薄,造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森林资源滥砍滥伐、大量珍稀野生动物猎杀、超载放牧、无序的挖药材,使生态旅游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给青藏高原的生态旅游开发,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条件复杂,开发成本较高
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大西北,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较为落后。尤其是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成本相对较高,存在着道路质量不高,停车场建设不完善,景区可进入性差,内部游览线路不足,供电、供水、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较差。有的地方基础设施几乎为零,要对其开发建设无疑会增大开发成本,对后续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都会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3、交通不便通达性较差
由于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滞后,目前交通运输还未形成现代化立体网络,旅游旺季存在着“难进难出”现象;区内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农牧区的交通条件仍然比较差,旅游活动严重受阻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景区(点)缺乏必要的交通条件而难以到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通方式或手段单一,通常来说进藏的交通方式只有航空、公路、铁路等途径,基于气候和公路路况及安全方面的考虑,绝大部分旅游者都会选择航空途径进藏,但航空运输市场处于被垄断的状态,价格偏高,这势必增加旅游者交通费用支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者进藏;二是区域内的可穿梭程度低,西宁、拉萨到各地区的交通己基本贯通,但到区内景点的交通状况仍然很差,从而也限制了旅游活动范围。
当然,青藏铁路的开通大大改善了青藏高原旅游的可进入性,打破了多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并形成了“铁、公、机”联动立体交通网络。这一情况使得交通不便的状况大大缓解,但交通不便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也是开发青藏高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一个制约因素。
三、加快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一)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
旅游产品是指在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所需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总和。为了使我们开发出的生态旅游产品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既满足游客需求,又不破坏生态环境,且协调好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卖点就是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在保护自然资源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生命维持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所以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同于旅游产品的开发,除了要考虑到开发商的利润、旅游者的享乐之外,还要考虑由旅游活动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约束开发商和旅游者的行为,使之共同分担维护景观资源价值的成本,力求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加大投入搞好旅游硬软件设施建设
在现有基础上,要逐步加大对旅游景区的经济投入,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对景区进行整体策划、包装,高水平进行招商。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有机结合。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和重点景区(点)的开发力度,不断扩大和充实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把招商与旅游推介对外宣传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以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为依据,以最大限度满足旅游者需求为标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群体市场需求有选择的确定开发重点,达到效用最大化。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应该以高原纯朴自然风光为特色,以宗教文化、民族风情、生态旅游为核心,兼有观光旅游、宗教朝期、登山探险、科学考察和度假休闲等多种旅游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必须遵守环境保护的原则,对于原有的自然生态区,绝不允许随意的改变其生态环境。所以这些硬件等的开发,更多的要集中于一些旅游中心城市。把他们作为旅游点,也就是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空间网络体系中的点要素。通过对这些地区的建设,可以形成鲜明的旅游形象,对旅游客源形成强烈的旅游吸引力、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旅游集散条件。长期以来、以藏民族为主的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在青藏高原,不同的民俗和文化在长期的交融中相互影响、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民俗文化。如藏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就有大量民俗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美。民俗文化最直接表现是各民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形式,间接的民俗文化体现在民族节庆、礼仪等方面。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产品是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特色所在。充分发挥人文、历史、民族等方面的优势和吸引力,加大对其软硬件的投资,这是生态旅游中重要的一环。
(三)政府主导加大对自然区域的保护
政府主导的开发方式是我国旅游开发的经验,青藏高原的生态旅游竞争与合作同样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政府间通过协调,对生态旅游的理念和内涵达成共同的认识,为后期的生态旅游业的开发提供相应的保障,建立青藏生态旅游的协调机制,可大幅度提高青藏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可操作性。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以及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意义,继而分析了湿地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湿地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以期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关键词:宝山;石佛庵景区;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36-02
国内唯一的元代砂岩全仿木石构建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山寺大殿及其附属文物和诸多古迹,形成了宝山丰厚的人文景观;奇峰、怪石、幽洞、飞瀑、原始森林和奇花异草构成了宝山特有的自然景观;金丝猴、岩羊、棕熊、白鹇、敲竹鸡、飞狐等珍贵动物和被誉为“蝶中仙子”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等珍奇动物,常现于林中;黄莲、七厘丹、石斛、金线莲、土里开花等名贵药材和红菇、紫竹、观音竹争奇斗艳;石英石、水晶石、铅锌钨铜金银等矿产赋予宝山丰富的“宝藏”内涵。
近年来,每年上宝山观光的省内外游客上万人次。一些专家学者也陆续上宝山考察。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闽北报》等新闻媒介多次对宝山做了报道。宝山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既是风景名胜区,又是文化生态旅游和盛夏避暑的绝好佳境。对它的开发将对当地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将给开发商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
一、主要景点
(一)宝山寺大殿 该殿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为全仿木石构建筑。明正德版顺昌邑志载:“宝山在娄都,峭拨秀丽,群峰次第而列,正峰绝顶一庵,梁柱椽瓦之类,皆断石为之”。其梁柱用料粗巨,契合早期建筑肥梁胖柱审美风格,石构件仿木程度极高,雕刻精美,风格独特,有极高的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国家专家考察后,认为全国仅见。二OO一年被国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OO三年国家文物局已通过维修方案。二OO四年至二OO八年,国家先后拨款210万元进行维修。近年来,宝山寺引起了全国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激发了各地游客极大兴致,前来考察、观光者络绎不绝。
(二)南天门和大圣庙位于海拨1305米的宝山主峰宝峰绝顶,乃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整造的全仿木石构建筑遗存,为宝山三庵之一(上庵南天门)。石构件及建筑为明代风格,雕刻精美,为宝山寺国宝附属文物。南天门遗址前,筑有供奉孙吾空兄弟合葬神位的大圣庙,为南天门同期建筑。两块墓碑各为“宝峰齐天大圣神位”、“通天大圣神位”。其早于吴承恩《西游记》成书二百多年,是古代名著《西游记》的重要实物佐证。
(三)干仙寮俗称一片瓦,是一块天然奇石。一片厚约一米,深十几米,宽七八米的巨石从山岗背部悬空伸展开来,石下形成奇异石室。为世罕见。一千七百多年前西晋道士陈紫干在此练丹修行,民间相传陈紫干在此成仙而去,因曰“干仙寮”。并有古人摩崖石刻“干仙寮”三个阴文在门楣石沿。干仙寮古代及解放初期,有僧尼居住苦修,现留有石彻围墙遗存。室内现供奉“五谷仙”、“水母娘娘”,为香客进香重要场所。
(四)山巅古城宝山古为顺昌最高山,为屯兵设城,难攻易守理想之所。历史上宝山筑有庞大山城,现有古城墙遗存。古城墙当地村民称为城墙脚,依峭崖而筑,古城墙自上湖村竹林上连绵至仙乳峰,约有七、八里长,因年代久远,大部倒塌,完整处尚存几百米,是游人探幽思古的胜景。
(五)石宝峰亦称宝峰,乃宝山主峰,海拔1305米,古时为顺昌境内最高峰。被当作宝山的象征。雄踞于宝山正峰之巅的国宝宝山寺西南方几百米处。峭拔雄伟,登上宝峰顶眺望,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慨。宝峰之山脚至峰顶有几百米高,多为岩绝壁,寸草难长,俯视如临万丈深渊。其雄伟险峻有如泰山极顶和黄山天都峰。宝峰顶遗存的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整造的全仿木石构建筑南天门残址和同期石构建筑大圣庙,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山寺大殿之重要附属文物,是宝山极其重要且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六)龙脊俗称鲤鱼背,位于宝山峰腰,其峰顶山脉走向婉如一条巨龙蜿蜒而上,其独特的地貌极为鲜见。龙脊背部仅二三米宽,两面峭壁如刀削,远观峭拔神奇,近看奇石满峰。站在龙脊仰视,南天门高耸雄立,动人心魄;龙头峰岩重叠,峭丽异常。龙脊上奇石形象逼肖十分生动。每当云雾升起,龙脊如一条巨龙腾云驾雾,极为壮观;朝阳初升时,龙脊镀上金色轮廓,如金龙飞舞,奇特异常。
(七)仙乳峰位于宝山东北面,酷似两只丰挺的。山腹内奇石漫山,奇石不下百余座,海狮恋宝、双龟望月、独眼蛤蟆、贵子椅、天然屏风、飞来奇石等独具特色。最神奇的是海狮恋宝石,正面仰视如一只巨大的海狮雄踞悬崖边上,展翅作护卫宝物状;背面俯看,此石又如神龟饮光,其形象之逼肖,形体之硕大,颇为壮观。仙乳峰又是宝山奇松最为密集之处,方圆十几平方公里的景区内,随处可见奇松与怪石相映。仙乳峰沿线耸立着五座山峰,松石山水,无限变化,可谓移步换景。站在岗峦眺望,山腹内林海茫茫,沟壑纵横,为原始次生林带,山势较为平缓;山外面却奇峰突起,峻拔奇秀。峭壁高达数百米,宽有数百米,气势万千,为南方山水鲜见。在仙乳峰观云海,看云雾,群峰若隐若现,恍如仙境。
(八)竹林宝山现有竹林万亩,为毛竹丰产示范片。为适应旅游环境,竹林已大部实行责任制,严禁挖笋,规范间伐。上山途经的一片毛竹林,为古茶山演植而成,呈梯级分布,林间点缀古笋干作坊,很有特色,为别处少见。顺昌是全国竹子之乡,宝山周边的几个自然村是顺昌毛竹主要产区之一,未到山脚,沿途已见毛竹成林,一望无际。景区内的上湖、土垅、新村、马料坑等村庄,竹林环绕村边,景色秀丽,游人在竹林内休闲游玩,饶有风味。
(九)怪石宝山漫山皆石,钟灵神毓。这些山石形象逼肖,或兀立山崖,或隐匿林间,随处可见。著名的有海狮恋宝、神龟饮光、磨菇石、星纹石、干仙寮、双龟望月、宝峰猿祖、卧牛石、试心石、精灵朝圣、犀牛探海,小猪观海,金鸡抱蛋,猩猩石、笔架石、贵子椅、龙首岩、官靴石、绣花鞋、仙人床、飞来石、天然屏风、虹桥石、济公帽、独眼蛤蟆、卧伟人、红宝书、三怪兽等,约有几百处,是开发旅游的巨大资源。
(十)奇松宝山奇松满山,有几片千年松林,松树造形美妙,奇特多姿。青松或悬于峭崖,或伴于山石,或隐于密林,可观赏松树不下千棵。宝山因常年风大雨急,全山为砂岩地貌,山石众多,土壤较少,这里生长的松树多曲折变异,“棵棵都是迎客松”,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
(十一)瀑布宝山诸峰山势险峻,沟壑纵横,自然生态良好,生态林面积广阔,几条峡谷和涧流,落差较大,形成了多级瀑布。现已查明大小瀑布十余处,均具有极大的开发观赏价值。这些瀑布分布在北面通天大峡谷,西面龙脊山脉峡谷。西北面上湖、土垅村边,东面山场村峡谷。
(十二)杜鹃每年谷雨至立夏期间,宝山杜鹃花盛开,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杜鹃花遍及诸峰,成以宝峰顶、卧牛石、试心石、龙脊山等峰岗周围为最盛。全国杜鹃花三十七种品种,宝山就有13个品种,尤以紫红、大红、桃红、水红为最多。红花红艳似火,紫花高贵端庄,桃红明艳夺人,水红娇柔妩媚。身处其境,如入天然公园,人间仙境。杜鹃花多长于山石间,立于峭崖旁,形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面。每年观赏杜鹃花者峰涌而至。宝山因气温较低,花季比山下丘陵地区迟开二十天,山下杜鹃已快谢尽,宝山杜鹃刚吐嫩芽。宝山杜鹃花期较长,春夏花开三月之久,秋季亦有花期。宝山杜鹃品种之多,花开之繁盛,为省内罕见。
上述景点中,宝山寺国宝及附属文物南天门、大圣庙,以及干仙寮、古城墙、上湖生态示范村等人文景观,是投资开发宝山风景区现成的文化优势,是开发文化生态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二、天象景观
(一)云海每当春夏多雨季节和冬季多雾时节,在宝山顶眺望,云海翻腾,一望无际,群峰或隐没云雾或飘浮海上,变幻莫测,蔚为壮观。其景观可与泰山、黄山云海相媲美。登上宝山者无不为宝山云海叹服称奇。在宝山一年四季皆可看到云海,一年约有150天为云海气候。特别是冬季,十一月至春节期间为云海多出季节,这时的云海持续时间较长,要到中午方可散去。春夏季节,每当下雨,云雾蒸腾,群山若隐若现,云雾瞬息万变,处身峰顶,如入仙山天境。雨后天晴,其景更为可爱云海和群山仿佛全都洗过似的,云海雪浪滚滚,晶莹剔透,群山更加青翠妩媚。
(二)日出宝山日出极为壮观,一轮磨盘大的红日或软溶溶贴近云霞冉冉升起,或在群峰间奔腾跳跃而出。朝霞无限变化,绚丽多姿。每当朝阳升起,云海蒸腾翻滚。阳光映照云海,一会金黄一片,灿烂辉煌;一会晶白如雪,云峰四起。在宝山观日出,每日一景,变化无穷。宝山日出,闻名遐迩,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游客专为日出登山而来。
(三)落日宝山落日亦为奇景之一,登上南天门宝峰顶看落日,四面彩霞,幻化出无数色彩斑斓的画卷:山川壮丽,湖泊明净,如海如瀑,变化万千。落日或如一只红灯笼,悬挂在明净的天际;或如五彩色球,穿云破雾;或如一个燃烧的火球,烧红半天云彩。在宝山观落日,时常可看到许多奇异的景观,阳光或从云层中射出万道金光;或如探照灯从天空射出一束光亮;或如一条金龙腾空飞舞,或如万里长城镀上金光。暴雨来临前的晚霞更为壮丽多彩,风云如万马奔腾,云彩时而如水晶般晶莹,时而如烈火般燃烧,奇峰变幻无定,云层层次分明,天地已熔为一体,难分哪是山哪是云了。
(四)佛光宝山属高山气候,经常出现气象学上的“气流涡旋”现象,即佛光显现。南天门峰顶和宝山寺后侧观日出的棋盘石上经常可见佛光显现。佛光多出现在雨后天晴,或在雨后的第二天清晨。这时,游人会惊喜地看到二、三十米远处,一圈直径为2米的七色彩圈在空中显现,如彩虹般斑斓,彩圈中隐约可见一尊人形,如菩萨般端坐其中。近年来目击者已几十回上百人次。
(五)冰棱雾凇宝山现为顺昌第二高山,奇峰突起,傲立群峦。山上风大雨急,多有冰雪,每年有雪降、霜期较长。每到霜降和下雪,宝山成了一个冰雪世界,漫山遍野雪白晶莹一片。树枝上下,峭崖岩挂满了粗细大小,长短不一的冰棱。冰棱长者一两米,短者盈尺,山上成了一个童话般的琉璃世界,且树木常形成白的“南方雾凇”奇景。为南方山水罕见的景观。
上述天象景观配合宝山其它独特的文化名胜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构成宝山风景区投资开发不可多得的文化生态优势。
三、景区布局
景区可分为七条旅游线,七条线路各自成局,变可相互开通。
(一)上湖、土垅、新村、马料坑线。此条为山脚旅游线,是登山的途径。四个村落环绕宝山西北面,沿途毛竹成林,树木阴翳,生态保护良好,梯田分布有特色,尤其是上湖村景色秀丽,省内少见。景点有:梯级竹林、古银杏群、古厝桥、瀑布、羊力洞。
(二)宝山寺景区线。为中心景区,处宝山绝顶。此景区自上湖竹林上端的半山亭起,经十八弯古石阶山道、观景台、撑腰石、滴水洞至宝山寺。主要景点有宝山寺、南天门遗址、大圣庙、石宝峰、卧牛石、哮天犬、仙字岩、滴水洞、玉屏峰、金鸡抱蛋、试心石、精灵朝圣、宝峰猿祖、卧伟人、济公帽、棋盘石等。
(三)八仙洞线。俗有“不到八仙洞,没有登宝山”之说。此线目前只有采药小径,艰险难行。但沿途奇景无数,是宝山风光最奇丽处,沿线可到龙脊山背。在龙脊之上,可极目尽览南天门奇伟壮丽雄姿,可心惊肉跳地感受和龙脊的险峻奇丽。主要景点有八仙洞、龙脊、龙头、星纹石、磨菇石、犀牛探海、猩猩石、擎天石、红宝书、龙瀑等。此线可延伸至本县十八折峡谷生态旅游区与将乐玉华洞景区联片。
(四)仙乳峰线。此条线路由五座山峰组成,从宝山寺至尾峰约4公里。沿线奇峰异起,峭丽峻拔,悬崖深阔。是为宝山奇松怪石最为众多之处,所到之处移步换景,随处皆景。主要景点有:仙乳左、右峰,奇松、峭崖、仙人磊壁、海狮恋宝、神龟饮光、龙首岩、山巅古城、贵子椅、双龟望月、鱼背石等。
(五)通天峡谷线。峡谷可由黄子场劈路登山至峰顶约7公里,亦可由山顶沿双乳峰线到峡谷。峡谷生态保护良好,多涧流瀑布、山洞成群、极为幽深、山狸洞。上可达原始林带。主要景点有:联级瀑布、通天瀑、长坡涧流、峭壁岩洞、山狸洞。
(六)干仙寮线。没线多奇松、峭崖、石室。峰顶平坦。景点主要有:干仙寮、大石室、古哨所、点将台、三层岩、古城墙、猴王靠、仙人脚印、峭壁群、千年松等。
一、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双面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黑龙江省旅游开发热情的高涨,全省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冰雪大世界”,“哈尔滨啤酒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使黑龙江旅游业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了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转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商品意识在此渐渐形成。最终依托当地的旅游开发,这些少数民族摆脱了贫穷无知的状态,走上了发展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的新道路。 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的文明进程。
另一方面,盲目的旅游开发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这种特色既包括景观本身的特色,也包括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黑龙江是一个资源丰富,民族众多的大省,拥有满,蒙古,朝鲜,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等众多的民族,这既是黑龙江的魅力所在,也是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然而在现阶段,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却被长久的遗忘。在黑龙江区域旅游开发中,片面注重自然资源景观的开发,而忽视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其结果使得各旅游项目不顾所在区域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特色,盲目的追求现代化、奢华化和利益化,最终使得旅游景观千城一面。可以说,区域宝贵的民族文化特色正在消亡。
二、黑龙江省民族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旅游”中游客最主要的需求便是在新、奇、乐中充分的感受异文化,这既是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大同小异的旅游设施和游览内容,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式要求,为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本省的旅游资源。白山黑水,银装素裹,北国风光,原始森林固然是黑龙江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一无二的民族风情.才是黑龙江发展旅游产业最为独特也最具魅力的资源优势。然而黑龙江省的旅游开发单纯强调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最终必然导致旅游产品缺少文化品位,旅游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如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的旅游开发现状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也是黑龙江独有的民族,他们世代居住在黑龙江省的三江流域,以捕鱼为主生,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赫哲族民间文学有许多优美的“嫁令阔”民歌,特伦固“传说”,“说胡力”童话寓言,“伊玛堪”民间说唱文学等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化遗产,生动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旅游开发热潮中这种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却即将湮灭,原始渔猎文化即将消失。四五十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经不在承传口头文化传统,赫哲文化正处于彻底消亡的前夕。
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成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旅游业文化含量的高低。从黑龙江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文化含量偏低,民族特色不足,旅游产业发展尚不成熟,这势必会影响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要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力度,开创出一条有黑龙江地域民族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
三、民族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措施
(一)强化民族文化教育,从各个层面提高保护意识
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首先要做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折射出民族存续的古老智慧,即使到了现代工业化达到较高程度而面临生态压力的今天,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为此首先应该在全省大,中,小学教育中,开展民族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推动民族文化的研究,这既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其次要提高少数民族区域干部和当地人民的民族文化素养;使其从观念上形成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意识,并通过旅游开发使其从旅游业的收益中看到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这将使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更具动力,最终把保护传统文化作为当地民族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最后要提高旅游业队伍的总体素质,依托大专院校和当地的旅游培训中心,培养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的旅游从业人员。使其对黑龙江的景点,文物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内涵有较全面的了解,并能通俗易懂的介绍给游客。
(二)突出民族生态文化特色,保护与开发并举
中国有句俗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说生产的发展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黑龙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也理应如此,开发工作应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能够体现民族特色和生命力的东西。具体的说,在旅游设置方面要处处强调传统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充分体现本省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文化,在居住环境方面,除了兴建一些现代的饭店之外更应针对大多数旅游者的心理状态或者建一些具有东北特色的火炕或者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撮罗子”,“仙人柱”等,除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多样化住所外,屋内摆设也应符合民族传统,力求和谐自然,使游客在休息中,亲自体会到异族的生活情趣。在饮食方面,可更充分施展各民族独到的烹饪技术,让远方来客品尝色,香,味,形,美不胜收的佳肴名菜,而得到口腹和艺术的享受。例如,赫哲族的“生鱼”,朝鲜族酥软筋道的打糕,松饼等都是来者不可不品尝的佳肴。在购物方面,则应该广开货源,大量供应世代相传,工艺绝伦的手工艺术品,如,鱼皮衣,旗袍等等。让游客在尽情游览之后满载而归。以上例举了民族开发的众多方面,其目的都在强调一个“特”字。无论是文化还是具体项目,只有具体特色,才能有魅力。所以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采取适当的开发措施。
在做好开发工作的同时,还要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而开发利用反过来又更加有益于保护。应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一方面在景区规划中要防止破坏性的建设和建设性的破坏。因为许多民族文化资源一旦在建设中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本来的面貌,使原本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很多了,不能再重蹈历史的覆辙。另一方面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还包括对产权的有效保护。随着旅游开发热,大量的民族文化资源做为商品被出卖并取得了惊人的利润,在此过程中,许多留存民间的工艺品,古籍,宗教活动用具等文物被外地人用各种手段买走或盗走,例如位于哈尔滨市南的拉林满族镇。做为清朝屯垦戍边的满洲八旗贵族子弟的后裔保存了大量的有珍贵价值的历史文物,然而在市场开发的过程中这些存于民间珍贵的满文书信,满族谱书,宗教祭祀用具,生产工具等以各种方式大量的流失,这种开发不是保护性的开发,而是一种毁灭,为此我们要以各种方式高度重视起来,防止珍贵资源的进一步流失。
(三)利用多方力量,实施民族文化研究与保护行动
当前,最有利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大环境已形成,从国际上看随着黑龙江对外开放的扩大,旅游业的发展,国外人士对黑龙江文化日益了解,并引起了关注。从国内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序幕已经拉开,在这种形势下,应充分利用各方的力量,推动民族文化的研究,实施文化保护行动。首先,借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风,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及合理开发。尤其对黑龙江有代表性的文化如赫哲族民间文化,朝鲜族文化,满族文化,鄂伦春族文化和鄂温克族文化等等应组织相应的研究,投入比较充分的经费和人力,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发掘出来,其次,可以借助多种国际组织,民间组织以及企业的力量,来推动民族文化研究和保护活动,如建立特定的基金会,建立一定的研究机构等,都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
旅游业作为新兴第三产业,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层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正是由于游客的多种需求,逐渐衍生出各种形式的旅游业。生态旅游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旅游形式之一,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游客通过生态旅游,能够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生态资源保护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落实完善该项工作,对于生态旅游的发展以及生态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是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游客提供参观服务的一种特色旅游形式。通过优美的风景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加强了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生态资源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来。目前,生态旅游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的认可和欢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逐渐形成了多种生态旅游形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良性发展,需要加大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力度。但是,大幅度的生态资源开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我国对于生态资源保护在法律制度方面缺乏实效规定,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生态资源开发的约束,容易对生态资源造成破坏,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受到破坏,会使生态环境的价值大打折扣,从而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良好发展的前提就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因此,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现状
生态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保证,相应的保护机制能够为生态资源的保护提供有利条件。当前,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保护也进行了相关制度的规定,以约束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这些制度还不够完善,实施的实效性不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使生态旅游在资源保护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一)缺乏系统性的法律规范
虽然我国制定了关于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规划制度、管理制度以及相关保护法律监督制度等法律制度,但在生态旅游中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其中,大多数的法律制度内容都是以保障游客权益为基本内容的法律制度,对于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一直都缺乏系统性的法律规范,不利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
(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
旅游部门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为追求最大的经济价值,而忽略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事实上,为了拓展生态旅游,促进多元化旅游经济发展,部分开发商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大幅度的开发,甚至是过度开发。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约束,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保护未能予以重视,造成生态资源的破坏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严重违背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
三、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的建设
(一)完善立法制度
具有实效性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保障。因此,需要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建立相应的立法制度,规范生态旅游。针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应该将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正式纳入国家和地方的立法中,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进行强有力的约束,从而规范生态旅游活动,为生态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不断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毋庸置疑,这对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的法律支持和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建立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
在弥补立法缺陷的同时,需要建立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由旅游部门进行管理。通过立法约束,规范原有的管理办法。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严格参照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只有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持良好的状态下,才能开展生态旅游。同时,明确旅游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责,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态资源保护的实际效果。在生态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形势下,为其提供良好保障,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可见,这对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森林公园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场所,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人文景观为依托,已经成为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河北承德森林公园为例,浅谈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1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与不足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基础上有效认识到自然资源开发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1.1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
河北承德地处燕山山脉与蒙古高原的交界过度地带,是山地丘陵地势。森林草原资源丰富。河北承德的森林旅游资源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得到小部分的开发,与皇家园林资源的开发相辅相成。除此之外,河北承德的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还有人工林的分布种植,人文气息更加浓烈,适合旅游资源的开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为河北承德的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带来巨大的贡献。河北承德处于京津冀的经济区中,便利的交通优势,巨大的客流量都成为河北承德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
1.2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
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在开发创新上具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河北承德在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管理上政策法规还处于不完善的状态。法规的针对性和目标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有效利用和保护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加上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监管评价机制不到位,导致在开发利用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中不能科学的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除此之外,河北承德的森林旅游资源在基础设施方面还不够完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有效结合发展方面有待改进,不能做到自然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发展战略探究
2.1整合创新森林公园旅游资源。
河北承德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资源,在其可持续发展中应大力整合各种资源,进行综合资源开发与管理,总体规划与设计其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拓宽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发展的优势空间。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旅游资源的布局开发,有针对性的做到资源整合创新、合理分区分层利用,做到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完善森林资源发展的整合与升级。
2.2加强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性建设。
进一步加强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大基础性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人文本为核心,开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评估游客量,做到接待游客量的科学有序状态,加强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和措施,进一步完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性的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设施,整合森林自然资源与其它生态旅游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做到自然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完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监督评价管理机制。
在完善现有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相关管理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有针对性、目标性的管理法规,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的开发、运营、服务等行为。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切实做好森林公园旅游景点的科学调查、环境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规划,增强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可行性评价。完善相关的监督评价机制,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在资源开发利用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生态环境发展造成影响。
3开发利用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现实意义
合理有效科学的开发利用河北承德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交通信息、人文景观等的一体化发展,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进一步促进生态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生态观光、旅游体验、休闲度假、陶冶性情、科普文化的功能,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做到自然环境效益和经济文化效益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增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滨.浅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承德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J].经贸实践,2015(06):47~48.
[2]程理,林奕汉,宋春喜.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优化与开发策略探究[J].南方农业,2015(27):78~79.
一 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1 符合旅游的美学原则
游玩观光是所有旅游活动的最基本目的,露天煤矿矿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也必须满足美学原则。旅游者出门旅游,主要是陶冶性情,获得心情的放松和美的享受,大型露天矿区生态旅游区应该交通便利,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玩、购物、娱乐的基础设施。在进行矿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工业景观的开发设计时,必须聘请专业的旅游专家一起规划设计,以符合旅游的美学原则。
2 符合生态原则
在开发大型露天煤矿矿区生态旅游时,设计者除了要考虑旅游地的美学原则,还应该思考如何反应生态这一主题。露天采煤会对矿区的土地和环境都会带来一定的破坏,如改变地形、土壤、水文等,这样就会破坏景观的视觉美感。露天煤矿矿区在进行大规模的采煤生产的同时,还要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重建,修复自然,重新塑造生态景观,比如:在洗矿厂区修建循环蓄水池,在排土场区种植绿色草坪并进行畜牧业养殖、在矿区主干道和综合楼等进行绿化工程、植树造林等。对于矿区旅游,生态旅游的生态主题包括矿区的生态环境、生态重建使用的科学技术、生态工程、生态美学等。
3 差异性规则
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蓬勃发展,最根本原因是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旅游者居住地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同理,露天煤矿矿区生态旅游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它就必须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进行矿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时,要学习借鉴国内外比较成功的露天煤矿旅游区,同时还要因地制宜,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矿区的生态资源为主体,进行旅游项目的包装。
二 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1 煤矿区内废水的循环使用
煤炭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直接排放既浪费水资源又污染环境。对大型露天煤矿进行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时,必须要坚持清洁生产,重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保护。在进行矿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时,洗煤厂区的用水采用全闭路循环,生活废水处理达到国家水质标准后再排放,如果矿区位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还可以在矿区内建设一个人工蓄水池,在池中建造一些人造假山,在矿区形成一道亮丽的水域景观。
2 煤矿区的原生境资源和重建生境资源的开发
矿山工业旅游是一个逐渐被社会接受的新兴旅游形式,这在西方国家已成为矿山建设的成功典范。但我国矿山体验旅游开发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理论研究不多,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也较少。煤矿区旅游是指在持续进行煤炭开采活动的地区,或曾经进行煤炭开采活动而已停采的地区,充分利用富有特色的煤矿区景观、地质景观、人文景观,以独特的开采、加工、运输生产环节为主题,为游客提供体验舞台,使游客获得知识教育体验、审美猎奇体验和置身移情体验等的旅游活动。在我国,大多数露天煤矿矿区位于农业和畜牧业的过渡地带,矿区均属于黄土缓坡丘陵地区,这是在我国其他旅游地没有的自然原生景观。在排土场的地表,采用铺覆工艺可以形成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并且铺覆方式不同就可以生成不同的生态环境,种植不同的植被,增加矿区的视觉美感。
大型排土场是露天矿山独特的人造景观(相对高度差为100到150米),被称为人造丘陵。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时,可以引进排土场植被工艺,根据不同的地形环境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把乔木、灌木、草坪在同一生态系统中进行交替种植或者在同一时空进行共生配置;在生态系统重建早期种植固氮植物改善土壤肥力;把单一植被系统的脆弱性和和多样化程度高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对比;合理设计,大力植树造林,把矿区建设成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花园式矿山;在矿山的植被林中采取喷灌或滴灌工程,节约水资源,降低树木浇灌成本,改善绿化条件和矿区气候。在排土场的坡面还可以种植一些从外地引进的植物,甚至可以引进鱼鳞坑等生物护坡工程,以增加露天矿区的生态多样性,增加旅游的项目,使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旅游更具有竞争力。
被采煤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过人为的精心设计和重建,焕然一新,变成一片片草原牧场、树林、农田,既具有观赏性又兼有经济实用性。旅游者来到露天矿区,一方面可以了解露天采煤的先进工艺,同时也可以学习生态学原理知识,欣赏到美丽的农业、畜牧业、林业景观。
三 煤矿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与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相融合
在大型露天煤矿矿区中,除了生态旅游资源,还有很多意义重大的工业旅游资源。煤矿企业旅游最初起源于工业旅游,以煤矿生产为依托,以生产工艺和流程、生产生活设施、工业企业的外观等为对象,使旅游者获得知识、美感。大型的露天煤矿具有的工业旅游资源有大型露天采矿场、煤炭的洗选加工区、煤炭的传输系统、综合办公楼、居民楼、工业广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