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7 15:50: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业发展战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产业发展战略

第1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挑战;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4日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背景

在新常态时期下,我国经济进入产业转型、结构升级期,一产、二产、三产的内外结构在不断优化。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体育产业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同时,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体育产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产业之一。发展体育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以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体育产业总值占GDP的比重平均在2%以上,全球体育产业的年总产值超过1万亿美元,且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而中国体育市场的开端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使体育产业真正走向市场化则要从1993年算起。1993年6月,在南京首次召开了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会议,这为以后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纲要和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发展目标和道路,我国体育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对于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也将以此为突破口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此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机遇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内在管理机制、体制不合理。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体育产业才真正步入市场经济中。各项体育赛事逐渐建立起职业化体系,走向市场的步伐也在加快,体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窗口期”。但是由于我国体育市场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行业内部受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影响较大。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例,其内部机构设置了体育产业处,但在很多地方体育产业发展还未纳入到其体制中,也就不存在相关的部门,这使得当地体育产业边缘化,难以发展。在社会上缺乏必要的行业组织和协会,即便存在,也仅是名义上的管理,多是以企业俱乐部联谊性的机构,对体育主体难以起到制约性作用,也很难有效联系市场和政府,所以如果体制机制等上层建筑未见变革,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依然受到极大地限制。

2、专业人才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善。我国拥有13亿人口,市场广阔,但是在体育人才方面仍然有巨大的弊端。以女足为例,我国现役女足运动员注册的人数仅为5,000多人,而日本女足的注册人数达到了3万人,这一数字已经接近我国男足的注册人数,这仅是体育产业中专业化问题的一小部分。首先,由于职业运动员的缺乏,很多体育项目也难以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化;其次,目前我国从事体育产业的主要是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虽然他们熟悉体育工作,但在经济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也难以走上体育产业化的道路;再次,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差异。首先是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中西部地区投入力度大,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更为健全;其次从投入主体看,我国体育基础设施投入的主体中以个人和机构捐赠为主,政府财政拨款有限,缺乏相应的投入机制;最后,从人口与器材的配比来看,我国多数地区存在一项体育设施要满足几个社区、几千居民需求的状况,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建立一整套的人才机制和投入机制,才能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2013年我国体育产业年产值为3,136亿元,而我国2013年GDP总量为560,868亿元,体育产业仅占GDP的0.68%,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小。同时,我国体育产业仍是以体育用品服装制造为支柱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内部企业以同质产品进行竞争,这极大地增加了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企业间的平衡发展,也使得整个体育产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另外,从地域上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两极分化的形式,东部一二线城市最为发达,中西部较为落后,甚至在很多地区没有体育产业的概念,这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1、从政策层面上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一直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十二五”提出:要发挥体育创新驱动的作用,让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扩大我国人均体育锻炼面积,活跃体育的社会氛围,力争在2025年体育产业总体规模超过5万亿元。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污染小、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完全符合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政府大力支持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的机遇不言而喻。

2、从社会层面上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有其广阔的市场基础。在我国近14亿人口的群体中,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各个年龄阶层都不一样,各阶层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也各不一样,如老年人倾向于锻炼成本低、有利身体健康的保健运动;中青年人则比较倾向于健身类活动;而青少年族群更倾向于球类运动。近几年,由于居民对各种体育活动的追逐,不少国外较流行的体育活动也被引入到国内,如铁人三项、射箭、棒球等,这不仅满足了居民对体育类产品的需求,也丰富了我国体育类产品的结构,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需求推动供给的增加,这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会。

3、从全球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看,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美国的体育产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已经达到3%。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的体育占GDP比重均超过1%,目前中国体育产值占GDP的比重仅有0.68%。以体育赞助为例,2014年全球体育赞助市场增速为13.2%,远高于GDP增速的2.8%。而在亚太市场,体育赞助市场增速为15.4%,GDP增速为4.1%,是GDP增长的三倍多,可以看出体育产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所以“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机遇大于挑战的,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率,发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三、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机制,盘活市场。政府要继续下放权力,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放宽体育赛事的举办权,创新机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要继续推进职业体育改革,培育新兴体育赛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体育行业,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推动新兴体育赛事的发展,职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以市场主体参与为主,政府监管为辅,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同时,要借鉴国外体育发展的运行模式,不断改造现有固定的体育比赛制度。

(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体育场馆是当前发展体育事业的主战场。发展体育产业,必须坚持以场馆为阵地,举办好相关体育比赛的同时,延伸产业链。第一,要搞好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场所建设;第二,要对场馆进行公司化的专业管理。经营场馆必须要坚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以公司化模式运营场馆,坚持市场主体机制,创新营销模式,提高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引进国外高水平比赛以及新兴赛事活动,通过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创新,满足群众对体育赛事新的需求;第四,最大限度地开发体育表演的商业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体育商业活动中来,同时激发民间资本在体育产业上的运用。

(三)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育活动的核心是人,因此专业人才是盘活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要把我国体育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拥有一批具有专业体育素养和体育管理的人才,不仅是体育比赛的职业运动员,体育比赛的组织者也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去带领。此外,相关的中介服务也是必要的。体育比赛的组织、体育活动的引进等都需要专业的团队去完成,体育中介则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当前体育产业发展中急需加强的。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整个体育产业的无形资产,因此我们必须以此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是我国体育产业走向规范化的重要一步。

主要参考文献:

[1]甘刚.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J].经济师,2007.4.

[2]邢尊明,程一辉,扈伟,孟庆光,陈洪淼.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实施进程、特征分析与推进策略[J].体育科学,2014.1.

第2篇

一、产业发展特点

(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基因资源

柴达木枸杞产区是一个独特的生态地区,海拔2800-2900m,年降水量100mm左右,年蒸发量在3000mm以上,年日照时数3000t以上,日温差15℃左右,无霜期100d左右。由于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高,昼夜合成积累物质多,是一个适于多种植物茂盛生长和高产的植物王国。境内生长红果、黄果和黑果三种野生枸杞,分布面积约5.3万hm2,资源量约1200t左右,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树龄最古老的野生枸杞带一诺木洪乌龙沟野生枸杞林,既是野生枸杞重要的种子库,又是柴达木枸杞育种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种子基因库。

(二)具有潜力巨大的后发优势

柴达木地区人工驯化栽培枸杞起步较晚,但柴达木地区人工种植枸杞起点较高。自2002年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枸杞产业逐渐得到重视,诺木洪农场率先引进宁杞号品种和栽培管理技术,并相继开启规模化种植。尽管柴达木枸杞种植面积、产量都比宁夏小,但其产品质量却属上乘,赢得了国内外市场不少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枸杞产业化进程的加速,柴达木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优势渐次显现,后发优势显著。至2012年底,80%枸杞达到了无公害产品标准,90%枸杞达到特级以上,已认证枸杞绿色食品2个,认证面积0.67万hm2,认证有机产品2个,认证面积0.27万hm2。柴达木枸杞地理标志也已登记公示,区域品牌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

(三)具有增值巨大的加工转化潜力

随着柴达木枸杞种植规模的快速扩大,加规模迅速扩大。由2008年的4家发展到2012年的10家。产品由原来的直销干果逐步扩展到枸杞浓缩枸杞茶、枸杞籽油和枸杞鲜果冷冻食用产品等系列产品。目前,柴达木地区枸杞加工尚处在初级阶段,形成规模加工能力的企业都为枸杞果的前期加工,精深加工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枸杞籽油、枸杞多糖、枸杞原汁、枸杞籽油软胶丸、枸杞汁饮料、枸杞酒、枸杞茶、枸杞黄酮类的提取等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产品还处于空白,加工转化增值潜力巨大。

(四)具有日益拓展的市场渠道

目前,柴达木枸杞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已形成了以诺木洪为中心的一级批发销售市场,在德令哈、格尔木形成了零散批发零售市场。在宁夏中宁中国枸杞销售市场形成了独立的柴达木枸杞市场,产品以此畅销全国各地。通过经销商,柴达木枸杞已远销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家,逐步开启了欧美日韩等新兴市场。在品牌建设方面,诺木洪农场生产的“柴达木牌”和“诺木洪牌”枸杞干果,曾荣获多项全国优质林产品荣誉称号。在市场建设方面,2012年,海西州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诺木洪枸杞交易市场投入运营。

二、枸杞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不利因素

1 水资源贫乏。柴达木属典型的干旱荒漠化地区,也是青海省年降水量最小的地区,干旱、缺水,且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于干旱,灌溉水源严重不足,现有的水浇地已经大部分种上了枸杞,在旱地增加枸杞种植面积很困难。

2 苗木自给率低。近年来,随着枸杞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导致种苗供需矛盾突出,品种混杂现象较严重。种苗自给率低,良种率无法保障,枸杞苗木主要从宁夏购进,价格较高,种苗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且长途调运和物候差异(宁夏物候期较柴达木早20-30d),苗木成活率低,还易携带新的病虫害,制约了枸杞品种更新和规模化种植。

3 劳动力不足。近年来,作为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的枸杞产业在海西地区得到快速发展,如栽植、抚育、采摘等需要大量的劳力,劳动力资源的短板也越发显著。每年的枸杞采摘季节,当地劳动力严重短缺,不得不从省内乃至省外带招引枸杞采摘工人。劳动力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发展枸杞产业的关键制约因素。劳动力工资成本的上升,也进一步削弱了柴达木枸杞市场价格优势。

4 科技服务滞后。柴达木地区从事枸杞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仅海西州农科所1家,从事枸杞专业技术工作的仅4人。导致枸杞技术指导缺乏,产品科技研发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加之点多、线长、面广,技术指导和技术管理工作滞后,致使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

(二)有利因素

1 独特的自然环境。柴达木地处青藏高原,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空气干燥,日照丰富,昼夜温差较大,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条件有利于枸杞生长及有机物质、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耕地土质为灰棕漠土,多砂壤,PH值7.4-7.7,含氮0.076-0.124%,磷0.089-0.142%,钾1.6-2.1%,有机质2.71-5.26%,是枸杞种植的最优生产区之一;由于气候冷凉、干燥发生枸杞病虫危害较少,远低于国内其它枸杞产区;境内土地资源丰富,平整,集中连片,目前主要受投资制约,缺少灌溉等配套基础设施,只要解决灌溉等配套设施,非常适合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布局。

2 纯净的生态环境。柴达木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拥有国内最大、最集中面积的天然野生枸杞群落。目前,柴达木盆地已经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为发展绿色、有机枸杞创造了有利环境。同时,枸杞产地远离工厂矿区,大气、水源、土壤基本无污染,非常适宜于有机枸杞生产,为“柴达木枸杞”成为国际著名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超群的果品品质。得益于柴达木盆地独特的气候条件,柴达木枸杞具有优良的品质,粒大、肉厚、籽少、色鲜,其商用品质、有效成分、营养价值多数指标高于国内其他产地。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测定,柴达木枸杞总糖、多糖、β-胡萝卜素、甜菜碱、总黄酮等功效性成分极高,其中,多糖含量4.58%、β-胡萝卜素含量9.26mg/kg、甜菜碱含量0.92%、总黄酮含量4.3mg/g;水分含量高于其他产区,灰分和蛋白质与其他地区相差不大;氨基酸含总量最高,为8.84%;枸杞微量元素丰富,尤其是Mn的含量最高,是中国最优质的枸杞之一。同时,柴达木分布的野生黑果枸杞,经测定含17种氧基酸,13种微量元素。

4 良好的政策机遇。枸杞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集产、供、销为一体的朝阳产业。2012年8月,青海省“东沙西枸”战略构想基本形成,制定了《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规划》,海西州制定了《海西州枸杞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未来枸杞产业发展的目标、重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大枸杞种植力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林产品精深加工,枸杞造林及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效日益显现。随着各级政府对发展区域优势农业的重视,必将为区域内枸杞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一)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青海提出“生态立省”与“东棘西枸”发展战略的契机,充分发挥高原自然生态优势,以促进枸杞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线。推动科技强杞,增强产业转型动力;促进质量立杞,打造生态高端枸杞;推进品牌兴杞,提升市场影响力;强化精深加工,纵深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市场流通,拓展产业价值空间;强化招商引资,借力共推产业发展。以经济规律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枸杞产业集中、企业集群、经营集约的产业链,推动产业生态、持续、跨越发展,将柴达木打造成为效益良好、市场高端、享誉国际的青藏高原世界生态枸杞产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1 集约利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增加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并实现各要素投入产出比最佳。

2 优先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经济、交通条件好的区域应优先建设。通过高效益和技术示范发挥辐射作用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3 产业集群。布局产业时,在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引导产业项目向特定空间聚集,形成产业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发挥产业的集群效应。

4 可持续发展。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三)发展战略

1 科技兴杞战略。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加强枸杞科研与创新,推广技术普及应用,实现科技与产业统筹发展。一是加强技术合作,打造研发与转化平台。加强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宁夏国家级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大学等枸杞研究机构合作,积极开展重大课题、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枸杞技术研发和应用。二是建立枸杞产业标准体系,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按照国家无公害、绿色枸杞食品标准,积极开展GAP认证、有机认证、绿色认证工作。对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柴达木枸杞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参照欧盟、日本等国际农产品有机标准体系,结合海西州实际,着手建立枸杞从品种培育与选择、土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到农产品采收的地方有机枸杞果品生产标准与管理规范体系。三是创新科技推广模式,加强科技推广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壮大科技人员队伍,提升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利用现有州、市(县)、乡农林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相关枸杞从业人员授课、示范,培养一批土专家和村级技术员,逐步形成技术推广网络体系,使科研成果能及时有效地得以推广应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将枸杞种植及加工方面的科研成果加以推广示范。

2 规划兴杞战略。立足于柴达木地区枸杞产业发展实际,以野生枸杞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以枸杞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统一规划,着力建设枸杞产业园区和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推行枸杞连片规模种植,推动产业整合,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一方面合理规划枸杞产业园区。枸杞生产基地以都兰为中心,向德令哈、格尔木、乌兰等区域辐射,形成柴达木的枸杞产业群,促进枸杞产业的有序发展;在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枸杞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建立枸杞制干基地,在德令哈市、格尔木市工业园区建立枸杞深加工基地,提高枸杞深加工能力,促进枸杞产业发展;在都兰县、德令哈市建设功能齐全的枸杞营销市场,形成柴达木地区重要的枸杞集散中心。另一方面合理规划苗木繁育基地。积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在“柴杞”品种基础上,加快专用优良品种的选育速度,选育出具有柴达木特色、自主知识产权的枸杞优良新品种:加快黑果枸杞的驯化繁育,在都兰县、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建设黑果枸杞生产基地;加快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枸杞产业带建设,在格尔木、都兰和德令哈各建设1个枸杞种苗繁育基地,供应格尔木、都兰、乌兰和德令哈规模化种植基地。

3 质量兴杞战略。一是优化枸杞产品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枸杞产品结构,重点推广普及“柴杞”系列优质品种,提高柴达木枸杞品质;坚持走差异化道路,积极发展鲜食枸杞,加快培育黑果枸杞,探索发展功能性枸杞,尽快推动产业化,抢占市场先机。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枸杞产品结构体系。二是建设标准化种植园。按照良好农业(GAP)规范,通过完善道路、机井、灌溉等基础设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高效高产栽培、无公害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在格尔木、都兰、乌兰和德令哈四大产区建设连片万亩柴达木枸杞规模化GAP生产基地,形成枸杞标准种植园、新品种示范园、有机枸杞示范基地。充分挖掘潜力,改造、完善、提高低产劣质枸杞现有基地林分的质量,推广节水灌溉和无公害生产为重点的标准化栽培模式,提高单产和品质。三是完善产业化组织形式。尽快成立枸杞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等专业组织合作社,发挥专业组织在枸杞生产资料供给、技术推广、品牌打造、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引进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构建产业利益共享,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公司各方主动性和专业特长的联合经营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积极推广“企业+基地”、“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科研组织+基地+农户”等具有当地适应性的现代化经营组织形式,并通过示范作用,带动海西枸杞种植标准化、规模化、持续高效发展。四是建立质量检测检验中心。抓紧筹建海西枸杞质量检测检验中心,按照国家与地方相关标准要求,加强枸杞产地环境、产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检测,把住产品市场准入关。对枸杞生产全过程的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土壤、水肥等进行监控,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

4 品牌兴杞战略。品牌建设是提高柴达木枸杞市场竞争力的唯一出路,也是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柴达木地区要在枸杞品牌建设方面下大功夫。尽快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努力提高产品品质,充分挖掘枸杞产品的品牌潜质,多渠道、多形式营销,树立“柴达木枸杞”“原生态、高端、尊贵”品牌形象,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端枸杞品牌。一是加快枸杞原产地认证商标注册,形成统一的品牌,加强品牌保护和利用,提高品牌效应;二是提高产品质量,质量是品牌的基石,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品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柴达木枸杞品牌管理工作核心是枸杞质量,要不遗余力地提高枸杞质量。三是进行品类创新,在当今宁夏枸杞独霸市场格局中,通过品类创新打造产品质量和品牌,重新分割市场。品类创新上除了做好新产品开发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产品系列化,营销针对化,如养颜枸杞产品系列、养生益寿枸杞产品系列、滋阴壮阳枸杞产品系列、滋补益智枸杞产品系列等。四是加大枸杞对外宣传力度,在新闻媒体宣传基础上,借助全国中药材市场展销会、青洽会、项目推介会、柴达木旅游节等大力宣传柴达木枸杞,积极筹办柴达木枸杞节,使更多的人了解、认可柴达木枸杞品牌,不断扩大产品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5 加工兴杞战略。生产加工是枸杞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高附加价值链,在调剂干果市场、供求关系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也是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特色中小企业。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3-5家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抓住市场时机,培育上市企业,以扩大在整个行业的影响力,进而带动柴达木枸杞产业的发展:发挥柴达木枸杞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实施产业链招商战略,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2-3家,加强研发,创新产品,打造品牌,创建行业旗舰龙头,引领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纵深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高与大企业配套能力,促进中小企业按照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分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延伸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对枸杞果、柄、叶、根、籽进行综合加工利用,生产枸杞红色素、多糖、超细枸杞柄粉、枸杞叶茶、枸杞油、膳食纤维等系列产品,大力推进枸杞精深加工。积极弘扬高原枸杞养生文化,大力开发枸杞家常菜、枸杞食疗保健菜、枸杞饮料、枸杞休闲食品和医药保健产品。积极发挥枸杞林的生态功能,发展生态游、观光游,文化游、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李冰,青海枸杞产业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J]林业经济,2013,(4)

[2]张卫东,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探研[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2,(3),

第3篇

关键词:异地养老 积极老龄化 人口迁移

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 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标志着我国已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预计2020年将达到 2.43亿,占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国情。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国异地养老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新兴异地养老目的地。

异地养老前沿理论与实践

我国的人口迁移研究长期重点关注青壮年劳动力基于就业需求的流动特征,对于老年人基于生活需求的流动特征研究较少。本节简要评述国外异地养老前沿理论,并分析国内外异地养老现状特征。

(一)异地养老前沿理论简述

Litwak等于1987年提出了老年人的“三阶段”迁移理论。他认为在第一阶段,“年轻”、已婚和富裕的老年人会选择迁移到环境较好的宜居地区;在第二阶段,老年人会因为丧偶、健康恶化、贫困、半失能等原因,而选择接近家庭成员或迁入熟悉社区;在第三阶段,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以致失能,则会迁移到专业机构以获取继续照护。Litwak等奠定了西方老年人口迁移理论的基础,此后Conway等(2003)研究发现,低龄老年人愿意迁往具有良好生活环境的地区,高龄老年人则会因为高生活成本而被迫迁移。Calvo等在2009年的实证研究将老年人迁移划分为“计划”和“被动”两种,“被动”迁移者往往遭遇了离婚、疾病、丧偶等冲击,更倾向于出售房产和与亲戚共同生活,但迁移行为能改善老年人的福利和精神状态。

(二)异地养老的国内外发展实践

异地养老是养老服务与旅游休闲深度融合形成的产物,指老年人到异地生活并从事旅游休闲娱乐等活动。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异地养老是老年人完善人生历程、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目标的重要方式。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平均两年迁移率是10%,在1992-2004的12年内,有30%的老年人迁移了住所,获取更好的养老服务和生活环境是迁移的最主要原因。2005年冬季,美国有81.8万名老年人在佛罗里达过冬,而夏季则有31.3万名老年人北上避暑。

长期以来,我国的老年人迁移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拆迁搬家、随迁、投亲靠友等因素,但近年来异地养老迅速崛起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依据空间尺度划分,我国异地养老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从跨省大尺度来看,每年前往海南三亚市和广西巴马县“候鸟式”养老的老年人分别为40万和15万;从省市区内中尺度来看,北京到2020年将新增的约14万张养老床位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外的新城、乡镇和农村地区,上海将城郊异地养老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来临的重要方式;从县市内小尺度来看,以成都市为代表的西部劳务输出地区,积极探索将农村留守老年人的集中机构养老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动力。

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的异地养老功能

异地养老具有促进积极老龄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功能:

(一)异地养老促进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功能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取代传统的“健康老龄化”理念。“积极老龄化”就是为老年人创造最优的健康、社会参与和安全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过程。“积极老龄化”理论对老年人不再仅从传统的“需求视角”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而是从“权利视角”保障老年人参加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活动的功能,最终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相对独立、社会参与、人格尊严、社会关爱和自我实现等权利。通过将“积极老龄化”的先进理念贯彻于异地养老产业的规划、设计和运营之中,能够有效推动“积极老龄化”目标的早日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流行病学的转型赋予了异地养老更重要的功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1990至2020年间,发展中国家非传染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占所有疾病的比重将从36%上升到57%,老年人疾病防治的重点将转移到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上。异地养老及其伴随的休闲娱乐包含大量的身体活动,能够提升老年人的运动机能,降低意外跌倒受伤的概率,有助于治疗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和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

其次,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异地养老必然伴随着老年人惯常生活环境的转换,进而增加与旅伴、养老服务者、异地居民等的社会交往,能够减轻独居老年人的孤独感,有助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独立生活能够削弱老年人的依赖心理,培养老年人的独立精神,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旅游和休闲娱乐过程有利于增加老年人的知识积累,实现向积极生活方式的转变。

最后,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异地养老本身包含娱乐休闲活动,老年人通过能够借此机会欣赏美景、品味美食、享受娱乐、购买特产,将会显著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异地养老让老年人能够追求退休前无暇顾及的人生目标,有利于老年人丰富人生经历,完善人生历程。

(二)异地养老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功能

异地养老集养老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康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它能缓解老年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通过建设面向城乡老年人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助于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推进老龄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老年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构建“老龄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和人居环境。

第二,它能推动养老服务和老龄旅游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2015年我国养老服务和老龄旅游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4500亿和3235亿元,综合考虑两大产业的融合程度,2015年我国异地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重要增长点。

第三,它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异地养老将老年人的惯常生活空间置换为宜居的养老场所,能够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居民生活空间的最优配置。城市中心区老年人到郊区、农村甚至外省市养老,既能够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养老服务,又能够有效减少中心城区人口,缓解市区拥堵状况。农村老年人到基础设施齐全和服务条件完备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既能够消除随子女迁入城市后带来的城市扩张压力,又能够降低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养老服务体系的巨大成本。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使“土地养老”向“养老金养老”模式转变,能够打破我国“老人农业”的现状,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最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动我国异地养老产业发展的战略体系构建

构建我国综合性的异地养老产业发展战略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方面的内容:

(一)制度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正确认识异地养老的重要战略意义,从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为异地养老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在养老服务价格、文化体育消费、交通景区票价等方面给予老年人适当优惠,降低老年人的异地养老成本;再次,在异地养老发展战略、规划编制、项目设计和质量控制等环节增加老年人的决策权和谏言权;最后,消除老年人在异地养老各环节中所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二)经济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加快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异地养老奠定经济基础;其次,应该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异地领取、服务和结算体系,破解老年人迁移的空间障碍;再次,鼓励老年人以多种方式灵活就业,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资本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最后,在居民退休前协助其制订退休理财规划,保证退休以后资产保值增值。

(三)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培育发展异地养老产业,保证老年人在异地养老过程中能享受到全程无缝化专业服务;其次,国家应该针对老年人需求,积极改善社区服务、公共交通、社会治安、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最后,应该研究并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旅游休闲权利,培育完善家政服务产业体系,让老年人实现家庭照护和个人休闲的良性循环。在有条件的城市试行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在有条件的农村试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以优化城乡土地(空间)利用和增加老年人收入。

(四)健康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加快老年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在疾病预防、疾病治疗、长期护理、心理健康等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其次,考虑对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和健康测评,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量身打造异地养老方案,最大限度发挥以异地养老促进老年人健康的功能。

(五)环境保障体系

首先,在全国形成适宜异地养老的多元化养老目的地体系和旅游线路体系;其次,国家应该出台老年人旅游景区、交通和生活用品的设计和服务标准,形成异地养老的全程无障碍标准化服务流程;最后,将异地养老服务质量作为考察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在社会上形成争相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新局面。

(六)行为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协助老年人规划退休生活,在老年人中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向老年人示范积极的异地养老活动,让老年人正确认识到异地养老对于改善身心健康、保持相对独立、增加社会参与、维护人格尊严、实现自我发展等的重要作用,增强老年人异地养老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其次,国家可以建立起老年人的学习网络体系,向老年人灌输“学习即休闲”的理念,增强老年人获取异地养老信息的能力,增进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国家统计局,2011

2.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Z].民政部,2011

3.Litwak,Eugene and Charles F.Longino.Migration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The Gerontologist,1987(3)

4.Conway,Karen Smith and Andrew J. Houtenville. Out with the Old, In with the Old:A Closer Look at Younger Versus Older Elderly Migration[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3(2)

5.Calvo,Esteban,Kelly Haverstick and Natalia A. Zhivan.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oving Decisions for Older Americans.CRR WP 2009-16[Z].Chestnut Hill:Center for Retirement Research at Boston College,2009

6.Smith,Stanley K. and Mark House.Snowbirds,Sunbirds,and Stayers:Seasonal Migration of Elderly Adults in Florida[J].Journal of Gerontology:Social Sciences,2006(5)

7.WHO.Active Ageing:A Policy Framework[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8.WHO.Global Survey on Geriatrics in the Medical Curriculum[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第4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战略

21世纪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为加快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各省市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制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

(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 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 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 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 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 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 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 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3 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对周边地市的业务拓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机构)进驻、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努力搭建知识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4 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类会展(如: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及数字化交易平台等措施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5 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投融资政策。开展“投融资项目洽谈会”、“银企联姻”活动,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

6 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信息运用培训班,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利用行业协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及完备的监控档案,对发现有制假、售假现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从严规范。营造出“以假为耻,以真为荣”的市场正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作平台,利用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实现更深层次上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打击平台,形成“一处预警。分级联动”的全辖区联动机制。

(五)塑造品牌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创意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文化品牌所具有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等,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人、财、物等资源在区域市场快速聚集;使文化产业增值能力得以提高:促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域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园区、项目等层面。无论是那个层面,相互之间具有拉动效应,通过品牌化提高其附加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深入分析所发掘的对象,把握其文化个性,并根据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如《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悠久的历史传说、桂林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型导演创造性组合在一起,演绎出一个实景演出的品牌传奇。其二。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创意是一个文化品牌成功所必需的。如“超级女声”、“蓝猫卡通”、“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就是创意得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六)构建产业链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与传统产业链不同,文化创意产业链是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产品的创造,创新产品的营销,并通过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创意是核心价值,产业链通过创意的“价值扩散”来实现――原创企业通过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或者版权转让形式,把创意的核心价值扩散到周边关联产业中,形成长线生产能力,扩大产业链的规模。湖南省的卡通、动漫产业领跑全国同业,拥有国内第一个卡通原创驰名商标“蓝猫”以及“虹猫”、“山猫”等一系列原创卡通形象,年产值13亿元。这些主体产业如果能与儿童玩具、文化用品、儿童服饰、体育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链接,产值可能达50亿、100亿甚至更多。横店集团以影视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带动了与文化创意直接相关的产业,也带动了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在内的大文化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信息:金融、商贸、物流、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

第5篇

1 兵团第十二师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师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持续推进瓜果、蔬菜、苗木、花卉四大基地建设,在19.36 万亩耕地中,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80%以上。该师结合各团场地缘优势,全力打造精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和农业公园等,使农业生产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包括新品种展示园、认养地、采摘园、林下经济、开心农场等在内的特色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与生活、文化、生态相结合的都市效益型转变,大幅提升了综合效益。十二师“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承接乌鲁木齐旅游资源,深入探索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新模式,打造“十二师观光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创意旅游、体验旅游,形成休闲旅游品牌。如兵团第十二师五一农场依靠临近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的区位优势,以及城郊旅游逐渐火热的趋势,紧紧围绕十二师党委“十三五”规划中关于打造文化科技旅游综合板块的定位,重点发展以五一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五一农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占地面积548亩,以农业科技示范、农业休闲观光为主,兼有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多项功能。该示范园先后获得“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2 兵团第十二师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十二师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和资源优势,但战略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竞争激烈、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让十二师旅游产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比较艰难。2016年十二师党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积极整合全师旅游资源,成立十二师旅游开发公司,精心谋划、积极发展各具特点、体现特色的城郊旅游品牌,打造十二师精品旅游线路。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十二师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号角已经吹响。

2.1 强调差异性营销理念,打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学选择主题是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迈向成功的关键,兵团要想发展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就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差异化营销。兵团第十二师土地面积辽阔,物产丰富,再加上地区特有的环境特色,使得地区自然条件和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因此,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选择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农场的特色和乡土文化,善于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参观、观光、乡村体验和休闲娱乐,从而实现农场和游客自检互利共赢的局面。例如五一农场建设近15亩牡丹园,有三大类8个品种的牡丹,5个品种的月季。2016年5月21日的中国旅游日当天,来园内游玩的游客超过了8000人次。

2.2 自治区政府部门要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支持

在当前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联动,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政府要在宏观提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出台扶持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规定和有效的制度措施,在市?龌?制和自愿参与下,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中去,促进企业和团场职工的相互合作。自治区政府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兵团农场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计划控制,协调引导、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融资协调和利益分配协调工作,只有在政府不能全力支持下团场职工才能感受到保障。

第6篇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

1.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增长态势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所有支柱产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国家也一直在加入力度投入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自1999年以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本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着,而同期的GDP增长速度只有10%左右,两者之间增大速率的差异显然而见,同期,电子信息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左右,以当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速度,在以后将必然所占比重更多。

2.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持续名列前茅电子信息产业自2005年以来就占据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位置,电子信息产品在对外贸易的速度在持续增长着,并持续以出口额第一的姿态保持着。电子信息产品在全国对外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达到40%左右,并以增长的趋势持续上升,越来越加大了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量。由此可见,我国当前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链在不断的壮大,不仅仅在国内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力,更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大舞台上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3.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不断的壮大一个产业的规模是评价其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以及出口的大国,对推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加之目前我国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投入和扶持,使得我国现如今的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在快速的扩大,电子信息产业更大规模的建设需要更多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我国通过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以及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研究和生产,这也是我国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所存在的问题

1.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的欠缺我国作为世界标志性的大国,地大物博,更是人才济济,虽然我国人才市场拥有者庞大的人力资源,但总体来看这些人才中大多素还不过的“专业”,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为专业的人才来支撑和发展,尤其是像电子信息这种对人才的要求极其的高,而我国符合这种要求的人才并不多。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高新技术专家以及复合型人才远远不够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就以集成电路的设计来说,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仅仅是美国的1%,也就是说美国在这方面的发展速度是我国的99倍。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产业中的一项高科技产业,这个产业对高端技术专家人才极为的需求,而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空白区域。

2.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欠佳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旦发展环境遭到破坏,产业的发展也将步入泥潭。经调查研究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的满意度,能够令企业满意的仅占有5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还有待改进。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环境的主要问题在于电子产品的质量不够标准、产品有着伪劣假冒现象以及盗版电子信息产品等,这些问题都严重破坏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由此一来,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出现了众多不良的口碑,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外贸交易的受阻,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迈向世界舞台的步伐。

3.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尚待改进自2005年以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持续快速度额发展着,在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结构框架,但这个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主要偏向于低端电子信息产品,而高端类电子信息产品仅占一小部分,这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尽管我国是世界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大国,但更多的是生产而不是研发,因此,我国还不能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媲美,所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还需机一部的升级。

三、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1.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任何产业只要没有了创新必然要被淘汰,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现代高科技产业,其相关技术在不断的更新着,我们必须尽快的学习和掌握最新科技知识,进一步的改进现代电子信息产品,努力调整和改进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尽可能快速的与世界水平接轨。

2.政府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整顿力度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则需要政府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顿,严格制止一些违法行为的产生,加大对劣质电子信息产品的排查,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7篇

关键词:两区两基地 产学研合作 产业集群 配套能力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1979年,国务院批准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城市开始试办经济特区,1988年,又批准了海南省为经济特区,形成了我国五大经济特区齐头并进的对外开放局面。1984年,我国开始创办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连云港、烟台等14个沿海城市,兴办了我国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陆续批准了哈尔滨、沈阳、杭州、北京、西安等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9年,西安市迎来了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最好时机。从解放初的几所大学、几个科研机构增加到09年的48所普通高校、94家科研院所;截至2009年,西安地区共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占到全国的9.5%。西安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两区两基地”的产业格局,两区两基地包括高新区、经开区、阎良国家航空基地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基地,他们被誉为西安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从国内发展来说,中国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凸显,土地、资源、环境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明显加大。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开发区不断提高发展水平。近年来,“两区两基地”对西安经济的现实拉动作用很大,也培养、聚集了一批精干高效、勇于创新的技术人才。但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开发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西安两区两基地发展现状

西安高新区是国务院1991年3月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18年来,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迅猛,综合实力位居5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前列。西安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中国第一台SP30超级程控交换机、第一块片式压电陶瓷变压器、第一个数字化虚拟演播室、亚洲最大的移动天线研发生产基地、世界三大移动通信标准之一和网络无线接入标准都诞生在西安高新区。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9月,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自1993年建区以来,西安经开区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外向型的现代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基本形成了以机械电子、轻工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为支柱产业和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主导产业—商用汽车产业(国内一流重卡生产基地)以陕汽集团为龙头,康明斯发动机、汉德车桥、德仕零部件等骨干企业为支撑,形成涵盖重卡总成、发动机、车桥、车架、变速箱等零部件生产以及专用车改装生产等较为完备的商用汽车产业链条。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国家发改委2004年8月批复设立,2005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的国内首家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根据通用航空发展的产业特点和实际需要,航空产业基地从机场平台建设、通航市场培育、低空空域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民航局正式批准航空产业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园为开发区中唯一一家中国民航通用航空产业试点园区。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成立于2006年7月,规划面积为23平方公里,二期新增63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2007年12月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航天民用、半导体器件、新材料、新能源、服务外包与创意、现代服务业等特色支柱产业。2009年,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基地顺利起步后加速发展的一年,基地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发展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2009年12月,基地孵化器公司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三、西安两区两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在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西安的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在发展中也逐渐遇到了新的问题,如何二次创业,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定位与突破,要依据情况进行合理分析。

(一)西安“两区两基地”研发活动日益活跃,但骨干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成果产业化水平较弱。

西安“两区两基地”研发活动日益活跃,区内企业内研发机构总数持续增长,科技活动人员进一步增加,科技产出显著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两区两基地”已成为西安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是西安发展的增长极,也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重要平台。

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3种专利中,含金量最高的是发明专利的申请及授权情况,这成为了专利“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调查发现,近两年开发区专利情况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水平仍然不够理想。企业所拥有的专利并没有及时进行成果转化,科技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脱节,骨干企业的创新力量还有待加强。

(二)“两区两基地”企业不断壮大,但主导产业聚集较少,市场相对分散,配套能力不强。

由主导产业的技术领域分布可以看出,目前西安开发区的产业聚集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完全形成。仅电力电子、新能源等技术领域有所重合,其他产业集群内的业务关联度不大,没有很好的发挥合力优势。

目前,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一部分的产业集群,引进了富丽五星级酒店等一系列商务配套项目。航天基地成立三年来,已经初步形成了航天民用产业、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软件服务外包与创意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基地航空产业链条形成了飞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及机载设备、地面设备、维修服务、备件采购、教育培训等产业体系。目前,“两区两基地”集群内部的企业产业链、价值链不完整,在供应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密,市场比较分散,配套能力不强。

四、西安两区两基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积极统筹科技资源,实现产学研合作推新

产学研相结合,其实质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相结合,是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为例,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航空产业基地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如完善组织机构,通过多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同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沟通与协作;制定政策,支持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研发,提高创新能力;以产业聚集与园区建设相结国防建设相结合吸引科研成果实现军民双向转移;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航空制造业领域等,在经济利益和战略意义上实现双丰收。2009年11月,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确认为全国第二批18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试点单位之一。

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的做法和经验说明,积极统筹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实现快速创新的有效途径;西安“两区两基地”要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顺应大趋势,统筹科技资源,化零为整,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力量。

(二)优化发展环境,增强配套能力,培育产业集群。

在遵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和区域规划的前提下,两区两基地要从投资者的需要出发,改善投资环境。主要包括:针对知名跨国公司关注核心技术,控制核心部件,利用其比较优势实现比较利益,非关键部件的生产本地化等特点,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同时,两区两基地要加强对园区企业产品、技术潜力等的市场调研,并通过与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等的合作研究,提出高新区鼓励和限制发展的细致到产品层次的产业发展规划;此外,还应提高物流水平。由于西安地处内陆,空运成本高、物流速度慢,虽然西安出口加工区的建立将使通关、保税、运输、结算、电子监管等环节分工明显,提高物流速度,但仍需加大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如中国远洋、中海物流等进入高新区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西安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西安市开发区研究[Z].2010

第8篇

关键词:名山 茶产业 SWOT分析 发展战略

雅安市名山区作为四川省传统的茶叶产区,其境内的蒙顶山被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确立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由于蒙顶山海拔、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目前,名山茶业种植面积已达30余万亩,茶产业已成为经济支柱产业。本研究根据实地调研成果,运用SWOT模型进行分析,探讨了名山茶产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1 优势(Strength)分析

1.1 自然条件优越 蒙顶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海拔1456米,雨量充沛,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5.4℃,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年均无霜期298天,年均日照1018小时,年均相对湿度82%,适合茶树的生长。

1.2 茶叶文化深厚 被奉为茶叶鼻祖的吴理真最早就是在蒙顶山种植茶叶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悠久的茶叶历史积淀成了深厚的茶叶文化。

1.3 茶区土壤符合有机标准 蒙顶山茶区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含量水平基本满足发展无污染、低残留绿色茶叶的需要,pH值符合国家无公害茶园土壤质量标准。

1.4 土地资源充裕 充足的土地资源是发展茶产业的基础条件。名山现有茶园面积超过30万亩,约占全国茶园面积的1%,全省茶园面积的9%,其中15个乡镇茶园面积突破1万亩,全区农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1.26亩,位居全国首位。

2 劣势(Weakness)分析

2.1 农村劳动力短缺 茶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种植、采摘阶段,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很难使用机器加以替代。而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导致出现劳动力短缺、茶叶采摘不及时等情况,造成了鲜叶的浪费。

2.2 规模化程度低 目前,名山茶叶多属于茶农一家一户分散种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导致在施肥、除虫、农药喷洒等环节难以统一操作标准,难以从源头上控制鲜叶质量。同时,茶叶加工企业也带有相当浓厚的家庭作坊痕迹,企业工人数量、生产能力有限,缺乏技术更新和研发实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2.3 品牌意识不足 虽然蒙顶山茶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目前与国内其他名茶,如铁观音、碧螺春、龙井等相比,品牌知名度仍显不足。蒙山茶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但众多品牌使用者只注重利用品牌价值,而没有意识到品牌保护和创新的重要性。

2.4 市场营销网络不成体系 蒙顶山茶叶的销售仍多以路边销售店、干茶市场为主,而这些门店大多属于茶叶加工企业自己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档次偏低。虽然也有外地商户直接上门收购茶叶,但仍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交易市场以及茶叶直营渠道,售后服务及品牌宣传作用有限。

2.5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大多数家庭工厂式的茶叶加工企业对目前的利润水平较为满意,同时受限于规模较小、资金以及技术实力不足的原因,不愿意在茶叶深加工、新产品研发上进行投资,造成目前蒙顶山茶叶高端品种缺乏,利润率较低。

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3.1 地震引发广泛关注 4・20芦山地震引发了全国上下对于雅安的极大关注,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恢复重建贡献力量。这无疑也为蒙顶山茶带来了广告宣传效应。国际巨星成龙已经承诺为雅安蒙顶山茶品牌免费公益代言一年,希望能增添灾区人们重建家园的信心,尽快恢复自我造血功能。

3.2 政府的大力支持 茶叶作为绿色产业,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符合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对农业更是极为关注。而名山对于自己的支柱产业――茶产业,更是专门成立了茶叶发展局加以大力支持。

3.3 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养生和保健意识大大增强,对于无公害、低残留的绿色健康食品需求越来越大。而茶叶作为中国传统饮品,最早就是作为药物进行种植的,以其抗癌、养生等多种功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4 威胁(Threat)分析

4.1 其他名茶品牌的竞争 中国茶叶种类众多,现已形成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多个系列,在每个系列下均有著名的茶叶品牌。这些品牌均已形成较为稳固的市场区域和消费群体,对蒙顶山茶市场的开拓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4.2 饮料消费多元化的冲击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年轻消费群体更多偏向于方便、快捷的饮料品种,比如瓶装果汁、纯净水、碳酸饮料等,这些饮料产品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对传统茶叶消费市场形成冲击。

4.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保护人类健康安全为由,对茶叶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而我们在这些检测指标方面严重偏少,与国际标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蒙顶山茶如果想要扩大出口量,必然要加大投入满足国外近乎苛刻的要求,这势必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相对降低。

5 基于SWOT分析的发展战略选择

根据上文中对名山茶产业的分析,制定出以下SWOT分析矩阵(表1),并根据此框架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

5.1 SO战略 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对于整个茶产业,需要对价值链上的上中下游的企业进行整合,进而密切配合,相互合作,不断增加茶叶供应。在茶叶种植环节,需要增加人力投入,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吸纳周边附近的人员加入到茶叶种植中来,保证原材料供给充分及时。在茶叶加工环节,厂家应根据市场需求提高茶叶日加工量。销售门店应加强对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取,保证产品迅速投放市场。

5.2 WO战略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针对目前名山茶叶种植、加工较为分散,规模化程度低的问题,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应加大对大型茶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资金、技术、政策上的支持,并着力培育一批资金实力雄厚,技术研发能力强,市场销售网络广泛的龙头企业。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将分散的茶农集中起来,建设成规模自有茶园。

5.3 ST战略 从源头入手提高鲜叶质量。鲜叶作为整个茶叶加工工序的原材料,其品质高低直接决定着茶叶成品的质量好坏。只有拿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质量过硬的产品,才能与国内其他名茶品牌相抗衡。

5.4 WT战略 积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在激烈的竞争中,销售渠道的开拓关系到产品能否得到市场的接受和认可。大力宣传蒙顶山茶叶的养生保健功效,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发潜在的,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创新力度,进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译文,陈泰名,孙强.基于SWOT分析的日照市茶产业发展战略[J].山东农业科学,2010,9.

[2]何金旺.三江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广西农学报,2012,1.

[3]赵健兵.浅析名山县蒙顶山茶品牌的树立[J].商场现代化,2012,30.

[4]易桂花,彭培好,倪师军.蒙顶山茶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及土壤pH值现状评价[J].地球与环境,2009,4.

[5]漆雁斌.加强名山县茶产品营销的思考[J].乡镇经济,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