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8 11:54: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业教育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发展意义的本质
发展意义的本质动因伴随着工业时代或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得到加强与实现。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萌芽,得益于工业革命,或欧洲国家的社会工业化。它不仅引发了远距离经济和技术交换,而且深刻改变了欧洲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政治体系、居住模式及环境。紧跟工业革命,人力资源生产体系在所有欧洲都经历了根本性重构。但欧洲的工业化过程并没有产生一个统一的职业教育模式。与此相反,它或多或少破坏了那个类似的、初级的、基于手工行业的职业培训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于20世纪70年现西方经济发展中潜伏的教育危机,随后坚持推行发展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使人口不足2000万的澳大利亚经济发展迅速,达到发达国家第13位的发展水平。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工业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特别是70年代后期,内地改革开放,给香港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机遇,使香港经济进入了综合性的多元化并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的新时期,为密切配合本土工业化的发展需要,香港开始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人力需求。日本职业教育的兴盛期在20世纪50、60年代,原因在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内高消费,刺激了多种行业的发展,职业人才的需求大增。凡此种种,证言全球工业化发展需要是促进技能性人力资源增长的源头,具有意义的本质特征。
2.发展意义的变移
继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使世界迎来了电气时代,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技术要求的升级颠覆了传统人才标准体系,直接诱发其意义本质的变移并向高级形态推衍。
香港经济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突飞猛进,工业化发展日益多元化。迫切要求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再一次整合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使两者在共同发展目标中达到和谐,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范畴与加大投入力度,具体表现在扩大相关学院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新设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行工业教育、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建立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等方面。澳大利亚随着工业化多元发展的需要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促使其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4%,远远超过经合组织成员国2%的年均增长率,澳大利亚企业的“效能水平(Efficiency levels)”在1997-2002年的5年间增长14%,成为世界重要的发达国家,教育也成为澳大利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三大创汇产业之一,它归功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的迅速发展。韩国经济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负增长,政府针对社会发展变革,改变了重化工主导型经济发展政策,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制定了以高科技为先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必然。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学徒制职业教育体系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产生变革,促使英国政府出台大量旨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法案,Ryan描述了改革动机与目标:英国的学徒制正处于急剧变化中。在经历了长期下滑后,一个重大的复兴计划,即现代学徒制在1994年出台了。凡此种种,证言全球工业化的第二次大发展需要是促进高级技能性人力资源增长的重要因素,具有意义本质的变移并向高级形态推衍的特征。
3.发展意义的超越
以蒸汽机动力为特征的产业革命造就了瓦特,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造就了爱迪生,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造就了比尔・盖茨。信息化时代必然引起社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并直接孕育出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文化,而在这一时代进程的主体有责任、有能力影响、改变、发展时代进程中的规律性。
【关键词】台湾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50-01
职业教育在台湾地区被称做“技职教育”,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的直译,笔者在下面尝试将台湾的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总结为台湾模式,并结合大陆的职业教育提出一些思考:
台湾模式――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技职教育)定位明确,体系合理,学制灵活。
1 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定位明确
台湾的职业教育特点首先是定位明确,这表现在两个层面,(1)它与普通教育定位的鲜明区别;(2)它的培养目标定位亦明确。
在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第二条通道。两者是教育类型的差别而不是层次的差别。技职教育同普通教育力求鲜明的差别(台湾称为区隔),而且是由相应法律保证。
如新颁布的《大学法》规定:“大学以研究学术、培养人才,提升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为宗旨”。而在《技术及职业校院法》草案中规定:“技术大学教育以研究发展高科技,培养高级的技术人才为目标”。
这符合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类学校应有不同取向。大陆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被定位于大专层次,这必然使职校学生面临着要提高学历必须在学习上另起炉灶,补习理论化知识,影响其技术和实践能力地学习。
纵观世界在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也都有本科以上层次得职业教育,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2 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合理
2.1 纵向通达、层次完善、自成体系
目前台湾职业教育层次比较齐全,由高职(相当大陆中等职业教育)、专科(二专、五专)、本科(二技、四技)、硕士和博士五个层次组成,上下衔接,自成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发展,齐头并进。反观大陆的职业教育在高职(大专层次)甚至中职就成为终结式教育,学员失去在本身知识基础上继续提高的机会,而不得已选择从学术化的角度重新开始,这造成多大的技术浪费暂且不论,就从教育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上来讲便不合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反思这种人为的按知识结构对人进行层次划分是否合理,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在大陆教育界的思想认识中已经取得一定的共识.
2.2 横向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后分流进入高一级中学或五年制专科;在高一级中学毕业后,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流:普通高中毕业生既可以进入普通大学,也可以进入二年制专科、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四年制本科(四技班)学习;而高级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进入二专、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四技班学习,还可以进入普通大学本科班学习;综合高中前两年学习普通高中课程,第三年根据升学和就业意向,进行分流,毕业后再进入不同的高校学习或就业;二专毕业后可以进入技术学院或普通大学附设的二技本科班学习;五专毕业后可进入技术学院二技本科班学习。
我们从台湾现行的学制可以看出:1)台湾的高职(高级职业学校)是高中层次教育相当于大陆的中职定位;2)台湾所有的专科学校都属于职业教育,这点不同于大陆的专科定位;3)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二者之间是可以互相交叉的立交桥体系,而并不是简单各自发展的双轨制;当然其具体还不如英国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模式那样完善,但已经具有实际可操作性;4)职业教育的联考(相当于大陆的高考)与普通教育的联考分开,单独进行招生,并且考察实践技能,此举确保了台湾高职层次教育的生源。
3 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制规范且灵活
学制的规范:
在学制上,高职为初中后三年制,专科分高中后二专、初中后五专,本科层次分二年制和四年制,硕士班学制1-4年,博士班2-7年。不同学制的设立,既有利于不同层次教育的衔接,也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需求。
学制的灵活:
(1)学习形式多样
台湾各级各类学校中,不仅有全日制学校,也有各层次的补习学校;各类全日制学校中,也办有各种形式的、补习性质的班级形式。
一般有五种办学形式:①日间部即全日制,②夜间部即夜间上课③建教合作班④实用技能班⑤补校。
这些办学形式,都严格按规范运作:在教学要求上,全日制与补习班没有区别,但在学习时间上,全日制是白天,补习班是晚上和周末。通过规范办学,促进了各类学校共同提高,保证了教育有序发展。
这种灵活的办学模式打破呢过去“直达车式”的终结性教育制度,(一直不停歇地学习然后工作)代之以“多轨式的区间车”升学通道(学习-工作-再学习提高-再工作的循环),为营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提供了现实的途径。
(2)学校办学自主程度较高。
从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考试录取,到教学计划、专业设置,以及毕业证的发放,都由学校自主决定和安排。教育部门只作宏观控制,如招生计划备案、课程设置原则、毕业生名册备案等。
大陆地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作为一家之言,笔者认为政府可以作为并应该作为的方面有:
首先是引导观念的转变和实际的扶持。政府一边要积极宣传和提倡职业教育,引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观念转变,营造技能人才成长和成功的和谐氛围;一边应通过具体的措施,把政策落实到实处,在人、财、物和态度上都要支持和鼓励,吸引优秀的人才、多渠道的资金和设施都能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其中政府要重点扶持精密制造等设备资金投入大、学习周期长的专业建设。
其次,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从目前的终结性走到终身性发展,梳理和完善职业分类和职业证书制度,真正树立职业证书的关键地位和核心价值,统整各地的证书标准,按行业确立全国统一的标准,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真正落实和完善证书与上岗、加薪、升学、提拔等环节的关联度。
第三,应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劳动和就业保障部与教育部之间如何协调,技工教育、高职高专以及中职之间的联系和区分等,希望这些问题能早日解决,体现教育的公平原则。
第四,政府通过立法或其他手段,调动全社会的资源,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和谐发展。
第五,政府通过立法和发挥税收等灵活因素,促进产学结合,加强学员的实践素养教育,实现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台湾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马庆发上海教育科研,1996/8.
[2]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3]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徐国庆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版.
[4] 台湾技职教育发展及其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孙仲山.赵育玄.刘金泉(高雄师范大学, 科技学院.台湾高雄.000802).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5] 台湾扩充高等技职教育面临的师资问题及因应对策.林俊彦.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技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摘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孙晓燕(1980-),女,江苏人,苏州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2-0023-03
学徒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职业教育的模式。目前,这种起源于民间传授技艺的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发展为现代学徒制。欧洲、拉美、亚太的很多国家都通过现代学徒制来解决教育与就业的矛盾,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言传身教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紧密连结起来,在不同的国家和行业有不同的实践模式。总的来说,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交替式学习和培训,整个学制大概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2/3的时间在企业培训。在企业培训期间享受学徒工资,而且随着技能的进步工资也会逐步提高;学校、学生、企业三者的关系和权益由法律合同保障。现代学徒制架起了学校与行业之间的桥梁,使职业教育更具社会性、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一)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矛盾
由于连年的扩招以及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就业矛盾已经上升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一矛盾一旦激化,将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职业教育脱不了计划经济色彩,就业市场却面临双向选择,必然会导致就业问题尖锐。而现代学徒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工作前景清晰化明朗化。实习与学习相交替的模式有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工作到底需要哪些知识和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这样就克服了传统职业教育中最大的弊端,即以教材为主,以学校为范围,单靠教师的讲解,而学生没有主动积极思考去应用去创新。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型创造型的人才,适应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将工作适应期提前和拉长,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科学地规划职业前景。
例如,20世纪90年代芬兰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一度达到18%。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芬兰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这一举措及时地调整了教育模式,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成功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二)节约教育资源,节约企业成本
我国教育事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资金不足,特别是职业教育。在学徒制体系下,学生、学校、企业三者通过合同明确责权利的关系,将劳动雇佣关系和教育关系联系在一起。学生享有实习工资或者由企业分担部分或者所有的教育费用。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也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
企业成本中用于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费用大大减少。而且,学校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做,按订单培养人才,最大程度满足企业对人才质和量的需要。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大大缩短了人才适应岗位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
(三)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结合
我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与产业脱节。现代学徒制在实现产教结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体制上、体系上将教育与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培训标准、教学方式到师资力量,行业企业都有话语权,能够将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及时有效地表达出来。而学校也能够按需培养人才,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应产业现状,培养方向也紧跟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也是将学校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的最好渠道之一。职业教育中的发明创造不同于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而是学生和教师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发挥创新精神,在生产的第一线对产品对企业所做出的改良改进。现实中,很多对人类生活有深远影响的发明和创造都是来自于生产实践。学生往往是思维最活跃的一个群体,没有经验的束缚,最敢于创新,最乐于创新。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学生一个创新的平台和试验的空间。现代学徒制对于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基础
(一)构建统一灵活的职教体系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标准是导致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各类职业院校由教育部进行管理,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进行教学,学生完成所有课程并取得合格的成绩,即可获得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学历证书。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和组织的相关培训也是职教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管理主体不同,这两部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割裂开来的,对教育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职业教育也是形形,名目繁多。各类院校设立的培训班琳琅满目。还有私人兴办的各类职业培训也是职业教育中活跃的力量。但是,所有这些教育和培训都缺乏权威的标准,课程没有规范,条块分割,主体众多。没有统一的框架,必然导致职教体系呆板混乱,缺乏整体规划和行业调研。往往是觉得社会上什么热门就开设什么课程,一窝蜂现象普遍。既不考虑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也不考虑行业对人才真正要求。所以,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职教框架,才能整合资源,提高灵活性和适应性。
首先要规范职业教育主体。经过国家质量体系的认证并且注册的机构才能开展职业教育。第二, 由政府主导、行业主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培训项目课程,供全国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使用。第三,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证书框架,避免资格证书不兼容性造成的资源浪费,有利于人才的流动。
(二)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合法地位是现代学徒制健康发展长期发展的前提。现代学徒制的基础就是法律法规。因为现代学徒制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培训模式,也是一种雇用形式。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必须通过法律合同才能有效结合,通过法律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并保障各自的权利。所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是一项紧迫和长期的任务。卓有成效的现代学徒制必然有法律的支持和规范。例如,澳大利亚的《职业培训法》就几经修订,确定了学徒制的法律地位。芬兰政府在历年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立法中都涉及了学徒制培训,并且分别于1923年、1967年和1992年专门颁布了《学徒制培训法》。其中1992年的《学徒制培训法》规定了学徒制培训的实施过程(包括学徒合同、培训期限、资格证书等),为学徒制的实施提供了足够的法律保障。我国《职业教育法》虽然也对劳动者就业前必须接受的教育和培训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宣传的力度不足,认识的深度不够,执行的力度不够,而对于学徒制也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明确定义和规范。
(三)鼓励企业、行业积极参与学徒制
目前,我国某些院校也在尝试现代学徒制,但是往往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最直接的困难就是缺乏企业的支持,很难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很多企业不了解现代学徒制的真正意义,认为接纳一批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企业没有帮助,甚至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很多国外的职业教育已经建设了比较完善的机制,政府、企业、学校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保证该制度的实施。在这方面,政府应该牵头制定政策,统筹各行业的力量,争取企业的支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政府除了让企业明确现代学徒制对于企业行业的重要意义外,还可以给予积极参与的企业一些优惠的政策。像澳大利亚政府就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加入学徒培训,如对参加学徒培训的企业给予奖励;使学徒培训内容成为培训标准的一部分;学徒获得的证书为全国认可;政府给予培训企业以经费支持(学费补助)。目前,仅维多利亚州就有3万多企业参加学徒培训,估计全澳参加学徒培训的企业有12万家。澳大利亚政府还以“政府购买培训”的方式激励公立和私立机构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
(四)澳大利亚的创新
在探索的过程中,学徒制也出现了新的形式。例如,由培训机构来雇用学徒,然后再为他们寻找合适的雇主。澳大利亚就有一种所谓组合学徒培训公司(Group Training Companies)的学徒培训形式。这类机构根据市场需要培训一定数量的学徒,再以租赁的方式给企业“使用”。对于许多小型企业或者需求不稳定的行业来说,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具有可操作性。现阶段,这种类型的学徒数量已经占到整个澳大利亚学徒制10%的份额。我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是就业容量极大的领域,而中小型的企业比例也很高,所以这种模式在我国也有发展的空间。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另一大特色就是遍布全国的“技能商店”( Skills Store )。技能商店一般建立在公众聚集的地区。政府通过这种方式,与咨询人员合作,加强行业、社区和教育之间的交流,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公众能及时获得有关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正确信息。技能商店提供的信息包括: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个性化的教育与培训选择建议等等。我国也可以好好利用基层社区网络,积极发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推动职业教育,推广现代学徒制。因为职业教育的对象非常广泛,散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即将加入劳动力大军的青年,已经加入劳动力大军的中年人,失业的、待业的、想再就业人口都对职业教育有迫切需要。所以,让职业教育走入大众的生活,让大众了解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加强学校和学生的互动,提高职业教育和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认可程度,确实有效地开展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
三、现代学徒制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现代学徒制成败的关键。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能够有效地规范现代学徒制的各项活动,确保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我国的现代学徒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是快速有效地实行质量管理的方法。
(一)完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
首先应该由政府牵头,联合教育部门和相关的行业制定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所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无论国家或私人,中央或地方,都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质量标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保证现代学徒制培训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例如,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于2003年起草的《学徒制培训的质量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 Of Apprenticeship Training)中就提出了学徒制质量管理的策略,为评估培训质量提供了初步的标准。澳大利亚国家行业技能委员会(Nationally Industry Skills Councils) 统一制定并颁布对从业者的技能进行认证和评估的由国家机构签署的一系列标准和资格。这些标准和资质被称为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s),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一是能力标准(Competency Standards),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规范,以及工作场所的应用能力;二是评估指南(Assessment guidelines);三是资格(Qualifications)。
(二)课程内容标准化,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开发的主体应该是多样化的,集思广益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需要。在澳大利亚,“授权的课程”(Accredited courses)由州行业培训局( State Industry Training Boards)开发,企业可开发定制的培训课程(Customized Training),其他注册培训机构也可为本地的行业和社区开发授权课程(Accredited Course)。但是要保证教学质量,课程内容必须实现标准化,避免职业教育出现良莠不齐,甚至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一般程序是,专业课程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由国家各相关产业培训理事会及其顾问咨询组织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商定,然后报州教育培训部审核批准。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再由企业、专业组织和院校联合调整、选定,必须保证课程的基本规格。我国大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在开发阶段,百家争鸣,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自的优势;而教学则执行标准化的课程,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控制。
(三)加强师资力量
鉴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现代学徒制对教师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进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有学历有经验的教师必不可少。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 教师至少具有学士以上的学位。吸引拥有行业经验的教师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要定期将教师送到企业学习。有助于教师掌握行业的最新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企业派遣优秀员工到学校做讲座或者担当部分课程也是有效途径之一。
(四)有效地合作
现代学徒制培训开展也是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过程。合作者的意愿和能力,合作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质量。因此,选择合适的合作者,确定一致的目标和原则,加强合作中的沟通与协调,这些都是决定现代学徒制质量的重要因素。
总之,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学徒制能够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增添活力,突破现阶段瓶颈问题,促进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我国行业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汤百智,吴立勋.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建立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2]李时雨,刘渝.中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0).
论文关键词:新加坡;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特点;启示
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是一项十分严肃与慎重的工作,直接涉及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教师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科学与准确的绩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价值、贡献、能力、素养等的全面肯定与认可,可以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发办学活力,减少矛盾,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学院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取得客观、全面、精确的考核结果,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是当前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亟待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尽管国内学者非常重视研究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然而,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评价目标导向、指标内容、方法手段、过程控制、统计处理、结果应用、待遇激励等都很难做到绝对的科学、公平、公正、客观、准确,要考虑到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多元与个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操作中还存在着很多复杂问题。笔者曾作为管理干部赴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NYP:Nanyang Polytechnic)进行了短期培训学习。新加坡职业教育“追求卓越、教学工厂”以及国际化、无界化、特色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先进办学理念,科学灵活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新加坡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比较成熟,与国际水平标准接轨,具有显著的特点,在许多方面对我们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
一、新加坡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的特点
1. 评价理念导向的职业性、创新性。新加坡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理念实施的是市场企业实践职业技能与优化创新思维的价值导向,教师通过“教学工厂”的实践教学理念与“学做一体化”的企业项目教学,实现多元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实现“追求卓越”的评价理念,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和贡献大小,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聘用、晋职、晋升、奖惩、培训等的重要依据,积极鼓励教师的理念思维创新和教学开发创新,十分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团队合作与开拓创新精神,重点考察教师的工作业绩与贡献。
2. 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国际性。新加坡职业教育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包括领导管理才能、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质量评价和企业科研项目开发服务评价等四个方面内容。一般考核评价每个教师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分为三个部分:教学工作量(包括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教学)、科研工作量(包括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与技术服务培训指导)、管理工作量(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的指导)。评价指标体系多元化、系统性。评价体系国际化,各项评价指标包括教师、课程等均使用国际标准,并寻找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府对其课程及教师进行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科研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业著作,而是侧重于教师的项目教学开发、课程设计开发、教材讲义课件开发、校企合作研究项目与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社会服务也称社区服务,包括对校内非学术社团和政府机构的服务,评价的方法是由教师列出从事社会服务的详情报告,附上证明性文件,确保真实性,通过有关的团体或公司来评价。
3. 评价方法渠道的多元性、科学性。新加坡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为了实现客观、全面、公正的目标,评价方法渠道采取了多元化的形式与途径,即多方共同参与,包括学生意见反馈、外部门教师印象、同行评价、上级领导意见、部门评议考核工作小组意见、企业鉴定、教师本人意见等。为了保证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评价过程中掺杂的各种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性质岗位教师不参加评价过程,学生也没有综合评价教师的权利,仅仅是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尤其是对于不好的学生意见要作进一,步的事实调查与认定,看看是不是坏学生恶意所为。这样既维护了教师的权威,也使得教师放下了包袱,没有了后顾之忧,大胆、负责任地去当好学生的生活与学业导师。例如,教学评价是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关键因素,采用系主任、同行、学生三类主体评价,经过小组、系内、院级三级评价程序,辅之以课堂教学录像、学生的长期跟踪、校友评价等多个信息来源,还引入专业团体和局外人参加评价,及时将各种评估信息反馈给教师本人,使其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课程讲完之后,学生都要填写一份教师评估表,表内对课程的各个细节都有评价,然后由学院统计出该教师的评估表现,写出书面报告,交给主讲教师;如果评估结果不佳,要送一份警告信,严重者可能被解聘。
4. 评价结果等级的客观性、公正性。新加坡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评价很少受到教师相互间利益或冲突的影响。评价结果具有公信力。教学组长、学科专业经理、系主任从下往上评价时要分别组成3人、5人、10人的评议考核工作小组,小组长一般由资深教师担任。学院每三个月对全体员工做一次工作评估,将意见反馈表单独、及时送达员工本人,然后由部门主任亲自找每个员工谈话,指出评估结果的优劣,对缺点限期改正,否则就有可能被解聘。教师对反馈表都很重视,不仅要仔细备课和讲课,而且对学生学习中的各个环节都认真对待。每年到了年终,新加坡职业院校教师要填写一份工作汇报表,包括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所负责的理论与实践课程、项目课程、专业教学实习与毕业顶岗实习、教学辅助活动、对学生的关爱表现与生活学业指导、社会与企业项目开发、对学校的其他贡献与创新工作等。对每一项都按5分制进行评价,5分为最好,1分为最差。一般2年为一个周期,如果一个教师2年中反馈表的平均评价分不到3分,那他的合同就不会延续下去了。学院依据所有评价项目的得分情况与综合比较评议结果,最后把教师分成A、B、C、D四个等级。学院设立了专门的员工申诉部门,员工对评价结果有疑义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反映,调查取证后给予答复,出现错误与不公正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发现各级领导有失职行为的要严肃从重处理,这样就确保了评价结果等级从中间过程到最后结果都是客观与公正的。
5. 评价结果应用的激励性、权威性。新加坡职业院校有一套严格的教师评价制度,院长拥有绝对的权威,是教师工作评价的最后判定者,系主任、学科专业经理、教学组长也同样都有很高的权威,他们是下级对上级逐级负责,具有优先建议提名权,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的评价与判定决策权力,教师是很怕自己上级的,如果犯了什么错误,就会立刻被叫到办公室接受教育,新加坡教师把这委婉地称为被请去“喝茶”。各级评价排名结果与学院最终排名结果都不公开,最后由院长单独给予优秀员工多发放1—5个月的额外奖金红包,员工之间不允许相互打听。奖金发放完全依据员工贡献大小,不考虑资历、身份、职务等因素。这样既维护了校园员工之间的和谐稳定,又增强了员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使评估结果成为教师晋职、晋升、表彰的重要参考依据,以调动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教学改革。这种灵活机动的教师聘用制和工作评估既为学院节省了大量的薪金开销,也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每个人都必须埋头苦干,积极向上,只要工作出色,晋升就快,工资也高。
二、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得到的启示
1. 我国高职教育教师绩效评价目标价值导向还存在误区,需要转向重教学、重实践、重开发、重创新、重贡献、重高素能人才培养。正确的教师绩效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方面。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还存在明显偏差,部分高职院校将绩效考评的价值仅仅定位在分配利益上,使教师认为考核只不过是一种平衡利益关系的管理形式,目的就是年终发放奖金。部分高职院校还将“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观念注入绩效评价中,向许多本科研究型大学学习,片面强调科研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忽视教师和高职院校的长远利益与发展目标。这种追求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导致大量教师争相寻找科研项目、疲于撰写或抄袭科研论文,教学投入明显减少,直接降低了教学质量,影响到高校的办学效益。应通过对教师绩效的科学评价价值导向,使教师发现自身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进行调整、改正,不断地增强自身职业技能,推动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开发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使高职院校管理者全面、准确地认识每位教师的素质、能力、工作状况、工作效果,强化“双师”师资队伍的科学管理,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的绩效水平。
2. 我国高职教育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还不够健全,需要构建完整性、系统性、多层性、合理性、标准性、特色化的指标体系。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适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与较为健全的教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长期稳定、系统化与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需要考核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但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立评价指标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研究,不对教师岗位进行分析,不能把握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个性差异,评价内容宽泛,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指标模糊,过多重视能够量化的显性指标,忽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效果等难以量化的隐性指标,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增加教学成果的考评指标的权重,平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以定量指标为主,辅以一定描述性的定性指标,增强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对于一些习惯上进行定性分析的指标,应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分析方法,如对定性指标进行分解等,尽量加强其精确性,减少模糊度。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教育技术;学习过程;学习资源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004
传统的艺术职业教育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对资源利用不充分、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且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对于艺术职业教育而言,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不同,既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及综合水平,还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在艺术职业教育中也越来越受重视。
一、教育技术及其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1.教育技术
在新教育形势下,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但其具体概念,至今仍莫衷一是。国内把它看作是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培育人才并且对传统教育模式加以创新的一种新技术。目前,我国普遍认可的一种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意义
可见,教育技术应用于艺术职业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套逐渐完善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资源和学习方法是三项基本要素,综合应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取得最佳效果。关于其意义,可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教育技术转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学模式更开放、更科学,教学资源更丰富。其次,既然是技术,离不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尤其是网络和多媒体的发展,才能在教学中轻松地搜索各种资源。而多媒体的现代化多功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教育技术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不难分析出,我国传统教学突出体现的是教学过程,而教育技术则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颇为重视。将其应用于现代艺术职业教育中,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根据自身实力合理制定学习目标。同时,对周围的环境或现代高科技等学习资源加以整合,组成一个系统,发挥整体最大作用。其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研究利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包括技术设计、技术开发、技术利用和管理评价几个环节。艺术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需要跟紧时代潮流,把握市场需求,及时对教育资源进行调整。不单单指教学计划或者教学目标,还包括训练计划、课程安排等方面。技术利用主要是把信息化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保证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还需加强管理。
三、教育技术用于艺术职业教育的问题对策
1.学校方面
艺术职业教育的具体专业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等,因专业内容不同,教学要求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音乐既需要学习理论知识的课堂,开设鉴赏课,还需要有专门的训练房;舞蹈则需要另外建设舞蹈室,甚至在舞蹈欣赏上,也应有特定的地点。部分艺术职业院校为节省投资,可能会把声乐房和舞蹈室合并,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少数院校可能都没有实践练习的地方。信息化和多媒体化程度较低是另一个问题,比如硬件设备质量太次,配套设施不完整,难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以,学校首先应该提高教育技术的地位,尽可能地提供相关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课堂的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新环境。
2.教师方面
在有些建立历史比较长的艺术职业院校,很多教师不管在专业理论知识,还是自身能力或者教学经历上,都称得上优秀。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太深,他们很容易因循守旧,难以接受新事物。在课堂上依旧以教材为主,采取的也是陈旧的教学方法,致使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应加深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新方法。同时与时俱进,了解现代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求,把信息化技术和艺术教学联系起来。除了要熟练运用一些基本软件和专业软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
3.学生方面
当前教育的门槛放低了,学生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在条件较好的院校艺术氛围和学习氛围相对较好,学生的主动性很容易被调动。但随着艺术职业院校数量的增多,很多院校实力较弱,对学生也没有严格要求,整个艺术氛围很差,学生很容易被影响。所以,一方面学校要控制生源,另一方面学生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即便所处环境较差,也能够主动学习,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
四、结束语
教育需要创新,需要顺应时展趋势,国内目前的艺术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并不理想。为改善这一现状,应培养创新意识,加强改革。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开展的设计、开发等一系列活动,在艺术职业教育中具有诸多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松.浅谈教育技术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学习,2013
[2]薛巧梅.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专题研究”(“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的子课题)(编号:12JZD041),主持人:张桂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0-0012-06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了一份最新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是继《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年)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年)这两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之后的又一创举。《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是为适应新世纪全球经济、技术、社会和政治发展,“在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的启迪下”完成的,“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创造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的责任为基础”[1]。在这一报告中,UNESCO重申了人文主义教育,并期望通过人文主义教育方法,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实现新的发展模式。这一期望既对我国目前强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基于社会效率的职业主义教育观、崇尚专业化的职业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又为我国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了解人文主义教育的历史流变,理解UNESCO重申人文主义教育的旨意,不仅有利于看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因人文主义教育这一灵魂的丢失而出现的种种问题,回应职业教育对人文主义教育的呼唤,更有利于激发对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践行UNESCO“反思教育”的倡导,逐步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出现的内源性问题、本质性问题。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流变与重申
人文主义教育是指为培养理想“人”、理想“人性”而进行的教育。理想的人性观直接决定了人文主义教育,而人文主义教育直接服务于理想人性的构建[2]。尽管人文主义教育随着宗教、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较大的变迁,被注入了新的内容,但是关注人、“以人为中心”的核心并没有变。在新的发展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文主义教育的重申正是对人文主义强调用人的眼光来看人,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等核心内涵的再次申明和重视。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流变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旨在摆脱中世纪神学对人的控制。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发明创造的日益增多,19世纪近代西方国家教育制度开始确立,但科学教育却占据了统治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开始没落,这激发了近代新人文主义教育的兴起。二战后,受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影响,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的科学人文主义教育逐渐成为了主流。
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要利用古典文化中反映人性的思想去对抗以神学为核心的封建文化,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从批判经院主义教育出发,反对用体罚和严酷的纪律去约束儿童,提倡使用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强调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是它扫荡了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的阴霾,在教育理论上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2.近代新人文主义教育。十八、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与工业革命的成就不仅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对自然科学和文化知识的普遍信仰。在欧洲一些国家,崇尚物质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派与功利主义派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心。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静听”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现象,以德国教育家洪堡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兴起,旨在强调教育应该促使整个人的发展,注重人性的自我表现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拒绝任何只讲求实利而降低人生标准的价值观,坚持文化的功能应超于机械和功利之上。
3.当代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二战后,各国都在进行经济的恢复建设,科技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人们却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工业技术社会创立的制度所带来的压迫,不仅精神受到种种压制,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教育上,表现为主智主义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大行其道。首先对此进行反思的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存在主义教育,这一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强调个人意识,强调人文学科的教学及其作用。紧随其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注重情意教育,强调个性化教育,是对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一种回归,但却忽视了科学教育。因此,在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冲突,提出了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的科学人文主义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是以科学精神为骨架和基础,以人文精神为灵魂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观,是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整合。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重申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谈到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时指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该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并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提出,“未来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3],应将以下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目的:“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4]。
这样的人文主义教育观要求采用马丁?布伯和保罗?弗莱雷鼓励人们使用的“对话方式”进行学习,“摒弃异化个人和将个人作为商品的学习体系,弃绝分裂民众和使之丧失人性的社会做法”,“采取整体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克服认知、情感和伦理等方面的传统二元论”;要求培养“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和媒体素养”;要求重新解读和保护教育的四大支柱;要求重视“软”技能、“可转移技能”、“非认知技能”等;要求“反思课程编排,提倡在尊重多样性和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形主义课程”[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文主义教育的重申,不是对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根据现时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学习和教育背景提出的。因此,为使我国适应全球化发展,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申的人文主义教育观为基本立场,反观我国当前教育,尤其是反思与普通教育相区别的且与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则实为必要、更为迫切。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人文主义教育的丢失表现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教育,主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实用性、技术性等特点,但却使其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导致我国职业教育中人文主义教育严重缺失。
(一)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6]。而在现实中,职业学校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却将其窄化为对行业甚至企业规则的“遵照”;传授职业知识,但却将其演化为对职业理论知识的过度推崇;培养职业技能,但却将其异化为对“技术人”的技能训练;进行职业指导,但却将其简化为“就业指导”。职业教育中丢失了人文主义教育,表现为有职业道德教育,但却缺少对职?I人应具有的“工匠精神”、职业信念的培养;有职业知识传授,但却缺乏对人文知识的必要补充;有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却缺乏对“多重职业能力”、“可转移能力”、“软”技能的培养;有职业指导,但却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职业教育以这种不健全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7]。“单向度的人”最先由马尔库塞提出,指代生活在当代工业社会,但却对这个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而成了“与人性不相容的‘病态社会’”缺乏分析与批判的人,这种“单向度的人”是对人的本性的摧残[8]。在科技化、工业化中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免刻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又因职业教育实用性、技术性的特点,使得学生不仅缺乏对技术原理的反思,更缺乏对相关技术技能等的批判,成了一个个发育不全的“技术人”、“工具人”,不可避免地沦落为一个“单向度的人”,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申的人文主义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二)职业教育中职业培训的“影子”不断闪现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职业学校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却突出强调后者,更有甚者,将职业教育简单理解为就业教育,将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化为对技能的训练。主要表现为对单一技能的反复训练,对顶岗实习的过度推崇。这样的教学和实习只能满足职业培训的需求。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本质的差别,首先,职业培训主要是获得某一产品、工种或岗位的相关知识,而职业教育则不仅重视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获得,还注重传授人文知识,重视人文涵育;其次,在职业培训中,受训者需要习得的主要是某一种技能,而职业教育则要培养学生获得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关键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职业教育中不仅要教“技”,更要教“道”,而职业培训则只求技不讲道,“由技悟道”的过程通过高效率的培训得以简化。而当前,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追求速度和效率,过于功利化,教育目标定位低端化,教育内容选择简单化,教学评价指标外显化,职业教育中本应有的“技术体悟”过程也随之消失,“由技悟道”的教授效果大打折扣,这些在职业教育中不断闪现的职业培训的“影子”,使得人文要求与教育实践成了两张皮,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趋同之嫌。这种培养“人力”的职业培训使得职业教育越来越缺乏人文精神,远离人文文化,忘记了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的。
(三)职业教育中技术异化现象“遮蔽”了职业人中的“人”
在现代科学世界观和技术理性的支配下,人们对技术的认识采取的是科学主义的态度,形成了对科学与技术的信奉,唯科学与技术马首是瞻。技术最初诞生于人文世界,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却慢慢远离了人,成为了人文世界的异化产物。其表现有二:一是随着福特主义生产线的流行,斯内登、普罗瑟的基于社会效率的职业主义教育观开始盛行。在职业学校中,技术性、经济性等功利化的特征越来越凸显,人文性被迫退居幕后。职业学校不再强调学生的通识知识、通用技能,甚至专业知识也只是为了技术技能服务,只教授具体的技术知识,忽视技术中的文化,认为学生只要“会操作”、“会制作”、“懂流程”即可。二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职业学校中的专业划分也越来越细,为满足专业精细化的要求而降低了原来作为人的教育的总体要求,学生只能掌握单方面的知识和具有局限性的技能。在某些专业中,职业学校用狭窄的专业所要求的统一的技能水平来考察学生,职业教育沦为外显的技能与技术的教育,“这意味着强调技能或技术方法会以牺牲所包含的意义为代价”[9]。在实习中,学生无需对技术知识领悟,无需经历“模仿、调整、会通、创造”四阶段的认知过程,只要按照要求对机器作出程式化的操作即可。正如杜威所说,“这种狭隘的职业教育也许能培养呆板的、机械的技能,但是它将会牺牲人的敏捷的观察和紧凑、机灵的计划等理智方面的能力,使人呆板、僵化”。这一预测已被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所证实,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好奇心和求知欲遭到了扼杀,而且还被机器、技术所奴役;学生不仅成了一名机械的“技术人”,更成了科学主义和知识技能的奴隶[10]。职业教育中的诸多技术异化现象使学生无法感受到作为一名专业人员、一名职业人所具有的崇高的职业精神、职业操守和职业自豪。在芒福德所指的由技术带来的“巨机器”下,人仅仅具有生物学意义,而职业人中的“人”被技术的异化完全“遮蔽”了。
职业教育首先是为“人”的教育,其次才是为职业的教育。但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却离这一本质渐行渐远,丢失了人文主义教育这一灵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文主义教育重申之时,我国职业教育中人文主义教育的缺失显得更为严重,而对人文主义教育的呼唤则更为急切。
三、我国职业教育对人文主义教育的急切呼唤
人文主义教育是为培养理想的“人性”而进行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缺少人文主义教育的职业教育会沦为职业培训、就业教育,会被技术控制、奴役、“遮蔽”,所培养出来的人也必将是只有“单一技术”的“单向度的人”。我国处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已由数量转向质量,急切需要借助人文主义教育提升自身质量,加强内涵发展。
(一)职业教育需要借助人文主义教育达到“返魅”
马克思?韦伯用“世界的祛魅”概括工业时代的特征,大卫?格里芬提出了“世界的返魅”以对应新时代的特征。在这个新时代中,职业教育中的技术异化现象需要通过“技术的返魅”予以遏制。而“技术的返魅”是一种将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现象,即将技术纳入到人文世界的关怀或将人文因素融入到技术之中[11]。因此,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人文主义教育达到职业教育的“返魅”。职业教育不只是技能的教育、技术的教育,也是人文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只教给人一种专门技术是不够的,专门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一个和谐的人格。通过人文主义教育,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成为一名技工、制造商或商人之前首先是成为人,他们会寻求并有能力理解他人、理解文化,而不仅仅是将自己的记忆里塞满具体的操作细节,仅仅是会简单、机械地操作;通过人文主义教育,“使工人(多数职业学校学生未来的职业)从盲目的辛苦劳顿中解脱出来,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妙,丰富他们的心灵”[12];通过人文主义教育,努力将人文与技术达到融合,实现“做人”与“做事”的平衡,真正帮助职业教育达到“返魅”。
(二)职业教育需要借助人文主义教育发展“生命技术”
从起源上来看,技术是与人性整个地联系在一起的。原始技术是生活指向的(life-centered),而不是狭隘的劳动指向,更不用说是技术指向了。因此,芒福德针对就业指向、技能倾向提出了一种生活指向的“生命技术”概念[13]。相反,缺乏生活意蕴、高度分化、指向生产与岗位的技术被称之为“单一技术”。“单一技术”在以下两个方面改变了“人”的概念:其一,压抑那些不适应有组织的工作的人性部分;其二,将人类活动的处所从有机环境和人群纳入巨机器,人也成为巨机器的奴隶。正如前文所述,将职业教育狭隘理解为职业培训、就业教育甚至技术培训,学生习得的就仅仅是岗位技能,仅会进行技术操作,而机械地“做”就意味着“生命体将会萎缩、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14],使学生成为承载“单一技术”的“机器人”、“工具人”,无法获得具有终身性、永恒性特征的核心能力、行业能力、典型专业能力。当随着技术的发展,原有岗位被机器、工具所替代时,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将失去立身之本。因此,职业教育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急需借助人文主义教育发展“生命技术”。
(三)职业教育需要借助人文主义教育创造“整全的自我”
维柯在其演讲中讲到“文育”(liberal education)的作用时指出,“它真正地对从事它的人和国家有用,而与那些寻求物质利益、囤积财富和占有的职业相对立”,“人性需要通过人文教育使其自然本质得到发展”[15]。学校不能只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技能,只提供就业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道德规范。如果学校一味地强调知识、智能和技能,只能造就出一批缺乏情感、缺乏意志、没有人生趣味的“现代机器人”[16]。专业知识加关键能力能够构成一个人完善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能够摆脱“单向度的人”,但只有通过人文主义教育,加强人文涵育,才能将获得信息、认知、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能力圆融统一于学生自身,才能把?W生作为一个整体提升到人的文化层次,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整全的自我”。
我国职业教育缺乏人文涵育,急需通过人文主义教育使职业教育中的现代技术技能的传授凸显人性化、社会化,达到“返魅”状态,使职业教育中的“单一技术”逐渐走向“生命技术”,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成为一个“整全的自我”。职业教育对人文主义教育的这种呼唤需要通过对人文主义教育重拾路径的探索得到回应。
四、我国职业教育对人文主义教育的重拾路径
(一)职业教育的定位要从“就业导向”转为“生涯导向”
适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文主义教育的重申,我国职业教育需要重新审视教育中“人”。职业教育虽然不同于普通教育,但教育的对象并没有变。以“以就业为导向”为办学定位的职业教育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只顾学生毕业时能够就业。学生作为就业者的身份首先是以人的形式存在,而人的存在是终极一生的而非就业一时的。再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急剧加大,工作变化更加频繁。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对此有预示,他指出,“不应培养青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有能力在各种职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就业导向”的定位将无法使职业教育获得长远发展。早早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时代、知识时代的美国已通过系列《帕金斯法案》将职业技术教育改为了“生涯与技术教育”,注重职业教育的生涯导向。这不仅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举措,更符合人文主义教育对人性的、人的发展的关注和宣扬。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应重新定位,变重视学生的静态的毕业就业为重视人的动态的持续发展,使职业教育为人的整个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关注学生未来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
(二)职业教育的目标要从技能培养转向“能”“人”并重
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定位决定了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但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其目标应该是首先“成人”,才能“成才”,才能“成技能型的人才”。只有“才”,没有“人”,就如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所说的“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而丢掉的正是人文主义教育这一灵魂。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在掌握普通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软技能,以及可转移能力、核心能力,即能把技能、知识和理解从一种背景转换到另一种背景的能力。最后再根据需求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文主义教育的重申,要求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更要求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得以生存;更要使学生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生活;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整全的自我,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从“单向的线性模式”转为“双向的集合模式”
职业教育“能”“人”并重的培养目标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原有的职业教育是基于斯内登、普罗瑟的社会效率的职业主义教育观,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是按照福特主义生产线的模式进行的。在这种模式下,其一,学生需要掌握的是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所需的岗位实践技能,因此,在教学和实习中,学生只能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单项指导,只有一味学习和埋头操作,缺乏师生、师徒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学生对于机器也只是机械地操作,而无任何创造性地发挥。这样的教学遮蔽了人的本质,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生逐渐被“物役”,成为机器的奴隶。其二,为适应职业教育的就业为导向,教学的内容是按照生产线中精细化的分工培养学生的技能的,因此,教学是线性模式的。人文主义教育重申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要求使用保罗?弗莱雷倡导的“对话式”教学,不仅强调师生、师徒之间的双向对话和交流,更注重生生之间的合作与配合。这也是为适应后工业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需求。目前,国际上很多跨国企业用“生产岛”逐渐取代了原有的“生产线”的生产组织模式,建立了弹性化的生产系统,“学习岛”也随之产生。这就要求原有的线性教学模式,转变为集合教学模式,即教师、师傅需要围绕专业的核心能力,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集合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岛”实习、工作都会有一个团队,通过团队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和创新,完成工作任务,获得自我发展。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必将走向适应国际生产需求、满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申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双向集合模式”。
(四)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从突出职业性转向注重多样化
职业教育看不到教育的核心是“人”,学生仅仅出于找到工作的目的选择课程,学校提供的课程也以职业类为主,职业性十分突出。这虽然反映出了职业教育的特征,但这样的课程设置和课程选择使得学生在提升生命质量以及意义方面,正面临异化终身学习的危险。因此,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申人文主义教育的立场,职业教育的课程不应仅仅突出职业性,而应从课程的整体设置出发考虑,通过人文艺术的熏陶打开人的视角,从而滋养自信、对主流观点的反叛精神等。这需要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实现。在课程内容上,既要开设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等,还要开设各种人文教育类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在课程类型上,既要有保证学生获得核心能力的必修课,也要有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的选修课;在课程的基本形式上,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开设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同时注重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列第一位的指标是“德行”,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群体中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日俱增,这与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就表现为并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与用工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作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的德育教育,理应而且必须但当起这一历史重任。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今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数量足够、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中用人单位选人标准可以概括为“有德有才优先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列第一位的指标是“德行”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精神核心的——职业道德,个人职业操守。可是,当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都渗透着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时,于是在毕业生群体中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意识淡薄、个人利益至上、追逐功利等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日俱增,这与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就表现为并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与用工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
“职业教育是以传授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术、态度为主要内容的,以培养职业人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了职业教育为就业服务,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因此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工作态度、职业操守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作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的德育教育,理应而且必须但当起这一历史重任。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基础内容的构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德育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使得我们对这一点有了更加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做好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积极引导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社会需求所决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以职业道德为内核;而职业道德模块教学应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敬业精神为主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成效评判的标准
要保证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发展,就要构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的精神文化和思想素质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证。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最重要是两件事:一是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工,二是学会做工更要学会做人。而职业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工的根本。有德之人掌握文化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无德之人掌握科学文化技术则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社会安全的“智能强盗”。因而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客观上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增加,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实际求职和工作中许多学生对工作环境、待遇过分苛求,而本人缺乏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实施乃至整个实行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特别是习惯的养成,而不是知识的掌握,因为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且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是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所以职业道德知道并不等于能做到,做到并不等于能做好,做好并不等于养成习惯。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他们学习职业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在专业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热爱本职,立足本职的高尚情操。提升他们的职业执行工作能力,提高他们进行职业活动、履行职业职责的基本手段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实干精神。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给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对本职工作热爱和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应把毕业生是否适应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需求,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评判依据。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社会功能的体现
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将会大大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职业道德作为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凝聚力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同时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行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信誉,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通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来衡量,提高企业的信誉主要靠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员工的服务质量,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低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责任心就是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有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团队,这个行业、企业就会具有生命力,会迅速发展,各个行业、企业发展了,社会经济也就发展了,社会也就进步了。同时职业道德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极为迫切。职业院校的各级领导,特别是从事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教育者,要肩负历史重任,从自身做起,做好表率,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规划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出大量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合格毕业生,才能更好地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合格;职业教育教师;事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1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学生不喜欢讲道理式说教、“严历有余,活泼不足”的修道院里的“嬷嬷”,也不喜欢像老母鸡呵护小鸡那样小心有余、大胆放手不足的“老阿姨”,那么,他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笔者作为职业教育的一名老师有以下几点浅见,和大家共勉。
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教师职业活动历史悠久,教师道德的发展源远流长
在中国,教师职业是社会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教师职业道德很早就已产生。在我国数千年的教育实践中,涌现出许多“师范端严,学明德新尊”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不仅发展了我国的教育科学和教育思想,而且为我国教师道德建设做出了极为宝贵的建树。
二、更高的水准
由于教育劳动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的一代,是培养人的工作,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书传授知识,而且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性去影响学生,从科学知识、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事实上这不仅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应该担负的道义责任。
三、为人师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自身完善的要求,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重要的教育手段。因为教师的品行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教学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言谈举止等都是学生最直接的人格榜样以至模仿对象。因而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以外,还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
四、影响广泛深远
教师道德不仅影响和作用于学生,而且影响整个社会。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重任,教育事业关系着祖国建设的明天,而且教师的形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因此,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
1.具有责任心。责任心是做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只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带动起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而投入全部的精力。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留意学生的反应和变化,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改正不良的习惯都是教师的基本责任。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教师,他会把教育作为一种目标、一种方向、一种动力、一种使命。然后他会具有更大的动力去钻研业务、去再学习。
2.关爱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因此,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表现。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民主等。可是这些通常只是某些老师的纸上理论又有多少老师做得到呢?在每个班级中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学习基础差、不会学习、思想品德不健康等有诸多缺陷的学生,相对好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关爱,老师更不能排斥他们。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长此以往,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做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失去了信心。所以,我们要有意安排他们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课堂上以简单问题有意多提问他们,让他们觉得在老师眼里,他们同样很重要,老师也是爱他们的,从而对自己有信心。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是根,学生是叶,根深才能叶茂。教师是源,学生是流,源远才能流长。”这一首小诗是对这八个字做的最好的解释。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这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五、不断进取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高超的学识本领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还是教师树立教学威信的源泉。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故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现代化的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最大区别就是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而不是过去的那种师道尊严。同时,空洞的说教、“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现代教学理念提倡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过程就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虚怀若谷。因为,现代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仅限于学校教育,学生掌握的知识、了解的信息,很可能教师还没有掌握,也没有了解,所以教师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更应该要向学生学习。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特殊的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应该服从于教好学生这一根本任务。做一名教师简单,做一名职业教育的好教师就不那么简单了,要做到满足教师基本原则的方方面面,严重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保持着“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并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只有充实了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诲学生,并谨记自己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伟大重任,半分都马虎不得。
参考文献: