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生态科技

农业生态科技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7 14:43: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生态科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生态科技

第1篇

牡丹江市地处中国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东北亚大通道上的一座多口岸的区域性经贸旅游城市,近年来,农业的振兴更让这座生态城市的生态农业充满了勃勃生机。该市举全市之力,求实创新、跨越争先,全面推进“五城建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4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总产达到63亿斤。绿色特色农业进一步壮大,国家级大型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发展到430万亩,新增菌棚室5792栋、食用菌达到37.1亿袋(块),新增蔬菜棚室8500栋、果菜达到64.2万亩,白瓜籽达到50.2万亩,新建养殖小区(大场)49个,林下经济产值增长26%。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步伐加快,12个产业化项目竣工投产,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7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396个;绿色食品电子商务中心投入运营,国家级牡丹江木耳批发市场交易量占全国2/3,11户企业产品被评为“首届黑龙江消费者最喜爱的100种绿色食品”,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新增宁安、穆棱两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和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的水稻生化技术、土壤肥料、浆果、核果、仁果、水稻育种、水稻新技术、蜜蜂育种及饲养、玉米育种、经济作物育种、大豆育种、食用菌育种及栽培技术等十余个专业的86名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分不开。因为,他们耕耘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用智慧和成果为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该院成立于1958年,是黑龙江省东南部集研究、开发、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省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分院院长柴永山的带领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成果累计创社会效益200多亿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他们还成立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牡丹江工作分站,承担了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水稻、蜜蜂、食用菌和苹果四个综合试验站、黑龙江省果树工程中心、黑龙江省寒地果树育种与栽培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寒地果树研究开发及生产中试基地、国家优质水稻原原种繁育基地、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牡丹江试验站、中国农民大学牡丹江学院以及牡丹江温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试验培训基地、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该院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专业设施齐全、人才济济、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1991年(八五)以来,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226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成果转化资金及自然基金等项目14项。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大专院校保持科技合作与交流,承担国际合作专项13项。1978年以来,获各级成果奖励197项,“水稻育苗壮秧剂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获得了“省长特别奖”,《中国蜜粉源植物》获第33届国际蜜蜂大会金奖,“抗寒优质耐贮李新品种牡丰李选育与推广”等三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2年(六五)以来,共审定各类作物品种64个,其中水稻:牡丹江19、牡丹江26、牡丹江28;玉米:牡单9、牡单10;果树:龙冠苹果、龙丰苹果、金香水梨、矮甜李、牡红杏、寒丰黑穗醋栗;晒烟:龙烟三号、龙烟六号等品种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作物新品种、自主研制的各种农化产品在全省和全国适宜区域累计推广面积达5亿多亩。

第2篇

近些年,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逐渐创新,其中以“科技”为主题的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模式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许多农业科技园将当地的农业资源、生态文化特色与科技资源相融合,形成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资源,发挥其旅游观光功能。关于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可以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园的生态价值

(一)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园生态技术新领域的研发工作

农业科技园本身就包含丰富的农业创新技术,这些创新的农业技术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应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价值。合理运用创新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将农业科技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完善农业科技园内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农业科技园的生态价值,有效拓宽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当前农业科技生态领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型领域,也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点,运用创新理念,抓住生态农业发展的机遇,使农业科技园生态经济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树立艺术创新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园的生态艺术价值

艺术创新主要应用于农业科技园的设计规划上,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促进科技园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发展,建设优美的、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发展农业生态科技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创新服务理念,突出农业生态旅游的特色

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相应的服务作用,将生态旅游融入至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中,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反过来也会促进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的服务质量,发挥出农业科技生态旅游的机制,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创新的需求。第四,利用品牌效应,推动农业科技与生态一体化的发展。

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目标

(一)充分发挥区域农业在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农业科技园所在区域具有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带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可以作为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的切入点。当前生态旅游呈现同质化发展,开发的旅游项目和特色大同小异,无法对游客产生吸引力,而加强对区域特征的利用,将形成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将农业科技与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相结合,并最大限度的挖掘农业科技园内先进科学技术的价值,运用至生态环境的改造中,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园的价值。

(二)提升农业科技新价值,实现生态发展的新目标

农业科技园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本质,是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就需要应用创新思维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运用至向相关产业链中,并将农业科技与生态发展连接起来。发展生态旅游是连接农业科技和生态发展的重要形式,将科学技术运用至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设施设备建设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丰富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路径。传统农业科技园将发展重点放在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创新上,忽略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发展模式,紧跟时展潮流,将推动农业科技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形成创新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中,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出去,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三、加大创新旅游项目,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以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以科技园区为核心,加强对周边水资源、风景名胜、古城古镇等旅游资源的运用,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环线作为基面,有效利用园区集聚展示功能和建设成果,创新“六大模式”。

(一)创新“观光采摘”模式

建设百合花基地和“黑湖”,百合花花期吸引大量观光游客,建设车厘子、葡萄采摘园,河滩露营、烧烤基地等,各项目均能容纳2000多人的观光采摘。

(二)创新“户外运动”模式

改造提升园区周边的几个古镇大环线和园区内部小环线,形成完善的“旅游大道”,黑化路面、美化沿线,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骑行、徒步”路线。重点建立基地、垂钓湖泊、环湖休闲亭等基础设施,并外延至园区周边几个大湖,积极策划全国性的钓鱼大赛,有效吸引爱好采摘和垂钓的旅游者。

(三)创新“特色美食”模式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只有农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才可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恰恰是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除了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外,还要把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设和依法保护纳入到农业发展任务之中,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在许涤新、叶谦吉两位同志的倡导下,通过召开“生态农业”研讨会,农业科技人员以户、村为单位进行实践试点,探索出生态农业的理论。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发展纲领,建有完善的试点网络,有大批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其中。但随着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经济面临着国际范围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及深入利用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条件。过去那种只靠调整农村产业发展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单纯增加食物链的某项环节,无法解决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项问题,更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定发展,只有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适合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系统的基本动力,才能使农村经济发展按照农业现代化进程前进。

2 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端正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农村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2 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资生活本身。”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生物、土壤、气候等大自然力的作用而获取生物产品的一种活动。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

3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4 结束语

当今世界中,中国农业困扰经济发展的现象最为严重。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怎样选择其发展战略是当今主要研究的热门话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重生态、重经济为基本,更加重视农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哲敏,信丽媛.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7,3(288):241-244.

[2] 马晓河.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N].人民日报,2007-02-07第09版.

第4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结束语

第5篇

地球化学指导实践源于19世纪

早在1910年,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与达尔文共同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英国博物学家A.R.华莱士就指出,地壳变动是生物进化的诱因和冲动力,其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是根本的动因。更早于1870年,法国的J.Raulin首次发现了Zn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从此以后,人们陆续确认了生命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1916年,В.И.维尔纳茨基认识到有机体和地壳的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认为地球化学异常将导致动植物及人类的某些病症的发生或变异,并于1927年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世界人口及工业快速增长,大量废物排放到水体和农田,一些元素通过食物链对人产生毒害,如日本因铅锌矿开采的镉污染引起的骨痛病和氮肥废水排放汞引起的水俣病,以及加拿大、挪威和美国的汞中毒等一系列事件,推动了以研究人为因素引起元素迁移及其环境效应的环境地球化学的发展。1988年实施的国际地球化学填图IGCP259计划,以人为重点,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开展跨国界的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开始了用地球化学眼光研究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保部门则在“七五”期间开展的全国土壤背景值调查中进行了包镉、铅、铜、砷等对水稻、玉米等大宗作物的生物效应专题研究。

80年代中期,我国地学界兴起了地质与农学结合的农业地质研究,主要从名特优农产品分布与地层岩石背景的相关性出发讨论农业地质背景问题。国家层面还开展了一项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科技攻关――“区域地球化学在农业和生命科学上的应用研究”,项目将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研究系列中的主要环节连接起来,反映出营养元素通过水载体,从岩石到土壤经农作物到人体的整个迁移、转化历程,提供了较完整的环境地球化学素材。

湖南率先命名“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世纪之交,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列入了国家地质大调查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2年启动了部省合作形式的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湖南是我国东、中、西部先期展开的三个试点省份之一,并率先以涵盖面更广、表述更精准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为名。生态地球化学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物-地质复合系统中的循环为基础,以元素对人的影响为核心,研究元素在系统中的分布分配、迁移转化规律,评价其生态效应的新兴边缘学科。为正确认识资源环境本底,全面评价生态环境问题,科学规划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家因此于2007年启动了“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

第6篇

目前,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凸显,要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愈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已势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每个农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生态农业建设可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矛盾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显著的矛盾,自然资源逐步减少,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与制约。因此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1.2生态农业建设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对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对环境进行保护及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基础性内容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状况同步协调发展,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重污染与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必然选择。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2.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2.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2.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3发展生态农业相关措施

3.1创建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须有相关规章与制度。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术保障支持,并以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所建立的管理及监督办法与标准,应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积极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多元化建设机制;与此同时,还要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规。

3.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对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研讨,并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还有就是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及品种培育等相关技术,不断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时,要给予足够的生产及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农业与今后的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

3.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需深入实施,政策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另外,服务体系的建立也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以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4小结

第7篇

首先,科学技术以及成果转化的限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这时的农业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很快便出现了自身存在的弊端,传统的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得产出的方法,并没有使得农业经济呈现稳定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不断的转变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再次,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约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体制支持,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国的现行的经济体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一定的制约,其主要表现在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进,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缺陷显露出来,这种小规模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源优化配置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

1.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生态农业工作过程中需要对生态学规律,自然规律保持充分的认识,保证生态农业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保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农业的各项工作。对农业生态系统以及机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管理,促进资源和能力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的循环和流动,并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保证农业生产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关系之中,以科学的态度和原理组织安排各项农业经济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较高的位置之上。

2.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发展环保产业,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过程中,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系统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资源节约同农村的环境保护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只有得到了政策的支持,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

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下,需要我们加强对生态农业相关制度和法规的建设,要尽快出台与农业投资和贷款相关的优惠政策,保护生态农业市场。鼓励生态农产品外销和出口,加快土地的流转,必要时还可以开展规模化经济点,扩大集约型农业的范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加快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的准入制度,建设生态农业的保险机制,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补助。

三、结语

第8篇

一、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见生态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指农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状况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因此对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描述主要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

二、农业生态环境的障碍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①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据我国第二次遥感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②土壤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③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加剧了洪涝灾害,恶化了生态环境,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达100万亩,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达10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草地总面积的50%。

土地荒漠化现象是一种土地的退化现象,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植被的消失,进而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本非沙漠地区出现了风沙活动现象。土地荒漠化的结果导致土地的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目前,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是全国耕地面积的两倍多。对草地的人为开垦、过量放牧使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全国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新增沙化土地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沦为沙化土地),新增草地“三化”面积200万公顷,由此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1700亿元,接近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5%。

(二)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草原退化

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1994-1998年),全国森林面积为15894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人均占有率世界排名100位之后,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年均出现森林赤字5400多万立方米,乱砍滥伐等原因每年毁林达151万公顷。1998年以来这种毁林势头虽然得以控制,但森林资源赤字欠账太多,森林资源严重破坏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全国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范围的洪涝灾害、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都与森林赤字有关。预计到21世纪初,森林覆盖率将下降到8.5%,而草场总面积将减少20%,单位面积产草量将下降30%,草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三)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名第100位之后,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而全国80%的河流和45%的地下水资源被污染而影响使用。1995年参加全球统测的10个尘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占了5个,1998年上升到8个,而据美国世界资源所1999年的公布结果,当年在世界10个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9个。我国北方城市每平方公里每月的降尘量50多吨,有的地方高达100多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受酸雨污染的农田面积约4000万亩,到了90年代仅南方7省就造成农田减少1.5亿亩,而酸雨给两广川贵4省区带来的年经济损失达160亿元,2000年的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酸雨区范围和频率保持稳定,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

(四)自然灾害频繁

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林、人争地和林、粮争地的矛盾一直没有解决,围海造田、围湖造房的现象长期存在。森林、草地的减少,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涵养水源的功能大大削弱,一旦大雨来临,裸地很难吸纳水量,大量流水直下江河,造成江河水位暴涨;其次森林、草地可以覆被土地,保护土壤不被雨水冲刷,而在森林大量减少之后,水土沿江河流下,在水势趋缓之处淤积,垫高河床,缩小湖面。湖泊的消失,不仅使淡水生物的活动空间减少,而且使湖泊的调蓄能力大幅度减弱,增加了洪水灾患发生的频率。

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农民在利益的驱动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般来说,人们直接依赖自然资源获取必须的水,食物和收入。由于我国农业的不发达导致农业的收入很低,这种低收益诱导农民以破坏生态资源来获取更多的收益。越是贫穷的地区其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依存度越高,他们通过使用免费的公共财产或开放的资源来获取利益,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制度根源与生态环境

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率,而不同的经济效率主要通过资源的配置来实现。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是环境和自然资源配置的两大手段,但有很多原因使手段失灵。理想的市场机制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但它建立在很多假设的基础上,在现实社会中这些假设不能完全满足,就会造成市场失灵,使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市场失灵的存在使人们向政府寻求方法,由于信息不足,政策时滞,公共决策的局限性而导致资源的配置失败,可见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都存在着一定的盲区,我们应谋求两者的结合。

四、对策

(一)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人的行为方式从根本上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人的行为又直接受其思想的影响,因此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责任感,牢固树立资源节约,持续利用的战略思想,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改进资源的使用占有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明确资源的产权关系,有利于明确责任,同时产权一旦明晰,有利人们保护生态资源,防止过度开采和利用,易于树立谁使用谁建设的观念,既能作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同时又能使资源得到保护。

(三)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以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科学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组合的特点以及其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以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

(四)全面发展,走生态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采用农业生态技术,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环的高效集约农业。生态农业主张提高太阳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在当前对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要确实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草、水,进行资源重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五)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构建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